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孩子科技创新能力范文

培养孩子科技创新能力精选(九篇)

培养孩子科技创新能力

第1篇:培养孩子科技创新能力范文

家庭 科技教育 孩子 科学素养

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学校教育,二是家庭教育,三是社会教育,它们担负的教育内容没有本质区别,只是从不同的侧重面对孩子进行教育,都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场所,家庭是对孩子进行科学意识、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素养培养的沃土,是对孩子进行科技教育的重要阵地。开展家庭科技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它的突出特点就是更贴近生活,更具有实践性。家庭科技教育活动更能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和条件,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开拓他们的知识视野,更能体现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家庭科技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科技教育的实施与开展,是一项涉及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并不是只有学校教育就能够完成的。对小学生进行科技教育应该在一个开放的空间和时间里,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作用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科学素养,是对社区教育资源、家庭教育资源的高效利用,特别是充分利用校外科技教育基地、实践基地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学习到了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国家、热爱家乡、热爱科学的优秀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所以,在家庭中开展科技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家庭中实施科技教育的可行性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科技活动的选题难度也不能太高,选择的工具相对简单,这样才适合小学生去完成课题任务。每个家庭中都有许多工具,而且有些是学校里比较少甚至是没有的,在工具方面就弥补了学校里工具少的缺陷,可以保证课题的完成。所以,在家庭中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可行的。

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的闲暇时间比较充裕,学生利用这些业余时间在家庭中进行科技教育活动显得更有意义。然而,受小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的限制,不可能去搞繁杂的技术发明、技术设计等,这就决定了在一段时间内,从一事一物出发,从一点一滴做起,这样就容易成功。青少年在家庭中进行科技实践活动就要考虑在家庭条件下能否完成自己的选题,同时,让选题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层次、生活阅历等。所以,在家庭中进行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应该选择的研究性强而且容易出成果的小课题,抛弃那些对于小学生来说“空、大、难”的课题,免得浪费时间和精力。

三、家庭科技教育活动突出特点是具有实践性

科学教育活动不能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必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家庭科技教育具有开放的活动天地,可以增加他们的实践活动机会,更能体现他们是活动的主体和主人地位,活动类型也丰富多彩,如调查研究、考察报告、小制作等,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辅导孩子进行科技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精神、科学素养的养成,是他们在不断地尝试、不断地完善中逐步提高的。因此,在活动中将活动的自交给孩子,让他们在失败与成功的交替过程中体验科技实践活动的乐趣,自主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潜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的科学素养,也培养了他们的情感意志,促进他们发散思维的发展。

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中,青少年在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自主探索中,要保证他们是活动的主体和主人地位,活动的全过程要让他们独立进行,遇到困难也应该是鼓励他们首先自己去尝试解决。但这不否认家长(辅导员)的作用,要真正起到“导”的作用。

四、善于捕捉孩子的创新思维火花

孩子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他们智慧火花和灵感的外显,家长要善于捕捉孩子在刹那间闪现出的创新思维火花,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

智慧火花和灵感的出现,同培养任何习惯一样,需要一个持久的过程,克服思维的惰性,引导他们去观察、去思考。坚持做到:给孩子的微笑和鼓励多一点,对孩子的要求具体一点,对孩子的活动空间宽裕一点,给孩子的灵活支配的时间多一点,用他们的“好奇心”作动力驱使他们去观察去接触周围的事物。由于孩子的天真无邪、好奇心强,他们所提出的某些问题,也许是成年人无法接受,甚至是背逆和无法解释的,但作为家长应该保护他们的这种好奇心,不要妄加指责,而是正确引导孩子进行科学思维,捕捉学生们的创新思维火花,引燃他们强烈的创新欲望。

五、家庭科技教育具有德育功能

家庭科技教育也贯穿着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科学技术的繁荣发展,不是某个人的事,更不是某个人就能够完成的,特别是知识爆炸时代,体现的更为明显,它是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环境,经过大家的合作探究,集大家的共同智慧于一体,才能得到研究成果,来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家庭科技教育,可以让孩子们摆脱“娇生惯养”的不良习性,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进取心、耐挫力,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合作互助精神、服务社会的良好品质等,所以,STS教育强调个人行为与科学、技术、社会的兼容性,这样的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六、开展家庭科技教育活动,促进家庭和谐

开展家庭科技教育活动,增加了家庭与孩子的接触机会,促进了家庭和谐。如孩子在家长的指导下广泛阅读科技书籍,家长与孩子共同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孩子同家长一同参加劳动,这些都是家长与孩子亲密接触的和友好交流的最佳机会。低中年级学生的科学幻想画、科技小报作品,高年级学生的小调查、小实验、小发明等,内容表现得有时幼稚些,甚至就是搞笑,也可能没有什么新意,但毕竟是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形式的作品,作为家长都要默许作品的成功之处,并加以欣赏和肯定。通过这样的家庭科技教育活动,亲子关系会更加融洽和谐,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的自主意识也会大大增强。

总之,家庭是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沃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新型人才的基础阵地,我们的科技教育应该从学校走向家庭,走向社区,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科技教育模式,促进青少年健康和谐发展,以适应信息及知识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

参考文献:

第2篇:培养孩子科技创新能力范文

我们所参访的学校,均把全人教育作为学校的育人理念,而人文与科技并重,正是台湾全人教育的写照。如:丽山高中的教育者期待丽山成为一所“以人文为本的科学高中”;瑞祥高级中学在其办学愿景的“科技瑞祥”中提出“以崭新方式看问题,整合科技与人文提高执行力”的愿望;台南第一高级中学在其发展愿景中提出“推动科技、人文并重的全人教育”;高雄女子高级中学在其发展愿景中提出“培养人文与科技并重的学术菁英”……从参访丽山高级中学开始,我就被台湾同行“以人文为本的科学高中”这样的教育情怀所震撼!这是多么美好的教育情怀,在无限可能的信息时代里,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比翼双飞,终将让孩子们在万千变迁中,处变不乱、应变自如、创变成常,而这正是台湾科学教育的目的。因为学生经过科学教育的培养与训练,便能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即具备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头脑,掌握科学方法,并能应用这些能力来了解环境、关怀社会、解决问题而又不断追求进步。

那么,台湾地区是如何开设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呢?在与台湾同行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台湾在中小学阶段,学校主要通过数学领域、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包括生物、理化、地球科学、生活科技)来对学生进行培养,除此之外,弹性领域的资讯课程也成为培养中小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之一。在高中阶段,学校则通过数学领域、自然领域(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地球科学)及生活领域中的生活科技和资讯科技概论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将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针对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从科学教育的理念、眼界,到具体的实施,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首先是理念上的差异。台湾地区的教育者力图培养出能适应科技社会的生活、变化和发展的新一代,其着眼点是学生的未来。因而台湾的科学教育不仅关注课程本身的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而且关注学生面对未来科技社会所必需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正是有这样教育理念的引领,台湾的课堂才有特别突出的民主意识、特别开阔的国际胸怀和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学习共同体。

其次是眼界上的差异。台湾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科学、技术和工程专才,而是培养全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因而,台湾的科学教育不是面向升学,而是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技社会发展的个性。科学课程的本质由学科知识导向转变成能力导向,从而使台湾的科学教育走出了“读”科学的怪圈,回归“做”中学科学的正道。

再次是课程实施上的差异。基于上述理念与眼界的差异,台湾地区科学课程的设计与学习内涵的主导权,回归到学校和老师。教学活动的设计由教师中心转变偏向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为避免评量的内容仍以知识性为主,台湾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以多元智慧与多元评量的理念作为评量的方式与内涵;中学阶段则以生活化的测验内容作为“基本学力”测验的评量方式。

我所参访的学校,的确都将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与态度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都在培养学生拥有“带得走的能力”,都将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的愿景。反观大陆一些地区的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分数第一”的理念依然横行在我们的校园里。为了“分数第一”,许多学校将原本属于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的课时用于高考科目的教学,教学的内容离不开考点与考纲,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学生的课余生活一片苍白。台湾地区全人教育的理念和有益的做法对于改变本地区的教育现状无疑是极具启发意义的。

启示一:科学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全民的基本科学素养。本地区有不少孩子对数理化的学习充满敬畏,孩子们从初中开始就感觉学好数理化太难了。这种学习数理化的畏难情绪,明显阻碍了科学教育的普及,极不利于孩子们科学思想的形成、科学行为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养成。台湾教育者早已洞悉科学精英教育的局限,于2001年实施的《中小学九年一贯制课程纲要》提出对数学和自然科学采用弹性结构。如将数学学科分为普通数学、数学甲、实用数学三门课程,以适应学业程度不同的学生学习之需要。其实质是使数学成为所有人的数学。台湾地区实施的这种课业弹性选择,促使中小学教育适应不同学业程度的孩子的学习需要,允许孩子们拥有弹性的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从而使科学教育走向大众,使公民的基本科学素养得到培养与提升。台湾地区这种面向全体、以能力培养为第一要务的育人眼界,的确值得借鉴。

启示二:科学教育应为孩子的未来而教。目前,STEM教育(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的统称)水平已成为衡量各国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然而就在技术日新月异的近十年,技术课程在整个中学阶段,非但没有得到重视和发展,反而经常受到高考学科的挤压。这种应试教育的短视直接导致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消亡,孩子们所拥有的不是与未来生活对接的能力,而是死的知识与应试的技巧。台北市内湖高级中学校长吴正东说:“全球化最大的特征就是快速变动,各种产业,各种学问,转移的速度非常快,所学的知识、技能,几年后可能就被淘汰了。如果我们只是要求孩子钻研学校课程内容,即使在班上名列前茅,对未来竞争力而言,恐怕也是不够的。身为师长的我们应该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感恩的人格特质,与人合作的态度,足够的韧性和毅力,对生活的热情及自我管理的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内湖高中为孩子们开设了丰富的课程,资讯学科甚至成为了学校最具特色的课程。打开内湖高中“高瞻资讯班”的三年课程规划表,我们发现学校不仅为孩子们开设了必修科目、选修科目、特色课程(程式设计、参访、智慧电动车等),还开设了加深加广课程(竞赛培训、大学师资专业指导等),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年级均开课。在台湾,为孩子们的未来发展而开设课程已成为每所学校的共识和自觉的行为。我所参访的学校,都将培养世界公民作为己任。如:丽山高级中学提出的“培养能创造、具宏观、理性与感性兼备的世界公民”、瑞祥高级中学提出的“国际瑞祥”办学愿景、兰阳女子高级中学提出的“落实全球在地化、在地全球化的理念,与国际潮流同步发展”的学校发展愿景、高雄女子高级中学提出的“培育富热情、活泼开朗态度、能展现才华且具备国际视野的卓越菁英人才”的办学理念……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学校至少为孩子们开设两门以上的外语;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如交换留学生、组织教师与学生访问外国学校;支持学生参加国际赛事及活动等。在这样的理念引导下,台湾教育不仅造就了具有国际视野的孩子,而且培养了孩子们参与国际交流的能力,教会孩子们尊重多元文化和明了国际交流的规则。台湾教育者如此开阔的教育情怀源于为了孩子的未来而教。这些带得走的能力终将成为孩子们超越自我、迈向卓越的力量与源泉。

启示三:“做”科学而非“读”科学。听、读、记、背是孩子们学习科学的传统方法,这样的学习方法饱受诟病。受欧美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影响,1993年以后,台湾的科学教育由传统的制约学习转变为建构学习,教学的重点从科学过程技能的训练转变为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2001年以后,台湾的科学教育由原来的科目改为领域,这一改革有效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各学科知识的联系更加紧密。因而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也由原来的分科学习转变为领域统整学习,能力培养成为科学教育的第一要务。为了使能力培养落到实处,台湾科学教育的教学活动设计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即科学教育主要透过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来进行,这主要缘于台湾教育者认为能力是透过孩子们主动参与活动来培养的,而不是教出来的。因而,科学教育在台湾不再以“读”的姿态出现,孩子们通过参与活动学习科学,“做中学”不仅提升了科学教育的品质,培养了孩子们面向科学社会的基本能力、思考方式和学习习惯,而且让科学教育成了公民科学教育,更多的孩子因此享受学习科学教育的过程。对比台湾地区,目前大陆一些地区“读”科学的现象依然严重――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中本该通过动手实验让孩子们在做中学的科学原理变成了教师讲解或观看视频,“做”科学理念的缺失、实验器材的匮乏以及教师对学生实验安全的担忧等因素是导致大陆一些地区“读”科学依然盛行的原因。孩子们在“读”实验和“背”实验结合的学习方式下,好奇心、想象力、创新精神等遨游科学世界亟需的品质消失殆尽,孩子们对科学世界探索缺乏热情。同样的,肩负着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学科,不仅课时被无情挤压,随意开课的现象普遍存在。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无法习得与未来生活对接的知识和带得走的能力。这正是两地科学教育的差距所在。

第3篇:培养孩子科技创新能力范文

《教育》旬刊:以您的了解,当下中国中小学生发明创造现状如何?

罗凡华:我认为中国的青少年并不缺乏想象力,缺的是实践平台。如果能解决这个瓶颈,局面就会有很大的改观。其实,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全世界都是很优秀的,这个结论有科学调查的依据。关于青少年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研究,德国慕尼黑大学是世界公认的权威,他们对此研究有数十年的基础,取得了不少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该大学在中国的孩子中抽取了2000份样本进行调查,发现中国孩子的想象力非常活跃,是明显高于世界“平均值”的。

《教育》旬刊:有观点认为,是应试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创造能力,您认为此观点对吗?

罗凡华: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我对这样的结论表示怀疑。因为它没有交代调查的背景、方法、样本的选择和数量等,这样的调查结果有很大的局限性。比如,按照“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就习惯性地推导出应试教育扼杀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这个观点有失偏颇。其实,即使在教育发达的德国,也是推行标准的应试教育。不过要看到,德国的应试教育强调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他们充分认可个体天赋、能力的差异,在小学升中学的阶段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分流,一些聪明的孩子进入重点学校重点班级,进行加量学习和双语学习,并引导他们开始从事科研活动。

《教育》旬刊:为青少年学生提供平台,学校做了哪些工作?

罗凡华:现在在不少城市、不少学校都有开展的关于学生创造发明的辅导,就出了不少成果。举个例子,一年一度的世界发明盛会、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的参展队伍、700多件参赛作品参赛,来自中国的小选手就拿到了少年组金奖。一个叫徐军航的孩子不仅有想象力、创造力,还懂得展示、推介和营销,很有经济头脑。和他一同参赛的几个中国孩子,也拿了一个银奖和两个铜奖。

对于当下的教育,我们不能一味地批评和指责,而是应该渐进式地进行改良。从我已在全国一百多个城市开过关于“轻松发明”讲座的经历看,我发现我们的孩子都很聪明,他们并不缺乏想象力,但缺乏想象力的实践。只有实践了,才能进一步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这样的机会和平台,正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今后应努力提供的。

《教育》旬刊:社会对于发明创造的认识还存在哪些误区?

罗凡华:有的家长希望孩子参加科技活动,能立刻出成果,最好孩子从第一节课就开始制作小发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很容易适得其反,创造性思维培养需要循序渐进。创造性思维培养过程中,动手制作是重要部分。开辟制作课,让孩子把自己的创意做出来,能让他们更有成就感,但是,首先要让孩子对发明创造有兴趣,产生一个成熟的创造构想或方案后,再进入制作阶段,成功的机会相对较高。家长往往容易产生发明影响学习、动手制作纯粹贪玩、孩子发明家长代劳等误区。

家长要从技术支持、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三个方面充分支持孩子的发明创造。由替孩子做事,变为指导孩子独立地思考,使其具备独立地解决困难的能力。同时,有意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引导孩子的创新,鼓励孩子说出改进想法,并给予鼓励,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家长不要带着浓厚的功利色彩去鼓励孩子发明创造,一旦孩子没有获奖或是取得专利,便冷嘲热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家长应该明白,发明创造的目的在于激励孩子的创新思维,让孩子开阔眼界,所以只要孩子愿意发明创造,即使没有出成果也是值得赞赏的。

《教育》旬刊:发明创造对于孩子素质的养成有哪些帮助?

罗凡华:创新能力是所有能力的核心,核心变化决定整体水平。长期的教学实验证明,通过一段时间有意识的创造性思维培训,不但创新能力将有所提高,孩子的其它能力也将得到大大的提升,包括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课堂创新无处不在,不仅是科技课程,基本上所有课程都可以将创新融入其中。孩子的发明创造多是对现有物的改良,需要他们有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敢于质疑的品质。孩子们要自行把各种创新思维技巧,如联想、类比、组合、移植等结合运用,大胆设想,寻找最佳方案。在此过程中,孩子的思维都在无形中锻炼得更加周密严谨。孩子进行发明创造,能够在不断地攻克难关中获得自信和乐趣。孩子有了一点爱好,生活也会因此变得丰富多彩,孩子在不断的尝试中,会变得开朗而自信。

《教育》旬刊:学生对发明创造有多大兴趣?

孙智昌:我们曾在多所中小学做了试验和调查,得出结论:98%的学生对发明课有兴趣;96%的学生想当小发明家,94%的学生和教师希望学校开设发明创造课,86%的学生和教师希望发明创造课融入学科教学中,93%的学生十分想把自己的发明创造方案申请国家专利,以便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为国家作贡献,99%的学生听了发明创造示范课后还十分想继续听。通过实践和调查,学生们对发明创造是感兴趣的,是欢迎的。从学生完成的发明创造方案来看,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发明方案也为数不少。很多学生表示,学了发明创造的思想方法后,看事物的态度不同了,想问题的态度不同了,想问题的思路宽阔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所以,如果我们不为学生提供这种发明创造教育机会,他们或许永远不会有发明创造,永远把创新的火花深埋于心中。

《教育》旬刊:面对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学校应该持什么态度?

孙智昌:我们不要避讳我国学生创新能力不足这个弊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激起了国人对文学的极大热情。其实,莫言的正规教育是不完整的,也就是因为他并没有受过刻板化的正统教育,才能写出“天马行空”的乡间“魔幻”文学。说到创新能力培养,就不得不提美国教育。《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SAT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800分“及格线”,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成绩的只占2%。对于分数以及及格率,在我看来,不必太在意,不必对“普通”的美国高考成绩单做过度的阐释,更不必为“样本”的典型性以及考生的身份(高一或者高二)找各种借口强行辩解,对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不能回避。必须正视事实,反思结果,而不是听之任之放跑了问题。洞察“成绩单”背后的奥秘,远比计较数字更有意义。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我国基础教育侧重点必然和美国不同。应该说,中美教育体制各有优劣,我们不能以己之短比人之长。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制度偏重于应试教育,忽视了对个人能力的培养,但其中也有很多闪光点。为此,我们无需用这样一个报告结果来吓唬自己,妄自菲薄。随着创新能力显得愈发重要,培育有创造性而非中规中矩的学生,需要有社会合力推动下的大教育观的普及,需要改变现有的教育观念和思维。当然,在此并不是说美国的教育就一定是最好的,它只是我们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参照系而已。教育不能脱离人的个性和生命,是多元化的,不能拘泥于某一具体模式而使其僵化。

《教育》旬刊: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第4篇:培养孩子科技创新能力范文

 

据文献记载美国是儿童玩的天堂,小学生在玩中学,他们的课程玩的内容比较多,无论男女学生玩得都比较野;例如美国孩子玩单车滑板,在楼梯,山坡,横冲直撞,看得人心惊肉跳,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山姆大叔在国际舞台上所作所为也是让人"心惊肉跳"的。而中国孩子玩起来小心翼翼的,总好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控制孩子们的行为,因为教师给孩子的玩做了严格规定,怕玩出了事情。相反,美国小学生在上高小前,孩子的主要任务是玩,他们几乎玩"疯"了[1]。

 

美国群众性体育运动,一年四季,男女老少,从不间断,他们在悬崖下滑翔,在几千米高空跳伞,其冒险家精神让我们汗颜,这种精神带动美国孩子风风火火地玩,各种少儿体育比赛能训练孩子的耐力和体力。这也让人联想起在奥运会上为什么我们的人口第一大国却只能拿第三名。

 

美国孩子很少写作业,而是读作业,读图画书是他们的主要作业,家长负责记录孩子读的书名,以读为主,以读带动写,发展孩子个性;而中国孩子以写为主,生字本和作文本相当厚,字要写的漂漂亮亮,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写字,仿佛要培养全民书法家似的。美国孩子会把电子游戏作为一门课程来发展自己的特长,他们这样认为:在电子游戏世界里,你可以增加能量来改变自己,可以决定你将要面对的挑战,胜利有快感,失败了大干一场,一次一次反复努力。美国小学生可以边玩游戏边编程序。而在中国,网络对孩子的发展却不像美国那样好,网瘾少年却是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不得不引起人们深思。其实若在教师监管下,玩电子游戏完全可以作为发展孩子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钱学森先生在2005年3月29日谈到自己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所受的教育说:我本来是航空系的研究生,我的老师鼓励我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我到物理系去听课,生物系有摩根这个大权威,化学系的课我也去听。有趣的是,加州理工学院还鼓励那些理工科学生提高艺术素养。我们火箭小组的头头马林纳就是一边研究火箭,一边学习绘画,他后来还成为西方一位抽象派画家。大科学家都全面发展,农村小学生更要根据自己兴趣全面发展自己,多接受科学和艺术的洗礼,学校更要为他们搭好发展平台,而不是仅仅学好语文和数学,考试拿高分。

 

美国的学术团体或大学会定期在各学校组织学科对抗赛,令人惊奇的是差生也可以自由参加,这在中国是不可能的。在我国老师没有选中你参加说明你没有得到他人的肯定,在这种"文化缺氧"的范围中,有多少孩子敢于发现自我,勇于自我肯定呢?这不得不引起人们深思。小学生画画喜欢涂鸦,中国人认为他们画画乱七八糟,而美国人却认为这是富有幻想的表现。因为毕加索的画,人物是多边形组成的,根本不像人形,那是因为老毕加索在返回童真般的幻想世界,从这可以认为这也是美国人倡导幻想的表现。小孩子爱躲在桌子底下做游戏,爱涂鸦,爱追逐打闹,这也是富有幻想的表现,有幻想才会有创造性,教师应该保护孩子们的这份珍贵的幻想。美国老师的讲课非常没有条理,似乎老师根本就不备课。美国小学生的课上,如果没有学生的提问,老师的课根本无法进行下去。美国学校的教学基本上是点到为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自我表达能力,对学生的独立精神培养非常重视。我们在这方面也可以学习美国,定期开展画画和艺术竞赛,为孩子的幻想和疑问设置平台。

 

据说美国小学生五年级社会学习教科书上有一页评论,题目是:怎样才能知道你所知的是真的?"虽然我们介绍了这么多的知识,但是不要以为这些知识都是正确的,这些只是目前为止我们所能知道的。就像很久以前有人认为地球是平的,后来才发现地球是圆的。所以永远不要认为已经知道的知识就是正确的,永远不要停止怀疑,因为停止怀疑也就停止了思考,而没有独立思考对人类的进步而言是件很危险的事情。"这样的思考习惯始自小学,美国人从小学开始,就给孩子灌输敢于怀疑权威的思想,这会为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质疑老师的观点,"会提问题"是美国老师考察学生学习能力的一个尺度。即使在标准化的考试中,也可能没有标准答案,关键是看思路。而我们会为孩子的标点符号错误花掉大量时间来纠正。美国的作文重在考核作者对主题的表达,并不在乎小的语法错误和拼写错误,只要文章有很好的主题,结构完整,中心思想明确,用词恰当就可以得到很好的分数。相对而言,国内在作文中错别字扣分的规则和标准似乎也可以改了。只要孩子有创造性思维的提出,文章即使有几个错字,也不必太计较。

 

美国大人和孩子都不怕丢丑,所以自信心很强,而中国却一旦差生在课堂说错,我们就会哄堂大笑,从而伤害他们的自信心。相反美国小学生的足球课上,即使孩子动作做错了,美国业余足球教练也会夸孩子的闪光点,美国的孩子失败了也过"凯旋门",所以他们没有任何灰心丧气的样子。美国孩子的那种舍我其谁的自信心,正是得益于他们独特的教育方法和社区教育环境。这种培养自信心的方法是什么?其实,美国培养孩子自信心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让孩子参加各种各样有组织的体育运动,我们也应该大力搞一下类似的这样的体育运动。

 

美国人对孩子们的软件建设搞得比我们好,硬件建设也比我们重视,住宅区建有专门的儿童娱乐区,我国在这方面还做的不够,至少没能像美国那样给孩子们一个充分发展的专门活动中心,尤其在农村地区。美国的教育是把孩子的世界还给孩子,美国孩子的成就感比我们孩子的强。美国孩子玩电脑可以自己编程序当黑客,而中国一些孩子会沉迷于游戏而不能自拔,这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美国人对青少年体育运动的重视远高于中国,游戏和运动能健全人格,发展个性,而我国孩子的身体素质不尽人意,这在中日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中有所反映。就拿美国少年足球比赛来说,一场足球赛下来,谁打的好,谁打的差,观众和队员心里都有杆秤,对缺点和错误只字不提;哪壶开才提哪壶,输了球的集体还钻"凯旋门",孩子在这个集体中形成的自我意识中,非常需要对自己"闪光点"的认同,通过家长和教师、教练的默契和配合,用掌声肯定每个孩子的努力,孩子从别人的肯定当中,找到自信。美国幼儿园和小学摆满了孩子们自制的玩具和"艺术品"面具,陶土制品,美国式的玩具多种多样,这在中国农村小学是很难见到的。美国学校的活动多种多样,但是孩子们对各种活动有选择的自主权,活动开始前几天孩子家长会收到通知,若不愿意参加,填个表就行了;在我国,若是谁不参加不感兴趣的集体活动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在做中学使美国出了乔布斯、比尔﹒盖茨这样的世界名人,据说他们的成功就得益于社会实践。难道我们的教学就不能在实践动手上花点力气吗?。我们也可以在小学定期举办科技发明比赛,手工制作大赛,让科技知识的魔力征服我们的小学生,让科普实验走进千万个小学教室,让科学启迪孩子们的兴趣。好奇是孩子们的天性,这为教师启发孩子提供了良机[2]。例如科学家李普曼小的时候,他的老师经常给他们做一些有趣的物理小实验,这使他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没有生动有趣的自然科学课,或许人类会失去一位诺贝尔奖活动者,但不幸的是在笔者所教的学校,自然课形同虚设。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应该得到改革,以单一语文数学分数来评价教学质量的现象应该得到改变,例如采用手工制作课成绩,体育课成绩,艺术课成绩,美术课成绩,信息技术课成绩,但是现实中目前的唯一的评价指标依然是语文和数学成绩,其他课程如同虚设,尤其国家投资的各种实验器材有的根本就没有被使用,因为教师的考核成绩是和学生的成绩挂钩的,有时会牺牲副课来获取语文数学成绩的提高,这也造成学生的厌学。如果不考核科学与手工制作课成绩,教师根本不会让学生去上科学课的,只是让他们一味地写字,再写字。据调查,有学生会在语文课上画画,数学课上叠飞机,这和美国孩子相比,我们孩子的创造天性在萌芽期就受到抑制。其实,爱活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教师的教学要善于利用这种天性。笔者曾经让学生以学校修剪的柳枝作为活动课的材料让学生动起来,结果学生全员上场,有的竟然当起了我的老师,教我做柳条哨子。从这可以看出要让学生动起来才能唤醒中国孩子的创造性,否则,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减负"精神为宗旨仍然是句口号。既然有这么多玩起来开心,学起来轻松的游戏我们何不利用起来,这可比坐在桌前麻木地写字强许多[3]。

 

创新人才培养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一项事关国家根本利益的核心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小学处在这项工程最为基础的一段,其质量将决定以后学段的供应发展,影响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系统的生产,因此,小学阶段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奠基作用。但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能力的发展和培养是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坚持,需要有更大的社会共识。许多天才的科学家,均养成于自由、开放、不断鼓励创造的学习环境中。天才是从"问题"中,找到"许多方法",并选择"有效的方法",对问题提出解答。资优生要发展,劣等生也要发展,他们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应该以全人的观点来培育,或许在某些领域劣等生会强于资优生。除着重培养学生认知发展外,更应重视学生情意发展、社会技能培养及人文关怀素养之陶冶,让学生具有健全之人格。所以,在学生培养中,不仅是教师科学素养的提升,而且需要加强学生创造力、人格教育、多元智慧、领导才能等的开发和研究。创新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学习一切先进的教育理念,用美国人的先进理论来指导我们孩子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创新。

 

综合实践活动对于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经验,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现代科技在综合实践课的应用就是普通化了的高科技,美国出了个比尔盖茨,就是因为美国教育注重科技社会化应用。即让高科技走进课堂。[4]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应用知识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从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我们教育落后的农村地区更应该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不乏有领军团队。

 

例如,有的小学除了科技创新实验班,又有人文创新实验班,有的更是提出培养在数学及自然学科方面学业优秀,在人文学科方面卓有特色,在艺术、体育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专长等学生,目标是培养各方面的领军任务。其实科学艺术从来没有分家,物理学家薛定谔说,音乐能启发我的智慧,每当我的研究遇到困难时,优美的音乐能使我突然开窍。[5]培养学生的兴趣不能仅仅限于语文和数学,学校在培养目标落实上,也不仅仅针对创新实验班的学生,而兼顾到全校所有的学生。探索出:"小学、初中以培育学生激发兴趣、高中在广泛兴趣基础上聚焦志趣,大学在志趣聚焦基础上凝练志向,这是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值得进行实践探索的一条新路"。上海中学科技实验班,以聚焦志趣为突破口,注重学生科学实验与课题研究,其志趣聚焦的核心价值是思想导向,促进学生个性化的知识构成是志趣聚焦为抓手,志趣聚焦是要促进创新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志趣聚焦是切入口,它可以推进现代学习方式的革新,志趣聚焦的境界是提升人文素养,学校也提供各类展示平台以激励学生志趣聚焦。在农村小学,各种先进的科学实验设备需要补充,才能为学生志趣发展打好基础,但是,最重要的是教育管理机构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设备的使用与教学考核相挂钩。让花了纳税人钱的设备真正为学生所用,而不是为应付上级检查而装模作样地用一下。

 

专业教师缺乏,教学器具缺乏,这也是目前农村小学的现状,笔者在宁夏固原张易黄堡村小支教有切身的体验,体育课最多只是打打篮球,学生不知道足球和排球什么样,更没有摸过电子琴。这样怎么能培养出充满自信心的多样化的创新性人才呢?关键建立语文数学以外的课程考核体系,来引导教育教学。

 

其实,体育比赛和游戏活动都是训练学生创造性的很好平台,通过比赛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靠什么来唤醒中国孩子的创造性,是靠新奇的玩具和千奇百怪的玩法和使孩子们动起来的体育竞赛,还是靠文字性的语文数学课本和老师的无数次考试?教育创新需要的是今天的实践探索,不是空洞的口号。我们应该培养出敢于异想天开,不怕困难的,动手能力强的新型复合型人才,为我国成为未来创新性强国作好人才储备,而不是仅仅培养考试拿高分的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目标的实施最终要层层分解并落实到农村学校和每位教师身上,如果推动改革的外力、政策的引导力与学校及教师内在的动力不能形成一种合力,改革的远景只能永远停留在理想的层面。其实农村小学教师的考核应该将副课列入和主课同样地位,尤其实践动手活动课更应该扎实推进,建立以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的体制来评价教育教学,语文课程也应加大阅读课教学,减少写作内容,这是否合理,应在反复实践探索中找到答案。

 

有人说,少年强则国强,小学生素质教育是关键,西部地区农村小学教育仍然落后于城市,学生的全面发展仍然没有落到实处,面对幼稚可爱的农村孩子,我们更应该把他们的素质教育搞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千千万万的创造性人才,为我国成为创新性世界工厂打好基础,四大发明的故乡才会越来越强大。

第5篇:培养孩子科技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教育;科技创新作业;问题与对策

引言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小学生的培养方向将逐步减少死板的课本教学、大量繁重的纸质版家庭作业,增加科技创新方面的拓展活动,这样一来减轻了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二来提升了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各校也开展了各种科技创新竞赛来激发小学生的科学潜能。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既是检测学生是否学会课上的知识点的一种方法,更是对科学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对学生实际动手、实际操作的锻炼,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挖掘其科技创新潜力。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开展情况,可以反映小学科学教育的成果,也可以反映出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正因如此,在2016年北京大学生启明星项目申报中,作者申报了“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现状调查及对策建议”,希望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北京市小学生科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国内外小学科学教育的研究,提出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及科技创新作业方面的一些提高和完善的措施。

一、研究综述

文献调研显示:一方面,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方面,涉及面虽然广泛,却很少关注科技创新作业这个具体环节上,更无具体的措施提出;另一方面,部分学者对于小学生科技创新虽有初步的研究,但关注点只停留在课堂层面,并没有着眼于科技创新作业课下的问题。目前国内有些研究学者从科技、教育等方面提出建议,张仁开教授的《发达国家中小学科技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2013年)发表了关于我国现在科技教育的瓶颈及问题的研究,就曾提出学校应多注重科技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和多样性,使小学生对科技创新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应重视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科学引导作用。杨业华的《小学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化问题与对策的研究》(2014年)提出了在基础教育领域,小学科学教育基本上没有一席之地,短线教育不受重视,建议政府应该以行政力量积极推动科技课程的实施。陆静的《项目推进教研引领自主创新》(2014年)提出建议,应积极开展生活中的创新教育从创意教学、创意课堂、创意生活这三个角度出发,充分挖掘学科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进而实现面向“每一个”的创新素养培养的教育。文献调研发现,国外学者对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研究几乎没有,能查阅到的主要是对一般学习科技教育工作研究较多。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对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问题开展过相关研究,这给本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机会和空间,使本研究意义非凡。

二、北京市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现状

“科教兴国”是部级战略政策,在近些年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科教的年龄段不断提前,如今更是已经渗透到小学阶段,科技创新要从娃娃抓起,那么,作为科学教育检验标准,同时又是挖掘科技创新潜力、培养科技兴趣的重要工具——科技创新作业在北京的小学生中开展地如何呢?1.调研情况简介调研小组有代表性地选择性地走访分布在北京朝阳、海淀、西城、石景山等城区中的6所普通小学和6所名校,针对学生、家长不同的人群分别以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收回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80份。另外在老师的协助下,选择了几位小学科学老师,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当面访谈。2.名校比普通小学开展得好我们将问卷结果详细的做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首先,通过对148份普通学校和132份名校调查问卷进行比较,发现:名校中学校已开设科技创新课的有81%;将要开设占9%;开设过,现在已经不开设了达10%。名校认为有必要有科技创新作业达87%;没必要,只关注学业即可占9%;无所谓占4%。而普通学校中学校已开设科技创新课的有54%;将要开设占19%;开设过,现在已经不开设了达27%。普通小学认为有必要有科技创新作业占81%;没必要,只关注学业即可占11%;无所谓达8%。从上述指标可以看出名校比普通小学更加重视科技课的开设及科技创新作业的布置。从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内容来看名校与普通小学区别不大,基本都是网络课堂作业、亲自动手小制作、科学小发明、参观科技馆、了解科技知识、科技小论文等。从作业完成过程来看,名校的学生表现出更愿意向父母、老师主动寻求帮助完成科技创新作业,而普通小学竟然有5%的同学给出不解决的选项。从科技创新作业效果来看,名校的问卷统计出通过科技创新作业孩子更感兴趣了达87%;依然无兴趣占13%。而普通小学通过科技创新作业孩子更感兴趣了只占68%;依然无兴趣达32%。还有从有无设置科技特长生、参加科技竞赛及科学老师配置等方面调查数据来看,名校都要好于普通小学。3.高年级比低年级对科技创新作业更重视研究小组将小学生分成两个阶段,4~6年级为高年级,1~3年级为低年级,通过将高年级和低年级的调查问卷分别统计发现:高年级学生比低年级学生更加重视科技课的开设及科技创新作业的布置,高年级同学会参加一些科技竞赛,独立地思考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主动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能独立完成简单的动手制作科技作业,从而对科学知识感兴趣的也大多分布在高年级同学之中。4.家长对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重视度、认可度不高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家长填写问卷过程中,调研小组发现:家长对孩子的科技课作业关注度太低,问卷上很多关于孩子科技科作业的相关问题都不清楚,比如孩子遇到科技作业问题如何解决的、每天需要多长时间完成科技课作业、科技科作业以什么方式留的等等。很多家长在填写数字时还与调研小组商量着,对很多问题都没有关注过。有部分家长在接受调查时很不耐烦,置疑科技创新服务业的用处,认为现在教育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创新是少数人的事,小学教育作为普遍教育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总的来说,北京市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然而,调查结合访谈,发现北京市小学生的科技创新作业也存在一些问题,除上述的在普通小学与名校中发展不均衡、家长不重视等之外,还存在:科技创新作业的布置一味死板的依照教材大纲,而大纲存在滞后及脱离实际等情况,并没有从启蒙学生科技思维的角度灵活出发,没有结合孩子们的实际生活,学生难以形成科技创新意识。部分科技创新作业的题目已经超出学生自身能力范围,很多科技创新作业转为“由家长替代其完成”,甚至出现找“”现象,并没有起到锻炼学生、启发学生、激发学生的作用。

三、原因分析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通过访谈与调查分析,名校与普通小学的不均衡主要原因是因为名校受到国家和教委的关注更多一些,课程设置更加先进,师资力量更加雄厚,学生家长素质相对较高,各方面的资源配置都要优于普通小学。从而在科学教育及科技创新服务业的开展方面,名校比普通小学更优秀。在师资力量安排上,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小学普遍地将师资力量大多集中在高年级,认为高年级同学更能理解这门课程,能够充分地为今后的物化生课程打下夯实的基础。其实低年级的科学启蒙需要更高的技巧和耐心。2.教育导向的误导家长对孩子科技作业不清楚表面上的原因是家长要上班很忙,没时间管孩子的作业,可实则何尝不透露着一种认识上的本质,即在很多家长的潜意识里没有真正重视科技创新作业的重要性。他们更看重学生的主课成绩,把科学教育作为副课,认为小升初、初升高等升学考试都不考,学不学无所谓。还有部分学校因为国家为小学生减负、国家没有制定出更加完善的课标、学校领导不重视该课程、学生家长反对该课程、学生不理解该课程而不再开设科技课程。3.宣传与实施不到位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写到“小学科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小学生基础性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的责任。”而小学作为教育的起点,政府与相关部门表面看似下了很大的力气来做普及宣传活动,但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这不仅仅需要家校双方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及教育部门的规划、宣传、实施与监督。规划,我们可以看到《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但标准滞后于科学的发展;至于宣传、实施与监督,力量可想而知教育部门仅有的人力、物力都集中到与升学有关的教育中,故虽有规划,但宣传与实施均不到位。4.作业与学生能力脱节部分学校的科技创新作业题目偏难、偏抽象,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小学生知识范围,要完成这些作业,对学生要求较高,查阅资料并理解它,很多不是小学生能够实现的。除上述原因外,还存在一些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学校开展科技创新课以及留科技创新作业完全不理解;以及部分偏远地区网络信息技术配置低,查阅资料不方便等原因导致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的完成存在诸多问题。

四、北京小学生科技创新作业方面提高和完善的建议

第6篇:培养孩子科技创新能力范文

作为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都是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问题。然而我们的任务是要在简单平凡的日常教学中,挖掘教学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素质。对于儿童来说,只要獨立思考能想出一些新的东西,都可以认为是创新的。

二、努力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人际环境

研究表明:一个充满乐趣的环境可以导致很高的创造力。教育者的任务应该是营造心理自由、充满乐趣的创造性环境,使学生进入一种放松、开放的状态,能集中精力学习、创新。面对学生的尝试行为,教师不能简单的批评与训斥,而应详细了解他们尝试行为的实质:想了解什么、体验什么、探究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尝试条件,鼓励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有益的探究行为,以满足他们强烈的尝试愿望,并针对尝试过程与结果,对他们进行指导,以提高其探究行为的教育价值。

(二)创设宽松的时空环境

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重视他们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各种探究活动的材料、工具、场地等。因而我们教师应该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理解学生的这种想法,支持学生的这种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校内外活动。给他们提供多感官活动的时机,当千姿百态的事物展现在面前时,尽可能让他们亲自看看、听听、闻闻、尝尝、摸摸,在探索生活世界奥秘的过程中认识世界、进行创造。

三、以多样的内容和形式搞好科技创新实践活动

(一)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要开发兴趣、注重个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科技创新教育过程中,辅导教师要通过选题、活动形式、评价机制等方面努力调动学生的兴趣。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趣”被激发的程度。例如,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实践,体验“趣”的三个层次:感受新奇,体味发明创造的乐趣;破除神秘,建树发明创造的兴趣;实践行动,享受发明创造的行趣。只有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潜能才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趣”的激发,需要教师正确、巧妙、有效地引导。在此基础上,加强辅导,激发学生参与活动和发明创造的欲望。

(二)科技创新活动选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实践活动的选题,最好是从学生身边最司空见惯的事物或现象着手,这样的选题符合少年儿童认知需要,容易激发少年儿童的兴趣,开展活动也占尽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也能减少活动开支、易于活动的开展。

(三)活动形式要种类多、方式新

科技创新实践特色活动要形式多样。如可以开展科技创新知识竞赛活动、听专家做“实践活动知识讲座”或科普知识讲座活动、实地考察或参观调查活动、小论文交流活动、科技发明作品征集比赛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科技发明与制作活动,展示学生科技发明成果活动、为学生的小发明申请专利等活动。每学期排出了活动安排表,由相关教师进行辅导,学生定期进行各种创新实践活动。

(四)活动过程要遵从童心、及时调控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得知识与能力的过程,所以教师设计活动方案要遵从童心、寓教于乐。由于创新实践活动需要打破常规,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往往会遇到各种意外情况,所以还得应对各种变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加以调控,发现新情况,分析新需要,研究新方案,解决新问题。在调控过程中,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预设方案进行修正、完善和补充,使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达到预期目标。

四、学校要为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创设环境,保障活动有序开展

(一)加强制度环境建设,确保科技教育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

为保证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要制订较为完善的规划。除了具体安排每学年的科技活动内容外,还要大力投入科技教育资金,逐步完善科技教育奖励制度,改革科技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等措施,激发师生参与科技发明活动的热情。

(二)加强硬件环境建设,激励学生广泛参与科技发明活动

硬件环境建设是进行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和保证。我们学校一直注重硬件环境建设,想方设法从环境方面激励学生参与活动,为实践活动的开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除此之外还充分利用校园环境的导向,在校园文化墙、教学楼等处,张贴本校学生的科幻画、科技创新作文、古今中外的科学家、发明家的画像及其激励学生成才的名言,营造出科技发明教育的良好氛围。

五、结合农村自然条件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良好环境

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作为教师可以与学生父母多进行沟通,努力让学生的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适当的帮助家长找到一些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做到家访要正确及时,并要求孩子在场。比如说,一些家长害怕影响孩子学习成绩,一般在农忙时节都不愿让孩子参加到劳动中来,其实现在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共同发展,作为家长就可以让孩子适当的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一方面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参与的乐趣,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让孩子体会到一颗一粒都来之不易,无形之中也培养了孩子节俭的美德。在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当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有一个心理自由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得到自由的发展。

六、开展竞赛,为学生搭建展示科技创新能力的平台

学校和科技创新组织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平台,以便每个学生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的思维和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交流与锻炼,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再去不断地再去求知和探索。

七、选拔培养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

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关键是要有专长的创新性辅导教师。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是学生兴趣的激发者,是活动的调控者,是探究的先行者。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往往是靠创新型优秀教师的努力而形成的,学校要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首先要在选拔培养有专长的创新型优秀辅导教师下功夫。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强盛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才成长的基因,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科技创新、发展领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第7篇:培养孩子科技创新能力范文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就成功了一半

现代课堂教学强调学生参与,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思考,丰富了他们的感性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的优势,把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图表、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呈现,改善了传统教师枯燥的板书和讲解,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指法时,通过多媒体课件,能够更清晰地讲解如何进行正确的指法操作。首先通过展示手指分工图,讲解正确的手指分工,让学生对双手的分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然后再通过播放指法操作示范录像,让学生对正确的操作加深感觉上的认识。这样,再让学生去练习指法,教学效果会更佳。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创设、优化教学场景,借助美好的事物的演示来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激发孩子们的探究兴趣和动手操作的欲望,引导孩子们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比如在用FLASH制作跳动的小球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我首先利用广播让孩子们欣赏几组跳动的小球及瓢动的叶子,孩子们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惊奇“怎么才能做出这些跳动的物体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孩子们:“这些作品是在FLASH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孩子们:“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还可以比他们做的更好。”孩子们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调动了孩子们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学生有了求知欲,变成了学习的主人,你的课就成功了一半。

二、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适当地让学生参与电脑竞赛

我们在上课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般都不允许孩子们玩游戏。但是我觉得也不要完全的否定。既然孩子们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孩子们通过适当的玩游戏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我记得我有两节课是这样上的。在一班上课时,我一开始直接讲解指法要点,这时,孩子们学习起来不但觉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不要说让他们自觉地练习了。在二班上课时,我就改变了教学方法。在教学新课中,就采取游戏比赛的方法,先让孩子们以《金山打字2013》中“青蛙过河”这个游戏进行比赛。孩子们在“青蛙过河”这个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要点,孩子们学得就很认真。这样,既保持了孩子们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孩子们自觉去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三、整合学科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乐趣

信息技术可以改变孩子们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孩子们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说“要注意培养孩子们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利用它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同样可以促进孩子们的学习。如在低年级画图工具进行《热带鱼》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美术课中孩子们自己用笔画的“热带鱼”作品,再欣赏老师用电脑画的“热带鱼”。通过对比,让孩子们感受到利用电脑也能制作出美术课的一些作品,并且比画的更漂亮。同时也让孩子们体会到信息技术课也包含了其它许多学科的知识,从而产生要学好信息技术课的想法。

因些,我觉得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一定的整合,能够唤起孩子们原始的学习动机,不要教师进行过多的激励,孩子们都能自觉地进行学习。

四、教学中,要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新的课程改革纲要中有这样的两个要求。一:“改变课程实施过于接受学习的现状,倡导孩子们主动参与动手,培养孩子们获取、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结合以上两点可以看出,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孩子们自己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在教学中应该留给孩子们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进行自主探究,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在学习《设置艺术字》这一课时,我们教师不必要求孩子们一定要设置成为红色,可以按自己喜欢的颜色上色,结果孩子们制作出来的比书上的漂亮多了,他们也非常的高兴。所以说,大胆放手,有利于充分发挥孩子们主体性,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五、加强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在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

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规模日溢扩大,网络伦理道德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育课程,被正式纳入一种西方世界被称为:“计算机文化”的文化现象中加以研究。所以我们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对孩子们进行除了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外,一定还要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更应该加强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方面的教育。我们应让他们明白计算机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不要把它当作游戏机。在学习理论知识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等知识时,教育他们要正确地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不要使用盗版软件,从小树立知识产权的意识;教育孩子们要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不能仰慕电脑“黑客”。在学习网络这部分知识时,面对互联网,教育好孩子们要遵守《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不要浏览不健康的网页,不要沉溺于虚拟网络空间。

六、合理评价,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8篇:培养孩子科技创新能力范文

【关键词】幼儿;动手能力;培养;方法

科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积极而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从事一些精细的、灵巧的动作时,就能把这些区域的活动激发起来,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对孩子来说,双手越灵活,大脑得到刺激和锻炼的机会也就越多。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要真正让每位幼儿有双灵巧的双手,需要家长与教师积极沟通,共同努力。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呢?

1.转变观念,相信孩子,多给他们机会

家庭教育中的误区表现在观念上,他们没有认识到手活动与脑活动之间的密切联系。他们认为生活中的学习不是学习,拿起书本才是学习;又认为动手操作用不着从小培养,长大自然就会。并且家家都是独生子女,所以生活上处处包办代替,使孩子失去锻炼机会,长辈们对他们百依百顺,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导致现在的小朋友娇生惯养,依赖性强,动手能力很差,缺少勇敢精神。父母要重视发掘孩子的潜力和能力,冲破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将孩子的动手能力教育列为重要的教子课题。实践的过程是对孩子综合能力的检验,孩子在实践中才会真正地发现和了解自己。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就不敢尝试或害怕失败,父母不要代替孩子动手,而是要鼓励和支持孩子,让孩子肯定自己的能力。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理,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完成。其实,生活中的许多事,都是幼儿们力所能及的。如吃饭、穿衣服、发餐具、整理玩具、文具、叠衣服、穿鞋子等等,我们都应积极鼓励他们去做,要变“圈养”为“放养”,变限制为引导。如遇到一些有难度的动手活动,我们就应教一些方法、技能后再具体指导幼儿反复练习,不断实践,这样幼儿既参加了最简单劳动锻炼,又发展了动手能力,还为将来走向社会作好准备。在父母的信任和鼓励下,孩子的能力会不断提高。孩子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会培养出独立精神和勇于创新的意识。父母把信任传达给孩子,孩子就会树立“我能行”的心态,并在实践中不断印证这种感觉,最终干成一番事业。

2.创造良好的动手环境,精心设计活动

幼儿园是幼儿一日生活的场所。因此,在幼儿园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动手环境,让孩子动起来,做起来,能有效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2.1 在区域活动中创设环境。我园开展区域活动以来,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尽可能地投入一些能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游戏材料,给幼儿创造一个能让小手动起来的环境。孩子们常常在特设环境中通过互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分享经验,所以环境能呈现孩子们连续的探索过程。

2.2 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形式。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因为游戏具有促进幼儿发展的功能,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契机。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自然性等特点在游戏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如:小班幼儿进行串珠子、搭积木等游戏;中班幼儿进行拼图、玩水、玩沙等游戏;大班幼儿进行组合建构、堆雪人、打雪仗等游戏,让幼儿在玩中乐、在玩中学、在玩中动。幼儿通过这些游戏活动不但获得了粗浅的知识和技能,还懂得了一些简单的科学道理,同时也提高了动手能力。

2.3 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美术课上的撕纸、剪纸、泥塑、绘画、粘贴、编织、手工;科学课上的小实验、小技能;音乐课上的小律动;英语课上的变字母等都是锻炼幼儿动手能力的舞台。

3.家园配合,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第9篇:培养孩子科技创新能力范文

也许你听过《6岁的百万富翁》的故事:在美国,竟有一个6岁的小女孩成了百万富翁。她已作为最年轻的百万富翁和最年轻的商人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玛丽亚出生在萨尔瓦多一个贫穷的印第安人家庭。6岁时,有一天她随父亲到著名玩具商唐纳德.斯帕克特的家里擦洗玻璃窗,正好碰见了手里拿着玩具的斯帕克特。斯帕克特问她:“你喜欢这些玩具吗?”她回答道:“你手里的这些玩具我都不喜欢。”然后逐一地数落起这些玩具的缺点来。斯帕克特感到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女孩,于是把她带到屋里,将各种玩具摆在她的面前,征求她的意见。玛丽亚的意见说得那么准确、那么切中要害,斯帕克特十分高兴地聘请她做公司的设计顾问,并签订了一项长期合同。斯帕克特在谈到为什么聘请6岁的玛丽亚做公司的顾问时说了这么一番话:“所有的玩具设计师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我们早已成为成年人,失去直接反应的能力,眼光陈旧,缺乏激情。”此后,经小玛丽亚鉴别过的玩具给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可见,孩童时期恰恰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启蒙期,甚至是关键期。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为小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的机会。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对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才会全身心地、主动地去探索、去求知。因此,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老师首先要有创新头脑,要为孩子创设有利于发展创新能力的条件、情境和场所,时刻注意对孩子进行创造兴趣的培养,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机会。综合实践活动课正是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动手实践的广阔天地。综合实践活动课鼓励孩子大胆动手、大胆实践,去亲历、去体验,鼓励孩子不怕失败,去动手,去实践,去创新。

二、劳动实践,是孩子创新的智慧源泉。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孩子的劳动过程就是一个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孩子思考的过程,他们的能力和思维在劳动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劳动使孩子的身体健康发展,能增强体质。劳动还促进孩子的肌肉发育。劳动在培养孩子完美体魄上所起的作用,同运动一样重要。许多劳动都是体力与技能的完美结合。劳动使得孩子手脑并用,促进孩子智力的发展。通过基本劳动训练,可以使孩子的双手和大脑协调发展,可以使孩子的脑细胞得到更多的刺激,加快脑细胞发育成长,更有利于开发脑细胞。

高尔基曾经说过:“天才就是劳动,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可以燃烧起来,而逼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也就是说,劳动能使孩子更加聪明能干。”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孩子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我们培养小学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必将使孩子受益终生。

三、科学实验实践是创新的试金石。

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指出:“只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多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是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我们都知道,电灯是大科学家爱迪生的伟大发明。爱迪生能够发明电灯,不是他的一时心血来潮,不仅仅靠的是他的智慧,还有他付出艰苦的科学实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一点一滴的前进。最终,灯亮了起来,爱迪生的创新也成功了。还有许许多多的创新都是用辛勤实验的汗水换来的。创新,确实是我们社会进步的动力,但是千百次的科学实验却是我们取得成功最基本的条件。总之,创新刺激我们前进,这之后则需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朝前走。

四、没有实践,一切猜想只是纸上谈兵。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