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突发事件分析范文

突发事件分析精选(九篇)

突发事件分析

第1篇:突发事件分析范文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自杀等突发事件日益增多,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数量持续上升,己成当前严重影响高校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十五年来我国各类高校典型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时间、发生类型等方面进行的统计分析,总结出各类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基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校园环境。

关键词: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规律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不断深化改革的特殊时期,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各种矛盾也纷纷进入校园,高校学生由于自身因素,或学校管理因素,或因特殊的自然因素,或因高校外界各种因素的介入,校园安全问题受到严峻挑战。各种类型的学生突发事件屡屡出现,我们应该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规律,针对潜在的危险信号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从而有效遏制突发事件的发生,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特点

1.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一般来说,突发事件是指人类社会不能预料或难以预料而突然发生的事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目前,我国对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相关表述尚未形成统一意识,主要有高校突发事件、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高校学生危机事件等若干种表述。笔者认为高校突发事件中涉及的主体包括教职工、学生或其他与学校有密切关系的人员。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既可能是事件的组织参与者,也可能是事件受害者),发生在学校内外,由于人为因素、政治社会因素、自然因素或其他因素引发的,在事先不能预料或难以预料的情况下突然爆发的,对学生的人身精神造成伤害的、对学生的财产造成损失的、对学校的教学生活秩序造成损害的,具有较大影响的突发事件。

2.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特点

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公共突发事件的一种,因此,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具有公共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破坏性、紧迫性、扩散性等特点,此外由于高校的特殊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还具有自身的独特特点。

(1)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特殊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是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有知识、有理想,但由于他们思想不够成熟,对事物的看法不够全面,容易冲动,遇事不能理性思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抵抗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心理承受压力较弱,缺乏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从而导致突发事件的升级和质变。

(2)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群体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我国在校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多。一般一所普通本科院校的在校生都在万人以上,学生住宿相对集中,情绪、行为容易互相影响。由于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影响,有些地区还把众多大学校园建设在同一地区,形成“大学城”,这又使得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爆发的概率升高。一旦某个高校学生发生突发事件,不但会影响本校学生的参与,还可能引发其他校园学生的参与,往往会引发一些在独立情况下不会发生的行为。这些容易导致从众群体行为的发生,继而发生大规模的。

(3)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当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后形成的阶段,心理承受能力和理性思考能力较弱,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较差,他们对于新事物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嗅觉性,在思想行为上也具有高度的同质性,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对非常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在心理和行为上往往表现得非常敏感,容易卷进关注与参与的漩涡。

(4)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复杂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具有复杂性,首先是诱发事件原因的复杂性。既有学生自身个性心理因素引发的自杀事件,又有家庭成长环境、社会不良环境引发的刑事犯罪;既有暴雨、台风等引发的自然灾害,也有高校设施不完善导致的安全事故。其次是事件应对中的复杂性。在一些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中,学生家长大闹学校,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甚至引发他人围观聚集、社会媒体关注,这都给学生事件妥善处理带来了不小的复杂性。如果事件处理不及时,还会引起连锁反应,使事件更为复杂。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规律

笔者根据相关资料,收集了1999~2015年间全国20个省113个典型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具体如下:

1.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类型

经过对数据的分析整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主要有以下几类:

(1)政治稳定事件,含各种原因导致的。

(2)大学生自杀事件,学生采取跳楼、上吊等结束自己生命的形式。

(3)社会治安事件,包括学生参与或受害的抢劫、、盗窃、斗殴等事件。

(4)意外事故事件,包括火灾、意外受伤,交通事故、溺水等事件。

(5)猝死事件,因身体原因导致的学生突然死亡事件。

(6)公共卫生事件,主要指学校里爆发的传染病、食品中毒等事件。

(7)自然灾害事件,主要指暴雨、地震、台风等引发的导致学生人身财产受到损害的事件。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中,大学生自杀事件、意外事故事件、社会治安事件这三类所占事件总数的比例较高,三者合计达到了75.22%,而大学生自杀事件则超过了30%,排在各类学生突发事件的第一位。可见大学生自杀事件是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中的最易发、多发事件。此外,意外事故事件占26.55%,社会治安事件占18.58%,这两类也都超过了案例总数的10%。

2.大学生自杀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发生时间上,5月、6月、7月、11月、12月是大学生自杀事件的高发月份,发生比例均超过了10%。5月份是发生次数最多的月份,占34起自杀事件总数的20.59%。

(2)自杀形式分析。自杀形式上,跳楼是我国大学生自杀的首要形式,达到了70.59%。其次为服毒、跳湖(海)。跳楼之所以成为大学生自杀的首选方式,是因为简便易行,死亡迅速,痛苦相对其他形式较少。

(3)性别分析。34起大学生自杀事件中,女生人数略高于男生。女生18人,占比为52.94%,男生16人,占比47.06%。

3.意外事故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在全部案例中,因发生火灾、交通意外等事故的案例有30起,发生数量位居第二位。

(1)发生时间分析。10月是意外事故发生最多的月份,达到了23.33%。其次是4月份、5月份。2月份、7月份、8月份为寒暑假期,意外事故发生数量相对较少。

(2)发生类型分析。在意外事故的类型中,火灾发生的比例最高,达到了26.67%。其次为交通事故和高空(楼)跌落,分别为16.67%。设施缺失损坏为10.00%,排在第三位。

4.社会治安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社会治安事件,包括大学生是事件的实施者或是受害者的抢劫、、盗窃、斗殴等事件。

(1)发生时间分析。经过统计,5月份发生的治安类事件最多,达到了23.81%,其次为4月份,达到了14.29%。2月、3月、7月、12月份也是高发月份,发生比例均在9%以上。

(2)类型分析。在掌握的资料中,学生为实施者对其他学生进行人身伤害的案件共有14起,达到了66.67%,而社会人员为实施者的人身伤害事件只有5起,只占总数的23.81%。这说明我国高校总体上是安全的,社会闲杂人等很少进入学校实施人身伤害等犯罪活动。

5.政治稳定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对10起政治稳定事件的发生时间进行总结后发现,4月、5月、6月、7月、10月均有此类事件发生,其中4月份发生3起,5月、6月、7月各发生2起。

(2)类型分析。在10起政治稳定事件中,因对外国不满爆发的反日等游行示威事件有6起,因对学校管理存在不满导致的有3起,还有因与城管发生矛盾导致的1起。因此,高校应教育引导学生理国,教育学生不组织、参与非法集合示威等活动。

6.公共卫生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9起公共卫生事件中,3月份、4月份、7月份各有1起发生,9月份、11月份各有三起发生。由此可见,9月、11月容易多发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

(2)类型分析。在这些公共卫生事件当中,8起因食物中毒引发,1起因甲型H1N1流感病例引发。因我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应对机制,所以,传染病在高校大规模爆发概率较低。但学校应加强食堂卫生监管及学校周边环境治理,加强对食物中毒事件的防范,为学生创造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

7.身体原因猝死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6起学生猝死事件中,5月、9月、11月、12月各有1起,6月份有2起。6月份是毕业季,学生经常聚会喝酒,加上天气炎热,容易诱发身体疾病。此外,季节转换时也应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学生注意休息,提醒有既往病史的学生做好预防工作。

(2)类型分析。在这些猝死事件中,2名学生在睡眠中猝死,1名学生注射头孢类药物后饮酒猝死,3名学生在参加运动活动时猝死。通过这些案例,高校应增强对学生的健康教育,教育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用药常识,在军训、运动会及各类比赛前做好体检工作,在比赛进行中做好医疗救助工作,防止学生发生意外。

8.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发生规律分析

(1)发生时间分析。在此次统计中,共有3起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分别发生在5月、7月、8月。近年来我国高校都加大了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有所提高,但在夏季暴雨、台风多发季节仍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风险。

(2)类型分析。在这3起事件中,因地震引发的事件1起,因暴雨引发的事件1起,因台风引发的事件1起。这些自然灾害造成了人员被困、校舍损坏,严重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这就要求高校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组织好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应对危险的能力。

三、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防范的若干措施

根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生规律的研究,笔者认为做好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防范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掌握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规律,做好多发季节的防范工作。通过研究发现,4月、5月、6月、9月、10月、11月、12月是各类突发事件的高发月份,高校要按照突发事件发生规律,有的放矢的提前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工作,降低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

2.掌握突发事件发生的类型规律,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处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治疗;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生命教育,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加强学生的纪律教育,使学生认真遵守学生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的健康教育,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医疗常识等知识,加强学生的危机教育,提高学生面对危险时的应对能力。此外高校应定期对基础设施进行维修,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治理,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

3.建立一支专业化队伍,建立学生突发事件防范长效机制。高校应加大对学生突发事件防范工作的投入力度,组建一支具备安全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丰富,技能突出的专业化队伍,建立常态化的运行机制,全面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和突发事件的防范工作,切实提高高校应对学生突发事件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新仓.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体系及防范机制的实证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

[2]楼琛.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应对策略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04

第2篇:突发事件分析范文

方法:从120调度指挥系统中导出2011至2012年突发事件出车救援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2011年3人以上突发事件有702宗,其中以交通事故为主的事故灾难占50.43%;2012年3人以上突发事件有1136宗,其中事故灾难占53.96%;两年中,事故灾难占突发事件总数的52.61%;事故多发地为宝安区和龙岗区,两区域突发事件数占深圳市总数的54.62%;事件发生的月份分布在2011年表现为下半年多发,2012年则表现为上半年频发;分析两年事件发生的时间分布规律,发现高峰出现在20至24时。

结论:急救医疗管理机构应针对突发事件发生规律进一步完善医疗应急救援预案。

关键词:突发事件医疗应急救援信息分析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029-02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数据来源于2011年至2012深圳市急救中心调度系统数据库。

1.2统计方法。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011年和2012年深圳市突发事件类型的构成情况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2011年3人以上突发事件有702宗,其中以交通事故为主的事故灾难占50.43%;2012年3人以上突发事件有1136宗,其中事故灾难占53.96%;两年中,事故灾难共计967宗,占事故总数的52.61%。

3讨论

压力性尿失禁的病因非常多,是影响女性身体健康的常见病。压力性尿失禁最常见的原因是膀胱颈和近段尿道支撑缺乏。压力性尿失禁的主要发病机制为尿道粘膜封闭作用降低、膀胱尿道活动过度和尿道固有括约肌缺损[3]。腹部压力升高时压力不能及时传到有效部位,引起膀胱压力大于尿道压力,导致尿失禁。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逼尿肌活动过度也是老年人压力性尿失禁的常见原因之一。压力性尿失禁分为4度,尿失禁在卧床时出现为Ⅳ;尿失禁在行走或站立时出现为Ⅲ度;尿失禁在用力或者咳嗽屏气时出现为Ⅱ度;尿失禁在咳嗽等腹压突然增加时出现为Ⅰ度。

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主要为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手术治疗主要有人工尿道括约肌、尿道悬吊带术、膀胱颈部悬吊、尿道内粘膜下胶原注射等。保守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盆腔生物电刺激、盆底肌肉训练等[4]。

盆底电刺激疗法是通过给予患者生物电兴奋,在患者阴道内放置探针,借助探针监测的盆腔电信号,指导患者正确放松和收缩盆腔肌肉,从而达到治疗效果。在操作的过程中要和患者进行适当的沟通,降低患者的恐惧心理,减少患者的不适,增强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同时注意消毒避免感染,提高治疗效果。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及时的随访。本次研究给予患者盆底电刺激疗法,通过分析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效果,观察组的总体有效率和治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效果比较明确,能够降低患者的痛苦,是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会范,张瑞莉,娄安峰,等.盆底肌电刺激联合功能锻炼治疗老年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60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医药,2008,23(28):2344-2346

[2]苏静,文建国,王庆伟,等.盆底肌电刺激疗法治疗老年女性真性压力性尿失禁[J].山东医药,2006,46(2):20-21

第3篇:突发事件分析范文

Abstract: College mass emergency is one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university stability and even social stability in the present period. But the research in this area is mainly based on the overview and summary analysi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s, which is lack of a suitable tool for theoretical analysis to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mass emergencie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stablish the model based on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between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and student participan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quilibrium of the model the paper proposed that university administrators should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in the college mass emergency process. In this situation it caneliminate the negative impact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chool.

关键词: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博弈;复制动态方程

Key words: college mass emergency;evolutionary game;replicator dynamics equ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005-03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的发展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同时由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数量也日益增多。

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中,如何能够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达到一种利益的均衡,深入研究其中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将有助于提高高校管理部门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于妥善解决突发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各参与方(主要指高校学生和管理者)由于其拥有的知识和推理水平是有限的,同时其内部成员之间的收集及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是有差别的,所以在行为方式上符合有限理性中惯性、短视等假设。在演化过程中,参与学生群体中的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其他个体中获得较高收益的行为策略,进行行为决策,最后达到系统均衡的稳定状态[1]。所以,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演化过程。

本文尝试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建立高校管理者和参与学生群体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两个参与主体之间的策略互动机制,并对结果进行较好的分析总结,为高校管理者在校园危机状态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控制局面,赢得转机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

1 基本假设

在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过程中,往往涉及到高校管理部门、学生群体、媒体等多元力量的博弈。在三个参与方中,媒体尽管有时会对突发事件的进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从本质上只处于从属地位,高校管理者和参与学生群体才是突发事件的主要参与主体[2]。因而,本文将重点分析以高校管理者和参与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的演化博弈过程。

高校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后,高校管理者拥有较多信息和行政资源,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封、堵”往往成为其首选,对于由不同诱因引发的或者不同性质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高校管理者可以选择采取“压制”或者“退让”的策略。对于学生群体来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且由于信息不对称性和有限理性,使得在做出自身行为决策时难以估计出是否能够达到利益最大化,所以很有可能采取激进的行为而使问题激化,所以其可以选择的策略可以归纳为“平和诉求”或“激进抗争”。

表1列出了在博弈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指标和参数的含义。

2 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博弈模型

本文以高校管理者Manager(简记作“M”)和参与学生群体Student(简记作“S”)作为博弈的双方,构造了一个博弈模型,其支付矩阵如表2所示。

在博弈的初始阶段,假设高校管理者选择“压制”的比例为x(t),则选择“退让”策略的比例为1-x(t);参与的学生群体选择“平和诉求”的比例为y(t),选择“激进抗争”策略的比例为1-y(t)。

为简便起见,把x(t)、y(t)分别写成x和y。

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

高校管理者“压制”和“退让”的期望收益分别为Ex、E1-x,高校管理者的混合策略即选择“压制”和“退让”的平均期望收益为■。则

Ex=y(-Cq-Cb)+(1-y)(F-Cq-R)

=(1-y)(F-R)-Cq-yCb

E1-x=y*0+(1-y)*(-R)

=-R(1-y)

■=xEx+(1-x)E1-x

高校管理者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x(Ex-■)

=x(1-x)(Ex-E1-x)

=x(1-x)[F-Cq-yF-yCb](1)

对于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中的学生参与者而言:

学生参与者采取“平和诉求”和“激进抗争”的期望收益分别为Ey、E1-y,学生参与者的混合策略即选择“平和诉求”和“激进抗争”的平均期望收益为■。则

Ey=x(Ep-Cp+Cb)+(1-x)(Ep-Cp)=(Ep-Cp)+xCb

E1-y=x*(-F)+(1-x)*0

=-Fx

■=yEy+(1-y)E1-y

学生参与者策略的复制动态方程为:

■=y(Ey-■)

=y(1-y)(Ey-E1-y)

=y(1-y)(Ep-Cp+xCb+Fx)(2)

3 高校管理者策略的演化稳定分析

高校管理者选择策略比例的动态变化速率可以用下列动态微分方程表示,一般可以把微分方程简记为

F(x)=■。

当y=■,式(1)F(x)的值为0,此时意味着所有的x都是稳定状态。

当y≠■时,则从式(1)可以解出x*1=0,x*2=1两个可能的稳定状态。

根据演化博弈的基本理论,其策略是演化稳定均衡策略必须满足主导策略对于变异策略入侵的稳定性,即演化稳定策略对微小扰动的抗干扰性。

当F′(x*)

演化稳定策略要求F′(x*)

①若F-Cq

②若0

当y>■时,

F′(x*1)

当y

F′(x*2)

4 学生参与者策略的演化稳定分析

与上节所述方法相同,学生参与者选择策略比例的动态变化速率可以用下列动态微分方程表示,一般可以把微分方程简记为F(y)=■。

当x=■时,式(2)的F(y)值为0,此时意味着所有的y都是稳定状态。

当x≠■时,则从式(2)可以解出y*1=0,y*2=1两个可能的稳定状态。

对Cp-Ep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

①若Cp-Ep

②若Cp-Ep>F+Cb,即■>1时,恒有x

③若0

即0

当x>■时,

F′(y*2)

当x

F′(y*1)

5 模型结论分析

本文通过建立高校群体突发事件中高校管理者与参与学生群体之间的演化博弈模型,比较不同的均衡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本博弈过程存在三个演化稳定策略:

①若F-Cq

②若Cp-Ep

即如果参与学生群体采取“平和诉求”的成本小于其采取“平和诉求”所增加的收益,最终的学生参与者都会选择“平和诉求”的策略。

③若Cp-Ep>F+Cb,即Cp>F+Cb+Ep,则y=0是演化稳定策略。

即当参与学生群体采取“平和诉求”策略的成本大于高校管理者给予的补偿、自身增加的收益以及“激进抗争”策略的群体受到处罚三者之和时,可以推断参与的学生群体会选择“激进抗争”的行为策略。

由上述三个演化稳定策略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①如果高校管理部门对采取“激进抗争”策略群体所给予的处罚F较少,而高校管理者采取“压制”策略成本的Cq偏高,则理论上高校管理者最终应该选择“退让”的策略。这显然不利于推动的学生参与者采取“平和诉求”的策略解决冲突。

②如果参与的学生群体选择“平和诉求”策略所获得的收益Ep大于其由此所付出的成本Cp,则学生参与者将最终选择“平和诉求”的策略。

③如果的学生参与者选择“平和诉求”策略所获得的收益Ep过小,而成本Cp过大,高校管理部门采取“压制”策略时对采取“平和诉求”策略的学生群体的补偿成本过小,而对选择“激进抗争”策略的参与者处罚较小,最终所有的学生参与者都会选择“激进抗争”的策略。

6 结束语

由前述的分析可知,在高校群体突发事件的参与主体博弈过程中,由于两个博弈主体最初的策略选择分布状况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均衡结果,即达到不同的演化稳定策略。

换言之,博弈双方最终会选择哪一种策略与初始两个博弈主体对各自策略的选择比例密切相关,而博弈主体初始策略的选择与其选择该策略所能取得的收益大小有关系。

根据前文的相关分析,高校管理者作为博弈主体之一,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调整前文所提及的相关关键指标,改变博弈对方的收益,从而使得高校群体突发事件向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事态发展,化危机为转机,化转机为契机,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识予.有限理性条件下的进化博弈理论[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1,3(5):3-9.

第4篇:突发事件分析范文

关键词:消防;突发事件;宣传报道;重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5-0116-02

当前,各级消防部队不断壮大宣传队伍,强化业务培训,及时对各类众多消防突发事件进行新闻,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总结基本的经验教训,一是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各级部门领导态度认真,主动面对媒体;二是制定完善消防突发事件新闻处置的方案,形成快速响应机制;三是建立覆盖全国的新闻发言人和新闻联络员队伍,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四是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联系,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一、基层消防突发事件新闻处置面临的新挑战

(一)传统媒体的深入报道

一发生消防突发事件就会云集各级众多媒体前来,各家媒体站在不同角度和立场进行报道,激烈竞争使得媒体热衷深度挖掘形成独家报道,甚至有的媒体进行舆论炒作。我们之前采取的新闻通稿的做法,往往是语焉不详,缺乏新闻核心元素,不正面回答热点问题,还停留在“是否发生”的初级水平,而媒体已经深入到“为什么发生”、“政府部门是否失职”的新阶段。

(二)网络媒体的抢先报道

在互联网时代,消防突发事件第一时间报道的大多是网络媒体,报纸、电台、电视等传统媒体往往是从互联网获知信息后再去报道。网络彻底改变消防突发事件的传播规律。一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二是传播工具为社会大众所掌握,人人都可以当记者,简单上网就可以消息,封锁消息是不可能的;三是传播过程网民参与互动,网民会发表评论,好事者会开展人肉搜索,使得一个简单事件深度发酵最终不可收拾;四是传播范围扩散,本地发生的消防突发事件经过网络传播全国人民都会知道。

(三)中央媒体的广泛报道

本地发生的消防突发事件完全可能会吸引中央媒体的广泛报道,这会产生两方面的情况,一方面影响面几何性放大,有损对外美誉度;二是高度考验当地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

(四)境外媒体的国际报道

境外媒体报道本地发生的消防突发事件,将会产生两方面的情况,一是影响扩散到国际,给事件处理施加压力;二是不排除某些媒体别有用心据此攻击污蔑我方。

二、基层消防突发事件新闻处置的应对策略

制定应对策略,强化舆论引导 消防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置工作,实际上是争夺“话语权”的过程,媒体充当“话筒”成为信息的放大装置,党政机关和各利益方在争夺话筒发出自己的心声。成功的新闻处置是要让新闻媒体发出党政部门的声音,主导社会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一)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整合各种传媒手段,形成舆论引导合力

社会消防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多种传播媒介同时介入,我们进行舆论引导时,也要利用多种传播工具如报刊、杂志、电视、网络、手机信息等公布事实真相,事件进展情况,抢占舆论阵地。

(二)开展舆情搜集与研判

古语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舆情搜集与研判是开展有效舆论引导的前提。一是平时注意研究不同类型的消防突发事件传播规律,分析走向和影响,形成不同的处置预案;研究不同媒体特别是都市类报纸的报道特点,掌握侧重点与喜好。二是发生后搜集掌握媒体、网络、群众三个舆论场的信息,分析研判舆论焦点和发展趋势。从现时情况看,媒体舆论场的可信度较高,易受宣传部门的引导;网络舆论场可信度较低,虚假消息流行;群众舆论场传播能力较强,易受主流媒体的影响。

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召开新闻会、约见记者、新闻稿等多种形式灵活消息,用主流媒体的声音去消除网络和群众中的各类谣言。

(三)全程主动提供全面信息

消防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国内外媒体前往现场采访,目的是获取信息,及时提供信息就有可能引导舆论。但是,要改变“我提供信息媒体就会客观全面报道”的简单认识,做好全程的新闻,主动提供全面信息,以满足新闻媒体的更高要求。从时间上来看,可将消防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置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消防突发事件刚发生情况并不明朗,新闻的重点是抢时间,要在一个半小时内简明扼要地讲清事态状况,消除公众的困惑和恐慌。第二阶段是消防突发事件的处理阶段,新闻的重点是与各类谣言做斗争,要动态跟进及时进行新闻,平息社会质疑。第三阶段是消防突发事件的善后阶段,新闻的重点是讲清各项善后措施,争取群众支持。在这三个阶段,可灵活采用新闻通稿、召开新闻会、组织媒体专访等形式,主动详尽将政府想讲的、媒体关注的和群众想知道的说出来,修复和树立政府形象,争取群众支持理解。

(四)加强记者服务与媒体管理

一是做好信息服务,明确告知记者新闻的人员、时间和地点,持续时间较长的消防突发事件还要成立新闻小组,设立新闻中心,满足记者合理的采访要求,让记者远离谣言。二是做好采访服务。对于重点媒体的记者,要提供良好工作生活的环境,争取记者的理解和支持,实现报道的客观公正。三是加强现场媒体管理。一起消防突发事件发生后,通常有多个现场,以火灾新闻为例:烈火升腾是第一现场,火起之后人员疏散是第二现场,伤员在医院是第三现场。在每个现场媒体都可能到,要安排人员引导媒体采访。

(五)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引导

网络舆论远比其他舆论复杂和多变,具有传播快、影响大、互动性强、管理困难的特点。在消防突发事件的新闻处置中,一定要高度重视网络舆论引导。一是及时抢占主导权。以往新闻的顺序是先在传统媒体发,后在网络媒体发。现在要改变顺序,新闻通稿形成后应立即在新华网、中新网等网站刊载,然后再在报纸、电台、电视台进行报道。二是开展言论引导。发挥网络评论员队伍的作用,及时在主流网站在运用“网言” “网语”进行引导,正面回应社会质疑和错误信息。三是联合信息、公安部门,及时删除各种歪曲事实、煽动矛盾、影响消防突发事件处置的有害信息。

(六)加强新闻发言人队伍的培训

新闻发言人是新闻的执行者,水平与能力直接决定消防突发事件新闻处置的效果。一是定期邀请专家学习对新闻发言人进行培训;二是组织新闻发言人召开新闻会,提高实战能力,争取让更多的新闻发言人走上讲台;三是主动减压,宣传部门提前掌握热点问题商定回答口径,鼓励新闻发言人勇敢面对媒体。

(七)加强媒体建设,健全引导机制

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我们必须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下大力气加强软硬件建设,花心思完善体制机制建设,才能够全面提升舆论引导力,才能够适应新时期突发性公共事件宣传报道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消阻除淤。

加强新兴主流媒体建设。在继续抓住党刊党报等主流媒体不放松的同时,整合宣传途径,重视网络,短信,电子音像制品等引导,形成以党报党刊为主,互联网,音像制品,移动通讯等为辅新传媒的立体引导网络。

第一,创新报道方式,建立舆论引导预警机制,促进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党报党刊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是我们舆论引导的主战场,必须紧抓不放。

第二,加快政府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等主流新兴媒体建设。在紧抓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建设的同时,必须重视以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和音像制品新兴主流媒体的建设。此外,依法加强对互联网信息进行监管。坚持以管理促发展,立足我国实际,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进一步健全完善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管理机制,规范和优化信息传播秩序。对恶意在互联网上散布扰乱社会生活、经济秩序的要严厉打击。

(八)保持与新闻媒体的良好关系

我们国家实行党管媒体制度,新闻媒体并不是天生的站在基层党政部门的对立面,而是一种质疑者与合作者的双重关系。这在消防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表现的淋漓尽致,既想从政府部门拿到权威信息,又想找出政府部门是否存在问题过失。因此,要保持与各级新闻媒体的良好关系,平时加强沟通与合作,赢得媒体的信赖,这样消防突发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就会主动联系,进行客观全面的报道。

三、结 语

综上所述,消防突发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引起了社会上和境外的舆论,因此最好对消防突发事件宣传报道工作是相关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和义务这对消防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同时也减轻了人们舆论混乱,对稳定社会和谐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大大发展消防突发事件的宣传报道工作,减少社会舆论,保证人们生活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 何敏,胡晟.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消防大队;增强消防宣传教育的生命力[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

[2] 张自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的媒体策略[J].中国记者,2005(10).

[3] 肖峰.浅析人员密集场所消防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A].安全责任 重在落实――第四届吉林安全生产论坛论文集[C],2011.

[4] 唐林,熊远树.消防突发事件中的快速抉择[J].中国记者,2008(6).

第5篇:突发事件分析范文

关键词:校园;突发事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6-0001-03

突发事件实际上就是社会系统在新的环境下由有序向无序发展,从量变到质变最终爆发的过程。从诱因看,其实质就是潜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集聚集合后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是冲突的人群试图通过非常规或极端的方式,促使解决没有预见或长期无力解决的问题[1]。既有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又有伦理道德、人生观、价值观等因素,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管理等因素。认清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是正确处理校园突发事件的先决条件。虽然校园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但仔细分析,突发事件发生的潜在因素或深层次原因具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概括地归纳为社会、学校、学生及不确定因素四个方面。

一、社会影响因素

1.经济发展产生的不稳定因素。中国改革开放进行了三十多年,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是随着经济增长,贫富差距进一步的拉大,社会中的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经过多年的积累也逐渐暴露出来。当前在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出身于不同的阶层,其家长对贫富差距、食品安全等关系民生问题的认识不同,进而影响到学生的思维意识,而学生亲身经历的事物与接受教育存在偏差,从而导致学生对教育体制产生不同程度的叛逆,虽然不能在短时间内引发校园突发事件,但却是不容忽视的潜在的影响团结稳定的社会因素。

2.国际社会环境产生的推进性影响。因国际环境微妙的变化而引发的游行示威活动也成为当今校园突发事件的一大特点:1999年,美国炸毁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而引发的反美游行示威活动;2005年因日本执意加合国常任理事国而引发的反日游行示威活动;2008年因奥运圣火在境外传递受阻而引发的抵制“家乐福”示威游行活动等,无一不在说明国际环境变化从而对校园突发事件的推进性影响。同时,由于领土、领海和其他纠纷而引发的问题短期内不会消除,这些问题是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的表现,成为校园突发事件产生的原因。

3.互联网络普及导致非理性信息的传播。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大部分学生甚至在小学期间就能使用电脑及掌握上网知识,网络信息因其内容丰富而备受学生的欢迎。在各类学校中,有很多开设了自己的门户网站,并开辟了论坛,在方便资源共享的同时,也为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渠道。1999年反美游行示威活动、2005年反日游行示威活动及2008年抵制“家乐福”示威游行活动都是由游行组织者通过互联网信息,随后产生了滚雪球效应,进而在短时间内聚集了众多的学生。

4.我国社会突发事件预防和应急体系形成较晚。虽然我国学者开始积极研究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管理卓有成效,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但总体来说,由于我国起步较晚,至今仍有很多问题,不容乐观。一是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预案仍然缺乏,中央和地方政府针对应对突发事件制定了不少法律、法规和政策,但针对校园突发事件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却屈指可数。二是普遍缺乏校园突发事件管理意识,长久以来,校园被认为是内部稳定性较高,环境简单,外部因素影响较少的组织,因而使得管理者往往缺乏危机意识。虽然近几年来由于校园突发事件频出,各学校开始重视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制定相关预案和措施,但大部分学校却没有重视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对,认为突发事件只是个别现象;三是积极应对却忽视预防,很多学校在处理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视应对方案和措施,忽视前期预防的现象。回顾过去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可以看出,其中不少事前有明显的征兆,但却由于没有得到管理者的充分重视,最后爆发。马加爵案就是一个比较好的例子。马加爵平时性格孤僻,很难和别人沟通,很多同学经常向班主任反映马加爵缺乏和别人沟通,可能有心理问题,但由于班主任未及时重视最终酿成悲剧。

5.校园周边经营活动频杂。校园周边的经营活动历来是校园突发事件的“始作俑者”,校园周边遍布餐饮业、旅店业及娱乐业等场所,过期食品、非法网吧、黑旅馆等严重干扰了校园内学生的正常秩序,一旦学生涉足此地,就会和社会上无业人员接触,为校园安全埋下隐患。

二、学校影响因素

1.缺乏完善的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的预案能够将突发事件中对人、对物的危害减小到最低程度,并有可能预防和消除突发事件的发生。在我国,“轻预防、重救援”的思想在很多学校占有一定比例,从而导致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不够完善,表现形式为:

①预案内容粗略,不利于操作。很多学校不能将校园突发事件预案当作一项常规工作来抓,即使制定了预案,内容也大都是生搬硬套,未能科学地按照应急救援工作的要求进行组织框架,更有甚者只是对组织机构及职责等方面进行规定,而未能反映出预案的核心内容,从而导致预案的操作性差。

②预案不具有针对性。面对多种类型的校园突发事件,应该因不同类型、不同级别而制定细致的应急预案。现有的一些预案在分类、分级方面重视不够,什么级别的校园突发事件必须召开媒体见面会、什么级别的校园突发事件必须汇报到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什么级别的校园突发事件允许内部自行解决等,应针对不同类型、级别进行系统规划,保证应急预案之间的协调性和整体性。

③缺乏必要的应急演练。应急预案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应该是应急演练,一旦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学生首先应该懂得如何自救,目前国内学校很少注重对学生应急能力的培养。2003年11月,莫斯科卢蒙巴各族人民友谊大学宿舍楼因使用电器发生火灾,中国留学生遇难17人,而日本留学生无伤亡报告,通过这件事,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应急演练工作不容忽视。

2.缺乏常设的校园突发事件管理机构。临时设立的应急工作小组在人员构成及开展应急工作方面不具有连续性,对校园突发事件处理后的经验不能完整地储存,同时临时组建应急工作小组,需要花费时间来进行磨合协调,容易错失工作良机,从而不利于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3.传统师德文化的缺失。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与我国开展紧密合作研究的同时,大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推行所谓的人权主张,向师生不断宣传和渗透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特别是“民主”、“自由”的观念在校园中尤其是高校中很有市场。而我国的传统的儒家道德思想体系的教化功能的萎缩和社会道德的偏离,导致师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缺乏必要的规范引导和道德约束,以为自己在“为国为民请命”,实际上则是违反了法律法规,造成了令人痛心的损失。2009年5月,辽宁省阜新市阜蒙县伊吗图学校接到学生家长举报,称该校三年级班主任吕凤来猥亵本班女学生。据《辽沈晚报》报道,校方接到举报后,与学生家长到当地派出所报案。警方立即将犯罪嫌疑人吕凤来刑事拘留,进行调查取证。至少6名小学三年级的女学生遭到吕凤来的猥亵,仅案发当日下午两次共猥亵3名女生。6名女生中最大的10岁,最小的9岁半。2009年11月,一名初中女生将自己与老师的亲热照片网上,并留有大段文字,此贴迅速走红网络。此类事件多不胜数,均从另一方面暴露出师德文化的缺失。

4.缺乏必要的心理干预。校园突发性事件往往除了给事件当事人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以外,更重要的是给当事人心理和精神上带来更大、更严重的伤害,进而使当事人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价值取向、生活信念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看法等发生许多变化,甚至一些受害者会表现出一些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对心理干预的缺失,是当前我国校园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构建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亟待解决的重要因素。其主要表现有:一是校园心理工作者数量少;二是校园心理咨询工作者业务水平低;三是开展心理干预的形式过于单一,往往通过举办几次讲座就认为达到了干预的目的,缺乏长效机制。

三、学生群体影响因素

1.学生判断是非能力较弱。学生正处于成长的过程中,尚未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一旦发生校园突发事件,他们就有可能被卷入其中,首先,他们涉世不深,看问题比较片面,行为不理性,易冲动,不计后果;其次,他们生活、学习的群体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易受客观事件左右,正因如此,一旦诱因成熟,他们就有可能参与到爆发的校园突发事件当中,有些以学生为主题的突发事件,起因是合理的,但做法不正确,最终对社会、学校及个人造成了重大的伤害。

2.学生自身心理危机。因社会节奏的加快,学生要面临更多的压力,参加补课班、技能培训班,大学生还要面临考试、考级、就业等压力,使得身心不堪重负。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导致他们看待同样问题的角度不一,呈现出多种心态,心态稍差一些的学生则会对某方面的问题做出不理性的判断,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案例。

3.学生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个人意见而与多数人取得一致认识的行为倾向,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这种行为有时是积极的,如别人献血你也去献;但有时是消极的,如看到别人在公园摘花,自己也跟着去摘花。在校园群体生活中,从众行为表现的尤为突出,如因观看球赛因失球而痛苦怪叫,甚至发生争斗。

四、不确定影响因素

近年来,极端自然灾害现象层出不穷,对我国生产和建设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学校作为构成社会的一个单元,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如台风、地震、雪灾、暴雨等的损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2005年,以“麦莎”号为代表的台风连续袭击了福建、上海、浙江、江西、江苏等地,给当地造成了极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位于这些地区的学校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台风的袭击,仅8月6日到8日“麦莎”台风肆虐期间,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园内被台风影响刮倒的树木共计有157棵,闵行校区大小树木共有1540棵被刮倒;校内11处车棚均遇到不同程度的损坏。由于台风带来了强大的降雨,短期密集的大降雨造成了校内图书馆、办公楼、学生宿舍等22处进水、屋顶漏水。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也给师生造成了极大不便,给学校管理工作留下了隐患[2]。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不少中小学校舍发生严重垮塌。可见,以自然灾害为主的不确定影响因素是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开斌著.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zhangwei.发动百多人次紧急抢修 共同抗击台风“麦莎”[EB/OL].(2005-08-08).

第6篇:突发事件分析范文

高校突发事件一般分为三类:①政治性突发事件,即由政治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比如,“三一四”事件、新疆“七五”事件、中国香港“占中”事件等。②利益性突发事件,即由于利益性因素导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③偶发式突发事件,即主要是由于偶然因素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绝大多数都是偶发式突发事件。特殊情况下,偶发式突发事件可能转变为群体性突发事件。我们要了解高校无小事,尤其是重点高校无小事。一旦发生突发事件,都要高度重视,快速反应,及时处置。

二、高校层面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1)统一领导。为了维护高校校园和谐稳定,处理突发事件时应该在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主要领导是处置突发事件的第一负责人,这样既能增强工作的主动性,还能提高工作的执行能力。

(2)领导分工负责。校领导班子要将工作落到实处,建立突发事件处置小组,分工明确,提高工作效率和执行力。

(3)院部分级负责。高校由不同的二级院系组成,高校领导统筹,各二级院系明确责任,在处置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分工明确,落实到具体负责人,自下而上进行反馈,从而快速有效地解决突发事件。

(4)辅导员注重落实任务。各高校的辅导员分散在各个二级学院之中, 在学院内部,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第一线执行者和管理者,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范畴与工作职责,要做到了解所有学生,并且能够建立有效的应急机制,防微杜渐,出现问题积极处理,争取做到将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阶段。

三、高校辅导员处置突发事件注意点

(1)全面了解及掌握学生的在校动态。辅导员要对所带学生争取做到 “一口清”,即对学生姓名、籍贯、家庭情况、奖惩情况及政治面貌等基本信息了解清楚,在此基础上深入课堂、学生宿舍、学生日常生活。学生在校期间,辅导员老师承担很重要的责任,要了解每一个学生,并且要让每一个学生接受自己,这样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他们会第一时间想到辅导员并且寻求帮助,这样可以将很多有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消灭于萌芽阶段。

(2)建立健全班级应对机制。辅导员要充分发挥班级干部及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班级内成立日常监管小组。因为大学生都是住集体宿舍过集体生活,宿舍同学之间对他人的日常动态都有一定的了解,在班级之间成立应对小组,并且对应对小组进行培训,这样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小组可以尝试自己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也能第一时间告知辅导员。这样做的好处是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工作过程中时刻掌握主动权。

(3)利用学校资源加强学生管理。各高校均有学生服务中心或者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可以根据自己需要,与学校相关部门进行贤ǎ定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或者情绪问题进行排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4)家校互动。辅导员要经常性地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将学生的情况告知家长,并且在与家长沟通过程中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做好日常预防。

(5)当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处理办法。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辅导员应该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且了解情况,如果在自己处理能力范围之内,应该迅速处 理;如果事态严重,要及时和上级领导沟通报备,并且听从领导指示,进行下一步处理。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要亲力亲为,了解清楚情况,看是否需要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面对任何突发事件,都要冷静、积极、迅速地处置。

高校辅导员要注意学生日常生活点滴,认真处理所有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需求,做到防微杜渐。辅导员作为学生和高校之间的桥梁,要起到连接作用,只有学生稳定,学校才能稳定;学校的和谐,才是学生的和谐。

参考文献:

第7篇:突发事件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力事件 心理 分析

1 电力突发事件的发展新趋势

1.1 规模越来越大 比如,2003年8月北美九千三百平方英里地区,包括密歇根州、俄亥俄州、纽约及加拿大部份地区失去电力,估计有五千万人受到影响,初步估计这场大停电造成的损失高达三百亿美元。2012年7月30日,印度北部电网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次日,印度北部地区尚未完全从电力故障中恢复过来,东部和东北部电网又陷入瘫痪状态,全国近一半地区的供电出现中断,逾6.7亿人口受到影响。此次停电范围之广、影响人数之多在世界上前所未有。

1.2 越来越高科技化 造成突发性大面积停电或其它重大电力事故的原因的确是多种多样的,自然灾害、设备事故、人为操作失误往往是比较常见的原因。但有好些迄今也无法确定真正的原因,近来比较严重的一种说法是黑客攻击将成为今后电力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2003年的纽约大停电就有人认为是黑客攻击造成的。未来战争中的电磁干扰也是很可怕的事故原因假设。显然,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力突发事件也越来越表现出高科技化。

2 电力突发事件中民众心理的成因

重大突发电力事件发生后,一般容易造成民众心理负性因素的增加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正常生活受到突然影响 如果我们将社会的正常秩序看作是均衡状态的话,那么重大电力突发事件则使社会偏离正常发展轨道而出现了失衡。由于事件的发生,会使人们生活处于不稳定状态,昔日和谐安宁的社会生活环境遭到了破坏,必然对人们平静的心理产生影响。现代人们越是城市化、越是电气化、越是信息化,对电力的依存度越来越高,到了几乎无法离开的地步,习惯了夜间拥有光明,有电视、有网络、有空调、有冰箱、有洗衣机…的生活,突然被打断后,人们自然会产生诸多心理反应。

2.2 民众对垄断行业的负面心理 民众认为垄断行业垄断意识浓厚,在经营上普遍存在收费高、服务差、重收钱、轻服务等现象,其他行业和广大人民群众却不敢轻易得罪,敢怒不敢言;认为垄断行业员工的收入、福利以及行业的利润控制,缺乏有力的监管,从而产生负性心理评价。

目前,经过较长时间的市场化运作,电力企业的上述现象有了重大改观,但民众对国有垄断企业的惯性看法依然还难以消除,所以,一旦出现重大突发性事件,那种负面的看法和情绪还会得到强化,产生较强的负面心理。

2.3 恢复效率对民众心理的影响 突发性电力事故发生后,关键在于恢复,恢复效率快慢直接影响民众的心理。在快节奏的今天,人们对任何事情都追求一个“快”字,对电力事故的处理和恢复仍然是这个要求。由于人们对电的需求达到了“零容忍”的地步,如果事故发生后,电力员工不作为或效率低下,都会让民众产生愤怒和抱怨的心理,直到产生无助心理,继而发生迁延性心理。相反,如果突发重大电力事故以后,能及时得到解决和恢复,人们的情绪和不满就会得到较快的平复,不致产生严重的心理反应。所以,可以看出,电力事故的及时排除和恢复对民众心里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2.4 事件透明度对民众心理的影响 如果对一些突发性电力事件遮遮掩掩的,只能让老百姓越来越猜测,让谣言越来越传播,实行一个有效的信息公开化,确保信息的真实、时效和清晰,才能赢得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堵住谣言的产生,打消人们的恐慌心理。

3 减少电力突发事件民众负性心理的对策

3.1 尽快搞清事件发生原因 电力突发事件发生后要第一时间搞清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原因等,为科学合理制定应急处置方案提供真实依据。在搞清缘由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高效的应急处置方案,迅速组织精干力量,尽快隔离故障,恢复用户用电。才可有效消解民众产生不良心理的直接导火索。

3.2 及时报告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 及时将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影响范围、严重程度、已采取的措施等信息向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报告,并根据事态发展和处置情况及时续报动态信息,尽力争取上级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地方政府毕竟是保障一方平安的主体,往往行使诸多权力和服务地方百姓,在百姓心里,政府的声音最具权威性,有了地方政府的支持,也能及时有效地缓解民众心理的不良情绪。

3.3 及时召开新闻会 事件发生后要及时召开新闻会,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权威渠道向民众告知权威声音,让民众及时了解与事件相关的各类信息,因势利导、讲明事实,树立人民电力为人民的良好形象,有效缓解民众的不良情绪,尽最大可能减小和降低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3.4 加强利益表达团体和体制建设 通过正式建立的利益表达团体,相对因事件而聚集的群体而言,要理性和有责任感,也能较好约束社会成员的失当和过激行为。比如建立电力企业负责人信箱,让民众能及时反映问题,建立电力行分督导员制度,聘请部分民众担任督导员,做好民情反映和行风督导,拉近民众与企业的距离,建立民众对企业的感情,这样在发生突发性电力事件时,才会最大程度地获得民众理解和支持。

参考文献:

[1]田雨平.电力企业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知识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5月.

第8篇:突发事件分析范文

在中国社会加速转型的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也处于集中凸显期和爆发期,社会冲突的极端形态之一就是大规模的突发性群体事件。

在我国,“群体性事件”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定义, “群体性事件”曾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群众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侵害,通过非法聚集、围堵等方式,向有关机关或单位表达意愿、提出要求等事件及其酝酿、形成过程中的串联、聚集等活动”。

突发性群体事件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目的,由一定人数所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群体,采用在国家规定的渠道和程序范围之外、不被国家认可的方法和手段,直接或者间接地向国家表达利益要求,其爆发速度快,对社会秩序产生一定影响,政府必须在短期内进行处理的事件。

社交媒体的概念是从Web2.0演化而来,2005年奥雷利( Tim 0fReilly)正式提出Web2.0的概念:“社交媒体(Social media)的概念2007年由安东尼·梅菲尔德提出,他将之定义为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具有以下几个特征:参与、公开、交流、对话、社区化、连通性。”

本研究力图发现社交媒体的传播学意义方面特征,并给出相应的定义,总结出它的传播机制。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设计理念如下的软件:用户以稳定的身份为核心,每一个用户及其传播的信息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节点,节点之间彼此相连构成开放的社区并分享信息,这样的软件被称之为社交软件(Social Software)。社交媒体是基于社交软件构建的互联网平台,用户可以通过这些开放式平台来共享信息知识并参与对话。社交媒体有去中心化、快捷性、开放性、平等性、参与性、互动性、整合性等特点,一般系统论的奠基人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的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成分的总体”。系统具有整体性、动态性、有序性和目的性等特征。

一、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系统构成

突发性群体事件系统主要由社交媒体、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用户与政府等方面组成。

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和政府是三个基本因素,在当今传媒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情况下,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用户也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通过社交媒体:在互联网上传递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信息,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以此争取社交媒体用户的支持,引导社会舆论,从而影响政府的决策。社交媒体用户在这个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决定舆论的方向,也可以对三者施加压力,从而决定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展方向,下面具体分析这四个要素:

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是指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民众,他们直接参与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束的过程。在本研究中,突发性群体事件的主体指的只是直接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民众,不包括进行网络围观的社交媒体用户,这是因为,尽管社交媒体用户在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解决中可能起到重大的作用,但从决策的角度来说,是那些直接参与者,而不是社交媒体用户,决定了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爆发和结束。

从占有信息的角度来说,政府具有天然的优势,有统计表明,在当前中国,“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信息资源中80%有价值的信息和3000多个数据库”政府在突发性群体事件中具有主动的地位,政府的应对是关键。

社交媒体运营者在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社交媒体、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用户与政府系统中是中介因素,突发性群体事件中的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和政府都力图通过社交媒体控制信息走向进而控制舆论,使事情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社交媒体具有双重内涵:社交媒体一方面是信息传播的平台,另一方面又是具有大众传媒特征的媒介组织,因此兼具工具性和组织性两种特征。因此,社交媒体在整个系统中的地位比较复杂,它既是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和社交媒体用户用以发声的工具,也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形态,它可以通过推动“热门话题”等方式,对突发性群体事件进行议程设置,推动或者隐匿信息的传播。

此外,社交媒体还有自身的利益需求,有作为经济组织的一面,需要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取自己的利益,社交媒体最大的收入来自广告商,而广告商又是根据社交媒体的使用率来确定投放广告的金额,为了吸引受众,社交媒体夸大或者歪曲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司‘能性。

在突发性群体系统中,社交媒体用户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突发性群体事件当中,但他们在互联网中对突发性群体事件信息的传递和对共同话题的讨论,影响着舆论的方向,也可以对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社交媒体管理者和政府施加压力,从而促进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发展。

二、突发性群体事件系统之间的关系

突发性群体事件的解决,有赖于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与政府关系的博弈,社交媒体在其中起到工具性的作用。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希望通过社交媒体,扩大影响;希望从社交媒体用户那里获得道义上的声援,形成社会舆论:希望政府能够满足自己的具体要求。社交媒体用户希望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能够坚持自己的正当要求直至事情解决,并希望藉此推动政府进一步改革,促进社会进步;希望通过社交媒体获得更多的话语权,传播自己的要求。

社交媒体希望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作为持续的消息来源:希望吸引更多的社交媒体用户,增强自己的黏合力:希望政府呼应社交媒体用户的要求,进而凸显自己的影响力。而政府则希望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减少事件影响,尽快平息事件:希望能够通过控制社交媒体,减少信息传播;希望社交媒体用户不参与不扩大突发性群体事件的网络信息传播,尽快消除网络影响。

在整个系统中,社交媒体居于巾心地位,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希望通过社交媒体影响社交媒体用户,进而生成舆论影响政府,社交媒体用户则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讨论,形成舆论影响政府,政府则希望通过社交媒体影响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和社交媒体用户。

从本质上讲,社交媒体能够影响舆论的生成,这是社交媒体影响力的根源所在。而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将影响到系统的发展。

三、突发性群体事件系统的运行演化

突发性群体事件在社交媒体条件下的演化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第一,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直接向政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政府积极回应并如愿满足他们的诉求,从而促成事件的积极解决。此种情形是一种常态化的问题解决机制,不容易引起媒体和网民的注意。但这样的解决发生,政府和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的损失最小而收获最大。

第二,政府一开始并没有回应并满足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的要求,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通过社交媒体自己的要求,并在现实生活中采取如聚集、游行、示威等活动。这会导致以下后果:

1.该事件没有引起社交媒体用户的注意,不成为焦点。没有引起社交媒体用户的注意,其信息就会迅速沉没。这会导致:(1)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放弃了抗争。(2)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将事件闹大,继续抗争,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当然,有些事件由于缺少吸引社交媒体用户的因素,比如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提出的要求过于苛刻,缺乏道德上的吸引力;事件本身缺乏新闻要素:政府对相关信息控制过于严格等等;因此无论突发性群体事件主体怎么努力,都无法引起社交媒体用户的重视。

第9篇:突发事件分析范文

【关键词】 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研究;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81.37 R 1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3)10-1224-03

由于学生群体聚集性强,相互之间接触频繁,学校极易成为传染病等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突发事件)的高发场所。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不仅直接影响师生身心健康和学校教学秩序,还会间接影响到学生家庭,及社会公众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本文对广州市2006—2012年学校突发事件进行流行病学特征分析,以进一步掌握广州市学校突发事件发生特点和流行规律,为制定和调整学校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事件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子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学校数量资料来自广州市统计年鉴和广州市教育局年度教育事业报告。

1.2 判定标准 以卫生部2005年制订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判定标准。2009年所报告甲型H1N1流感相关信息中,病例达到10例及以上的暴发疫情直接纳入统计分析;个案报告和散发疫情则按要求以区县为单位进行归并处理。

1.3 统计分析使用Exeel 2007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年平均事件发生率(年平均报告事件数/学校平均数),用以比较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学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罹患率和年平均事件发生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2006—2012年,广州市共报告学校突发事件461起,占全市同期事件总起数(592起)的77.87%;发病17 996例,无死亡病例,共波及615747人,平均罹患率为2.92%。见表1。

2.2 事件等级未报告特别重大事件(Ⅰ级)和重大事件(Ⅱ级);报告较大事件(Ⅲ级)3起,占学校突发事件总起数的0.65%;一般事件(Ⅳ级)137起(29.72%);未分级事件321起(69.63%)。较大事件的平均罹患率为6.90%(396/5735),一般事件为3.23%(6 785/210 248),未分级事件为2.71%(10815/399 764),不同等级间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5.80,P

2.3 事件分类学校突发事件以传染病类为主,占学校突发事件总起数的83.51%;其余依次为流感样病例暴发、食物中毒、其他化学中毒和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主要病种为水痘、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见表2。

传染病类事件中,以丙类传染病(49.09%)和其他类传染病(39.48%)为主,乙类传染病次之(11.17%),甲类传染病仅1起;呼吸道传染病所致事件达301起,占78.18%。见表3。

传染病类事件中,以丙类传染病(49.09%)和其他类传染病(39.48%)为主,乙类传染病次之(11.17%),甲类传染病仅1起;呼吸道传染病所致事件达301起,占78.18%。见表3。

2.4 流行特征

2.4.1 时间分布全年各月均有报告,3,4,6,9,12月高发,共报告290起,占总数的62.91%;5,10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回落;2,7,8月报告的事件数最少,共报告15起,占3.25%。其中3—6月主要报告水痘、流感、手足口病类事件,9月主要为急性出血性结膜炎,1月和12月主要为水痘、流感;食物中毒则多在6,7,9月。

2.4.2 学校分布报告事件数最多的是小学,尤以乡小学最为突出(123起,占26.68%);其次为托幼机构和中学,3种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累计报告突发事件421起,占91.32%。普通高校和中专技校报告事件最少,仅占8.68%。不同类型学校的年平均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9.94,P

2.4.3 地区分布全市12个区县均有学校突发事件报告,报告较多的为越秀(74起)、天河(72起)和黄埔(71起),合计占47.07%;报告较少的是萝岗区(19起)、荔湾区(13起)和增城市(8起)。结合教育部门提供的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资料发现,黄埔区的年平均事件发生率最高,达10.35%(71/7/98);其次是越秀区,为5.26%(74/7/201);增城最低,仅为0.45%(8/7/253),各区县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0.53,P

2.4.4 致病因素分布 托幼机构突发事件的致病因素中,手足口病占首位(45起,59.21%),其次是水痘(22起,28.95%);小学主要为水痘(113起,39.79%),其次是流感(55起,19.37%);中学阶段以水痘(17起,27.87%)和甲型H1N1流感(13起,21.31%)为主;中专技校主要为食物中毒(9起,47.37%)和甲型H1N1流感(4起,21.05%);普通高校主要为食物中毒(8起,34.78%)和流感(7起,30.43%)。

3 讨论

研究发现,广州市学校突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有:(1)事件多发生在正常教学月份,寒暑假期间大幅减少;提示学校突发事件与学校教学周期密切相关。(2)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中小学和托幼机构)突发事件多发,尤其是乡级小学;从年平均事件发生率看,普通高校和小学相对高发。提示多发和高发学校均应作为防控重点对象。(3)地区分布上,突发事件主要集中在学校和托幼机构密集及民办学校较多的区县;个别区县年平均事件发生率较高,提示学校卫生工作尚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4)不同类型学校突发事件的构成特征不尽相同。中小学和托幼机构以传染病类事件为主;中专技校和普通高校则以食物中毒为主。

研究显示,传染病暴发疫情是导致学校突发事件的主要原因,居各类事件首位;病种分类上以丙类和其他传染病为主,其中又以呼吸道传染病为最多;位居前3位的重点传染病为水痘、流感和手足口病。此外,流感样病例暴发事件也占据了一定比例,提示应尽可能通过流行病学调查、采样监测来核实是否为流感疫情。

分析发现,与广州市以往研究相比,7a中传染病类事件的疾病顺位在不断变化。最为明显的是,自2010年开始,手足口病在学校突发事件中所占比例大幅增长并成为最近3 a的主要传染病;水痘则出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在2012年仅报告5起事件(12.50%),远低于前6a水平(147起),可能与广州从2012年开始启动学校和托幼机构的水痘疫苗应急接种有关。

接种疫苗是公认的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水痘和流感疫苗尽管上市多年,但因未纳入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尚需自愿自费接种,且价格偏高,导致实际接种率不高;手足口病疫苗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上市后短期内难以纳入免疫规划,其保护效果也有待观察。因此,现阶段学校突发事件防控过程中,位居前3位的重点传染病均缺少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手段。提示应以加强疫情监测和采取隔离病例等常规防控措施为主,同时尽可能提高疫苗接种率或适时开展应急接种,以建立起有效的免疫防护屏障。

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近年来,广州市不断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结果也显示学校突发事件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除外,因流感大流行导致事件数增多),学校卫生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尽管如此,广州市学校突发事件所占比例一直居高不下,2009,2011,2012年甚至超过85%,且高于全国。和周边城市水平。提示仍需加大力度,进一步做好学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和控制,以确保广大师生健康。建议:继续深化教育与卫生部门合作,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根据防控对象及其流行病学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控;继续强化落实学校食品安全管理措施。

4 参考文献

[1]韩俊锋,王子军.我国2006—2008年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0,3l(4):463-465.

[2]张颖,曾光.2004年全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81-82.

[3]顾昉,章荣华,陈卫平,等.2004-2010年浙江省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疾病监测,20ll,26(5):383-385.

[4]李铁钢,杨智聪,王玉林,等.广州市2004-2007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10):940-941.

[5]卫生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2年版)的通知[EB/OL].[2013-5-12].http:∥moh.gov.on/toohjbyrfkzj/s3577/2012/11/56264.shtml.

[6]肖新才,许信红,蔡文锋,等.广州市2001-2006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07,7(12):1204-1205.

[7]马蕊,孙美平,孙木,等.北京市小学生水痘疫苗应急接种效果及影响因素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30(6):559-563.

[8]杨绍基,任红.传染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4-15.

[9]FU C,WANG M,HANG J,et al.The effectiveness of varicella vaccine in China[J].Pediatr Infect Dis J.2010,29(8):690-693.

[10]李铁钢,刘维斯,杨智聪,等。广州市2007年流行性感冒监测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3):2540-2542.

[11]李欢,李薇.肠道病毒71型疫苗的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2,40(2):89-94.

[12]李铁钢,王鸣,杨智聪,等.广州市2006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3):281-282.

[13]许建雄,陈健,吴德平,等.2001-2010年广州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及防控措施探讨[J].热带医学杂志,2012,12(7):881-883.

[14]方艳,宋铁,代吉亚,等.2009年广东省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监测质量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1,37(2):25-28.

[15]梁浩,刘建平,李思果.深圳市2010-2011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2):1813-1814.

[16]陈茂余,杨玉芳,王立华,等.2005-2011年广东省江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报告学校事件分析[J].疾病监测,2012,27(12):1003-1006.

[17]杜琳.实用学校公共卫生指南[M].广州: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