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水路运输发展范文

水路运输发展精选(九篇)

水路运输发展

第1篇:水路运输发展范文

面对当前的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能源紧缺的局势,低碳环保已经成为当前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交通运输作为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纽带。为了顺应当前可持续发展形势,交通运输行业也要实现绿色低碳化的发展。而水路运输作为交通运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环保、节能的特点。笔者以低碳经济下的水路运输经济发展优势为研究内容,希望能够促进我国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进步。

关键词:

低碳经济;水路运输;交通运输

一、水路运输方式的特点

1.环保性

根据调查显示,国际水路运输行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仅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7%。与全球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水路运输仅占排放总量的3%~4%。而在水路运输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现代化集装箱船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占水路运输总量的四分之一,但却完成了全球一半左右货物的运输工作。

2.节能性

在节能减排方面,水路运输比公路运输更具有优势。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普通载货汽车耗油量为0.05mg/t,这个数据比水路运输高出8倍左右。因此,在低碳经济发展形势下,水路运输更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

3.经济性

在运输成本方面,水路运输成本是铁路运输成本的20%,是公路运输成本的10%以下。如果是长距离的运输,则水路运输方式能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不同,水路运输具有能耗低、成本小、污染低的特点。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水路运输将成为今后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水路运输的优势

在交通运输系统中,水路运输经济与低碳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水路运输经济有着极大的发展优势。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其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已经超过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0%以上。之所以会有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是与交通运输行业不断上升的耗油量有着极大的关系,从而增加了减排的难度。在调查研究公路、铁路、航空以及水路等四种运输方式之后,发现在低碳经济发展中,水路运输方式是环保经济的运输方式,其应用范围更为广阔。水路运输经济发展优势如下。

1.水路运输经济具有更加明显的经济性与低碳优势

从当前阶段来看,全球都面临着能源紧缺以及环境恶化的形式。在这种情形下,石油价格必然会不断攀升,若是没有出现替代品,则水路运输经济方式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

2.在低碳经济成为主导的形势下,政府将会引导交通运输模式的转变

在低碳经济成为主导的形势下,政府将会引导交通运输模式的转变。这不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城市道路拥挤问题,并且能够节约能源,减少用地面积的占用。通过建设内河航运,将水路运输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与铁路运输方式相比,水路运输的环保性更好

从环保方面来看,与铁路运输方式相比,水路运输的环保性更好。据调查研究显示,在运输量相同的条件下,水路运输过程中排放的碳氢化合物仅仅为铁路运输的20%,而铁路与水路的一氧化碳排放量比例为3.2∶1,单位能耗方面的比例为9∶11。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水路运输发展建议

1.大力发展内河运输

全球大多数集装箱枢纽港重要集散方法为“水水中转”,如“水水中转”在新加坡港、鹿特丹港等所占比例过半,内河集疏运比例则超过1/5。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沿海城市公路运输负担加大,建设内河航道可对交通拥堵问题进行有效缓解,与其他国际航运中心相比,我国内河航道建设存有较为落后现状。为全面提升我国各大水运区域“水水中转”比例,需进行内河集疏运体系建设与完善,通过内河码头建设力度加大,需对骨干航道加大重视程度,进一步加大投入内河航道日常养护费用。

2.船队结构调整

低碳经济背景下,需进一步调整我国船队结构。针对船公司而言,低碳经济形势下,实现船型标准化、对船公司运力结构加以优化极为有利。

3.加快推进海铁联运发展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大部分港口已经实现海铁联运的运输方式。在国内海铁联运发展中对其起到制约作用的主要因素为各类运输方式建连接是否畅通,如对此类现状加以改变,需进行先进硬、软件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海铁联运网络体系地建立与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快速发展海铁联运。

四、结语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得出来,水路运输在交通运输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在低碳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形势下。与其他交通运输方式相比来说,水路运输方式不仅污染小,且运输量相对较大,经济效益较高,与当前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观念相符合。为了更好的发挥水路运输的功能,必须要以低碳经济为背景,深入研究水路运输方式的优势,从而达到我国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邱晓峰.低碳经济背景下水路运输的比较优势探析[J].中国经贸,2014(9).

[2]王涛.低碳经济下水路交通运输业发展对策探析[J].技术与市场,2016(7).

第2篇:水路运输发展范文

XXXX年三季度我市水路运输共完成客运量XX万人,客运周转量XXX万人公里,货运量XXX 万吨,货运周转量XXXXXX万吨公里。各项指标与XXXX年同比分别增长 XXX%、XX%、XX%、XX%。完成港口吞吐量XXX万吨,同比增长XX %。

我市客运量由市区水上旅游和市区水上公交客运完成。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大幅度增长得益于XX市水上公交的开通运营,自X月XX日开通运营以来,船舶旅客运输量稳步增加。至X月底,水上公交累计完成客运量XXXXXXX万人次,周转量达XXXXXX万人公里,共发班XXXX班次。带动提升了我市水路客运量总体水平。市区水上夜游稳步提升,水上夜游客运量和客运周转率同比均增长X%。

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保持稳步增长,第二季度是XX港口生产的旺季,在XX港装卸货物的都是千吨级以上的货船。今年汛期相比往年来说来得较早,但是枯水期来得也早,8月下旬开始,XX逐步进入枯水期,造成港口吞吐量并没有大幅度的增长。受航道水深及红花船闸过闸时间较长的影响,另外船舶在向大型化发展,同时船舶回XX运营时间相对增加,因此多数货船还是选择在下游港装货,提高船舶的周转率。

目前我市水路货物运输有区内和省际运输,货源方面区内短途运输主要以河沙为主,省际运输货源仍然是以钢材、矿建材料、水泥为主。主要航线是到广东XX等地为主。

二、水运行业服务发展总体评价及存在问题、原因

1、目前我市从水上运输的货源还比较单一,未充分发挥我市工业城市的优势,这与我市港口码头基础设施落后,航道等级较低有关。XXXX年XX市跨省货运量为XXX万吨,主要货源为钢铁、矿建材料、水泥、煤炭为主,其中钢铁完成XXX万吨,占总跨省运输量(下称总量)的XX%;矿建材料完成XX万吨,占总量的X%;水泥完成XX万吨,占总量的X%;煤炭完成XX万吨,占总量的X%。

2、红花船闸通过能力不足,阻塞频繁,不适应船舶大型化发展的需求,制约了船舶过闸数量和通过能力。目前,在长航运输船舶过闸不多的情况下,XXXX年船舶过闸货运量已达XXX万吨,与接近其XXX万吨的设计能力。船闸阻塞的问题,交通、航道、海事部门多次与船闸单位协调后虽得到临时解决,但由于船闸运行体制等问题,致使这一问题无法得到彻底解决,伴随出现的船方与船闸方的矛盾依然存在。

3、水运企业整体规模不高,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还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目前我市拥有水运企业XX家,企业货船XXX艘,船舶运力XX万吨。运力排名前5位的公司分别为船舶总数XX艘,X万载重吨;XX艘,X万载重吨;XX艘,X万载重吨;XX艘,X万载重吨;XX艘,X万载重吨。我市有XX家水运企业船舶数都是在XX艘以下,规模不高。绝大多数公司的管理员工在5人左右,满足一般日常业务需求。

4、运价仍维持在较低水平,其它成本都在不断上升,效益大幅度下降,致使水运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一些小吨位船舶因成本过高而被迫停航。

5、行业服务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水平不高,无法形成一条龙的信息管理。

6、XXXXX枢纽的建设制约着航道整治,建议力争各方面支持,尽快上马建设XXXXX水利枢纽,达到渠化航道发展水运交通确保XX交通枢纽地位的目的。

7、航道等级偏低,不能满足水运发展的需求。现在每年必须通过水路运输的货物约1000万吨,但XX至XX 口XXX公里航道为四级航道,枯水季节船舶无法回XX装卸货物,约有3/4货物需要通过汽车先运到XX、XX,然后装船运到XXX,每吨增加运输成本约XX元。

三、对服务业发展的预测分析

进入8月下旬以来,XX上游来水量逐渐减小,枯水期较去年来得早一个月左右,预计四季度各月份的吞吐量将大幅度减少,全年港口吞吐量在XXX万吨左右。水运市场保持平稳趋势,船舶运力经过前几年的迅猛发展,目前已趋于平稳,运力增长幅度大幅放缓。

四、XXXX年服务业工作思路

一是加大水运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公平有序的水运市场。抓好运输市场的治理整顿工作,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增收节支,挖掘内部潜力,发展生产,提高效益。

二是做好水运行业安全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开展水运行业“平安港航”创建活动,重点推进平安船舶、平安港口码头、平安渡口、平安工地等创建活动,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三是鼓励发展集装箱运输,开展滚装运输研究和规划建设工作。

第3篇:水路运输发展范文

[关键词] 轨道交通运输体系共存性

一、引言

在物流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五种运输方式:轨道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具有各自的特点,适合不同的需要,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轨道运输的特点是一次运量大,安全性和环保性好,但轨道建设投资规模大;公路运输具有方便、快捷等优点,同时具有公路建设占用土地多、汽车废气污染严重的缺点;航空运输显著特点是飞行时速高、舒适性好,但机场建设成本大,大多建设在市郊,中转十分不方便;水路运输成本低,但是运输速度慢;管道运输在油、气长距离运输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五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共同发展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必经之路。在关于物流综合运输体系五种运输方式的共存性的文献中,定性研究的多,定量研究的很少,本文从运输方式协调发展、交通运输持续发展和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方面的文献回顾,发现物流综合运输体系共存性的存在,最后通过实证分析,定量地证明了物流综合运输体系共存性的存在。

二、文献回顾

客货运输量及其周转量是经济和社会活动对交通运输需求的集中表现,彼此间存在相对的变化规律和比例关系。货物运输量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资源和生产力布局。因此,货物流向流量和运输线路需要协调。根据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实现运输的合理分工。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不同,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运输联系及运输方式的发展和布局也不同。如在我国西北、西南地区是内地大陆区,以陆上运输方式为主,铁路和公路在地区之间和地区内部的运输联系方面起主导作用,如果西北内地开发石油,从长远看则以发展管道运输为宜,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运输方式有铁路、公路、海运、河运和管道等。因此,货物流向流量和运输线路的协调,需要五种运输方式:轨道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共同发展。

交通运输业要保持持续发展的方向,必须作到低资源消耗、高产出和环保。交通运输业对资源的需求量非常巨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交通运输业对土地的占用量较大;是钢材、铝和橡胶等资源的主要使用部门之一;是能源消耗大户,据统计,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占国家总能源的30%左右。交通运输业严重地污染了环境,目前全世界由交通运输散入空气的有害气体占大气污染的一半以上,世界上许多城市道路、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周围地区都受到来自交通运输的严重的噪音污染。可见。资源、环境和人口状况决定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必须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交通运输业要保持持续发展的方向,需要五种运输方式:轨道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共同发展。

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宗旨是快速、大量、方便和节能。交通运输的现代化趋势主要包括:高速化,以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为代表、以磁悬浮列车和超音速飞机为目标的高速运输系统正在形成;管理的计算机化,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自动化和新交通系统是交通现代化的未来。今日的交通运输已经进入了由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管道五大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而形成的网络。因此,交通运输发展的趋势,需要五种运输方式:轨道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共同发展。

三、实证分析

根据上述文献回顾,我们知道轨道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能够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假设:

H1:轨道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的货物运输两两正相关。

货物运输分别采用货物周转量量,从2002年中国统计年鉴,我们得到1978年至2001年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和水路运输的货物周转量(如表1),

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运用SPSS统计应用软件进行计算,计算结果如表3,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货物周转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982,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货物周转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最小,为0.579,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货物周转量之间,在0.05显著性水平上相关,其他在0.01显著性水平上两两相关。结果表明:轨道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管道运输的货物运输是两两正相关;完全支持了H1。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第4篇:水路运输发展范文

经合组织(OECD)对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以安全、经济和被社会接受的方式提供运输和服务;达到公认的卫生和环境质量目标,如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控制大气污染物和噪音方面的目标;避免超过生态系统完整性的临界负荷和水准,如联合国界定的有关标准;不加剧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消极现象。可见,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在时间上保持连续性:满足现在、未来的交通需求;在空间上保持协调性:使人口、资源、环境、交通协调发展,处理好其间的关系;在运输内部保持系统性:建立起高效、合理的交通运输体系。因此,如何使交通运输不仅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服务,满足经济社会需要,又能减少对资源的占用,减少对卫生、环境、生态的破坏,做到经济社会交通环境协调发展,是我国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

根据经合组织对交通可持续发展界定的内容,结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未来交通运输仍需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我国交通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可确定为:建立起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要求的安全、高效、经济、协调、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首先交通运输要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需要,特别是满足经济社会向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其次交通运输的发展要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交通运输的总体要求,建立起安全、高效、经济、协调、绿色的交通运输体系;第三实现资源、环境、交通的和谐统一:交通对资源的占用、对环境的破坏及交通伤亡等要控制在国家允许范围内,对外部的负面影响实现低速增长,符合国际组织的标准和要求,减轻对社会的损害。

为此,我国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第一阶段: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二阶段:实现运输质量和水平的极大提高; 第三阶段:交通运输实现运输规模“零增长”、土地等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零增长”;生态和环境恶化速率“零增长”,同时实现生态质量和生态安全的极大提高。

二、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各交通方式各自发展,交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较薄弱。运输业是一个整体,但由于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特征不同,各有优势和特点,完成单位运量对交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贡献不一。据研究,铁路、公路、民航运输单位对象的能耗,客运为1∶3∶5.2;货运为1∶1.3∶3。据德国调查,在同等运能条件下,铁路与高速公路的占地为1∶2.5―3。据《可持续发展与交通运输》研究,在土地占用方面,单位换算周转量占地公路是铁路的3―5倍左右,各方式能耗强度,公路是铁路的2―10倍。公路是交通运输对环境影响最主要的因素。客运方面(人公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强度:公路是空运的1―2倍,是铁路的10倍左右;货运(吨公里)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强度,公路是铁路的10倍左右。公路也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运输方式。而铁路、水运占地少,运量大,单位运量能耗和排放相对较小,符合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要求,理应快速发展。但由于交通管理体制不顺,交通可持续发展理念薄弱等原因,各运输方式发展很不平衡:我国公路高速发展,近几年年投入2000多亿元,目前高速公路已达3万多公里,位居世界第二;铁路、水运相对发展缓慢,铁路份额持续下降,铁路客运量十多年来一直徘徊不前,同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对铁路的要求及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不相适应;在公共交通和私人交通方面,私人小汽车高速发展,而城市公共交通特别是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相对缓慢,给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2、交通运输发展水平较低。交通技术装备水平较低。铁路营业里程仅7万多公里,客货混跑严重,运营速度较低,至今没有高速铁路。铁路电化率、复线率水平较低,电力机车仅占机车总数的28.4%。高速公路虽发展迅速,但仍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运输车辆水平较低,能耗较高,安全性能差;运输组织管理较薄弱,物流、集装箱多式联运、计算机信息、通讯等各项技术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由于发展水平较低,我国交通仍属粗放型发展,在资源消耗、交通安全、环境破坏等方面远未达到可持续发展水平。

3、目前,我国没有一套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用以考核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水准和进程。因此迫切需要有相应的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指标用于反映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4、缺乏有效的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要求运输企业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单位运量的消耗和排放;尽可能地减少资源占用。这就要求运输企业采用先进技术,加大投资,从而有可能降低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对交通运输的资源占用、排放等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5、交通管理体制不顺。运输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运输方式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然而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交通运输多头管理,在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等方面未从交通整体优势,从有利于国民经济的大局出发,而是从部门角度出发,千方百计加快自身发展。因此,各运输方式间不能形成合力,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快发展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运输方式,对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6、国家对交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明确。我国提出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但对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却仅提出总体要求,并无具体总量指标要求,约束性不强。如铁路、公路等建设未从交通行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加以论证和约束,在资源消耗,环境,交通安全等总量上没有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可持续发展。

三、“十一五”我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为实现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十一五”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应确定为: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满足经济社会的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对交通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可持续发展交通方式的发展;推进交通技术进步,提高交通运输现代化水平;建立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有关考核指标。此外,还须选择有利于交通可持续发展的适当模式。

1、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建设和发展的任务。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等都将给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的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预计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客货运输量仍将快速增长。据预测,2003―2010年全社会客运量年均递增速度为5.6%,2010年达250亿人;全社会客运周转量年均递增速度为5.8%,2010年达22000亿人公里;全社会货运量年均递增3.4%,2010年达190亿吨;全社会货运周转量年均递增5.1%,2010年达73000亿吨公里;2011―2020年全社会客运量年均递增4.8%,2020年达400亿人;全社会客运周转量年均递增5.1%,2020年达36000亿人公里;全社会货运量年均递增3.2%,2020年达260亿吨;全社会货运周转量将年均递增4.8%,2020年达117000亿吨公里;2010年交通运输客货运输量分别较2002年增加89亿人,7874亿人公里;41.7亿吨,22457亿吨公里。

2、未来交通发展模式及主要条件。交通发展模式对我国交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未来我国有不同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1)公路主导型发展模式(A模式)。这种模式与当前我国交通发展模式基本相同。主要特点是公路投资继续加大、市场份额不断提高,民航快速发展,铁路、水运稳步发展,铁路份额持续下降。(2)公路、铁路协调发展模式(B模式)。针对铁路运输现状及铁路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增加铁路投资,加快铁路发展,提高铁路份额,使铁路在运输市场中的份额保持稳定并有所提高,促使铁路公路协调发展。(3)铁路强化型发展模式(C模式)。铁路跨越式、高速发展,公路稳步发展,航空快速发展。通过大力增加铁路投资,强化铁路发展,并减少公路投资,放慢公路发展,使铁路市场份额大幅提高,改变目前铁路市场份额持续下滑局面。三种模式各种运输方式份额发展趋势:模式A铁路份额继续沿目前下降速率快速下降;模式B铁路份额有所提高;模式C铁路份额上升,保持在合理水平。三种情景各方式份额预测详见表1。

ABC三种模式的实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各种条件的配合,如国家产业政策、体制改革、投资环境、环境能源、交通与经济的关系、交通能力及技术、服务质量和水平、运输价格等,详见表2。

3、三种模式比较分析。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对三种模式进行分析比较如下。(1)土地占用:1996年铁路每亿吨换算吨公里占地19.7公顷,2002年为24.47公顷,每公里铁路占地5公顷左右,未来每亿吨换算吨公里占地按20-25公顷计算;公路未来每亿吨换算吨公里占地按100-200公顷计算。港口水运1996年每亿吨换算吨公里占地12公顷,未来每亿吨换算吨公里占地按6公顷计算。机场、航空1996年每亿吨换算吨公里占地4.4公顷,未来每亿吨换算吨公里占地按4公顷计算。(2)能耗:按未来每百吨公里能耗铁路1.5―1.8公斤标煤,公路8―10公斤标煤,民航40―45公斤标煤,水运1―1.2公斤标煤,管道1―1.3公斤标煤,计算三种模式能耗。(3)运输费用:未来运输成本费用,每万吨换算吨公里铁路按700―800元,公路按1600元,民航按6000元,水运按500元,管道按450元计算。(4)环境影响:2002年铁路排污费2460.7万元,治污费用23682.2万元,每万吨换算吨公里1.27元,公路、民航是铁路的10倍,水运与铁路基本相同计算。(5)运输安全:交通运输死亡人数,每亿吨换算吨公里死亡人数按略低于目前水平计算。按上述标准计算可知,到2010年B模式较A模式节约土地1238124公顷,减少能耗、运输成本、环境损失、死亡人数分别为2683万吨标煤、1452980万元、33926万元、24408人;C模式较A模式节约土地2536241公顷,减少能源、运输成本和环境损失分别为5723万吨标煤、7810920万元、78149万元,减少死亡人数49106人,见表3表4。

上述分析表明,铁路、水运份额越高,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看,这种运输系统越优越。A模式:投入大,资源消耗大,环境影响大、交通事故损失大。B模式:较A模式占优;C模式:铁路、水运主导发展模式,最优。

4、各种模式可行性分析及选择。比较而言,A模式不符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一模式基本上是国外二战后所走的道路,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由于受石油、环境等的影响,许多国家开始反思这一交通政策。我国交通运输仍处于大发展阶段,铁路运输能力远未能满足社会需要。目前我国铁路运输市场份额持续下降,主要原因一方面是铁路运载能力小,运量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据分析,铁路运输客运需求量约占社会需求10%左右,而不是6%左右;另一方面由于公路超常规发展,抢占了铁路运输市场份额。因此,我国未来交通发展要避免走国外的老路,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须改变目前的发展模式。

为加快铁路发展,削弱公路、民航发展的模式同样不可行。一是从各种交通方式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看,铁路、水运不能替代公路民航。铁路将在中长途旅客运输、旅客运输需求量较大的短途城际间公交化运输服务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承担大宗散货运输任务、长途物资及长途集装箱运输任务。公路将主要承担短途物资运输、短途旅客运输、铁路无法直接提供服务地区,以及广大农村地区的旅客货运输。水运提供特定区域的旅客运输及为沿江、沿海、沿河地区大宗货物运输服务,为外贸货物提供运输服务。航空运输为中长距离运输提供服务。管道将提供石油、天然气的输送任务。二是从消费者选择角度分析,人们对时间价值和运输服务质量及个性化将提出更高的要求,运输费用不再是出行唯一的考虑因素,未来汽车、航空运输仍将快速发展,用铁路民航替代公路不现实。三是从各模式发展条件看,C模式中铁路改革任务较重,支持铁路发展的投融资等条件有较大难度。四是铁路运输、水运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公路的快速发展。

综合来看,铁路、公路等协调发展模式即B模式,较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从它的外在条件看,也较符合我国交通发展的实际情况,因此是较可行的模式。“十一五”期间要大力发展铁路运输。根据当前铁路严重滞后的现状,一要加大铁路投入,加快铁路发展;二要加快铁路改革步伐,使之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三要适当减少公路投资,放慢公路建设步伐,使公路、铁路协调发展。

四、加快我国综合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

我国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是一项涉及政府、行业、企业、个人的系统工程,主要体现为国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以推进和实现。

1、树立科学的交通发展观,转变交通增长方式。我国交通运输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从单一的数量、规模、速度型变为速度、规模、效益相统一;从单纯重视交通经济效益转向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从粗放资源消耗型变为集约资源节约型;由各方式各自发展向协调发展转变;向生态、环保、安全型转变。

2、加强规划,协调发展。一方面交通运输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国家在生产力布局规划时要充分考虑运输的布局规划,运输的布局规划也应同生产力布局规划相协调,尽可能减少重复,迂回等运输,降低运输强度,减少运输资源的过分占用,从而减少交通运输对社会外部环境等的损害;另一方面,要加强交通运输各方式间的统一规划,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彻于交通发展规划中,按照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扬长避短,形成有机合理的综合运输体系,提高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把交通运输对外部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实现交通可持续发展。

3、建立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目标及要求,我国交通行业应尽快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这些评价指标可将我国对国际组织的承诺、要求、标准等进行换算后作为衡量交通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使之成为国家对交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主要指标有:(1)运输强度指标,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运输量;(2)运输消耗系数,即单位运输量所占用的土地、能源、投资等资源;(3)环境、卫生、生态损害(破坏)指标,即单位运输量的排放量等;(4)运输安全损失指标,即单位运输量的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等;(5)运输效率指标,即全员劳动生产率、投入产出指标数等。

4、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运输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一方面要积极采用先进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加快交通智能系统的开发和研究,提高运输效率和水平;另一方面要提高交通的科技含量,大力发展现代交通体系。据统计,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安全性高于普通铁路、普通公路。高速公路的死亡率也远低于普通公路。要加快发展高速、重载技术,集装箱多式联运技术和现代物流技术,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资源损耗。

5、提高资源占用费用,把交通运输外部成本内部化。我国为鼓励交通运输的发展,在土地利用方面给予价格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多占土地的倾向;运输企业对交通运输事故损失的补偿成本较低,交通运输对环境生态等破坏没有承担足够的责任和义务等,客观上造成了交通运输部门对土地等资源的浪费,环境、安全等方面的破坏,不利于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一方面应根据市场规律,提高资源额外占用的费用,以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把交通运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如对交通安全的损失费应按受损害方不同年龄,职业、收入水平以及其他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补偿,而不能简单一刀切。形成对环境污染的补偿机制,实行谁污染(排放),谁治理、补偿的机制。机动车排污费可按车辆排污费收,也可通过燃油税附加方式征收。在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基础上形成的“全要素”成本核算有利于社会发展选择对外部环境、生态、卫生、安全影响较小的交通方式,从而促进交通可持续发展。

第5篇:水路运输发展范文

[关键词]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经济发展;适应性

铁路运输生产力,就是在铁路运输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而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则关系到资源配置、综合运输能力、运输效益、劳动用工等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铁路运输的效率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前的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是在经济落后状况下形成的,铁路分局管理跨度小,大而全、小而全;设备的检修制度落后;车站布局不合理;站段数量多、管辖范围过小等问题导致铁路运输的效率非常低,无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亟须调整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

经过调整和改革,铁路的综合运输能力、经营效益和安全管理水平都大大提高了,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将会不断调整和变化,适应经济发展,带动经济发展。

1、适应性分析

当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必须要有发达的交通运输系统。而铁路作为我国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客运和货运方面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如果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的依赖性非常强的话,那么铁路运输生产力就必须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否则就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分析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可以从数量、质量和结构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各有其侧重点。比如说:在工业经济起步时,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数量上,那个时候只是一种非常粗放化的规模经营。在今天,生产力大大提高了,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经济增长越来越快,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除了体现在数量、质量、结构上,还体现在效率和效益上。在今天,经济发展要求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能够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铁路运输的经营效益,满足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的需求。

1.1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硬件系统主要指的是铁路的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它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先进的技术装备,才能有效提高铁路的综合运输能力,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铁路运输提出的高要求。

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软件系统,则是指管理模式、管理理念、运输组织模式、管理体制等,这些关系到铁路运输工作效率的提高,关系到各个环节的衔接性,关系到劳动用工的素质及铁路运输的服务水平。如果没有相适应的软件系统,那么就有可能带来各种烦琐的工作程序,进而影响到铁路的综合运输能力。所以说,软件系统也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为经济发展增强动力和活力。

1.2 运输子系统和整体系统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铁路运输系统是由众多子系统组成的,每个子系统都要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而整体系统也要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当子系统和整体系统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时,铁路运输的资源配置、布局和服务水平就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化和协调,满足经济发展的运输需求,同时又促进经济建设。

1.3 不同层次的适应性。前文就已说过,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铁路运输生产力的布局、结构、功能、效益、效率、运输能力等的要求都是有所不同的。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要求铁路运输也要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简单来说,就是现代经济发展要求有现代化、智能化和高效的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

2、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合适的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能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能推动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在以前,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而2003年开始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工作以后,在短短几年间,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就开始促进经济发展了。新的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为建设发达的铁路网、适应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的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使得铁路的综合运输能力、经营效益和安全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了,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增强了。

经济发展是动态性的,它与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适应性要求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要不断调整,逐步提高铁路服务的高效性、安全性、环保性、经济型和快速性。铁路要从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大局上做好硬件和软件的建设,规划出合理的铁路网,与其他运输网如:公路网、水路网等协调配合起来,从而建设出高服务水平的运输网,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新一轮的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调整,经济发展的活力增强了。所以说,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关系。

自2003年开始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工作之后,我国的铁路运输网更加完善了,铁路运输不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铁路的安全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了,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增强了。同时,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运输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说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任务艰难、投资大,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调整工作将会持续进行,促进运输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奕,贾元华,税常峰.中国铁路运输生产力布局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评价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2(2)

[2]楼吉.基于DEA理论下的铁路运输评估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3)

第6篇:水路运输发展范文

1.1加强公路运输管理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公路运输管理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进一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对现有的公路运输管理进行优化,改变其传统的运行方式,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加强公路运输管理的规范性,提高公路运输的承载量,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要求。重点分析运输瓶颈问题,并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不断更新管理理念,保证公路运输管理与时俱进。

1.2社会经济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

公路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是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公路运输如同人体的血液,没有了血液的运输,即使补充再好的养分也无法保证人体的健康。公路运输管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国名经济的发展为公路建设以及管理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社会经济制度的改革离不开公路运输管理水平及建设力度的提高,为了提高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首先需要进行公路运输管理的建设。

1.3建设区域经济的必然要求

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是巨大的。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经济发展繁荣的地区都具有较强的交通运输能力,能够吸引到大量的外来投资。我国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区域性,东西部经济水平存在巨大反差,除了地理位置因素外,公路运输水平的差异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一些经济水平发展较差的地区,首先需要提供公路运输能力,加强当地道路建设。道路建设会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并将区域经济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经济发展联系到一起,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无限前景,同理区域经济的发展将利益反馈到公路运输管理中,促进公路运输管理水平的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2加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路运输管理措施

2.1建立科学的公路运输管理制度

经济水平的发展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在建立公路运输管理体制时不能依据之前的标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制度体系,并定期进行更新维护。当前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公路和管理制度已经脱离时代的发展,新的经济背景下需要与之适应的管理制度。相关部门需要了解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特点,制定目前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将其作为目前公路运输管理的标准,从而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建立完善的基础。

2.2公路运输管理过程的成本控制

公路运输管理事关民生大计,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加强成本控制。道路建设是一项耗资耗力的项目,对公路运输管理的成本控制一直以来都是相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对公路运输管理成本的控制一直以来都是道路建设过程中的难点,必须从预算开始做好全面工作,重视成本控制的各个细节,将公路运输管理各个部分的成本真实反映出来。预算成本控制包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管理费用、设备费用、保护措施费用等,财务管理人员通过科学的预算方法将各部分的费用进行仔细核算,从中寻求最合理的管理方案,在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公路运输管理的水平达到预期要求。同时需要保证公路运输管理过程的全面性和具体性,并将责任明确到个人,明确各个部门的分工,定期汇总各个部门的财务支出情况,将成本消耗明细列出,定期进行审核,以此提高成本控制的水平,防止内部腐败的产生,为道公路运输管理提供良好的管理平台。

2.3现代科学技术在公路运输管理的应用

为提高公路运输管理的有效性及快捷性,可以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公路运输管理过程中,提高公路运输管理的效率。例如信息化就能够为公路运输管理带来巨大的便利性。信息化能能够提高公路运输管理过程中信息的传递效率,让有关部门及收收集有效信息,及时做出应对,并在第一时间下达给执行部门。通过计算机仿真系统能够模拟现实情况的发展趋势,为风险预测及评估提供一定参考,通过模拟的数据制定风险规避措施,避免一些常见风险的危害。除此之外还可以将电子工程技术应用于公路运输管理中,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2.4做好人才储备工作

公路运输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系统,在管理中需要众多专业人才的参与,因此必须保证人员编制的完整性,避免因为人员流失造成管理上的混乱。相关部门需要做好人员储备工作,对一些岗位实行轮岗制度,培养全面综合型人才。对重要的工作尽量避免交给一人从事,最好分摊给众人,在人员流动时保证有足够的人员及时补充,保证管理工作的顺畅进行。同时对内部员工实行定期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并通过一些激励手段,让员工产生归属感,减少离职率。

3结束语

第7篇:水路运输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根据辽宁省道路运输行业 发展 内涵及贯彻 科学 发展观对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具体要求,通过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特性分析及指标筛选,构建出科学合理的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道路运输业在服务业发展中具有突出作用,其发展水平是衡量 经济 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道路 交通 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道路交通问题解决的好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直接体现。在给我们带来极大的通达性、机动性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道路运输发展也对环境、资源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与有限的交通供给之间的矛盾、汽车 工业 发展与道路交通拥挤之间的矛盾、环境承载能力与车辆排放污染之间的矛盾、资金有限性与加快发展之间的矛盾等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要实现道路运输行业的科学发展,就必须用科学发展的理念来分析和评价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状态、发展的能力及发展的协调性,使科学发展观理念能应用于指导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为此,必须建立衡量道路运输行业科学发展的指标体系,评价和监测道路运输行业科学发展的状态和发展的程度,以便为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特性分析

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保障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依据辽宁省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内涵,将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分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评价主要侧重于从运输生产的效能、运输服务的水平、运输管理的水平三个方面反映道路运输行业的发展水平;协调发展是从道路运输行业内部协调、道路运输行业外部协调两个角度来反映道路运输行业的协调发展状况;可持续发展主要从道路运输行业 自然 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来评价道路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评价包括的特性层面如图所示。

2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1)综合性指标优先原则

若一个指标所描述的对象特性可概括地代替若干指标所描述的对象特性的整体性,则称此指标为其余若干指标的综合指标。选取综合性指标可减少指标数量,简化指标体系。

(2)指标相互独立性原则

若某一指标可由其它已知指标导出,则称此指标与给定的已知指标相关;若某一指标与另一指标无内在的机制联系,则称两指标是相互独立的。选择评价指标应坚持相互独立原则。

(3)指标直观性原则

所谓指标的直观性,是指该项指标符合人的直觉理解,而不需进行深度的抽象思维。道路运输行业发展评价指标应尽可能直观、形象,便于理解。

(4)指标稳定性原则

某一指标对其相关的变量呈现出高敏感性,即当相关的变量有微小扰动时,指标值将会有较大波动,这样指标的目标值将难于确定,稳定性较差,不宜作为评价指标。

(5)指标可比性原则

所选指标应充分考虑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及影响,合理选用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不仅适合于不同时期的纵向比较,也适合于不同地区间的横向比较。

(6)指标导向性原则

所选指标应尽可能反映道路运输行业对社会的服务功能,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3评价指标的选取

(1)运输效能

运输效能主要考察道路客运业、道路货运业、出租车业等运输生产行业的发展水平,包括运输效果和运输能力两部分。运输效果可用运输生产量指标表征,运输能力可用运力指标来表征。

①运输生产量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客货运输需求的直接体现。公路运输量主要包括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四个基本指标,通过公路运输量占全社会运输量的比重,可以反映出公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考虑指标的相互独立原则,选择周转量作为生产量指标,考虑到指标的可比性原则,采用相对指标比绝对指标更为合适。因此,采用车客位旅客周转量(公路旅客周转量/营运客车客位数)、车吨位货物周转量(公路货物周转量/营运货车吨位数)、公路旅客周转量占全社会旅客周转量比重,公路货物周转量占全社会货物周转量比重四个指标。

②运力是指运输工具.的生产能力,是运输供给能力的客观反映。公路运力指标以营运载客、载货汽车车辆数以及相对应的客位数、吨位数为代表;通过大型货车占普通货车比重、厢式货车及专用货车比重反映运力结构;通过里程利用率、工作率、实载率来反映公路运力的实际生产状况和利用程度。考虑指标的相互独立和可比性等原则,采用万人拥有客车客位数(含客运班车、租赁客车、其他客车)、单位gdp货车吨位数、万人拥有 旅游 客车客位数、大型货车占普通货车比重、厢式货车及专用货车比重,货运实载率、客运实载率七个指标。

(2)服务水平

运输服务水平主要从道路运输服务安全、方便、舒适等方面进行评价。

①运输服务的安全水平可通过事故万车死亡率、机动车定期检测率、运输 企业 安全评估完成率、客运站危险品检测仪配备率四个指标进行评价。

②运输服务的方便性通过客运线路的通达情况,客货运站的完备情况、检测维修网点的完备情况、驾驶员培训能力来反映,采用行政村班车通达率、客运站发送量/客运量,货运站吞吐量/货运量、每千辆民用汽车拥有的维修企业数、每千辆民用汽车拥有的检测站数、驾驶员培训人数/总人口六个指标进行评价。

③运输服务的舒适性主要通过中高级客车比重来反映,包括中高级班线客车比重、中高级旅游客车比重、中高级和品牌出租车比重三个指标。

(3)管理水平

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水平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评价。宏观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行政职能的转变,道路运输行业的管理逐渐由原来的抓微观生产向宏观监督引导行业发展转变,能够体现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标有市场集中度、法规完备程度、应急保障能力、信息化水平等方面。

①市场集中度采用个体完成旅客周转量比重、个体完成货物周转量比重、二级以上客运企业比重、二级以上货运企业比重、二级以上客运站比重、二级以上货运站比重、一类维修企业比重、a级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比重、二级以上驾校比重、出租车经营业户每户拥有车辆数、公司化经营客运线路比重11个指标进行评价;

②道路运输行业法规体系是依法进行行业管理的重要基础,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与否无疑是衡量行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通过法规完备率来进行评价。

③自“非典”疫情发生以后,各级政府部分都意识到了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道路运输行业的应急保障能力是全社会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行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采用应急预案完备程度指标进行评价。

(4)息化水平采用 电子 政务 发展 水平和gps/行车记录仪安装率两个指标进行评价。

微观方面,反映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水平主要是从管理的绩效着眼,可用遵章经营率、投诉处理满意率两个指标来反映。

(4)行业内部协调

行业内部协调包括运输辅助服务业与道路客货运输的协调性、运输管理与道路运输生产的协调性两个指标,均为定性指标。

(5)行业外部协调

①道路运输业与道路基础设施的协调性,定性指标,主要是从设施规模、增长速度、运营效率、服务水平、资金投放比例、规划编制、政策措施实施等方面衡量道路运输业与道路基础设施之间协调发展的程度。

②道路运输业与综合运输体系的协调性,定性指标,主要体现为航空、铁路、公路 交通 之间以及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之间的衔接配合,可从综合运输枢纽建设、客运的接驳换乘条件、货运的一体化程度等方面来衡量。

③道路运输业与 经济 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采用客运量对人口的弹性系数、货运量对gdp的弹性系数、道路运输业对gdp的贡献率、道路运输业对gdp增长率直接贡献四个指标评价。

(6) 自然 可持续

自然可持续是道路运输行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与否的直接体现,可从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两个方面确定相关指标。

环境污染方面主要侧重道路运输行业对环境的影响,例如车辆尾气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车辆行驶产生的影响人体健康和正常工作休息的噪声污染等,具体的评价指标包括汽车尾气达标率、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公路绿化率等指标。能源消耗方面主要侧重于道路运输行业对能源的消耗利用情况,由于运输生产的能源主要来自于石油等能源资源,选择客运人公里油耗(营运载客车辆燃油/公路旅客周转量)、货运吨公里油耗(营运载货车辆燃油/公路货物周转量)两项指标进行评价。

(7)经济可持续

经济可持续主要指道路运输行业的经济效益水平。采用道路运输业人均增加值/全社会人均gdp进行评价。

(8)社会可持续

第8篇:水路运输发展范文

关键词:综合运输 格局 分工

综合运输从概念上分为狭义综合运输和广义综合运输。狭义综合运输指灵活运用各种运输形式所具有的安全性、准时性、大量性、高速性、舒适性等特性,综合组成最有效和最适合运输需求的运输系统;广义综合运输不单纯着眼于运输的质和量方面所要求的直接目的,还考虑对沿线产业和居住条件的影响、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对节能的效果等间接影响,从综合和长远的观点上把各种运输形式最合理地组织起来的运输系统。

随着社会向个性化、高龄化的发展和价值观的转变,未来的使用者对运输工具的需求特征将发生变化。即由量的需求转向质的需求,由硬件转向软件,由物质转向精神,对舒适性和个性化的要求将日益提高。因此,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规划,应改变过去只根据各自的立场,相互孤立的做法,而应在综合运输前提下,根据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运输形式的特性,正确认识它们各自在综合运输网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此做出各自的规划,建立有效的综合运输网。

1. 综合运输形式分析

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形式组成现代化交通运输系统,也是组成综合运输形式的基本构架。为了更好地运用现有各种运输手段使各种运输形式能力的构成渐趋合理,应根据各运输方式的特点,相互取长补短,安全、迅速、经济、方便、舒适地完成客货运输任务。

按各运输因素的功能来分,交通运输系统由运输工具、线路、站场三部份组成。因此在研究综合运输系统时,除按经济、资源、地理特征选好运输线路外,还应特别注意各运输形式的站场配置问题,以使旅客能方便的中转、货物能方便的换装,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运输的优越性。进一步分析组成交通运输系统的各因素在运输技术领域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各种因素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不等同的,从运输技术发展史中可以看出运输工具的技术发展出现于运输线路和站场设施的技术发展之前,是这些技术发展的推动力。所以,在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综合运输格局及合理分工时,首先应分析各运输形式的特点及运输工具的发展。

2. 运输形式的特点及运输工具的发展方向分析

在时间就是效率和财富的当今社会,人们对交通运输的速度要求越来越高,速度被视为现代交通运输质量的核心,成为社会的客观需求。2020年前我国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将快速发展,人口将缓慢增长,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员流动及人际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运输需求,尤其是旅客运输的需求大幅度增长;社会节奏加快,时间价值观念越来越强,运输市场由单纯的数量需求转变为数量与质量的双重需求,且质量需求越来越高。同时,旅客运输速度也是各种交通运输方式最重要的技术指标,是带动技术进步的龙头,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运输市场的竞争,尤其是旅客运输市场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速度的竞争。旅客运输的高速化逐步成为世界潮流,刺激着各种现代交通运输方式改进性能提高速度,以适应旅客运输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旅客运输的高速化是我国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我国基本国情决定土地、能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远大于其他国家,同时我国人口众多,疆域广阔,人口布局和工业布局不平衡等决定未来客运量呈量大、集中、运距长等特点,决定了我国主要应发展大容量、低能耗、少占地、适应性强的公共交通体系。因此发展具有能力大、密度高、速度快、安全舒适、节能环保等技术经济优势的高速铁路是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是密集城市群较为理想的旅客运输工具之一,在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综合交通网中,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的性能与特点互不相同,它们各有自己适应的运输服务对象与经济运距,各种运输方式运输的经济运距是不同的。据统计分析,目前公路经济服务在200公里以下,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高速公路网的建立及国家主干道的逐步建成,公路经济服务范围可扩展到300公里左右,但公路运输受国家能源政策和石油价格上涨的制约,以及国际社会对人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公路经济服务范围难以继续扩展。目前国内客机的经济巡航速度为500~700公里/小时,经济服务范围在1000公里以上;高速铁路的经济服务范围在150~1000公里之间。

2.1 铁路运输

目前我国铁路主要干线运输能力十分紧张,适应市场变化能力脆弱,供需矛盾十分突出,许多区段能力利用率已达100%,而且除少数几条已运营的客运专线外,均采用客货混跑模式,客运快速与货运重载难以兼顾,无法满足客货运输的巨大需求,并影响了旅客运输服务质量的提高。为适应运输市场发展的要求,加快高速铁路的建设,实行客货分线运输,是扩大运输能力、提高服务质量的根本措施,是促进铁路现代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2.1.1 运输特点

中、长距离的旅客运输:在铁路旅客运输中,应灵活运用铁路在安全性、大运量、高速度、能源效率高等优点,提高服务质量,使铁路更好地发挥作用。

城市间旅客运输:从运输需求量的大小和城市结构扩展来看,对大城市而言大运量铁路在将来仍然是大动脉,是密集城市群较为理想的旅客运输工具之一,在我国加快城镇化进程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长距离货物运输:铁路的优势最容易发挥,经济上最为有利。

大宗货物运输:如石油、水泥、钢铁、汽车、煤、粮食、矿石、水产品等都可使用专用铁路货车运输。

2.1.2 运输工具的发展

高速铁路能实现350公里/小时,对于相距200~1000公里的城市来说,这种交通方式将是非常理想的。

2.2 公路运输

2.2.1 运输特点

公路建设技术要求和地形要求较其它运输方式低,特别是农村及山区能发挥很大作用。公路输送速度虽然较铁路、航空低,但就整个运输方式的效率而言,仍然较高,因为公路运输可实现门到门运输,并为其它运输方式起集散旅客、货物的作用。特别是农村、山区,铁路、航空不能普遍建设,水运又受航道限制,只有公路能适应这种条件,担负起运输任务来。

2.2.2 运输工具的发展

由于公路运输方式耗能多、成本高、载运量小、运行持续性差,在运输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因此将大力发展行驶速度高、交通条件好、运输成本低、通行能力大、交通事故少的高速公路,对加强城市间的联系、促进城乡一体化具有重要作用。而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为高速公路所需高质量、大装载能力、高速度的各种类汽车提供技术保证。

2.3 航道运输

2.3.1 运输特点

运载能力大、航道通过能力高、技术发展有潜力;成本低、燃料省;建设投资省、见效快;有利于国际间的远洋运输;适宜大件货

物、特殊货物、散装货物及集装箱运输。

2.3.2 运输工具的发展

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和船舶建造周期的缩短,各种专用船、多用途船的出现,使水运运量不断提高,尤其在世界贸易中占重大比重的石油、煤、粮食、矿砂等货物的运输,水运的优势是其它运输方式所不及的,故各类专业化、大载重量的船舶将不断出现,水运会有大发展阶段。

2.4 航空运输

2.4.1 运输特点

低运量时,空运更适合把孤立之地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市场创始阶段空运比其它运输方式的运费便宜;速度快、可节约时间;节约土地;适合旅游业及高附加值产品运输。

2.4.2 运输工具的发展

由于航空将把旅客或货物迅速送到急需的地方,使国家经济平衡发展。空运便利生产因素活动,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有助于抵消都市中心的吸引力,促进新兴地区发展。因此飞艇开发、大型飞机研发、支线飞机研发、热气球飞艇等将成为被重视的对象。

2.5 管道运输

2.5.1 运输特点

运输量大、连续性强、安全可靠、容易实现自动化控制;占用土地少;建设速度快,费用低;运输效率高,损失少;运输成本低,效益高。

2.5.2 管道运输展望

管道除了输送液体和气体外,随着社会对运输系统在技术上、生态上、经济上的要求,新型管道运输将为运输事业开辟广阔前景,将开发水力管道、风动管道、集装胶囊运输和管道旅客运输系统等。

3. 综合运输格局及合理分工

3.1 运输格局

在现代化的综合运输形式中,最有力量的是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管道运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客货运输在数量上要求越来越大,速度上越来越快,质量上越来越高,经济上越来越合理,而无论那种运输方式很难达到该要求。因此运输格局由各运输方式间相互合作,范围由小到大,时间由临时到长期,形式由低级到高级,直至组成综合运输网。

铁路建设投资大,在运输成本中固定费用所占比重较大,只有在大运量条件下,才使单位运量的投资和运输成本得到降低,则大宗货物用铁路;铁路运输成本中到、发作业费高于公路运输成本而低于水运成本,故在中长距离条件下用铁路。水运投资较省,运行成本低,但换装成本高,货物送达时间长,所以大宗低值物资的长距离运输以水运为宜。公路送达时间短,机动灵活,运输成本较高,而到、发作业费用较低,适宜于小批量、鲜活易腐货物运输和近距离旅客运输。航空运输成本最高,但速度最快,远距离旅客运输易用飞机;高价货物长途运输以航空运输为好,虽然费用最高,但可以节约流动资金。管道目前被大规模用来运输石油、天然气和煤粉浆,运送固体的管道也在研制之中。

因此综合运输网格局就是各种运输方式的线路和枢纽等运输设施相互合作、同心协力,协调配合,既能扩大运输能力,又能提高经济效益。

3.2 合理分工

根据以上分析,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取决于交通体选择运输方式的行为,这种选择又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是交通体的交通需求特性――客运还是货运,客运中是因公出行还是因私出行;货运中是何种货类,运距长短,批量大小等。其二是不同运输方式的服务特性――运输费用、送达时间、便捷性、舒适性、可靠程度等。一般情况下,不同交通体对各种运输服务特性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别,选择何种运输方式,主要取决于这些服务特性满足其需求程度的大小,该选择实际上是一种多目标的优化决策过程。而五种运输方式各有利弊,因此应根据各自的特点,在形成联运的基础上发挥各运输方式优势,达到合理分工的目的。

3.2.1 旅客运输

国际间客运:基本利用航空运输;长距离客运:主要由铁路完成,沿海地区及沿长江地区,水运占有一定份额,民用航空发展较快,但占比例不大,却具有发展前途;中距离客运:由铁路及公路完成;市郊运输:中心城市与市郊间主要依靠公路运输,从运量和速度分析,轻轨运输具有发展前途;与地方联系的交通:为了把广大乡村和城市联系起来,公路交通有相当的重要作用,支线航运是重要辅助手段;地方内部交通:乡村之间的交通,由公路运输完成。

3.2.2 货物运输

国际货运:随着飞机的大型化,空运货物显著增加,但从运量来看,水运占绝对优势;长距离货运:以内、外水运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铁路,公路运输、航空运输也占一定比例。铁路运输中,除大宗货物集散地间的专车直达运输外,在集装箱运输中将有巨大潜力;中距离货运:以公路运输为主,但对大宗货物的直达运输,铁路非常适宜;地方货运:是公路运输的市场。

综上所述,研究综合运输系统的运输形式及特点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运用现有各种运输手段,而且还有利于运输规划,使各种运输形式能力的构成渐趋合理,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第9篇:水路运输发展范文

【关键词】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作用

一、公路运输的特点

(1)可实现直达运输。相对于其他交通运输而言汽车运输是不需要进行换装的,加上它所运载的体积本身就小,这就决定了它可实现把货物从始发地直接运送到终点站,这是其它运输方式是无法与之进行比拟的。(2)机动灵活,适应性强。交通运输是经济的发展前提,为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促进社会共同繁荣,与其它交通网络(铁路、飞机、水路)相比,公路交通运输网络覆盖面积更广,网络密度更大,可以保障公路运输24小时全天候畅通无阻。正因为公路运输网络覆盖面广,从而大大提高了运输车辆的调度效率、装载效率、以及在运输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同时公路运输对客运、货运有很强的适应性,特别是在特殊环节下更能得到体现。(3)公路运输的运输速度简捷并且操作方式简单易学。由于在中、短途运输中,公路运输是不需要换装并且可以实现“门到门”的运输,从而使得其运送速度要比其它的运输方式快得多。同时,公路运输的操作方式相对而言比较简单易学,且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公路运输的制度比较宽松,所以公路运输行业较容易进入。

二、公路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公路运输大大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公路、水路、航空、铁路运输都是国民经济的动脉,生产者获得原材科都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运输来实现的。正是各种运输方式的存在,使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得到了保证,同时对各种产品的需求者获得产品也主要是通过各种运输方式来实现的,能够使需求者生产和生活的正常性得到保证。其中公路运输的衔接使各种运输成为一体,并构成了互为依赖互为联系的整体。与此同时,公路运输行业的发展也给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了很多的就业机会,这只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2)畅通的公路运输能够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对于运输的时间公路运输实现了缩短目的,对于燃料的使用和消耗公路运输实现了减少目的,运输车辆的机械磨损也降低了,车辆的使用寿命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总而言之,公路运输的畅通使得运输成本大大地降低了,尤其是高速公路的出现使得在普通公路上车速慢、舒适度低、安全性差等这些问题,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并且以全新的快速交通运输方式发展成为人们在运输方式上的首要选择对象。高速公路吸引了很多的中短途旅客和货物运输。这样缓解了铁路运输的压力,实现了公路与铁路之间的合理分工,并且能够使得它们以最优的方式进行运输。对于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来说,有效地促进了安全性的提高、能源的节省、运输效率的提升,同时也使得经济发展的成本有所降低,进而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促进作用。(3)公路运输能够改善经济运行模式,实现质量提升。我国经济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经济运行方式不太合理,还存在“粗放式”经营现象。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公路运输更具有方便简捷的优势。可以有效地弥补其他运输方式的不足,把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的断裂带进行有效的衔接。因此,公路运输经济手段的使用,使得经济运行方式得到了有效地改善,进而使得经济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4)公路运输有利于促进信息交流,促进经济均衡发展。公路运输实现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的缩短,使得城乡与外地发达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并且吸纳了很多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到了城市,使得城市经济的发展得到了促进。同时,城市的人群去了农村进行投资,也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了促进。公路运输的发展实现了现代社会由封闭式发展向全方位的开放式发展的转变,并且它的发展也加强了与国内外发达地区多层次的交往与合作,这些对经济均衡的全面发展均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结语

随着我国公路网络的逐步完善,公路运输效率和服务水平均得到了显著提高。随着越来越多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大大提高了通运条件,基本满足了经济发展和居民需求,同时也使得公路运输的发展越来越快。总而言之,公路运输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社会经济有成效的康庄大道,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话,那么这个地区的公路运输也较完善。也就是说。只要是经济发展较发达的地区,也就是其公路运输条件极为发达的地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地发展公路运输,认真总结先进经验,加强对公路建设以及公路运输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完善,从而使其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的更好更快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海友.高速公路的崛起在市场经济运输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商业,2008(2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