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范文

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精选(九篇)

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

第1篇: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2C-0008-04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解读

“创新创业+”是将创新创业理念深度融入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一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作为核心概念,其宗旨是以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为指向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目的是让高职学校教师和学生能不断地更新和提高教育观念,持之以恒投入到教育改革的浪潮中,融合教学、研究、大赛、创新创业与人才培养中,从而实现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高于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创造意识,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一种教育模式改革的发展导向。“+”作为模式外延,即将创新创业与高等教育中各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相结合,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导向,改革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以适应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外延是无限延展的,是可推广、可复制的。该模式不仅适用于高职高专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同样适用于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专业、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研究。简单地说,就是“创新创业+XX专业=基于创新创业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当然其成效绝不是简单地相加。

二、课程、课程结构、课程体系、“创新创业+” 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创新创业+”的人才培育的核心环节,也是观念转化的桥梁。设计一个全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利于教育过程中最大压发挥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最终实现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精准融合在一起的教育体系。目前,我国高校与美国、日本、英国等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差异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各要素和结构之间。因此从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要素和体系几方面去研究是有必要的,再来研究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相关问题。国内外许多先进理念和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借助这些理念和经验构建和完善适合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一)课程

国内外对课程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课程”这一概念较早出现是唐代孔颖达编写的《五经正义》和《示子全书・论学》里。过去对“课程”解读仅局限在教学的时间上、教学范围里和工作进程中等元素。国内专家王伟廉[1]的观点“课程是指学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整合学科和教学督导、教学活动的一项工程”。还有专家将课程理解是一种文化发展与创造的过程,是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探索和研究活动中的思想观念、实施意义、精神层面、实践经验、多项能力的生成过程等等。

国外“课程(curriculum)”一词来自拉丁语“跑道(Cursumrace course)”随着时代的变迁演变为教育上的专业用语,意指学习者的学习路线。奥利弗(Albert.Oliver)是系统的研究课程定义的一位美国学者,他从广义到狭义的顺序分析出“课程”有七种代表性解释。Lewy,A.[2]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验”,Johnson[3]认为课程是“一种提前预习结果的结构化排列组合”,奥利瓦[4] (Peter F.Oliva)认为:“与教学管理、教学监督和教学研讨等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术语相比,课程确实具有一种神秘的味道。

综上所述,“课程”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解读涵义。一位美国的学者做过一个关于课程的统计,课程这一术语至少有119种之多。[5]可见,“课程”概念解释有很多种,但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研究和分析,反而凸显课程研究领域的生机。

(二)课程结构、课程体系

“课程”概念众说风云,“课程体系”也不例外,从不同层面和角度阐述“课程体系”的情况也大有人在。因此认识“课程体系”必须先认识课程结构。国内有很多专家研究它,他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对“课程结构”有更深的理解。

顾明远[6]认为,“课程结构”一方面是一个学校将课程各方面的有效组织、合理安排、相关内容配合的统一”。另一方面是我们一般提及的教科书。施良方[7]却认为“课程内部各要素的有序组织和合理配合,也就是说研究课程内部各组成部分如何最佳的融合起来的问题。”廖哲勋[8]指出:“课程结构是一个学校所有课程组成的内部诸要素之间有一定规律的组织表现。”杨树勋[9]认为:“课程结构是一个学校课程全面规划以及总体推进的综合体。”在《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10中,描写课程结构关系最为准确的词语是“Curriculum Organization”(课程组织)。书中给出的定义意思是:“课程组织是指一个学校将所有教育体系内的各要素的组合,根据需要加以排列组合的一种方式。”张华[11]认为“课程组织是一个学校将特定的专业配置的各种课程组成要素有机地融合成课程结构,以便各种课程在教学运行的过程中使他们的结构系统产生一种合力,最终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

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一样也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分类具有代表性的是研究者赫冀成等[12]主编的《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比较》一书,指出“课程体系是学校教学的核心部分,是某个专业所设全部课程相互之间的分工和合作。”它是特指课程结构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融合和分配。广义分类是一个系统,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前提下,进行有效的形成规律的组合成课程内的多个构成要素。

国外与我国所述的“课程体系”相近的单词是“Program”,卢晓东[13]认为: “Program”仅代表一个系列、并形成逻辑关系的课程组合,相当于一个教学计划也可以看做是课程体系。美国并没有课程体系的说法,它们对相关专业教育是让学生以主修不同方向的课程来进行的。其教育的组织方式以及隐藏在这种组织方式背后的指导思想与我国现在的课程内涵还是区别较大。尽管国内外的理解有差异,从形式上看,“主修”和“专业”都是由不同的课程组织来体现的[14]。因此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不同的课程组织即课程体系,都是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要手段和路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办(2015)36号文件精神,这些文件中所提到的创新创业精神和活动包括第二课堂、社团、大赛竞赛、综合社会实践、各类课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都可嵌入到教学课程体系之中,都是为教育的本源服务的。所以我们应该讲课程体系理解为既有思想内容,又具形式结构的育人的“文化场域”,而不是一种只有空洞而无内容的外壳。课程体系是学校培养学生如何去使用人类创造和积累的精神财富为社会服务,它可以交给每一个学生掌握怎样生存与发展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体系,是学生成长过程必须汲取的不同营养的“菜谱”,通过这些“菜谱“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来品尝营养丰富的文化大餐,以提高自己在成长过程所需要的文化营养。

(三)“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是指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与专业教育的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课程体系,在创新创业价值观念指导下,将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由其课程观、目标、内容、结构和活动方式所组成,其中创新创业课程观起着主导作用。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创新创业+”模式的形式表现。我国现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很多处于一种“两张皮”的状态,即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的,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与国家提倡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主旨相背离,将国外创新创业成果的运行实践经验,结合国内的实践,归纳和总结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品质。创新精神是指做任何事情都能够用前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前人没有提出的观点的思维能力以及不断实施发明创造、创新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创业意识是指学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需求、创业动机以及浓厚的创业兴趣、远大理想、职业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创业知识是指在学校教育的各环节都要培养学生掌握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和综合性知识;创业能力是指在学校培养学生具有职业能力、懂经营会管理、能具备独立工作以及掌握相关专业技术、社会交往的综合能力;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学生在校内外应具有独立、敢为、坚韧、克制、适应、合作、缜密、外向型等多方面的心理品质能力。

三、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成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通过多次调整,多方调研、科学论证,最后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全部课程包括模块,如图1所示。

(一)人格与应知模块,包括大学学习方法、人际交往与礼仪、大学生诚信教育、大学生行为规范、校园生活百科、评奖评优、网络课程学习、图书借阅、学籍管理、专业解读、学分制方案、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宿舍管理。这类课程主要是针对刚刚进学校的大学生,学习环境和人际关系都发生变化,要让他们了解新的环境下一些基本要求,主要安排在开课的第一周全部上完,授课老师有院系部的辅导员、学工、团委、安全部门等讲授。

(二)思想与理想模块,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军训与军事理论、体育与健康五部分,全部为必修课程。

(三)应用与工具模块,包括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全部为必修课程

(四)旅游与素质模块,包括旅游学概论课程群、职业礼仪与形体塑造、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养成教育、人文艺术课程(限选课)、作品欣赏课程(限选课)、迁移拓展课程(任选课)等

(五)创新与创业模块,包括创新理论与实践、创业基础、创业拓展课程如旅游创造学、创业基础、管理学基础、经济学基础、创业管理、商务沟通、企业法与知识产权管理、创业投资与创业财务、电子商务前沿、技术创新管理、新产品开发和项目管理、创业设计、企业实习等综合素质课程。

(六)专业通识课模块,包括烹饪原料学、中国烹饪概论、食品营养与卫生安全、烹饪工艺学、烹饪英语、中式面点制作工艺、地方风味菜品制作、烹饪化学、快餐经营与管理、食品雕刻、现代厨房生产与管理、餐饮运营实务、菜单与宴席设计、创新菜点的开发与设计、餐饮成本核算与控制等

(七)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中式烹饪基础、畜肉菜品工艺、禽蛋菜品工艺、水产菜品工艺等

(八)实践与设计(论文模块),包括综合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结语

“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适应时展的需要应用而生的,它的核心是课程体系,通过对国内外课程、课程结构、课程体系的分析,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为例,构架出全新的将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在一起的“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并在实践积极推进。

参考文献:

[1]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

[2]Lewy,A.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Curriculum. 1991. Oxford: Pergamon Press. PP. 15.

[3]Johnson,M,Jr. Definitions and Models in Curriculum Theory. Educational Theory 17, No 2. 1967. pp. 130.

[4]PeterF.Oliva,Development the Curriculum,Little,Brown&Company (Canada) Limited, 1982, pp. 4.

[5] [美]乔治.A.比彻姆著,黄明皖译.课程理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169,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7]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8]廖哲勋.课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9]杨树勋.现代高等教育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97-98.

[10]江山野主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73.

[1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30.

[12]赫冀成,张喜梅.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比较[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1994:19.

第2篇: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党的十提出“创新创业是基于创新基础上的创业活动”,对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战略部署,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5月13日〔2015〕36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表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

我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注重记忆。总以为学习就是吸收知识,认为把知识记在脑子里才是真正学到了东西。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目前的高校中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积累和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遗产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全部内容,因此,死记硬背还是主要的学习方法。尽管也有创新创业教育穿插其中,但并未将其提高到与一般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差、创新能力不强、创业意识淡薄的问题。如何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适应新时期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摆在了各高校教育人员的面前。

一、独立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开设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院紧扣“培养具有较强职业技能的商科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对创新和创业教育大力支持,五六年前就开设了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几年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发现我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其一是开设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较少,导致学生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结构,对创新创业知识的了解流于表面;其二是在校学生虽有创新意识和创业激情,但是如何下手、从何下手却是一无所知,缺少发现市场、了解市场、把握商机等的方法和技巧;其三是实践教学相对匮乏,很多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停留于理论层面,实践能力不足;其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力度不足。

二、独立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之所以存在较多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较为系统的课程规划和课程体系。高校创新创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制定的,包括:意识养成、知识内化和经验生成三方面内容。那么,作为独立院校,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时,应该也以达到培养目标为宗旨。具体的课程体系建设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一)基础类课程的开设

在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是创新创业意识养成的基础和来源。设置诸如创新学基础、创业学基础等公共基础课,让学生创新创业的基本理念、基础知识和技术方法,让学生对创新创业从未知到已知、从知之甚少到全面了解,完成意识养成的目标。

(二)核心类课程的开设

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之后,就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内化,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进一步传授学生创新创业相关知识、技能外,还可以开设诸如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与创业精神等课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兴趣,增强敢想、敢闯、敢干的精神。

(三)实践类课程的开设

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必要手段,是达成创新创业目标――经验生成的必要途径。在教学环节中,实践环节既可以设置在课内,也可以设置在课外。在课内,开设创业模拟设计等相关课程,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意识、发现市场、分析市场、把握商机、运用商机的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就业和创业打下基础。在课外,实践教学开展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开设诸如市场调查、营销实训等实训课程,在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进行实地调查,开展营销活动;也可以开展参观企业、模拟创业、参加兼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业能力。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要符合社会发展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只有这要,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涛等.创新与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2]许小花,张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电子教育,2012.

[3]徐茂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初探[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

[4]程琪.中美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比较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

第3篇: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范文

大学生创新创业对策

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广泛地开展了一系列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高校通过一系列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了大学生的求职能力,使他们不断成为高素质的创业者。从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来看,起步较晚。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经验不足,高校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有所欠缺,最终影响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理解。

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障碍

1、创新创业教育定位不科学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不够科学,只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忽视对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由于高校资金投入有限,缺少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无法重视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有些教师将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局限于少数学生,并未考虑培养大学生的整体创新思维,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机会受到限制,某种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有些高校把创业教育和商务实践等同看待,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仅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只重视创业教育中实务技能的训练,轻视了创新素质的培养,缺乏创新创业的理念指导教育。

2、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合理

目前,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主要是围绕就业教育进行的,大部分高校缺少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并且未能将创业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的针对性不强。部分高校虽然开设了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但在开课数量和教材选用方面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很难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创业之路包括若干步骤和过程,比如创业目标、创业流程、创新创业的理念与方法以及应对措施等。目前高校所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对于想创业的大学生来说作用是有限的。

3、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不充足

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拓展能力,既要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一定的创业经验。从目前高校教师的执业水平来看,兼备这些素质的教师比较匮乏,有能力发现学科前沿动态并进行创业的学者更少。讲授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大多缺乏创业实战经验,教师不了解企业的运营,无法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不利于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和素质的培养。部分高校虽然聘请了一批企业家进入高校课堂,但大多以讲座的形式进行,缺乏组织协调、制度保障和资金支持,并没有形成体系,使得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4、创新创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实践环节是高校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创业实践是提高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然而,我国高校对于创新创业的实践环节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不够完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在观念上存在误区,认为学生进行创业实践一定要做到真正的创办企业。不仅如此,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需要有创业项目和具体场所,这些都需要高校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对高校的实力提出了挑战。有些高校注重功利性成效,更愿意对短期项目加大投入力度,而不愿对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过多的人财物力。

二、提升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1、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是抓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育人目标,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可以将经济学、法律学、企业管理、创业营销、风险投资和领导人科学等内容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中,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实习相结合,并通过参加各类竞赛等方式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全方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此外,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组织教师定期开展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探讨等活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精品课和示范课建设,挖掘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资源。

2、深化专业教学内容,加强课程体系改革

增加前沿新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将创新创业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将创新创业实践环节与专业实践课程有效衔接。从大一开始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更早的使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改革创新创业相关专业课程建设,在专业教学中不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志向,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通过就业教育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以大学生众创空间为依托,加强大学生实践平台建设。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倡导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最终打造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并敢于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

3、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高校应通过各种政策支持鼓励专业教师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建立相应的淘汰和激励机制,开展创业实训师资培训,不断调整师资队伍规模,提高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提高教师对创新创业的充分认识和理解。此外,应重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重视素质和能力培养,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第4篇: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范文

在经济增长乏力、“黑天鹅”事件不时出现的当今世界,中国经济进入“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创新驱动推动发展”的新常态。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可见一斑。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经管类学生与理工类学生知识背景不同,所能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形式亦有所不同,即发展路径不尽相同。基于目标导向理论,在探讨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之前,十分有必要厘清相关教育理念。

二、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一)创新创业的内涵。从字面上看,创新创业包含了创新和创业两方面。基于当代经济管理的视角,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根据杰夫里•提蒙斯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简言之,创新创业是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创业者潜在价值的过程”。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则认为“创新是体现创业的特定工具”。创业需要通过创新来完成。在新常态经济下,强调创新的创业教育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及当前世界的经济态势。由此看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国际上的创业教育属于同一范畴。(二)美英日大学创业教育的内容。从国际上看,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英、日等国的创业教育相继开展,发展至今日趋成熟。美国劳工部认为,创业教育是通过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风险、汲取经验教训等方式,将学生培养成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创业者或就有创新思维的人。英国的创业教育包含了“关于创业”和“为创业”两部分,前者侧重于理论层面的创业精神、意识的培养,后者侧重于实践层面的体验式培养。日本的创业教育以“创业精神培养”为主,并培养创业知识和技能,可简单分为涵养型课程和教育型课程,前者针对全体学生,后者则针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简而言之,国际上的创业教育都包含了对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两个层面的培养。(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涵盖。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综前所述,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亦应包含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技能两个层面的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主要包括企业家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等理论类课程。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一词出自于西方,包括创新、承担风险、敬业、合作、学习、执著等性格特质。中国商人经营之道自古有之,以其进取心、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爱国心、乐善好施(社会责任)、仁义诚信、重教好学等品格享誉世界。将中国商人精神与西方企业家精神相融合,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既挖掘并强化了学生内在的中华传统美德,又与时俱进、了解当今企业家精神的精髓。运用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课堂讲授等教学方法,将创业想法、市场评估、团队组建、创业财务等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进而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讲座、情景模拟、企业实习、参观创业园等实践类课程。使学生将创业理论层面知识,直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创业想法、工作热情。

三、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

与理工类专业探索未知的科技领域不同,经管类专业重在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金融前沿理论及实务、行为心理、经典的经济学思想等社科知识,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高级经管人才。在经济“新常态”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国家战略。(一)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级经管人才。创新创业精神层面的教育,定位为针对所有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通识类教育。其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基础上,从创业者角度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学习,并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有所体验。使学生进入企业时,能够具有企业战略的全局观、创新意识以及企业家精神的优秀品质,工作中有明确的目标和主观积极性。对于打算创业的学生,则是种下了一颗强健的种子,使其具有创业者的基本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从这一角度说,创新创业精神层面的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二)挖掘具有创业天赋的人才。总理2015年3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已成为政府、企业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企业的发展将转向个性化、私人订制,具有创新服务、创意产品的小微企业。世界在变化,未来的机会有很多,如何能将一个个商机抓住,需要创业者们披荆斩棘。创新创业技能层面的教育,定位为与企业家、投资者、创业者、学者等各方面社会人士交流学习的实践类教育。其目标是:学生通过创新创业理论层次的学习和本层次的实践,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和成就感,从而挖掘出具有创业天赋的学生,鼓励其创业。

四、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是学生在未来谋生的第三类技能。经管类专业学生专长于经济管理理论,对学习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有夯实的基础,辅以相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创业者甚至是企业家。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更为紧迫重要。与国际相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仍在完善和探索中。未来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一)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划分依据前文所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创新创业精神教育(理论层面)和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实践层面)。1.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精神教育课程。本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对创业意识的培养。依据是否与专业相结合,本类课程分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和创新创业专业类选修课程两大类。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以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为核心,开展如创业基础、创新思维、初创企业风险管理、企业家精神等课程。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未来对初创企业的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简单复制已有商业模式对小、微企业来说很难生存。因此,未来的创业者应该同时具有经济管理类知识和基本的科技知识。如非理工专业出身的企业家马云所说,“我不懂技术,但是我敬畏技术”。在电子商务已普及的今日,经管类专业学生应当对科技发展的前沿有基本了解。因此,创新创业专业类选修课,可根据专业划分为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战略管理类课程、金融类课程、会计类课程、金融类课程、市场营销类课程等经管类专业选修课程,和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科技普及课程。2.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技能教育。本类课程旨在通过情景模拟、实地参观、实习、讲座等与企业家、创业者、学者等交流及实践的方式,使学生体验接近现实的创业历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观意识。通过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校友和正在创业的校友回校讲座,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全国性创业竞赛,带领学生参观企业或实习,建立创新创业基地、网络平台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创新创业技能。(二)完善壮大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已经具有开展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深厚基础,需要完善的是社会实践的内容。首先,各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组织这部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的师资培训。根据学校条件,遴选优秀教师“走出学校”,在企业中实习锻炼,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在课堂上的讲授更有的放矢、具有吸引力。其次,不定期邀请国内外、本地知名创新创业学者、企业家、投资人等,与本校师生交流、讲座,提供多角度视野。定期组织本校教师相互交流教学、学习心得。最后,鼓励教师申请国家公派项目赴国际名校学习、观摩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总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既是高校教师由理论转向理论结合实际的提升过程,同时也是高校由专注就业率转向关注毕业生能力供给及相关就业的过程。(三)取得地方政府、企业支持。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战略已十分明确。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则能大大提高地方企业与高校联合的积极性,为技能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选择地方中、小企业,就企业遇到的问题,依托经管类的专业优势,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发项目并完成。企业可以根据问题的解决程度,考虑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选拔优秀毕业生留企业任职、与高校的长久合作。高校根据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发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经验指引。由此,既可以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提高企业竞争力,又可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本领。(四)建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介于传统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当有别于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育。经管类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可从教师、学生和课程组织三个层面进行。1.教师层面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跟踪创新创业前沿动态,定期将所研究成果通过讲座形式,与其他教师及学生交流。另一方面,组织创业者、企业家、投资者、知名学者以听课形式对教师理论、实践、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及交流。最后,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所做的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评价教师。2.学生层面评价。学生层面评价包括期末考试、课堂表现、实践成果、团队表现等方面。旨在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创新创业的想法及创业能力。3.课程组织的评价。该层次评价旨在考查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契合程度。例如,在创新创业课程期初,对学生有否创业想法、是否具有创业者素质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在该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调查目的相同、问题不同的问卷调查。两次问卷调查分数的正向差值越高,则说明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越高。以此指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并不断更新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的评价。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当其时,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的能力和企业家素质,推动了培养高层次经管人才的教育目标。

作者:赵宇凌 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创新创业与实验教学中心

参考文献:

[1]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48).

[2]宫福清,闫守轩.英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特色与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2016(08).

第5篇: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范文

Abstract: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long-term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to promote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to promote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 Law, including, reconstructing the contents of the course, innovating teaching methods, excavating and enriching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improv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cor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conomic Law curriculum;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3-0251-03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迫切地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中也提出,要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本文主要探讨高职教育中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经济法》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

1 《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现状

在高职教育中,《经济法》课程主要是通过学习必要的经济法律知识,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使学生的知识应用、识别判断能力得到培养和训练。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经济法的规范性要求既是工作的基本准则,也是职业教育“双证书”制度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同时也是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规避风险、健康发展的保障。经济法涉及法律、管理、经济、财务、劳动就业等多学科的知识,十分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创业知识结构,提高创业能力的培养。

目前《经济法》课程在培养高职学生的学习和创业能力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第一,教学内容大多雷同,没有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第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也采用案例教学,但是没有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学生普遍反映很难枯燥乏味,这虽然与知识体系相关,也和教法有关。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经济法在实践性教学中地位不突出,理论联系实际不够,使得学生缺乏实践的训练与实际感受,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不会应用相应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经济法课程需要在教学中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包括模拟实践、社会实践、创业大赛等活动,积极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教学中也做了一些尝试,比如开展辩论赛、讨论会、项目教学等,利用创业活动指导学生拟定公司章程、合同文本等,但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课时安排不够、教师经验不足、学生流于形式、整体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第三,学习工具的使用不够灵活多样,目前学生学习经济法主要依据教材,但经济法教材偏重理论性,案例分析也以文字表述居多,即便是视频教学也是注重理论分析,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不容易产生学习兴趣,容易倦怠。

第四,目前的教学中虽然已初步建立了课程标准、案例库等教学资源,对教学起到了辅助和促进的作用,但是很多案例陈旧、更新速度慢,实用性不强,很难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更起不到培养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作用。

第五,师资水平也不能满足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部分教师理论功底深厚,但是实践经验欠缺,甚至根本没有创业所需的经济法实战经历,这些都制约了课程的建设。

2 在《经济法》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提出:目前,我国创业创新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创业教育培训体系还不健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通过加强全社会以创新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弘扬创业精神,厚植创新文化,不断增强创业创新意识,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我国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强调:开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教育方法和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现阶段,高职学生创业中的问题是创业的意识薄弱,观念落后,有很多学生在创业时停留在开设传统门店或网店、微信销售平台,没有真正涉及实质的创业精神领域,另外,大学生创业法律意识不强、诚信度不够。学校教育上也缺乏创业教育的配套设施和氛围,课程设置上一般有一门创新创业课,意识行动缺乏引导。

创新创业理念要转化为教育实践,需要挖掘各类课程创新创业资源,与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融和,不能只是单独地开设一门创新创业课程。职业教育阶段,我们的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对创业有一定的认知,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将来作为创业主体必要的知识准备,树立起创新创业的理念。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经济法》课程,通过对法律、经济、管理、财务、劳动等多方面知识的整合,使学生掌握创立企业、合法经营、规划企业的创业文化和应对社会环境与市场需求变化的基本知识能力。通过各种创业实践的实际操作,也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对于《经济法》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学习上也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了,还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情况,提前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唤醒其创业意识,作好职业规划、自主创业与开创性工作的准备。目前各高校围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开展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而对教师而言,在现有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3 《经济法》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和的具体方式

《经济法》课程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实践环节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这与创业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从专业教育的特点出发的创业教育,才能更具成功的可能性。具体如何在《经济法》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推进《经济法》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笔者考虑现阶段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3.1 重构教学内容

经济法课程内容繁杂,在选取《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时,应考虑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认知规律、接受能力,挑选最接近实际生活、最容易理解的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学生将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和创新创业教育,选择最实用的教学内容;同时,充分考虑到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认证要求,在内容安排上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紧密结合,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综合以上各方面,将经济法导论、企业法律制度(包括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合同法、担保法、工业产权法、劳动合同法六部分作为教学内容。在各知识点的组织与安排上,将经济、法律、财务等相关的理论知识设计成一个完整的典型工作过程,按照企业设立、经营管理、人事管理等工作过程去组织安排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先后顺序。

3.2 改革教学方法

《经济法》课程教学中,一方面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促进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在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在讲到企业法律制度时,引导学生带着创业的思路去学习,在学习相关内容之前,先布置撰写创业策划方案的任务,讲解创业策划的思路,方案的写法、内容,提供教学资源供学生参考,在完成企业法律制度教学后由同学们介绍自己的方案,老师和同学一起评价,选出优秀的方案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课赛融合。讲解到企业设立问题时,将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组建企业筹备组,准涔ど套⒉嶙柿希教师扮演工商局的角色,审核企业设立的注册资料。接着讲述合同和担保法的内容时,选择案例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这时可以充分利用用友新道开发的虚拟商业社会(VBSE)这个软件平台,让同学们在商业社会中选择角色,经营企业,签订合同,进行交易,同时也可以设计产生纠纷,由同学们思考如何解决经济纠纷,如何分析经济责任,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学生们可以寻求外部支援,在虚拟的环境中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团队协作精神等,其后在理论教学中把遇到的问题拿来分析、讨论,讲解相关法律知识,就会事半功倍,即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提升了其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通过创业设计、案例教学、模拟经营等手段使我们的学生意识到将来创业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他们在具备了一定的创业基础知识以后必须经过的阶段。尤其是VBSE虚拟商业社会平台的应用,更是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3.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就需要在《经济法》教学中,立足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必须建立丰富的《经济法》教学资源库,为老师进行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服务。资源库不能是教育教学素材、资料的简单堆积,更不是脱离教学特点的其他非服务行为,必须体现专业性、教学性。

教学资源库在原有的案例、习题等内容的基础上要及时更新案例库、习题库、教学课件等现有的教学资源,建立各知识点的微课程、视频专题,结合互联网的海量资源,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教育资源的融合,还应有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教学案例库、模拟企业经营案例库等,为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教学资源,吸引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外,利用院校现有的各类实训平台,去设计合理的实践教学内容,由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老师只充当评判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该院通过企业经营管理模拟决策沙盘的对抗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自由组合,进行经营活动,在游戏中体会到创业经营的理念。

3.4 建立多元化的教师队伍

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这“三位一体”的教学内容涉及广泛,实践性和技术性很强,要求教师不仅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丰富的社会经验与职业观念。目前我们的师资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这就需要多渠道地采取定向培训、科研助推、实践锻炼等方式,提高教师的创业素养与能力,做到即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真正懂创业、会创业,再来教创业。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邀请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功创业人士等为学生开课,传授创业理念和创业意识,分享自身经验与经历,激励学生树立自主创业的信心。

总之,《经济法》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既是高职教育中给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切入点,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学生们提升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创新创业的意识,提高了职业能力。

但是,仅仅一门课程的改革是不够的,我们要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应植入创新创业理念和教学内容,人才培养方案要与社会需求协同,不断加强实验教学资源建设和共享,搭建实习实训平台,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的教育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影.经济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反思[J].经济研究导刊,2008(03).

第6篇: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范文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train and guid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a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he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higher vocational automotiv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the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integrated into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higher vocational automobile specialty to re-construct the automobil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高职汽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Key words: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automobile professional;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中D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4-0186-04

1 研究背景

1.1 大学生创新创业背景

从国家制度方面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对每一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进行更好的培养。

从政策方面看,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针对大学生创业,开通创业绿色通道,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

从就业形势方面看,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各地高校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应对挑战,高职院校只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当中,构建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引导和更新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念,提高自主创新创业能力和主动性,才能增加就业机会,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

据调查,我国大学生中有创业意愿的高达约70%,但是实际真正付诸创业实践的却不足5%。而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高达20%左右。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是其中的成功代表。而正是微软的创业神话,激励了无数的美国大学生创新创业。

1.2 汽车专业创新创业背景

1.2.1 汽车市场方面调查

据中国汽车后市场大数据分析显示:2015年规模近8000亿元,汽车后市场中小企业占据主导地位,员工在50人以下企业占93%,注册资金在50万元以下的占到企业总数的70%,汽车装潢美容,快速维护保养个体经营方面创业占到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由此可见汽车行业更有利于其他行业进行自主创业。

1.2.2 汽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需求

据统计,近5年来汽车专业学生对创业需求调查图(如图1)显示,在校期间超过87%的学生有创业需求,学生毕业后1年创业率为2%,毕业后3年创业率为4%,毕业后5年的创业率为7%,学生毕业后创业成功率较高,但是学生毕业后直接创业的为0,学生对创新创业还没有十足的把握。在校期间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和有创业需求的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往往都是先就业再创业。

调查分析显示,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教育与学生的创业现状存在以下矛盾:

矛盾一,汽车专业创业成功率高,但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与汽车相关的创业比率为0;

矛盾二:在校学生尽管通过实践、顶岗实习等实训锻炼,但有创业的需求的学生都选择就业后再创业。

综上所述,学校汽车专业的现有的课体系和教育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创新创业的需求,学校现有的实验实训条件也远远达不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求,本文通探索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课程体系中以解决以上矛盾。

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2.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往往都是通过开设必修课或者选修课的形式,相对于专业课程独立存在,譬如通过开设创业课程试图提高学生的创业理论知识,通过开展创新实践竞赛活动,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开展创业培训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提,提升创业能力。

2.2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2.1 重课程轻能力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能力开设的课程,注重理论方面的教学设计和考核环节,往往忽略的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体现仅仅表现为一张试卷或者一份报告,学生本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提高。

2.2.2 重专业轻思维

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技术性应用人才,非常注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也应该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会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要学会动脑思考,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促使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发展。

2.2.3 重结果轻过程

高职学生在参加职业大赛时只重于结果,为了在短期内出成绩往往就是利用现有的成果加以简单的改动,或者直接去找现成的成果,学生的功利心使得创新创业大赛流于形式,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培养。

3 高职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现状

3.1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培养目标与定位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汽车专业的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行业性、区域性,各个地区的学校教学条件、师资力量等情况有所差异,因此各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也有差异性。但是总体目标都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和扎实专业技能,面向汽车生产、销售、售后服务、检测维修、钣金喷漆、信息反馈等方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级专业技能型人才,强调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要求,对学生毕业后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专业的理论知识、熟练的实践能力。

3.2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体系与创新创业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3.2.1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制定和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相对独立

目前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主要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

3.2.2 高职汽车专业课程内容设置重专业轻思维

有的高职院校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对高职课程设置的了解不够,课程设置不够规范,专业课程教学计划还处于探索阶段。而课程内容方面往往过度的关注了客观需求,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不够科学,理论与实训的结合不够紧密,课程内容重复与老化现象严重,忽略了W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3.3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结构的配置与创业市场需求脱节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课程在理论上坚持“够用”的原则,实践上追求“技术应用型”,在课结构设置上存在失衡的现象,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脱节现象严重,可是分配不合理,受到实训设备、师资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实训课时比例偏低,实训设备闲置率高,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弱,往往“眼高手低”,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与市场脱节。

4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汽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构建

在高职院校汽车课程体系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汽车课程体系中,与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实训课程以及学生的第二课堂有机的结合,在专业教育、素质教育过程中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4.1 建立“双导师”共同授课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专业融合――解决学生对创业实训能力的需求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双师” 素质,还要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授课,“双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素养等方面的培养,既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又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发展要求。在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双导师”不仅要在所有的课程内容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对产品研发、技术转化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还要坚持走“产学结合”、“学科交叉”的道路,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汽车设计制造、汽车技术营销、汽车保险理赔、二手车评估检测、汽车检测与维修等多学科交叉,不断拓宽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学的融合途径。

4.1.1 高职院校双导师制的提出

一直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的的教育模式都是辅导员负责学生管理工作,专业教师负责教学工作,对于学校而言,学生管理和专业教育形成了明确的分工,但对于学生而言,则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脱节。学校的分工将他们的大学生活劈成了两半,学生管理人员只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和班级管理,却与学生的专业特点、课程体系相脱节,而专业教师只完成每日授课任务,不去过多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想动态、就业指导等等。这种传统的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4.1.2 高职院校双导师制模式

高职院校双导师制是指为学生在校内聘请专任教师作为学生的校内导师,在实习基地聘请一些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行业精英和企业骨干作为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形成配对关系,指导同一批学生,定期为学生进行指导。具体课程分配方案如表2所示。

4.1.3 高职院校双导师制模式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正确梳理校内导师和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关系。校内导师并不意味着取代辅导员、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是侧重于对学生日常思想动态和日常生活的管理,而校内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加以整合,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适当的研究能力。

其次,要加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配合。双导师制并不是校内导师负责学生校内的指导,校外导师负责校外的指导,要加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配合。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学生今后的工作兴趣将学生进行分组,选择相对应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都指导同一批学生,并且双导师之间研究与实践的领域一致,为学生制定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计划,学生可以在上学期间实现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双导师制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再次,双导师制要得到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认可和支持。就校内导师而言,要意识到除了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任务,给予学生专业指导对于人才培养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就校外导师而言,由于他不是学校的老师,经常会因为工作的原因疏于对学生的指导,常常校外导师就会变成一个摆设。因此双导师制的真正实行取决于双方导师对这项制度的认可和支持。

4.2 构建“一专多能”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奠定创新创业基础――解决学生对创业理论和思维的需求

高职汽车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是指与实践技能方面相对应的职业技能培养,“一专”是指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学生通过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来体现,“多能”是指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越多,复合能力越强。在职业资格培训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能力与素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包括:识别机会的能力、专业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等。具体课程设置方案如表3。

4.2.1 “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课程设置

①政策机会――宏观政治、经济类课程。

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政治团体及国家的政策方针和政治形势,构成了创业的政治环境因素。创业的政策机会是指政府的法律、法规、政策变化所产生的新的行业、新的市场、新的创业机会或是国家战略重点的转移,创业者从中发现的新的市场,获取新的创业机会。政策机会主要表现在:法律法规开禁所带来的创业机会、政府在地区政策上的差异而带来的创业机会、新政策的实施所带来的创业机会,因此,创业机会的甄别需要保持对政治的敏感度,这就需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水平。因此,基于政策机会所设置的课程有:政治经济学、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相关国家政策解读等课程。

②创业的技术机会――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类课程。

创业的技术机会即技术变化所产生的创业机会,主要来源于新的科技突破和社会的科技进步,任何技术上的变化或者多种技术的组合,都可能给创业者带来创业机会,比如汽车检测――汽车维修――汽车维修企业管理。创业的技术机会表现形式为:新技术代替旧技术带来的新商机、产品开发技术的出现带来的新商机、消除技术弊端带来的新商机。基于技术机会所设置的培养课程有: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修理工艺等。

③创业的市场机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类课程。

创业的市场机会即市场变化产生的创业机会。市场机会来源于营销环境的变化,表现为市场上需求的存在。创业的市场机会表现形式为:市场上出现了与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的新需求、当期市场供给结构性缺陷产生的商业机会、先进国家或地区产业转移带来的商业机会、从中外差距中找出的某种商机。基于市场机会所设置的培养课程有:消费心理学、市场营销、谈判与营销技巧等课程。

4.2.2 “R的芰Α笨纬躺柚

①操作能力――技术层面专业能力。

技术层面能力是能够完成汽车维修作业基本流程,它包括对工作内容的专业知识、对岗位的适应能力,要求快速有效地实施解决方案,解决作业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因此,基于作业层专业能力所设置的课程包括:汽车服务工程、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汽车传感器技术、汽车维修技术与设备等。

②管理能力――管理层面专业能力。

管理层面专业能力强调的是管理能力,它包括管理能力、预测能力、创新能力及整合能力,要求能够敏锐获取并有效利用战略资源,结合组织情况作出科学决策,善于协调利用内外部资源,具备改革创新、组织指挥的能力。因此,基于管理层面专业能力所设置的专业课程有:汽车维修企业管理、汽车服务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4.2.3 “环境适应能力”课程设置

环境适应能力包括个人心理承受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处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也是反馈一个人综合素质能力高低的间接表现,是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因此,基于“环境适应能力”所设置的专业课程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生心理健康、商务谈判技巧、人际沟通交流技巧等。

5 结束语

高职院校汽车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存在着一些问题,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探索出适合学生发展,符合教育规律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总结规律,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创新能力和思维的培养为重点,构建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7-29].

[2]黄华,杜娟.高职院校嵌入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15).

[3]许强,陆清.高职化工类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研究[J].广西教育,2014(15):180-181.

第7篇: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范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困境改革路径

近年来,人们对于创新创业的热情有增无减,尤其是在相当一部分青年人中,创新创业已然成为一个热议话题。创新创业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反响,与国家的大力扶持有着很大的关系,由李克强总理所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了人们投入创新事业的一大动力。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摇篮,正面临着艰苦的挑战。所以进一步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学的改革,提高培养人才的平均水平,发现问题并寻找恰当的改革路径,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

创新是推动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地创新,国家才会变得更加强大,人民才会变得更加安康。高校聚集了众多的优秀青年,其重要责任就是培养创新人才。我国的各种创新项目的数量很大,但是高质量的项目还是比较缺少。我国创新创业的教育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始于20世纪末。首先由清华大学,将创新创业项目引入高校,接着以中国人民大学等为代表的9所高校,成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试点,这标志着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正式启动。迄今为止,各大高校不断地改革创新教育模式,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各种新型教育方式不断涌现:开展创业创新规划大赛、建立大学生创业园、为学生提供创业创新指导课程等,这些新方式大多收获到了丰硕的成果。尽管如此,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是存在诸多不足,学校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度不够高,课程理论知识教育与实验教学脱节,教学方式单一,同时,创业实践平台也相当的短缺。

二、当代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潜能的抑制

由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学生更注重课本上的知识,想象力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时,课程的多元化程度不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没有得到开发和锻炼,创造性也由此受到极大的抑制,“不会创新、不能创新”成为了创新创业教育中一个非常棘手的挑战。虽然不少学生还是存在创新的思维,但是只要违背了老师的教育理念,就会被否定甚至禁止。久而久之,学生的创新热情被消磨殆尽,创新的天性与意识因此逐渐消失。所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认可学生的创新理念,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础。

(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够完善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的内容过于强调理论知识,操作性和实践性不强,虽然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大多都只是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缺乏可供实践操作的平台,学生的创业活动仅仅停留在纸上工作的层面。第二,教学方式滞后,授课老师本身就缺乏创业经验,教学内容主要以各种案例为主,授课内容也主要是就业信息的获取渠道、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等,对于实践创业经历,无法向学生传达。第三,缺乏系统化的课程设置,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顺利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大多数高校的创业课程比重很少,有的学校甚至直接将原有的就业指导课程当做创新创业课程开展,从根本上混淆了两门课程的实际意义。一些就业指导课程被应用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课程中,导致了课程结构的不合理;而创新创业本身的专业课课程却比较缺乏,没有形成一套可参考的集所有所需课程为一体的教学系统。还有一些高校没有选定合适的创新创业课程的教材,这些都给创新创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第四,人才培养系统的缺失,确定人才培养计划,可以为人才培养确立一个明确的方向,将人才培养模式以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使得在培养过程中有文可依。虽然国家给予了创新创业教育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教育文件,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没有看到切实的大规模成果。多数高校依旧是口号宣讲多于实际行动,能够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高校并不多见。开设该门课程的院校,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对于学生的甄选也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三)创新创业专业的师资队伍缺乏

虽然创新创业教育正在逐步进行中,但是已有研究员和专家的数量远远不足,这对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建设造成了不小的难题。由于创新创业授课老师的严重缺乏、教师的定位也尚不明确,导致有些负责学生工作的成为了临时的授课老师,这些老师没有进行过相关内容的学习,也不具备创业经验,对课程的深入理解严重缺乏,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达不到要求。其次,有些高校在聘用兼职老师时,多是进行采取推荐或者引荐等,没有完整的量化评价标准,也不参照教师绩效考评机制,对于老师的约束性不强,造成师资水平不足。

(四)学生自身创新创业意识淡薄

多数大学生对大学功能的理解,停留在一个较为浅显的阶段:大学只是改变命运、培养精英分子的地方,这样的思想成为了禁锢学生创新思想的象牙塔。学生只是将学习作为升学、就业的途径,创新创业教育对他们来说可有可无,正是存在这样的偏见,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没有得到足够的激发,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严重影响了自身能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同时,在开设常规的创业指导课程之外,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的隐形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实践还非常匮乏,创业项目和实践的总体水平均处于较低水平,并且还有不断重复的不足,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精神,同时也缺乏勇气和胆识,这就导致了学生的创业率处于较低水平。

(五)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针对性不强

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并不是要将所有的学生都带入到创业的队伍之中,而是在教授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为具有创业想法的学生提供一个能够创新创业的机遇,所以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实现学生自身创业的目标。如今许多高校为创业教育提供小规模的创业支持,同时,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进行模拟实验,这种多进行实践训练的方式是值得学习的。为了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要求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实践平台,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提供模拟创业的机会。但是根据目前情况来看,针对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的、具有针对性的实践平台并不多见,各个平台之间的交流合作也很少,独立性明显大于关联性,这种情况就容易造成一些实践平台出现了偏颇,将创新创业平台错误地发展成为了市场营销试验场。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路径分析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融入创新理念

要想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首先就是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只有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到解放,才能涌现源源不断的创新灵感。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中学阶段,学生合理的想象力,应该得到老师的鼓励支持,这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大学老师更是要鼓励学生,大胆地交流自己的想法,打破常规的思维,同时进行交流也有助于激发其他同学的创造能力。学校还应该进一步改善学生的成绩评价机制,适当地减少考试分数所占的比重,从根本上改变死板的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融入新的教学理念,改变老师一直以来的灌输知识的角色。老师应该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拓展。

(二)健全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

课程的设置是创新创业教育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早在2015年,教育部就颁布了相关文件,提出所有高校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并且该课程将作为全体学生的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同时纳入学分管理。为了创新创业课程的顺利进行,首先要认识到这么课程的开设意义,不能将其与就业指导等课程轻易对等,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该门课程的内涵,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选择合理的教材,选取学生能够比较容易接受的教材,同时教材还要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创业需求。以成功的创新创业案例为出发点,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和分析。由于创业的发展较为迅速,所以对于教材的及时更新也非常重要,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在顺利解决教材选用的问题后,课程的开设也需要合理的安排。基础课程作为基石,专业课程作为深入强调。在教育初期,合理的安排基础课程,发挥好基础课程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的创业意识逐步形成,在基础知识坚实的前提下,再开设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学习创新创业课程的重点,在与基础课程对接的同时,增强专业对口实践的创业应用,最后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实践平台。如此形成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课程教育系统。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体制

创新创业想要实现长足发展,就要重视机制体制的完善,坚定不移地扫清机制中的障碍,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要切实认识到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要意义,建立完善的领导机构,定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努力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通过学生善于接受的宣传方式,使得创新创业的理念深入学生的思想中,引导学生自发地进入到创业之中。同时出台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扶持鼓励制度,为学生提供坚实的软件和硬件支持。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灵活地运用现有的科研资源,促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此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支撑。对于大学生自主进行的创业项目,可以适当地进行扶持,或者在立项审批上给予优先权利,以保证学生的创业项目能够发展壮大。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能力和意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学、指导能力,因此加强老师的培养力度,成为了关键所在。师资队伍要做到专兼结合,高校本身具有的师资队伍虽然具备不少明显优势,但是一些老师由于自身缺乏创业经验,所以对于创业过程中的突发问题,没有好的应对措施。学校可以面向一些大中型企业,招聘兼职老师,将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技术人员聘用为兼职教师,丰富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除了招聘外来企业人员,学校还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拔、培养优秀的教师,他们主要负责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安排,对课程的安排、学生的考核等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努力寻找最佳的培养计划。学校还可以适当进行“双导师”教学模式,在校园内,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为实际操作打下坚实基础;校园外,则聘请成功的创业人才,让他们为学生传授创业成功的经验,同时也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为学生解惑答疑。

第8篇: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范文

(丽水学院 浙江 丽水 323000)

摘 要: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完善是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的重要环节。地方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创新创业课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明确目标,从理论知识提升和实践训能力提升两方面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目标途径

中图分类号:D42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11

*基金项目:丽水学院2014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项目编号:丽水学院[2014]80号)

收稿日期:2015-01-04

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内容设计、师资力量、结构布局上都落后于重点高校,地方高校必须更进一步重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本身是一个开放、多元、动态的体系,地方高校应当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和实践,培养出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品质的优秀人才。

1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发展现状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尚处在探索阶段,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课程目标设定、内容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

1.1 课程目标带有“功利主义”色彩,忽视了思想引导

就当前的形势来看,“就业难”已经成为全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巨大问题,而地方高校的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较之于全国重点高校要更大。人们常常将一所高校的就业率与这所高校的办学质量划上等号,就业率直接关系着高校的招生规模。高校在尝试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缓解就业压力时,免不了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带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

(1)忽视创新创业教育思想引导的作用。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步是将创新意识传达给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勇于批判,改变以往僵化的思维模式。而目前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多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以创业知识理论和创业技巧的学习为唯一目标,缺乏对学生树立创新观念上的引导。

(2)缺乏树立正确就业观、择业观的引导。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而学会正确的选择自己的职业和事业是基础。创新创业的第一步应当是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这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一步。地方高校不应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割裂开来,创业不单单指狭义的创办某一个经济机构,还包括广义上的创造自己的事业和职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也应当是创新创业课程的目标之一。

(3)没有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创业课程不是某一个时间段短期开设的课程,而应当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长期规划中。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开发的探索阶段,难免过于重视该课程的短期效应,以学生参与创业的人数、参加创业竞赛获奖情况等作为该课程成效的标准,这就歪曲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初衷,地方高校应当将长期、短期目标结合起来,制定规范、科学、完整的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

1.2 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缺乏规范性和整体性

目前,地方高校虽然将创新创业课程列入了课程规划,但仍然缺乏体系性、规范性和整体性。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和零散性。目前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主要由各二级学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临时安排,大多集中在全国性的创业竞赛指导和临近毕业的就业指导中,缺乏全校性的统一规划和评价体系,这就极大减弱了该课程的规范性、整体性、长期性和可操作性。

(2)全面有余,重点不足。在课程内容上,地方高校多借鉴已有成功经验的重点高校的教学模式,内容设置全面,理论知识充足,实例具有代表性和可分析性,但这并不符合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地方高校的学生大部分还处在接受创新创业教育的初期,对该课程的了解和熟悉程度还较低,全面的教学内容会给学生带来“不知所云”的感觉。地方高校应当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地方特色等设置课程内容,有重点、有层次的开展教学。在对象上,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课程已努力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学生在校期间都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但是在普及创新创业基础性课程的同时,还需要针对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学生开展进一步的教育,例如开设创业实验班等,许多高校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1.3 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稳定性和专业性有待提高

(1)临时组建教学团队,缺乏稳定性。创新创业课程本身是较为新兴的课程,地方高校尚未形成固定的教师团队。目前大部分进行该课程教学的教师为辅导员和有经济学背景的教师,这些教师在本职工作之外,另外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团队成员流动性大,稳定性较弱,影响教学质量。

(2)教师专业功底较弱,缺乏系统的研究和培训。目前从事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需要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基础上,完成本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工作任务繁重,教师很难对创新创业课程进行更为系统、深入的研究,教师本身对创新创业的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的不够扎实,在教学中难免“捉襟见肘”。加之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培训的机会有限、缺乏创业的实战经验等,都使得目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师团队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2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的目标

2.1 意识培养是出发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创业课程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应当引导学生学会关注社会发展,学会从社会中汲取知识和能量,鼓励学生热爱自己的职业,锻炼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形成灵活的思维方式,养成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

2.2

传授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是主要内容

创新创业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传授基础创新创业知识,通过课程学习,学生需要了解到创业过程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常见问题等,以全面、客观的角度分析创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预见创业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及如何应对,在此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尤为重要的是了解相关法律法规、财务政策等,以免走入歧途。还需要在课程中,掌握必要的创新创业技巧,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方法等等内容。

2.3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是根本目标

无论哪一种知识,只有能够运用到实践中才是有用的,才能够被检验和证实。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培养的人才,也必须投入到地方建设中进行实践才能得到检验,这归根结底检验的是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必须以提高这项能力为根本目的,加强实践课程建设,通过竞赛、实训等形式强化理论知识,最终将创业意识转化为创业行为。

课程目标设置的完整、规范、科学,才能促使课程的有效开展,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目标的设定,将直接决定创新创业课程开展的方向。当然,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选择性、有阶段性的实现上述目标。

3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创新创业课程所研究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需要紧跟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因此,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注重个性化原则,根据地域特征、高校实际、学生类别进行实时调整。当然,地方高校在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时也有普遍适用的途径,从整体上来看,主要从理论知识提升和实践能力提升两方面着手。

3.1 完善创新创业理论课堂,打造理论知识学习平台

(1)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通识教育课程中。家建设和发展需要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通识教育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和路径,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目前,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基本上还没有纳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中,只是针对少部分有需要的学生开展,这使得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小众化和边缘化的状态。创新创业课程与其他通识课程存在互相依赖的关系: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的学习需要大量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作为基础,而这些内容是在其他通识教育课程中得到补充的;另一方面,其他通识课程所学到的文化、历史、自然科学等等理论知识,大部分是局限在课本和试验室里的,而创新创业课程正提供了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的机会,通过创新创业实践,知识能够鲜活的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因此,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通识教育课程中的一部分,在全校进行普及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接受创新创业类课程教育,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开设不同程度的创新创业课程,例如在在大一学生中开设创新创业意识启蒙课程,在大二学生中开设创新创业知识学习课程,将创新创业精神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业品质,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2)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机构成,“是专业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性、前瞻性的集中体现,是高等学校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不难发现,大学生创业之初,大多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进行尝试,一方面,专业知识学习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基础,创新创业理念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相关的理论支撑,否则是能是“空中楼阁”;另一方面,创新创业课程所学习的开拓创新、勇于批判的精神也为专业课程学习带来新的思维方式。当然,这一途径是存在困难的,就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是很难实现,但是,有意识的去尝试未尝不能取的成功。可以尝试根据专业特色,在专业学习中,增加本专业创业成功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多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前景,提高行业领域研究和职业发展研究等,使学生对未来创业做好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

(3)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通过通识课程中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熏陶和专业课程中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必然有部分学生对创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了使这一部分学生得到更为专业的训练和培养,需要开设创新创业实验班。地方高校应当积极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专业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等,在校内选拔创业热情高涨、目标明确、条件成熟的学生进入创新创业实验班。实验班要从专业知识、案例学习、竞赛模拟、实战训练等方面全方位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经验。

3.2 丰富创新创业实践课堂,打造实践能力提升平台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中必须强调实践课堂的打造,创新创业教育与其他专业课程不同,它必须将课堂所学充分运用到实践中,与社会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1)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虚拟平台。创新创业实践虚拟平台主要指在校园内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积极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课程。一是以竞赛形式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各级、各类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充分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发掘学生创业潜能,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同时给予他们专业的指导和帮助,形成多元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二是丰富校园创业类文化活动,扶持创业类社团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活动,发挥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举办创新创业竞赛活动、专题讲座、创业沙龙、论坛等活动,在校园内形成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氛围,为大学身提供创业实践的虚拟的平台,促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切实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2)构建创新创业实战平台。地方高校必须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尽可能创造真实的战训一体平台,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创新创业,才能发挥教育的最大作用。一是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人力资源、政策优势等条件,建设大学生创业园,分批分次的挑选条件成熟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进入创业园。针对有条件的创业项目,从项目计划、注册审批、资金筹集、场地选择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尽可能的使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成功。二是建立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地方高校利用地域优势、政策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积极与地方科技创新园区、技术开发园区、工业园区、科研院所等建立联系,将高校的科研资源与社会的资金、场地、管理、销售的资源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提供能够真正了解行业发展状况、企业运行模式、组织管理方式的场所,帮助大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最终实现创业意识向创业行动的转变。

参考文献

第9篇:创新创业课程的理解范文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10.080

1创生性课程资源开发的设计思路

目前,ERP沙盘实训课程资源是丰富的,而在该课程目前已拥有的课程资源中,笔者认为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课程与专业的结合度不够;二是学生在沙盘模拟实训中操作热情高、思考过程少;三是缺乏创生性课程观,指令性课程资源较多。针对以上问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ERP沙盘实训课程旨在以“真实的实践内核、创生性课程观”为基本理念开发课程教学资源。

“创生性”是指由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产生的。这种课程资源可以是资源从无到有的一种创生,也可以是资源颗粒之间重新架构的一种创生。所以该课程的创生性资源开发分为两大模块:一是教学资源内容的创生;二是教学资源运用的创生。从教学资源内容方面来看,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以高职教育课程建设最新理念为指引,建设成包含素材、积件、模块与课程四层级的系统化资源成果,每一层级的资源既有内容的创生,也有资源组合结构的创生。从教学资源运用方面来看,强调教师在使用教学资源过程中注重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利用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充实课程资源,全面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实效。

2创生性课程资源开发遵循的原则

2.1有效性原则

创生性资源的开发不是异想天开、天马行空,而是需要教师深刻认识该课程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开发有效性的课程资源,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对接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人才需求。在理念上注重创新与创业,教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这样既可以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特别是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又能有效地提高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所以在课程开发中,要对接产业与企业的需求,依据企业生产过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素养与技能来设置课程内容,在“实”的基础上提炼与简化形成“知”,通过“他知”――“自知”――“实践”模拟教学,使学生在模拟状态下感受“亲临其境”,提高岗位技能,培养职业好习惯,使经管类专业学生能迅速适应岗位需求,并且获得较强的学习迁移能力,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用。

2.2广泛合作原则

创生性课程资源开发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也是一个复杂、繁重的过程,从对岗位职责、学生需求的分析评估到课程目标的确定,从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到课程实施与评价等,既需要信息的搜集与处理,又需要理论与技术的支持,不是个体能独立完成的,因此在项目开发过程中必须集思广益、互动讨论,既要行业专家的参与,也需要本院教师的精诚团结合作。以用友公司的ERP软件为平台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实施课堂教学与实训,在软件使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建议都可以直接反馈给用友公司,取得用友公司的技术支持,也完全可以让企业参与到课程的开发建设过程。目前用友软件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占有率,用友公司具有较为完善的师资培训和职业认证体系,同时也是制订中国ERP标准的参与者之一,这些优势可以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发挥集聚效应,为课程开发增添新思路,也为学生在课堂实训中掌握企业所需的真实技能奠定了基础。

2.3师生联动创生原则

ERP沙盘实训课程以虚拟企业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虚拟企业”这一项目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实现了学、教、做一体化,教室与实训室的一体化。寓教于做、寓教于乐,在课程设计时将“教”的内容融入在ERP沙盘模拟操作活动中,让学生企业进行经营管理进行模拟,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在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中,学习管理知识,掌握管理技巧,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特别是整个学习过程都处于对抗竞争之中,趣味性很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资源的开发过程就是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带着一种探究的心理,主动创造性地吸取完成项目任务的知识,否则项目任务就无法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创生性课程资源提供素材。

2.4知识体系层级递进原则

针对本课程对应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依据企业生产过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素养与技能来设置课程内容,在“实”的基础上提炼与简化形成“知”,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再将知识目标分解为“了解”――“理解”――“应用”三步;将技能目标分解为“模仿”――“独立操作”――“迁移”三步;将体验性目标分解?椤熬?历”(参与)――“反映”(认同)――“领悟”(内化)。通过“他知”――“自知”――“实践”模拟教学,层级递进培养,构造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化专业知识体系,使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能迅速适应岗位需求,并且获得较强的学习迁移能力。

3创生性课程资源开发的设计步骤

第一步,广泛深入地进行市场调研,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对省内外同类型教材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并与任教同类课程的其他高职院校的教师合作与交流,扬长避短,组织适合项目课程教学的课程内容,不断更新、充实、完善,提升自编教材等资源的水平。“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提高课程开发团队的水平,定期选派任课教师到国内知名院校进修学习,拓展学习视野,更新现有的知识结构;聘请合作企业用友公司的技术人员到学院进行技术讲座,使老师能及时的了解企业应用的新技术,并把新技术融合到教学当中,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第二步,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精细化选择,注重创生性资源的收集与整合。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围绕企业沙盘认知实训――ERP沙盘模拟实验――企业ERP模拟沙盘大赛三部曲来展开。课程学习领域以模拟制造业企业为载体,通过项目化课程开发,以企业运作全过程为主线设计了企业经营团队组建、经营规则把握认知、教学年模拟实践、1-2年模拟实战、企业经营战略领悟、3-6年模拟实战、企业评价与总结7个学习模块。具体实训内容根据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整合、序化出相应教学模块,分解每一模块所包含的具体专业知识、核心能力和职业素养,按照实践――学习――再实践的职业能力培养规律,实施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及学、教、做结合的一体化教学。通过体验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突出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的创生性,把理论知识学习、实操技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结合,全面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