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范文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精选(九篇)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

第1篇: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范文

一、经济转型与文化转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上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得以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经过邓小平的倡导,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战略决策。这是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上一次创造性的革命和历史性的飞跃。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干的事业是全新的事业。”全新的事业必须要有全新的观念作指导,它本身也会造就全新的思想观念。因为,依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文化总是以一定的经济为基础的。经济转型必然引起社会转型,因此也必然要求在经济和社会转型基础上的文化转型。我国以往的各个时期的文化,都未曾与市场经济有过充分的联系,更谈不上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过去在计划体制下,我们曾经形成、并逐渐习惯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经济、生活方式、道德形态以及思维方式等,它们已经成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则意味着对于过去传统的东西要有新的调整和超越,要在新的经济基础上,建立与之更加适应的文化形态。文化和传统整个地面临着一场新的考验──市场经济的新考验、一次新的飞跃──从传统到现代化的飞跃。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文化转型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如下一些方面,大致来理解这一转型的基本思路和面貌。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必然导致文化指导思想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对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建构主要是围绕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方面来进行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被认定为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突出政治、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及与之相应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思想斗争成为社会文化建设的主导活动。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现阶段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的正确确立,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即发展生产力的明确,特别是十四大确立的“三个有利于”的价值判断标准实际上使得社会价值重心发生了从高度政治化向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多元化的转移。从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以国家、民族的繁荣昌盛、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根本的价值标准,显然,这更符合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更切近共产主义的价值原则。尤其是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重新认识,如“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要被一些姓‘资’姓‘社’的抽象议论束缚自己的思想和手脚”,等等,更为人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努力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指明了方向。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要求建立相应的政治管理体制。在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计划是指令性的,各地区、单位、企业和个人都必须执行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指示,完成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及其它任务。政企不分,职能部门对企业的干预是“正当”而“合理”的;“官位”的级别、“权力”的大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必然要求不断改革政治体制,要求行政机关不断简政放权,消除仍在一定范围内流行的、家长作风、形式主义,从而适应市场的变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无形的力量,正日益打破旧有的各种封闭、保守的格局,打破有形无形的等级制。不妨以物质生活的民主、平等和公开化问题为例。计划体制时期,短缺经济下几乎一切都是分等级“供应”的:一定级别才有资格坐飞机、“软卧”,一定级别才能住医院的高干病房,一定级别配给相应特供品,……但这一切垄断正被市场经济所打破,物质生活逐渐趋于民主化。

也许平等无差别地对待一切人只是一种理想,但目前许多不平等却仍是人为的:如“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和“民工”的不平等。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来越多的产品、消费方式和机遇正“推销”给越来越多的人,那些人为设定的、先入为主的、分等级的“消费资格”必将废除。

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是一种契约经济,要求在法治的意义上,重建经济和社会秩序。市场经济不是一种有等级的权力行为,而是公开、公平、平等竞争的,是按市场程序严格运作的经济,它只有一个“判官”,即市场。市场以其铁的法则,对一切人行使权威,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而为了维护市场的权威,必须坚决反对一切、化公为私、权钱交易的行为,必须坚持在法律、规则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如果没有完善、公正的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市场经济。所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是与权本位、封建特权等背道而驰的。

第四,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货币经济,金钱的作用至关重要,但它同时也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就人类文化的本质说来,为发展经济而发展经济,或者说,为赚钱而赚钱,从来都不是目的。尽管市场经济必须坚持效益原则,但在总体意义上,市场经济作为经济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同样也应该从人出发,以提升人自己、推动社会健康发展为目的。因此,尽管会有不少异化的现象出现,市场经济本身却不是没有“人味”、没有文化、不讲道德的经济形式,而是意味着某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关系、新的文化风格。它首先必然会冲击甚至否定传统的人情观、道义观、金钱观等,从而带来社会心态的极大动荡。总之,经济转型所引起的文化转型,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多方面的。同时,对于经济转型来说,文化转型的意义也不是消极被动的,文化转型成功与否,最终将影响经济转型的命运。我们所理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是否能够实现,也要看整个社会是否能够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体系。

二、文化转型过程中的价值走向

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文化转型过程中,价值观念的冲突与变革成为文化转型过程中的焦点。全然不触动基本价值观念的文化改造和经济变革,是既不可能发生,也不可能成功的。

任何时代的价值观念,作为社会意识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总是建构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而作为文化传统的深层结构,又有着一定的文化延续性。因此,考察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既要从现实的角度探究社会结构特别是经济结构对之的制约与影响,又要从文化传统的延续中,把握其历史膻变的特点和趋势,将两方面综合起来加以探析。

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使当代中国置身于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历史转折关头。从闭关锁国走向全方位开放,中西文化发生激烈碰撞,从中我们得以清醒地观察世界,审视自己,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让世界走向中国;改革、现代化实践,特别是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又使古老而拥有沉重文化的中国不断冲破旧的樊篱与羁绊,从而充满活力,顽强地走向世界。在这中国与世界、传统与现代的双重互动中,中国社会正发生着世人瞩目的急剧变迁,整个社会正处于一种前所未有的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社会文化价值观念正发生着某种深刻的变化。对于这一点,任何一个不自闭于社会的人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感受、体味到了。

当前,这种文化价值观念的走向,或许可以从如下一些方面加以把握: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诚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但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转向市场经济并不意味着放弃或背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念,而是要从更深、更强的意义上重新凸现它。不能否认,这一转变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多年奉为传统的许多具体观念,其中包括那些“传统社会主义”的具体观念,如“一大二公”、“越穷越革命、越光荣”以及平均主义等,将要受到强烈的冲击,在实践面前重新经受历史的考验,并进行必要的自我更新;另一方面,在重新审视、批判过去我们所奉行的传统价值观念,扬弃与超越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价值观的同时,我们也将在新的实践中,重建新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其次,处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建设过程中的价值观重建,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较量。众所周知,在以“家族本位”和“家长主义”为灵魂的封建主义时代,宗法等级权力是核心,“权本位”和拜权主义是其价值观念的导向;在以“个人本位”和个人主义为灵魂的资本主义时代,商品交换关系中的私有权是核心,“钱本位”和拜金主义是其价值观念的导向。无论是封建主义的权本位与拜权主义价值观,还是资本主义的钱本位与拜金主义价值观,都是建立在阶级分化与对抗、少数人统治大多数人的基础上的,是以牺牲和扭曲大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的剥削阶级价值观。我们是在一个有长期封建主义历史的国度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目前又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因此面临着防止和清除旧社会影响的双重任务:既要反封建主义、家长主义、拜权主义,又要防止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泛滥。

第2篇: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资本市场 多层次 体系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等六个方面,具体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其中对我国资本市场在新形势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早在十年前的2003年,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要“大力发展资本和其他要素市场。积极推进资本市场的改革和稳定发展,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积极拓展债券市场,完善和规范发行程序,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拓展合规资金入市渠道,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完善交易、登记和结算体系”。比较党中央的这两份《决定》中对资本市场发展要求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到,经过十年的不断努力探索,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方面,从要求“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到要求“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表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当然,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时间不长,经验也不足,目前构建完成成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着不少问题,今后的工作主要是对这一体系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适应我国多层次经济的发展需求。

一、建设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必要性

资本市场一般是指进行一年以上资金借贷和证券交易的场所,包括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是指为满足不同投融资市场主体的资本需求而建立的层次性的资本市场体系。就宽泛的概念讲,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按交易场所可划分为交易所场内市场和交易所之外的场外市场;按交易内容可划分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期权和其他金融衍生品市场;按交易资本的来源可划分为公募和私募,等等。如果从较为狭义的涵义讲,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主要是指以股票交易为主的股权融资市场体系。这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资本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勿用置疑也应由市场来进行有效配置。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是为资本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提供融资平台,并优化资本的合理配置,分散投资风险。一个完善有效的资本配置体系要充分发挥其功能,供需双方要达到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因此需要资本市场具有多个层次,来满足资本供需方的不同要求。

1.资本需求方的复杂性需要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资本的需求方(我们这里主要指企业)是复杂多样的,处于不同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对资本的需求是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从初创到衰退大致划分成四个阶段,既创立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在这几个阶段的经营规模、盈利模式、公司治理等都有着不同的特征,对于资本的需求也在数量和形式上存在差别。处于创立期的企业规模比较小,成长的风险较高,其对投资方融资的数量一般不很大,但要有较高的承担风险的能力,同时企业也希望投资方能较为深入地介入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来。这类企业需要一个进入门槛较低的能进行融资的资本市场平台。处于成长期的企业一般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其经营活动也已经处于比较正常的状况,成长性比较高。这类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也开始多样化,除了从银行获得贷款进行正常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外,也希望通过在资本市场挂牌上市进行直接股权融资和重组收购兼并等途径来迅速扩张企业的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这类企业适合在高增长市场上市融资。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往往经营规模较大,经营活动平稳,除了以银行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外,在资本市场上市不但可以进行股权融资,也能充分体现企业的价值,因此上市标准较高的主板市场适合这类企业挂牌。处于衰退期的企业如果尚未上市,一般是比较难于在资本市场中获得上市融资的机会。如果是已经挂牌上市的企业,除了部分企业通过重组成功转型继续获得在资本市场融资的机会外,大部分的企业很可能从高一级的市场中退市转板到低一级的市场中。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中融资的数量、风险和收益的程度等都有很大的不同,公司的治理能力和信息披露的要求等也大为不同,单一层次的资本市场显然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各类企业,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来满足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

2.资本供应方的多元化需要有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我们知道,资本市场中投资方主体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收入水平等方面是千差万别的,投资者的资本来源也是多元化的,他们的投资动机、对收益高低的期望程度等等也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投资者对投资风险的偏好也会表现出差别,我们一般可以将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分为风险偏好型、风险厌恶型和风险中性型三类。对于风险偏好型的投资者来说,追求收益的最大化是他们投资的主要目的,他们投资的标的往往是风险大但收益高的品种,投资项目失败的几率也很高,但一次成功的投资又可以为他们带来极高的收益,天使投资资金、创投基金等是这一类型投资者的代表;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则正好相反,这部分的投资者希望以很小的投资风险取得稳定的投资收益,他们并不追求高收益,而是将降低投资风险放在首位,养老基金、保险资金等代表了此类投资者;风险中性型的投资者能承受一定的风险,他们希望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取得尽可能大的投资收益,这类投资者占了市场中的大部分,股票型基金等是此类投资者的典型。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在不同层次的市场上交易不同风险类别的投资品,以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

3.提高市场的监管和运行效率。为了保证资本市场公平和高效的运行,必然要对市场进行监管,制定缜密的监管标准是不可或缺的。由于融资方在经营规模、盈利模式、公司治理等方面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我们很难用同一套标准对其实施监管,尤其是处于创立期的小微型企业,不可能用衡量大型成熟企业的标准来要求它。这就要求资本市场的管理者针对不同层面的企业制定多种监管标准,显然在单一层次的资本市场中如果并存多种监管标准,资本的供需双方将无所适从,市场的运行将陷入混乱。而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资本市场管理者可以在不同层次的市场上制定不同的监管标准,将满足条件的企业分别纳入到不同监管标准的市场层次中,使融资方和投资者都能清晰地了解对方的需求,从而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市场监管者也能有效地按照监管标准对市场进行管理,使资本市场能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方式高效运行。

二、我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过程和架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各种生产要素的供应均采取计划调拨的方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萌芽才逐渐成长起来,企业的生产要素市场也逐渐发展起来,资本市场逐渐开始形成。上世纪八十年代,少量企业开始向社会和企业内部发行企业债券,与此同时,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部分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造的试点,出现了第一批股份制企业。1986年8月,沈阳市信托投资公司开办了企业债券转让和抵押业务,同年9月,上海出现了第一家进行股票转让柜台交易的业务部,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正式开业。

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在成立初期虽然仅分别有8只和6只股票挂牌交易,但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的资本市场正式建立。随着我国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大规模展开,在两家交易所挂牌的上市公司的数量也迅速增长。与此同时,1992年7月1日和1993年4月28日,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和全国电子交易系统(NET)也相继投入运行。与上海和深圳两家证券交易所不同的是,后两家系统交易的是非上市的法人股。但是,1994年7月1日《公司法》的正式实施,在两家“系统”交易的定向募集公司缺乏成立的法律依据,国家对这类公司开始清理整顿,1999年9月,STAQ和NET系统停止交易。2001年6月,经中国证监会批准,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服务业务试点办法》,同年7月,代办股份转让试点正式挂牌,原STAQ和NET系统遗留公司和从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退市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在该系统进行转让,这实际上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中出现了三板市场的雏形。

2000年10月,深圳证券交易所宣布,创业板的技术准备基本就绪,同时停发新股,创业板在我国证券市场呼之欲出。但是,2001年初互联网泡沫破裂,以美国NASDAQ为代表的全球创业板市场出现了大幅度的暴跌,创业板市场的风险再度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创业板的计划就此搁浅。但是,在我国证券市场设立创业板,为众多中小企业上市创造条件的趋势已经形成。经过反复研究,2004年,中国证监会了《关于同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设立中小企业板快的批复》,同意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作为设立创业板前的试验和过渡性安排,中小企业板主要安排具有成长性的中小型企业的股票上市。2004年5月27日,首批8家中小型企业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中小企业板的设立虽然有着特殊的意义,但是由于其上市标准和法律法规与主板市场一致,只是在企业的规模上与主板市场的上市公司有所区别,并没有完全表现出其具有创业、创新和高成长、高风险的特点,在证券交易所设立创业板的呼声持续高涨。2009年3月31日,经过长达近九年的准备,中国证监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开启了新篇章。

在建设主板和二板市场的同时,三板市场的建设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2006年1月16日,中国证券业协会了《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办法》和配套规则等文件。在取得成功经验后,上述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企业扩大范围至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天津滨海开发区和武汉东湖高科技园区。2013年1月16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正式揭牌。2013年12月14日,国务院《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将非上市公司股份在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境内符合条件的股份公司,主要为众多的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的中小微企业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产重组等服务。国务院的《决定》明确了符合条件的挂牌公司可以在不同的市场间转板。

此外,全国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性的产权交易中心和股权托管交易中,2007年北京成立了专门从事非上市公司股权托管登记与管理服务的北京股权登记与管理中心,2008年天津也成立了股权交易所,从事非上市公司股权交易和债券交易等,2012年,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立。由于各地纷纷设立各类交易机构,金融风险陡增,2011年,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其中包括各类产权和股权交易场所,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这些可以称之为四板市场的区域性的股权交易场所。国务院的《决定》明确在这类区域性的股权转让市场上进行股权非公开转让的公司,也可在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开转让股份。

从上述演变过程可以看到,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架构已经基本建立,其主要包括:

1。主板市场。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为交易场所进行股票交易和债券交易,包括国债和企业债券等。两家交易所在上市企业规模等方面有所分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企业以大型成熟企业为主,深圳证券交易所则设立了中小企业板,挂牌上市的主要为中小型企业。

2。二板市场(创业板)。以深圳证券交易所为交易场所,上市企业主要以从事高成长高风险性的高科技新兴产业为主。

3.三板市场。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为交易场所。境内符合条件的股份公司通过主办券商在该所挂牌,公开转让股权,进行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资产重组等。主要为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服务。

4.四板市场。各地经过清理整顿的各类股权托管中心和产权交易中心等构成了这一层次资本市场的主要交易场所,进行企业股权的非公开转让。

第3篇: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产权改革;产权交易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

中图分类号:F123.7文献标识码:A

产权交易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重要地位也日益突显。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后不久,国内经济学界就开始了对产权理论的探讨。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产权交易的发展,一些学者不再满足于泛泛谈论产权的一般问题,而是把探讨的重点推进产权市场这一层次上。概而言之,国内学术界关于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理论体系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估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许多学者通过国内外资本市场发展的研究,建立统计分析模型,全面深入地分析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对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分析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的适度规模和交易特点。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要针对目前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调整。据此,国内一些学者提出“优化我国所有制结构说”,要积极发展产权交易市场,鼓励产权流动,以此作为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重组、优化所有制结构的重要途径。常则修(1995)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说”,认为产权交易有利于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塑造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微观经济基础。郭元啼(1998)指出:“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在这种市场竞争的大背景下,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必然会展开产权交易活动。产权交易是增强企业自身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通过产权交易,优势企业可以将自身的竞争优势‘送出去’,或将被并购企业的竞争优势‘拿进来’,这不仅推动了竞争优势在并购企业之间的相互转移,还通过企业之间的合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王韬光等(1995)提出,“通过产权交易市场,企业能更好地实现其经营战略”。产权交易是企业开展“多元化经营”,突破“进入壁垒”的重要途径。“优化产业结构说”认为,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产业结构失衡是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难题,产权交易市场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盘活存量资产,引导资源重组,整个国民经济的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得以合理调整。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对外开放说”认为发展

产权交易市场对于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程度、推动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多层次资本市场与产权交易市场定位研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专门强调“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在这一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一些学者着手探索不同层次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模式和产权交易市场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角色与作用。就具体的分步实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思路上,刘鸿儒(2003)认为,“重点要设立中小企业板块和其他类型市场,具体而言,首先设立中小企业板块,其次尽快推出创业板,再认真办好三板市场,同时积极发展产权交易市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在界定不同层次市场的功能定位方面,巴曙松(2003)指出,“我国的资本市场应当包括证券交易所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即OTC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和代办股份转让市场等几个层次,那么这几个层次如何确定其定位需要慎重研究。以恰当的方式将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纳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规划之中是利益关系十分复杂的课题”。

熊焰(2005)认为,“从本质上讲,产权交易市场就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最为国际化的市场,一种市场形态一经出现,就会自觉地向成熟资本市场的某种形态靠拢。中国产权市场已经起步,无论多难,都将逐步融入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若干个产权市场可能逐步成长为给非上市股份公司的股权提供流动的柜台市场”。

就关于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定位这一问题,陈长永(2007)认为,应当“从经济体制的角度看产权交易市场的角色定位”、“从职能范围的角度看产权交易市场的功能定位”、“从市场机制的角度看产权交易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定位”。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研究涉及到了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建设问题,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不少,但在探索不同产权交易市场连接方式,以实现全国产权交易市场的协调有序发展的方案,确定其可能的最终实现模式这方面,具有实践性的研究仍比较少,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设计。

三、规范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制度的研究

产权交易市场是一种社会中介机构,其存在不仅有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利于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有利于规范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的内部改革。从八十年代开始,我国一些地方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开始兴建,一些区域性的产权交易市场已初步形成。周振国(1997)从实际考察结果剖析,发现所存在的问题(组织非统一化;规则非规范化;功能非规范化;政府行为非理性化)。最后提出,我国产权交易市场规范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和有序的产权交易市场(目标规范化、组织规范化、交易程序规范化、政府管理规范化)。

吴荣伟(2001)提出,“真正能持久地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的是由于资源配置差异所形成的产权流动。在我国现在的转型经济中,资产重组的方式选择决定于以政府为核心决策主体的资产重组决策机制,以及在这种机制下各决策主体的利益博弈”。

产权交易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张华、张静(2003)认为,“是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也是深化国企改革和实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美国产权交易的考察(2006),一些学者分析了美国资本市场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我国国情,据此提出“把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成为统一规范的大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可以通过扩大和创新交易品种,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层次;进一步扩大产权交易项目的对外交流,发挥为国有企业改制和招商的平台功能。”

四、关于国有产权交易的研究

中国经济的改革实质上是市场取向或市场化的改革,产权概念也是日益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而被广泛接受,从而启动了中国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王(2000)在分析了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改制动机的基础上,把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的难点归结为各地国有企业改制能力上,这种能力包括了“政府财政支付能力、不同所有者的资金注入能力和地方政府动员各种非国有经济资源注入改制的政策和措施”。改制能力是形成各地国有企业改革差别的关键。在改制能力中,重点在于“如何有效地提高各地区不同所有者的资金注入能力”。

从产权理论的角度看,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国有企业改革都必然会是产权改革。产权清晰与产权的流动性和可交易性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在产权结构多元化的进程中,必然要发生国有资本的流动。余菲菲、包玉玲(2001)提出,“以现代公司制为企业组织形式,对国有资产实行价值型管理、股权化配置、民营化运作、市场化流动可成为国企产权改革的方向”。

对于国有企业改制和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李荣融(2005)表示,应“进一步加强对产权交易机构的选择和监管工作,确保企业国有产权在场内进行规范交易。”近年来,针对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出现的种种弊端,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主要设置了三种法律管制措施:交易对象管制、交易方法管制和交易程序管制。李宪普(2006)提出,“实际上,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的弊端主要来自于管理层与国有产权人、其他产权竞买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企业国有产权资源是有限或稀缺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稀缺的企业国有产权资源成为研究企业所面临的新课题。李朝鲜(2006),以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现代企业国有产权资源优化配置条件效能为切入点,辩证分析企业国有产权资源配置的进展与缺陷,探索优化企业国有产权资源的交易配置路径,以便有效防止企业国有产权资源交易配置的异化(即非市场化),逐步降低国有企业或非国有企业的国有产权资源交易配置的成本损耗,切实提高企业国有产权资源交易配置效率,不断提升企业国有产权资源在国民经济中的竞争力和控制力。产权结构多元化是现代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方向。周密(2007)从国有企业产权结构改革现状和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的意义出发,对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索。

上述理论从不同角度对我国的产权交易与行政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研究。但是,在新的形势下,也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如,在并购重组阶段国有股的减持和流通问题、国有资产的退出问题、国有资本的流失问题等,已有的研究或仅从政策导向和理论分析上论述,或局限于不同概念的纠缠,或停留于单个案例的微观绩效分析,而忽略了理论对国企改革、国资运营与重组的指导作用。就分析方法而言,定性分析较多,缺少数量分析和实证绩效分析。

(作者单位:安徽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常修泽,产权交易:理论与运作,经济日报出版社,1995.

[2]郭元烯,资本扩张:聚变时代中权利得获得与利用,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3]王韬光等,企业兼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4]刘鸿儒,积极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证券时报,2003.10.

[5]巴曙松,多层次资本市场与经济体制改革,证券时报,2003.10.

[6]熊焰,产权市场将逐步融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外企业文化,2005.4.

第4篇: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范文

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理解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重要意义?场外市场如何才能健康发展?对此,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董事长龚波接受了《支点》记者的专访。

《支点》:第三次资本市场改革浪潮扑面而来,您如何理解加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意义?

龚波: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是从中央到地方在同一时点、不同层面的经济建设。这是富国强民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场外市场长期缺乏基础的“补课”。从1990年开始,我国就开始建设一板市场、二板市场,并直接做到了金字塔的塔尖,即主板和中小板,创业板的发展也已比较成熟。

但站在战略发展视角,亟须对塔尖进行规范、整顿,对塔基即场外市场进行“补课”。目前,整个行业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还仅仅是“草根市场”,处于自下而上的摸索过程中。

《支点》:目前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在发展中是否存在困难?

龚波: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首先面临的困难是制度瓶颈,特别是在制度的创新和突破方面还有约束,比如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一诞生就遇到了国家清理整顿交易场所。这有“矫枉过正”之疑。交割期限由T+1变成T+5,严禁做市商集合报价和连续竞价,抑制了交易的活跃性和股权的流动性。

其次,整个国家的场外市场是空白,目前只有中国证监会出台的《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如何参与区域股权市场意见》。没有立法,也没有法规性指导条文,场外市场究竟怎么建,没有顶层设计。地方虽然有一定的自,但也怕触犯监管红线。区域性市场有过灰色的记忆,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山东淄博、武汉“汉柜”和四川“乐山”被一刀切,强行关闭。

现在,国家把区域场外市场交给各地设立,这个市场正处于群雄争霸的时代。于是,争抢优质挂牌资源风起云涌,一些地方的场外市场甚至运用不正当手段,到外省抢夺好企业。去年8月,证监会规定区域性市场原则上不得跨区挂牌,但这些跨区域抢夺资源的场外市场由于没有行业协会,导致无序竞争。

还有就是认识不够。很多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他们不了解区域性股权市场能够带来什么。投资者也存在同样问题,湖北有接近300家的创投机构,大都只把目标瞄在上市公司。

《支点》:您认为是否有必要建立全国统一的针对场外交易的监管体系?

龚波:一方面,区域性市场监管工作量巨大,增加了监管难度,各地具体情况也有差异;另一方面,区域性市场的参与主体情况较复杂,进入门槛较低,潜在风险较多。

第5篇: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范文

为澄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为什么要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这个原始出发点。

证券交易所无法独自承担起改善融资结构的重任

众所周知,资本市场的本质功能是优化资源配置。检验其效率的标准有二:一是一国所有企业是否面对均等的融资机会;二是能否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将最大限度的居民储蓄转化为长期投资。而中外发展资本市场的实践都已证明,仅靠证交所场内市场是无法实现资本市场使命的。

第一,受交易技术和管理能力的限制,交易所上市公司不可能无限扩张。从各国情况看,一个国际性证交所容纳的上市公司数量大体上在2000~3000家左右。如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为3000多家,日本东京证交所为2300多家,英国伦敦证交所为2900家,德国法兰克福证交所为1000家,成立于2000年的欧洲证交所为1500多家。到目前为止,在沪深两家证交所上市的公司为1400家。

目前我国年营业额大于1亿元的企业数量为2万家,营业额大于5000万元的企业数量超过5万家,中小企业的数量超过1000万家。显然,面对如此庞大的企业队伍,仅靠证交所场内资本交易市场是无法满足“一国所有企业面对同等融资机会”条件的。

第二,从融资金额看,2004年我国上市公司共筹资1510亿元,扣除在海外市场融资金额之后,在国内沪深两家证交所融资合计860亿元。在1991~2004年的14年间,上市公司共筹资8875亿元,年均筹资634亿元。相比之下,2003年各地产权交易所的交易额(这里按单向交易额计。由于产权交易的流动性极差,交易额基本上相当于首次发行筹资)约为2100亿元,2004年交易数量达到4300亿元,远远超过了证交所市场的融资额。因此,仅靠证交所市场无法实现“最大限度地转化居民储蓄”功能。

事实上,在发现价格、引导社会资金流向、保证市场运行的连续性和规范证券投资活动等方面,证交所确实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但是要建设一个健康、高效的资本市场,仅靠证交所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发展资本市场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单一层次的资本市场必然会带来限制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加大金融风险、破坏市场“三公”法则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如果我们不能走出将资本市场等同于证交所市场的认识误区,继续将发展证交所场内市场作为建设资本市场的中心任务,必然会导致制度建设和政策设计的空白和监管当局工作重心的偏差。

再谈“多层次资本市场”

不久前,中小企业板市场在深交所设立。对此,一些学者和媒体曾将之作为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举措大加赞赏。这是又一个认识误区,需要澄清。

先来看海外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美国的资本市场结构大体为:交易所市场(包括全国性和区域易所)、场外交易市场(包括非上市公司的场外交易和上市公司的场外交易市场);其中,非上市公司的场外交易市场又包括OTCBB市场和粉红单市场;

日本资本市场的结构为:全国易所市场(东京证交所和大阪证交所,其中东京证交所又分为一部、二部和创业板市场)、地区易所市场、场外交易市场;

法国资本市场结构为:交易所市场(包括主板市场、二板市场、新市场)和自由市场;

台湾资本市场结构为:台湾证交所市场、柜台市场(包括一类股票和二类股票市场)、兴柜市场和地下做市商(台湾称为盘商)市场。

从海外实践看,不同层次市场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上市标准不同。以美国为例,纳斯达克全国市场首次上市对有形净资产的要求为600~1800万美元,而纳斯达克小型资本市场的要求为400万美元(其实纳斯达克的上市标准较本文表述的要复杂得多,为行文简便起见,笔者仅择其要);在OTCBB和粉红单市场挂牌则没有财务要求。再如台湾证交所上市、柜台交易中心挂牌和兴柜挂牌的实收资本要求,分别为6亿、1亿和100万元台币。

第二,交易制度不同。证交所通常采用集合竞价的拍卖制,场外交易通常采用做市商造市的报价制,更低一级的市场则采用一对一的谈判制。在OTCBB、粉红单和台湾兴柜市场,则只提供报价服务而不提供交易服务。

第三,监管要求不同。对于不同层级的资本市场,监管对象、范围和严格程度也是不同的。例如,美国对证交所场内交易的监管最为严格,其监管对象囊括了与上市证券有关的各个方面,包括证券发行人、上市公司及其高级职员和公司董事、证券承销商以及会计师和律师等等。美国监管当局对交易所内交易活动制定了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并确保其实施。而在纳斯达克市场,监管重点主要是会员和做市商。尽管近年来针对OTCBB市场买壳交易暴露出来的问题,美证监会对其的监管趋于严格,但相对于纽约证交所和纳斯达克市场而言,对OTCBB市场的监管要求还是宽松得多。至于粉红单市场,只要在每天交易结束时公布挂牌公司报价即可。

第四,上市成本和风险不同。在美国,小额市场挂牌的公司只需要交纳很少的挂牌费用即可交易,大大节约了企业的上市成本。但是,由于小额市场对公司治理的要求不像大额市场那样严格,因而投资者的风险也要高于纽约证交所和纳斯达克全国市场。

那么,中国应建设什么样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的经验表明,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由投融资双方的特性所决定,满足着不同投资者和融资者的需求。因此,对于深圳中小企业板这类在同一交易所内设立,在上市标准、交易制度、监管标准上基本不存在差异的市场来说,不能认为是一个区分资本市场层次的成功做法。笔者认为,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企业众多的大国来说,理想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架构应当是这样的:

全国性证交所――区域性证交所――OTC市场――私募市场

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需要进行相关调整

目前正在着手解决的股权分置问题是对股票市场基本制度进行调整,设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则要对资本市场的基本架构进行改造,两者都是伤筋动骨的大手术,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完成的。要建设一个完备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至少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大调整:

首先,要进行法律调整。有关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法律至少有《公司法》和《证券法》。对于前者来说,一是要重新认识和定义股份公司。在市场经济国家,股份公司不过是资本的若干组织形式之一,私募设立股份公司无须政府批准(台湾对实收资本达5亿新台币的公司强制其公开发行),有些国家甚至公募设立也无需政府批准。二是要大幅降低股份公司的设立门槛。目前中国大陆设立股份公司的最低资本金要求是1000万元人民币,而台湾仅为100万台币(折合25万人民币)。在德、法、意等欧洲国家,股份公司的最低资本金大多仅合人民币几十万元,美国一些州甚至没有最低资本金要求。相比之下,我国设立股份公司的标准过高,存在着严格行政管制(根据国家工商总局规定,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登记需国务院授权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还应提交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导致股份公司的数量过少(目前我国大陆股份公司的数量没有确切统计,估计总数不超过1万家。而仅在台湾一地,股份公司数量就接近16万家)。三是要严格区分股票的“公开发行”和“交易所上市”。目前在我国公开发行股票必须经过证监会批准,形成公开发行=股票上市。事实上两者是不同的,公开发行的股票没有必要非要通过交易所流通。

对于后者来说,调整的关键在于打破,允许建立和发展场外交易市场,并使事实上已经存在的大量私募活动合法化。对各地现有产权交易市场,则应允许其对股权交易证券化。

其次,要调整发展资本市场的思路。中国资本市场自设立以来就负有为国企解困的使命,这种状况不仅造成资本市场发展目标的多元化和发展方向不清,而且也带来了政策取向的矛盾。2004年2月的《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资本市场的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义,这是一大进步。笔者认为,就本质意义来说,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只有一个,就是提高全社会的资金配置效率,促使资金向最有效率、最有竞争力的企业流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资本市场发展战略、市场组织和市场结构、市场运行规则以及监管体制,都应以培育规范的、无歧视性的、高度竞争和高效率的市场为目标。如果为了实现政府的某些特殊要求而人为地限制资本市场的范围和市场主体,则必然会破坏资本市场的内在运行规律。

再者,调整监管模式,由集中监管转向分层监管,由单一监管转向多元化监管。如前所述,美国对不同层级证券市场的监管方式和严密程度也是不同的。在市场宝塔的顶端,全国性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活动受到了最严格的监管。监管采用的是法律规范、集中式的证监会监管、舆论监管以及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监管模式,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交易商、中介机构以及各类专业人员,都受到了全方位的监督。随着宝塔层级的降低,来自外部的监管力度也逐级下降。纳斯达克市场主要由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负责监管,除对上市公司有一定的要求之外,监管侧重于做市商;OTCBB则主要对做市商的报价信息和交易活动进行监管,对上市公司没有挂牌要求,监管仅限于要求上市公司向美国证监会提交财务报告;位于最底部的粉红单市场则几乎没有来自政府部门的监管,基本上完全依靠行业自律进行治理。

这种分层监管体制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节约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将有限的监管资源用于保证对最有可能影响公众利益的市场的监管能力。尽管某些市场几乎没有任何具体的监管,完全依靠市场参与者的自我约束来维持交易秩序,但在严格而完整的法律特别是民事追究制度下,挂牌公司、证券商和其他中介机构的行为还是得到了有效约束。

相比之下,由于我国尚未建立起这种分层监管的体系,证券市场的监管责任几乎完全由证监会承担。受监管成本和能力的限制,管理层不得不对开放新的市场领域十分谨慎,从而进一步固化了证券市场的畸形结构,使得中国证券市场长期仅有交易所一个层次,不仅降低了资本市场的融资效率,而且加大了市场风险。

(本文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

链接

艾群策:先从三板时常做起

武汉万国宝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裁艾群策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多层次市场可以从股份代办转让系统这个三板市场做起。

艾群策认为,股份代办转让系统就是俗称的三板市场。2001年6月12日,为解决原NET、STAQ系统挂牌公司流通股份等历史遗留问题,中国证券业协会了《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服务业务试点办法》,由指定证券公司代办其股份转让。原NET、STAQ挂牌公司按照中国证监会的既定政策,在达到股票上市条件后,经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批准,可在证券交易所上市;在此之前,应进行股份代办转让。在股份转让期间,公司仍可继续努力,通过资产重组,加强管理,达到上市标准,到交易所上市。同样,上市公司依法退市后也要该业务提供代办股份转让的服务。中国证券业协会对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业务进行监督管理。

艾群策说,现在,这里的一些公司表现很好,完全满足了主板上市的条件,但按照规定,由这个三板市场到主板市场上市,必须经过发审委的批准才行。其实,这完全可以通过建立一个能上也能下的机制,使符合条件的公司自然转移到主板市场,形成良性互动。

第6篇: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范文

作者:腾云龙

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对象、作用及深交所的功能定位

停发新股3年使深交所陷入了空前的窘境。但2003年以来,深交所在主板恢复新股发行存在很大变数、创业板在争议中难以推出的情况下,第三条“突围”之路已经日渐清晰。自去年8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提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三步走”的构想以后,深交所借建立“中小企业板”之机恢复新股发行的方案已经快要成为现实。种种迹象表明,目前深交所的中小企业板正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1、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对象和作用

实际上,去年8月21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考察深交所之后,恢复发行新股已有定论。据悉,证监会原则同意的方案是将流通股在5000万股以下、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集中在深交所设立的中小企业板发行上市。在不改变现有法规、上市标准和发行审核程序的情况下,把中小企业板作为深圳现有主板市场的一个板块,单独进行监控,以此恢复深交所的新股发行。这就是所谓的中小企业板。

建立中小企业板,可以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搭建直接融资平台。也就是说,中小企业板不仅仅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它的上市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成长型中小企业。所谓成长型中小企业,是指中小企业具有不断挖掘未利用资源而持续实现潜在的价值生产的能力,是人们依据企业的现有发展状况和其它内外部客观因素所做出的对该企业的一种未来发展预期。简言之,成长型中小企业是指那些在较长时期(如3年~5年)内,具有持续挖掘未利用资源的能力、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整体扩张的态势、未来发展预期良好的中小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具有高增长性、企业活力和适应性、稳定性的特点。另一类是创业型企业,即在产业生命周期中处于创业初期或种子阶段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通常是高科技企业和新兴企业,具有经营历史很短、市场需求不确定、盈利能力不稳定、破产风险较大的特点。

建立中小企业板,可以避免中小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这一间接融资方式的现象,为中小企业增加直接融资方式,有利于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银行信贷风险,从而使目前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渠道狭窄的现状有一个大的改观。所以,尽快推出中小企业板,建设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不但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而且是提升我国资本市场综合竞争力的关键。

2、今后沪深证交所的功能定位

建成后的中小企业板将具有以下几个功能:一是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新的融资平台――直接融资渠道,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二是为早期向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风险投资和创业投资提供一个有效的退出渠道即资金“出口”;三是为场外交易市场提供一个价格发现的场所。

可见,深圳建立中小企业板,不但为深交所恢复新股发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有利于切实发挥证券市场融资这一基本功能,而且可以对深交所的市场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使得沪深两个交易所的功能定位更加明确,从而让深交所摆脱目前既丧失融资功能、又定位不清的尴尬境地。今后上交所将主要为业绩相对稳定的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深交所则定位于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的融资市场。两者的功能互补,遥相呼应,有利于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丰富资本市场层次,改善资本市场结构,从而有效发挥资本市场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近日深交所总经理张育军认为,从我国现阶段证券市场的实际出发,证券交易所内部目前可以建立多层次的分层交易平台。从深圳市场情况来看,技术系统除承担现有主板市场交易、结算和市场监管任务外,专门用于创业板市场的第二交易系统也已开发完毕并经多次测试。这意味着目前深交所推出中小企业板已经不存在什么技术问题。

中小企业板与创业板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2003年3月“两会”期间,由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副省长宋海领衔分别向人大和政协提交了一份题为《关于尽快推出创业板市场》的广东代表团联名议案,提出在深圳主板设立中小企业板块,使创业板这一搁置已久的重要话题再次被触动。与此同时,部分著名经济学家也纷纷再次呼吁尽早推出创业板。去年10月14日,首都经贸大学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刘纪鹏在高交会“创业投资与多层次资本市场高级论坛”上提出了发行规则与主板直接对接的“中小企业板”概念,建议为减小阻力、使创业板能尽快推出,应贯彻从紧到松和从高到低逐步调整的指导思想,采取两步走的策略:第一步就是在提高创业板门槛的前提下,尽快推出“改良”后的创业板,也即门槛不低的中小企业板;第二步,随着监管水平的提高,人们认识的加深,机构投资者比例的提高,再调低上市标准,推出门槛较低的创业板。

1、中小企业板与创业板之间的区别

所谓创业板(SecondBoard),是与主板(MainBoard)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在主板之外为中小型高成长企业、高科技企业和新兴公司的发展提供便利的融资途径,并为风险资本提供有效的退出渠道的一个新市场。许多创业板又被称为小型资本市场或新兴公司市场。比较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定义,可以看出两者的上市对象和功能基本相同。虽然如此,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1)中小企业板的进入门槛较高,上市条件较为严格,接近于现有主板市场。而创业板的进入门槛较低,上市条件较为宽松。(2)中小企业板的运作采取非独立的附属市场模式,也称一所两板平行制,即中小企业板附属于深交所。中小企业板作为深交所的补充,与深交所组合在一起共同运作,拥有共同的组织管理系统和交易系统,甚至采用相同的监管标准,所不同的主要是上市标准的差别。例如,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SecondBoard、吉隆坡和泰国证券交易所的二板市场与香港创业板等都是这样。而我国今后设立的创业板,其运作将采取独立模式,即创业板与主板市场――上交所分别独立运作,拥有独立的组织管理系统和交易系统,采用不同的上市标准和监管标准。例如,美国的Nasdaq、日本的OTCExchange、我国台湾的ROSE和法国的“新市场”等,即是如此。(3)从设立的时间顺序来看,中小企业板要先于创业板。或者说,中小企业板是未来创业板的雏形。

2、中小企业板与创业板之间的联系

创业板市场目前已成为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关键。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建设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分阶段、分步骤地加以实施。中小企业板可以先行推出,它是建立创业板市场的第一步。如果把中小企业板看作创业板市场的低级形态和初期模式,那么创业板就是创业板市场的高级形态和目标模式。同时,从建立中小企业板入手,稳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的发展思路已渐次清晰。以建立中小企业板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可以为推进创业板市场的建设积累有益的经验,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并尽量减少创业板的设立可能对主板市场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而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称谓经历了从高新技术板、到第二交易系统、二板市场、再到创业板这样一个演变过程,意味着原先的上市对象应重新进行合理地定位。如果说从“高新技术板”的提法改为“二板市场”和“创业板”,是为了减少网络高科技股泡沫破灭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那么从“二板市场”、“创业板”的提法改为“中小企业板”,则更多地是考虑到现行法律制度的限制和市场环境的压力。在有关制度层面无法跟进、且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又日益增加的形势下,为了避免因设立创业板造成的过大风险而带来的阻力,对上市条件进行小幅调整、设立中小企业板便成为更为现实的一种解决途径。与其说这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折衷选择,不如说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曲线救国方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小企业板的推出正是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一块“探路石”。

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和划分标准

1、中小企业的概念界定

为了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促进中小企业规范、稳健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发挥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于2002年6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该法自2003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小企业的专门法律,在中小企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规定,所谓中小企业,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的概念应当包括以下五个要点:(1)该类企业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2)该类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渠道;(3)该类企业的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4)从生产经营规模来看,该类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这是它区别于大中型企业的主要标志;(5)该类企业的所有制和组织形式不受任何限制。这些要点缺一不可,较为全面地界定了中小企业概念的内涵。只有同时满足这些要点的企业,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小企业。

国家对中小企业实行积极扶持、加强引导、完善服务、依法规范、保障权益的方针,为中小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国务院负责制定中小企业政策,对全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具体来说,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组织实施国家中小企业政策和规划,对全国中小企业工作进行综合协调、指导和服务;国务院有关部门根据国家中小企业政策和统筹规划,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中小企业工作进行指导和服务;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中小企业进行指导和服务。国务院负责企业工作的部门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中小企业特点和发展状况,以制定中小企业发展产业指导目录等方式,确定扶持重点,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发展。

2、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

2003年2月19日,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统计局联合颁布了《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来制定。《暂行规定》适用于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其中,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该标准以外其它行业的中小企业标准另行制定。根据《暂行规定》,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为:

(1)工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为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2)建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6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3)批发和零售业,零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1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批发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4)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交通运输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5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邮政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1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5)住宿和餐饮业,中小型企业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8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人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暂行规定》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各类所有制和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中小企业标准的上限即为大企业标准的下限。企业类型的确认以国家统计部门的法定统计数据为依据,不再沿用企业申请、政府审核的方式。该标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融资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小企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力量。统计数据显示,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工商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8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按照《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2002年我国134.6万家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99.88%。中小企业在全国整体经济中占据大半壁江山。据测算,我国GDP的50%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76.6%、销售收入的57%、出口额的60%、税收的40%以上均来自中小企业。而且中小企业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渠道。数据显示,我国在工业企业就业的1.5亿人中有1.1亿人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国城镇就业岗位总数的75%以上,近年来新增就业人口绝大多数由中小企业吸纳。这表明我国中小企业作为一支最具活力和成长性的生力军,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增加就业更是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要从事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

即使这样,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贷款难和融资难的问题,80%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30%的中小企业资金还十分紧张。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十分单一,据中国人民银行2003年8月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98.7%来自银行贷款,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因贷款交易和监控成本高等原因,银行不愿对中小企业放贷。而且,中小企业因资信等级低、缺乏抵押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原因,难以得到银行资金的支持。同时,由于缺乏直接融资渠道,中小企业发展主要依靠自我积累。从总体上看,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渠道缺乏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目前沪深两市仅有上市公司1285家,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需求。因此,齐心协力,大力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是解决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难题的适宜选择。

建立中小企业板有利于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要拓展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最直接的办法是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中小企业促进法》规定,国家采取措施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创造条件,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各种方式直接融资。这为开辟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建立中小企业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其它要素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丰富资本市场产品,推进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建设。这不仅使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得机遇,也为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完善资本市场结构指明了方向,同时为通过建立中小企业板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氛围。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了《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若干意见》指出,应当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在统筹考虑资本市场合理布局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满足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提出相应的证券发行上市条件并建立配套的公司选择机制。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这为尽快推出中小企业板、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而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奠定了明确的政策基调。

第7篇: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范文

中国经济转型的成绩为世界所瞩目,但中国经济转型的前景却并不被普遍看好。尤其在西方转型经济学的理论视野和分析框架中,转型经济的“中国奇迹”和“中国危机”论调此起彼伏,一个基本的看法就是转型经济的“中国奇迹”是暂时的,转型经济的“中国危机论”或“中国崩溃论”是可以期待的,并以西方理论的制度框架和模式特征来苛责中国转型实践。

在西方转型经济学的理论视野中,所谓“中国奇迹”的提法,由于意味着对自由市场经济信条的质疑,在主流系统中也就往往被否定。这种论调的学术化版本,认为改革以来经济体制是一种混合体,同时包含着符合市场规范和压抑市场调节的成分,而过去20年经济发展的成就应该归功于符合市场的成分,积累的问题则应该归结为压抑市场的成分;从而,当中国的经济“转轨”从所谓容易阶段过渡到困难阶段后,问题就将超过成就。由此得出的判断是,中国的经济前景即使乐观地看也很不明朗,更有可能的是将出现危机。

西方转型理论的根本缺陷就在于,它们的理论认识都建立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把市场经济等同于价格机制、甚至等同于资本主义制度的一般教条和转型逻辑范围内,缺乏对市场经济制度的突破性认识,是关于市场机制运作的经济学理论,而不是关于市场机制生成的制度变迁理论。因此,阐明中国经济平稳转型的内在理论依据,就显得尤其迫切,这恰恰是西方经济学理论框架所无法破译的中国之谜。80年代以来进行的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丰富实践,为人们深刻理解市场经济的实质和结构提供了难得的经验,通过对经济转型实践的反思,可以得出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的理论命题,这恰恰构成了中国经济平稳转型的内在逻辑。

不是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市场经济,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获得了迅猛发展的动力

把市场经济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还是看作一个层次性的制度建构,是西方转型经济理论和中国转型实际理性的根本区别。在国内外转型问题研究上影响很大的J・Kornai(雅诺什・科尔奈,1987)有个著名的论断,经济体制不像超市,不能保证得到计划与市场两个世界的最好部分,拼凑起来装入一个篮子里。认为经济体制不可分割相互替代,只能作为一个整体,其转轨结论就是大爆炸式的激进改革路径。这就是被G・Roland(热诺尔・罗兰,2002)作为“华盛顿共识”重要理论基础的比较经济体制理论代表性观点。其实,能不能把计划和市场最好的部分“装入一个篮子里”正是中国经济转型目标模式的精髓所在。如何从理论上说明这个问题,可能是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研究能够做出的最有价值的理论贡献。这必须从现代市场经济破题。

历史经验表明,不是资本主义制度创造了市场经济,而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获得了迅猛发展的动力。对此,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布罗代尔1976年曾经精辟的指出:“我所抱憾的是,在资本主义世界如同在社会主义世界一样,人们拒不区分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需要强调的是,在西方经济学的视野里并不存在市场经济制度建构的问题,市场经济是在他们的生活中本来就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相互融合存在的一种经济制度,既不存在重新建构的问题,也不存在打破既有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创新的可能;所以,西方经济学理论的转型研究,与其说是转型经济学,不如说是“移植经济学”,就是把西方市场经济制度如何移植到转型国家的实践中去,这大大束缚了西方学者的眼界和理论视野。经济转型的具体实践发生了什么,并不重要;有没有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教条和逻辑路径演进才是他们所要关心的问题,只有遵守了其理论教条,就是好的;否则,不是扭曲、就是危机。

中国转型经济奇迹创造了市场经济制度生成的制度变迁理论,这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理论创新

毫无疑问,按照西方经济学理论激进转型的苏、东模式和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模式,不但取得了截然不同的实践绩效;而且揭示了完全不同的理论逻辑。按照西方转型理论亦步亦趋的俄罗斯转型模式遭到了彻底的失败,甚至遭受了严重的经济灾难、失去了十多年的发展机会;不得不通过独立自主的改革实践,才摆脱了转型衰退的市场经济噩梦。而中国却通过阶段式的改革,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的基础上,开创了经济30年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年均9.7%以上的经济增长率,刷新了世界经济增长史。究其根源,笔者认为,中国转型经济奇迹的根源,就在于突破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有关市场经济制度认识的经济学一般原理,创造了市场经济制度生成的制度变迁理论,这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理论创新。

中国经济转型成功的内在逻辑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市场经济制度层次性,简单来讲,就是市场经济制度存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的安排。

首先,市场经济微观层次的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价格机制、市场体系、市场规范三个层次。价格机制是处于市场运行机制最核心的层次,是社会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核心机制。就价格机制而言,市场经济的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只有全面的价格放开才能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功效,当然价格机制作用的全面发挥还必须健全市场体系、严格市场规范,但这仅仅是市场经济制度建构的微观层次。“华盛顿共识”的转型教条恰恰是从这个理论逻辑出发,提出市场经济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转型必须采取一步到位的价格放开和私有化这样的以休克疗法为代表的转型方案,其理论局限性不言而喻。

其次,市场经济中观层次的制度安排,主要表现为市场运行机制、企业组织形式和社会行业部门管理形式等三个层次。微观层次的价格机制、市场体系和市场规范共同构成中观层次的市场运行机制,作为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是经济体制的核心性制度安排。但在中观层次上来看,市场运行机制效率的发挥并不完全取决于价格机制,而在根本上决定于企业组织形式,企业组织形式是市场演进的结果,但对市场价格机制的发挥又具有独立的作用。

第8篇: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范文

一、交往.尤其是战争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历史作用交往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战争、宗教等多种交往形式。但是,战争在古代国际关系、世界历史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指出:“战争比和平发达得早;某些经济关系,如雇佣劳动、机器等等,怎样在战争和军队等等中比在资产阶级社会内部发展得早。生产力和交往关系的关系在军队中也特别显著。”[1-(啪’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则是经济利益的延续。马克思在笔记中注意到,战争的原因经历了如下的变化:最初的战争是领土霸权争夺、权力和财富争夺、教派冲突以及民族矛盾等引发的。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商业、航海等而发生的商业战争日趋成为战争的主因,比如汉撒同盟、威尼斯、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和地区都曾为大西洋上的航海和贸易问题发生战争。上述现象预示着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世界历史的起步。另外,马克思还记录了因阶级压迫而发生的战争,包括农民、城市平民和工人阶级的起义、暴动等。

第一,战争促进了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推动了西欧商业的巨大发展、东西方贸易的初步发展以及古代国际贸易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三十年战争则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使世界近代国家贸易体系得以形成。此外,马克思还特别关注了l5世纪英国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的蔷薇战争,由于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的促进作用,马克思称之为“社会革命”。“这一时期,各地的财富和工业都有增长。各郡小业主的财富和人数越来越多,市民阶级随着贸易的发展也大发其财……一向由意大利人、汉撒的商人、加泰罗尼亚和山南商卢的生意人经手的英国对外贸易,已经逐渐而确实地转入英国人之手。许多英国商人就住在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一些英国商船出现在波罗的海。工场手工业的雏形也反映在爱德华四世的立法机关所制定的许多保护性法令中……实业阶级人数众多,遭到破产和覆灭的其实主要是一些贵胄显爵及其封建家臣。”[2](嘞可见,蔷薇战争所引起的“社会革命”,也就是生产关系的变革,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战争促使世俗权力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准备了阶级基础。一方面,战争促使农奴制的瓦解、贵族阶层的分化和削弱,以及市民阶层的壮大。马克思注意到,“在1O世纪就已经有了民权的基础,在有利于自由的地方,开始有了自由”。正是由于贵族和僧侣这两个社会上的上层阶级出现纷争,势单力薄的贵族就要寻找“新的支柱”,“同人民联合起来”。l1世纪初,“在意大利.有些城市,如热那亚、佛罗伦萨、比萨,都已经了皇帝的或当地的公爵的统治,自己建立了共和国,这些城市的贵族成了自由的第一批捍卫者。”这些商业城市共和国,“逐渐打碎了封建枷锁”,开始有了自由,并“对国内各城市颇有影响”_3j(附’。l1世纪亨利四世时,“各个城市出现了小市民、小商贩和手艺人”,并且“市民阶层在民族史中的作用显得特别突出”,科隆内乱之后,“科隆市民已经能自己做主了”[。](附)。从l3世纪末开始,“城市市民(商人)的实力由于财富的增长而日益强大”。1321年,爱德华在约克召开的一次议会上,已经“包括一些宗教和世俗界的人士以及市民阶级的代表”~3](Plg1,210)。“14世纪末,法国、英国和德国的浪潮都同城市等级争取自由的斗争有关。”这段时期,“市民暴动.反对大封建主和骑士。备受压榨煎熬的下层人民无比愤怒”,“斗争这时已具有鲜明的民主性质”。在法国的所有城市,市民们都行动起来反对封建主的压迫和统治,但后来遭到了残酷的镇压。【4J(跚德意志帝国的城市的民主制开始威胁王公贵族,“市民在这里第一次被承认了,帝国城市第一次作为帝国的一个等级,与教士、王侯、伯爵和贵族平起平坐了”[4]f啪)。战争,使得市民阶层的力量逐渐壮大,封建贵族阶级的力量不断削弱和瓦解。比如,由于红白蔷薇战争,到15世纪末,名门贵族几乎都已灭绝。16世纪的时候,“在挪威,贵族被迫对城市等级会议和农民做出让步;在瑞典,农民保留了作为第四等级参加议会的权力”。英国的蔷薇战争则使“实业阶级人数众多,遭到破坏和覆灭的其实主要是一些贵胄显爵及其封建家臣”[(’。

可以看出,新兴的资产阶级主要经历了以下的发展阶段:从封建主统治下的被压迫等级到公社里的武装的和自治的团体;再到后来工场手工业时期等级君主国或专制君主国中同贵族相抗衡的势力;最后,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资产阶级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5H融需要注意的是,市民社会从本质上是否定封建王权的。但在市民社会形成之初,市民为了反对封建领主的压迫,为了打破封建割据局面,为了促进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为了在同各国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需要王权的加强。同时,王权在同贵族的斗争过程中,需要市民阶层的支持,因此开始保护市民。这样,市民阶层成了王权加强的社会基础,王权成了市民阶层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保障。另一方面,战争极大地削弱了教会对世俗社会的统治,促进了世俗权力的发展,推动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历史的形成。教权走向衰落,王权则不断得到加强,在此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从第二次东征开始,十字军的实际指挥权就掌握在西欧几国的国王手中,各地的封建骑士都直接受命于国王,从而逐步确立了国王在封建主中的权威。王权的加强削弱了教会政权和封建割据势力,有利于地方权力的集中。宗教改革进一步使得教会财产国有化、世俗化了。C6](pto4,tos,t5;市民阶层的兴起和城市的日益强大,也要求民主和自由、否认教皇的世俗权力,从而展开了与教会的斗争。l6世纪初,日内瓦脱离萨瓦和天主教会,“宣布主教没有世俗权力”,成为一个几乎完全独立的城市共和国o[6](P133,140)设有主教的德国各大城市经常发生的冲突和混乱,意味着现存的封建政治和社会秩序面临瓦解。

另外,马克思对雇佣工人阶级的产生也给予了关注。从l3世纪开始,封建主的臣民(农奴)在英格兰已越来越少,“而市民、小封臣和不富裕的自由农已口益增多。这些自由的市民和农民以及那些男爵和主教都是王国的自由人”[53(P124)。并且“农奴的依附关系由于生产关系的改变也就消失了”[。农奴通过赎买自己的赋役变成自由农,新的“农场主”阶级的产生逐渐破坏了自由农沦为奴隶的过程,再加上14世纪末的人民起义、农民革命(农民要求“废除农奴的依附地位,取消关税和商业税”,也就是“用金钱来代替农奴和半农奴的劳役”。马克思在有关摘录旁边划了竖线,并评注道:“太好了”,促使农奴和半农奴的依附地位很快消失,“在它的废墟上,小自由农阶级的数量和比重在迅速增加。又过了二十年。他们被公认是英国各郡实行我们选举制度的基础”[](埔)。农奴制消失了,但是这些自由的“自耕农”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中,被暴力剥夺了土地、被驱逐出来变成了无产阶级,最终沦为雇佣工人阶级。“地租的提高迫使人们不再拥有土地。强迫迁移和追缉(见托马斯•莫尔,1515年){接踵而至}”。“圈地(还有强迫迁移)一如既往没有停止,居无定所的工人数目越来越多。”[2~(P228.229)

第三,战争促进了近代国际关系体系的形成,为世界历史提供了存在的社会形式。欧洲自中世纪以来,封建大国之间的王朝战争接连不断。扩张领土、争夺霸权、教派斗争、民族矛盾等是这类战争的主要目的。但是从l6世纪开始却出现了商业战争这种近代早期的新现象。它是由于新兴的英、法、荷兰等国向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商业霸权挑战而发生的,其目的在于争夺欧洲以外尚未被占领的殖民地或海域。马克思指出:自从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以后,“接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这场战争以尼德兰脱离西班牙开始”[7~(P861)。尼德兰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性质的商业战争的开始,它结束了欧洲封建时代以来单纯的王朝战争和民族战争。商业战争与王朝战争彼此交错,并且商业战争日益占主导,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第四,战争促使世俗文化的兴起,为世界历史的形成准备了文化基础。_卜字军东征以后,随着市民社会的形成,市民要求摆脱教会的束缚,发展自己的世俗文化。随着王权的加强,国王也要求发展世俗教育,培养能为自己统治服务的人才,世俗文化兴起的社会基础由此逐渐形成。与此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为世俗文化的兴起提供了充分外部条件。使古代希腊文化回归西欧,推动了伊斯兰文明的西传,并把中国等东方文96明带人西欧。世俗文化与世俗教育相得益彰。11世纪,首先在意大利建立了波伦亚法律学校;12世纪,法国的巴黎大学和英国的牛津大学也相继成立;1348年查理四世在捷克建立布拉格大学,“主张文明开化”,招纳一些“德意志的官员、学者、手艺人、商人”儿’。到15世纪,西欧共建立了60多所世俗大学。这些大学的纷纷建立,又进一步促进了世俗文化的发展,并最终引发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密切交往与发展,以及世界历史的最终形成。

二、世界历史形成的直接动力——资本

资本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并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经济的发展是政治制度变革和进步的基础,反过来,政治上的进步,相应的政治政策的实行又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的发展。

第一,资本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直接动力,它开辟世界市场、开创世界历史的冲动源于其无限制攫取最大利润的本性。“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_8儿哪在《历史学笔记》中,马克思通过大量具体的历史材料,从资本的历史发展中考察世界历史的形成。资本出现于中世纪晚期的欧洲,集中于城市的行会里。但这时的资本还是自然形成的等级资本,它的进一步发展是现代意义上的商人资本。l3世纪的时候,教皇使节“把意大利的一些高利贷者和银钱兑换商(这些人已使欧洲感到畏惧)引入英格兰”,这些意大利的银行家“私放高利贷,把票据法和汇兑制度带进英格兰”[]‘n"’。13世纪末14世纪初,一些城市也兴起银钱交易,“佛罗伦萨的教皇派在普罗旺斯设立一些银行,使南意大利的商业贸易日益兴隆,同时这里也出现了高利贷,普罗旺斯的犹太人和钱庄把钱币、有价证券当商品,发放高利贷”[31(P174,175)。可见,这一时期东西方的经济交往和联系不断加强,国际贸易已经起步,借贷资本已经出现,商业资本得到进一步发展,“商人资本的存在和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前提”[9J(嗍’。在l5世纪末的德国,新兴资本不断发展,发生了与封建主义的斗争。“王权反对威尼斯所代表的资本实力的这场斗争发生的时间,正赶上一些崭新的因素开始起作用(美洲……金矿和银矿的发现、殖民地等等,国内需要钱供养常备军等等)。这场斗争的目的是为了制伏资本即资产阶级的祸患;制伏这个产生于封建国家、还带有封建痕迹的君主国。”嘟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促进了资本的进一步发展,商人阶级日益增长的财富推动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因此,资本向外扩张的本性直接促动了贸易向国际贸易、地方性的市场向世界市场的转变,以及世界历史的形成。

第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原始积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形成全部过程的基础。这种剥夺的历史在不同的国家带有不同的色彩,按不同的顺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通过不同的阶段。只有在英国,它才具有典型的形式,因此我们拿英国作例子”[7l(鹅。在晚年的《历史学笔记》中,马克思也是以英国作为他历史考察原始积累的典型。15世纪最后3O多年和16世纪最初几十年,在英国,佛兰德毛纺织工场手工业的繁荣引起羊毛价格的上涨,“羊毛价格的上涨又推动了农业的改颜换貌”,“这种变化就是小块耕地的合并,大规模养羊业的产生。促使这种变化的是商人阶级日益增长的财富”。他们通过“地租的提高”来圈地,还通过“强迫迁移和追缉”[2】l眈等方式使得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这一原始积累的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起点和基础。

第三,资本主义制度的二重性:进步性和局限性。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指出,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5]‘脚在《历史学笔记》中,一方面,马克思对市民阶层,对有产阶级在历史上所起的革命的、进步的作用作了详细摘录和分析。另一方面,马克思看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阶级对抗和斗争更为激烈,国家政权并没有改变它压迫和剥削的阶级性质。在《历史学笔记》中,通过分析从1337年开始的法英之间的百年战争,马克思指出:“战争引起的苦难导致劳动同资本之间第一次公开的大冲突。”[21(呦伴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在强迫劳动实行得比乡村更加坚决的城市。下层手工业者的罢工和联合行动已经习以为常了”[2](P210)。现代大工业的进步,促使资本和劳动之间的阶级对立更为发展、扩大和深化。与此同时,“国家政权在性质上也越来越变成了资本借以压迫劳动的全国政权,变成了为进行社会奴役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力量,变成了阶级专制的机器。每经过一场标志着阶级斗争前进一步的革命以后,国家政权的纯粹压迫性质就暴露得更加突出(10](m3)。

三、科学和教育的发展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和教育在世界历史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他将为科学事业不惜开支、主持编制天文图表、建立一些天文观测站等的阿方索十世称为“智者”。他还强调“智者阿方索”,“首先主张在立法和官方文件中使用本族的语言,不再用教会的拉丁语,这在法兰西直到l6世纪才做到”。他还指出,“黎塞留的功绩”就是“建立了法国科学院”[41(嘲。具体来看,马克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发了科学和教育的历史作用:

第一,科学的发展对于世界市场的开拓、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历史学笔记》中,马克思注意到指南针的发明、航海术的进步的重要历史作用。他指出,l3世纪末14世纪初,“那不勒斯、西西里和阿拉贡同意大利其他地区之所以能有贸易联系。是因为使用了指南针……13世纪末,指南针已经被广泛应用。所以近海航行才能变成乘风破浪的远航”[3i(P41A'74)。l4世纪初,“葡萄牙人和卡斯蒂利亚人发现许多新的国度,他们在这方面也像在扩大贸易方面那样相互钩心斗角。……葡萄牙人租用热那亚人的船只。聘请他们的海军将领,向他们学会了航海术”_4(’。也就是说,正是指南针的发明和航海术的进步,才使得新航路不断开辟,这就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得以迅速发展,与世隔绝的美洲被纳入了近代文明的大家庭中,从而使世界历史逐步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第二,科学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巨大发展和民族或国家地位的提升。在奥托执政时期的德意志,创办了一些规模宏大的学府;在日耳曼,机械技术也开始有所发展;在北方,出现了许多城市并日渐繁荣。正是因为科学和教育的兴盛,许多城市成为贸易货栈、贸易中心,变得繁荣起来。这进一步奠定和巩固了德意志的统治地位。在罗杰二世统治时期,“双西西里日趋繁荣;双西西里的地位因萨莱诺的医学学校、自然科学学校、阿马尔非的法律学校而日渐重要。在那不勒斯.学校越来越多。在萨莱诺的一个学校里(讲授)阿拉伯人的怀疑论哲学;在阿马尔非,有一个完全脱离教会的诺曼人创办的国家法学校;从那不勒斯传人了许多意大利和希腊的法学知识”[】‘’。另外,蒙彼利埃城之所以成为法兰西南部的贸易中心,是因为“各门科学特别是医学、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学校教育也十分发达”口1(嘞’。马克思还记述了13世纪初菲力浦•奥古斯特为了增强本国的国际影响力、聚敛财富,而大力扶持科学和教育的事例,他“通过各种优惠,变巴黎大学为各国学者的中心,这并不是出于对科学的热爱,而是为了影响欧洲,为了使巴黎聚财”。并且,较之博洛尼亚学院在法律学方面的贡献,“巴黎大学对神学、哲学,后来对语言学(古典语)的学习则贡献更大’[](。

第9篇: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多层次证券市场 场外交易市场 产权交易市场 证券交易所

一、引言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积极的制度变革、充足的生产要素供给和外需为主导的需求快速增长三方面的推动,我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平稳的增长阶段,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目前阶段,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的世界经济依然没有复苏,导致外需一直不振,再加上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和体制改革收益的减弱,我国经济走到了一个拐点处。而大力发展金融市场无疑是一个重要突破口,这对于我国完成经济转型战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建立多层次证券市场结构为核心内容之一。加快完善多层次证券市场结构,解决融资和投资不对称矛盾,促进证券市场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完善服务,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框架构成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深沪两市主板市场(包含B股)、二板市场(包括: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以及场外交易市场(包括: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产权交易市场等)。主板市场主要是为大型、成熟企业的融资和股权转让提供服务;二板市场专为处于幼稚阶段中后期和产业化阶段初期的中小企业及高科技企业的资金融通和股权转让提供服务;场外市场主要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处于初创阶段中后期和幼稚阶段初期的中小企业、退市企业等在筹集资本性资金以及股权交易方面提供服务。这三个市场相互联系,相互依托,共同形成了目前我国特色多层次证券市场结构。

由于起步较晚,中国资本市场存在诸多方面的不成熟,尤其证券市场层次建设方面,不足之处表现尤其突出。相较于西方成熟证券市场的层次结构,我国证券市场在各层次证券市场的功能选择、市场定位、制度安排、监管标准、多层次证券市场之间的联系等方面均存在改进的空间和必要。本文的主旨为,回顾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发展路程,分析我国证券市场层次建设的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改善建议。

二、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后,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多层次证券市场的萌芽阶段(1978~1989)

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了股份制改革试点工作,并率先在上海、深圳等地展开。1986年9月26日,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证券业务部宣告营业,从此恢复了我国中断了30多年的证券交易业务,开始上海股票的柜台交易。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开始相继设立证券公司或交易部进行柜台交易。在这一阶段,我国证券市场表现为单一的场外交易市场,虽然交易非常活跃,但是交易极为不规范。

(二)多层次证券市场的形成和逐步发展阶段(1990~1998年)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投入营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营业,我国场内证券交易市场正式诞生。1992年2月28日,深南玻B率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由此,作为我国特定历史阶段产物的B股市场开始走向历史舞台。对于场外交易市场发展方面,则在建立统一的区域性证券市场层面上进行了大胆探索。1993年2月开始,山东淄博率先进行实践,随后国内其他许多城市的柜台市场也都迅速发展。但由于各地方政府盲目攀比,建立地方柜台交易市场的发展出现了混乱的状况。从1999年9月开始,地方股权交易系统相继关闭,仅剩上海、深圳等少数产权交易场所正常开展活动。同时,STAQ、NET等场外交易系统也被关闭。在这一阶段,主要是为大型、成熟企业的融资和股权转让提供服务的交易所主板市场逐步形成,并有一定发展,但场外交易市场依旧发展缓慢。

(三)多层次证券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发展阶段(1999年至今)

1998年12月,我国《证券法》正式颁布,并于1999年7月开始实施,这是新中国第一部规范证券发行与交易行为的法律,并由此确认了多层次证券市场的法律地位。在这个阶段,中国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进行改革,证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也日益拓展和扩大。2001年7月16日,正式开办代办股份转让业务(该股权交易系统简称“老三板”),以解决原STAQ、NET两系统历史遗留的数家公司法人股以及退市后的上市公司股份流通问题。2006年,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也可以进行代办股份转让(该股权交易系统简称“新三板”)。2012年8月3日,新三板市场非上市股份公司股份转让试点扩大至除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外的其他三个高新技术产业区。代办股份转让系统的产生,使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发展有了标志性的飞跃。同时,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资委、证监会等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下,以及非上市企业股权流动的强烈需求下,产权交易市场再次在全国迅速发展起来。据统计,2007年中国产权市场共计完成产权交易35718宗,同比上涨6.49%;成交金额总计为3512.88亿元,同比上涨9.99%,占当年全国融资总量的6.6%。在二板市场建设方面,2004年6月25日,中小板首只股票——新和成上市,中小企业板诞生。2009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公司股票在中国创业板正式开始上市交易,创业板正式启动。至此,我国二板市场部分的建设得以形成目前的结构。这一阶段内,主板市场继续完善,二板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的结构基本确立,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整体结构实现较大进步。

三、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主板市场内容需改革,宽度需增加

作为我国在改革开放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B股在履行完吸引外资的历史使命之后,目前对于企业的造血作用严重缺失,已经丧失相应的融资功能,而且B股也已不再适合作为中国资本市场面向世界的窗口。对于变为中国证券市场“鸡肋”的B股进行改革,已是市场共识。虽然A股市场逐渐成熟壮大,影响力日益增加,但我国资本市场目前对外开放的程度依然适应不了我国经济发展与国际地位提升的需要。相较于美国等较成熟证券市场,我国证券市场在对外国企业开放股票融资市场方面一直处于空白领域,这显然是主板市场宽度较狭窄以及证券市场对外开放度不足的重要表现。

(二)二板市场统一性不强,定位尚不清晰

作为为推出创业板而成立的过渡板块,同时随着创业板市场逐渐的发展成熟,二板市场中的中小板已经完成其历史任务。但目前,中小板市场依然独立于创业板市场而单独存在,而且在各项资源和市场发展方面与创业板形成竞争,使得二板市场内容并不统一,从而不利于创业板的发展和成熟。相较于西方较成熟市场的证券市场明显层次划分,我国二板市场和主板市场在上市公司条件的要求方面区别不是很大,缺乏对于上市公司级别的明确筛选,而且,较高的上市条件并不适用于普遍意义上的中小企业,这对于二板市场实现真正的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和股权转让服务的作用影响很大。

(三)场外市场功能存在不足,规范化与集中化有待加强

近年来,在众多非上市企业进行融资和股权流动的巨大需求推动下,我国场外交易市场迅速发展壮大。为解决非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流动和融资需求问题的新三板一推出便受到市场普遍重视和认可,但新三板市场依然存在诸多不足。一方面,新三板参与企业的数量较少,涵盖面范围较窄,对于中小企业的服务作用有限;而且,新三板投资者准入标准较高、交易和竞价制度不完善,融资功能较弱,导致市场活跃度不足,降低了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区达到88家,发展一个全国集中、功能完善的新三板市场的需求日益迫切。在产权交易市场方面,存在着交易行为不规范,交易质量较低,交易品种单一,交易方式低端,配套服务不足等现象,同时,各产权交易市场监管部门与监管规则不统一,均导致我国产权交易市场体系混乱,规范化与集中化程度有待提升。

(四)各层次市场缺乏联系,转板机制缺失

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各层次市场联系感不强,主要表现为各层次证券市场发行机制相关性和层次性不足、交易制度联系程度较低、退市制度和处罚制度完善性和执行力度不够以及监管部门和监管制度方面不统一。具体而言,在场内市场和场外市场联系方面,缺乏一个适当的转板机制,新三板上的企业即使达到了场内的上市标准,也必须重新申请IPO才能实现在场内市场上市,而没有形成独立的、便捷的新三板挂牌企业转板“绿色通道”,也就使得一些未来可能上市的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在场外市场挂牌,从而不利于各层次市场的发展和联系的增强。在场内证券市场和场外市场各自内部联系方面,我国的主板市场和二板市场定位差异性不强,使得两个板块市场缺乏足够的内在联系,甚至会在上市公司资源和市场发展方面产生彼此竞争;三板市场和产权交易市场同样存在着市场定位方面的重叠,而且由于监管部门和监管标准不统一,使得两个市场几乎处于相互隔绝的地位。

四、我国多层次证券市场的改革与完善建议

在主板市场方面,采取合适措施促使B股退出历史舞台,同时积极推出国际板(国际板指境外企业在中国A股发行上市的板块,这些企业在A股上市后因其境外性质被划分为“国际板”,属于主板市场的一部分),进行主板市场改革与完善。在二板市场方面,应逐步实现中小板和创业板合并,完成二板市场的统一;放宽二板市场上市条件,清晰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定位。在场外市场方面,一方面,应扩大新三板涵盖范围,并完善投资者准入标准、监管规则以及交易和竞价制度;另一方面,应积极进行产权交易市场交易规范化和丰富化变革,同时,进行产权交易市场监管改革,以实现统一监管体制,逐步建立国家交易市场、区域性市场和专业化交易市场组成的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在加强各层次市场联系方面,建立适应证券市场发展的法律基础,统一各层次市场监管体系和自律体系,并明确严格的升、降板块标准,以加强公司上市和退市管理,解决融资和投资不对称矛盾,从而使多层次市场能够保持活力,实现良好、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