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事件及舆情处理范文

突发事件及舆情处理精选(九篇)

突发事件及舆情处理

第1篇:突发事件及舆情处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危机干预;网络舆情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定义及其性质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内突然发生的,以大学生为主导、以高校师生为主体,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和生活秩序产生一定影响或危害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危害性、参与主体的特殊性等特征,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类。政治类突发事件:这类事件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如大学生以爱国为名义参与非法集会、罢课、游行等活动;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师生人身意外伤害、校园暴力、失踪、盗窃等;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如传染病、流行病、食堂食物中毒等;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指地震、洪灾等引起的突发事件;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因高校自身管理问题引起学生对抗的行为,如群体性考试作弊、学籍管理问题等。

高校突发事件在网络舆情的推动下,近年逐渐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的上升趋势。“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显示,2011年上半年十大高校舆情热点事件都属于舆情危机事件,其影响力都超出教育系统,影响整个社会。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何利用高速传播的网络舆情及时处理,对于维持校园稳定、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二、网络舆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影响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指人们在互联网传播方式下对具体高校突发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有:传播扩散迅速,社会关注度高;舆情效果不可控,危害性大;舆情信息失真,引导难度大。

在新媒体广泛使用的背景下,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舆情监控能有效防范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有利于高校维稳工作、构建和谐校园;另一方面,网络舆情可直接诱导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或加速高校突发事件的恶性发展。由于大学生自身固有的心理特点,且部分学生的辨别能力较弱,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引发他们强烈的情绪共鸣,如果不及时对负面网络舆情进行控制、引导和管理,很可能导致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演化和升温。

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

1.加强舆情监控,完善舆情危机预警机制

预防和预测是应对危机事件的重点。各高校结合高校突发事件特征和本校实际情况,树立集信息收集、加工、分析和预警等于一体的科学监督体系。在信息收集、加工和分析环节,高校管理者应及时全面掌握学生信息、判断危机事件可能发生的征兆,并对高校师生进行正面引导和教育。同时,高校管理部门可运用一定的网络技术和方法24小时监测各网站,尤其是重点网站和重点论坛的舆情内容,并及时了解、掌握和分析网络舆情的动态,避免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同时,各高校必须为随时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做好准备,重视应急预案及其他各项预备、预警准备工作,如设立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小组或应急机构等。

2.完善信息报送机制,及时处理舆情事件

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容易因沟通不畅导致信息失真,造成谣言和恐惧,耽误突发事件干预和处理的最佳时机。因此,学校要和学生、媒体形成合力,完善信息报送机制,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优势,透明公开,尊重客观事实,将事件发展向积极的方向引导,有效且快速解决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带来的各种问题。

3.加强应急知识教育,完善法律制度

目前,仍然有不少高校不同程度地缺少突发事件相关的应急知识教育、处置和舆论引导等制度规范。高校应把突发事件引发舆情危机的相关应急教育纳入教学内容,且形成稳定的教育制度规范,如加强对师生使用各类网络媒体平台及应对新闻媒体方面的规章制度引导等,此外,应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引导规章制度的建设,构建完整的引导策略法律体系,用法律法规来保障和推进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佐卫,陈庆华,张学忠.论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特征及成因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4(2):11-15.

[2]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2(3):5-9.

第2篇:突发事件及舆情处理范文

一、当前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

突发公共事件是在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且造成重大环境灾害、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现象的一种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对于突发性公共事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易变性,还具有较强的反馈性,总的来说,突发公共事件具有随意性、破坏性、突发性、未知性、复杂性、异常性等特点[2]。在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中,所面临的社会矛盾问题也十分尖锐,突发公共事件频频发生,对现实社会造成重大冲击和影响。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多是负面事件,信息的快速传播和大范围传播下,对社会造成强大的震撼例和冲击力,在第一时间成为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而网络则是信息的重要媒体。网络舆情主要是社会公众通过网络空间表达民意,包含着社会中各个阶层的声音,代表着不同阶层人民的利益诉求,网络舆情聚焦于社会公共事件、公共权力及突发事件等,牵涉面十分广泛,且传播速度快,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互联网技术对社会公共事件进行传播,从而呈现出盲目性、衍生性、非理性和偏差性特点,对社会、民主政治、文化、经济等都产生重大影响,也是政府部门体察民情和发现社会问题的重要渠道。根据人民网监测统计,全国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不断增加,涉及到重要领域,人们主要关注的话题有教育、医疗卫生、司法案件、干部作风、食品药品安全、吏治反腐、干部作风问题等,此外,近年来话题排行量逐渐上升的有征地拆迁、警民关系、城管执法、互联网等,随着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应用,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善,网络舆情发展更加复杂,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3]。目前我国正处于重要转型阶段,网络用户的心理更加复杂,面对强大网络舆情压力,非理性网络舆论的发展和扩大,则会渐渐演变成网络舆情危机,从而引发公共危机,对我国社会安全造成威胁,对政府部门的社会安全管理职能和公共决策造成影响,政府治理能力面临着重大的考验。

二、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舆情危机的处理对策分析

(一)转变政府职能,树立现代管理理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传统公共行政管理理念已经难以适应现阶段社会的发展,向现代公共管理转变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政府应树立现代管理理念,从管理型理念向服务型理念进行转变,关注民生、维护民权、惠及民利,鼓励政府为百姓多做实事,此外,政府需要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体对现实社会的破坏力和影响力,通过互联网技术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汇集民智,建立完善的民意公共表达平台,充分调动社会公众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二)适度把握,加快公共事件传播速度

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需要对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危机有一定的预判能力,在公共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及时回应,枪战网络舆论的先机,赢得话语权,获得网络舆情的主导权,对于民众所表现的质疑需要耐心回应[4]。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对于突发事件信息,需要始终坚持慎报原因,快报事实的原则,通过媒体官方消息,向社会公众及时告知事件发生的过程及发展,消除民众恐慌和疑虑的心理,迅速掌握舆论的主导权,避免突发公共事件的事态恶化和危机满眼,从而减少突发性公共事件给社会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建立多元化立体机制

由于网络舆情具有多元化、广泛性、还量化和复杂性的特点,为了减小网络舆情危机,以及对现实社会所带来的强大冲击力,政府部门需要通过多个渠道对网络舆情危机进行引导,并建立线上线下的互动方式,对常态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和预防,建立立体化的问责机制,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网络舆情危机处理的重点是防护;还要建立完善的舆情处置、监管、预警、联动和研判机制,建立网评员或新闻发言人制度,在第一时间内通过网络即时最新的权威信息,对虚假信息进行及时澄清,还原事情的真相,并在网上进行正确的宣传和评论,对网络舆情进行正确的引导[5]。

(四)加强网络法治化建设力度

我国当前对于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措施和控制力度还不十分健全,相关制度建设并不十分完善,为了给社会公众提供一个干净、有序的网络空间,需要加强对网络法治化建设力度,为了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舆论中的负面情绪,需要加强网络立法,对公民网络参政的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6]。建立完善的网络道德监督制度,将网络管理规范纳入到法治化建设轨道中来,对于网络违法事件和恶意的网络暴力进行及时打击,提高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政府部门中的领导干部需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要主动接受媒体,与媒体对话,和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定期对政府党员干部进行培训,提高公职人员和党政人员的媒体素养,学会用媒体来引导舆论,使网络民意得到充分的发挥。

结语:

网络化时代下,对于一些突发公共事件极易引起网络舆情危机,对现实社会及政府公众力和形象带来影响,如不及时处理则可能会引起重大的社会安全问题,因此政府工作人员需要加强社会公共管理,转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用新媒体及时最新的权威消息,并加强与公众沟通和交流,占领网络主动权和引导全,避免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情危机对社会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单云慧,薛耀文.公职人员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网民关注规律及对策研究[J].领导科学,2015,17:20-22.

[2]赵岩,王利明,杨菁.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15,16:57-69.

[3]潘芳,卞艺杰,潘郁.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模型及消极思潮应急对策[J].图书情报工作,2010,15:40-43.

[4]喻国明,陈端.危机传播的法则与艺术——以央视新台址大火的网络舆情危机及处理策略为例[J].新闻与写作,2009,05:57-59.

[5]王杨.对地方网络舆情危机的应急处理研究——以大连地区为例[J].东南传播,2014,09:52-54.

第3篇:突发事件及舆情处理范文

【关键词】高校突发事件 舆情 应对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7-0137-03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高校大学生逐渐成为“媒介化生存”,而就读高校的大学生目前在心理上正处于思想不是完全成熟期,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很容易受到网络谣言的负面影响。由于互联网存在大量不良、不实信息,以至于网络谣言的传播成为社会一大公害,学生不自觉地充当了谣言的“中转站”、散播者甚至直接制造者。高校突发事件不时在网络上出现并得到迅速传播,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校园的每一件突发事件,很可能被媒体放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高校在突发事件的媒体及社会舆论面前该如何应对,如何取得舆情的主动权,处理好高校突发事件,是高校管理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 高校突发事件以及舆情的概念

在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而大学生突发事件,是指发生在校园内外,涉及的主体是大学生,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的,危害学生生命、财产安全的,对学校的教学、生活和工作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突或危害的突发事件。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①。而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②。

高校网络舆情作为网络舆情的一部分是指在高校范围内,围绕着在网络上传播的社会上或高校发生的事情,高校师生所持有的态度、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的综合表现。随着网络传播方式方法的发生发展,如今高校BBS论坛、微博、博客、播客、新闻跟帖及转帖是现阶段网络舆情的几大表现形式。

二 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

近年来,高校突发事件根据主要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政治类事件

由国际国内政治敏感事件所引起。这类事件伴随一定的政治事件,学生的行为带有一定的政治性、现实性、社会性,所反应的问题往往是社会上人们比较关切的、政府比较慎重处理的。

2.安全类事件

这类事件又分为三类:一类是由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所引起的死亡事件;二类是由于公共卫生所引起的死亡事件;三类是由于特殊的原因造成的意外伤亡。

3.管理类事件

这类事件主要由学校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而引起学生的不满情绪,如学生对学校的学历学位、试卷保密、奖惩制度等问题而引发的事件。这类事件往往涉及学生的切身利益,此类事件一般有策划、有组织。

4.保障类事件

此类事件主要涉及学校后勤服务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引发学生不满情绪而产生的,主要涉及学校的饮食、宿舍服务、洗浴等。

三 舆情的信息分类和基本处理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舆情的信息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煽动国家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和封建迷信的;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散布、色情、、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侵犯学校、师生名誉权、知识产权或者其他权益的;其他违反公共道德的不良信息等。

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依据公安及教育相关部门的工作要求:如果经过核实,内容确实违法,予以删除处理并对发帖者进行相应处理;属于违背事实并造成恶劣影响乃至造成他人利益、身心伤害的,则针对事实进行澄清并根据言论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包括追究法律责任在内的处置;而属于言论过激但未造成恶劣影响或利益、身心伤害的,则针对言论内容进行纠正并对言论者予以劝诫。

四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应对

在网络、智能手机、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传播方式具有多样性、快捷性、立体性和破坏性,如果高校对于学校内外发生的突发事件没有掌握或者引起足够重视,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可能会对高校的工作带来严重的后果。从当前高校稳定的角度出发,我们要重视应用新媒体技术,从而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证高校的和谐稳定发展。本文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

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监控突发事件的发生非常重要。良好的校园网络舆情环境能给大学生带来良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其调整心理状态。在良好校园文化熏陶下,大学生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做到,第一,我们要正确地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引导,更新理念,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第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思想引导作用;第三,基于校园网络,深入开展网络教育活动,注重网络安全方面的教育;第四,指导大学生健康使用网络,提升法律保护意识,加强网络道德规范约束。

2.公布突发事件信息及时、准确

高校发生突发事件时,错误的做法就是堵,其结果会导致产生谣言四起,对高校后期处理突发事件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宜梳不宜堵,校方应及时通过保卫部门、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查明事件真相,若短时间无法查清事件真相,也应将事件的基本事实和调查进展情况通过一定的途径公之于众,从而避免谣言。高校在信息时,不能将未经证实的消息急于公布,另外对的内容可能产生的后果要有预测,并做出相应的应对预案。事件处置中随时可能会有新情况、新消息,但新闻会不能时时开,这样往往会失去公信力。因此学校可通过网络、微博信息,确保新消息及时公布。

信息的不仅要及时、还应客观准确,不能回避校方责任。校方应站在中立的角度,提供最全面的信息。管理者要实事求是地公布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不应刻意隐瞒真实情况,更不要逃避校方的责任,否则只能激化矛盾,加重危机事件处理的难度。校方在公众面前表明勇于承担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会留给公众诚实守信的印象,会化解危机,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理③。

3.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由于高校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大多立足于防,新闻媒体从高校宣传部门获取信息比较困难。有些高校通过各种方式要求媒体他们停止相关的报道,这种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

2010年1月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长春强调,“要适应时展要求,努力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切实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④善待媒体,高校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为媒体的采访提供方便,主动为媒体提供具有新闻价值的权威信息。善用媒体,是指高校与媒体进行沟通,在媒体相关的信息前对媒体报道的内容尽可能地先研读,即使报道的内容未能研读,也应该要随时了解外界舆论情况,做好应对预案。这对高校塑造良好形象,防止负面消息进一步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构建学校、院系、学生舆情的处置体系

在处置高校网络舆情的过程中,高校可以构建学校、院系和学生舆情处置的三位一体的体系,具体在处置的过程中可以建立以下三支队伍。第一支队伍:由分管校领导(新闻发言人)、党办、校办、党委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研究生处、保卫处、网络中心等部门领导组成网络舆情领导小组,协调并监督处理在网络舆情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第二支队伍:由各院系负责党务工作的领导、分管宣传工作的领导、辅导员组成的网络舆情思政教育队伍,各院系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切实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工作,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支队伍:由主要学生干部、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教职工党员组成的网络舆情监督队伍,充分调动这部分人员的积极性,为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提供更广泛的渠道,同时也为在网上制造正面舆论打下良好的基础。

5.提高舆情收集技术

在日常的工作中,学校应该建立以宣传部门为主的舆情收集队伍。校园的舆情主要有以下来源:学校宣传部门日常检查,网友和师生举报投诉,学院网络监督员巡查,公安部门网警部门通报,市委宣传部门通报,教育部门通报,其他部门通报。收集舆情主要依靠两种方式:(1)搜索方式,计算机技术设置敏感关键字搜索与学校、学院相关的网页、微博、微信群,查找相关话题。(2)人工方式,通过对重点网站、论坛、微博、微信、贴吧等平台进行检查监控对一些重点人员进行重点关注和查访。

五 结论

在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中,特别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该重视舆情的萌发和引导,从更新思想观念、落实制度、提高技术、完善机构等方面着手,适应新媒体的环境,提高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预防能力,塑造高校的正面良好形象,维持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

注 释

①王来华主编.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2

②曾润喜、王国华、徐晓林.高校网络舆情的控制与引导[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11):79~82

第4篇:突发事件及舆情处理范文

〔关键词〕交互关系;突发事件;舆情预热度;舆论共识度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3.008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3-0040-06

〔Abstract〕The weakened or derived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emergencies,effect the heat of the current incident.Based on the interaction of emergencies,this paper built a public sensitive information database to predict the heat of emergencies.Through the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the paper obtained the ideal result,which was the efficiency of the government to dissipate the negative public opinion.The results provided feasibility recommendations and methods.

〔Key words〕interaction relationship;emergencies;public opinion preheat degree;the consensus of opinion

突发事件具有紧急性、严重性、扩散性、群发性和连锁性等方面的特征[1],发生后迅速引爆网络舆论场,而因传播过程中速度迅猛但信息不对称、网络舆情主客体素质良莠不齐等原因,让不理性、负面的声音甚至谣言更容易在网络上传播,增大了突发事件类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及治理难度。突发事件之间本身存在的衍生[2]、连锁[3]、系列化呈现[4]、舆情共振[5]等关系,而又由于抢占网络注意力的利益驱使,网络媒介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主动协同过滤关联事件并加以大量传播以期望引起更大的关注量和话语权,网民对于特定突发事件存在群体记忆,使得突发事件的交互关系对突发事件类网络舆情热度产生了多重影响,将其量化并引入到热度预测的研究中,对于有效的引导舆情的正确走向,控制突发事件类舆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6]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微博客用户规模已经达到204亿,虽然随着微信、知乎以及豆瓣社区的兴起,微博舆情主引擎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但是当突发事件爆发后,微博因为其广播性和互动性,可以更加原生态的展现社会舆论,故仍然是研究网络舆情的最佳平台。本文就以市场份额为694%的新浪微博微博为例,对突发事件在新浪微博上的应对机制进行研究。

1相关研究回顾

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对于突发事件类网络舆情热度的研究相对较多,主要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展开。定性研究主要从监测角度,建立突发事件热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突发事件的关系来进行热度预测。如张一文等[7]从媒体影响力,政府疏导力,事件性质和网民相互作用力建立了四级指标的突发事舆情热度评价体系。刘毅[8]将三角模糊数学对网络舆情的各个指标权重进行量化研究,在此基础上曹学G等[9]又将政府应对等级引入到网络舆情热度评价指标中;而关于突发事件关系中,王国华等[10]对热点事件的关联的研究中就曾提出要建立关联舆情数据库来进行热度预测和舆情监控,王建伟等[11]也指出突发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连锁反应可用于应急预警和综合减灾。

定量研究主要是从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数据挖掘和基于内容的热度分析方法。如鲁明羽[12]针对中文语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提出模糊聚类算法来对论坛热点话题挖掘。邓爱萍[13]提出可以快速聚类的网络热点事件识别与跟踪的算法。郑魁等[14]对突发事件的网络信息分词后合并关键词,以关键词列表的形式反映事件热点。

综上,对于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方向较多,其研究成果也为本文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是在突发事件的热度研究中,往往都是在舆情传播阶段的博主指标、博文指标、传播指标和受众指标几个方面测定舆情热度等级,在此阶段测定的热度具有一定滞后性,不利于政府快速采取行动阻止舆情进一步扩散,同时没有将突发事件的交互关系考虑其中。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热度预测模型,在突发事件的爆发初期根据舆情敏感信息库对其进行衡量,得出突发事件的可能热度,为每次突发事件的舆情处理提供参考。

2突发事件热度预测模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定义,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15]。在事件发生的早期,参照敏感信息库以及突发事件的首发信息特征对突发事件热度进行预测,得出此次舆情的可能热度,如果预测的热度值超过设置的阀值则对此次事件加大处理网络舆情的处理等级。快速开展调查行动,并即时参与调查和处理的信息公开。

21基于历史建立舆情敏感信息库

舆情预热度是基于网络资源有限且注意力是稀缺下提出的概念。在一个时间间隔内,媒体和公众对一个事件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且对于每个事件所给予的注意力是不同的,而政府用来处理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传播的资源也是有限的,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处理可能会造成最大影响的事件上来。而在突发事件爆发期,政府再介入只会导致意见的分裂但不会影响到传播过程的完整性,故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仍然比较大。因此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早期进行热度预测,是减少损失和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

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往往经历萌芽、形成到爆发、高潮直至消退、消亡(残留)的完整过程,爆发期和高潮期持续时间较长,呈现出二级甚至多级传播的态势、热点频现、周而复始的循环状态。特别是突发事件具有持续性和延展性,公众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关注,因此具有很长的潜伏期。这种潜伏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引起极大关注的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消退后仍有二次爆发的可能;二是突发事件出现后并未引起网民足够的重视,但下次相似的事件发生时再次被唤起。这两种情况下,网络舆论在前期基础上传播的更加汹涌。突发事件大多涉及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对此网民倾向于负面认知和反面判断。因此在处理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中有必要建立舆情敏感信息库,将公共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官员贪污、执法犯法等极易引起民众情绪的敏感事件收入其中,以便为现发的网络舆情提供处理经验,也利于于并对其进行监控,防止二次舆情的爆发。

对中国人民网监测中心每年的《网络舆论共识度研究报告》[15]中政府认同度比较低、舆论场差异较大的事件性质作为舆情敏感信息库的类别。具体如表1:

借鉴并结合文献[9]的网络舆情热度应对等级的评价指标,构建舆情敏感信息库的数据结构。根据新浪微博的2010-2015年的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提供的事件热度值以及当年的新浪微博的讨论量,将2010-2015年有影响的突发事件录入舆情敏感信息库中,其中收集的数据分为客观数据和主观数据,客观数据是指发生时间、持续时间、微博讨论量、事件性质、热度等定性数据,客观数据过新浪提供的API接口应用python爬虫程序进行搜集。主观数据如应对等级、政府应对满意度等采用德费尔法,由10位网络舆情管理领域的专家对事件的政府处理效果打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平均而得。具体结构如表2实例。

22指标构建与热度预测的计算方法

本文热度预测采取的方法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突发事件的具体特征以及舆情敏感信息关联事件进行分析,得出事件的可能热度的一种预测方法。指标构建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同类型突发事件的叠加影响,如“深圳娃娃鱼”事件与“山东青岛大虾”事件属于在不同时间段内的同类型突发事件,两次事件的叠加使得民众对于不良商家和涉事政府的不作为产生了更大的反感情绪,加大了“山东青岛大虾”事件的恶劣影响。二是不同类型事件的交互影响,这种交互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可能产生衍生舆情。衍生舆情是指在原始舆情的高潮结束后,因为某个衍生点产生的衍生舆情造成的另一个舆情高潮,与原始舆情交叉在一起造成更大的影响[1]。例如地震属于自然灾害类,而官员贪污属于官民关系类,若在地震事件期间爆出官员挪用救灾资金,则会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另一方面,在一个时间间隔内,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若没有联系,则存在削弱的关系。例如自然灾害类的“庐山地震”和社会道德争议类的“复旦投毒案”事件在同一天发生,但是“复旦投毒案”热度就被“庐山地震”削弱。故在舆情敏感舆情信息库时,需要建立突发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孤立的突发事件有机的联合起来。因此引入度分布的概念,度分布是网络的重要统计特征,在社会网络中,度可以表示个体的影响力和重要程度[16],将每个类别的突发事件抽象为节点,则度表示突发事件的交互关系,使用数据可视化软件Gephi计算度生成突发事件关系图,如图1所示。1

其中节点为舆情敏感信息库中的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边表示与其它类型的突发事件的关系,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正相关表示连锁或者衍生关系,负相关表示削弱关系。绝对值越大则表示两个节点的交互影响越强。较大的节点拥有与比其它节点相比更多的联系。

为了对预热度进行量化的计算,需要建立合理并具有实际可操作性的指标,借鉴文献[15]比较成熟的网络舆情热度的部分指标,结合突发事件的自身特征以及与其它突发事件的联系,形成指标体系,其中一级指标1个,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8个。热度预测的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

221数据标准化

预热度中的计算指标包括效益型指标和成本型指标,E11、E12、E21、E22都为效益型指标,而E13、E23为成本型指标。为了使数据更易于计算,要对其进行同趋化处理,采用指标无量纲化方法,公式分别为(1)和(2)。

得到的数值在[0,1]区间内,对其进行标准化将其放大100倍,至区间[0,100],得到最终计算数据。

222末级指标含义

2221同类型事件的时间间隔E11

突发舆情的影响具有时间效应,距现发事件的时间间隔越长,对现发突发事件的影响则越小,故计算现发的突发事件距离最近一次的同性质的突发事件的时间间隔n(n的单位为月,若时间间隔不足1个月则计做n=0),同类型时间间隔权重为E11=100-n。

2222突发事件的热度E12,E21

对舆情敏感信息库中的同类型突发事件的热度加权求平均,以保证计算尽量符合最近时间间隔的实际情况,提高计算精度。2010-2015年赋予了不同的权重[07,075,08,09,1]。例如“抢盐风波”这类型的网络谣言类突发事件,因为近几年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此类事件已经很少能引起极大的影响,但若不加权处理就记入热度计算,则会影响计算的精度。最后为了使数据更具有可比性进行归一化处理之后可得表3所示。

2223突发事件的政府满意度E13,E23

对舆情敏感信息库中的相同类型突发事件的政府应对满意度进行与热度的类似的操作,可得表4。一般而言,政府应对满意度与突发事件的热度成反比,政府应对满意度低的突发事件再次发生只会增加网民的不满情绪,而不会削弱舆情热度。为了后来的层次分析法的计算,对政府应对满意度进行处理,先进行取反1-θij,再对取反结果进行归一化和标准化处理,公式(1),放大100倍将最终数值区间固定在[0,100],结果如表5所示。

2224与不同突发事件的关系系数E21

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一般持续时间在10~20天左右,舆情的爆发期和高潮期集中在前5天,若在此期间发生无联系的另一起突发事件,则突发事件的热度就会被削弱;或若此突发事件是由前一突发事件衍生的、相关联的事件,则此突发事件的热度就会增强。

关系系数具体见图1所示的边标签。

将其关系系数放大100倍,使值落在[0~100]区间内。

2225突发事件主体E31

突发事件的主体是指参与或者涉及事件的人,从主体身份以及主体影响力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主体身份是指当事人或涉事人的社会身份,不同的社会身份所引起的关注以及情感态度都不一致,如大学生、婴儿、孕妇、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更容易激起民众同情,高官、城管、医生等容易激起社会道德讨论;而主体影响力是指知名度、社会地位,影响力越大的主体引起的关注也越大。若无主体则忽略不计(自然灾害无主体)。

2226损失程度E32

在突发事件初期,损失程度难以一步明朗的情况下,若属于A类则按照国家分类标准划分,见图并分别赋予权重,若不属于A类事件,则根据具体情况划分。

223AHP方法计算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的基本思想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从而形成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层次分析法可以考虑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提高权重设计的科学性[15]。

依据表2建立的指标体系,构建两两比较判断矩阵B=(bij)n*n,得到各个指标的相对权重,对指标权重特征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计算组合权重,得出一级指标相对于上级总体指标的权重分配值。利用同样方法可以得到二级指标相对于一级指标的权重,得到其权重如表7所示:

3实验验证

对2015年引起较大影响的事件进行“预热度”的计算,对计算结果与《2015年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2015年网络热点舆情》给出的实际事件热度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果如表8所示:

可知拟合结果较好,预热度和实际热度数据显著相关。

以山东疫苗事件为例,315曝光的劣质义齿生产后,2016年3月18日山东疫苗事件的发生,迅速的引爆了舆论场,引起民众极大的恐慌情绪和对政府监管失守的极大不满。而“山东疫苗事件”之所以造成如此巨大的舆论影响,正是因为前期劣质义齿事件的铺垫,以及2013年“乙肝疫苗致人死亡事件”和2010年的“山西疫苗事件”的文章《疫苗之殇》微博上二次传播,导致民众对政府监管的不满情绪在涉及医疗安全这类敏感事件时彻底引爆。以此次事件为例带入计算可得舆情预热度EH=078125,可知已经属于较大负面舆情事故。

此种热度预测方法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初期,对突发事件可能热度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将有限的网络舆情管理资源优化分配到最有可能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事件上,尽管因为突发事件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演变机理的不同,就算出来的热度并不等同于突发事件的实际热度。从实验结果上看,预测热度值对实际热度也存在普遍的高估,但是为了降低忽略任何一个可能会引起较大影响的负面事件的可能性,这种有限度的高估是可以接受的。

4结论与展望

突发事件的热度预测,对政府合理调度网络资源,监督引导舆论正确走向,提高政府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准确性和即时性是热度预测最重要的两个因素,因此本文在分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以及之间存在的交互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舆情敏感信息库来对现发的突发事件进行热度预测,相较于对突发事件发生后再进行数据挖掘等处理方法上提高了预测的速度,且具有可接受的预测精度。

另外本文将突发事件类网络舆情关系引入到舆情热度指标的研究中,丰富了已有的舆情热度的评价指标,也为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类网络舆情提供参考,即重视历史突发舆情的处理结果和处理经验的价值,在舆情传播的潜伏期能识别出可能引起较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并优先处理,破环其演化路径,减少由于谣言、错误舆论等对于公信力的削弱。

丰富了舆情热度计算指标,预热度的计算是基于以往突发事件的权重指标计算,但是针对负面突发舆情的多爆发点的特点,由于敏感舆情信息库不具有足够多的数据,应用机器学习算法容易出现过度拟合的特征,因此在将来的研究中基于前人关于热度等级的研究基础上,尽可能完善舆情敏感信息库,以便于采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数据的拟合。

参考文献

[1]兰月新.突发事件微博舆情扩散规律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13,31(3):31-34.

[2]兰月新.突发事件网络衍生舆情监测模型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3,(3):51-57.

[3]王建伟,荣莉莉.突发事件的连锁反应网络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25(11):3288-3291.

[4]方付建,肖林,王国华.网络舆情热点事件“系列化呈现”问题研究[J].情报杂志,2011(2):1-5.

[5]刘雪梅.对网络空间舆情共振现象研究框架的思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4):32-33.

[6]科学世界网.看点!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科学家,2016,4(9).

[7]张一文,齐佳音,方滨兴.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评价体系研究[J].情报科学,2011,29(9):1418-1424.

[8]刘毅.基于三角模糊数的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2,(2):12-15.

[9]曹学艳,张仙,刘O,等.基于应对等级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4,22(3):83-88.

[10]王国华,邓海峰,王雅蕾.网络热点事件中的舆情关联问题研究[J].情报杂志,2012,31(7):1-5.

[11]王建伟,荣莉莉.突发事件的连锁反应网络模型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11):3288-3291.

[12]鲁明羽,姚晓娜,魏善岭.基于模糊聚类的网络论坛热点话题挖掘[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8,34(4):52-59.

[13]邓爱萍.网络热点发现与跟踪算法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9,(12):122-124.

第5篇:突发事件及舆情处理范文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思想意识日趋多元化,社会利益矛盾突出的社会转型期,公共卫生事件、安全事故、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这些突发事件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同时也具有相当的敏感性。随着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和新技术的普及应用,信息传播和舆论生成的渠道之多、速度之快前所未有,舆情态势日趋严峻。

“不日新者必日退。”新形势下的舆情应对关乎社会稳定和党和政府形象,是检验执政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能力和水平,应当成为党政领导干部的必修课。

当前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和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紧急事件。具有突然爆发、情势紧迫、变化难料、危害严重、关乎公众利益、社会关注度高等特点。

根据性质和机理不同,突发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当事方在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对策略,直接影响到事件的发展以及处理。

当前,在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中,普遍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对舆情应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危机意识淡薄。一些地方预警和应急机制不完善,一些干部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危机公关意识欠缺,丧失了掌握信息、引导舆论的主动权。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对突发事件瞒报、漏报、迟报的现象依然存在,许多本可在初始阶段就能化解的矛盾,由于应对不力导致事件扩大化,造成严重后果。

对舆情的研判不够及时准确。正确、快速的分析研判,是成功处理突发事件的重要前提。遇到突发事件,有的地方没有立即组织涉事单位负责人、有关专家和业务骨干进行研判,或没有坚持多层面分析、多角度思考、全方位评估,从而出现误判错判的情况。

部门联动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许多危机处理不力的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的症结:没有迅速统一口径,导致前期信息出口过多,造成被动。危机的解决需要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但原有的行政归属、权限以及“各自为政”的观念成为障碍,导致出现无法迅速形成合力、无法迅速链接、无法迅速协调等问题,不但一再延误时机,甚至导致危机。

善待善用新闻媒体理念有待强化。在当前舆论监督大行其道并大显身手的网络时代,有的突发事件处置者还在用传统的思维和管理方式来对待媒体,没有认识到媒体的地位和作用,更没有摆正自身与媒体的关系;又或不尊重新闻传播规律,不坦诚对待记者,无法争取到对方的理解和支持。

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应对原则

根据突发事件的特性,其舆情应对应该遵循及时准确、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科学适度的原则进行。

及时准确。公众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媒体视突发事件为争夺受众的重大题材,都希望在第一时间获知突发事件的准确信息。随着网络的普及,突发事件能瞬间扩散和广泛覆盖,成为舆论热点。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党政部门如果不及时权威信息,正确有效引导舆论,网上的不实信息和言论就会误导公众,导致事态扩大。事实证明,当突发事件发生后,党委政府相关负责同志必须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第一时间了解事件情况、第一时间落实责任主体、第一时间制定对外口径、第一时间准确信息、第一时间跟踪研判舆情、第一时间组织权威评论、第一时间回应社会关切、第一时间进行问责处理,从而抢占第一落点,形成“首声效应”,引领舆论导向。

公开透明。渴望真相是人的天性,尤其是自媒体的网络时代,真假难分、刺激眼球的“内幕揭秘”充斥网络。因此,突发事件发生后,如不及时公开真实情况,一些捕风捉影的的小道消息甚至谣言就会迅速传播,给事件处理和政府声誉带来负面影响。早在1906年,“现代公共关系之父”艾维・李就指出:“坦率而公开的向报界和公众提供迅速而准确的消息是处理公共危机的关键。”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是否公开透明,能否满足公众知情权和监督权,对于化解危机至关重要。正因如此,2007年1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有关事件的新闻信息,对于瞒报、谎报、迟报、漏报而延误处置时机或造成重大影响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规范有序。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事件新闻和舆情引导工作,相继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和新闻报道做出明确规定。在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中,政府一方面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行事,树立自身的良好公信力;另一方面,又要坚持有序引导的原则,以客观理性的处置方式,回应社会特别是网络上出现的虚假、失实传闻,使舆情朝着理性、平和的方向发展,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科学适度。在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中,党委政府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戒堵宣疏、科学适度的引导原则,管理但不压制,沟通而不放任,以疏为主,因势利导。一要迅速开放传播通道,迅速持续地公布信息,让公众及时了解事态和处置情况。二要有效控制信息导向,牢牢把握舆情引导主动权,指定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事件信息的对外,并事先评估信息可能引发的各种反应。三要努力通过各种渠道消除谣言,降低负面影响。四要把握说话分寸和把准发言表态的尺度。

构建科学合理的舆情处置机制

舆情处置机制是指舆情应对各个环节所需的运行方式,目的是确保应对工作有序规范,增强科学决策、高效处置的胜算。

媒体应急机制。未动先谋,有备无患。当前,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作为其中重要一环,制定媒体应急预案,做好舆情应对准备,有利于超前反馈、及时反映、防患于未然,增强信息主动性,掌握处置工作主动权。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否按照事先制定的媒体应急预案,及时披露信息、引导报道方向,往往决定舆情应对的成败。

网络监管机制。我国现有6亿多网民,在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处置过程中,政府应加强网络信息管理,按照“谁经营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法律保障,规范传播秩序,净化网络空间,防止因虚假信息、谣言猜测、恶意操作误导舆论。

舆情研判机制。舆情研判就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对各类舆情信息进行梳理、比较、分析,力求通过表象认清本质,把握舆情走向,提出对策建议,辅助决策参考。突发事件发生后,要立即组织涉事单位负责人、有关专家和业务骨干进行研判,坚持多层面分析、多角度思考、全方位评估,快速精准研判,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可防可控的应急措施。

新闻机制。新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各部门密切配合。突发事件发生后,除了召开新闻会,还应重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的作用,并通过在主流媒体上新闻通稿、网络在线访谈等形式,让记者和公众及时了解事件情况和处置进展。

媒体服务机制。服务媒体是善待媒体的题中之义,党委政府要增强媒体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一是做好信息服务,为各级各类媒体主动提供更便捷、更丰富、更专业的服务。二是要做好协调服务,在媒体和采访对象之间发挥好桥梁纽带和沟通协调的作用。三是做好后勤服务,可建立“一对一”媒体对口联系服务制度,有关部门应积极帮助媒体解决采访报道遇到的困难。四是做好培训服务,定期举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现行政策法规、经济社会形势、新闻采编业务等专题培训。

第6篇:突发事件及舆情处理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对;沟通

“某司机盲目变道被男司机毒打”事件,经过网上诸多媒体和“正义感”网民的各种乱炒,事情的真相被完全搅乱且复杂化了。

一、网络公共突发舆情事件概念分析

突发公共事件转化为网络舆情,是指在影响性行政处罚、重大行政决策、重特大环境工程发生后,网络受众通过互联网途径来表达对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情感倾向和行为倾向的集合,在网络环境下,行政执法案件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等。

二、网络公共突发舆情事件的原因

(一)自由性。准入自由性:互联网开放度几近于完全性,它拓展了我们所有人的公共领域,给了所有人参与影响性行政处罚、重大行政决策、重特大环境工程的便利性,我们当中的每个人都可以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者,甚至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所以这就给行政执法部门网络舆情信息的搜集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难度。

表达自由性:由于互联网的幕后性,多数网民会自然地对重大影响性的行政处罚、重大行政决策、重特大环境工程等阐述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直接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情绪。网络舆情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事件背后的矛盾,但也为处理带来了不同的思路。

(二)交互性。网民往往彰显在网络上的普遍是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影响性行政处罚、重大行政决策、重特大环境工程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许多网民会参与到讨论之中,网民之间也能够经常形成互动的局面,这种互动的场面往往是促使网络舆情迅速崛起的平台,所以行政执法部门要善于在这种互动场面影响力不大的时候,发现并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广州区伯”在长沙涉嫌被抓的新闻,被诸多的门户网站置顶头条,无疑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反响。长沙市公安局的官微平时很少转发,但是关于“区伯”的新闻周边却有多达数百转发,另一些网站上的相关新闻则有数千跟帖。这不禁让我们心存疑惑,是否执法部门是否存在报复性执法。

(三)多元性。主体的多元性:跨阶层、跨领域、跨国别。舆情来源的多元性:网民可以任意发表言论而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随时随地的于网上公布,并且在发表后可以进行任意评论和转载。

(四)偏差性。一些行政执法案件中的网络舆情演变,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一些网络言论缺乏最基本理性,表现为特别的感性化和情绪化,有些人甚至于把互联网作为随意发泄私人情绪的场所,通过彼此之间相互诱导,各种情绪化的言论就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迅速壮大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五)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影响性行政处罚、重大行政决策、重特大环境工程的披露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三、公共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之演变逻辑

影响性行政处罚、重大行政决策、重特大环境工程网络舆情的逻辑演变是指在行政执法案件发生后,人们通过互联网手段对该案件发表评论的整个过程,包括开始、发展、高潮、平息等阶段。执法机关处理不适当,将发生循环舆情,以微博为例:

三、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应对的问题

以动车7.23追尾事故为例:

(一)事件之初没有很好的措施应对网络舆情,及时辟谣。在11年7.23动车追尾事故中,铁道部尚未意识到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可怕性,当时并没有及时召开新闻会,导致错过了直面质疑,回应网民的最好时机。引发各种不安的情绪,因为死亡数字以及求援力度时刻牵动着遇难者家属以及全社会的心。

(二)发言人缺乏应对媒体的基本技巧。对于媒体的质问,动车追尾的负责人表现出各种的强硬和不懈:“这是一个奇迹!”“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三)披露信息前后矛盾及信息不对称性。关于事故原因:第一时间解释为雷击导致信号灯失灵导致追尾,而后这一解释被指出有误。关于死亡人数:官方在24日新闻会上没有主动公布死亡人数,导致信息不对称,以至于网上疯传各种死亡数据,“又发现300具遗体”。

(四)处理过程中,再度制造网络舆情点,引发二次危机。媒体的官方报道招致非议,只表扬领导,不提遇难者及家属,没有眼泪,没有政府问责,没有政府道歉。

四、处理突发公共突发事件之网络舆情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尊重公民知情权的意识,披露信息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事后处理过程中仍需坚持以人为本。

(二)预防为主原则。规范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提升政府公信力。开展行政执法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提高行政执法队伍的应急反应能力,完善公安应急反应队伍规范化建设。

(三)及时性原则。抢占时间先机,及时了解情况,统计信息,发现原因并及时公布原因及结果,否则将导致舆情的泛滥和各种不对称信息的蔓延。

(四)实事求是原则。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当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态处理事件,导致二次网络舆情危机的可能性很大,甚至会转化为全国性事件,引发国际舆论。

(五)主动性原则。主动搜集网络舆情信息,主动公布事故救援、调查以及伤亡人数,赢得公众的理解和信任,掌握事件处置和舆论引导的主动权,以避免虚假信息造成舆论恐慌。

五、突发事件之网络舆情应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一)注重网络舆情的搜集与调查。网络舆情的搜集与调查是网络危机管理的最基本,网络媒体为大家关注突发公共事件提供了平台,但其也为流言的滋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就为政府部门就突发公共事件做舆论疏导增加了难度,因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与判断,及时化解或疏导民众紧张情绪,发现社会不稳定因素有重要作用。

(二)完善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

明确政府网络发言人角色:第一,政府形象的代表者。第二,民意表达的回应者。第三,舆论信息的引导者。只有前两点做到了,才能更好地做好这点,只有政府网络发言人建立起了足够的信誉度,才能更好引导网络舆论信息。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突发事件及舆情处理范文

关键词:公安边防部队;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D91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53(2014)01―0061―04

一、公安边防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坚持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一)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期,随着社会发展的逐步深入,以及在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方面的变化,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也发生了相当明显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迅猛发展,但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分化也日渐严重。从全社会看,城乡两大社会的分化、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贫富两极分化成为事实,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强调经济发展,忽略应有的服务职能,民众没有平等的话语权利和有效的保障机制等因素,催生并加固了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特别是在环境问题、土地问题、执法问题、收入问题、权利维护与保障问题等方面,各地区各群体之间的利益纠葛和各种矛盾日益凸显,由此引发的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多,已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公安边防部队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

坚持和加强舆论引导有助于树立公安边防部队形象、和谐警民关系。从边防部队辖区的现状和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随着社会的深入发展,以及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意识的空前提升,越来越多的公众力量广泛深入和参与到公安工作和边防执法等领域。公安边防部队作为公安系统的一支现役执法力量,由于其业务工作涉及面广、群众性强、关注性高等特点,已经处在了一个高度媒介化和舆论监督越来越受重视的环境当中。面对突发事件,搞封锁消息,回避媒体,隐瞒真相或者以对抗的方式逃避舆论监督注定是行不通的。2012年初发生的海南三亚的“宰客”事件,由于事件初期相关部门的冷漠应对,导致社会舆论一片哗然,严重影响了“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形象。作为公安边防部队也同样如此,只有及时、有效、合理的进行舆论引导,重视网络舆论,积极地接受舆论监督,才能真正维护和树立好公安边防部队的形象。

(三)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秩序稳定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边防辖区公共突发事件也呈现上升态势,尤其表现为“”、“”势力在边境地区活动日益猖獗、非法出入境活动引发涉外问题日益突出、海上生产作业及维权导致的敏感问题日益增加等,这都给公安边防部队有效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秩序稳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任何一个失误或者不当的行为,都有可能使其迅速成为舆论的焦点,甚至演变成为干扰和破坏社会稳定的导火索。如2009年海南省东方市感城镇发生的由两村矛盾引发的村民打砸镇政府和边防派出所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公安边防部队要想掌握主动权,就要主动出击,必须从强化舆论引导工作人手,坚持信息公开,有效控制“谣言”和小道消息的传播途经,使社会舆论向理性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树立公安边防部队公信力,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秩序稳定。

二、当前公安边防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存在的不足

(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舆论引导意识亟待提升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公安边防部队在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秩序稳定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客观要求下,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不断强化处置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福建、浙江、广东等公安边防总队已经开始进行了诸如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开展舆论引导专业培训等一系列的探索性尝试,但就全国公安边防部队的整体而言,此项工作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在舆论引导意识和思想认识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针对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环节,思想上重视不够,存在麻痹思想,缺乏主动意识,引导概念模糊等诸多不适应,导致存在一定的舆论危机隐患。2011年的“乌坎事件”、2009年的“海南东方感城事件”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部分公安边防基层单位在处置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意识的欠缺。由此可见,思想认识是把握事态发展方向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建立起正确的舆论引导意识,舆论危机才会迎刃而解。

(二)应对措施不够健全,舆论引导机制亟待完善

孟建柱曾指出,各级公安机关要把上网了解社情民意、把握社会热点作为调查研究的新途径,作为制定政策、决策部署的重要依据,作为关注民生、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要加强和改进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提高舆论应对能力。近年来,公安边防部队也在不断地从处置各类突发事件中总结和吸取各类经验和教训,逐步在实践中摸索建立了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对一些涉警舆论进行分级管理,专人负责,在应对负面舆论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抑制“村民怒砸警车”、“冲击派出所”等负面舆论的发生和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凸显了公安边防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舆论引导机制不够健全、应对手段单一的实际与当前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意识空前提高以及网络和媒体信息传播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之间的矛盾。在处置突发事件中,舆论引导机制完善与否,对事态的发展方向会起到直接的导向性和决定性作用。

(三)沟通交流不够通畅,舆论引导平台亟待搭建

据统计,中国80%的危机从网络媒体爆发,而且100%的企业危机有网络媒体参与,这些多数不是来自我们思想认识上的主流媒体,而是网民所发的小帖子,邮件、微博、博客文章使这些事情迅速成为焦点。目前,由于公安边防部队一些基层单位不能很好地利用网络搭建一个既能让群众充分了解我们工作开展情况,又能方便群众提出诉求的平台,导致官兵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无法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网络舆论和民意,沟通交流不够通畅,隐患和问题发现不够及时,从而无法有效地开展舆论引导工作。舆论引导的前提就是要第一时间发现危机,从而采取有效的舆论引导措施,阻止谣言散播,达到控制事态、维护形象的目的。流言的小范围传播并不可怕,但如果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和传播,再加上相关部门的敏感性不强,那么小问题就有可能演变成大麻烦。

三、公安边防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策略

(一)重视教育,突出舆论引导意识培养

全面发挥公安边防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引导作用,及时有效地化解舆论危机,树立公安边防部队在网络和媒体上的良好形象,关键就在于广大边防官兵舆论引导意识的整体提升,只有具备了舆论引导的意识,面对突发事件,我们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危机、主动出击和化解危机。

在边防部队的日常工作中,切实将舆论引导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作为一个专项教育课题纳入政治教育的范畴,按照单位级别(部局机关、总队机关、支队级机关、大队、基层所站队)、官兵职务及所肩负的职责分层次、分阶段、分内容地进行相关教育,使各级边防部队和官兵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以达到有效提升官兵舆论引导意识的目的。

(二)强化队伍,有效提升舆论引导水平

1.加强舆论引导组织协调。在处置突发事件中,支队级以上单位应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舆论引导应急组织,更加合理有效地整合指挥中心、宣传、法制、边管、边检、海警等部门在处置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中发挥的作用,对信息研判和分析、新闻、联动媒体、网上交流、事件跟踪等环节进行全面介入和引导。

2.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对于提早研判和处置负面网络信息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网络评论员通常以一名普通网民的身份直接参与到舆情评论当中,对一些涉及公安边防部队在处置突发事件中的负面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处置,并运用群众的语言、群众的观点和群众工作的方法,有效地消除群众的误解和对立情绪,建立起良好的对话交流渠道,让群众客观全面地了解真相,不被误导。这一做法已经在一些总队和支队开始实行。2010年2月26日,福建边防总队莆田边防支队在全市边防部队挑选出37名官兵组建了支队首支网络评论员队伍。但是,就全国公安边防部队而言,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各级公安边防部队应该在充分借鉴兄弟单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严格选拔人才、提升网络评论员的队伍素质、加强培训指导、提高评论员的舆论引导能力、建立主流信息平台以及掌握舆论的主动权等方面人手,不断加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设。

3.组建合格的新闻发言人队伍。作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快速反应机制的重要环节,新闻发言人在整个舆论引导体系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其主要通过接受采访、举行新闻会、记者招待会等方式,向新闻媒体信息。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避免虚假信息和流言的肆意传播,既保证了公众和媒体的知情权,又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那么,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各级公安边防部队更应该尽快地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关于新闻发言人的相关培训内容和制度的基础上,可以先行通过依托政府、公安等部门进行专业培训,然后逐步发展和完善自身的新闻发言人培训体系,有效地提升新闻发言人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舆论的主动权。

(三)结合实际,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

1.建立和完善预警监测机制。2010年,在公安边防部队指挥中心建设研讨会上,指挥中心已被明确定义为部队首长和机关处置紧急突发事件、处置重大专项行动的“指挥室”,信息综合和警情研判的“分析室”,规范执法执勤行为、加强部队日常管理的“监督室”,八小时之外处理机关紧急文电和事项的“协调室”。目前,总队级单位均已成立了实体运作的指挥中心,84.9%以上的支队级单位成立了指挥中心,以各级指挥中心为龙头的公安边防部队应急指挥体系已具雏形。因此,就各级边防部队而言,预警监测机制可有效依托各级指挥中心的职能扩展及与当地公安部门建立预警信息互通机制等方式实现。以指挥中心预警监测为主,充分发挥网络评论员队伍作用,随时掌握网络和各级媒体(包括论坛、微博)上涉及边防工作的最新预警动态,有效建立起综合研判、定期汇总、逐级上报等一套自下而上的预警机制,根据预警信息的严重程度和敏感级别,完善审批和处置权限。同时,各级公安边防部队还要积极与当地的公安机关建立起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机制,从而达到进一步完善预警监测机制的目的,使危机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化解。

2.建立和完善及时的信息公开机制。一是区分突发事件类型和信息要求。由于现役部队的工作性质所决定,在始终坚持信息公开的基础上,要首先区分好突发事件的类型和部队关于信息的要求。对于我边防辖区发生的由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引发的重大突发事件,应及时组织新闻。另外,根据网络和信息安全保密管理规定要求,对于一些涉及重大政治性、群体性、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形象的突发事件,应在最短的时间内上报,并依照上级指示和宣传纪律,暂缓或暂不公开。二是重视权威信息的。突发事件发生后,支队级以上单位要在充分结合自身工作性质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上级的有关指示,第一时间通过召开记者招待会、通气会等形式和途径,权威信息。三是重视后续信息的跟踪。及时跟踪事态进展,主动联系网络和新闻媒体,充分利用其覆盖面广、交互性强、传播迅速的特点,做好信息的后续工作,并突出信息的针对性,一些有深度的信息,不断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同时,对于网络上出现的一些相对普遍性和敏感性的问题要及时予以回复和解答,对于监测发现的煽动性信息等要及时予以处理,防止引起公众误解。

3.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快速反应机制。一是建立舆论引导专项预案。以部局、总队的综合部门或指挥部门牵头编制的公共事件应急总体预案为基础和依据,对边防辖区突发事件的分类、处置原则、引导流程、工作职能、保障机制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内容进行明确,使舆论引导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利用各级组织和部门快速做出反应,更加合理有效地开展舆论引导工作。二是迅速占领和控制“舆论阵地”。突发事件发生后,各级边防部队要在上级的统一领导和部署下,以争取时间、争取主动、掌握信息主导权为原则,实现指挥中心、宣传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联动,根据突发事件发展态势,确定新闻口径,精心选择恰当时机,权威信息,掌握网络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四)加强沟通,有效搭建舆论引导平台

2011年,部局在全国边防部队推行和开通了“网上边防派出所”、“网上警务室”、警务微博和警务QQ,将现实社会中的边防派出所“复制”到了网络虚拟世界,实现了传统警务向网络警务的延伸。H]但从目前全国边防部队的使用情况来看,大多还都处于起步阶段,基本无法达到舆论引导的目的和要求,还需进一步推广和完善。

1.加强网络平台的推广。建立网络互动平台,其实质就是实现警务公开,信息公开,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和监督警务活动,不断提升边防部队的网络公信度。那么,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过程中,网络平台就担负起了权威信息、解答群众疑问等职责。因此,各级边防部门和单位要充分认识到推广网络交流平台的重要性,官兵要及时通过下乡走访等方式不断地向辖区群众进行宣传和介绍,使更多的群众能够参与进来,真正达到“互动”的目的。

2.加强网络平台的应用。充分发挥网络传播快速性、直接性的优势,不断拓展网上内容的种类,特别加强对可能会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突发事件、重大案件、恶性事故等的重视,要及时通过“网上边防派出所”、“网上警务室”、警务微博和警务QQ等平台,和更新事件调查和处理进展的情况,使权威信息至始至终成为主流,不给猜测和谣言以可乘之机。

参考文献:

[1]陈凤艳.新时期公安边防部队涉警舆情应对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1(7).

[2]胡晶晶.浅析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络舆论[J].新闻世界,2012(1).

第8篇:突发事件及舆情处理范文

>> 突发事件的舆情引导研究 基于大数据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对策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 探讨新传播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及其舆论引导 突发事件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 面向舆情预测的突发事件首发信息风险评估研究 面向突发事件的微信舆情生态治理研究 走出误区,合力引导重大突发事件舆情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原则探究 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机制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面向知识服务的数据清洗研究 对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认识三大偏差等10则 论社会管理创新视域下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 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功能 浅析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人人网对高校突发事件进行网络舆情引导的机制探析 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网络舆情引导的预警机制 网络情绪引导:突发事件舆情管理的新路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0-tsina-1-19643-397232819ff9a47a7b7e80a406

13cfe1.

[3]兰月新,董希琳,苏国强,等.大数据背景下微博舆情信息交互模型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5(5):24-33.

[4]刘峰,佐斌.群际情绪理论及其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6):940-947.

[5]Hatfield,Cacioppo,Rapson. Emotional contagion[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1993(2):96-99.

[6]刘志明,刘鲁.面向突发事件的群体情绪监控预警[J].系统工程,2010,28(07):66-73.

第9篇:突发事件及舆情处理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突发疫情舆情处置工作,正确引导、妥善处置突发疫情舆情,最大程度地避免、缩小和消除因突发公疫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第一时间原则。突发疫情发生后,做到第一时间监测、收集、研判舆情发展走向,及时上报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舆情动态,为应急处置提供第一手资料;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第一时间对外准确信息并慎报原因,情况较为复杂的舆情信息,在事态尚未清楚、但可能引起公众评议猜测或随意解读时,根据具体调查情况,再作后续详细,牢牢掌握信息的主动权、事件处理的舆论主导权。

(二)全局利益原则。在处置突发疫情负面舆情信息时,坚持以维护教育形象和社会大局稳定为目标,把群众利益、大局利益始终放在优先位置。

(三)口径一致原则。在对外信息中,做到步调统一、口径一致、权威,避免说法不一、自相矛盾,造成于己不利的后果。

(四)疏堵结合原则。注意把握对外信息的分寸和节奏,尊重事实,循序渐进,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正确引导和利用网络传媒,在公开透明信息的同时,及时删除各类可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谣传信息。

(五)协作协调原则。充分发挥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

组团队协作、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的作用,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二、突发疫情舆情分级

根据突发疫情舆情的性质、规模、平台级别和影响力,舆情分为一般(Ⅲ级)、较大(Ⅱ级)、重大(Ⅰ级)三个级别,分别用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Ⅲ级(黄色):指在日照市内的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发生的负面舆情,事件性质较为严重,影响范围较大。

Ⅱ级(橙色):指在山东省内的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发生的负面舆情,事件性质恶劣,影响范围大。

Ⅰ级(红色):指在部级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发生的负面舆情,事件性质恶劣,影响范围极大。

三、组织体系及职责

成立岚山区海州湾小学突发疫情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长:

副组长:

员:中层教干、级部主任

责:

(1)领导和指挥全校突发疫情舆情处置工作;

(2)根据突发疫情舆情发生、发展、衍变情况,适时启动本应急预案,召集各相关成员协同开展处置工作;

(3)组织收集、跟踪舆情信息,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报告情况;

(4)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指导下,通过正规权威媒体适时适度真实消息,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5)根据事件进展情况,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汇报,并联系卫生防疫、医院等相关单位,共同做好突发疫情的舆情处置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张小霞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组织实施突发疫情舆情处置工作。

责:

(1)负责做好全校突发疫情舆情处置的上传下达、组织协调、信息传递等工作;

(2)负责舆情事件处置相关信息的统稿、工作;

四、监测预警

(一)舆情监测

由学校办公室牵头,会同学校各职能科室,建立健全日常值班带班工作机制,认真履行信息收集工作职责,每日实行定时搜索、收集涉及我校突发疫情应急处置的负面舆情信息。

(二)预警工作

学校办公室要切实加强日常信息调查研究,做到动态监测,详实记录,及时收集各级涉及我校突发疫情应急处置负面舆情信息,立即上报突发疫情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

(三)预案启动

领导小组依据舆情信息的来源、性质、规模、平台级别和影响力等指标,及时提请上级教育主管部门预案启动指令。应急响应及其响应级别命令后,领导小组要迅速启动联动机制,立即组织开展舆情处置工作。

五、应急响应及处置机制

舆情事件发生后,及时启动舆情处置相应级别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疫情事件发生后,学校突发公共事件舆情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报告舆情,并明确工作要求,建立各项工作机制,落实人员责任,迅速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重大处置工作结束后,舆情处置领导小组对疫情事件发生、发展和舆情应对处置进行总结评估,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

六、应急保障

1.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体系,确保信息畅通。

2.加强常识宣传,提升信息捕捉、信息分析、信息研判、信息处置水平,最大限度消除因伪舆情泛滥、歪曲事实真相而造成形象受损、社会不稳定等负面影响。

3.加强干部职工培训力度,利用典型舆情处置案例,对干部职工进行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