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工安全技术基础范文

化工安全技术基础精选(九篇)

化工安全技术基础

第1篇:化工安全技术基础范文

1.1指导思想建立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围绕我国电力企业的具体需求,面向电力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促进电力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高,提升信息化对电力企业业务发展的服务能力。

1.2总体目标结合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国家宏观调控管理与自愿性相结合的电力企业信息技术应用标准为主体,实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分工明确、协调发展。同时,电力企业应积极参与标准制定及应用,建设系统的、先进的、以及适合我国国情和电力企业实际情况的结构合理、能够指导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信息技术标准体系。

1.3建设原则结合我国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为更好地建立电力企业信息技化术标准体系的顺利进行,在开展技术标准体系研究时,提出以下基本原则:

1.3.1系统全面编制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应充分研究在一定时期内企业信息技术、信息化建设中需要协调统一的一切事物和概念,形成层次恰当、功能配套的体系结构,形成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配套系统。

1.3.2应用实践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应适应和满足市场机制下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必须与资源配置和环境条件相适应,成为发展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措施,使其具有实用性和适用性。

1.3.3可扩展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应能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机制的变动而调整、发展、更新,应具有预测性和可扩充性,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

1.3.4持续优化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不仅要满足当前形势下的业务要求,也要考虑信息技术不断更新与发展的要求,持续开展对技术标准体系的优化更新。

2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内容

2.1标准体系架构根据《电力行业信息标准化体系》(DL/Z398-2010),对信息化领域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已信息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构建了电力企业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框架

2.2框架说明

2.2.1基础综合通用标准基础综合通用标准由体系与标准编制通则、术语标准、软件工程基础标准、通用基础标准等三部分构成。体系与标准编制通则主要收录了国家、行业和企业对技术标准体系表及技术标准编制的相关要求和规范;术语标准主要收录了各种常用的信息术语标准,如信息技术词汇、条码术语、计算机应用词汇等;软件工程基础标准收录了软件工程过程标准、软件工程质量标准、软件工程技术、软件工程工具与方法标准、软件测试规范以及软件开发的相关标准等;通用基础标准主要收录公司的信息项目规划、设计、建设、验收、评价、知识产权保护、信息规划、设计、管控和安全等方面相关的基础标准和规范。

2.2.2基础设施基础设施标准主要由信息设备、硬件环境标准和数据通信网络标准三部分构成。信息设备主要收录了服务器、存储、信息网络设备等相关标准;硬件环境标准主要收录了绿色机房环境、灾备设施标准等,如机房内外部环境等相关标准;数据通信网络标准主要收录了信息网络方面的标准,如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工程、网络接口、网络交换传输与接入、网络管理以及下一代互联网标准。

2.2.3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标准由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电网信息模型标准、数据元与元数据标准、数据交换标准四部分构成。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主要收录了信息分类与编码通则和各类业务中使用的代码标准;电网信息模型标准主要收录了各种信息模型的标准,如:公共数据模型等;数据元与元数据标准主要收录了数据元与元数据的相关标准;数据中心与数据交换标准主要收录了数据中心与数据交换相关标准。

2.2.4信息应用信息应用标准由支撑服务标准、用户交互标准、信息集成标准、业务应用标准四部分构成。支撑服务标准主要收录了为信息应用提供基础支撑服务的标准,如信息表示和处理、资源定位、数据访问标准、目录服务、消息服务、事务处理、业务访问、流程控制等;用户交互标准主要收录了移动智能设备与终端、对外网站群、内部信息门户、可视化展示相关的标准;服务集成标准主要收录了公司一体化平台和相关应用集成的标准规范,如GIS空间信息服务平台等;业务应用标准主要收录了与业务应用系统建设相关的建设规范、技术规范。

.2.5信息安全信息安全标准由安全基础标准、物理安全标准、网络安全标准、系统安全标准、数据安全标准、安全运行标准七部分组成。安全基础标准主要收录了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基础标准,例如安全的基本术语表示,安全模型,安全框架、可信平台等;物理安全标准主要收录了从物理角度阐述安全的保障标准,包括通信和信息系统实体安全的标准(如设备安全、机房的安全技术要求等);网络安全标准主要收录了网络安全防护优化、内外网安全隔离、互联网出口安全、无线网络安全防护与检测技术、移动安全接入防护等相关标准;系统安全标准主要收录了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应遵守的相关技术标准,如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系统安全和病毒防范等方面的标准与规范;数据安全主要收录了保密安全技术、文档加密与推广完善、数据备份与恢复等相关标准;安全运行标准主要收录了等级保护、风险识别与评价控制、应急与灾备等相关的标准及技术要求。

3总结

第2篇:化工安全技术基础范文

任何建筑工程它的基础施工都是整个工程项目的重中之重,也关系着建筑工程的总体质量安全。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取决于基础施工中的技术能力。因此,在进行基础施工时我们必须确保施工技术的质量水准和建筑工程对整体建筑质量的设计及审核,进而有效的对其监督和管理,保证工程基础施工技术的合理和可靠。由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的地理资源及辽阔土地,使得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在开展基础施工中困难重重。因为地理位置不佳,它所存在的地域地质情况也就不同,当然也会存在地方性文化差异的不同,进而导致建筑工程在基础施工中实施艰难,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和机遇。现阶段下的科学技术水正在蓬勃发展,但是对于当前的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来说此程度的科学技术能力还远远不够。因此,针对此现状,我们必须不断完善我国在基础施工技术中的技术含量,进而不断优化管理体制和基础设施设备,从而更完整的保障工程的质量安全和基础施工技术,这是现当下的首要任务也是基本前提。

2进一步加强建筑工程的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含量

2.1地基基础的选择

基础施工是整个建筑工程和地基之间的重要连载体,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因为基础施工是建筑物竖向体系所传出的荷载即在最后传送给地基的荷载力度,因而地基在这其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如若在基础施工中发现地基的承载能力是较充足并且有足够的承载能力,那么它采取的分布形式和竖向结构也将可相同的,当然也可采取独立的基础原则。但是如若地基在基础施工过程中地质较薄弱,然而建筑物却是很高规模很大的情况下,我们则需根据当时、当地的地质情况采取筏形的地基基础施工,这样更能够充分的发挥筏形基础对较大地基接触面的地理优势,反之,他是不能构成独立基础的,但是相较于独立基础来说,它的稳定性能更高,在造价方面也更高,当之无愧的是它所需要的成本也更高。如若在基础施工技术中发现当地的基础土质较好,并且地下水位又较低有粘土和亚粘土的存在,那么我们可采取钢筋混泥土的人工挖空灌桩技术,这样有利于节约成本,并且还能节约资源。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若果是地基承载力不足并且也属于软土地质,那么我们需采取与之相适应的软土质措施对其进行基础施工技术处理,进而确保工程和基础施工的质量安全。

2.2简析建筑工程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其中,我们可知,如果当地的地基土质几乎都属于淤泥并且上层的土层表面也相对薄弱,这时候我们必须尽可能的避免在基础施工中对淤泥和淤泥土质的扰动,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灾难。当然如果当地的土质形成是由冲填土、建筑物废弃垃圾及可回收的工业废弃料,并且他们之间的均匀性和密度性比都是较均匀的,那么我们可以借此利用这些废弃料作为土质的持力层。但是,对于有机质含量较多的生活垃圾和有侵蚀性的工业不可回收废弃料等杂土我们不能作为土质的持力层,因为这会影响建筑工程的地基基础,从而导致工程的质量安全。因此,我们在选择地基基础施工时,我们要将其工程的水文地质和工程土地地质综合评析和探讨,进而确保工程的基础施工技术和工程的整体质量安全,并保证周围环境的条件、材料供应和施工条件的安全性能。

3加强建筑工程基础施工技术中的控制力度管理

1)强化施工现场的管理制度。在施工前期,我们必须严格检查和审核施工方案和实施计划,并检测原料、机械、设施设备、劳动力和现场的施工管理人员是否合格并到位,在工程工序上我们必须提高放样测量、标准试验及施工图纸的管理,进而确保前期工作的安全和稳定。

2)进一步加强测量控制力度。建筑工程的基础施工中期阶段我们要加大对工程的测量技术保障,并根据基础施工技术的管理规范,对工程的各道工序严格把关,对于结构复杂和规模较大的工程我们要进行精密性的频繁测量放线,尽可能避免基础施工中地基可能会出现的位移和偏方等不良现状。从而保障施工技术的合理规范和稳固。

3)加强基础施工技术人员的文化技能,并在合理的资金范畴内聘请专业基础施工技术人员对其进行现场指导和监管,进而能有效的提高基础施工的技术含量和现场施工技术的管理控制。这样对整个建筑工程有着了极大的质量安全监管作用。

4结束语

第3篇:化工安全技术基础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安全检测;维护

我国计算机软件的类型、数量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计算机软件也有其自身的弊端,因其本身的开放性特征极易增加计算机软件信息泄露的可能性。面对此种情况,如何对计算机软件工程进行安全检测与维护,成为相关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安全检测与维护的概述

安全检测与维护对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能够切实有效的保证计算机应用体系之中的信息安全性,在国家机密维护、人民群众信息保护等方面扮演极为重要的影响角色。对此,相关人员若想最大限度的发挥计算机技术的积极功能,则需要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给予高度关注和广泛重视,以行之有效的安全检测方式和科学合理的定期维护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水平,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所服务。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极易受到技术、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会出现计算机软件安全问题,通过安全检测与维护技术则可以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解决,修补软件工程中存在的漏洞,以此来保证计算机软件的正常运行和高效运作。一般来说,软件工程的安全检测技术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静态和动态,而安全性能方面的检测则可以分为三方面,即性能测试、渗透测试、过程验证。任何产品在其应用和使用过程中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消耗,之中消耗是在自身的生命周期之中,而软件工程作为产品体系的一种,也固然有自我的生命周期,主要分为四方面,分别是定义、开发、运行、维护。计算机软件在应用过程中其根本目的是满足用户的客观实际需求,这也是软件应用的本质所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存在某些错误、漏洞,则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进行及时修复,其中安全检测技术与维护技术则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安全检测技术和维护技术的应用,可以促使计算机软件逐渐朝着精准化、安全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进而更好的适应周遭环境。

2软件工程的安全检测方式

2.1流程

软件工程的安全检测需要经过几个流程,以此来保证软件工程安全检测方式的正确合理。(1)全面检测,安全检测需要从宏观框架之下对整个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检测,及时寻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问题或漏洞,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个全面的把握。随后,需要根据计算机软件中的不同模块进行精准定位,以相关操作指标为基础进行细致深入的全盘扫描,从而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确保软件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做到稳定。(2)在初步检测的基础之上,可以从功能、有效性两方面对其进行详尽检测。(3)将计算机软件工程放置于不同的环境之中,以此来对其进行系统化的检测,强化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含量。

2.2安全检测方式

软件工程的安全检测方式首先要说明的则是形式化检测,该种检测方式是建立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之上,以此来保证安全检测的客观精准,通过与之相匹配的标准化语言对软件工程的各项要素进行格式化说明,从而提高软件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形式化安全检测方式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定量检测类型和模型检测类型。其中要格外说明的则是模型检测方式,该种建设方式以计算机软件结构为基础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模型,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对计算机软件进行直接解读与检测,具有实用性和便捷性的双重特征。第二,则是在模型建立基础之上形成的静态安全检测方式。第三,语法安全检测方式,相关技术人员要对软件工程的应用技术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分析,根据输入条件的不同进行与之相对应的安全检测,由此分析计算机软件工程是否会在不同环境之中呈现相同的安全效果。第四,属性测试与模糊测试安全检测方式,对计算机软件的各项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第五,故障分析的安全检测方式,将计算机软件之中可能会存在的安全故障进行分析,将其与现阶段存在安全故障进行分析比较,并由此检测软件中存在的系统错误。

3软件工程的维护分析

3.1软件工程的维护类型

计算机软件工程在安全检测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维护,通过行之有效的维护技术莱维软件工程的正常运用奠定基础,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保障。其中,软件工程的维护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3.1.1适应性维护该种维护方式以外部环境的变换为基础,对软件的适应性进行逐一调整和实行维护,主要是为了提高软件工程的环境适应恩呢管理,更好的提高软件工程的应用水平和运作效率。

3.1.2改正性维护计算机软件工程虽然经过安全检测,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检测出其中的某些隐性问题,这就需要软件进行试验性使用,根据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维护,一般来说,运用该种维护类型的软件工程问题相对较小,不会影响计算机软件的正常运作。

3.2软件工程的维护策略

软件工程的维护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应不断跟随时展潮流,以此来更好的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性能。对此,相关技术人员需要以科学合理的软件维护目标为基础,对软件维护系统进行不定期更新、维护和升级,以此来为软件工程的维护提供良性发展的外部框架。同时,要增强维护技术的现代科学技术含量,将具有时代内涵的科学技术融入其中,不断提高软件的质量和水平。此外,还要建立软件工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以此来对软件工程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科学的专业检查。

4总结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攻坚阶段,在新的时代背景及发展形势之下我国计算机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关人员要密切重视软件工程的安全检测技术及维护技术,推动计算机技术事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宝霞.刍议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维护措施和方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6(23):59+61.

[2]苏春源.基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安全维护措施探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02):99.

第4篇:化工安全技术基础范文

【关键词】软件工程;安全检测;维护

我国计算机软件的类型、数量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计算机软件也有其自身的弊端,因其本身的开放性特征极易增加计算机软件信息泄露的可能性。面对此种情况,如何对计算机软件工程进行安全检测与维护,成为相关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安全检测与维护的概述

安全检测与维护对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能够切实有效的保证计算机应用体系之中的信息安全性,在国家机密维护、人民群众信息保护等方面扮演极为重要的影响角色。对此,相关人员若想最大限度的发挥计算机技术的积极功能,则需要对计算机软件工程给予高度关注和广泛重视,以行之有效的安全检测方式和科学合理的定期维护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水平,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所服务。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极易受到技术、人为等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会出现计算机软件安全问题,通过安全检测与维护技术则可以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解决,修补软件工程中存在的漏洞,以此来保证计算机软件的正常运行和高效运作。一般来说,软件工程的安全检测技术主要有两种方式,分别是静态和动态,而安全性能方面的检测则可以分为三方面,即性能测试、渗透测试、过程验证。任何产品在其应用和使用过程中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消耗,之中消耗是在自身的生命周期之中,而软件工程作为产品体系的一种,也固然有自我的生命周期,主要分为四方面,分别是定义、开发、运行、维护。计算机软件在应用过程中其根本目的是满足用户的客观实际需求,这也是软件应用的本质所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存在某些错误、漏洞,则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进行及时修复,其中安全检测技术与维护技术则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安全检测技术和维护技术的应用,可以促使计算机软件逐渐朝着精准化、安全化和高效化的方向发展,进而更好的适应周遭环境。

2软件工程的安全检测方式

2.1流程

软件工程的安全检测需要经过几个流程,以此来保证软件工程安全检测方式的正确合理。(1)全面检测,安全检测需要从宏观框架之下对整个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检测,及时寻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问题或漏洞,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个全面的把握。随后,需要根据计算机软件中的不同模块进行精准定位,以相关操作指标为基础进行细致深入的全盘扫描,从而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安全性,确保软件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做到稳定。(2)在初步检测的基础之上,可以从功能、有效性两方面对其进行详尽检测。(3)将计算机软件工程放置于不同的环境之中,以此来对其进行系统化的检测,强化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含量。

2.2安全检测方式

软件工程的安全检测方式首先要说明的则是形式化检测,该种检测方式是建立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之上,以此来保证安全检测的客观精准,通过与之相匹配的标准化语言对软件工程的各项要素进行格式化说明,从而提高软件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形式化安全检测方式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定量检测类型和模型检测类型。其中要格外说明的则是模型检测方式,该种建设方式以计算机软件结构为基础形成与之相对应的模型,在运行过程中可以对计算机软件进行直接解读与检测,具有实用性和便捷性的双重特征。第二,则是在模型建立基础之上形成的静态安全检测方式。第三,语法安全检测方式,相关技术人员要对软件工程的应用技术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入分析,根据输入条件的不同进行与之相对应的安全检测,由此分析计算机软件工程是否会在不同环境之中呈现相同的安全效果。第四,属性测试与模糊测试安全检测方式,对计算机软件的各项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第五,故障分析的安全检测方式,将计算机软件之中可能会存在的安全故障进行分析,将其与现阶段存在安全故障进行分析比较,并由此检测软件中存在的系统错误。

3软件工程的维护分析

3.1软件工程的维护类型

计算机软件工程在安全检测的基础上,还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维护,通过行之有效的维护技术莱维软件工程的正常运用奠定基础,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保障。其中,软件工程的维护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3.1.1适应性维护该种维护方式以外部环境的变换为基础,对软件的适应性进行逐一调整和实行维护,主要是为了提高软件工程的环境适应恩呢管理,更好的提高软件工程的应用水平和运作效率。

3.1.2改正性维护计算机软件工程虽然经过安全检测,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检测出其中的某些隐性问题,这就需要软件进行试验性使用,根据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维护,一般来说,运用该种维护类型的软件工程问题相对较小,不会影响计算机软件的正常运作。

3.2软件工程的维护策略

软件工程的维护系统在应用过程中应不断跟随时展潮流,以此来更好的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性能。对此,相关技术人员需要以科学合理的软件维护目标为基础,对软件维护系统进行不定期更新、维护和升级,以此来为软件工程的维护提供良性发展的外部框架。同时,要增强维护技术的现代科学技术含量,将具有时代内涵的科学技术融入其中,不断提高软件的质量和水平。此外,还要建立软件工程的质量保证体系,以此来对软件工程的各项内容进行全面科学的专业检查。

4总结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攻坚阶段,在新的时代背景及发展形势之下我国计算机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关人员要密切重视软件工程的安全检测技术及维护技术,推动计算机技术事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宝霞.刍议计算机软件工程的维护措施和方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6(23):59+61.

第5篇:化工安全技术基础范文

“IToIP是基于统一的IP技术标准搭建的IT基础架构平台,以IP网络为基础,整合IP存储、IP安全、IP视音频及IP信令技术,消除异构系统带来的信息鸿沟,实现IT基础设施的构件化和资源化。”H3C公司副总裁兼多媒体产品线总裁张鹏国指出,IToIP最核心的理念,就是把IP技术和IT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统一开放的TCP/IP协议来实现用户业务基础设施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可扩展性,通过IT技术支撑灵活的上层业务应用。

在推进平安城市建设、加速安全网络数字化的进程中,IToIP的作用不可小视。

加速安防标准化进程

目前,国内最大的安防工程“平安工程”正在各省市如火如荼地展开。据刘希清介绍,“平安工程”作为“平安城市建设”的项目,其主要内容就是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建立,尤其是以视频监控为核心的城市监控网络的建设。

传统安防行业标准林立,地方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各种各样的标准都有。在建设平安城市工程中,面对这些问题,张鹏国表示,视频监控是多媒体技术,但要实现一个完整的系统,还需要网络、存储技术的支持和大量的软件开发工作;同时,要解决大规模大范围的监控图像接入问题、保障这样大系统中的图像传输不会衰减、成功部署和管理系统所需的海量存储、实现众多图像资源的综合利用等等,这些都是监控领域的新问题,也是传统模拟监控系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标准化也就成为唯一的途径。

而标准化是IToIP理念中最为核心的要素之一。IToIP基于IP标准,对IT基础架构进行整合,实现IT基础平台的标准化,从而帮助用户支撑灵活的上层应用,降低了IT基础设施构建的TCO(总体拥有成本)。刘希清介绍,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正加紧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当前安防标准委员会规划的标准数量已经达到18个,而且已经完成了12个,是近年完成数量最多、速度最快的,其余6个标准也将在2009年完成,这些都是IT与安防融合的结果。

平安城市建设的助推器

第6篇:化工安全技术基础范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什么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信息技术产业已成为现代社会的支柱。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对社会生活和生产各个领域的支撑和带动力持续增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是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理论和技术。 学什么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信息技术基础与计算机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离散数学、算法与数据结构、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设计、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编译技术、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结构、接口与通信技术、UNIX/LINUX体系及编程、电力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及应用等。 做什么 毕业生可在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国有企业以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企事业单位,朗迅、贝尔、西门子、摩根斯坦利等外资企业,华为、中兴、恒生电子、阿里巴巴、联创、百度等民营企业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其应用的研究、设计、开发和系统维护等工作,或者在政府部门、电力系统、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研究、教学、开发、管理工作。 软件工程是什么 软件工程是以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和技术知识为基础,面向实际应用的需求,研究采用工程化的开发方法、工具和管理原则研制高质量软件的学科。随着计算机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其中的软件系统变得越来越庞大和越来越复杂。在现代社会中,软件应用于多个方面。典型的软件比如有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办公套件,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库,游戏等。同时,各个行业几乎都有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比如工业,农业,银行,航空,政府部门等。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这些应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工作更加高效,同时提高了生活质量。 学什么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信息技术基础与计算机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离散数学、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与结构、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算法与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编译技术、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技术与UML、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软件测试、软件项目管理、电力信息化及信息安全等。做什么毕业生可从事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办公自动化处理、计算机安装与维护、网页制作、计算机网络和专业服务器的维护管理和开发工作、动态商务网站开发与管理、软件测试与开发及计算机相关设备的商品贸易等方面的有关工作。 可就业单位包括摩托罗拉、贝尔、西门子等外资企业,华为、中兴、阿里巴巴、苏宁电器等国内著名企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国有企业以及国防院所等。 网络工程是什么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能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网和通信网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各类网络系统的组网、规划、设计、评价的理论、方法与技术;获得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与通信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方面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特别是应获得较大型网络工程开发的初步训练;本专业是专门为网络领域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的迫切需要而设置的专业。 学什么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科学概论、计算机网络、离散数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电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数据结构、软件工程、操作系统、数据库、数字通信原理、分布式计算技术、嵌入式系统、网络工程与网络管理、网络信息检索、高性能计算技术、密码学与网络安全等。 做什么 毕业生可在研究机构、政府机关、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网络系统教学、科研、应用系统开发、系统管理,以及计算机网络系统规划、设计、施工、维护、计算机软、硬件产业开发等方面的工作,还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本专业有持续和广泛的人才需求。 信息安全是什么 网络是一个虚拟而又实际存在的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里,账号和密码可能被盗、私人资料可能被窃或破坏、聊天和邮件内容可能被监听、甚至整个计算机完全被黑客控制;在国家安全和军事领域存在更可怕的危险,秘密资料被窃取、军事系统被入侵、攻击甚至破坏等现象都有可能会出现。 信息安全专业就是为解决此类问题而开设。 信息安全能够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信息安全专业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密码技术、安全技术等领域;确保网络硬件、软件及数据不受偶然或恶意地破坏、更改、泄露,使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 学什么 本专业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包括网络及网络安全、信息系统安全、计算机平台安全、计算机应用软件开发等信息安全理论与信息安全工程的较宽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的学生具备信息安全领域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综合技术,能从事信息安全技术研究、安全硬软件系统研发、信息系统安全评估与分析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和创新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人才。 开设的主要课程包括信息安全导论、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与微机原理、嵌入式系统、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离散数学、计算数论、信息论与编码理论、信息安全基础、信息安全实验课程、计算机密码学、信息安全工程与管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与TCP/IP、数据库原理与安全、计算机网络安全、信息隐藏、入侵检测、计算机病毒等。#p#分页标题#e# 做什么 毕业生可在朗迅、贝尔、西门子、摩根斯坦利、趋势科技等外资企业,华为、中兴、阿里巴巴、千橡、富士通、苏宁电器等民营企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国有企业以及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国防院所从事信息安全方面的科学研究、开发应用,或在政府部门、高校等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或教学工作。 物联网工程是什么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按约定的协议,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物联网是以感知为目的,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的网络,达到现实世界和信息虚拟世界完美统一。在未来的日子里,物联网就像水和电一样触手可及,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也无时无刻离不开物联网。物联网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有广泛的需求和应用前景,例如自然灾害检测与预防、环境监测、交通物流、城市管理、医疗护理等。

第7篇:化工安全技术基础范文

关键词: 物联网 “1123”工程 安防系统

一、建设背景

近年来,危害校园安全、侵害学生权益的案件日益增多,校园安全成为一个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依靠传统的技防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校园安全管理的复杂性、多元性、隐蔽性和网络化的趋势。同时,针对目前中职学校学生管理难、学情监控措施落后及安全管理内容复杂多变等现实问题,如何预防、控制和减少校园犯罪,提高学校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能力,减少意外事故给学校师生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保障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等是检验学校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因此,为给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安全保障,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平安校园建设中,实现“人防+物防+技防”的安全管理目标,结合物联网技术的数字校园建设特色项目,实施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主要包括1个中心――校园数字安全监控中心;1个平台――IP视频监控平台;2个报警系统――现场报警系统和网络报警系统;3个联动系统――校园电子周界系统、各楼层分控区域安全管理系统和分建筑物视频监控系统、数字平台与人员进出及轨迹系统。

二、建设目标

(一)工程预期建设成果

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基于物联网技术数字校园的先进网络资源及物联网基础设施,在校园数字安全监控中心、全IP数字视频监控系统平台及数字平台、一卡通基础上,通过传统技防技术及RFID、传感器、移动互联等物联网技术的融合与升级,构建数字校园安全与环境监控中心,实现安全管理的智能化。

(二)工程的创新点

1.系统方案设计先进,既结合中职学校安全管理实际又体现现代信息技术在平安数字校园的应用,填补国内中职学校在学情、教情监控及安全管理某些方面的空白。采用分组管理模式简化了大系统的管理。

2.在中职学校实现以数字校园为依托,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校园安防系统;建立统一高效的校园安全与环境监控中心。

3.营造全方位协同联动的安全环境,实现一卡通系统与数字平台、安全监控系统融合、传感器网络节点与视频监控节点相互渗透、传感器和RFID技术结合、二维识别码和无线通信技术贯通。

三、建设过程

(一)按照“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体系做好平安数字校园顶层设计

按照“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体系构建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建设方案,使学校在治安防控工作中,实现事前的全面预防、事中的快速响应和应急处置及事后的分析考核。

主要思路是通过校园数字安全监控中心系统、电子地图、在线巡更及人员轨迹系统等“事前”功能全面防控突发事件的发生;通过IP视频监控系统的采集分析、报警联动等功能快速响应及指挥处置突发事件等“事中”问题;通过视频回放、轨迹查询、考核机制等“事后”功能统计评估突发事件并进行相应的评价考核。

(二)形成协同建设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的“六个统一”

在建设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中,本着“六个统一”的原则方法建设该项目。这六个统一分别是“统一规划是前提”、“统一标准是基础”、“统一设计是关键”、“统一建设是方法”、“统一投资是手段”、“统一管理是保证”。

(三)通过“基础设施网络+物联网技术支撑+应用支撑+管理服务”四个层次构建平安数字校园

在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建设过程中,按照如下步骤加强系统建设。

1.借助学校数字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构建平安数字校园专网,将IP视频监控、无线报警、传感器等实现与其他业务分割。在全校范围内布设火灾、防盗、入侵及环境传感器,形成物联网安防传感网络。在校园周界安装无线红外栅栏,分别与分区域报警中心和数字安全监控中心联动。

2.建设校园数字安全监控中心。该系统在网络工作模式的基础上,以校园电子地图的方式进行工作,并建设6个分区域报警中心,通过网络实现对报警主机及传感器分级和集中管理,构成网络报警中心系统。

3.通过建设全覆盖的全IP视频监控系统,在全校范围内安装500余个网络摄像头及5个视频服务器和256T磁盘阵列存储,对整个校园的主要出入口、主要道路、校园周界等重点区域进行实时的视频监控。

4.在各应用模块建设中,模块之间提供联动机制,以发挥安防系统的最大性能,从而为平安校园的建设提供一个更有力的“技防”支持。

5.通过数字平台及一卡通系统,实现对人员的出入管理。并通过2.4GRFID技术,设置15个采集点,并为师生员工及车辆配发智能卡,利用校园电子地图实现人员及物品轨迹的跟踪与位置的查询。

四、建设成果与成效

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的建成,极大地拓展了校园安防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物联网技术的引入给校园安防系统的建设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实现各安防系统的有效联动和信息共享机制,保护学校师生的财产、生命安全。

(一)建设成果

经过两年的建设,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已经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具体实现的功能如下表所示。

(二)主要成效

平安数字校园“1123”工程取得了以下成效。

1.满足了校园安全重大决策的可视化、智能化指挥的需求

通过平安数字校园,实时提供校园各类安全信息,实现校园安全监控无死角,使得学生管理、安全管理更方便快捷。管理人员可以掌握整个校园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达到“大事不出、小事减少、管理有效、秩序良好”的效果。

2.校园综合治安管理工作实现了智能化

支持对重要区域、大型活动等进行智能监控和安全预警及联动,支持校园突发事件的预案启动、应急处置和事后评估等的全过程管理,实现应急指挥与网格化管理的无缝集成。

3.物联网技术及移动互联技术提高了管理效率与方便程度

将物联网技术与传统安防技术融合,管理者可灵活的通过监控软件、手机APP等方式随时随地对安全状况进行查看,满足全方位、全员管理的需求。

六、体会与思考

(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平安数字校园,采用先进的技术确实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但是在平安数字校园建设中,如何以信息化促进管理的现代化,培训和普及应用是关键。师生员工要转变观念,积极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人员及运维人员的培训,并要求管理人员与企业技术人员保持紧密的联系,及时沟通,逐步完善。

第8篇:化工安全技术基础范文

对美军而言,作战系统的网络化、信息化产生了巨大的军事效益,但伴随而来的风险和漏洞却对军事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技术进步和安全需求推动着美军网络安全保护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美军以“纵深防御”战略为指导思想,大力加强信息安全体系的建设。

“纵深防御”战略的提出

“纵深防御”原指通过层层设防来保护动力学或现实世界的军事或战略资产,迫使敌方分散进攻力量,难以维系后勤保障,从而达到迟滞敌方进攻或使之无法继续进攻的战术目的。在网络空间防御中,“纵深防御”战略是指采用多样化、多层次、纵深的防御措施来保障信息和信息系统安全,其主要目的是在攻击者成功地破坏了某种防御机制的情况下,网络安全防御体系仍能够利用其他防御机制为信息系统提供保护,使能够攻破一层或一类保护的攻击行为无法破坏整个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

20世纪末,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以及“网络中心战”概念的提出,美军各部门和单位对信息和网络的依赖性不断增强,网络安全问题随之凸显,单纯的保密与静态防护已无法满足信息安全的需求,美军亟需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为满足军方的需求,美国国家安全局于1998年制定了《信息保障技术框架(1.0版)》(IATF)。IATF系统地研究了信息保障技术,提出了“纵深防御”战略,认为信息保障要靠人员、操作和技术来实现,并建立起了“防护、检测、响应、恢复”动态反馈模式(即PDRR模型)保障网络安全,为保护美国的信息基础设施提供了技术指南。在美军的实践中,“纵深防御”战略应用于一种风险共担的信息系统环境,由多方共同采取多样化、多层次的综合性防御措施来保障美军信息和信息系统安全。借助在信息系统内广泛采用的多种防御措施,“纵深防御”战略有效地解决和弥补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内在人员、技术和操作方面存在的安全漏洞和薄弱环节。

“纵深防御”战略的主要内容

人员、技术和操作是“纵深防御”战略的核心要素,着眼于人员管理、技术保障和运行维护的政策制度设计、装备技术研发、安全态势维持等活动,构成了“纵深防御”战略的主要内容。

人员是网络安全体系中的决定性因素。“纵深防御”战略强调人员因素,在领导层面上,要求领导层能够意识到现实的网络安全威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自上而下地推动安全管理政策的落实;在操作人员层面,要求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在人员制度层面,要求制定严格的网络安全管理规范,明确各类人员的责任和义务职责;在安全防范机制层面,要求建立物理的和人工的安全监测机制,防止出现违规操作。

技术是网络安全最基本的保障,是构建网络空间防御体系的现实基础。“纵深防御”战略提出:建立有效的技术引进政策和机制是确保技术运用适当的前提,只有依据系统架构与安全政策,进行风险评估,选择合适的安全防御技术,构建完善的防御体系,才有助于推动实现全面的网络安全。

操作是指为保持系统的安全状态而开展的日常工作,其主要任务是严格执行系统安全策略,迅速应对入侵事件,确保信息系统关键功能的正常运行。操作是“纵深防御”战略中的核心因素,人员和技术在防御体系中的作用只有通过经常性的运行维护工作才能得以体现。

实施“纵深防御”战略的指导思想及应用原则

“纵深防御”战略是美军保护网络系统核心部分免遭入侵的基本策略。美国防部规定各军兵种、国防部各部门、各司令部应运用“纵深防御”战略保护国防部的信息和信息系统,开展相应的计划和训练工作;各级领导部门需因地制宜地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制定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并根据各单位的能力和水平采取有效的“纵深防御”措施;在国防部信息系统的软硬件研发过程中,应贯彻“纵深防御”战略,积极建设相关网络安全防御系统,采取渐进的方式优先保护关键资产和数据。为推动“纵深防御”战略的实施,深化认识、明确重点,IATF提出实施“纵深防御”战略应遵循“多处设防、分层防护、细化标准”等原则。

多处设防。“纵深防御”战略把网络与基础设施、飞地边界、计算环境和支撑性基础设施列为重点防护区域,实际应用当中涉及针对路由器、防火墙、VPN、服务器、个人计算机和应用软件等的保护。本地计算环境的防护以服务器和工作站为重点,是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的核心地带。飞地是一组本地计算设备的集合,飞地边界防护主要关注如何对进出这些“区域”边界的数据流进行有效地控制与监视。网络及其附属基础设施是连接各种飞地的大型传输网络,由在网络节点间传输信息的设备构成,包括各类业务网、城域网、校园网和局域网。网络及其附属基础设施的安全是整个信息系统安全的基础。支撑性基础设施(如密钥管理基础设施)是网络安全机制赖以运行的基础,其作用在于保障网络、飞地和计算环境中网络安全机制的运行,从而实现对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

分层防护。美军在实施“纵深防御”战略的过程中,按照分层的网络体系结构,对国防信息系统各层面临的安全威胁进行充分的分析评估,针对不同的安全威胁分层部署防护和检测机制措施,形成梯次配置,进而增加攻击被检测的风险,提高攻击成本,降低其成功几率。以美海军为例,美海军在实施“纵深防御”战略的过程中,构建起了以“主机、局域网、广域网、海军GIG网络、国防部GIG网络”五个区域为基础的设防区域,综合运用入侵防御系统、防火墙、基于主机的安全系统等分层防护措施实施网络防御。

细化标准。细化标准是对各类网络安全系统机制的强度(如加密算法的强度)和网络安全技术解决方案的设计保障(如采用机密手段确保机制的实施)做出具体的规定。为了描述网络安全的强度,美国防部制定了初、中、高三个等级,并提出国防信息系统的“纵深防御”战略中,网络安全技术解决方案应根据系统的重要性等级,采取其中一个级别的措施。例如高等级的安全服务和机制可提供最严格的防护和最强的安全对抗措施,高等级的安全解决方案必须达到下列要求:采用国家安全局认证的1类密码用于加密;采用国家安全局认证的1类密码验证访问控制;密钥管理方面,对于对称密码,采用国家安全局批准的密钥管理措施(创建、控制和分发),对于非对称密码,使用5类PKI认证和硬件安全标识保护用户私有密钥和加密算法;采用的产品需通过国家安全局的评估和认证。

“纵深防御”战略的实践和发展

美军率先将“纵深防御”战略应用于全球信息栅格的建设,加强顶层设计与长远规划,积极开展安全技术创新,大胆借鉴和利用成熟的商用安全产品,从组织管理、装备技术和政策法规层面,建立起综合性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强化国防信息系统的安全。

在组织管理层面,为推动“纵深防御”战略的落实,美军建立了以联合参谋部为领导机构、各军种具体负责、国家安全局和国防信息系统局提供技术支援和保障的组织管理体系。联合参谋部情报部部长负责制定保障“纵深防御”战略的情报条令和法规,联合参谋部作战计划与联合部队发展部负责计划和在演习中落实“纵深防御”战略;各军种部长负责制定本军种“纵深防御”战略的具体实施细则,监督所辖网络的贯彻和执行情况;国防信息系统局局长负责组织和领导国防信息系统“纵深防御”战略防御技术的研发工作,会同参联会主席和国家安全局局长制定“纵深防御”战略分层保护措施,并监督落实情况;国家安全局局长负责管理IATF的制定工作,保障“纵深防御”战略的实施,并提供相应的工程技术支援。

在装备技术层面的建设,美国国防部要求:美军网络空间安全解决方案应坚持以通用性和综合性为研发方向,以“纵深防御”为基本手段,以C4ISR框架结构为基础,推动网络空间作战的发展。为此,美军贯彻“先关键资产和数据,后飞地网络”的保护原则,通过技术研发和装备采办,有重点、分阶段地推动装备技术防御体系的完善和更新。装备技术体系建设核心内容包括密码技术、非军事区、虚拟安全飞地、基于主机的安全系统“应用程序白名单”技术和网络态势感知。

在政策法规层面,2009年美国国防部制定并颁布了《网络空间的信息保障发展战(CIIA)》,提出了国防部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的“网络保障、身份保障和信息保障”总体目标,从能力建设、任务管理、攻击防范和应变处置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工作任务目标。为促进任务目标的落实,国防部首席信息官办公室制定了《信息安全政策总图》,以四项任务目标为总纲,着眼“纵深防御”战略的实际应用,对国防部和联邦政府现行的网络安全政策和技术法规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分类,内容涉及网络空间安全工作的组织与领导、网络空间作战技术研发、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通信加密和信息共享管理、网络攻击防范、可信网络系统建设以及加强网络安全战备等方面,从而建立起了完整而又清晰的“纵深防御”战略的政策法规体系。

第9篇:化工安全技术基础范文

[摘要]简要回顾了安全科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在对安全科学特点及研究对象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安全科学目前面临的挑战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安全高等教育及人才培养等问题。在对建构安全科学体系及其相关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安全科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关键词]安全科学体系建构高等教育

ProbeintoSomeProblemsintheEstablishmentOfSafetyDisciplineSystem

QUFang,Assoc.Prof.ZhangYingjun,Prof.LinBoquan,Prof.

(1ChinaUniversityofMining&Technology2ChinalnstituteofMetrology) Abstract:Thehistoryofsafetyscienceisbrieflyreviewed.Afteranalyzingthecharacteristicsandresearchfieldsofsafetyscience,thechallengesfacedbysafetyscience,higheducationundermarketeconomyandtalenttrainingareprobeinto.Anelementalframeworkofsafetydisciplineisputforwardbasedontheanalysisofrelevantproblemsintheestablishmentofsafetydisciplinesystem.

Keywords:SafetyscienceSystemEstablishmentHigheducation

1.引言

安全科学是研究人类在生产过程和生活活动中技术事故和危害的科学,它是研究事故或危害的产生、发展规律以及预防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我国,安全科学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崛起、90年代初期的徘徊后,在新世纪已进入稳步发展的阶段,安全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在学术界和整个社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认可和提高。这说明科技界已从更深的层次认识到了安全科学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自身安全的渴望以及社会文明的进步。但在肯定已有成就的同时,也不能不清楚地看到安全科学面临的诸多挑战和更多深层次的问题,特别是面对21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安全科学如何完善和发展自己的学科体系,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已成为安全科学建设中一个亟待研讨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前人研究成就的基础上,试图对安全科学及其学科体系等相关问题进行粗浅探讨,其目的是为了引起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并能展开深入研究,以促进安全科学健康发展。

2.安全科学的形成

安全这一概念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本能地学会了利用大自然并尽可能地避免各种灾难,形成了原始的安全观和防灾方法。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特别是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逐渐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存质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人们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生活条件,发明和使用了大量的机械设备,修建了大量的人们需要的人造工程项目;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些机械设备的大量使用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导致各种自然灾害和伤亡事故在数量和规模上也急聚上升。为了消除各种危害,防止事故的重复发生或其他意外伤害事故的可能出现,人们从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事故教训中总结出了各种预防措施,以保证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这就形成了传统的安全工作方法和安全理念。

进入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近50年,科学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物质财富空前丰富。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所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对自身的健康和安全、环境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与此极不适应的是全球范围内的安全状况并未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而发生根本的好转,重大灾难性事故时有发生,出现了安全工作状况和现代化生产极不协调的严重局面,从而迫使人们对安全问题重新认识,对安全的本质、安全本身的内在规律、事故或灾害产生的机理、发展过程、传递方式以及控制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和深入的研究。

这种探索和研究已突破了传统行业安全的框架和安全技术的范畴,它是以传统的安全工作方法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从新的角度、使用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方法来研究安全问题,是对安全问题理性的思考,这种研究和思考为安全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90年6月在德国召开的“第一届世界安全科学大会”(1stWorldCongressonSafetyScience)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将自己所面临的安全问题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这一方面反映了安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生产过程以及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因此,安全问题是与生俱来的,而安全科学的产生却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与现代科学技术带给人们正负两方面影响密切相关,它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类文明提出的必然要求。

3.安全科学的特点及研究对象

虽然人们已经将安全问题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加以研究,但毕竟这门科学的兴起只有20多年的历史,由于安全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交叉性和潜隐性,要给这门新兴的学科下一个准确、全面和能被大家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困难的,况且安全科学的研究范畴、它的内涵和外延还正处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中。但总的来说可以认为:安全科学是研究安全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它以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安全技术本身)为基础,研究生产实践和生活活动中技术事故和危害的消除及控制的理论和方法,以保证人员的身心健康、财产和设备免受损失,环境不受危害。具体地讲安全科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科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全部范围,生产活动主要包括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也就是传统的行业安全;生活活动则是指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安全,如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灾避灾等内容。

(2)安全科学研究的目的首先是确保人员的身心安全和健康,即以人为中心的原则,这是安全的核心;其次要保证设备、财产和环境的安全。

(3)安全科学的研究应该是围绕着其研究目的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它不仅要研究由于技术的使用所带来的各种事故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防范措施,而且还涉及如何减少和避免由于技术的使用而造成的灾害的预防和处理(如由于矿井开采而造成的地表沉降问题)。它不包括类似火山爆发、地震、普通疾病等纯自然因素所产生的危害。

(4)安全科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安全科学的哲学思想(包括安全观、安全认识论和方法论);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即应用现有基础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研究安全问题自身的规律以及灾害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安全工程技术,即将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具体的工程技术相结合,来解决工程领域中独特的安全问题。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安全科学和管理科学、环境科学类似,具有跨门类、多学科、综合性、横断性和交叉性的特点。

4.安全科学体系及其相关问题

4.1安全科学体系建构中的几个问题

如上所述,安全科学是研究事物安全本质、事故发生的普遍规律以及有效防治灾害的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它既不是传统的劳动保护,更不是散布于各行业中安全技术的简单拼凑,而是集科学、技术及工程应用于一体的完整体系。具有特定的目的性、整体的综合性和复杂的系统性,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以及行为科学等学科门类的交叉科学。安全科学体系不仅应反映该学科的上述特点,而且要反映现实的需要。

4.1.1安全科学体系的建构必须强调安全科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地位

科学基础理论是一门科学独立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其整个科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科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基础理论的突破往往能带来工程技术革命性的变革。任何科学基础理论的形成无外乎有两种途径。其一是从实践到理论,即人们在反复的实践中,获取了对某一事物大量的经验,通过对这些经验的归纳和总结,找出反映该事物本质的规律,并应用已有的科学知识加以提炼和升华,得到本门科学的基础理论。其二是从理论到实践,即首先根据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分析,根据人们对事物已有的认识,提出某些最基本的假设或者公理作为该门科学的基本理论,并将其应用于生产实践,从而形成其科学体系。但是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基础理论的最终形成都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该门科学的基石。

近20年来,安全技术的研究蓬勃发展,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而安全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却没有大的突破。这种现象似乎说明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不需要安全基础理论的支持,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情况正好相反。安全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够迅速的发展,正是由于不同行业、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应用了安全基础理论的结果,只不过是目前这些理论有很大一部分仍游离于各个纵向运用领域之中,表现为分散状态,而一旦将其归纳总结,上升为基础理论,它对于安全科学的发展就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最典型的例子末过于系统工程在安全领域内的应用。系统工程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安全领域开始应用,受到了研究机构、大中型企业以及政府管理部门的重视,迅速在机械、化工、航空航天、能源等领域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将这些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成果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和升华就逐渐地形成了安全系统工程。虽然今天的安全系统工程还不成熟,但是安全系统工程的思想、理论和方法已在安全工程和安全管理中普遍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安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但是纵观安全科学的科学体系,目前为数不多的一些基本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实践的总结而得到的,并且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安全科学自身的假设(假说)或者公理则更少。因此,在安全科学体系建构中必须强调其基础理论的重要地位,以使有更多的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4.1.2安全科学体系的建构既要注意安全科学的特点和完整性,又不能完全脱离目前其发展的现状,并且要注意学科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根据科学学的研究成果,现代科学技术在横向上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行为科学、军事科学和文艺理论九个门类。每个学科在纵向上有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技术4个层次。将上述思想应用于安全科学体系的纵向分层:

①哲学层次是安全哲学,即安全观,是对安全问题总的看法和方法论;

②基础科学层次是安全学,它研究安全的基础理论、揭示安全普遍规律;

③技术科学层次是安全工程学,它为工程技术层次提供理论基础,并将工程技术升华为理论认识;

④工程技术层次是安全工程,即直接实现或服务于安全的工程技术方法。这4个层次互为基础,下一层为上一层的形成提供素材,是土一层的基础;而上一层是下一层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又反过来作为下一层的指导思想。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型的结构。

从安全科学目前的情况看,它在工程领域内的应用已非常普遍,相应地在工程技术层次上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但在基础理论和技术科学层次上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在基础理论层次上成形的东西还很少。此外,在很多方面,安全技术科学和安全工程技术相互交叉,没有明确的界限。因此,笔者认为任何科学体系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其发展的过程,安全科学也不例外,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和提高,逐渐得到发展和充实。所以,笔者认为,根据目前的情况,不能也没有必要特别强调安全科学体系的完美,重要的是所建构的框架要有利于丰富安全科学的内容,对安全科学体系的完善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有利于推动安全科学的健康发展。

4.1.3安全科学体系的建构既要注重安全科学自身的独立性,又要注意与其他科学的渗透和交融

任何一门科学之所以能够独立存在是因为该科学的研究对象有别于其他科学的研究对象。笔者认为,在建构安全科学体系时,有必要对其研究范围有一个大体的限定。安全和灾害是相对的,但并不是所有的安全问题都是安全科学研究的对象。如前所述,安全科学是研究生产实践和生活活动中技术事故和危害的科学,其目的是保证人员的身心健康、财产及设备免受损失、环境不受危害。也就是说,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安全和防灾减灾。例如,对于火灾的研究,安全科学主要研究城市火灾、工业火灾等由于技术使用引起的火灾,而对于由于自然因素(如雷电)引起的树林火灾就不是安全科学研究的范围。又如,职业病属于安全科学的研究内容,而一般的疾病却超出了安全科学研究的范畴。对安全科学的研究范围之所以限定在技术危害(事故)的范围内,是由于安全科学自身的发展历史决定的,同时,也有利于使其区别于其他科学。

在强调安全科学独立性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当今科学发展的大趋势,即相互交叉和渗透。安全科学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其他科学的成就,以便加速其自身的发展。

4.1.4安全科学体系的建构要有利于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并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安全专业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培养安全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安全科学发展的基础和安全工作的有力保证。目前我国已有近50多所高等院校设立了与安全有关的专业,从专业的知识结构和培养方向上看大体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以安全科学知识体系为主,结合某种生产行业的科学知识为客体组织教学内容,形成以安全科学技术为主,行业技术知识为辅的知识结构体系;

另一种则是以行业科学知识为主,安全科学技术为辅的知识结构体系。

虽然人们早就认识到前一种知识体系对于培养安全技术专业人才更为有利,是安全类专业的发展方向,后一种体系应逐步向前一种体系过渡,即从行业安全转向大安全,但如何实现这种安全专业教学内容的平稳过渡,以及如何完善以安全知识为主体的知识体系结构却一直困扰着许多从事安全教育的工作者。

一些以行业安全为主的院校,将原来本专业有关课程删掉,新开了许多从其他行业领域拼凑起来的有关安全的课程,形成所谓“拼盘式”的教学计划,按此培养的学生既没有掌握原行业的专业技术知识,又对安全科学的基本理论似懂非懂,很难满足社会对安全人才的要求。

虽然学科的出现并不完全取决于市场,但是社会需求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因此。必须坚持以符合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为学科发展的根本目标。目前,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安全科学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大环境,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从我国目前安全类专业的设置来看主要集中在安全工程、安全管理以及职业卫生保健等领域,显然,这种状况很难适应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市场全面开放对安全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以保险业为例,随着国外保险金融业进入中国市场,以前不在保险范围内的建筑(如大型商场、娱乐中心)以及多事故行业(如矿山开采)等将成为新的承保对象。要对它们承保,首先要对其安全状况进行评估,以确定保险费;而在理赔时,必须对事故及其损失进行客观、公正的调查,以此作为赔付金的依据。上述这些工作的完成都离不开安全科技人员的直接参与。除此之外,在市场规范化的过程中,交通、消防、建筑等安全事故多发领域,对安全人才的需求也会大量增加。

因此,要适应21世纪经济发展对安全人才的需求,必须要放宽视野,在安全类专业的内涵和外延上进行充实和拓宽,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安全人才的培养在质量和数量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4.2安全科学体系框架

综上所述,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对安全科学进行纵向科学分类和横向理论分层,笔者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基本框架。该框架将安全科学在纵向上分成8个学科,在横向上分成4个理论层次。在基础科学层次上并列地给出了自然科学等7个学科门类,主要反映了安全科学是以基础科学为基础,综合应用了其他学科的部分研究成果,同时也反映了安全科学的交叉性、综合性和横断性的特点。

在此还应该指出,在安全科学体系中,各分支学科以及各层次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科发展较早,日趋成熟,其内容也比较具体。而有的则正处于发展阶段,其内涵、外延及研究内容尚待明确。此外,还应该强调安全科学体系是一个开放型的体系,随着人们对安全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升华,还一定会有更多学科出现,笔者列出的仅是作者的认识和体会,希望引起安全科技界有关人士的兴趣,促进此方面的研究工作,以进一步丰富安全科学的内容,促进整个安全科学体系建设的完善。

5结语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安全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安全科学体系的作用是为人们自觉地进行安全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宏观上的指导,它在安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就目前而言,安全科学本身的基础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出现这种情况的其主要原因:一是安全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相对还比较年轻;其次是从事此方面研究的人员不多,特别缺乏对安全科学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

所以,安全科学要有大的发展和突破,不仅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调和财力上的支持,更有赖于安全科学领域内的广大科技人员作出不懈的努力,特别是知名专家和学者的参与。笔者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对安全科学基础理论、学科体系以及人才培养等问题的重视,推动安全科学的健康发展,以适应21世纪我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对安全科学提出的新需求。

参考文献

1王续琨.安全科学:一个新兴的交差门类.科学学研究,2002(4):367-372

2吴超.论建立我国安全管理硕士教育制度.工业安全与环保,2002(9):41-45

3吴穹.中国安全专业教育的现状及拓展方向探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0,10(1):61-65

4叶鹰,金玮,科学学的基本规律探讨.科学学研究,2000(2):16-18

5吴宗之.中国安全科学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0,10(1):1-5

6水承.冯长根,李红霞,常心坦.对安全科学体系及其与相关学科关系的探讨.煤炭学报,1999(6):663--667“”版权所有

7徐德蜀.科学、文化与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拓宽.科学学研究,1998(3):26-34

8徐德蜀,金磊,罗云,关于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的研究.劳动安全与健康,1998(12):30-32

9张宝纯,刘潜.高等院校安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的探讨.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6,6(增刊):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