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在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艺术在文化中的作用精选(九篇)

艺术在文化中的作用

第1篇:艺术在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书法在全部的艺术门类中,可谓说独具中国特色,它将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给集中反映了出来,为我国所特有。其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对世界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大力建设精神文明,而书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也需要继承和发扬下去,不断创新。本文简要分析了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的作用与发展,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书法艺术;群众文化;作用

在相关会议中明确指出,经济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在与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会见时,也赠送了厚德载物这一书法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书法艺术的重要性。书法艺术将个性化历史人物的命运给记录下来,可以将各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给反映出来;在中华民族传承的几千年来,广大民众一直非常喜欢书法艺术;进入到新时期之后,群众文化的开展,书法艺术依然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1新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现状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日趋革新,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后,汉字书写机会越来越少;各种科学技术冲击到了传统的汉字书写,现在只需要电脑输入就能够完成汉字书写的任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对电脑也日趋依赖,缩小了书法艺术的生存空间。针对这种情况,很多人都产生了担忧,书法艺术会不会因此而衰落,甚至是消亡;诚然,不否认电子化将会逐步取代书法的书写形式,减少书法艺术传播途径;但是,书法艺术能够历经千年,生命力十分顽强,它依然有较强的实用性,而是用其他的方式来表现。如书法由汉字所承载,那么汉字的出现,就说明存在着书法,不管是文章、诗歌还是成语与词句,都能够传播文化信息。书法依然有着较强的实用性与接受性,如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厅堂牌匾、商店标牌等,都体现了书法艺术的存在。

2群众文化中书法艺术的作用和地位

相较于其他艺术形式来讲,书法艺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在发展中,能够对其它艺术的精华进行吸收和融合。同样,其他艺术在发展中,也能够借鉴书法艺术的创意,如平面设计中的绘画风格、字体设计等,都或多或少的将书法艺术给借鉴了过来。在全世界范围内,我国书法艺术的历史可以说是最深远的,既是一种财富,又是一种精神,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贯穿下去,并且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融合,将我国人民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理念给充分展现了出来;进入新时期之后,人们也需要积极继承和深入挖掘传统的书法艺术,对其蕴藏的历史文化信息及民族人文精神充分理解,陶冶情操,获得灵感。因此,在群众文化建设中,书法艺术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书法艺术的学习没有门槛限制,不分阶层、职业及性别,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书法艺术,进而获得一定的益处。书法这门艺术能够修身养性,丰富精神生活;通过书法,将内心情感给抒发出来,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丰腴,与残酷的现实生活所远离,达到身心愉悦发展的目的。特别是现阶段时展脚步不断加快,人们有越来越大的生活压力,身心紧张和疲惫。而书法艺术具有很大的自由,不受外界所限制,能够对人的心理状态有效调节,促使人们的紧张情绪心理得到缓解,平复心情;耐心也可以得到强化,提高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可以有效促进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较大的文化作用。虽然书法的实用性在不断减弱,但是人们却日趋重视其文化功能及艺术功能,书法艺术的民族特色比较浓厚,能够将我国审美意识给体现出来,大部分人都将其看作为重要的文化修养。

3书法艺术的发展

在新时代下,书法艺术要想获得不断的发展,就需要积极借鉴其他艺术形式中的有价值之处,促使自身得到丰富和发展。在唐朝时,张旭就表示自己书法的进步,正是因为受到了音乐节奏、声调起伏的影响,之后通过观看舞蹈表演,领悟到了舞蹈形式与书法线条表现形式具有一定的共通之处,进而改进书法艺术。同样的,也可以从书法艺术中获得灵感,促进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特别是现阶段,许多人都认识到如果能够结合现代艺术与传统书法艺术,能够将鲜明的风格特点给表现出来,进而提升作品的文化品位,增强其生命力。以我国奥运会所采用的申奥会徽为例,就是有机结合了书画艺术元素和现代设计思想;在表现元素中,将我国书画用笔的笔迹特点给涵盖了过来,意在展现我国的传统文化。通过笔迹组合,将中国结表现出来,代表着希望全世界能够团结在一起。从其他角度来看,本图案又仿佛是一个人在打太极拳,虽然其动作线条比较的简洁,但是将优美、和谐及力量给充分展现了出来。北京奥运会标志中,则将我国书画艺术元素中的印章形式给借鉴了过来,这种形态具有我国书画艺术的独特特点,让人感觉到新奇和美观。再如青年舞蹈大赛荣获古典舞一等奖的作品《书韵》,也是将中国书法艺术给借鉴过来进行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功。

4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具备了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书法艺术方可以获得持续发展,因此,在现阶段的群众文化中,书法艺术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独特作用。虽然时代的发展,书法艺术的实用性在不断减弱,但是却增强了它的文化艺术功能,依然能够获得持续发展。特别是信息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应用,能够更好的展现书法美,促使书法艺术得到普及和提高。总之,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积极发挥书法的作用,与社会时代的发展要求所符合,将会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倩.浅谈群众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4,5(10):123-125.

[2]李玉婷.浅谈舞蹈在群众文化发展中的作用[J].文艺生活,2013,5(19):55-57.

第2篇:艺术在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摄影 艺术 群众文化 推动

一、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摄影艺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各族群众的艺术学习和摄影所创作品有着很深的影响。摄影作为一门创作视觉图像的艺术,是表达艺术思想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随着国家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支持,优秀的摄影作品能恰好地宣传党的思想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全民的幸福生活指数。随着摄影器材的普通化普及化,老百姓都喜欢用摄影的方式来记录自己生活的变化、幸福生活的点滴。新疆地广物博,从农村田间地头到城市一角,都有他们自我陶醉、认真拍照的身影,让人倍感欢欣和鼓舞。全民大众摄影有助于开阔人的艺术眼界和思想,丰富人的视觉和语言表现能力。对于一个从事群文摄影艺术人员来说,摄影也是我所从事的工作其一,相对于热爱摄影业余者的热情,我深有体会,也必将让这股热情转变成一股社会力量,对文化馆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宣传、普及,也必将用镜头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摄影作品回报群众,推动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

二、摄影展览、培训、讲座,充实百姓的文化娱乐生活,体现浓厚的人文生态、民族特色、风土人情

在和田地区开展的群众文化活动中,文化馆举办各类摄影作品展览、摄影培训班、摄影讲座,就恰好体现出浓厚的和田特色风土人情、淳朴勤劳的和田各族人民真实生活写照。好的摄影作品能使观看者得到熏陶,内容深远,韵味无穷。文化馆通过举办摄影展览,充分表现出所拍摄的城市、乡村所具有的独特民俗风情、人文地理、自然环境。摄影展览的内容“去极端、促和谐”、“民族团结一家亲”、平凡人物等,大多体现了作者们的生活环境缩影,受到观看者们非常好的赞扬和好评,如其中作品一:和田沙漠胡杨,沙丘、湖泊纵横交错,景色壮观迷人,到了傍晚落日与胡杨相衬,一片金色,让人留连。沙漠胡杨,反映出新疆人吃苦耐劳、广阔的胸怀,在经历干旱、风沙埋葬,始终屹立不倒的顽强生命力。作品二和田乌鲁瓦提景区,号称“昆仑小三峡”,位于昆仑山南麓的喀拉喀什河上游山口处、和田县朗如乡境内,距离和田市区71公里,海拔1900米。通过摄影,可直接浏览乌鲁瓦提景区是具有灌溉、防洪、发电、养鱼、生态保护及旅游等多重效益的大型调节水库。水库区南头有几个小岛,其上生长众多植物,是灰鹤、野鸭、大雁等飞禽的乐园;库区四周燥剥蚀的低山环绕,高峻挺拔,形态奇异,远观“银装素裹,原驰腊象”莽昆仑的风姿;近看湛蓝色的湖水,水清浪静,湖光倒影,景色十分秀丽,是国内唯一具有“绿水荒山”特点的景区。水库周围环境优美,是夏季避暑、乘凉、游泳、垂钓、划船及观光旅游的好去处。作品三经常出现的农村风俗民情摄影,描述和田虽然处于大漠边缘,常年风沙,但不管在哪,特别在农村,百姓乡风淳朴,性格乐观,能歌载舞,热爱土地,热爱制作特色美食,让人敬佩、赞叹不已!

文化馆在举办摄影培训、讲座的同时,也让在和田从事摄影的工作者和热爱摄影学习的人们,在一起可以有彼此交流摄影过程中的经验、体会,因为个人的理解思维、想象思维都是有限的,如果要拍摄一个有主题、有想法的题材,在相互探讨中可以得到提高,取长补短,有助于激发人的摄影艺术创新潜能,愉快地从事摄影工作,为群众活动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图片资源。

三、摄影艺术是群众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层面上体现出它的组织性,摄影虽然是一项个体性很强的创作活动,但是基层摄影的普及还是比较依赖群体的组织,多个爱好相同的人聚集起来更容易激发创作的热情,同时,拍摄活动也需要一个组织去管理和协调,这种组织甚至可以是一个小团体,可以是致力于相同题材拍摄的几个人,结合实际情况,现今各区级文化馆完全可以肩负起这个责任,利用其场地资源、信息资源、教育资源、创作资源、拍摄资源等为爱好者尽量提供帮助。摄影在群众文化层面上也体现出它的参与性,众所周知,摄影爱好者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演出、展览、庆典、节日……到处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这体现了摄影活动本身必须和各种活动即现象相结合。这时他所担负的是记录表现的历史作用,摄影者必须要参与进活动与现象中去,或忠实记录或创意表现,摄影者便在这些活动中发现、欣赏直至表达。随后再把这种表达传递给更多人看到,从而完成摄影创作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摄影者享受到了一种乐趣,这种乐趣在于自如的运用相机,深入细致的观察了解周围事物,并以自己独特的愉悦的方式自由拍摄表现它们,这种乐趣不会在拘泥与陈规戒律,对器材的过分依赖和在题材或其他摄影者及其作品的束缚和限制下产生,它只在于摄影者自己,在于拍摄出摄影者所见到的,并从中有所感受的照片,是摄影者独特视角的体现。在和田,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总体偏低,现代文化意识不强,文化馆多方面寻找解决办法,通过群文活动教育,来鼓励维吾尔族群众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加大抵制极端思想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在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摄影艺术不单单是“爱好”的问题,最主要的一点是还是要有思想、有悟性,再加勤奋相结合。把对和田故乡的爱更多地融入摄影、融入生活、融入到自己的内心深处,更多地接触现实生活中发生的平凡事物,用镜头赞美家乡的山水,用激情感染故乡的读者,用作品激励对和田的热爱,有助于开扩艺术眼界和思想,丰富人的艺术表现力,激发人创作的潜能,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交流人们的思想与情感,有力地增强了表达人物和事物的内涵。

总而言之,摄影工作因环境各异,常处于艰苦的环境中进行拍摄是常有的事,必须具备付出的高素质心理,有时为抓拍一个不到几分钟的镜头,必须要反复拍摄进行比较挑选。不管是敬业还是追求完美,摄影工作者自己,必须是感恩的、快乐的。

【参考文献】

第3篇:艺术在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艺术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 作用

一、艺术教育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状

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 精神文化、 制度文化、 活动文化所构成,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由师生共同创建、 信奉、 遵循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精神、价值取向、 行为准则等教育成果的沉淀,具有唯一性。

艺术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中提出艺术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教育改革,艺术教育已经在部分中职学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开始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逐步营造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开展声乐、器乐、舞蹈、戏剧、美术、书法、陶艺、工艺、摄影等各类社团活动。可以说,艺术教育在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总体上呈现出好的趋势,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虽已取得一些成绩,但艺术教育在目前中职学校教育中仍是最为薄弱的环节。一是很多学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艺术课程设置割裂开来,导致教学体制不完善,致使教学方法陈旧、师资力量薄弱、艺术教育资金匮乏 ,致使中职学校艺术教育发展滞后。二是很多中职学校存在着整体校园环境较差的因素,尤其是人文环境和校园规划方面欠缺,忽略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整体教学环境影响,甚至影响到中职学校在社会中的名誉。这说明很多中职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并没有把艺术教育放在教育培养目标和学校未来发展定位的高度上进行认识,从而弱化了艺术教育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了中职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进程。

二、艺术教育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中职艺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所需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中职生学习生涯的重要任务是培养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据现有的文献和职业教育办学的事实看,似乎都回避了中职教育的本质:受教育者的教育需要与自我发展的根本问题。当前中职教育实施的是“断崖式教育”、“终极式教育”或者是纯粹的就业教育,忽视了中职生自我发展的希望、梦想、机会均等的教育。一方面是当前中职学校仍然把教学中的成绩当做真正的教育目标,偏离了教育目标之根本:立人、育人的本质。中职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的基础教育,是与普通高中并列的未成年人的教育。接受中职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就业教育”,重要的是享有与普通高中生同等的继续教育权利和发展机会的教育。另一方面是中职生家庭中的艺术教育问题,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目前的调查情况看,存在缺失状态,无论学校还是家长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对中职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以及人文素养的提高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在国家政策呼吁全民艺术教育的同时,希望家校联手,形成合力,积极促进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反之,校园文化建设又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效途径和载体 。因此积极推动艺术教育对于培育校园文化,提高整体办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艺术教育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增强中职生的艺术修养,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艺术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通过艺术教育可以使人们遵守一定的道德规范。鲁迅先生曾说过:“美术可以辅冀道德, 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尽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深刻阐明了艺术作用于道德的教育功能及审美活动对人的精神气质的深邃影响。

艺术教育与德育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德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德育也能确保艺术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加强和发挥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内容充实、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确实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个体的审美性,即有利于正确审美观的树立;又有助于形成科学进步的人生观、道德观,增强中职生的艺术修养。这说明艺术教育能够完善思想道德教育,将有利于促进中职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二)加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促进中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个体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与理解却越来越困难,这给人们的生理、心理和精神造成一定的伤害,因而应该注重培养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讲,更应该提升他们的心理素养。艺术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认知途径,通过感受、理解、联想、想象等积极心理活动,能准确地识别美丑,区分善恶,使人从中受到教益。例如:艺术欣赏,既是情感宣泄过程,但也是情感振奋或升华的过程。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为媒介,施教和受教双方在互动关系中共同参与运作的一种活动,它所引起的艺术审美感受可以使情感内涵丰富起来,给接受者带来积极的、强有力的感性愉悦和理性提升。艺术教育能够塑造中职生健康的身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激发学习兴趣,约束不良风气。例如:心理压力、生活、学习等竞争的存在,同学之间的友谊渐渐变得淡漠了,长此以往,学生一些基本的人际交往需求得不到满足,可能就会出现孤独、抑郁的不良情绪体验,再加上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指导策略,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就在所难免。而艺术教育所具有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能够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种生动活泼的艺术教育活动当中,使学生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在教育中体会快乐。这有助于中职生良好品质的形成,有助于中职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中职生的专业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均有着积极作用,特别是结合中职教育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力地推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而推动中职学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三)艺术教育是提升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审美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手段

艺术教育促使人确立美的价值尺度和对审美理想的自觉追求 ,托尔斯泰曾说过,艺术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它具有审美性的价值性。

作为中职校园里的艺术教育可以通过愉快、轻松的艺术形式来改变和调节中职生的情绪状态。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能提升中职生的审美观和审美情趣,一旦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艺术基础和技能, 他们就会主动去关心和参与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会关注自身所处环境的美化,对于校园的建筑物、 园林绿化、各类标语、徽章、雕塑、服装穿着、环境卫生意识乃至各种规章制度等都会上升到美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培养自主、自立、自强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艺术教育的渗透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操作技能。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培养现代化建设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就必须培养学生具有熟练的操作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艺术教育的开展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各中职学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需求,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艺术教育途径 ,充分利用好艺术教育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

让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努力把“ 艺教之花 ”植根于中职生的内心,让中职学校真正成为学生生命灵动飞扬的校园、温馨和谐的家园。

参考文献:

第4篇:艺术在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摄影艺术;群众文化;普及性

中图分类号:J4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132-01

一、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

传统摄影艺术是以照相机和感光材料为工具,运用画面构图、光线、色调等造型手段来表现主题并求得其艺术形象,属于造型艺术的一种,也属于群众文化范畴。群众文化是以群众活动为主体,开展的群众自娱自乐以满足精神生活需求活动的一种文化现象。摄影艺术的普及在群众文化的发展、传播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传媒技术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一个大众的文化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时代,摄影艺术不同于其他传统的艺术创作,它不是艺术家们的专利,而是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速度。在数字化的时代,照相机的操作越来越简易化、人性化,自动聚焦、自动曝光、自动白平衡等照相机的数字化功能的逐步完善,使得照相机使用不再那么神秘,摄影学习的过程也被大大缩短,特别是一些家用的傻瓜式的照相机甚至不用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直接上手就可以拍出满足一般家庭需求的照片;数码相机的诞生不但节约了胶卷等成本,还大大简化了冲洗照片的工序并提高了照片的质量,只要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拍摄好的图像进行加工处理就可以得到满意的效果,然后通过打印机立即打印即可;网络的普及为摄影艺术的表达方式提供了更大的平台,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传递拍摄的影像,让摄影图片的传播与现代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进一步推动了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普及。

二、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一)摄影艺术的大众普及性

有别于传统摄影艺术的创作主体主要是一些小众的,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这一事实,在平民摄影时代,摄影的技术手段以及渠道等不再是障碍,任何一个有艺术自觉的人都可以从事拍摄活动。在摄影这一大众文化中,照片作为摄影的产物,处处渗透着大众的欣赏水平、审美意识及对作品的评价,反映着大众文化生活习俗和生活常态。从拍摄照片、欣赏照片,评价其拍摄水平等一系列活动中激发人们的创作灵感、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品位,这正是摄影艺术的价值所在。因此有人称摄影是一种全民艺术。

摄影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纪实性、即时性以及普及性。从其普及性来说,如今的摄影艺术是面向大众生活的,反映大众生活点滴的艺术,是所有人都可以参与到其中来的全民艺术。并且照相机的操作使用不受年龄的限制,亦不是精英文化界的专属。凸显摄影艺术的大众普及属性,有助于推动摄影艺术的多视角、多空间表现,为摄影艺术在当代文化艺术领域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二)摄影艺术的日常生活性

随着摄影技术迅速的发展,照相机已普及到每一个平民家庭,由奢侈品变成了家庭常用品,摄影也成为所有人都可以从事的文化艺术活动。人们可在一些外出观光旅游日、婚礼节庆日、纪念日、朋友同学聚会等特别的日子进行摄影留念,甚至还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拍摄生活的点滴上传到博客与网友分享。随着科技的发展,拍摄工具已经不局限于单纯的照相机,甚至手机、电脑的摄像头等都可以作为拍摄设备。

(三)摄影艺术的机械复制性

机械复制是德国著名的摄影家本雅明最先提出的,是属于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是后现代艺术中艺术家们用来表达世界的主要方式。传统文化中标榜的不可复制、不可模仿的创造性艺术观念,在机械复制技术诞生后发生了巨大变革。在机械复制性被提出后,艺术家不再仅仅局限于那些高高在上的作为创作者的文化贵族们,艺术也不再像过去那么神秘不可靠近,大众从此也走上了艺术创作的舞台。在摄影机械复制的过程中,传统艺术的观念更加普及化、平民化,大众也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特有的审美趣味。

三、结束语

摄影艺术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普及,不但有助于丰富大众的业余生活,更能提高大众的审美品位。作为群众文化的主要形式,摄影艺术的素材在群众生活的每个角落、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随处可见。要想创作出优秀的摄影作品,一定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真善美和假恶丑的眼睛,用最真实、自然的方式将其表现在摄影作品中,从生活的点滴出发,这样才能体现摄影艺术融合与群众文化的这一重要特征。

第5篇:艺术在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艺术,是一种以固定形态去展现文化思想的形式,随着历史文化的积淀与传承,艺术性与文化性已经水乳交融。艺术体现的是现代人们的精神艺术,艺术家们根据所处的真实环境,所创造的饱含时代气息的相关作品,可以是文学、书法、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曲、影视等等。每个?术作品都有属于它自己的含义与特点,是一种对思想的美化与表达。艺术文化是以固定形态来表现文化,源于形态但高于形态,既参与了社会文化的传播与发扬,又是政治经济与文化之间的互动桥梁。当代中国,艺术处于较为特殊的一个时期,虽然发展较为迅速,但并没有做到很好的艺术普及。如部分艺术院校教学中,很多艺术流派被简化甚至略过,造成学生对于艺术的认知达不到该有的水准。艺术的传播与群众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艺术普及还没有深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在如何转化艺术的文化价值上,如利用商业有关形式将艺术常识与观念普及到群众的日常生活当中,还需加强与提高。

二、综合文化站在全民艺术普及工作的重要作用

提高群众审美水平。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以及创造美等可以体现出审美素质的总体。感知美要求人们准确敏锐感知美的事物,在此基础上形成辨别美的能力;理解美,就是审判与评价美的能力,其要就人们在感悟欣赏美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理解美,以此懂得如何把握美、理解美,感悟美的真谛;鉴赏美,就是鉴别与欣赏美的能力,其要求人们区别审美层次,提高艺术品位,体悟美的价值;创造美,就是结合其他能力,对美实施创新,使自身不但可以欣赏美、理解美,还可以变身成为美的创造者。提高人的审美素质,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精神世界,还可以促使人们在认识美、发现美、了解美的基础上发展美、创造美。国内的文化发展体现出国内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拥有无与伦比的文化底蕴,国内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对美的运用体现在音乐、设计、文学、美术、建设等各个方面,这也展现出国内审美的发展历史,表明人民审美随国内艺术发展而发展。

落实文化强国战略。作为人的本体素质,审美素质意味着人的精神层次和生活品味。经过阶段性针对基础培训、沙龙交流活动、互动艺术体验、群众参与演出以及文艺精品赏析等形式,可以采取多样化方法实施全民艺术普及,这不仅激发出人们对美的创新能力,还可以丰富精神世界,提升审美素质。通过艺术普及活动,人们不但提升了自身的艺术鉴赏能力,学习到许多艺术运用手法,还优化了自身感知艺术的能力,提高自身生活质量,进而提升全民创造力与社会创造力。除此之外,人们的审美素质还体现在自身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中。当今时代,文化艺术发展迅速而繁荣,提升国内国民审美素质,可以推动时代潮流,引导潮流走向。实施全民艺术普及,能够使国内全体人民汲取优秀文化艺术,不仅可以为人民深入了解与欣赏优质文化提供帮助,丰富人民精神文化世界,还可以提升人民审美素质,创造崭新的文化形式与文化活动,为文化发展与创新提供新鲜元素,落实国内文化强国战略。

普及艺术知识。艺术,是将现实社会典型文化融入到实际形态中加以体现的一种形式,其内容涉及多种领域,文化站想要做好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工作,可以借助场地设施、网络科技平台、微信等多功能交流软件、展开会议讲座以及培训等多种途径,提升文学艺术的生动性,吸引群众对艺术知识了解的积极性,从艺术基础知识等常识入手普及,使群众可以更好的从源头了解艺术,从而进一步去探究艺术独有的规律特点,提升群众对艺术的憧憬与热情,建立对艺术的兴致及喜爱。

普及艺术赏析。文化站可以适当采取免费开放措施,多开展高质量、优秀经典艺术的博览会,将演讲介绍与展出相结合,或利用微信等网络平台举办无时间地点限制的网络展出与讲演,将艺术渗透并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欣赏机会,可以感受到更多的有文化艺术,有助于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但在各项赏析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注重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同时强调高品质经典艺术的普及,提升文化服务的层次,正确引导人们艺术赏析观念与能力的提升。

普及艺术技能。例如,普及有关的艺术教育与培训。整理现有的师资力量,拥有的场地及艺术资源,与有关部门联合建立多种优惠政策,促进生活水平不同的各类人群参与进来,给想要深度接触艺术的人群开辟新方向,满足其需求,有助于对人们艺术潜能的开发,也是为艺术的普及铺垫道路。

普及艺术活动。将艺术活动渗透到群众实际生活当中去,是一种有效的艺术普及方式。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与各地区相适应的群众文化艺术活动,将艺术带进社区、带进校园、带进企业、带进乡村、带进群众生活。可以利用传统节假日,策划大型民众性艺术活动,如民俗、戏剧、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等。既是对群众普通生活的一种点缀与调剂,又可以将文化艺术的普及给大众。在艺术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让群众参与到各项环节中,积极表现、乐于欣赏、敢于创造、作为享受艺术的主体,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提升艺术水平。

第6篇:艺术在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钢琴艺术 音乐文化 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西方音乐文化交流更加频繁,这就使得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历史发展进程中,钢琴这个西方乐器不断融入中国音乐文化,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产生了大量经典的专属音乐作品,尤其是近年来,不断发展创新的钢琴艺术更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音乐文化发展。

一、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发展概述

纵观中国音乐发展历史可以发现,钢琴艺术在我国的发展已经有百余年,其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最早的钢琴键盘乐器是随着鸦片战争爆发后外国侵掠者打开中国国门而被带入的。在那之后一度兴起西洋教堂和新式学堂的钢琴教学热潮,钢琴艺术逐渐在宗教、音乐教育、音乐创作等领域实现了不断的发展和运用。但是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家并不是特别追求钢琴艺术的研究,而是仅仅将其作为从事音乐教学的一种方式。直到20世纪30年代以后,中国才开始出现一批自己创作的钢琴曲,开始探讨钢琴艺术,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摇篮曲》,刘雪庵的《中国组曲》,江定仙的《摇篮曲》等,其艺术风格都包含着明显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气息,并渗透着作者自身独特的个性。在中国音乐文化全面发展的50年代,钢琴创作已不再满足于单调的形式,中国音乐家开始追求新的音乐织体的钢琴化,在作曲技巧以及民族化的多声技法上开创出新的形式。如马思聪的《舞曲三首》,江文也钢琴套曲《乡士节令诗》,丁善德的儿童组曲《快乐的节日》、《第二新疆舞曲》,殷承宗等人集体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黄河》更是这一时期作曲家和钢琴家对大型体裁但额钢琴协奏曲创作的试探。一直到70年代,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实现了更为广阔的发展。首先是钢琴改编曲的产生,这是以我国传统民族器乐作品为基础的,代表作有黎英海由《浔阳琵琶》改编成的《夕阳萧鼓》,王建中由同名笙曲改编成的《百鸟朝凤》以及由古琴曲改编的《梅花三弄》等。其次是作曲家在自己的钢琴创作中不断吸收和融入西方先进的创作技法经验。如汪立三《梦天》中十二音序列手法的运用等。

二、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特点

虽然我国的钢琴音乐发展起步较晚,但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创作,我国钢琴艺术仍是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首先,多声思维。纵观中国大部分音乐作品,可以发现,和声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但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钢琴音乐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开创出一种新的和声方法,即以“4+2或5+2”度相叠和“4、5”音程相叠的形式来改变和弦的音程结构。其次,结构特点。由于我国对于钢琴接受的独特形式使得大多数曲式结构是传承了西方的单乐章及多乐章协奏曲的结构特点。为此,我国作曲家开始探索一种新的结构方式,以更好地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审美意渗透进了钢琴音乐的曲式结构中。比如改编而成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就开拓性的将原来的七段乐曲转换为四乐章的套曲结构。

三、中国钢琴音乐艺术在音乐发展中的作用

(一)对“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作曲家和演奏家深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对钢琴艺术发展所起的作用,即继承传统音乐文化以开创出新的钢琴音乐艺术。而且两者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也实现了自身在发扬、进化上的需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与钢琴艺术的有机结合促成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内容的诞生,并开创出了中国钢琴作品中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风格”,为中国音乐发展不断提供新的音乐审美视角。

(二)对“中西文化”的结合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随着钢琴音乐在我国的发展,作曲家和演奏家们在创作和演奏方面不断的尝试和磨合,使得钢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显成熟。经过几代作曲家、钢琴家的不断探索和追求,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的钢琴音乐体系。他们在钢琴音乐创作领域内表现出个性化、独创技法的突出倾向,并在钢琴音乐的结构、音乐表现意蕴、文化内涵等诸方面逐步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钢琴音乐风格。完成了东西方文化灵魂的碰撞和结合,促进了两者的共同繁荣,更为音乐发展的方向提供了种种新的思路和途径。

(三)对“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创新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现阶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步伐,东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与发展使得中国的钢琴艺术日益呈现出民族化、国际化的发展特点,在中国钢琴艺术发展中极大的融入了不同民族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使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并充分吸收世界音乐文化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地丰富和扩充自己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参考文献:

[1]陈锐.呼和浩特地区钢琴艺术的本土化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3年.

[2]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的“中国风格”[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3,(02).

[3]王浩.倪洪进钢琴艺术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第7篇:艺术在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摘 要 舞蹈文化自身可持续发展,是舞蹈艺术与世界文化进行全面接轨的先决条件之一,在人类文化中,舞蹈是最为民族化、最具地方色彩、最具民俗意味、最受当地人认可的文化形态。为此,要促进舞蹈文化产业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舞蹈文化走向全世界,只有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只有交流与发展,才能保护本民族文化特色底蕴,才能发扬优秀的舞蹈艺术文化,因此,舞蹈艺术的文化特性与交流发展具有深远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 舞蹈艺术 文化交流 民族 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至60年代中期,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中期,是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其范围之大,种类数目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杰出的专业舞蹈家,勤奋多智的业余舞蹈家,为继承、创造、推动舞蹈艺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并以各种方式向世界传播。

一、国内舞蹈艺术的交流活动

(一)国内舞蹈艺术的交流活动及价值体现

当代中国舞蹈发展历程中,中国古典、现代、民族民间、当代、芭蕾、爵士、拉丁舞等各类舞蹈风起云涌;剧场舞、广场舞、娱乐性舞蹈、健身舞等目不暇接;企业、校园、社区文化到处闪现着跳动的旋律,大型的舞蹈活动连年不断,令人应接不暇;整个舞蹈界的形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活跃过。

(二)早期的舞蹈艺术价值

舞蹈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之一,在远古尚未产生语言以前人们就用动作、姿态和表情来传达各种信息进行交流。而舞蹈动作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手段难以表现的人们内在的精神世界。舞蹈起源于人类,起源于劳动,起源于最开始的肢体语言沟通,在求生存、求发展中通过劳动实践和各种交流演绎中不断发展起来。

(三)当代的舞蹈文化价值

舞蹈艺术的文化价值还要靠其传统因素体现才更加具体。由著名舞蹈家杨丽萍任总编导并领衔主演的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印象》2003年在云南上演引起极大轰动。2004年3月在上海角逐中国舞蹈“荷花奖”时曾获得“舞蹈诗”金奖。同年4月又在北京保利剧院隆重上演,赞誉如潮。《云南印象》引发了“原生态文化”热潮,反映出在当下文化环境下对自然的尊重、对自身文化的尊重,唤醒现代人被都市文化、大众文化覆盖的原始民族记忆以及对云南人民风情的认识。

(四)中国的社会舞蹈艺术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舞蹈真正步入繁荣昌盛。众多的舞蹈艺术交流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规模也与日俱增,“荷花杯”、“桃李杯”、“舞林大会”等比赛节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推动了不同的思想情感与舞蹈风格的传播。

二、中国对外舞蹈文化的交流演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舞蹈艺术的对外交流活动,实际上是国家外交活动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大致分以下几个阶段:

建国初期,苏联的红旗歌舞团、国立民间舞蹈团,以及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的艺术团体先后来访,这些舞蹈团的特点是以民族民间为主,参演人数多,场面大,在我国演出的时间长、地域广、观众多,不仅给广大群众留下深刻印象,而且对我国舞蹈艺术的创作和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亚非拉丁美洲的音乐舞蹈团体来访较多,使我国观众欣赏到许多民族风格浓郁的、原生状态的古老的舞蹈,如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的古老的舞蹈,几内亚、新西兰、埃及、等地的民间舞蹈。

七十年代末,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除民间舞和芭蕾舞外,还有较抽象的现代舞。这一时期来访艺术团的特点是:形式、风格多样,以中小型为主,除国与国的交流外,民间交往日益增多。

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代表舞蹈,这些从民族传统上升到国家象征的舞蹈艺术文化,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各国文化艺术的交流,民族特色的展现而通过舞蹈,人们更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风格、文化传统、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世界大融合的重要媒介。

三、结论

(一)舞蹈艺术的交流发展不仅体现在各种舞蹈的发展上,更体现在民族民间舞蹈的传统型延续上,起到了推动舞蹈文化艺术的交流深入,加深了友谊,加大了交流往来。

(二)其文化价值体现的十分具体。交流就像是人与人、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的桥梁,将全世界紧密结合。

(三)舞蹈文化艺术的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各种大中型舞蹈比赛也培养和激励了一批批杰出舞蹈艺术工作者,体现了我们国家对于美育教育的重视、对于舞蹈人才的培养和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承。

四、建议

(一)虽然近年来舞蹈艺术交流发展的十分火热,但是我认为缺少此类的专题讲座和一些理论性的专题探讨,不仅开展交流汇演也要开展舞蹈文化交流探讨会,这样就更能让我们进一步从文化价值上深入。

(二)作为学校来说,应加强校园内同学们对于舞蹈文化的热爱,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在学习之余感受丰富的校园娱乐生活,不仅能增进友谊,也能丰富校园业余生活。

(三)各类业余、专业培训班、训练学校都要充分发挥挖掘各类舞蹈爱好者的身体素质特点,使他们能够真正的热爱舞蹈和交流,从而感受舞蹈的艺术魅力和它在文化交流中对人类情感的推动促进。

参考文献:

[1] 于平.《中国舞蹈艺术》第一辑[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 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第一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9.

第8篇:艺术在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论文摘要: 本文从中国原始先人的思维方式谈起,分析了影响中国工艺美术的发生及演绎的思想文化因素的成因及根据。

 

一、引言 

 

中国工艺美术发生的历史较为久远,在久远的年代里,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史前美术史上发生的一切,但是我们可以从原始先人遗留下来的痕迹来分析其思维方式,以及由此种方式而产生的艺术作品来探讨艺术的发展演绎。影响中国工艺美术发生发展的因素很多,因为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史必定受多个因素共同组成的环境的影响,包括哲学、自然科学、文学、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本文主要从思维、图腾、神话、阶层分类来探讨。 

 

二、工艺美术的起源演绎概说 

 

从起源来说,整个人类社会工艺美术的起源应该具有共通之处。正如一位哲人所说:人类趟过的是同一条河流。整个工艺美术发展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世界的远古洪荒时代,也许当我们的原始先人从树上走下来,打制第一块石器并用它来打击远方的飞禽走兽时,第一件工艺美术作品就产生了。不论这件作品的创作思维、审美心理、作品的功效如何,这件作品都应该是属于工艺美术系列。“制造工具的行为打开了动物快感向人类美感转化的一系列过程的闸门,特别是对造型艺术来说,工具堪称为一切造型艺术的鼻祖,它包含着造型艺术的基本萌芽”,[1]因为人类的历史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任何工具的制造都是根据当时的劳动需要和能够驾御的物质材料制造出来的,大自然能够提供给人类的最为直接与方便的材料便是石头,最早的工艺美术起源于最早的工具设计,而最早的工具设计就是石器设计。人们对最早的石器加工,“自然谈不上有规律的审美加工,但当时的人类确实已在观念中形成了对石器具体形状性能的蓝图,在千万遍反复实践中,对于在具体制作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诸如尖或者薄等形体概念和在具体砍砸时由这些形体产生的使用快感之间建立的思考,成为最早的对美的认识的客观物质基础”。[2]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一件可以利用并利用了的石器工具就是第一件工艺美术品。 

尽管原始先人不能够用文字记录他们所发生的一切,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遗存的痕迹来推测他们的文化背景。从现存的遗物看来,他们的作品往往有以下几个特点:求大、求活、求全、求美。关于求大的作品遗留的很多,如辽宁红山文化出土的女神像,突出地跨大了女性身体躯干。同时,这种大的特点也有满的意味,从马家窑出土的旋纹瓶可以看到构图的饱满与韵律,这体现了原始先人的审美特点。《说文解字》对“美”的解释:“美,从羊从大。”体现了中国人最原始的审美感受。这种对大的赞美是人类对自然的理解和感受。“活”即指充满生命活力的意思,为了在自然界中存活下来,人类不惜一切手段,甚至希望借助超自然的力量,当然,这种超自然的力量是人类在自然的理解之上而产生的虚幻的飘渺理想的精神力量,在原始人的观念中,生与死是人在世界中不同的生活环境,生的环境是在现实的自然界之中,而死是在虚幻的天国。在半坡遗址中我们可以看到夭折的儿童的遗体是放在陶罐中的,陶罐的顶部有小孔,小孔是灵魂通向另一个世界的通道。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知道原始人的对生存的观念,在工艺美术的发展演绎中这种观念的影响是很大的。至于求全与求美的观念,我认为是中国人的吉祥与审美心理的体现。中国的工艺美术在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一直沿着自己的方式在发展,无不渗透着自己的这种观念。

三、工艺美术起源演绎的思维文化 

 

远古时代,万物洪荒,生存环境极其恶劣,人类对自然的一切感到陌生和恐惧,日月星辰的变换,山崩地裂的灾难,生老病死的神秘,无一不给人类带来了障碍,人类靠自己的劳动改变着自然,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本身;劳动在改变着人类的同时,也在锻炼着人的思维。由于对自然的不理解,原始人赋予自然万物灵性,试图以此亲近自然,于是便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万物有灵”的观念自始至终贯穿在原始人的头脑之中,正如泰勒所说:“事实上,万物有灵是宗教哲学的基础,从野蛮人到文明人来说都是如此。虽然最初看来它提供的仅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赤裸裸的,贫乏的宗教定义,但随即我们就能发现她那种非凡的充实性。因为后来发展起来的枝叶无不根植于它。”原始人正是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阴阳观念,而阴阳观念无不贯穿在人类的工艺设计之中。 

中国人的哲学观念重视研究人的本身,中国发展常常思索:“人类从哪里来?”原始先人从男女交合诞生生命的现象得出结论,即“男女精构,万物化生”,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彼此对立而又相互依赖而存亡的物质势力。 

阴阳五行、八卦和图腾崇拜等观念的相互影响作用,是受原始的互渗思维作用的结果,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工艺美术的色彩来分析。人们从对自然的了解总结出自然界的五种基本色彩,即青、赤、黄、白、黑,并把这五种颜色视为正色。“通过战国时期的阴阳五行说,色彩的象征和比附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五色(青、赤、黄、白、黑)、五方(东、西、南、北、中)、五时(春、夏、秋、冬、长夏)、五性(仁、义、礼、智、信)、五声(呻、笑、呼、哭、歌)、五态(恐、喜、怒、忧、思)、五气(寒、热、风、燥、湿),成为一个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比附的整体系统”。[3]可见,中国人很善于将不同的事物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而糅和在一起,各种事物意义的转换,造就了中国文化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中国工艺美术自从起源以后,一直沿着自己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发展着,而工艺美术的创作设计,最根本的还是受设计思维的制约,设计思维更是受社会文化的限制。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渊远流长,经久不衰,是有自己的文化精髓置于其中的。而中国文化的互渗思维将各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从而使中国的器物造型及色彩配置等工艺美术的各要素分别具有更为深层的意义,也可以说,由于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国的工艺美术品有极强的象征性,而这种象征性已经随着历史的迈进慢慢渗入到人们的心里,所以说中国文化有很强的渗透性。 

 

四、结语 

 

凝聚着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中国工艺美术,在过去和现在的国际性贸易和文化交流中,都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不仅向西方传去了精美的丝织品,而且传去了蚕种和织造技术。陶瓷之路更是跨越中世纪东西世界的一条纽带。瓷器的外销不仅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转化为全人类的文明财富和世界性生产产业,而且影响了所到之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 

 

参考文献: 

[1]刘骁纯.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122. 

第9篇:艺术在文化中的作用范文

摘要:艺术是文化的重要内涵与组成部分,而文化又是艺术的渊源与内容,文化的提高对艺术的理解、认识、与表达方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当下,随着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延伸发展,高职艺术专业学生因对传统文化、美学、哲学、历史等领域的知识了解与掌握十分有限,大多数学生的设计作品中因为缺少人文因素,从而影响了整个设计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创新意识是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必须面对与重视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文化素养 教育教学 艺术设计 创新意识

文化素养指的是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内在的基本品质,是知识、才能、修养所构成的文化造诣的总汇。艺术设计因其特殊的社会使命对文化素养的要求尤为重要,需要学生要有比较广博的知识、较强的分析归纳能力、敏锐的观察力、反应力以及掌握和操纵一定技术的工作能力,具备科学的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路、角度和方法,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文化素养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教育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之具备文学、历史、哲学、美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品格和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努力使学生将外在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标准内化为自身的意志道德与行为规范,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文化素养教育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1、文化素养教育对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儒家《大学》中有:“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说明,从古至今文化与素养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的核心内容,要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都必须从“修身”做起,以修身立德为根本,养成高尚的情操和完整的人格,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培养从事应用型、技术型、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注重文化素养教育,注视创新能力培养,注意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设计创新的发展方向。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艺术设计创新能力的同时,更应注重把文化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学之中,将知识、能力、文化素养融为一体,有助于学生形成开放性的活跃思维,合理优化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并以设计创新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通过实践提高技能操作,鼓励学生突出个性化发展,引导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意志品质,在步入社会时能够坦然面对各种机遇与挑战。

2、传承民族精神,提高艺术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优秀的部分贯穿着本民族特有的人文精神,它是一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使中国的文明得以不断地丰富与传承。艺术设计作为一种独特的创作活动,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因此,一个合格的设计专业学生应该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厚的民族精神,没有民族精神的传承,艺术专业的创新发展也会失去活力。为此,在学生进入专业学习之前,必须研读《中国哲学》与《中国美术史》加强文化教育为学生奠定共同的文化根基。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作品进行赏析,来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并结合哲学理论历练出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世界、民族和社会的认识,增强其精神力量,进而培养其民族凝聚力与民族精神。

二、文化素养教育在艺术设计创新中的核心作用

1、文化素养教育在艺术设计中的必要性

文化素养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而言,标志着综合文化学识。由于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所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高职艺术设计教育需要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除了应该具备艺术与设计方面的知识技能外,还应具备自然和社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它既涉及到人类的社会文化领域,也涉及到了人类的精神和价值领域,不仅具有知识性和准确性,而且具有情感性和生动性。因此,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教育可以把握学生正确的思想导向、文化深度、独到见解与坚持真理的鲜明个性,用创新设计去服务社会。当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人们对产品造型、质量标准不断提出更多更新更高要求的情况下,如果设计人才缺少人文素养,设计的产品必将缺乏文化内涵,这样的产品即使再怎么精美,也将行之不远,被市场所淘汰。

2、文化素养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的精髓本质在于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来自一个人的素质能力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呢?首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敏锐的视觉观察力、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同时还要加强整合人文艺术教育的学科资源,让更多的人文内涵与美学、艺术史、设计史、艺术创作等相关学科进行有效融合,加强专业指导和交叉学科的构建。其次,课堂外给学生提供实训资源,在实践中激发灵感。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是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概念性教学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为此,确立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应以项目训练活动为主要方式。其中,设计竞赛就是一项很好的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项目,它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带来了实践资源,同时在开展设计活动的时候能自觉的引用课外知识,灵感也随着知识的丰富油然而生,使艺术设计创新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拓展。最后,走出校门观摩考察,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和对实践对象的认识,这也是素质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通过考察实践可以活跃学生的思想,从中获得更多的创作灵感,激励艺术设计的创新,并在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中寻找设计元素和构成方式,是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力保障,可以促进艺术设计的个性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素养与艺术设计是相互融合发展的,文化素养教育对艺术设计的立意与创新,对学生提升美的感受力及审美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多元文化视角的今天,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教育,让学生拥有独立的艺术思想,是促进学生理论知识、技能技巧、艺术思维的全面升华。

参考文献:

[1]王明时, 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