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事件响应机制范文

突发事件响应机制精选(九篇)

突发事件响应机制

第1篇:突发事件响应机制范文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高校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并有逐步增加的趋势。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关注程度高,传播扩散快,且容易向社会波及,不仅影响高校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稳定。因此,加强高校应急能力建设,是各级政府和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突发事件诱因分析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由于自然的、人为的或者社会政治的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部突然发生的,对学校的教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干扰、冲击或危害,甚至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重大事件。而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有时可能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必须首先弄清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

第一,由于地震、台风、洪涝、火灾等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引发。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破坏力是极强的,这些灾难一旦在校园中爆发,将对学生造成致命的伤害,学校的教学也将无法正常进行。第二,由社会安全和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引发。高校属于人群高度聚集的地方,容易发生食品中毒和疾病传染等影响到学生身体健康的突发事件。第三,影响较大的一些政治类突发事件引发的大规模学生运动。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政治敏锐性很强,热情很高,但是由于涉世未深,情绪易激动,从众心理较强,很容易产生行为失范,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如不正确引导,在外力煽动下,甚至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第四,其他影响高校稳定的事件。如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引发的突发事件,大学生各种心理障碍引发的突发事件等。

二、高校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分析

(一)管理理念滞后,师生危机意识淡薄

在2003年SARS爆发前,高校一般是把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主要看成是学校安全保卫这类部门的职责;SARS之后,在认识上则提升到学校层次,但尚未完全树立“大校园应急管理”意识,尚未认识到高校应急管理是一个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需要借助和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同时,亦未很好地树立全程管理的理念,许多高校仍把应急管理当做高校管理的偶然内容,将危机发生后的干预处理当做应急管理的全部内容。高校的许多学生对危机的意识淡薄。有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对“犯罪危机”的警惕性最高,但在地震、疫情等灾害方面认识不足。很多学生对地震的发生原理可以讲得清楚。但具体到如何逃生,却知之甚少。

(二)应急管理机制缺乏法律规范和制度支持

我国现行的法律,尚未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进行专门的立法,高校应急管理表现出行政性强而法治性弱的特点。这与传统的影响和国家目前尚无专门法律来规范危机状态下的具体行为有关系。法律制度的缺失使学校规章及其实施的合法性很容易受到质疑,而在有的规章制度中还存在着与法律相抵触的现象。由于目前国家尚没有专门针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立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教育法》等只是界定和处理校园内的犯罪与违反治安问题,如学校发生管教冲突、学生伤害和教师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等危机事件,学校、个人及责任人应该各自承担什么责任,学校和教师应分别承担哪些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这在法律上都还没有定论。

(三)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我国高校中至今仍然没有建立具有决策功能的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协调部门。也没有建立起处理不同突发事件间的协调机制。当突发事件爆发时学校不能加以协调,严重地影响了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效果。在高校内部,现行的应急管理组织多为临时性的组织,对于实施持续有效的应急管理来说仍存在着先天不足:一是危机处理需要学校内外机构的合作,临时成立的小组每次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与成本同相关机构进行协调,往往错失工作良机:二是临时领导小组事先没有一个有效的应急处理计划,难以形成一套成熟的应急处理操作方案并付诸实施;三是还没有效建立相应的应急培训和教育机制;四是临时性的组织缺乏制度规范和法律支持,其合法性地位将影响危机处理措施的有效性。

三、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完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高校应加强应急教育、应急意识培养、应急预测、预防和演练等,让应急管理深入到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首先,应利用各种途径提高师生的危机意识,这是消除和减少危机隐患的有效举措。通过警示宣传、纪念活动、模拟演习等,使大学生居安思危;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理国教育等,传播法律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遵纪守法意识,提高辨别是非能力、行为自控能力和自我防范能力。其次,高校应制定和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制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事态的发展,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宗旨,以尽快恢复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学校形象为目的,根据情况不断修正和完善预案。

(二)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管理的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突发事件管理的决策、指挥、协调部门,是实现对突发事件进行有效管理的组织保证。成立独立的突发事件组织管理体系,集中学校和社会资源,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经验,更好地处理学校突发事件。高校应成立一个健全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一般来说这个组织体系应该包括决策组、执行组和咨询协助组。决策组处于核心地位,负责指挥应对突发事件、确定执行组人员、对突发事件管理做出决策;执行组是决策组制定突发事件管理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咨询协助组为决策组提供信息和帮助,三个部门缺一不可,只有大家分工协作才能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三)完善突发事件的保障机制

完善保障机制,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管理。首先应加强突发事件管理的法制建设,这将有效防止处理突发事件时胡乱决策或相互推诿现象发生。一方面在立法上,我国应加快校园安全立法步伐,对于地方上的相应立法行为应给予支持和鼓励,另一方面在制度建设上,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负起职责,加强对高校应急管理制度建设的指导和支持。其次高校应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组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担负相关信息集散及相关资源调配的职责,确保心理危机信息快速及时地传递,科学制定并规范心理危机干预流程:通过课堂教育、专家讲座、团队辅导、社团活动、网络咨询等途径和形式,在大学生中倡导和树立“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理念,做好心理危机的提前预防:并与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进行合作,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黄河,陈先刚.试论高校的危机公关与管理[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7,(6).

第2篇:突发事件响应机制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 突发事件 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近年来,学校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如学生因学业压力大自杀事件、池塘游泳溺水身亡事件、因感情问题自杀、因家庭问题出走、校园暴力事件、交通安全问题、诈骗事件、非典甲流事件等等,给学校的正常运行、常规管理带来较大影响,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带来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重大创伤,影响家庭的幸福美满。尤其是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在广大学生中普及,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已经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媒体,甚至有别于以前的传统网络和论坛,博客、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媒体的出现使得人人成为信息者、人人成为信息来源。新媒体背景下学校突发事件具有了新的特点,信息来源多样化,社会敏感度高、主体活跃性及好奇性强,社会影响力大。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相关理论指导下对有心理危机的个体或者群体采取的一种短程心理治疗,目的是在段时间内帮助他人从心理上消除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缓解和消失,恢复心理健康状态。从过程上来说包括事前干预、事中干预和事后干预。事前干预指的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前的组织构建和预防性干预;事中干预指的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心理干预;事后干预指的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心理干预。突发事件的最终处理是要尽可能地恢复或者修复到原状,包括人的心理状态;心理危机干预作为突发事件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显得重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有利于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利于减轻突发事件的破坏程度和不良影响,有利于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有利于突发事件的整体修复。

一、学校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

1.对心理干预重视程度不够

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仍将主要精力置于事件本身的处理、秩序的维护等显性因素,而对处于隐形状态的受害人及相关人员心理健康的干预和恢复重视程度不够。

2.心理干预专业人员缺乏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目前学校专职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过少,与在校生的数量不成比例,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辅导员、班主任和任课老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以满足学校开展心理健康工作尤其是突发事件处理的要求。

3.心理干预人员职业能力不高

目前大多数学校依靠的是专兼结合的队伍,学校层面有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业人员,而到年级班级则依靠非专业的教师队伍,这些人员绝大部分非心理学专业出身,心理学知识匮乏,尤其不具备心理咨询、辨别、辅导等实际操作技能。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缺乏专业背景的支持,难以有效开展工作。

4.心理干预机制不健全,落实不到位

目前大多数学校心理干预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和处理流程,很多也只是停留在纸面和文件上,当然这与心理干预队伍的现状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就造成了突发事件前工作做的少、事中做的被动、事后基本不做的局面。同时,心理干预工作没有形成一个合力,不利于干预效果的有效产生。

二、学校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1.协同性原则

心理干预作为突发事件处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突发事件处理的其他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必须通盘考虑。因此需要在统一领导下,加强协调合作,注重各个环节的关联性,提高心理干预的效果。一是需要与学校整体处理安排保持一致;二是要与学校突发事件处理的具体工作保持一致;三是与医疗救援保持一致。

2.普遍性原则

经历突发事件的人,大部分是能够自我修复的,只有小部分有异常症状,需要及时、专业的心理干预。但突发事件后心理干预的对象应该包括所有的当事人和受到突发事件影响的群体或个体,甚至包括对参与事件处理的人员进行干预。

3.科学性原则

心理干预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它要求具备专业的技能,需要心理学等专业知识背景,因此从事心理干预的工作者必须有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工作经验,这是做好科学心理干预的前提和保障。心理干预还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不能够只采取一般的情感情绪疏导、思想教育方法,这是专业心理干预和一般性心理帮助的重要区别。

4.综合性原则

突发事件的心理干预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需要将心理危机的预防、控制和治疗有机结合、层层推进、相互影响。预防工作做的好,就能够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危害或者减轻心理干预工作的难度,提高干预的效果;控制工作做的好,可以防止突发事件带来心理危机影响的蔓延和深入;治疗工作做的好,有助于整体突发事件的处理和善后。

三、学校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对策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学校应该充分认识到突发事件处理中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性,认识到目前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和不足;增加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比例,加强培训,提升相关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加大资金投入,提升软硬件支持。

2.构建完善的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防机制

(1)组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专业队伍

学校应建立学校、年级、班级、家长四级四位一体的突发事件预防体系。学校层面成立心理健康与心理危机干预中心,配备数量足够、专业素质过硬的专兼职教师,主要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普测、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心理咨询,做好突发事件的心理危机干预。各年级也相应地成立学生咨询中心,班级设立心理委员,与家长等层面一起配合学校层面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做好突发事件心理危机的排查工作。 (2)为每一名在校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自学生入学至学生毕业,学校应每学年为所有学生进行1-2次心理健康普测并建立档案;同时在特殊时期和特殊事件中也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群体进行专门普测;学院和班级根据日常对学生的了解情况,及时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每年5月份结合心理健康节对全体学生进行网络测试;同时结合“五大支持系统”,每名老师(大多接受心理学培训,获得相应资质证书)实施“五进”工程(进宿舍、进课堂、进餐厅、进活动、进网络),深入学生了解各方面情况,做好排查工作,为所有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方案。

(3)构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宣传与培训体系

无数历史事实证明,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和突发事件,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人,才能有比较好的抵抗能力。人们面对突发事件如果惊慌失措、反应不当,可能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日常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知识、防备灾难、突发事件与心理危机干预知识的普及和培训,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利于正确应对突l事件,避免或者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不利影响。构建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宣传与培训体系,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学校相关媒体、部门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普及制度化、常态化,在宿舍、餐厅、学生活动室等各种公众场所开展宣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与安全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加强合作,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演练中融入心理危机干预的内容;家庭也应该重视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与引导,构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危机干预宣传与培训体系。

3.完善突发事件处理中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1)建立健全心理危机干预机构

目前各学校都成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构,但是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并没有得到完全推广,因此成立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是必要的,也是健全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构的应有之义。心理危机干预机构人员在突发事件过程中主要承担心理危机的识别、评估、干预处理和统一领导职责。突发事件发生后,心理危机干预机构要根据事件类型进行识别可能遭受危机的群体和个人,并进行评估,同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适当干预处理,同时领导和指导不同层面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公共参与,确保相关人员遭受最小危害,尽快恢复心理健康状态。

(2)规范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程序

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应立即启动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根据事件的层级和危害程度,确立相应的方案。首先,根据事件的级别,分级启动相应层次的应急干预人员进入预案实施状态。其次,对需要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进行分类干预。根据当事人心理的脆弱程度进行分类与排序,一般可以分为普通受害人群和重点受害人群,这需要干预人员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干预,保障心理危机干预的顺利进行。

(3)完善对专业和社会资源的动员机制

学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基本是以学校为主体进行危机处理,但是对于个别的事件或者影响较大的突发事件,应该积极申请政府部门作为主导,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等资源参与处理。同时也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将各种心理危机干预力量进行整合协调。借鉴以往危机处理的经验和教训,务必做好统一领导、有效协调。二是注重新闻媒体力量的作用,尤其是在新媒体背景下,各种媒体力量的参与结果不同,对事件的发展与影响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学校要利用媒体及时通报突发事件的进展情况,但是在信息的方式上,要参考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根据所掌握的事件对公众心理影响程度的分析,避免不当信息方式对公众产生不良影响;同时要积极利用媒体,引领突发事件的舆论导向,形成积极乐观的氛围。

4.完善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善后机制

突发事件处理结束后,并不意味着对相关人员的心理影响结束了,有的应激反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衰退,但仍可能受到外界刺激随时爆发,有的则会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因此必须构建突发事件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善后机制,直到受害人的心理健康恢复到正常状态。

(1)设立长期心理救助平台

突发事件后,既需要受害者本人的心理调适,也需要学校等外部力量的持续跟踪和干预。对于学校来讲,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中心可以承担长期心理救助平台的任务。目前学校都设立心理咨询室,免费向学生开放,提供服务。

(2)建立心理重建需求的信息机制

除了依靠学校自身力量外,还要善于动员社会力量来参与心理危机的长期重建。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平台,建立一个机制,来反映突发事件心理恢复与重建动态及需求的信息,保证对心理危机干预救助的持续关注与支持。同时,来自家庭、亲友、同学和老师的关心与支持也是不可缺少的,这些力量的介入,有利于从情感上给受害者以支持和帮助。

(3)建立持续心理危机干预救助的资金募集机制

政府、学校应该提高对心理干预的重视程度,加大专门的资金预算投入,学校最好设立“心理危机干预”专项资金,加强对相关人员的选聘、日常教育培训和管理,提升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准备充足的物质保障,保证突发事件后期心理危机干预救助工作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黄锡榜.学校突发事件下学生群体心理危机干预的效果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

[2] 任燕.浅析学校突发事件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13(24).

[3] 关桐.学校突发事件中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研究[J].学理论,2015(27).

[4] 沈杰然.以心理危机干预视角探究学校群体性突发事件预防机制的建设[J].高教学刊,2015(20).

[5] 侯双霞.学校突发事件与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8).

[6] 赵金波,佟玉英,谢念湘.学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的心理干预机制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9).

[7] 韩秋莹.重大突发事件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第3篇:突发事件响应机制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校; 信息化; 突发事件; 危机预防; 问题; 对策

一、国内外研究工作现状

突发事件应对是近年来研究热点领域,其中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研究备受关注。一旦出现突发事件,没有建立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高校管理者一般不得不采取一些消极措施:封锁消息,严禁走漏风声,内部处理等。这些措施往往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不仅不利于事件的彻底解决,也不利于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不同学术背景的学者都从各自的认识出发,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对与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有关的某个侧面或某一个具体问题加以研究。归纳起来可以发现,对高校突发事件管理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把高校危机分为四类:(1)自然性危机事件(发生在高校);(2)社会性危机事件;(3)高校设施性危机;(4)高校管理类危机。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李欣提出建立智能校园突发事件紧急预案可视化平台,利用GIS技术,在地图上标识事故位置。南昌大学的王鹏程按照高校突发事件的性质对突发事件进行划分:(1)政治类突发事件;(2)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3)刑事、治安灾害类突发事件;(4)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5)高校管理类突发事件;(6)教学类突发事件;(7)校园网络的突发事件;(8)影响学校安全与稳定的其它突发公共事件。虽然高校突发事件的分类多种多样,但是简敏认为,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对突发事件进行划分便于对突发事件的管理。关于高校危机管理的阶段界定问题,学者们的相关论述较少,同样亦无定论。华东师范大学的李志强[18]将高校危机管理按照工作周期和工作重点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危机事前管理;(2)危机事发阶段管理;(3)危机事中阶段管理;(4)危机事后恢复管理;(5)危机管理评价。马叶把高校危机管理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高校危机预控管理、高校危机准备管理、高校危机反应管理、高校危机恢复管理。武宇清等将危机发生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危机潜伏期,这通常是一个较长的时期,危机苗头还没有出现,但是潜藏的一些矛盾隐患己经存在。二是危机的暴发期,一般这是一个持续时间短而强烈的时期,迫害程度较大,这是危机管理最困难、最紧迫的时期。三是危机的恢复期,危机发生后对危机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尽快恢复正常的秩序,积极寻找新的生长点。余宏明分析了美国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一些方式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关于应对突发事件的视角和研究内容比较繁杂,其中关于基于信息化基础的突发事件建模和应对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建设的研究较少,还没有形成系统、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所做的工作就很有理论和实际意义。

二、突发事件特点分析

(一)隐秘性:危机一般无法立刻被人发现,长期处于潜伏状态,学校危机从表面看是由突发事件引发,其实大都要经历一段潜伏期,这一时期许多潜伏的危机因素一开始表现并不明显,不易觉察,但它通过不断累积,达到一定程度,便会一触即发。

(二)预测困难:学校危机就其产生的表现来看,是突如其来的,如果事前没有相应的预案,往往是防不胜防,使管理者措手不及。它常表现为某一突发事件,该事件起到危机导火索的作用。

(三)联系性:一般情况下,各种学校危机是相互关联的。当一种危机发生后,易引发另一种危机。如学校管理者因某方面的决策失误而产生公众对校方的不信任,导致信誉危机、形象危机或财务危机的产生。

(四)规则性:学校危机的发生、发展虽然具有突发性、隐蔽性,但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危机全程从酝酿到解决一般要经历四个不同的阶段:潜伏期、爆发期、恢复期、解决期。每个阶段都有一定的特征,如果学校管理者认识、把握其特征也就找到了规律,就可制订与之相匹配的预防、应对、恢复和解决策略。

(五)后果难以估量:从学校危机造成的影响来看,其后果往往是难以估量的。因为一些特别严重的危机所产生的经济损失可能在当时有一个大概的估测,但从长远考虑则难以估量。另外,从产生的精神损失来看,且影响更加久远。由此突发事件而引发的学校办学形象危机会造成长期的负面效应,甚至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一方面,学校形象严重受损且波及到学校其他方面的人和事,另一方面,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甚至影响其一辈子。

三、高校突发性事件信息平台机制的建立

(一)构建信息化的危机信息收集机制

掌握信息化的危机信息收集工作的主动权。1、控制网络阵地,强化信息工作。学校必须将网络作为获取情报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并形成以党校办牵头,信息中心、保卫处、图书馆等部门结合的网络控制小组,通过对校园网及相关网站、博客、论坛的深入监控和巡查,挖掘影响学校政治稳定的情报信息;2、加强学校各部门之间的情报信息沟通与互动。建立以学校党委办公室为核心,各学院、各二级单位广泛参与的情报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在各单位分别组建一支信息员小组,通过学校办公自动化系统,完善信息收集、上报制度,使情报信息工作正规化、制度化;3、通过学生群体信息力量,获取深层次情报信息。在学生当中构建群体信息力量,通过学生获取情报信息。不断完善对群体信息力量的构建制度和考核标准,规范信息通报制度;4、通过专案、专题调查获得情报信息。在调查各类案件或协助地方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查处案件时,进行专项调查或调研,对发现的可能影响学校稳定的因素进行风险分析,对相关人员予以掌握和控制,使学校对维持稳定情况有总揽全局的控制力。

(二)构建信息化的校园突发事件应对预警机制

1、科学确定预警指标。根据应急预案中的校园突发事件的分类,遵循科学性和系统性等原则,分别设计预警指标。根据校园突发事件隐患评估的结果,对危害程度较大的安全隐患,应及时向全校教职员工发出警报,并要求他们提前采取预控措施;同时,还要强化校园网24小时值班制度,发现问题立即报告并妥善处置;2、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危机预控机制。当发现校园突发事件的征兆并确认其可能发生时,危机管理小组应迅速采取果断措施,命令有关组织和人员立即进入战备状态,把校园突发事件消灭在爆发之前;3、在校园突发事件已经发生但尚无明显的升级扩大的情况下,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切断突发事件产生的源头,尽可能把损失和影响控制到最小,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和升级;4、保证经费投入,购置校园突发事件的预控设备,比如网络数据存储备份设备等,实现一旦发生校园突发事件而导致系统信息遭到破坏,可以立即启用备份系统的信息,把损失降到最低;购置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灾备系统。由党校办牵头在校园内强制推行上网实名制,使得肇事者不敢肆意攻击校园网站,散布蛊惑人心的谣言,以实现对网页的实时检测。通过灾备系统自动恢复被篡改的文件,提高校园网信息安全。

(三)构建信息化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

构建完善可靠的信息化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主要是强化突发事件控制力。高等学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构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体系。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对于收集到的信息,需要经过系统的整理分析,甄别是非,去粗存精,从而获得重要的危机预警信号。学校以党校办为核心形成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分级负责、职责明确,预防为本、及时控制,系统联动、群防群控的处理校园突发工作原则和指导思想,提高学校处置校园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能力。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在处置校园突发危机事件时,要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宣传载体,在第一时间让广大师生了解事实真相,深入细致地做好全体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详细掌握并上报学校各类人员的思想情况,及时消除上级思想负担,化解师生各种矛盾,维护学校的稳定。根据学校各自特点制定处置机制,健全预警预控机制。建立校园突发事件隐患评估系统。采用定性、定量或者是二者结合的方法,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校园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危害程度做出绩效评估。

(四)构建信息化的校园突发事件预演机制

学校要充分发挥自己人力资源丰富的特点,加强突发事件演习。应急预案不能只在嘴上说说,要真正落实,彻底杜决:事前没人管,事后出问题拍屁股推责任的现象。学校要认真制订应急预案演习计划并定期组织演练。通过演习,让更多的教职员工了解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知识和应对措施,不断提高处理应对危机的能力,使应急预案真正发挥效用。

第4篇:突发事件响应机制范文

1.1 编制目的

维护良好社会环境,保持正常金融秩序,促进全市金融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省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有关的经济、金融法律法规,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辖内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因下列事项引起严重后果,确需有关部门给予支持和援助的突发事件。

(1)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不可抗力因素引起的、危及金融安全与稳定的突发事件;

(2)各金融机构出现被冲击、被盗、被抢、被袭击,运钞车辆遭抢劫、劫持等突发事件;

(3)金融机构计算机系统因硬件设施受损或普遍遭受病毒侵袭,发生系统性故障;

(4)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集体辞职、失踪、发生重大意外事故或者高级管理人员、业务营销人员携巨款潜逃,发生特大金融诈骗案件;

(5)金融债券到期未能及时兑付、金融机构被公告撒销(关闭)或其他因素引发存款挤提、保证金挤提、集体退保、其他债务挤兑、集体上访等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

(6)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困难、偿付能力恶化或者出现巨额亏损;

(7)出现对金融业、金融机构进行负面失实报道,造成严重影响金融业健康发展的重大事件;

(8)暴发区域性金融风险或系统性金融危机;

(9)发生其他影响金融稳定运行的事件。

1.4 工作原则

统一指挥,条块结合;依法处置,稳妥缜密;整合资源,信息共享。

2 组织机构与职责

2.1 市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及职责

成立市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市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工作。由联系金融工作的副市长担任总指挥,市政府联系金融工作的副秘书长、人行市中心支行行长担任副总指挥,人行市中心支行、银监分局、市财政局、市公安局的分管领导为成员。

市应急指挥部主要职责:研究部署全市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工作,指导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修订《市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根据情况和需要,在发生金融突发事件时,决定是否启动本预案;负责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协商应对策略,采取措施,妥善处置;围绕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分析经济金融形势,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正常的经济金融秩序;根据金融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决定是否终止本预案。

2.2 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及职责

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设在人行市中心支行,办公室主任由人行市中心支行行长兼任。

办公室主要职责:负责接收、管理、上报有关资料和信息,核实了解金融突发事件的具休情况,提出处置意见建议,及时报告市应急指挥部;在市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本预案后,通知并协调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具体实施;督促检查各县(区)、各部门、各成员单位应急预案的制定和实施情况;组织开展应急工作信息报送和新闻报道工作;负责金融突发事件信息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2.3 各成员单位职责

人行市中心支行:负责组织制定本系统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根据相关职责,当全市人民银行系统或金融机构发生金融突发事件时,按照相关应急预案和应对金融突发事件的有关规定,实施报告和处置;对金融突发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做出判断,指导本系统和相关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根据金融突发事件严重程度和涉及范围,建议市应急指挥部启动本预案。

督促证券类金融机构制定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当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证券类金融机构发生突发事件时,督促其按照本行业对金融突发事件处置的有关规定和应急预案,实施报告和处置;对金融突发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做出判断,及时向市应急指挥部报告;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和涉及范围,建议市应急指挥部启动本预案。

督促保险类金融机构制定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当保险类金融机构发生突发事件时,督促其按照本行业对金融突发事件处置的有关规定和应急预案,实施报告和处置;对金融突发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做出判断,及时向市应急指挥部报告;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和涉及范围,建议市应急指挥部启动本预案。

银监分局:负责组织制定本系统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和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根据监管职责,当银行类金融机构出现突发事件时,按照本行业对突发事件处置的有关规定和应急预案,实施报告和处置;对金融突发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做出判断,在及时向市应急指挥部报告的同时,指导本系统和银行类金融机构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和涉及范围,建议市应急指挥部启动本预案。

市财政局:在处置金融突发事件过程中需要动用财政资金时,经市政府批准后予以及时划拨;积极申请有关优惠税费政策,防止经济金融运行出现不稳定因素。

市公安局:加强对金融机构安全保卫工作的监督指导,督促金融机构按照国务院《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有关规定,落实防范措施;派出警力参与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对有关嫌疑人员采取控制措施;查处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治安秩序;防止出现群体性事件和发生治安事件,保证金融单位正常业务经营和员工人身及财产安全。

2.4 各金融机构职责

负责组织制定本系统金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将预案报属地监管部门备案(证券类金融机构和保险类金融机构报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及时向相关监管部门报告发生的金融突发事件;发生突发事件时,各金融机构按市应急指挥部要求,共同开展处置工作。

2.5 信息联络员

3 事件分级

金融突发事件按照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和一般(Ⅳ级)分为4个等级。当金融突发事件等级指标有交叉、难以判定级别时,按较高一级突发事件处理,防止风险扩散;当金融突发事件等级随时间推移有所上升时,应按升级后的级别处理。

3.1 Ⅰ级金融突发事件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I级事件:

(1)具有全省性影响的金融(含证券、期货)突发事件;

(2)金融行业已出现或将要出现连锁反应,需要各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共同处置的金融突发事件;

3.2 Ⅱ级金融突发事件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Ⅱ级事件:

(1)对金融行业造成影响,但未造成全省性影响的金融突发事件;

(2)市级监管部门不能单独应对,需要进行跨市州或跨部门协调的金融突发事件。

3.3 Ⅲ级金融突发事件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Ⅲ级事件:

(1)对本市金融行业造成影响,但未造成全市性影响的金融突发事件;

(2)市级监管部门能单独应对,不需要进行跨市州或跨部门协调的金融突发事件;

3.4 IV级金融突发事件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Ⅳ级事件:

(1)对县(区)金融行业造成影响,但未造成区域性(县、区范围内)影响的金融突发事件;

(2)县、区监管部门能单独应对,不需要市级监管部门进行协调的金融突发事件。

4 预测、预警

4.1 体系建立

人行市中心支行、银监分局应建立本系统定性、定量数据监测分析指标体系,加强本系统及金融机构运行情况的跟踪、监测、分析,及时收集、汇总发生在本市范围内和市外对本市辖区形成重大影响的有关金融突发事件的信息,及时向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报送风险提示信息,力争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4.2 信息报告

各成员单位应将其监管职责范围内发生的较大及以上金融突发事件及时向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出预警报告,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各部门通报的信息,提出综合性预警报告。

5 应急响应

5.1应急信息

5.1.1信息报告原则

金融突发事件信息要按照分级负责、条块结合、逐级上报、及时准确的要求报送。

发生金融突发事件时,事件发生单位应按照事件等级规定的时限要求立即向其上级主管单位、当地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和公安部门报告,同时组织应急工作组,开展处置工作。各接警单位、部门应按工作权限、职责,及时向本系统、本行业的上一级单位报告。

5.1.3信息报告内容

主要包括金融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等级、原因、危害程度、影响范围、涉及金额、涉及人数、可能造成的损失等情况;事件发展态势和拟采取的应急对策;其他与事件有关的内容。

处置金融突发事件过程中,相关市级监管部门要及时统计、调查、分析事件所涉及的金融机构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等情况,处置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等内容,并报告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5.2 事件处置原则

处置金融突发事件要反应迅速、专业对口、各方参与、相互配合,做到依法、快速、高效、稳妥和节约成本。同时工作人员要遵循保密原则,不得随意向外泄漏相关情况。

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工作应在市应急指挥部统一领导下,采取金融机构、上级主管单位、监管部门和人民银行4级递进的层次处置。

5.3 Ⅰ级响应

市级监管部门接到报警后,属于Ⅰ级金融突发事件的,应在1小时内报告市应急指挥部。市应急指挥部召开紧急成员会议,启动本预案进行处置,并与省有关部门协商制定处置金融突发事件的措施,必要时报请省政府成立全省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进行处置。

5.4 Ⅱ响应

市级监管部门接到报警后,属于Ⅱ级金融突发事件的,应在2小时内报告市应急指挥部。市应急指挥部召开紧急成员会议,启动本预案进行处置,维护我市行政区域内的社会稳定。同时与其他市州相关部门共同协商制定处置措施,并将结果报告上级单位。

5.5 Ⅲ级响应

市级监管部门接到报警后,属于Ⅲ级金融突发事件的,应在2小时内报告市应急指挥部。市级监管部门能够单独应对的,由事件发生单位与所涉及相关部门共同处置,启动本系统应急预案进行处置。需要市级监管部门跨部门协调应对处置的,由市应急指挥部决定召开紧急成员会议,启动本预案进行处置。

5.6 Ⅳ级响应

各县(区)监管部门接到报警后,属于Ⅳ级金融突发事件的,应在2小时内报告市应急指挥部。相关县(区)监管部门能够单独应对的,启动本系统应急预案,并与突发事件发生单位共同处置。需要市监管部门跨部门协调应对处置的,启动当地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处置。

5.7 成员单位应急预案启动

本预案启动后,各成员单位要在市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下,立即启动本部门、本单位的应急预案,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处置工作,防止风险进一步扩散。

5.8 相关应急预案终止

市应急指挥部根据金融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和事件处置情况,决定终止本预案的实施。同时,各成员单位根据突发事件发展态势和处置情况,决定终止本系统应急预案,并向市应急指挥部报告。

5.9 与其他部门的协调

市应急指挥部协调法院、检察院、工商、税务、企业主管部门,依法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打击各类损害金融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并给予金融机构各类优惠政策,帮助其渡过难关。金融机构出现支付风险时,各级财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单位应筹集资金进行救助。

5.10 相关信息的对外

根据处置金融突发事件的需要,实行新闻制度,由市应急指挥部或各成员单位指定专门的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信息。未经授权,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采访或对外信息。

市应急指挥部要协调各媒体,统一宣传口径,及时、准确报道事件的有关情况,澄清事实,正确引导舆论。

6 后期处置

6.1 原因调查和责任追究

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权限、职责对金融突发事件进行全面调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相关监管部门对事件所涉及金融机构的账目进行保管、清理,对关闭的金融机构个人债权进行核实,落实兑付和补偿措施。

6.2 损失评估

相关监管部门对事件所涉及金融机构在突发事件中的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进行评估,并报告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6.3 分析总结

金融突发事件处置完毕,负责事件处置工作的成员单位应在处置工作完成后10个工作日内向市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交书面报告。报告内容包括:基本情况、采取的措施、处置结果和防范措施。

6.4 改进措施

第5篇:突发事件响应机制范文

1.1编制目的

推进应急处置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制度化,降低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切实维护全市出租汽车行业稳定。规范全市出租汽车行业突发性事件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及时有效处置出租汽车行业突发性事件。

1.2编制依据

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125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政办〔〕23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出租汽车行业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的通知》政办〔〕19号)市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结合我市出租汽车行业实际,制订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指导、预防和处置全市范围内的出租汽车行业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1.4工作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耐心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积极预防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社会的危害。

2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基础工作,提高防范意识,增强预警分析,将预防与应急处置有机结合,力争将事件遏制在萌芽阶段、控制在基层,及时消除诱发突发性事件的各种因素,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

3坚持属地为主。各县(市)和矿区人民政府建立应急处置工作指挥机构,实行市、县两级政府管理,建立联动协调制度,构建分级负责、统一指挥、综合协调、逐级提升的处置体系。

4坚持依法处置。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处置,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政策的严肃性,注重工作方法和策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宣传、协商、调解等方法处置出租汽车行业突发性事件,加强对出租汽车从业人员的说服教育,引导从业人员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防止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2组织指挥体系

2.1市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部

市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为市出租汽车行业突发性事件应急工作指挥部(以下简称市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部)主管副市长担任总指挥,市政府主管副秘书长、市交通局局长、市公安局常务副局长担任副总指挥,市局、财政局、物价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地税局、监察局、总工会、广电局、无线电管理局和运政管理机构等部门的主管负责同志为成员。

市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交通局,办公室主任由市交通局局长兼任,成员由市公安局、局、财政局、物价局、工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地税局、监察局、总工会、广电局、无线电管理局和运政管理机构等部门相关人员组成。

2.1.1市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部的主要职责

负责组织、指挥、协调和指导全市出租汽车行业突发性事件的应急管理和处置工作;及时向市政府报告事件发生、发展及处置情况;完成市政府交办的有关事项;研究解决事件处置过程中的其他重大事项。

2.1.2市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部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履行应急值守职责,及时掌握和报告全市范围内出租汽车行业突发性事件动态;协调相关部门认真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督促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机构落实市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部的要求,做好防控工作;汇总应急工作信息并上报。

2.2县(市)和矿区应急工作指挥机构

县(市)和矿区出租汽车行业管理工作联席会议领导小组是本行政区域出租汽车行业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工作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出租汽车行业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3应急联动

各级应急工作指挥机构根据应急任务的实际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参加应急处置工作。相关部门要服从应急工作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全力以赴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

4分级标准

按照突发性事件的性质、规模和危害程度,突发性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4.1特别重大突发性事件(I级)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性事件(Ⅰ级)

1发生500人以上大规模出租汽车行业罢工或停运、交通严重堵塞,冲击、围攻党政军机关和要害部门的事件;

2其他需要作为特别重大突发性事件(Ⅰ级)对待的事件。

4.2重大突发性事件(Ⅱ级)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重大突发性事件(Ⅱ级)

1发生499人以下、100人以上出租汽车行业聚众围堵、冲击党政机关要害部门,堵塞交通,集体罢工或停运的事件;

2其他需要作为重大突发性事件(Ⅱ级)对待的事件。

4.3较大突发性事件(Ⅲ级)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较大突发性事件(Ⅲ级)

1两个以上县(市)出租汽车行业发生集体罢工或停运、交通严重堵塞,冲击、围攻党政军机关和要害部门的事件;

2发生99人以下、50人以上出租汽车行业集体罢工或停运的事件;

3其他需要作为较大突发性事件(Ⅲ级)对待的事件。

4.4一般突发性事件(Ⅳ级)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为一般突发性事件(Ⅳ级)

1一个县(市)出租汽车行业发生非法集会、游行示威,上访请愿、罢工或停运的事件;

2发生49人以下、10人以上出租汽车行业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罢工或停运的事件;

3其他需要作为一般突发性事件(Ⅳ级)对待的事件。

5应急响应

突发性事件发生后,根据突发性事件等级,应急工作指挥机构要及时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预案,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保证联络畅通,统一指挥、指导各地各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5.1信息报告

突发性事件信息的,由应急工作指挥机构通过通讯、信息网络等方式进行。突发性事件信息包括事件情况、应急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

突发性事件发生后,各地各部门要在规定时间内如实报告。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报告事件进展情况。

1根据特别重大突发性事件(Ⅰ级)重大突发性事件(Ⅱ级)较大突发性事件(Ⅲ级)和一般突发性事件(Ⅳ级)所对应的情形,事发地县级相关部门须立即向当地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机构报告。事发地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机构接到报告后,要在30分钟内报告当地政府,同时报上一级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机构。

2应急处置阶段,特别重大突发性事件(Ⅰ级)处置情况须及时报送;重大突发性事件(Ⅱ级)处置情况须一日一报,紧急情况须及时报送;较大突发性事件(Ⅲ级)和一般突发性事件(Ⅳ级)处置情况须一日一报。

3应急状态解除后,事发地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机构要将突发性事件处置情况于2日内书面报告市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部办公室。

4报告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等级、采取的措施和善后处置措施等。

5.2应急措施

突发性事件实行分级响应制度,按照不同突发性事件级别分别采取以下响应措施:

5.2.1特别重大突发性事件Ⅰ级应急响应

1特别重大突发性事件Ⅰ级发生后,市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部要向市政府提出启动本预案的建议。各有关部门及事发地政府在市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按照职责分工,全力做好处置工作。

2市公安局要立即组织警力赶赴现场,及时掌握经营业户和从业人员的思想动态及其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严密关注安全稳定动态,维护现场治安秩序,保护在场人员的人身安全,严防有人乘机煽动闹事、蓄意制造事端,发现事件发展苗头要迅速处理和及时上报。

市交通局、局、运政管理机构等部门要会同当地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从源头上化解纠纷,防止各种矛盾激化和升级。

3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机构要认真分析各部门上报的信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处置应急事件,密切关注事件发展动态,做好各项防范准备工作。

5.2.2重大突发性事件Ⅱ级应急响应

1重大突发性事件Ⅱ级发生后,市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部要向市政府提出启动本预案的建议。各有关部门及事发地政府在市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按照职责分工,调动多方面力量和资源,密切配合,协调联动,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紧急处置。

2市公安局要立即组织警力赶赴现场,及时掌握经营业户和从业人员的思想动态及其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严密关注安全稳定动态,维护现场治安秩序,保护在场人员的人身安全,严防有人乘机煽动闹事、蓄意制造事端,发现事件发展苗头要依法制止并及时上报。

市交通局、局、运政管理机构等部门要会同当地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从源头上化解矛盾纠纷,防止各种矛盾激化和升级。

3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机构要认真分析各部门上报的信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处置应急事件,密切关注事件发展动态,认真做好应对突发性事件升级的准备工作。

5.2.3较大突发性事件Ⅲ级应急响应

1较大突发性事件Ⅲ级发生后,事发地政府根据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机构的建议,启动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统一指挥本行政区域内较大突发性事件Ⅲ级处置工作。

2事发地公安部门要立即赶赴现场,及时掌握经营业户和从业人员的思想动态及其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严密关注安全稳定动态,维护现场治安秩序,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煽动闹事的违法者,发现事件发展苗头要依法制止并及时上报。

事发地交通、、运政管理机构等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防止各种矛盾激化和升级。

3事发地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机构要认真分析各部门上报的信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处置应急事件,密切关注事件发展动态,认真做好应对突发性事件升级的准备工作。

5.2.4一般突发性事件Ⅳ级应急响应

1一般突发性事件Ⅳ级发生后,事发地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机构要及时向本级政府提出启动突发性事件相关应急预案的建议,由当地政府做出是否启动预案的决定。应急预案启动后,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迅速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2事发地公安部门要立即赶赴现场,及时掌握经营业户和从业人员的思想动态及其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严密关注安全稳定动态,维护现场治安秩序,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煽动闹事的违法者,发现事件发展苗头要依法制止并及时上报。

事发地交通、、运政管理机构等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防止各种矛盾激化和升级。

3事发地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机构要认真分析各部门上报的信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处置应急事件,密切关注事件发展动态,认真做好应对突发性事件升级的准备工作。

6应急结束

现场处置和指挥机构在确认突发性事件得到有效控制或处置结束后,向批准启动预案的应急工作指挥机构提出终止突发性事件应急状态的建议。批准预案启动的应急工作指挥机构综合有关意见后,宣布终止突发性事件应急状态。

7预防和善后处置

善后处置工作在市和县(市)矿区政府统一领导下,由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妥善处置善后事宜。要对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对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研究制定长效机制和解决办法。

8应急保障

8.1信息保障

建立健全并落实出租汽车行业突发性事件信息收集、传递、处理、报送等环节的工作制度,完善有关部门、单位现有的信息传输渠道,保持信息报送设施特别是现场应急通信系统性能完好,并配备必要的应急备用设施和技术力量,确保信息报送渠道畅通。

8.2人员保障

各县(市)和矿区要落实处置出租汽车行业突发性事件应急人员。应急人员根据突发性事件的具体情况和应急指挥机构的要求,具体实施应急处置工作。

8.3培训保障

积极组织开展应对出租汽车行业突发性事件现场指挥人员及应急处置队伍的指挥和技能培训,定期进行应急综合演练,提高各单位对突发性事件的协同处置和快速反应能力。

9附则

9.1奖惩

市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部及时对出租汽车行业突发性事件的处置工作进行总结、评估。对在预防和处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根据有关规定进行表彰。

国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法依纪追究当事人的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1对有关规定不执行或贯彻不力,或新出台有关政策侵害出租汽车经营者、从业人员利益,或对从业人员的合理诉求敷衍塞责,引发突发性事件或致使事件升级的

2对本地存在可能引发出租汽车行业突发性事件不及时了解,不做细致工作,不认真解决,失职、渎职,甚至怂恿从业人员到上级机关集体上访,致使突发性事件发生的

3因泄露国家秘密或违反工作纪律等行为,导致出租汽车从业人员集体上访或引发突发性事件的

4出租汽车行业突发性事件发生后不及时报告,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处置不当,甚至压制有关部门、单位及时如实上报情况、及时处置,致使可以避免的影响和损失未能避免的

5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中有其他违法违纪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

9.2预案制订与更新

市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部要根据突发性事件发生的趋势和预案实施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修订建议,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各县(市)和矿区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机构可参照本预案,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9.3预案解释部门

本预案由市出租汽车行业应急工作指挥部负责解释。

第6篇:突发事件响应机制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日益发展,对地铁运营与地面交通应急处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参考国内外相关城市的相关经验,为发展中城市制订相应的应急模式提供有益参考。

 

引言 

 

地铁一旦遭遇不可抗力,正常运营受到影响或中断时,必将对于城市居民的正常出行产生影响。健全和完善的地铁运营与地面交通应急机制与模式,有助于降低地铁突发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国内外的一些城市,对此都日益重视,并陆续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和实践。

 

一、国内大城市地铁应急经验概述 

 

国内对于地铁应急做出了一定的尝试,如广东广州成立了城市轨道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行首长负责制。还下发了一系列应急方案,增强地铁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这些模式的优点:能够实现应急接驳运力的集中投放,迅速疏散滞留乘客。存在的问题是:应急车辆完全依靠从既有的公交线路中抽调,高峰期的操作性和响应速度可能难以保证;应急接驳车辆只沿地铁故障段开行,乘客可能需要经过多次换乘,才能到达目的地;只实现了滞留乘客的疏散,而忽视了公交对地铁的功能补充;方案实施至地铁滞留乘客疏散完毕,而没有考虑滞留乘客疏散完毕,地铁可能尚未恢复正常,居民的出行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缓解或解决;只对运力进行了重新分配,而总量供应没有增加。

 

二、地铁运营与地面交通应急处理模式研究简介

 

在总结国内各城市地铁应急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对国内各城市地铁运营与地面交通应急处理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1.基本策咯 

从以上国内各城市地铁应急经验中可以总结出相关的应急预案所必须涵盖的构成要素包括协调机制和处理模式。 

2.地铁应急协调机制 

清晰明确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以及上下畅达的响应机制,是地铁应急协调机制高效的保障和支持。 

①构成要素。一套完整的应急协调机制应包含“责任主体”、“责任分工”、“应急方案”、“启动条件”、“协调机制”等五大基本要素。 

②协调模式 地铁应急响应模式有三种基本类型: 

a水平响应型:政府中没有常设的应急机构。地铁发生紧急事件后,一般情况下,地铁公司是应急处置的主体,地铁与其他相关应急单位或机构采取一对一的联系模式。2000年以前的北京地铁基本上是这样一种形式; 

b 垂直响应型:政府设立有专门的地铁应急指挥机构。专业常设应急指挥机构,作为紧急事态下的处理中枢,担负着指挥协调的任务,运用政府强制力保障应急措施的到位。上海地铁和广州地铁采取的是这样一种形式; 

c混合响应型:有常设的地铁应急指挥机构。由应急指挥机构负责下达命令,并协调工作,但是地铁突发事件下的地面交通紧急接驳,由地铁公司与公交公司自行联系,或交由自营巴士进行。北京地铁、香港地铁目前采取的是这样一种方式。

③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 

 ⑴ 轨道交通应急机构的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a成立独立的常设机构,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b应急机构的成员,应涵盖紧急事态或突发事件下可能涉及到的各职能部门和单位; 

c由市一级的行政领导出任该应急机构的指挥,必要时以强力的行政手段保障应急措施的执行效力。 

 ⑵ 地铁应急指挥办公室的主要职能: 

a制订、审核和完善地铁突发事件专项预案; 

b组织指挥各方面力量处理城市轨道交通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指定现场总指挥统一指挥对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现场的应急救援,防止事故和事件蔓延和扩大; 

c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做好抢险救援、信息上报以及恢复生活、生产秩序等善后处理的工作; 

d检查督促各单位做好各项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应急救援准备工作,每年组织领导重点防范单位进行一次应急救援的演练; 

e建立应急救援信息网络,向社会公众信息,平息误传或谣言,保持社会安定。 

④地铁应急响应机制 

地铁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是指地铁突发事件的事故现场(或灾害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以及应急处理单位三者之间,在既定信息通道上的信息发送与反馈机制,具体包括:预测预警机制、预案启动机制、指挥协调机制、信息机制等。 

⑴ 预测预警机制。一套完整的预测预警机制包括:预警、报警、接警、通报和响应五个部分。 

⑵ 事件报告机制。 

当地铁发生重大事故或者特大事故,地铁控制中心值班主任应在第一时间,将事故详细信息、已经采取控制措施和控制效果等,通过专线电话,迅速上报至市地铁应急指挥办公室。具体上报程序、上报形式、上报内容等,参照市应急指挥中心要求和《运营分公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执行; 

当达到需要启动地面交通应急保障方案的条件时,地铁控制中心值班主任应将如下内容通过电话,迅速上报至市地铁应急指挥办公室: 

a中断的开始时间,影响区段、方向 

b预计影响的客运量; 

c预计影响持续时间; 

d需公交接驳的两端车站的站名、接驳地点; 

e其他有必要报告的信息。 

市地铁总公司在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必须按要求写出书面快报,分别报送市委、市人民政府,抄送市相关部门,并根据要求,续报有关情况。 

3.3应急处理模式 

应急处理模式包括地面交通应急和站内乘客疏散两个层面。站内乘客疏散的应急预案一般由地铁公司自行制订并完成,主要涵盖的要素有:站内监控、事态报告、信息、客流引导、进出站控制、地铁运营调整。 

制订紧急情况下的交通保障方案,主要目的是快速、安全地应对出现的紧急情况,及时疏散地铁滞留乘客和有效降低突发事件对城市公共客运体系的负面影响,减少地铁停运对居民出行产生的干扰,工作内容包括两个方面:① 制订不同等级突发事件情况下的交通保障方案;② 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建议。 

目前采用的交通应急保障模式主要有三大类:①疏运巴士;②出租车;③公交线路调整。其中,公交线路调整具体又分为:加密并行线路、开辟应急专线、线路延伸调整三种。 

 

三、结束语 

 

国内各个城市的交通应急保障模式各有优势,但是所采用解决方案单一,并且没有产生新的运力,只是实现了运力转移,缺口依然存在,平衡没有恢复。因此,实际采用的交通应急保障模式,应针对不同的故障情况和事态发展,组合搭配三组分项方案使用。 

 

第7篇:突发事件响应机制范文

关键词:地铁公共交通应急处理模式

引言

地铁一旦遭遇不可抗力,正常运营受到影响或中断时,必将对于城市居民的正常出行产生影响。健全和完善的地铁运营与地面交通应急机制与模式,有助于降低地铁突发事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国内外的一些城市,对此都日益重视,并陆续进行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和实践。

一、国内大城市地铁应急经验概述

国内对于地铁应急做出了一定的尝试,如广东广州成立了城市轨道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实行首长负责制。还下发了一系列应急方案,增强地铁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这些模式的优点:能够实现应急接驳运力的集中投放,迅速疏散滞留乘客。存在的问题是:应急车辆完全依靠从既有的公交线路中抽调,高峰期的操作性和响应速度可能难以保证;应急接驳车辆只沿地铁故障段开行,乘客可能需要经过多次换乘,才能到达目的地;只实现了滞留乘客的疏散,而忽视了公交对地铁的功能补充;方案实施至地铁滞留乘客疏散完毕,而没有考虑滞留乘客疏散完毕,地铁可能尚未恢复正常,居民的出行问题依然没有得到缓解或解决;只对运力进行了重新分配,而总量供应没有增加。

二、地铁运营与地面交通应急处理模式研究简介

在总结国内各城市地铁应急经验的基础上,本文对国内各城市地铁运营与地面交通应急处理模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1.基本策咯

从以上国内各城市地铁应急经验中可以总结出相关的应急预案所必须涵盖的构成要素包括协调机制和处理模式。

2.地铁应急协调机制

清晰明确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以及上下畅达的响应机制,是地铁应急协调机制高效的保障和支持。

①构成要素。一套完整的应急协调机制应包含“责任主体”、“责任分工”、“应急方案”、“启动条件”、“协调机制”等五大基本要素。

②协调模式地铁应急响应模式有三种基本类型:

a水平响应型:政府中没有常设的应急机构。地铁发生紧急事件后,一般情况下,地铁公司是应急处置的主体,地铁与其他相关应急单位或机构采取一对一的联系模式。2000年以前的北京地铁基本上是这样一种形式;

b垂直响应型:政府设立有专门的地铁应急指挥机构。专业常设应急指挥机构,作为紧急事态下的处理中枢,担负着指挥协调的任务,运用政府强制力保障应急措施的到位。上海地铁和广州地铁采取的是这样一种形式;

c混合响应型:有常设的地铁应急指挥机构。由应急指挥机构负责下达命令,并协调工作,但是地铁突发事件下的地面交通紧急接驳,由地铁公司与公交公司自行联系,或交由自营巴士进行。北京地铁、香港地铁目前采取的是这样一种方式。

③机构设置和职能分工

⑴轨道交通应急机构的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a成立独立的常设机构,以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

b应急机构的成员,应涵盖紧急事态或突发事件下可能涉及到的各职能部门和单位;

c由市一级的行政领导出任该应急机构的指挥,必要时以强力的行政手段保障应急措施的执行效力。

⑵地铁应急指挥办公室的主要职能:

a制订、审核和完善地铁突发事件专项预案;新晨

b组织指挥各方面力量处理城市轨道交通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指定现场总指挥统一指挥对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现场的应急救援,防止事故和事件蔓延和扩大;

c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做好抢险救援、信息上报以及恢复生活、生产秩序等善后处理的工作;

d检查督促各单位做好各项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和应急救援准备工作,每年组织领导重点防范单位进行一次应急救援的演练;

e建立应急救援信息网络,向社会公众信息,平息误传或谣言,保持社会安定。

④地铁应急响应机制

地铁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机制,是指地铁突发事件的事故现场(或灾害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以及应急处理单位三者之间,在既定信息通道上的信息发送与反馈机制,具体包括:预测预警机制、预案启动机制、指挥协调机制、信息机制等。

⑴预测预警机制。一套完整的预测预警机制包括:预警、报警、接警、通报和响应五个部分。

⑵事件报告机制。

当地铁发生重大事故或者特大事故,地铁控制中心值班主任应在第一时间,将事故详细信息、已经采取控制措施和控制效果等,通过专线电话,迅速上报至市地铁应急指挥办公室。具体上报程序、上报形式、上报内容等,参照市应急指挥中心要求和《运营分公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执行;

当达到需要启动地面交通应急保障方案的条件时,地铁控制中心值班主任应将如下内容通过电话,迅速上报至市地铁应急指挥办公室:

a中断的开始时间,影响区段、方向

b预计影响的客运量;

c预计影响持续时间;

d需公交接驳的两端车站的站名、接驳地点;

e其他有必要报告的信息。

市地铁总公司在特大事故和突发事件发生后2小时内,必须按要求写出书面快报,分别报送市委、市人民政府,抄送市相关部门,并根据要求,续报有关情况。

3.3应急处理模式

应急处理模式包括地面交通应急和站内乘客疏散两个层面。站内乘客疏散的应急预案一般由地铁公司自行制订并完成,主要涵盖的要素有:站内监控、事态报告、信息、客流引导、进出站控制、地铁运营调整。

制订紧急情况下的交通保障方案,主要目的是快速、安全地应对出现的紧急情况,及时疏散地铁滞留乘客和有效降低突发事件对城市公共客运体系的负面影响,减少地铁停运对居民出行产生的干扰,工作内容包括两个方面:①制订不同等级突发事件情况下的交通保障方案;②提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建议。

目前采用的交通应急保障模式主要有三大类:①疏运巴士;②出租车;③公交线路调整。其中,公交线路调整具体又分为:加密并行线路、开辟应急专线、线路延伸调整三种。

三、结束语

国内各个城市的交通应急保障模式各有优势,但是所采用解决方案单一,并且没有产生新的运力,只是实现了运力转移,缺口依然存在,平衡没有恢复。因此,实际采用的交通应急保障模式,应针对不同的故障情况和事态发展,组合搭配三组分项方案使用。

第8篇:突发事件响应机制范文

关键词: 高等院校 突发事件 危机管理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特殊性

高校突发事件属于公共危机事件的范畴,但是由于其主体的特殊性,与公共危机事件相比也具有其显著特征。其主要特点如下:

(一)事件的突发性。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没有预兆,突然爆发,其具体时间、规模大小、表现形态、影响程度都是难以预测的,而且会迅速演变,管理者根本无章可循,必须迅速反应和分析。

(二)起因的复杂性。

高校突发事件的起因十分复杂,既可能是偶然的一次停电、饭菜提价或教室寝室被盗等问题,又可能是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新旧体制的摩擦,更可能是涉及国家的重大事件。事件一旦发生,青年学生往往反应迅速,积极参与,使得突发事件在师生中迅速扩散,事态变得更加复杂。

(三)目标的针对性。

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绝大多数涉及学生切身利益,学生的诉求往往是针对某件具体的事、某个具体的人和某个管理部门,如学生学籍管理问题、宿舍安全问题、人身伤害赔偿问题,等等,要求明确,针对性强。

(四)主体的敏感性。

青年学生有知识、有激情、热爱祖国、关心时事、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加之现在网络和媒体信息传播快捷,通讯技术发达,事件一旦发生,就很可能导致局面一时难以控制。

(五)严重的危害性。

高校突发事件破坏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其他方面的正常秩序,给学校整体工作和学生学习带来损失,造成人们思想和心理上的极度恐慌。而且极易为社会上别有用心者和闲杂人员所利用,客观上“加深”了危害的范围和程度。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

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有很多,笔者对国内今年来高校突发事件进行分析,将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分为以下五类。

(一)物理原因。

由于高校周边的物理环境或者校园基础设施而引发的危机。无论是人为还是自然的,其中的一些物理因素是可以控制的,甚至是可以避免的。

(二)心理和精神原因。

由于潜在的身体或心理疾病而引发的危机。近年来,一些大学生由于自身身体、学习、生活、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原因,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因心理问题导致大学生自杀引发的突发事件也时有发生。

(三)公共卫生原因。

由于高校学生生活、学习比较集中,所以容易发生食品中毒和疾病传染等影响学生身体健康方面的突发事件。

(四)偶发性原因。

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社会感染理论,在集体行为中,不仅有情绪传染,也有行为传染,即某种行动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更重要的是,人觉得在集体的行为中有安全感,不怕受到惩处。人们越是关注某一目标或行为,越容易受到影响;高校属于人群聚集的地方,所以一些偶发性原因可能引起群体冲突。

三、建立和完善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引发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有很多,因此,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我们应该建立一套系统的应对机制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应从预防、反应、恢复三个方面完善。

(一)事前预防:建立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

1.建立校园内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建立校园内突发事件的预警系统能够提前模拟危机发生的情况,全面具体地考虑多种解决方式,以达到消除危机后果甚至避免突发事件发生的目的。

2.对全校师生进行生命教育及危机管理基本知识的培训。加强危机干预基本知识的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包括危机意识教育和危机管理实务等常规培训。

3.加强危机管理研究,累计危机处理的经验。

(二)事中:应当注重确认、控制和解决突发事件。

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快速反应。高校突发事件一旦发生,高校必须在最短时间内组织突发事件应急小组,调动训练有素的人员,快速加入调查、分析的进程中,全面了解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程度。同时,必须及时信息,以便使大众媒体正确了解事情的发展,防止各种谣言的产生及传播。

2.主动面对。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学校应作为消息的第一来源,主动配合媒体的采访和公众的提问,掌握信息的主动权,避免媒体的错误导向和公众的误解。

3.灵活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不能生搬硬套,而是应灵活处理。在危机爆发后,相关责任人应讲究方法,灵活处理,将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以解决问题和消除矛盾为主要目标。

4.全局利益优先。高校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应注意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突发事件一般是由于局部的问题产生的,但是会影响全局利益,因此我们考虑问题应从全局角度考虑。

(三)事后:做好善后工作,消除影响,总结经验教训。

1.尽快恢复学校秩序。危机事件终结后学校的首要任务是稳定人心,恢复秩序,同时密切关注、跟踪、反馈危机事件的后期效果,采取措施消除可能再次引发后续危机的诱因,巩固已取得的宏观稳态秩序。

2.成立专项小组开展调查工作。全面评估危机造成的损害并制定恢复秩序、补救损失、弥合裂痕的具体措施。

3.总结经验,完善校内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争取做到“失”中求“得”。

4.恢复学校的声誉。在危机结束之后,我们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如何恢复受到影响的形象,怎样使得社会对学校的态度恢复。这对于高校的长远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高校危机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发展必须面对的难题,面对多元化的危机,我们需要多元化和前瞻性以保持高校应对复杂环境的能力。因此我们要从全局出发,顺应时代的要求,增强危机意识,建立危机预警与防范机制,积极面对突发事件的发生,以最有效的方式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为高校师生创造更适宜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储节旺,周绍森.论高等学校的公共危机管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24).

第9篇:突发事件响应机制范文

〔关键词〕情景分析;情景——应对;应急沟通;应急决策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3.11.007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3)11-0029-04

1 应急决策面临的困境应急决策是在发生非常规突发事件或出现征兆时,面对压力和不确定性,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条件下收集处理有关信息,制定应急行动方案并实施的,为应对突发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过程[1-2]。面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主体通过对当前情境的认识及对事件发展形势的预见,做出非程序化的快速决策,这个过程中应急决策面临以下困境:

1.1 危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现今应急决策面对更加不确定的动态环境,包括突发事件发生、发展、衍变的不确定性,决策对象的复杂性,应急决策约束条件的不确定性,应急决策方案实施效果的不确定性等[3-4]。决策环境处于难以控制的迅速变化之中,并通常趋向恶化发展。

1.2 决策主体缺乏经验与素质应急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个人直觉判断或者经验判断做出决策,但突发事件通常是预想不到、没有经历过而又突然发生的事件。并且在应急管理中,个人素质难以满足应急决策要求,决策主体易被个人思维所局限。

1.3 应急决策方法有待发展非结构化或半结构化的问题性质,使得传统的决策理论和方法难以适用于突发事件应急决策问题。在非常规突发事件情形下,情景类型与决策方案之间是高度关联的,决策主体的决策结果高度依赖于当前情景,现有决策方法难以应对这种不断衍变的情景。因此一旦突发事件爆发,应急预案和规划难以应对不断衍生变化的突发事件,只强调突发事件的可预见性,过分夸大事前应急规划的作用而忽视事中的应急决策并不可取。突发事件衍变的不确定性和独特性导致传统的“预测——应对”模式和方法已缺乏适用性,“情景——应对”模式在应急管理中逐渐受到重视[5]。

2 情景分析方法及其在“情景——应对”应急决策中应用的可行性2.1 情景分析方法及其特点情景分析又称情景规划,是通过假设、预测、模拟等手段生成未来情景,描述未来多种可能结果,并分析其对目标的影响的一种方法[6]。突发事件发生后,其发展趋势难以预测,主要的原因在于信息匮乏,意外和方法不当等因素影响,特别是对于许多外部因素不了解,由此导致对突发事件发展缺乏认识并错估形势。而情景分析法能帮助决策者在应急决策中采取“情景——预测”的应对思路,发现事件变化的某些趋势并避免两个最常见的决策错误:过高或过低估计事件未来的变化及其影响[7]。情景分析方法具备以下特点:(1)偏重定性分析。情景分析法基于驱动力及不确定性因素描述将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情景故事的形式完成情景构建。在这个过程中,情景分析主要通过系统的思考,对现有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能够识别并分析其中非量化的因素。(2)持续渐进的过程。突发事件的发生与演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对其趋势和变化进行掌握,这就对应急决策提出动态性的要求。在变化的环境中,下一时段的掌握的信息一定比现在更多,情景分析通过持续不断收集信息和分析,将明显不可能发生的情景剔除,使预测的情景向几种主流情景集中,得出更加细致准确的情景描述。(3)承认结果的多样性。情景分析法的最基本观点是未来充满不确定性,但未来有部分内容是可以预测的[8]。其可预测的内容是多样化的,有多种可能发展的趋势,因此预测结果也将是多维的。

2 情景分析方法在“情景——应对”应急决策中应用的可行性 情景分析方法在过去应急决策中应用的研究相对缺乏,主要应用于应急预案编制、应急物流规划等方面,已有研究主要关注基于过去情景的情景构建[9],忽视过去突发事件的情景在匹配当前情景上的局限性。结合情景分析研究,本文从另一角度引入情景分析方法,对事件发生后动态衍变的危机环境进行分析并预测趋势,试图从理论上构建基于情景分析方法的应急决策机制。情景分析提供了一种应对突发事件衍变性的手段,满足应急决策对不确定性分析的需要,符合“情景——应对”的应急管理模式,它在应急决策中的运用具有可行性。应急决策难以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尽管情景分析不能够消除不确定性,但是它为减少不确定性,分析未来可能出现的趋势提供了帮助。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情景分析的目的不是预测未来到底是哪种情景,也不是为未来的各种情景的出现概率赋值,而是通过多种情景将未来环境的可能发展变化演示出来,利用情景提供的关于未来的信息,深刻理解不确定性并为之作好适当准备,以便在未来从容应对[10]。情景分析不是一次性工作,而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它是一种动态分析的工具。一次情景分析工作的结束,并不代表情景分析的完结,危机环境依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决策主体也不可能通过一次性的情景分析对事件发展做出精确预测,需要根据不断更新的信息对预测情景进行修正。应急管理过程中的应急决策不是一次性的,根据突发事件的变化决策会不断变更,这种基于情景分析的动态分析过程可以为应急决策提供阶段性的参考依据,所以运用情景分析辅助阶段性的应急决策具有可行性。

3 基于情景分析方法的“情景——应对”应急决策机制的构建 突发事件发生后,决策目标由事前预防转变为减少损失,但事件发展的衍变性,对应急决策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一般情景分析法为基础,采取“情景——应对”的应急管理模式,提出一种基于情景分析方法的应急决策机制(见图1),包括4个阶段:事件突发阶段,情景分析阶段,应急决策阶段和危机监测阶段。

3.1 事件突发阶段事件突发阶段是为情景分析阶段做好准备,进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并对事件性质分析。事件一旦发生,损失已经不可避免,此时组织内部对于突发事件必须能够迅速反应,针对事件的类型进行先期处置,并做好对外沟通工作,为进一步的情景分析获取时间上的主动。应急处置同时,决策主体对事件性质进行分析,主要关注3个问题:(1)突发事件是由什么关键因素导致?(2)应急目标是什么?(3)可配置资源的情况如何?与此同时应当组建情景分析团队,主要包括外部应急管理专家,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等。

3.2 情景分析阶段情景分析阶段是针对当前危机环境的各项要素,构建情景的过程,也是对不确定性进行分析的过程,通过情景分析能够准确判断危机发展态势、影响程度和社会公众的反应,从而将突发事件控制在萌芽期,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扩大。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3.2.1 识别影响危机的因素,分离不确定性要素通过对突发事件及其危机环境的分析,分离出影响突发事件发展的恒定要素、可确定要素和不确定要素[10],包括3个部分:(1)分析恒定要素恒定要素是指已经在短期内确定不变的环境要素,如国家政策、消费者习惯和技术等。在应急管理中,宏观背景的变化较小,但其中的一些要素往往对于危机的应对起图1 基于情景分析的“情景——应对”应急决策机制

到重要作用,恒定要素的分析可以采用STEEP清单法分析[6]。(2)分离可确定要素和不确定要素可确定要素是可通过数据收集和深入分析确定的影响事件发展的要素,而不确定要素是暂时不能探明的要素。这两者都是中微观环境下的要素,与突发事件密切想关,主要采用“重要性与不确定性矩阵”或“重要性与不确定性矩轴”来分析[6](如图2),各要素分布于矩轴的各区域,其中高重要性、高不确定性因素要素1和要素2是关键的不确定要素,高重要性、低不确定性因素要素3是关键可确定性要素。部分不确定要素会随着时间和信息收集而转化为可确定要素,其中关键的可确定要素被探明后也是突发事件衍变的重要信号。

图2 重要性与不确定性矩轴 (3)分析不确定要素,找出独立不确定要素和相关不确定要素独立不确定要素是影响突发事件发展的关键,在当前无法确定其变化,而相关不确定要素则会受独立不确定要素影响,如社会公众对事故灾害的认知受媒体态度影响,而媒体态度主要受自身责任感影响,相对独立。如果要素2会受要素1的影响而变化,而要素1不受其他因素影响,则要素1是独立不确定要素,要素2是相关不确定要素。

3.2.2 分析外在驱动力具有高度重要性的独立不确定性要素就是影响突发事件的外在驱动力,通过对不确定性要素外在驱动力的分析,可以对不确定性要素的变化趋势进行假设。

3.2.3 分析早期信号根据恒定要素和已知可确定要素可以构建突发事件变化的宏观危机环境,其中某些关键环境信号,如技术条件、气候环境等,在应急决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3.2.4 完成情景构建根据分析影响突发事件发展的早期信号和外在驱动力,可以假设出一些未来可能发生的危机情景。首先通过分析早期信号,确定当前的宏观环境,如当前气候环境、文化背景。其次在宏观环境确定的条件下对关键驱动力进行分析,构建情景轴。将驱动力量按重要性与不确定性的高、中、低程度加以归类,在属于高重要性、高不确定性的驱动力量群组中选出2个或3个最重要的驱动力,作为危机情景内容的情景轴,进而发展情景逻辑(如图3),可以组合出4种情景。

图3 二维情景轴

3.3 应急决策阶段决策过程是根据构建的情景进行预测并采取相应决策方案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涵两个步骤:(1)基本情景一般数目较多,需要从中提炼情景(2~4个)进行预测,这些情景包括所有的焦点,最常见的是发展3种情景:最好的可能、最坏的可能和最可能发生的情景[11],这样决策主体能够理性将多种可能纳入思考。但应当注意,这些情形的假设不应涉及过远的未来,因为突发事件发展衍变性强,过于长远的预测缺乏价值。提炼情景后,需要完善情景故事,构建情景内容,帮助决策主体对事件发展情景有直观的理解。根据先前的分析的宏观环境和可确定要素建立情景故事的框架,然后将重要驱动力在故事框架中赋予一定位置,构建几种不同的危机发展的情景故事,对可能的危机情景进行预测。(2)根据几种对当前环境的情景预测,决策主体做出相应的决策方案和心里准备。首先,应急决策者明确在当前的环境和条件下的决策目标是什么,这个目标应当明确且可实现。其次,应当根据情景分析结果的最好、最坏和最可能的情景进行分析,分别制定相应应急决策方案,并对设计的几种应急决策方案进行评价,选择最佳方案进行实施。应急决策方案的制定应符合承担责任原则和灵活应对原则。突发事件可能导致组织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冲突,组织只有勇于承担责任,向公众坦诚,才能获得其理解与支持。在应急决策过程中,决策主体需要结合事态变化和现有资源灵活应对,这样不仅能成功应对危机,甚至能提高组织声誉。最后,应急决策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要做好坦诚沟通。应急沟通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应急决策过程中组织内部的沟通,将事件的发展情况及时反馈到决策主体;二是组织与社会公众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组织要及时公布事件进展情况。

3.4 危机监测阶段危机监测阶段为动态分析和阶段性决策提供保障。应急决策做出以后,要不断监测危机环境变化,对不确定要素进行持续的评估,随时准备进行下一阶段的情景分析。对突发事件的监测主要针对以下两个方面:应急决策对突发事件及其危机环境的影响;突发事件及其危机环境对不确定要素的影响。通过监测阶段,该机制在情景分析阶段与应急决策阶段之间形成闭环。

4 相关保障措施为了使基于情景分析方法的应急决策机制有效运作,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保障其运行:

4.1 构建指挥决策平台为了打破个人决策思维的局限性,决策主体更多地需要以合作的方式应对突发事件,来自不同领域的应急专家和组织成员通过建立统一的指挥平台,进行多元合作。在这个平台中,各方面人员组成一个统一的应急决策小组,由一人担任最高决策者,进行统一协调和最终决策;应急决策小组下设情景分析小组和信息收集小组,分别承担情景分析和信息收集的工作。

4.2 强化信息沟通机制沟通的目的是更好的理解,在运用情景分析时需要良好的沟通机制保障应急决策的进行。构建的情景在情景分析团队内进行沟通,对存在的分歧和问题进行及时讨论和修改,使预测的情景具有内部一致性;保障情景分析团队与应急决策小组的沟通畅通,应急决策主体参与情景分析,促进其对情景的充分理解;构建完善的信息收集机制,确保决策平台对突发事件变化的信息有充分的掌握;完善信息发言人制度,及时向公众公布最新事件消息,避免谣言的传播,做好舆论引导工作以稳定公众情绪。

4.3 合理选择分析人员情景分析是一种偏重定性的预测方法,需要综合多方面意见进行综合判断,因此情景分析人员的意见对结果影响很大,这一点让组织在选择情景分析人员上要尽量做到内外兼顾。在内部选择具有经验的应急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他们对于突发事件的变化发展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在外部选择不同领域权威的应急管理专家,他们熟知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准确分析事件中涉及的专业问题,并有丰富的应急管理理论和经验。

参考文献

[1]李明磊,王红卫,祁超,等.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决策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22(3):158-163.

[2]Walle B,Turoff M.Decision support for emergency situations[J].Information Systems & e-Business Management,2008,6(3):295-316.

[3]林鸿潮,栗燕杰.论非常规条件下的应急决策及其制度保障[J].中国应急管理,2010,(5):16-23.

[4]曾伟,周剑岚,王红卫.应急决策的理论与方法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9(3):172-176.

[5]李仕明,刘娟娟,王博,等.基于情景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2009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论坛”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1-14.

[6]娄伟.情景分析理论与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7]曾忠禄,张冬梅.不确定环境下解读未来的方法:情景分析法[J].情报杂志,2005,(5):14-16.

[8]岳珍,赖茂生.国外“情景分析”方法的进展[J].情报杂志,2006,(7):59-64.

[9]刘铁民.重大突发事件情景规划与构建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2012,(4):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