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

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精选(九篇)

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

第1篇: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河道治理;河流水文特征;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TV147 文献标识码:A

一、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径流量,主要取决于补给量、流域面积。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一般较大且降雨量愈大流量愈大;以冰雪融水、地下水、湖水和沼泽水补给为主,流量一般较小。流域面积大,流量一般较大。

(2)水位及其季节变化,与补给量密切相关。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随降水量的季节变化而变化。降水多的季节水位高,为汛期;降水少的季节水位低,为枯水期。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和热带草原气候区河流的水位季节变化明显,热带雨林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的水位相对平稳。②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为汛期;冬季气温低,冰雪融水量小,为枯水期。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河流,春季积雪消融,水位上升,称为春汛。③以地下水、湖水和沼泽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因其补给量稳定,水位的季节变化小。同等条件下,流域植被覆盖率越高,则水位的变化越小。

(3)含沙量,取决于流域内的土质、植被、降水强度和土地利用方式。若土质疏松、植被稀少、降水强度大、滥垦陡坡等,则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则含沙量较小。

(4)结冰期,主要与流域最冷月气温有关。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则河流会结冰,并且低温持续的时间越长,结冰期也越长;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则无结冰期。若流域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且河流是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则易出现凌汛现象。

(5)流速,取决于河流的落差。河流落差大,则流速较快;反之,则流速较慢。一般而言,河流上游和峡谷地段流速较快;河流下游多流经平原地区,流速较慢。就河流某河段横剖面而言,河底与河岸附近流速最小,自河面至河底,流速先变大后变小,最大流速出现在水深1/10至3/10处。在曲流的凸岸和凹岸,流速与流向皆发生突变,导致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凸岸一侧坡度平缓。

二、河道治理措施

河道治理措施的方式比较多样化,但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三类,分别是:

(1)工程措施:主要在人类的施工作业下,形成的对河流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设施,即可以称作是工程措施。其优点是见效快,但是时间已久,其不足就会慢慢显现,主要是太过孤立系统,缺乏与周边地区的相互物质和能量交换,水质易变差。

(2)生物措施:通过生物的自然作用,来达到对河流产生作用的措施均可称之为生物措施,其优点是效益持久性好,但是如果过度使用,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如赤潮等。

(3)非工程性措施:非工程性措施是指除却工程性以外,通过经济手段、法律约束、行政措施等手段来改善和维护河道良好的水文运行环境的措施。非工程措施的特点是投资量小、见效快。同时非工程措施还可以为其他工程措施发挥充分效益提供保障。

三、根据考虑优化河流水文特征和对河道治理方式的优点总结提出相关的治理优化措施。

1、河道治理的工程措施评价及合理的优化措施

河道治理的工程措施,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使许多河流治理的工程设施体系比较完备,尤其是一些河流水库和水坝的建设对于河流沿岸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当地居民的生活意义巨大。

1.1积极意义表现在:

①防洪.中上游地区修建水库、建立蓄洪滞洪区。可以调节河流的流量变化,减少河流的季节变化,使得河流流量过程线变缓。在河流中下游地区,加固河道和挖掘河道泥沙是比较有效的防洪作用。

②减沙.中上游地区的河流水库的修建,使得水流速度下降,河水携带泥沙的能力大大下降,导致河水中的泥沙大量淤积,最终使得河流的泥沙含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河流生态。

③发电.水电作为一种清洁的能源,具有可再生和无污染的优点,因此水能作为很多地区都作为最主要的资源。

④灌溉.河流的沿岸地区的农业区,由于水库的修建,增加了灌溉水量,为河流沿岸地区的农业灌溉水源的重要来源。增加了水资源的陆地存量。

⑤养殖.由于上游地区河流水库的修建,和滞洪、蓄洪区的建设,出现比较广阔的人工水域,该地区广阔的水域,可以发展水库养殖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多样化,有利于差异结构调整。

1.2优化措施:

①提高现有水利工程的防洪标准,将现有的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以达到保护沙颍河流域沿岸地区密集分布的人口、城市、工农业,保持社会的稳定。

②河道治理的工程设施设计时,应遵循生态性、经济性、持续性原则,以确保能够充分地发挥河道治理的工程措施。通过沙颍河的治理措施,以实现沙颍河生态优美,经济可行、长期利用的目的。

③河道治理工程实施时,要尽可能的保护合理生态环境。尽可能的保护沿岸地区的植被,如可以改变原有生态环境时,尽可能保持原有的生态坏境嘀引。

④在河道治理措施的后期维护时,尽可能在该项工程治理的后期,多栽植树林,增加植被的覆盖率,以减少河流的含沙量,提高河流治理的综合效益。

2、生物治理措施的评价及优化方案

河流治理措施之中,生物措施对于改善河流水文生态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1具体优点表现在:

①使得河流水位过程线变缓,河流水位的变化幅度变小,在一定上减少了河流流域的旱涝灾害。

②使得河流流速下降,河流沿岸地区的植被涵养水源,拦蓄河水,使得河流汇聚速度减慢。在河流减灾有较大的益处。

③使得河流的含沙量减少,减轻了平原地区河流的沉积作用,使得河床淤积的速度减缓,有利于减少洪涝灾害。

④减轻了河流污染,绿色植被具有净化和吸附水体污染的作用,使得水体内污染物的量减少,因此植被有利于增加河流的自净能力。

⑤美化河流生态环境,绿色植被具有净化空气,吸烟滞尘的作用,改变了河路沿岸的单调性,美化了河流生态环境。

2.2优化措施:

①优化河流沿岸的植被分布,除了应该完善河流岸坡地带的植被覆盖以外,还应该完善河漫滩地带的植被,可以选择一些喜湿润的植物。在水下可以种植一些喜水植物。以整体完善河流的生态治理体系。

②选择合理的树种,应该先以治理水利为选择标准,可以选择那些根系发达的植被作为绿化河流沿岸地区的绿化植被的首选。同时,还应该考虑经济性原则,多选择本地的土著树种,以减少当地财政负担,

减轻人民的压力。

③加强后期的绿化的管理,可以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看管,保护沿岸地区的绿地,并禁止垃圾的任意堆放,定期进行垃圾的清除,维护河流生态环境的长期稳定。

3、非工程措施的评价和优化方案

作为河道治理工程措施的重要补充的非工程性措施,对于河流治理的工程措施的功能的实现,有重大的意义。

3.1具体优点表现在:

①河道的治理和河流的管理,整个河道治理措施的管理和维护都已经比较完善,有效地提高了这些设施的应用价值。

②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逐渐完善,经过长期的完善和修订,已经建立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

③整体效果显著,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河流灾害发生的频率变小。

3.2优化措施:

①扩展非工程性措施实施范围,将现有的管理措施逐渐扩展整个沙颍河流域,从整体角度去解决问题。

②加强防洪人才队伍的建设,形成一个完备的管理团队,有利于整体提高河流的防洪能力。

③加强对河流治理措施的宣传,使得河流治理措施的非工程性措施的作用和理念深入当地居民心中,对他们的行为方式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结语:水环境作为我们人类生存环境的最为重要的一环,合理地治理河流水环境度我们整个人类的影响意义重大,因此,生态原则下的河道治理措施对优化河流的水文特征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l】朱丽向.对城市河道治理规划问题的探讨[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9,(02)

第2篇: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小型河道河道治理技术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小型河道分布范围广,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治理将会极大的影响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甚至可能造成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为了确保小型河道治理的质量和效果,需要加强对河道治理工程的管理。

一、治理河道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家都知道水满自溢的道理,其实河道也是一样的。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河道中的水位就会上涨,在河水流动的过程中同时也会带走河中的泥沙和碎石,如果水流不畅,就很容易发展成洪水和泥石流,对两岸人民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相反,遇到连日的旱天,河里的水位下降甚至干涸,不只是农作物生长困难,就连人和牲畜都很难继续生存。而由于工业农业等人为原因的破坏,目前我国河水质量已大不如前,水资源严重受损,导致水中生物不断的减少;河道淤堵严重、堤岸失稳等问题层出不穷,其中小河流更是如此。针对以上这种种情况我们急需对河道进行整治,有效的对河水进行资源利用,所以河道整治迫在眉睫,关于其治理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小型河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小型河道治理一般是由群众逐年进行的,在建设初期随工程建设投入的增加防洪效益也不断增加,但因缺少科学的治理规划,部分小型河道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并造成了一定损失。

1、防洪标准不明确

小型河道治理开展的较早,群众按防护需要逐段进行建设,按实际防御洪水或受灾程度进行加高培厚,没有整体的规划设计,缺少明确的防御标准,建设规模不确定。

2、两岸堤防间距过窄

为节省土地河道两岸堤防间距过窄,减少了河道的行洪断面,河道出现高水位运行频率较多,堤防决口淹没农田的情况时有发生;堤防间距过窄,堤防与主河槽距离近,河槽滚动时宜冲断堤防,恢复和加固较为困难。

3、裁弯取直过多

为大幅度增加行洪断面泄量,对河道主河槽进行多处、长距离裁弯取直,使河长缩短纵向比降增大,裁弯取直段河道由稳定变为不稳定的发育型河段,河道的冲刷能力增强,大量泥土冲向下游淤积河道,造成整体河势不稳。

4、堤防直线化

为使水流顺畅,在堤防放线时采用长距离直线,使河道水流流速增高,改变了原有河道的水流流态,减少了稳水等水流平稳河段,水生鱼类等失去适宜栖息场地,对河道的水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5、缺少防护措施

对距堤防较近的河道岸坡和堤防坝坡缺少必要的工程、林草等防护措施,河岸冲刷速度较快,普遍存在岸坡崩塌现象;砂性堤段植物自然生长速度较慢,堤防坝坡缺少植被有效防护,雨水冲刷比较严重。

三、加强小型河道治理技术的对策

1、搞好治理规划

规划设计是工程建设的依据,水利部门要组织专门的规划设计人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每条河流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做出科学的规划设计,使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达到工程安全、保证效益、河势稳定、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

2、确定防洪标准

根据《防洪标准》(GB 50201—94)、《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规定和相关要求,结合具体防洪任务,中小型河道治理工程设计防洪标准确定为10-20a一遇标准。

3、确定合理的两岸堤防间距

对现有两岸堤防间距过窄的河道,要按规划设计的要求重新调整,保证合理的行洪断面。

4、合理布设堤线

天然河道在形成过程中和达到稳定状态后,都有一定的弯曲,布设堤线时在满足行洪安全的基础上,要因地制宜,尽可能保持河道的天然形态,保留较大的自然弯曲,使堤防的走向与河道的原始生态基本吻合,尽量减少工程建设对河道的水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5、限制裁弯取直

裁弯取直是小河流治理的有效措施,因投资省,技术难度小,容易施工等优点,被水利部门广泛采用。为避免河道裁弯取直后带来的不利影响,对小型河道裁弯取直措施必须在具备一定的条件下才能采用。

5.1 影响防洪安全

当因河道弯曲阻水,洪水期抬高水位增加的滩地水深超过设计洪水位滩地水深的5%以上的;河道出现斜河、横河,洪水期主流直接顶冲堤岸,严重危及堤防安全的;堤防严重冲刷,采取固脚、护坡等措施仍不能解除洪水威胁达到安全度汛的。

5.2 影响取水安全

有拦河坝的河段河道弯曲达到一定程度,形成斜河,洪水期漫滩主流冲刷低洼地带,绕过拦河坝形成新的河道,将拦河坝废弃的。

5.3 影响开发利用

河流过于弯曲,弯曲系数过大,将行洪区切割成零星地块,影响行洪区的整体开发利用的。出现以上3种情况时,可以考虑裁弯取直措施。

6、采取生态型防护措施

小型河道治理工程的堤防两侧按规定建设工程防护林的同时,对因河岸冲刷导致冲毁堤防和河槽距堤防较近的河段岸坡及自然恢复植被较慢的堤段必须采取防护措施。采用工程措施护岸、护坡的,应选择干砌石护坡、石笼护坡等天然建材,也可以采用中空生态混凝土预制块等生态型人工建筑材料护坡;半稳定型河岸和堤身可采用植物护坡,利用植物根系的固结和茎、叶的覆盖作用等对河道岸坡和堤防坝坡进行防护。植物护坡可以用草、灌木单独护坡,也可以草、灌木结合。护坡植物应选择生长速度快,适应贫脊土壤、根系发达、经济价值好的草本植物或小型灌木植物。

四、小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法的发展特点

最近几年,在科研技术投入的促进下,在众多水利设计、施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之下,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技术方法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方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小河道治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污染方面的原因,也有河道淤积方面的原因,河道治理目的和任务的不同,治理技术方法也会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现在小河道综合治理的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现在在河道综合治理当中较为常见的模式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态修复法三种,但是其中涉及的技术方法则是多种多样的,以物理法为例,其中包括截污清淤法、环境调水法、曝气充氧法等等,化学法有化学絮凝法、重金属化学固定法等等。不同的技术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河道治理项目,因此可以说河道综合治理技术方法的多样化发展趋势非常明显。

2、生物修复的方法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传统的河道综合治理当中,物理法和化学法占据主要地位,主要是因为这两种治理模式工期短、见效快,但是这两种治理方面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道淤积、污染等问题,这是因为没有考虑治理效果的持续性,也没有意识到治理方法与生态环境直接的协调性,往往治理一段时间好一段时间,然后再污染、再淤积,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最近几年,随着人们对河道治理的认识的加深,生态修复的方法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方法充分尊重了河流流域的自然生态规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使用多种生物修复的方法,虽然见效慢,但是却能够比较彻底的解决长期存在的河道淤积和污染问题,尤其是河道污染的问题,一些地区的小河道经过生物修复以后恢复了原来山清水秀、鱼虾满堂,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水平。

结束语

小型河道数量多、范围广,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治理工作的技术指导,搞好山小型河道治理,改善和提高农业生产条件,保证行洪安全,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勇超,张顶策,佟宇明 . 刍议河道裁弯取直的条件[J]. 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05):234.

第3篇: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湘西的故事 治理水污染 保护水资源

这里是世人向往的边城,有见证遥远爱情故事的悠悠沱江,有振奋人心的苗鼓,有依山傍水居住在吊脚楼里的土家人,这里是我的家乡——湘西。

湘西自治州地处武陵山区,雨量充沛,水系众多,溪河密布。据统计,全州流程在5千米以上的河道有368条,总长6408千米,总流域面积15486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159.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68万千瓦,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有55条。由于河道两岸及下游水土资源优越,交通便利,河道沿岸及下游已逐步发展成为人口密集、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区域,全州三分之二的人口、四分之三的耕地、五分之四的国内生产总值,都集中于州内主要河道中下游地区,县城及集镇基本上都是依河而建。河道与人民生命财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日趋紧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哺育湘西人的母亲河如今正承受着巨大的痛苦:河道两旁被滥挖、滥建、滥倒,导致河道两岸水土流失严重;各种生产、生活用水未经处理便直接排入河水中,废水中的六价铬、总锰仍超标十几倍到几十倍不等,居民楼的污水、小型制造厂的废水把酉水一些狭小的支流染成各种怪异的颜色让人触目惊心。

为什么酉水、峒河等流域不能保持原来的朴素美?为什么经济发展不能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水体的污染一直得不到有效治理?

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第一,我州属“老、少、边、穷”地区,工业产业仍以矿产资源开发、原材料初级加工为主,结构性工业污染问题十分突出,高能耗、重污染企业较多,治理难度很大,冶炼、化工等行业废水污染物排放量一直居高不下。第二,我州工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经济实力不强,并一味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在生产建设前很少统筹安排环境污染治理,在生产建设中污染治理不力。例如湘西多家涉锰企业只有某一家锰业公司生产规模达到年产1万吨,涉锰企业工业产值不大,治理投入明显不足,治理进度相当缓慢,致使废水污染治理欠账过多。第三,由于政策的疏漏,对于生活用水的排放无明确管理规定,再加上人口增长,城镇下水道网不完善,河流沿岸居民区的大量生活用水直接由小河沟进入河水中,将大量毒素带入河中。经常排放生活废水的小沟塘早已失去原先的碧绿,呈现出暗淡肮脏的褐色。第四,餐饮等服务业随意排放废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据资料显示,峒河、万溶江两河流域废水污染中,服务业污水污染比重占30%以上,两河水质微生物细菌总数、大肠杆菌和粪大肠菌等三大指标时有超标,危及群众的饮用水安全。

第4篇: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城市河道设计 生态系统 理念 意义

河流水系是大地生命的血脉,是大地景观生态系统的主要基础设施。污染、干旱断流和洪水是目前中国城市河流水系所面临的三大严重问题,而尤以污染最难解决。于是治理城市的河流水系往往被看作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和政绩工程来对待。然而,人们往往把治理的对象对准河道本身。本来自然的河道被裁弯取直、截断、覆盖或是被钢筋水泥护衬。殊不知造成上述三大问题的原因实际上与河道本身无关。于是乎,耗巨资进行河道整治,却使到要解决的问题更加严重。

一、维护和恢复河道自然形态的意义

生态意义。一条自然河道和滨水带,必然有凹岸、凸岸、深潭、浅滩和沙洲。它们为各种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境,是生命多样性的景观基础。丰富多样的河岸和水际边缘效应是任何其它生境所无法代替的。而连续的自然水际景观又是各种生物的迁徙廊道。

美学意义。生机勃勃的水际尽显自然形态之美,在这里动物和植物相依偎,动与静相映衬,自然而不凌乱,变化而不失秩序。许多审美统计实验都表明,植物丰富的自然景观比人工景观有更高的美学价值,而且随着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也会提高。

蓄洪涵水意义。蜿蜒曲折的河道形态、植被茂密的河岸、起伏多变的河床,都有利于减低河水流速,消减洪水的破坏能力。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之灾害。然而,我们的水利部门用百年一遇甚至五百年一遇的标准,高筑防洪堤坝,裁弯取直,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洪水的破坏力被强化。原因在于没有利用自然做功。

以浙江台州永宁公园为例。它位于永宁江右岸。永宁江孕育了黄岩的自然与人文特色,堪称山灵水秀,自古以来为道教胜地,鱼米丰饶,盛产黄岩蜜桔;现代则有“小狗经济”之源,模具之乡等美誉。然而,近几十年来,人们并没有善待这条母亲河。由于人为的干扰,特别是河道硬化和渠化,导致河流动力过程的改变和恶化,水质污染严重,河流形态改变,两岸植被和生物栖息地被破坏,休闲价值损毁。永宁公园对黄岩的自然、社会和文化有很多的意义。如何延续其自然和人文过程,让生态服务功能与历史文化的信息继续随河水流淌,是本设计的主要目标。

再以张家口清水河为例,四周环山,一条清水河横穿市中心,把市区分为桥东、桥西两部分。说是清水河,其实是一条多泥沙的季节性河流,常年河床裸露,无水过市。而在汛期则洪水倾泻,泥沙浑浊,对市区防洪构成严重威胁。历史上,张家口市民散居在没有河堤的清水河两岸,屡遭洪水灾害。1924年、1939年、1943年三次特大洪水漫过武城街,淹了怡安街。“通桥三丈六、河水满通桥”的民谣,至今还在市民中流传。作为张家口市的“母亲河”,清水河不仅承担着沉重的泄洪任务,它还滋润了一方土地,养育了一方百姓。早在古代,清水河上下游的百姓就引水灌田,至今,市区以南4万多亩及崇礼县的部分沿河土地,仍依赖着清水河的河水浇灌。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工业污水、居民垃圾任意往河里排放倾倒,致使河道内污水横流,臭气熏天。从大境门外西沟出发,沿河南行,歪七扭八的临建、堆积如山的垃圾、人为设障等,不仅影响了河道的泄洪能力、污染了环境,也影响了市容市貌,百姓颇有怨声。对清水河的治理为历届市领导所关注。1987年以来,他们分三期沿东河沿建起了占地16800平方米的清水河公园,给市民增添了一个散步健身的好去处。今年,他们又出动党员干部2万多人次,连续6天清理垃圾30多万立方米,使昔日的垃圾场变成了游乐园,并聘请40名各界人士,对在清水河围垦种植、乱倒垃圾等行为进行监管。同时,投资2.2亿元,动工修建了日处理污水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市民不仅渴望清水河两岸的整洁,更需要渠美、水清、树绿的优美环境。今年,张家口市委、市政府把对清水河的治理,列入全市10大重点项目之一。市水务局规划设计科科长李文华说:“对清水河的治理靠小打小闹不行,最好的途径是在上游乌拉哈达修建水库,通过削减洪峰,使下游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这样才有条件在市区河道内蓄水,建园林,绿化、美化环境。”

二、解决方案———让自然做功

今年8月5日,张家口市正式成立了“乌拉哈达水库工作协调小组”,拟投资13.6亿元,在崇礼县的乌拉哈达村修建水库。目前,林业局正在上游植树种草,进行生态治理;民政局在做库区移民调查和安置规划;交通局对涉及的道路问题提出了三套方案上报省交通厅……

“上游建成水库,下游在河道内用橡皮坝蓄满水。到那时,市民期待的碧水清清、绿草如茵的清水河就成了现实。”水务局副局长王树芳憧憬着未来,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

第5篇: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

一些中小河流引发了超标准洪水,仅江西堤防决口就达17处之多,其中多数是保护农田面积为千亩量级的小圩堤,而唱凯堤是唯一保护农田面积超过10万亩的重要堤防,因此受到特别的关注。

程晓陶(工学博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水利学报》常务副主编):今年汛情到7月下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是局部灾情偏重,二是总体尚未超出正常年景。

局部灾情偏重,是由于4月份以来,华南、江南地区遭受了强降雨的轮番袭击,在一些地区场次雨量达到数百毫米,在一些山区河流引发了山洪,并伴生了大量规模不等的滑坡、泥石流,据国土资源部门统计,其数量高达一般年份同期的10倍;在一些中小河流引发了超标准洪水,仅江西堤防决口就达17处之多,其中多数是保护农田面积为千亩量级的小圩堤,而唱凯堤是唯一保护农田面积超过10万亩的重要堤防,因此受到特别的关注。

再有就是像广州这样的大城市,5月7日、14日连续两次暴雨红色预警,在雨袭击下发生了严重的内涝,街道变成了行洪的河道,导致交通瘫痪,地下车库变成了地下水库,上万车辆受损,一些小区积水严重,停水停电,显现出城市型水灾害的典型特征。

7月上中旬,大范围的降雨又持续笼罩在长江流域,在一些支流上引发了超标准、甚至超纪录的洪水,沿江农村,特别是一些城市如武汉、安庆发生了严重的内涝,四川广安市因渠江洪水水位超纪录而受淹惨重。其后,东北、西北局部地区亦因雨引发滑坡与堤防决口,造成严重损失。

记者:如果连续的强降雨发生在长江干流,长江干流是否有能力化解危机?三峡大坝将如何调度,以发挥拦蓄洪水的能力?

7月20日抵达三峡大坝的洪峰流量虽然达到7万立方米每秒,但是经过三峡工程的调蓄之后,下泄流量被控制在4万立方米每秒,有效避免了荆江河段防汛险情的发生。三峡工程在长江流域防洪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已经突显出来。

程晓陶:从总体来看,今年汛情尚未超出正常年份,大江大河至7月下旬水势基本平稳。即使从长江流域来看,雨量虽然偏大,但是降雨分布比较有利,暴雨中心的移动,属于“先下后上”型,避免了“上大洪水”与“下大洪水”的遭遇。7月20日抵达三峡大坝的洪峰流量虽然达到7万立方米每秒,但是经过三峡工程的调蓄之后,下泄流量被控制在4万立方米每秒,有效避免了荆江河段防汛险情的发生。

同时,98大洪水之后,长江中下游干堤加固工程已经全部完成,这也使我们对于迎战大洪水有了更多的底气。7月下旬强降雨区如期向北移出长江流域,受灾严重的一些区域洪水较快退去,灾后重建的工作得以及时展开。

目前,我国正处于“七下八上”的全国防汛关键时期,更要密切注视汛情的发展。除了西移、北移的强降雨区外,台风暴雨可能引起的突发性洪水也将成为防御的重点。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大江大河干流的防洪能力已有所增强,三峡工程在长江流域防洪体系中的骨干作用已经突显出来。

与此同时,中小河流整治、山洪灾害防治、城市防洪等问题正成为社会更为关注的焦点。而要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良策,就需要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水灾风险增长的成因作深层次的分析。

记者:目前,我国中小河流治理严重滞后。据称,有2/3的中小河流达不到规定的防洪标准。您怎么看待这些发生在长江流域之外的洪涝灾害?为什么中小河流达不到防洪标准?这暴露了我们防洪体系中的什么问题?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一些传统有效的治水措施已经难以为继,而标准更高的新的安全保障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程晓陶:任何国家的河流都是分级管理的。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1998年大洪水之后,国家成倍增加了大江大河的治水投入,目前我国大江大河干流防御大洪水的能力有了显著的增强。

近年来,我国因水灾死亡人口中,突发性暴雨山洪引起死亡人口从20%上升到了70%~80%,但是从历年山洪灾害死亡总人口数看,并无上升的趋势。这一现象总体上说,是江河洪水泛滥死亡人数显著减少的结果。然而这也说明,在防洪减灾中要进一步体现以人为本,就必须在减轻山洪灾害上下工夫。显然,加强中小河流整治,有效防治山洪灾害,已经成为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我国中小河流整治严重滞后,存在一些明显的薄弱环节。第一、治理投入不足。我国大江大河的整治,由于事关全局,因此历来以中央财政为投入主体。而中小河流,主要在省、市管辖范围之内,因此是以地方财政为投资主体的。近年来,在东部富裕的省份,中小河流整治已经有了较大的投入,但是中西部省份大多数中小河流,实际上是在吃上世纪50―80年代群众义务投工投劳进行河流整治的老本。现在传统的水利“冬修”、“春修”制度已经基本废止了,再加上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汛期堤防查险、排险、抢险的力量也严重不足。

第二、人为加重灾害风险的问题十分突出。在大规模建设发展时期,建筑用沙量需求很大,在大江大河对非法采沙管理力度加大的情况下,中小河流成为采沙的主要来源。由于管理力量薄弱,因乱采乱挖导致河势紊乱,危及堤防安全的现象十分普遍。同时,山区道路修建、采矿业发展中,大量弃土推入河道,导致河床淤积、行洪能力萎缩,也是加重山洪危害的重要原因。而山区修路、盖房,破坏山体稳定性,却缺少必要的固坡防滑措施,则是滑坡频发的根源。此外,人与水争地的矛盾依然突出。一些房屋直接盖在了行洪的通道上,山洪一来,被冲得荡然无存。这些问题说明,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一些传统有效的治水措施已经难以为继,而标准更高的新的安全保障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这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各地要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引导地方搞好河道疏浚”。

事实上,中小河流的治理已经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重视。2008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各地要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中央对中西部地区给予适当补助,引导地方搞好河道疏浚”。2009年10月水利部、财政部印发了《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其后中央财政决定设立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

流治理专项资金,并启动了一批重点中小河流治理的试点项目,旨在提高中小河流重点河段的防洪减灾能力,保障区域防洪安全和粮食安全,兼顾河流生态环境,是以堤防护岸加固和建设、河道清淤疏浚和排涝工程为主的综合性治理项目。

然而,我国面积在100平方公里面积以上的河流有5万余条,如果地方政府要得到中央财政的补助才进行治理,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见到整治的成效。即使中央财政能够为一些重点河流的治理项目提供资金,那么长期维护的投入又从何而来呢?

显然,中小河流治理滞后不是一个简单靠中央政府增加投入就可能短期解决的问题。我们需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的一些治水新问题,从自身国情出发,因地制宜,寻求切实可行的治水良策。

记者: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发生,我们应该怎么构建可靠的防洪减灾体系?洪水来临,我们应该如何调度调控,以最大化地降低损失?洪水过后,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次生灾害的发生?

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全社会水患风险意识的增强,法制水平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我们又有可能构建起更为可靠的现代化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有效抑制水灾风险的增长。

程晓陶:目前,一方面气候变化导致水旱灾害频发并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又带来了一系列的治水新问题;另一方面,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全社会水患风险意识的增强,法制水平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我们又有可能构建起更为可靠的现代化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有效抑制水灾风险的增长。我将以中小河流整治为例,探讨治水的出路何在。

首先,应该健全中小河流分级管理的体制,将各级政府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职责明确分解到各个河段,并建立合理的考评与奖惩制度。

其次,重建长效的建设与维护机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自己的家园自己保,有钱出钱,无钱出力;出力者可以从中挣到一定的收入,这才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中央财政只是对出大力者给予奖励,对有利于全局的方案给予补贴。

第三,对山区河流进行风险区划,设立红线与黄线。红线内为5―10年一遇洪水的行洪通道,要避免盖房子。红、黄线之间,允许盖房子,但是需要采取自我防护措施。

当超标准洪水发生时,超标准洪水可自动漫溢,削去部分洪峰,不加重下游的防洪负担。同时,由于河道的基本行洪能力并未损失,洪水主流仍在河槽中演进,侧向漫过堤顶的水量不仅有限,而且破坏力要小得多。

第四,建可溢流的堤防。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不可能、也不必要定得很高,定高了不仅建设维护成本过高,超出地方承受能力,而且还可能导致风险向下游经济更发达区域转移。可溢流的堤防不是全面加高堤防,而是局部降低堤防,并对降低堤段作护面防冲处理。降低的高度,为规定标准的高度,只是未加超高部分而已。这样,当超标准洪水发生时,超标准洪水可自动漫溢,削去部分洪峰,不加重下游的防洪负担。同时,由于河道的基本行洪能力并未损失,洪水主流仍在河槽中演进,侧向漫过堤顶的水量不仅有限,而且破坏力要小得多,老百姓看到堤顶溢流,也有较充分的时间转移。同时,在面上还可以采取更多的措施来减轻水灾的损失。

但是,这种有利于全局与长远利益的方案,不一定是地方上自愿采取的措施,因此需要法律手段的强制实施,行政手段的推动落实,经济手段的补偿诱导,科技手段的大力支持。中央财政对中小河流的补贴,就应该补给这样的工程,以非工程措施来推动有利于全局与长远利益的工程措施。

第五,探讨适宜且强有力的河沙采集管理体制,避免人为加重洪水风险。其实,合理有序的采沙,既能满足建设发展的需求,还可以适度扩大河流的行洪能力。台湾曾经也遇到同样的难题,最后是将河段分段承包给有实力的采沙企业,促使零散的业主组合成规模化的采沙公司,并以遵守政府采沙规划作为获得开采权的条件。而采沙公司为了保有合法的采沙权,也愿意与政府配合。显然简单禁止采沙,只堵不疏的做法,是难以奏效的。要收到双赢的效果,必须走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的创新之路。

记者:我听说TNC正在推动生态流方面的研究。他们想模仿洪水天然的状态,通过人为的调控,让中下游湿地按照自然的节律定期淹没,以保护和修复中下游湿地的生态系统。这种思路跟传统的防洪思路有什么差异?在长江干支流目前的防洪体系下,此种防洪思路有没有现实意义和可行性?

恢复通江湖泊,在三峡建成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大洪水期间的异常高水位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现在有了三峡工程的调控,这一风险可以有所降低。从更长的时期来看,三峡工程开始正常运行,实际上是为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修复创造了条件。

程晓陶:TNC是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叫大自然保护协会。他们的这种思路与传统的防洪思路有显著的差别。传统的思路是尽可能扩大保护范围,提高保护标准,但是流域天然调蓄洪水的能力随之不断削弱,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保护与修复一些湿地生态系统,则有利于恢复流域自然调蓄洪水的部分能力,并有利于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保护。

长江历史上有许多的通江湖泊,对于洪水有较大的调蓄能力。19世纪以来,随着人口的成倍增长,人与水争地的压力越来越大,沿江连续堤防系统建成。现在除了两大淡水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之外,其他通江湖泊几乎全部被切断了与长江的天然联系。

由此而带来一系列的后果:洄游和半洄游鱼类失去索饵场、繁殖场、育肥场,成为长江鱼类资源和大多数湖泊鱼类多样性显著降低的重要因素;湖泊与江河交流水量减少,湖泊缺少涨落区,湿地面积和质量大大下降,浅滩等多种类型湿地丧失,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生境单一化,使得湿地对污染的生物降解能力下降,易于形成富营养化;防洪保护范围的扩大,天然调蓄洪水空间的减少,使得江河洪峰水位抬升,汛期高水位持续时间延长,防汛抢险压力增大。这些都是三峡工程建成之前就已经发生的现象。

如果在长江中游恢复一些通江湖泊,增强对长江洪水的吞吐能力,也就意味着增强了对风险的承受能力,为化解发电与防洪、航运、水产、环保等方面的矛盾创造了条件。

然而,恢复通江湖泊,在三峡建成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大洪水期间的异常高水位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现在有了三峡工程的调控,这一风险可以有所降低。目前社会一些人较多地关注了三峡工程建成以来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冲击,但事实上,长江生态系统的失衡由来已久,白鳍豚在三峡建设之前就已经难觅其踪。因此,从更长的时期来看,三峡工程开始正常运行,实际上是为长江中下游生态环境修复创造了条件。

如果说,三峡建成之后,我们需要重构满足发展需求的更高层次的平衡的话,那么生态修复型蓄滞洪区的建设将是一颗有利的砝码。

此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也为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为了确保长江中下游干流的防洪安全,城陵矶附近仍需要安排100亿立方米的分蓄洪容积。如果能够结合TNC的构想,建设可常年吐纳洪水的生态修复型的蓄滞洪区,那将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第6篇: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生态修复;河流景观构建

1、生态修复的概述

生态修复是指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适当的人工措施辅助下,恢复生态系统原有的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和开发利用等经济功能。

河流环境污染的日益复杂化,使复合污染成为其最主要的和最普遍的河流环境污染形式。因此,对生态修复的理论和技术的需要变得极为迫切,对当前复杂的复合污染的修复和治理变得尤为重要。河流生态修复与传统的河流治理工程不同,是将生态学原理应用到河流治理工程中,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运用近于自然的设计理念,增加河流的生态功能、景观功能。

2、河流生态修复的意义

从生态角度,人类对天然河道形态进行的裁弯取直改变了水体流动的多样性,河岸带生态功能退化,许多水生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在全球环保意识普遍提升的今天,在河流治理中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倡河流的生态修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防洪角度,某些笔直渠化的人工河道虽然满足了现代航运的需求,却为城市防洪带来了隐患。洪水来临时,自然河岸可通过水体渗透和两岸河畔林的储水起到调蓄洪水的辅助作用,而被水泥和钢筋混凝土加固了的河岸阻止了水体的自然交换,导致洪灾总体风险不断增加。

从防治污染角度,人们在治理城市河流污染问题时往往忽视了河流自身所起的积极作用。天然河道是有自净能力的,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破坏,加剧了水污染的程度。因此,改造硬化河床,建设生态河堤,恢复利用河流的自净能力是城市河流治污的重要环节。

从城市景观角度,现代景观生态学将城市河流看作廊道及生态边缘区,强调河道的自然化及两岸的亲水性。在满足防洪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保持城市河流的自然状态,营造优美的水边环境,提供丰富自然的亲水空间已被纳入现代城市景观的规划范围。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河流的开发治理,必须考虑河道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协调人与河流之间的关系,适度发展,维护流域生态的可持续性和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河流的生态修复不仅是对人类前期不合理开发河流的补救措施,也是今后继续利用河流资源的有力保障和借鉴模式。

3、现存问题

河流的整治开发给经济带来了繁荣,但也存在负面影响:

a.生物多样性严重受损。河道整治项目引起流量及流量过程的变化和输送泥沙质及量的变化,许多生物生息地环境改变甚至消失;

b.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河流被裁弯取直,河道束窄加深,硬化覆盖使河床不透水面积增加,导致河流泄洪功能减弱;

c.河床硬化覆盖阻断了城市地下水补给;

d.沿岸美丽自然景色消失。此外,尚存在因流域水资源利用导致的河流生态受损,如用水加剧引发的河流断流、河道萎缩、洪水风险增加等问题。

4、河流生态修复景观构建方法

目前,河流的生态修复方法主要用于对河流地貌和水质的修复,常用的修复方法有:

a.水利工程设施的适当拆除。由于水利工程会对河流生态系统构成胁迫,人们在进行河流的生态修复时会通过拆坝、拆除混凝土河道等措施降低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b.河岸带的修复。河岸带位于水陆交错地带,是河流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的重要过渡带。因此,河岸带的修复对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常采用后撤堤防、建造生态护坡以及修复或建造河岸湿地等方法进行河岸带的修复,可有效提高生物多样性和防治水土流失。上海浦东机场镇河岸带中采用沉水植物、挺水植物、湿生植物进行修复,10个月后发现土壤剪切力和生物多样性都得到了明显改善。

c.河道的修复。对河道的修复主要是在纵向上修复河道自然蜿蜒的形态,赵进勇等总结了修复蜿蜒形态的四种方法:复制干扰前的蜿蜒模式法、参考附近未受干扰河段模式法、自然恢复法和通过对受干扰河流进行系统评价和分析的系统分析法。但由于河流都具有独特性,因而复制法和参考法都具有特殊性,不适合所有河道;自然恢复法的历史较长;系统分析法能够综合多方因素模拟河流的蜿蜒形态,较为适用。河道修复在横向上是修复河道断面的多样性,同时注意深潭―浅滩的创建。另外还可以通过建造橡胶坝、小型水堰等方法来改善河道内的局部地貌形态。美国从1990年开始的基西米河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改变上游水库的运行方式、修建拦河坝抬高水位以恢复两岸湿地和回填渠化河道、恢复其自然蜿蜒状态等方式,达到河流生态修复的目的。

d.控制入河污染物。水质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影响因素和生境要素,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结合河岸湿地、生态河道的生态治污等防治污水方式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各类入河污染物排放的控制,以减少水污染,修复河流水质。

结语

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我国大部分河流生态系统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加强对未受干扰河流的保护和对已受破坏河流进行生态修复已刻不容缓。纵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国外研究相对深入,理论、技术、方法的研究比较多,且在实践中应用较广,经验积累比较丰富。目前,我国很多城市都相继开展了城市河流修复工作,但大多停留在模仿国内外已有案例的初步尝试和探索阶段,较少从城市河流所处地区特点出发,深入研究城市河流的生态系统问题,河流的生态数据尚缺乏,生态因子和水动力因子之间的联系尚需进一步掌握,并需要开发适合我国河流的评价指标和生态修复方法等。

【参考文献】:

[1] 徐化成.景观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2]杨海军,李永祥.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与技术[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第7篇: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复合式河堤,治河工程,应用,浅析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近年来,我国洪涝、干旱的情况经常出现,并且越来越严重,究其原因与我国的蓄水设施遭到破坏有着密切关系。河道作为我国的重要的水利工程,一方面与我国的经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加强河道工程治理建设工作的意义十分重大。

二.水文系列及计算方法问题

目前河道治理工程水文计算所采用的水文系列成果一般是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近20多年的系列成果没有计算进去;而近20多年的水文气象不太稳定,虽较整个水文系列来时段短,但对整个水文系列成果是否会产生一定影响,仍需通过多种方法验算来回答。浙江宁波地区出现多条河流整治二三十年,甚至长达40年,而目前防洪标准仍不达标,人们不禁对洪水的理论计算值产生怀疑。在笔者看来,洪水流量值的大小不仅与当地降雨强度有关,还与流域内地下水的饱和程度及当地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密切相关,而后两项因素对洪水流量的影响在水文计算中并没有反映进去。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洪水流量有可能减小,对河道断面、糙率的要求有可能降低,治河措施施展的余地可能会更大。

三.关于河道治理的设计思路

适当开发利用“植物生长砌块”、“火山岩植生材料”、“土工笼”等近年来逐渐兴起的新型材料,建设蜿蜒曲折的水流形态。改变几十年来惯用的治河几条大直线的做法,根据河势,制造丰富多变的河底线、河坡线,在有可能与河边绿地相结合的地方,可修建蜿蜒曲折的水路、水塘,创造较为丰富的水环境,改变原来呆板、单调的河道模式。

修建主槽与滩地相结合的断面形式。实践证明,由于水量不足,水质并没有彻底改善,往往达不到设计的水位,即使水位达到了,由于水体不流动,很快造成水质恶化,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且增加了很多管理人员,增加防洪调度的难度。因此,在河道治理中建议放弃建节制闸,改为修建多处小型石材跌水的做法,这样,既能在河道中形成深潭、浅滩等不同形态的变化,利于水生动植物的生长,也能利用跌水形成多级曝气,对净化水体大有好处。

开发采用植物护坡,可采用木桩与植物梢、棍相结合的护岸形式,或在坡面分层栽种柳条等当地土生植物,形成植物为主的护坡工法。采用草坪草和野生草种相结合的做法,草坪草对管理要求高,需水量大,适宜在人群比较集中的场所栽种,野生草种生命力强,适宜各种不同的河边环境,可在普通河段采用。

四.有关河道整治工程的问题和所需要采取的具体实施

1.本地区河道整治工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河道护岸硬质化,河流污染严重,河流生态遭到破坏:河道护岸硬质化现象突出,造成径流减少。河流沿线工业区和商业区排污均为雨污合流管道,集雨面积内的雨水和服务片区内未被截排的污水均由管网排入河道,河流污染严重,水生动植物无法生存,致使河道流域自净能力丧失。

(二)河流走向基本呈直线,形态单一:河道裁弯取直,使天然河流主流、浅滩和急流相间的格局被改变。在横断面上,河床断面为矩形断面,在某种程度上往往会对生物的多样性造成影响,而且造成现状河道滨水景观缺乏。

(三)河道亲和力差:现状河道基本上为砼或浆砌块石矩形明渠或暗涵的形式,缺乏适用性;河面与河边道路有一定高度差,可亲水性较弱。河边缺乏活动场所和活动平台,人的参与性很弱。两侧绿地被占用现象严重,水源涵养林林相单一,部分河段植被虽丰富但种类单一,河岸植被群落缺乏。

2.针对本地区河道整治工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所需要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防洪排涝:有关本地区的应用水利工程手段,对河道进行清淤疏浚、岸坡达标加固、阻水建筑物改造;截污治污,漏排口点式截污、上游总口截污、沿河线式截污。

(二)生态修复:对河道内河上游建水库自流、外江上游河口建泵站倒灌,改善水循环,加快水体置换;通过分析河道生境,完善绿地系统,建立特色、安全、稳定的水环境,强化“山与水”、“城与湖”、“景与人”的生态文化意境,结合河道流经路径,合理布局种植设计,营造生境斑块,完善物种多样,使之成为自然之河、生态之河。

(三)景观美化:河道的两岸必须有绿色植物,并且搭配合理。两岸有适合不同水情的多种类共存的自然植物群落,注重保留原有野生植物,保持环境自然气息。同时,河道横向要有保持空气和水分流通、交换有利于动植物生长的环境,尽量避免破坏水与土壤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条件,保留和创造人、水关系协调的亲水河岸,避免“三面光”河道。其目的是加强河道治理的环境美化效果。

五.设计对策

针对本地区河道的问题,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逐步恢复河流生态系统:

1.满足生态需水量,兼具防洪排涝功能:通过截排初雨治理面源污染以提高水质保证率,为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生态安全基础;远期在流域周边实现雨污分流后作为初雨截流系统治理面源污染。

2.河道疏浚及底泥置换:鉴于原有河道底质已遭受严重污染,除清淤外,应对部分河道底质进行无污染置换。底泥置换时应用生态混凝土,其缝隙还能为水中动物提供营造洞穴的条件,改善水中动物的生存环境,净化水质,同时避免河道硬底化。

3.生态河岸:在护岸设计时,设计形式多样,高低错落的亲水平台,建立配套设施,为人们提供休憩空间。

4.滨水植物带建设与恢复:选用植物使遵循生态多样性原则,选用适合本地生长环境树种形成复层的生态绿廊,注重植物季相变化。并对河岸栏杆进行设计改造,护坡增加生态石笼垂直绿化。可以增加河道旁的植被覆盖率,减少面,同时乔灌草的结合,可以多层次的拦截降雨、降低雨水的击溅侵蚀、分散水流的冲刷力,从而减少水土流失。

5.以本地区某河道整治工程进行举例说明:

(一)人工自然型河岸:鉴于河上游段已有居民区,左岸保留现状,挡墙立面做景观化处理。右岸在常水位高程处布置宽约2.8m的人行步道,人行步道以下分别为生态混凝土挡墙和素混凝土挡墙,再向右作1:2放坡后采取草皮护坡,并对布置景观节点。

(二)自然型河岸:种植植被,左岸现状挡墙仅作景观化处理,左、右岸在常水位以上1米高程处布置宽约2.4m的人行步道,人行步道以下分别为生态混凝土挡墙,生态混凝土砌块箱体内在填充碎石,常水位以下种植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常水位以上种植湿生植物;人行道以上再向右侧做1:2放坡后采取草皮护坡和小灌木,恢复河流缓冲带。

六.利用复合式河堤在治河工程中的应用的意义

目前,在浙江宁波地区的城市复合式河堤断面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运用,即在常年水位以下用现代材料砌筑直立式河堤,以节约用地并保证堤防强度,而在常年水位之上则保留斜坡式土堤并进行绿化,保持河堤及城市的生态性。如,传统上将洪水尽快排出市区的观念也在受到冲击。瑞士提出了“只要有可能,就要把水留住;除非有必要,绝不让水跑掉”的观念。我国一些专家最近还提出了“利好洪水效益”的全新观点,建议利用好洪水可有效补充地下水,冲刷河槽。积极绿化河堤及其保护区,努力改善城市河道的水质等也是促进城市河道生态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城市河道综合治理中,河道景观设计是一个重要方面。经过精心设计的河道景观,不仅大大改善了城市面貌,而且可以带来良好的社会、环境、经济效益。许多城市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但是,也有一些设计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或者没有更好地发挥作用。究其原因,设计水平不高,或者设计观念错误,是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利用复合式河堤在治河工程中的应用是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七.结束语

河道的治理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建设的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河道治理工作的意义重大。复合式河堤经过实践证明是科学可行的,因此在当前我国的河道治理工程中,可以大力推广应用复合式河堤。

参考文献:

[1]李海东,林杰,张金池等,生态护坡技术在河道边坡水土保持中的应用[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1):119-123.

[2]王薇,李传奇,景观生态学在河流生态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水土保持2003.

[3]马艳梅.生态治河初探[J].东北水利水电,2009,27(7):62-63.

[4]田宏傽.浅谈生态治河技术[J].山西水利,2009,25(1):46-47.

第8篇: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

市政府接到议案后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副市长夏占义为组长的议案办理领导小组,由安钢副秘书长、张工主任、程静局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水务局等10个委办局及5区县政府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统一协调议案办理。议案办理过程中,市人大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有力推动议案办理。

潮白河流域涉及延庆、密云、怀柔、顺义、通州等新城。其中顺义、通州是规划重点新城,是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流域内有47个乡镇、875个村,常住人口约100万人,GDP为519亿元,约占全市的5%。

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总投资估算为149亿元,“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94亿元,201i年预计完成重点治理项目15个,总投资近20亿元。市人大将“推进潮白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列为2011年人大议案,是推动建立法治政府,接受人大监督的范例,也是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市委市政府9号文件,推动潮白河流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今年以来,潮白河流域各项规划分期分批编制和,各项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各项任务正在逐步落实。

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功能定位和治理目标

《报告》说,根据议案要求,市政府相关部门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对流域内污染源、河流水质、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调查,编制完成了《潮白河流域水系综合治理规划》、《潮白河绿色生态发展带综合规划》及相关专业规划,统筹确定了潮白河流域的功能定位、水系治理、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

潮白河全流域面积1.9万平方公里,境内流域面积5700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30%。潮白河干流境内长84公里,流域内二级以上支流40条,长约1150公里。流域内有41座水库,占全市的48%。潮白河流域是北京市重要的水源地,平均每年向城市供水9.2亿立方米。

《报告》指出潮白河流域存在的问题:一是水源地长期超采,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二是生态环境脆弱。三是防洪安全仍存隐患。

《报告》提出潮白河流域的功能定位。一是水功能。是首都重要的水源地和城市防洪保安屏障。二是自然生态保护功能,是城市东部发展带的生态新区。三是城市景观功能,是城市重要滨水形象展示区。

《报告》提出潮白河流域水系治理目标:构建“一网、三区、多点”的流域水系,建设水资源保护体系、水生态与水资源配置体系、防洪保安体系。保障流域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形成“自然修复、有机调节、健康成长”的河流生态系统,服务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网:建设集“水源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健康”三位一体的流域水系生命树网。

三区:在水库上游山区建设生态水源保护区。在山前区建设以服务商务会议、旅游休闲度假为主的生态涵养发展区。在平原区建设亲水宜居、城乡统筹的河流城市融合发展区。

多点:根据流域自然、历史、人文、资源等条件,结合区域发展定位,在流域水系打造多处体现功能定位的重要节点。

《报告》提出潮白河流域生态发展带建设目标:在潮白河城市段构建“一河、四城、多组团”的空间布局。“一河”指潮白河河道及两侧滨水空间。“四城”指密云新城、怀柔新城、顺义新城、通州新城,三个开敞空间穿插其中。“多组团”即构建多个功能区联动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

治理方案、发展布局、建设任务及预期效果

《报告》提出潮白河流域水系规划治理方案、城乡发展布局、建设任务及预期效果。

潮白河流域水系规划治理方案:按照“溯源治污、深山保护、山前涵养、平原修复”的原则,通过治理,形成“有水的河、安全的河、生态的河”。主要包括流域污染源治理、湿地修复等方面。

潮白河流域城乡发展布局:以潮白河绿色生态走廊建设为基础,加强水资源统筹利用、水生态环境修复与建设;突出新城特色,改善城市风貌;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城乡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潮白河绿色生态发展带建设成为生态良好、功能完善、经济繁荣、宜居和谐之区。

一是统筹资源、合理利用。结合城市开发合理进行河道地表水资源配置。二是以水为本,保护水源。潮白河流域作为北京市最重要的水源供给地区,水源的保护是地区发展与建设的前提。三是生态优先,治理环境。加强污水收集处理,改善水质。四是强化安全,城乡统筹。结合村庄城镇化相关政策的研究落实,对潮白河堤内的村庄进行规划安排,最终实现搬迁。五是产业升级,功能整合。打造潮白河沿线具有水岸经济特点的产业链,同时着力打造休闲度假、创意研发、现代服务等第三产业集群。六是提升形象,突出特色。城市段沿线新城应结合自身特点及发展优势,建设各具特色的新城滨水区域,体现现代化滨水新城的风貌。七是水域交融,亲水宜居。在城市段,将滨水空间与城市公共活动中心相联系、使城市公共活动功能向滨河靠拢,加强亲水性。

潮白河流域建设任务:规划任务是建设3大体系,实施16类工程。一是建设水资源保护体系,实施9类工程。二是建设水生态与水资源配置体系,实施5类工程。三是建设防洪保安体系,实施2类工程。

潮白河流域预期效果:一是确保了水源地水源安全。二是涵养了水源地,增加了地下水回补。三是建成了有水有绿,生态良好的东部生态屏障。潮白河流域5700公里范围内,形成有水则清、无水则绿、丰水多蓄、水少多绿的河流生态景观,提高潮白河生态服务价值,服务东部发展带。四是建成了完善的防洪保安体系。干、支流河道堤防全部达标。五是解决了水源区群众饮水问题。通过建设水源保护区集中供水工程,新增供水能力每日19万平方米。

大力推进潮白河流域治理工作

《报告》提出,深化完善综合治理规划,进一步细化治理目标。

一是编制堤外砂石坑整治规划。建设绿色廊道生态修复区等,提出了治理的技术手段和工作计划。二是编制潮白河干流休闲带建设方案。计划在非城镇集中建设区的主河道两堤以外1公里范围内,进行集中绿化,建成4个新城滨河森林公园,建设沿线多处生态绿化节点。今年安排密云、延庆彩叶树种造林5500亩,安排延庆、密云、怀

柔林木抚育过程33.6万亩。开展密云县“六路一口”绿化工程,打造风景优美的景观大道,提高森林绿地的整体生态涵养功能,启动汉石桥万亩湿地公园建设,开展湿地公园地形整理、水生及陆生植被的种植、景观打造、道路及配套服务设施的构建等前期基础性工作。三是编制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划。通过采取措施,实现工业废水排放稳定达标,确保饮用水源环境安全。四是编制流域非正规垃圾场治理规划。有针对性研究技术工艺,确定治理方案,2年内完成19处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

《报告》提出,加快流域综合治理,涵养水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011年,潮白河流域计划重点推进项目15个,资金规模控制在20亿元。一是生态治河。实现向潮白河年调水量7000万平方米,干流水面面积增加430公顷,极大改善了潮白河水环境。正在建设延庆千家店黑白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密云水库水源保护区九道湾流域河道综合整理工程。顺义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恢复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开工。二是加大供水工程建设力度。三是加大了排水工程建设力度。实现了污水处理由无害化向资源化转变。四是雨洪资源化。五是滨河森林公园建设。密云,怀柔、顺义三区滨河森林公园继续加快建设,面积3.7万亩,治理河道长37公里,部分河段已形成景观效果。六是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

大力推进潮白河流域管理创新

《报告》提出,探索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的新机制。一是建立适应流域管理的工作机制。探索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新模式,建立“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市级统筹做好全流域的规划编制与实施、防洪调度、水资源配置、水环境保护,分区县做好流域内具体涉水事务的建设、运行、管理等工作。

二是建立稳定的水务投资机制。发挥政府在水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务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每年从市区两级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水利建设。拓宽水利建设基金征收渠道。进一步研究从城市维护建设税种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防洪和水源工程建设。

三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加强水量水质监测,建立三级指标管理,两级达标考核的管理制度。考核结果将作为对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综合考核的重要依据。

《报告》提出,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一是用水总量控制。实行用水总量控制制度,推行重大建设项目布局规划、行业专项规划、区域发展规划、新城和重点发展区域规划时开展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按照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开展取水许可审批。在顺义区试点推行节水分类分级管理,建立用水目标量化体系。对用水单位按属地管理原则建立用水台帐。

二是用水效率控制制度。实行用水效率控制制度,逐步降低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实行用水定额动态管理,用水实现全面计量。对年用水5万方以上的用户分期分批实现在线监测。推行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建立健全高耗水项目退出机制。

三是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逐步提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根据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净化能力,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水域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指标。严格排水许可制度,在公共排水管网未覆盖范围,新增建设项目要同步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在公共管网覆盖的范围内,不得设置排污口。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直接或间接向河湖、水库排放未经处理或者经处理未达到规定排放标准的污水。

《报告》提出,加强雨洪资源的管理与调度。今年入汛以来,发挥流域统一调度优势,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拦蓄雨洪,将潮白河流域的雨洪全部拦蓄在本市境内,充分回补地下水。

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五条意见和建议

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雷德才宣读了市人大对议案办理情况的意见和建议,认为市政府高度重视议案办理工作,《报告》内容具体详实,客观反映了本市推动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工作进展、初步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对策措施,农村委员会同意这个《报告》。为进一步推进潮白河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农村委员会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是坚持科学治理,进一步完善实施两个《规划》。要将实施两个《规划》提高到促进本市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层面,制定更加详细的工作方案和行动计划。坚持流域治理与区域治理紧密结合,协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关系,使流域治理和保护的整体部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协调。

二是坚持保护优先,切实保证水源地安全。把保水理念贯穿于规划、论证、建设及运行调度等各个环节,切实保证流域水源安全、供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建议市政府把水源地保护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水源涵养区内各区县要把保水作为第一责任,要把保水与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富民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成为政府制定重大公共政策的基本依据。

三是坚持人水和谐,全面提升潮白河流域的资源功能、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要坚持流域治理的整体性、生态环境修复的系统性和开发利用的科学性。要牢固树立污水处理资源化理念;加大流域内自然或人工湿地保护修复力度。要坚持堤内治理与堤外治理相结合,以堤外环境修复为重点,严格控制河堤两岸建设规模,坚决制止违法违章建筑和私挖滥采砂石等行为。打造供城乡居民休闲健身的绿色步道。要合理规划建设雨洪利用、水网连通和跨流域调水工程。要大力发展民生水利,积极推进水利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9篇:中小河流治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河床演变;碍航;整治措辞

1.河道概况和滩险分析:

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一级支流,是国家内河高等级航道“两横一纵两网十八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北向南纵贯全川经重庆汇入长江,被国家列为战备航道。它连接川、陕、甘、渝三省一市,是沟通西南、西北的主要交通运输线,形成了一条西北、西南地区与三峡库区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联系的通衢大道,是西南地区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运输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地位十分重要。

嘉陵江是全国第一条全江渠化的山区河流,嘉陵江干流广元至重庆河段共规划建设 17 个梯级,川境内规划建设 14 个梯级,目前,渠化工程已接近尾声,嘉陵江渠化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枯水期滩多水浅的问题, 未建梯级之前共有各类碍航滩险约 280 个,渠化工程完成后滩险数量减少到仅 49 个,主要分布在各枢纽坝下河道 1~5km 范围内,其航道尺度达不到设计标准。例如:马回船闸建成年代较早,其下游引航道淤积较为严重。不满足IV级航道建设要求。为了解决嘉陵江航运河道淤积的问题,加快推进嘉陵江航运复苏,全面发挥嘉陵江高等级航道的航运潜力,加快沿江地方经济发展,四川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于 2014 年 4 月以川发改基础[2014]221 号文批复同意建设嘉陵江川境段航运配套工程。

观音州是嘉陵江上著名的的滩险之一,河道两岸特殊的地形和地质造就了山区河流的流速大,流态紊乱等特点,河面狭窄,河内险滩,礁石居多,水深浅、落差大等特殊的工况条件,对船舶航行造成了极不利因素,因此采取措施进行航道整治显得意义重大。

2.项目研究意义:

宏观方面:嘉陵江航道整治工程完善,系统的治理对促进长江与嘉陵江通航发展外贸经济,对外交往的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河流的分布面广,有利于实行大、中、小结合及长短途运输的结合。微观方面:研究河道演变学,航道治理等理论分析,确保通航建筑物安全运转,满足船舶航行的基本条件,必须采取航道整治措施(如整治工程,疏浚工程,河流渠化),使整治建筑物调整水流与河床,加大航深,航宽和航道弯曲半径,改善水流流态,并且稳定优良河道,避免流态恶化。其次,进一步研究河床演变学,航道治理学及水力学河流动力学等相关航道治理学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3.航道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的通航河流上,水利枢纽越来越多,河流的天然成分就越来越少。水利枢纽的建设和运行,对其下游航道有非常大的影响。不受水库调流影响的情况也很少甚至没有,因此水库下游航道问题具有普遍性,在航道整治理论中应加以重视和研究运行,对其下游航道有非常大的影响。

航道整治工程包括天然河道航道整治以及库区河道航道整治,目前,国内航道整治技术大体的现状是河床演变和整治工程设计理论接近世界水平,河工模型的设计理论和试验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不足之处在于河流的系统整治和综合利用较落后;整治新材料不多;中小河流施工效率低;河道原型观测力量薄弱,资料收集不能满足设计和研究需要;新型电子和信息技术的应用有跟不上技术发展的速度。

航道整治工程的设计、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国内众多滩险的成功整治得益于整治措施的系统研究。川江斗笠子滩、筲箕背滩、青滩等,澜沧江曼厅水道、打脑新滩等,乌江羊角债滩群、通天槽滩等,红水河峡龙滩、坝淘滩,长江河口深水航道等著名滩险和水道的成功整治,使得模型试验研究成果具有关键的指导作用。数值模拟由于具有无缩尺效益、方案比选方便、灵敏度检验快、费时少费力小等特点,在航道整治研究中也得到普遍应用,且不乏成功整治的案例,《内河航道与港口水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对数学模拟方法进行了详细规范,国内外也有较为成熟的数值计算软件包。

4.研究方法:

嘉陵江川境段观音洲滩群河段航道整治一般采用河床演变分析、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等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河床演变分析由大量原型观测资料(地形高程、水位、比降、断面流速等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所研究水域的水文、泥沙特征,利用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航道整治、渠化工程等相关学科理论,探讨河道地形的历史演变、近期演变和将来的演变趋势,为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方式提供科学依据。

本试验拟采用物理模型方法,并结合相关HD-4B型电脑流速仪;采用几何平面比尺1:120,垂直比尺1:100,建立变态模型试验;所需的物理模型场地,计算机等物质条件已具备,研究经费有保证。另外,通过现场查勘,收集、整理已有研究成果及水文泥沙等资料、历年实测的航道地形图,基础研究资料以及具备,利用sms软件,然后对数据分析整理,得到计算结果。

5.整治措施:

第一:船舶沿着主河道通航到中下游,出现江心洲,水流分两汊。左汊河道较浅,不利通航,若通航,则需采取整治措施。右汊河道是习惯性航道,该汊水流湍急,有泡漩急流,存在碍航滩险问题,对船舶安全航行造成不利,若通航,则需采取整治措施。整治措施1:左汊采取疏浚河道,根据《内河通航标准》规范,确定航道尺度,航宽和航深,经济、合理、安全可靠,保证顺利通航,又不使河道淤积,造成河道二次淤积问题;整治措施2:若船舶继续沿原航线通航,为使水流变缓,减少泡漩,有利船舶安全通航,且不造成河道泥沙淤积,采取炸礁,加修整治水工建筑物如丁坝,目的为了改善水流条件,加宽河面。

第二:观音洲的下游端由于河床较浅,不允许通航,需采取疏浚河道,依照《内河通航标准》确定航道等级尺度,保证河道不淤积,不冲刷,挟带泥沙运行。

综上所述:本试验解决主要问题是浅滩碍航,浅滩的水流分散,水深较浅,很容易造成船舶搁浅。对于浅滩的整治,主要采用顺坝、丁坝等整治建筑物来束窄河床,同时辅以疏浚主航道,增加航深。疏浚开挖的土石方可以填在深槽内,以抬高水位,增加航道水深;也可采用堵坝来封堵支汊,使水流集中。顺坝和丁坝的坝头位置需按照整治线的宽度来确定,高度一般在设计低水位以上1.0一1.5 m疏浚的深度根据水面曲线和设计要求水深来计算。

参考文献:

[1] 邓桂香,邓传伟.乌江羊角碛急流滩群航道整治研究[J].水运工程,1995,14(2):77-88.

[2] 尹崇清,傅华,彭凯,杜宗伟.红水河峡龙滩航道整治模型试验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3,22(4):119-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