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范文

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精选(九篇)

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

第1篇: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范文

一、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导学案的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满足学生探究需要,它将知识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默化,其灵魂是“还学于生”,让“教堂”变为“学堂”,变“教师”为“导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指导性材料。应用导学案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编写导学案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设置的问题要有探究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再现和解决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问题的设置要有启发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自主学习与协作讨论,领悟到知识的奥秘、方法的精妙,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导学案的编写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导学案要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就要始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首位。教师设计学案时,首先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内容,将着力点放在“学习活动设计”上,其中包括扫除显和找出疑难问题,也包括对教学内容要点的梳理和重点目标的明确,学习内容和学法指导,如观察、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自主学习不仅体现在课前预习上,同时还体现在课堂上教师指导下的自学、互学、小组研讨探究、反馈练习和自我检测。要让学生自主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编写的每一个环节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整节课的流程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做到还课堂于学生,通过探究性、启发性的问题、灵活性阶梯化的练习,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导学案的编写要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实现学生在课堂上有目标、高效率、有秩序、有方法地学习,就必须落实好教师的指导,把传统的教转变为导,教师要立足于“主导”地位,教师的“导”是为学生自学服务的,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学生的“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学案导学,始于编写,编写的过程已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设计好学生课堂高效学习的路线图,预判自主学习达到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设计通过自主学习而产生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指导何种解题方法等,要准确、具体,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水平的高低,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兴趣,达到让全体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编制者要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多下工夫,大胆整合教材,突出学科特点及课型特点,精心研究课标要求和知识能力要求,重点突出,难易适中,设计梯度分层,能切实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探究,拒绝简单化、习题化,设计的探究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有挑战性、具有立体感和新颖感。让学生想做、爱做、能做、会做,但不一定做得全,要给教师的指导和点评留下足够的空间。

四、导学案编制体例要合乎规范

要设计编制人、审核人,包括领导签字、日期、编号、学生姓名、组别、评价等级等内容。编制要按程序,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提前一周确定编制组,每一组编制一节课的导学案,提前一周开始编制,中间研究两次,备课组长、分管领导参与组织研究。定稿后印发给每位老师,电子文稿上传至校园网,实现资源共享。导学案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使用说明、自学指导、自学练习、当堂检测、学习反思、评价等;训练学案要分层设计,有适当迁移拓展、归纳小结,注重限时训练。

第2篇: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差异性;个案研究;实施策略

《中小学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健康。”因此,在德育课程下,全面地了解学生,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承认、尊重、善待差异。在德育课程下开展差异性个案研究,是新课程实施中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有益尝试。

一、建设和规范差异性个案研究的制度

根据学生差异性个案研究的明显特征,研究对象的单一性、研究方法的综合性、研究内容的深入性。学校对差异性个案研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规范建设并形成制度化。(2)设立和管理个案研究的档案。(3)每一阶段提出差异性个案研究主题。(4)确立个案研究的步骤和模式。结合研究对象是学生,可以把学生差异性个案研究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收集个案资料(包括个人的资料、学校有关记录、家庭和社会背景)―诊断与假设―个案分析与指导―形成结论。要求老师在做差异性个案研究时,除了收集个案相关的资料外,还需要和个案对象沟通,达到辅导、咨询、解决问题的目的。沟通方式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多对一的。沟通形式可以是正式场合,也可以是非正式场合。沟通过程中,老师要关注个案的非语言信息,动作、表情等,了解个案反映的真实性。

二、重课外差异性个案研究的内容

在研究中,我们根据个案发生的时间,把差异性个案研究内容分为突发性个案、阶段性个案和长期性个案。

1.突发性个案:就是个案的内容是在平时学习生活中突然发生的事情,但对调整孩子不良心理和改正行为有很大的作用。突发性个案往往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流星,一闪而过,具有偶然性。这样的个案需要教师及时引导、梳理、总结,形成突发性个案。

个案一:“调皮精”懂得了真爱

小东是班上的顽皮精,总弄得女孩子向老师处告状,任课老师怀疑他心理有问题。有一次,他摔断了腿,只能在家。这下可好了,班里总算天下太平了。过了两天,老师建议班干部去探望他,还发动全班同学为他写祝福卡。同学们在卡上写满了祝福的语言:“祝你早日康复!”小东看到了祝福卡和鲜花高兴极了,后来,在他的作文里,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我感谢大家的关心,我常捉弄同学,同学们却没记在心里,反而在我生病时给我这么多的鼓励和关怀。以后一定不会再捉弄大家了。我会永远记住那天的美好时光!”来自班级群体情感――关怀让一个“调皮精”懂得了真爱,改掉了自身的小毛病,同时也让班集体里的所有同学都体验了真爱,感悟关怀的可贵!

作为老师,时时营造良好的班级集体情感气氛,密切观注学生的差异,让班级正面的情感气氛影响其他同学的情感,从而培养他们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实现教育的实效性。

2.阶段性个案:特殊学生存在的问题,先进行一段时间的了解、观察,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根据心理发展原理,制定辅导和帮助的初步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随时记录在老师的辅导帮助下学生的变化,同时不断地改进或调整方案,实现预定的目标。这样的个案,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需要一个阶段跟踪观察、辅导、记录。在辅导的过程中,老师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改进辅导策略。

个案二:投诉风波

当我走进行政室时,看到禾一家长脸带怒气大声地说:“我也知道这小孩的话有时是夸大的,但你平时也有对她不好的地方,我用纸条按时间顺序,把你对她不好的地方一点一滴记下来了,我复印一份交给校长了。”这位家长有这一招,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事情。

第二天,一早上学,我有意观察禾一的表情,发现她在逃避我,眼神犹疑不定。于是,我找她来谈,她紧张地说:“我昨天下午不想上学,就对妈妈乱说了。”听后,转念一想,还是和孩子谈谈心吧,谈心的时候,孩子不敢正面对我。

一个学期过去了,我多次主动和家长谈话,对孩子进行辅导,孩子慢慢主动笑着叫我了。

细想这个个案,她与其他孩子不同之处是心里充满讨厌老师的情绪。假如在平时,多关注这个孩子和别的孩子的差异,对孩子进行个案研究,在孩子开始对老师有敌意时,及时谈谈心,让孩子真正喜欢老师,这样孩子才不会在家长面前三番五次夸大老师“坏”的做法。相信这件事情是可以避免的。重视差异性的个案研究,这样才可以避免此类事情发生。

个案三:强化学习动机,改变学习态度

小艺从一年级开始,不愿意主动学习、懒惰、字体马虎,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对学习产生抗拒。很多老师都没有办法,有一次,我了解了动机心理学,从中得到了启发。动机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存在着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如果学习效果好,学生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收获成正比,这样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反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

要使小艺对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转变成良性循环,关键是改变他的成败体验,使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按照动机心理学的做法,结果小艺的学习动机得到强化,产生新的学习需要,他以很高的学习积极性投入学习活动,各科的学习效果明显。

3.长期性个案:这是在阶段性个案基础上的一些特殊案例,这些个案的研究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是几年,从中得出的也往往具有特殊意义和参考价值的做法或经验。

个案四:引导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我担任一年3班的班主任的时候,发现班中的梁柱明同学跟其他同学不一样,怕困难,不敢面对挫折,内向自卑、缺乏自信而不愿意表达。对于这样的案例,我首先从心理方面分析原因他性格形成的原因,明白短期内不要期望孩子改变,需要一个长期性的跟踪、指导、帮助。于是我分成了三个阶段的跟踪、指导。

一年级的上学期(1-6周)主要引导他学会勇于表达。引导他有了烦心的事情可以当面和别人沟通,要及时把心中的委屈说出。想唱就唱、想哭就哭。

一年级的上学期(7-15周)主要引导他用音乐和故事疗法。用笑话和相声疗法。让自己的心情好起来。

一年级的下学期主要引导他用运动疗法、心理暗示疗法。在老师和同学一年的关爱下,渐渐地成了开朗、自信、人见人爱的男孩。

在本案例中,运用的是观察法和追根溯源研究法,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多方位长期观察,从而让他学会做自己的主人。

从实践上讲,必须承认任何一种相同的辅导方法最多只能让少部分学生受益。如果教师考虑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在德育课程中注意差异性个案研究,相信不同的学生都可以得到良好的

发展。

第3篇: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范文

关于数学学科的“学案式”教材及其特点

1.关于“学案式”教材

我们所说的“学案式”教材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构建而编制的教材,它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索、如何求异。“学案式”教材的作用就是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的桥梁,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

2.数学学科“学案式”教材的特点

我们设计的“学案式”教材,其核心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们以为其特点应该是“多边互动、师生有效指导、自主创新学习”。

第一、多边互动。课堂教学的精髓就在于教与学的交流。通过师生间、生生间和现代媒体间的多边信息交流和多边思维互动,在合作中共同探讨解决。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健全完美的人格。

第二、师生有效指导。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指导和学生相互的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三、自主创新学习。就是学生个体在注重激烈的智力活动过程的同时,重视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积极的活动中不断提出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新方法,获取新知识,解决学习新矛盾,继而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数学学科“学案式”教材的设计

1.数学学科“学案式”教材的设计内容

“学案式”教材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它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学习目标。目标就是方向,就是动力,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摸得着,依据教材与学生实际,我们拟定的学习目标,一般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综合应用。

第二、学法指津。“学案式”教材中所提供的学法指津主要是针对所学内容设计的,一般包括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等。让学生逐步由“学会”变成“会学”。

第三、知识提炼。对于重要的知识点,可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时完成,从结构和细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对于重点内容要设计思考题,供学生在预习时思考,上课时老师再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四、知识巩固。为了使学到的知识得到及时巩固,消化和吸收进而转化为能力,要精心设计有“阶梯性”“层次性”的训练,发展各类学生的潜能,升华学生的理性认识。

第五、反思。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思考空间,以便使学生在其中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2.数学学科“学案式”教材的设计要求

第一、认真了解教材和学生。

以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研究所教知识点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关联性,以确定教学中培养学生何种思维能力,进行哪些学法指导,研究学生知识水平和教学中的学习方法,力求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第二、指定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包括智力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智力目标和能力目标是显性的,应直接写在学案上,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去完成,情感目标是隐性的,有时可不直接写在学案上,教师可适当调控。

第三、做好知识体系的编排。根据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点进行拆开或组合,充分发挥每个知识点各有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设计成不同的问题或练习等。

三、数学学科“学案式”教材导学的教学策略

1.因时、因人而处理“学案式”教材的策略

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目标和基础,我们处理的基本策略是:一是利用“学案式”教材对知识点的补充,经过补充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丰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二是利用“学案式”教材例题的拓展,加深对书本知识的掌握。

2.建立“学案式”教材的课堂教学结构。首先,根据不同的教学章节恰当的统一学生一部分时间,汇报“学案式”教材学习的情况,借此来了解学生自主阅读的状况与程度。其次,采用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方式进行能力训练,以此来加深对知识的巩固与理解,培养他们的能力。

四、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案式”教材学习中得到了发展

1.学生在教学过程的优化中得到主动发展

通过“学案式”教材的导学,学生不再象以前那样等待老师“灌输知识”,而是创造性地自主探索。在“学”中“创”,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形式,从而使每个学生得以在“自主发展”中塑造自尊、自重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健康人格。

2.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学案式”教材的利用调动了学生预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预习效果。在研究学生心理素质、情感因素、智力品质、方法技巧和自我监控能力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学案式”教材的编写,使用都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为目的,对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作了全程引导,便于学生自学。因此,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五、教师在“学案式”教材开发的探究中得到了发展

1.更新了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学能力

在课改实施中,一种以关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人本教育”思想在我们的教学中逐步得到确立,同时,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主动地、坚持不懈地获取新信息和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工作能力与水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2.提高了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专业得到了成长

第4篇: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物理课堂;互动探究

导学案主要是通过有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其主要的目的和作用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升学生的物理的学习成绩。导学案通过为学生构建这样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物理互动探究的课堂当中,通过小组研究和讨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并通过探究的方式,了解当中存在规律。这对学生学习初中物理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1导学案概述

1.1导学案内涵:导学案是指教师对将要开展的课堂教学活动内容予以预习与备课,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对教材中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为目标所制订的学习方案[1]。导学案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指引学生主动去研究和掌握课堂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内容,同时也为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态度,为学生在后续学习奠定重要基础。

1.2导学案辅助教学活动开展的作用:导学案能辅助教师对课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其产生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导学案辅助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互动探究课堂强调学生为的主体地位和课堂参与度。导学案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理念。突出增强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2)导学案辅助教学为学生增加了有效学习的资料。导学案是教师专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参考性。导学案也具有更强的可读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材的不足。(3)导学案辅助教学能够有效获得学情反馈,从而及时调整教学。在导学案中设计适量的习题,根据学生完成质量,能够及时获得学情反馈,调整教学重点。

2导学案在初中物理互动探究课堂应用探究

2.1导学案制定原则:导学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十分重要,基于这样的状况,在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知识问题化:以问题带知识,把对知识内容的复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反对知识的堆砌。一个问题可以设置若干小题(或若干问)的形式,包含多个知识点。通过问题的解决达到复习知识,提炼方法,指导运用的目的。问题要有新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在学习兴趣的指引下,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2)问题层次化:通过对问题的分解为学生设置台阶;注重知识间的相互渗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领学生逐步建立知识体系和方法体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逐步深入的对知识进行探索,同时也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好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物理知识。(3)学案要便于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搭建平台[3]。

2.2导学案具体开展流程:按照导学案的设计原则,在实际开展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对以往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明确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在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学习的同时,也让学生明确新知识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2)对教材中的重要概念进行了解。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引导学生思考,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自学,并根据教师指出的几点问题,有针对性的找出其中的答案。(3)开展互动探究教学活动。在学生完成预习和预习思考题之后,学生要对教师之前制定好的问题,由易到难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学习,并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的深入的分析和探讨,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初中物理互动探究课堂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小组讨论和解决问题,在该过程中,教师属于指导者和辅助者,而学生应为学习的主体。(4)对知识点学习状况进行反馈。需要学生对自身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和评价,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出导学案使用的意义。(5)教学效果评价。该环节主要是教师对教学流程和方法进行斟酌,并按照学生实际学习的状况,优化的导学案的开展方式。

2.3导学案使用注意事项:导学案的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初中物理互动探究课堂的学习质量和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小组探讨时深度的挖掘。由于学生对问题探讨时存在过于浅显的状况,教师应辅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深度的挖掘。(2)注重教师自身在课堂中定位。由于导学案的教学方式能辅助物理互动探究课堂的顺利开展,其主要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物理课堂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应注重自身的定位,担当好辅助者和指导者的角色,是初中物理互动探究课堂的关键[4]。

3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得知,导学案教学方式的开展,应遵循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学案要便于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等方面的原则。在此次论述中通过将导学案流程的分析,提出两点重要的注意事项:注重小组探讨时深度的挖掘和注重教师自身在课堂中定位,这样才能充分的挖掘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望此次研究和论述的结果,能为现今初中物理互动探究课堂的有效开展提供可供参考的信息和文献。

作者:张春玲 单位:广州增城区第二中学

参考文献:

[1]陈刚.“学案导学”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让“学案导学”回归思想品德教育的本质属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04:51-52.

[2]周影芳.导学案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3,13:118.

第5篇: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范文

在中学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课题设计、寻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和合作。获得对科研、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学生对每个课题的研究一般分成选题-开题评审-研究实施-总结-结题展示与答辩等五个阶段。和大学的科研活动不同,高中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更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拿出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这就使研究实施阶段显得犹为重要。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选题阶段和实施阶段在研究方法和指导方法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和应承关系,如何使这两个阶段顺利衔接并能区别两者在内容、目的和任务上的差异,对研究学习的顺利实施是至关重要的。

一、重视实施中指导与选题中指导的应承关系。

选题和开题评审阶段的任务是选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内容、设计研究方案、提出预想效果。虽然这里的内容、方案、效果都是初定的,在实施阶段可以根据进展情况不断加以调整,但是其课题及主要内容却不宜有太大的变更。这一阶段的工作对后面研究实施阶段的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其工作的到位与否,直接影响后阶段的实施,如不充分考虑课题的可行性,甚至会出现研究活动开展不下去的情况。因此我们在开题评审时非常重视对课题的可行性评价。如①题目不宜过大,要易于研究实施的深入;②要找准题目的切入口,切入口宜小、要易于研究实施的着手;③所需资料是否来源多、易搜集。当地是否有实地调查研究的地方和对象;④对所选课题的意义、内容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都要十分明确;⑤研究方案要切实可行,如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等条件是否具备。……所有这些都是顺利开展研究实施阶段工作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不能撇开选题和开题评审阶段来谈研究实施阶段,而要充分考虑两者的应承关系。当你想着手实施之前,你应先审视一下前一阶段工作是否做得非常到位;当你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阻碍,你也可以回头看一下是否是选题的问题,抑或是开题时拟定的内容、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调整。在调整时仍要注重可行性问题。

二、认识实施中指导与选题中指导的差异。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选题阶段和实施阶段在研究方法和指导方法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如在活动中大家都搞社会调查、都去搜集资料、都有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在教师指导方面,我们也都从知识、能力、科研、品德、行为等几个方面加以指导。因此当刚进入研究实施阶段时,学生会觉得该调查的问题、该走访的单位已经在选题阶段做过调查或去过走访了,接下来不知该做什么;教师指导时,也觉得由于指导方法的重复性而不知如何深入指导。其实这是由于缺乏对实施中指导与选题中指导的差异性的认识导致的。实施中指导与选题中指导虽然在形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在目的、任务和指导内容上却是根本不同的。例如,在《太仓土特产研究》主题下的一个子课题组先通过市场抽样调查,选取了普遍认为最畅销、最有发展前途和销量不好的三种土特产,分别是肉松、羊肉面和麦秸画,确定了研究课题《三种土特产的比较研究》,在实施过程中则通过社会调查,了解三种土特产在销售、包装、质量、发展前景等方面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对三种土特产的优势以及缺陷进行分析,总结滞销或畅销的原因。同样是社会调查,在选题中是为了确定研究方向,在实施中则是有针对性地从自己选定的几个角度去获取有用资料,作为论证课题结论有力论据。很明显,选题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尽可能地从多途径搜集资料,并从中筛选、比较、分析、定位,发现并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向。而实施阶段是科研论证阶段。因此,教师在刚进入实施阶段时,就要及时地提醒学生注意两者的差别,尽快地转入围绕中心问题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科研活动中来。在指导时也要转为加强有针对性的科研方法指导,如开设一些诸如“资料的分类整理、分析论证、综合提炼”、“资料数据的处理及统计图表的设计”、“实验方法指导”等讲座;指导学生整理以前的资料,查漏补缺,制定实施阶段有针对性的资料搜集方案;围绕中心问题,设计多种可行的科研方法开展研究论证……等,从而使学生顺利进入实施阶段的研究。

三、实施中指导的主要内容及其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许多同学因缺乏科研知识和专业知识,在活动过程中觉得无从着手或打不开思路。真正做的时候也存在着操作不规范、方法不科学或方法单一的问题。特别是高中学生,接受了九年的传统教育,学生习惯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存在着许多思维定势。许多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受到挫折就心灰意冷,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就要求教师在基础知识、科研方法、科研思维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加强指导。在实施中的指导还要加强针对性,围绕对中心问题的研究论证开展指导工作。

1、基础知识指导。包括科研基础知识指导、专业背景知识的介绍和学科知识的渗透。基础知识指导应着重于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研究的方法,最好不要把课题中所需的知识材料直接提供给学生。即使是你向学生推荐相关书籍,也不要把书籍直接给学生,而是指给他们获取这些书籍的主要途径。亦即我们教给学生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知识的本领,使其终生受益。

2、研究方法指导。包括常用科研方法介绍、资料收集和分类指导、科学性指导等。首先,应向学生介绍一些常用的科研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类比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社会调查法中还有: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街头观察和采访、现状调查法、发展性调查法、相关性调查法、因果关系调查法等。应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多样的研究方法,还要学会选择最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特别要注意实施阶段与选题阶段研究方法的差异,以作不同的选择。如《太仓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研究》课题组,在选子课题时,主要采用街头观察和采访、现状调查法进行社会调查,以确定研究方向。进入实施阶段,则采用相关性调查法、因果关系调查法,围绕中心问题有针对性地搜集证据,并采用实验法进一步论证自己的结论。

在资料收集和分类的指导方面,我们在资料整理加工上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如必须制作一份完整的资料目录,资料规格要统一,并按一定标准分类。特别是在实施阶段,更要对资料进行及时(至少一周一次)的整理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这样便于资料的保管、查阅、分析提炼和查漏补缺。由于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过程,注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我们也要求学生及时做好活动记录、感受和体验记录,作为最有价值的原始资料。如《青少年违法、犯罪研究》课题组指导学生做好“四卡”:“资料卡”、“灵感卡”、“体验卡”、“网络卡”。要求学生四卡随身带,利用“资料卡”规范记录有价值的信息,利用“灵感卡”随时捕捉转瞬即逝的灵感;利用“体验卡”,随时记录活动时的心路历程、收获与体验;利用“网络卡”(软盘)随时下载有价值的网上信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科学性指导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如要求学生对每份资料写出详细、可靠的信息来源;概念要在查阅辞典、百科全书后作出准确的界定等。②研究程序的科学性:如抽样调查时,要按一定的科学程序进行,尽量做到调查结果的客观。③结论的科学性:如分析推理要合理,结论要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等。

3、思维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科学创新的思维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数千年的文明史既铸就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思维方式——优于形象、长于视觉、注重整体、擅长文学……,但也留下了沉重的思维包袱——封建性、保守性、盲目性、盲从性,且严格的形式分析和逻辑演绎、科学思维不发达。传统教育的思维训练也存在着许多误区:许多正规教育从小学开始,到大学,一直偏重于进行求同思维、演绎思维(遗憾的是,大多不是严格的、系统的演绎思维训练)、左脑思维、言语思维、协调性思维的训练,有的甚至是在进行教条式的、两极化(非黑即白)的思维训练。这种思维训练的直接后果是使许多学生思维刻板、盲从权威和教师、怕出错、怕冒险、过分追求确定性、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以及提问能力(在许多学校,学生提问少,提问角度单调,视野狭窄,回答问题的答案趋同)。此外,科学批判能力、综合创新能力和次协调思维能力也不高。因此,我们十分注重在研究学习过程中转变学生的传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在实施指导过程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先让学生尝试运用,然后是经常运用,最后是习惯运用一些科学创新的思维方法(如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类比思维、右脑思维、非言语思维、次协调思维、辩证思维)去思考解决问题。

4、心理素质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特点是社会实践性,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在陌生的社会环境中,缺乏实践经验的中学生遭遇挫折是可以想象的,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同学受到挫折后就心灰意冷。而一些只关心学习成绩,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对研究性学习缺乏热情。习惯了个体竞争的学生不能一下子适应研究性学习的团队合作要求……。这些都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造成的学生心理偏差。因此,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心理指导:①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意志教育,以培养学生耐挫力和意志力;②通过对社会问题的研究活动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以及关注社会的现实与未来的人文精神;③通过对集体成果的评价让学生学会合作,发展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精神;④通过主动探究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取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主动求知、乐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四、实施中指导中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实施过程的管理问题,尤其是离校活动期间的管理。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社会实践性,学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在校外活动,即使在校内活动,也是分散的自由活动,这与易于控制的传统课堂教育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监控的问题。我们就曾发现有学生假借活动之名实到网吧消闲的事情,这样的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我认为要做到有效监控,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在活动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活动计划并作相应的安全论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活动计划提出建议,使活动计划尽量周密,活动任务布置到位。活动过程由学生自主管理,教师对其管理体制可作适当指导。活动后教师应及时检查活动记录及所到单位签证,并检查每个学生的活动成果,把握其可能活动时间并作活动效果评价。活动中应尽量做到师-生、生-生之间信息畅通,最好人手一册本组通讯录。

2、实施过程中的思路疏导。

正如前面所述,选题开题阶段已经有了初步的研究内容、方案和预想效果。但这并不意味着实施阶段就只能按部就班地去实施这一方案。开题方案只是指明了研究方向,实施阶段应该根据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研究对象的新发展不断调整研究方案,使整个研究过程不断有新的创意、新的成果,研究思路不断向新的纵深拓展。实际上许多研究思路是在进入实施阶段,真正接触大量的主题材料后引发出来的。因此,一些同学死抱着开题的方案,往往进入研究的死胡同,使实施阶段无法拓展和深入。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思路疏导,使学生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势,开启创造与想象的思维之门。

3、实施过程中的分工合作问题。

由于组内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体差异,许多学生即使在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也不知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组内的一些骨干分子就成了他们的依赖和推诿工作的对象,因此出现了少数人干活,多数人旁观的现象,整个活动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也不可能体现团队合作的精神。特别到了实施阶段,工作量较大,如果仍有这类情况,将影响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为此,我们把组内职责按照个人特长分工到人,并制定了具体的岗位分工细则,使学生明确自己在活动中的基本工作和基本要求,真正做到“小组的事事事有人做,小组的人人人有事做”,使活动得以有序的开展。我们一般把小组工作分成“小组长”、“资料管理员”、“上网员”、“记录员”、“公关员”、“写作员”等六个岗位。下面谨举“公关员”的岗位细则为例:①制定好课题小组每次活动的公关计划;②充分做好外出活动的准备工作:预约、准备好学校介绍信等;③做好活动中的形象、礼仪设计;④建立小组的外交网络等。除做好本职工作外,我们还要求学生平时常交流,遇事一起商量,积极为小组出谋划策,使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充分体现。

4、实施过程中的评价问题。

第6篇: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镇江市丹徒高中;研究性学习;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8-0014-02

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高中的必修课,在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已经开设了多年。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项目)设计、查找资料、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解决了实际问题,学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丰富了科学文化知识并获得多方面的体验。它主要采用学生自主研究的学习方式实施教学,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教师认真“给力”,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也非常重要。

一、关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素养的提升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先导,研究性学习正是一个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然而,即使是正在进行课程改革中的义务教育,应试教育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基础知识有标准答案,应用问题由教师解答。学生习惯了这种接受式学习,以至视野狭隘,认知短浅,思维僵化,缺乏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而重结果、轻过程的学习模式,又使学生普遍缺乏诸如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展实地访谈和调查研究的实践能力;此外,不少学生缺乏自信和韧性,不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遇到挫折容易心灰意冷,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这些都导致了高一学生尤其是农村学校的高一学生,面对研究性学习这门崭新的课程,大都难以迅速适应,或者只觉得新鲜,却又无从下手。

鉴于上述情况,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根据省编《研究性学习》教材中的有关内容,在课程开设之前便聘请资深教师认真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通识培训,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基本程序和步骤、基本学习方法、学习成果展示及评价等方面,详实地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有关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认知和意识。特别是加强了常用研究方法的指导,引用大量研究实例,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操作进行了具体讲解,诸如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类方法、案例分析方法、社会调查方法、数据统计方法等;并结合具体研究性学习课题,以案例形式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课题类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研究,使研究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二、重视对学生研究性学习选题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的恰当选题,对顺利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至关重要。当学生经过训练,掌握了研究性学习方法,知道了“怎么研究”后,我们开始将重点转向加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题指导。我们引导学生拓宽视野,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并注意结合当地地理条件确定研究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情况主动参与课题选择。由于我们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缺少复合型教师,实验器材和图书资料等条件也很有限,指导学生确定课题要尽量减少学科交叉,但一般都要就大致方向作充分的必要指导。一是涉及丹徒当地人健康生活相关的内容,如气候、水资源、居室污染、化妆品副作用、方便面危害等。这类课题一般由相应的地理、化学老师指导。二是涉及地方特色的内容,例如,丹徒及镇江的历史变迁、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地方茶文化和醋文化研究等。这类课题一般由历史老师指导。三是涉及“自我”提升的内容,例如,文学素养方面的经典名著中人物的分析研究,自身礼仪修养方面的中外礼仪(服饰)文化研究,自我人格塑造和道德养成的反思探索。这类课题一般分别由语文、英语、政治老师指导。四是实用性研究,例如数学(函数、概率、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实用小制作、小发明等。这类课题一般由数学、物理老师指导。

在课题选题指导过程中,我们逐渐取得了两种共识:一是好课题必须具备四“性”,即实用性、科学性、创造性、可行性;二是所选课题的范围和切入点要小,例如,有些同学确定了“水资源与人类健康”研究课题,该研究课题显然太大,不是我们的学生所能完成的。于是,我们引导学生从丹徒的实际情况出发来选择研究课题,学生从我们周边的生态环境发现了值得研究的内容:镇上有一条受污染的小河叫小金河、有一个纯净水厂、有一个自来水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水资源与人类健康”这个大课题分解成了“小金河的水质污染调查”、“纯净水与饮水健康”、自来水与饮水健康”等小课题,顺利地展开了研究。

三、坚持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服务

第7篇: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范文

邵守灿

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实施,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已正式列入课程计划。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设置研究性学习,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显而易见,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具有新的特色,特别是教师如何适应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将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收效。

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要走出对研究性学的认识误区,不少教师认为,中学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最佳时期,其主要任务是学好各门文化课,搞研究性学习应放在课外,不应作为必修课;搞研究性学习,农村中这的教学条件还不足、执行有困难,很难搞出名堂来;搞研究性学习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成绩,降低升学率……显然,这是受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所产生的顾虑,教师应加强对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意义和实施方法的认识,消除上述顾虑,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这不仅使学生看到了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价值,提高学习积极性,还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要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和重要意义。要改变自己的角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与教师一样能通过互联网,各种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而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其次要注意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研究性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对习惯于纯学科课程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教师必须加强学习,要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要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懂得如何做课题,研究性学习中课题实施的一般过程是:选题立题─成立小组、制订方案─课题实施─课题结题─成果展示。选题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着手:(1)从学科学习的疑难中找课题,如“浓硫酸氧化性的实验研究”、“水中含氧量的测定”;(2)从学生身边找课题,如“对人体无害的修正液”、“空调滴水问题的解决”;(3)从各种媒体上找课题,如“长江三角洲7000年来岸线演变和未来预测”等。成立小组、制订方案,主要是选聘好指导教师,确定课题组长、写好课题开题报告,开课报告应包括课题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人员分工、研究步骤、所需条件、成果表示形式等。课题实施主要为文献阅读─网上查找─实地考察─专家走访─资料整理─实验论证,课题成果可以是课题报告、论文、作品、产品或设计方案、建议等,课题报告主要有课题名称、指导教师、课题组成员、执笔人,正文包括引言、论点、论据、结果等。要学习本学科甚至跨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重视相关资料的积累、逐步丰富适合本地本校实际、受欢迎的研究课题的综合性资料储备。

第8篇: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 人才需求 弹性学制 培养目标

近年来,一些高校相继对研究生学制进行改革,硕士研究生实行以2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学制的改革大大提高了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利用率,缩短了研究生的培养周期,降低了社会的教育投入成本。尤其是随着工程硕士、法律硕士、MBA、EMBA等研究生职业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高等教育涵盖面呈现出向上延伸的趋势,这是硕士研究生教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转变的必然结果。

一、学制改革的意义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课程设置、学习年限的规定。弹性学制即弹性的学习制度,其核心是自主性、自由性和可选择性。学校不再对修学分的进度进行统一的硬性规定,研究生可视学习、工作、科研,以及导师要求或自身意愿等制定、调整和执行培养计划,即在弹性学习期限内达到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考核要求即可毕业。硕士研究生的学制改革实行以二年为基础的弹性学制,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改革学习年限和根据学习年限修订专业培养方案。硕士研究生的学制改革也应符合学校的定位与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目标。

更高层次的大众化教育目的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需求决定了高等教育机构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在弹性学制下如何确定并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并确保和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将是一个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二、学制改革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在精英教育阶段,我国的高级人才教育以培养硕士研究生为主,较长的学制可以保证培养质量。社会发展对高端人才需求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学制改革势在必行。学制改革是个性化培养过程、多元化培养目标调整的必然结果。培养目标的调整是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协调发展的要求,是社会的经济发展与分工细化对人才需求多样化、专业化的具体体现。

1.个性化培养。关注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现代教育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人的个性、智力、需求、追求的目标以及愿意付出的代价不尽相同,因此,其成才周期也不同。研究生按培养方案的规定在指定的时间到指定的教室听指定教师的课,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没有自和选择权,忽略了研究生的个性化需求,压抑了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

个性化培养是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培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达到个性化培养的目的。

2.多元化培养目标。当前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突显出专业化和专门化的特征。多元化的培养目标是针对学术型、应用型、研究型、教育型和复合型等不同类型的社会需求提供多元化的培养。

个性化培养过程是多样化人才形成的基础,也是实现多元化培养目标的手段。

三、改革研究生学制,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

研究生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培养,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学制改革。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规范性文件,伴随学制的改革必然要制定在弹性学制下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并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1.根据培养目标修订培养方案。弹性学制是研究生教育的创新,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之紧密相关的培养方案是研究生培养的根本依据,是学生培养质与量的综合体现,应随学制的改革而重新修订。

要使学生获得多样化的培养,要制定弹性的培养方案。一个弹性的培养方案既要求培养计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又要考虑培养计划的弹性和可选择性,为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留出空间和时间。

学分是量化的考核标准,学制的压缩会导致课程学分的减少和课程学时的精减,因此,应科学、合理分配学位课和非学位课的学分比例,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确定开课方式和考核方法。

2.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核心,应遵循个性化和多元化培养目标而设置。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主要是课程学习和撰写学位论文,而课程学习是教育的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核心,也是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核心。课程设置要保证满足各种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学位课的设置应厚基础,重质量,突出学科特色。任选课程应该是不设限课程,应打破课程性质,以及学科、专业间的界限,鼓励教师开设反映当前成熟的主流技术和方法的课程,以满足培养目标需求。

3.结合学科的规划发展,调整师资结构,强化教材建设。学科的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结合学科的发展方向,按照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要求,规划师资队伍结构,完善学科的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着力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多元化的培养目标。

按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规划调整教师队伍架构,注重学科的师资结构和梯队建设,吸纳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中青年教师。注重研究生教材特别是学位课教材质量和数量,注重前沿技术型和主流应用技术型讲座、课程和教材的建设。

4.改革招生和培养模式,拓宽选拔渠道。研究生的选拔和培养应给予导师一定的自,由导师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均衡选拔各类人才。导师一般均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有条件的导师在本科生中选拔有潜质的学生,通过免推(免试推荐攻读硕士学位)、直博、本硕连读或本硕博连读等模式,或在硕士阶段选拔有培养前途的学生通过硕博连读和提前攻博的模式继续深造,拓宽入门口径,为实现多元化培养目标创造基本条件。

5.制定与弹性学制相配套的课程、学籍和学位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培养目标的后评估体系。摒弃传统僵化的学籍管理制度。在学生入学注册、休学、复学、转学、转专业、结业、缩短或延长学习年限等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动态管理体制,重视目标管理,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实行灵活自主的选课办法,当然,这种自主性和可选择性并非没有限制。除培养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可根据培养要求和学生自身知识结构的不足选择。

6.培养过程应能体现导师的主体作用。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训练和培养应是对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培养贯穿研究生在校的学习、工作过程。个人以为,导师承担了研究生培养的责任,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应突出导师的主体作用,给予导师充分的自,包括确定学生的学位申请时间等。

实施弹性学制不再对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作严格界定,因此应建立明确的考核标准,同时,应建立灵活的学位申请制度与之相适应。比如,实行每年两次学位申请。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应通过后评估体系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宪民,丁康.全面质量观与多元培养目标.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

[2]唐一科.大学弹性学制管理模式的探索.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5).

第9篇:研究性学习指导方案范文

一位资深高三教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直教高三,每天就是讲题目,都不会教书了!”,在感同身受中不仅想“为什么?”。改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攻坚战,在高一、二教学实践中许多一线教师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而一到高三又恢复到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单一教学方式,比较偏窄的围绕高考得高分而教。如何解决?笔者认为可以以“学案导学”为抓手突破高三教学方式的瓶颈,提高高三基础知识复习的有效性、探究性。

二、概念界定

学案又称导学方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编写的学习方案。教师通过学案导学研究,借助学案这个沟通教与学的载体,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有效的自主学习,改善学习方式,达到提高高三基础知识复习的有效性的目的,完善新课程校本教研的目标。

三、高三基础知识复习学案的实践研究

1.学案结构的设计

学案的设计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两条主线。

教学内容依据新课程教材,结合教材研究和高考研究,整理成若干个模块。

教学过程体现在学案导学的编制中,在编制中以课前自主预习、课中探究学习、课后分层练习为重点,依据新高三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经验,在便于学生理解为原则,设计了【学习目标】【温基础获新知】【名师助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单元过关检测】五大板块。

(1)学习目标的设计学习目标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明确各个模块学习的重点、难点和要求掌握的程度,加强学习的针对性。

(2)温基础获新知的设计温基础获新知环节,通过学生对旧有知识课前自学、归纳,教师及时批改的基础上,便于教师在课堂上精讲释疑,把更多思考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组织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探究性的讨论、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名师助学的设计名师助学包括两方面,首先包括教学中的难点释疑,其次是典型题例分析,详细分析高考中的各种热点问题,通过变式练习,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A、B级过关题和单元过关检测的设计按照双基训练和能力拓展原则编写习题,达到分层练习目的。

2.不同课型课程的学案导学

基于教学复习进度,笔者实践了以下三种课型课程的学案导学。

(1)元素及化合物知识教学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无机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其性质教学至关重要,但学生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往往会陷入错综复杂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中,理不出头绪。因此在学案设计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两条主线归纳梳理知识点,以《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氯气》为例,学案“温基础获新知”环节按氯气的物质性质、结构、化学性质、制备、用途、保存的主线学习,同时把握从氯气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盐的主线学习,从而抓住氯元素与其化合物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层层问题探究中,有目的的进行知识的类比和迁移,衍生到整个卤族元素的学习。

其次,在《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氯气》学习中,学案设计没有仅停留在为制备氯气而学习其制备方法、原理,在“名师助学”环节设计了学习氯气制备的同时适当加强有关的综合实验的训练,让学生对综合实验从畏惧熟悉掌握分析方法。

(2)化学理论教学

化学理论性知识是指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化学基本原理,这类知识构成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框架,是化学知识的精髓所在,加深学生对化学事实性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有效迁移。

在学案导学设计中根据理论探究课的规律和高三已有知识经验的特点,按照“原理规律应用”这样一条理论发生、发展主线设计,以《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氧化还原》为例,“名师助学”环节,通过高考热点分析,帮助归纳总结“反应进行方向的规律”、“氧化性、还原性判断规律”、“反应先后规律”、“电子得失守恒相等”四大规律,通过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掌握原理、规律,学会应用。

3.学案导学编写的原则

学案导学设计中,笔者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系统性原则根据单元、章节、专题,注重学案编写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2)课时化原则按课时编写学案,一般一个课时一个学案。

(3)问题化原则从学生的学出发,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和能力点。

(4)方法化原则强调学生学法指导,体现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设计,提高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