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方法范文

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方法精选(九篇)

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方法

第1篇: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方法范文

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自我意识

一、前言

近几年,如何有效地对听觉障碍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国家、社会、家庭、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影响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1.自身生理缺陷因素

由于听力的损失或障碍,导致听觉障碍儿童对自我意识较为敏感,缺乏正确的自我观念和健康、健全的情绪生活,使得他们的学习、交往等方面遇到更多的困难,经受更多的挫折,更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2.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是指家庭环境的影响,包括父母对儿童的态度、教育方式及文化程度等方面。父母对儿童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他的心理发展状况和行为活动特点。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导致听觉障碍儿童产生各种不同的心理问题。如果听觉障碍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低,也会对他们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如在自责倾向、恐怖倾向等方面会产生较显著的不良影响。

3.学校因素

学校因素包括教师的因素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等方面。教师因素包括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教师对儿童的评价态度、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方面,而良好的师生关系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并且教师的心理健康又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对儿童的评价,平时对儿童的态度、教育方法都将会对儿童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4.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对听觉障碍儿童所持的态度、听觉障碍儿童的就业状况等。在现实中发现,社会往往不能正确对待、评价听觉障碍儿童,对他们的态度往往走向极端,使得听觉障碍儿童心灵遭受创伤,发生扭曲,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就业难、难就业的严峻的就业形势也使儿童心理压力增大,思想包袱沉重,产生悲观、失望、自卑、缺少自信或的心理。

三、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学校及教师要提高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

目前听觉障碍儿童学校往往忽略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教师在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认识上也存在一些偏差,甚至教师本人还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教师如果懂得心理学有关知识就能更好的和儿童沟通,减少导致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的可能。因此,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有针对性,要对各任课教师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提高对听觉障碍儿童心理健康的认识。

2.培养听觉障碍儿童的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意识水平

自我意识发展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儿童的心理能否健康的发展。一个人只有能正确地认识和了解自我,才能逐步树立起自信心,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更强的主观幸福感和表现出更大的生活满意度。而听觉障碍儿童自我意识水平低,自我意识的产生较晚,独立性不强,自我评价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低,自尊心强于自卑感,自制力差,抱负水平不高等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因此,要教育儿童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让他们学会正确的自我悦纳,体会自我的独特性,然后在此基础上叫他们去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和满足感;同时教育儿童要学会客观、理智的看待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3.加强对听觉障碍儿童的听力与言语训练

实践表明听觉障碍儿童的听力损失及言语障碍,是导致他们心理问题及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原因。必须采取各种方法加强对儿童进行听力与言语训练,矫正言语发展缺陷,提高他们的言语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其主要教育渠道就是学科渗透。这就要求各任课教师要针对自己的学科特点有意识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境,把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寓于本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5.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活动课或提供个别辅导

听觉障碍儿童学校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由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授课。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儿童进行挫折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学校还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种活动,作为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补充形式。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注意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认识,不断创造机会让儿童去展示自己,张扬个性,完善自我,从而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素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做社会调查、节假日慰问、义务劳动、各种体育锻炼和野外训练等活动,在活动中逐步养成自制、坚持、刚毅的意志品质,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挫折承受能力。

学校要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由受过专门培训的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为儿童提供心理咨询、辅导。

6.给听觉障碍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听觉障碍儿童创设轻松、和谐、乐于自主学习的愉快的课堂环境。教师对儿童的学习要给予更多的激励和赞许,让儿童能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教师和儿童之间要建立起一种和谐、融洽、民主、平等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把儿童从惧怕权威、缺乏自信心的卑微感中解放出来,儿童的心理品质就会在学习中得以健康发展。

7.给听觉障碍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保障系统

(1)国家与政府层面。国家与政府要为所有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政策、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的支持与保障,要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和保护。

(2)社区层面。良好的“社区照顾”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听觉障碍儿童情感需求,更有利于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社区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要改变对儿童不正确的态度和看法,真正把它们当做社会的一个成员来看待,让他们加入到社区的各种活动中来,让儿童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3)组织层面。主要指听觉障碍儿童学校。良好的学校支持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保障。学校除了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最大限度矫正其心理缺陷外,还要做好对儿童就业前的培训与指导,为就业做好心理与技能上的准备。

(4)家庭层面。主要是指家庭内部对听觉障碍儿童的支持,包括情感支持、精神支持、家庭教育与指导、经济支持、社会交往的支持、朋友的社会网络支持、志愿者支持等。家庭层面的支持是距离儿童最近的社会支持形式,在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美贞.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分析.中国特殊教育,2004,(4).

[2]李柞山.听觉障碍儿童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的研究.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3]李慧聆等.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绿时代出版社,2006.

第2篇: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字:积极心理学;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及其理念

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治疗心理疾病、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完美幸福、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为研究目标和使命。然而,在整个20世纪,心理学的研究仅局限于人类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现、诊断和治疗。而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消极研究模式明显与心理学研究的初衷渐行渐远。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以Seligman为发起人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潮,主张心理学要致力于研究人类的活力与美德。积极心理学超越了传统心理学只关注“心理问题”的旧模式,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积极心理学家倡导要用一种更加开放、更加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和价值,强调从正面而不是从负面来研究人类的心理。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个体积极情绪的体验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当前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

2.关注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人性的弱点。以Seligman为首的积极心理学家们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和积极心理品质,并提出了6个维度的美德和24种积极心理品质,如好奇心、真诚、勇敢、爱、宽容、感恩、希望等。积极心理学认为,这些积极人格品质普遍存在,主要是通过实现和激发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而形成。

3.关注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周围环境和家长、教师、同伴等提供的最优支持。最优支持环境的特点是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给予他无条件的接纳和理解。所以,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包括建立温暖的家庭、关系融洽的社区、科学有效的学校、有高度责任感和良知的媒体以及社会机构等。

二、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孟万金教授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而创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模式,是指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灵和积极美好的人生的教育活动。与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再侧重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教育重心不再放在诊断和消除痛苦上,而是采用积极取向,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和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特殊儿童由于身心存在某种问题和障碍,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更需要精神鼓励,更需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不仅顺应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满足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

1.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为主,以防治心理问题为辅

传统消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重矫治,轻发展”的目标导向,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和防治,而对学生心理的积极面关注不足。传统心理学在纠正心理问题的研究上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却疏忽了心理学的最高使命——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的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只要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个体具有积极心理品质,他们就能拥有无限的心理能量和勇气,自然而然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把培养学生的积极心品质作为教育重心,即应以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为主,以防治心理问题为辅。特殊儿童在适应社会环境和日常人际交往中,尽管难免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如能充分挖掘和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他们就能形成乐观的心态,具备积极的的眼光,选择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拥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顺利的解决问题和战胜挑战。

2.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进行,教育内容多是以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及其具体表现、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和策略为主。这种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内容极其不适合特殊儿童,特殊儿童本来就有生理缺陷,这种对消极的浓重渲染极易使特殊儿童过度关注自己的缺陷和问题。不断的消极暗示引起更加消极的自我概念,从而阻碍特殊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向上生长的力量,特殊儿童亦是如此,他们跟正常儿童一样,也具有积极的心理能量,也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品质,用积极的心理品质引导他们生长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具体来说,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积极的认知方式,如积极的归因方式,灵活的、有弹性的思维方式,发展性的看问题的眼光等;(2)积极的情绪体验,以情绪智力为主,如积极的情绪表达、情绪理解、情绪管理能力,积极情绪的培养能力等;(3)积极的意志品质,如自我决定,勇敢,坚持,自律等;(4)积极的人际关系,如真诚,友善,宽容,爱和团队精神等;(5)积极的自我概念,如自我悦纳,自我效能感等;(6)积极的习惯,如积极的生活习惯(自我照顾,自我管理)和积极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目标制定,时间管理,自我激励等);(6)积极的心态:包括感恩,希望和乐观等。

3.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注重积极的情绪体验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知识灌输和方法的传授,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再加上教育内容又以心理问题为中心,极易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教育效果也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消基础教育探究蔡伟林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极被动而大打折扣。与之相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极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铸就积极的心理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主张通过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特殊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设计在形式上丰富多彩、在内容上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思考和感悟,也在活动中体验收获和愉悦,并逐渐自觉形成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学校不仅可通过运用角色扮演、心理剧表演、心理游戏、价值观辨析、小组讨论、认知行为训练等方法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还可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班队活动(主题班会、卫生值日、升旗仪式、入队仪式、成人典礼、毕业典礼等)、文体活动(朗诵、舞蹈、歌唱、绘画、体育等表演及竞赛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公益、社会调查、亲子郊游、家务劳动)等,灵活多样的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感恩的培养为例,可组织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以视频欣赏(以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为主题)、小组交流(说说父母对你的爱)、问卷调查(你对父母知多少)、小组讨论(如何回馈父母的爱)、制作感恩卡(写出对父母的爱)等为活动内容;也可通过开展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或演讲比赛、绘画比赛,还可以是家务活动如帮父母分担家务或给父母提供爱心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这两种活动方式,均注重学生的主动反思和领悟,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并通过与自己对父母的回馈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们有所感悟、有所触动,促成他们培养感恩父母的意识和行动。

第3篇: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心理学专业;全纳性教育课程;特殊需求儿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018-03

一、全纳教育(融合教育)

全纳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也称融合教育),主张在学校中要创造一种关注每一个人、加强合作、反对排斥和歧视人的氛围,并按照学生的不同个性和需求来进行教学,促进所有学生的参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全纳教育观念的确立,打破了原有的特殊教育的传统观念,对各个国家的教育界提出挑战。全纳教育理念,要求从全局角度出发,在接纳残疾儿童并提供相关教育服务的同时也要面向全体学生,在充分融合的过程中,全体教师为所有学生的发展而努力。

在我国,谈全纳教育、融合教育,首先应该谈随班就读,随班就读是我国对“全纳教育”理念的运作模式。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章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2]特殊需求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是受法律保护的。特殊需求儿童的加入,对普通教育的教师提出挑战,要求其在关注普通学生的同时要照顾特殊需求儿童,还要对所有学生的进步、发展负责,这就要求普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全纳教育的素质与能力。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鼓励支持各级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举办特殊教育专业或开设特殊教育课程”,《教育部 中央编办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到“支持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学校在师范类专业中普遍开设特殊教育课程,培养师范生具有指导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国家残疾人教育工作“十二五”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有计划地培养各类残疾人教育师资和专业技术人员,鼓励和支持高等师范院校与综合性院校举办特殊教育专业或开设特殊教育课程”。[3]因为全纳性教育师资培养的相关规定,尚未落实到具体操作环节,而且特殊教育教师培养体系与普通教育教师的培养体系是相对独立的,普通学校的师资培养并未设置特殊教育相关知识,这就造成全纳性教育师资的缺乏,从而影响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与学习,导致随班混读的现象普遍出现。本文以心理学专业为例,探索培养全纳性教育师资的课程体系,建设符合全纳性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

二、昆明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昆明学院于2011年开设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内容和整个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专业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培养起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教育学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注重基础理论、职业技能和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技能,具有解决中小学生与其他个体、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能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及相关学科教学与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也可在政府部门、社区与企业从事人力资源测评、心理健康维护、心理咨询等方面从事相关工作。[4]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身心素质,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技能,较强的分析解决中小学生与其他个体、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特殊需求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特殊需求人群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重要服务对象。昆明学院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培养的大学生,要求可以在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相关学科教学工作,并要求大学生具备分析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践能力。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残疾人8296万人,占总人数6.34%;云南省总人口4300万,残疾人288.3万,占总人数的6.46%。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全国随班就读残疾学生人数已经占在校残疾学生总数的60.99%。[5]云南省相关调查显示,在普通学校随班和设置的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学生19729名,占84%。因此,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大学生进入中小学从事教育工作,全纳教育的相关知识、针对特殊需求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是其必备的技能。

三、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对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的了解情况调查分析

本文以改编的事实性问卷为研究工具,[6]了解昆明学院教育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大学生对全纳教育(融合教育)的了解情况。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42份,回收142份,回收率100%。调查结果展示如下:

由表1可知,有58%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大学生对特殊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有所了解;有57%的大学生表示接触过特殊需求儿童,但不知如何沟通交流。

由表2可知,142位大学生中,有60人从未听过融合教育一词,所占比例为42%;其中98人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与一般教师有区别”“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大学生,需要了解特殊教育相关知识”,所占比例为69%。有104人表示,毕业后,在工作中遇到特殊需求儿童,会接受并进行教育。

由表3可知,33%的大学生接触过《特殊儿童心理学》,24%的大学生表示了解《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的有关知识,21%的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曾了解过《特殊教育概论》相关知识。

由表4可知,21%的大学生希望学习《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 ,18%的大学生表示对学习《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感兴趣,17%的大学生希望学习《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课程。

综上所述,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大学生对全纳教育了解较少,有部分学生在实习、见习过程中,接触特殊需求儿童,遇到的问题是无法与其沟通、交流,不知如何利用其专业来帮助特殊需求儿童。但是73%的大学生表示,他们不排斥特殊需求儿童,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特殊需求儿童,他们会接受并尽自己所能进行教育与帮助。69%的大学生认为特殊教育教师与普通教育教师有很大区别,一般教师需要通过学习、培训,才能来教授特殊需求儿童。69%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向大学生认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了解特殊需求儿童。

四、意见或建议

1.坚定的信念、接纳的态度。加快全纳教育师资的培养,重要的前提是要树立大学生坚定的信念和接纳的态度。在全纳教育开展情况的调查中发现,有些教师不是没有全纳教育的相关知识,而是不了解特殊需求儿童,对特殊需求儿童有排斥、不接纳的心态。这是全纳教育开展的最主要的阻力,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开展全纳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将态度、信念融入到教学中,通过不断的实习、实践,让大学生了解、接触特殊需求儿童,逐渐接纳特殊需求儿童,认可全纳教育模式。并在开展全纳教学中,坚定信念,遇到问题、挫折不退缩、不畏惧。

2.将全纳教育课程设为必修课。在问卷调查中会发现,有超过50%的学生对特殊教育有初步的了解,而33%的学生表示了解《特殊儿童心理学》相关知识,是因为昆明学院去年就对心理健康教育方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将《特殊儿童心理学》设为专业限选课,并将《融合教育》设为专业必修课,所以大学三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大学生对特殊需求儿童及全纳教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必修课的开设,督促学生了解特殊需求儿童,并思考如何利用心理学专业来帮助、教育特殊需求儿童。目前已有学生表示,毕业后想从事全纳教育方面的工作,有些学生想进一步加深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将沙盘疗法应用于特殊需求儿童的诊断、评估与教育。

3.全纳性教育课程内容的分配。在问卷调查中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大学生希望学习的课程有《特殊儿童心理学》、《特殊教育病理学或康复学》、《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因而在开设全纳教育相关课程时,可以将三门课程的知识进行整合,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其在了解特殊需求儿童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来帮助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与康复。

参考文献:

[1]2012年全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论文选编[Z].2012.

[2]张文京.融合教育与教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何金平,王建颖.特殊教育政策选编[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3.

[4]昆明学院招生就业处.2013昆明学院报考指南[Z].

第4篇: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留守儿童 健康心理 竞争意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留给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农村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留守儿童。我校对留守儿童做了初步调研,各班级中留守儿童占班级农村学生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并且不少留守儿童学业成绩不理想,学习上缺乏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能力差,人际关系不佳等。当前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观念不断更新,社会对新一代中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诸如心理健康素质、道德行为规范等。因此,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是教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大任务,值得每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每位任课教师重视和研究。那么怎样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呢?

一、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竞争意识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竞争意识指人们为超越他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进行的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竞争意识,就是培养他们健康地面对生活、学习的压力和竞争。现在各行各业都竞争激烈,竞争可以让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催人上进,不甘落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避免惰性和缺乏毅力。由于竞争需要超越他人,因此形成了两类不同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和不健康的竞争心理。健康的竞争心理是指具有与其年龄发展阶段相适宜的认识水平、高尚情操、积极的情w、超越客观现实的意志行为的个性特征。也就是建立在健康心理基础上的对外界活动所做出的一切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个性反应。不健康的竞争心理则是建立在与其年龄发展阶段不适应的认识水平、消极的情绪、薄弱的意志、不良的动机和行为占优势基础上的缺陷性个性特征。一些留守儿童的表现正是不良的心理健康表现,为此教师要在课堂和活动中引导留守儿童竞争意识健康发展,要在正确的认识指导下,在道德规范的约束下,采取积极的行动帮助留守儿童适应学校、班集体生活,使他们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具有较强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良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

二、留守儿童复杂的心理表现

一些留守儿童比较自卑又特自尊,由于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必要的理解和沟通,因此一些留守儿童不会跟老师和学生交流沟通,不阳光自信,缺乏学习毅力,有自卑感,但他们唯恐别人对自己嘲讽和羞辱,因此极力维护自己的尊严不容他人侵犯。常常封闭内心,把不开心的事藏在心里,拒绝交往营造可怜的“保护层”。我班有一个留守儿童,家离学校最近,却常常迟到,每次询问,总以各种理由搪塞,后问他爷爷奶奶才知道他每天上学时,总是故意磨磨蹭蹭,等到同学们都走了以后才上学,他怕遇到同学,担心和同学接触,有时躲到厕所里,还不让人把他的不当行为说出去,他的这种自卑和自尊相矛盾的行为,实际上就是一种不良心理健康的表现。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和教育,一旦别人对他们倾注爱心,他们就会更加珍惜,多关心爱护他们,然后严格要求他们,多与他们谈心。利用故事、典型事例引导,培养他们努力学习、树立奋发向上的精神。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经常讲一些积极向上的小故事和典型学习成功事例,让他们讨论其中的大道理,帮助他们树立目标,激发他们奋斗的豪情,学习他人的好做法,改掉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教育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会给大多数学生正能量。只要教育者引导得法,他们就会振作精神奋力一搏,这样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就会水到渠成。

三、语文教学中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竞争意识的途径

1.结合语文课文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文道统一是语文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决定了它比任何科学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教材中字字句句皆是作者心血的结晶,皆渗透着作者的情感。我们通过对字词句篇的分析,既传学语文之道,又传思想道德之道,教学过程中遇道于文,自然洒脱,同样是开启留守儿童健康心理的一把钥匙,如《谈骨气》一文中孟子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三件事例“文天祥、穷人、闻一多”,其中体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不畏强手敢于竞争的气概,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是很好的教育,鼓励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踏实的行动敢于参与、奋力竞争、取得成绩,为班级、学校增光添彩,引导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卑、争取进步。

2.利用作文教学,战胜畏惧心理。作文是语文教学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良好媒介。在教学安排中,我总是把作文评讲作为重点。作文评讲是为了总结推广学生习作的经验,解决存在的问题,找到逐步提高学做能力的方法,因此每一次评讲都应该收到预期的效果。针对习作实际状况,设计不同的评讲方式,增强学生参与意识与竞争意识,如我在一次作文评讲时采用“自夸式”,即让学生在作文评讲课上介绍自己作文中的精粹部分。所谓精粹部分,是指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或对比、烘托、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运用成功之处及遣词造句中有可取之处的只言片语。对留守儿童,只要他们能说出一词一句教师就应给予肯定。采用分小组讨论方式自由漫谈、互相启发,教师在巡视过程中适当引导,力争创造出宽松和谐的作文教学气氛,用同学的见闻感受、生活内容,用同学的语言贴近学生实际,使他们觉得可写的话原来是很多的,有助于消除留守儿童的畏惧心理,增强勇气和竞争信心。

3.借助口语训练,塑造强者形象。现代社会崇尚交际,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中学语文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写作、听话说话能力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基本技能课。有关语文知识、思想文化内涵、审美陶冶,都要渗透在四项语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之中。叶圣陶先生强调:“学生须能读书,须能说话,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口语训练方式多种多样,如课前三分钟自我介绍、值日生工作小结、答问、演讲等,可使每个学生都有成为公共注目的中心与主角的机会,其口才与胆量就可以得到锻炼。对于那些普通话较差、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的表现水平,应以鼓励为主,为他们壮胆,帮他们消除心理障碍。在训练中适当引入竞争机制,进行一些以小组为单位的绕口令比赛、语文知识有奖竞赛等,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我,在不知不觉中练出自信、练出胆量,逐渐树立强者形象。因此,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口语训练,同样能为留守儿童的进步提供机会和条件,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提高竞争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投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做好必要的准备。

4.利用语文活动课,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语文活动课,对于优化学生心理,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竞争意识,有着更加有利的条件,如竞选主持人,参加活动课的各项比赛,活动课上的自由发言,朗读自己的日记、评论、辩论等,都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既要有勇气,又要有自信心。平时语文课上那些不肯举手回答问题的留守儿童,在语文活动课上不但动脑筋,而且动口;不但朗读自己的日记,还敢站到讲台前面对全班同学发表意见,评论同学的习作。语文活动课使留守儿童树立了自信心,培养了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使留守儿童更有勇气、更有胆量。

总之,当今社会充满竞争,为社会培养具有健康竞争意识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竞争意识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每位任课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师更应该在语文教学中把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竞争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从留守儿童特殊性出发,善于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和原理,利用语文教学帮助留守儿童获得健康心理素质,真正提高留守儿童的素质,增强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第5篇: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方法范文

摘 要 本文在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所倡导的幼儿健身思想做比较与分析,得出了二者都重视健身和遵循儿童成长规律,但在具体的教育方式、教育目的等都各具特色。在当前越来越重视幼儿体育教育的背景下,福禄贝尔和蒙台梭利的儿童早期体育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体育教学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福禄贝尔 蒙台梭利 幼儿健身思想

福禄贝尔(1782-1852年)出生于德国,是德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近代学前教育理论的奠基人,他毕生致力于探索幼儿教育,创立了幼儿园和系统而全面的幼儿健身理论。蒙台梭利(1870-1952年),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建立了“儿童之家”,经过她的肌肉训练、感觉教育等教育,那些发育不良、心态异常并具有不良习性的儿童在体、智和德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发展。

福禄贝尔教育理念中所提到的“儿童”一词,从他的相关书籍可看出它包含了幼儿,蒙台梭利教育中从她主张混龄班的教学中所涉及的“儿童”也包含了幼儿阶段。因此,笔者对二者幼儿健身思想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愿能对我国当前幼儿教育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一、福禄贝尔、蒙台梭利幼儿健身思想的相同之处

(一)都重视了幼儿健身

福禄贝尔重视游戏的作用,他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内在需求的一种表现,儿童所有的外部活动都源于儿童的天性,并表明游戏的目标是让教育者认识并尊重自然法则和儿童的天性。福禄贝尔的教育理念中可看出对幼儿运动的重视,强调通过运动游戏还能培养儿童的团队协作、互助等精神和智力水平进而能促进其心理健康。

蒙台梭利强调在教育中要让儿童充分动起来,促进其身体精神协调发展。但蒙台梭利教育中所说的“运动”是一种与精神密切相关的自我表现方式,并不是体操或竞技。她通过观察发现,儿童大脑的发展要通过运动实现,运动能促进大脑发育,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强调运动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而且还能激发勇气和自信。甚至运动或身体的活动对心理的发展要比视觉和和听觉更重要。

由上可得,两者都重视幼儿健身,并都表达了幼儿运动的重要性。随着我国逐渐认识到幼儿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外来教育理念的影响,也越来越重视幼儿体育教育。

(二)遵循了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

福禄贝尔指出每个时期的儿童都有不同的特点,且在运动游戏中,强调教育者在培养儿童行为能力过程中,必须要首先考虑并遵循其精力、天性和生命力。福禄贝尔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身心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游戏,遵循了儿童成长规律。

二、福禄贝尔、蒙台梭利幼儿健身思想的不同点

(一)具体的教育方式不同

福禄贝尔将游戏作为重要的教育方式,他认为游戏是幼儿认识了解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同时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互助与协作精神等。他将游戏看作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它在幼儿时期关系到人的整个未来生活。

蒙台梭利观察研究发现,儿童秩序感在工作中要求独立的工作并在工作中自由的选择材料和时间,排斥他人给予过多的帮助,儿童在教具中能够得到满足与快乐。蒙台梭利以儿童工作或体操作为体育教育主要的教育方式,她认为工作能培养儿童认真、守纪等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其各种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教育目的不同

福禄贝尔倡导儿童自由的活动、独立运动,健身教育的目的是在促进儿童身体健康发展的同时,让儿童在活动中了解自我、学会自我控制、自我安排和自我决定,并在集体的运动游戏中学会互助与遵规,最终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蒙台梭利健身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进行自主锻炼自我构建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蒙台梭利将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认为通过对幼儿体育活动的训练不仅能增强心肺,还能培养其他能力,因此蒙台梭利体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同时培养健全的性格。

(三)课程设置方面

福禄贝尔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没有将幼儿运动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内容,他只是将运动融入课程实施原则的游戏活动中。福禄贝尔设定的一些游戏规则太机械,对儿童创造性的发展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蒙台梭利认为,学校教育中忽视了运动的作用,重视智力的培养,却忽视了运动与心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她强调在课程设置方面在培养儿童的大脑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她们的身体。儿童通过运动才能发挥肌肉的所有潜能,通过提高运动的协调能力来完善自己的心理,也可以防止肌肉系统退化,因此,体育和游戏应该成为学校必修课。

三、结语

两者的幼儿健身思想既有相似之处也各有特色,都重视幼儿健身活动的开展和遵循儿童成长规律,但在健身教育中各自采取的教育方式、设定的教育目的等都各不相同各有优缺。二者都强调身心健康同时发展,发展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要遵循儿童的身心特点,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如福禄贝尔的体育游戏中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同时发展儿童的观察力、互助精神等,也强调了运动能促进幼儿大脑发育,且体操中加上音乐练习其节奏感等具有新颖性,这些系统而全面的幼儿体育教育理论都是我国现阶段幼儿体育教学值得借鉴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周云梅.教育目的的德性追问[D].南京师范大学.2010.

第6篇: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早期;儿童发展;保健护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增加,保健意识逐渐增强。人们不仅希望在医院能得到精心的治疗和护理,而且希望在家中同样能得到医护人员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护理专业的任务正在发生明显变化,工作领域从医院扩大到社区、家庭,服务对象从医院中的病人扩展到整个人群。妇女和儿童占我国人口的2/3,是人群中两个特殊的群体[1]。由于其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或处于某一特殊时期,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患病率较高,因此成为护理服务的重点人群。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08年4月~2006年4月在我中心参加亲子保健活动的儿童110名,儿童年龄为5个月~3岁,均为正常健康的儿童。

1.2 研究方法

1.2.1 建立儿童健康档案

在进入活动的儿童中,实行健康档案管理。内容包括活动申请表、体检表、智能测评表、儿童生长发育测评图表。

1.2.2 全面体检

对参加活动的儿童进行全面体检,内容包括:整体发育、躯体指标,营养指标(钙、铁、锌、血红蛋白、微量元素等)。对参加活动的儿童进行智能测评,以首都儿童科学研究所制定的《0至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对儿童发育商(DQ)进行测定[2]。

1.2.3 针对性指导与培训

指导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家长对儿童的保健护理,具体包括了保健护理、饮食喂养、家庭教育、儿童健康标准、儿童心理、家庭环境等多方面的保健护理指导。采用多种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每季度一次的护理讲座与系统培训,咨询热线进行一对一服务,及时解答家长在儿童保健护理中的问题。

1.3 评价方法

对参加活动的110名儿童在活动前、参加活动半年、参加活动一年时,以首都儿童科学研究所制定的《0至6岁儿童神经心理发育诊断量表》对儿童发育商(DQ)进行测定。

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数单位以x2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儿童发育商(DQ)评估结果,见表1。

表1 儿童发育商(DQ)评估结果[n(%)]

3 讨论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儿童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儿童保健主要对象是0~6岁的学龄前儿童,尤其是3岁以前的婴幼儿[3]。儿童保健护理主要是根据各年龄阶段儿童的生理特点和保健重点,护士指导和帮助家长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解决儿童常见的健康问题,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3.1 婴儿期保健护理

此期是体格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但消化功能还不完善,容易发生消化功能紊乱与营养缺乏症。此期保健护理的重点: (1)提倡纯母乳喂养至少4—6个月,部分母乳喂养或人工喂养者应正确选择奶方;按时逐步添加辅助食品,为断母乳做好准备。(2)定期健康检查和体格测量,进行生长发育系统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异常给予纠正。(3)坚持户外活动,利用空气、水、日光浴和被动体操;应用有声、光、色的玩具促进婴儿的感知发育。(4)完成基础计划免疫。

3.2 幼儿期保健护理

由于心理活动尤其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幼儿对周围环境产生好奇心、爱模仿,但容易被成人过分呵护而抑制其独立能力的发展。此期保健重点: (1)合理喂养,断乳后要保证足够蛋白质供给,食物应多样化,并注意训练自行进食的技能。(2)安排有规律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睡眠、饮食、排便、沐浴、游呶户外活动等。(3)重视与幼儿的语言交流,通过游戏、讲故事、唱歌等促进幼儿语言发育和运动能力的发展。(4)每3~6个月进行体格检查一次。预防龋齿,筛查听、视力异常。预防疾病和异物吸入,注意安全防护工作,谨防烫伤、跌伤等意外事故发生。

3.3学龄前期保健护理

因为儿童在学龄前期智力发展加快,独立活动范围扩大,故此期是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期保健重点是:(1)加强教育,注意培养学习习惯、发展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使之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游戏、体育活动增强体质,并在游戏中学习遵守规则和与人交往。 (2)每年应体检1~2次,进行视力、龋齿、缺铁性贫血、寄生虫等常见疾病的筛查,做好防治工作。(3)保证充足的营养,预防外伤、溺水、误服药物以及食物中毒等意外事故。

参考文献

[1] 陈笑辉,郝晓宁,李士雪,等. 我国儿童卫生保健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全科医学, 2008,(03)

第7篇: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试点;儿童保健团队;作用

[中图分类号] R17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7(a)-122-04

Analysis of child health care team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LI Jing, YU Xinguo, ZHAO Peng

Xixiang People's Hospital of Bao'an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5181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child health care team i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in the pilot wa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management connotation. Methods: Yikangyu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in Shenzhen city was chosen as study fields by formulating the construction, working task and process of child health care team and a sampling survey to 430 children before pilot project and 436 cases after pilot project for 1 year for investigation, the relevant situation of the children were analyzed. Results: Before pilot and after pilot project, the rate of EPI standard among the permanent, temporary and floating children were 32.55%, 28.02%, 9.49% and 53.33%, 45.41%, 30.47% respectively, the rate of EPI regulated were 23.26%, 36.71%, 32.12% and 45.56%, 50.46%, 61.72% respectively.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fore and after pilot project (P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Pilot project; Child health care team; Effect

深圳市宝安区卫生局根据卫生部《关于开展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试点的通知》的要求,选定宝安区西乡人民医院颐康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简称社康中心)为试点研究现场,在社康中心成立儿童保健团队,希望通过试点和运营,探讨全面落实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有效途径和运营模式,以便更好地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通过社康中心儿童保健团队的1年试点运营取得了较好的儿童保健作用,现总结报道如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更科学的掌握儿童保健团队试点前后的效果,笔者分别在团队试点前和试点1年后采用自拟儿童保健团队效果调查表进行调查统计。两次调查参入的工作人员均经过统一培训,统一调查要求和标准。为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调查表中内容由0~36个月的儿童父亲或母亲填写或回答。试点前发放调查表452份,回收有效调查表430份,有效回收率为95.13%,试点1年后发放调查表465份,回收有效调查表436份,有效回收率为93.76%。试点前后调查儿童的年龄和户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79,P>0.05),具有可比性。两次调查儿童人数统计见表1。

1.2 方法

1.2.1 儿童保健团队的建设

西乡人民医院以深圳市宝安区社区健康服务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及卫生部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工作规范试点验证为契机,以小样本社区的支持体系建设来探索适合宝安区特点的社区健康服务的发展方向,根据颐康园社区儿童的生活现状和社区儿童的实际卫生保健需求,在颐康园社康中心建立儿童保健团队。该团队由1名高资历并有多年儿科临床诊疗经验的高级职称的医师作为儿童保健团队的团队长,1名有资质的公卫医师、2 名有执业资格的全科医师和 2 名注册的社区护士组成团队成员,主要负责和管理社区儿童的健康体检、计划免疫接种和儿童监护人的育儿保健指导[1]。通过建立儿童保健团队,达到建立人员结构合理、分工明确、工作流程清晰、协调性强的专业工作团队,以有利于推动社区健康服务向深层次发展。

1.2.2 儿童保健团队的任务

1.2.2.1 建立儿童保健网络信息库 通过本底调查,建立整个社区的儿童保健网络信息库,利用电脑系统建立社区内常住、暂住、流动的0~36个月的儿童及其监护人的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并详细记录儿童保健团队为其所做的各种卫生保健服务内容,包括儿童计划免疫、适宜技术体检、儿童专档管理、儿童在社康中心内的诊疗服务等。

1.2.2.2 育儿保健指导 根据卫生部社区卫生服务适宜技术[2-3]工作的要求对社区新生儿进行家庭访视及产妇进行育儿保健指导,宣传母乳喂养好处,鼓励母乳喂养,指导正确的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方法,传授新生儿扶触技能,引导产妇培养良好的睡眠、饮食、卫生及户外活动等生活习惯。

1.2.2.3 定期给儿童做健康体检 定期对社区0~36个月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并对儿童生长发育进行个体评价,同时将各项信息输入电脑系统,建立儿童专案管理信息。对体弱儿童如患有小儿贫血、佝偻病、营养不良、肥胖、肢体残疾和神经-精神发育迟滞等健康问题的儿童进行重点关注,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转诊、及时管理,实现对体弱儿童发现、转诊、追踪、随访、结案的连续管理。

1.2.2.4 儿童基数管理 按上级管理规定要求,对社区的0~36个月儿童基数进行动态化、连续性管理,动态掌握辖区0~36个月儿童变动情况,及时登记儿童迁入、迁出数量变化和死亡登记报告,分析各类儿童保健服务需求,明确社区0~36个月儿童的主要健康问题,制订相应干预计划和落实措施。

1.2.2.5 儿童计划免疫工作 针对本社区0~36个月儿童开展计划免疫工作。按《深圳市儿童计划免疫程序表》的要求,实行有计划、适时地给儿童进行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麻疹、卡介苗、乙型脑炎、乙肝等疫苗预防接种,并将儿童接种的资料全部登记入册、归档。同时通过社区宣传栏,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充分利用4月25日全国预防接种宣传日的宣传,普及计划免疫预防接种的健康知识。

1.2.3 儿童保健团队工作流程

①儿童保健团队成员均进行统一的培训,熟悉掌握社区卫生服务技术规范丛书中“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要求和操作流程[2]。②为提高了管理效率,将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与计划免疫工作捆绑实施。相对于儿童健康管理工作,社区的计划免疫工作更加深入人心和让居民接受,所以在家长带儿童到社康中心进行免疫接种时,社康中心的儿童健康管理人员给予健康教育,对每个来接种的孩子建立健康档案,在每一次接种前均进行儿童体检,以减少漏检现象。③所有上级医院分娩的辖区新生儿,通过医院转到社康中心。社康中心的产后访视人员进行两次新生儿访视,将建立的儿童健康档案交给儿童健康管理人员进行后续的管理。社区儿童健康管理人员发现异常儿童、高危儿童后,及时填写儿童保健双向转诊联系卡,及时转往上级医院诊疗,同时社康中心的儿童保健人员对其进行进一步的追踪和管理。④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对管理的儿童及时通知体检和计划免疫接种。社康中心的计划免疫系统可以设置和打印预防接种预约时间,根据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的要求和时间间隔,把儿童体检预约时间同时设置在预防接种预约时间表和预防接种预约时间表同时打印交给家长,并通过计划免疫系统的短信群定期发给家长,以利于及时提醒和督促家长按期为儿童进行儿童体检和计划免疫接种。儿童保健团队工作流程见图1。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2.0统计软件统计,对相关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情况比较

试点前后常住、暂住和流动儿童计划免疫规范接种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2 儿童健康体检情况

从表3中可知,试点前后常住、暂住和流动儿童体检达标和基本达标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儿童保健团队的运营有利于儿童保健与计划免疫工作有序开展

儿童保健团队的成立,改变了团队成员的服务理念、真正体现了现代社区医学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区居民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的服务模式,保证儿童保健流程的畅通,减少了漏检、少检的机率[4]。社区适龄儿童到社康中心后,经过初步筛查-规范-体检-规范疫苗接种,保证了社区儿童健康体检和儿童计划免疫的有序进行。暂住、流动儿童的保健是儿童保健工作中的重点、难点、盲点,由于加强暂住、流动人口的宣传与管理,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管理率。通过试点运营发现,儿童保健以团队协助方式服务社区居民,能较好地满足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能真正体现全科医生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效地提高了儿童的系统管理率和健康保健覆盖率。

3.2 儿童保健团队的运营保证了新生儿连续性管理

根据儿童保健团队工作要求,在社康中心主任协调下,根据工作开展情况合理安排中心内全科医生及护士加入本团队工作,形成全员积极参与的局面。妇女保健医生在接受到新生儿信息后按时完成新生儿产后访视,及时将新生儿相关资料登记入册,安排满月儿童到社康中心进行儿童健康体检和疫苗接种,同时其转给儿童保健医生进行管理,确保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的无缝衔接。同时全科医生在诊疗同时适时提醒和督促赞助和流动儿童进行健康体检和疫苗接种,更加体现了团队内外互相协助的重要性和儿童保健团队服务的可延伸性[5]。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3 儿童保健团队的运营改善了医患关系

儿童保健团队的连续服务,扩大了社康中心在居民中的影响,不少社区儿童家长与儿童保健人员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式医患关系,同时居民在社康的就诊率也明显增高[6]。另一方面,通过每次社区儿童体检时儿童保健医生对儿童家长传授育儿护理知识和开展一些宣传活动,使家长的儿童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丰富了社区居民的育儿护理知识和儿童保健意识,更加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儿童保健的系统管理率和覆盖率。

3.4 儿童保健团队的运营促进了社区人才队伍的建设

为适应社区儿童卫生保健多元化需求,为不断提高儿童保健团队的服务技能和服务水平,在全科医护人员全员岗位培训的基础上,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培训机制,建立了一支技术过硬的全科型社区儿童保健队伍,从而能够更好地为社区儿童提供卫生保健服务。

3.5 团队式服务体现了社区卫生的公益性和必要性

通过实施儿童保健团队式服务,为社区儿童提供体检、预防、管理、评价、健康教育、家庭养育“六合一”的综合卫生服务,为社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是提高社区居民对卫生服务满意度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卫生工作重心下移、防病关口前移目标的重要举措[7]。

颐康园社康中心儿童保健团队试点的实践证明,对社区儿童实行团队式保健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创新,充分体现了团队服务的优越性、可及性和服务能力的综合性,有利于推进社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进一步落实,有利于促进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余信国,李静,赵鹏,等.西乡颐康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儿保团队建设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8):77.

[2] 陈博文,藤红红.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试用)[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3-76.

[3] 查晓梅,曾德秀.儿童保健的开展关键――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9,4(22):236-237.

[4] 李梅.影响城市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的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0,5(13):201.

[5] 王丽杰,赵鹏,徐志浩.一站式儿童保健服务模式与儿童保健质量的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0,27(3):184-185.

[6] 翁丽芬,黄梅,邹黛莉,等.做好社区健康服务促进儿童保健事业发展[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2):34-35.

[7] 韩幼平,陈继根.新型全科团队运行机制探讨[J].实用全科医学杂志,2006,4(6):709.

第8篇: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中图分类号]G6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4-0053-04

作为陈鹤琴儿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家庭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1925年出版的《家庭教育》一书及其后陆续公开发表的数篇论文中,这些理论和实践成果是陈鹤琴用“科学的头脑、母亲的心肠”通过精心研究儿童心理。亲身参与家庭教育获得的。深入挖掘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内涵,梳理其理论体系,不仅可以为深入研究陈鹤琴教育思想添砖加瓦,更可为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建设和实践研究提供帮助。

一、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理论体系

(一)国家富强与儿童幸福相连的家庭教育目的观

作为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和幼儿教育专家。陈鹤琴真正投身于我国教育研究与改革实践是在“五四”运动期间。与蔡元培、陶行知、黄炎培、晏阳初等民国时期其他教育家一样,陈鹤琴是怀着教育救国的政治理想而积极参与轰轰烈烈的教育探索的。因此,他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爱国,使国家富强。

“五四”时期,许多教育家试图利用“民主”和“科学”来强国救国,但如何实现“民主”和“科学”,每位教育家的想法则不尽相同。陈鹤琴认为,可以通过对广大儿童的教育来实现国家富强,在他看来,“幼稚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因为它的对象早于学龄儿童。它的功用,正如培植苗木,实在关系于儿童终身的事业与幸福。推而广之,关系于国家社会。”而“一个人的知识丰富与否、思想发展与否、良好习惯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应负完全责任”。陈鹤琴认为,必须辩证地看国家富强与儿童幸福、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没有国家的富强,儿童的幸福与健康发展就无从谈起;没有儿童的幸福与健康发展,国家的富强则是建在沙丘上的城堡,不牢固。因此,儿童的幸福与健康发展便成为家庭教育的近期目标,国家富强则是其远期目标,家庭教育必须将这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但家庭教育应以儿童发展为起点来实施。

关于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陈鹤琴与中国近代儿童公育思想的代表康有为、蔡元培、恽代英等人观点不同。儿童公言论者认为,中国的家庭状况不良,家庭教育落后,儿童的健康发展必须完全依靠社会教育机构(主要指幼儿园)来完成。陈鹤琴则认为:“一切的教育,没有再比幼稚教育更与家庭有密切的关系了。”“幼稚教育原属父母的责任,从前是没有另立学校去教育那些幼儿的,就是现在有了幼稚园,那它究竟不能代替父母;没有家庭的合作,也决不能教育得十分有效。这不但因为儿童与父母相亲的爱力深、相处的时间长,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也比较大,往往儿童在学校得到一些好处,也抵挡不住家庭环境的坏处;而且在现今中国的家庭,似更有联络的必要。”陈鹤琴以其极具前瞻性的眼光洞察到正是因为我国家庭教育落后,幼稚园教育才担当起改善家庭教育的责任。他认为幼稚园必须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并与张宗麟等人共同促成了“家园联系在幼稚园中逐步得到推广,并最终纳入政府决策”。

(二)以健全人格为根本的家庭教育内容观

人格教育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五四”时期“科学”与“民主”的时代精神影响下,人格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这在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中有明显体现。他认为,健全的人格教育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教育

陈鹤琴认为:“健康是事业之母……如果身体不好,就是有了满腹才能,也不能做出什么事业,所以讲到儿童教育,健康和发育就是一个根本问题。”因为“强国,必先要强种,强种先要强身,要强身先要注意年幼的儿童”。他指出父母在养育子女时要有高度责任感和正确认识,应注意在饮食、穿着等生活基本方面符合质量、卫生等要求,为儿童养成强健体格打下基础。对此,他举例道:“(在)中国家庭里,儿童的食物和成人一样,质量方面,既毫无区别,分量方面,更毫无限制,好食虽然是儿童的天性。然而儿童的肠胃和消化力和成人大不相同……所以,中国儿童在断奶以后,往往形销骨瘦,百病丛生。考其原因,大半是由于饮食不慎所致。”他还强调儿童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掌握相当的运动技能,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身体健康。此外,陈鹤琴认为儿童健康教育还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首先父母要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去研究环境,探索事物以获得正常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其次父母应多给儿童自主发问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和探索能力;再次是避免恐吓儿童,使他们对事物存在恐惧心理;最后父母要以身作则,以积极、健康的心理面对生活。父母是孩子的学习榜样,所谓“习于善则善,习于恶则恶”。

2、待人接物教育

待人接物教育是我国传统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陈鹤琴的家庭教育也包含了待人接物教育,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即合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务精神。家庭教育中如何实施待人接物教育呢?陈鹤琴认为前提是要从小教起,而且要教得好,学得好,否则第一次学坏易形成第二天性,长大再教育就算费九牛二虎之力也不易改正。待人接物教育的具体原则有:教儿童顾虑别人的安宁;为儿童提供向家人表示同情的机会;使儿童养成收藏的习惯;教儿童对待长者有礼貌;不准儿童对待保姆有傲慢的态度;禁止儿童作伪;不准儿童打人;教儿童帮助父母做事;教儿童爱人。陈鹤琴提出的这些原则看似简常,却是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保障。

3、良好习惯的培养

陈鹤琴继承了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非常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并将其与儿童一生的幸福联系起来。他指出:“一个人假使养成了一种良好习惯的话,他将得到很多益处,一生受用不尽。假使习惯不好的话,那么,将使他一生蒙受害处。”陈鹤琴还为家长提出了养成良好习惯的具体策略:首先是早教且要慎始;其次是不间断培养,防止例外并能“慎终”。他同时还指出,养成和保持良好习惯有赖于家庭优良的教育环境。这些具体策略都是陈鹤琴根据儿童心理研究和儿童学习原理。经过家庭教育实践的检验总结出来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4、智力教育

陈鹤琴认为,智力和知识的关系犹如两个相交的圆,但智力的圆要远远大于知识的圆。在教育过程中,知识以成人为主体,是成人智力活动的结果,对儿童而言是死的,而智力能力以儿童为主体,是活的。因此,家庭教育应着重发展儿童的智力,切不可将儿童看作装物件的器皿,一味把知识一点一点塞进去。

他认为,儿童应具备的智力能力包括:研究的

态度、充分的知识和表意的能力。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通过丰富儿童经验来培养其智力,具体方法包括:经常带儿童上街看看;凡儿童自己能做的事情,父母千万不要包办;叫儿童做事,须在他最大能力范围以内;不要禁止儿童去试探物质;父母应当利用儿童的好问心来教育儿童。

5、情绪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充分考虑并想方设法培养儿童的良好情绪是陈鹤琴“科学”头脑和“慈母心肠”的绝好体现,更是他发自内心喜欢儿童、爱儿童的真切表达。

心理学研究认为。情绪情感对婴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具有非常明显的激发作用,情绪直接影响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儿童做与不做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儿童认知活动的无意识性特点也是受情绪影响所致。可见,培养良好的情绪对儿童发展至关重要。对家庭教育中儿童情绪的培养,陈鹤琴并未教条式地按照一般心理学原理。条分缕析向广大父母介绍儿童情绪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培养策略,而是针对我国一般家庭抚养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解决问题式的思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方法。陈鹤琴总结道:“儿童发脾气,作娇,惧怕蛇、狗等……这就是儿童情绪的表现。在普通家庭里,不是弄得儿童争霸王,就是弄得儿童终日哭泣,或者见到什么都生怕,不能离开母亲一步。”陈鹤琴指出,儿童哭泣。一是生理缘故。诸如饿、痛、渴、冷、热、疾病和不舒服等;二是心理原因,主要是惧怕、受暗示和习惯。儿童惧怕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生理反应:二是怕见古怪东西;三是受暗示;四是惧怕迁移。受暗示和习惯均是父母不当的教育策略所致。怎样使儿童停止哭泣,怎样消除儿童的惧怕心理呢?陈鹤琴指出,父母要做有心人,要能随时研究避免儿童哭泣的方法,在日常家教中不要给孩子讲鬼怪故事,避免以恐吓孩子取乐,孩子哭时切不可恐吓他,避免暗示和迁移等。同时他还提出父母要积极培养儿童的欣赏和获得快乐的能力。

以上“五育”是陈鹤琴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教育经验得出的,完全服务于其家庭教育目的,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时代性。

(三)父母要研究儿童特点、重视环境教育和坚持理儿童的家庭教育方法观

1、父母要研究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他形象地说道:“有了栽花的技能,花才能栽得好;有了养蜂的学识技能,蜂才能养得好……而一般人对于儿女反不若养鸡、养蜂、养牛、养猪重要。我们每一个人好像都有资格教养儿童,至于怎样教养,怎样培育,事先既毫无准备,事后更不加研究,好像儿童的价值不及一只猪、一只羊。这种情形在中国是非常普遍,司空见惯的。”针对这一现状,陈鹤琴在其《家庭教育》中开篇即介绍自己精心研究总结的中国儿童的心理特点: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等等。同时他还指出,每个孩子都不同,父母应时时留意、处处用心,研究和总结自己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

2、创造完美的家庭教育环境

在陈鹤琴看来,凡是可以给儿童刺激的都是他的成长环境。环境在儿童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人生来具有接受外界刺激、保留刺激和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基本能力,因而父母为他提供怎样的环境,他就得到怎样的刺激。陈鹤琴希望父母能深刻领会“孟母三迁”的道理,尽量为儿童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具体来说,父母应该为儿童提供怎样的家庭教育环境呢?陈鹤琴指出,其一是游戏的环境。“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可以给儿童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和健康。儿童不仅可以在游戏中发展各种感觉能力,还可以锻炼体质,学习社会风俗和习惯。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给他提供相应的游戏环境,促使他强健体魄,获取快乐,增长知识,发展思想。其二是劳动的环境。父母应提供适当的劳动机会,培养儿童热爱劳动的习惯和提高其独立自理的能力。其三是科学的环境。父母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为他提供各种机会和设备,以发展其关于科学的技能和兴趣。其四是艺术的环境。包括音乐的环境、图画的环境和审美的环境。最后是阅读的环境。

3、坚持理性的父母之爱,避免溺爱和错爱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如何去爱。如何处理好爱和教育的关系却一直是家庭教育的难点。陈鹤琴主张父母必须懂得爱孩子的方法。真正的爱要顾及孩子的需要。比如,孩子会自己吃饭,父母应该让他自己吃,并给孩子购置合适的餐具;孩子穿的衣服要考虑其颜色和式样喜好,穿得舒服、寒暖适度即可;应让孩子单独睡觉,时间至少在10小时以上;父母带孩子出去游玩,应该让其自由跑跳,切勿牵着他的手;家庭一切设备应顾及孩子的使用。总之,理性的父母之爱是陈鹤琴所谓的“人所欲,施与人”式的爱,而不是“己所欲,施与人”式的爱。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错爱和溺爱。

陈鹤琴还指出,家庭教育中父母光有爱不行,还必须在理性之爱的基础上,身体力行来实现对子女的人格感化,即父母必须以身作则。儿童的善恶观念薄弱,知识肤浅,善于模仿,而父母是他们最接近、信任、依赖的人,所以做父母的应当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切勿给孩子做坏榜样。

二、借鉴意义

第9篇:培养儿童健康心理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研究

一、我国留守儿童问题现状

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中国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约1.3亿人。根据2005年中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和2000年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他们长期与父母分离,在祖父母辈的溺爱中成长,性格闭塞,不合群也不乐观,学习态度和质量令人担忧。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原因

1.社会整体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入与城乡壁垒存在着矛盾。一方面农名工无法支付昂贵的医药费,另一方面各地选用的教材不同使学生转学之后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以及高考制度的壁垒等。

2.家庭因素:越来越多的农名工离开土地到城市谋生,他们希望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给自己的孩子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一大批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大多数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学校,生活和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解答,从而出现很多的心理身体上的问题。

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突出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1.自我封闭,性格孤僻。留守儿童长期和父母分割两地的家庭原因使得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不愿与人交流实则内心很孤独,久而久之就会变得孤僻。

2.情绪失控容易冲动。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期,由于缺乏父母的教导更容易冲动行事。青春期内的逆反心理让他们变得敏感,会因为一点点的消失而产生巨大的情绪波动,严重者往往会出现暴力倾向。

3.自信不足心理抑郁。留守儿童常常由爷爷奶奶监护,而隔代的爷爷奶奶通常会溺爱他们或放纵他们的行为,致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较差,成绩落后,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自信心。因为我国教育机制的不完善,教师往往做不到公平教学,导致留守儿童在学校里得不到老师的关注,在家里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学生的情绪长时间处在不开心的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抑郁。

4.人际关系紧张。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关爱呵护,自闭心理严重。而现代社会人机交往和合作能力愈来愈显得必不可少,留守儿童不愿与他人主动交流从而导致人机关系紧张。

(二)留守儿童的生理及安全问题

1.生理卫生问题。在没有父母照看下的留守儿童正处于发育期,没有人告诉他们相关的生理卫生知识。例如:女孩月经期不能接触凉的东西和辛辣的食物。这些留守儿童生理知识的缺乏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体健康。

2.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由于老人文化知识不高,不懂得为处于发育期的儿童搭配合理的膳食,导致一些儿童营养严重不足,延缓了儿童的身体发育。

3.儿童的安全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而经常会受到同学和邻居的欺负。

四、我国留守儿童问题反思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现象无疑对中国的发展及其不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个体的问题,已经上升到社会的重大问题。孩子的健康问题直接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健康发展,只有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才能保证社会的发展。留守儿童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社会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热点问题“三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然而,过多的留守儿童的出现恰恰违背了这一发展规划,因此留守儿童的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只有解决好留守儿童的问题,才能顺利的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目标。

1.留守儿童健康问题的研究符合我国的教育理念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是推进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关注儿童身心健康,对儿童身心健康的研究是必要的。

2.留守儿童健康问题的研究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措施。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途径之一。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身心健康的儿童是实现祖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主体。因此,对留守儿童健康问题的研究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铺路石。

五、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问题解决思路

1.政府要积极改革户籍制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的基本决策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政府应该确保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逐步实现全部免费。

2.家庭应该对儿童倾注更多的关心。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首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不仅有人口生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还有教育的功能,为社会培养社会的人。其次,家庭是儿童性格养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性格的好坏对一个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学校要制定专门的留守儿童培养机制。教育公正要求有差异的学生共同发展。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学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通^学校制定相关培养机制,针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特征,制定特定的培养计划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性原则,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严重影响着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国家及社会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