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精神文明建设范文

银行精神文明建设精选(九篇)

银行精神文明建设

第1篇:银行精神文明建设范文

    一、企业文化概述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主要是指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哲学和管理风貌,包括价值标准、经营哲学、管理制度、思想教育、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典礼仪式以及企业形象等。其中不仅有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内容,也包含社会心理、技能、方法和企业自我成长的特殊方式等因素。

    企业文化是管理思想发展的新阶段,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产物。国外企业管理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即经验管理阶段(或称传统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现代化管理阶段。目前正值现代化管理阶段。如何对待人,是这几个管理阶段的重要区别之一。

    进入8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学者从一些先进的企业管理实践中概括出新的经验,这就是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他们把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去认识、去实践。可见,企业文化战略就是要建立共同价值观,用精神激励的方法调动企业成员积极性,规范企业成员的行为,并自觉遵守,形成一种作风和精神,从而获得企业长远发展的精神动力。

企业文化是一种物质和精神因素的综合体,包括表层的硬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等几个层次。表层的硬文化是指企业文化的物质的外在表现,包括企业的建筑、设施、环境等。企业的这种有形财富,是企业文化发展水平的体现。制度文化是指企业的各种组织机构、组织制度、规章制度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等管理文化的体现。观念文化即精神文化,亦称企业精神,是指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目标、经营哲学等无形的文化部分,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

    (二)企业文化的特点

    ⒈柔软性

    相对于企业的设备和产品等具有刚性的特点而言,企业文化具有柔软性的特点。所谓刚性,是指企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等不因外力作用而改变其形态的属性,人们称它们为“硬件”。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它是在企业长期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人们的共同价值观、企业成员行为的准则,对每个成员都能形成自我约束。长期以来,这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与每个成员个人的行为逐渐合拍,逐步形成企业的作风和精神。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行为准则,虽然不具有像“硬件”那样的“不可塑性”,却有自己柔中带刚的特点。也就是说,它的柔软性只是形式上的,它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使人们内心感到有一种紧迫感、柔性压力感。尤其是在企业文化初创阶段,企业文化更具有强制性与自觉性的两重性——柔性与刚性的两重性。

    ⒉渐进性

    企业文化的创立和发展是一个过程,是经过多年的培育逐渐形成的。美国国际商用机器(IBM)公司是美国的大公司之一, 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IBM 公司逐渐形成了独具特点的企业文化。该公司的价值观是:①必须尊重每一个人;②必须为用户提供尽可能好的服务;③追求卓越,即必须追求最优秀、最出色的成绩。由于有这样的企业文化,该公司的年销售额逐步从2.5 亿美元增加到500亿美元。在近五十年中,公司从未解雇过工人,40 万职工也从未发生过罢工,这在西方世界是不多见的。

    ⒊潜移默化性

    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便会在日常的经营活动中通过各种形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职工的思想中去,逐步形成企业的共同价值观,激励企业广大职工,象无声的命令,潜移默化地促使职工朝着同一目标前进。

    ⒋延续性

    延续性也称继承性。好的企业文化一旦产生,便会世代相传。特别是企业创始人的价值观、创业精神,会极大地影响企业文化。企业创始人所创立的企业文化会绵延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容。

   (三)企业文化战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间,日本在经济崩溃、满目疮痍的困境中奇迹般地崛起,并实现了国民经济现代化,成为超过英国、法国、原西德,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强国,跻身于世界经济大国行列。80年代初,大批美国学者、专家开始对日本经济腾飞的奥秘进行考察、研究。通过考察研究发现,日本企业注重的不仅仅是厂房、机器和设备,更注重的是人。一些在大战中成为废墟的企业,只要原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还在,这个企业就可以很快地建设起来。许多都有自己明确的信念和价值观。一些优秀企业的领导人都十分强调人的作用和精神的作用,追求和创造一种文化精神,引导员工为企业的兴衰而努力工作。可见,日本企业的崛起,除了经济资源、技术资金、利润指标以及严格的制度等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具有能够凝聚企业员工的精神力量,即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理论产生后,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成为最流行的管理新理论。企业文化能作为一种企业竞争战略兴起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具体表现在:

    ⒈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从某种角度讲,精神比物质更重要,思想比金钱更重要。日本本田技研公司总经理本田宗一郎说:“思想比金钱更多地主宰着世界。好的思想可以产生钱。当代人的格言应当是:思想比金钱更厉害。”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也说明,单靠物质刺激是不能成功的。一些优秀的企业家都深知精神因素的重要,并能巧妙地利用精神因素去激励企业员工。

    ⒉追求社会价值是人的高层次需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不再为温饱而奔波。资料表明,美国企业的职工,其精神需要和满足是第一位的,物质要求已经不是首要的。职工想得到这样一种满足:工作称心、效率高、受人尊重、被人承认。

    ⒊做好人的工作是企业第一位的工作

    应该说,企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职工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现代企业正从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化,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技术开发为中心转化。一个企业的技术开发状况,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因而,调动人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现代企业的产品结构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并向企业管理提出新的挑战。新技术、新学科、新产品不断涌现,不断向更深的层次发展,促使企业产品形成新的格局,即由大批量、少品种向小批量、多品种发展,产品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发展,产品开发由长周期向短周期发展。由于信息工具的发达、电子计算机的普遍采用,更多的企业采取弹性工作时间,有的工作甚至在家里上班、在家里设计。这些新特点,促使企业的管理工作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内涵及功能

    (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内涵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金融企业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经营目标、行为规范、行风行貌、商业银行企业精神及干部职工共同意识的总和。其核心是商业银行企业精神;其本质在于注重职工的共同意识及价值观等。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⒈企业信誉

    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其信用与声誉是极为重要的。无论是金融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还是业务经营活动,都必须树立良好的信誉。

    ⒉服务质量

    商业银行工作的出发点是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即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产、服务于群众。这是商业银行的基本职责,也是商业银行寻求发展的根本所在。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⒊经营思想

    商业银行的经营指导思想,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具体表现。在管理工作中,经营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职工主人翁意识及行为方式、内部各方面的有效调节、职工需求与愿望的满足、商业银行自身形象等。

    ⒋企业道德

    企业道德是企业行为的规范,是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企业价值观功能发挥的必然结果。企业道德不具有法律的强制约束力,但它有积极的示范效应和强烈的感染力。商业银行道德必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在员工不断提高认识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大家能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才能保证企业行为的端正。如果商业银行缺乏良好的企业道德,必然会在同业竞争中出现“犯规”行动,将自己的利益建立在牺牲其他金融企业利益的基础上,最终危害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⒌企业精神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精神。一个民族应该有一个民族的精神,它是民族的灵魂。同理,一个商业银行也应该有它的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是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可和接受的一种群体意识。它是企业素质的综合反映,是全体员工意志的提炼和集中,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作为一种客观存在,金融企业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感染力和影响力。金融企业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存在,虽然是无形的,却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员工言行中得到具体的、有形的体现。

    ⒍企业目标

    企业目标是商业银行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是全体员工努力争取的期望值。商业银行目标体现了银行的执着追求,同时又是员工理想和信念的具体化。商业银行目标是银行企业文化追求的动力源。一个科学的、合理的银行目标,可以激励员工坚持不懈地努力创造卓越业绩。商业银行构建自身优秀的企业文化,若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企业文化必然先天不足。商业银行要构建自身的企业文化,就必须结合实际,体现银行的具体目标。不同的商业银行应该有不同的企业目标;即使同一银行,在不同时期也应当有不同的企业目标。

    ⒎企业规范

    如果说前六项内容是商业银行文化中的“软件”,那么,企业规范就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硬件”部分。商业银行规范主要包括商业银行的规章制度、组织机构以及工作、管理程序和标准等用文字表达的内容。它是商业银行在一定时期内的“定格”,并为维护相应的企业文化软件服务。例如,银行制度是一种主要的企业规范,是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带有强制性的义务和保障一定的权利的规定,是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

    ⒏企业环境

    商业银行的各项工作,业务性、政策性极强,这是与其它行业的本质区别。特别是在当前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和工作环境,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开展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建设,各项工作就能更好地进行,经营目标就能更好地实现。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功能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企业文化决定着一个企业的兴衰和胜败。企业文化作为管理软件,是企业战略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

    ⒈传播认同感,增强企业凝聚力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在商业银行长期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有着共同价值观、共同理想、共同行为准则、共同价值取向的一种微观文化体系。它使商业银行成为全体员工的利益共同体,使干部职工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很自然地用共同行为准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以此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企业文化能使员工自我约束,强调自觉行为,变被动为主动,变外力推动为内力推动。它能排除阻碍企业发展的人为摩擦,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使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彼此尊重、互相学习。这种凝聚力的产生,使得银行上下团结一致,共同努力为实现银行的目标而奋斗。

    ⒉调动职工积极性,激发职工首创精神

    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企业就会努力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充分发挥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发挥职工的首创精神。银行领导人都应当有意识、有目的地在工作中努力创造一种环境,使银行职工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

    ⒊树立良好的商业银行形象,增强在竞争中的实力

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使商业银行在与社会的联系中逐步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社会声誉。

    ⒋有效地促进商业银行两个文明建设

    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是社会主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优化方略

    (一)培育和建设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原则

    建设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商业银行参与同业竞争,寻求自身更大发展的需要。构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⒈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

    无论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商业银行,都有其共同遵循的客观规律,亦即企业文化必有共性的一面。而另一方面,由于民族文化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企业文化又有个性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构成企业的共性,内部环境构成企业的个性。因此,商业银行要构建企业文化,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把握时代脉搏,突出本企业特点,把内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⒉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不同的商业银行,必然会形成各自不同的企业历史传统,并概括形成企业文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条件会向企业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不同的历史时期,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经营战略所包含的因素总是不同的,因而,不同时期的企业文化的目标指向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是说,商业银行构建企业文化时,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融汇外国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去粗取精,使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具有现代化、丰富化、多样化的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时效性。

    ⒊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统一的原则

    个人的工作成绩,取决于本人的能力和动力。能力强的人,工作易于取得成绩。但能力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无动力。处理好先进性与群众性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能力与动力的关系。先进性决定动力的大小;群众性是能力的基础。

    (二)如何建设商业银行企业文化

    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和方法,培育和建设企业文化,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和银行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应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⒈培育银行家精神,建立银行家群体

    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较强能力和较为成熟的银行家,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最大的管理效率,创造性地实现银行总体战略目标指导下的各自的经营目标。特别是在当前专业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的过程中,更要特别注重挑选、培养、引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员工,把他们放到业务第一线去锻炼,这对银行的长远发展十分重要。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靠银行家创立、倡导和培养的。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银行家精神的集体化、企业化,是银行家个性的充分体现,是其人格向组织人格的转化。银行家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决策者,对各项工作有着决策、指挥和支配权。这种决策权必然使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管理特色、经营方式等受个人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作为商业银行的负责人,银行家个人的理想、道德和信念,决定着企业的行为方式和取向。而作为商业银行的形象和代表,不论多么高明的银行家,总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如果这种缺陷反映在企业文化建设上,那将是十分危险的。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就必须刻意培育银行家群体,让银行家群体来管理金融企业,推动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⒉培育员工的“主人翁意识”,造就一支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

    员工“主人翁意识”主要包括:员工的敬业奉献精神、职业道德观念、自我发展意识和拼搏创新风格等。这就需要提倡一种精神,创造一种环境,提供一种氛围,形成一种机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打破原有的组织分工,对现有有关部门实行职能归位,不能各行其是,追求形式,要注意整体效果。当前,要重点研究“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对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要进行总体和战略上的考虑和规划。同时要考虑银行企业精神的提炼和概括、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制定等。所有这些,都要通过口号、准则、规范、标准、制度等确定下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⒊增强“客户观念”,提高服务质量

    可以说,银行家的“企业家精神”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最终都体现在“客户观念”之中;也可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是“客户观念”。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真正树立起“客户至上、客户第一”的观念;真正树立起“高效地、最优地满足客户的需求”的观念;真正树立起“不断创造新的需求,寻求新的客户”的观念。离开“客户观念”谈“企业家精神”和“主人翁意识”,就不是真正的企业文化。这种客户观念,不仅要体现在组织目标和经营方针中,体现在金融产品设计上,更要体现在服务上,甚至体现在组织结构上。

    ⒋抓住时代特点,体现银行个性

    建设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孤立地进行。一方面,企业文化要反映社会的本质特征和时代精神,用大文化指导小文化;另一方面,又要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即企业的特征。如果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只反映共性的一面,而忽视了突出个性的一面,就会变成空洞、平淡的口号,失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有个性才有针对性,有针对性才能产生效果。建设商业银行企业文化,要选择具有明显个性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对企业文化的内涵,应根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要求,找出不同的侧重点。

    ⒌抓好五项工作,培育五种精神

第2篇:银行精神文明建设范文

企业文化是由西方学者以及企业家共同发起研究,并逐步兴起的。它是全人类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成果。以美、日为代表的西方企业管理已经由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提升到现代管理、文化管理。有远见的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及其员工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可持续发展,造就“百年老店”、“航空母舰”的基础条件;是企业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的理念基础;是企业精神升华、品牌延伸、形象提升、效率提高、效益增长的文化保障。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文化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推动着企业的发展。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当前,在商业银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需要注重研究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在认知、认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科学内涵上下功夫

认知是认同的开端,认同是信奉的前提,信奉是自觉行动(实践)的基础。商业银行广大员工对企业文化只有做到明确的认知、高度的认同,才能真正信奉它,才会自觉自愿地付诸实践。

(一)要正确领会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基本涵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自身的企业文化应当是具有行业特色、鲜明个性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制度规范、行为准则和品牌形象的总和。也可以说,它是全行员工认同、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因此,从形式上看,它属于思想范畴的概念,是法人及其全体员工的价值理念;从内容上看,它反映了本行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的价值理念,是本行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从性质上看,它不只是一般信奉或者倡导的价值理念,而是要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从属性上看,它是企业法人的价值理念,也就是本商业银行的灵魂;从作用上看,它是规范、约束经营管理活动和员工行为的价值理念,是着眼于解决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那种把“企业文化”仅仅当成口号、标语、企业标识,或者简单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政治思想工作,甚至以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等,显然是迫切需要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二)要准确把握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着眼于树立全行统一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塑造商业银行品牌形象;着眼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着眼于弘扬和培育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全面增强全行的亲和力、凝聚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着眼于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金融企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它要求我们在工作指导和具体实践中,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先进性,使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充满活力。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所着力锻造的文化特色、文化优势、文化力,是亲和力、凝聚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有机统一。那种把“企业文化”理解为“亲情化”文化、“家族式”文化、“庭院式”文化的想法,显然是迫切需要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三)要深刻认识企业文化就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银行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员工的精神支柱,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行动指南,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经营管理理念,反映了商业银行的企业愿景和理想信念,体现了商业银行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格,全体员工一旦由认知、认同、信奉,进而转变为自觉意识和实际行动,那么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力量,不仅将深深熔铸在商业银行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而且会使该行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得以增强。全体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应当深刻认清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不断提升本行的核心竞争力。那种把企业文化建设视为“软”任务,说起来是“核心竞争力”,做起来是“边缘化”;认为“紧抓松抓,多抓少抓,有人抓无人抓,无碍大局”,或者仅仅当成分管领导和具体部门的工作,甚至还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墙壁上、广告上”等,显然是迫切需要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二、要在自觉实践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上下功夫

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决策者倡导、全体员工共同信奉的价值理念,更重要的是将价值理念付诸于实践。也就是说,企业文化要真正地指导企业制度的建立、战略的选择,规范、约束企业的运行行为和员工的行为。那么,看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能否充分发挥其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协调、辐射等功能,关键是要靠全行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员工自觉实践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

(一)要建立健全与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体系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这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贯彻落实价值理念的根本保证。一方面,要使企业文

企业文化是由西方学者以及企业家共同发起研究,并逐步兴起的。它是全人类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成果。以美、日为代表的西方企业管理已经由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提升到现代管理、文化管理。有远见的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及其员工的精神支柱;是企业可持续发展,造就“百年老店”、“航空母舰”的基础条件;是企业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

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的理念基础;是企业精神升华、品牌延伸、形象提升、效率提高、效益增长的文化保障。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文化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推动着企业的发展。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当前,在商业银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方面,需要注重研究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在认知、认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科学内涵上下功夫

认知是认同的开端,认同是信奉的前提,信奉是自觉行动(实践)的基础。商业银行广大员工对企业文化只有做到明确的认知、高度的认同,才能真正信奉它,才会自觉自愿地付诸实践。

(一)要正确领会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基本涵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自身的企业文化应当是具有行业特色、鲜明个性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制度规范、行为准则和品牌形象的总和。也可以说,它是全行员工认同、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因此,从形式上看,它属于思想范畴的概念,是法人及其全体员工的价值理念;从内容上看,它反映了本行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的价值理念,是本行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从性质上看,它不只是一般信奉或者倡导的价值理念,而是要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从属性上看,它是企业法人的价值理念,也就是本商业银行的灵魂;从作用上看,它是规范、约束经营管理活动和员工行为的价值理念,是着眼于解决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那种把“企业文化”仅仅当成口号、标语、企业标识,或者简单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政治思想工作,甚至以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等,显然是迫切需要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二)要准确把握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着眼于树立全行统一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塑造商业银行品牌形象;着眼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着眼于弘扬和培育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全面增强全行的亲和力、凝聚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着眼于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金融企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它要求我们在工作指导和具体实践中,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先进性,使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充满活力。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所着力锻造的文化特色、文化优势、文化力,是亲和力、凝聚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有机统一。那种把“企业文化”理解为“亲情化”文化、“家族式”文化、“庭院式”文化的想法,显然是迫切需要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三)要深刻认识企业文化就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银行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员工的精神支柱,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行动指南,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经营管理理念,反映了商业银行的企业愿景和理想信念,体现了商业银行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格,全体员工一旦由认知、认同、信奉,进而转变为自觉意识和实际行动,那么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力量,不仅将深深熔铸在商业银行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而且会使该行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得以增强。全体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应当深刻认清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不断提升本行的核心竞争力。那种把企业文化建设视为“软”任务,说起来是“核心竞争力”,做起来是“边缘化”;认为“紧抓松抓,多抓少抓,有人抓无人抓,无碍大局”,或者仅仅当成分管领导和具体部门的工作,甚至还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墙壁上、广告上”等,显然是迫切需要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二、要在自觉实践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上下功夫

第3篇:银行精神文明建设范文

基层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认识肤浅化。有的将企业文化工作混同于思想政治工作,认为企业文化工作就是协助所在单位党组织做好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的将企业文化建设混同于精神文明建设,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活动、树典型、唱赞歌。有的将企业文化混同于员工娱乐文化,认为企业文化就是组织员工开展业余文化生活。这三种错误认识的关键点在于完全忽视了企业文化的管理功能,将企业文化建设游离于经营管理之外,导致基层行企业文化建设步入误区。

目标短期化。各家银行在本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大多没有科学具体的短期目标和中期目标,加之基层商业银行管理人员普遍实行聘任制,导致部分基层商业银行负责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急功近利思想。

工作表面化。目前许多基层行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往往只注重表层硬文化建设,一味在视觉识别上做文章,而对流程再造、制度建设、育人和领导力水平的提高等高层次文化重视较少。

内容趋同化。不少基层银行所搞的企业文化建设往往是大同小异,缺少银行行业特色、缺乏商业自身个性,缺乏本单位、本地区的创意,陷入低水平重复怪圈。

约束软弱化。目前,各家银行对本系统各分支机构企业文化建设效果的考核基本还处于探索阶段,普遍缺乏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致使基层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约束软弱化。

商业银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加大管理力度,创造良好环境。将企业文化知识的学习纳入基层商业银行员工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引导员工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增强基层商业银行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能动性;注意针对员工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盲点问题和本行业务发展实际,引导员工自觉将自身发展和本行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制定业务发展目标和措施时,要坚持以是否符合企业文化发展长远目标、是否符合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为评判标准,注意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的平衡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氛围。要重视员工的满意度。满意的员工会把满意的心情带到工作中去,从而实现满意的绩效。要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企业要为员工的前途着想,才能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员工采取差别化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努力打造“金牌”员工。

第4篇:银行精神文明建设范文

【关键词】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 核心价值观 学习文化 发展策略

文化是推动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事业长远发展的持久精神动力。文化具有传承性,同样也具有发展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的金融总量急剧增加,金融结构不断调整,金融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应地,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职能也必须随之进行调整。这样,重新构建地方特色明显的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文化,以便为其新时期的新职能提供新的、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就显得尤为必要。新形势下,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文化建设的重点是要总结提炼其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学习文化建设。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文化建设,不断改进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结合各行实际,立足当前,丰富载体,开展机制体制创新,一定能起到彰显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核心价值理念、激发广大行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各级行的履职能力的作用。

一、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核心价值观

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其文化建设的中心要素。有效的核心价值理念既要符合社会主导价值观要求,又要凸显本单位文化和精神个性,是共性文化与个性文化的统一。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各级分支机构,在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时,要从传统文化、行业文化和地域文化出发,将社会环境的要求、行业要求、自身的特点融合归纳、总结概括、提炼升华,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精神和价值理念。

(一)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要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体现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精神

从这一特点和要求出发,确定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要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倡良好的社会风气。党的十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具有凝聚人心并鼓舞人们努力实现宏伟目标的强大功能,是全中国人民都应该共同遵守的行动指南。所以,在确定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观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要具有社会地域性,体现当地的优秀的特色文化精神

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要根据机构所在地的历史、地理、文化、风俗特点来定位自己的文化特征,积极把社会上先进的、科学的、积极的文化引进来,使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开阔视野,提高档次。

(三)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要具有广泛的实践性,体现中国人民银行的行业精神

文化和精神是实践的产物,从这一认识出发,发展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文化,必须动员和组织全体员工参加,让所有员工立足本职岗位,从一点一滴做起,在长期的实践中磨练出独特的行业精神。要把“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十字行风、“三铁”精神等金融行业文化溶入到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中,树立金融行业的稳健形象。既要通过建立严密制度、严格管理、严肃纪律,使员工养成良好的习惯,又要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不同时期的任务提出不同的要求,围绕中心工作,组织宣传文化活动,使全体员工在具有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特色的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二、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文化建设缺乏持续性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有58%的受访人员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不是很强。这反映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文化建设在方法和效果、创新能力上的不足。

(二)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文化建设缺乏吸引力

调查显示,63%的员工认为当前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学习的方法和效果一般,34%的员工认为效果需要改进。

(三)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性

调查显示,有81%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注重“央行文化的共性和地方文化的个性相结合”。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文化建设在推进方式上存在一定不足。

三、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发展学习文化的策略

(一)学习文化的发展模式

1.构建共同愿景模式。当前,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一套共同的愿景宣言也在大多数单位逐渐形成,但由于这套愿景宣言并没有真正地为员工所接受,更谈不上内化于心,因而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这种传统的从上至下的愿景,通常表现在个别领导或部门关起门来写出的愿景宣言。其结果令人失望的原因在于:首先,这种愿景是一次性愿景,经常被领导或管理部门认为一经完稿印刷,愿景的构建就算完成了。其次,这种愿景的形成并不是以考虑每个人的个人愿景为前提的。个人愿景通常不被作为战略愿景而加以考虑,或者,这种官方愿景只反映一两个人的个人愿景,绝大多数员工并没有被邀请去参与到战略愿景的寻找过程中。因此,对于这种愿景,大家既不可能理解,也不可能拥有,更不可能用它来鼓舞自己,使自己充满活力并勇于奉献。最后,愿景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愿景建设必须成为行领导日常工作的核心内容,不断进行,永无止境――设计并培育组织所从事事业的“主导理念”,不仅包括愿景自身,还包括志向目标和核心价值。所以,作为一名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领导,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愿景仅仅只是个人愿景,并不能自动成为“组织的愿景”。

(1)激励员工开发个人愿景,而非组织或他人的赠予。激活学习主体,这是学习文化发展的关键。共同愿景必须是个人愿景的自然结晶和分离,这样,它才能吸引人们自愿投入其中,也才有力量,激发出人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汉诺瓦保险公司的奥布赖恩说:“能够激励你的唯一愿景,就是你自己的愿景。”这并不是说,大家都只关心自己的个人利益,他强调的是个人的关怀。个人愿景是根植于个人的价值、个人关心的事、以及个人的愿望和志向。为此,也可以说,对共同愿景的真正关切来自于个人愿景。在激励个人愿景的时候,组织务必小心,不可侵犯个人自由。没有人能够赠予别人“他的愿景”,也不能强迫别人开发愿景。如果员工没有自己的个人愿景,只是“报名加入”别人的愿景,结果只有顺从,而不会有奉献和行愿。相反,员工都因为很强的个人志向而走到一起,“1+1>2”的协同效应就会发生,进而创造出“我,或者我们,真心愿望的”美好明天。组织不再是“他们的组织”,而会变成“我们的组织”。但是,组织可以采取正面措施来创造一种氛围,以利于激发个人愿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有愿景的领导者在分享自身愿景的同时,鼓励员工把自己的愿景也分享给大家,既要让自己的梦想得到自由表达,更要擅于聆听其他人的梦想。

(2)自下而上建设共同愿景,放弃传统的从上至下的。与整个组织的所有员工进行过沟通,并了解了他们每个人的个人意愿,到共同愿景的最终形成之间还有很大的距离,这期间还会遇到重重阻碍,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因为组织员工的个人观点是多种多样的,据此所形成的个人愿景也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而且还有可能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等等。为此,应把共同愿景的最后确立看成是一个反复摸索的结果,在此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寻找不同观点之间的共通点和联系,进行不同观点之间的相互沟通,分享各种观点。

(3)加强共同愿景的推广,加入、投入和顺从。在构建共同愿景后,更重要的是吸引员工报名加入和承诺投入,否则就无法发挥其激励奉献和创造的作用。但是,现实工作中往往会出现组织命令加入、大部分员工处在“顺从”的状态。招募员工报名加入和投入的要点是:首先,自己先加入;其次,对愿景的描述要直截了当,对其中的利益不要夸大,对存在的问题更不能隐藏;再次,不要试图去“说明”,而是让员工自己选择。

2.推进团队学习模式。这里的团队学习是指精神层面上的,而不是指物理意义上的。即更注重参与学习的所有员工的思维能够趋于一致、头脑能够相互融合,以利于达成组织的整体目标,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简单地把员工召集起来共同学习。员工应该是这种团队学习的主体,其学习目标应该非常明确,并且其学习成果能够通过其自身所拥有的一个学习系统而得到充分的转化。只有这样,学习的意义才能得到充分体现。第一,组织具有个性化特点,开放、自由的新型学习团队。第二,建立微信、QQ或短信等以微世界为基础的新式学习平台。第三,建立知识共享机制。采取1+2+X模式,通过进行互动性、共享性和开放性的学习,使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每一名行员的思想达成更高层次的共识,使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真正成为党员相互学习的课堂,平等交流思想的精神家园。

3.建立反思机制模式。在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学习文化的建设中,一种对工作不断进行反思的机制的建立及氛围的营造至关重要。作为一个学习型组织,反思可以使其突破固有思维模式的禁锢,不断地与时俱进。尤其是,当有问题出现的时候,反思则意味着银行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要认真思考问题产生的缘由,并总结教训,以确保以后不再重蹈覆辙。反思的过程迫使每一名银行领导和普通员工都要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所在的这个组织,对其优点和不足进行客观的评价,进而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最终使个人和组织不断地螺旋式上升。并且,这种反思不应该只是在事后进行,也应该在事前和事中进行。

事后的反思可以通过提问以下三个问题来完成,那就是:“实际发生的情况是什么?我们曾期望发生的是什么?从这两者的差距中我们能学到什么?”借助于反思,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的全体人员都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过程也看作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自主学习,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由此被激发出强大的创造激情和动力。

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应把反思变成实际工作方法的一部分,建立工作后反思机制。如改变原来工作总结报告型、成绩多问题少的做法,实现反思型的,在分析问题和解决措施上下功夫。

4.开发学习基础设施模式。正规培训要明确目标,改善工具;要重视对学习的研究人员队伍和机构建设;要重新修订教育培训制度,形成支持氛围。

(二)学习文化的发展方法

应明确以下五个方法:

1.明确目标体系。

2.从现有条件和人力出发。

3.把学习和工作有效结合。这是解决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人员学习动力问题的唯一途径。有无动力对学习来说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能否长期不断地持续进行下去。而问题,尤其是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人员现实工作中发生的问题,就是激发其持续不断学习的唯一动力,因为只有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才能拥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必须将学习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合二为一,即学习就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学习,二者才能相互促进,良性循环。

第5篇:银行精神文明建设范文

一、商业银行金融企业文化概述

(一)商业银行金融企业文化的内涵

商业银行金融企业文化是特殊类型的企业文化,是商业银行在长期的业务经营与管理活动中所逐步形成的,具有商业银行自身特色的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的集合。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核心是银行业共同价值观与企业精神。

(二)商业银行金融企业文化的组成

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商业银行金融企业文化有不同的组成结构。本文从文化层次角度进行划分,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可分四个层次,由最表层向内依次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各层次存在密切关系,共同构成商业银行企业文化这一整体。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位于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最表层,是企业文化最外在的具体表现,具有直接现实性。物质文化具体包括资本运营目标、风险控制指标、产品服务设计与运营、教育培训与职工文化设施,以及品牌标识与营业环境设计构建等诸多内容。

2.行为文化

它是金融企业文化的第二层,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重要的具体表现。商业银行行为文化来源于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的具体实践,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念与全体职员精神面貌的动态体现并且受到制度约束,体现了企业精神和企业的价值观。

3.制度文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文化在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地位,其特有的强制性、规范性与导向性有力地保障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制度文化重要包括产权制度、公司法人治理制度、经营管理制度、奖惩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以及这些正式化制度所依存的价值观等非正式制度。

4.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即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内核,包括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确立的目标愿景,以及为实现目标愿景而遵循的观念与准则,是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的长期积淀与升华。

二、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商业银行的竞争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竞争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市场与资金的竞争,金融服务、人才素质与企业文化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 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对已中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与竞争力提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全球化竞争的激烈化,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育建设。可以看到,很多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如微软、思科、IBM、苹果)之所以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除了新颖独特产品外,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也起到重要作用。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创建有富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银行业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国外先进水平,同时还存在一系列经营运作问题,如风险识别控制能力较薄弱、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监督自律机制不完善等。显然,商业银行现代金融企业文化缺失是诱发这些问题的重要的因素。因此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是解决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所面对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商业银行提升综合竞争力

当前,各家银行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为目标,开展了以产品服务为核心的市场竞争。统一的制度规则、统一的集体利益、统一的调度与指挥,是商业银行应对竞争的着力点。要做到这些,培育和发展金融企业文化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三)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商业银行不断深化改革

不断深化的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有效地增强了中国银行业的竞争力。但是在改革难免会产生激化各种矛盾,甚至影响到员工的切身利益。金融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导向性与规范性,是调整改革中出现的利益冲突的有效手段,保障了改革的顺利推进。

(四)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企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实践证明,金融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推动商业银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有助于商业银行物质文明的建设,通过文化手段调动员工积极性,从而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金融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实际上也是对金融企业员工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银行业是现代国民经济核心部门,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是其重要使命。然而,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对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认识不明晰,定位不明确

目前一些商业银行对金融企业文化在经营管理与改革发展重要作用缺乏明确认识,同时一些基层分支行混淆了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干脆直接等同于员工的娱乐文化。结果一些商业银行的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严重脱离实际,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着短期行为与舍本求末倾向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但是现实中很多商业银行对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短期行为,缺乏持久的动力。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引进了西方发达国家金融业的管理理念和方法,但是大都停留在企业外部形象、员工行为规范等中低层次文化建设上,对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等高层次核心文化认识不足,结果使企业文化建设与经营管理相脱离。

(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缺乏自身特色

独创性是企业文化应有特质,也是其生命力与魅力的重要来源。然而,现实中许多基层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模仿痕迹明显,缺乏行业特色与符合本企业、本地区实际的创意,结果陷入低水平重复的怪圈。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上述种种问题,不利于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发展,严重地影响了我国银行业竞争能力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金融系统性风险,应及时加以完善。

四、改进商业银行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对策探析

商业银行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实际出发,结合企业文化理论,全方面系统化推进金融企业文化建设。

(一)树立体现行业特色的经营理念

1. 恪守诚信理念

金融企业具有特殊性,以经营金融资产交易与流通作为自己的特色,而信用则是维系这种交易的基石。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员工必须首先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须更加恪守诚信。

2. 推行客户需求导向的经营理念

相对于其他服务型企业,商业银行对客户的服务更具有直接性与细分性,每一位员工在工作中对客户的服务质量与水平都会影响到银行的声誉甚至未来发展。因此,商业银行应将推行客户需求导向的经营理念作为经营管理重点,为不同类型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相应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

3.培养创新理念

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为现代金融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只能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

4.强化风险意识

商业银行作为高风险行业,面临政策性风险、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竞争风险等多种风险因素。因此,商业银行应强化风险意识,培育员工的风险意识,这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是银行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

(二)突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特色

1.推行品牌带动战略

品牌对于一个国家与企业来言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剧,品牌文化竞争银行业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商业银行应该在认真分析市场环境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扬长避短,明确品牌定位,注重品牌整体打造与知识产权保护,同时也要注重品牌危机管理,力求打造一流商业银行品牌文化。

2.选择有效载体

优秀的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有效载体的支持。商业银行在建设金融企业文化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文化载体的选择与运用。商业银行可以借助联谊会、行服、展览厅、表彰大会、庆典活动、新产品展示会等载体, 以凝练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展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打造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3.重视形象设计,塑造商业银行特色鲜明的现代金融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商业银行争取客户,获得更大市场份额的重要基础条件。商业银行应积极实施CI战略,把富有特色的视觉形象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来抓。同时,还应依据客户不同的服务需求,提供有特色的服务。

(三)实践中重塑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其倡导并付诸实践的价值理念。具体而言,商业银行在重塑金融企业文化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制度安排

制度是企业文化外在化的表现,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它通过一系列行为规范来约束引导员工与管理层行为,充分体现了企业价值取向。员工在遵守制度的过程中,逐渐认同企业共同价值观,培养了责任意识与主人翁意识。

2.发挥领导人的独特作用

企业的发展方向掌握在领导人手中,企业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领导人文化。商业银行领导人应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努力维护银行业的信用,积极进取,倡导人本文化、和谐文化与团队文化,做企业文化的倡导者、传播者与实践者。

3.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是一项收益巨大的人力资本投资。通过教育培训,员工素质得以提高,工作能力也得到开发,从而提升银行综合竞争力。商业银行对员工进行的有关知识技能培训,可以促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本企业共同价值观,进而与企业融为一体。

(四)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优化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氛围

企业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方式。培育先进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要以人即广大员工作为管理的重心,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文化建设全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五)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

企业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在经营活动统筹兼顾企业自身利益与社会长远发展利益的需要。这不仅是商业银行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也是银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商业银行不仅具备一般企业追逐利润、按市场原则运营等基本特征,同时由于在资源配置领域的独特作用,已成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和枢纽。因此商业银行更应重视社会责任履行, 主动把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统一的追求纳入自身发展目标, 努力推动与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合作,谋求企业自身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最优化。

作为国内第一家《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商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在深植金融服务的同时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浦发银行特别注重对各类企业的绿色金融服务,针对绿色金融融资和担保模式进行一系列创新并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五、总结

金融企业文化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已经成为当代经济金融竞争重要手段。。我国商业银行应正确面对新形势, 采取系统性措施加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并且同时应注重其他建设相配合,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与竞争力,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马香花.浅谈商业银行企业金融文化建设[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3).

[2]张景明,刘潇.金融企业文化建设: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新突破口[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

[3]曾康霖.核心竞争力与金融企业文化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 孙雅璇.浅谈商业银行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难点与创新[J].2009(12).

[5]刘智蕊.试述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现状、问题与加强之策略[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4).

[6]陈华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7]唐宏,王剑屏,罗涛.现代商业银行企业文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第6篇:银行精神文明建设范文

[关键词]地方发展; 特色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14-0035-02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也是社会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命脉所在。一个地区或地方的特色文化是这个地区或地方的灵魂、精神所在。

反思和观察世界主要国家文明的历史与现实,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一个国家的强大实质上就是文化(广义上包括科技)的强大,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强盛,必须重视文化,重视人才,舍此别无它路。只有文化上的繁荣与所蕴涵的内在实力,才会使一个民族在“世界交往”的时代有真正的尊严和自信。一个民族的文化实力和文化发展水平,不仅是该民族强盛的基础,也是该民族强盛的最终表征。

当今世界,文化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强盛和自信伴随,显示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正因为如此,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把开发文化资源、优化文化环境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

由于地理环境等客观因素的制约,白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略显滞后,而且在文化上同样显得比较落后。基于这样一个现实,以及文化所具有的属性,决定了白银要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只有借助文化的力量,在文化上做文章,注重凝炼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才能使期望变为现实。凝炼白银特色文化,笔者认为,必须弄清基本的着眼点、找准着力点,并明确立足点。

一、着眼点

(一)特色的把握

特色的把握是题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进行特色文化建设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人认为,白银文化体系中的主要文化、主导文化、根基文化就是黄河文化。也有人认为,白银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笔者认为,无论怎样,特色文化反映的是一个地方的精、气、神,不能不考虑这个地方的地域、环境、气候等特性,因为一个地方的特色文化是这个地方的人民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创造的。首先要考虑这个地方的历史渊源。白银是因企设市的,企业文化曾一度是这个城市的主导。城市最早的开拓者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文化多元化特色相对明显。还要考虑这个地方的经济特征,白银二元经济结构明显,相对应的,文化也呈现二元结构的特征,先进与落后、传统与现代同时交融于一体;也要考虑本地文化资源,由于客观的、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决定着白银必然具有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文化资源,如会师文化、铜城文化等。

(二)精神的塑造

凝炼特色文化,关键在于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白银精神。白银的开拓者和建设者在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抗争的实践中,所形成的那种不畏艰难、改天换地的艰苦创业精神需要我们提炼;白银的最早开拓者带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汇集于白银,所形成的那种包容、理解、团结、协作精神需要我们提炼;白银作为新兴工业城市,所形成的以理性化为特征的企业精神需要我们提炼;千百年来,在黄河的孕育下,所形成的传统与现代文化精神需要我们进行提炼,等等。

(三)城市品味的提升

特色文化的凝炼目的是让白银成为充满魄力、具有很强吸引力的城市,使生活于斯、往来于斯的人们都能体味到充满于其中的十足品位。城市品位是城市文化内涵的存积、社会精英的聚集、创新能力的强劲、多样性和选择性的丰富、充满情调的城市细节、习惯化的文明行为规则和优美宜人的生存环境。作为文明结晶的城市,必定是“品位”意识的发源地。因此,在凝炼特色文化的实践活动中,只有注重品位的提升,才能使白银在城市发展中获得持续的竞争力。

二、着力点

(一)挖掘、整合文化资源

特色文化是通过具有特色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体现。但当我们对特色视而不见时,特色文化就不能得到有效体现。因此,必须重视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整合。挖掘使特色充分体现出来,整合使特色文化成为白银的一种符号、一种象征。就特色文化资源而言,笔者认为,可以挖掘与整合的文化资源有会师文化、企业文化、黄河灌区文化、黄河大漠影视文化、以羊羔肉为主的餐饮文化、民俗文化等。

(二)培育、整合人力资源

特色文化凝炼的成败在于人、在于注不注重人才的培养、注不注重对人才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讲,白银并不缺这方面的人才,只是由于相关的制度、机制没跟上,使这方面的人才处于养在深闺无人知的境地,都是在自己的一片小天地里打拼,使他们的作用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因此需要有关部门注重发现这方面的人才,对这部分力量进行整合,使他们的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另外,也要根据需要,注重培养或引进一些新人,给他们以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使他们在白银特色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生力军的作用。

(三)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

如果说大的背景和环境是文化发展的基础,那么特色文化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特色文化产业是指依托各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提供具有鲜明区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形态。特色文化名片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地方文化资源要素的审视、组合、优化、推广的过程,特色文化名片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被公众广泛接受时,就会带动文化事业的发展繁荣,促进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快速进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生产和消费是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有利于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而且特色文化连接民生,对实现文化育民、乐民、富民的目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白银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并将它们转化为文化产业资源,这对于促进白银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解决白银市文化产业投入不足、文化气息不浓、文化龙头企业不强等问题,就要突破文化发展的体制,完善文化投资机制,走出去,请进来,充分挖掘现有产业资源潜力,做深做透;同时,把个人行为统一起来,做大做强文化中介等产业。

(四)实施文化品牌战略,打造特色文化精品

凝炼特色文化是实施品牌战略的灵魂依托,是推动白银不断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文化品牌是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凝聚,体现着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对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提升和带动作用。在地方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坚持走“以精品促产品,以产品养精品”之路,打造更多具有本地特色、反映时代风貌、具有深远影响的本地特色文化产品品牌,以品牌扩大影响,吸引资本,形成以强势品牌带动大众产品,以大众产品保护特色精品的地方特色文化市场格局。品牌文化建设,关键是要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进而形成有影响的文化品牌。

(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凝炼特色文化,不只是有关部门的事,而且需要全白银市人民参与的事。因此,需要通过宣传,广泛地发动,特别是在这方面有所主张的人能积极参与进来,从而在这一过程中使白银所具有的“潜在”精神显现出来。另外,对于具有白银特色的文化,不通过宣传,不仅外地人无从知晓,本地人也不能知晓。宣传也不能仅仅局限于V播电视、报刊杂志,而要通过举办展览等直观、生动的形式,让人们真切地感受、认识白银原来有如此具有魄力的文化资源,树立起对白银文化的自信,进而确立起对白银未来发展的自信。

三、立足点

(一)时代课题

特色文化的凝炼离不开对时代课题的把握,并且要紧扣时代课题。那么特色文化的凝炼需要把握什么样的时代课题?笔者认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代表主流的精神系统成为城市文明的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十分丰富,而其中一些要素必不可少:一是发展,二是富裕,三是民主,四是文明。其中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当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在实现物质文明的同时,并没有同步推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这成为现实社会所面临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特色文化的凝炼不能不关注这个问题。就荣辱观而言,虽然已经明确,但并没有成为我们社会所普遍遵循的价值观,并且社会中存在的颠倒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现象比较普遍,这是我们面临的观念难题、文化难题,是进行特色文化凝炼不能不关注的。

(二)当前的目标、任务

特色文化的凝炼离不开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目标、任务。当前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无疑是和谐文化建设。社会的和谐,其本质体现为一种和谐的文化精神。没有和谐的文化,和谐社会的目标就难以全面实现。在着力凝炼特色文化时,要注重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基本价值取向,努力挖掘传统中具有特色的和谐文化资源,使和谐文化建设接上传统的血脉,从而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谐的风尚。

第7篇:银行精神文明建设范文

(1)精神层面的差异:

构成银行企业文化内核的是理念文化和精神文化,是银行存在和运行的精神支柱和发展的动力资源。它们的建立和形成是一个较长的渐进过程,与银行的发展历史、民族文化是分不开的。

①农行没有沉淀出有利于农行长远发展的理念体系

经营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价值观的体现。理念的作用是将全体员工的事业心和成功欲望化为具体的目标、信条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其格式就是把企业经营目标、发展战略和决策意图,升华为企业价值和经营理念,进而转化为员工的职业行为。优秀企业的经营理念都各有特点,如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提出的“双成”理念(即成己为人,成人达己);海尔公司的三个理念(服务理念是“真诚到永远”,用人理念是“赛马不相马”,质量管理理念是“无缺陷”)。

渣打银行的理念体系是“平衡追求发展与严格控制成本和风险”与“客户至上”。其所有的制度、行为、物质方面的制定和创新都是围绕这个理念体系而运作。而农业银行自建行以来,由于业务范围和工作重心频繁调整,其职能定位几经改变,使得农发行经营目标、发展战略和决策意图体现阶段性特点,也造成农发行企业文化定位基础不牢固。再加上农发行企业文化建设长期处于自发状态,因此,没有能积淀出有利于农发行长期发展的理念体系。

②农行核心理念缺乏特色与差异性

农业银行目前的核心理念是2006年对外公布的“至诚服务、有效发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理念。其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主人翁精神、敬业尽职精神、团队精神、竞争和创新的精神等内容。这个理念尽管表达了企业精神和作风,但是同样由于国家对农发行的职能定位和业务范围尚在进一步明确中,因而这个核心理念显得既缺乏金融行业特色,又缺乏农发行个性和创意,放在任何金融单位、任何企业甚至任何机构均可通用,在农发行分支机构也很难得到理解上的统一。而渣打银行把风险和收益摆在同等高度,明显带着金融银行业特有的风险与收益并存,风险越大、收益越大;风险越小、收益越小的特征,其特色的企业文化,不仅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目标与战略,也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手段与独树一帜的经营成果。

③农业银行缺乏员工正确价值观的培养

商业银行员工的价值观对于商业银行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内驱力,渣打银行在全球雇员中建立一套根深蒂固的价值理念,渣打银行的每一位员工都深知银行所倡导的坚毅不拔、反应敏捷、创意无限、信誉可靠、国际视野的5个价值观,并将它们当做自己工作的指南,无处不体现着渣打银行的品牌价值。企业文化作为内部员工所认同的价值观念能否被广大员工认同,能否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能否从本质上解决奉献与索取、局部与全局、数量与质量、效率与公平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优秀的银行文化只有能够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树立起“行兴我兴,行衰我衰”的利益共同体与事业共同体。目前,农业银行只有三化口号,缺乏员工正确价值观培养银行文化建设。

④产品服务差异

金融创新是商业银行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包括金融理念、金融产品、金融制度、金融工具的创新。渣打等外资银行为了在竞争中击败对手,占据有利地位,在金融创新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比如二十世纪70年代起的可转让存单、万能保险单等到二十世纪80年代的金融资产的期货期权、商业票据现金管理账户、ATM等再到二十世纪90年代指数期货、货币与利息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可谓五花八门。而目前农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和个人银行业务的部分业务中,金融产品比较单一。

⑤制度层面的差异

1.企业制度存在缺陷

渣打等外资商业银行企业制度构筑的逻辑前提是:产权清晰——人格独立——信用纽带——法制完善——经理阶层——市场环境。在农业银行中,这个逻辑前提还未完全具备,即制度发育不良,而制度发育不良可能造成农行运营出现如下无序情况:

2.产权模糊——资产增值乏力——偏移利润最大化目标——商业银行领导满足于行政级别升格。具体来说,不少农行分支行领导追求的不是经济目标而是政治目标。

3.法人治理机构虚设——权力不受监督——掠夺性经营——职工股金成为交际费用——“败家子”行为。具体来讲就是银行所有者缺位,必然导致经营权不受监督,即便形成了法人治理机构也是形同虚设。

4.权力干预——经济行政运作——经济空壳化、泡沫化。

 

⑥员工行为规范差异

行为文化是指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银行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这是银行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银行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

1.农业对“客户至上”的服务行为准则认识存在误区:“客户至上”是农业银行和渣打银行共有的行为准则。所谓客户至上,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强调关注客户的需求,按照消费者的需求开发和设计金融产品和服务。渣打银行的经营活动、服务规范都是全方位围绕客户来开展的,让客户从内心体会到“上帝”的感觉。而农业银行对“客户至上”的理解基本还停留在微笑服务、规范着装等表层现象上。不少农业银行分支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店大欺客”的现象,其员工的一举一动、一眼一样都极其恶劣,严重损害了客户的感情和农业银行的形象。

2.缺少员工的学习娱乐活动:农业银行缺少“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把员工当作赚钱的工具,重物质奖励、轻精神奖励,重现成人才招聘、轻现有人才培养。甚至不少支行把员工超八小时工作当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除了上班,很少组织员工进行团队的学习娱乐活动。

3.队伍建设薄弱:由于管理上的行政色彩和目前人才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的现状,农发行用人树人理念相对薄弱。不但没有着手人才储备,而且确立的市场化用工机制让新来的员工缺乏归属感和家园感。对员工培训也是按照行政级别进行安排,举办的知识培训一般限于中高级管理人员,操作层参加的全是技能培训,参加知识培训的机会很少,充电严重不足。

(2)风险管理差异

不论法律干预还是国家权力干预,权力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大,法律就越远离经济生活。在农业银行的一些分支机构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秩序,制度发育不良,法律精神不足,不良资产始终高居不下,经营乏力。风险管理文化方面:渣打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卓有成效,但我国农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我国农业银行长期以来一直坚持重财务报表、税务申报表、土地房屋抵押品的信贷模式,但是不仅中小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低,坏账率还是居高不下。比如2007年, 农行不良贷款合共为8179.73亿人民币,较2006年末增加826.86亿元,不良贷款率从23.43%略升至23.5%。如此高的坏账率严重影响了农业银行的健康、稳定、持续性的发展。

①法制不全——市场竞争无序——“灰色经济”行为膨胀——规范管

理成本过大。

②违规问题依然存在:虽然农业银行坚持从严治行,建立了分片巡视制度,制定了违规违纪处理办法和经济处罚办法。但是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现象仍然较为普遍,执行文件带有随意性,各类经济案件时有发生。

③风险防范意识不强:随着金融业务的日益创新,其风险也日益复杂。而农业银行并没有像渣打银行那样把风险防范摆到企业文化层面上去,内控机制薄弱,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3)客户导向差异

第8篇:银行精神文明建设范文

政治学习是首要,党建水平再提高

紧密结合邮储银行工作实际,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首先,省行党委要求各级党组织、党委理论中心组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认真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

其次,结合学习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做好党建工作。在全面学习把握重要精神的基础上,引导大家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握党的建设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努力推进邮储银行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积极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研究工作开展

作为一家新组建的金融企业,深入研究和思考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做好思想政治研究工作,推动邮储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是对企业长远发展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工作中,我们特别注意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党员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做到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与中央保持一致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标。我们经常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结合邮储银行特点和业务发展工作,做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形势任务和、党史、党纪方面的宣传教育。几年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经营发展稳向前,精神文明促和谐

强化组织领导,重视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成立了以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敬宗泉为组长,党委成员、副行长刘义龙、高峡、周广明、李晓良以及总审计师张忠平为副组长,各部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文明单位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创建工作实施全面领导和日常工作的开展。

几年来,先后召开党委会12次,行长办公会63次,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议定涉及省分行战略规划、业务发展、内控管理、干部任免等重大问题200多项,有力地促进了科学决策。各市、州分行也建立健全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了决策程序,不断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德阳、成都、广元、眉山、宜宾等10多个分行还组织召开了党委民主生活会。

广泛开展职工教育活动,打好文明创建群众基础

2009年共举办各项专题业务培训57期,比2008年同期多10期。共计参训人员5788人次,比2008年同期增长1048人次。培训内容涵盖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风险合规管理、审计工作等各个领域和个人、信贷、公司等各项业务。

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弘扬邮储银行新风正气

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和“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活动,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积极发挥党员干部在各级单位、岗位上的先锋模范作用。旗帜鲜明地开展精神文明细胞建设活动,增强了文明单位建设的活动和动力,营造了积极活泼、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

第9篇:银行精神文明建设范文

一、银行企业文化对服务质量的影响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员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以及由此产生的组织行为。银行企业文化则指为银行全体员工所认同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精神要求、道德规范、组织结构等的总和。银行企业文化按照内容可分为四个层次:物质层、行为层、制度层、精神层。物质层文化是可视可感的表层文化,例如服务大厅的环境设施、宣传手册的内容图片、悬挂摆放的标语口号以及员工的服饰外貌等;行为层是指银行依据自身目标制定的行为准则和公共关系规范;制度层主要包括领导机制、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对员工行为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和引导,是行为层文化得以实施的保证;精神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层,包括精神风貌、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是对前三个层次的总结与升华。

服务质量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到与客户相关的工作,从服务态度、员工着装、工作效率、产品设计不一而足。这些细碎的工作涉及到银行企业文化的各个层次,各有特点而又相互交织。所以,银行企业文化各层次的发展决定服务质量的整体效果。例如柜员在具体处理客户业务时,柜台设置属于物质层,操作流程属于行为层,程序繁简属于制度层,而服务态度又由精神层决定,最终四个方面共同影响顾客对于银行服务质量的感受与评价,任何一方面缺失都将使顾客对银行的服务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同时,银行企业文化不同层次间的融合决定服务质量的发展潜力。企业文化各层次有机结合形成整体,相互影响相互指导。物质层为员工行为提供基础,行为层受制度层的指导,制度层又因物质层和行为层与客户需求不相适应而修改,精神层对所有方面有着理念上的指导和约束。各层次建立积极的反应机制,从各方面保障,使客户得到满意的享受和真正的实惠,银行的发展和效益就会有取之不尽的源泉。

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助于银行营造以客户为中心的工作氛围,将服务理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员工观念之中,影响员工的一言一行,提高银行的阴务质量,最终为银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客户满意。

二、影响服务质量的银行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忽视精神层重点建设,服务理念苟于形式

精神层建设的忽视使得银行员工缺乏服务意识与服务观念,无论银行有多么合理的制度和完善的监督机制,都不能形成对员工的心理约束,其它层次的建设便如空中楼阁,没有坚实的基础。

有些银行不重视对全体员工服务理念与职业道德方面的系统教育,导致干部职工对于服务的至关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把服务仅仅停留在文明礼貌的表面工作上。虽然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完成自己的工作,对于业务流程、产品信息也十分熟悉,但是在遇到意外情况时,拘于制度,不能从客户角度设身处地考虑问题,给客户带来不便,也使得本行的声誉受到损害。之前发生的病重老人被要求亲自取钱猝死银行事件,表面看是制度冷漠造成的社会悲剧,究其深层次原因,还是工作人员服务意识的欠缺,导致对待普通储户“习惯性回绝”和“拿制度说事”的人性冷漠。即使银行此后进行了“特事特办”、“温情服务”的官方回应,但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注入“为客户服务”的核心观念,那么类似事件便会“春风吹又生”。

(二)缺乏层次间协调规划,服务水平大打折扣

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件事情的效果往往是由最差的因素决定。 银行的服务质量并不是由某个单一因素决定,而是由几个因素共同作用,但当其中一个因素建设不够全面时,势必会影响整体服务质量。当前许多银行并不是不重视文化建设,而是缺乏全局观。企业文化各层次是协调统一的整体,一旦发展不协调、缺乏全局观将引起企业文化各层次发展不均衡,进而影响服务质量的整体效果。

有些银行简单地将大堂环境与员工服饰当做企业文化的全部内容,忽视了其他层次文化建设,服务质量提升浮于表面,员工不能发自内心地将客户当亲人当朋友,不能切实站在客户角度考虑问题。有些银行忽视了行为层建设,员工理论水平与业务技能不全面,或对产品不够熟练,对客户做宣传、答疑、咨询以及提供各种信息不能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在服务上的应变和灵活程度不能因人而异,办理业务动作较慢,操作不够熟练;客户经理营销产品知识不够全面,投资理财咨询服务功能没有充分发挥。

(三)忽略各层次整体推进,服务效果后劲不足

有些银行为方便与客户沟通,设立热线电话、客户中心、沟通平台等,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规范计划,致使员工在与客户交流过程中出现去电时间不合理、程序繁杂刻板、合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等,本是为解决问题而设立的沟通手段却成为新的投诉点。还有银行曾尝试推出各种新颖服务吸引客户,但往往只制定了招式,却没有领会创新服务的精髓,无法将其标准化、制度化和品牌化,使得服务无法与银行产品紧密结合,不能为银行经营发展提供切实帮助。比如,民生银行在服务“人性化”方面曾做过尝试,针对五一长假各大银行关门的机会,推出“请您喝咖啡”活动,在几十家支行陆续配备了咖啡机,免费让客户品尝香浓的咖啡,服务可谓温馨至极,但由于推广之前产品定位不合理,活动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最后草草收场。

三、以服务质量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建设策略探讨

(一)以服务意识为核心,加强各层融合建设

服务质量是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而服务意识决定物质、行为和制度的建设方向和服务水平。因此,首先要定期开展员工培训与讨论,经常性地组织员工学习新的政策,了解当前形势,认识到金融业的激烈竞争以及优质服务的必要性,摒弃过去银行员工是“高级白领”的观念,俯下身来为客户服务。关心鼓励员工工作,将员工福利与银行绩效结合起来,使员工感受到自身与银行的紧密关联,从而增强为银行发展献力、为客户满意尽责的自觉行动意识。其次,将这种服务客户的意识用于其它文化层次的建立,最终外化为优质服务的具体行动才是最终目的。服务意识的树立只是明确了行动的方向,管理层要以客户满意为着眼点制定相关规章制度,优化服务环境,规范服务行为,将强化服务意识融合贯彻到其他层次的建设之中。如柜台窗口建得再美也要改变依靠柜台窗口服务的被动服务模式,要求一线员工从柜台后走出去,与客户面对面交流、手把手指导;制度再完善也要通过经常性的学习培训,使得员工熟知本行的制度规范,并能详细向客户讲解分析,客户不理解不明白时能够耐心讲解,发生矛盾时能够深入了解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行服佩饰再漂亮也要有人情味,服务客户如遇特殊情况可视情予以变通。

(二)以客户需求为牵引,强化协调全面发展

满足客户需求是银行服务的宗旨。但不同层次的客户对银行服务的需求不同,银行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各项建设并协调全面发展,才能提升整体的服务水平,满足所有客户的需求。如无数中小客户奠定了银行的业务基础,构成了银行的基础客户群,保证了银行稳固的资金实力。中小客户发生业务的地点基本都在各营业网点,对于银行硬件设施、窗口服务效率、大堂员工素质有着最直接的体验,因此服务中小客户要从最细节的地方做起。根据顾客排队情况,灵活安排服务窗口;设置等候区,添置座椅、饮水机、书报架等设备,改善客户等候环境;大堂人员主动引导客户使用自助设备,小额存取款、自助缴款、卡对卡转账业务可自助进行,有效分流客户流量,提高服务效率。此外,要考虑到当前中小客户业务不仅停留在存取款上,很多一部分手头宽裕的人们都希望有效理财,在对其进行产品推荐时要突出“快、准、实”,相对于盈利性,中小客户注重投资的安全性,要针对客户特点为其提供更加稳定可靠的理财产品。中高端客户的维护需要银行做到全方位的服务,这就要求银行在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中,各层次均要考虑中高端客户的需求,并将其有机融合,整体体现给客户一种专业、高效、优质的服务体验。银行通过与客户沟通,了解中高端客户对于金融产品的新需求以及其投资方式的变化,投其所好提供令客户最满意的金融产品。针对当前增值型与保障型投资产品并存、各种新型基金不断推出的情况,个人理财对于专业知识的依赖越来越强,银行需要为中高端客户配备专业的理财顾问,为其个人财产制定详细周密的理财计划。

(三)以品牌建设为目标,提升整体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