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培养儿童思维能力范文

培养儿童思维能力精选(九篇)

培养儿童思维能力

第1篇:培养儿童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儿童 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51-01

小学语文教材极易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具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独特优势,儿童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创造潜能。《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潜能”。因此,教师应当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为重要任务,“活”教语文,使语文的学习成为儿童在教师的影响下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儿童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灵活研制教学内容是必需手段

把握不同文本的不同特点,挖掘文本创新因素,灵活研制教学内容,是培养和发展儿童创新思维能力的必需手段。

(一)精选想象点,培养思维的开阔性

突破禁锢,大胆想象,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并把握文本暗含的可想象因素,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教学《二泉映月》一文时,教师可抓住阿炳内心的想法,扣住“坎坷”一词,启发儿童对课文进行补白,想象阿炳苦难的经历。儿童想象着阿炳的遭遇,如身临其境,同情、悲愤之情油然而生。开阔的想象中,儿童深刻地感受着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对命运的抗争,更感受着语文的魅力。

(二)巧抓切入点,训练思维的发散性

苏教版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隐藏着训练思维发散性的切入点,教师可以抓住这些训练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发散中创新。

读了《半截蜡烛》一文,学生们普遍认为伯诺德夫人太过急忙,不够冷静。教师抓住“急忙”一词,引导学生思考“伯诺德夫人为何如此急忙?”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发现伯诺德夫人的急忙化解了危机,消除了敌人的疑心;争取了时间;更为杰奎琳成功端走蜡烛做好了铺垫。伯诺德夫人的急忙不是慌张,而是机智的表现。如此思考,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的创新思维之花得以尽情绽放。

(三)妙用课题,训练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没有事先的思考或逻辑分析而进行的迅速的判断活动。文本的题目通常是内容的精炼概括或者主旨的归纳,抓住这一点作为教学内容,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教学《江雪》这首诗时,我首先让学生读题,接着马上让学生猜测这首诗会描写些什么。学生们马上猜到,这首诗可能会描写冬天的雪景。这样,在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同时,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有可能利用直觉思维产生创新性活动。

二、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是重要保障

“活”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创新教育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出发,不拘一格选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面对《草原》《秦兵马俑》等距离学生生活较为遥远的文本,教师应选择利用多媒体等手段展现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创新语言文字的运用;面对《池上》《我和祖父的院子》等贴近儿童生活的文本,则适合联系实际,让儿童在不断的联想中拓展文本意境,丰富语言的积累;面对《伊索寓言》《谈礼貌》这样比较特殊的文体,则可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受文体的特色,并尝试创新仿写。

三、灵活设计作业是有效渠道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根据不同的教学文本,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灵活设计不同的作业,可让学生在巩固语文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布置观察型作业,让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生活、观察家乡风土人情……在观察的基础上促进思考,提高领悟力,发展创造力。布置操作型作业,让学生为课文配画,展示搜集的资料,制作小报……让智慧在指尖闪烁,让创造潜能在情、智、知、能的同步主动发展中得到发掘。布置创作型作业,让创新能力在创作中得到提高。创作广告语,学生笔下流淌着“荔枝鲜,荔枝甜,透明果肉红外衣”这样稚嫩却不乏童趣的语言;创作童谣,学生们能写出工整诗句。

总而言之,教学的本质是儿童在教师影响下进行创造的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多提倡创新思维方式,灵活施教,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同时,创新思维的培养必然为儿童语文素养的提高,提供充满活力的动因力量。

参考文献:

第2篇:培养儿童思维能力范文

【摘 要】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小学教学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笔者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必须基于“回到学生,依靠学生,为了学生”的儿童本位思想,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潜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儿童本位;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儿童本位,不是将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当作硬性“任务”,而是把孩子看作“孩子”,把知识铺就一条可以任由孩子自由踩踏的美丽通途。这条通途,通往美丽智慧世界和精神高地,这样的教育,才是如叶澜教授所期待的“育生命自觉”的高境界的教育。基于儿童本位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儿童视野下的“思维体操”活动。通过各种适合孩童的,甚至伴有童话般、诗意般数学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孩子的思维火花,从而让孩子在学习中轻松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对此,笔者在教学实践的探究中,形成了以下的一些思考与认识。

一、把握儿童认知心理特点,开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通道

1.理解——提升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以及其他不同的原因,每个学生吸收知识的能力是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在课堂过后就能将所学知识牢牢掌握,并能轻松地举一反三地应用和理解;而有的学生因为理解能力较弱或者其他原因,并不能将知识很快吸收。如果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这种情况。学生可以利用数学思维来解决自己遇到的数学难题,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加以理解,提高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

2.变通——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点

良好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也是很有帮助的,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一味地解题、考试,那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书呆子。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让知识成为学生获得成功的武器,让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在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而数学教学中,良好数学思维的养成能让学生开拓自己的学习思路,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素质。因此,教师应对数学思维的培养予以重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习惯——提升思维能力的延伸点

这里所提及的习惯,指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具体到数学课堂上,这里的“渔”就是学习数学的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说到的数学思维能力。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数学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解决的时候不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是形成自己的一套解题思路。有了数学思维能力做后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不仅仅是把练习题解出,还会自觉地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在熟练解题之后开拓自己的思路,对其他类似的题目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长此以往,学生就掌握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把持数学思维能力特征,开发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资源

1.趣味性——让孩子“乐”在其中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清楚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能够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我们都知道,在小学生时期,学生正处于对很多事物都存在好奇心的时期,他们的世界虽然是懵懂无知的,但确实充满创造力的。在完成了具体的功课和解决完具体实际的问题之后,学生还会有自己的总结和归纳。

2.严密性——让孩子“钻”在其中

在“三维目标”培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价值,孩子的求是态度、求知情感等等,在此,都可以得到培育和提升。但是,数学思维的严密性,万不能与严肃性混同,尤其对于初出茅庐的孩子,应当允许他们犯错,暂时说得不严密,算得不严密,做得不严密,也应该宽容他们。儿童本位的教学,就是要把孩子们当孩子,要引导他们在数学王国里抓住手中的藤,让他们心无旁骛地顺着藤去摸数学这个“瓜”,这就是一种“钻”。有了这种“钻劲”,孩子们就是在摸索数学逻辑游戏的规则,也是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密性,当他们亲手摸到“瓜”的那一刻,天真无邪的孩童自然会喜形于色。

3.多样性——让孩子“心”在其中

儿童本位理念观照下的数学教学,培养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要让孩子会演算,会丈量,会目测……更是要让孩子们懂得,生活无处不数学,生活有时需要严谨的推演,有时需要智慧的估算……灿烂的生命中,需要用宽容的尺子去丈量他人生命河流的宽度,需要用严谨的尺子去测算自己生命品质的高度。或许,孩子们学会这样的数学思维,就会时刻受用,终身难忘。

三、把捉数学教学活动特性,开拓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新舞台

1.架设梯度,呈示数学教学的意味

例如,教师在教授数学应用题时,可灵活运用各种法则和公式,引导学生求得不同的解题思路;或者改变题干或者问题,引导学生形成解题思路。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自己的方法。这样,在教授基础知识点的时候就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创设情境,显示数学教学的趣味

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可以让学生彻底放松,从而放飞自己的思想,让数学思维得到合理的建树。反之,如果一个严肃、死板的教学环境,只会给学生造成思想上的压力,他们的思维只会紧紧地跟随着老师走,创新的火苗一旦燃起就会熄灭,更别提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了。

第3篇:培养儿童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维品质;内在联系;解题思路;技能训练

通过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可使学生学会多种思考方法;通过解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耐心细致、自觉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特别是那些需要经过周密思考,反复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下面结合数学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培养上的一些探索。

一、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深度,是发现和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善于挖掘隐含的条件与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因素,能迅速确定解题策略和组合成各种有效的解题方法。因此,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

例如,教学合数时,让学生判断两个素数的积是否为合数,并说明理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整除――约数――素数――合数”这样的知识链去思考:如果素数甲乘以素数乙得丙,则丙除了1和丙两个约数外,必然还有约数甲和乙,所以丙一定是合数。这样的思考过程是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演绎出来的结论,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概括、引向深层,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同时,数学思维的深刻性也是小学生对具体的数学材料进行概括,对具体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抽象,及在推理过程中思考的广度、深度、难度与严谨性水平的集中反映。要培养思维的深刻性,从低年级开始就应加强训练。例如,可以让学生完整地表达思维过程,总结和概括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到了中高年级,就应该培养学生整理和归纳本单元知识要点的能力,形成知识体系,并让学生抓住题目的本质、规律与内在联系进行高度概括。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培养学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

例如:客车每小时行7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两车同时从相距500千米的地方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这道题由于条件不明确,从而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两车相对而行,两车相距为500-(70+80)×2=200(千米)。第二种是两车背向而行,两车相距为500+(70+80)×2=800(千米)。第三种是两车同向而行,如果货车在前,则两车相距为500-70×2+80×2=520(千米);如果客车在前,则两车相距为500-80×2+70×2=480(千米)。

通过设计条件开放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给题目补充合适的条件或舍去多余的条件,并创设一个学生之间交流讨论、共同提高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善于透过问题的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规律,能从多方面、多种联系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

二、开拓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灵活性的突出表现是善于发现新的因素,在思维受阻时能及时改变原定策略,及时修正思考路线,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联想,提倡一题多解。同时,设计开放性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提高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化技能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使运算既准又快。因此,强化技能训练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主要手段。

例1:(3.9+5.3)+(6.1+4.7),教师可根据加法的交换律,让学生用凑十法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3.9+5.3)+(6.1+4.7)=(3.9+6.1)+(5.3+4.7)=10+10=20

例2:(50+9.3)-(20+7.3),可让学生用整十数和整十数相减,小数和小数相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是:(50+9.3)-(20+7.3)=(50-20)+(9.3-7.3)=30+2=32

随着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计算过程的中间环节,随着练习而逐步压缩,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详尽的思维,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看到题目,通过感知就能很快地算出得数。

强化技能训练一定要在学生切实理解运算法则、定律、性质等基础上,要求学生熟记一些常用的数据,平时坚持适量的口算和应用题练习,通过视算、听算、口答、速算比赛等,采用“定时间比做题数量”、“定做题数量比完成时间”的训练方式,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从而达到培养思维敏捷性的目的。

四、提倡求异思维,探究求新,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创新思维是获取和发现新知识活动中应具备的一种重要思维,它表现为不循常规、不拘常法、不落俗套、寻求变异、勇于创新。在教学中要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学生探究求新,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并加以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

例如,在引导学生概括圆柱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常规的思维得出以下的计算方法:圆柱体的表面积=一个侧面积+两个底面积(即S=ch+2πr2)。这时,我鼓励学生:“能不能概括一种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呢?”一些学生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后将圆柱体的一个底面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知道一个底面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两个底面合拼成的长方形的长恰好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宽又正好是圆柱底面的半径,从而得出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之和为cr。因为圆柱的侧面积是ch,因此,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为S=c(h+r)。接着,让学生作进一步的比较,发现后一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总之,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基础课程,教师应该不断地分析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探寻开展思维训练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使学生养成积极钻研的学习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质。

第4篇:培养儿童思维能力范文

摘要:当前,在中小学深入开展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使儿童成长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当然,这不是单靠学校教育就可以完成的。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最初场所,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的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同样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德国学者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

    论文关键词:创造力发展 培养对策 儿童成长 家庭因素 新课程改革 创新型人才 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有关创造力的概念,在心理学上一直存在着争议。有的研究者强调主观创新,有的则强调创造的目的性,有的将其看作个体活动的产品或思维过程所具备的特征。我们认为,所谓创造力就是指个体在支持的环境下结合敏锐、流畅、变通、独创、精进的特性,通过思维的过程,对事物产生分歧性观点,赋予事物独特新颖的意义,其结果不但使自己也使别人获得满足。其中,支持环境是指能接纳及容忍不同意见的环境。 

 

一、影响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家庭因素 

 

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方式 

一般来说,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四种:民主型、专制型、放任型和娇宠型。专制型、放任型和娇宠型的教育方式不能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易使儿童养成依赖、顺从的习惯,做事无主见,思维懒惰,缺乏创新性,创造力水平低。而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可以营造一种十分宽松、平等的育人环境,这种环境可激活儿童的创造动机,让儿童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儿童的创造力。因此,家长应努力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让儿童没有任何精神压力地、轻松随意地与父母交流、沟通,自由表达思想,这样父母也会更容易发现儿童具有创造性的观点和行为,并及时加以挖掘和培养。 

 

(二)家长期望 

儿童创造力的提高与家长的期望有密切关系。当家长具有较高的期望时,即使儿童表现较差,家长也会提供各种机会,并鼓励他们,肯定儿童的每一点进步,这种乐观主义的教育态度,有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充分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等人曾对极具创造力的著名数学家和作曲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这些数学家和作曲家的童年时期,他们的父母通常都对其寄予了极高的期望,不仅给孩子以热情的鼓励,而且给他们寻找最好的教师,自己也充满激情地参与这些活动。大量的事实证明,家长的良好期望会极大地促进儿童向他们期望的方向努力,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三)父母的行为特征 

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主要组织者,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和责任者,是儿童仿效最早和最多的榜样。在家庭中,父母本身的行为特点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如果父母长期沉湎于,过分讲究穿着,爱说脏话,处理事情简单粗暴,儿童便容易形成贪图享受,说话粗俗,不爱动脑,行为不顾后果等个性特点;如果父母对人文明热情,每天读书看报,关心与议论时事,儿童就可能同样富有同情心,喜欢阅览书籍,思考问题。 

另外,如果父母对儿童的行为有错必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妨碍儿童本身创造性潜质的发挥与发展。其实,父母认为儿童做“错”了,基本都是按照成人的眼光和标准作出的判断。假如父母在儿童每一次犯点小错的时候都大动干戈,严加指责,那么就很容易挫伤儿童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堵塞儿童的探索途径,其结果必然是扼杀儿童的创造力。 

许多研究发现,创造力高的儿童的父母往往兴趣爱好广泛,母亲能平等对人,父亲很少专断,允许儿童与外界发生联系,不僵硬,不恪守教条。儿童在父母这种良好的榜样作用下,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习得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创造性的人格品质。 

总之,家庭因素对儿童创造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它能够保障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可能性。正如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个体具有被人关注的需要,他需要温暖、被人喜欢、同情、尊重和认可,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同样需要尊重和赏识。一个“无条件积极关注”的成长环境可以使儿童感受到前进的信心和力量,这种信心和力量会极大地促进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不当又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比如,有的父母因自己的失败而望子成龙,这样父母的失败和严格训练的压力,可能使儿童智力早熟,使他们没有机会去获得一些非智力的能力,而这些非智力的能力却往往是

编辑整理本文。

儿童创造力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另外,父母过分关注儿童可能导致不良结果。神童的父母可能不会理解,许多个人必须具有的品质是在生活中形成的,如果为获得特别技巧和知识而在非正常的“真空”氛围中抚养儿童,儿童就很少有机会去获取这些品质。 

二、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家庭教育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当今时代,家庭教育应该从何处着手来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呢? 

 

(一)营造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家庭环境 

一方面,营造良好的家庭知识文化环境。知识是滋润智慧的养料,是创造的具体内容和源泉,没有知识便不会有创造的产生。因此,家长应首先注重家庭中的知识文化氛围的营造。另外,家长还应注重加强自身对知识的学习,以实际行动为儿童树立榜样,努力形成以读书、阅报、参观科技博览等为主要内容的家庭业余生活。再者,家长应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各种图书和资料,并耐心、认真地回答儿童的提问,重视亲子间的互动。这种做法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儿童探究的热情和兴趣,更能为儿童树立追求创新的榜样。儿童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便会养成获取知识、渴求知识的良好习惯,进而获得丰富的知识储备,有力地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另一方面,构建民主、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可以说,儿童的内心具有更为自由和开放的空间,他们还没有太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的禁锢,更少顾忌,敢想、敢做,这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创造状态。所以,家长应该从外部为儿童提供一个同样自由的空间,即营造一种自由、开放、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这对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保护儿童的发问精神和好奇心 

好奇、探索、发问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力的源泉,要予以尊重和保护。 

创造来自于对问题的大胆质疑,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的冲动。我们应该鼓励、启发和诱导儿童学会质疑,因为这是从已知伸向未知世界的心理触角。我们应该赏识儿童的怀疑精神,鼓励他们勇于挑战传统,挑战权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大批不“唯上”、不“唯书”的自主创新型人才。 

好奇心是儿童创造力发展的起点。正是出于对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儿童才可能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激发起创造的动机。家长应该加倍珍惜、保护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创造倾向,这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基础。

(三)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主张 

家长不能要求儿童做一个“言听计从”的“好孩子”,而是要做一个能够表达自己思想和愿望的人,这也是创造力的一种体现。为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给儿童发言的机会。比如,做事情时征求儿童的意见、鼓励他们与家长辩论等。当然这种辩论并不是胡搅蛮缠,随心所欲,而是通过辩论让儿童弄清是非曲直,帮助他们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这样不但营造了民主的家庭气氛,还会使儿童学会自立、自强。所以,作为家长,应该尊重儿童的话语权力,鼓励他们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或主张。 

 

(四)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表现,是创造力的核心。家长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第一,培养思维的流畅性。思维流畅性强的儿童,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多种概念,即思索许多可能的构想和回答。比如,家长可以通过陪儿童玩成语接龙等游戏,来培养他们的思维流畅性。 

第二,培养思维的变通性。思维变通性好的儿童具有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例如,家长可以让儿童尽可能说出报纸的用途(像“学习用”、“包东西”、“用来引火”、“折玩具”、“剪成碎片扬着玩”等),以训练他们的思维变通性。 

第三,培养思维的独特性。思维具有独特性的儿童善于打破常规,产生不同寻常的反应。比如,父母可以给儿童提供一个一般的故事情节,鼓励他们打破常规,按照自己的意思给出一个适当的题目。 

 

(五)激发儿童的想象力 

想象被心理学家誉为智慧的翅膀,它能使儿童冲破狭小的生活领域飞向广阔的认知世界,使儿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尽情地去翱翔。儿童是富于想象的,家长要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就要尊重儿童的想象。 

在有意识地开发儿童的创造力之前,家长首先应该允许儿童“离谱”的想法。儿童的幻想世界绝对不是成人眼里的“儿戏”,它

编辑整理本文。

是儿童创造力发育的摇篮。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事情是不可能的。面对儿童不切实际的大胆设想,家长如果嗤之以鼻,就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浇灭他们的热情;相反,如果家长对他们离奇的想法表示惊喜,则会鼓励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使他们的思绪飞得更高、更远。 

在家庭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儿童想象力的培养与锻炼: 

“画”:绘画是儿童较为喜欢的一种形象表现形式,它可以诱发儿童的想象力。儿童虽然画技不高,却能通过简单的绘画表达自己的思维活动。家长对于儿童的画,不要只追求画得多么“像”,而应鼓励他们“想”得越多越好。 

“编”:续编故事结尾与仿编创造诗歌,是创造力的高标准体现。为发展儿童的创造想象,家长在讲故事时,要注意训练儿童续编故事结尾,如“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他怎么样了?”等等,以引导儿童展开想象,从多角度续编。 

“戏”:游戏对儿童来讲,是发展想象力最好的活动。儿童在游戏中模仿成人的多种活动,凭借想象扮演多种角色,表现多种生活情境,自己动手解决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儿童在认真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游戏的情节具体化了,他们的创造力也随之得到了发展。所以,家长应帮助儿童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 

 

(六)提升儿童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提高儿童关于创造力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将有助于儿童创造性行为的出现,以及对创造性活动的坚持性,进而有助于其创造性习惯的养成。这就要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与欣赏儿童的创造性表现,带着欣赏的目光去肯定儿童的发现、创造,以提升儿童对自身创造力的自我效能感。 

第5篇:培养儿童思维能力范文

    一、美术教育培养敏锐的感知能力和记忆力

    美术教育是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儿童的感官,培养儿童的感受能力和知觉能力的过程。他们在绘画中表现出对事物敏锐的感知力、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以及超强的想象力等。儿童绘画是儿童美感认知功能的一种体现,儿童通过感觉、知觉、想象等心理活动创造绘画。因此,感知能力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儿童审美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美术活动是通过视觉和触觉以及感觉进行的绘画表现过程。感觉是人认识事物的前提,感觉是通过感觉器官(眼睛),对周围事物直接感知和感受的过程。儿童通过看、听和触得到最初感觉,感觉是儿童理解和想象事物以及表现事物的前提。知觉是人对于事物的不同特征(如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要素)表现出对事物整体形象的把握。感知能力在儿童的审美体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感知力是非常必要的。很多的动物的形象都可以用各种形状去概括。再通过儿童对各种动物的感知后总结出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然后进行归类,学生通过归类从而把复杂的动物形象变得简单化。

    另外,感知能力是各个领域中人发展创造力的基础,但它并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刺激而锻炼发展出来的。儿童在绘画时并不是对外界事物的机械的复制,而是有选择的进行绘画的行为,他们对外界的选择常常受情感支配。例如,我在教学儿童想象画《城市的街道》,孩子们首先说说城市的街道的样子,我让他们自己去通过记忆来感知城市的街道,以及想象未来的绿色城市的街道,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看到了孩子们把感知的形象表现在画面上,形式美感极强,高低错落的建筑、黑白相间的斑马线、绿色葱郁的植被以及来来往往的人群等。有的孩子画了两个街道,一个是现在的城市街道,一个是未来的城市街道。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体现了儿童的想象能力、环保意识以及儿童对现实的审美能力,这种审美能力也是在眼睛感受到形式美之后产生的。绘画同时需要很强的记忆能力,现在的美院高考以默画的形式很多,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学习绘画过程中大脑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能力。记忆力是指把感知过的形象或从事过的绘画过程在头脑中贮存起来并再现出来的能力。学生正是凭着记忆才能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思维、想象、创造等高级的心理过程。没有记忆,感知觉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智力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二、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儿童的眼睛对事物是非常敏感的,对事物的观察能力是很强的。人的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眼睛吸收进来的。因此,有人说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人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都是从观察开始的。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发展智力,必须先提高他们的观察力。那么在美术这一学科中是培养学生观察力的最好媒介,因为绘画艺术是视觉艺术,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审美能力都是在观察基础上发展的,学生通过良好的观察力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从而发展智力,而通过美术这一学科正是培养、发展和提高学生观察力的重要途径。在美术中培养的观察力,不仅进一步提升美术的质量,而且会开启儿童的智力。观察是人类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智力开发的基础。观察是学生自己独立获得感知认识的过程。儿童处于大千世界中,他们随时随地都在进行着观察,周围的一切都作用于他们,可以说生活处处都有条件培养儿童的观察力。但儿童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很明显,而知觉地选择性比较差。他们在观察事物时常常只看到表面现象,不能仔细地观察,这种观察是属于“随意性观察”。而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指导他们进行“目的性观察”,观察前要求他们明确观察的重点和范围,引导他们通过比较找特征,根据变化找规律,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观察方法,掌握观察要点,从而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

    在美术教育中儿童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感受自然界的美好,从而激发起对生活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例如我在教学风景画时领孩子们到大街上(或公园)去,引导孩子们观察事物,看大街上都有什么,公园里有什么,每个事物(说出十种或更多)形状、大小、颜色、功能等。观察地面有什么,天空有什么,动的有什么,静的有什么等。观察后回来画一幅画《繁华的城市》《美丽的公园》或画一幅《绿色城市》等。孩子的观察和成人的观察是不同的,他们的观察往往带有自己的感受,是主观的、天真的。这样通过观察画出的画不仅生动而且还培养了孩子们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教师不要把自己眼中观察到的去强加到孩子的身上,教师应该让孩子自己去观察他们眼中的世界,这样的画才是孩子的世界。观察是想象前提,没有想象也就不会有创造,想象力来源于观察后的感受,由观察想象到创造性思维的闪现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儿童时期是想象力最为发达时期,儿童时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最为旺盛。想象的内容也要有来源,那就是大自然所给予的一切。在观察、写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对事物的表象逐渐积累,在构思时就运用已有表象在大脑中进行大胆的联想与再创造,有时也会突发奇想,在绘画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观察到的景物进行添加、改变、不知不觉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通过挖掘、引导、启发,使学生想象的翅膀能在广阔的艺术天空中翱翔。

    儿童时期是想象力发达时期,不同时期应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分阶段的进行不同画种的教学。儿童时期正是儿童想象力最丰富的时期,这个时候应开设一些想象画或儿童创意画,例如4岁到8岁的儿童开设创想画,针对每个孩子的不同性格气质,激励、开发儿童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充分开启儿童的想象力,画种可以选择水彩蜡笔画、线描画、水粉画、现代水墨画等。9岁到12岁才可以开设速写、素描和色彩。过早地把绘画技法教给孩子,想象力却受到制约,因为孩子的思维能力还不能综合全面地分析问题,他只能照顾到一面,另一面就照顾不过来了。比如在我所教的孩子中有一个六岁的孩子,当初他到我这里学习绘画时,他父亲要求孩子学习素描,我说六岁的孩子正是想象力发展最丰富的时期,适合于学习儿童创意画,可他的父亲却要求学素描。就这样六岁的孩子硬是学起了素描,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儿童美术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更不是职业教育,它是人的发展教育,它以智力开发和非智力培养为宗旨,是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教育的过程。

    三、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

    在人的智能结构中,动手能力是一种最基本的而又十分重要的学习能力,儿童的许多知识技能都是在操作活动中学会的。儿童期正是躯体动作和双手动作发展的最佳阶段,而手腕和手指等小肌肉群的运动,能直接刺激大脑皮层,促进大脑皮层机能的发展完善,大脑的完善发展又促进手的运动更加灵活精细,并对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的开发打下生理基础。儿童的动手能力在美术教学中是最能体现的。儿童所开设的的绘画、泥塑、剪纸、折纸、手编、布工等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无一不是在手的协调操作下进行的。因此,儿童的美术教学对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现在的幼儿园应该从托班就开始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运用橡皮泥进行捏,运用剪纸进行撕、刻,运用布、塑料等废弃物进行贴,利用卡纸折各种形象,用画笔进行涂抹等,直至中班动手习惯就会逐渐形成。其实从儿童早期就开展一些简单的剪剪、捏捏、画画、贴贴等美术活动,将有利于儿童动手能力的培养。我在教学图案设计课体会很深,我让学生用多种材料和技法来完成,如蛋壳画、旧报纸、沙子、干树叶等多种材质进行粘贴,运用蜡刻、墨刻、刮粉等多种技法进行装饰画的创作,学生动手制作的起来情绪非常高,作业是自己设计并运用多种技法完成的。通过动手制作不仅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增强了他们的创新的意识,从而激励他们不断地去研究和探索。培养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是现代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更是开启儿童智力的一把钥匙,那种脱离教学而变成单一的、机械的、无目的性的操作,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反而会让学生对其厌烦甚至丧失兴趣。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适当、适合、适用。真正做到对学生智力的全面开发,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第6篇:培养儿童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听觉障碍儿童;言语康复;思维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48-02

人类的思维是在动作和言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从个体发展来讲,儿童是在掌握言语的过程中发展思维的;从大脑的反映过程来讲,思维活动是借助言语材料进行的,并用言语材料来标记和巩固思维活动的成果。言语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思维是言语的内涵,两者密切联系。听觉障碍儿童由于听觉缺陷,不能通过自然途径形成和掌握言语,造成言语障碍、制约思维发展。要使听觉障碍儿童走出封闭、孤独的内心世界,需要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言语表达能力。因此,聋校低年级的言语康复教学担负着培养听觉障碍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发展其思维能力的任务。

一、在掌握词义时进行思维训练

从词的音、形、义三方面来说,听觉障碍儿童可以凭视觉来认识字形、通过练习掌握字形,因此,他们掌握言语的主要难点则在音和义,特别是义。因为每一个实词都概括地反映了现实,掌握词义的过程就是掌握概念的过程,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维过程。

1.丰富表象,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概念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教学中应丰富听觉障碍儿童的表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听障儿童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教授“鞋子”一词时,老师要出示各种式样、颜色、大小不同的鞋子,如皮鞋、球鞋、凉鞋、拖鞋、雨鞋等,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在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上领悟“鞋子”的概念。另外,可通过动作、表情的演示来让学生领会词语的意思,如教授“走”、“坐”、“开门”、“关门”、“笑”等词语时可利用这种方法。教授“风”、“雨”、“打雷”、“闪电”等词语的时候,应及时抓住这些自然现象进行教学,给聋生一个生动、形象的表象。教授“银行”、“医院”等词语时,最好带学生去参观一下,让他们身临其境,丰富视觉表象,发展形象思维。

2.在词义比较中发展思维的深刻性。比较是研究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思维方法,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的新词语的记忆和理解,同时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因此,在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听觉障碍儿童的各种感官来比较两种事物,找出不同点,真正理解词义。如教授“高”和“矮”、“胖”和“瘦”时,可让听障儿童利用视觉去观察图片或具有这种特征的同学。通过比较找出不同点,理解了词义。这时老师应注意通过多次的比较使学生懂得,“高、矮”、“胖、瘦”是相对于另一人来说的,并非一成不变。又如教授“冷”和“热”时,可让听障儿童利用触觉去比较,体会两个词的含义。在教授“多”和“少”的时候,先让聋生用视觉去比较两堆东西的多少。这样,听障儿童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同时在语言信号与具体形象转换的过程中发展了思维能力。

3.在多种形式的练习中发展思维能力。听障儿童学习掌握了一些词语以后,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能马上得到运用,时间一长就容易忘掉。因此,老师需要借助于各种形式的练习来巩固加深听障儿童对词义的理解,同时也发展其思维能力。例如经常进行词的归类练习,先把学过的词语按学习用品、体育用品、武器、动物、蔬菜、水果等进行归类,然后按课文中的句式说出:“铅笔、橡皮、文具盒是学习用品”,“熊猫、老虎、大象是动物”,“菠菜、芹菜是蔬菜”等句子,这种练习既可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培养了说话能力,又可培养听障儿童分类、判断的能力,为他们理清概念间关系奠定基础。也可以给学生一个完整概念,如体育用品、水果等,让听障儿童写出属于这一类物体的名称,这样有利于聋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发展。老师还可以让学生做组词练习,就是用学过的字或词组成新的词。如“书”可组成“书包”、“书架”等新词。此种练习可让听障儿童通过大脑中的视觉表象进行再塑造,实现了由形象到语言信号的飞跃,同时又可扩大视野,积累新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在学句中进行思维训练

1.在句式练习中培养思维能力。正常儿童有口语基础,因此他们学会一个新词以后,可以较容易在句子中运用。而听障儿童没有口语基础,学会词语以后,不能运用到句子中进行思想交流,而需要学习了一定的句式后,把词语在句式中进行替换,才能学会说句子。比如说,学习了“衣柜”、“箱子”、“沙发”、“凳子”等词语后,如不经常使用则容易忘掉,因此,这些词语应力求在句子中运用,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对照画面感知了具体形象后,又把画面内容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理解了例句“屋里有床和衣柜”的意思。然后再对照其他画面,用其他词语来学说“什么地方有什么和什么”?的句子。例如,根据不同的画面,可说出不同句子:“屋里有沙发和凳子”,“教室里有桌子和椅子”等。再接下来,要求聋生不看画面,而把平常的视觉表象在脑子中再现出来,把这些表象与句式联系起来,说了更多的句子。最后让学生通过演示,或对照画面,把自己写出的句子的句意显示出来,这样就培养了聋生把抽象的语言形式经过思维转变为具体的看得到或可模仿的形象。经常进行这种说句、写句练习可帮助聋生积累词语,丰富句式,培养发散性思维,使之掌握用描绘各种形象的词句,去表达不同的形象,并丰富了语言。

2.通过情境演示,有效理解语言内容,发展形象思维。句子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基本单位。在听障儿童掌握了词语以后,老师还要教会他们说、写正确、完整的句子。首先应充分运用课文中的插图,并设计好一些必要的补充演示以充实完善听障儿童的表象,使他们的思维过程在生动、形象的表象基础上领悟语言。如教授“小云和小强打乒乓球”一句时,光看挂图显得不够生动,老师可通过情境演示,表达出语言内容,即让两个同学分角色演示打乒乓球。表演可调动起聋生的动觉、视觉、触觉等感觉器官,能有效地感受语言内容。不但使表演者更深刻地理解语言内容,提高表达能力,而且其他同学也能通过观看这种生动、形象的表演,有效地理解语言内容,发展形象思维。

3.在认识句子的内在联系时培养思维能力。老师应根据句子成分设计问题,有利于听障儿童从感性上认识句子的基本结构,理解句意。如:在教授“乒乓球室里摆着乒乓台”时,老师一边对照画面问学生:“这是什么地方?摆着什么东西?”一边联系句子使学生认识句子的基本结构,了解句中词语的先后顺序及内在联系,初步培养思维能力。

在教授复杂的句子时,要注意阶梯训练,如“写字台上放着一个笔筒和两本书”。老师可由浅入深地提示不同的句式,如:“哪儿放着什么和什么?”、“哪儿放着多少什么或多少什么?”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说出相应的句子:“写字台上放着笔筒和书。”、“写字台上放着一个笔筒和两本书。”经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句子表达训练,逐步诱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第7篇:培养儿童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育专业;英语;儿童文学素养;培养策略

新课程改革对英语课程的性质、目标给予详细规定,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实施途径。以往“哑巴英语”教学现象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教师过多关注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但是忽视了听说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对此,改革中尝试以阅读英语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儿童阅读兴趣[1],并且对英语教学者的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这一发展趋势,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必须重视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明白儿童文学素养的构成要素,主动提高英语儿童文学教学能力。

一、儿童文学素养概述

儿童文学主要包括两个概念:一是专门作为一门学科的儿童文学研究;二是作为一个门类的儿童文学作品。这一概念的界定考虑到儿童理解力的文学、儿童本位的文学和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生理特征及成长规律的阅读等多个方面,暗示了主体读者是儿童,并且能够为儿童带来乐趣的文学作品。因此基于儿童不同年龄特征和理解创作力,儿童文学的标准及分类各有不同,包括了童谣、童诗、图画故事、寓言、儿童小说等多种体裁[2]。根据儿童文学延伸出儿童文学素养的含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笔者角度认为儿童文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阅读和研修儿童文学作品,从而全面认识儿童文学并且准确理解和把握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主要涉及儿童文学理论素养和阅读素养两方面,但是对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这两方面远远不够,同时还要具备借鉴儿童文学作品组织教学的能力,掌握阅读技巧,运用儿童文学作品提升自我阅读能力,这些综合的、全面的组成才是儿童文学素养的总内涵。因此,儿童文学素养培养要求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时能够全面把握作品表现与内涵,利用儿童文学作品组织高效教学设计,顺利开展教学。

二、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英语儿童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一)架构与儿童交往的桥梁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未来面对的儿童学生,身处交往的两端学生对儿童世界了解不多,但是学生想要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必须加强对儿童的了解,这时就需要儿童文学素养发挥作用。首先儿童文学面对的是儿童,其中文学作品中包含大量儿童日常行为活动和生理成长特点,教学活动中借鉴作品描述加强对儿童的观察,利用儿童文学来了解儿童,并且更好地服务于儿童。儿童文学的创作对象是儿童,其内心世界往往不被成人所理解和重视,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儿童文学逐渐引起重视,并且纳入到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体系中。儿童文学作品主题大都涉及母爱、大自然等[3],作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通过理解儿童淘气顽皮行为来领悟到内心世界,在交往中充分表现出承认和尊重,加深对儿童的理解和包容,让儿童自然成长,释放出童真和天性,为师生交往架构起中间桥梁。著名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先生强调在儿童文学中必须注重儿童本位的文学地位,不以成人世界的法则和观点来约束儿童,而是发现儿童的长处,将开启儿童文学大门的钥匙交到儿童手中,发挥出自身的引领作用,因此英语专业学生要站在儿童独特的思维角度和理解能力上感受儿童文学,接受儿童的感受,并尝试去理解。

(二)加深对儿童思维特点的了解皮亚杰提出了教育中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四个阶段,而儿童文学的创作也是针对不同阶段儿童主体进行的。英语教育专业学生要掌握并且熟练认识四个阶段儿童的智力发展现状,在第一阶段(0~2岁)儿童感知运动阶段中,培养儿童初步认识世界的方法,让儿童通过感知和运动两者的关系来获得动作体验,在脑海中形成低层次的图式;在第二阶段(2~7岁)儿童前运算阶段中,逐步扩大儿童的认知活动范围,发展其表象和思维,开始利用语言和抽象方式理解事物,但是无法对认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形成概念,抽象运算活动不能开展;在第三阶段(7~11岁)儿童具体运算阶段中,儿童已经获得了抽象概念能力,能够进行简单逻辑运算推理,并且凭借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但是无法进行独立抽象运算;在第四阶段(12岁以上)儿童形式运算阶段中,儿童思维渐趋成熟,其智力水平逐渐和成人接近,对于抽象逻辑运算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4]。这四个阶段是儿童认知发展的必经过程,其顺序必然不可颠倒,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延伸和拓展,儿童在每个阶段的发展都有不同的思维特点。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通过培养儿童文学素养,加深了对儿童思维特点的了解,明确在不同阶段利用不同儿童文学作品,让儿童更快地发展抽象思维,通过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更能直观感受不同阶段儿童成长规律,从而形成敏锐的鉴赏力。

(三)适应儿童语言学习的需要英语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而当前我国英语教育中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阅读能力不被重视,因此对儿童开展英语语言课适应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儿童文学阅读,让儿童获得更好地阅读体验,从认知阶段便开始从阅读中获得乐趣。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必须要求其指导者具备丰富的文学阅读经验,尤其是针对儿童的文学阅读经验。朱自强先生曾说:“文学作品研究先于语文教材研究,这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5]。文学作品阅读是培养个人文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最大化发挥出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仅传授给儿童限定的文化知识,同时潜移默化影响儿童的文学情感和阅读情操,让儿童深刻感受当今世界。

三、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英语儿童文学素养培养策略

(一)稳固儿童文学课程地位,培养儿童文学素养首先,注重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高职院校必须重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期间英语儿童文学课程的开设,准确定位英语儿童文学课程,构建科学合理的儿童文学学科课程体系,让学生意识到儿童文学课程对日后走向岗位工作的重要性,并且主动去学习英语儿童文学课程,课下阅读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学校应当保证课程学分和课时安排合理得当,鼓励学生开展儿童文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提升儿童英语教育教学队伍质量和专业能力,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学会自我反思,发现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其次,丰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内容。儿童成长包括四个不同阶段,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类型包含多样,在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内容中要考虑到英语课程本身特点和儿童文学作品的可鉴赏性[6],不仅要重视儿童英语阅读技能的培养,而且主动提升自身的阅读水平,掌握阅读技巧,更好地指导学生。

(二)积累更多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培养儿童文学素养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儿童英语教学的引导者和帮助者,首先,应当养成自身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积累更多儿童文学阅读经验,才能为指导儿童阅读做出努力,在阅读中养成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喜爱,从中找寻培养儿童文学鉴赏力的土壤,掌握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技巧。其次,英语专业学生在初步阅读儿童文学时可能代入感困难,这是由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截然不同决定的,但是学生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体会儿童文学作品的美感,领悟纯真之美、欢乐之美和想象之美,理解儿童固有的纯真与稚拙天性。最后,扮演隐含读者,感受乐趣。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定的阅读主体是儿童,英语专业学生需要在阅读中扮演隐含读者,结合儿童的身份去体会文中描述的语言知识、幻想世界和文学知识,然后为利用儿童文学作品做好英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进行儿童文学教学实践,培养儿童文学素养首先,英语专业学生要充分利用儿童文学作品,注意教学情境的不同引入不同阅读材料,为儿童展现出生动有趣的课堂。如在儿童教学导入阶段中合理运用图画、童谣、儿歌等,适应儿童发展天性,吸引儿童注意力,然后顺利引出所学的英语课程语言知识。其次,通过儿童文学作品开展英语阅读活动。新课程改革规定学生从听、说、读、写、玩、演等方面发展英语语言技能,其中对读的环节可利用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和简短对话。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应当掌握多种阅读方法,为儿童分组阅读做好指导[7],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儿童教育教学队伍的重要组成人员,应当主动阅读大量儿童文学作品,精心选择阅读材料,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要认清教育教学对象,在儿童生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基础上掌握阅读技能,提高专业能力,培养起儿童文学素养。

第8篇:培养儿童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培养 创造力

创造是一种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最高级的形式。创造力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一种特殊能力,或个体创造性的最好表征。创造力也是反映个体在解决任务中有效的对原有知识经验进行加工、组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形成,因此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那么如何通过语文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呢?

一、 创设有利于儿童创造力发展的环境

学生的创造力比智力受环境的影响更大。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者。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就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儿童的心理安全和自由是有利于他们创造性活动的两个基本条件。

(一) 努力构建校内外沟通

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极大的影响着儿童的创造力。家庭气氛和管教方式是影响儿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教育过分严格,过分要求孩子服从,孩子的创造力就差;家庭气氛民主,家长有意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情况就好的多。学校教育过分重视纪律的规范,学习中过分强调答案的准确的标准,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社会文化的管理体制也会影响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因此,民主、宽松、尊重个性的环境将有利于儿童的发展。所以要努力构建校内外联系,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多沟通,同时,构建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改变语文教学自我封闭、与社会隔绝的状况,共同为儿童创造有利的环境,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创造的气氛,使创造性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儿童自然可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

(二)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

小学生创造力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的动态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呈持续发展趋势,但并非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进行,小学生创造力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好奇心强,喜欢提出问题。正是有了好心,才体现出对事物探索的热情。(2)善于大胆幻想。处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力更多的带有幻想型的特点,同时,小学生创造想象和思维大多是由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情境激发的,思考问题是表现出一定的主见。(3)直觉思维和灵感在儿童创造力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更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首先,要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和观点。

其次,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事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

再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抽象逻辑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的培养,应该综合起来加以训练。

其四,鼓励首创性,允许学生在自由探索和实践中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或看法。

从而 ,使学生远离穷追猛打式的提问,冲破“标准答案”的樊篱,能够用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有所发现。

二、 凭借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因素,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造力的核心成分是创造性思维,其中发散性思维,形象性思维和直觉性思维更是创造性思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成分。如何使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 教学中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提问

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促进学生进行思维活动的最直接的手段。因为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教师提问的种类不同,对学生思维的促进作用也是不同的。那么课堂中如何进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呢?

一、 运用判别性、叙述性、说理性提问。教学中,运用“……是不是?”“……对不对?”让学生作出判断,再让学生说明“……原因何在”“……为什么”“……道理怎样”这样就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判断、分析、研究,对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有很大作用。这也是常用的提问方式。例如:《北大荒的秋天》理解第四自然段的第三句话中的“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的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我把这句话与“榛树叶子全都红了。”进行比较。请学生说说哪句话比较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学生都认为第二句比较好,然后各抒己见,有的说写出了榛树叶子的颜色非常红。我趁机问是怎样的红?学生齐答像一团团火。有的说反映了人们的心情,我趁机问是什么样的心情?学生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不论他们回答的是否正确都一律给以鼓励。以此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发表见解。

二、 运用发散性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尽可能产生多而新的想法。主要运用的方式“除此之外,还有那些?”“……还有什么新的见解?”“如果…… 那么会怎样?”等,重在启发学生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维操作,对思维进行求异引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学习教学内容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这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一条措施。在传统教学中,教材乃至教师授课的内容,往往都被学生认为是完全正确的,若自己的想法与之不符,习惯的做法是修正自己以求一致。事实上是被教材或教师授课的教学内容禁锢了思维,因此,教学中随时和学生讲明,教材或教师授课并不总是正确和完善的,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积极的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而且也是对发散性思维的一种促进,因为提出质疑问难的本身就是摆脱学习材料原有的思想路线,从另一个角度进行思考。

三、 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第9篇:培养儿童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概念;构思过程;教学技法

创造力是未来人才必备的素质。小学美术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版画教育是新课标造型表现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手工和绘画的综合体,具有复数性、偶然性、间接性的特征,它对培养儿童感知能力、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艺术修养、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尝试在常规的基础课程中开设综合版画课的教学是符合儿童成长需要的。它是儿童体验世界的特殊方式,对儿童的鉴赏水平和艺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很有用的。

一、综合版画教学课程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版画,是一种以“版”为媒介的间接性艺术,即作者需要构思画稿、创作画稿、制版和印制。因此,版画的教育功能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实践活动是发展能力的必要途径。对于学龄前到青春期的儿童来说,版画是有效的实践,版画复制术是幻想和激励的源泉,综合版画整合各类版画技法,融合各种材料的视觉特征,将种种可用资源进行综合而创造出新的、独特的审美感受。由于易于取材、制作工艺可繁可简、实验性较强等优势更适合于在小学各个学习阶段展开,能有效提高儿童创造力,达到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创造力。综合版画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版画教学课程的独特性

综合版画的印痕之美对于儿童来说,它是一门图画和手工的综合课程。儿童时期,臂力较弱,手腕和手指的配合还欠精确,感觉比较笼统,概念模糊,往往会形成画、刻、印全过程中的偶然效果,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作品产生一种天真稚拙、纯朴、自然的童趣,这是成人版画和其他画种都难以达到的。

(二)综合版画教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版画教学真正发挥特长优势,需要儿童熟悉材料属性,亲手体验材料印制在画纸上的表现力,印痕通过思维加工,灵活地运用到将要形成的画作中去。这一过程具有多种转换功能,儿童的创新求异思维获得更大启迪,让儿童潜能得到发挥,满足儿童求异、求趣、求变的心理需求,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三)综合版画教学课程有利于提高艺术修养,完善儿童人格

综合版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可以让儿童抛开传统具象的美术形式的束缚,同样的主题在不同的儿童手中用不同的材料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艺术作品,同样的一个印痕或者同样的作品在不同的儿童眼里有不同的解读。综合版画创作过程对材料的探索,需要儿童勇于实践的心理品质和合作意识。学习过程需要儿童自身投入感情与理性思维交融、脑力与体力共同参与,潜移默化地完善儿童的人格,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二、我国部分地区小学综合版画课程教育现状

综合版画教育早已得到各国儿童美术教育家的重视,被誉为“版画之国”的日本,已形成相对成熟的教学体系。可见,将儿童版画列为小学必修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我国小学版画教育向着不平衡的趋势发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版画教学已经列为美术教材中的必修板块之一,纵观全国小学版画教育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教学应用。由于受到材料、设备、教师专业能力、儿童学习热情、家长对版画的理解等各方面的限制,很多地区的小学版画教育只是在课堂上草草带过甚至忽略,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小学美术新课标对版画教学的目标要求。

三、小学综合版画课程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从版画的概念、特点看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版画是将各种平整的版面,通过刻、绘、腐烛、感光等各种手段制成母版,使其产生能够被转印的痕迹,并通过印刷把这种痕迹转印、凝固在纸张或其他载体上。这种转印可以有限地重复多张而不影响其艺术欣赏效果。可以说,依赖媒介进行转印并且具有复数性是版画的本质特征。版画转印的间接关系和秩序感使得版画以其特有的综合性、趣味性和手工制作性而独具特色。

(二)从版画构思过程看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版画构思的创造性取决于从一开始选定表现主题,就要凭借创造性思维,概括出视觉形象,在头脑中模拟出制作过程,分析想象各种媒材的使用效果,直至作品完成后的最终形态和效果。这是一个心理活动十分活跃的过程,这个形象是否新颖,是否有独创性是作品成败的关键。实际教学中,每个儿童的观察角度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进行版画课教学时构思相对于其他技术性因素更为难教。因此,在版画教学中要求儿童重视自己的视觉经验,相信自己的视觉感受能力,从传统中汲取有益的营养。

(三)从版画教学技法看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1.纸版画表现力丰富,具有优美的纸质肌理和自然情趣,适合儿童教学

儿童在制作过程中全方位锻炼。如用厚纸剪图形、粘贴、用棉布、麻绳等做拓包,用油墨涂色到最后拓印,从这段劳动中可以使儿童手腕、手指、手脑协调性都得到锻炼,培养了创造力。

2.吹塑纸版画

用圆珠笔或铅笔在吹塑纸上刻出底版后,用水粉颜料印制出来的版画,叫粉印吹塑纸版画。由于印刷时不是一次完成,所以,采用了分块着色,即儿童着一部分色彩,拓印一部分。为了达到效果,我们采用在白色纸上用彩色蜡笔涂上漂亮的底色然后再用油墨滚筒将吹塑纸上的画拓印的方法,使画面上形成了五颜六色的图案。不同材料呈现完全不同的印痕,同一种创作方法产生千万种变化效果。

儿童版画是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它有它独立存在的意义,我们并非把儿童培养成一个画家,而是通过启发引导,唤醒儿童对生活的体验,启发他们大胆地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自己的内心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让孩子们想自己所想的,说自己所说的、画自己所画的。在国内,很多学校都在综合版画的教学方面有大胆的尝试,且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些实践也为综合版画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然而,综合版画教育的发展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支持,更需要提高家长对综合版画教育功能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广泛地发展综合版画教育。

参考文献:

[1]董奇.儿童创造力发展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2]龙念南,李永永.印迹之美[M].重庆出版社,2008.

[3]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2.

[5]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1版.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05.

[6]赵勤国.绘画形式语言[M].莱芜:黄河出版社,200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