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基础医学发展现状范文

基础医学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基础医学发展现状

第1篇:基础医学发展现状范文

基础医学病例研究教学作用基础医学教育是医学生学习医学课程的必经过程,基础医学包括生理、解剖、病理、药理及微生物和寄生虫学等。这些课程量大且内容多,知识抽象,特别是刚入校的职业学校医学生,学习困难大,死记硬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方式。这种方式的长期发展就会导致学生对医学学习失去兴趣,也失去探索医学奥秘的动力。长此下去,不但影响临床课程的进一步掌握,更会导致将来开展临床工作后,在医疗实践工作中照搬生套,没有建设性开展医疗工作的能力。我校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在基础医学学科中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模式。病例研究是近些年被广大教师应用的教学方法,病例教学就是通过设置典型病例,在该病例中将临床症状以常见方式展现,通过分析临床病例来和基础医学理论相联接。通过分析、推理和判断,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在病例分析中穿插理论教学知识点,使学生在头脑中把相应的知识点通过临床症状建立联系,产生深刻印象,建立大脑反射模式,形成病例判断分析程序,为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和习惯。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将病例教学法更深入开展,加重病例教学在课堂中的比重,侧重学生病例研究能力,通过研究病例来消化基础医学理论,让学生形成立体的基础医学理论模式。

一、以往病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病例教学方法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展,但是教师应用起来参差不齐。现在编写的中职及高职教材都强调将知识点活化运用,往往都要求引用病例在教材中,特别是一些职业学校的教材,病例更是占教材内容相当篇幅。但实际教学应用中,教师往往习惯于以往的教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主导应试教学,强化学生掌握常规固定知识点。病例只是部分学生在课后随意阅读的内容,毫无实践应用价值。有时教师也受教学学时限制,无法开展病例教学,更谈不上病例的深入研究。例如,中职病理教学,教材要求学时72学时,72学时中既要完成基础病理学内容,又要完成病理生理学内容,每堂课内容知识点遍布,教师总感觉一直在讲,学生一直在听,但每每下课时都是仓促收尾。更深一步存在的问题,就是现在的中职基础医学教学注重知识点的细化掌握,考试内容固定死板,学生必须掌握教材的条条内容,才能完成考试。这种现状造成的结果,就是教师无法抛开期末考试成绩来开展病例研究。

二、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实践开展状况

病例教学中,病例是教学的核心,学校倡导基础医学教学以病例研究为主导。病例研究在教学中的开展首先要求病例设置要科学、合理。我校要求基础医学解剖、生理、病理学科建立专业病例库,每节教学内容完全围绕病例研究来开展。建立病例库要求专业教师将知识点梳理后,寻找、选择、设计病例,让知识点潜藏在病例中,让学生通过浅显易懂的临床症状,深入追寻其内在原由根理,从而通过自主探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完成医学教学目标。病例库的建立激发教师到临床工作中寻找典型病例,将典型病例与教学中常遇到的问题结合,对典型病例进行适当的编撰,并紧扣病例设置问题,对病例灵活应用。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每个知识点用病例串联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典型的具体病例,经过精心设计、推敲,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展开分析研究,既融合知识性,又要有一定趣味性,让学生的兴奋点能紧紧的围绕在学习中,从而让学生学会概括知识要点,便于深刻理解和把握。

病例研究方法在我校实践开展效果显著的原因,除了专业设置课程病例库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考试内容完全以病例形式设置。学校自2002年成立无纸化考试系统后,无纸化考试覆盖基础医学全部学科。题库最早建立中,病例题比例只占10%~25%,近几年通过病例研究教学后,病例题量已经提高到总题量的80%~90%。教师在开展教学中将病例研究结合到考试应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关注力,也将教师对教学的研究集中到病例的采集、设计、应用中。

三、病例研究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以往的课堂教学活动,多是以教师为中心形成的灌输式教学,枯燥被动的学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2009年,基础医学等科目期末考试成绩不及格率高达35%。2010年,我校在2010级护理班基础医学教学中的病理科目中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法,为对比教学效果,应用两种教学方法在同一年级专业学生中开展教学,最后通过学生的卷面得分情况,来探究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在医学基础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2010级护理10个中专班分成两组,5个班仍是采用传统理论讲授法进行教学,另5个班则教师授课全程以病例研究为主导。病例研究贯穿课堂始终,教师在教学中侧重教授学生研究能力,通过研究病例来理解基础理论知识点。期末考试应用相同试题考试,采用病例教学法的教学班不及格率为11%,而另5个班的不及格率则为32%。通过对比,应用病例研究教学模式来开展基础医学教学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成绩。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更能实现培养有创造力的实用型医学人才的目标。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开展,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在中等职业卫生学校医学基础学科中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四、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可增强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基础医学教学中不断强调的一个重点,就是与临床医学相结合,学生学习基础医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通过掌握的基础医学理论解决临床医疗实践中遇到的复杂问题。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对开展基础医学教学的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可以促进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开展教学中,不再只局限于传授书本上的规则和理论,而是将各章节的难点和重点,精心设计在病例中,创造出让学生身临其感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索,找到因果关系。我校通过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应用病例研究教学模式,使基础医学教师不断增加了临床实践愿望。3年来,共有6名教师到本市三甲医院临床实践,在实践中教师通过经历的临床病例,把基础医学理论教学内容进一步巩固、活化,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五、病例研究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普遍反映,医学是一门难学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教学的意识差,通过病例研究教学模式的开展,学生在课堂中要分析讨论病例,这就促使学生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查资料、查参考书籍,等等,这些方式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这种学习学生印象深、记得牢,而且也会活学活用,举一反三。

参考文献:

\[1\]董青生,冯驰,杨溢.以问题为导向教学法结合病例教学在临床生化检验实验教学中的初步应用.华西医学,2013,(03).

第2篇:基础医学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全科医学; 全科医生; 发展现状

From actu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general medical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he direction of thinking/ ZHANG Yan-yun,LIU Qi-gui,LI Yue-ying,et al.//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23):159-161

【Abstract】 Combining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through to the general medic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analysis, and present to public health care reform in the backdrop, for China to enhance the general medic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to better develop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probing based medical function really effective reform direction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ce; General practitioner;  Status of develop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 116044,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3.10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医学科学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全科医学作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经过近三十年的风雨兼程,成为了卫生保健领域的新学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近几年来,全科医学的发展受到了国家和医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以全科医学为理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正以燎原之势在全国普遍推行。发展全科医学、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深化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要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的政策,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达到2~3人,为全科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1]。而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对其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平衡。那怎样满足国家和百姓对全科医学的发展要求,促进全科医学的科学发展和学科建设,了解全科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基础和前提,故进行如下综述,为将来全科医学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思路。

1 全科医学的概念和内涵

1.1 全科医学的概念 对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从我国国情出发,对全科医学的定义较为赞同梁万年教授[2]的界定,全科医学作为综合性的临床二级学科,它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社会行为科学的相关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包括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各种健康问题。学科以“以人为本”为宗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相适应,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长期的、连续的、负责式的照护,反映了全科医学工作范围的广度和深度。

1.2 全科医学的内涵 全科医学作为新型学科,是社区初级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科医学不同于专科医学,它的学科功能定位是基本卫生保健服务,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1]。但又和专科医学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是以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等相互结合的综合体,全科医学以社区为立足点,服务于健康者、患者、家庭及社会等广泛的服务对象。全科医学服务以连续性和开放性为特征,人的生老病死都是全科医学的服务内容,而全科医学的服务空间不仅局限于社区,还要走进家庭,走到百姓身边,更加注重人格化和人性化。全科医学的服务模式是团队式的服务模式,而全科医生是团队的主体和骨干力量,是实现双向转诊的桥梁,是全科医学专科理论的实践者[1]。

第3篇:基础医学发展现状范文

   源于中医理论的发展治疗学,是以本土文化为背景,在发展心理学、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基础上,研究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偏移性异常发展与缺失性异常发展而导致疾病的心理活动规律,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在其指导下进行的临床心理治疗则为中医心理发展治疗,其基础理论、治疗技术均渗透着传统中医心理治疗理论与技术的精髓。1中医心理发展治疗理论基础与传统中医心理基础理论  。

  根据中医整体观、发展观理论,通过20余年的临床积累,我们提出异常发展心理理论,并作为发展治疗的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人格的本质是个体在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过程中各心理要素发展的结果,人格的形成过程即是个体在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过程中各心理要素发展的过程。

1. 1异常发展心理理论与人格体质论  

  异常发展心理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分为正常与异常,异常人格是精神心理疾病的人格基础,当个体具有异常人格这一发病基础,此时一个负性事件作为扳机点对个体产生刺激,则可能发生精神心理疾病,而要治疗其精神心理疾病,不仅要改善其疾病症状,更要着眼于其人格,纠正其异常人格特征,从发病基础进行治疗,做到从根本论治。这符合传统中医心理理论中人格体质论思想,不同的人格与体质具有不同的患病倾向,在治疗中重视因人制宜、治病求本。   

 通过吸收西方心理学人格理论,异常发展心理理论对于传统的人格体质论有独特的创新与发展。传统人格体质论将不同的人格体质分为不同类型,如阴阳五态人、阴阳二十五人等,个体的人格根据其特征隶属于不同的人格类型。而异常发展心理理论是将人格分为各种人格要素,包括胆商、自我、意志力、思维方式、人际关系、性发展、世界观,每个个体的人格都具有以上所有要素,而个体人格的特征通过各个人格要素发展水平的不同体现出来。人格的异常同样体现在各个要素发展水平上,表现为人格要素发展的缺失和偏移,即某一人格要素发展的不足和过度。根据中医中庸思想,不足与有余都是不平和的状态,例如,意志力的缺失使得个体缺乏动力与坚持性,意志力的过强使得个体固执,不知变通。而要调整人格要素的虚实,则需要相应的技术进行人格要素的补泻,人格要素的缺失与偏移,以及对人格要素的补泻,则是对中医的虚实补泻概念的发展。

1. 2异常发展心理理论与三才整体论  

  三才,即天、地、人三才,三才整体论体现了个体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即人不能脱离生存环境独立存在,人与其所处的环境相互影响。在异常发展心理理论中个体的人格发展受到不良生活环境与经历的影响,其中以负性生活事件以及家长所采取的不良教养方式为主。根据中医心理情志所伤理论[00,这些负性经历对个体产生刺激,使个体处于应激状态,并产生不良情绪,负性经历逐渐积累,则对患者的人格发展产生影响,最终导致异常人格的形成。而在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中除了人格基础,通常还需要有刺激性事件作为扳机点,该刺激性事件也属于所处环境的一部分。

2中医心理发展治疗技术与传统中医心理治疗技术    

发展治疗的主体方法主要是低阻抗意念导入疗法。源于中医气功等理论的TIP技术是通过中医气功入静与暗示诱导等方式,将患者诱导至低阻抗状态,在这一状态中,患者可以不加抵抗地接受信息,从而在潜意识层面进行意念导入治疗的中医心理治疗方法。在异常发展心理理论的指导下,通过TIP技术可以深入患者潜意识,对异常人格发展过程进行修正,实现中医心理发展治疗。TIP技术中包括诱导放松、共情、病机分析、再成长、症状处理、行为疗法等技术,蕴含着传统中医心理治疗技术的精髓。

2. 1诱导放松与静心宁神法   

 TIP技术顾名思义是在低阻抗状态下进行的意念导入治疗,低阻抗状态的营造是通过诱导放松来达到的,将中国的导引气功疗法与西方的暗示催眠疗法进行结合,通过言语和行为的诱导,使患者进入从清醒到睡眠过程的中间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患者可以不加抵抗地接受导入内容,治疗内容可以深入患者的元神,从而达到深入治疗的目的。这种状态与中医心理治疗中静心宁神法所达到的神思处于安静宁谧的状态相类似,即排除外界思绪的干扰,正气存内,心身自愈能力增强。

2.2共情与疏神开心法

   根据前文所述发展治疗理论中关于病因病机的分析,绝大部分的心身疾病患者在生活经历中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教养方式和负性生活事件,然而因为国人普遍的低调内敛的少阴型性格,很多人在经历负性事件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宣泄。在收集病史时需要通过提纲式作业了解患者的经历,尤其是负性经历,嘱患者在保证隐私的情况下写下生活中伤心痛苦的、害怕的事,难以启齿的性方面经历,以及快乐的事和依赖的人与事物。在了解患者的病史后,需要在低阻抗的状态下对患者的负性经历共情,从而使患者的负性情绪得到宣泄,进一步降低阻抗,促进医患沟通等。中医自古在诊疗方面,尤其是进行中医心理治疗中十分重视共情然而在中医心理治疗传统技术中,并没有共情这一西方心理学传入的概念,与之类似的成为疏神开心法,即对患者以诚相待,对患者的不畅情志进行疏泄,并且在疏泄的同时注重给予同情与关怀。

2.3病机分析与说理开导法

     《横帝内经》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与之以其善,……恶有不听者乎”,这段描述了中医心理传统疗法中的说理开导法,指通过医患沟通,使之明了与疾病相关的道理的治疗方法。开导的内容包括患者疾病的来由,并且告诉患者所能做的努力与不应做的事情,建立信心此技术在发展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在了解患者生活经历、发病过程后,根据上述发展治疗基础理论进行病机分析,并且在低阻抗状态下将分析的内容导入给患者,使其了解是其成长过程中的负性经历逐渐导致人格要素方面的缺失或偏移,而这成为其精神心理疾病的人格易感性,在遇到某些刺激性事件后,最终发病。同时告知患者正视负性经历与人格方面的问题,经过正确的治疗与医患的共同努力,是可以完善人格,最终达到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树立信心。另外,病机分析也与狭义的“祝由”概念相似

2. 4再成长与暗示解惑法    

再成长技术是针对异常人格发展中人格要素的缺失、偏移所进行的完善人格的治疗技术,是发展治疗的核心。在低阻抗的状态下,使患者回溯到成长过程的早期阶段,根据患者人格要素的缺失与偏移,导入可以促进该人格要素发展的小故事,通过生动鲜活的叙述,使患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由于在低阻抗的状态下,患者可不加抵抗的接受导入的内容,在潜意识层面对导入的故事内涵进行感受与领悟,从而修正患者人格要素的偏移与缺失,而不是直接告诉患者需要在某一人格要素方面需要加强或削弱。这种通过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心理治疗的技术与传统中医心理治疗中暗示解惑法相似,即通过采用暗示的方式剖析本质,使患者真情感触,以诱导患者在“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意见

2. 5躯体症状处理与移情易性法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合二为一的身心观,以及对心理问题的忌讳,国人的心理问题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躯体症状表现出来的l,这些患者往往十分关注躯体症状,甚至己经掩盖了心理问题本身。根据这一特点,TIP技术在低阻抗的状态下指导患者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从关注自己以及自身症状向外转移,从而缓解症状。中医传统心理治疗中的移情易性法,同样是通过转移注意力,派遣情思,达到治疗目的

2. 6行为疗法与志意以绳法

    在中医心理治疗的案例中,很多是通过指导患者行为改变而达到治疗目的,类似于现代心理学的行为疗法。传统中医理论中并无行为疗法这一名称,而志意以绳法可以认为是中医对行为疗法的称呼,指通过一定的方法行为,改变现有的意志,使之从意志到行为恢复常态。发展治疗对意志力的训练十分重视,在低阻抗的状态下,导入意志力训练信息,并且嘱患者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精力,增加活动,改善社会功能,正是志意以绳法的体现。

    此外,TIP技术中还有其他传统中医心理思想的体现,例如,TIP睡眠调控技术中睡眠环境适应技术与习以平惊法类似,再成长技术中的预成长使患者在低阻抗状态下模拟将会发生的一些经历,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的理念。

第4篇:基础医学发展现状范文

一、转化医学产生的历史意义

随着基因组、蛋白组学等分子生物技术的速猛发展,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但没有几项基础研究的成果能真正运用于临床的。40年来,全世界用于肿瘤研究方面的资金已达4 000亿美元,由于实验采用的是果蝇、大鼠等动物模型,因此,这些基础研究的药物在人体上并不能发挥作用,肿瘤导致的死亡率没有发生变化,相反,肿瘤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它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面临床工作者长年致力于临床一线,但他们并不懂做科学研究。他们虽然在疾病的诊疗中很容易发现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但受自身科研能力所限,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因此,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产生了巨大的隔阂,这种隔阂更被称为医学史上的死亡之谷。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转化医学应运而生。转化医学的实质就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的联系,它强调医学研究要来自临床,服务临床,即以患者为中心,要根据临床的实际需要来决定基础研究的方向,并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临床疾病的预防治疗,接着在依据临床的反馈来调整研究基础,这种良好的双向互动可推动医学全面、可持续性的发展,进而提高了整个医疗水平。

二、转化医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转化医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一产生就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并被各国医学研究界所认同和接受。2003年美国N1H提出了有关转化医学的研究计划,到现在已和38个医学院校联合建立了转化医学中心,并且他们每年拿出225亿美元用以推进转化医学的发展。在英国,转化医学也得到了蓬勃发展。英国政府已出资4.5亿英镑来创建转化医学中心。日本、韩国、中国等亚洲国家也纷纷投入到转化医学的研究中去。同时一些主要刊登转化医学类文章的杂志也陆续出现,如Science Trans-national Medicine,Trans- national Research和The Jour-ni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极大的促进了转化医学的发展。

转化医学在我国起步很晚,但发展却很迅猛。2007年11月,第一届转化医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协和医院召开。与此同时,北京协和医院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研究所共同出资220万元创立了基础与临床合作研究联合资助项目,其核心就是基础研究要与临床疾病的诊疗保持紧密的联系,临床发现的问题用基础理论去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及时的应用于临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去,建立基础研究与临床之间的双向转化。随后中国的许多医学院校和科研机构也成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如:上海交通大学与阿斯利康合作,建立新药研发基地;中国医科大学靠高薪招聘海外尖端人才,建立了自己的转化医学研究所。同时党中央和国务院也非常重视转化医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中指出:以转化医学为核心,大力提升医学科技水平,强化医药卫生重点学科建设,为转化医学在我国的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转化医学对药理学教学改革的启迪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其主要任务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和作用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它不仅包含了大量的基础知识,更包括了多种临床疾病的治疗,研究范围跨越了分子、细胞、动物体的基础研究和人体的临床治疗。药理学的基础研究要瞄准临床的实际应用,临床药物出现的问题要靠药理学的基础研究去阐明。很明显,药理学与转化医学所提倡的理念是一致的,都是基础研究要与临床医学密切联系。因此,作为培养未来医学人才的医学高校在药理学的教学必须要增强转化医学的意识,为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构建良好的交流平台,充分发挥药理学的优势。

1.病例式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药理学属基础学科,内容比较抽象。药理学教师讲述一般只是照本宣科,并不注重与临床实际的联系,而学生在上药理课之前并没有接触过临床,对临床疾病并不了解。因此,学生在听药物的药理作用时,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学习效率不高,学习主动性较差。病例式教学可使学生加深对课本内容的理解,联系临床疾病的诊疗,必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教师的讲解中去。例如,在讲授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治疗时,先引入一个胃溃疡的临床病例,让学生先了解胃溃疡病人的临床表现,体征以及胃镜检查结果,然后让学生带着如何治疗胃溃疡的问题开始讲授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此时,学生不再是盲目的听课,而是对胃溃疡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才开始学习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开展案例式教学,不仅使学生牢固掌握了药理学知识,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转化医学思维。

2.开展设计性实验。传统的医学实验课大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并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设计性实验是给定实验目的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在药理实验课中,我们应用临床病例加动物疾病模型的方法,教师先讲述一典型临床疾病,使学生对某一疾病有初步的认识,然后再将此疾病的动物模型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动物模型,加深了对疾病状态下机体功能、代谢变化的理解。接着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去验证或者排除相关疾病,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组去独立完成,教师只对设计中不合理部分予以纠正。此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也使学生深刻认识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机制,为将来走上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增设药理学的临床见习课。学生在学药理学时,并没有接触过临床,对临床疾病的诊疗并不了解,教师在讲解药物的治疗作用时,学生只能是死记硬背,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开设临床见习课是非常必要的。在讲每章节的药物时,带学生到附属医院相对应的科室见习一次。比如,在讲到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时,就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到附属医院呼吸科,并安排学生跟随呼吸科大夫去查房。在查房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了解病人的主诉、现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以及用药情况。然后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就呼吸科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进行讨论。通过临床见习课,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而且也实现了基础与临床的紧密结合。

4.拓展教学内容。转化医学强调的是基础要与临床诊疗紧密联系,而药理学教材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为了拉近学生与临床的距离,在药理学理论的教学中,我们补充了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但在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新药,并通过与代表药比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新药,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进入临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培养有较高科研能力的医务工作者是转化医学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制约转化医学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人才的匾乏。日因此,作为培养未来医学人才的医学高等医院,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医学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与科研早接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转化医学理念,我们会让药理学研究生带着本科生做实验,使本科生参与到研究生的课题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本科生了解了科研的各个环节并对所学实验基本技术进行了练习,同时也极大的提升了他们的科研素养。

5.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药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其与生理、病理等学科的联系。学生只有了解某种疾病正常状态下与病理状态下的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差异,才能更好地掌握某种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对该疾病的治疗。比如讲到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时,教师带着学生回顾一下正常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以及高血压、肺心病等中末期心脏衰竭时形态学和功能的变化,然后再讲利尿药、强心普类药等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的药理学作用以及临床应用;再比如,讲降血糖药物时,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正常人的血糖值以及糖尿病时的血糖值,同时也会并发心脏、肾脏、脑等的损害,接着再讲降血糖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此时必将加深学生对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上对疾病治疗的理解。这种方法不仅使学生巩固了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药理学知识的积极性,能更好地掌握药理学知识。

第5篇:基础医学发展现状范文

美国国家科学院于2011年的“Towardprecisionmedicine:buildingaknowledgenetworkforbiomedicalresearchandanewtaxonomyofdisease”报告中提出“精准医学”这一新型医疗模式。2015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提出“精准医疗计划”(PrecisionMedicineInitiative)得到全球关注,我国也将精准医疗计划列为国家2017年重点研发专项之一开展实施。精准医学是指以个人经验及循证证据为前提,超越既往医学模式,以患者为中心,以分子生物学特征和理化指标为基础,运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肠道菌群及分子影像技术、计算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技术,结合社会环境及生活方式,精确寻找患者致病潜在因素及治疗靶点,对疾病不同状态和病程进行精确分类并“靶向处理”,为每个人提供标准化、个性化的精确防治方案[1],形成“院前精准预防、院内精准诊治、院后精准康复管理”为一体的新型医疗模式[2];精准医学是人类医学的发展趋势和必然方向。

2精准医学与中医药的相关性探讨

精准医学的精髓与中医学实质高度契合。中医学认为人体具有个体差异性及群体趋同性,先天遗传背景决定相对稳定的体质基础,后天生活起居方式、心理、环境、社会等因素决定体质的动态可变性,强调个体体质与疾病本身的病理演变规律共同决定疾病的转归及预后[3],如同精准医学理念中“基因、环境、生活方式”三大关键因素;精准医学提出对疾病不同阶段进行精确分期,近似于中医学强调“辨证”;个体化精准治疗与“同病异治”“以人为本”理念不谋而合;“未病先防”即是精准预防早期干预的高度概括。

3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精准医疗策略

奥巴马在报告中仅以癌症及糖尿病作为多基因疾病典型代表讨论精准医疗计划,而糖尿病作为慢性代谢性疾病,其防治策略不同于癌症。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愈防复,这一理念贯穿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并发症期防治全程。基于“治未病”“辨证论治”思想及“精准医学”理念,我们提出中医药精准健康管理方案,即涵盖精准预防、精准诊治、精准康复、精准健康教育四个层次的精准干预策略,使患者最大程度获益。

3.1精准预防

通过运用体质量表、检测基因谱及体质代谢标志物等方式进行糖尿病风险预判,确定糖尿病易罹患人群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并进行体质调理、膳食管理、情志调摄等个体化调养,从而实现糖尿病精准预防。精准“治未病”重在“治将病”,确定高危风险人群并实现靶向预防即为“将病先防”。该阶段目标人群为罹患糖尿病高风险健康人群和存在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减低的糖尿病前期患者,因该阶段具有可逆转性,有望减少糖尿病患病率,故此期的健康管理最有价值。国家973计划“基于因人制宜思想的中医体质理论基础研究”指出人可分为九种体质,而后续研究发现痰湿体质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此结论得到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支撑。痰湿体质人群存在胰岛素抵抗、脂肪酸延伸信号通路激活状态[3-4],其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普遍高于非痰湿体质人群[5]。而王琦[3]发现运用化痰祛湿方提前干预痰湿体质人群可有效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指标;说明根据体质“因人制宜”是有效的中医精准预防手段,通过体质辨识结合现代医学微观指标可发现体内散在隐潜的改变,从而反映个体亚健康态的具体类型而进行精准干预[6]。于是我们提出中医药早期精准预防糖尿病的方案,即通过“中医9种基本体质分类量表”、检测基因谱、体质特征性基因与代谢标志物等方法进行糖尿病风险预判,确定糖尿病易罹患人群及糖尿病前期患者,在整合患者个人信息数据基础上调理体质,并结合膳食调理、运动干预、情志调摄、改善起居方式、健康宣教、心理学方式干预、音乐治疗、管理血脂及BMI等个体化前瞻性调控手段,必要时精准辨证遣方用药,以降低糖尿病患病风险或逆转糖尿病前期。值得注意的是,此阶段非药物疗法,因其简便易行、价廉、安全而更能执行推广,其中食疗药膳、太极拳运动及以“宫调”为主的糖尿病“角、徵、宫、商、羽”五音疗法[7]都是临床发现能有效干预糖尿病前期的中医非药物疗法,值得在院内院外广泛推广。

3.2精准诊治

3.2.1“宏观+微观”辨证

通过中医“宏观+微观”辨证进行精准诊断是精准治疗糖尿病第一步。“精准医疗”核心在于“精准”,首先需精准诊断,包括精准亚分类及精准辨证分型,根据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的异同将患者分为亚群,从分子水平定位疾病病因及病理演变规律。糖尿病确诊依靠血糖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而非临床表现,部分患者无典型异常症状,仅有血糖升高,这给传统宏观辨证带来“无证可辨”的难题。而近年来不少学者从糖脂代谢、血液流变学、炎症介质等方面对糖尿病中医证候与微观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大量探索,如全血黏度比及红细胞电泳速度等改变可作为血瘀证微观指标;气阴两虚夹瘀患者尿液中的糖类和氨基酸类物质指标高于气阴两虚夹湿患者[8];气滞血瘀患者血浆GMP-140和D-D值较气阴两虚患者明显升高[9]。基于糖尿病临床表现和进展的异质性,免疫指标、代谢标志物与基因检测可共同作为证候分型的微观生物标志物,待进一步量化细分后可辅助全面实现中医药精准辨证,从而精准立法遣方并参照进行疗效评估。

3.2.2靶向治疗

在精准辨证基础上遣方用药并针对理化指标、发病机制等靶向目标进行靶向治疗是中医药精准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案。糖尿病的治疗着眼于改善高糖状态,减少血糖波动,阻断代谢记忆,延缓、阻止并发症发生发展。中药复方随症加减的灵活性使其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口渴、多饮、口苦、疲乏无力、多尿、便秘或便溏等症状,而经过现代药理学、药物基因组学等学科发展,中药单体及复方研究愈发透彻,靶药针对靶向目标的特异性治疗成为有效方案。①精准改善理化指标:临证可对应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异常精准使用“靶向中药”[10-13],如黄芪降低空腹血糖,山茱萸降低餐后血糖,山药降糖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调节糖脂代谢,丹参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等。②减少血糖波动:血糖波动对机体损伤较持续高糖更严重,且血糖控制后损伤持续存在,故国际上提倡“精细降糖,平稳达标”的降糖理念。西药降糖快速有效,但患者胰岛功能受损、依从性差、双胍类与磺脲类药物继发失效等因素导致调节波动性高血糖难度颇大。而多项研究证实中医药擅于恢复稳态的特点使得减少血糖波动成为其优势所在,如黄芪多糖可降血糖,也可通过激活下丘脑糖敏感神经的活性达到双向调节血糖[14-15];清热理气化浊方药在降糖基础上可稳定湿热中阻型患者的血糖波动[16]。③精准针对发病机制:研究发现[17]黄连素可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来激活胰岛素受体基因启动子从而增加胰岛素受体敏感性;参芪复方[18-19]能促进GLP-1分泌从而刺激β细胞再生,保护胰岛细胞,并通过调节Hspa5、Caspl2、Bcl2、XIAP表达改善内质网应激恢复内质网稳态,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

3.2.3养阴益气活血序贯疗法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理化指标进行“虚”“损”“衰”精准亚分类,运用养阴益气活血序贯疗法精准防治糖尿病并发症。高血糖只是机体功能失常的表象之一,即使该因素通过西药强力去除,由高糖诱发的各种不良刺激仍形成代谢记忆隐匿而持续地对机体造成损伤,最终导致并发症发生。严格控制血糖不能降低大血管并发症发病率,难以有效阻止大血管损伤[20]。《医学心悟》曰:“见微知著,弥患于未萌,是为上工。”我们认为,糖尿病以气阴两虚为基础病机,而高糖诱发的代谢记忆近似于体内伏匿的痰浊瘀血[21],养阴益气活血法有扶助正气、搜剔伏邪之功,可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血栓前状态、血液流变学指标、氧化应激水平,从而延缓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在精准医学指导下我们提出参芪序贯疗法防治糖尿病并发症,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血脂、血流变等理化指标进行“无症状期—正虚邪伏”“指标异常期—邪长正损”“症状明显期—伏邪发病”精准亚诊断,以人参、黄芪、山药、山茱萸、生地等养阴益气之品为基础,根据“虚—损—衰”不同病理阶段靶向调整丹参、大黄、桃仁、红花、茯苓、石菖蒲等活血化浊之品,从而在微循环障碍及大血管损伤未形成前有效阻止代谢记忆对机体的持续损伤,为早期防控糖尿病并发症提供了有效途径。

3.3精准康复及健康教育

从“线上线下”多途径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社区—家庭”立体化管理模式,从而实现糖尿病精准健康管理。糖尿病治疗重难点在于维持治疗效果,即如何防止症状反复、控制血糖波动、防止并发症发生发展,故“病愈防复”理念需贯穿糖尿病治疗始终。糖尿病患者的综合系统管理是糖尿病治疗的核心,因此,我们提出设置以患者为中心的糖尿病精准管理方案,结合中医药“天人合一”“三因制宜”理念在生活干预中的优势,综合患者职业、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组成等个人数据在膳食、运动、情志、起居方式等方面进行精准康复与健康宣教,并可通过搭建“糖尿病云端健康管理系统”使医护人员借助移动互联平台即时监管患者代谢数据信息、药物、生活方式等,从而开展“线上线下、院内院外”个体化健康管理。由中国医师学会牵头建设的中国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已在全国百余家三甲医院落成,精准健康管理将会成为引领未来糖尿病防治的新方向,在此基础上,应充分发挥社区医院便捷、贴近人群等优势,建立“医院—社区—家庭”立体化管理方案,从而实现将糖尿病现有的“以患者自我管理为主”模式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多方参与”社会综合防治模式,正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所言:“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多方法并用综合治疗将会最大限度优化患者临床结局。

第6篇:基础医学发展现状范文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高职医学基础课实验监控机制对教学质量影响的研究”(编号:2015GB2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38-02

高职医学基础课程主要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与病原生物学、药理学。在医学基础课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是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实验加强对课程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临床专业技能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近年来,在医学高职教育改革探索中,有各种不同观点的提出,如在提倡重视加强医学专业课实训的同时,忽略了医学基础课实验的建设,似乎医学基础实验课可有可无,可上可不上,即重专业实训,轻基础实验,此观点导致基础课实验的开展困难多,教师教学压力大,教学效果差。在高职院校热火朝天的教学改革中,医学基础课实验逐渐萎缩。在此背景下,提出“高职医学基础课实验监控机制对教学质量影响的研究”课题,通过对现状的调查,找出差距、分析问题、提出建议,旨在重新重视医学基础实验,使之回归到正常的医学教学规律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医学基础实验课现状调查

1. 调查的课程

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与病原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

2. 调查的对象

选取相应课程教学的15名教师及实验员作为调查对象。

3. 调查的内容

硬件:实验室用房及布局、实验仪器设备及经费投入等。软件:实验室管理、实验员配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过程、实验效果及实验报告等内容。

4. 调查的方法

(1)问卷调查。设计“医学基础课实验现状的调查问卷”,调查对象需对每一项指标给出不同级别的选择,其中问卷最后设置开放性问题,由调查者自由填写。收集后整理统计。

(2)查阅资料。查阅学院《制度汇编》对有关实验实训的规定及制度,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相应实验教学的学时安排,有无实验教学计划及实验指导、经费投入及设备器材添置计划、实验课教案、实验报告、实验记录、实验考核等资料,

(3)观察访谈。到相应实验室观察实验室用房、设施环境、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与实验员交谈,了解专职实验员的数量、稳定性、职责、专业技能,实验实施情况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困难等。

5. 实验现状调查的结果

(1)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5份,回收15份有效问卷,问卷调查内容及结果见表1(P39)。

(2)观察访谈及资料查阅结果。

①各课实验室用房及环境设施:有实验教室,但无配套规范的医学基础实验必备的“实验教材准备室”,实验用房及环境很随便、简陋;实验室基本设施(墙壁、地面、水、电、实验工作台等)没有达到教学或医院最基本的要求。

②实验仪器设备:大部分实验仪器设备现已陈旧老化。仪器设备添置、更新的较少,无仪器设备专业维护人员;每学期提交的实验室建设及实验耗材采购计划难以实现;目前尚无实验动物房等。

③实验员:一个实验员担负多门课程或多个实验室的工作,有的还担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实验员流动性大、不稳定。

④实验课教学管理监控:对是否按教学计划完成实验学时无基本要求;同一门课程的实验项目、实验的目的、内容与方法、实验报告等没有统一备课,教师各自为政;学校《制度汇编》中有关实验室及实验教学的相关规定尚待真正落实,教学质量监控需要真正实施。

二、思考

1. 相关制度需要落实

通过查阅学校《制度汇编》资料,从“实验实训室工作规程”到“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方案”应有尽有,各项制度、各种规程已经建立,现在需要的是制度的真正落实,是教学管理者的观念需要转变,是对医学教育特殊性的理解。

2. 要支持重点专业的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医学类专业的学生最多,如果以为招生好的专业可以少投入,反正学生会来的,而重点去扶持无人问津的专业,达到所谓专业“平衡”发展,如此实则招生相对好的专业没有得到发展,冷落的专业又发展不起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引导职业院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

3. 要遵循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

高职医学教学改革应遵循医学教育的基本规律,应按照教学计划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应保障医学实验教学的实施和质量。无论教学改革如何创新,信息化教学多么热烈,教学方法和手段怎样先进,都不能取代医学基础实验的内容和过程。如果用一张图片代替一个标本的观察,用一个视频代替学生的一项操作,不能叫“实验”。

总之,萎缩的是医学基础实验,下降的是医学教学质量,影响的是医学教育的发展。

第7篇:基础医学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肿瘤学;教学方法;医学教育;

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防治是新世纪医学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欧洲医学院校就已经开设肿瘤学课程[1]。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在医学本科教学中未开设肿瘤学课程,或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缺乏统一的教学大纲及教材,严重制约着我国肿瘤学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和肿瘤学科的发展。因此,在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开设肿瘤学课程,加强肿瘤学教学十分必要和迫切。

1肿瘤流行病学现状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目前恶性肿瘤死亡率已位居各类疾病死因的第1位。世界卫生组织200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0年全球共有恶性肿瘤患者1000万,因恶性肿瘤死亡者高达62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12%[2]。2010年,国际抗癌联盟的数据表明,2008年全球有1270万例新发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则高达760万。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到2030年,每年将出现2600万新增病例,死亡人数将达到1700万,中低收入国家将成为高发区。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2004年癌症发病率为250.03/10万,中标率为138.98/10万;2007年发病率升高到276.16/10万,中标率145.39/10万,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维持此趋势。因此,我们需要大量的肿瘤学专业人才,以加强肿瘤防治的技术力量,从而提高恶性肿瘤的预防和治疗的总体水平。

2肿瘤治疗存在的问题

目前恶性肿瘤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生物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虽然临床肿瘤治疗发展迅速,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我国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与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的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已达65%,而我国大中城市约为40%-45%,平均到全国水平,5年生存率平均15%左右。

从中医和西医整体诊疗方式上来看,中医诊疗缺乏规范性,没有统一的标准;而在西医诊疗方面出现各个系统各自为政,许多肿瘤根据其所属系统不同分散在各个科室治疗,缺乏统一及专业的整体治疗,而且各个地区之间差异明显。

治疗过程中也容易出现以下失误:一是过度治疗、二是缺乏整体评估和综合治疗规划、三是只注重治疗,而忽视肿瘤固有的生物学特性、四是肿瘤的预防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分析原因主要以下几点:一是我国高等医药院校在校生的肿瘤学教育薄弱,相当一部分肿瘤科医师由其他学科转行而来,没有接受正规的肿瘤学相关基础学科的培训,基础较差;二是全民防癌科普教育和科普宣传不足;三是医疗秩序混乱,许多医院和科室都没能实行专病专治,只顾各行其是;四是经济原因,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许多患者不能受到应有的治疗。

3肿瘤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如何更好地开展肿瘤学教学工作成为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新的挑战[3]。尽管目前我国肿瘤学教学已取得一定进步,肿瘤学教育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肿瘤学教育现状及临床实践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4]。与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医学生肿瘤学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与培养相比,我国肿瘤学教育仍需大力加强[5]。何义富等认为肿瘤学教学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缺乏统一教材,肿瘤学相关基础知识更新快及教学模式陈旧等方面[6],不能适应目前培养肿瘤学专业人才的需要,教学体系有待改革,多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3.1学科设置及教学机构设置

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单独设立肿瘤学课程,缺乏肿瘤学教学的专职机构,不管是学校基础部,还是各附属医院,大都未单独设置肿瘤学教研室。有些医学院校开设了肿瘤学选修课,但课时少,内容少,不能进行系统学习。肿瘤学的内容分散于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各个专科教学中,如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流行病学、影像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等。各个专业讲授内容仅涉及本专业相应的肿瘤学知识,缺乏横向和纵向联系,基础与临床联系松散,学生获得的肿瘤学知识零散、陈旧,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3.2教材及教学大纲

目前尚无统一的肿瘤学教学大纲及教材,教科书将肿瘤学知识分散在各系统疾病中介绍,而没有把肿瘤单独而系统地列出,且肿瘤部分所占比例小,课程设置时间少。肿瘤学发展迅速,涉及内容日益丰富,而我们的教学大纲的修改则明显滞后,没有及时修改、及时调整。在这样教学现状下的医学生,无法系统学习肿瘤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课程,全面掌握肿瘤学的专业基础理论及肿瘤的综合治疗知识。虽然已经有八年制肿瘤学教材,但大部分高等医药院校尚未开设肿瘤学,也就没有应用该教材,且该教材也并不适用于五年制医学生,导致医学本科生对肿瘤学专业知识没有系统的认识。有些院校的本科高年级开设了肿瘤学,但是通常只是简单重复之前的课程,并没有进一步的纵向、横向联系和融会贯通,因此需要制订规范合理的教学大纲与统一规范的系统教材。

3.3师资队伍及教学方法

目前专业的肿瘤学教师数量少,师资力量薄弱,医学本科生的肿瘤学教育分散于各个学科、各个系统,由各学科授课教师讲授其相应知识,缺乏专门的、全面的肿瘤学教师。而且,肿瘤学专业知识更新速度快,肿瘤分子生物学、肿瘤遗传学、循证医学、肿瘤心理学、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以及个体化治疗等概念的引入要求教师要有全面、系统、专业的知识,必须通过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储备,充实自己以提高教学能力,这些也给临床肿瘤专业教师增加了教学难度。

同时,肿瘤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而当前肿瘤学教学多采用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师生互动性差,学生动手机会少,临床实践不足。大多医学院校在实习期间,仅重视内、外科等临床科室的实习,忽视了肿瘤科临床实习,对于肿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生物靶向治疗、肿瘤的康复与姑息治疗等相关知识没有直接感受。

综上,我国医学院校肿瘤学的学科设置、教材及教学大纲、师资队伍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问题,要想培养出合格的肿瘤科医生,必须抓好校内教育,打好理论基础[7]。在这一方面我们可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加强肿瘤学教育,制订规范合理的教学大纲,探讨肿瘤学教学的新模式,以便快速改善我国目前肿瘤学教育中的不合理现状[8]。

4加强肿瘤学教育的方法及措施

4.1开设肿瘤学必修课程,制定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编写教材

肿瘤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为了让课程设置更合理、更规范,更能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应该在临床专业本科教育中开设肿瘤学必修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及教材是实施肿瘤学教学的前提,根据教学目的和对象,制定规范合理的教学大纲至关重要。大纲要立足于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也要能反映肿瘤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时更新。肿瘤学教材要适应大纲要求,针对不同对象,制定不同层次的肿瘤学教材,以适应培养多层次肿瘤学人才。

4.2加强教师培养,提高师资力量

医学人才的培养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临床肿瘤学涉及内容广泛,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及时了解肿瘤治疗前沿的新进展,及时更新。同时要增强教师的教学责任感,纠正部分教师重医疗和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倾向,经常性地进行教学观摩和教学评比活动,开展教学讲座和学术讲座,加强学术风气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3丰富肿瘤学教学内容

肿瘤学教学不但要包括病理生理、分子生物学、诊断学、影像学等基础理论及外科、内科、放射等基本治疗方法,还要树立医学生的肿瘤学综合治疗理念、培养循证医学思维。多学科协作的规范化、个体化和综合治疗是提高肿瘤治疗效果的有效措施,也是今后肿瘤治疗发展的趋势[9]。综合治疗要求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病期和发展趋势,有计划的、合理地综合应用现有的治疗手段,以期较大幅度地提高治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常见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熟悉各种常见肿瘤的综合治疗原则、方法和步骤,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能系统化、规范化、个体化地诊治肿瘤患者。

循证医学是21世纪医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代表了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帮助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掌握自我更新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的方法和技巧,对未来医学科学的发展及医学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10]。循证医学在肿瘤学学习及肿瘤诊治方面十分重要。培养学生应用循证医学来指导诊治,首先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要善于抓住面临的主要问题;其次是指导学生带着问题查阅文献资料;再次是教会学生评价检索结果,找出最为可信的研究结论;最后是使学生结合临床经验,把疾病的共性与患者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制定治疗方案及疗效评价,通过训练使学生养成用循证医学方法来指导临床决策的思维模式。

4.4改革肿瘤学教学方法

当前肿瘤学教学模式多采用讲授法,教学方式缺乏新鲜感,师生互动少,因此应该改善当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借鉴的有临床PBL、RBL教学法、NCCN指南教学法等。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是指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11]。临床PBL教学是指以临床实际病例为基础,以问题为教学手段,二者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的案例学习方法[12]。它采用真实病例,使教学从书本直接延伸到临床,成为临床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桥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并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实践性及实用性欠缺的问题,有助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自学能力及增强交流与合作能力[13]。而RBL(resource-basedlearning,基于资源的学习)是一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学习模式,它将学习过程变成个人的探索与发现过程,可以通过了解医学问题、确定医学问题、医学问题调查、医学问题总结四个阶段进行实施[14]。

第8篇:基础医学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医院;工会工作;创新

前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百姓对于医院的服务需求日益提升,为了能够将更好的服务提供给广大患者,做好自身建设已经成为了医院发展的重要目标。工会作为医院当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因为其代表广的是大职工利益,所以工会的工作水平会对医院发展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基于医院长远发展目标的考虑,做好对工会工作的创新,是为医院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的重要途径。

一、医院工会工作创新的必要性

1.践行十精神的途径

在医院的组织机构当中,工会是服务大局的基础部分,其肩负着医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责任,因此在新形势背景下做好对工会工作的创新是医院的必然举措。党的十中指出,所有企事业单位都应将发展重点放在基层,只有将基层搞活,才能确保企事业单位的基本活力,才能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医院作为社会发展当中最基础的服务部门,其基层活力不仅会影响医疗水平,更会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所以说医院要想践行十精神,为自身发展提供支持,就必须要对工会工作进行创新。

2.内在建设需求的动力

在社会生活质量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百姓对于医院医疗质量、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对医院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医院数量的不断增加,加大了医院之间的竞争力,这也要求医院必须要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得以更好的发展。工会作为医院当中最基础的组织结构,其所代表的是广大医院职工的利益,而职工作为构成医院的最基本元素,他们的工作状态、素质水平及服务意识会对医院的发展产生最为直接的影响。在这种前提下,医院只有实现工会工作的创新,才能改变医院基础的工作状态,进而影响医院内在建设的效果,为医院的长足发展提供支持。

3.促进发展的必然举措

医院作为我国社会发展当中最基础的组织结构,其对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影响重大,是新形势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持。在创新社会发展背景下,医院的创新发展十分迫切,工会作为医院最基础的组织结构,其工作内容的创新是支撑医院创新发展的基础动力。因为工会所代表的是最基层的职工,职工作为医院最基础的组成元素,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欲望会直接影响医院的创新水平和创新结果,所以说对医院工会工作的创新,是促进医院创新发展的必然举措。

二、医院工会工作创新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工会创新思维

医院工会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组织,在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职工权益变得愈发重要,这要求医院必须要发挥出工会的作用,在维护职工权益上有所体现,才能够确保医院的健康发展。在实际工作当中,为了确保医院工会工作能够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就必须要先实现对医院工会工作思维的转变。在这一环节当中,医院工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构建“维权型”工会。传统医院工会都是以福利作为主要利益表现形式,虽然这种模式能够为职工利益提供一定保障,但其无法做到极致,而且易出现问题,所以应构建起“维权型”工会,将职工的权益真正的作为工会工作的基础目标,以确保工会工作的有效性;(2)构建“服务型”工会。传统医院工会工作形式都是“活动型”,其在全面性方面有所不足,所以应该建立起服务型工会,使工会真正成为服务广大职工的组织,为工会工作实效性提供基础保障。

2.加大科学管理制度的落实

科学的管理制度是确保工作行为有效性的基础,在医院工会工作创新过程中,加大科学管理制度的落实也是必不可少的。根据医院工会的工作性质、特点来看,建立起“以群众为基础、干部服务群众、工作依靠群众、活动围绕群众”的工作机制非常有必要。在实际工作中,工会干部应多走入基层,感受和体会基层人员的工作状态,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并以此为基础指导工会工作的方向。对于发现的工会工作问题要及时解决并予以反思,在为基层员工解决实际矛盾的同时,发挥出工会的纽带作用,拉近工会领导与基层职员之间的距离,为促进医院改革深入发展、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维护医院稳定和谐发展、倡导社会新风尚等方面的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工会工作水平的进步提供支持。

3.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实践

加强民主管理实践也是医院工会工作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工会作为代表广大职工基本利益的组织,其除了要在物质利益上给予职工保障,还必须要在精神利益上给予职工支持,因为如果职工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也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为此,医院工会可以加强民主管理实践,多让职工参与到工会管理工作中,给予他们发表自己意见、看法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达到集思广益的目的,为工会管理提供更多的支持,同时还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让他们感受到他们是真正参与到工会工作当中,进而改变他们对工会的看法,提升他们对工会的认同性。

4.强化工会人文关怀的水平

人文关怀是体现工会工作水平的重要方式,医院工会想要实现创新发展,强化自身的人文关怀水平是必然举措。在这一环节当中,医院工会可以在与党委之间的相互合作下,对职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展开一些专题讲座、交流会等活动,让员工的政治素养能够有所提升。与此同时,还要通过专业培训来提升职工的服务水平与服务意识,帮助员工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道德观,为员工人文素质的提升打下基础,也为医院服务水平的进步提供支持。

第9篇:基础医学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 农村兽医诊疗 现状分析 强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 S8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254-01

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兽医诊疗在人们的生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重,它不但关系到牲畜的生命安全,关系着养殖户的经济效益,还关系到畜牧的整体发展。目前兽医诊疗的现状并不如人意,总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农村兽医诊疗管理就更是问题重重。

一、农村兽医诊疗的现状

1.农村兽医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欠佳

农村兽医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大多数农村兽医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村防疫员也只经过短期培训,大部分人员仅仅掌握了打预防针和一些基本病症的治疗方法,只有少部分从业人员参与系统的培训学习。其次,农村兽医人员诊疗技术水平低、方法简单、防疫的整体观念淡薄,说到防疫就是打预防针、防传染病,不懂得把饲养与管理知识有效应用在防疫上;同时,农村兽医人员由于设备问题,常常凭经验和感观诊断疾病;治病不讲疗程,乱用药和不规范用药的情况经常出现。

2.兽医工作人员更注重经济效益

部分兽医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养欠缺,常常以出售药物谋取利润为目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地下,缺乏一个兽医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素养。由于农村兽医在诊疗过程中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行动存在随意性,很多人为谋取私利,往往不按照正常的兽医诊疗方法用药,导致动物产品的质量底下,损害农民与饲养者的利益。

3.农村兽医在职人员数量有限

就目前的农村兽医而言,存在一个很大问题,即一个兽医负责多个农村的兽医诊疗工作,很多时候都是由饲养者自己进行一些基础的兽医诊疗工作,在出现一些问题时,兽医无法及时赶到现场,或者同时两个或多个地方需要兽医时,兽医只能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进行选择性的治疗,这样在兽医诊疗的时效上讲已经存在很大问题,很多小毛病都拖成大毛病。

二、加强农村兽医诊疗的举措

针对以上农村兽医诊疗的现状,将强农村兽医诊疗管理势在必行。兽医诊疗工作是农村兽医诊疗工作的核心,兽医是农村动物疫病防疫体系的基础,是动物检疫防疫措施实施的核心力量。加强兽医队伍的建设,可以把兽医诊疗工作向基层延伸,可以把兽医诊疗技术向基层推广实行。

1.做好农村兽医登记管理,做好相应培训

进行兽医登记应该来说是农村兽医管理制度的基础。凡是在农村从事兽医诊疗人员必须到相应主管部门进行兽医人员的登记。只有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才能发放登记证,同时要加强对登记信息的管理,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农村兽医的培训,对于每一位上岗的农村兽医都必须经过考核方能持证上岗,其次,根据各农村具体情况制定培训规划,不断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兽医培训,提高农村兽医基础技能,结合职称晋升前的岗前培训。不断加大业务技能培训力度,让每一位兽医执证上岗,逐步强化农村兽医业务技术水平,提高兽医诊疗综合能力。

2.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明确职责

可以成立一些民间的兽医协会,通过协会的监督加强行业管理。可以以村为基数建立兽医监督委员会,发挥行业服务、指导的作用,配合协助兽医的工作,促进兽医诊疗工作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其次,明确职责,狠抓管理,必须对在职兽医人员进行管理,对兽医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那些能做那些不能做,该怎么用药,不该怎么用药必须把控到位,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回访,对于兽医人员的服务,医疗方法等满意度进行调查,对于不考虑饲养者实际情况以及牲畜自身情况,胡乱使用贵药,多用药的进行相应处罚。

3.加强农村兽医人员引进

针对兽医工作人员少的现状,可以适当提高农村兽医工作人员的收入待遇,吸引部分兽医人员向农村发展。其次可以吸引大学生兽医想农村支援,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大学生兽医给予相应的补贴与优先政策,让农村能都吸引大学生,让毕业了的大学生愿意去农村从事兽医工作。同时,还可以吸纳中小型农场的农场主从事兽医工作,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强化兽医队伍。

三、加强农村兽医诊疗管理的意义

农村兽医诊疗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畜牧业的发展,关系着农村民众的经济收入。

加强农村兽医诊疗管理,能够促使此昂侧兽医诊疗现状的好转,农村诊疗在完善的管理下,可以从混乱的现状扭转到一个文明有序的兽医诊疗现状,是的农村兽医诊疗向一个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加强农村兽医诊疗管理,有利于提升诊疗水平,能够使农村兽医工作人员恪尽职守,严格按照各项法规制度作业,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不断进步,不断强化医疗水平,从而提升农村兽医诊疗的整体水准。

加强农村兽医诊疗管理,能够促进农村畜牧业的不断发展,能够保证产品的优质健康,能够增加农民和饲养者的收入,使得整个农村畜牧经济得到稳定持续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结束语

加强农村兽医诊疗管理,对于农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村建设已经成为我国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畜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兽医诊疗管理的加强是必然的。通过对农村兽医诊疗的管理,可以提升整个农村兽医行业的从业人员素养,健全相应的机制。本文从农村兽医诊疗的现状着手,通过对农村兽医的实际情况总结问题,然后针对问题提出一些浅薄的建议,最后总结出对于加强农村兽医诊疗管理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姜风涛. 兽医坐堂实行准入制度[J]. 中国禽业导刊,2002,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