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医学科研方向范文

临床医学科研方向精选(九篇)

临床医学科研方向

第1篇:临床医学科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基础医学;转化医学;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杨峰,男,1974-10生,硕士,副教授.;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medicine)是近年出现并迅猛发展的医学新概念,是未来医学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1,2,3]。转化医学研究在有效促进医学研究发展的同时也对现行的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和医学教育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有目的、有步骤的培养医学生的转化医学研究意识和基本能力,使我们未来的医学工作者能够具备转化医学研究的基本素质,在未来的工作中适应并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是目前基础医学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1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转化医学是指能够快速有效地将生物医学基础研究最新成果转化为临床医学应用,以及把临床医疗的实际情况反馈给实验室并以此来完善相关基础研究并进一步开展新的研究的医学研究机制,即努力促进实现“从实验室到临床(benchtobedside)”和“从临床到实验室(bedsidetobench)”的双向通道研究[4,5]。它是一种强调实验室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研究双向转化的医学研究新模式。

1992年,science杂志首次提出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概念[6],1996年,Lancet杂志第一次出现转化医学这一名词[7]。2003年,时任美国NIH负责人的ZerhouniEA在NIH路线图计划(NIHroadmap)中正式提出把转化医学作为NIH未来工作的重要目标[8],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破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药物研发之间固有的屏障,在从事基础科学发现的研究者和了解病人需求的医生之间建立起更直接的联系,能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的新发现和新成果迅速有效的转化为临床实际应用。

转化医学核心是推动医学科学研究理念的转变,即以患者为中心,依据临床医疗的实际需要来指导整个研究过程,迅速有效地将医学生物学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实际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和药物的医学研究机制[9]。其中心内容是试图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缩短研究成果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过程。

转化医学研究提倡建立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的双向、开放的研究平台,倡导实验室与临床研究的双向转化。为实现实验室和临床之间及时有效的交流,需要建设强大的、稳定的研究平台。转化医学又是一个多学科的系统,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强调多学科交叉性的课题攻关协作,力求实现多学科资源的整合和共享。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它强调医学研究要“来自临床,服务临床”,将成为现代和未来医学研究的主要模式。转换医学倡导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和提出问题,由基础研究人员进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同时,临床上出现的问题又能及时反馈到实验室,进行更深入的研究,这种良好的双向互动可推动医学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通过基础与临床科技工作者密切合作,以提高医疗总体水平。

2基础医学教育与转化医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现行的医学教育和研究体制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的直接针对性和应用性不强,而许多临床上有价值的发现无法准确反馈给基础研究工作者。转化医学研究模式的提出很好的解决了这种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割裂状况,顺应了现代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

针对性的基础医学教育是转化医学发展的良好基础。从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开始着手规划,培养出既懂基础研究又精通临床、有转化医学理念和能力、能较好结合基础与临床的高水平人才是转化医学研究开展和发展的基础和关键。2009年9月,在中国工程院与上海院士中心联合举办的转化医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提出了我国转化医学未来的发展战略重点应放在以医、理、工结合的方式培养临床医学科学家。

转化医学研究的开展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支持。在医学领域中,教育、研究与实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而教育是指导科研与实践的基础。转化医学以促进科学发现转化为医疗实践并最终服务于病患为目标,其实现离不开基础医学教育培养的高素质的转化医学研究队伍。高等医学院校作为转化医学研究的主体之一,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在保持注重学员对知识的掌握和探索、发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更应该有目的、有重点培养学员以临床实际需求为研究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和基本科研能力,让学员在开始就建立基础医学研究来自于临床、根植于临床、服务于临床的意识,让他们认识到基础科学必须与临床医学结合,才有生命力。

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基础与临床相结合也是未来基础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基础医学教育阶段,如何把握教育、研究和实践三者的关系及其定位,通过教育弥补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等问题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索的问题,必须认识到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必须与临床医学相结合才有生命力。只有以转化医学理念作指导,注重培养临床和基础一体化高水平研究人才,才能更好地推进基础医学教育和研究的发展。

3强化基础医学教育,促进转化医学研究发展

转化医学的发展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造成了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研究之间的脱节:临床医生不关心也难以理解相对深奥复杂的基础医学研究,而基础医学研究者对于临床病人的实际情况缺乏直观的认识和了解,研究工作难以切合病人的实际需求。在未来基础医学教育中,我们应该通过完善教学理念,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科研反哺教学,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大力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1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适应转化医学的发展

学科建设是医学院校和医院建设的重点和核心,建设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学科体系,促进新型转化医学研究人才的培养,是转化医学研究顺利开展的根本。完善基础医学学科建设,首先要根据转化医学发展要求调整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理念,我们要以转化医学的思想统领医学学科建设,培养基础与临床工作紧密合作的意识,鼓励学员培养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的学习和研究习惯。其次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基础医学理论课程体系,转化医学倡导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医学的发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有计划的新开设一些交叉学科前沿领域的新课程。还要建立适合转化医学特点的实验课程体系,特别是设立打破传统医学的学科分隔、能够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加强临床医学生的个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我校新近综合多个基础医学学科实验室,融合多学科特点而成立的实验教学中心,正是顺应这种要求而产生的,未来也将在转化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2提高基础医学科研水平,促进转化医学发展

基础医学研究是转化医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证。转化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基础研究支持,基础医学研究的水平是转化医学研究能力的重要体现。在近代医学发展进程中,医学基础研究进展迅速,而临床医学研究则相对滞后,转化医学概念的提出,搭建了沟通二者的桥梁,一方面促进医学基础研究的临床应用,提高临床工作者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结合临床选题,为解决临床需要提供了迅速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的发展要求重建注重基础医学研究的临床医学研究体系,一方面通过针对临床问题的基础科研水平的提高,实现转化医学的实验室与临床的双向转化作用;另一方面,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在基础医学学习过程中开展基于转化医学思路的课外科研活动,使课堂的理论知识和科学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基础医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可以优化先进技术的运用,充分利用空间及资源,将基础科研与临床紧密衔接,把医学研究实验室建成转化医学人才培养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培养优秀的青年转化医学人才,从而促进转化医学的发展。

3.3改善基础医学教学,培养转化医学人才

第2篇:临床医学科研方向范文

1转化医学的概念

转化医学是近l0年来国际生命科学界的一大热点,于1996年由国际知名医学杂志《Lancet)首次提出。目的是将基础科研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在基础研究与患者的诊疗之间,特别是与临床试验建立桥梁联系,更有效地将基础研究发现应用于临床疾病的预防和诊疗,并以临床疾病的问题指导基础研究的走向…。对于临床医生而言,把握转化医学的本质,就是要注重从临床中发现问题,为基础研究提供研究方向和目标,并将实验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诊治当中,解决临床问题,切实为临床服务。

2科研选题应源于临床

科学问题的提出必须且只有来自于人体,才能真正体现科学研究的价值。麻醉学科研领域中,习惯的做法是在老鼠、兔子或狗身上展开基础研究。但是必须意识到,基于实验室在非人体水平发现的某种现象提出假说,这些假说通常并不能推及人体,约3/4的基础研究甚至没有进入临床前实验就被弃之一旁。惟有基于临床发现所提出的假说和研究模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人体的真实状况]。广大临床麻醉医生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将临床现象凝练成具体的科学问题,通过系统的实验室研究获得其规律性,转化为指导临床麻醉工作的知识并能经得起大样本的临床评价。基于这种思想的指导,近年来科研选题的方向,都是尽可能从临床麻醉工作中来寻找。比如说,在临床工作遇到了很多创伤失血性休克需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心、肺是这些患者缺血后损伤的首次打击器官。临床麻醉广泛使用的物会对这些器官产生怎样的影响呢?针对这些疑问选题,以静脉异丙酚为干预,选择其临床相关浓度范围,在动物身上开展药物对靶器官缺氧一复氧影响的研究。结果发现:异丙酚后处理,能显著减轻大鼠心肌细胞缺氧一复氧损伤;异丙酚预处理,能显著减轻缺氧II型肺泡上皮细胞凋亡,提高细胞存活率。并推测这种保护作用的相关靶基因及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相关研究结果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发表在Euro—peanJournalofAnesthesiology和Injury杂志。在此基础上,制定研究方案,观察常规使用的静脉物异丙酚,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拟行手术患者缺血器官的影响及可能机制。如果动物实验的结果能够在临床麻醉患者身上得到印证,那么对于科研工作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肯定和鼓励。毕竟,开展的所有医学科学研究最终服务的个体是人,只有成功实现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的对接,完成研究成果的转化,才能真正体现科研工作的价值。

3科研成果应用于临床

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高位脊髓损伤后神经中枢、心脏、肺、大血管、外周神经等部位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从中筛选出从外周到中枢的一条异常神经反射弧。研究课题《平战时脊髓损伤后心血管功能可塑性的研究》获得了2007年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该研究成果指导临床高位脊髓损伤患者的麻醉管理,术中无1例患者出现恶性自主高反射。内皮干细胞的研究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已经证实内皮干细胞在细胞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应答的调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室的研究生也在该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动物实验,发现应用内皮干细胞移植,可明显减轻大鼠内毒素所致急性肺损伤,研究论文今年已被国际麻醉学顶尖杂志《Anesthesiolo—g)r》接收。由于内皮干细胞移植已进入临床实践,下一步就是要联合医院、大学、科研机构、医药公司和生物器械公司等部门和机构,将该研究成果逐步推向临床。但由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涉及适应证、医BasicMedicalEducation,Jan.2012,Vo1.14No.1学伦理、药物或治疗方法的安全性评价等,实验室的结果转化成为经过临床验证有效、能够在l临床推广应用的成果将会是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

第3篇:临床医学科研方向范文

1998年,为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加速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国家开始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类型由单一学术学位变为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两种类型。之后,国家、军队为大力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先后采取一系列举措,调整专业学位授权点自主权,增加专业学位学科类别设置,增加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已经占临床医学招生总数的50%以上,推动整个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性调整,逐步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2011年,国家批准上海市5所高校,率先试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工作,探索“四证合一”研究生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国家下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并于2015年向全国推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的模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步人新的阶段。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顺应国家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变革,本校做为第一批试点单位于1998年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并进行大胆实践探索。1998年来共招生该类型研究生7540人,占临床医学研究生招生人数65.89%,为国家军队培养出大批临床应用型人才,总体培养质量较高,但对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要求,仍然存在以下5个方面问题。

1.1  教学理念没有转变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以临床实践能力为主的临床医师,而在十几年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中,临床科室普遍存在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同质化”培养的问题,专业学位研究生未能结合临床问题开展临床科研,而是进人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发表高分值SCI论文也成为衡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金标准”,“学术化”培养倾向比较突出。

1.2  组织管理相对弱化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进入临床轮转后难以安排固定的带教和指导老师,带教老师的责任心不强。临床科室没有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带教培训,科室领导对研究生在轮转期间需要学习的病种和例数要求、临床操作技术要求不清楚。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对轮转目的不明确。研究生进入轮转科室后相对固定在某一亚学科,没有进行亚学科或组间轮转及门急诊统一学习,“用重于教”的现象比较突出。

1.3  各项制度执行不严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研究生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导师对于在其他科室轮转的研究生没有严格落实定期课题汇报、读书报告会等制度;科室领导对于在本科室轮转的研究生没有较好的开展专业课授课、教学查房、交班、疑难及死亡病例讨论等基本医疗和教学制度;“散养现象”比较明显。

1.4  教学方法较为陈旧   随着医学模式的变革,新的医疗诊断和治疗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除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经典理论授课外,专业课等教学缺少案例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临床诊治技术能够实现实时可视,以及模拟化教学,这些新技术、新手段没有及时地体现和运用到临床教学中,新的教学方法应用比较滞后。

1.5  培训考核不够健全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考核中出科考核、年度考核把关不够严格,考核过程欠规范,“走过场”、“统一过”现象比较明显,研究生对于培训过程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没有主动参与评价考核过程。

2.对策

为积极探索本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学校选取长海医院神经外科做为示范单位,针对研究生教育开展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并已形成较为独特的教学经验。

2.1  教学理念贯穿始终   遵循“教、医、研”原则,真正把教学工作当成附属医院的中心工作。所有临床工作的疑难问题和科学研究的创新进展都可做为临床教学的基本内容,教书育人既是教授和导师的根本职责,也是临床科室每个带教老师应该树立的全程教育理念。即:人人是教员、处处是课堂、时时在教学。

2.2  组织管理严密规范   严格落实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明确区分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内容。为研究生指定带教老师,明确带教老师职责,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带教病种病例和基本临床技能,实行亚学科和组间轮转以及门急诊实习带教。按照住院医师要求进行“教用一致”培养。为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严格制定教学组织形式,规定固定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定期参加业务学习。

2.3  规章制度落实严格   立足“医教协同的指导思想,结合培养方案,针对不同类型研究生,制定落实一系列教学培养制度。

本科室研究生管理制度开展学术沙龙活动,每月安排半天时间召集本科室研究生学习最新文献知识;定期布置文献阅读、病历讨论等任务,让本科室研究生带着问题任务轮转,轮转期间继续保持本专业的业务学习;定期开展专业课学习,每周四上午讲授“三基”知识技能以及介绍学科发展前沿。

轮转研究生管理制度制定“大交班”制度,除常规夜班交班外,还需讨论当日手术方案以及术后患者并发症分析;手术患者特殊交班要求住院医师用幻灯片形式汇报病史、辅助检查、术中术后表现以及手术录像剪辑并进行现场答疑;规范教学查房,带教老师选取典型病例开展床旁教学;定期开展病历讨论,每周四晚上要求研究生用英语汇报病史并讨论近期死亡病例、疑难病例和下周要手术的病例。

2.4  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在传承经典专业理论授课的基础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面向所有研究生、进修生、规培生,每月开展一次DSA手术直播视频培训,参加培训人员可在外场向手术医师提问,由术者或其他教授现场进行解答,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现场教学,促进新技术在临床带教中的运用。

2.5  考评体系注重成效   严格把关临床实践出科、年度考核内容和标准,探索以学生满意度测评为指标的考评机制,并以此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检验临床教学效果。

3. 启示   

只有思想理念上高度重视、组织管理上严密规范、规章制度上落实严格、教学方法上与时俱进、考评体系上注重实效,才能切实推进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工作。

3.1  医疔与教学协同   根据医学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合格的临床医师培养必须经过严格的院校教育和规范的毕业后教育。其中院校教育侧重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毕业后教育分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两个阶段,着重训练临床实践能力。2015年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既是在校学生又是住院医师,具有“双重身份”,其临床实践训练与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要求一致,目标为培养能够独立、规范处理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执业医师。据此,所有临床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顺应时代要求,尽快调整思路,转变原有“集中上大课”的教学方式,老师“边做边教”,学生“边做边学”,将教学内容融入日常临床实践中去,形成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临床能力与人文沟通相结合、专业素质与医德素养相结合的教学培养内容和方式。

3.2  规范与特色并举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参照《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本校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定33个月规范化培训计划,拟通过系统临床培训,加强住院医师实训与临床技能培养,促使医学研究生尽快向临床医师转变。在此基础上,结合示范科室的实践经验,鼓励各培养单位根据本科室学科特色和诊疗水平,适当制定专科培训计划,开展专科业务学习,帮助研究生在熟练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方法的基础上,了解部分专科疾病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和临床技能,有助于开阔视野、拓展研究生临床思维,并为学校下一步探索毕业后教育第二阶段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奠定基础。

3.3  传承与创新并重   医学教育是一门实践科学,尤其是临床医学,需要不断传承优良的教学理念和宝贵的教学经验。研究生在大量的临床实践程中,跟随导师的言传声教,逐步形成规范的临床诊疗思维,培养医患双向有效沟通、关爱患者、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是本校长期以来一直秉承的优良传统。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实训和模拟训练,开展“以问题为基础,以案例为基础”的临床床边教学,也是提高研究生临床技能水平的有益补充。借助多种多媒体技术,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拓展研究生的学习训练空间,多层次、特别是在较高层次的科研活动中激发其创新思维,使研究生教学从过去传统的“知识灌输型”向当前的“知识探索型、能力发展型”过渡,有助于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

3.4  示范和带动结合   不同培养单位由于在带教师资、教学理念、教学管理、诊疗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甚至对于统一培养标准的执行力上也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人才培养质量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均质”性,而质量差异必将影响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最终效果。示范带动是解决质量差异的有效方法。基于以上现状,示范单位要积极推广实践经验,带动欠规范科室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本着“互为优先、相互促进”原则,通过教学演示、示范观摩、研讨学习等方式,将本科室已经建立的培养规范,提供其他培养单位参考借鉴,切实解决医教协同培养模式中人才培养质量差异的难点问题。

第4篇:临床医学科研方向范文

[Abstract]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patient as the main body, is the subject of the role and mechanis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also a comprehensive discipline of clinical medicine research rationality,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evaluation.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n emerging discipline, its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personnel training are in the exploration stage. The unit established the professional master's admissions point in 2015. In this paper, we make a summary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programs and experience.

[Key words] Clinical pharmacy of Chinese medicin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Personnel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

临床中药学是指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为主体,研究中药或其制剂在人体内的作用及机制与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评价及应用规律的综合性学科。近年来,随着西药临床药学在各医疗机构的深入,临床药学在不良反应监测、合理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等多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但是,由于中药与西药在结构、配伍、功能主治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西药临床药学在中成药、中草药方剂方面的应用捉襟见肘,故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与临床药学为背景的临床中药学应运而生[1-3]。临床中药学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处于摸索阶段,本单位于2015年成立临床中药学硕士招生点,且于当年成功招生,现对该学科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方案及经验做一归纳总结,以供同仁参考引智。

1 培养对象及培养目标

与西药临床药学类似,临床中药学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具有临床及科研能力的临床中药师为最终目标的学科,而为满足临床的需求,临床中药师需具有中医学、中药学及科研等多重教育背景及能力,故临床中药学的培养对象需至少具有中医学或中药学的本科教育背景,在培养过程中,需掌握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化用药的方法与手段,并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问题、解决问题为最终培养目标[4-6]。

2 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

2.1 培养时限及安排

本学科的培养时限为3年(6学期),第1学期于校本部完成理论课的学习,第2学期至第5学期于本单位着重进行临床实践及科研,第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即“1+4+1”的培养模式。

2.2 培养方式

本学科由研究生导师、医院药学部门及行内专家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及培养。自研究生入学始,导师组根据培养方案、课题背景及个人特点讨论并制定培养方案,并于研究生完成理论课学习后开始实施。研究生需定期向导师组汇报学习及课题进展情况,导师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或纠正,并组织专家进行开题、中期汇报、答辩等环节。

2.3 理论课培养方案

本学科的理论学习目标旨在思想政治端正的前提下,拥有基本的科研思路及专业理论知识,故将课程分为3种类型: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及专业选修课,见表1。公共必修课进行政治思想、自然辩证法及英语的学习;专业必修课进行科研思路及科研统计方法的培养;专业选修课则是根据研究方向的需求及个人兴趣,个性化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储备(至少选修3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临床中药学正处于萌芽阶段,其课程类型并不丰富,无法满足各个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摄取,故允许研究生于其他教育部直属院校修习相关专业选修课,成绩合格后,学分亦予以承认。此举不仅满足了各研究方向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更能促进该学科的迅速发展与完善。

2.4 临床实践培养方案

2.4.1 总体要求与目标 临床中药学是与临床医学密不可分的学科,故需本专业研究生亲身融入到临床工作中去,这是整个培养历程中的重头戏,故临床实践的总学程为24个月(4学期),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且着重实践的原则,以研究生毕业后具备临床中药学实践技能及自主解决中药学问题的能力为总体目标,参照西药的《住院药师规范化培训标准》进行临床实践培养,由导师及轮转科室的临床教师对研究生进行临床实践培养[7-9]。

2.4.2 实践内容与安排 本学科临床实践主要分为2个阶段,各阶段学程均为12个月。

(1)通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需研究生在医院药学部门各岗位轮转完成,其包括门诊药房、中草药房、病房药房、药库、药检室、制剂室等部门,旨在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临床中药师的主要职业技能。①门诊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呈报方法及流程与“精、麻、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与流程;需了解“药品管理法”、“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文件,中成药的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2。②中草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草药处方审核、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熟悉至少100种常用中药饮片的鉴别特点,特殊饮片的管理方法与流程;了解煎药规程、操作及设施维护,煎药成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3。③病房药房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常用中成药的名称、功能主治、规格、用法用量、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与审核医嘱、调配及发药的基本技能,“麻、精、毒、放”等特殊药品的管理办法;需熟悉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方法,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药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及维护,需了解病区基数药品的管理办法。于该岗位实习约3个月,见表4。④药库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与保管方法,中成药采购、贮存工作流程和要求,特殊药品的贮存方法;需熟悉药品价格信息管理,医院药事制度及药品采购管理规程;需了解药物经济学基本知识。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5。

⑤药检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药品的质量管理方法及常用医院制剂检验方法;需熟悉药品质量控制工作的内容及流程,“药品管理法”及《中国药典》中关于药品质量检测的相关内容,需了解药品质量问题追踪流程与评估报告。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见表6。⑥ 制剂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熟悉中药煮提操作方法,中药前处理、提取、精制、制剂成型等技术;需了解中药材炮制方法,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于该岗位实习约1个月,需至少完成10个批次的制剂配制,需至少进行1次日常设配的维护。

(2)专科实践阶段 该阶段分别在临床中药学室与各临床科室完成,研究生通过在临床中药学室的学习,掌握临床中药师的基本工作流程与技能,再根据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选择某个临床科室,进行较为深入的临床中药学专科实践。在导师与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日常医疗活动,培养临床思维及处理临床中药问题的能力。①临床中药学室培养方案 研究生于该岗位需掌握审核医嘱及干预技能,治疗药物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估,提供个体化用药建议,中药的治疗原则或治疗指南,药物信息检索和评估,药物咨询,患者教育,药历书写,与医护患的沟通技能;需熟悉药学监护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方案,特殊人群用药特点及用药原则,临床中药学室工作内容和流程;需了解药学查房,临床会诊及病例讨论。于该岗位实习约6个月,见表7。② 临床科室培养方案 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或临床需要,将研究生派往相关临床科室,通过与医生、护士、患者的交流,发现及解决临床中的中药问题,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提高对临床中药学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同时通过专业化中药学服务,规范临床用药,促进医生与患者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2.5 科研培养方案

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方向及课题背景,自主查阅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中药问题,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及文献综述。于第三至第四学期在学院内进行开题考核,考核专家小组主要就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可行性及临床实用价值三方面进行评议。

根据考核专家小组的意见,进一步修改选题内容并制定详细的科研计划后,深入基层现场和中药学工作第一线,围绕中药临床应用研究与评价、个体化用药与实践、药物安全性与用药安全等方面展开研究,最终获得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一定实际参考价值的结论或解决方案,并撰写毕业论文。

3 思考与设想

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它们均以“人”作为主体,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即为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推动该学科的迅猛发展[10-12],对于临床中药学这一新兴学科更是如此。该学科的建设始终是以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中药师作为出发点及最终目标,只有专业人才的输出与配置,才能真正规范临床合理用药,而临床中药师在临床实践及对研究生的“帮、传、带”中,又可促进该学科向规范化、合理化发展。就本单位对该学科的建设方案,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与设想。

3.1 整合教学资源,扩大培养规模

诚然,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现阶段正处于摸索阶段,缺乏公认的、规范化的人才培养流程,故在本阶段的第一要务即为整合现有的全部临床、教学、科研资源,努力为研究生提供一个丰富、正规、严谨的培养环境,供其在学有所专、学有所长的基础上,开拓眼界,无缝接轨临床。第二方面,各医科院校应开设临床中药学专业,扩大招生份额,使本专业的人才数量呈梯度增长,以免出现人才断层。第三方面,应加速学科带头人的选拔与培养,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在个别单位形成优势学科,迅速推动该学科的建设。

3.2 政策适度支持,规范培养模式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没有政府卫生部门及各医疗单位的支持会举步维艰,而临床中药学能够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是有目共睹的,故望决策者们加大对该学科的建设,以促进其快速发展[13-15]。另一方面,临床中药学应参照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于较有专业实力的三甲医院设立临床中药师培训基地,选拔各基层单位的中药师进行为期1年的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对考核合格者颁发临床中药师证书,以规范各单位的临床中药学工作。此外,还应大力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迅速扩大临床中药学的培训范围,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各单位中药师的技能提高及专业延伸。

3.3 吸纳多学科知识经验,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临床中药学本属一交叉学科,是中医学、中药学、西药临床药学、循证医学及临床科研等多学科结合的产物,故该学科的建设不应仅局限在现有师资的教学上,应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充分汲取其他学科优势,同时也丰富了本学科的内容与深度,本单位的理论课跨校选课即是在此方面的一大突破!

当然,临床中药学的立身之本乃传统中医药理论,故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不能完全套用西药临床药学的培养模式,该学科必须依据传统中医药理论,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围绕中成药配伍、中西药复方制剂与中西药配伍、中草药剂量与煎服法、不良反应监测、临床用药咨询及中药宣传与教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并以临床用药咨询、中成药处方点评为切入点,规范医护患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使用中药。

第5篇:临床医学科研方向范文

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即以病人的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分析,老师只起向导作用,不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1]。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不同。传统医学以个人经验为主,医师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高年资医师的指导、教科书和医学期刊上零散的研究报告为依据来处理病人。循证医学要求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获得的最佳研究依据,同时结合医师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考虑病人的价值和愿望,将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出病人的治疗措施。

我国的人口增长、年龄老化、医疗新技术和新药物的应用、人类健康需求层次的提高,高新技术、高档设备、高价药品层出不穷,如何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合理应用现有医学技术,充分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以适应无限

增长的卫生需求需要循证医学[2]。

1 循证医学对内科临床医师的要求

(1)循证医学强调疗效评价更注重以病人为中心,不但采用实验室测定的定性定量的客观指标,同时应使用与病人密切的相关临床指标。(2)循证医学重视从动物实验逐渐转向临床的研究证据。医学科学的发展使临床实践日新月异,临床医师要掌握从新证据的浩瀚海洋中,有效搜索,归纳自己需要的最好证据,同时使个人的知识不断更新。(3)循证医学要求高质量的科学证据[3]。因此内科医师要掌握临床流行病学的知识,首先对研究的项目进行严格设计,防止各种偏差、干扰因素的影响,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4)循证医学要求内科临床医师要有科研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勤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循证医学在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在教学中应坚持以循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重。循证思维是临床思维的基础,它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人体的整体观,不断产生问题从而不断激励创新,而创新思维的成果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又成为新的证据,由此推动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不断向前发展。

实践循证医学,培养一代科学型的内科医师从医学生抓起,基于循证医学对内科学临床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改变传统的医学教学方式,重新调整教学重点。(1)注重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都注重临床基本技能的培训,因为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是循证医学的第一部。只有实践的进行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正确地收集病史、查体和检验,掌握病人的真实情况,才能提出临床问题,否则,不可能进行以后的“循证”;同时,准确、真实、可靠的病史收集和体格检查,就是最好的循证。(2)重视临床流行病学课程:对循证医学模式下的医生来说,掌握了病理学、生理学、诊断学及内科学等依然是不够的。现代医学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临床医学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要求对疾病作出概率化的诊断。临床流行病学对研究内容进行严格设计、衡量和评价,并把研究结果推及人群病例,由此最终发展为循证医学[4]。(3)掌握好外语、计算机知识,然而统计方法是学习不断获取当前最佳研究证据的方法。现代医学信息网络使循证医学资源各国共享。外语和计算机是开掘这些资源宝库的金钥匙。医学文献绝大多数以原文刊出(英文)为主,如果外文阅读能力低,就得不到最新科学理论,临床实践将落后于世界。掌握好外语及计算机知识,能使我们在网上权威数据库博取医学精华。统计方法的学习能使我们建立宏观概念,完善科学分析能力。(4)重视自然辩证法的学习:要认识疾病,就要认识疾病的发展变化,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唯物主义的要求。对疾病的认识并不是一步到位。需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在医学实践中,坚持实际出发,针对事物的主要矛盾进行治疗,又通过医学实践达到认清事物矛盾的两方面[5]。(5)优秀科研能力的内科医学工作者:临床工作不仅要会干,而且要会想;要有科研意识,善于发现问题;既有独特的临床思维,又有严谨的科研头脑,把临床于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科研成果推动临床。

因此,内科医学教学中,应多开设实验操作课,增加医学生的临床实习期,将教授临床决策分析方法作为实习教学重点,培养年轻医师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善于创新的能力[6]。促进内科临床教学水平提高,造就一批素质良好的内科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幼平,刘 鸣.循证医学-21世纪的临床医学[J].实用医学杂志,2000,16(7):517.

[2] 易著文,李志辉.循证医学及其临床应用[J].湖南医学,2001,18(1):32.

[3] 郗永安,邹 萍.依托互联网实施循证医学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3:60.

[4] 陆俊羽,钱桂兰,陈维中,等.以研究型教学法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学探讨[J].西部医学,2006,4:103.

[5] 温海霞,闫彬彬,张 辉,等.循证医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1:42.

第6篇:临床医学科研方向范文

医德教育的核心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一名合格的肿瘤专科医师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高超的医术之外,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及对患者心理反应的把握能力。医学院校的传统教育缺乏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走向临床之后,当面对比学校复杂的社会环境时,无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因此,应对学生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必须与社会现实和学生特点相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多数时间在科室轮转,在日常工作中,特别是在危重患者的治疗、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所表现出来的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精神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把有技术又有良好医德和责任心、品学兼优的医务人员纳入科室教学队伍中,发挥集体指导的优势,把医德与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业务素质,而且可以增强其社会责任感以及医疗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情绪焦虑、抑郁、恐惧等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往往贯穿于诊治过程的始终。消极的心理反应或负性情绪时间过长,对肿瘤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极为不利。因此,作为肿瘤专科医师,在治疗患者躯体疾病的同时,应给患者更多的关爱,帮助患者消除消极的心理反应,增强患者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促使患者配合医师,从而获得好的治疗效果。根据肿瘤患者特殊的情感需要,将如何关爱肿瘤患者作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另外,定期组织研究生与德高望重的医师及心理康复专业医生进行座谈,交流工作体会,提高研究生的服务意识和工作能力。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肿瘤心理康复、人文理念及服务意识的培养,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临床实际工作能力。

2构建具有肿瘤专科特点的培养体系,加强管理,完善考核和监督机制

(1)充分发挥内科学、外科学教研室的作用,重视临床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训练。由于目前医学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加之社会上“学历热”愈演愈烈,接受研究生教育成为本科毕业生的重要出路。不少学生毕业后闭门读书,有的院校干脆在实习阶段就放了长假,导致这些学生被录取后临床能力很差,必须对这些学生狠抓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但专业的肿瘤病区病种较为单一,不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多发病、常见病以及临床基本技能。在研究生进入肿瘤病区之前,统一进行基本技能培训,内容主要有:岗位责任、医疗规范、科研方法、医疗纠纷防范等,其中医疗规范主要包括系统体格检查、医疗文书的书写、无菌操作规范、胸穿、腹穿、无菌导尿等。因此,在肿瘤学研究生培养工作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内科学、外科学教研室的作用,共同协作完成培养过程,保证研究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掌握扎实的临床知识。

(2)建立科学合理的肿瘤临床技能培训考核体系,保证研究生临床能力培训的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是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努力探索肿瘤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严格执行规范化培养方案,坚定培养技术过硬且具有肿瘤专业意识的肿瘤专科医师的培养方向。肿瘤专科下设肿瘤外科、肿瘤内科、放射治疗科3个科室,虽然3个研究方向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和临床技能不同,但培养方案却具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都必须经过外科、内科的基础培训,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后再进入相应肿瘤专科进行培训。另外,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多学科协作的规范化综合治疗是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也是今后肿瘤治疗发展的趋势。因此,肿瘤学专业3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培养都要注重相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1]。在临床培养环节中,有关科室要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轮转做好入科和出科记录,并对研究生的科室轮转情况和临床能力做出真实客观的评价,成立二级学科临床技能考核委员会,制订详细的考核办法和指标体系,将研究生临床技能考核结果作为研究生能否毕业和指导教师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充分发挥医院医疗质量控制系统的作用,如定期病案质量检查、三级查房等,对研究生的病历书写质量等进行检查。另外,根据肿瘤专科的特点,在基本的轮转完成之后安排病种考核,由肿瘤外科、肿瘤内科和放射治疗科联合组成考核组,主要考核研究生综合运用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

(3)以教研室为主体,加强临床技能培训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一般的医学院校临床教研室主要为本科教学而设,由教学干事负责临床教学的组织和安排,各级人员均有明确的职责,教学工作有具体的实施措施、有评估反馈、有奖惩,形成了规范的管理流程。研究生教学不同于本科生教学,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导师,课题差异很大,但临床能力训练却是相似的,对同一专业的研究生有着共同的要求。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能力,就必须把研究生教学纳入临床教研室职责范畴,发挥教学干事的能动性,制订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实施措施,统一安排轮转计划,进行过程管理,最后统一考核。要使教研室主任和临床医师把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当作自己的重要任务,在轮转中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提高他们的临床能力[2]。另外,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与管理中的作用,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导师制,导师是第一责任人,在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研究生导师必须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无论在临床医疗、学术研究还是在做人方面都要起到示范作用。

3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意识

第7篇:临床医学科研方向范文

1.1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概况

南华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始办于1959年。1977-1995年年度招生规模维持在300人左右,1996年开始突破600人。长期以来,以部属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参照,结合地方院校特点,全面规范办学,培养了11000多名完全适应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引领基层医疗卫生技术进步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历届毕业生中涌现出大批立足地方、做出了突出业绩的优秀人才;同时涌现出了数十位院校长、一批卫生行政管理干部以及以中国科学院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国家特聘专家为代表的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本专业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较高的办学声誉,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成为我校医学教育的龙头专业。

1.2专业方向建设的不断实践

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在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的框架内,通过创设和调整,先后建设了多个专业方向。1977年,率先在全国开办眼耳鼻喉本科专业。教学成果《为社会主义培养急需人才———眼耳鼻喉专业的创建》于1990年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1998年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该专业被并入临床医学专业。我校为适应医疗、教学的实际需要,将其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继续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眼耳鼻喉疾病防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1989年,开办妇幼卫生专科专业,1997年升为本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妇幼保健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妇幼保健专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妇幼卫生专业被调整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2007年调整为临床医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即妇幼方向,坚持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及相关政府部门从事妇儿临床、妇幼保健、妇幼信息管理及妇幼卫生管理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2004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肿瘤学方向。由于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仍成为威胁人类健康、导致死亡的首要疾病。开设一门或几门肿瘤学课程,仍不能全面满足临床工作的需要。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肿瘤学方向,通过重构课程体系,使临床医学专业人才更加系统地学瘤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掌握肿瘤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技能,以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肿瘤防治与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006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急诊医学方向。我国每年因碎死、创伤、心脑血管急症等所致的死亡病残事件不断上升。现有专职急诊医师数量少,大多数没有经过急诊医学专业培训,远不能满足临床实际需求。为此,我们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急诊医学方向,开展急诊医生专业化教育,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教学科研部门从事急诊诊治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支撑急诊事业的不断发展。2008年,开设临床医学专业放射医学方向。放射医学主要研究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机制、损伤与修复规律,研究放射损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我校利用合并建校后核类学科专业齐全的优势,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开设出放射医学方向,培养能在医疗卫生单位、科研院所部门从事放射医学及防护、临床肿瘤放射治疗、放射病诊断、核医学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010年,开设面向农村的全科医学方向。发展全科医学是我国未来医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则是发展全科医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利用1989年开办的临床医学(农村)专业的经验,在湖南省卫生厅的支持下,面向湖南乡镇卫生院,开办了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培养能从事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能开展卫生保健、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咨询等综合服务,具备一定的业务指导与管理能力的实用型基层医疗卫生人才。

2临床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

2.1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要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

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人才数量需求为稳步增长,分布上以地方需求为主体,规格要求是基础扎实、专长突出、素质全面,体现在基于主干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于执业去向的基本技能各有侧重,在人文素质要求上基本一致。建立以“宽基础、贴基层、能伸展”为内涵的“荷叶莲花”型培养目标导入模式,确立地方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基本理论厚实、基本技能娴熟、基本人文素质全面,完全适应地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够引领地方医疗卫生技术进步,并具备向高端医学人才提升潜质的临床医学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2.2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要体现于人才培养方案

临床医学专业(各方向)目前执行的培养方案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为主干学科;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3大平台组成,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然科学、生物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等6个课程模块;以课程实践、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为主要实践环节;安排学业学分266学分,第二课堂5学分;安排集中性实践教学54周,规定54学分;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对各方向的课程设置做出针对性和特色性安排,以利于学生根据不同就业流向及职业取向选择相应课程。如,眼耳鼻喉方向加强五官解剖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眼科学等课程;妇幼方向加强儿童保健学、妇幼保健学、妇幼信息管理学等课程;肿瘤学方向加强放射肿瘤学、肿瘤内科学、肿瘤外科学等课程;急诊医学方向加强理化因素中毒及灾害医学、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等课程;放射医学方向加强放射生物学、放射卫生学、肿瘤放射治疗学、放射损伤临床等课程;全科医学方向加强全科医学概论、急诊医学、危重病医学、康复医学、重点人群保健、社区卫生管理、护理学、理化因素中毒及灾害医学等课程。

3临床医学专业方向的发展趋势

3.1专业设置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对于高校的专业设置采取提出指导意见或作出设置规定,并专业目录的方式进行宏观管理,具有鲜明的政府指令特色。我国高校本科专业的设置与发展经历了萌芽与引进(建国前期~1949)、移植与分化(建国初期1949~1957)、规范与扩充(探索时期1958~1965)、停滞与混乱(“”时期1966~1976)、恢复与充实(恢复发展时期1977~1987)、合并与拓宽(调整拓宽时期1988~1996)、自主与优化(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时期1997至今)等阶段,总体上体现了由封闭到开放、由政府主导到高校自主、由计划控制到市场引导、由分化到综合的基本特点[1]。尽管专业设置制度在不断改革,但实体性强、适应性差、三级学位教育统筹性弱的问题仍然存在。在医学领域专业设置问题表现为:学科专业目录的设置机制过于“刚性”;学科专业设置严重滞后于现代医学发展;医学领域学科专业设置的国际交流存在障碍;专业设置偏窄,新兴学科发展缓慢[2]。因此,改革专业设置制度势在必行。改革专业设置制度见仁见智,如,重新定位专业目录的性质和功能;改革专业的实体模式,回归知识和能力的组合;建立更加健全的专业设置和创生机制,促进课程的灵活组合[3]。合理界定政府、大学和市场三者的关系,重视市场对专业人才的导向功能,发挥大学在专业设置与调整中的主导作用,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与制度建设作用等[4]。

3.2临床医学专业方向设置的可能选择

一是维持现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规定》在总则中指出:“通过现有专业扩大招生,拓宽专业服务方向或共建、合作办学等途径,能基本满足人才需求的不应再增设专业。”《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5号)指出,“提倡部分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在考虑到就业需要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以在宽口径专业内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提出,“加强指导,规范医学教育学科专业设置管理。……进一步规范本、专科医学类专业名称,未经批准不得在专业名称前、后加注专业方向。”教育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这些文件明确了拓宽专业服务方向、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的现实必要性和原则要求。

第8篇:临床医学科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循证医学 肿瘤学 教学改革

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临床流行病学家David Sackett教授首先提出了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的概念,使临床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逐渐成为临床医学的学科发展方向。循证医学的兴起对传统医学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医学教育也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为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结合研究生肿瘤学临床教学实际,有必要在临床教学中应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模式,提高肿瘤学临床教学水平。

一、循证医学及循证医学教育

循证医学是一种以证据为基础的概念和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临床诊疗方法应该遵循科学依据,提倡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最好的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正确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循证医学医学模式反映了世界医学的发展趋势,代表了现代医学的前进方向,已逐渐成为治疗疾病和医疗决策的最新思维方式。

循证医学模式的产生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更深更广的要求,带来了医学教育的根本变化,循证医学教育(evidence-based medical education.EBME)应运而生。循证医学教育是“一项终身的、自我导向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对学生的医学教学产生了有关指导设计、学习、启发、记忆、应用和其他医学教育问题的重要教育信息需求”。因此,如何实践循证医学是循证医学教育发展的关键,也是评价循证医学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作为代表当前医学实践的主流方法学,美国70%以上的医学院校开办了循证医学课程,多数西方国家已将循证医学列入了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将其作为制定治疗指南的主要依据。

二、传统教育模式向循证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

1.传统的肿瘤学教育模式的不足

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基本都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肿瘤专业临床医师教学一般分为理论教学、临床实践和科研指导三部分。肿瘤学理论教学一般都是以导师、小课室和相关教材为中心,以传授已有知识和共识为目的,讲述最新前沿进展,重单学科系统性教学,轻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重自然科学教育,轻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缺乏引导肿瘤专业临床医师主动参与,培养其交流技能、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自主学习等能力的机制。肿瘤学临床实践以科室轮转为主,轮转其他科室与自己专业科室之间精力投入明显不一,对自己专业临床实践热情高,而对其他临床、或者辅助科室轮转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其他科室相关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的问题关心程度不够,通常是被动地接受上级医师提供的知识。科室在传授临床医学知识的讲课、查房、病例讨论及大查房多数仍是采用的“灌输式”的方法,临床医师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不高。肿瘤学临床科研设计和科研方法指导缺乏自主创新,重复国内外实验研究多,自己查阅资料提出创新见解少,束缚了医学研究生的能力培养和发展,对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极其不利。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医学教育模式逐渐显露弊端,运用传统医学教育模式培养的医学生,其基本理论较好,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明显不足,缺乏思维的活跃性、深刻性和广泛性。

2.肿瘤学循证医学教育模式

循证医学是一种新型的医疗理念,它代表了现代医学的前进方向。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改革传统临床医学教学理念,在肿瘤学教学中引入循证医学理论和方法,提高肿瘤专业医师在临床教学及科研实验中的主动性,对全面提高肿瘤学医学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高素质的肿瘤学专业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循证医学是自觉、公正、慎重、准确和明智地获取与应用研究成果,对前人的经验采用“批判中继承、继承中批判”的态度,传统医学中的“经验”无论是间接的,还是直接的,都是产生于具体的医学实践过程中,循证医学模式的引用,并不是对传统医学模式的“经验”进行全盘否认,而是客观地理解、科学地分析引用。

在肿瘤学专业医师的培养中,要充分考虑到临床肿瘤学独有的学科特点及思维模式,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训,要求肿瘤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包括备课、课堂传授内容与方式,不能总是围绕着教材内容转,而是必须坚持教学内容与方式最新最佳性原则。肿瘤专业临床医师也要通过相关途径自觉检索相关医学科技文献,了解发展动态,搜集最新证据,与导师共同判断评价相关信息内容,能够客观、准确地评价肿瘤学的最新前沿及进展,跟上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完善的临床肿瘤学专业知识和正确临床思维模式,为广大肿瘤患者提供科学诊疗方案的高素质的肿瘤学专业临床医师。

三、循证医学教育模式对肿瘤专业临床医师能力的培养

1.培养肿瘤专业临床医师主动学习的意识

主动学习的意识就是在肿瘤学教学与临床实践中认清问题、找到问题的关键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进行肿瘤学教学,培养肿瘤学专业临床医师主动学习的态度。其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找出证据、做出诊疗决策。在循证医学指导下的教学特别注重对一个专题的综合考虑,尤其适合于临床实践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是提出问题,并需要寻找一个有指导意义的答案,在这个教学过程开始就将学生带进主动学习的轨道中去。首先让他们去查找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了解前人认识这个问题的过程以及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通过运用所学过的统计学方法去分析这些结论的可靠性,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将结论进行分级,教导他们使用最好的有循证医学根据的结论来指导某一疾病的治疗。在文献查找过程中,可以提出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使肿瘤专业临床医师认识到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为日后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打下基础。相信将目前引领临床实践的循证医学思维融入临床教学中去之后,能很大程度地改变目前临床医师肿瘤学临床学习的被动局面,冲击过时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开创肿瘤临床教学的新局面。

2.培养肿瘤专业临床医师科研创新能力

加强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志。应用循证医学的原则培养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当自始至终贯穿于临床教学中。循证医学不断发展,为临床科研提供了新的思路,对肿瘤专业临床科研的各个步骤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首先,肿瘤专业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研究目标,在广泛检索MEDLINE、EMBASE、Cochrance图书馆、CBMdise等常用数据库后,一般都会发现研究的切入点,然后作出正确的选题。正确的肿瘤专业科研选题直接关系到科研成败和研究水平,在整个科研试验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次,问题的解答需要科学的设计方案,包括研究目标、观察指标的确定、研究方案、技术线路的设计等。科研设计的优劣不仅关系到科研的科学性、先进性及可靠性,而且决定课题进行速度和是否经济的问题。这就要求肿瘤专业临床医师一定要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设计课题。尽可能采用合理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以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靠性。最后,科研总结要按照循证医学要求,认真科学地对实验结果、观察指标进行整理和分析。要重视研究结果,即使阴性结果或与当前主流学术思想相悖也要尊重事实,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寻找引起差异的原因,避免遗漏或忽视重要发现而前功尽弃。

3.培养肿瘤专业医师临床决策能力

第9篇:临床医学科研方向范文

【关键词】 七年制医学生; 中医儿科学; 中医教育学; 专业思想; 临床思维; 创新意识

本校从2001年开始招收七年制学生,其培养原则是: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目前,医学七年制已成为很多学生向往的专业。但由于受学生扩招,师资水平参差,实习条件不足等因素影响,医学七年制毕业生的水平与培养目标相比仍存在着一定差距,学生存在专业思想不牢,临床思维能力不强,科研素质不高,思想品格不足等问题。本文就如何带教七年制医学生谈点自己的体会供同道参考。

1 重视入门教育,培养牢固的专业思想

七年制学生的专业是随着导师的明确而确定的。学生与导师,目前虽实行的是双向选择,但主要还是学生选择导师,也就选定了专业。此虽满足了学生的专业欲望,但由于学生对他将从事的专业并不十分了解,此时学生的专业意识并不十分牢固。因此,在明确关系前,导师应进行入门教育,详细介绍本专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尤其是就业趋势,使学生认识中医儿科学的特点和优势,树立其对本专业的信心。要求学生与家人商量,仔细考虑后再做决定。随着对本专业的了解,尤其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某些学生可能会认为儿科医生工作忙,收入少,从而对从事本专业产生动摇,此时,应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多进行正面教育引导。

信心是靠疗效建立的,通过实际治疗效果,给学生鼓励,让学生信服,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让学生接受本专业,从根本上巩固专业思想,培养真正热爱中医儿科、献身中医儿科事业的合格人才。

2 注重动手能力,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

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七年制医学生临床阶段的关键环节,而培养严谨的临床思维是提高动手能力不可缺少的方面,在带教中非常重要。工作中常常遇到不典型病例以及复杂病例,由于学生的知识主要局限于书本中某一典型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案,因此每周要至少安排1次教学查房或疑难病例讨论,向学生灌输临床诊断中科学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让他们广开思路,交流讨论,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提出诊断、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案,运用理论知识和现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合理准确的结论[1]。

要适当安排讲座,开拓学生思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从书本到临床,再从临床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牢固掌握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措施;向学生介绍新进展、新理论、新技术,开拓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3 培养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科研素质

在临床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其形成良好的科研素质是很重要的任务。如果培养的学生没有创新意识与良好的科研素质,知识再多也不可能产生创新的成果。

创新意识是一种人的意向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临床实践。应在临床思维能力训练的基础上,使学生懂得如何开拓和扩展思路,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举一反三,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初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锐意进取的科研作风、艰苦奋斗的科研精神。

科研素质的提高来自于科研实践,通过科研实践,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写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医患沟通能力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科研创新能力,使学生意识到科研的严谨性和创新性。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临床科研课题设计,文献检索,资料收集整理和动物实验,熟悉和掌握科研的思路和方法,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科研素质。同时要把握好临床与科研实践的关系,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达到临床能力的要求,具备“能看病”的条件,又具备临床科研的能力,不仅有创新意识,又有创新后劲。避免学生掌握了临床技能而缺乏科研能力,重视实验研究却不会看病的不足。

4 加强“育人”教育,培养健全的思想品格

七年制学生进入临床阶段从学习基础理论转向实践操作技能,不适应学习方式常造成焦虑,在实习操作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心理;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成绩优秀,身为应试教育制度下的“精英”,自身强烈的优越感易使他们形成惟我独尊的性格,缺乏团结协作精神[2];受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学生耳濡目染,易出现医德医风问题;在当前普遍心理浮躁的背景下,学生在科研中又大多缺乏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和态度。这都是带教中要注意的问题。

带教中要结合学生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以及学习方法指导等,对学生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对学生切身关心的实际问题及时给予解决。带教老师敬业、爱岗、奉献的职业精神,科室内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形成一个积极进取、催人奋进的成长氛围,促使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尊师爱学、刻苦钻研的好品质。要锻炼学生与人交往能力,培养强烈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临床与科研活动中,学生会与各专业人员打交道,与人合作愉快,是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因此要培养学生善于沟通的能力,乐于助人、勇于奉献的精神。

临床阶段接触最多的是患者,医学生必须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教育学生不能靠灌输和简单的政治说教,而应当靠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教师的行为在言传身教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带教老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言谈举止。真切地关心患儿疾苦,想尽办法为他们解除病痛及心理负担。要教会学生如何作好病情解释工作,学会与患儿及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互相信任的医患关系。

在科研中必须始终贯彻“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研道德”的指导思想。在课题设计、临床观察、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及论文撰写等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科研作风和态度[3],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是培养学生健全品格非常重要的方面。带教老师要率先垂范,用自己高尚的品德和人格力量教育和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道德,对于结果的分析应尊重客观事实,不人为制造预期结果或掺杂主观倾向性内容。

医学七年制是一新的培养模式,还需要较长段时间的磨砺才能形成规范。只有不断总结,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向芳,刘志民,朱樑,等.注重七年制医学生临床实习创新能力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8,7(2):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