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方经济学知识范文

西方经济学知识精选(九篇)

西方经济学知识

第1篇:西方经济学知识范文

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西方经济学得到了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但是西方经济学的知识比较复杂,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运用多媒体进行行教学就能够把经济学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

二、西方经济学的性质和特点

西方经济学通常情况下开设在本科低年级,为了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和理解经济学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为学习其他管理类专业提供了基础。西方经济学与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差别,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和社会经济有着很大的关系,学生能够清晰的了解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在课程内容上,西方经济学主要介绍了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体系和分析方法。对经济中的成本生产、福利经济、失业理论和供求理论进行了透彻的分析。

三、多媒体教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优势

(一)有利于案例教学的演示,提升学习分析能力

通常经济学教材中的理论知识是以外国的研究为基础,很少有对中国状况进行分析。这样的状况下,学生学起来就会很吃力,普遍认为经济学枯燥、无聊。这样的背景下就应该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之前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的口述为主导,学生不能进行充分的思考,很难记住教学案例。从而达不到案例教学的目的。但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够在学生面前呈现出更加直观的教学内容,方便了学生的思考核分析,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分析能力和水平。[1]

(二)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教学的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上针对问题进行讨论提高了充足的时间。学生在讨论问题之前进行充足的准备,间接地提升了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也能够更加深层次地对问题进行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这一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学会如何进行自主地学习,实现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2]

(三)有利于学生经济理论和实践结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的时候,可以融入很多现实中的材料,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现实中的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经济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学生不仅能够体会到研究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性,还能够体会到西方经济学在实际生活中的现实意义,进而提升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兴趣,加强学习的能力和水平。

(四)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知识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在黑板上书写大量的板书,耗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不利于课堂教学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尤其是学生进行机械地记笔记,不能和教师教学的节奏吻合。但运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把大量的经济学概念展示在多媒体上,为课堂教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学生也节省了记笔记的时间,能够跟上教师教学的步伐。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的演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知识。

四、西方经济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

在网络形式的背景下进行多媒体教学主要以构建主义为理论教学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注重“情境、协商、会话”。在网络条件下的教学,转变了传统的教师说教教学的模式,学生和教师能够更好地分析和探讨,并且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把网络上的信息传达给学生,在运用多媒体的前提下,充分地讲解教学内容。但是在现阶段,网络多媒体教学还会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实现大量的网络教学还有一定的挑战。因此,需要我们制定出相关策略。[3]

(二)多媒体教室的教学模式

进行多媒体教室教学主要以认知主义为理论基础在课堂上进行教学演示。这样的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学和现代多媒体教学进行有效结合。通过多媒体把丰富的教学内容展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学的目标就具有特定性和完整性。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能看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就充分发挥了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同时丰富的教学资源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

(三)传统教学和现代媒体结合的教学模式

现代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教学资源通过影音图像等形式传达给学生。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进来,利用声音、表情和手势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媒体教学就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上的不足。并且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还要在讲解的同时适当书写板书。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传统上的课堂教学。所以,运用传统教学和现代媒体教学的模式。促进西方经济课堂教学效果。

五、结语

第2篇:西方经济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思维范式;素质教学;高校;西方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222-02

目前中国的高校,在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的高等人才培养中,都将《西方经济学》设置为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可以说《西方经济学》在上述专业设置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基础性的作用。首先,在学时安排方面。《西方经济学》被编排在所有专业课程之前,为其他专业课程奠定了专业认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并且,学时量充足,共计118个左右学时。其次,在课程本身的教学规划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西方经济学》按照此学科的内在逻辑关系被划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子课程。可以更全面、更深入的进行教学组织。可见,此课程的重要性。

但是,在具体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已经日益显现出其局限性。学生对此门课的学习往往是只知道表层的具体知识,而不知道更为重要的深层的含义和本质。换言之,学生的专业素质的提升并不明显。那么,到底应采用何种方法和手段,才能适应课程本身的内在要求和学生的求知要求?这是个值得探讨问题。

本文仅从思维范式的角度对《西方经济学》的素质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探索。

一、思维范式的界定

所谓思维,是指感觉和知觉获得的印象,借助于词的作用,在人脑中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加工,抛开事物个别的、表面的现象,抓住事物普遍的内部的本质,使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进入高一级的理性阶段,这个过程称为思维。所谓范式,这里借用美国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范式”概念,首先,一般是指某一科学家群体或学派所共同持有或使用的一整套信念、规则、方法及相应的理论。范式中最深层、最核心的部分是人们所信奉的世界观或共同信念,也有人称为“形而上学的假定”;其次,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或信念的支配下所运用的一套研究思路、分析方法或推理规则;最后,是人们运用这些思路、方法和规则而获得的各种具体的研究成果,即范式最终要产生一种或多或少自成一体的理论。范式对科学研究具有双重深刻影响,一方面,它为科学研究的开始和进行提供了认知基础和研究框架,另一方面,又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定向和限制作用。

本文中所指向的思维范式,是指在对事物的认知过程中,人们运用某一科学家群体或学派所共同持有或使用的一整套思路、规则、方法及相应的理论,使人的认识由感性阶段进入高一级的理性阶段。

二、思维范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思维范式的应用,首要地在于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是什么,即思维范式在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通过《西方经济学》的授课和实验环节,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相关的知识、理论,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范式,即是西方经济学的一整套思路、规则、方法,使学生能够对经济现实和经济问题的认识由感性阶段进入高一级的理性阶段。

首先,通过《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清楚,需求与供给理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分类理论、生产要素理论、一般均衡理论、福利经济学及市场失灵等理论。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微观经济学主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要会分析现实经济中微观个体(企业,消费者等)是如何进行满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的。即教给学生的应该是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次,在《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的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西方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各种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和实践、国际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失业和通货膨胀等理论。更重要的是要学生知道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宏观层面上一国或一个经济体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并学会认识和分析现实宏观经济现实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是在西方经济学领域中的应用,而且,在更广意义上同样适用。可以是整个管理学、经济学领域的适用,同样可以是其他学科甚至生活领域的适用。教学中,教师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传授给学生的可能仅是“金子”本身,而不是更重要的“点金术”。

三、思维范式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如下教学方法和手段将思维范式融入到对学生在西方经济学方面的素质教学中。

1.通过教案编排来明确思维范式。在编写《西方经济学》教案时,首先,应该明确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给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的思维方法。所以,要将学生应该掌握的思维范式有条理地、详尽地安排在教案之初,即把西方经济学中的思维范式以提纲的形式列举出来。其次,再把教学内容在符合内在逻辑的基础上围绕着各级思维范式进行安排。这样就可以使经济学的知识内容与思维方式自然地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学生全面的接受具体的知识、原理和相对抽象的思维范式。再次,在教案中,思维范式的安排要在可能的范围内由简单到复杂,以便于学生接受。

2.通过案例教学来贯彻思维范式。由于《西方经济学》既不同于纯逻辑性的课程又不同于纯知识介绍性的课程,所以,单纯地讲授课本知识是不能符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要求的。因此,有必要在教学安排中引入案例分析环节。案例教学可以使相对抽象的原理更容易被接受,同时,在学习案例的过程中使思维范式得到介绍和演绎。

3.通过实验教学来再现思维范式。经济学的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传统的教学中更多的是理论性的介绍,而缺乏实践色彩。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增设实验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最现实可行的教学手段。我们的尝试是让学生在专门的商务实验室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与西方经济学相关的实验操作。比如,学生在学习国际经济学这章的内容后,可以去实验室的国际贸易软件平台中模拟国际经济学的各环节,把理论用之于实践。不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而且还使得课堂授课环节所学的思维范式得以再现和应用。

4.通过课程论文来应用思维范式。古语:学而不思则罔。学习《西方经济学》就是要学其中的思维范式,那么,学生在接受课堂知识之后,把所学理论与思维方式内化为自己的学识素养的有效方法就是习作课程论文。比如,在学习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就“中国目前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等论题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将所学的思维范式、知识和理论真正内化。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可以有很多的诸如此类的论文安排。教师要注意的是,要事先引领学生如何习作专业论文,让学生形成规范的论文思维和方法。

5.通过双语教学来溯源思维范式。我们国内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国外原版教材的中译本。另一类是国内学者在西方论著的基础上编著的中文教材。可见,我们要学习的《西方经济学》是西方的经济理论与方法。所以,其中会涉及到大量的英文专业术语和西方的思维范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或曰为了使学生真正认知西方经济学的内涵和本质,在教学中必须将这些术语讲授给学生。此外,学生的学习远不能停留在课堂学习环节,应扩展大量的课外学习。

6.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推广思维范式。教学安排中,可综合采用多媒体、教学录像等教学手段,通过视听等刺激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信息,这些教学手段的优点就是信息量大、直观、易接受。丰富的信息和直观的展示可以使思维范式得到更好地推广。

四、思维范式在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

在学习《西方经济学》课程时,学生应该有意识、有方法的去修习课程中所涉及的思维范式。即要学生明白他们要学的是什么以及该怎样学,唯此,才能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更好的掌握《西方经济学》。教师在此课程的导论中就应告诉学生,此门课程要求修习的不仅是具体的知识理论,更是相关的思维范式。并告知学生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范式具体是什么,使之在此后的课程学习中有意识的去培养、锻炼这些思维方式。同时,告知学生该怎样学,使其有指导、有方法地去主动学习,这点,很重要。

总之,思维范式在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关于西方经济学的思维范式,而且更体现在安排教学时应注意的思维范式和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4版[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8版[M].萧琛,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陈颖健,张惠群.新思维范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

Application of Thinking Paradigm in the Teaching of “Western Economics” in University

DAI Xiao-li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enan Economic and Trade Institute, Zhengzhou 450052,China)

第3篇:西方经济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西方经济学因其并非中国土生土长,而是引自西方国家而得名。它是对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性概括和抽象式描述。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被引入中国,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教育部指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全国各个本科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课中普遍开设。它不仅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同时还是服务于其他专业的经济学相关理论学习的有力工具 [1]。

二、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应实现的几大目标

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的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以外,还应着重实现下述目标:

1.帮助学生形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之余,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要的是教师自己要养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并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经济学思维习惯的优点以及经济学思维习惯的形成方法。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日积月累,最终学会用专业思维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经济学及其相关专业知识,也是保障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的有效手段。

2.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是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2]。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应做到能够与时代并进。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水平的提升,也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帮助学生实现专业课程间的融会贯通。西方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通性。经济学的基础性地位更加说明了在这种共通性之中,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主动向其他课程渗透是首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穿插引入其他课程的某些元素,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方法去解释其他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可以用其课程的知识和观点来解释经济学课程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其所学的各门课程,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三、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理论性强导致趣味性不够。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中包括大量的概念、定律、原理的阐述,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对于初学者和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会存在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较强的理论性也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充斥着资料性信息,导致课堂气氛的轻松性不够,也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令教师无法及时得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不利于其对教学方式的及时调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与教师进行很好的交流,导致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数学化倾向导致理解力不够。西方经济学知识阐述的一大特点就是要借助大量的图形、表格、数据、数学公式及西方经济学专业术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和难以掌握。近年来,经济学界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越来越注重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能够增加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严谨性。然而,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推导很容易令人忽视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牵连性。在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不应因数学方法本身而强调数学方法,而应加强对基础理论的定性分析。因为数学的方法只是西方经济学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不是它的全部。

3.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从当前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的实际情况看,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成分比较多见。目前中国选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版本大都以主流经济学为主。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来源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早期版本,宏观经济学来源于凯恩斯的理论观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未能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得到反映。教材中还缺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的分析。即使学生课堂上能够记住一些抽象的理论、模型、案例、图表和专业术语,但由于现实性不够,学生不仅不能将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更不能实际运用 [3]。

4.教学手段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中,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教学的主要方式局限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普遍缺失。学生大都是被动地听,而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而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三大能力”,即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谈。而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抛弃课本和教案。少数教师甚至跳过了备课环节,直接从互联网下载教学课件,上课时对着课件“照本宣科”,时常出现讲授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知识点错误等情形,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

四、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增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适宜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法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势,将图、文、声、像高度集成于教学活动之中,改善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如可将传统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以及其他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融合,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集合优势。例如在教学中适当使用黑板板书介绍关键概念或推导重要数学模型和公式,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强化教学效果,或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和增强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2.增强理论与现实的贴合度。在教材使用方面,应尽量选择精练易懂、所举实例符合中国现实的教材。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自主编写适合本院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之外,应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西方经济学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际操作条件,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实践热情。

3.增强教学体系改革的有效性。西方经济学内容纷繁复杂,流派林立,观点各异。容易令学生把握不清其基本知识体系。教师要把握住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条主线,通过两条主线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如微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就是总供求的平衡。在讲授时,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侧重点。如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适当简化模型化的经济理论的阐述,着重培养其思维方式。

4.增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进一步推进,经济理论界对知识的时效性越来越注重。一些不合时宜的理论在时代的变迁中被淘汰,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论在时代的呼唤中应运而生。西方经济学教学不能忽视现实经济的这一重大的时代特征,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前沿理论的研究,促进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授课教师也应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紧跟经济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适时向学生介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大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帮助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参考文献:

[1]李传志.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数学的适度使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2):23-24.

第4篇:西方经济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6-0227-02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西方经济学因其并非中国土生土长,而是引自西方国家而得名。它是对西方发达国家二百多年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般性概括和抽象式描述。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被引入中国,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发展到今天,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教育部指定的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全国各个本科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课中普遍开设。它不仅是经济管理类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论基础;同时还是服务于其他专业的经济学相关理论学习的有力工具 [1]。

二、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应实现的几大目标

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的目标,除了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以外,还应着重实现下述目标:

1.帮助学生形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过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之余,能够做到活学活用。而要达到这一目标,首要的是教师自己要养成经济学的思维习惯,并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采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经济学思维习惯的优点以及经济学思维习惯的形成方法。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日积月累,最终学会用专业思维去看待和分析问题。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经济学及其相关专业知识,也是保障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的有效手段。

2.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是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2]。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方式也应做到能够与时代并进。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前沿热点问题,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在教的过程中获得自身水平的提升,也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帮助学生实现专业课程间的融会贯通。西方经济学与其他专业课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共通性。经济学的基础性地位更加说明了在这种共通性之中,经济学知识的掌握和主动向其他课程渗透是首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穿插引入其他课程的某些元素,如可以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方法去解释其他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可以用其课程的知识和观点来解释经济学课程学习中的一些问题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灵活掌握其所学的各门课程,做到活学活用融会贯通。

三、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1.理论性强导致趣味性不够。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其中包括大量的概念、定律、原理的阐述,常常会用到大量的图形和数学论证。对于初学者和数学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来说,会存在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较强的理论性也使得课堂教学过程充斥着资料性信息,导致课堂气氛的轻松性不够,也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令教师无法及时得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不利于其对教学方式的及时调整。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与教师进行很好的交流,导致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从而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数学化倾向导致理解力不够。西方经济学知识阐述的一大特点就是要借助大量的图形、表格、数据、数学公式及西方经济学专业术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感到抽象枯燥和难以掌握。近年来,经济学界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就是越来越注重实证分析。实证研究能够增加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逻辑严谨性。然而,复杂的数学公式和推导很容易令人忽视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牵连性。在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不应因数学方法本身而强调数学方法,而应加强对基础理论的定性分析。因为数学的方法只是西方经济学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不是它的全部。

3.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从当前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的实际情况看,中国的经济学理论中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成分比较多见。目前中国选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版本大都以主流经济学为主。如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来源于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早期版本,宏观经济学来源于凯恩斯的理论观点。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未能在西方经济学教材中得到反映。教材中还缺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问题的分析。即使学生课堂上能够记住一些抽象的理论、模型、案例、图表和专业术语,但由于现实性不够,学生不仅不能将所学知识牢固掌握更不能实际运用 [3]。

4.教学手段单一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目前在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中,由于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教学的主要方式局限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普遍缺失。学生大都是被动地听,而没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因而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三大能力”,即自主学习的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培养成为一句空谈。而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完全抛弃课本和教案。少数教师甚至跳过了备课环节,直接从互联网下载教学课件,上课时对着课件“照本宣科”,时常出现讲授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知识点错误等情形,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不佳。

四、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增强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适宜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法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势,将图、文、声、像高度集成于教学活动之中,改善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力,提高知识传授的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如可将传统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以及其他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相融合,充分发挥多种教学方法的集合优势。例如在教学中适当使用黑板板书介绍关键概念或推导重要数学模型和公式,有利于加深学生的记忆,强化教学效果,或采用参与式教学法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和增强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

2.增强理论与现实的贴合度。在教材使用方面,应尽量选择精练易懂、所举实例符合中国现实的教材。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自主编写适合本院学生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帮助学生深化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之外,应注重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西方经济学教学提供必要的实际操作条件,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实践热情。

3.增强教学体系改革的有效性。西方经济学内容纷繁复杂,流派林立,观点各异。容易令学生把握不清其基本知识体系。教师要把握住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条主线,通过两条主线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住西方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如微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问题就是总供求的平衡。在讲授时,应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整侧重点。如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适当简化模型化的经济理论的阐述,着重培养其思维方式。

4.增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进一步推进,经济理论界对知识的时效性越来越注重。一些不合时宜的理论在时代的变迁中被淘汰,一些新的思想和理论在时代的呼唤中应运而生。西方经济学教学不能忽视现实经济的这一重大的时代特征,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前沿理论的研究,促进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授课教师也应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紧跟经济学界的最新研究动态,适时向学生介绍经济学理论发展的重大前沿问题和热点问题,帮助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参考文献:

[1]李传志.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数学的适度使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2):23-24.

[2]黄伟.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0,(12):51-57.

[3]姜鑫.当前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改革措施[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15-18.

Teaching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Western Economics

YUAN Ling1,WANG Zhao-yang2

(1.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205,China;2.Hunan Institute of Finance and Economy,Changsha 410205,China)

第5篇:西方经济学知识范文

1.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

管理理论与方法要通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践来检验其有效性,并在不断反复的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理论。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他们既要掌握具体的理论知识,又要在未来的工作中面临各种实践问题(如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所学的专业理论能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对他们相当重要。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工商管理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其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2.人才培养的多元化

工商管理既是一门边缘性学科,又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原理;另一方面,要求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管理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教师在该专业的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多元化需求。

二、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问题

1.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偏理论化,难以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在工商企业相关领域从事实践工作的新型管理人才。但是,西方经济学在两百多年的发展中日趋完善,形成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无论是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还是凯恩斯理论,都是理论基础扎实且推理严谨。对于未来从事应用型工作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论化程度太高。而且,目前的西方经济学越来越实证化,教学内容中出现大量的数学模型、推理、公式和图形,也使得西方经济学课程过于偏重理论化,适合理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却难以实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2.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偏知识性,不能满足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求

无论是微观经济学还是宏观经济学,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知识点都比较多。与其他社会科学不同的是,西方经济学各知识环节环环相扣,如果学生未掌握前面章节的知识,学习后面章节的内容就相当有难度。目前的教学实践中,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很多教师只能沿袭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仅仅阐述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方式下,虽然教师兢兢业业、不辞劳苦,但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与管理有关的基本能力(提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更不要说创新能力的提升。

3.西方经济学理论抽象化,不能满足工商管理类专业理论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西方经济学在理论分析中使用了科学的抽象分析方法,对现实的复杂的经济现象进行了简化,其理论总是建立在给定的前提或假设基础之上的。在此前提或假定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理论结论。如果脱离这些前提或假定,西方经济学的结论毫无意义。此外,由于西方经济学运用了大量的数学模型,虽然从逻辑推理上无懈可击,却致使原本理论性很强的西方经济学更加脱离实际。事实上,西方经济学所提示的经济规律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是间接的,再加上学生缺乏对企业和社会的深入了解,大多数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觉得西方经济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直接采用西方经济学理论指导实践较为困难。由于国内西方经济学教材建设的滞后,收集或撰写中国经济案例费时费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省事往往直接采用了脱离中国实际情况的西方国家案例,就进一步降低了西方经济学在我国工商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4.西方经济学课程理论繁杂原理深奥,传统教学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较为完整,各学派林立并存。在不断补充、发展、演化甚至分化过程中,西方经济学的理论越来越多,形成了“经济学帝国”,深奥难懂。以宏观经济学为例,经济学家们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争论不断,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理论学派与主张市场自由的自由主义学派各执一词、相互抨击,难以达成共识。仅自由主义学派就包括货币主义学派、预期学派、新自由主义学派,等等,各个学派都自成体系,内容繁杂。这从客观上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泛泛讲解,学生难以掌握这些理论的精髓;而讲得深一些,由于课时有限,势必有些重要内容被遗漏。为了规避在教学内容选取上吃力不讨好的风险,一些教师仅囿于教材照本宣科,虽然从表面上满足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却很容易使学生感到困惑甚至抓不住学习重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5.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数理化趋势与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矛盾,使得学生有畏难情绪

数学在经济学中大量应用使得经济学大厦更加严密,表达更加准确,数理化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工商管理类专业往往是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虽然在大学一年级已经学习了微积分课程,但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西方经济学课程一般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其中大量的数学模型、公式以及推导往往让学生眼花缭乱、难以理解。在现实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注重数学模型和数学公式的推导,对数学模型背后的经济思想讲解较少,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精力,使得学生有畏难情绪。

6.传统的考核方式不适合能力多样化培养要求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目前的考核方法多沿用传统的课程考试方法———闭卷考试。为了实现标准化,西方经济学课程考试题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单选、多选、判断、计算、简答、画图分析、论述等。这种考试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重知识轻能力”、“重统一轻个性”、“重客观性试题轻主观性试题”的倾向,存在有以下弊病:教和学的目的为了考试而不是培养全面素质;对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基本技能、综合素质的考核相对欠缺;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传统的考核方式扼杀了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能力多样化的培养。

三、提高工商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

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西方经济学教师要在教学观念上做到以下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转向重能力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强调的是知识的集成和实践的应用能力。在实际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要切实地把能力培养放在首位。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基本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应用经济原理分析中国现实经济现象与经济问题的基本能力,并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深刻认识到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工商管理类学生的专业特点、培养要求开展。(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注重结果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往往在课堂上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注重过程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展示、能力得到提升。在重过程的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2.精选教学内容

掌握基本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初具分析现实社会经济问题的能力,是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目标。对大多数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比如市场营销专业、旅游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往往是60个课时左右,大量的教学内容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完,因此,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必须本着“必需和够用”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一方面,教师以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为中心构建教学内容,选用适合工商管理类专业自身特点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另一方面,教师要追踪与工商管理密切相关的最前沿的理论及实践、政策热点,不断更新原有的教学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前沿性。比如,除了包含经典经济学理论以外,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脉络和前沿理论也应包含在教学内容中,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此外,教学内容要适当包括一些与工商企业密切相关的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以提高经济学理论对中国企业管理问题分析的适用性。

3.创新教学方法

改革灌输式和过分偏重讲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实施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比如,西方经济学教师可在教学中多采用以下方法:(1)启发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比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机会成本的含义,教师可以学生上大学的例子进行说明。既然选择了上大学,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就是所放弃的4年外出打工的总收入。(2)讨论教学法。教师给学生指定问题,让学生自主组成团队在课堂上派代表进行陈述,学生之间互相提问。比如,在讲到完全竞争市场短期均衡前,给学生布置一个问题“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为什么短期内即使亏损仍在生产”,让学生围绕该问题进行课前的准备和课堂上的讨论,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不同市场结构中的短期均衡。(3)案例教学法。尽可能选用适合我国实际的教学案例,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到财政政策时,教师可以采用我国政府在2008年的4万亿刺激计划这个案例,分析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时机、措施、影响以及利弊。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为了让工商管理类专业毕业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将西方经济学课程与现实经济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血有肉,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外部影响时,用盛产冬虫夏草的三江源草原生态恶化或大学生宿舍里的“二手烟”的例子讲解,能让学生加深对消极外部影响的理解;在讲到市场结构时,以中国电信业的发展现状为例讲解,能让学生加深对垄断及其弊端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者能够学以致用,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思考一些现实问题,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此外,教师应正确对待经济学中的数理化趋势,授课时不应停留在数学模型的推导上,更应讲授构建数学模型背后的经济思想,从而让复杂的数学模型具有现实经济意义。

5.改革考核方式

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是考试的内容之一,但好的考核方式要兼顾甚至侧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西方经济学课程应改革考核方式,做到既注重过程考核又注重结果考核、既注重理论知识考核又注重能力考核。逐步改革一考定学业成绩的传统做法,以逐步提高课程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的比重。比如,可尝试将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由过去的20%提至50%。西方经济学的平时成绩不但包括课堂出勤与作业完成情况,还应当包括课堂发言、案例讨论、课堂讨论、资料收集、经典文献阅读、调查报告等。提高平时成绩比重的方式可以化难为简,减少期末考试的压力,有助于解决学生平时不学、期末突击的问题。此外,期末考试也可以突破传统的闭卷方式,采取开卷、半开半闭等多种方式。通过改革考核方式,加大对学生能力考核的比重,满足工商管理专业能力多样化培养要求。

6.加强师生间课后的交流

由于课时有限,仅靠课堂时间不能保证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对所学的西方经济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还需要课后的师生互动与沟通。因此,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手段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课后可以借助电子邮件或电话等方式与学生直接进行答疑和交流。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群等现代网络信息平台,将当前与工商企业密切相关的热门经济事件及时出来,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讨论,使这些现代网络信息平台成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共享学习成果的有益工具。通过进一步拓展西方经济学教学时空,强化与学生的交流,促进教学互动,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增强教学效果。

四、结语

第6篇:西方经济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创业教育;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教师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2)02−0097−03

一、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要保证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中融合创业教育的效果,关键在于教师。只有具备了相应素质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推动创业教育与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的融合,在开展专业课程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其创业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1.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教师的创新能力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教师的创新能力首先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上。在这样一个信息更新的速度和频率都超出人们想象的时代,作为教师有责任将本学科最新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教给他们最新的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创新。教师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占有新的知识领域,才能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引导学生创新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并且能够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这种能力移植到学生身上。

2.具备先进的实践教学观念和较强的实践教学组织掌控能力

创新源于实践,通过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掘学生的创新技能。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开展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在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中强化和渗透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以此为基础指导具体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此过程中,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能够对创业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比如金融学和管理学等知识有比较多的了解,并且在实践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这些知识,并能够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没有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是难以成功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的组织和掌控能力,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3.具备较强的信息素养和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的能力

无论是创业教育还是西方经济学课程,对实践性的要求都比较强。在实施实践教学的同时,教师不能光纸上谈兵,应该具备将自身的创业实践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的能力,或者在自身缺少创业实践的情况下具备较强的信息和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加工的能力[2]。教师是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者和加工者,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通过其自身的活动来引导、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变化。因此,教师要研究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特点,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创业素养培育的要求,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并据此来选择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较之普通的课程实践教学,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要高很多。作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必须凭借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融合创业的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传授相应的知识和经验,为学生提供解决创业中可能遇见问题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增强学生创业的综合实力。

二、 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教师素质的调查分析

为了解西方经济学授课教师在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基本情况,笔者选取了湖南女子学院(大专部)、湖南生物机电学院、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外贸职业学院等10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可见,目前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教师素质与创业教育导向下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第一,实践教学教师的实践能力还存在不足,接受实践训练的机会和渠道有限。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任务均由同一教师担任,调查显示,任课教师的学历层次较高,硕博学历的占到46%,但是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到30%。从任课教师接受的专业技能培训途径来看,40%的教师主要是通过在职进修来完成,14%是通过参与相关的学术会议来实现,12%的教师因为条件所限很少有机会参与培训进修。每年能定期参与企业或者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的教师比例相当低,仅为8%。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调查反映了教师们在接受实践训练方面的机会和渠道很有限,侧面反映出了教师们在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

第二,实践教学教师具备了在实践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意识,但是尚未用该理念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有76%的教师在回答“在授课时是否思考过将创业教育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相融合的问题”时,选择的答案是思考过这个问题。但是在进一步问及“在您的授课中有没有采用过相关的方式或者方法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了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训练”时,94%的教师回答还没有尝试过。在回答“没有尝试过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时,80%选择了学校没有给出相应的支持政策,自己也是有心无力;68%选择了由于自身教学科研压力大,没有精力去投入;64%的教师认为自己缺少创业的实战经历,指导学生有一定的难度。调查结果显示,教师们虽然具备了在实践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意识,但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限于环境和自身条件,还很少开展这方面的教学活动。

西方经济学本身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这为通过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1]。从某种程度上讲,在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既是更好地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也是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教学更有生命力的不二选择。目前从事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以创业教育为导向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教师素质的培养

渗透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还应该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具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要担负起将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任务,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素质。

1.创造条件,提供教师创业体验

在西方经济学的实践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是个全新的课题,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甚至可以说,如何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没有教法可以借鉴。也正是因为如此,担任这些实践课程的教师更应该探讨教育教学方法。现在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尽管在理论上对现代经济理论和市场运作规律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没有过企业的实践工作经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表现为从书本到书本,教学方法自然也就无法适应西方经济学渗透创业教育后的实践教学要求。因此,为了弥补教师素质中的这种先天不足,高校应当尽量创造条件,让部分教师体验创业。可以启动企业挂职锻炼计划,通过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的方式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还可以利用政府部门鼓励大学生创业所给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带领学生开展调查研究,选择创业项目,完成商业计划书,从政策支持的申请到资金的筹资再到项目的启动,全程参与,实战演练,以便能够一方面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延伸课堂教学,使得创业教育得以落到实处。

2.政策激励,鼓励教师提高其自身素质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从某种程度上讲,实践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思想作风、治学态度、业务水平、思维方式、研究能力、管理水平和人格魅力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效果,关乎教育质量。作为担负实践教学任务的教师,在具备了雄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但是很长时间以来,由于高校管理模式的计划性和教师来源渠道的单一性,教师队伍的素质受到了一定的影响[3]。高校的老教师在接受再教育上很多都处于滞后状态,而新教师学历层次虽然比较高,但是缺少实践经验。要求教师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些要求光靠教师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比如,在鼓励教师进修提升素质方面给予支持;为了激励教师进行大胆的创新和尝试,对于在专业课教学中尝试进行创业教育实践的教师在授课报酬方面给予特殊待遇; 鼓励教师将大胆尝试的经验进行总结和升华,对于那些进行课改,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的教师在课题申报和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足够的倾斜。

3.创建团队,加强专兼职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通过自身的创业体验能够增长部分经验,但是对比起创业教育对于实践能力的要求而言还有一定的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建立专兼职教师队伍人才库,借助工商界的实业家、有经验的企业界人士和创业成功的知名校友等的力量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可以邀请这些有经验的人士到课堂给学生讲授他们的实战经验和体会,也可以带领学生到这些人士的企业中参观学习,参与实习实践。对于有良好的创业基础的学生或学生团队,在为其配备校内教师作为校内导师全程参与实践指导的同时,还可以从这些人才库中挑选合适的人才作为学生创业的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创业实战。组建专兼职的教师队伍可以扬长避短,发挥专兼职教师各自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内教师的理论知识系统,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和时间精力相对充足的优势在构建学生创业知识体系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校外兼职教师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的实践经验的优势,对学生的创业实战教学提供创业咨询和风险评估方面的指导,帮助学生协调与相关政府部门的关系,为学生的创业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

融合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实践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和学校共同努力。学校要通过建立实践教学的激励制度以激发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自身也应该利用各种有利条件,通过参与和指导创业实践来增强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尤其是指导学生创业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夏晓红,欧恒.基于创业教育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08(7):207.

第7篇:西方经济学知识范文

通过对教学实际的深入考察以及面向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目前我院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经济学本身综合性、理论性强的特点,使得教学中理论知识讲授多、经济学方法训练较少。西方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本身涉及的领域极为广泛,体系庞大,流派众多,知识点中重、难点较多,因此实际教学中,面对诸多的理论知识,为按照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往往只能以理论教学为主,按部就班地向学生讲解传授西方经济学各个章节的知识,而对经济学方法的介绍相对较少。学生在听完课之后也习惯通过死亡硬背来了解基本的知识点,掌握一些结论性的原理,而对于原理的形成思路却不甚了解。也就是说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一味的传授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建立逻辑能力的锻炼。而且由于课时限制,加之学生学习中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强,学生很容易产生抽象、枯燥、难学之感,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2.教学中传统理论讲解较多、非主流学派理论和前沿动态理论介绍较少。目前国内各个高校所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尽管有限侈不同的版本,但内容基本都是以主流经济学理论为主,针对非主流经济学派和许多较为前沿的理论缺乏系统介绍。这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西方经济学的知识不能有一个比较完整和动态的了解,不能对学生经济学多元化思维方式进行启迪和训练。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理论分析背景与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还是有较大差异,客观上造成理论与实践的错位。有加之,学生开课年级较低,其对社会各方面的认知度、特别是对宏经济发展的认识、理解都较为肤浅,这也影响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3.西方经济学除了历史积累的理论体系之外,还有各种分析性的概念框架以及以数学、图表表述的理论模型作为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这些概念框架和模型提高了学术语言的准确性和精炼性,提高了分析逻辑的严谨性,保证了研究结论成立边界和使用范围的清晰性。利用图形与数学公式来表述理论内容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之一。学习西方经济学,必须懂得一些基本图形与公式的运用,但我校学生中大多数人的人文知识丰富,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这些图形和数学公式是学习中的难点之一,对数学工具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普遍感到困难。这一知识架构的特点导致学生普遍对定性分析感兴趣,而对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骤无法深入,对教学中讲到经济学的案例、经济学的渊源感兴趣,而对逻辑推导、图表、公式、数学证明接受力较弱。这也就造成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只知道“然”而不知道“所以然”,无法有效培养起学生对较为复杂的抽象经济问题的理性分析研究能力。

4.教学中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尚不充分。由于各种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迅猛势态渗透于教育的方方面面,我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如大多数教师都能使用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整合,但从总体上来看,在充分利用有效的电子信息资源,实现传统与现代两种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方面还很不足。课堂上仍以教师讲为主,学生始终在被动的状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得不到发挥,课外缺乏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对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涉猎仍然较少。我们在体育经济学专业开设西方经济学的初衷除了是要培养一批能够懂得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人才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造就一批能够运用西方经济学的思想和方法,分析和处理中国体育经济问题的经营管理性人才,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上述教学中问题的存在,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2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实验研究的探索必要性与可行性

人类社会已经步入信息时代,计算机已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革和发展教育自然也成为世界各国的一项重大举措。网络教育具有突破时空限制和实现资源共享的基本特点,由此带来了共享教育资源、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速度、促进教育改革、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实现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等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教学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网络教育又被称为网络化学习、电子化学习或在线学习,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或其他数学化内容进行学习与教学的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将一改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和师生之间的固有关系,从而根本改变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网络学习的推行正在引发教育领域新的革命,它是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型教学方式,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教学的异步性。只要身边有电脑并能够连接校园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多遍地进行复习,并可以利用网络传输协议浏览到所要学习的多媒体课件,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发送E-mail向教师请教,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给学生答疑。

2.教学的交互性。网络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为教师与学生搭建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在足够的硬件和技术支持下,可以利用宽带网络实现实时的、双向的、交互式的课堂教学方式。

3.教学的生动性。网络资源的多样化使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来表现和强化教学内容,通过感官上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脑细胞,使大脑大极度活跃和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完成教学内容的记忆,这样更加吸引学员的注意力,也能促使记忆的内容更加深刻和持久。

4.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了解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有选择地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信息的采集与整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网络与校园网络的接轨,为网络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适当的环境,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以我校校园网为依托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可以优化现行的教学活动,它有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校网络中心为网络教育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数学化图书馆提供了与网络教学有关的各种专业数据库和学习资料,充足的教学资源为网络教育的开展提供物质支持。我校的计算机的普及率相当高,很多学生拥有个人电脑,并具有较好的操作水平,加之宽带校园网络的建设,以及充足的教学与辅助服务设施、高速、稳定、高质量的数据传输使得在大学中开展网络教育成为可能。基于此,我们把网络教学运用到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中,深切认识到西方经济学教学面临着机遇,这个机遇就是来自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与西方经济学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我校经济学教学存在一些不足,而这正需要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不断的进行探索和改革,将网络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体现在教和学的观念、学习目标、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转变,以适应西方经济学飞速发展中对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需求。

3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策略与成果

凯恩斯说:“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容器,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也就是说经济学真正的精髓不是在于结论,而是在于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思维过程。经济学是一门致用的学问,它首先要能够解释经济现象,其次要能够为解决经济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对有效的、信息化学习《西方经济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将整个课堂教学划分为情景导入、自主探索、小组协作学习、汇报反馈及拓展引申几个环节,并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而引导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具体包括:

1.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性学习

教师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将大量的信息以多媒体形式如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呈现给学生;同样,学生通过网络的学习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而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顺序、学习深度等等,这就是基于网络资源的自主学习的一般形式。《西方经济学》课程中包含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知识,如“西方经济学基本概念”、“西方经济学的应用特性与功能”、“西方经济学的框架与分类”、“西方经济学的应用体系结构”等,这些基础知识对于加深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了解以及后续课程的学习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而学生就可以通过网络个别的、自主的对这些内容进行学习。

2.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研究性学习

基于网络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利用交互性网络平台,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环境,让学生以探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获得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调查、尝试、说明和解释各种现象的能力,使学生在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主动探索,形成研究的态度,提高认知能力。《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某些基础知识,如“西方经济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等,这一类型的知识的特点是更新快、信息量大,如果教师在传授这些知识时还是采用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方法,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使学生不能系统的了解这些知识。因此,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提出与内容相关的若干问题,让学生利用资源库中丰富的知识材料,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最终以论文、综述等形式将学习到的知识表达出来。

3.基于专题网站的开发性实践学习

第8篇:西方经济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改革;统计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地方性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困境与改革—基于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

收录日期:2013年7月26日

西方经济学是教育部指定的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部分。因其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在历年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的学习效果不好。因此,找到日常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及时解决,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就显得极为重要。为此,嘉兴学院商学院经济学系的全体老师,在共同组织和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向全校9个专业的学生开展了抽样调查,发放问卷423份,收回问卷42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97份。针对所收回的有效问卷,全体经济系的老师展开了细致的统计分析,集中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问卷统计与分析

通过统计分析,本文发现,嘉兴学院经管类专业在西方经济学的教与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一)在课程难度方面。调查发现,58%的同学认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难度主要体现在经济理论太抽象,特别表现在微观和宏观的部分章节,如“一般均衡理论”和“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感觉很难结合现实进行理解。调查中,就“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这一选项上,有高达64%的同学认为是内容太抽象不容易理解;在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中,42%的学生认为市场结构理论是相对较难的部分。此外,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也大概能够验证调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就该课程最终考试分数的调查中,仅有6%的学生期末成绩达到90分以上,并且虽然总体的及格率在86%以上,但仍然有14%的同学没有通过第一次考试。此外,还有47%的学生希望将考试形式从闭卷改为开卷,有26%的学生希望通过写论文的形式来代替考试,而有24%的学生希望提高期中考试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所有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对该课程难度的认识。

(二)在学习的自觉性方面。虽然有59%的同学做到了课堂认真听讲和39%的同学做到了课后及时复习(完成作业),但仅有3%的同学做到了课前预习以及8%的同学做到了课余时间看相关的参考书;这说明,嘉兴学院商学院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主动性还不高。此外,49%的同学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11%的同学几乎能把书本上的作业全部完成,24%的同学几乎把精品课程网站上的题目都做了,但是也有18%的同学没有做过作业。在课外时间,有40%的学生会通过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站来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有36%的学生会通过一些专门的网络了解经济学的知识。这说明,我校的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以及在开阔学生视野、补充学生的课外知识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在“学评教”方面。就学生对教师的授课质量、授课方式以及老师对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利用方面,46%的学生对老师的授课质量还是相对满意的,33%的学生对此表示基本满意,18%的学生对此表示非常满意,但仍然有1%的学生对老师授课质量是不满意的,其主要表现在讲解的太浅,不够系统和深入。虽然有28%的学生认为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建设网站的资源非常丰富,很受益,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同学仍觉得网站资源还是太少,有待于改进;在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平台的利用方面,有32%的学生会在该平台上与授课老师经常交流,47%的学生会偶尔和老师在此交流,但也有21%的学生与老师在此平台上几乎没有过交流。在课堂教学方式上,41%的学生最看重课堂讲解的内容选择,40%的学生最看重案例分析,而关注课堂讨论和课后练习的学生相对较少。在如何提升课堂学习兴趣方面,有57%的学生认为增加案例教学,但也有9%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师生互动。另外,在对案例的选择方面,有20%的学生认为案例太过陈旧,应该及时更新,有35%的学生认为案例很贴切生动,还有16%的学生觉得应该多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身边案例,这反映了学生对身边经济现象的较高关注热情。最后,在作业的布置和批改方面,37%的同学认为西方经济学的作业难度太高,29%的同学认为作业形式过于单一,20%的同学认为对作业批改与评价不够,16%的同学认为作业数量太多。可见,广大学生对我校老师整体的教学质量还是认同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作业布置等方面,少数比较优秀好学的同学还是感觉不满足,还需要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课内和课外的知识。这也是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重点。

(四)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选择及学习效果上。对于嘉兴学院现在使用的西方经济学教材,38%的同学认为其体系严谨逻辑性强,31%的同学认为其内容分析深入,仅有4%的同学认为其案例生动,甚至还有32%的同学认为现在所用的案例不够代表性,或过于陈旧。另外,有48%的学生希望老师在日常课堂上补充一些课外的知识,有27%的学生希望老师适当省略一些内容,而不要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在学生对老师教学水平的问题调查中,有41%的学生希望有教授职称的老师来讲课,有26%的学生觉得只要是讲师就够了。通过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48%的学生了解了一些经济学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36%的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并解释现实中的经济现象,但只有17%的同学觉得自己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15%的学生觉得自己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可见,学生对我校教材选择总体上是满意的,但教材中的案例部分,还有待提高。因此,编写一本新的西方经济学案例集,就非常必要了。

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上述调查统计结果,结合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实际,现将问题总结如下:

(一)课程自身的因素。作为社会科学之王,西方经济学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一体,形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体系。该课程从微观经济学发展到宏观经济学,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内容庞杂,流派众多,在每一章中的概念都很多,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并没有接触过这些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面对这么多的新名词,学生们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下降了很多。

就西方经济学的内容来看,其知识的涉及领域相当广,既有微观原理又有宏观解释,既有实证分析,还有规范分析。另外,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性相对较强且比较抽象,虽然经济学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处处可见,但是对于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观察力的大学生来说,西方经济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解起来还是显得相对困难的。另外,西方经济学的分析过程中,经常性涉及到数学的表、图、公式的推导,又有很多的假设条件、特例,这就要求学生需要一定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习惯。但是,嘉兴学院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理解和接受西方经济学的分析逻辑,部分同学还是表现出来严重的不适应性。

(二)学生的因素。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对于研究型院校的学生来说,基础相对薄弱,受中学时期“灌输式”教育的影响也较大,主动学习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大部分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强。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在课程内容上,学生一般也只是注重对某些重点知识的记忆,不会去全面的理解和吸收知识,对知识的学习还仅仅停留在应付考试,没有能够将知识形成体系,也不能融会贯通,将知识学得过死。另外,学生之间数学基础参差不齐,特别是对于高中时期是文科背景的学生,由于其数学基础相对较弱,对于高等数学的学习感到吃力,因此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就更加缺乏兴趣。

(三)教师的因素。学校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工作的老师,大部分都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没有做到因专业、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也没有根据每个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而进行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的调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往往只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不注重解释并分析知识,在教学内容上,只是按照经济学原理来讲授,与实际生活和后续课程的联系较少,使学生产生一种学而无用的错觉。此外,在对课堂气氛的掌控上,一些教师授课生硬,无法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课堂上难以产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目前,在西方经济学的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毫无反应地听,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典型性问题。

(四)教材的因素。目前,学校各个专业所采用的教材为材。并且,教师在授课时,也没有做到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的选择讲解。由于课程本身的性质,教材的内容太过广泛,过分强调学科理论和数学推导,内容和实际生活联系少,缺少鲜活的案例做支撑。还有,教材中的部分案例相对陈旧,有点不合时宜。另外,教材版本太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和新问题,都未能在教材中得到反映,尤其是教材中缺乏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殊问题的分析,这使得缺乏亲切感和认知感,并造成一种错误的认知,即认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只适合解释西方社会的经济现象。

(五)教学方式和考核的因素。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当前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式,还只是限于简单的课堂教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满堂灌的形式。师生之间的教学脱节,缺乏互动。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逐渐成为各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虽然多媒体的进入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气息,但是很多教师从课堂一开始到结束,都在台上不停的讲理论、做PPT演示、播放视频,信息量非常大,使得底下的学生不停的记笔记,认为老师PPT中展示的全是知识要点,前一个刚记好,老师好几张PPT已经翻过,导致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讲课节奏,只是忙于记笔记,没有时间自己去思考和理解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最终,老师讲得很累,学生记得很累,然而,学习效果却非常一般。在课程考核上,由于西方经济学是专业课程,考核的方式一般都是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侧重于学生对某些重点知识点的记忆,忽视了学生实际利用能力的考察。

三、现有问题的解决方法

根据上述分析,嘉兴学院全体经济系的老师通过多次的集中研讨,献言献策,结合嘉兴学院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提出了完善西方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删除和补充一些教学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课时安排以及专业需要,适当调整教学的内容安排,例如,对学时安排是48学时、64学时和80学时的,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章节选择和内容安排。一般来说,学时越多,课堂讲解的内容以及课外知识的补充也应该越多。另外,还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重点讲解一些和专业相关的知识和章节,例如对会计专业或财务专业,可以多讲讲国民经济统计与核算的部分,对国际贸易专业,可以多讲讲国际经济学的知识等。

(二)引入案例教学法。在日常教学中,除了强调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还要突出对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在案例的选择过程中,尤其应该选择能反映中国经济特点和地方经济特色的案例。对国外案例的选择,也应该保证案例的典型性和新颖性,并做到对相关背景知识进行系统介绍。此外,案例选择还要紧密结合课程内容。例如,在讲到寡头市场结构时,选择“案例分析”式教学方法,以我国电信业为例,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竞争格局。这种多样化案例导入既增加了学生对现实经济的了解,也凸显了地方性高校特色专业对现实经济实践的关注。

(三)充分利用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精品课程网络平台是学校较早开发的学习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补充,该平台已经初具规模,已经成为了广大师生交流互动的重要媒介。在网络平台上,我们将“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相关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课程课件、参考资料、习题集、经典案例、模拟试题、授课录像等资料放在网上,面向每个学生公开免费下载。另外,老师还可以通过该平台布置作业和进行答疑,实现网络化办公模式,消除了师生之间交流的地域限制。通过这种教学互动平台的应用,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循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四)大力推进教材建设。教材是落实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育专业特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对嘉兴学院而言,“西方经济学”教学过去很多年以来都采用国内外优秀的经典教材,如高鸿业编写的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西方经济学》;曼昆编写的《经济学原理》(梁小民翻译、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显然,这些经典教材对提升嘉兴学院“西方经济学”教学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些教材未能体现我校作为地方性高校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也不能反映我校部级特色专业——经济学专业的特色。因此,编著一本符合我校自身特点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就显得非常必要。自2008年以来,经济学系先后两次组织广大老师,积极投身“西方经济学”教材编写工作。结合精品课程的要求和特色专业“特色”,在教材内容选择上大胆取舍,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成功编写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教材,现已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其中“微观经济学”教材还获得省级优秀教材成果奖。另外,和教材配套的习题集和案例集也正在装订成册,即将付梓。这里,新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增加了众多的社会经济事实和生活案例,将理论和实践在教材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同学们对教学内容不再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

(五)创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试与考核办法。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经济现象、分析经济现象并解释经济现象的能力,训练并提高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也不应该只是强调记忆。在过去,往往通过期末的一张试卷,就评断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实际上有很大的缺陷性。因为,在此考核方式下,学生往往只是凭着自己的记忆和做题训练,就容易考取高分,但是在考试结束后,对该门课程的知识又会很快忘记。这表明,学生的学习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没能将知识活学活用。为此,改变原来的考核模式,创新考核办法,势在必行。结合嘉兴学院的实际,我们在引入期中考试的基础上,又创新引入对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考核,包括通过对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社会实践与调研报告、短学期的实验、实训的分析报告、经典文献的读书笔记等,进行多方位的测评与分析,最终确定学生对西方经济学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引入多种方式的考核办法后,学生不再是孤立地去记忆知识,而是去更多地关注社会经济现实、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想。我们相信,通过对西方经济学考核方式的改革,最终能够逐步实现培养和训练学生形成良好的经济学思维能力的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本飞.《西方经济学》的教学现状与反思[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

第9篇:西方经济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管理西部大开发

一、知识管理相关概念解析

(一)知识

所谓知识,是一种有价值的智能结晶,又称之为智价。知识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即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knowedge)。显性知识是指记录在各种介质上的知识,如图书、档案、数据库、各种计划、总结、报表等等;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未编码的经验性知识,如个人的技术诀窍、直觉、想象与创意等等。显性的知识可以在知识库中直接复制与进行独立的学习,隐性知识则需依赖人际传递达到学习的效果。一般来说,显性知识在扩散速度与学习效率方面较隐性知识高,所以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更为重要。而隐性知识才是竞争中别于对手且不易被对手学到的核心竞争力。

(二)知识管理

目前国内外学者们对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基本可以归纳为三个学派,即技术学派、行为学派和综合学派。

第一,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们一般都有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教育背景。他们常常被卷入到对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重组和群件等的设计、构建过程当中。对他们来讲,知识等于对象,并可以在信息系统当中被标识和处理。

第二,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们一般都有着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商业管理的教育背景。他们经常卷入到对人类个体的技能或行为的评估、改变或是改进过程当中。对他们来说,知识等于过程,是一个对不断改变着的技能等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安排。这些人在传统上要么像一个心理学家那样热衷于对个体能力的学习和管理方面进行研究,要么就像一个哲学家、社会学家或组织理论家那样在组织的水平上开展研究。

第三,综合学派认为知识管理不但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组成该学派的专家既对信息技术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又有着丰富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他们推动着技术学派和行为学派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融合为自己所属的综合学派。

综上所述,可以把知识管理定义如下:知识管理就是为组织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采用新的管理模式去适应组织发展、生存和竞争的需要,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手段对相关知识的内外连续管理过程,把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传播知识作为组织核心优势和竞争力得以提高的关键,把知识集体共享和知识创新视为组织得以持续发展的灵魂,是为组织不断发展和组织文化全面提升而创造的一种现代管理机制。

二、西部地区知识构成水平现状分析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也不断加大,在西部大开发,大学生支援西部建设等政策优势的吸引下,国内大型企业为完善其产业链条的需要纷纷在西部地区设立自己的生产、销售、流通中心,大量外资企业进入西部地区给当地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特别是大学生支援西部以及高科技人才西部创业计划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引进了大量的科技人才。然而由于历史、地理条件等原因,西部地区知识构成水平相较于中、东部地区仍然比较落后。

(一)劳动力素质总体水平低

第一,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就整体水平来看我国西部地区的国民受教育程度、劳动力素质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文盲和半文盲比例高。据统计,全国1.45亿文盲、半文盲大部分分布在西部地区;西部地区文盲或半文盲占从业人员的比例为39.5%,比东部地区高11个百分点;2000年东部地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为13.8年,科技人才占劳动力的21%,而西部地区的这两项指标分别为8年和7%,西部少数民族平均受教育程度只有5年;2000年四川、云南、贵州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仅占0.4%——0.45%,具有高中文化的为4.7%,文盲、半文盲率高达21%——38%,而同期全国农村劳动力中的相应比例分别为1.2%、15.34%和18.9%;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有大专以上学历及初级以上职称的仅102人,还不到东部地区的10%。

第二,劳动力人口结构不合理。西部地区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落后,工业化程度比较低,仍然是以农业为主,且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

第三,高级人才数量少,科技人才更少。在县以上科研机构从事研究和开发的从业人员,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为5.05%,而东部是14%。

第四,劳动力知识更新缓慢。西部地区在三线建设时期,伴随着大量军工企业和国有大型企业在西部的落户,西部的某些省份大学毕业生及科技人员的比例相当高。但是随着新技术革命步伐的加快及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人才的知识已显老化,与知识经济对对科技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目前,西部专业人才队伍老化,高层次人才出现严重断层,IT人才则更为短缺。这些问题成为制约西部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企业竞争力差

知识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但知识不能自动形成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维持取决于企业知识采集与存储、共享与交流和应用与创新的能力,即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显露出来的能力。企业知识管理过程实际上是知识在企业中流动的过程。企业知识流动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知识的创新,创新的知识再经过采集与存储后重新被利用,由此完成了一个循环。西部地区的大多数企业不注重知识的采集与存储、企业没有建立知识信息共享平台,实际运用中仍然采用粗放的经营方式不注重知识在创新中的作用,企业生产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价格竞争力低下。

(三)观念与环境上的落后

观念的更新与环境的催化,对于人才的成长和涌现非常重要。在中国的西部地区,缺乏的就是竞争环境与创新环境。不求上进、不求进取、小富即安观念已经成为西部大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观念的落后不仅表现在普通人的身上,而且也表现在西部企业家的身上。在这一点上,东西部的差距非常明显。西部企业远离国际市场、国际潮流。在中国已经加入WTO的今天,西部部分企业的眼光依然停留在区域内,没有国际战略眼光,不敢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这对于西部实现跨越式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四)高等教育发展滞后

2000年,我国大陆共有1866所各种门类的高等院校,其中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民办普通高校和民办成人高校分别为1018、811、32和5所。分布在东部地区的高等院校为901所,占大陆总数的48.3%,4类高校分别为491、387、20和3所;分布在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为366所,占大陆总数的19.6%,4类高校分别为198、164、3和1所。东部地区高校占全国总比远高于其人口占全国总比,西部地区的高校占全国总比则低于其人口占全国总比,因此东部地区在高等教育的硬件设施上占有明显优势。进一步的分析可以发现,全国性的名牌大学绝大部分位于东部省区,而西部地区除四川和陕西的少数高校以外的绝大部分高校的知名度、教育质量都处于全国的中下游。我国目前普通高校招生仍采用地区配额制,在招生数额上总是向所在地区倾斜,这样的结果就是东部地区的学生相对于西部地区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大学,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名牌大学接受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的不平等必然导致东西部地区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巨大差距。再加之长期以来大量西部人才向沿海地区的流动,使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相对科技力量方面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三、知识管理在西部发开发中的作用

一个区域繁荣的基础是该区域内企业的繁荣,而企业的繁荣除了与其自身的学习、创新能力有关外,还与其所处区域的竞争能力有关。为了提高区域的竞争能力,必须重视区域学习和区域知识管理。我国西部地区的资本、劳动力及自然环境等区域资源禀赋存在一定劣势,西部开发需要用大量知识资源弥补地域资源的不足之处,通过知识资源来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增强区域竞争力。而传统的区域开发忽视了自觉的区域学习和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很难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区域发展的需要。

(一)有利于提升西部企业的竞争力

西部企业进行知识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绩效,这既可以表现在直接的经济收益方面,也可以表现为其他方面改,如企业的运行效率、人员的工作能力、用户满意度等。另外,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也可以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减少一些因人员流动而带来的知识损失。具体说来,知识管理能为西部企业带来如下的好处:

第一,更快地获取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和知识,使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使西部企业真正走出去,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第二,西部大多数企业依旧采用传统管理模式,信息流通的不顺畅制约了企业生产率的提高。进行知识管理,一方面通过所有员工直接的信息存取可获取连续和快速的工作流程,减少纸张的流动和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企业通过让员工共享企业的经验、教训和最佳实践,可以防止重复劳动,提高生产率;还可以减少或杜绝重复性的错误,避免错误成本。

第三,西部企业进行知识管理,一方面使员工能够快速并可靠地与合作伙伴进行联系,增强交流与合作意愿以及团队精神,减少信息搜索的时间,可以快速的、低成本的、高效的决策和问题解决;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与顾客的联系。可以通过用户资料库可以获得客人的爱好和兴趣,从而为客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二)有利于促进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飞跃式发展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西部必须搞好的一项战略性工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它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顺利实施及西部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它关系到西部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发展西部知识经济,实现西部跨越式发展,需要一个人才“金字塔”梯队。不仅要大力开发与引进知识经济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同时也要提高西部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西部地区采用知识管理必将对西部人力资源开发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一,有利于西部地区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对知识进行管理,知识的流动、吸收、创新是知识管理的关键步骤。西部大开发中劳动力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得自己的职业保障,强大的职业需求推动有利于促进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一,有利于高科技人才的引进。知识管理过程实际上是知识在组织中流动的过程,知识的流动需要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参与。如知识的采集和存储需要有引进一批数据库管理人才,知识共享需要引进一批计算机、网络人才,知识与生产的结合更需要一批实际经验的专业人才。

第二,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用人理念的转变。西部地区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存在着体制僵化、观念落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而那种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的文化、心理,则是推进西部大开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西部的振兴与腾飞,毕竟要落实到西部的企业,而西部企业的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西部人的素质的提高。因此,西部企业必须加快体制改革,转变人才观念,实行任人唯贤原则,注重个人的工作实效,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机构精简。

(三)有利于促进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是西部地区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和人员素质提升的关键,当前西部地区仍旧采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远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知识管理对西部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必将对西部办学理念的转变和办学质量的提高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一,有利于促进西部基础教育的发展。知识管理强调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西部大开发中劳动力再也不是简单的体力付出,基础教育在劳动力素质培养中的根本作用得到显现,人们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二,有利于促进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历来是传播知识、进行科技与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也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西部大开发中进行知识管理对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西部地区高等院校必然要适应这一形势转变办学理念、设置相关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才能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不断发展壮大。

第三,有利于促进西部继续教育的发展。知识管理在西部大开发中的运用对于劳动力的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一学定终身的思想已经不适合西部知识管理的需要,西部劳动力只有不断学习和参加各类培训才能适应工作需要,这样函大、电大、夜大、自考、成人教育等多种持续教育形式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的各种短期培训在这一需求的推动下也将获得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夏敬华,金昕:《知识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2]郁义鸿:《知识管理与组织创新》,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周海炜:《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战略与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樊治平:《知识管理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杨海英:《知识经济与管理创新》,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6]项国鹏:《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载《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6期。

[7]齐玉水,周明:《知识管理模式与西部企业竞争能力》载《集团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

[8]张岳:《知识管理在西部开发中的重要作用》载《北方经济》2002年第9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