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技术基础培训范文

电子技术基础培训精选(九篇)

电子技术基础培训

第1篇:电子技术基础培训范文

关键词: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的核心素质;要点

1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意义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相关专业人员和工程师的需求也在随之增长。而在电子信息产业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则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电子科学的基础,在国民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国防建设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电子科学和技术专业制造“核芯”,该专业连接了许多高科技学科,例如微电子学、光电子学、物理电子学、电子材料和组件,并致力于应对未来的新发展和新形式的科学技术。专业人才也是面向21世纪服务于数字中国、智慧城市建设和人工智能行业的高科技人才。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全新领域,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层出不穷,对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与培养

深入探索电子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的思路,以达到不断提高电子科学与技术的质量并提供专业资格的目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核心素质应具备以下要点:

2.1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电子科学和技术专业知识

优化传统的人才培训目标,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并设定特定的培训目标。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为基础,与时俱进,适应行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调整电子科技人才的培养目标。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学校应增加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广度,包括能够适应与其专业密切相关的行业以及边缘或跨行业的工作。

2.2具有使用与电子实践相关最新工具的技能和能力

学校可以增加实践教育的强度,加强与公司的合作,加强实验室内部和外部培训中心的建设,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活动,例如实践创新和校园竞赛,为参与的学生提供专业技能指导以及提高学生的表现,通过允许学生参加教师和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来增加动手体验。

2.3能够进行实验操作、分析和汇总,具有特定的设计功能

要根据电子科学和技术专业人员的培训目标来制定专业发展计划。培训计划是模块化的,设置了不同的模块(例如基础知识和专业),一个或多个专业说明以及不同的培训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学习同样的基础课程,完成基础课程后,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计划选择专业方向,并学习不同的专业课程。模块化培训计划针对不同的培训目标制定了不同的要求和培训计划,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减轻了学习负担并提高了学习成果。

2.4具有操作生产相关设备和设计电子系统的能力

电子科学与技术需要改革课程并优化课程体系。首先,有必要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扩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就业,提高学生的知识面和终身学习能力,适应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在原来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一些与该专业相关的课程,删除一些与该专业无关的、实用价值较低的课程,重塑基础专业课程,实现训练目标。二是优化专业课程。专业课程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根据不同的专业指导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同时,在专业课程设置中,需要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以增加学生人数。实践经验,以提高操作技能,获得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除以上几点外,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还需要做到具有国际视野,了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具有自学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关注当前问题、了解工程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了解和应用工程伦理,并具有社会责任感。

第2篇:电子技术基础培训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电子工艺实习,技能实训;电子工程设计;创新能力

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而实验室和实践基地作为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场所,如何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机制,迎接新形势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挑战,结合永城职业学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一、实践教学基地新模式的指导思想

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教学计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在广泛领域中从事电子产品与工程技术的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因此实践教学即是技术教育又是工程教育。它必须突出工艺技术和多种实践技能的训练,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以及系统工程的研究、设计、管理和发展。通过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的新模式

1 电子工艺实习阶段。电子工艺实习是以工艺性和实践性为主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实践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电子工艺实习是技能实习,它不同于公益劳动,也不同于科技创新活动,其特色是学生在了解一些电子工艺的基本知识后,自己动手,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制作一两种实际产品。既是基础技能和工艺知识的入门向导,又是创新实践的开始和创新精神的启蒙。学生通过在电子工艺实习基地的学习,可以了解安全用电知识,学会安全操作规程,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工作作风。同时,学生也可了解常用元器件及材料的类型型号规格参数和符号,主要性能和一般选用原则以及各类元器件的测量方法;熟悉电子装接工艺的基本知识和要求,掌握电子产品的手工焊接装配调试技术,了解表面贴装技术和其他新技术、新工艺等。最后,学生通过在电子工艺实习基地亲自动手制作电子产品,直接接触到初步的生产技术实践,将电子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紧密联系起来,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作风,达到电子工艺实习教学大纲的要求。

在电子工艺实习中,我们强调其专业技术在实践操作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突出工艺知识、工艺技术和工艺规范。通过基础训练,初步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为后面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实践教学奠定必要的基础。

2 技能实训阶段。实训教学是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环节。实训是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训的重要手段。它的特点是高等教育知识水平和知识技能、职业素质相结合;计算机仿真系统和真实职业环境相结合;高等教育学历文凭和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相关专业职业证书相结合。我们建立实训基地,就是要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在这一方面技能的需要,营造一个职业环境,针对具体专业选择一些实用性和有发展的项目进行实训,以达到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训练的目的。它主要强调学生进行工艺设计,工艺试验和工艺技术改造的能力;对产品进行生产、性能、质量全面的检查、控制和提高的能力。学生通过在计算机、电视机实训基地的训练,既掌握了计算机、电视机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核心技术及性能,辨认计算机、电视机的主要元器件;又能对计算机、电视机进行组装、调试、故障的诊断和维修;还能对计算机进行改造和升级换代。同时学生还了解了各种计算机、电视机相关外部设备和关键器件的知识和发展动态。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我们还将与社会上的职业技术等级鉴定和职业技能认证证书结合起来,体现技能实训的实用性和多面性,满足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

在技能实训基地的训练中,我们突出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和专业规范、企业文化和职业环境,使学生广泛了解和接触专业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培养学生的社会和企业的职业实践技能和职业综合素质,为以后的系统工程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3 电子工程设计阶段。电子工程设计时将专业技术的系统理论知识和系统实践技能相结合,进行系统工程设计和实践的综合实践环节,是实践训练的高级阶段。它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完成由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的转化,以及进行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其突出特点是能在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教学内容上实现课程之间、学科之间的广泛交叉与相互渗透。通过有意识、有步骤、循序渐进的训练,使学生由初级的基本技能实践阶段上升到高级的综合系统工程设计和制造阶段,得到以学科为基础的整体综合能力的培养,以符合当今科技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三、实践教学改革的相应措施

为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时间,为加强实践教学间的相互联系、协调和渗透,建立了新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这种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也在实践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改进。

首先,我们将电子工艺实习、计算机实习、电视机实习和电子工程设计及各个实践环节进行了独立设课,并定为实践教学的必修课。对其各门实践课分别编写了教学大纲,选定了教材,并根据新的人才培养的需求进行了调整。既强调系统理论知识,又突出了实践教学各个培养环节的训练,加强理论与工艺实践相结合,基础知识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双基训练与课题研究相结合,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

在实践教学设备配置上,尽量选择与社会经济发展,科研技术水平同步的仪器设备。同时,还让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仿真系统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掌握电子设计自动化,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

在师资队伍的配备上,要求实践指导教师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又掌握现代工程技术、工艺技术,有极强的工程能力和工程素质。

在实践教学方法上,采取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教师只进行课题项目范围的制定,只在设计方案方法上给与指导,对学生的设计进行评估,帮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确定设计方案,实验的方法和手段,开出元器件材料和仪器设备清单,构筑试验平台,进行设计制作安装调试。

第3篇:电子技术基础培训范文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和面向的岗位群是:①电子设备的生产、检测与调试、服务岗位;②电子设备系统的工程安装、调试、维护岗位;③电子企业产品的检验、质量分析、售后服务、销售等岗位;④电子企业公司的电子产品的开发设计、技术支持、生产管理岗位等。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构建职业能力模块,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高职教育特点,我们构建了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模块,分为:理论模块、实践模块、考证模块、生产实践与毕业设计模块。其中理论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子模块和专业技术课子模块,专业基础课如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等,课程主要采取一体化教学模式;专业技术课如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线路等,课程主要采取任务驱动下的项目式教学,项目主要来源于生产实际,从而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实践模块包括专业实验和实训子模块(主要是校内实训)及技能竞赛培训子模块,以职业技能大赛为依托,加强实践教学中基本技能和专业技术的训练,保证训练的基本要求,同时增强针对性和适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考证模块主要针对学生考取相应资格证书的教学。生产实践与毕业设计模块包括顶岗实习子模块和毕业设计子模块,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多样性人才的需求,我们确立了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应用能力指标体系“三维互动”的教学模式理念。在重视基础理论够用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专业课内容的应用性部分,把应用性环节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大力推行Multisim、Protus、Matilab等仿真软件的应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遵循职业成长规律,对主干课程合理规划,形成从“基础+认知”出发,打造“综合+顶岗”的课程布局。保证基础理论课够用,专业课管用,专业基础课适用,突出基础理论课程和实践应用课程的相互渗透和融合。

2.以“工学结合”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项目教学和一体化教学模式

按照“工学结合”的总体思路,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入或案例分析等手段组织教学,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过程。从而对课程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进行一体化的综合改革。例如,在培养方案中,《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线路CAD技术》《电子产品维修》等专业课都采取了项目教学法,并配置了专项实训;《电工电子技术》《电气控制与PLC》《电子测量与仪器》等课程采取一体化教学模式并配置专项实训。

3.以“就业教育”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推进定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上,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保障,加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点抓好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建设完善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一方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水平,另一方面还可考虑开放设备和场地,引进企业来料加工,为工学结合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建立多个校企合作单位作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到校任课,和企业共同开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电子产品维修、质量管理等,并编写与企业生产实际相关的教材和实习实训指导书;选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实际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还可对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学生的实习工作也可安排在这些合作的企业。另外,在专业群能力体系的构建上,有意加入其他能力培养的环节,如电子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单片机开发设计能力(硬件、软件设计等)的培养、职业道德的培养、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团结协作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不但会使课程体系更加完善,更使得学生拓展知识面,就业不再限于“点”,而是铺成了“面”,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就业领域。

4.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模式改革

改革的理念是“以实践强化理论”。根据“2+1”办学模式,确定了顶岗实习36周甚至更多,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岗位训练,磨练意志、锻炼手艺,基本可以做到毕业后与用人单位的“无缝链接”。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以企业生产加工活动为背景,对电子产品设计与加工等各个环节亲自完成,主要工作在现场由企业兼职教师指导完成。学生通过实践之后,对专业知识形成的新的认识、新的解决方法都将成为毕业设计的良好素材,一改过去由教师提供毕业设计题目、素材,学生被动做设计的格局。学生在了解了毕业设计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后,便可根据实际生产过程中获得的新素材来自主地做好毕业设计,在形式和内容上做到不拘一格,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个极大的锻炼。

5.考试、考核模式改革

大胆改革传统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光考核理论水平,更要关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考核。在考核评价学生素质时,一改过去仅凭一张试卷成绩的做法,考核内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验和操作技能,考核方式除传统笔试外,还可采用口试、实验实训操作考试等多种形式。在实践考核中可采取更多方面、更多层次的评价,可以从理论分析、动手能力、工作态度、职业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给予学生进行评价,还可对学生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和承受压力能力等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估。同时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成员互评相结合的灵活开放的考核评价方式。

6.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改革

依托学院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毕业证+必修职业资格证书+任选职业资格证书”的“1+1+X”多证书制度。为学生开展以高级维修电工、电子产品安装与调试工为主的多个工种的校内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毕业生的“双证书”率达到100%。我们在职业技能培训模块改革中,不再孤立地针对考试进行培训,而是根据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将鉴定标准中的相应项目及评价体系引人到相应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来,并根据技能鉴定要求及企业生产实践中的真实任务来设计实验实训的项目,从而加强对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综合训练,并获取相应资格证书。

7.结合职业技能大赛对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改革

职业技能大赛是培养创新人才、促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将大赛内容和课程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把一些与竞赛有关的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同时分析大赛对知识能力所需,将其融入相关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比如: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电子线路CAD技术、电子产品制造技术等课程。实现“以学促赛、以赛促学、赛学结合”。该教学模式下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把抽象、难学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现实的项目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在提高职业大赛成绩的同时,还有效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结语

第4篇:电子技术基础培训范文

关键词:跨企业培训中心;电子商务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7-0074-04

一、相关概念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由学校与企业共建,学校提供办公与生产管理场所,与专业服务面向高度匹配的经济实体或企业提供硬件条件与软件资源的实践教学场所。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构建校企合作联盟,使教育资源与企业资源在跨企业培训中心汇聚、有效配置、整合优化,形成合作办学机制――校企共建专业,为学院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学校、企业二元融合式“中间站”(见图1),形成三站协同的良性互动。

(二)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群任职条件,参照行业标准与规范,以使学习者获得从事职业活动的知识、技能、素养以及综合能力为目标,由职业院校、企业和跨企业培训中心三方协同定制职业技术训练与培训模块,使之与职业岗位群技能需求吻合。各模块分别由职业院校、培训中心、企业分阶段实施,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仿真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对应职业院校,技能强化训练与技术提升训练模块对应跨企业培训中心,岗位技能训练模块对接企业,形成基于模块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三)电子商务技术

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新兴的综合型学科,内容涉及计算机技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多门基础学科。新编高职高专专业目录对电子商务专业进行了调整,在计算机类增设电子商务技术专业,从信息技术角度定位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增设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旨在培养具有网络营销与推广、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挖掘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具有扎实的计算机技术和经济管理技能,掌握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规律,专业技术和创新、创业能力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为专业技术实训、毕业生创业孵化、生产与服务外包等提供模块化训练体系,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跨企业提供合格人才。

二、相关研究综述

针对电子商务的学科交叉性和宽口径特点,《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通过中美两国人才培养差异比较,分别从教育层次和方向阐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其课程体系设置,既要有统一的共性课程,也要有突出自身人才培养层次和方向的特色课程,形成共性与个性兼备的特色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建设新举措》提出“两园区三阶段”的教学组织模式,在校内电子商务实践园区与校外电子商务产业园区进行校企交替式学习与训练,建立校企“实习基地共建、人才共育、教学效果共同评价”的双向运行机制。《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为主旨,通过构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项目平台,提出“以大学生创新项目为起点、专业竞赛为助力、自主创业为突破”的实践模式。《电子商务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提出电子商务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4层次13模块”的设计框架。《基于课程群构建电子商务“三创”实验教学体系》从课程群的角度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以三创能力 (电子商务运营创意、应用创新和网络商务创业)为核心,构建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群以及基于课程群的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进行探索实践。

上述研究者多是从人才供给侧研究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对需求侧的利益关切不够,研究者试图缩短职业教育人才输送与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距离,提出校企联合开展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实践方法。但由于电子商务技术的跨学科和跨行业等特点,电商企业能够提供高校学生的实践时间与学校教育时间存在较大差异,学生的生产性实践停留在订单处理和销售热线等岗位,技术密集程度低,技术含量低,层次水平低。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开始从人才供给侧探索改革路径,发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利益平衡点,通过以资源换资源方式,促进校企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企业引进校园,嵌入行业内训体系和行业岗位认证体系,构建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的跨企业培训中心,实现学校和企业互通,形成学校和企业双元互动、协同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这一研究与实践在国内尚属首次。

三、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模块化课程体系框架

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有效途径是共建跨企业培训中心,以跨企业中心为平台,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匹配,与职业岗位需求吻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校与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与职业技术培训形成良性互动的协作共同体,形成长效的运行机制、协同施教模式,学生兼具学徒和员工的双重身份,既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术,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和自身发展能力,而且通过跨企业培训中心的模块化课程培训和职业化技术训练,获得顶岗的本领、工作的经历、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毕业后能较快适应岗位要求,真正解决当前职业技术人才的供需矛盾。

(一)跨企业培训中心在电子商务技术人才培养中的运行机制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吸收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精髓,借鉴中德合作人才培养实践经验的创新实践,在电子商务职业教育联盟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发挥区域的产业集聚优势和校企联盟协作优势,基于校企利益共同体组建政、行、企、校协作联盟,政、行、企、校协同创新,实施“岗位确定、合同培养”模式,突出“双主体、双身份”等特征,共同探索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途径,以“跨企业培训中心”为校企合作平台,完善“一董三委”管理体制(见图1),具体负责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运行与管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保证企业深度参与和校企双元全程融合,构建基于技能训练贯穿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企业三站的人才培养创新路径。“三站互动、阶段轮换”中的中心站是跨企业培训,是校企协作联合体,是学生到学徒再到员工转变的关键环节。

(二)“三站互动、阶段轮换”的运行模式

“三站互动”是指学校站、跨企业培训中心站和企业站相互衔接和关联,即教学内容互相衔接,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训与生产内容相互关联,是技术与技能训练的有机统一体。

“阶段轮换”是指专业教学分阶段分别在各站组织实施,依据专业教学计划,不同课程内容分别在不同场所完成教学,有些课程内容将在相关场所分段实施,交替轮换,保证课程内容教学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所谓“三站互动、阶段轮换”实训教学模式,即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合作企业三方是协作共同体,三站各具功能又是统一体,是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教学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站主要进行基础理论教学、验证实验或虚拟仿真实训;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技能强化和技术提升训练,是生产性实训热身训练,为实习和就业提供技术准备;企业站进行生产实训和企业文化教育。

(三)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模块化设计

跨企业培训中心作为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从学生的技能培养看,是专业理论与方法检验以及校内实验实训技能训练的延伸,为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快速提升的有效途径,也是为学生即将开展实习和就业而进行的技术与心理准备的关键环节,学生在跨企业培训中心便能体验企业文化、积累职场和工作经验。所以,跨企业培训中心的实训体系承载着学校教育的延伸与接轨企业实践的双重任务。一要有别于学校仿真、验证性实践体系,二要有别于企业生产性工作任务,三要体现电子商务运行规范与管理规程,以及服务质量控制与保证体系。

针对电子商务技术特点与行业服务标准与规范,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实训体系实行模块化训练课程模块,纵向(学校、跨企业培训中心和企业)内容分段衔接,横向按岗位技能结构模块化设计。纵向课程群模块分别依据教学场所进行设计,如图2所示。按岗位技能结构分别是网络营销与推广模块,电子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模块,商务数据分析与挖掘模块。网络营销与推广模块对应专业学习领域的商务营销能力训练,电子商务网站运行与管理对应网络运营平台建设与维护能力训练,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挖掘对应商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训练。

移动电子商务时代,电子商务活动不是简单的网络商品交易,而是商务信息流、资金流和商品物流的统一体,必将产生大量的商务数据信息,这些数据是商务运行过程中的自然产物,存在着大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如商品销售量、销售额、销往区域、交易时间等,还存在大量的隐藏信息,如商品订单、商品包装、商品受众等,这些数据信息有利于商品生产企业的科学决策,制定生产与销售策略,促进产品创新设计,尤其是隐藏信息的数据挖掘信息有助于提高商品销售量。

(四)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实训模式

依据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实训体系,编制基于“三站互动,阶段轮换”的专业实训教学进程表,实现内容衔接、场所轮换、工学交替,以技术提升为主线,技能训练贯穿各阶段,实训内容体系呈螺旋式进阶,实现三站的良性互动和优势互补。

第1阶段为第1―2学期,教学场所主要在学校与校外实习基地轮换。在校内实验、实训等场所,主要讲授专业理论知识与技术原理,着力训练学生专业基础技能,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职业岗位认知,让学生提前熟悉职场环境,感知职场文化,体验职场氛围,了解行业发展特征以及未来职业岗位工作标准与规范。

第2阶段为第3―4学期,教学场所主要在学校与跨企业培训中心轮换。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进行专业核心技能的模拟与仿真训练,通过模拟与仿真,理解电子商务核心技术要领和操作流程,然后进入跨企业培训中心进行核心技能的强化训练,由职业导师按照现代学徒制进行个性化指导与训练,既解决了技能短板问题,又突出了个性化能力培养与训练。

通过模拟与仿真实验使学生感受电子商务知识的商业化应用过程,体验电子商务的商务流程和技术特点,让学生从感性上验证、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通过“做中学”,学会电子商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通过实验使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独立策划能力、综合应用理论知识能力、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能够综合应用电子商务技术和各种经济管理理论,提出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编制电子商务的商业计划书。

第3阶段为第5―6学期,教学场所主要是跨企业培训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跨企业培训中心主要进行临岗前的技术强化训练以及岗位适应性认知和训练,以项目为载体的实战性训练,通过组建项目团队,策划项目方案,编制项目实施进程表等对学生进行项目集训,侧重培养学生的应岗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团队协调能力,从而对学生进行电子商务技术职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培训。校外实训基地主要负责接纳专业学生实习,侧重培养学生的适岗能力,为实习生配备企业指导教师,编制实习计划、落实实习任务,完成实习期考核与评价。

跨企业培训中心是连接学校与企业的桥梁与纽带,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实训体系建设是高职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针对电子商务技术特点与行业服务标准与规范,平衡人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利益关切,形成学校、企业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良性互动协作机制,建立基于跨企业培训中心的电子商务技术专业模块化训练体系,协同施教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学生兼具学徒和员工的双重身份,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同时,快速了解企业文化,积累职场经验,从技术和心理上进行充分的就业准备,从而提高岗位适应能力,真正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卢淑静,周欢怀.基于中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情报杂志,2010(1):189-192.

[2]李平.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255-259.

[3]陈晴光.基于课程群构建电子商务“三创”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57-159.

[4]杨正校,刘静.基于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移动电子商务研究――以太仓市为例[J].软件,2014(9):86-90.

第5篇:电子技术基础培训范文

电工技术作为一门高职高专工科类专业教学中的基础课程,在整个专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型职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与社会对职业技术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潜心研究,对电工技术这门课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以顺应时展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

二、电工技术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陈旧,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目前高职教材存在整体知识面较窄,相关的新知识内容太少,实用性的例题不多,注重的大多是对公式的推导和计算,不能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职业教育特色不明显,不能满足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一些教师的知识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对这个行业如今所使用的新技术知之甚少,使得学生所学的知识和社会要求脱节。

(二)教学方法落后,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方法陈旧落后,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内容较多而学时较少,教学模式仍是黑板加粉笔、教师主宰课堂的模式,教学互动少,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没能将相关的知识和专业要求紧密结合,使得学生被动学习,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甚至厌烦学习本门课程。而实践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比较单一,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指定内容,没有创新。

(三)考核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考核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测试而缺乏对实践和动手能力的考核,无法体现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不利于课程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掌握好电工技术课程所必须具备的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导致其在进入高校后学习本课程时非常吃力,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再者,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差,有些甚至不愿意动手,结果该掌握的东西没有掌握。

三、改革途径与成绩

结合实际情况,针对目前学院存在的困难:实训设备少,实验教学方式和手段单一,实训设备数量不足,学生训练次数少,实验仪器落后,开展培训的专职教师较少,参加培训的教师业务水平仍需要不断提高等等,拟定解决的途径有:

(一)进一步增加培训所需的工具与设备,扩大培训的场地

同时拟校外参观,与周边学校联合实施教学,解决校办实训场所设备条件或加工工艺满足不了生产实训教学需要的矛盾。我院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为电子电力工程系添置了大量的新型仪器设备,实际总价值达到200万余元。其中包括引进通用电工实训考核装置、引进触电急救模拟人、引进高级维修电工实训考核装置、引进数码投影机并提供一系列配套电脑二十多台,使可用电脑总数达到100余台等等,这些都为电工培训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使电工培训提供实际的操作平台。

(二)积极开展对高职院校、兄弟院校的考察学习,建立对口支援与合作关系,使有利于我们对该项目的研究与探索

我院积极与广西区内包括南宁地区、柳州地区、百色地区等高职院校积极进行交流互访,在进一步增进友谊的同时,也对高职方面所遇到的问题与挑战进行深入地探索,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展望广西高职的机遇与发展,努力争取为社会、为国家输送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

(三)积极开展电工电子产品的制作竞赛

开展面向广大市民的家用电器维修活动,开辟第二课堂,弥补实训教学不足,改变学生单一的课堂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对电工技术的浓厚兴趣与热情。一方面可减轻教师的负担,促进学校科研向深层次发展,还可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对巩固学生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培养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有良好的效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活动的机会,为将来走向社会、独立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从2009年至今,我系派出大量成绩优秀、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广西或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经过激烈地对抗,我系的学生不负重望取得一次次优异成绩。如2009年11月,我系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2011年秋11月,我系学生获得广西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

(四)建立并逐步完善了培训体系

针对以往培训工作缺乏完整系统性、培训管理幅度力度较弱、培训科目及受训人员层次的问题,今年我系调整了培训的管理方案,进一步加大对员工培训工作的管理力,责成培训教师建立完善且综合的备案登记制,在总结以往培训经验的基础上,优化培训管理流程,完善教育培训制度,鼓励教师参加业务培训,此外,鼓励受训的人员对培训效果与系部领导及时进行直接反馈,从而促进全体培训教师业务素质的共同提高,极大改善了培训的质量。

(五)积极开展教师培训进修

建立了由大量专业技术人员构成的高素质的培训教师。目前,参加培训的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均达到12人次以上,培训的教师与专业技术人员均为讲师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的中、高以上层次与高职称,保障了培训的顺利进行以及培训质量的提高。

(六)以实训室为基地,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包括电工上岗证培训及电工职业资格证培训,提高我系毕业生的素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缓解或解决学院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强学院在高职院校中的竞争地位,扩大学院的办学规模。在培训的过程中,我们按照培训教材大纲要求,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内容和配套的教学方法,每位参加培训工作的教师均备有较为详细的培训教案,从而保障了培训的质量;对每位培训的学生均严格要求,杜绝缺课现象,保障学员学习的时间;采取多种多样的培训方法与手段,保障了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总结

经过一年多电工技术课程的改革,我系组织了多期电工上岗证培训,培训对象均为我院的在校大专学生共有150人,培训一次通过率均在90﹪以上。目前,150名学生已取得电工上岗证,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门实实在在的技术,学生在学完电工技术课程之后参加等级鉴定并获得相应的电工证,为今后工作拓宽路子,也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培训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授课能力得到加强,形成了一支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队伍。通过培训,我们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摸索出适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方法做出有益的尝试,为培养学生学习电工技术技能能力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路子,在新形势下为工科类高职院校的教学发挥了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鲍洁.新世纪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

第6篇:电子技术基础培训范文

关键词:柔性教学环境;集成化管理;校企共建

电工电子专业基础实验课是高职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中起着基础的作用。下面结合我院电工电子实训基地建设(以下简称“实训基地”)的具体案例,谈谈实训基地建设的几点体会。

实训基地模式——柔性教学环境

建立柔性教学环境是为了适应当前实验教学具有综合性、现场性、开放性和双主体性四个主要特征,最终能实现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技能三大实验教学任务。

具体思路在柔性教学环境下上课,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先讲后做,边讲边做,或项目导入——先做后讲”等多种教学方式,体现柔性教学的灵活性。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设计了基本实验(验证性)、提高型实验(综合性实验、应用性实验)和创新型实验等三种类型的实验项目,以全面培养学员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具体做法实训基地承担十门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从培养适应现代电子制造业高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按照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三个层次的特点,把电工基础、电子组装工艺、电子测量实验教学目标定位为“验证性实验+电子专业基本技能培养”;把“模电、数电、PLD技术、单片机、射频、功率电子”实验目标定位在“验证性实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把“虚拟测试技术、电子创新实验”实验功能定位为在“综合应用+创新能力培养”,采用小班化教学。

具体课程(以电子组装工艺为例)(1)在组建时先进行企业调研,确定培养目标,重点培养适应企业一线技术岗位(测试技术员、SMT技术员、物料准备、QC、QA等)相关的工艺知识和工艺技能。(2)开发实验项目,具体确定的项目:静电防护系统的认识;穿孔元器件与表面安装元器件的识别与简易测试;手工焊接与焊点质量标准;通孔元器件的手工组装技术;表面安装元器件的手工焊接与返修技术。(3)实验教材的开发,结合实验项目以自编为主,同时完成立体化电子教材建设。我们在建设中注重积累,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如《电子组装工艺》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二类精品课程,《电子组装工艺》一体化教学与实训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集成化管理体制

集成化管理体制主要思路对实训基地的资源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调配。在这种管理模式下,我院实训基地作为学校一个独立的机构承担实践教学、企业培训、职业资格认证等各项工作。实训基地内配备有实践教学、职业技能鉴定的设施。为全方位地行使实验基地的各项职能,我们采取了几点措施:

日常管理——集成化集成化管理理念就是体现节约、高效、实用的管理。节约是实训基地建设中的一条主线,我们采用最小单元的日常管理模式,由实训基地主任、实验室负责人和学生志愿者构成管理团队,电子工程系主任兼任实验基地主任,各专业课程负责教师担任实验室负责人,要求教师具有“双师”资格,这样能做到及时维护设备和及时修改实验项目,实现高效、实用的管理。学生志愿者由优秀学生担任,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在充分节约人力资源的情况下,实现了向全院和社会开放实训基地的各个实验室。同时承担了职业技能训练、企业员工培训以及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等任务。

全员参与教学管理实践教学是实训基地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管理内容主要包括:实践教学的计划、组织、实施、检查、监督和考核。具体的做法:(1)实训基地按学年由系主任召集各专业带头人对实验教学目标体系、实验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总结,并制定改进和完善计划;(2)各专业课程负责教师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并鼓励开展实验教学的新方法和手段的研究。(3)各专业带头人负责教学的监督和考核。实验设备管理——导入学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导入学院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主要目的,是对实验设备的使用和管理进行控制,确保实践教学能正常有效地进行。根据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我们制定了《采购管理程序》、《设备安装验收管理办法》、《设备操作说明书》、《设备维护保养规范》和《人力资源管理程序》文件和相应的表单。这些文件对实训基地的规范化使用,实训基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实验耗材的使用,实训基地场地的安全、卫生等都作了明确规定,有力地保证了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良好运行及其功能的充分发挥。

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

我院电子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苏州工业园区及周边地区先进电子制造业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要达到培训目标就必须保证实验室设备配备先进合理,而靠学校投入是很难实现的,如一条SMT线需要几百万,有的微电子设备需投资高达几千万。实验基地培养目标要符合企业需要,只有与企业共建,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我院实验基地电子组装工艺实验室是由NOKIA苏州公司共建而成。虚拟测试技术实验室是美国NI公司联合实验室。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共建。

“定向班培养”模式它是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质量与数量的要求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直接输送到企业的一种教育模式,是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倡导的教育模式。在“定向班培养”模式方面,我院与德国博世汽车公司进行了非常成功的合作。首先,我们坚持互利互惠、双向互动原则,切实从双方利益出发,寻求合作的切入点与联系双方的纽带。其次,为满足企业的培训师资要求,我们和公司签订相关协议,送我院实验基地培训教师到德国培训,让师资质量保持先进性和符合企业的要求,实现双方的长期合作。最后,为保持设备的先进性,我们与公司共建实验室,为了体现双赢,我们让德国博世汽车公司优先挑选优质的生源,组成定向班,并为其提供全面的智力、技术和人力支持与服务,在得到公司充分认可下,换取相应的先进设备。

第7篇:电子技术基础培训范文

关键词:MES 模块式教学 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探索和创新

一、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不仅需要高学历、高层次的高等人才也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技能型、高素质的劳动者。职业教育是我们国家现代教育体系与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要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把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道德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实践教学时间,严格要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因此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中要不断的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创新,MES模块式教学法是我校在电子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应用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是符合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向和精神的。

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中职电工电子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较为紧密,实践性较强,其内容较为抽象,电路较为复杂,电路分析的方法较为丰富。为了上好这门课,我们进行了多种教学方法的尝试。MES模块式教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尝试。

二、MES简介

MES是英语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的缩写,通常译为“模块式技能培训”。是国际劳工组织的职业培训局为帮助世界各国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职业培训,解决就业问题而开发的科学的培训模式。MES传入我国的最早时间是90年代初,是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作为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全新的科学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与传统的培训模式相比,MES具有鲜明的系统性、针对性、严密性和适用性。

三、目前中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既承担着普及高中阶段的文化基础教育的责任,又承担着培养中初级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双重责任。而当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入学门槛较低、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普遍较差。如果我们缺乏足够的教学创新能力,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会使中等职业教育陷入停滞的地步。而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如何通过教学方法改革,以使受教育者能接受到足够的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是我们教师要深入探究的问题。

四、MES的特点

MES具有八个特点,分别是:1、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强调知识和理论少而精,要为技能训练服务;2、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职责主要是示范与辅导,不搞“满堂灌”、“一刀切”;3、培训方法灵活,既便于自学,也便于不同规模的集中训练和灵活调整培训的进度;4、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符合岗位操作的需要,做到学以致用,提高了教学效果;5、应用比较广泛,既可用于就业前的训练,也可用于在职提高的培训。专业覆盖面大,基本上适用于各个职业领域;6、有完善而严密的反馈控制手段来监控和评估教学的进度与效果,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7、教学形式与大纲的系统性、适应性较强,易于各国之间进行交流推广和应用;8、各个学习单元或模块,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形式,灵活地进行各种新的排列组合,以适合不同的要求。

纵观以上八个特点:MES模块式教学法是一种把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这对于增强中职学生的操作技能,并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五、模块式教学实施的条件

1、建立合理、灵活的教学模块。模块化教学体系应该由模块、项目、任务构成。每个教学模块应该相对独立又灵活多变。既可以随时建立新的模块以适应专业的不断发展,又可以与其它拓展专业共享。既适合全日制教学的需求,也适合企业岗位的培训要求。

2、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模块化教学法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过硬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教师要掌握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要建设这样的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各专业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学校、市、区、国家等组织的各类有针对性的职业,专业培训,学校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逐渐培养出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3、学校应建有专业实训室。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各专业实训室,将枯燥的理论教学过程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在模块式教学中,学生能够不断地从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对理论知识更大的求知欲望,逐渐形成“理论―实践―理论”的良性循环。在这种良性循环的学习氛围中,有利于培养出既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专业人才。这也是我们采用模块式教学法所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

六、实施模块式教学法的措施

1、针对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多而全的特点,实践操作与理论联系不紧密的弊端,我们以学校电子教研室制定的教学计划为依据,在满足《山东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规范》的前提下,适当将《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部分内容提前到第一学期来上,适当调整各专业课程课时的配备,以制定本专业的教学实施方案。

2、针对现行教材理论知识深而全,实践操作内容与理论知识存在脱节的弊端,我们以职业技能鉴定为突破口,以制定电子专业模块式训练为目标,以学生技能形成规律为依据,以技能成形为主线,对我校现行的专业教材进行精简、补充、组合,形成模块式自编教材,以手脑并用、知行结合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有效总结、检测学生实践技能训练的内容、目标、方法和步骤,帮助学生认识不足,总结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标。

3、改革实践教学的考核模式。目前我校现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为“一张试卷定分数”。今后我们将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手段来检测教学效果。一是保留原有的试卷考试模式,以此来检测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水平;二是加强实验与实训中对电路故障的判断、分析和排除,对学生的实践作品进行评判。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以形成新的实践考核体系;三是凡与技能等级鉴定相对应的职业模块,均接受职业鉴定中心的考试,根据成绩颁发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4、推行实训室专人负责制。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在2011年获得360万元的电子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我校拟改建或新建共11个实训室。我们将推行各实训室专人负责制。各实训室负责人应具备以下条件:一、具有中级工以上的专业技能等级证书;二、具有较强的组织学习的能力;三、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较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四、具有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各实训室负责人要定期召开公开课,提升自身的实践教学水平。

七、模块式教学法的教学实践探索

依托我校电子教研室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三级立项项目――《基于本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的研究》,我们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入手,启动了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MES模块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以《电子技术基础》为例,我们将该课程分解为基础模块和选用模块,基础模块为各专业课程必学的基础内容,选用模块为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群的选用内容。在《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我们将基础模块分解为制作含整流元件的电子器件、制作含放大元件的电子器件、制作含数字电路的电子器件三个项目,选用模块为制作含振荡电路的电子器件项目,每个项目再分解成多个任务。如下表所示

模 块 项 目 任 务 备 注

基 础 模 块 制作含整流元件的电子器件 1制作可调直流稳压电源

2制作电子灭蚊器

3制作单向可控硅调光灯电路

4制作双向可控硅调光灯电路 五人 一组、 分为 8~10个 小组

基 础 模 块 制作含放大元件的电子器件 1 制作声控彩灯电路

2制作感应测电路

3制作串联型稳压电源

4制作2030功率放大器

5制作电烤箱温控电路 五 人 一 组、 分 为 8~10个 小 组

制作含数字电路的电子器件 1制作关门提醒器

2制作声光控路灯开关电路

3制作流水灯电路

4制作物料计数器

选用

模块 制作含振荡电路的电子器件 1制作水满告知器

2制作报警器

八、结语

模块式课程教学法的目标是通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逐步形成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模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使中职学生能够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并成为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总之,将模块式课程教学法应用在电子专业实践课程中以后,能够帮助教师寻求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度,给中职电子专业实践教学带来了突破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陈振源 《电子技术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2、杨少光 《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 广西教育出版社

第8篇:电子技术基础培训范文

Abstract: The paper elaborates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quality specialty. For improving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the quality specialty team of Shenyang Aeronautical Vocational College does a lot of work, including establishing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designing teaching plan of quality specialty, building double-teaching troop, combining with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basing on education, integrating work with learning, innovating and developing, servicing for the community, modifies and writes teaching plan and curriculum standard, establishes school running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builds theory-practice integrated training base, in accordance with requirement of talent training. And the work achieves remarkable results.

关键词: 精品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岗位分析;知识结构;教学质量

Key words: quality specialty construction;talent training;job analysis;knowledge structure;teaching quality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2-0253-03

0 引言

沈阳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精品专业从2011年开始建设,秉承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团队全体成员深入企业生产现场,结合学院“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按照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要求,完成了教学计划和课程标准的修改及编写,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建立了理实一体化实训基地,取得了显著效果。

1 精品专业建设的意义

专业建设是一个专业的调研、设置、开发、实施以及监控和评价的全过程,专业建设直接关系到学院的办学特色。专业建设应满足市场需求,以就业为导向,采取系统实施、多元合作、科研引领、产业适应、动态发展、精品目标的原则。精品专业建设是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对具有一定基础、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与企业直接对接的重点专业进行的建设。建设后的专业,对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确定都应具有前瞻性,要与现代化企业紧密衔接。

2 精品专业建设目标

用二年的时间,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设成为功能完备、设施先进、机制体制健全、教学质量优良、满足辽宁地区产业集群对高技能电子人才需求的培养要求,在省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精品专业。并打造出一个年龄结构合理、技术过硬、能适应现代化教学需求的专业团队。

2.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管理体系 根据现在企业用人需求,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合作,共同探索当前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资源,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化,使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到企业后能够直接上岗,节省企业对接收的毕业生需要再培训的时间和成本。

2.2 强化实践育人,推动实训设备现代化建设 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引进一些新型的实训设备,建立模拟企业生产全过程的真实环境,使学生在校内实训就能够尽可能的接触到企业真实生产过程。通过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在企业实施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毕业前能够在企业中工作一段时间,了解并认识企业,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为其毕业后顺利就业,快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真正实现校企的零对接。

2.3 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教学等课程教学模式,实施学做一体培养;开展学生技能竞赛,促进学生自主创新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传送到课堂,实现校企联合教学,节约成本,增强效果。

2.4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培养制度,有计划、有针对地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促使专业教师了解企业,积累企业工作经历,为企业员工进行理论培训。同时,邀请来自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到作兼职教师,到校承担部分专业课以及实训课、实习课的教学任务。加强校企之间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学校知识密集优势,使本专业能够成为本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技术服务实体。突出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

3 精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过程以及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前提,也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文件编制的基本依据,因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精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在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浓缩了专业建设的精华,具有榜样的作用。因此,精品专业的建设,需要一套完整的教学文件、一支优秀的专兼职教学团队、一个品牌专业的带头人、一个高效运转和务实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的企业合作伙伴、丰富的科研课题及成果、先进齐全的实训设备及环境、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满意的教学质量。针对《电子技术应用》精品专业的建设目标,课题组深入走访国有、民营企业中相关的行业部门、生产现场,深入了解企业在生产、维护、运营等方面的工作情况,掌握企业对员工所学知识的需求以及对用工的需求信息,获取了大量的一手资料。

3.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定位要准确,一方面使学生具备就业岗位(群)的技术能力与职业素质,另一方面使学生具备职业发展与迁移所必须的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在人文素质、思维方法及终身学习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更加准确地定义培养目标,团队成员经过与相关企业的负责人进行沟通,召开企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座谈会,了解企业的需求,同时召开往届毕业生座谈会,了解他们在企业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体会,设计问卷调查表,由企业相关人员进行认真填写,加强双方之间的相互了解,架起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了解、联合办学、互利共赢的桥梁,最终确定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面向电子及相关行业,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掌握电子基础理论知识,熟悉先进的工业电子设备和相关仪器,具备熟练的操作、调试、维修等实践技能,能够从事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验和维修等技术工作;电子产品与电子元器件的采购、销售、服务和管理工作,以及电子产品开发和系统工程安装等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3.2 岗位分析 根据辽宁地区及周边电子行业企业及其他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结合前期所做的市场调研,经过汇总得出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如下:①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从事电子产品生产线的工艺技术指导、生产一线的管理及产品检验工作;生产线仪器设备的安装、操作、维护、维修和计量工作。②电器销售维修企业:从事电器产品推销、安装、调试、维护等售后服务工作。③部分素质高的毕业生能够参与企业电子产品的开发、研制工作。④电子行业以外企业电器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工作。

3.3 知识结构 具有本专业必备的文化素质,具有本专业所需的电路理论、仪器仪表测量、单片机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及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电子产品生产管理与质量管理、家电原理与维修、电子设备原理与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

3.4 能力结构 针对本专业的岗位目标定位,职业能力应包括:①相关能力: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行为规范;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择业和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能力;具有阅读和翻译有关英文资料的能力;有一定外语阅读、会话能力。②专业能力:元器件识别与测试、电子装配、焊接与调试、常用电子仪器仪表测量使用能力;安排生产流程,制定工艺文件,指导电子产品批量生产及质量管理的能力;对电子设备电路图的识图分析能力;常用电子产品的设计、改造能力;熟练地运用电路辅助设计软件的能力;对常用音像、通讯、制冷、制热设备的配置、安装、调试、故障检测和维修能力;大型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及维护能力;电气控制与运行能力;PLC应用能力等。

4 教学方案设计

4.1 课程体系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采用的课程体系是通过对企业岗位的分析、筛选,确立出主体岗位群,再通过对主体岗位群的分析找出专业能力及要求,采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式建立适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一至两门精品课程。

4.2 课程结构 采用了“逐级提升”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首先,通过底层专业基础模块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基本能力;然后,通过中层各专业模块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核心能力;最后,通过高层各专业模块的学习掌握本专业的岗位能力。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主的课程结构,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4.3 专业知识 瞄准主体岗位群的专业核心能力,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所以,专业知识的传授内容要瞄准专业核心能力,要对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起支撑作用。以往的专业教育,强调学生具有知识面宽且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十分薄弱,没有自己的特色,路子越走越窄,这段历史的教训应引起我们深思。

专业知识与技能是构成专业核心能力的两个要素,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每一项技能需要相应的知识点来支撑,而知识只有“活化”在技能中,才能用得上,记得牢,并在不断的应用中得以深化。所以,专业理论知识要瞄准专业核心技能,必须找准支撑专业技能的知识点。这一点,在培养目标分析中体现的比较充分。特别是在电子产品工艺技术与生产、质量管理,电子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等技能目标与知识目标的分析中,体现得更加明显。这样就彻底摆脱了“学科体系”思维定势的羁绊,为采用比较先进的课程模式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本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引入能力梯次递进理念,如图2所示。

4.4 专业基础与技能 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关键之一。专业基础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支点,只有支点达到必要的数量,并且扎实牢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要实现扎实的专业基础,主要把握三点:一是扎实的元件识别与检测基础;二是扎实的基础操作技能;三是扎实的工艺准备基础。以上三点在培养目标分析中都提出了明确要求,而且对关键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最基础、最简单知识技能开始,通过反复讲解、训练,达到扎实牢固的目的。

5 教学质量监控

贯彻“坚持科学管理,强化技能培养,持续质量改进,追求顾客满意”的质量方针,引入ISO9001-2008质量标准,全面建立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务管理、教师工作规范、顾客满意度测量等一系列内容保证专业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徐涵.工学结合概念及其历史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08,(7):5-8.

[2]雷正光.高职课程及其体系和目标研究[J].职教论坛,2005,(18):4-10.

第9篇:电子技术基础培训范文

关键词高职电子技术课程设置改革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办学目的就是为现代电子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正在深入地推进,要实施课程改革,就要明确改革思路、找准改革方向、理顺改革主线。要依据社会需求即学生就业情况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规划课程设置,研究教学方法与模式,进行教学评价。其中课程设置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在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中,课程设置也是一个重点问题,应该深入研究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理清改革的思路,进行教学实践,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完善。

一、现有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高职院校一般是中职升格或高校主办的二级学院,高职的课程设置一般也是由中职加深或大学的课程简化而来的。从层次上一般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三个层次;课程安排上采用按照学科体系设置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往往是只重视理论传授,不适合高职教育,不适应高职以技能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不能跟就业方向和社会需求结合。wWW.133229.COm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也脱不了上述的通病,还有自身的不足,归纳起来,具体有以下几点。

1.按照学科体系安排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往往重视的是知识的严密性,严格地按照知识的逻辑关系编排课程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的安排对于本科生也许没有问题,但这绝不适合高职教育,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理论固然很好,但是对高职学生来说他们掌握不了,也不需要掌握,他们需要学习掌握的是有用的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而且这样的安排往往理论课比重过大,实习、试验、实训环节不完善。

2.重设计、轻装配和维修。我们高职应用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是大学课程的简化版,从大学课程简化而来的课程设置一般是重设计轻装配和维修。大多数课程开设是为设计服务的,电路原理讲得很深奥,但这些深奥的原理对高职学生来说并不需要,他们将来从事的大多是装配、检测、维护和维修等工作,即使到设计单位,也是从事一些设计的辅助工作。所以掌握装配、检测、维护和维修等方面的技能对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在现有的课程设置中往往被轻视。

3.重功能、轻工艺。在现有的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是只重视电路功能,不重视工艺。这不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观,在学校,学生主要学习的是如何实现电路的功能,而在企业,我们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往往是被要求能够看懂工艺文件,并能按照工艺文件进行装配,我们的毕业生还被要求能够编写工艺文件,设计工艺流程,改进工艺方法……,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有教材的问题,有教学条件的问题,有教师的能力的问题,但主要还是观念上的问题,课程安排者主观上重功能、轻工艺。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思路

课程设置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应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设置课程应以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目标,这一思路进行课程设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一种能直接上岗的技术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把握文化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

2.在设置专业课程时应以毕业生应具备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冲破原有课程体系,删除陈旧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过远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围绕学生的就业方向,整合教学内容,设置几门核心课程,以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相配合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掌握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3.在课程内部采用项目化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项目化改造,应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以任务为引领,力求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行能力锻炼和技能训练。在设计任务时应注意从复杂程度上由浅到深,任务应是为学习而设计的任务,能够承载理论教学和技能培训的任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4.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建立实验实训课课程体系。以校内实验、工种实训以及理实一体化教学为基础,结合参观学习、社会实践和企业顶岗实习,完成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三、课程设置的改革实践

职业技术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施了大力的课程改革。在充分的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层次,在工作岗位分析的基础上规划了新的课程设置,这一方案已在新生班级使用。新的教学计划见附表。现就新方案的课程设置做如下说明。

1.采用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教学与实训项目和选修课程这三个层次设置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及文化基础课程,主要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专业核心教学与实训项目为专业主干课程,用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选修课程是专业拓展部分,用以开拓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专门化学习。

2.专业核心教学与实训项目和选修课程以课程的形式展开。但这里的课程并非原有学科体系下的课程,是原有的多门课程的整合,是有机地融合而非机械地叠加。

3.专业主干课程已设计、装配和维修并进的方式展开。在保证设计方面够用的条件下,加强了装配和维修等课程,并开设了电子产品设计技术、电子产品装配技术和电子产品维修技术等综合课程。

4.为了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技能,每学期都安排了不同种类的工种试训,从第一学期开始,有钳工实训、照明电路安装实训、电工仪器仪表使用试训、电动机控制试训、smt实训等等。

5.考工与教学融合。把学生的等级工考核和考前培训安排在教学计划中,让学生在毕业时既拿到毕业证书又拿到等级工证书。把等级工考前培训纳入实训计划,第四学期考中级维修电工,第五学期考中级仪表工,第八学期考高级仪表工。

总之,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诸多方面,课程设置问题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在课程设置方面有一些思考,也做了一定的尝试,取得一点经验,也有一定的反思;课程改革的路还很常,还有许多是要做,我们应该不断地努力,把课程改革工作做好;当然,课程改革的路有很多条,有许多的改革方法,我们可以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夏晖.高职电子专业课程建设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