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法律的核心思维范文

法律的核心思维精选(九篇)

法律的核心思维

第1篇:法律的核心思维范文

(一)困境与选择当代大学教育面临矛盾与困境是:一方面,在教育理念上,通识教育的重要性被不断地肯定,而另一方面,在实行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又不断地被淡化,甚至忽视。(金耀基:《大学之理念》,三联书店2001年12月版,第144页。)然而,对于任何文明来说,人文精神才是它的内在的灵魂,科学技术只是实现人的目的的外在手段,科技发展的动力也来自人文精神。正因如此,人文与科技的二元对立引起社会各届有识之士深深的忧虑,可以说“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早已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界和社会广泛关注和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当然也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文教育

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教育体制、培养对象和课程设置等不同层面上,大力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可以说,素质教育不仅能充分体现党的教育方针,而且成为统领和贯穿各种教育活动的基本要求。由此可见,首先,在我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科类)和不同层级的教育和学校,从整体上统筹考虑。其次,在我国由党和政府大力推导开展素质教育,一是源于对原有教育体制弊端的反思,二是为了主动适应现代化建设对高素质人才的全面需要,三是来自于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的更新和转变。当今西方国家的大学通识教育在保持自由教育精神的同时,并非反对而是修正专业教育,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必然接受一般教育,即包括人类共同知识经验的学习、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养成以及基本的做人做事的能力训练。(刘振天:《美国、加拿大高等学校的道理教育》,载《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第3期,第44页。)中国学者杨叔子教授指出:现代高等教育应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而形成一体的绿色教育,素质教育是绿色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核心。〖ZW(杨叔子:《时展呼唤科学人文的交融——200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综述》,载《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23期,第26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的《学会生存》报告中明确提出“教育即解放”的口号之后,又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又进一步发挥:“教育的基本作用,似乎比任何时候都更在于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方面的自由”。(参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版。《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同前,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这就是说教育要促进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的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完善的人。这就是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理解。一切其他的职能,都必须服从于这个职能。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不仅是价值引导和自我建构的统一,而且是人们寻求解放的过程。离开了人的完善与全面发展,也就没有一流的教育,真正的大学教育是一种自我教育,而不是通常用某种既定知识教导、训导、调教年轻人。大学中的素质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是人文(文化)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指的是人的本质,人本身,不是肉体,而是文化,是内在精神——它不是一种东西,而是人的内在状态,是智慧、悟性、灵性、境界,表现为人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说到底素质教育就是人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即广义的“素质教育”。从这个意义讲,以人为主体的原生态的教育可称作人文教育,而以知识(包括技能)控制人的异化教育称为知识教育。(姚国华:《文化重建》,海天出版社2002年9月版,第649页。)素质教育的本意就是要培养人的内在素质,也就是人文教育。

二、法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这个命题具有双重含义,一个是从纵向角度观察,一个是从横向的角度观察。

1.处于层级结构中的素质教育。如前所述由中国政府推动的全面素质教育包含在各级各类教育活动中,处于大学阶段的高等法学教育,与其他高校和其他科类的教育一样,都是在小学阶段、中学阶段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的更高层次和阶段的素质教育。也是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初步形成和确定阶段,继续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素质教育、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公民教育、艺术修养教育等等。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解决信仰和哲学的问题,只有文化、信仰和教育三位一体,才能构成一个完整人的健全和精神生态。(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岳麓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169页。)

2.处在不同类型(科类)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从狭义上讲,法学教育中的素质教育指的是法律职业素养的教育与养成。作为法律人,在面对不断完善和纷繁的法律关系、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时,不仅要熟悉法条规定和诉讼程序,而且必须理解和掌握这些关系、规则和制度背后的法律意识、法律价值和法律精神。不仅要知道法律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进而提出法律应当是什么样。(霍宪丹:《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83页。)由于法律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也是一项职业,因此,尽管在中国法学教育的科学化和学院化已成主流,但脱离法律职业的法学教育不仅其最主要目的不复存在,(王晨光:《法律教育的宗旨》,载《吉林大学法制与社会》2002年第6期,第41页。)而且将迷失正确的发展方向。反思法学教育这二十几年来的发展,法律职业与法学教育的脱节正是法学教育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霍宪丹:《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80页。)

3.法律职业素养是“法共体”即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基本资质。在中国,狭义上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是指律师、法官和检察官,经过数年的发展和演变,就从事这一职业的专业要求来说,法律职业的基本特点决定了从事这一职业的人必须具备三个层面的基本要求:其一是应当掌握和了解法学学科体系的基本知识;其二是应当具备法律职业的基本素养;其三是应当掌握从事这一职业的基本技能。这三个层面的基本要求构成“法共体”成员的基本资质。法治的全面推进和最终实现,在一定条件下取决于法律职业共同体及其基本资质(这三个资质缺一不可,共同统一于一个个法律人的个体之中。其中职业素养居于核心地位,它使法律知识有了生命和活力,使法律职业技能有了灵魂和方向)。因此,法律职业共同体不仅是法律知识的共同体和法律技能的共同体,而且还必须是一个法律文化的共同体、法治信念的共同体、法律伦理的共同体、意义评价的共同体等等,也就是法律职业素养的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上保证我们能建设一支高度专业化、职业化和同质化的高素质的法律职业队伍。(霍宪丹:《法律职业与法律人才培养》,载《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83—84页。)

三、法律职业素养的解析

法律职业与医师职业、教师职业(以及牧师职业)一样都具有强烈的职业特点和行业背景。首先,它们都主要是以人为工作对象的(但有自然人、社会人、生物人以及正常人和非正常人之别)。其次,它们都是专业程度很高的独立的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职业自身的演变,都走上了高度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轨道。第三,与其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相适应,这类职业不仅有一整套特定的职业标识、职业规则和职业要求等等为内容的职业制度,而且都有一套与其相适应、相配套的严格规范的教育、考试和培训制度。这类职业内在的职业素养正是高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在这类学科专业教育中的集中体现和特定要求,可以说,正是其职业素养的规范要求和鲜明特点,使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员具有一种特殊的职业资质,同时也使得这类职业有别于社会的其他职业。因此,这类职业在大多数国家内都是依靠主管部门实行行业管理的模式。法律职业素养,不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都有相应的制度化的规范要求,本文仅综合国内外的有关法律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简要分析如下:

法律文化——它与法律思想、制度、设施、法官的审判方式及人们的行为模式、心理习惯等相关,但不等于它们。法律文化是上述现象背后的共同的东西,是内化在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设施以及它们的行为模式之中,在精神上支配它们的一般观念、原则和价值体系。法律文化和社会发展贯穿于人类的法律与社会发展史,法律文化因其具有制度性因素,因而与社会政治的发展共兴衰。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法律文化出现趋向,现代社会的发展更依赖于法律文化。现代社会的发展已使以法治为核心的法律文化,成为社会系统满足社会需求的必要部分,也就是说,社会发展已时刻离不开法律文化的支持。

中国当代法律文化是一个成分复杂的复合体,既包括源于西方的现代法律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又包括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中形成的法律文化的基本因素。其目标是建成中国的现代化法治。如从立法的角度看,法律文化存在的意义是保证在同一法律体系内不同法律之间仍保持前后一贯的精神联系,这就是法治得以实现的灵魂,也即法律文化之内核。如果缺少这个内核,宪法之下的各种法律,无法在统一观念、原则和价值目标下协调、互适而出现矛盾、冲突,那么其法律体系是缺乏内在联系的一种拼板和机械组合。如再从法律实施看,法律文化不仅能为法律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如媒体关于孙志刚案、居民在家看黄碟案等报道),同时还有助于培养提高执政、行政人员和司法、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执法能力。从更为深入的角度看,法律文化有助于培养人民群众法律意识的养成并向法治信仰转换。(张中秋:《法律文化与社会发展》,《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3年8月第4版。)这是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

法律思维——“法共体”资质的高低与法治实现的程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而在其三大基本资质之职业素养中,法律人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和思维范式起着关键作用。关于法律思维或法律思维方式,中外许多教授(参见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4期;陈金钊:《像法律人那样思考——法律思维、技巧与方法》,《判例与研究》2002年第4期,第40页;季卫东:《法律职业的定位》,《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第65—66页;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孙笑侠:《论法官与政治家思维的区别》,《法学》2001年第9期,第3页;李龙、周刚志:《论法律家与法学家的思维范式》,《吉林大学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6期,第45—48页;葛洪义:《法律方法、法律思维、法律语言》,《人民法院报》2002年10月21日法治时代周刊B1版;[日]大木雅夫:《比较法》,范愉译,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页。)都有独到的论述。就作者的综合归纳而言,法律思维(或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人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在维护法治的旗帜下,根据法律人的品性,逐步形成的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定势。这些思维定势伴随着法律的职业化而出现,这本身即是法律职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思维的总体趋向看,法律思维是一种趋于维护法治的思维。只有具备法律思维才能称之为法律人,这是靠专门训练和实践而形成或养成的。概括起来说,其一,法律思维是一种重形式正义、重秩序、重形式意义的合法性思维。(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4期。)其二,法律思维是一种规范性思维,需要依靠一系列的法律语词。这种思维在于主体接受法律的规范作用,运用职业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并将法律规范作为思考事实法律意义的参照系即根据法律分析事实。(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孙笑侠:《论法官与政治家思维的区别》,《法学》2001年第9期,第3页。)其三,法律思维是一种程序性思维,注重活动过程以及标准的形式性和法定性。(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孙笑侠:《论法官与政治家思维的区别》,《法学》2001年第9期,第3页。)其四,法律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坚持三段论推理方法,注重缜密的逻辑,冷静对待情理和情感等因素。(孙笑侠:《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法学研究》2001年第6期。孙笑侠:《论法官与政治家思维的区别》,《法学》2001年第9期,第3页。)其五,法律思维是一种判断性思维,不能模糊或隐喻。其六,法律思维还具有保守性思维和经验性思维的内涵。

法治信仰与法律精神——树立对法治的信仰是法律人才培养工作成功与否的核心要素。信仰法治,就是信奉法律至上,权利本位,从内心深处发出对以正义为内核的法律精神和法律职业的崇尚现代法治具有三个维度,即价值、技术和制度,其中价值是法治三个维度中最为重要的维。(徐品飞:《法治:价值与政治的重解读》,《法制日报》理论专刊2003年1月9日,第9版。)现代法治的价值在于以人文精神为根,并在其滋养下对人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怀——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对自身的价值、个人尊严和幸福理想的执着追求,其法治之法必然是以保障促进个人自由为核心之法。(杜宴林:《法制现代化——以人为本》,《法制日报》理论专刊2003年4月10日,第11版。〖ZW〗)换句话说,法治的真谛是人权,人权加法治等于民主。民主的表是法治,民主的里是人权,理想的法治是通过法律实现的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相和谐的状态。(徐显明:《法治的真谛是人权》,《人民法院报》法治时代周刊2002年9月16日,B1版。)信仰法治,就要以民主法治为使命,适宜法治、实践法治、成为以宪政和法治的自觉捍卫者。

法律意识——法律意识直接来源于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是法的内容、法的形式和法的精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或映象。这种反映和映象可能是正确的、近似的,也可能是不正确的、扭曲的。法律意识是整个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法律意识的形成,既依赖于人们通过实践对法律现实与社会现象的直接观察与体验,又有赖于以前积累的思想材料。法律意识具有广泛性、深刻性和可变性的特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培育法律意识的目的是要依靠一种进步的与科学的法律意识作指导,形成正确的法概念,制定出一套好的法律规范与原则,建立一套好的法律制度,保证法律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最有效的执行与遵行,使法的作用得到最有效的发挥。(李步云、刘大军:《论法与法律意识》,《法学研究》2003年第4期,第73—79页。)现代司法理念——现代司法理念是人们在认识司法客观规律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科学的基本观念,是支配人们在司法过程中的思维和行动的意识形态与精神指导。具体讲,包含四层意思,第一,现代司法理念是人类在现代社会对司法客观规律的认识与高度概括。第二,是指导司法活动以及与司法活动相关的所有活动的意识形态。第三,是一种高尚的司法信仰和精神追求。第四,是高层次人类精神活动的成就与结晶。可以说,现代司法理念包含了对法治的信仰,实行法治的宗旨和法治的价值追求,因而是法律人的灵魂,是衡量法律职业者够不够格的重要标准。现代司法理念的主要内容有:司法中立、司法公正、司法独立、司法民主、司法公开、司法效率、司法廉洁、司法程序和司法职业化。(蒋惠岭:《现代司法理念基本问题——培养现代司法理念系列讲座》,《人民法院报》“法治时代”周刊2003年1月20日,B3版。)

法律伦理——法律伦理是经过法律化的伦理,它植根于一个民族的一般伦理之中,是一个国家一般伦理精神的最集中体现,是法律的品质基地。法律伦理有广义、狭义之分,前者既包括法律职业者的从业道德规范,也包括法律制度本身的内在伦理。后者仅指法律制度本身的内在伦理。作者使用的是广义的概念(法律职业道德仅指广义上的法律伦理的第一层意思,即指法律职业者在其职务生活与社会生活中应遵守的相应的道德行为规范,如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职业伦理准则。其内容主要包括法律职业者要忠诚于法律,要公平对待当事人,要廉洁自律等等),该概念中的法律从业者的职业伦理与法律制度的内在伦理是内在统一和不可分割的。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服从于后者,随着民主法治的建设进程,法律在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对法律职业的要求必然越来越严。在社会各种职业结构中,法律职业理应高于中间一级的要求,成为最高职业道德的践履者。(齐延平:《论现代法学教育中的法律伦理教育》,《法律科学》2002年第5期,第12—15页。)徐显明、孙笑侠等学者认为,职业道德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政治家的道德,这是社会的最高的道德要求;二是职业道德;三是公民道德。他们认为法律职业道德在各类职业道德中与医师的相近,居于第二层面的最高点,甚至达到第一层面的要求。而在法律职业中法官历来被社会称为社会正义的守护神,其职业伦理在法律职业中应当是最严格的。法官职业道德是指法官在改造司法职能过程中或者从事与之相关的活动时,在法官职业范围内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习俗的总合。其核心内容是“品行良好”。(葛洪义:《法律方法、法律思维、法律语言》,《人民法院报》2002年10月21日《法治时代》周刊,B1版。)2001年10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了法官职业道德的六项基本内容:第一,保证司法公正;第二,提高司法效率;第三,保持清正廉洁;第四,遵守司法礼仪;第五,加强自律修养;第六,约束业外活动。

法律语言——与司法机关、司法活动性质相适应的应当是法言法语。法律正是通过法律人专

用的法言法语向公众语言转化,并成为我们称之为法治的生活方式的规则。(葛洪义:《法律方法、法律思维、法律语言》,《人民法院报》2002年10月21日《法治时代》周刊,B1版。)随着无罪推定、疑罪从无、罪刑法定等刑事法治新理念、新原则的确定,司法诉讼活动也将以纯正的法言法语展示司法公正和司法中立,并注重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凸显现代法治文明和回归法律本位。

第2篇:法律的核心思维范文

   学习四个意识个人心得体会1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两个维护”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党的政治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要引导全党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修订,也特别强调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可以说,“两个维护”是我们党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党的政治建设的“根”和“魂”。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就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把坚定“两个维护”作为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引导全党增强“四个意识”,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自觉地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全党令行禁止,确保党中央一锤定音、定于一尊的权威。

   一、“两个维护”源于我们党的历史传承和实践经验总结,是我们党走向新的更大胜利的政治保证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因素;但同时也要看到领袖人物、英雄群体在推动社会变革、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中的关键引领作用。对一个政党来讲也是如此,一个庞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组织核心、领导核心,就可能变得群龙无首、一盘散沙,也无法真正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指出:“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20世纪初,列宁在俄国工人革命运动中面对国际修正主义等各种思潮,也从实践层面回答了如何树立和捍卫权威问题,他认为,“在历史上,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推举出自己的善于组织运动和领导运动的领袖和先进代表,就不可能取得统治地位。”也正是因为有列宁为政治领袖的布尔什维克党的坚强领导,俄国十月革命才取得成功,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共产党是在民主集中制原则上创建的,自建党伊始就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关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传统,一大党纲就明确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并在之后党章中一以贯之。1938年4月,张国焘发表书面声明脱离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毛泽东在向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作报告时指出:“鉴于张国焘严重地破坏纪律的行为,必须重申党的纪律:(一)个人服从组织;(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这“四个服从”是我们党从血与火的考验中总结出的教训,至今依然作为一项重要原则保留在党章中。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党的领导核心代表着正确方向,凝结着全党智慧,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事业能实现巨大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实现历史性变革,就是因为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政治局常委会,领导我们党经受住各种风浪和考验,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不断把事业推向前进。尤为重要的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紧紧围绕新时代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鲜明主题,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是全党的共识,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二、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两个维护”是最根本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现代政治中,政治权威是一个政治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任何政党要最大限度地提升其政党内生权威,就必然要求其成员自愿服从和维护政党的团结与发展。邓小平曾深刻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这启示我们,政党内生权威的产生也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成员对其意识形态的认同,二是政党对成员的硬性约束,最关键的就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在党的六项纪律中,政治纪律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现的管党治党的所有问题,从本质上看都是政治问题,都是“四个意识”不强的问题,都是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的问题。综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管干部有关违纪问题通报,“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一词频繁出现。有的理想信念根基不牢,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立场不坚定;有的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还有的搞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将组织关系扭曲成庸俗的人身依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警示全党,必须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没有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约束,“闸门”一开,党员就会失去信念支撑、目标引领,我们党的执政使命也就难以实现。

   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和最大政治优势。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是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为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提供了根本保证。广大党员干部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上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树立“四个意识”,牢记“四个服从”,既要看“唱功”,更要看“做功”,必须把“两个维护”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党员领导干部,无论从事哪一项工作、分管哪一个领域,都是受党指派、为党工作,干的都是党的事业,都要讲政治顾大局,根本都要落实到“两个维护”上。比如,坚定不移打赢脱贫攻坚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打虎拍蝇猎狐”,关乎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打造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则是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部分。几年来,我们党不断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先后颁布的准则、条例,不断将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要求细化、具体化,为落实“两个维护”划出清晰路径,提供了重要制度依据。

   三、坚决落实“两个维护”要体现到实际行动上

   “两个维护”不是一句口号,需要我们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在坚定“两个维护”上必须态度坚决、旗帜鲜明,不仅要公开亮明政治态度,更要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体现在做人、谋事、创业、修身、用权、律己的方方面面,真正把“两个维护”变成思想自觉、变成党性观念、变成纪律要求、变成实际行动。

   政治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清醒,党员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要做到学习与内省相结合,把“两个维护”作为“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内容,注重在学习基础上勤于思考、在思考过程中自我反省。要经常把党章作为镜子和标杆来对照、衡量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时刻把党的事业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时刻刻做到“两个维护”。

   学习四个意识个人心得体会2    透过近期对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学习,本人深刻认识到,要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向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主动看齐,争做合格党员。下面,结合岗位职责,就如何把“四个意识”融入到平时生活、工作中,谈一下学习体会:

   一、坚定政治方向,把职责扛在肩上。以政治意识检验党性觉悟,坚定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要时刻牢记党章党纪,时刻注意自己言行,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保证正确的态度,坚决不做有损党和国家利益的事情。结合当前工作重点,着重做好依法治国战略的贯彻落实,引导各级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努力做到工作讲法治、举措讲规范、制度讲实效,深入推进法治、平安洛阳建设,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二、自觉服从大局,把工作抓在手中。坚持以大局意识检验担当作为,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工作中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抓落实,确保年初确定个各项目标任务能圆满完成。“德法同行礼貌相伴”主题活动是今年政法条线的一项重点工作,按照“科学谋划、品牌带动、社会参与、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法润洛阳与法同行”以案释法进村社、“弘扬先进德法同行”道德讲堂宣讲、“德法同行孝廉并举”法治文化示范建设、“崇德尚法礼貌相伴”志愿服务“三助三行”等四大行动扎实推进,在全镇用心营造“崇德向善,循法而为”的良好社会氛围。要不断总结完善,集聚打造德法同行品牌,不断创新普法理念、机制和载体,构筑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宣教新体系。

   三、增强组织观念,把纪律挺在前面。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地位,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等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同时,要坚决支持和拥护镇党委的各项决策,认真完成好镇党委、政府安排的各项任务,保证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要增强组织观念和规则意识,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决不能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

   四、强化主动看齐,把群众装在心里。强化看齐意识,不仅仅要与中央看齐、与党的政策方针看齐,在思想上持续与党中央的高度一致,更要在行动上看齐,将看齐意识落实到工作上的方方面面。要站稳群众立场,走好群众路线,始终把群众摆在心中应有的位置,始终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实际工作中,要落实工作措施,重视初信初访,努力化解重点信访积案,确保一方平安。

   学习四个意识个人心得体会3    按照组织要求,围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两个维护’,担当负责、积极作为、改进作风、狠抓落实,确保上级决策部署和工作安排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并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精神状态、工作作风3个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剖析,查找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经过认真反思,现将对照检查汇报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方面。理论学习有所放松,对理论武装的重要性的重视不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报告精神学习不系统不深入,重实践请理论,没有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政治敏锐性不高,学习思考洞察力不强,对国家政策的领会思考不全面,只求做好本职工作,不主动了解国家大政方针。

   (二)精神状态方面。担当担责的意识不强,干劲不足,没有端正好自己的工作态度,对领导安排的工作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遇到难题不善于思考,思想上总有顾虑,不敢直面问题,未能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意识淡薄。

   (三)工作作风方面。在工作中仍然存在工作作风不够扎实,对待工作不够主动,不够积极,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淡化,缺少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分析的不够深刻,导致工作思路不清晰,工作方法欠缺,缺乏创新意识、进取意识不强。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是理论学习不够深刻。自己在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对学习抓得不够紧,通过深刻剖析,自己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如果不注重理论学习,强化思想政治,不但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认识高度不够,同时工作中也必然会出现片面性和盲目性。二是对待工作的态度不够端正,精神状态懈怠,根源是党性修养不够,不够自律。

第3篇:法律的核心思维范文

讲看齐见行动我们怎么办学习研讨稿 把做人做事的底线划出来,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指示,也是划出党员合格与不合格的分水岭,守住做人做事底线,也就守住了党员合格最起码底线。

底线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做人做事的警戒线,不能触碰,更不能逾越。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道德底线的四条底线。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党员干部划出做人做事底线,当把纪律规矩底线挺在前面。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如果说学系列讲话,重点是补精神之钙的话,那么学党章党规,则侧重是守纪律之规。系列讲话为党员干部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章党规则划出了行走底线。现在,我们党是拥有400多万基层党组织和8700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如果没有规矩纪律的约束凝聚,各行其是、各自为战,势必是空有数量的一盘散沙。苏共在拥有20万党员时夺取政权、200万党员时打败法西斯、2000万党员时却丢失政权,教训固然有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纪律涣散、规矩丧失,党员自由散漫、失去信仰。

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讲规矩是对党员、干部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对党员、干部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从有关党员干部守纪律讲规矩的讲话中,不仅触摸到了纪律规矩的分量,也能感受到两学一做学规守纪的底线。

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一只凶猛的鲨鱼和一群热带鱼放在同一个池子,然后用强化玻璃隔开。起初,鲨鱼不断冲撞那块看不到的玻璃。尽管这边并不缺少食物,但它尝试突破每个角落去吞噬美味。后来,鲨鱼不再冲撞那块玻璃了。再后来,实验人员将玻璃取走,但鲨鱼却不再越过去。从规矩意识的角度来说,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守纪律规矩也是一个习惯成自然的过程。开展两学一做,就是要在学习党章党规过程中,弄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让党员干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块挡住诱惑的玻璃,守住共产党员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

时下,一些党员干部依然对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不以为然、不当回事。有的认为纪律规矩束手束脚,只要干好工作,打个擦边球不算个事;有的觉得纪律规矩就是碍事枷锁,有规矩不自由,为官用权不够爽。明太祖朱元璋曾经问大臣:天下何人最快乐?对此,大臣见仁见智,有说金榜题名者最快乐,有说功成名就者最快,有说富甲天下者最快乐群臣众说纷纭,朱元璋听了兀自摇头。臣以为,畏法度者最快乐。大臣万纲道出自己的想法,朱元璋听后点头称是。看看那些落马的党员干部的忏悔,无不以不畏法度而后悔不已。开展两学一做,守住纪律规矩底线,不仅要形成遵规守纪的自觉,更应调整敬畏法度的心态,既把党章党规做为做人做事的警戒线,更把党章党规视为为官用权的护身符,真正让守法度者最快乐成为内心的尊崇。

少了一枚铁钉,掉了一只马掌;掉了一只马掌,瘸了一匹战马;瘸了一匹战马,损失一员大将;损失一员大将,败了一次战役;败了一次战役,丢了一个国家。从这首英格兰著名的民谣,联系到当前一些地方纪律规矩的破窗失效,其实也都是从丢失第一枚铁钉开始的。今天纪律开个口子,明天规矩就丢窗户,日积月累,再严密纪律规矩也是千疮百孔了。汪中求先生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曾一针见血地说道,中国绝不缺少各类规章、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制度不折不扣的执行。就此来说,两学一做中,把纪律规矩底线挺在最前面,更应把纪律规矩执行在最细处,以锱铢必较、睚眦必报的态度抓好纪律规矩的执行,对违反纪律规矩者坚决处理,不应恶小而放纵,让纪律规矩真正成为硬约束、硬杠杠,而不是橡皮筋、软弹簧。

讲看齐见行动我们怎么办学习研讨稿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坚持讲看齐、见行动,就要牢固树立核心意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地维护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众望所归、实至名归,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明确的核心地位,反映了全党的共同意志,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近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每一项成就、事业取得的每一个进步,都得益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我们要发自肺腑地拥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坚决追随、坚决维护、坚决捍卫这个党的领导核心。

牢固树立核心意识,必须在思想上充分信赖、政治上坚决维护、组织上自觉服从、感情上深刻认同党的领导核心。要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把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印刻脑海、铸入灵魂,砥砺追随核心的思想自觉、忠诚核心的政治品格。要自觉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对照自己,坚定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强化政治定力,不为困难风险所惧,不为杂音噪音所扰,不为传闻谣言所惑,在维护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坚定不移。要坚决贯彻党章,恪守组织原则,按照四个服从的要求,坚决服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决服从这一领导核心的指示要求,始终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方向一致、号令一致、步调一致。要怀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自觉向看齐,尤其要在政治定力、担当精神、工作方法、敬业精神上看齐,发自内心地认同、旗帜鲜明地拥护,做到态度坚决、言行一致、始终如一。

伟大的事业需要坚强的领导核心。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都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进一步增强核心意识,把讲看齐的思想自觉和政治自觉,转化为坚决维护领导核心地位的行动自觉,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坚定不移闯出新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加快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美好安徽而努力奋斗。

讲看齐见行动我们怎么办学习研讨稿 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重要抓手,是持续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重要保障。 讲看齐关键在见行动,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有机统一,把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转化为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在坚定不移闯出新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建设五大发展美好安徽中建功立业。

看齐是重大政治原则

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就是团结带领人民实现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面对历史使命,面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的严峻形势挑战,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党必须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保证全党令行禁止,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所系,是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因此,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讲看齐不是个人的小事,而是事关政治方向的大事;不是一般的品行要求,而是严格的党性要求。

看齐是重大政治原则。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饬党风,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内政治生活展现新气象,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了的核心地位,反映了全党共同意志,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 讲看齐,就是要始终保持政治上的高度清醒,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确保在方向上和立场上坚定不移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维护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地位,确保局部与整体的协调一致,确保队伍整齐有力,凝聚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看齐是对党员干部的党性要求。指出: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党章意识,自觉用党章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 讲看齐就是要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群众路线。要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上下功夫,针对党内政治生活随意化、平淡化甚至娱乐化、庸俗化等问题,着力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着力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思想上的高度纯洁,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对党绝对忠诚,始终如一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在党护党,坚决把维护领导核心变成党性观念、变成纪律要求、变成行为自觉,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讲看齐要坚持知行合一

讲看齐不是抽象的,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合一,切实做到勤学、善思、笃行,在深入上聚力用劲,在落地上务求实效。

讲看齐,首先要提高思想认识。要坚定树牢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要深刻认识到十八届六中全会明确的核心地位,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是时展要求的必然选择,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必然选择,是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创造美好未来的必然选择,坚决做到思想上充分信赖党的领导核心、政治上坚决维护党的领导核心、组织上自觉服从党的领导核心、感情上深刻认同党的领导核心。要提高思想觉悟,坚定增强四个自信。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机统一起来,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党和国家事业紧密联系起来。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自觉地站在全局思考,聚焦问题思考,带着责任思考,不断提高战略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真正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

讲看齐,关键要落实到行动上。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任何时候都要同党同心同德。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讲看齐,要坚定聚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始终保持行动上的高度自觉,牢固树立五大发展新理念,与实现安徽五大发展新目标相结合,明确干什么、怎么干、达到什么效果。五大发展行动是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的总抓手,要坚定地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努力完成省十次党代会确定的五大发展闯出新路、全国方阵走在前列、全面小康决战决胜、党的建设全面加强、美好安徽开创新篇的目标,以实践成果、发展成效检验讲看齐、见行动的效果。

讲看齐、见行动必须把自己摆进去

开展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至关重要。各级领导干部只有 把自己摆进去,带头学习研讨,带头听取意见,带头查找剖析,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整改落实,才能做到认识高一层、学习先一步、查找问题深一着、解决问题好一筹,形成上行下效的整体效应。

第4篇:法律的核心思维范文

那么,什么是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有哪些特点?怎样的思维才称得上法治思维?

思维方式的四级跳跃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百废俱兴的局面,如何在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上建立起民主富强的国家,应该以怎样的理念治国理政,中共几代领导人有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因而其思维方式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建国初期的三十年,主导的思维方式是“政治思维”。那个年代,全民讲政治,政治觉悟高低成为衡量国民进步与否的标准。但由于“政治”是一个难以界定、模糊不清的概念,其结果便是“人治”:一切按红头文件办、一切按最高指示办、一切按领导人的意见办,“不唯实、不讲法、只唯上”成为一种风气。

改革开放后的前二十余年,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中心任务,这期间主导的思维实际上是“经济思维”,其特点是:思考问题、制定方案、考核业绩的着眼点与落脚点均是能否促使经济快速增长。一切为经济建设让路,经济成就的好坏成为衡量官员政绩的唯一标准,只要GDP能快速增长,有时牺牲法治也在所不惜。

新世纪的前十年,我国迅速跃升为世界经济强国,国力及人民生活水平均有大幅提高,同时“唯GDP是从”的恶果也开始显现:吏治腐败、环境污染、大拆大建、贫富分化,种种社会不公和社会矛盾使得易发多发。这一时期,维护社会稳定成为首要任务。因而这十余年间的思维方式,大致可概括为“维稳思维”:“搞定就是稳定”“没事就是本事”“摆平就是水平”成为流行一时的口号。大调解、大接访、领导包案等,是这种思维在司法领域的集中表现。

“政治思维”“经济思维”“维稳思维”都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状况自然形成的社会集体性思维。当然,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社会发展状况苛求前人,但要想社会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走法治之路是唯一选择。在这种情形下,强调“法治”,将“法治思维”提升为核心理念,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随着“法治思维”被赋予新的内涵,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探索进入了新阶段。

“法治思维”的首要特点:程序正义

“法治思维”的首要特点是注重程序的正当性。程序正义与目的正当同样重要,没有程序正义就没有实体正义。

程序正义就是要让老百姓能看得见正义的实现过程,其基本理念认为法律程序是为体现某些独立于裁判结果的程序价值而设计的,程序价值在于公平、参与、尊重人格尊严,保证被裁判者拥有程序参与权、受公正待遇权和合理选择的自。程序正义的核心和基点在于尊重当事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对当事人权利的保障同时意味着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约束。

长期以来,“为了正确的目的而不择手段”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社会文化心理。基于这种心理,我们过分注重目的和结果的对错而忽视过程的是非。如有些地方政府明文规定,为了吸引投资,对投资达到一定数额的企业老板,其子女中考、高考可以加分,其本人交通违法、在娱乐场所从事违法活动等均可不受处罚;有些地方对上访群众办学习班、关“黑监狱”、变相限制人身自由;有些地方政府指令人民法院对征地拆迁案件、计生案件等概不受理,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程序正义是法治文明的根本标志,是人治与法治、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的分水岭。不仅在司法领域而且在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程序正义都具有根本意义。在政治运作的过程中,需要程序的健全科学,才能使享有权利的所有公民都有平等的参与机会;在行政权力行使的过程中,只有程序正义,才能使结果正当化并吸收社会不满;在经济建设的各个环节,只有程序正义,才能保障起点、过程和机会的公平。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

同志在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广大政法干警“要信仰法治”“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这点出了法治思维的关键:“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法律只有被信仰,纸上的法条才能成为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改革开放以来的很长时期,虽然我们也一直强调依法办事,但法律工具主义倾向严重。法律有时沦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与手段,当这种工具有利于达到目的时,就高高举起,当它不利于达成目标时,就被弃而不顾。社会对法律缺乏敬畏之心。这些年,之所以医闹、闹访等层出不穷,当事人“不信法”,很大原因在于老百姓觉得单靠法律解决不了问题,必须在法律之外寻找更大的权力、依靠更高级别领导才能“申冤”,而“缠”与“闹”、引发是引起领导重视的基本途径。而某些领导人对已经终审的“闹访”案件,也习惯性批示“严查”,结果便是“终审不终”“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长此以往,恶性循环,严重损害了法律的权威与司法的尊严。

要想全社会都信仰法律,首先要求被信仰的法律必须是良法,只有良法才会获得全社会的认可。什么是良法?能够体现绝大多数国人意志、代表绝大多数国人利益的法律就是良法。如何才能立良法?答案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要建立社会公众能够广泛参与的立法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部门立法、关门立法情况严重。“公共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多数民众不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渠道和程序能参与到立法中来,如何才能在法律起草过程中表达自己的诉求。这样的立法,难以获得民众的普遍认同与信仰。因此,改革、完善现行立法机制与体制是坚持法治思维的前提。

有了好的法律,还必须严格执行。相比法治发达国家,我国的情况是“立法容易执法难”。这些年,我们制定了许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按官方的说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但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很好执行,部分停留在“纸上的法律”。执法机关选择性执法,一方面导致权力寻租,另一方面也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与权威。严格执法是坚持法治思维的基础,制定的法律不能得到很好执行,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法治信仰。

司法过程是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老百姓看得见法律在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公正司法尤其重要。同志多次强调,“要让老百姓在每一件个案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一次错判误判,对受案法院来说也许错判误判率只是百分之一,但对当事人来说却是百分之百。培根说: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十次犯罪所造成的危害还要严重,因为犯罪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败坏了水源。

2013年初开始,各地法院密集冤假错案:浙江张氏叔侄杀人案、河南平顶山李怀亮故意杀人案、福清纪委爆炸案,等等。这些重大冤案的披露,看似损害了人民法院的威信,实则是重拾司法公信力的重大举措。它透露的信息是:正义虽然有时会迟到,但一定会来到。在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基础与前提下,全民守法才能真正做到,也一定能做到。

第5篇:法律的核心思维范文

在我看来,企业生存并不完全是活长活短的寿命追求,根本的是如何选择自己的活法,如何使企业活得更有意义,就是如何立“市”、如何处世。我曾提出企业未来生存的三重境界:适者生存、基本生存和核心生存。适者生存对应的是企业的环境生存状态,主要针对企业能否活得下的问题,此为企业未来生存的第一境界;基本生存对应的是企业的物质生存状态,主要针对企业能否活得好的问题,此为企业未来生存的第二境界;核心生存对应的是企业的精神生存状态,主要针对企业能否活得久的问题,此为企业未来生存的第三境界。在生存问题上,无论企业要达到什么样的境界,在付诸行动之前都应该好好思量一下。

现代经济社会虽然远离了战争的血腥,但竞争之激烈、残酷,不亚于敌我之间的生死决斗。尽管我们在努力追求一种共生共存的和谐境界,尽管我们也在不断创造一种竞合的非零博弈氛围,但市场之于企业的选择仍然残酷无情,企业有生有死,与人的生老病死一样是不可避免的。认清了这一规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所有企业的所有行为都是围绕生存――这一人类千古恒定的命题而展开的。企业生存观和人生观一样,是一门具体的哲学,积极的生存观可以使企业活得下,活得好,活得久;消极的生存观就是如何使企业苟延残喘,死得慢一些,尽最大努力拖延死亡时间。两种生存观尽管态度不一样,但为了企业生存这一目标是一致的。对企业来说,生存博弈就像一盘正下着的棋,下得好就可以持续下去,下得不好就可能马上收场。

我很欣赏《大学》开篇的一段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就是说,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一个人先要知道所要达到的境界,然后才能有确定的志向。有确定的志向,然后才能心静,心静然后才能安稳,安稳然后才能思虑,思虑然后才能达到善的最高境界。世上的事物都有本末终止,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于“道”了。

事物不断变化是铁的法则,如何适应变化,应对变化,或者说企业具备多大的应变能力,将决定企业未来生存命运。《大学》中所说的“道”就是规律,遵循规律,绝对忠于规律,是企业未来生存管理的奠基石,也是企业走向未来的根本。客观规律包括市场规律、社会规律、环境规律、资源规律以及人文规律等等,规律是颠簸不破的真理,企业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规律的无情惩罚。

实际上,按规律办事,按规律组织经营管理运作,企业什么时候都不会吃亏,即使亏了也是暂时的,因为建立在规律基础上的企业生存根本是谁也动摇不了的。

那么,企业生存如何才能“近道”?我以为企业生存当“三思”而行。这“三思”包括企业生存思想、生存思维、生存思考,并依次从高到低对应企业的三个生存境界,即核心生存、基本生存、适者生存。生存问题既是企业眼下最紧迫的事,也是企业一辈子的大事,企业何处何从一点都不能马虎,应该静下心来好好谋划自己的活法。所谓“虑而后能得”,企业只有经过精心思谋,才能找到生存之道,才能活出企业的目标,活出企业的使命,活出企业的价值。

一曰企业要有生存思想。企业生存首先是一场“道”的博弈,这也是企业生存的最高境界。这个“道”说明企业要按什么样的规律来办企业,就是企业的生存态度,主要集中在企业的核心理念中,包括企业愿景、企业使命、企业价值观等企业核心精神。《基业长青》作者詹姆斯・C・柯林斯和杰里・I・波勒斯说:“高瞻远瞩公司小心地保存和保护核心价值,但是核心理念的所有表象却都可以改变和演进。”“最重要的,是不要把核心理念与文化、战略、战术、作业、政策或其他非核心的做法混为一谈。日久年深之后,文化标准必须改变,策略必须改变,产品线必须改变,目标必须改变,权限必须改变,管理政策必须改变,组织结构必须改变,奖励制度必须改变。到最后,公司如果想成为高瞻远瞩公司,惟一不应该改变的是核心理念。”

核心理念的本质在于“道”。“道”者,乃规律、规则、规矩也。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企业生存发展靠的是核心理念。理念并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的表现。理念不适合企业,企业就不能随心所欲,也就没有自己的核心理念,所办之事必然要违背规律、规则、规矩,就会四处碰壁,举步维艰,长此下去,企业难逃衰败的厄运。理念适合企业,企业就会痴心不改,坚守自己的核心理念,遵循规律、规则、规矩办事,就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企业就能兴旺发达,长盛不衰。

二曰企业要有生存思维。思想产生思路,思维决定行为。企业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生存思想,就要选择合适的思维方式来贯彻企业的生存思想。如果企业思想对头,思维方式受到禁锢,就很难产生与企业核心理念相配套的战略举措,最终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企业生存思想也就成了生存空想。从思维方式来看,企业生存又是一场战略博弈。

生活中,当人们感到比较困惑的时候,常常会“换一种思维方式生存”。企业生存同样如此。巴陵石化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德明先生是一位很有思想、充满睿智的企业家,该公司一度处于破产倒闭的边缘,到2002年已经连续严重亏损10多年,亏损挂账高达18亿多元,成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最困难的企业之一。当时从硬件上讲,该公司没有客观优势,缺乏资源,远离市场,经济规模小,人多、负担重,企业积贫积弱;从软件上讲,“国企病”严重,机制不活,责任不明,大锅饭、平均主义、“等靠要”思想盛行。2002年5月张德明先生受命于危难之际,担任该公司总经理。为了使企业尽快摆脱困境,在企业“先天”不足的情况下,他从战略的高度认为,企业必须换一种思维方式生存,并提出了“立足于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立足于跨越生死线、闯过存亡关,立足于超常规,立足于长远和全局,立足于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思考问题的思维理念,由此带动企业机制的转换和企业活力的激发,并迅速走活了企业生存“一盘棋”。

企业经济效益取得了“三年三大步”的成绩:2003年在2002年亏损2.4亿元的基础上实现大幅减亏;2004年完甩掉了连续亏损14年的帽子;2005年实现利润1.7亿元。

三曰企业要有生存思考。企业生存思维重在考虑企业战略,关注企业的效能问题,而企业生存思考则是一场战术博弈,关注企业的效率问题。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不但要正确地做事,更要做正确的事。”从德鲁克对管理的定义来看,企业生存思维和生存思考都是解决“行”的问题,而这个“行”与企业生存思想是相对的,企业生存思维解决的是如何做正确的事,企业生存思考解决的则是如何正确地做事。

企业生存思虑从思想到思维到思考,思虑的主题都是一样,就是企业生存,只不过是思虑的层次从大到小、从高到低,最后要落实到管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中去。细节决定成败,管理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企业生存思考关乎管理效率,一点都不能马虎。

第6篇:法律的核心思维范文

关键词:成人;学生;英语;思维;输出;能力

中图分类号:G7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1―136―03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成人学生的必修学科,英语的教与学一直是教师和学生均感到头痛的问题。在成人英语教学中,有限的教学时间大部分被分配到知识教学上,而作为语言输出重要形式的口语与写作能力则基本停留于“技能”培训的外显层面,输出能力难有实质性的提高。很多学生说出的句子大都存在“汉语思维装载英语词汇”的普遍问题,输出缺乏英语思维的有效管辖,而思维的缺位又直接导致意义表达的无效。著名学者桂诗春教授指出,在语言和思维这对矛盾中,思维起着主导作用,语言从属于思维并使思维在客观现实中得以明示。客观世界的经验也表明,语言总要表达一定的意义,而意义归根结底又根植于思维之中。将语言视为一套知识、规则和程序,着眼于语言本体而不将其渗透于思维和认知过程并不能真正掌握了一门语言,更无法通达自由输出。成人英语教学注重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必要的,但忽视语言与思维的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不注意学生思维的发展,则必然会导致英语学习停留于语言的结构层面。形成语言的思维内核,这是任何语言学习的规律,也是英语输出能力发展的核心要求。目前,国内对成人英语输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训方面,对于思维如何促进输出发展的内部要素则少有人关注。基于此,本文拟结合母语思维发展的规律与英汉语言的结构差异对成人英语思维的形成进行辩证、客观的分析,以期对成人学生的英语输出能力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母语习得的规律与启示

母语习得的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先天论和认知论,虽然各派观点不同,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忽略了语言环境的作用。无论怎样,母语习得都不能回避一个事实,即本族语者在表达意义之前大脑里已存在所要表达的思维。而思维的核心则表现为一套牢固的概念系统,并外化为词汇和句法规则。因此不难发现,语言输出的内核就在于母语习得者在感知世界和获取经验的过程中获得并辨别各种输入,同时在动机的驱使下不断尝试产出语言,与客观世界进行交互活动,最终在与客观世界交互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母语的概念系统。这一概念系统的核心是词汇,而组织词汇与客观世界交互的则是句法。正是因为有了该语言的概念系统和思维,才有语言的自由输入与输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母语习得是一种社会化过程,母语交际能力的获得是与其他社会能力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汉语环境下的认知活动中首先起作用的是汉语思维,这就会对外语输出所需要的概念结构产生抑制作用。即使外语学习者意识到这一点,中间也存在一个转变过程,而转变的质量和时间就导致学习者的输出能力的千差万别。母语概念系统的阻断作用和负迁移是影响外语思维和语言输出的重要因素,因此,接近并尽量形成外语思维所依赖的概念系统是外语输出能力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核心要求。本族语者能自由地输出正是因为他们已经形成了该语言思维的概念系统,能够生成不同的句子,因此,对英语教学而言,如果能抓住思维的内核,把握英汉语言的句法上的差异,促进目标语概念系统成型,必然能促进语言输出能力的发展。

三、成人英语思维发展的可行性

英语在我国的学习是作为外语来学习,没有母语或第二语言的自然输入环境,学习者认知世界的交互活动都是以汉语为媒介。而成人外语学习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已经有了一套牢固的母语概念系统,因此母语概念系统的负迁移必然会影响学生对英语世界的命名、关系和认知习惯的理解。概念系统是思维和语言的核心,一旦形成,要确立另外一套概念系统和思维则必然是一个长期、困难的过程。但是既然母语输出的内核就在于形成概念系统和思维方式,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在汉语环境下创造接近目的语输入的内核,以补偿成人英语学习自然输入的不足?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涉及英语思维活动的设计和成人英语学习本身的特点。已有的研究表明,尝试运用目的语进行认知活动,使学习者习惯于以英语词汇和句子作为概念单位进行思维活动,可以促进概念单位的内化,推动输出能力的发展。再次进入高校学习的成人虽然存在年龄、认知和个性的差异,但他们均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和愿望,他们的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比较强,而生活经验和阅历的丰富也有助于他们开发英语思维和进行输出活动。此外,成人学生善于自律、有较强的自我监控意识和稳定的学习情绪,这都是他们在课外进行英语和输出训练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四、基于思维的输出能力培养模式

(一)加强英汉句法对比,夯实英语思维的基础

句子是交际的基本单位,能够独立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思维就是由一个个简单或复杂的句子完成的。英汉语言分属两种不同语系,同两个民族的思维和逻辑观念有直接联系。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与意合特征相联系的汉语组织句子突出时间顺序,超过多个动词或动词词组的连用,按时间的先后和事理的推移来描述事物;英语句子则以动词为核心,以各种非限定性动词短语、从句搭架构建起空间框架。英汉句法体现了不同的信息推进模式。英语句子成分的前后都可有修饰词语,主句与从句之间有明确的层次关系,而且从句之间也构成多层次关系。由此构成的句子如同“参天大树,枝权横生”,而汉语的名词不许带后置定语,前置定语又不宜太长,由此产生的句子犹如“万顷碧波,层层推进”。

要提高输出效果就必须注意比较这些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思维活动,使学会的词汇、句法、语用知识被纳入概念系统,形成思维的基础。句子是思维推进的基本单位,通过加强英汉句法的对比,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英语思维的核心成分的把握。英语句子的教学既可以利用英汉语句法的相似点促进学生掌握基本句型,更需要帮助学生关注句子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成人学生要形成监控语法和句法的意识,在使用句子的时候要自动地考虑规则的要求和限制。在语言的实践中,学生应首先熟悉英汉共有的基本句型,如SVO、SVC等结构;其次,在阅读、写作别要注意体验、领悟英语的各种从句结构、形式主语、形式宾语、分词结构、句子顺序等结构知识,避免与汉语产生混淆。另外,汉语句子的主宾、主谓关系往往不太明确,如果不太注意,则极可能导致英语句子出现成分和逻辑错误。比如,学生在作文中曾写出“See from these facts,we can tell the problemin Chinese education is where,”这样一个句子,这显然

是典型的汉语思维负迁移,对分词短语做句子成分的要求和宾语从句的规则缺乏监控或缺少相关知识。在成人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大量的输入输出的语言实践中体验英语的句法结构,使英语句法与思维在学生认知框架内有效融合。同时,教师还应适时地指出汉语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干扰,要求学生尽可能使用英语常用句型和习惯用语。这样,学生就能在对比中掌握、内化语言结构,在意义生成中将英语结构和思维结合起来,形成运用能力。

(二)使用英语“认知”世界,促进英语概念系统内化

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交际”的形式,是头脑里的“语言”的使用,只有学习者的“自我交际”能力达到足够水平才能进行外在的表达,使“交际行为”外化。当前,我国大学里的英语学习模式主要是通过正规教学和相关的课外活动来学习词汇、句法,逐步实现阅读、口语和写作等各项能力。然而成人学生主要以业余和函授为主,进行内部思维的时间不够。一个成人学生以英语为媒介的认知和交际活动的时间远低于一个三岁儿童习得母语的时间,这也是成人英语输出能力低的根本原因。由于缺乏自然的输入环境和在交互中运用语言的内在动机,成人英语教学必须把握语言输入的内核,通过不同的方式推动学生在大脑中形成英语的概念系统,尽可能运用英语思维在头脑里进行“自我交际”。

由于成人的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出现了下降,单纯依靠机械记忆来学习句子结构和应用规则缺乏现实性。在汉语环境下,成人英语学习必须发挥学生逻辑理解力和监控力较强的优势,把课堂内外的学习时间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充分利用教学外的时间,让学生从简单句开始,最大限度地利用英语思维来“认知”世界,比如对事物命名和判断(如认识名词类属)、对事件关系的认识(如主谓关系、动宾关系),从而推动内部思维与外部表达的统一。由于日常生活大都需要以汉语为媒介,成人学生就要发挥自我监控意识较好、学习动机明确的优势,尽可能打破汉语思维与句子结构的约束,迫使自己每天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要以英语句子来承载思维,并推动从思维产生到句子输出的自动化,为真正的语言输出和交际做好准备。通过这样的思维强化活动,英语句子就能很好地与思维融合,学生的口头输出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利用正规课堂学习,促进思维到输出的有效转化

语言输出是一个综合过程,除了词汇和句法知识,还包括交际技能,心理状态、应变能力等。在汉语环境下,英语课堂是训练思维与语言输出相结合的重要实践场所,教师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缩短从“自我交际”到真实输出的距离。在课堂活动中,输出活动本身也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引起学习者对语言的注意,对目标语的结构和语义进行假设检验等。利用课堂学习,以多种形式实现真实输出训练,有助于学生注意自己的语言形式、检验二语认知的结果。同时,通过反复的有意义的输出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结构与意义的联结,逐步实现思维到输出的自动化,达到流利表达。成人学生的正规课堂学习时间比较短,教师和学生均应当有效利用课堂集中学习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输出训练活动,使学生的心理和场景适应力得到加强,从而促进思维到输出的有效转化。

课堂输出训练的方式应当具有多样性和适应性。成人英语的教学的活动尤其要注意贴近生活,讲究实用。成人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较弱,加上有抑制心理,虽有表达能力的愿望却不敢开口,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够。因此,成人英语的口语任务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情绪和经验。比如,我们可以在口语教学中设计学生熟悉的话题任务:Myfirst job,让学生先进行大脑风暴活动,然后再分组交流各自的经验。这样,由于学生有较丰富的阅历,在进行了较充分的思维准备后,学生基本都能找到话说,而小组活动又使他们的自尊和自信能得到保证。在随后的各种模拟任务中,伴随思维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教师的适时鼓励,不善于开口的学生也能开始尝试表达自己的见解了。在我们的口语实验中,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即从最开始的思维准备、临场“逼迫”,发展到最后的自由表达三个阶段的活动,大部分学生的输出能力都获得了提高。

(四)坚持思维发展层级递进,稳步推动输出能力提升

思维培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思维培养的过程中,外语教师可以为思维训练提供不同的难度层级任务,使思维的训练稳步地不断推进。教师的教学既要做到照顾群体水平,又要注意成人学生个体差异大的实际。基础阶段的培养可以有效利用英汉语句子结构的共性,积极促成正迁移的产生,例如,利用基本句帮助学生承载简单思维。随着学习阶段的提高,则要偏重于英语思维的和英语句子的特性,使英语概念系统得到不断扩展。从语言认知与习得的规律来看,在进一步的发展阶段则应以句子为中心向语言应用能力的结构,如分词、从句、交际策略等辐射和扩展。具体来说,学生首先要在基本句型承载简单思维的基础上拓展句子层次,使用更多的惯用语、固定句式和各种从句来扩大思维单位,扩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不能一直停留于粗略的思维水平上。其次,在完成了对句子在语境中的使用以及语用能力的培养之后,还必须帮助学生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确保思维具有适宜的文化负载,从而形成目标语文化背景下的思维方式,实现自由、得体的表达。教师必须明确,英语思维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按照语言能力与认知发展的规律,坚持层级递进的原则,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英语思维,达到自由输出的效果。

第7篇:法律的核心思维范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流传至今,时刻提醒人们:浅层次思维下的善行可能会带来坏结果。当行人好心地赠送给乞人一条鱼,乞人很有可能更加懒惰,渴望下一条鱼从天而降。说得严重一些,像子贡这样授人以鱼,没有认识到这一行为给大众带来的影响。相反,做一个“授人以渔”的人,全面思考,加强思维的周密性,将推动我们攀上思维的高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失误确实难以避免,但我们能做的是站在一个个失误上,登上思维的高梯。古雅典城邦创立过《习惯法》《十二铜表法》《民法大全》等,一部部法律的完善是源于人们看问题的逐渐全面,最终其较为完备的法律受到很多国家推崇。假使人们不去追求思维的深度、全面,那么西欧的法律建设可能要走很多弯路。

全面地看问题固然很重要,但要想攀上思维的高梯,人们还需要具备一种抓住事物核心的敏感。

清朝末年,国门被破,人民被扰的时刻,洋务派出现了,他们提出“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但是由于没有改变封建制度的根基,最终以失败告终。维新派在其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当康有为《孔子改制考》时,他把自己的思维深度展示给世人,“改封建君主”为“君主立宪”,提出“只有变法,才能图存”。正是这份探究事物核心的敏锐,使康有为站在思维的高梯上俯视大地,倘若缺乏那份敏锐,触碰不到事物核心,维新派可能成为第二个洋务派。

告别“好心办坏事”的尴尬,告别“授人以鱼”的浅见,学会全面看问题,拥有探究事物核心的敏锐,才能攀上思维的高梯。

教师点评:

本文作者思维非常活跃,超出了一般就义和利二者关系论述的格局,从更根本的思维角度来谈子贡,在立意上非常新颖。在分析问题上也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见地,分析“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显得不俗。在分析时更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全面、周密”会让人攀上思维的高梯。然后对比论证,一正一反两个例子,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态度。选例精当,对比突出,很好地达到了用例的目的。最后总束全文,言简意赅,给文章画了个完美的句号。

第8篇:法律的核心思维范文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牢牢把握“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目的和要求。紧紧围绕政治、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四个意识”,做好“两学一做”。系列重要讲话一直是我们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作为一名党员,要牢固树立政治、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政治意识是根本。增强政治意识,对党绝对忠诚。要坚定政治信念,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要站稳政治立场,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认真践行群众路线,当好人民的公仆。要保持政治清醒,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严守政治纪律,坚持党的领导,强化党的意识,忠诚于党的组织。

大局意识是关键。大局意识是善于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善于围绕党和国家的大事认识和把握大局,自觉地顾全大局的前提下做好本职工作。增强大局意识,确保政令畅通,要正确认识大局,时刻注意学习掌握中央和自治区、盟委的决策部署,正确把握全盟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目标、工作重点和任务措施。要自觉服从大局真正做到心中装着大局、工作融入大局。要主动服务大局中,更好地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职责。要坚决维护大局,坚决同损害大局的行为作斗争。

第9篇:法律的核心思维范文

一、把握儿童心理的倾向性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关键,倾向性是求异思维规律的基础,是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因,《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孟母用心良苦,培养孩子的目的明确,孟母善于了解儿童的喜好心理。知道在教育过程中,环境的影响,势必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使之积极主动地观察事物,开发创造性思维。如在学生计算1/2+1/2=1的同时,个别学生会惊奇地发现1/2×2也等于1,他会兴奋得手舞足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再进行类似实验时,学生那种惊奇的表情荡然无存,证明主动性的特殊作用,教者应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巧妙地设置问题,顺应儿童的思维方向,以教者为主导,以儿童思维过程为主线,紧紧围绕主要矛盾,恰当利用儿童的思维形式,引导他们自觉地领会分析的方法技巧,用自己设想的方法去进行,如在计算1至100连续自然数之和的过程中,不直接传授简捷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动笔算一算,到一定时刻,教者点化:“是不是想一想别的办法”他们会从计算中领悟到出现的新现象,1+2=3而加数中也有一个3,3+3=6加数中又有6……,导出求若干个连续自然数之和是“第一个数与最后一个数之和乘以自然数的个数除以2”的结论。尝试到发现的喜悦,训练他们创新的意识,即使是出现了错误也不能硬性阻止,在错误中寻找机会,激发掌握正确知识的积极性,一步步突破问题中设置的障碍,使之倾心于解决问题,从曲折的道路中尝试到乐趣。其间,教者应有能力“走入儿童的心灵世界”,教者的位置,在儿童自身意识中是“似有似无”,思维的主动权把握在儿童本身,培养他们对探求新知识规律的激情。

二、提高儿童思维的逻辑性

创造性思维离不开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具有求异性,而求异思维需要有规律地进行,缺乏逻辑思维势必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应该教给他们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解决问题,最终达到突破一般规律,“在教学中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教学始终”掌握基本技能,却不能单纯地把教者本人的思维过程灌输给学生,形成学生机械的跟着一个思维模式进行思维活动,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新异思维。应教给儿童思维的方法,主动体会思维规律,形成自己的“创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圆周长与直径关系形成了?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己思考、操作。直径扩大同时周长也变大,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学生在试验中发现“?仔”这个新生事物,同时启发用语言加以描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这个倍数是一个固定的数。”推导出圆周长公式,教者及时纠正不符合逻辑的思维,但避其简捷的归一成“应该怎么办”为“怎样才能更准确些”,启发内部动因。另外,恰当组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使其自觉、积极、热情地进行逻辑训练,如:自制风筝活动,教者引导准备必要的材料,而怎么能让风筝飞上天,是个新问题,学生自己动手试验,由于各种因素往往导致失败,他们会自觉地寻找原因和解决的办法,从平衡问题到风速、风向问题到角度、绳长问题等等,在失去解决矛盾信心的时刻教者及时点拨、参与活动,最终,学生领会了原理,找出了解决问题的规律性,有计划、有步骤地突破难点,教者同时把他们思维的过程进行必要的总结,防止分化现象的产生。

三、培养儿童思维的直觉性

直觉思维是从整体入手,以熟悉牵涉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构为依据,思维可以跃进、越级和采取捷径,其主要特征:能迅速接近问题的核心,并使之快速解决,培养创造性思维。

在训练中,采取循序渐进,逐渐把握知识的跨度,由浅入深地进行越级训练的方法,在教学及练习中,灵活运用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的“与一对一个别教学方法等效的群体教学方法”增强群体思维自觉性的训练。使任何能力类型的人,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得到发展,教师的责任在于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能力类型,采取不同的措施,以跳跃性缩短智力差异,促使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从儿童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对智力因素较高的学生,放手自学,使其直接介入新问题,达到自我完善,探索纵深的知识领域。对智力发展一般的儿童,也以自学为主,领会所学内容的全部,提出问题,以求思维横向发展。对部分智力因素较差的学生,培养自学能力,以旧知识做迁移,达到直觉判断的目的。教者对这三种层次的自学效果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以点化形式,分类精讲。在组织练习中,有意将题型分为三组,一组为尝试题型,二组为变化题型,三组为综合题型,使之具有梯度,达到跃级训练的目的。悟出思维规律,形成直觉思维习惯,引起模仿,从整体入手进行跳跃分析求证,将繁化简,直接触及问题的核心,不按由因导果等逻辑步骤进行,思维发生“卡壳”时避开具体问题,寻求“似曾相识”的知识结构,改换题型,将问题化简,直接抓住其本质特征,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内部纵向思维引渡到相似本质的横向思维,最终运用逻辑性解决问题,儿童在平行于具体问题的已知领域,迅速整理已有知识,对难点进行直观设想,爆发出“灵感”火花,迅速做出解决核心问题的直觉判断。

四、培养儿童的创造性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引起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勤于思考,敢于创新是异性思维的思想基础,教师应该保护儿童的创新意识,善于启发运用联想的中介作用,产生相似的表象,创造出新生事物,如一题多解等,启发儿童广开思路,培养多思的心理能力,达到入迷的程度,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在不随意注意的情况下,由有联系的其他事物联想到核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