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美术常识范文

小学生美术常识精选(九篇)

小学生美术常识

第1篇:小学生美术常识范文

在对小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时,要认真贯彻新大纲的各项要求,以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作为教学重点和出发点,综合小学生对于美的感受程度,改进传统美术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小学美术教育通常只重视对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使得学生仅重视对绘画知识的学习,在培养自身审美能力方面不够重视。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小学美术课只是培养了小学生初步的审美观,并不能塑造其完整的审美观,因而,并不能简单地将美术知识教育同培养审美教育完全对立起来。在美术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要注意构建学生良好的审美价值观和良好的美术文化底蕴。

(一)缺乏对小学美术启蒙教育的重视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小学生美术教育的重视度仍然不够。首先在教育部门相关领导或老师层面上就缺乏对美术教学的重视,他们认识不到小学美术教育对于小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甚至也缺乏相关的美术教学常识。他们认为美术课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仅培养想从事此专业的学生即可,不必推广到广大学生身上。这些对于美术教学的误解必然会阻碍美术教学的发展。因此,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领导层和教师层首先要摆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美术启蒙教学观念,用积极的教学态度去进行美术教学活动。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学校要重视对师资水平的培养,教师要主动去钻研美术教学工作,合力去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美术教学任务。

(二)关于美术教学理念上的认知偏差

对小学生进行的美术教学重在启蒙教育,此类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和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相融合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但是在以往的美术教学活动中,通常只重视对学生绘画技巧和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意识,关于美术创作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很好地得以落实。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不仅难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难以提升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育管理部门要注重对教师教学观念的重塑和构建,教师也要调整美术教学方法,通过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对小学生进行创造力和审美启蒙教育的方法

(一)注意激发学生美术教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其美感,还要注重德、智、美多方面的教育。对学生进行美育,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水平。艺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根据左右脑开发理念,艺术教育有利于右脑的开发,这对于开发学生的大脑、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其积极主动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美术教学产生的效果是双重的,它既能让人们享受美的体验,又能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美术活动中,人们可以获得精神和情感上的双丰收。从大自然美丽的环境到一个具有优秀品格的人,生活无处不蕴藏着美丽的事物,也都能让人产生美的体验。因而,美术教育也要培养学生洞察美的能力,从而放大到能感受艺术创作的美,这也是对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能力的培养。

(三)美术教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通过美术教育的引导,能帮助人区分生活中的美与丑,明辨是非,净化心灵和品格。因而,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美丽的语言和启发性的教学思路来配合美术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感受到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魅力。通过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教学魅力,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欲和求知欲,这是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因素。

三、结语

第2篇:小学生美术常识范文

关键词:美术教学;体验;学习快乐;探究交流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学习美术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使他们对学习及生活充满信心,能够积极、快乐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来。

一、借助现代媒体,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美术教师都知晓,学生认识美术主要来源于他们自身的直觉感官,但要让学生真真正正地感受到美术的美,最主要的一个途径便是使学生完全进入到美术的学习中来。让学生伴随着那优美的线条,绮丽的色彩去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美术优美的幻境中去,体验学习美术的那份快乐。

例如,教学《小鸟的家》这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为学生创设了碧蓝的天空、幽静的森林、葱郁的树木、漂亮的小鸟及会说话的小鸭子,再辅之优雅美妙的旋律等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都立刻投入到美术学习活动中。

二、借助有趣游戏,激发学生参与美术学习的兴致

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非常关注课堂教学中所呈现的游戏环节,有游戏的课学生极其喜欢参与,且兴致极高。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设计适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游戏内容,捕捉音乐、知识、趣味三项为一体,设计课堂游戏。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使学生在愉悦之中掌握课堂所学习的美术知识,使我们的美术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效果。这样的教学,课堂趣味性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性也非常高,能够在美术的学习中感受到学习的那份快乐。

三、增强学生自信,激励学生大胆展现自我

第3篇:小学生美术常识范文

中国当代的教育体系中已经逐渐开始加大了艺术教育的份额,特别是幼儿教育阶段,基于幼年学生的年龄、兴趣和认识水平条件问题,美术教育占有着非常大的比重,此后的小学、初中再到高中、大学的各阶段,审美意识培养的美术课程虽然相对而言有着比重的不同,但是仍然贯穿始终。纵观整个阶段的美术教学课程过程可以发现一个相对简单的教学规律:只有不断提升日常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实效性,才能促进青年学生的审美观念提升。而审美观念和趣味的提升是“授人以渔”的重要问题,这对青年人而言远远要比学会某一门专业绘画技巧重要得多,因为它直接关系着“人之所以为人”的宏观命题以及学生成长之中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建立。但是我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和大学美术教育却存在一定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往往还作为必修的美术课程,到了大学阶段则其重视程度明显降低。当前的大学教育中美术课程都是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来设置,不仅份额小,而且受轻视,这样就导致大学美术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大多数高校学生都认为大学中的美术课程只是作为选修的参考课程,只要能够拿到相应的学分就可以了,没有认识到大学阶段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意义所在,没有认识到审美观念的培养在个人成长和民族素质提升中的重要意义。可以说,“不重要”是导致高校教育中美术课程没有受到重视的一个根本原因。于是青年学生在大学阶段几乎失去了在美术教育与日常生活的结合中培养和建立个人审美观念的重要时机。所以说,中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中,大学美术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尚未得到政府、高校、教师以及学生各个方面的积极重视。这是当前大学教育当中美术教育的一个困境所在。

二、提升青年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是大学美术教育的根本所在

1925年,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回国并在清华大学任教。他在王国维的碑铭中提出了自己对于理想人格与学术精神的标准:“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这是在民国的时代背景中,知识分子对于独立和自由的渴望,这是中华民族近百年一直传承的最为宝贵的人文精神。而在当下这个全球化的社会里,对于大学生来说,进入高等学校有两件重要任务:第一,充分学习科技文化知识,认知真理;第二,在学习的过程中塑造独立的、积极的、健康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于当前的社会人才培养而言,审美观是继人生观的培养之后不可忽略的重要素质。

三、大学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塑造学生审美观念方面的可行性策略

尽管当前的高校教学中,美术教育尚未引起充分的重视,但是仍然应该看到大学美术教育的积极作用,在提升学生审美观问题上大学美术教育还是已经扮演了重要角色。

1.立足多元化的社会价值取向,着重塑造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和审美趣味。近百年的中西文化思想在交互中冲撞和杂糅使得中国社会的思想意识和人文精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复杂和多元,其中教育尤其显现出了在与世界接轨中对于西方和本土精神的取舍和侧重的两难之间出现的尴尬,而最终本土的、传统的文化精神渐渐被忽略和遗失。但是与科学技术的学习和效仿不同的是,文化精神的根本是地域和思想,绝非可以效仿其他民族的。所以近百年的文化艺术或者说由之而来的审美观念培养一直是中西结合的教育缺失,这种缺失的结果就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同时,文化艺术和社会审美与之发生断裂,而这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所以,青年学生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提升是这一代人的整体素质的提升。

2.利用现有社会文化资源和信息平台,丰富学生的视知觉信息和审美渠道。大学美术教育和中小学美术教育在培养方式和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中小学美术教育侧重于直观审美感受的传达,而大学美术教育则重在建立学生审美观念和提升学生审美趣味,尽可能塑造学生的审美感悟力与创造力。尽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同阶段的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上存在共性,但大学美术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使他们已经有了成熟的理解力和个性化的感受力,所以这个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的文化艺术特点与时代变迁,本土文化艺术与世界文化艺术的异同、优劣与个人化的取舍,进而建立自身的审美观念。具体的方式是让青年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来了解艺术本体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术作品了解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思想,了解美术作品传达出的审美内容和审美规律。同时,还应该看到目前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很少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加强审美教育。这就需要高校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博物馆、展览馆以及画廊、工艺品工厂、市场等历史文化与社会文化资源,将大学美术教育与历史文化感知和实际生活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引导和培养青年学生在生活中具象地建立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这是当今大学美术教育的关键所在。

3.审美意识的培养应在大学美术教育课堂和日常生活中同时进行。大学美术教育通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美术技法传授或者美术作品欣赏课程。诚然,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条件中有着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但是就当代社会的情况而言,则逐渐显现出了它的忽略社会资源与结合实际生活方面的狭隘性。所以,今天的高校美术教育需要积极思考和发现具有当代性的美术教育教学方式,有效地引导学生建立具有时代意义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学生通过美术课程不仅能够了解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积极意义,而且通过美术的学习认知了解历史文化,了解时代艺术趋势,进而塑造和建立审美意识。青年学生审美观念与审美趣味提升的有效途径是充分重视和合理规划高校教育中的美术课程,要在课堂教育的同时将美育合理贯穿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大学美术教育不只是在课堂上通过欣赏分析来传授美术知识,因为对于大学生而言,审美意识的培养绝不是在短短两个小时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做到的。大学美术教师除了要能够在课堂上通过美术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分析美,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审美观念外,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之外的生活中尝试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生活中,应该清楚地看到,审美观念的培养与审美趣味的建立是大学美术教育的关键所在。目前而言,具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建立完善是需要教育界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四、结束语

第4篇:小学生美术常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高段;中学一年级;美术教材;美术教学;差异 学生由小学升入初中后将面临风格、要求都截然不同的美术学习学段。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衔接引起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中小学美术衔接教学是提高广大学生艺术素质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当前美术教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到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和效果。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落实呢?

一、教材“扫描”:找准教学衔接点

要开展好中小学美术教学衔接工作,首先必须仔细分析教材、认真研究教材,找准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衔接点。纵观现行中小学美术教材不难发现,两者都包含了绘画、工艺制作、美术欣赏等艺术观点和设计意识的教学内容,按“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设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两套教材互相呼应、相互配合,教学内容在很多方面有所一致。如,中学美术教材中《心与祝愿——贺卡设计与制作》与小学美术教材中的《贺卡设计》的课题,中学美术教材中的《门》与小学美术教材中的《各式各样的门》的课题相同;中学有《美术字写法》,小学就有《单线体美术字》;中学有《过去的日子》,小学就有《美好的童年》等等。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的相似,并不意味着教学目标一致。中学注重美术知识的传授、侧重美术观点的讲解,小学强调“儿童个性”的发展、突出“情、趣、美”的展示;前者要求客观世界的“理性”表现,后者追求儿童心灵的“纯真”表达。毫无疑问,教材所编写的教学目标各异的相同内容,就是我们需要的教学衔接点。教师应在找准教学衔接点的前提下,瞻前顾后,作好学生美术学习的平稳过渡。比如,小学高年级在《线条的魅力》教学中就应通过学生认识不同的线性,并初步运用简单的线性进行排列和变化与中学的《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教学相呼应;初一的《运动》让学生学习、感受、发现生活中的动态美,用艺术语言表述动态美,用运动的形态表达情感,与小学《劳动中的人物动态》《我熟悉的人》的教学相衔接等等。不仅如此,为了解决好中小美术教学衔接,小学美术教材在高段把中学美术教学中常用的美术名词术语和造形知识分课做了简单的解释和运用练习。如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朝霞与月夜》《色彩的明度对比》《色彩的色相对比》《形的渐变》《色的渐变》就与中学美术教学的透视、构图、冷暖色构成的美感、物体明暗表现等教学内容相互衔接,直接为衔接教学敞开了方便之门。

教学衔接点的确定,为我们进行中小学美术衔接教学提供了可靠的保证,但要正确展开美术衔接教学,还必须要有重点进行,决不能“套公式”似地课课必行。

二、教学“渗透”:有的放矢,逐步转移

小学高段、中学一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心理变更、认识变化的不定时期,特别是中学生,他们从小学升入初中,换了环境,换了老师,换了教育方法,也换了学习方法的情况,“成人化”是这个阶段学生的显著特征,那种小学阶段“凭感觉审美”的儿童美术观正逐步被“知识审美”的现实艺术观所取代,因而获取美术知识是他们的共同愿望。

这两个时期的学生由于受到成人艺术观点和客观事物的影响,正处在“想象期”与“写实期”的过渡阶段,“真实”成了他们评价和表现艺术的标准,那种仅以儿童超常的艺术表现已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艺术求知欲,因而,在小学高段的美术教学中适当传授“美术基本知识”与中学的以“美术知识和设计创造”为主体的美术教学衔接是完全必要的。

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小学美术高段的教学应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这种心理变化将美术知识贯穿到教学之中,逐步培养学生用美术基本知识去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儿童的“情、趣、美”上。

以“线条”教学为例,虽然中小学都要求学生了解“点线面”是美术构成的基本要素,而线更是最为基本的“艺术语言”,学生应学习其的变化、排列和运用,但两者的教学目标却相距甚远。小学侧重对“基本线形”的直观认识教学,注重“线条”的排列、组合和夸张处理,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中学美术教育对“线条”却非常明确地提出了高要求,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线条”的装饰性,而且还要求学生运用流畅、变化的线条生动地表现物象、准确地表现物体的结构,正确理解“线条”这个艺术语言的内涵,促进学生在掌握线条造形能力的同时建立线条的空间概念,使学生在提高艺术素质的同时发展智力因素。由于中学教学要求的变化,特别是美术知识的理论化,增加了学生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学习转变的难度,因此,在小学高段,我们的教学就应当注意“线条”直观的形象逐步与其知识性相配合,有关“线条”的基本知识衔接以渗透的方式进行,有的放矢,把握好教学衔接的分寸,帮助学生慢慢跨越由“感性”到“理性”的障碍,更好地过渡到以“美术基本知识”为主体的美术学习中来。

但尽管是在变更之中,面对这些“眼高手低”的学生,我们作为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师决不能艺术语言满堂灌、专业术语满天飞,过多地把要在今后的学习负担强加在小学生的肩膀之上,要多以“渗透”的方式进行,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为主。

三、留有“余音”:承认差异,适当缓行

如今的美术课堂教学并非仅用技能来完成,学生还必须运用智力来理解、掌握和实践美术知识,才能达到提高审美能力及设计创造能力的学习目的。也就是说,当今的中小学美术教学不再仅仅是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我们的美术课涵盖了许多历史、人文、光影、文学等。由于这种横向知识的衔接教学难度颇大,所以我们作为小学美术教师不能操之过急,以免产生“拔苗助长”的现象。这些横向知识的衔接教学在中学美术教学中进行较好,小学美术可以不讲或少讲。当然,美术课必须以美术知识教学为主体,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应恰到好处,决不能滥用,更不能“喧宾夺主”,改变美术教学的宗旨。

参考文献:

第5篇:小学生美术常识范文

存在问题一:教师忽视了美术学科教学的特征

美术教育虽然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审美教学的重要途径,但一部分学校和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能好好把握教育教学的方向,为了单纯的语数外成绩,时常是将美术课改上其他考试科目。还有一部分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课前不能好好地研究教材、分析教材,常常是把握不准美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机械地临摹教材中的美术作品,而没有和学生一起欣赏作品、分析作品,也就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了。在小学校园内,美术也成了谁都可以上的机动课,出现了很多教师兼美术课的现象。整个美术教学都忽视了美术学科的特点和主要功能,久而久之也就使美术失去了它应具备的的学科特征。

应对策略:转变教学观念,注重能力培养,唤醒教学自由,还学科特点

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我们要对美术教育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重视美术教育的价值。不管什么情况不可以放弃上美术课的权利,切不可使美术教学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只注重学生的绘画水平而忽视学生的美术知识。在上课前,我们可以结合网上的相关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学时在以课本为蓝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科书,带领学生走进身边的名胜古迹、现代的繁华都市、美丽的自然风景……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陶冶了情操,培养了观察、审美等能力,让自己的美术课尽显美术的学科特点。

存在问题二:学生失去了美术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游戏法、演示法等都是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只考虑自己而忽视学生的感受,常常是一味地死搬教条,死抱住教材不放。在美术课堂上,只采用讲授法,从课的开始到课的结束,都是教师一个人在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听众。在实际操练时,就让学生根据书上的方法一遍一遍地临摹范画。这样的美术课堂,渐渐地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逐步感到厌烦,也就渐渐失去兴趣,失去了学习美术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美术的课堂教学。

课标中明确要求美术教师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然而在现行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手段特别的单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只有在公开课上才会使用。而平常教学,多数教师总是以忙、来不及准备为理由,上课时就是就课本讲课本,甚至连教学挂图等也懒得用,更谈不上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的美术教学根本就不可能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

应对策略:丰富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合理巧妙施教,调动积极性

不同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方式不一样,认知水平也各有千秋。由于小学生创作的水平不同于成人,他们只有在有了一定的画画冲动后,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学习中来。因此,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心理,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引人入胜的动画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具有感染力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备受鼓舞,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第6篇:小学生美术常识范文

[关键词]美术课;有效调动;高年级;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7-0117-02

1 课题界定,理清概念

《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尝试不同的工具,用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

要达到这样的教学目的,就需要把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调动起来,调动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所谓“有效调动学生全面参与”是以学生为中心出发的,运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这就意味着要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和形式上的自由选择,而且含有一系列新的学习观念。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点选择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是指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针对小学阶段高年级学生的年龄及没有升学任务的特点,进行兴趣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可用愉悦性的教学方式。“策略研究”,原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订行动计划,这里是指根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及时调整教育的行为和方法。

2 学习必要的理论依据

哲学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强调人认识的能动性,认为主动性就是人主观能动性的反映。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学只有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将知识内化,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才能求得主动发展。

在推进小学美术学科素质教育,提高儿童智力发展的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作为基地,积极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从兴趣入手,和学生进行良好的感情沟通,制定行为策略,指导学法,赋予学生动手参与能力,选择创作途径,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教师还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参与机会,通过在美术课堂中的动手参与来开发潜能。

3 选题背景及研究现状

在小学美术课中,经常会发现这种现象:学生在小学一年级时非常喜欢画画,常在地上、墙上、纸上信手涂鸦,大胆请大人或老师来欣赏,告诉他们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然而渐渐长大到了高年级阶段却不喜欢美术课,不愿带美术学习工具材料,有的昏昏欲睡,有的显露不耐烦情绪,交头接耳,开小差、发呆,还有学生油腔滑调,怪声怪气地回答老师的提问、任意插嘴……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人可能会认为是小学生的美术素质问题影响着学生的美术学习效果,实则不然,究其深层次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以下两方面原因所致:

(1)学生对“主科”和“术科”的认识有偏差。艺术课程总处在边缘化的地带,大家重视的只是所谓的“主科”。因此,美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在设备条件,排课调课,师资培训,评价考核等方面相对于其他课均要滞后。由此造成学生主观上对美术课程也就不重视,认为美术课只是一节轻松放纵的游乐课,认为对未来没什么用,似乎可有可无,甚至有些“用功”的学生在美术课上做语数作业,以获得文化课的好成绩。

(2)教师教学教法不得当。这是关键原因,包括缺少人文关怀,偏重知识技能的传授,教学设计未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枯燥的知识教学令学生厌烦,单调的分析程式令学生乏味,陌生的作品学生本就漠然,如不能引导学生凭借美术通道来欣赏作品,更令人望而生畏。

4 策略研究成果有效调动学生全面参与,提高教学质量 基于上述认识与反思,且不同的年龄层次在教学上会带来不同的挑战,笔者提出了《小学美术课有效调动高年级学生全面参与的策略研究》,旨在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树立学好美术的信心,从而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全面参与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要调动高年级学生在美术课中全面参与,达到有效教学质量,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策略。

(1)策略1:了解高年级学生心理特征,找到利于美术教学切合点。高年级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各方面都逐渐趋向成熟,在性格上会呈现出许多明显的变化。如竞争意识增强、不轻易相信吹捧、团体意识也不断增强等,而生理上最主要的表现则是高年级学生处于记忆力增强的黄金时期。针对这些特点,应该给予关注,并学会从中找到利于美术教学的切合点。例如,可以在课堂上引入比赛教学,让学生们在竞争中进步;也可以多安排小组分工合作任务,让大家在团队协作中赢得友谊;还可以利用美术基础较好的学生争当“小老师”,发挥极佳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大家进步,以点带面鼓励大家积极创作绘画等。这样,就可以通过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学生们全面参与课堂。

第7篇:小学生美术常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能力;意义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意义

人们只有善于发现美、认识美与感受美,方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其能够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从而让其对生活充满热爱,并让其在这美好的环境中得以健康成长。近年来,新课程体制不断革新,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化教育的要求。而根据新课改的要求,小学美术教师应当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小学生心理非常稚嫩,可塑性较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利于学生人格与心理的完善,并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促使其得以健康成长。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必须对审美教育的意义予以高度重视,并将美术教育的美育作用全面发挥出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从而促使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策略思考

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工作实践来看,要想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广大教师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策略:

1.合理引导,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合理的引导有利于学生审美兴趣的激发,并有助于其审美能力的培养。美术教学是一门视觉艺术,而艺术源自于生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由视觉形象原理着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身边的美好事物,激发其审美兴趣。此外,教师还可采用多媒体设备、图片、模型或是教具等来将美术作品设置于某一特定文化情境中,让学生更为形象直观地发现美并感受美,使其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2.增强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表现美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对于视觉冲击力较强的东西比较感兴趣,且喜欢模仿。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充分抓住小学生这一特点,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发现美好的事物。此外,教师还应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比如,在进行面具教学时,教师可对班上某些学生的个性表情进行模仿,或是让学生相互模仿对方的表情,并让同学们猜其模仿的是哪位同学,其模仿的表情中有什么特征。如此一来,课堂气氛一下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也更为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从而对面具的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引导下,课堂效率与质量均能得到明显的提高。

3.利用名家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美术作品通常是由点、线、面、色彩以及空间等形式构成,其中,不同作品其韵律感与节奏感也各不相同,从而给人们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名家作品,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形象美、表现美、人文美、自然美以及社会美,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提高其审美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整体作品的内涵进行感受与理解,深化其对美术作品的认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与感情,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4.定期举办作品评价活动

对比产生进步,所以,小学美术教师应定期举办作品评价活动,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良性竞争氛围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合理地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并让其对同学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让其能够在对比过程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发现自身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其审美知识的目的。

5.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知识的传授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审美知识的传授,这是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关键。课堂教学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阵地,教师应当充分把握课堂有限的时间,将审美知识传授给学生,久而久之,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让学生能够形成美的思想与理念,进而产生自己对美的判断标准。和其他学科不同,美术教学具有自身独特的属性与特点。小学是美术教学的初级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画面、线条、长短、大小、明暗、色彩等元素来传授审美知识,让学生更容易认识美术,并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8篇:小学生美术常识范文

在美术课中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的认识能力,激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培养学生美的感受能力 使学生具有凭借感觉器官去感受美的能力,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初级阶段。一个人如果缺乏美的感受能力,也就不可能有审美能力和美的创造能力,因此,低年级的美术教学就应重视培养学生美的感受能力。例如,我结合学生作业完成的整洁与脏乱情况展开对比、讨论,让学生自己谈谈看到整洁与脏乱的两种不同的作业后,心里会有什么感觉。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道整齐、干净是美的。

一、让小学生走进大自然和生活,欣赏美

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如:冬天白皑皑的一片、秋风中的红叶、夏季里碧海黄沙、冬去春来,春暖花开,花红草绿、万紫千红、……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多不胜数,我们应该带领着学生去欣赏这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美,引导学生去观察和体验,让学生置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这将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次,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生活中的美,如:龙腾虎跃的喷泉、色彩斑斓的霓虹灯与形态各异的民族服饰,这些色彩和线条能直接给予学生美的感受。引领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或是文化遗产,如宗教建筑、园林、民居、城区等古香古色或是现代城市的建筑。这样的方式会让学生对他们比较熟悉的生存环境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教会学生如何欣赏,这让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增长审美的意识。

二、让小学生走进美术作品,欣赏美

美术作品是一种最直观、最值得鉴赏的艺术品,它是人们对于美好景象的“再创造”,它依赖于人类的想象能力,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作品。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去感受和认识美术作品,帮助他们结合自己的思维活动,如观察、判断和想象,并以此来感悟美术作品。促使学生完善了自己的道德品格,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它在开发学生心智、潜能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经常让小学生进行美术欣赏无疑会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但小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知识修养的不足,往往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比较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是引导者。我们要选择符合小学生情感的、小学生最感兴趣的艺术品。而当中最能刺激小学生欣赏欲的是一幅作品的色彩。因此,让学生最先接触美术作品时可以挑选色彩明亮的,如神秘多彩的《星空》、燃烧的《呐喊》、《向日葵》的明亮等。教师除了讲给学生色彩构图等知识,更要让学生深刻理解作品反映的情感。由于小学生的阅历经验不足,教师还应选择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作品。如徐悲鸿的《马》、齐白石的《虾》等。这些作品会增加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通过大量有美术欣赏活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扩大了学生的欣赏面,坚持下去也就增强了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让小学生走进美术评论

让小学生走近美术评论是指让学生对美术作品认真地进行理性分析后,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完全体现出个体审美观。小学生学会了美术评论会增加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在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时,让小学生观察画面中不同粗细的线条、不同风格的笔法、不同感觉的色彩、不同质感的物体,研究它们会给作品带来怎样的效果。这样很容易把学习技能技巧的层面提高到审美文化的层面上来,增强了小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能够体会到作品的深刻内涵和精湛的技艺。

第9篇:小学生美术常识范文

【关键词】小学美术 审美情趣 审美理想 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213-01

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改变传统教法和学法。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在教学中,我采用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寓教于情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情境教学法是目前广泛运用的一种美术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美术课的特点,将学生引导到与课程相应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体会、感受现实生活中的美。如在教学茶杯静物写生时,教师找来生产瓷器的照片,以及历代精美瓷器的照片。学生通过欣赏这些照片,了解了瓷器的美以及创造这种美的劳动,从而不但学习了静物写生,还受到了一次艺术美的教育。再如,风景写生时,教师可将学生领到写生的现场,指导学生仔细用心去观看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引导他们如何欣赏风景美,以及如何保护好环境,使面前美丽的风景能够变成心中的想象图,提高学生的绘画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了学生的情感。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学生不仅在风景区中感受到了美,心灵上得到了一次美的滋润,还受到了次环保教育。

二、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趣味教学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让我学”转变到“我要学“的积极学习状态上来。趣味教学法就是针对小学生易于被新鲜事物所吸引这‘特点,将生动有趣的绘画对象引人课堂,提升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在有趣的活动中受到更多的审美教育。记得在一节美术课上《动画事物》的讲解中,其中有一个班我运用了电脑等现代技术教学,用课件、影音动画、图片等现代技术为学生展示了孙悟空、阿头目、哪吒等学生所喜欢的动画形象。学生的绘画兴趣非常的浓,画出的动画形象非常漂亮。而另一个班,我只用图片讲解,效果与前者比较大有差距,用多媒体上课的学生,整节课全神贯注的听,把我讲的每一个绘画技巧都记得清清楚楚,而且绘画作品完成质量也非常高。例如,教学《中国画―金鱼》一课时,首先,课前布置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的方法,在教学中再向学生讲授了中国画的用笔和用墨的方法和步骤,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各种鱼的图片,并让学生说出这些鱼的可爱之处。惊喜之余,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金鱼的颜色艳丽,比目鱼的眼睛出奇,鲤鱼的鳞漂亮,鲫鱼的形状美丽等等。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学生参与的兴趣特别高涨,在了解鱼的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美。

三、回归自然本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