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范文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精选(九篇)

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

第1篇: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扶贫信贷 征信服务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从2011年起发出了在未来10年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动员令,并颁布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划定了14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集中力量扶贫攻坚,最主要的政策措施之一是“鼓励和支持贫困地区的投资力度”,明确要求“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可贷资金70%以上留在当地使用”,也就是说,在连片特困地区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必须解决好资金问题。地方财政无力的情况下,解决资金问题最主要的渠道就是信贷投入,目前,让大规模的信贷投入到连片特困地区不太实际也相当困难,小额信贷逐渐成为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小额信贷对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政策与发展援助政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解决了部分贫困地区融资难问题,但特困地区的经济主体与信贷产品相匹配的信用资源相对不足。最大的特征是特困地区的隐性信用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开发,这是受当前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及征信服务平台不完善的原因所影响。

研究基于扶贫信贷视角的征信服务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模式,将征信服务建设延伸到小额信贷的各类经济主体,并通过完善信息采集、优化信息运用,建立符合特困地区实际的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将有利于改善贫困地区信息不对称问题,减少信贷风险,提升信贷扶贫效益,提高信贷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

(二)相关概念的描述

小额扶贫信贷是在一定区域内,以特定的目标、特殊的制度,为既有自我创业能力和强烈改善生活条件愿望、又有可供发展生产的资源、缺乏资金的贫困户提供信贷资金及综合技术服务的信贷方式,小额信贷扶贫的特点是额度小、期限短、目标明确、无需抵押、担保、非营利性。

征信服务模式就是关于采集、调查、保存、整理、加工、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并对其资信状况进行评价,以此满足信用活动的机构在信用交易中对信用信息的需要,解决借贷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整体制度框架。

(三)研究内容

本文以小额扶贫信贷为视角,立足特困地区发展推进与小额信贷支持相对弱少矛盾日益突出的实际,对依托于信用之上的小额扶贫信贷与征信服务的相关作用进行研究,对德宏境内小额信贷扶贫这一模式进行分析,在分析基础上,从征信服务的角度分析破解相关难题的路径选择及作用机理。并就小额信贷扶贫视角下的征信服务模型提出设想。

(四)创新与不足

本文对于征信服务体系在提升小额扶贫信贷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就征信服务体系在推动小额扶贫信贷业务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在征信服务体系的作用机理方面主要是通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加以论证分析。最后结合理论分析与典型案例分析演绎出我们认为最优的基于小额扶贫信贷的征信服务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工作模式。该模式可以实现信贷扶贫业务上的信用增级,依托征信服务水平的提升,创新特困地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并以此全面深入推进连片特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为连片特困地区注入足够的资金奠定基础。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未能从更加严谨的计量角度对征信服务体系的作用进行分析。另外,基于扶贫信贷视角下的征信服务模式也是我们结合工作以及理论与案例分析而提出的设想,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逐步加以修正和完善。

二、扶贫信贷与连片特困地区金融服务现状

德宏州开展小额扶贫贷款的金融机构现有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其中,邮政储蓄银行这方面的业务量较少,农村信用社开展业务种类较丰富,业务量较大,仅芒市农村信用社一家就开办了小额扶贫贴息贷款、贷免扶补贴息贷款,失业人员小额创业贴息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贷款、红色信贷等扶贫贷款,这些小额扶贫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户、农村党员、失业、创业人员、小企业贷款利息负担。

(一)基本情况

从在邮储银行和信用社调研后看,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前负责贷款申请、材料初审、贷前信用调查,还有针对农户的信用评分这些方面来进行风险控制,小额信用贷款发放前的多部门协作方式降低了发放对象的融资成本和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对小额信贷的可续性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一是降低了金融机构信贷风险。政府统筹规划,资金来源于国家财政资金、政府扶贫贴息贷款和低息贷款以及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各级政府扶贫办统筹制定和实施扶贫开发规划和年度计划指导小额信贷工作,有效规避了信贷风险;二是贷款制度健全,在贷前、贷中、贷后对贷款人实行全过程监督和管理,还辅之以征信宣传、教育等各种措施。有政府信用作为支撑,大大提高了农户的偿债能力和守信意识。

1.整体贫困情况。德宏有四个县市为省级特困地区,贫困程度主要体现在:一是贫困群体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山区多、坝区少,少数民族村寨多;二是产业结构单一,以粮食和甘蔗种植为主;三是贫困山区群众普遍缺乏商品意识、信用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

2.小额扶贫信贷发放情况。截至2014年12月末,德宏州发放小额扶贫贷款5964户,放款金额23495万元,余额为37197万元,占全州贷款总额的比例太小,对促进了德宏州特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发展,实现成功创业和稳定经营的有一定的效果。

3.农村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档及授信情况。截至2015年2月末,辖内农户总数245208户,已建立信用档案161836户,核贷农户118985户,核贷金额为445111万。已评定信用镇1个、信用村29个、信用组386个、信用户108430户;信用户单户最高授信额度10万元。2015年1~2月累计申请贷款农户7687户,其中获得贷款户数为7152户,累计发生额54524万元,农贷面35.17%,申贷获得率93.04%。

4.发展扶贫信贷的现实约束。一是农户存在失信违约风险。从信用社了解到,截止2014年12月末,小额扶贫贴息贷款累计应还款金额15648.6万元,实际还款金额15514.99万元,还款率为99.15%。违约贷款共37笔、金额133.61万元。二是存在系统性信用风险。小额扶贫信贷的本质就是以政府的信用替代分散贫困户的信用,以财政贴息信用为贫困户提供担保,2014年4季度应贴息资金191.6026万元,实际贴息金额9.57532万元,但截止2015年3月9.58494万元贴息资金仍未拨付,贴息资金的不及时拨付会带动整个扶贫信贷产生系统性风险,对整个银行信贷资金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三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发展滞后。德宏境内暂无信用担保、评价等中介机构,外地信用评价和担保机构费用对农户来说费用昂,保险公司由于农产品的变现价值不稳定,风险监控和内附防范难度较大,成本高,信用风险较大,所以对农业生产保险积极性不高。四是现有的信用评级模型不完善。全州对农户的信用评级主要是农村信用社的经济档案,而信用社的经济档案仅对农户有信用评级,对家庭农业生产大户在信用等级评定的管理上未单独列明,主要评级模型、评级操作流程均按农户信用等级评定标准进行。

三、基于扶贫信贷的农村征信服务模式构建

金融机构在对农村各贷款贫困主体进行考量时,会充分考虑到贷款主体的日常行为和周围群众对其诚信度的评价。而发展基于扶贫信贷的征信服务模式,挖掘和重组农村产业链内部各经营主体的信用资源,必将有利于扩大农村贫困地区金融供给。

(一)目标和原则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发展扩大的基础上,加强和完善农村征信服务体系建设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与当前国家要求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大方向完全一致。为确保扶贫信贷健康可持续发展,农村征信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农户与银行、农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为出发点,以有效防范扶贫信贷信用违约风险为前提;以建设基于贫困地区各经济主体及产业链条的征信服务信息系统为载体,以强化贫困地区人群的信用意识、提升贫困地区各经济组织管理水平为抓手,以优化农村信用环境,推动建立完善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信贷服务机制为主要目标。

农村征信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德宏现阶段新型农业经营体偏少(全州有75个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家),经济发展滞后的现实,要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部门联动、普遍参与、支农惠农、多方受益、奖惩有效”原则,充分调动政府各行政主管部门、金融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贫困户等各方的积极性,以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等征信服务平台建设为核心,形成农村地区信用信息采集、共享、评价体系,通过对征信服务产品的广泛有效应用,推动行政、社会、信贷资源与农村贫困地区信用资源的有效对接,促进信用资源与新型农业经济良性互动。

(二)组织架构

建设符合有关不同经济主体的信贷需求的农村贫困地区征信服务体系,是一项涉及到基础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信用中介体系建设、征信服务平台建设、激励惩戒机制建设等等面相当广的工程,需要政府各主管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各金融机构沟通配合,协手推进。

图1 农村征信服务系统组织架构图

围绕“信用户”、“信用村+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保险公司+农户”、“互助资金组织+农户”等不同增信模式,将发改委、扶贫办、农业、林业等有关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保险公司都加入农村征信服务体系组织架构中,依托各县市成立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以信用保险、信用评级、农村产权登记机构的积极参与为有效手段,推动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与贫困农户实现融资需求的有效对接。

一是政策支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长期和近期工作计划,由发改委和人民银行协同组织建设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及评价系统,对符合国家政策支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农业经济项目,将有关政策支持信息采集到系统;与扶贫办联系,将贫困户建档立卡的相关资料采集到系统;采集与农户有关的实用的信用评价信息。二是联合开展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村的信用评价工作。三是金融机构信贷业务创新,根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的需求跟进相应的信贷业务创新及信贷支持,并将已完成的信贷业务,将信用履约情况纳入系统。

图2 基于小额扶贫信贷的农村征信服务建设流程图

(三)运行机制

基于扶贫信贷的农村征信服务体系建设是复杂的社会化系统工程,单独依靠金融机构是无法完成信息的采集和信用中介市场的培育,所以,必须建立以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为基础、人民银行履行征信管理职责、多方参与、涉农金融机构向农村经济体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金融产品信息的一个协同运行机制。

1.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征信服务体系建设上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结合德宏实际,通过制定实施方案、资金投入,加强贫困地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及开发利用,推动建设农村征信信息服务平台,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银行、保险等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金融市场的投入,加大对信用等级较高农户及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扶持力度。

2.构建扶贫信贷征信系统。一是以农业生产关系为纽带,系统主体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贡米生产大户、特色农产品生产养殖企业、民族工艺品家族、贫困互助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村、信用户等;二是相对全面的信息采集,涵盖农村所有贫困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链条上的主体的基本信息、经济信息、银行信息及非银行信息;三是增加征信辅助信息,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合同订单执行情况及对企业、农户的评价信息、互助资金组织个体信息等。

3.培育信用意识。一是利用边疆少数民族和村民注意声誉的特点,加大对农户信用声誉的有效传播力度,建立长效的声誉信息公开机制,加大对“守信典范”与“失信典型”的宣传公示力度,促进农村地区信用奖惩机制的不断完善,提高扶贫信贷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二是依托“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活动,增强农业经营者的信用意识。三是利用扶贫互助组织严格的管理制度来对农户增信。

4.加强农业经营、销售环节贷款环节信用的管理。农业生产、经营、销售受季节、气候、自然的影响较明显,如果其中一个环节管理不善,链条断裂易引起金融信用问题,在贫困地区应尽快扩大信用保险范围,建立信贷与农业保险、政策性保险等相结合的银保联合形势,打造多种形式的农村信用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高灵芝,胡旭昌.中国小额信贷扶贫实践模式的综述与反思.济南大学学报[A].2005.

[2]徐祥临.特困地区扶贫开发攻坚须抓主要矛盾[C].聚焦大开发1994-2002.

[3]彭贞贞,马骥.连片特困地区的特征及扶贫开发的对策分析[B].商业经济,湖南省邵阳学院2013.

[4]梁鸿雁,史顺义.金融支持“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面临的挑战及路径选择.甘肃金融,2012.8(71).

[5]牟颖.基于农业供应链的农村征信服务模式研究[M].网教世界,学术交流,2012.21.

[6]李连三,曹亚廷.国外征人机构的产品开发及对我国的启示[B].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

[7]何伟,周晓志.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情况分析.上海金融2005.5.

[8]魏道南,张晓山.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组织探析[M].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6.

[9]马文彬,朱怀庆.乡镇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及融资体系构建[A].财经科学,2003.3.

[10]刘攀.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融资模式选择[A].农村金融2011.6.

第2篇: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范文

中图分类号: G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作为普通职业教育学校图书资料的职能管理部门,在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强,对职业教育的提升也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快速的发展。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作为知识和技术传播纽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要求提出了挑战,也对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信息时代下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新特征

1.计算机网络技术新特征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数字化的重要手段。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量非常大,信息交流非常频繁。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大量储存知识资源,快速传播知识,扩大知识信息平台利用,促进知识和技术更新。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超文本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快速发展,也为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优质服务功能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重要特征之一。

2.图书资料数字化建设新特征

图书资料的数字化采用的知识信息的结构和系统化,借助存储介质新的全文存储与全文检索技术,能够存储海量的知识信息资源。全文存储的新方式光栅扫描方式,能够存储大量全文文本,综合利用现代各种技术手段,提高全文检索性能和速度。因此,数字图书馆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图书资料数字化也是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新特征之一。

3.光盘检索系统新特征

光盘检索系统能够及时、快速、准确地处理光盘存储资料,从而变革图书馆传统服务模式。光盘检索系统能够查阅图书馆业务处理的各种信息及其变化,以及这些信息的各种账表,设计操作方便,数据安全,易于维护和升级。光盘检索系统包括读者信息数据库、光盘信息数据库、借阅信息数据库。因此,光盘检索系统是现代图书馆资料管理的重要模式,也是现代图书馆的重要特征。

4.学科专业化借阅模式新特征

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需要为学校不同学科专业的师生提供专业资料信息服务,而图书馆专业化借阅模式更能满足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要打破传统的藏书模式,除旧布新,加强专业化借阅模式的创新,从而提高图书馆借阅水平。需要加强学科专业资料的梳理和归类,图书馆下属各个部门如流通部、阅览部、采编部要密切配合,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科专业化借阅模式的探索,建立一套新的图书借阅制度。

5.图书建设模式新特征

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服务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学校师生。各个职业教育学校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均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专业。但各个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在图书建设方面浪费与闲置普遍存在,同时,职业教育学校对图书建设投资有限。因此,在图书建设方面如何根据本校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科需求,充分利用有限资金,建设适合本校学科发展的图书建设模式也是各个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图书建设方面,应依据本校各个系、各个专业特色加强对专业学科文献信息筛选和科学整理、加工,从而建设适合本校学科需求的专业学科文献信息图书馆。根据本校学科优势和学科特征、图书馆馆藏规模,创新地探索适合本校特点的建库模式,扩展文献信息资源采集渠道,及时更新信息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适合本校学科发展的图书资料体系。

二、信息时代下职业教育学校图书管理员素质要求

1.较强的计算机技术综合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的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图书的编码、借阅、网络服务等功能均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因此,现代信息环境下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员需要全面掌握与现代信息技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当前,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员计算机技术掌握的水平不高,导致信息检索、信息共享等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难以适应信息资源快速、有效的传播和服务。因此,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素质是信息时代下对图书馆管理员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建设高水准图书馆的重要保证。

2.较强的文化知识和信息加工能力

随着世界学术和知识的广泛交流,英文文献是目前世界文献的主流文献,深入挖掘网络信息资源,了解最新学术动态,提供更高质量服务,需要具备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此外,学科发展使各学科知识体系逐渐交叉融合,这要求图书管理员不断更新文化知识,扩展视野,加强信息的更新,对新知识信息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能够挖掘信息资源,实现信息的深加工,及时有效地对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推荐,实现信息资源高效开发和利用。因此,文化知识的素质和信息加工能力是图书建设中图书管理员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要求。

3.主动创新和服务意识

创新是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进步的原动力。图书管理作为知识储存、传播、交流的载体,更离不开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信息时代下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迅猛,新的科学思想和技术不断涌现。图书管理员只有不断学习、主动创新图书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利用信息技术、加强扩宽创新思路,才能积极挖掘信息资源的服务功能,使图书馆成为新知识信息资源和信息传递桥梁。因此,建设信息时代的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离不开主动创新和服务意识的素质要求。

4.较强的知识交叉综合能力

信息时代下要求图书管理员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图书情报、计算机和外语知识的交叉综合能力。信息时代下图书馆借助现代信息,使文献资料信息化,采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图书管理方式进入信息化管理模式。因此,信息时代下图书馆管理模式需要管理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文献资料传播和利用机制把握、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和处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英语等技能的交叉综合能力素质要求。因此,管理员知识交叉的综合能力素质是信息时代下图书文献信息进行高效交流和传递,加快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

5.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服务态度

随着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的规模越来越大,藏书越来越多,新旧更替频繁,专业越来越细,图书管理工作日趋繁重,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也要走专业化道路。面对庞大的知识库,图书管理员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这就要求图书管理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图书管理员在工作中要主动探索文献信息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耐心细致地整理规范图书资料,面对读者同样需要耐心周到地解答相关图书资料借阅问题,并耐心认真按管理流程借阅图书资料。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服务态度也是图书资源有效管理的基本素质要求。

三、信息时代下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员素质建设

1.加强新技术培训

信息时代下新技术不断涌现,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兴起,加快图书资源数字化和文献信息资源管理加工,为职业教育学校学科建设、教学和科研提供全面快捷的数字资源信息服务。因此,需要加强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员的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的培训,并加强对科普和外语文化的学习,通过多种模式和途径对图书馆管理员进行系统化培训,以适应信息化和网络化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的要求,不断创新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

2.加强创新思想培训

信息化时代下,需要打破传统的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单一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在管理和服务中积极主动探索新的模式,树立优质服务的目标;需要加强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现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的信息技术的培训和学习,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及时掌握知识信息资源的信息动态,创新地提高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适应信息时代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的要求。

3.加强激励机制改革创新

提高信息时代下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质量,需要加强激励机制模式的创新。探索新的激励模式,是以提高职业教育学校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素质为目标,促进管理人员主动创新的思想和动力。图书馆管理工作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结合,需要掌握多种专业技术技能,如检索工具、情报文摘、数据库、光盘、声像等高科技信息服务手段,也需要上架整理书库等繁重的体力劳动。当前,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待遇差、职称晋升难、社会地位低,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因此,如何建设完善的激励机制,调动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提高图书馆管理员的待遇和地位,尊重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业绩和精神需求,鼓励赞赏图书馆管理员个人价值和劳动成果,物质与精神激励融合,创造一个和谐自尊奋发进取的气氛,加强工作环境的建设,使管理员在舒心健康的工作环境中迸发自己的思想从而根本上提升图书馆管理员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4.建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工作环境包含图书馆硬件建设和人文环境建设。干净整齐的图书馆场地既是图书管理员快乐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吸引读者乐于奔波图书馆的重要因素。同时,图书馆在人文建设方面加强对图书管理员的正面心理疏导和鼓励,加强对管理员心灵的交流,激励图书管理员积极探索图书管理的新模式。

5.加强职业素养教育

图书管理员不仅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较高的思想道德职业素养。管理部门除了提高图书管理员的专业技能培训,还需要加强图书管理员的职业道德素养的综合教育。只有提高图书管理员思想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图书管理和服务水平。因此,加强培养和提高图书管理员的思想政治和业务技能的综合教育和培训,全面提升图书管理员综合素质。

信息时代下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对管理员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创新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模式,加强技能培训和素质教育,才能为职业教育学校教学科研对文献信息需求提供多元化现代服务模式,才能适应信息时代下职业教育学校图书馆管理员综合素质要求。

参考文献

第3篇: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范文

    (一)有利影响。第一,降低小规模物流公司的税负。据调查,小规模物流公司试点纳税人由原来的3%或5%的含税税率,调整为3%的不含税税率,原来按5%税率计征营业税到税改后按3%税率计征增值税,税负下降了40%,大大促进了中小物流公司的发展。第二,为税改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经验。营业税是地方税,而增值税是中央地方共享税,税改后,必然减少地方财政收入,如何保证地方财政收入是试点能否推广的关键因素之一。上海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试点不仅为非试点地区测算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地方财政影响提供依据,而且为各非试点地区的纳税人及税务机构提供相关经验。第三,为非试点地区制造业减轻税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试点纳税人处购买服务所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可按如下情形来抵扣进项税额:租赁有形动产服务按17%的税率抵扣,交通运输业按11%的税率抵扣,研发和技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辅助和鉴证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按6%的税率抵扣,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前均不得抵扣,为非试点地区制造业减轻了税负。

    (二)不利影响。第一,税改后,物流行业中货物运输服务和装卸搬运服务税负增幅较大。据统计,物流行业中“物流辅助服务”税负变化不大,但货物运输服务和装卸搬运服务从营业税3%的税率调整为增值税11%的税率,又因其可抵扣项目较少,如:交通运输行业购置运输工具和燃油、修理费的进项税可以抵扣,人力成本、路桥费、房屋租金、保险费等主要成本均不在抵扣范围,导致税改后税负大幅增加。仅依靠过渡性财政扶持政策,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第二,仍未统一物流业务各环节税率。物流业务各环节税目不统一、税率不同、发票不一致,是困扰物流行业发展的瓶颈。税改前,物流业务分成交通运输业与服务业两类,税改后,上海试点仍然对物流行业分成“交通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两类应税服务项目,交通运输服务按11%税率征收增值税,物流辅助服务按照6%的税率征收增值税。但在实际运营中,各项物流业务关联性很强,要具体区分交通运输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是相当困难的,人为划分不但不适应现代物流一体化运作的需要,而且也加大了税收征管工作的难度。

    第三,快递行业的归属和税率不明确。由于各地基层税务机关对快递业营业税税目的认定不同,有交通运输业、货代业、邮电通信业三种不同身份的认定,此次试点多数将快递行业按交通运输业纳税人看待,适用11%税率征收增值税,有的快递行业仍然按邮电通信业缴纳营业税。这样,不仅同类行业税目不一致,而且导致税负差异较大。快递行业人力成本比重较大,可抵扣项目较少,若按交通运输业11%税率征收增值税,税负较重。

    优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在物流行业试点中的对策与建议

    (一)建议交通运输服务与物流辅助服务采用统一税率。上海试点方案将“交通运输业”划分为“交通运输业服务”和“物流辅助服务”两个应税项目,其原适用税率为3%,税改后税率分别为11%和6%。建议合并两个应税项目,采用6%的税率,这样既统一了物流业务各环节税率,又支持物流业一体化运作,还能解决试点中货物运输业务税负大幅增加的问题。此外,建议明确快递行业所提供的服务为物流辅助服务,增值税税率确定为6%,或暂不纳入试点范围,按原规定3%的营业税税率计征。

    (二)建议增加进项税抵扣项目并对存量资产采取过渡性抵扣政策。物流行业因可抵扣项目较少,税改的实惠并不明显,建议增加增值税进项抵扣项目,在物流行业中人力成本、路桥费、房屋租金、保险费等比例较大,建议将其纳入进项税抵扣范围。建议对于近五年内购买的存量机器设备与交通运输工具,可以在每年计提的折旧额中将其包含的进项税额核定为进项税额抵扣,其他存量资产,可参照处理。

    (三)建议对物流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采用超税负返还过渡政策。上海税改后,物流行业中装卸搬运及货物运输服务从营业税税率3%调整为增值税税率11%计征,由于其可抵扣项目偏少,导致试点后企业税负增加较多。据统计,上海德邦物流有限公司2012年1月份增值税税负比营业税税负高出约3.4个百分点;上海佳吉快运有限公司1至2月份增值税税负比营业税税负高出约3.08个百分点。为了保证物流行业的稳定发展、税改的稳步推进,建议在物流行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初期,实行超税负返还的过渡政策。所谓超税负返还就是一种对特定行业税负超过规定比率部分予以返还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某特定行业,国家先预定一个税负比率,企业在实际运营中的税负比规定比率低的,按实际缴纳税款,若比规定比率高的,超过部分予以返还。物流行业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初期,可以将原营业税税率作为超税负返还的基准比率,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原投资设备不能抵扣的矛盾,还可以平衡新、老物流企业的税负。建议相关单位和部门共同研究并提出适合物流行业的增值税超税负返还策略。

    (四)建议使用物流行业专用增值税发票与会计核算办法。建议使用物流行业专用增值税发票。由于物流行业经营网点多,发票额度不大、使用频繁等特点,建议设计手撕本增值税专用定额发票,且用于增值税抵扣凭证。考虑到物流行业自身的经营与核算特点,物流行业的收入与成本确认与增值税确认时点可以分离,税务部门据此审核物流行业的增值税申报缴纳工作。

    (五)建议开展有增有减的税制改革。据统计,截止2012年6月底,上海有13.9万户企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整体减轻税负约44.5亿元,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属于减税改革,必然造成财政税收锐减。因此,为了解决财政税收的缺口,可以考虑实行增税改革。目前,我国资源的过度开采与环境的严重污染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可以加大力度采取相应措施征收资源税与环境污染税,目前我国治理污染的经费来源比较单一,主要靠征收排污费,征收标准较低,力度不够,有必要加征资源税与环境污染税。不仅可以增加地方财政税收,提高国家环境保护的能力,而且能够加速淘汰高能耗机器设备,利用低能耗先进技术的进程,减少短缺能源的消耗,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多年来,由于我国主要的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资源环境严重污染,面临国际气候变暖问题形势较严峻,因此,征收资源税与环境污染税也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

第4篇: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产业价值链 特色经济 价值特征 价值实现

特色经济是指某区域依托当地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构建并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所形成的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特色经济以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为核心内容,并由于其独占性、效益性、辐射和扩散性以及可持续性,成为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内生力量。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对于一个特定区域应该以怎样有效的特色产业发展的战略途径来发展特色经济的问题,仍缺乏强有力的理论指导。笔者认为,在价值链的分析视角下,产业价值链理论能够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十分明确的分析思路和分析框架。因此,本文试图探索一条新的关于上述问题的研究思路,即从产业价值链分析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和价值实现的战略途径,由此寻求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和特色经济价值实现战略途径的又一理论指导。

一、 特色的来源及特色经济的价值特征

产业的特色源于区域特色资源,在形态上,特色资源包括有形和无形两大类。有形特色资源主要指存在于区域的、可供人类生产和生活利用的特色自然资源;而无形特色资源主要指由人的经济社会活动创造出来、依区域而存在的文化、传统、工艺、技术等各种知识性资源。依托具有优势的特色资源,地区特色经济的发展大致依照如图1所示的流程而实现:

作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形成的特色经济,应该具有以下重要价值特征:

一是由特色的独占性使地区获得来自整个产业的差别化利益。由于特色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区中具有特色和优势的要素禀赋,如弘扬和光大突出的民族文化特征、以独有资源为基础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旅游业等,这使其它地区难以模仿和学习,由此形成特色的独占性和市场竞争优势,从而为地区带来较高的差别化利益。

二是由特色而获得的价值增加蕴于提供特色产品或服务的任一环节中。无论是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其一般流程都可以看作是这样的过程,即:利用初始资源(或原材料),通过一定工艺技术、方法等进行开发、加工制作或实施服务,最后到达最终用户。特色产品或劳务的生产流程亦是如此,但是,其特色却能够体现在流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上。如对特色资源的利用、在生产中采用的有特色的工艺、技术、方法等。无论流程中哪一个环节体现了某种特色,则最终产品或服务便能够获得由特色带来的价值增值。

三是特色产业的辐射和扩散能够带来产业价值的延伸,使地区经济获得更大发展。通过规模化和市场化的特色产业成为地区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特色经济后,根据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区域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将形成强劲的驱动力,促使特色产业的产业链不断分解细化,向上、下游延伸,影响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集聚的产业群,由此获得产业价值的延伸。

上述特色经济所显示的价值特征如图2所示。

二、产业价值链的相关理论及其价值特征

在现代生产中,没有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是由一家企业完全提供。一个企业要与产业链中的其他企业形成分工合作关系,才能完成用户所需要的产品价值的创造。所以,任何企业的生产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产业链中。产业链描述的是厂商内部和厂商之间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它涵盖了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消费品的所有阶段。产业链的核心是产业价值链。

1.产业价值链的涵义

价值链是相互依存的活动构成的一个系统。它指一种商品或服务在创造过程中所经历的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各个阶段或者是一些群体共同工作的一系列工艺过程,不断地创造价值,为顾客服务。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认为,公司通过完成一系列作业而产生价值,构成企业的价值活动,企业价值活动分为两大类,即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前者涉及产品的物质创造、销售转移以及售后服务等各种活动;后者主要指为基本价值活动提供服务及支持的各种活动。这是从一个企业角度对价值链涵义的阐释,称为企业价值链。

事实上,由于企业的生产活动依存于一定产业,所以从一个产业角度,产业中厂商内部和厂商之间为生产最终交易的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价值增加过程,形成相应的产业价值链。所以,产业价值链是指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提供能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为目的、具有相互衔接和关联关系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组合。产业价值链实际上是一种在产品的加工制造、服务对象、最终用途等多方面具有上下游衔接关系,以及对上述活动形成支持和服务关系的企业的集合,这种集合并非是随意的组合,而是以某种核心价值如技术、工艺、文化或模式等为基础,并以能提供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一种效用系统为依据而整合起来的具有相互关联性的整体。在企业价值链结构图的基础上,笔者试图构造了产业价值链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2.产业价值链的价值特征

产业价值链的价值特征主要表现在:

(1)构成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环节都是由大量的同类企业构成,上游产业(环节)和下游产业(环节)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物质、资金方面的交换关系,是一个不断的价值传递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价值增加和价值延伸的过程;

(2)产业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在加工制造、服务对象、最终用途等多方面存在着相互联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形成整体价值大于部分价值之和的隐性的、不易被识别的价值增值,即所谓“1+1〉2”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使地区产业获得更强的竞争优势;

(3)产业价值链的不同环节拥有各不相同的资源,其效率水平和盈利能力也各具差异,因此,从经济租金角度分析,产业价值链是经济租金的储藏地。所获得的经济租金一是得自自然的属性,即对独特资源的拥有,二是得自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即对较高租金领域的追逐;

(4)有效率的价值链产生于系统之中而不是链上的某一环节或某一节点,因此只通过单个企业价值链环节的生产性的增加,并不能提高整个价值链系统的价值,有效率的产业价值链的运行必须依赖相应的治理模式。

三、基于产业价值链分析的特色经济的价值实现

通过以上关于特色经济的形成及其价值特征、以及关于产业价值链及其价值特征的分析,笔者注意到,特色产业的价值实现实际上要依托特色产业链,使链上各环节通过对特色资源的利用和相互间关联关系的实现,不断进行价值传递和价值增加,从而构造具有系统效率的特色产业价值链,并从产业价值链的分析视角,寻求特色经济价值实现的战略途径。

首先,源于特色资源的产业特色所带来的差别化利益,是有差别的核心价值通过相互衔接和关联的企业,在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上、下游不同环节之间不断进行价值转化、传递和增值,最终提供了能够满足消费者某种需要的效用系统并为市场所接受而实现的。对此,我们可以从三方面加以理解。第一,并不是有特色资源就能获得差别化利益,特色的资源、文化、传统或加工技术要转变为更加隐性的、难于模仿而独占的知识或核心价值,差别化利益才有可能获得;第二,核心价值要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不断进行价值转化、传递和增值,差别化利益才能形成,否则,如果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处于“断点”状态,则核心价值无法实现传递和增值,差别化利益将难于形成;第三,所形成的特色产业要提供能够满足市场需要的效用系统才能使差别化利益最终实现,这是发展特色经济最根本的前提。

其次,尽管由特色而获得的价值增加蕴于提供特色产品或服务的任一环节中,但在众多企业的“价值活动”中,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每一环节都是经济租金的储藏地。在激烈的竞争中,更能体现特色的异质化的产品和服务才更具竞争优势从而收获经济租金,使由特色所带来的价值增值得以实现。而这需要在价值链上实施有意识的追逐高经济租金的行为,如在对特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更新理念,将特色资源进行异质化产品开发;在产品设计中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特色产品而进行产品创新;在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过程中用先进方法或加工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使特色更突出或更适应现代市场需求等。

再次,特色产业的价值延伸,依赖于产业价值链上价值活动向上、下游及旁侧的不断延伸和扩展。只有当特色产业价值链有充分的长度,各项配套服务或中间服务活动已相对完整时,产业的价值才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扩展和延伸,并实现特色经济对地区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产业价值链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行业在生产中对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追逐,组成特色产业价值链的企业集合也在不断变化,如链外的企业有可能进入到产业链中的某一环节中、链上的企业将其价值活动进行重新组合或延伸到其它价值环节、为产业链服务的人才、运输或其它中间服务以及基础设施条件等更加充分和完善等,这都将使特色产业链结构以及企业集合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发生不断的变化,产业价值不断延伸和扩展。

最后,从特色经济整体出发,特色产业持续竞争力的获取必须依赖于整个特色产业价值链的系统效率。因为随着价值链的分工环节越来越细致,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包含的知识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内隐,这就要求价值链各环节进行更密切的合作,实现更有效率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组合。价值链治理结构便关系到这些合作、配置和组合的协调运行问题,由此形成了特色产业发展的不同战略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澜张丽君:论西部地区民族经济发展中的特色经济开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第117页

[2]李国平等:北京高科技产业价值链区域分工研究[J].地理研究,2002.3,第229页

[3]陈小悦译:Michael petitiveAdvantage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8第一版,第38~43页

第5篇: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范文

一、建立“五位一体”的信息系统,实现多项业务、多个层级、多种功能的资源共享和综合应用。

根据金税工程(三期)的总体要求,遵循“统筹规划、科学实施、强化应用”的一盘棋原则,以“全省同一个信息处理平台、同一条宽带网络、同一个数据仓库、同一套管理制度、同一样工作流程、同一个业务技术标准、同一个安全保密体系,覆盖全省地税所有的机构和业务”为目标,建立统一的基础数据核心平台,通过__省地税局门户信息系统将各子系统融为一体,逐步形成了以税费征管为根本,以行政管理为基础,以外部信息交换为手段,以互联门户网站与税控应用功能的对接为抓手,以决策支持为目标的“五位一体”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初步实现了一体化的资源共享和综合应用。

(一)多项业务的资源共享和综合应用。“五位一体”的信息系统,是以标准体系的运行维护机制为基础,以税源管理为核心,以各类基础信息库为支撑,涵盖了税收征收管理和税务内部事务管理的多项地税业务工作门户。信息系统采用全省统一的认证与授权方式,重组__省地方税收内、外部信息,实现与税收征管系统的税费业务模块、行政管理系统的文书流转模块的自动衔接,实现不同模块之间的数据和功能的互联,实现地税业务与国税、工商、财政等部门业务的数据互联和功能互通,建立了统一的与纳税人及外部门的政务公开、纳税服务等信息交换渠道,保证多种业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综合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多个层级的资源共享和综合应用。“五位一体”的信息系统,运用身份认证和角色控制访问加强系统的安全管理,运用工作流模式控制行政办公与业务流程,以省级—市级—县级—分局级为纵轴,以决策层面—管理层面—业务层面—采集层面为横轴,以工作流为驱动,以待办事宜为驱动界面。信息系统采用的工作流机制,既能保证政令畅通,又极大地提高了地税系统的行政执行力。同时,工作流机制使基层能够及时、准确地向上级反映税收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使基层处理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大大提高,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征纳关系。

(三)多种功能的资源共享和综合应用。“五位一体”的信息系统,集成了行政管理、税收征管、政务公开等功能,为各级领导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实现资源整合共享后,税收管理系统更加稳定,数据分析功能更强,管理决策力度更大,对各类信息的收集处理、纳税服务、机构人员管理、税收业务梳理、流程再造等方面都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二、依托信息技术强化税收征管,实现了多个行业、多种税费、多个环节的严格控制和科学管理。

税收征管是税收业务工作的核心,是税收信息化服务的对象和工作的目的。我们以业务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资源整合,将管理、征收、检查、评估、处罚、执行和救济纳入税费征管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实现资源共享和综合应用,实现多个行业、多种税费、多个环节的严格控制和科学管理,促进了税费征管质效的显著提升。

(一)多个行业的严格控制和科学管理。“五位一体”信息系统的税费征管系统,搭建了精确规范的数据采集平台,建立了纳税人户籍监控、纳税评估、行业管理等应用系统,引进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构建立体税源管理体系,全面、实时掌控各个行业的税源现状。信息系统通过网上报税等电子手段采集申报数据,通过税控设备采集发票数据,通过与单位联网导入委托征收数据,通过横向联网导入相关部门的信息比对数据等,狠抓征管基础信息采集、录入和应用。充分运用__省电子政务网络资源,推进与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共享,取得了税源管理的突破,实现对各个行业税源的严格控制和科学管理。仅在20__年进行的第三方(工商)信息比对工作中,全省就登录、完善各类企业征管基础信息1300多万条。

(二)多种税费的严格控制和科学管理。我省地税系统负责征收的各种税费,包括15个税种、17个规费及5种社会保险费,具有数量庞杂、种类繁多、零星分散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信息系统开发中采用新一代税收管理思路构建整体业

务框架,建立了全面、准确的数据采集体系和规范、统一的数据平台,使之很好地满足全省各种地方税费征管的需要。同时,采用开放系统架构和基于组件的技术,如果发生税费开征停征、种类增减等业务变化,仅需对有关组件进行升级即可。基于这一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与相关部门实行完整的数据交换基础上,辅之以房地产税收一体化管理、重点税源监控、双定户电子定税、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的税源册籍、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等软件模块,提高分税(费)种的税源监控能力,保证了对各种税费的严格控管。

(三)多个环节的严格控制和科学管理。“五位一体”的信息系统,通过财政、税务、国库、银行等部门之间的计算机联网,实现对每一笔税款的全程监控和管理;通过税源管理平台,实现对每一个纳税人的全过程控制和管理;通过工作流机制,对每个业务在工作流中的状态都能实时监控。在征管信息系统内,针对税收管理员的电子工作日志,以税务人员岗位工作行为、执法行为和征管质量等工作流数据为考核基础数据支撑,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利用软件进行绩效评估,按照规定实施问责追究,实现了手工考核向微机考核的转变。通过对税款、纳税人、业务等工作流的跟踪和监控,能够多环节、全方位地严格控制和科学管理,使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得到有效保证。

三、依托信息技术改善纳税服务,实现纳税前多途径告知、纳税中多形式服务、纳税后多措施维权的良性互动和长效机制。

搞好纳税服务,是税务部门的基本职责,是税收工作的永恒主题。我们依托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通过完善为纳税人服务系统,拓展和凸显税务互联网网站、12366纳税服务系统、短信平台和多元化申报四部分的功能,不断拓宽征纳之间的沟通渠道,将服务贯穿于纳税前、中、后整个过程,为广大纳税人提供更加优质、便捷、全方位的服务。

(一)纳税前多途径告知。“五位一体”的信息系统,能够为纳税人提供多种途径的税前宣传、咨询。纳税服务平台提供了纳税客户端软件、税务网站、税务短信、电子邮箱、12366纳税服务热线等;与纳税服务平台对接的__地税门户互联网站,采取实时在线沟通的方式,使纳税人能在线咨询税收政策、税收优惠、发票防伪等事项;纳税服务平台与税务短信平台对接,能实现及时纳税提醒等事项,为纳税人提供登记办理、税负核定、税款催缴等各类涉税信息。通过多种途径的告知,帮助纳税人熟悉有关财会、税法知识,全面准确理解税收政策,避免各种非主观故意造成的延期缴税等情况。

(二)纳税中多形式服务。

在纳税人办税过程中,“五位一体”的信息系统能够提供多种形式的税中服务。网上纳税服务平台运用各种现代化通信手段,为纳税人开辟规范的办税服务厅办税、网络电子办税厅办税、电话报税、传真报税、刷卡缴税、邮寄报税、12366纳税服务热线等多种便捷的办税渠道,使纳税方式多元化、手续简化。通过网络途径,应用移动通信设备,对纳税人宣讲法规、制度、优惠政策和办税程序等内容,帮助纳税人准确办理各项涉税事宜,规避税收风险,做到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方便纳税人及时足额纳税。特别是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系统)全面推广应用后,能够使纳税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申报缴税事宜。目前,全省电子申报户达到96352户,通过银行卡和电子结算缴纳税款的纳税户数分别达到53849户和103261户。

第6篇: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范文

论文关键词:档案文化建设,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当前档案文化建设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近年来,我们在加强档案文化建设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档案编研和档案文化产品开发、档案文化宣传等工作逐步加强,档案工作的文化影响力和档案部门公共服务形象得到明显提升。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档案部门在文化建设方面还存在认识模糊、定位不清、步伐缓慢等局限。一是从思想认识层面上讲,档案部门的文化自觉不高,对于文化建设在档案事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引领作为的认识不到位,对档案文化建设的内涵、特征、功能等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没有全面、透彻地把握档案及档案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档案部门的文化自信不足,对丰富的档案信息资源认识不充分、开发利用不够,“等、靠、要”的思想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的甚至自暴自弃,未对档案文化建设工作进行认真思考和研究。二是从工作层面上看,档案部门对文化建设缺乏统筹规划,没有把档案文化建设作为推动档案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没有将其上升到全局和战略层面去思考、去谋划;另一方面,视野也不够开阔,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缺乏做大做强的勇气和能力,工作仅限于小打小闹、自娱自乐。可以说,档案部门目前的档案文化建设还没有形成大的声势和大的影响力,与档案文化的地位、作用不相匹配,难以引领档案事业的加快发展。

二、 把握发展机遇,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形势下,档案部门应把握发展机遇,主动作为,按照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总体要求,切实加强档案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快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开发文化品牌,拓展服务领域,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档案文化的魅力,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档案服务,切实满足社会各界对档案文化信息的需求,为构建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深入推进档案文化资源工程。

档案资源是实施档案文化建设战略的基础。一是拓展档案文化资源建设的广度、深度,突出文化特征和地域特色,加强对地方名人、名胜古迹、风土人情以及族谱、地方史等具有社会普遍利用价值的档案、资料的接收和征集力度,增强档案文化积累积淀的层面和层次。二是广开档案收集渠道,从宏观到微观,从综合到专业,从过去到现在,从政治到民生,从经济到文化等各方面的档案信息资源都应兼顾,努力建成资源丰富、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明显,能充分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足迹的档案文化资源库。三是与社会大众文化生活接轨,善于抓住社会文化热点,针对不同社会文化需求开展相关的档案资源收集,通过颁发荣誉证书、鼓励捐赠等将多方面的材料收集齐全,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档案资源体系。四是多措并举,征集散失在民间的具有保存价值的重要档案、资料,特别是加强对历史档案资料、特色档案资料的收集,补充完善档案资源;积极开展历史档案征集抢救,重点搞好传统名优老字号企业、特色企业、国有退出企业档案,进一步丰富经济遗产档案;搞好境外档案征集,加大征集重大活动档案、照片档案、音视频档案、口述档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搞好历史档案的抢救保护和修复。

(二)深入推进档案文化基础工程。

加强档案文化基础工程建设是实施档案文化战略的前提和关键。应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高度来规划馆舍建设,留够留足用于文化服务的功能用房,已建好的档案馆充分利用现有空间,拓宽功能,尽力扩大文化服务用房,有效开展档案文化服务。同时,应扎实推进档案馆基础业务建设,进一步加强档案实体管理、抓好未进馆档案监督指导、做好档案库房管理、强化档案安全保护,为档案文化建设提供基本条件。加强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信息时代档案馆的发展方向,建立档案资料目录数据库,是优化档案利用服务的科学手段。应紧紧围绕党委政府需要、社会需要和群众需要,优先著录民生档案数据,即婚姻登记档案、知青档案、就业档案、学籍档案、招工招干档案、土地房产等,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

(三)深入推进档案文化精品工程。

开发档案文化产品是实施档案文化建设战略的重要抓手。应加强对馆藏档案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开发,不断探索开发利用档案文化资源的新途径,努力打造档案文化精品,扩大档案文化产品在全社会的影响力。要深入挖掘档案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发挥历史档案资源的存史资政功能;要系统开发革命历史档案、红色档案信息资源,传承革命先烈留下的精神财富;要集中力量开发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的档案资料,彰显和传承弘扬闽西人民的改革创新精神;要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充分挖掘龙岩丰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感恩文化等档案资源,不断推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档案文化产品。努力做到开发主体社会化,服务决策特色化,史料编研精品化,提供利用便捷化,形成一系列具有档案特色的文化品牌,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凸显档案文化的独特价值。

(四)深入推进档案文化服务工程。

开展档案文化服务是实施档案文化建设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立足档案资源,认真策划,通过推出电子读物、图书、档案文献等编研成果,举办专题展览和大型主题宣传等形式,积极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为相关部门提供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二是切实抓好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建设,抓好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场所建设,有序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营造为民、便民、利民的文化氛围,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最大程度上的社会共享;广泛开展档案馆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活动,使档案馆成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三是广泛开展档案文化下乡、进社区、走基层活动,逐步实现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档案文化服务,切实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档案文化需求。通过努力,最终提升档案工作服务文化事业发展的能力,把档案馆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多元需求的公共文化场所。

第7篇: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智慧社保;信息化建设

2014年度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JRS-2014-805)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月23日

2013年1月29日,秦皇岛市成功入选国家首批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全面启动了智慧城市创建工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是涉及民生领域的重要工作,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社会保障的智慧化建设理应是其核心内容之一,迫切需要全面提升社保的公共服务水平,启动“智慧社保”项目建设,丰富“智慧城市”工程的智慧内涵。“智慧社保”项目将通过信息资源管理共享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实现信息充分共享、全程化、动态化的服务管理、充分体现面向老百姓的 “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受益一生”服务理念。

一、秦皇岛市人社信息化发展现状

秦皇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自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基本建成了网络基础平台,实现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与县(市、区)、街道社区的网络连接;二是完成了全市各类业务数据的市级集中,搭建了支撑能力较强的硬件平台;三是率先在全省开展社会保障卡应用工作,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卡“一卡通”进程。

在取得了上述成果的同时,仍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数据中心在全市集中、统一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方面的差距,社会保险各险种、劳动就业等业务还分别拥有自己的数据库;二是网络系统横向上与政府、公安、工商、民政等相关部门的连接还需要扩展,网络安全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建设;三是应用系统建设在切实实现“统收分支”业务流程方面,在符合部省三层系统架构要求方面,在信息与基金安全防护方面,在社会保障卡应用方面,在基金监管方面,在对新出台政策及管理要求的支持方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在决策支持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距,已成为工作开展的瓶颈,迫切需要解决。为此,以智慧社保项目为依托,提出智慧经办、智慧决策、智慧服务的智慧社保建设思路,全面提升秦皇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水平。

二、智慧经办,实现一体化协同经办

(一)基于核心平台研发秦皇岛市社会保险管理系统。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会保险核心平台三版业务、技术、数据规范标准为依据,以河北省养老保险省级统筹管理信息系统、河北省失业保险市级统筹管理信息系统为基础,按照“多险合一”的模式,采用三层技术架构进行设计和实现秦皇岛市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可以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安全隐患、内部控制缺位等问题,建立规范的业务经办体系、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有效的基金监管体系和科学的宏观决策体系,实现秦皇岛市社会保险业务的集中、统一管理,为秦皇岛市社会保障一卡通目标的达成提供支持。秦皇岛市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在实施应用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其“可分可合”的特点支持“先分后合,先少合后多合”的需要。

(二)综合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秦皇岛市社会保险各险种、劳动就业、劳动关系、人事人才等各业务领域信息化分别建设、数据独立存放的现状,通过数据交换与共享,建立秦皇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信息数据库,实现社会保险各险种、劳动就业、劳动关系、人事人才等各业务间数据交换规则的建立,实现业务经办数据库与综合信息数据库间公共基础信息、业务信息的集中、交换与共享,以社会保障卡(个人、单位)信息为纽带实现社会保险各险种、劳动就业、劳动关系、人事人才等各业务间数据关联关系建立,实现公共基础信息一致性、业务信息逻辑关系正确性的校验、检测、反馈。

通过建立秦皇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综合信息数据库,全面支持秦皇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业务间参保单位统一申报,支持各项业务间管理与业务经办协同,为社会保障卡系统、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系统、异地业务经办系统、部省联网数据传输系统、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公共服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三)业务协同平台

1、内部业务协同。内部业务协同指的是在本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内部各业务间的协同,例如本单位内就业管理部门和社保部门的业务协同。

2、外部业务协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异地业务经办;与地税等第三方的协同;部省数据联网传输。

三、智慧决策,实现科学化合理决策

(一)业务运行分析。通过构建数学模型实现对参保人员变动情况、退休人员变动情况、基金收缴变动情况、基金支出变动情况、社保关系转入转出、社保基金贡献户、损益户的特征、进入黑名单个人单位特征、欠缴社会保险费个人单位特征、欺诈冒领社会保险金特征的统计、分析,实现对变动、发展趋势的预测、预警,从而实现对政策制定、政策调整及宏观决策的支持。

(二)绩效综合管理。建立社会保险绩效综合管理系统,基于社会保险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业务经办绩效考核机制和应用,通过对业务日志的统计,实现对经办过程中重办、迟办、晚办情况的掌握;通过工作加权管理,实现对工作的量化;通过考核评分实现对工作业绩的评估;实现对下级社保经办机构业务办理情况、岗位服务情况、经办人员工作情况进行绩效考核,以提高社会保险管理服务效率。社会保险业务绩效考核是通过对业务经办机构、业务经办人员日常业务成绩和业务效果进行查对和核实,从而对业务经办机构、业务经办人员的业务技能或其他素质进行综合评价。

四、智慧服务,实现多样化有效服务

(一)网上综合服务。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业务经办特点及发展趋势,按照国家、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结合秦皇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业务经办实际需求,按照“一体化”、“多业务统一申报”的模式研发秦皇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上综合服务系统,为参保单位提供便利的办事渠道。

(二)手机综合服务。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业务经办特点及发展趋势,按照国家、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规范、标准,结合秦皇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管理、业务经办服务实际需求,按照“一体化”、“主动式服务”的模式研发秦皇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手机综合服务系统。

(三)自助服务一体机。通过触摸、手写等方式,以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为个人、企业提供业务申报、社保卡挂失、生存认证、自助缴费、信息打印、政策查询等自助服务。

(四)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全面建设融社会保险服务、就业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劳动关系服务等服务项目于一体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支持城乡居民和用人单位能够就近享受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元.“智慧城市”:未来科技社会的生存智慧[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第8篇: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 用户资源管理 电子商务 数据挖掘

一、前言

随着Internet的普及,电子商务如同燎原之火,在全世界迅猛发展。权威统计表明,2006年中国互联网市场稳步增长,网民数量增长至1.35亿,电子商业交易总额达到1.1万亿人民币,年增长了48.6%,2007年将继续增长。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展开电子商务业务已是大势所趋;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管理者收到大量无序信息,尤其是用户资源信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利用,找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商业决策行为,成为电子商务经营者和管理者关注的问题。迅速发展的数据挖掘技术,为此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

从广义上说,电子商务用户是指使用电子商务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一切个体和群体。电子商务的用户是在长期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呈现。与电子商务的其他资源相比,用户资源有其特殊性,例如动态的伸缩性,对其他资源的依附性等。

1.用户资源管理的内涵

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其资源的内涵不断扩展。从有形资源的管理,包括商品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费管理等,扩展到无形资源的管理,包括品牌、文化等。但这种管理概念仅仅局限于电子商务内部。而在现代信息社会,电子商务应把“用户”这种外部资源纳入自身管理体系中,实现与其他资源的整合。

用户资源管理是对有使用价值的用户资源,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程序,来实现电子商务某种服务效益的目标活动。应该包括用户信息管理、用户服务活动管理、用户后期支持管理。用户信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搜集、组织和存储用户的相关信息,通过用户信息的统计和分析,明确用户的需求,划分用户群;用户服务活动管理则负责对用户在电子商务网站内的信息行为进行管理,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指定出电子商务的资源建设和服务策略,实现用户服务活动的相关信息集成;用户后期支持管理指对用户接收服务后的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不断修改和提高的方案。

2.用户资源管理的重要地位

(1)用户资源管理是电子商务管理的核心。电子商务管理必须以用户资源管理的要求和目标展开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用户”作为一种资源有效的贯穿于电子商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电子商务管理的效果与价值才能真正的以用户使用的效益方式体现出来。简单的说,只有掌握了用户,电子商务才有效益。

(2)用户资源管理是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基础。个性化服务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方式,通常步骤为:收集用户信息;分析用户数据,创建复合用户特性的访问方式;向用户提供复合其特殊需求的个性化服务。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的本质和目标是对用户信息和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满足用户直接需求的基础上,发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使用户得到延伸的服务收益,以此给予用户强烈的个性化服务感受和“无缝式体验”,提高满意度,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前提下的用户和电子商务双赢。

3.用户资源管理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国内大多数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仍然属于描述型管理,不能实现对大范围用户信息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整理和分析,并据此进行各种推理,进而发现反映其特征的模型和进行用户规模化分类和聚类。而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突破管理局限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数据挖掘技术

1.数据挖掘的概念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集成了许多学科中成熟的工具和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统计学、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等。

2.数据挖掘能够获取的知识模式

(1)路径分析。判定在一个Web网站中用户最频繁访问的路径。

(2)聚类分析。输入数据并无任何标记,聚类分析可以从Web访问信息中聚集出那些具有相似特性和差异特性的信息,目的是使同一类数据的相似性尽可能大,不同类数据的相似性尽可能小。以增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是分类和异常检测的先决条件。

(3)关联规则的发现。找到用户对网站上各种文件之间访问的相互关系,明确用户访问页面与页面之间的相关性和购买商品的相关性和依赖性。

(4)序列模式的发现。在时间戳有序的事务中,找到一项跟随另一项的内部事务模式,即因果关系。

(5)分类和预测。分类发现就是给出识别一个特殊群体的公共属性描述,用来分类新的项。分类的目的是通过构造分类模型把数据库中的项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某一个,以便用于预测;也就是利用历史数据记录自动推导出给定数据的推广描述,从而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

(6)异常检测。对分析对象少数的、极端的实例,反常的不合规则的特例进行描述,根据观察结果和预测值的差别揭示内在原因。 [摘要] 本文介绍了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的内涵、重要性及现状,并分析了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用户资源管理 电子商务 数据挖掘

一、前言

随着Internet的普及,电子商务如同燎原之火,在全世界迅猛发展。权威统计表明,2006年中国互联网市场稳步增长,网民数量增长至1.35亿,电子商业交易总额达到1.1万亿人民币,年增长了48.6%,2007年将继续增长。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展开电子商务业务已是大势所趋;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管理者收到大量无序信息,尤其是用户资源信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利用,找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商业决策行为,成为电子商务经营者和管理者关注的问题。迅速发展的数据挖掘技术,为此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

从广义上说,电子商务用户是指使用电子商务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一切个体和群体。电子商务的用户是在长期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呈现。与电子商务的其他资源相比,用户资源有其特殊性,例如动态的伸缩性,对其他资源的依附性等。

1.用户资源管理的内涵

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其资源的内涵不断扩展。从有形资源的管理,包括商品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费管理等,扩展到无形资源的管理,包括品牌、文化等。但这种管理概念仅仅局限于电子商务内部。而在现代信息社会,电子商务应把“用户”这种外部资源纳入自身管理体系中,实现与其他资源的整合。

用户资源管理是对有使用价值的用户资源,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程序,来实现电子商务某种服务效益的目标活动。应该包括用户信息管理、用户服务活动管理、用户后期支持管理。用户信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搜集、组织和存储用户的相关信息,通过用户信息的统计和分析,明确用户的需求,划分用户群;用户服务活动管理则负责对用户在电子商务网站内的信息行为进行管理,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指定出电子商务的资源建设和服务策略,实现用户服务活动的相关信息集成;用户后期支持管理指对用户接收服务后的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不断修改和提高的方案。

2.用户资源管理的重要地位

(1)用户资源管理是电子商务管理的核心。电子商务管理必须以用户资源管理的要求和目标展开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用户”作为一种资源有效的贯穿于电子商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电子商务管理的效果与价值才能真正的以用户使用的效益方式体现出来。简单的说,只有掌握了用户,电子商务才有效益。

(2)用户资源管理是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基础。个性化服务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方式,通常步骤为:收集用户信息;分析用户数据,创建复合用户特性的访问方式;向用户提供复合其特殊需求的个性化服务。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的本质和目标是对用户信息和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满足用户直接需求的基础上,发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使用户得到延伸的服务收益,以此给予用户强烈的个性化服务感受和“无缝式体验”,提高满意度,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前提下的用户和电子商务双赢。

3.用户资源管理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国内大多数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仍然属于描述型管理,不能实现对大范围用户信息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整理和分析,并据此进行各种推理,进而发现反映其特征的模型和进行用户规模化分类和聚类。而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突破管理局限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数据挖掘技术

1.数据挖掘的概念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集成了许多学科中成熟的工具和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统计学、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等。

2.数据挖掘能够获取的知识模式

(1)路径分析。判定在一个Web网站中用户最频繁访问的路径。

(2)聚类分析。输入数据并无任何标记,聚类分析可以从Web访问信息中聚集出那些具有相似特性和差异特性的信息,目的是使同一类数据的相似性尽可能大,不同类数据的相似性尽可能小。以增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是分类和异常检测的先决条件。

(3)关联规则的发现。找到用户对网站上各种文件之间访问的相互关系,明确用户访问页面与页面之间的相关性和购买商品的相关性和依赖性。

(4)序列模式的发现。在时间戳有序的事务中,找到一项跟随另一项的内部事务模式,即因果关系。

(5)分类和预测。分类发现就是给出识别一个特殊群体的公共属性描述,用来分类新的项。分类的目的是通过构造分类模型把数据库中的项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某一个,以便用于预测;也就是利用历史数据记录自动推导出给定数据的推广描述,从而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

(6)异常检测。对分析对象少数的、极端的实例,反常的不合规则的特例进行描述,根据观察结果和预测值的差别揭示内在原因。

四、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

1.用户数据搜集与存储

用户资源管理的第一步工作是搜集用户数据。要实现用户数据的有效挖掘的基本条件是将搜集到的用户数据以一致的模式存储,建立用户数据仓库。

(1)用户数据搜集。所搜集的用户数据按类型可以分为用户信息数据、用户需求数据、用户行为数据和用户反馈数据。通过电子商务的注册和服务过程不断积累。

(2)构建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在集成、一致、经过清理的数据上才能更好的实现,因此要进行数据清理、变换、集成、装入等处理,以建立一个整合的、结构化的数据仓库。

2.用户特征和群体分类

(1)用户特征分析。针对数据仓库中的用户数据,采用多种数据分析和挖掘方法,如关联分析、序列分析等,对电子商务用户特征进行分析,挖掘用户的隐形信息需求,获得对管理用户与电子商务交互活动所必须的关键性特征,并预测用户的未来行为。电子商务用户的特征主要包括用户的身份特征、用户的需求特征、用户的行为特征等。通过用户特征的分析和提取,电子商务可以与用户建立一种一对一的、差异化的、个性化的、学习型关系。即根据用户行为不断加深对其的了解,针对其特殊需求相应调整网站的访问模式和结构,以及自己的经营策略和行为。

(2)用户群体分类。对电子商务用户的特征进行分析的主要目标还在于对具有相似特征的用户建立模型,进行电子商务用户的有效分类和聚类,建立层次结构,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方案。电子商务用户的分类还便于分类识别或预测未知用户的归属。

3.面向用户生命周期的数据挖掘

用户的生命周期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用户的获取、用户的保持和用户的流失。注意,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用户的保持、流失和注册用户的数量有很大差异,用户放弃该网站并不一定注销用户,所以更应该注重网站的访问信息。用户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要最大限度的延长用户的生命周期,防止用户的流失。

(1)用户的获取。电子商务网站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就要不断获得新用户,维持老用户,而当用户数量不断增加,用户数据信息不断增多时,就要依靠数据挖掘。利用数据挖掘揭示新用户的行为习惯,生成预测模型,预测发现一些在不同情况下有相似行为的用户,进行分析,筛选出可能的潜在用户,并据此有效增加服务推广效应,把潜在用户和这些用户感兴趣的资源和服务系统的结合起来,为每一个用户提供主动化、个性化的服务,把潜在用户转化为正式用户。

(2)用户的保持和流失。电子商务用户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服务不到位,包括自身的缺陷和其他网站提供新服务的影响。一般来说,用户的保持涉及三个过程:首先,利用数据仓库中的信息和数据挖掘技术识别、分析和评价用户为什么流失?那些因素导致用户流失?用户流失的风险在何处?从而明确潜在的流失用户群体;其次,识别其中的有价值用户,如消费频率较高的用户;最后,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如付费历史等,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服务措施,如奖励等,提高用户的忠诚度,保持用户。

4.几个注意问题

(1)数据挖掘的准确性。来源数据的准确性会对数据挖掘产生很大影响,而由于网络的特性,用户数据尤其是其注册信息的可靠性是未知的,所以应该对用户数据做一定的验证和预处理。此外,数据挖掘只是一种工具,其建立模型的准确性应该经由实践检验。

(2)用户隐私的保护。在构建数据仓库,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时,应该把一些涉及用户隐私的数据信息处理掉。

五、结论

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能发现大量数据背后隐藏的知识,在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可以使网站更有效的确认目标,改进策略,提供个性化服务,改善用户关系,从而使用户更加满意,为网站带来更高的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第9篇:人力资源服务业的特征范文

[关键词]用户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数据挖掘

一、前言

随着Internet的普及,电子商务如同燎原之火,在全世界迅猛发展。权威统计表明,2006年中国互联网市场稳步增长,网民数量增长至1.35亿,电子商业交易总额达到1.1万亿人民币,年增长了48.6%,2007年将继续增长。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展开电子商务业务已是大势所趋;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管理者收到大量无序信息,尤其是用户资源信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利用,找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商业决策行为,成为电子商务经营者和管理者关注的问题。迅速发展的数据挖掘技术,为此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

从广义上说,电子商务用户是指使用电子商务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一切个体和群体。电子商务的用户是在长期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呈现。与电子商务的其他资源相比,用户资源有其特殊性,例如动态的伸缩性,对其他资源的依附性等。

1.用户资源管理的内涵

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其资源的内涵不断扩展。从有形资源的管理,包括商品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费管理等,扩展到无形资源的管理,包括品牌、文化等。但这种管理概念仅仅局限于电子商务内部。而在现代信息社会,电子商务应把“用户”这种外部资源纳入自身管理体系中,实现与其他资源的整合。

用户资源管理是对有使用价值的用户资源,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程序,来实现电子商务某种服务效益的目标活动。应该包括用户信息管理、用户服务活动管理、用户后期支持管理。用户信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搜集、组织和存储用户的相关信息,通过用户信息的统计和分析,明确用户的需求,划分用户群;用户服务活动管理则负责对用户在电子商务网站内的信息行为进行管理,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指定出电子商务的资源建设和服务策略,实现用户服务活动的相关信息集成;用户后期支持管理指对用户接收服务后的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不断修改和提高的方案。

2.用户资源管理的重要地位

(1)用户资源管理是电子商务管理的核心。电子商务管理必须以用户资源管理的要求和目标展开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用户”作为一种资源有效的贯穿于电子商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电子商务管理的效果与价值才能真正的以用户使用的效益方式体现出来。简单的说,只有掌握了用户,电子商务才有效益。

(2)用户资源管理是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基础。个性化服务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方式,通常步骤为:收集用户信息;分析用户数据,创建复合用户特性的访问方式;向用户提供复合其特殊需求的个性化服务。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的本质和目标是对用户信息和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满足用户直接需求的基础上,发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使用户得到延伸的服务收益,以此给予用户强烈的个性化服务感受和“无缝式体验”,提高满意度,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前提下的用户和电子商务双赢。

3.用户资源管理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国内大多数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仍然属于描述型管理,不能实现对大范围用户信息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整理和分析,并据此进行各种推理,进而发现反映其特征的模型和进行用户规模化分类和聚类。而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突破管理局限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数据挖掘技术

1.数据挖掘的概念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集成了许多学科中成熟的工具和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统计学、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等。

2.数据挖掘能够获取的知识模式

(1)路径分析。判定在一个Web网站中用户最频繁访问的路径。

(2)聚类分析。输入数据并无任何标记,聚类分析可以从Web访问信息中聚集出那些具有相似特性和差异特性的信息,目的是使同一类数据的相似性尽可能大,不同类数据的相似性尽可能小。以增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是分类和异常检测的先决条件。

(3)关联规则的发现。找到用户对网站上各种文件之间访问的相互关系,明确用户访问页面与页面之间的相关性和购买商品的相关性和依赖性。

(4)序列模式的发现。在时间戳有序的事务中,找到一项跟随另一项的内部事务模式,即因果关系。

(5)分类和预测。分类发现就是给出识别一个特殊群体的公共属性描述,用来分类新的项。分类的目的是通过构造分类模型把数据库中的项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某一个,以便用于预测;也就是利用历史数据记录自动推导出给定数据的推广描述,从而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

(6)异常检测。对分析对象少数的、极端的实例,反常的不合规则的特例进行描述,根据观察结果和预测值的差别揭示内在原因。

[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的内涵、重要性及现状,并分析了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用户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数据挖掘

一、前言

随着Internet的普及,电子商务如同燎原之火,在全世界迅猛发展。权威统计表明,2006年中国互联网市场稳步增长,网民数量增长至1.35亿,电子商业交易总额达到1.1万亿人民币,年增长了48.6%,2007年将继续增长。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展开电子商务业务已是大势所趋;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使管理者收到大量无序信息,尤其是用户资源信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组织利用,找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以指导商业决策行为,成为电子商务经营者和管理者关注的问题。迅速发展的数据挖掘技术,为此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二、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

从广义上说,电子商务用户是指使用电子商务信息资源和服务的一切个体和群体。电子商务的用户是在长期服务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电子商务服务能力在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呈现。与电子商务的其他资源相比,用户资源有其特殊性,例如动态的伸缩性,对其他资源的依附性等。

1.用户资源管理的内涵

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其资源的内涵不断扩展。从有形资源的管理,包括商品的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费管理等,扩展到无形资源的管理,包括品牌、文化等。但这种管理概念仅仅局限于电子商务内部。而在现代信息社会,电子商务应把“用户”这种外部资源纳入自身管理体系中,实现与其他资源的整合。

用户资源管理是对有使用价值的用户资源,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程序,来实现电子商务某种服务效益的目标活动。应该包括用户信息管理、用户服务活动管理、用户后期支持管理。用户信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的搜集、组织和存储用户的相关信息,通过用户信息的统计和分析,明确用户的需求,划分用户群;用户服务活动管理则负责对用户在电子商务网站内的信息行为进行管理,针对用户个性化需求,指定出电子商务的资源建设和服务策略,实现用户服务活动的相关信息集成;用户后期支持管理指对用户接收服务后的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和分析,发现问题,提出不断修改和提高的方案。

2.用户资源管理的重要地位

(1)用户资源管理是电子商务管理的核心。电子商务管理必须以用户资源管理的要求和目标展开工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用户”作为一种资源有效的贯穿于电子商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电子商务管理的效果与价值才能真正的以用户使用的效益方式体现出来。简单的说,只有掌握了用户,电子商务才有效益。

(2)用户资源管理是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基础。个性化服务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方式,通常步骤为:收集用户信息;分析用户数据,创建复合用户特性的访问方式;向用户提供复合其特殊需求的个性化服务。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的本质和目标是对用户信息和行为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满足用户直接需求的基础上,发掘用户的潜在需求,使用户得到延伸的服务收益,以此给予用户强烈的个性化服务感受和“无缝式体验”,提高满意度,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前提下的用户和电子商务双赢。

3.用户资源管理的现状

就目前而言,国内大多数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仍然属于描述型管理,不能实现对大范围用户信息特征和行为特征的整理和分析,并据此进行各种推理,进而发现反映其特征的模型和进行用户规模化分类和聚类。而数据挖掘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突破管理局限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三、数据挖掘技术

1.数据挖掘的概念

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集成了许多学科中成熟的工具和技术,包括数据库技术、统计学、机器学习、模式识别、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等。

2.数据挖掘能够获取的知识模式

(1)路径分析。判定在一个Web网站中用户最频繁访问的路径。

(2)聚类分析。输入数据并无任何标记,聚类分析可以从Web访问信息中聚集出那些具有相似特性和差异特性的信息,目的是使同一类数据的相似性尽可能大,不同类数据的相似性尽可能小。以增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是分类和异常检测的先决条件。

(3)关联规则的发现。找到用户对网站上各种文件之间访问的相互关系,明确用户访问页面与页面之间的相关性和购买商品的相关性和依赖性。

(4)序列模式的发现。在时间戳有序的事务中,找到一项跟随另一项的内部事务模式,即因果关系。

(5)分类和预测。分类发现就是给出识别一个特殊群体的公共属性描述,用来分类新的项。分类的目的是通过构造分类模型把数据库中的项映射到给定类别中的某一个,以便用于预测;也就是利用历史数据记录自动推导出给定数据的推广描述,从而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

(6)异常检测。对分析对象少数的、极端的实例,反常的不合规则的特例进行描述,根据观察结果和预测值的差别揭示内在原因。

四、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

1.用户数据搜集与存储

用户资源管理的第一步工作是搜集用户数据。要实现用户数据的有效挖掘的基本条件是将搜集到的用户数据以一致的模式存储,建立用户数据仓库。

(1)用户数据搜集。所搜集的用户数据按类型可以分为用户信息数据、用户需求数据、用户行为数据和用户反馈数据。通过电子商务的注册和服务过程不断积累。

(2)构建数据仓库。数据挖掘在集成、一致、经过清理的数据上才能更好的实现,因此要进行数据清理、变换、集成、装入等处理,以建立一个整合的、结构化的数据仓库。

2.用户特征和群体分类

(1)用户特征分析。针对数据仓库中的用户数据,采用多种数据分析和挖掘方法,如关联分析、序列分析等,对电子商务用户特征进行分析,挖掘用户的隐形信息需求,获得对管理用户与电子商务交互活动所必须的关键性特征,并预测用户的未来行为。电子商务用户的特征主要包括用户的身份特征、用户的需求特征、用户的行为特征等。通过用户特征的分析和提取,电子商务可以与用户建立一种一对一的、差异化的、个性化的、学习型关系。即根据用户行为不断加深对其的了解,针对其特殊需求相应调整网站的访问模式和结构,以及自己的经营策略和行为。

(2)用户群体分类。对电子商务用户的特征进行分析的主要目标还在于对具有相似特征的用户建立模型,进行电子商务用户的有效分类和聚类,建立层次结构,为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方案。电子商务用户的分类还便于分类识别或预测未知用户的归属。

3.面向用户生命周期的数据挖掘

用户的生命周期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用户的获取、用户的保持和用户的流失。注意,由于网络的特殊性,用户的保持、流失和注册用户的数量有很大差异,用户放弃该网站并不一定注销用户,所以更应该注重网站的访问信息。用户资源管理的主要目标是要最大限度的延长用户的生命周期,防止用户的流失。

(1)用户的获取。电子商务网站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就要不断获得新用户,维持老用户,而当用户数量不断增加,用户数据信息不断增多时,就要依靠数据挖掘。利用数据挖掘揭示新用户的行为习惯,生成预测模型,预测发现一些在不同情况下有相似行为的用户,进行分析,筛选出可能的潜在用户,并据此有效增加服务推广效应,把潜在用户和这些用户感兴趣的资源和服务系统的结合起来,为每一个用户提供主动化、个性化的服务,把潜在用户转化为正式用户。

(2)用户的保持和流失。电子商务用户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服务不到位,包括自身的缺陷和其他网站提供新服务的影响。一般来说,用户的保持涉及三个过程:首先,利用数据仓库中的信息和数据挖掘技术识别、分析和评价用户为什么流失?那些因素导致用户流失?用户流失的风险在何处?从而明确潜在的流失用户群体;其次,识别其中的有价值用户,如消费频率较高的用户;最后,分析用户的行为模式,如付费历史等,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服务措施,如奖励等,提高用户的忠诚度,保持用户。

4.几个注意问题

(1)数据挖掘的准确性。来源数据的准确性会对数据挖掘产生很大影响,而由于网络的特性,用户数据尤其是其注册信息的可靠性是未知的,所以应该对用户数据做一定的验证和预处理。此外,数据挖掘只是一种工具,其建立模型的准确性应该经由实践检验。

(2)用户隐私的保护。在构建数据仓库,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时,应该把一些涉及用户隐私的数据信息处理掉。

五、结论

基于数据挖掘的电子商务用户资源管理能发现大量数据背后隐藏的知识,在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可以使网站更有效的确认目标,改进策略,提供个性化服务,改善用户关系,从而使用户更加满意,为网站带来更高的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