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精选(九篇)

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

第1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40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当今社会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之一,有的家庭为了能让下一代有着良好的教育,只能在居住地努力去争取孩子上学的机会,有的家庭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把孩子送回了原居地。孩子就是社会的未来,为了能让社会进步,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珠海市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面临的困境

由于珠海市流动人口基数庞大,而且持续快速增长,给流入地政府解决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带来很大压力,突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义务教育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短期内难以完全落实。目前,珠海市地区已经做到 “以流入地政府为主”的要求,初步实行了珠海市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人人有书读”。但由于珠海市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在全国所占比重特别大,“以公办学校为主”政策短时间内难以完全做到尽如人意。珠海市各区域普遍面临着经费、土地、校舍、师资等资源严重不足的困境以及管理等方面的难度。

一是财政压力巨大。在现行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下,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经费完全由流入地承担,珠海市对于在校中小学生义务教育的免费政策,原先只能回到户籍地或通过积分入学才享受,外来工子弟在民办学校就读难享受这一政策。但后来珠海市对12年免费教育作出了调整,从2013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补贴对象为全珠海市普通中小学(包括民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这就意味着不管是在公办还是民办学校就读的非本地生源的学生也可享受免费教育补贴。该政策无疑加大了珠海市财政政策的负担,因为流出地没有承担经费的责任,根据广东省文件规定,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育公用经费补助由中央和省财政负担20%,即中央和省财政对珠海市政府的义务教育的经费支持较小。按珠海市2007年度义务教育阶段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比2003年增加97.67万学生的速度规模测算,年均增长24.42万学生。而按目前每增加1个学位约投资1.75万元测算,珠海市地区每年要投入42.735亿元,加上新增设备、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的投入,数额特别巨大。近十年来,每年都投入巨额财政资金新建和扩建公办学校,以增加公办学校的义务教育学位。然而,由于新增非户籍学生过多,致使这些地区学位仍然年年告紧,当地财政不堪重负。

二是建校用地问题。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珠海市土地资源十分紧张,成为制约珠海市解决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又一个关键因素。

三是“读书洼地”效应。目前全国各地均实行九年免费义务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部分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回原籍读书。但珠海市经济发达,学校建设与设备、师资等均明显高于不少内地学校。若流入地实现“以公办学校为主”,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实行免费,将会进一步造成大量外来人口子女流入的局面,这势必使珠三角形成非户籍学生的“读书洼地”。据此不难预见,现有公办学校肯定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非户籍人口子女的就学需求,而新建学校的速度也很难赶上非户籍学生“流入”的速度。义务教育资源供求关系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珠海市流入地政府落实“两为主”政策的根本障碍。

2、相关管理体制与机制急需理顺,各级各地政府之间的责任亦亟待明确。调查中还发现,各城市在涉及到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处理与安排上,还存在着一些十分突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协调和不配套现象。

一是流入地政府对非户籍务工人员的管理机制不健全,难以对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做到全面、系统的管理和服务。譬如,政府各部门在非户籍人口统计上各自为政,致使教育主管部门难以掌握非户籍适龄儿童少年的人口基数,流入地政府无法对本地义务教育事业发展作出科学的预测与规划,以致给当地学校规划和建设带来很大困难。同时,由于非户籍务工人员流动性很强,致使非户籍学生频繁转学,甚至部分学生不办理任何手续就离开学校,从而给学校的“防流控辍”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学籍管理造成了一定障碍。

二是一些流入地政府没能把非户籍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中。珠海市多数流入地政府财政预算往往还是按传统的本市户籍学生数核拨各类教育经费,从而造成接收非户籍学生的公办学校经费紧张的局面。

三是流出地政府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上责任不明确。做好非本地户籍学生的义务教育工作,离不开流出地政府的管理、配合和支持。但目前相关政府仅是对流入地政府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经费上提要求,对流出地政府责任不明确、不具体,尤其体现在流出地对流出人口子女的控制和统计管理、经费转移等方面。

3、流入地民办教育发展不平衡,民办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与教育质量亟待提高。一直以来,受制于民办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和经济社会条件,珠海市地区民办教育的发展很不均衡,民办教育整体质量亟待提高。

一是民办学校之间发展水平不均衡。民办学校之间,无论办学规模、办学条件还是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二是民办学校管理尚欠规范。民办中小学办学经费主要靠向银行借贷和向学生收费,办学经费来源稳定充足性欠缺。个别学校由于生源萎缩,造成办学经费紧张局面,甚至面临倒闭困境。此外,多数民办学校尚未建立起规范的内部管理制度,少数学校办学者营利思想严重,并由亲属把持财务权,随意调用办学资金另作他用。也有部分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未能建立合理健全的管理办法,致使在对民办学校的管理上,存在着帮助不力、指导不力和监控不力等现象。

三、政策建议

1、由政策要求上升为制度保障,构建各级政府合理分担的义务教育财政新机制,完善现行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构建中央、省级、输入地与流出地各级各地财政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合理分担的保障新机制。就珠海市的情况来看,省外和省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约各占50%,其解决办法也应有所不同。对于省内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要明确划分省内的输入地和流出地政府之间的财政投入及其他相关责任,实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均衡分担制度,解决因户籍制度造成的教育拨款的固定性与人口流动性的矛盾。输入地政府应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生的义务教育列入教育经费预算,将省内跨市、县流动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列入本市及本省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对象。省内户籍学生义务教育经费跨市的由省解决、跨县的由市解决、跨镇乡的由县解决。

2、由公办为主转化为多元供给,探索政府购买教育服务的新形式“两为主”政策的出发点是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能够有书读、读好书,享受优质的教育。事实上,民办学校在一些城市已成为承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的重要力量。关键是政府如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监督和指导,不断提高民办学校办学水平。民办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了,也能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在进城务工人员高度集中的珠海市,政府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多样化的形式满足教育需求,在有规划地扩大公办学校规模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第三部门参与扩大教育服务,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民办学校的发展与壮大,使他们成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渠道。与此同时,政府应积极探索向民办学校购买教育服务的新形式,逐步使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到优质的义务教育。这种方式符合“两为主”政策的终极价值追求。

3、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接纳,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整体统筹。与20世纪末期的流动人口不同,当前的进城务工人员是城市不可或缺的群体,他们不仅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也为国家提供了税收,并推动了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应同当地居民一样享受平等的“市民待遇”。

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有关部门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发展规划、教育管理、人口与计划生育、公安户政、土地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等相关政策之间要统筹兼顾。输入地政府在未来的社会整体发展规划中不能仅考虑本地户籍人口的需求,必须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服务管理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才能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好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当前,珠海市推行的流动人口积分制,以积分排名的方式为外来流动人口安排一定数量的入户指标,达到一定分数的流动人口子女可就读公办学校。这一措施初步体现了当地政府积极接纳流动人口,逐步让教育等公共服务与户籍制度脱钩的做法,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外部环境。但从制度安排来看,将来仍需继续降低准入门槛,增加入户指标,简化认证的流程与成本,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同时,避免出现“精英化”的倾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是从农村义务教育问题中演化而来的一个新问题,这一群体在输入地接受义务教育这种新的教育供求关系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教育财政资源配置方式相关。从长期来看,更要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优化教育财政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从而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受惠面,使各群体的子女在任何地域都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服务。

四、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对策研究

现有的一些研究文献对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具有操作性的一些策略。如强化教育公平理念,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进程,扫清政策障碍;积极兴办适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学校,为他们搭建一个有多种选择的平台;要保证现有政策法规执行力的高效性与实效性,必须建立一系列配套的政策实施监督机制;构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的社会支持网络。

有研究者提出要改变现行的教育制度与政策,进行教育制度的创新。而制度创新则主要包括制度理念的创新与具体制度层而的创新,而理念的创新是制度创新的基础与前提。所以要平衡义务教育发展,逐步建立公平的教育机制,探索灵活的办学体制模式。

有研究提出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纳入到城市教育规划中,扩大学校容量,调整学校布局,扩大教育增量资源,激活教育存量资源,满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需求。

五、流入地与流出地教育怎么衔接

1、政策的缺失及问题

一是目前我国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流入地与流出地义务教育时教材对接的难度。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流入地或流出地教育的难度。

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接受完流入地义务教育后,高中阶段教育必须回原籍就读的问题。回原籍,学的与考的都不一样;不回原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将面临高额的择校费、借读费。即便如此,在高考逐渐实现各省市自治区自主命题、严打高考移民、大学录取新生存在区域差异的情况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仍面临着十分艰难的选择。同时,流入地政府也面临十分棘手的问题: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本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参加高考,势必形成高考移民潮;不允许,又将导致大批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滞留本市,加大就业压力,或导致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回流,形成新的留守儿童大军。

2、政策建议

从短期来看,第一,建议有条件的流入地政府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敞开高中阶段职业教育的大门,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报考中等职业学校。第二,建议可在四个直辖市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流入较多的地区率先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在流入地参加春季高考的试验,允许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参加春季高考,报考流入地高职。第三,在过渡阶段,暂时可以实行双重高考制度,即可以由流入地考试部门单独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但用的考卷是全国统一的考卷或流出地的考卷,考完后由流出地组织录取工作。长远来看,一方面,国家可以建立中国考试院。除了具体统筹负责各级各类考试外,我国可以模仿西方的水平考试(例如托福、雅思、VLR),加大对基础教育阶段水平考试研究的力度,逐渐建成基础教育阶段各个年级的水平考试库。这样既可以解决教材不一问题,又会解决在此地学习也能在彼地参加考试的问题。另一方面,伴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二元户籍制度的打破、区域教育差异的缩小等,逐渐实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有权利在流入地或纳税地上高中、考大学的目标。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珠海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这方面而言,不仅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关注问题,还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对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还需要不断的改善,良好的政策能促使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训江 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及对策---农民科技素质调研报告 农林科技,2008(03):29

第2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务工人员子女;社区安全教育;教育模式

当今社会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因素。事实上,我国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外来务工子女的安全教育,王秀明先生在《外来务工子女安全教育的问题研究》中指出,对外来务工子女的安全教育必然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重视,同时指出了国内目前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教育不完善、不系统。关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教育问题,国内学者也在不断探索和深入。与此同时,国外很多国家也意识到了安全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教育现状

安全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领域高度重视的问题。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已成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此研究,我们科研小组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在“关于以社区为单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暑期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以下几点问题: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自我安全意识有待提高、安全知识比较缺乏。例如:暑假期间乘车时,不会系安全带的人数所占比例为16%;未经父母同意去游泳的人数占总调查人数的比例为27%。

2.家长的防护意识有待提高。暑假期间家长对孩子的安置方法主要有三种:40%的家长让孩子上暑期班,27%的家长让孩子独自在家,23%的被调查家长选择将孩子放在亲戚家中照看。

3.社区安全教育形式分析。目前,安全教育的开展模式以演练和观看安全教育视频为主,安全讲座与安全书籍在社区的普及率不高。在安全模式的构建方面,首先要保持演练和安全视频的频率,其次要做好安全讲座和安全书籍的普及工作;由于各阶段孩子心理、性格各异,要做好开展形式的多样化,开展形式的多样化能保证受众在接受宣传教育时更好地适应,以达到安全教育的效果。

4.其他隐藏问题。学校安全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实际应用;家长和教师重保护,轻教育;安全教育缺乏安全习惯的培养;社区安全教育存在只有口头宣传、缺乏演练的问题;社区内部信息交流机制有待完善等。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暑期社区安全教育模式的构建

这一系列问题也就给我们一个疑问,安全教育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安全教育是不是真正做到位了呢?安全教育的形式确实有其所无法触碰到的角落,我们亟待一个更完备的安全模式。针对上述调查中的问题,我们科研调查小组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暑期社区安全教育模式的建议如下:

1.建立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保障机构。关于社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保障机构(以下简称“机构”)的建立是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安全保障问题的核心问题,旨在全方位、专业化地解决社区内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及各方面问题,确保社区内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障。机构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专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安全保障工作及各方面有关问题进行处理。

2.构建社区安全馆,明确其功能定位。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来自我国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这就决定了其子女对城市及社区知识的缺乏,也就意味着初入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社区安全知识的缺乏。同时,这也是造成他们安全问题的源头。社区安全馆的建立,旨在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熟悉及掌握正确的安全知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在功能定位方面,利用高科技及各种手段让孩子了解及熟识各种交通标志、日常生活标志等,正确引导孩子对网络、社区内部安全、城市安全、社会常识等的认识,从而指导孩子的日常行为。

3.关于第三方机制的建设。资源共享,支持各方志愿组织的投入。同时,建立各社区间激励联动机制,促进各社区对“小候鸟”安保机制及机构的发展。

4.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暑期社区安全教育新模式结构图

第3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强化对策;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149-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劳动产业在逐年壮大。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涌入一线、二线城市,为城市发展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其中,以北京、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最为明显。在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择校、学习、户籍、费用、就业都具有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外来务工子女的学习和发展。

一、外来民工子女教育凸出问题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教育机制下,学龄儿童的流动和发展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在小学阶段,外来务工子女占到了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要从问题的根基出进行解决。

1、生活经济压力较大

对于进城务工的外来人员来说,很多人都是经常性漂泊在各个城市。他们大多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担负较大的生活压力。大多数农民工都是出于35――40的年纪,他们上有需要赡养身患疾病的老人,下有读书上学的孩子,每天都需要从事高强度的工作,生活十分困窘。

2、教育观念存在缺失

受自身教学水平的限制,很多外来务工人员都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孩子学习知识的行为存有轻视,认为学习好也没什么用,反正都是给别人打工,不如早早出来工作挣钱。这样的观念使外来务工子女存有轻视学习的现象,很容易带给学龄子女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

3、地区融合较为困难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长知识、学学问的重要阶段,频繁的搬家、换学校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在相关部门做出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外来务工子女中出现自闭、自卑、偏激、暴力等心理问题的概率要比城市子女大。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土文化,环境的频繁更换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不适。特别是在校园环境上,城市学龄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之间容易产生矛盾,教师如果处理不当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4、隔代监护问题显著

很多农民工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举家搬迁到自己打工的城市。身强力壮的父母多半在外打工,将自己的孩子交由学校和自己的父母看护。由于监护者年龄、身体、思想等问题,往往存在着很多监护问题。一方面,隔代监护人自身文化水平有限,无法辅导孩子的教学,另一方面隔代教育容易出现教育误区,纵容孩子出现懒惰、任性、逃学、打架等不良习惯。

二、强化外来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若干策略

1、政府、学校、家庭三方共管

为了强化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政府、学校、家庭要形成三方共管的教育局面。

教育部门要对外来务工子女工作进行积极的指导。义务教育制度下,尽管免除了小学生的学费,但是农民工仍然存在一定的经济问题。政府及学校要通过发放优秀外来子女生活费、开放“希望工程”等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心态。在家庭教育上,外来务工人员要本着对学生负责的精神,建立良好的教育学习环境,抽出必要的时间督促子女努力学习、深入思考,为他们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在学校方面,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通过班会、联欢、比赛、演讲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养成积极、自信的生活态度。

2、加大外来子女教育宣传力度

为了推进教育的全方位发展,教师要立足自身实际情况,融入平等教育的思想。配合电影、电视媒体,加强宣传贯彻《义务教育法》的教学力度,将受教育的重要性深入贯彻到外来务工人员心中。通过《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法,宣传教育的重要性。并定期举行一些爱心教育活动,例如打扫城市街路、帮助孤寡老人、参加假期实践活动等方法,让他们认识到爱心、自信心和奉献精神,增加集体环境中的认同感。从而让城市生活的人们能够认识到教育的平等性和帮扶性,为地方风土文化的发展提供力量。

3、强化农民工学校的师资力量

为了拉平城市教育发展和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关部门要通过各项教育方式,提高农民子弟工的教育水平。一方面,要提高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待遇,另一方面要强化外来务工家庭在户口、租房、购房等方面的帮扶则策略。或者采用联结帮扶的发展策略,请相关农民子弟工教师来参加公立学校的公开课及其他教学研究活动。杜绝教育歧视现象产生,实行校长委任和骨干教师支教的具体形式,为外来务工子女提供一个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设立“师范院校学习基地”的方法,提高外来务工子女的创新能力,缓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师资薄弱的情况。

4、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为了强化外来务工子女的人格塑造,弱化外地子女和本地子女的心理冲突,教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教育方法。除了课堂上的学习交流,还要进行课下的交流,通过谈话法、启发法、探究法、扮演法等不同的交流形式,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同时,避免外来务工子女出现心理教育问题,确保他们能够感受到教师和学校的关心。

总之,外来务工子女关系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国民素养、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外来务工人员创造生产价值、增加经济实收,也对国家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将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政府、教育等多个部门要对他们予以关注,共同开创教育事业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万铭玉.从和谐社会视角看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J].网络财富,2010,(2).

第4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摘要:外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在广州市得到了一定的贯彻执行,但在实施中却遇到了经费短缺、管理困难、民办学校发展较难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应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强化规范的中小学学籍管理,健全经费保障机制,完善督导评估制度,提高教育拨款的公平与效率,鼓励、扶持民办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外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广州市

外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家为解决这个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并要求各地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广州作为农民工外出务工“最为满意”的城市之一,农民工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大量的农民工子女也随之而来。广州市各级教育门对农民工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问题高度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广州市执行外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一跃成为全国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中外来农民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子女入学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据2007年广州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市有300多万人口在城镇流动。在广州市就读中小学的流动人口子女达39.01万人,占全市中小学生总数的26.7%。但是离国家政策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广州市在解决外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的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教育经费问题是广州市执行外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要面临的首要问题。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建立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规定“流入地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受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流入地政府制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这些政策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创造了条件。在实践中,广州市取消了借读费,只是收取了一定标准的学杂费,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公办学校接受更多的流动儿童入学。随着外来农民工子女人数的急剧增长,公办学校的学位压力越来越大,为了解决这部分人就读学位严重不足的问题,通过新建、扩建、改建学校是一种较好的办法,但建设经费、教育经费却缺口巨大。

(二)民办学校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

1、办学经费不足,学校条件简陋。学校收入主要依赖收取学生的学杂费,收入单一,无法满足正常的开支和运转。一些学校生均占地面积严重不足,场地狭窄,师生活动空间有限,同时存在消防、饮食、交通、防疫等多方面的安全隐患。教学设备数量不足、配置落后,难以满足正常教育教学的需要。

2、教师待遇较差,整体素质不高。大部分民办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训练和相应资质。不少民办学校不能改善教师待遇,不能提供配套的生活环境,致使教师流动幅度大,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

3、管理不够规范,运作水平不高。部分民办学校没有规模效益,发展后劲不足。没有建立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民主管理水平处于低层次,管理随意性大。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对办学人和学校管理者进行系统培训,管理效能和社会责任感较差,制约了学校的健康发展。

(三)教育管理难度加大

1、办学规模难以预测。广州市外来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流动性大,教育行政部门无法准确地获取外来人口中适龄入学儿童的数量,这是困扰教育部门的一大难题。在外来人口登记中,一般只有成年人的信息,而是否携带子女同来、其子女是否处于学龄期等重要信息至今仍然是空白。同时,外来农民工居住分布也很不均衡。由于许多外来农民工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工作地点经常更换,子女也跟着转学,有的民办学校每年的转学率竟高达40%以上,这就给对这部分学校的教育行为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这一问题使得教育部门难以进行学校布局和事业规划,难以预测教师需求和教学用书,从而严重影响到城区“普九”的巩固率。

2、学籍管理难以统一。由于农民工子女来自全国各地,其学籍管理办法也不统一,一些地方不要求有学籍转出证明,就可以随意转入学生,因而许多外来农民工子女说来就来,说走就走。这种现象在广州市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打工学校中还是比较普遍的,这个也给教育管理带来了难度。

3、正常教学遇到困难。一些外来农民工子女的学习能力、社交能力、活动能力表现一般或较差,同时心理素质也与当地的学生有差异。此外,不少外来农民工学生原有行为教育不足,如课堂上的坐姿,写字时拿笔的方式等不规范行为,平时卫生习惯差,吃饭前不洗手,有时随地吐痰,乱扔纸屑,并且有打架现象发生。在许多农村小学,一般都没有开设正规的音乐、美术、体育课程,尤其是小学三年级以上没有开设英语课、计算机课。这些地方的孩子来城里后,要学习从未接触过的课程,他们感到无从着手。这给老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均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二、改进广州市执行外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对策建议

透过广州市这几年的实践,我们深深地感到,落实外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确难度很大,外来农民工子女进城读书问题关乎教育公平、城乡协调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要妥善解决这个问题,实施这项政策,必须进一步统一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尤其要强化流入地政府的责任,着力完善相关的配套措施。为此,当前要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

政府作为社会资源和价值的整合者和管理者,应该承担主要救助责任,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机制,建立贫困外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救助制度,实现从道义性扶贫到制度性扶贫的转变。国家政策明确规定,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享受“两免一补”(即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广州市应该将家庭贫困的外来农民工子女也纳入其“两免一补”救助范围,保障所有外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以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同时,还要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一种重视、关心、支持外来农民工子女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氛围,发动各种社会力量,为落实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提供帮助。

(二)强化规范中小学学籍管理

首先要强化现有学籍制度的严肃性;同时,建议设立统一标准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不但要全市联网,而且还要实现全国联网,为外来农民工子女在入学、转学、升学等方面提供“一条龙”式服务,做到卡随人走,人流卡流,实现学籍卡的网络化管理。具体的做法可以: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数据库,将学生的学籍表、考勤表、成绩登记表、操行评定、健康卡片及奖惩记录纳入其中,在各级各类学校之间形成网络。这样,外来农民工子女四处“流动”、频繁转学就不必在所有学校都重新建立学习档案,而只需要学校之间通过网络联系,转移学籍档案即可。这样既可以保证学生学习情况记录的连续性、完整性,又能简化学生转学的手续,减轻学校管理的负担。

(三)健全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的经费保障机制

建议建立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各级政府共同分担的经费筹措机制。因为取消“借读费”所形成的生均公用经费缺口,应由学校所在地政府按新增学生人数据实足额安排,补助学校。新增教师的工作由区(市)财政承担。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解决学校改扩建所需经费。学校改扩建用地,由市政府统一规划,改扩建学校所需建房及配套设施费用由市、区两级政府负担,以区为主,除市教育费附加足额安排给教育以外,市政府还应在城市维护建设税中每年也应安排一定经费,按建设项目补助到校。同时可以建议中央和省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并建立外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专项资金,按广州市接纳外来农民工子女进城就读总体数量及财政状况进行补助。还可考虑设立流动儿童“教育券”来解决专项资金拨付中的困难,做到“钱随人走”,从而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教育质量,使外来农民工子女享受到较好的教育。

(四)加强监督和考核,完善督导评估制度

建议广州市各级人大加大义务教育执法力度,并将解决外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列入政府日常工作的考核内容当中。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要加强督导,建立对政府履行此项工作责任的督导评估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工子女入学督导检查机制,将外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作为广州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和重要工作内容,指导和督促中小学认真做好外来农民工子女接受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对民办学校评估制度,将民办学校纳入督导评估的范围,加强监督、规范和指导工作,促进其办学水平的提高。

(五)改革政府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拨款的公平与效率

为了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的发展,动员和激励更多的公办学校接受外来农民工子女上学,必须改革教育财政的拨款方式,建立公平和高效的财政投入体制。为此,广州市可实行“生均拨款制度”,不分公立学校或民办学校,按照其接纳外来农民工子女的数量拨付相应的财政经费。也可以实行“教育券”的方式,将政府预算内义务教育经费直接按生均经费直接分配给学生,由学生自由选择学校。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促进民办学校的发展,为其改善办学条件创造条件,也可以引进竞争机制,调动公办学校的接受外来农民工子女的积极性,并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益。由学生自由选择学校,还有助于打破地区和户籍的限制,为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创造条件。

(六)适当放宽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鼓励和大力扶持民办学校发展

从目前来看,广州市各级各类民办中小学校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外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公办学校及政府财政的压力,分担了政府的责任。接下来,在贯彻实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时,广州市政府一方面应强调“流入地政府负责,以公办中小学就学为主”,另一方面要“积极扶持作为义务教育有益补充的民办中小学校”的发展。对这类学校的办学标准和审批办法可适当放宽,但应消除卫生、安全等隐患,教师要取得相应任职资格,将其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体系,统一管理,使外来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一定的水平。同时,对于一些社会需要,而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不足的民办学校,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政策上、物资上以及财政上的支持,为他们改善办学条件创造条件,鼓励和扶持其发展,以满足农民工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广州市统计局.2006年广州市教育事业成就显著[Z].2007-07-05.

2、奚琳,王顺洪,李敏.我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基于教育券的分析[J].湖南农机,2007(5).

3、贾君,徐新永.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制度化建设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6(2).

第5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 农民工随迁子女 义务教育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 G5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189-02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民进城务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农民工“家庭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大量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民工子女跟随父母进城,给流入地的义务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不仅关系着教育公平,同时也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

针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国家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同时各省、市也积极制定相关政策,以保证农民工随迁子女享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形势依然不容乐观。首先,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存在失学、辍学、超龄入学现象。其次,流入地的教育资源匮乏,教育经费不足。许多公办学校因规模受限,往往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难以接收过多的农民工子女;而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则存在办学条件差、硬件设施落后、师资素质不高等问题,难以保证其教育质量。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已成为现时期我国义务教育新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2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术界对其成因进行了深入探析。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2.1 户籍制度及城乡二元教育体制的羁绊

产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已不适应我国当前的发展。其不仅限制了人口流动,还导致了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在政治、经济、教育权利等方面的巨大差别。农民工随迁子女无法享受户籍所在地所提供的教育服务,而由于没有城市户口,流入地政府又倾向于将他们排除在城市义务教育体系之外。因此,他们很难在流入地接受到及时优质的义务教育。

此外,城乡二元教育体制导致城乡义务教育差异悬殊。为追求优质教育,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带领子女进城。然而,流出地政府依户籍投入的义务教育经费无法随迁入流入地,流入地政府的义务教育经费又仅供当地适龄子女使用,难以承受农民工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带来的巨大财政压力。

2.2 现行教育财政体制不完善

首先,政府间财政责任不明确。国家虽明确规定流入地政府需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纳入正常财政支出范围,但并没有规定具体由哪级财政进行转移支付。而目前“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也存在投入主体重心过低的问题。在中央财政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明显不足的同时,由于政府之间财政责任不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均不愿主动承担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成本;此外,投入主体重心过低加剧了地方的财政困难,许多地方政府难以负担大量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

其次,现行分税制与经济竞争导致地方政府缺乏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投入的利益驱动。现行分税制的财权划分带有明显的向上级政府集中的倾向,而上级政府在集中财权的同时又往往下放事权给下级政府,导致下级政府事权繁多而财权不足,限制了地方政府投身义务教育等公共事业的积极性;同时,现代地方城市间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地方的财政收入又多依赖于资本的引入与增值,这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只注重有利于经济建设的直接性投入(如大型工程建设等),而将短期内难以提高经济效益的城市公共事业建设摆在相对次要的位置;除此之外,农民工聚居地多在财力较差的城乡结合部,农民工工作地大多与居住地分离,工作贡献并不一定归居住地所有,因此居住地当地政府无意愿承担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成本。

2.3 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

一是学籍管理混乱。由于农民工随迁子女流动性大,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大多为其建立了临时学籍,而因缺乏统一的学籍流转系统,农民工子女学籍易随其转学而中断,不利于各地政府教育部门掌握随迁子女教育信息,影响教育布局与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造成教育资源不足。二是缺乏义务教育监督机制,不利于国家掌握义务教育效率及实施情况,难以保证教育经费的用途及流向,易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三是缺乏对民办学校的规范与管理,导致现有就学途径问题严重。

3 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路径选择

通过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提供了多元的路径选择。

3.1 改革城乡分割户籍制度

城乡二元义务教育体制是建立在城乡分割户籍制度基础上的,不进行户籍制度的改革,城乡二元义务教育体制就无法改变。对此,学术界主张建立全国联网的电子户籍登记系统,实现城乡互通。其中,张振华主张采取“居住地制度”的形式,即实行按居住地登记户口,取消农业和非农业户口性质的划分,统一城乡户口的登记管理,由中央政府来统筹各级地方政府义务教育经费的支出。周军等认为应逐步剥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赋予户口的诸多不合理的功能,如把教育、就业、医疗等福利和权益与户籍脱钩,减少户籍含金量。

由此看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并去除户籍不合理的附加功能,为农民工随迁子女就学扫除障碍,是学术界的一致看法。

3.2 健全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范先佐主张构建“以市为主、分级政府分担”的经费保障机制:市级财政按各区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直接拨付给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省以市为统计单位,根据各市的财力状况以及农民工子女就学的规模,提供义务教育经费专项转移支付;中央财政对跨省流动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提供奖励性转移支付。

林建永提出“跟踪办学”模式。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举办公立学校,并负责解决教师经费及学校的日常管理费用,流入地政府只负责教学所需的固定设备和教材。但是,由于流出地政府难以准确掌握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情况,且与流入地政府协商需花费较高交易成本,这一路径只有在流动农民工子女数量较少、流动方向明确时才比较适用。

王金秀认为要将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与增加地方财政收系起来。一是合理调整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职责划分,上级政府将财权与事权配合下放,以调动下级政府积极性。二是要将财产税、个人所得税等与人居环境密切相关的税种确定为县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县级政府必然将通过改善义务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来吸引人们到本地区工作和生活,从而增加本级财政收入,形成有利于调动县级政府提供义务教育等公共产品积极性的财政激励机制。

文桂江指出,应建立教育经费专项筹措机制。中央可以通过开征“业务招待费附加”,即以企事业单位的业务招待费为依据计征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因地方税源有限,可以通过发行地方教育来解决省内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的来源问题。

以上各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构建均以“分税、分权”为关键词,旨在通过各级政府的财权分配,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财政体系以保障经费的有效筹集,这与我国当前国情相适应,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

3.3 发行全国性“教育券”

在美国货币经济学派米尔顿费利德曼所提出的教育券理论的基础上,孙亚琴建立了教育券在解决城市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问题上的理论模型。如下图:

此种途径旨在改变目前对公立学校的直接补助方式。政府把原本应投入到教育中的资金经过折算发给每一位学生,学生凭券可自主选择到政府认可的任何一所学校就读。学校可以凭所收券从政府那里兑换与券值等额的教育经费。教育券制度的实行有利于增加学生的选择权利,把竞争机制引入教育体系,从而打破公立学校的垄断局面,实现优胜劣汰,最终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提高。

3.4 完善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在完善学籍管理制度方面,学术界主张设立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全口径的动态学籍管理。在完善教育监管机制方面,学术界建议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各级政府教育督导部门建立对政府履行此项工作责任的督导评估机制。在完善教育信息管理方面,文桂江主张建立记录与跟踪(网络)信息系统。由教育部统一组织实施,具有信息记录与交换、实时更新与跟踪、经费划转记录等功能,有利于地方政府及学校及时掌握随迁子女的流动信息。

此外,学术界还提出简化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手续,加大对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的规范与扶持等措施,来达到义务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以缓解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4 结语

当前学术界针对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已经做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其立足于经济财政视角的原因分析犹为深入,作为弥补教育经费制度不足的“教育券”途径尤其受到学术界的一致好评与推崇。然而,要实现此种途径,必须要解决从教育资金到教育券的折算率问题,并要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专门负责管理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的职能部门为前提。同时,流入地与流出地教育成本可能存在差额,如何划分双方的承担比例也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除此之外,学术界对于社会力量,特别是非营利组织参与多元主体办学方面的研究仍是空白。作为弥补市场缺陷与政府失灵的第三条途径,非营利组织对于义务教育等公共事业的参与是当今社会不可忽略的命题。因此,非营利组织层面的研究值得我们今后加以更多的关注。

注释:

张振华. 人力资本视角下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分析[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周军,冯文全..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权利缺位现象的思索[J],未来与发展,2008(2).

范先佐,彭湃.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构想 [J].中国教育学刊,2009.3.

林建永,苏绿云.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资金亟需明确[J].上海农业科技,2008(3).

王金秀,方海波.解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财政激励机制 [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7.

第6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151-01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批外来务工人员举家涌入,在我市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人数也呈阶梯式上升。这部分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环境较差,在语言、家庭教育、生活习惯、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与本地的孩子有着明显差异,相当一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策略,及时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已然成为学校、家长及社会的共识。

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现状表现及其成因分析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成长过程中缺乏相对稳定的环境,其心理健康现状令人担忧:自卑感强,自暴自弃,不求上进;逆反心理强,是非观念模糊,言行不一;性格孤僻,自我封闭,多愁善感;学习基础和自控能力差,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而在行为上出现了吸烟、喝酒、打架、骂人、说谎、厌学、逃学、甚至是自残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家庭环境不利。外来务工人员多数文化程度不高,常年忙于生计,对子女的教育和心理健康疏于关心,家庭教育成为“真空”:有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子女缺乏家庭温暖,导致个性孤僻;有的不顾家庭,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严重影响孩子的品德和学习;有的则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蛮横任性的性格;有的教育方法粗暴野蛮,严重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有的家庭残缺或再婚,人际关系复杂,孩子内心消沉,无心学习。

2、学校教育失误。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不稳定性导致其子女学习环境的流动性很大。面对不同的教学环境、教材和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所以,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成绩相对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校教育也存在“唯成绩论”的误区,片面的评价方式导致教师忽视了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疏导和道德帮教,使他们逐渐丧失学习自信心。有些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导致师生关系对立,造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不良心理倾向。

3、社会导向偏差。因为家庭背景和经济文化的巨大差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难以真正融入当地的学习和生活中,常被贴上“外地生”、“打工子女”的标签,严重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在与人交往中,常会因自卑而过于敏感,产生不良的心理偏差。再者,社会上不健康的书刊、影视等不良传播媒介和一些丑恶现象,也直接影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是非模糊,意志薄弱,经不起诱惑,往往产生一些不道德和违反纪律的行为。

二、转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心理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日益凸现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健康成长。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索适应他们心理健康的教育途径和方法,科学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努力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的品行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1、家校沟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为避免家庭环境和家长因素成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消极心理形成的罪魁祸首,学校要注意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宣传新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掌握孩子的成长特点,认识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一是要加强家长学校工作。通过对家长进行有关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培训,辅导和指点一些家庭亲子沟通方法,使他们认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逐步学会对自己的子女进行一些心理疏导。二是要加强家校互动。通过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开通家教咨询热线、电话联系、发放资料以及组织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开放日(周)等活动,不断提高家长家教的整体水平。只有家校之间形成联动教育网络,家庭教育的良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也才可以更持久、可续和完善。

2、有效疏导,构建和谐学习环境。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心是走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内心的法宝。作为教师,应做到“三心”:耐心教育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细心辅导他们提高学习成绩,热心资助他们生活中的困难。一是关心帮助,挖掘亮点。教师应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方面的缺失,根据其身心发展规律,进行个别辅导,用赏识的眼光挖掘亮点,“多一把尺子衡量”,重视培养他们学习的信心。二是心理干预,打开心结。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室和心理信箱,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用写信或谈心的方式进行咨询,帮助他们倾诉心声,平衡情绪,排解抑郁。同时,借助学生活动、心灵日记、心理讲座、课堂教学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为每一个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建立心理和德育档案,及时矫治其心理障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7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据统计:外来务工人员大多为生计而奔波,没有时间管孩子,文化水平低,没有正确的方法管理孩子,而且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有许多不理解甚至误解。这些现象都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效果,甚至出现了“5+2=0”(五天的学校教育加上两天的家庭教育等于零)的尴尬局面。笔者通过对学校100名外来务工子女的调查发现:他们做作业时,10.8%的家长外出工作不在家,20.2%的家长在看电视、打牌或做家务;有3.7%的学生无固定地点做作业,9.6%的家庭没有书桌供孩子学习,43.1%的家庭无独立学习的房间。

经过几年的调查分析,发现外来务工子女多有如下一些特点:

1.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有限,学生家长对教育认识不足

外来务工子女文化知识基础普遍较差,尤其是已经在农村就读,后来才转来的学生,基础知识薄弱,跟不上现有的教学进度。同时,外来务工子女中绝大多数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对子女培养工作与当地家长重视程度相差甚远,难以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文化组织、心理素质等辅导和指引。

2.学生性格孤僻、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

由于学生离开了原来生活的农村,离开了从小一起长大的小朋友,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这里的一切都要重新去适应,因此自然会产生一种孤独和郁闷的感觉,短时间很难融入这个集体,加之学习跟不上,成绩退步,表现为厌学、不肯做作业,对环境的不适应,跟老师同学关系紧张,甚至有敌对情绪。

3.家庭教育明显不够,与父母沟通甚少

许多学生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角色认识不足,对家庭教育看法非常狭隘,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上学就是“认识几个字”,家长只要给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照料和家庭看护就可以了。在家庭中,家长忙于工作,与子女交流甚少,基本上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只是偶尔问问孩子的考试分数。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不了解,孩子有问题向家长求教,也是不理不答。

针对以上特点,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一、重视学校教育,树立平等育人观

1.引导教师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确立新的教育理念,倾注教育情感。

学校接收外来务工子女来校就读后,由于生源的变化,老师们的思想也有很大的波动,认为教这样的孩子很难出成绩,对今后自身的职业发展也有影响。必须通过教育活动统一大家的思想,扫清老师们的思想障碍。应该让老师们明白,孔子“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就是不分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千百年来为人们推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孩子,如果还接受着迥异的教育,对我国教育的持续发展将产生不良的影响。让外来务工子女享受平等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怎样教育好他们才是我们的重要课题。

2.要引领教职工在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这一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用爱心化解一道道难题。

在实施教育过程中,我们感到外来务工子女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有其特殊性,即90%以上外来务工子女来自农民家庭,贫困生、插班生较多,学习基础较差,存在不讲卫生,打架骂人等不良行为习惯。学校管理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家感到,外来务工子女因为父母的原因,就学环境会不断的变化,这对他们学习的连贯性有很大的影响,必然会导致形成不良的学习行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课堂规范的教育。提倡鼓励教育,让他们获得成功体验。外来务工子女在成绩和个人兴趣特长等方面会比当地的孩子逊色一些,存在着自卑心理。通过教育实践,当为他们搭建一个获取成功平台的时候,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真诚、善良、纯朴。

3.学校抓好干部、党员、教职工三支队伍,保证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干部、党员、教职工三支队伍建设,是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最重要保证。牢牢把握“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学校中心工作”这一基本原则,把干部、党员及教职工的思想统一到通过科学发展、创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一流学校,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目标上来,把学校党建工作落到实处,使党建工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障。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

外来务工子女缺乏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抚慰对他们来说更是弥足珍贵。学校要开设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悄悄话信箱”,建起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对儿童的心理压力和障碍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为外来务工子女建立心理档案

班主任要做好“外来务工子女”的摸底工作,将这部分孩子家庭状况、父母亲务工地、临时监护人姓名、年龄、住址及监管儿童个数,“外来务工子女”的心理品质、学习行为、生活习惯、心理测试结果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详尽记载,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通报“外来务工子女”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2.开通“亲情与心理辅导热线”

由专门的老师帮助解答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问题。“亲情热线”,让家长定期与子女交流,班主任每月至少电话联系家长一次,反馈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心理辅导热线”帮助“外来务工子女”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决心灵的“疙瘩”。

三、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成绩偏低与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因此,要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必须重视提高家长素质,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因素,协调家校关系,形成教育合力,促进他们的有效发展。

1.提供学习平台,培养家教技能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文化素质低,家庭教育方法缺失等现状,学校通过举行家长学校,举行贴近外来务工人员家长现状的专题讲座,适时适量地向民工家长宣传新的教育理念,帮助他们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成长特点,获取家庭教育的方法、技能。

2.树立家教榜样,改善学习环境

虽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但我们也常发现还是会有部分民工子女学习也是非常优秀的,他们家境贫寒,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但是家长重视教育,他们竭尽自己所能,因地制宜,为孩子创造学习条件,帮助孩子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学校要注重收集这些成功的个案,进行表彰、宣传,积极推广他们成功的经验。用身边人、身边事作典型引路,成功示范,经验传授,使其他家长学有榜样、做有参考,克服暂时的困难,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3.构建信息平台,促进家校互动

第8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状;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迅速推进,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多,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贡献是无庸置疑的,但同时还凸显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城市的治安管理问题、农村的发展问题以及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等等。本文在此仅对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进行探讨。

一、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现状

根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中国流动人口超过1.2亿,而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弟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1]。根据我国流动儿童状况的相关抽样调查也表明:我国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约有100万农民工子女还处于失学、辍学的状态,因此其不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另外,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并不良好,如自闭、和同学交流自卑等问题;从农民工子女所上的学校而言,很多都存在保障设施不完善,相关资源也相对较少的问题。

二、原因分析

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不公平和经济发展滞后。由于城乡结构的存在和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乡的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在经济收入上的差别引起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走向城市,从而也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另外,“依户籍地就近入学”的义务教育入学政策和“地方负责, 分级办学”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等制度性因素也造成了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的现象。“城乡分离的户籍制度,一方面导致大量富裕农村人口长期滞留于农村,不少农民家庭无力承担子女的教育费用;另一方面,流入城市的农民没有城市户籍,无法获得与城市居民同样的权利和福利,其子女无法接受与城市儿童平等的义务教育。”[2]

除此之外,农民工自身及其子女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都知道,农民工进城以后,因其文化程度不高,主要从事一些工资低、待遇差的工作,这样就很难支付子女上学的费用。还有一部分农民工甚至认为读书没什么用,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就算读了书,以后也不一定能在城里找到好工作,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儿赚钱。根据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的调查表明:2003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4.3%。由此看出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家里也没有适合孩子学习的环境。对于农民工子女来说,由于城乡文化、生活习惯、地域语言使用上的差异性,他们与学校的师生不好沟通,个别学校和个别老师还以不公平的方式对待农民工子女。

三、完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对策

1、改革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主要有以下两种职能:“证明公民身份和提供人口数据资料”[3]。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由于城乡户口的差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合法权利由于户口的限制而相对被剥夺。笔者认为这种带有身份色彩的户籍制度,已经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严重不相适应。作为中国公民,农民工子女有权选择在哪儿读书,在哪个学校读书。改革现行的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取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限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可以采用改“户籍制”为“居住地制度”等方法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改革户籍制度也有利于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目前已经处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时期。只要户籍制度一改,城市化就会发展得顺利而迅速。” [4]

2、依法强化农民工送子女入学的观念

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广泛宣传,增强人们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的认识。这不仅要提高农民工自身的认识,使其重视其子女的教育,并自觉、自愿为其子女接受教育出钱出力、尽心尽力,还包括了提高全社会的认识,提高人们对农民工子女关注和重视。

3、大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和班级

当前,农民工子女学校和班级一般都有办学条件差、教师素质偏低、教学质量不高以及安全、卫生、健康差等很多问题。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强对这些学校的规范管理,降低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门槛,鼓励社会力量办学,要采取多种途径接受农民工子女在当地的全日制公办学校就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应与当地学生一样,不得乱收费,并对特困生酌情减免费用,同时。还要加大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育教学指导力度,寻找多种方式帮助农民工子女学校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各级政府应承认流动人口子弟学校的合法性,将其纳入全民办教育的范畴,尽快制定相关的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加强对这类学校的监督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改善其办学条件,对办学者和教师的素质应严格要求、定期考核,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5]。其次,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督促流入地政府引导公办学校尽量多吸收农民工子女就学。例如在师资方面,可以设立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任教的定期轮换制度,鼓励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农民工子女学校实习等等。教育部门应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农民工子女学校合法的身份,并支持其发展,进而增加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机会和减轻公办学校的压力。

4、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做到一视同仁,努力消除农民工子女进入学校后的自卑心理

作为一个教师,其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态度要一视同仁要,不厚此薄彼,差别对待。另外,教师还要努力消除农民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后的心理门槛,加强农民工子女的法制教育,使他们自尊、自立和自强起来,转变他们的自卑心理,之外还要引导城市学生理解和尊重农民,改变他们原有的歧视思想和行为,努力创设农民工子女读书的良好环境,营造一种宽松、平等、友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农民工子女身心健康成长。

5、改善留守儿童生存情况,有效调剂进城农民工子女数量

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农民工之所以带子女进城,是因为他们想让自己的子女在城市接受良好的教学。因此,国家应把教育投资的重点转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进而增加教育机会,缩小城乡之间的质量差距,吸引一部分儿童在本地就学,有效调剂进城农民工子女数量。“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因地制宜,适时调整学校布局,积极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在留守儿童集中的地方有计划地筹建幼儿园和寄宿式中小学。”[6]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增加管理人员的编制,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向上的集体娱乐和学习活动。留守地政府应统筹各部门联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有效调剂进城农民工子女数量。

6、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学籍和档案管理

由于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性比较强以及学籍档案管理还相对落后等问题,笔者建议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管理。国家可以通过建立全国的联网系统,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手段的信息化,支持各地中小学建立学生学习的档案数据库,并实现全国联网。在此情况下,学生要转学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实现档案的转移,这既保证了学生学习情况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还简化了学生转学的复杂手续,同时也减轻了学校与教育机构的负担。

7、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依据我国义务教育国家办的原则,公立学校应该是接受农民工子女的主要途径。然而,公立学校高额的借读费和赞助费,对农民工而言是很难负担得起的。目前,由于城中的房屋租金比较高,所以很多农民工都选择城郊一些房租便宜的房子,而现在城郊的大部分学校是由村镇学校演变来的,仍然是我国义务教育的薄弱环节。因此,现在要亟需加强城郊的教育资源配置,进而解决部分区域内农民工子女上学的紧张问题。作为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纳入到城市发展计划中。进一步明确经费安排和筹措办法,合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补助要专款专用,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农民工子女上学给予一定的学费减免。

8、完善我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当前,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转,他们在就业地也无相应的教育经费预算。因此,他们受教育就缺少保障。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完善我国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即:把以往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变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和协调发展”,打破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和维护教育公平,进而促进教育的和谐健康发展。近些年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已充分认识到义务教育是受教育者和政府共同的责任,要进一步努力解决受教育问题。2003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和2006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了以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要求流入地政府制定相关的收费标准和减免费用,且要求收费与当地学生相同。后者还首次以基本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流入地(流动人口居住地) 政府必须承担起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从而以法律形式把政策内容予以确定。这些规定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四、结语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是一个长远而复杂的问题,不仅涉及到农民工的家庭和城市管理,更涉及到国民的教育权利、教育机会的平等以及我国未来的发展。要有效解决好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就需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部门共同解决、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互相协调配合。目前,虽然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不乐观,但我们坚信,随着我国各部门的相互配合和全社会的的关注、帮助,共同致力于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一定会取得满意的效果,从而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光添彩。

【注 释】

[1][3] 丁刚.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9.183、222.

[2][5] 郑金洲.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03、139.

第9篇:外来务工子女教育问题范文

关键词: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产生及界定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2003年,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达1.14亿人。伴随农村劳动力的迁移也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农民工子女。2014年,据官方统计显示未来15年中国仍将有1.5亿农村人口转到城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数量也将增加到3700万以上;而据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2013年调查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全国儿童总数21.88%。也就是说,平均每5名儿童中就有1名农村留守儿童。与2005年相比,留守儿童增加了200多万人。

那么,农民工、农民工子女具体应该怎么界定呢?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首次提出“新生代农民工”概念,传递出中央对新生代农民工的高度关注。国务院在《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中这样定义:农民工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概念,是指户籍身份还是农民,有承包土地,但主要从事非农产业、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员;狭义的农民工,一般指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广义的农民工,既包括跨地区外出进城务工人员,也包括在县城内二三产业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2006年)。农民工子女包括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两类。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赵景欣,2007年)。城市流动儿童则指6~18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城市暂时居住半年以上,且在当地学校就读的儿童青少年(申继亮,2009年)。

二、问题的提出

不论是农村留守儿童,还是城市流动儿童,他们的教育状况不容乐观,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缺乏家庭教育。由于父母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亦或是工作繁忙,大多数农民工子女缺乏亲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家庭教育缺失。第二,农民工子女上学难、上学贵。由于城市教育的门槛高、费用贵,大部分农民工子女选择在在老家读书,很难在城市里读书。第三,农民工子女多在民办学校读书。虽然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在接纳农民工子女入学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大部分民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存在师资力量薄弱、设备未达标和安全隐患等问题,这些状况影响了教育秩序,也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第四,城市农民工子女由于适应城市而引发教育不适问题,有的时候还会存在教育歧视,这都不利于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而农民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十分必要。

三、社会工作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契合点

社会工作综合运用专业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帮助人们尤其是弱势群体解决问题,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心理适应问题、学校融入问题等一系列教育问题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解决有三个契合点,具体表现为:第一,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理念。社会工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理解、接纳农民工子女,比如:不用问题视角看待他们的问题,而是运用优势视角,相信他们的抗逆力,充分挖掘他们自身的潜力,实现助人自助。第二,社会工作坚持人在情景中的原则。社会工作在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能够把问题放在一个大环境中,注意观察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环境,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全面地了解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第三,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方法多样,为解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途径。社会工作可以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同时还可以采用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介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总之,社会工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四、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路径

社会工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那么社会工作该如何介入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政策宣传和政策推动,发挥链接资源的作用,帮助适龄农民工子女寻找教育救助资源,解决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的问题,同时要发挥积极的教育救助,防止出现福利依赖。

其次,社会工作可以开展个案工作,对存在城市教育适应问题的农民工子女开展个性化服务,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辅导,帮助其树立自信,融入学校和城市,进而适应城市的教育环境和方法。

再者,社会工作可以开展小组活动和社区活动,举办亲子互动活动,促进农民工及其子女的亲子交流互动,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同时还可以进行一些社区学习互助活动,给有学习困难的农民工子女提供学习帮助,提高学习兴趣。

此外,社会工作可以发挥多方面调动资源的优势,整合个人、学校、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资源,为农民工子女提供充足的教育资源。

最后,学校可以引入学校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的理念指导下,开展一些学校活动,促进农民工子女融入学校,尽力消除存在的教育歧视问题,营造良好、平等、互助的社会气氛,改善社会教育。(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洪雁,方爱清.城市社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期望与社会工作回应[J].前沿,2010(10):180-182.

[2] 包福存.社会工作视角下流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62-64.

[3] 田勇.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D].中南大学,2013.

[4] 徐丽敏.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救助的需求及社会工作介入[J].学术论坛,2014(06):124-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