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产业的特点范文

乡村产业的特点精选(九篇)

乡村产业的特点

第1篇:乡村产业的特点范文

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 农村经济 对策 展望

论文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消费方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阐述我国乡村旅游的形式与特点,指出发展乡村旅游能促进农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乡村旅游起源于西方,早在19世纪,乡村旅游因现代人逃避工业城市污染和快节奏生活方式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发展起来。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旅游业的迅速扩展,乡村旅游更是蓬勃发展。我国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政府发展旅游的主导战略指导下,在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促动下,我国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传统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发展乡村旅游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新的休闲产品,而且对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筑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乡村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全面了解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把握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对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加快各级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指导意义。wWW.133229.coM

1乡村旅游的形式与发展特点

1.1我国乡村旅游的形式

按照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发展状况,现有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农园采摘形式。主要利用农业生产的场地、产品、设备、作业及成果作为农村旅游获取收益(如利用荔枝、桔柑、杨桃、葡萄、橄榄等果实以及蔬菜、茶、花卉的采摘);二是农业生产技术或生态农业园形式。主要以展示种植业的栽培技术或园艺、农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为主的一些花卉园,以花卉树木培植环境为主,使之成为生产花卉树苗进行买卖和观赏相结合的花卉园;三是畜牧观赏狩猎形式。利用牧场、养殖场、猎狩场、跑马场等,给游人提供观光、娱乐、参与牧业生活的风情和情趣;四是乡村文化或乡村休闲旅游形式。以乡村地居留、体验乡村生活和乡村民族文化为主体的方式,理解和享受自然、淳朴的农家饮食和文化特色。

1.2我国乡村旅游特点

1.2.1资源分布广泛、内容多样。我国国土幅员辽阔,纬度跨幅大,除高山、沙漠等少数地区外,广泛分布着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农民,他们在自然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世代不断的努力,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乡村景观资源。因此,我国的乡村旅游资源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广泛。同时,乡村旅游资源的组成,既有自然环境、物质成分,又有非物质成分。旅游资源多样化的组合形式,决定了乡村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既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区等不同的农业景观,集镇、村落等不同特点的聚落景观,又有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1.2.2乡村旅游产品地域性强、整体性鲜明。乡村旅游产品与乡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在不同的环境中,形成了不同的乡村景观类型。即使同一种景观类型,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又有不同的特征,如不同气候带形成了相应的农业带。而由政治、宗教、民族、文化、人口、经济、历史等要素组成的社会环境的差异性,又往往形成不同的乡村民俗文化和文化环境,如民族服饰、信仰、礼仪、节日庆典等。这种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各要素组成的复杂而和谐的乡村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

1.2.3乡村旅游活动规律季节性不强、淡旺季不明显。由于乡村旅游产品的休闲特性,来自大、中城市的游客,其活动就不单纯以观光式的大众旅游形式为主,虽然随四季的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运行规律表现出很强的季节性,但以体验为主的乡村旅游产品——“春之花、夏之绿、秋之实、冬之作”等等,却可以展现给都市的人们不同丰富景观与乡村文化氛围,从而与传统的旅游活动淡旺季有所区别。

2我国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2.1乡村旅游促进农村就业

2.1.1增加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关联度非常高的巨大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每增加1元收入,可带动关联产业4.3元的收入,而该乘数,在经济落后(边际消费倾向更大)的地区还要更大。

2.1.2促进多种形式副业的发展。我国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以务农为主要就业形式,往往无法达到充分就业,而旅游业则为农民提供了一个从事副业的好机会,农民可在农闲或旅游旺季,通过生产有乡土特色的小商品,提供农家住宿餐饮,采摘当地土特产出售,充当导游轿夫等多种角色来实现就业。这不但能成为他们进行充分就业的有益补充,而且在乡村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还可成为其就业的主要形式。

2.1.3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我国农民无法充分就业的关键原因之一,在于其自身知识技能有限,就业选择面较狭窄,无法应对高技术含量行业的挑战。发展乡村旅游业,可以将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和技术引入农村,为农民接触广大世界,提升自身素质,适应时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将为农民在转向其他非农产业就业时提高自身竞争力,提高成功就业的几率。即使这些农民不从事旅游业而继续进行农业生产,也有更大机会发展农业的前向生产和后向生产,从而促进其在农业领域充分就业。

2.2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

农民增收的困境在于有效就业不足,乡村旅游有助于促进农民充分就业,可以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旅游有助于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多收入。当前,农村发展观光农业,以吸引城市人来农村直接采摘瓜果、花卉等形式,使农民可将更多的农产品顺利出售,避免农产品销路不畅造成损失。同时,将农产品直接出售给最终消费者,也可获得更好的价格,从而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参加乡村旅游的游客会在乡村进行多种消费,如购买有民族风情或乡土特色的手工艺品,在农村享受农家饭和农庄住宿,需要导游及轿夫提供脑力、体力服务等,这些都将使农民获得新的收入渠道,农民可以从提供乡村旅游服务中得到更多的收益。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地方财政收入有望得到较大增长,其中部分可以转化为对贫困人口的转移性补贴,从而增加这部分人群收入,农民可以得到更多转移性收入。

3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

3.1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的素质

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是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关键,而旅游服务质量的高低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既要加强对乡村旅游服务人员的专业培训,督促并组织他们学习我国的旅游政策法规,规范他们的服务操作水平,端正服务态度,使他们具备承担乡村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也要重视对乡村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地培训。

3.2科学策划,丰富内涵,丰富产品结构,吸引客源

要坚持“因地制宜、布局合理、特色突出、发展协调”的原则,在充分考虑投入能力、市场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从当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生态资源、产业资源和人文资源出发,精心编制各具特色、切实可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和相应的布局建设规划。要通过系统规划,有机整合乡村旅游资源,认真科学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同时,还要加强文化内涵建设,以乡土文化为核心,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味和档次。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改变目前乡村旅游产品结构相似、档次不高的状况。在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民族风情和乡土文化上做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味和较高的艺术格调。加快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文化内涵丰富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格局。

乡村旅游经营者要以旅游服务为舞台,设计更多的主题活动,让游客参与进来,通过经历与体验,让游客从中获得精神的放松与娱乐,并让这种美好体验伴随着游客长久存在。

3.3突出特色,打造品牌

对乡村旅游的开发,要注意突出田园特色。项目开发要注重对乡村本色进行保护。对乡村旅游开发要加强科学指导,强化经营的特色,突出农村的天然、纯朴、绿色、清新的环境氛围,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要创立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对乡村旅游的宣传促销,拓展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把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列入旅游景点、景区、旅游线路推荐名录。鼓励乡村旅游经营业主以协会等形式组团参加省、市统一组织及推荐的促销活动。要鼓励和引导经营户根据导向和消费需求,依托产业特色、生态优势打造品牌景点;依托文化底蕴、特色民俗风情打造品牌活动;依托集观光导游员、民俗风情讲解员、特色活动指导员、农副产品推销员于一身的乡村旅游经营者队伍打造品牌服务。营造品牌促提高,经营品牌促发展,促进我国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新农村作出应有的贡献。

3.4加强领导,加大扶持

乡村旅游是丰富的旅游产品,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兴产业,它的发展需要全社会的关心,需要有关部门形成服务合力。因此,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加大扶持力度。要落实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专款专用,重点用于乡村旅游重点项目的扶持,示范村、示范点、示范户的奖励,以及发展乡村旅游业工作成效突出的县区、乡镇和村的奖励。同时,要落实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使办公人员能够更好地履行职能,为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良好条件。

4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展望

乡村旅游作为“绿色生态经济”和“体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现代都市人追求心灵回归的精神家园,是旅游业中日渐绽放的奇葩,是至今保存得最好、开发潜力最大的旅游资源,是实现落后农村脱贫致富、改善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文化交流、共同发展的重要渠道。通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乡村旅游必将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旅游方式的不断扩展和旅游内容的不断更新,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特殊的旅游活动,也必会不断地改变其方式和内容,不断地寻求最佳的方式来满足旅游者不断变化着的需求,使之成为一种重要而流行的旅游方式。同时,乡村旅游也会与各种旅游方式相互结合,共同谋求最佳利益,共同推动旅游业的前进。

5参考文献

[1] 王龙,武邦涛.乡村旅游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5106-5107.

[2] 李坚.基于swot-pest分析的乡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对策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7(12):193-194.

[3] 郭宾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j].新农村建设,2006(1).236-237.

[4] 曹辉,陈秋华,陈平留.乡村旅游发展ppt战略思考[j].技术经济,2006,25(1):1-3.

[5] 秦学.中国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优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8,29(6):715-718.

[6] 林刚,石培基.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认识—基于对20个乡村旅游概念的定量分析[j].开发研究,2006(6):72-74.

[7] 马勇,赵蕾,宋鸿,等.国乡村旅游发展路径及模式—以成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2):336-339.

第2篇:乡村产业的特点范文

一、丽水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加强旅游资源和乡村资源的整合力度,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配套建设,全力提升乡村休闲旅游服务质量,积极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全市乡村休闲旅游业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业绩。为进一步发挥旅游惠民富民功能,我市积极开展浙江省“十百千”和“百千万”旅游富民工程创建活动,目前止,全市创建农家乐休闲旅游村(点)346个,其中省级特色村27个、市级特色村38个,省级特色点16个、市级特色点79个;累计启动农家乐综合体创建项目39个。今年1至9月份,全市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点共接待游客936.04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31%;总营业收入6.8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3.1%。

二、丽水市乡村休闲旅游呈现的主要特点

(一)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品位独特

丽水的自然环境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7%,是个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绵绵高山孕育了众多江河,是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灵江、闽江、福安江六江干支流源头区。瓯江是丽水第一大江、浙江第二大水系,贯穿全市9个区县(市),境内长309.4公里,流域内山高水深、景观多变,众多的乡村就分布在多样复杂的山区地形中,造就了美丽的乡村风光。丽水同时是长三角地区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由于地势起伏升降大,气温差异明显,具有“一山四季,山前分明山后不同天”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避暑胜地。丽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蕴育了黄帝文化、石雕文化、好川文化、华侨文化、剑瓷文化、香菇文化、廊桥文化、畲族文化、瓯江船帮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独具农耕文化的魅力。

(二)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理念创新

由于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山村)资源优势,我市一直以来都将发展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作为以农兴旅、以旅助农,推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亮点来抓。为全面落实“绿色崛起、科学跨越”战略总要求,打响“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区域品牌,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引领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我市在全省甚至在全国率先提出“农家乐综合体”的概念,在全市谋划创建养生养老型、高山避暑型、民俗风情型、参与体验型、乡村民宿型、休闲农庄型等六大类型的农家乐综合体。

(三)乡村休闲旅游与大景区联动发展

目前,我市有4A级旅游景区18家,旅游景区的建设对乡村旅游(农家乐)拉动作用明显。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遂昌原生态农产品的畅销,七山头土猪、黄泥岭土鸡、金竹山茶油、北界红提等原生态精品农业迅猛发展。围绕“经营山水、统筹城乡,全面建设长三角休闲旅游名城”发展战略,遂昌县把农家乐休闲旅游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性产业来抓,立足小山村,发展大产业,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得到迅猛发展,成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的最大亮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全县上下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全民参与、惠及全民”的旅游经济发展核心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多种模式并举

为逐渐缓解我市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同质化、低端化等发展阶段的矛盾,我市导入多种模式促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一是“工商资本”模式。通过招商引资,由工商投资者选择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与经营。村民将闲置民房和土地出租给公司获得租金收益,同时可以为公司提供劳务支出获得工资收入。二是“协会+经营户”模式。即通过提高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以协会为经济主体开展经营管理和宣传营销的模式。目前丽水全市已经建立起了市、县、乡、村四级农家乐协会,实现抱团发展,避免了经营户之间的恶性竞争,加强了行业管理和自律水平。三是“村+合作社”模式。农家乐乡村旅游合作社是农家乐经营户自愿联合,通过共同所有和民主管理来满足共同的经济和社会需求的社团组织。同时,我市通过政策创新与公共财政的引导投入,调动了各方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了我市乡村休闲旅游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丽水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休闲旅游同质化现象明显

丽水目前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特色不突出、农味不浓、野趣不精、乡韵不足,尚未形成典型的“一村一品”、“一户一景”的格局。农村城市化、产品趋同化倾向严重;忽视游客对参与度、休闲度的诉求,休闲娱乐型与休闲度假型旅游产品明显不足,至于康体养生、民俗体验、科普科考、寻幽探险等高层次的专题类乡村旅游产品则更少;与农林牧业发展结合不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缺乏深层次开发;大部分乡村住宿设施表现为“城市宾馆”的简单版,偏好功能性供给,缺乏主题、特色和乡村风情。

(二)乡村休闲旅游基础配套建设相对滞后

由于丽水属于全省的经济后发地区,道路、能源、消防、环保等基础性和功能性设施投入不足,乡村休闲旅游点的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水、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传统村落景观、特色民居和民俗风情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干扰。部分村民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和小农意识制约,环境保洁意识差,村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一定程度制约我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远离长三角地区的区位劣势尤其成为主要的制约因素。

(三)乡村休闲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有待理顺

乡村休闲旅游是一种涉及面广、关联度高的综合性产业,其行业管理涉及农业、林业、水利、旅游、食品监督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造成许多乡村旅游地出现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行业标准或规范缺乏,进一步限制行业发展。

(四)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要素制约明显

一方面,丽水作为我省的欠发达地区,政府对乡村休闲旅游发展主导资金投入不足,同时由于我市经济不发达,很难吸引好的客商投资乡村旅游项目,因此,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旅游的规模化开发。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由于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农办、农业、林业、水利、建设、交通、国土、旅游等多个部门,而各个部门对建设项目各有要求,资金下达方式各不相同,项目和资金整合度不高,也导致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等问题。另外,乡村休闲旅游从业者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系统和专业的学习培训。目前我市乡村休闲旅游粗放经营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其可持续发展。

四、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实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近期连续出台了推进美丽城乡建设、打造生态旅游名城和加快生态旅游业发展意见两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作为我市的第一战略支柱产业的主体地位,丽水乡村旅游正迎来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全方位推进我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必须要努力实现在思想认识、发展理念、政策扶持等方面形成共识。

(二)规划引领,在打造“第一支柱产业”中凸显支柱作用。

根据发展定位,在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把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一个重要产业纳入建设整体规划,制订出契合实际的乡村旅游近期、中长期发展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乡村休闲旅游可持续发展。突出一县一主题、一县一特色,着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同时,加快建立乡村旅游法规体系,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乡村旅游促进计划》《乡村旅游地规划与建设条例》《乡村旅游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乡村旅游质量投诉与责任事故处理条例》等配套措施,引导村旅游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

(三)注重特色,努力培育乡村休闲旅游精品

特色是旅游产品保持顽强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就是需要挖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三农”文化。全市各县(市、区)要进行全面统筹,实现差异发展,推进“一县一特,一村一品”等发展战略。在发展乡村旅游产品时,要突出农村生产生活形态,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渔业文化、养生文化、风水文化、民俗文化等,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要加快推进“农家乐综合体”创建,实现农家乐乡村休闲旅游由低级向高级、同质化向差异化、单体经营向集群布局三大转变。通过“吃、住、行、游、购、娱、养”七要素的合理集聚,建成多功能的宜居、宜业、宜游、宜养乡村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和乡村休闲养生旅游集聚区。

(四)推进融合,实现乡村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

要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充分利用森林旅游资源、水利旅游资源、农业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乡土文化资源等,通过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依托农家、连接户外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格局和模式,并通过户外休闲运动、乡土娱乐活动以及参与性的劳动体验活动等,推进乡村休闲旅游转型升级。同时,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紧紧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品牌定位,将养生元素融入乡村休闲旅游产品,让人们在休闲旅游的同时得以养生,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五)加强保护,做足乡村休闲旅游特色文章

乡村休闲旅游主要面向城市居民,一定要保护和传承好乡村本土文化,突出“乡村”特色,尽量消除“乡村城市化”。一方面要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保持农业在生产活动中的比重,使农村回归它最质朴的美丽。另一方面要保护和挖掘当地民俗文化,要培养乡村休闲旅游接待地的居民对自己独特的地方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确保传统核心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同时要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尽量避免资源的简单粗放使用,杜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性开发。

(六)狠抓投入,推进“1311”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建设

为有效优化我市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整体旅游品牌形象,切实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今年,我市提出实施旅游“1311”行动计划,重点围绕5A级旅游景区创建、高等级旅游景区揽、旅游招商引资以及乡村旅游示范村培育等进行全面推进。下一步,我们通过标准制定、政策扶持、责任落实方案实施和计划落实等措施,按照成熟一个评定一个的要求进行积极培育和扶持,使之成为我市乡村休闲旅游重要平台和窗口。

(七)培养人才,提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第3篇:乡村产业的特点范文

一、指导思想

围绕“突出山区特色,培育支柱产业,建设和谐秀美乡村”的工作思路,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主线,牢固树立“特色化、集约化、规模化”的大旅游、大发展意识,结合我镇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和潜力巨大的特点,以民族文化底蕴、宗教建筑、自然生态和特色种植基地为依托,以促进农民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为目的,以新农村建设和景区(点)为发展重点,抓好乡村度假型、依托景区型、农业观光型、产业带动型、民俗风情型等乡村旅游业类型,大力发展农家乐和农家旅馆,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特色鲜明、效益可观、环保一流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二、目标任务

乡村旅游规划范围为新村点至上庄村,依托新建乡村旅游门楼、红色景点、绿色生态、宗教寺庙等旅游景点,利用乡村农舍、瓜果园、有机农业基地、苗木种植基地、特色养殖基地、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开展以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乡村闲趣为内容的旅游活动,通过整合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交通、农田水利建设、危房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一事一议”工程建设、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使乡村旅游成为我镇旅游业突出亮点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力争2020年完成特色养殖基地1000亩,有机农业基地1000亩,瓜果园500亩,休闲度假农庄3家,农家乐10家,农家旅馆8家,年接待能力20万人以上,把镇打造成全县乡村旅游示范点。

三、领导机构

为切实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党委副书记、镇长任组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成员的乡村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镇生态创建办,生态创建办负责人肖建胜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本镇的乡村旅游发展实施工作。

四、方法措施

1、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新农村村点建设与乡村旅游景点建设相结合,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之一,充分把握机遇,加大力度,积极整合项目资金,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解决乡村旅游资金“瓶颈”。

2、发展乡村旅游与推进现代农业相结合。紧扣镇建设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使发展乡村旅游与镇农业发展的总体布局相协调,并与全镇的旅游发展规划相衔接,充分依托我镇生态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宗教文化等各种资源,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典型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发展。坚持以村为单位发展特色农业,块状发展,形成规模,体现特色,集聚发展,实现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有效结合。

3、发展乡村旅游与建设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相结合。我镇以蜂蜜、有机蔬菜、有机草莓、黑山羊为代表的优质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为了使农民手中的农产品转化为商品,有效改变农业粗放型的现状,通过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增加农产品就地消费份额,实现农产品就地转化升值。

4、发展乡村旅游与农村清洁工程相结合。环境是旅游的基础条件,要帮助农民提升环保意识,充分改善和维护好当地的生态人居环境,坚持做到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环境条件,帮助农民改善卫生条件和接待条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通过发展旅游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当地群众的根本利益。

5、发展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保护相结合。着力在提高乡村旅游文化品位上下功夫。对于具备开发潜力的民俗文化,要引导和激发本地农民的认同性与自豪感,重点挖掘和保护原生态民俗风情的文化内涵、生活特色,以“富、学、乐、美”为最终的发展目的。

第4篇:乡村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 瓶颈 创新 昆明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活动场所,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是破解“三农”问题、缩小收入差距、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各地旅游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领域。昆明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上世纪80年代旅游业就开始起步,90年代以后昆明市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形成了较大的规模,部分地区成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省级旅游特色村、2个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昆明市乡村旅游业逐渐陷入了具有“三化”(老龄化、同质化和初级化)和“三性”(相似稳定性、主体分散性、产业要素约束性)特征的“双三”发展瓶颈期,极大地制约了昆明市乡村旅游经济与社会功能的发挥,亟需通过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予以解决。

一、昆明市乡村旅游业面临的瓶颈

(一)旅游产品老龄化

根据巴特勒的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昆明市乡村旅游业早年开发出的产品已经逐渐步入停滞期或衰落期。从总体上看,昆明市乡村旅游产品的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以昆明市团结镇为例,1998年,依托建设昆明大旅游的战略部署,在昆明市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精心规划和指导下,团结镇农家乐旅游蓬勃发展,先后辟建了滑草场、豹子箐、大河果园等旅游项目,这些项目由于起步较早特色鲜明,短期内迅速成为昆明市乡村旅游示范点和云南旅游发展的亮点,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反响。然而在其后多年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这些旅游景点一直未推出新的旅游产品,原有产品的老龄化特征十分突出,对游客的吸引力大打折扣,景区效益徘徊不前。

(二)旅游产品同质化

旅游产品同质化也是制约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之一就是产品具有特殊的生命力和感召力,生命力就是吸引力也是竞争力。但昆明市乡村旅游的区域特色越来越被淡化,产品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不同地区推出的乡村旅游产品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基本雷同,缺乏特色。从形式上来看,昆明市不同地区乡村旅游基本上表现为农家娱乐、果田园采摘观光、民俗民居体验、森林湖泊康体休闲等几种有限的形式;每一种旅游形式从内容上看也基本相似,以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盘龙区双龙乡遍地开花的农家乐为例,现阶段其消费内容一般都表现为、麻将类简易娱乐活动和以品尝花椒鸡为代表的饮食消费,双龙乡如能充分发挥其乡村旅游示范点的示范作用,淡化同质复制,丰富业态内涵、提升旅游品质、强化生态关切,将能打造出一批适合本区域的新颖特色的乡村旅游精品。

(三)旅游产品初级化

一般而言,乡村旅游产品的层次越高,满足需求等级也就越高;游客的旅游动机越强烈,停留时间和综合消费水平也相对较高,旅游资源的价值也可以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旅游经济学理论根据层次的不同通常把乡村旅游产品分为层次较低的旅游观光产品、中级层次的旅游体验产品和处于高级层次的旅游认知产品。依据旅游产品层级理论进行分类,昆明市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处于较低层次。例如昆明市西山区猫猫菁,该景区位于具有“滇中第一佳境”之誉的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的西山旅游景区内,资源禀赋丰裕,区位条件优越,完全可以打造成高品质,高层次,无可复制及取代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但该景区至今还停留在“农家乐”的初级层次上,只发挥了乡村餐馆的功能,供给游客的只有麻将和农家餐饮,游客停留时间和消费内容受到极大限制。

二、昆明市乡村旅游困境成因

(一)乡村旅游资源的相似性

由于自然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昆明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田园景观、农村面貌差异甚小,加之不同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同,农村的生产方式相差不大,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基本相同,民间习俗保存大致相似,由此导致乡村旅游资源的区域相似性。旅游资源的相似性是造成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基本原因。如晋宁核桃园彝族乡和安宁莫南德彝族乡虽相隔甚远,却在乡村、乡风、乡俗,乡土、乡景、乡习上都有极大的相似性,语言服饰虽沿袭数代,也几乎完全一样,没有差异性的景点很难符合重游者求新求异的审美需求。

(二)旅游开发主体的分散性

昆明市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以独立农户(“农家乐”业主)为主,集体经济(负责经营某些基于集体土地的休闲娱乐项目)和外来企业(部分旅游项目的租赁经营)为补充,开发主体比较分散。例如安宁沿川农家乐的就有上千户,但多是自办自管的“夫妻型”“家庭型”店。由于开发过于分散,出现服务难以到位,促销难以及时,必要硬件设施难以完善,服务和接待能力难以估计等系列制约因素,而这些占据多数的独立组成的个体农户,资金规模较小,缺乏升级改造所需的资本,缺乏经营管理的较高技能,产品营销渠道狭隘和市场开拓能力较低,缺乏产品创新的基础。

(三)旅游产业要素的约束性

现阶段,国家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十分严格,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尚未具有明确的法律保障,属于优良旅游资源的森林、水域的旅游利用受到诸多限制,加之乡村地区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增加了旅游开发成本,旅游业发展面临诸多制约,加之其他不确定风险因素的影响,导致乡村旅游项目在招商、落地和运营过程中出现很多困难,令不少外地大型企业望而却步。例如东川区红土地的大地景观被一些艺术文化精英发掘为摄影家乐园后,游客量逐年增加,市场反应却延迟,当地乡村旅游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偶尔被个别企业作为投机对象,根本无法起到带动红土地乡村旅游产品升级、业态创新、提升发展的作用。

三、昆明市乡村旅游创新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1、城乡统筹,农旅互动。抓住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构建“三农”支撑旅游、旅游提升“三农”的良性互动格局。

2、一县一题,差异发展。依托各县(区)农业基础、特产美食与文化景观,确立各具特色的主题(如寻甸草山畜牧游、石林撒尼村寨游),实现差异竞争、协调共进。

3、依托“三农”,强本固基。通过现代新农民、农村、农业建设,培育特色创意农业、文化生态村寨,为乡村旅游产品创新奠定基础。

4、业态创新、产品升级。加强乡村旅游业态创新的研究与引导,制定乡村酒店、营地、会所等新业态的建设与认证标准,丰富特色体验项目和参与性活动,完善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产品。

5、引进企业,借势转型。利用农业龙头企业、旅游企业集团和相关企业的力量,通过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娱乐项目,实现乡村旅游业的转型。

6、先行先试,政策突破。借助云南省旅游产业综合改革的机遇,集思广益,鼓励创新,积极探索,开展试点,努力解决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土地供给、中介服务、能力建设等问题。

(二)主要对策

1、加强农民创新和创业能力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农业、旅游发展,通过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或乡村旅游协会组织师资力量,加大农民创新、服务、经营、管理的培训,提高创新、创意和创业能力,夯实乡村旅游产品推陈出新的基础。

2、探索旅游专业合作社运作模式。根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特色种养园区、乡村酒店和营地、乡村娱乐项目等领域的试点,探索乡村旅游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壮大乡村旅游开发主体的力量,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3、培育特色村镇和创意农业。结合新农村建设,通过建设、申报省级旅游特色村、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村(镇)来推进村寨的景观化、特色化、旅游化,并借鉴北京、成都、杭州等地的成功经验,以磨南德、核桃园、苏撒坡等地为试点,促进创意农业逐步壮大。

4、依托龙头企业与农业园区推进业态创新。充分利用晨农、金江、斗南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基础和优势,发挥以石林台创园、安宁现代农业示范园、宜良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为代表的农业园区的作用,拓展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

5、推进土地流转和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改革。加强对基于休闲旅游功能的乡村土地流转问题的调研和探索,选取西山猫猫箐、团结龙潭、晋宁核桃园等地进行试点,在遵守国家法规、保证村民利益的前提下稳妥推进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改革。

6、引进大型企业开发新型乡村旅游项目。总结北大营、星河温泉等旅游项目的经验,通过招商选资,引进有实力、负责任的大型企业介入休闲、娱乐、度假项目的开发与建设,促进开发主体的多元化和产品的体系化。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时,昆明市应正确分析乡村旅游发展困境及其根源,充分利用外部机遇,加强理论研究,开展试点示范,推进资源依托、开发主体、制度安排等领域的创新,精心打造突出昆明浓郁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业。

参考文献:

①熊凯. 乡村意象与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9,18(3):70-73.

第5篇:乡村产业的特点范文

在大众休闲、产业融合、“互联网+”、生态文明、跨区域联合等新的背景下,传统的观光游已经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旅游业亟需转型升级。石林旅游发展优势明显,在当前旅游大形势下,只有巩固发展观光旅游,大力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加快推进休闲度假、生态科普、乡村旅游建设,积极开拓市场,才能有力促进石林旅游的转型升级,实现石林全域旅游的快速发展。本文将从乡村旅游经济发展视角,探讨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一、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底,石林已经拥有7个阿诗玛民族文化旅游生态试点村、34家乡村旅游经营点、观光果园13个,主要分布在石林至乃古石林公路沿线。以果品为主,兼观花赏叶,树种有甜柿、红梨、油桃、杨梅、布朗李等。初步形成了生态休闲、参与体验、科技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类型,培育了以龙居园“农家乐”为代表的一大批乡村旅游点,乡村旅游发展迅速。

按照乡村旅游特点来分,旅游点中乡村民俗点9个,乡村休闲游点11个,乡村历史遗址和遗迹5个,乡村地文水文景观点3个,农业产业化与产业庄园点2个,乡村购物旅游点2个,乡村园林旅游点13个,现代新农村点2个,乡村康体疗养点2个,乡村传统农业点6个,乡村红色旅游点4个,乡村美食旅游6个。“十二五”期间,石林全县旅游综合收入143.01亿元,年平均28.6亿元;其中乡村旅游年均收入超过了4000万元,成为石林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石林乡村旅游的特征及乡村旅游经济SWOT分析

(一)石林乡村旅游的特征

v观石林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具备三个特征:第一,乡村旅游者以大众型为主。来石林旅游的游客大多数以家庭为单位,中青年旅游者居多,职业方面以企业员工、学生、公务员等为主,出游者收入以中高收入群体为主,出游时间以周末和假期居多。第二,乡村旅游者以近域性为主。从客源地看,游客大部分来自云南省内,例如曲靖、红河等周边地区,以及离云南省较近的浙江、广东等省外地区,,有少部分来自国外的民族文化考察专业人员。第三,消费者行为特征明显。以乡村观光旅游、乡村传统文化考察和乡村风味品尝为主,自驾游的出游方式较多,家人、亲朋一起出游的占较大比重,游玩逗留时间一般为短期(一日游),平均消费水平较低。

(二)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SWOT分析

SWOT分析就是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四个方面,综合分析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条件。

优势方面,石林具有世界自然遗产的圈内优势,同时离省会昆明很近,具备良好的交通优势。此外,石林的乡村旅游产品契合消费潮流。劣势方面,石林基础建设相对薄弱,有待完善;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缺乏鲜明独特的旅游形象;旅游开发资金严重缺乏,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以政府筹资为主,融资渠道狭窄;生态文明程度低,环境保护机制缺乏。机遇方面,国家正在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之昆明市正在倡导旅游二次创业,这为石林进一步发展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带来了良好机遇。威胁方面,石林首先面临着省内外其他旅游地的激烈竞争,其次面临着旅游要素不全的威胁,对石林旅游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制约;最后,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开发问题,同样是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威胁。

三、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稳定发展,石林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推动了石林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了石林旅游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石林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旅游开发资金匮乏,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石林县属于彝族自治县,很多乡村还处于贫穷状态,经济发展落后,无法依靠自身力量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以政府筹集资金为主,尚未引入有效的市场机制,因而资金来源渠道狭窄,所能筹集的乡村旅游开发资金匮乏,制约了石林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来看,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缺乏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道路、停车、娱乐、购物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游客的数量。加之乡村旅游服务队伍中大多为农民,缺乏系统的服务和管理培训,导致乡村旅游服务水平较低。

石林县乡村旅游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合理规划。从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看,乡村道路路况较差、停车难以满足需求、厕所卫生较差、公共设施严重不足;从乡村旅游服务支撑看,农家乐、客房等设施简陋,卫生状况不好,加之服务员多为村民,因而礼仪、态度等参差不齐,服务质量较低。

(二)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效应不明显

目前,石林乡村旅游产品中,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居多,休闲、专项类乡村旅游产品明显不足,局限于果园采摘、农家乐、渔家乐方面。尤其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多为古镇古村及古建筑景观观光,而反映石林乡村生产、乡村生活、乡土民俗以及以彝族文化为底蕴的民族生活、刺绣文化、民间音乐、传统艺术、传统工具、民风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乡村旅游产品较少。

由于乡村旅游分布较散,乡村旅游的品牌效益不强。石林乡村旅游开发点多面广,不同乡村旅游点之间比较分散且缺乏紧密联系,景点之间线路缺乏合理规划,游客安排不能实现统筹和协调,和城市景区(点)更缺乏有机联系。加上宣传力度不大,石林乡村旅游市场知名度不高。

(三)旅游要素不全,生态文明程度低

吃、住、行、游、购、娱是旅游六要素,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会对旅游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目前石林乡村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设施简陋、设备不足,部分农家乐客房、餐厅、茶楼等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较差,而且缺乏综合性的大型购物场所,娱乐场所匮乏,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青少年儿童求知、求真、求趣的需要。

石林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程度低,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农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随地堆放农业、生活废弃物,污水随意排放、厕所设施简陋,导致石林乡村旅游存在生活污水、固体废物问题十分严重,农村旅游景区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四、石林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的对策

旅游转型期,石林要依托其区位、资源等优势,充分利用旅游业二次创业、国家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等外部机遇,努力克服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推动石林乡村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一)完善资金支持,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石林县应加大对乡村旅游的资金扶持,多渠道多方式筹集乡村旅游发展资金。除了加强政府的资金支持外,还要重视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多元化的乡村旅游投资与经营机制。通过制定吸引工商资本、民营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的优惠措施,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乡村旅游投资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多种参与建设的方式,例如参股、独资等等;同时,鼓励乡村旅游点周边村民以土地、房屋等方式投资入股参与建设,实现石林乡村旅游的多元化投融资模式,确保筹集更多的乡村旅游发展资金。

石林还应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项目资金补助力度,夯实旅游基础设施。结合各个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建设实际,采取不同的扶持措施,加快乡村道路、卫生、环境设施改善建设,推广农村安全饮水和能源改造工程,同时逐渐推进购物场所和娱乐场所(设施)建设。在此基础上,建立乡村旅游发展的服务体系,协调相关部门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者的培训和教育,努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水平。

(二)开发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加强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

乡村特色旅游产品开发方面,石林县首先要引导和发展农家乐、乡村观光、农业旅游园、现代新农村以及乡村自我发展等乡村旅游产品,增强乡村旅游的体验性,完善农田景色观赏、农活体验、垂钓、野味餐饮、住宿、游乐等旅游服务项目,大力发展都市农庄。其次,加快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快建设乃古石林现代农业休闲区、大叠水乡村旅游度假区、大力发展乡村俱乐部、乡村康体养身、乡村生态、乡村度假村、企业庄园、产业庄园等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形成能适应不同市场需求的石林乡村休闲度假的产品体系。再次,注重民族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借助阿诗玛文化,发展古镇古村、主题文化村、乡村博物馆和乡村书画、民间戏曲、民间音乐、民间游戏、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乡村民俗旅游活动,使石林的乡村成为阿诗玛文化体验的大观园和活化石。最后,根据消费层次进行市场细分,根据市场细分结果开发多种形式的乡村旅游客源市场。例如通过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的打造,推进多条线路的乡村观光游、生态游、度假游等,突出石林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提高乡村旅游产品品牌知名度。

此外,加强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市场营销和宣传工作,通过乡村旅游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立,广泛利用网站、媒体、会议、节庆、合作组织等宣传媒介,加对石林乡村旅游市场的宣传推广,提高石林乡村旅游市场和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三)培育旅游业发展要素,重视生态环保

石林乡村旅游要在稳步推进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前提下,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传统要素,新建和完善餐饮店、宾馆旅社、购物超市、娱乐场所,同时优化旅行车服务,方便游客出行。重视对旅游服务业的监督和管理,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旅游知名度。

石林县还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的生态环保问题,努力改善乡村旅游生态文明程度。为此,石林要积极整治农村生态环境,强化农民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健全环境保护机制,建立污水排放、垃圾堆放等办法以及奖惩制度。通过乡村旅游环境的优化,不断提高乡村旅游生态文明。

五、结语

第6篇:乡村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并发挥枢纽作用的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级。

乡村旅游开发是中心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一般都存在城市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许多中心城市都涵盖了大面积的城郊地区,不少中心城市的城郊面积甚至大大超过了中心城市主城区。从地域上看,中心城市的城市郊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的启动,旅游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专线旅游不断减少,短线旅游和城市周边旅游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以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一、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

(一)资源特征

1 圈层分布。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呈现出圈层状的特征。一般由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和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3个圈层组成。(1)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近郊为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设施和城市景观的延伸,也有交错分布的农村田园,呈半乡村景观。这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生产资源大多是以时令果蔬、花卉、苗木和药材等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这些经济作物的物产以及形成这些物产的条件和生产过程所具有的景观环境,构成了以经济物产资源为主的、城乡气息交融的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2)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离城市稍远的“中郊”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以农民生产劳作和生活场景为主,形成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观。田园风光结合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和人文风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中郊乡村所具有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通常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开发利用最普遍的资源,也是最典型的乡村旅游资源。(3)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在这一区域中,乡村旅游资源与大面积的山林、河和湖等自然资源相结合,并与颇具特色的乡村社区生活方式构成乡村旅游资源。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乡村性和生态性互相交织。

2 同一圈层的乡村旅游资源差异不明显,呈现同质化的趋势。由于中心城市涵盖的城郊,在同一圈层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十分相似,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成条件大体一致,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大致相同,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异,呈现出外部相似的宏观特征和资源同质化的趋势。

(二)市场特征

中心城市既是旅游客源地又是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中心城市主城区的本地居民以及外地中心城市来的游客。

1 本地居民客源市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较好,通常与城郊地区有通达的公路和便捷的班车往来,游客乘车方便,旅途时间短,城市居民周末出游具有便利的条件。中心城市的本地居民客源覆盖面很广,既包含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高消费人群,也包含普通工薪阶层、离退休职工和学生等,尤以后者为众。旅游方式以散客和家庭式出游为主,团队旅游较少。旅游时间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游客较少,其中假日客源最多,无明显淡旺季。由于距离近和交通方便,属大众化消费,重游率较高。

2 外地游客客源市场。外地游客是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外地客源市场充足。同时,许多中心城市还是优秀旅游城市,每年有数以百千万计的外地客源。中心城市的光环效应会辐射到城郊的乡村旅游,中心城市巨大的客源优势也会影响城郊的乡村旅游,并由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一般情况下,早期吸引外地游客的是少数典型的乡村旅游地,随着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不断开发,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愈渐明显,中心城市逐步成为城郊乡村旅游游客的中转站和疏散地。

(三)产品特征

与其它旅游产品相比,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其所具有的乡村性和复合性。从乡村性特征来看,当前一部分乡村旅游产生于城市近郊,展示的是现代农村、农业的风貌,如农业高科技园游览等,但乡村旅游的主流产品仍然是具有原生态的乡村旅游产品。实践证明,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乡村性。从复合性特征来看,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它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生态、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优势互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三统一,是现代旅游业和农业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一般旅游产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乡村旅游走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示范点”示范相结合的道路。自2001年推荐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候选点以来,各地都很注意示范点的建设,许多地方性中心城市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都设有乡村旅游“示范点”。

由于各种原因,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同质化倾向。由于乡村旅游是资源依托型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必然会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加上乡村旅游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同质化相对比较严重,表现为产品定位模糊,有雷同趋向;活动内容简单,项目互相模仿;主题形象不鲜明,缺少营销策划;缺乏创新性的经营理念等。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原因除了资源同质化、产品初级化以外,还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道路有关。在资源同质、文化同源和地理位置邻近的背景下,首个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在示范中树立起了榜样,但也有一些地方盲目仿效和跟风,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由此加剧。

2 质量参差不齐。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地一般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加上乡村一般缺乏发展旅游所需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乡村旅游点大多面临着开发和保护不力、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乡村旅游点,尤其是政府扶植的示范点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就开发了成效显著的旅游产品。例如,2009年厦

门市市、区两级政府投入了1200万元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致力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五峰村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启动,截至2010年2月,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农民的直接收入达270多万元,同比增长480%,带动了五峰村周边劳动力107人就业,远远走在了同类旅游产品的前面。

3 空间分布以点状、轴带状不连续分布。许多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点,尤其是小规模的“农家乐”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它们在空间上以点状分布为特征,散落于各处。若有聚集,则大多与资源的自然禀赋有关,或者与交通线路相联系,在这种状况下,乡村旅游地就呈轴带状不连续分布,乡村旅游活动大多数以—地游或—线游(尤其是—地游)为主。

三、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策略

(一)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充分利用各圈层资源的不同特色打造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对同一圈层的同质化旅游资源则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错位开发,使各产品之间、各产品线之间存在横向或纵向的互补关系,而非同质关系。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首先要以科学的市场分析、资源调查以及合理的产品定位为基础,对开发地和开发项目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排除掉不适宜开发的项目。为了避免开发者盲目逐利或跟风开发某一种产品,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引导,如对有特色的产品提供优惠政策和专业支持渠道等。此外,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地域分布特点的不同,对乡村旅游的类型、结构和规模进行统一合理布局力避乡村旅游“一窝蜂”发展。在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设计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分别向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度、忠诚度,总体上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构建环城游憩带

乡村旅游点主要分布在城郊,与其它景点一起环城形成不规则的游憩带,环城游憩带的形成与建设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中心城市的关注,但对大多数地方性中心城市而言,环城游憩带尚处于发展初期。

环城游憩带的建设可以将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置于整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背景上统筹考虑,使乡村旅游产品更好地与主城区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对接,在充分满足目标客源市场需求的同时,合理分工协作,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各个乡村旅游点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效用,分享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构建环城游憩带首先要将环城游憩带的规划纳入到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和建设。通过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以项目和资金两个手段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确定开发重点,并在资金、土地、配套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和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开发理论,优化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实行“以重点景点为依托的据点式开发和以点穿线的开发相结合”,即以具有一定发展条件的重点旅游点为基础,建设和开发形成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然后逐级扩散,开发次一级旅游区域,最终形成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优化的点轴系统。

环城游憩带的构建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对城乡旅游一体化和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环城游憩带的构建,不但可以满足中心城市居民及中心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而且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城市中心旅游热点的环境压力。二是环城游游憩带的构建可以与城市旅游相辅相成,提升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三是环城游憩带上的各个片区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区分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定位,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形成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

标准化的思想是对基础标准、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生态保护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既可以维护乡村旅游者的利益,也可以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行为,还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2004年,上海市率先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而后不少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规范,对经营“农家乐”和发展乡村旅游等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在实践中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务部《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更是促使乡村旅游的管理深度得到有效拓展。但从总体上看,乡村旅游标准的针对性、体系化还必须加强,而且标准的颁布多用于衡量,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要执行和参照执行各种乡村旅游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制定新标准前应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并且要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订完善。

做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与推行。大力加强对乡村社区的标准化宣传教育,发挥乡村旅游标准化先发地区和优秀经营户的示范效应,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实施动态管理,大力推动优秀旅游乡村的发展,注重乡村社区的参与,加强参与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通过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

(四)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

地方性中心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地方性中心城市往往既是区域旅游目的地,又是区域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它承担着区域旅游经济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因此,应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

1 城乡旅游产品互补。市场需求多样化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旅游地为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城乡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导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品各具特色,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打造城乡互补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旅游者的需求和同类旅游者的不同层次需求。

2 城乡客源市场的互补与共享。城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一级客源市场为中心城市居民,二级客源市场可以是来自中心城市旅游的分流客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农村居民利用农闲时节,到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构成城市旅游客源。鉴于此,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促进城乡旅游市场的共同繁荣。另外,从大区域来看,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同属中心城市旅游,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应进行整体营销,进行统一的形象定位,共同开发中心城市以外的客源市场。

3 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可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理念,统筹区域规划,整合资源,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以促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最终实现城乡旅游共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

注释:

①葛全胜、吴殿延《西部旅游开发战略的初步探讨》,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1期第21至28页。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2]孟明浩,顾晓艳,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2,(6):71-75

[3]王林,喻考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旅游研究u]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13-116

第7篇:乡村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乡村旅游;SWOT;分析;发展策略;丰县

乡村旅游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有百年以上历史,是发达国家发展农村地区经济的重要手段,备受世界各国政府关注[1]。中国乡村旅游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目前,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旅游景区(点),一半以上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五一”、“十一”和“春节”三个旅游黄金周,全国城市居民出游选择乡村旅游的约占70%,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乡村旅游市场。旅游产业的发展参与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去,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促进城乡和谐发展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丰县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

丰县隶属江苏省徐州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七县结合部,淮海经济区中心地带。地形上为黄泛冲积平原,地势高亢、平坦,地面高程一般34.5-48.2米之间,西南略高于东北。以大沙河为界,东有郑集南北支流,流向自西向东;西有复新河水系,流向自南向北;废黄河经过治理,引入长江水,形成了大沙河带状水库。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典型,农业生产的条件优越。丰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征程中,应结合农村发展实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一)优势(Strengths)

1.乡村旅游资源丰富

丰县古称秦台、凤城,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享有“先有徐州后有轩,惟有丰县不纪年”之美誉。因汉高祖刘邦诞生于此,被称为“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众多的两汉文化旅游古迹、名胜景点散落于乡村地区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见表1)。丰县盛产许多“名、特、优、新、稀”农产品,是全国果蔬生产十强县,全县果园50万亩,是江苏最大的连片果园,被誉为“红富士之乡”、“ 苏北果都”,集中分布于百里生态旅游观光带沿线。丰县还是著名的特种蔬菜之乡,牛蒡、芦笋、山药、黄皮洋葱、白蒜等特种蔬菜畅销海内外,是全国最大的芦笋生产基地。丰富的土特产品提供了充足的旅游商品,每年举行隆重的梨花节、红富士苹果节和伏羊节。吃农家饭,体验果农生活,赏花、摘果、购生态绿色食品成为丰县乡村旅游的品牌和本土特色,吸引着大批的海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

2.区位条件优越

丰县地处徐州的两汉文化旅游圈内,是淮海经济区内的主要旅游节点地之一、徐州都市圈乡村旅游的核心,也是徐州都市圈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吴必虎[2]先生的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理论,丰县仅距徐州主城区75千米的距离,坐车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非常适宜徐州市区居民到乡村体闲的需要。丰县历来有“四省通衡”之称。南靠陇海铁路,北依孔孟之乡,东傍京杭运河与京沪、京福干线,西近京九铁路。以县城为中心,有八条一、二级公路通向全国各地,为丰县乡村旅游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市场开发潜力大

对客源市场的分析和预测是进行旅游开发的前提。丰县地处我国我国人口稠密地区,作为沟通南北、东引西移的商品集散中心和省级苏鲁豫皖边界贸易市场中心,为重要的一级旅游市场,潜力巨大。徐州都市圈中心城市――徐州,是丰县乡村旅游重要的二级客源市场之一。徐州为较大城市拥有中国矿业大学等11所普通高校,7万多名在校大学生。成人高校在校学生近3.7万人,各类科研机构31所,在淮海经济区位居第一,学生也是乡村旅游重要的客源。周边城市如济宁、商丘等是重要的三级客源市场,并且每年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2006年,接待海内外游客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亿元;其中,梨花节期间接待游客人数就达11.2万人次,收入2500万元。

(二)弱势(Weaknesses)

1.乡村旅游开发的质量不高、特色不足

丰县是江苏省重点扶贫地区,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比重的80% ,城市化水平低,县乡财政难以抽出大量的财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民间集资和招商引资的难度较大,难以筹集到大量资金供给乡村旅游开发。由于丰县乡村旅游开发的地点多处于农村地区,虽然乡村旅游景点类型多样,数量繁多,但是大多规模较小,分布零散、结构单一、档次偏低、经营比较分散,难以形成链式或网式旅游,不能很好的满足游客的视觉欲望。整体缺乏大规模、深层次、多品种、高品位的知名旅游品牌。缺少让人耳目一新的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类型同质化严重且成熟度高的旅游产品尚未开发成功。民俗观光村、民俗农庄开发较少,耕作、栽培、牧羊、赛马游船等农事活动以及民俗资源开发不够,忽视了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降低了乡村旅游的丰富性。

2.专业人才缺乏,经营能力弱

丰县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相对较少,许多乡村旅游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学历偏低、真正学旅游专业的人寥寥无几,对现有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也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对乡村旅游没有进行积极的有目的地旅游营销宣传,缺少高效的营销手段和渠道、资金投入比例较小、分散宣传营销、没有形成合力;县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但力度还不够,旅游活动的开展只限于行政命令,经营管理水平不高、行业管理滞后、机制不灵活,使旅游规划难以得到有效地实施,乡村旅游发展处于粗放经营阶段。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休闲度假需求上升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城市居民都期望能有一种“价廉”的、大众化的休闲旅游方式,以满足其回归自然、康体娱乐、修养身心、的休闲旅游需求。乡村旅游很好地适应大部分城市居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和休闲旅游需求,成为城市居民的一种经常性消费和一种新的时尚[3]。据国际旅游组织统计表明,当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动机。2006年,丰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67.94亿元,人均GDP为6026元,丰县城镇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530元;徐州地区人均GDP为13160元。

2.国家政策调整及苏北振兴的发展机遇

江苏提出了加快振兴苏北,推动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对于丰县以至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甚至整个苏北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是新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丰县要抓住苏北的崛起和振兴的机遇,充分利用当地农业旅游资源与徐州都市圈、淮海经济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互补的优势,承东接西、南联北进,加大旅游市场的拓展力度,提升旅游品牌,促进丰县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

2006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国乡村游”到2007年的“中国和谐城乡游”的旅游主题。各地都在围绕“中国乡村游”主题重新定位和开发[4]。丰县要抓住“果都大观园”2005年进入全国第二批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百里农业生态旅游观光带”列入江苏省“第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重点实施项目的契机,大沙河农业生态乡村旅游带又作为丰县的 “拳头”旅游景点品牌和徐州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节点成为江苏省观光农业重点建设的六大休闲观光农业区之一的机遇。争取专项旅游建设资金扶持,做好农业生态乡村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加大资金引导和扶持力度,发挥好市场服务业引导资金、农业专项资金等重点用于乡村旅游点道路和公共设施配套。要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合作,扩大农村经济发展商机,共同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四)挑战(Threats)

丰县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着周边旅游目的地的挑战,相邻县市旅游开发的意识和力度大大提高,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推出了富有特色的一系列乡村旅游线路(见表2)。在市场的需求和政策的促动作用下,乡村旅游在徐州都市圈甚至淮海经济区的周边地区迅速发展,竞争还将急剧增加。若不在管理和营销方面调整策略,将影响丰县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其所占的乡村旅游市场份额有可能下降。丰县如何结合自身的特色,联合其他周边地区推出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开发乡村旅游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一)政府指导、统一规划

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管理。它作为农村地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的良好切入点,是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渠道,各级政府及相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引导,为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5]。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县政府应制定开发政策,土地和水资源管理计划,提供人力和财力,并建立一个跨部门联动的权威性管理机构,组成一个超越各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直接对政府负责的“丰县旅游事业管理委员会”,另外在再组织成立“丰县旅游行业协会”来管理和指导支持乡村旅游的开发。科学规划是乡村旅游健康有序开发的基础,是破解开发乡村旅游难题的金钥匙[6]。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开发,适度有序”的原则,在时空上对乡村旅游开发活动进行有序的周密安排,力求景区布局的协调、合理,形成有机整体。提高乡村旅游开发的效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乡村旅游潜在的环境和经济、社会效益,减少浪费,把可能发生的环境破坏降低到最小限度,从而促进乡村旅游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7]。丰县的乡村旅游规划要树立大沙河景区的旅游品牌形象。以农业生态环境为中心,以大沙河景区为重点,以两汉文化背景为主线,以红色旅游为辅助,发展果都观光游,全面突出丰县乡村旅游这一“刘邦故里,中华果都”的旅游整体形象。使乡村旅游的产品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品牌,以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实力。

(二)生态优先、和谐共生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人们之所以选择乡村作为旅游目的地,是因为美丽的田园风光,清新幽静的乡村环境,淳朴的乡风民俗和乡村生活,可以体验到不同于城市风格的生活情调。所以乡村环境、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景观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一旦吸引物受到破坏,乡村旅游也就难以为继。在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过程中,既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方式来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又要保证完好的生态环境、乡村文化的可持续性与和谐共生的氛围,真正把乡村旅游发展成为一种不以牺牲生态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生态优先的旅游产业。坚决抛弃“只取不还”、“只用不护”的掠夺式开发方式,将开发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爱护自然环境、保护丰县乡村旅游资源,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开发观,使开发与保护并重,对旅游资源开发规模进行科学的功能规划,使旅游业的发展与生态优化相协调,防止“建设性”的破坏,促进乡村旅游正常健康发展。

(三)突出优势、强调特色

地域特色和个性,是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乡村旅游地的最大特色是有别于都市风貌的“乡村性”。只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才能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才能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充满活力。丰县乡村旅游首先要突出大沙河自然的风光、百里农业生态观光带的田园景色、众多的农业示范园和果园景观等优势,充分利用农业特色资源,培育特色旅游产品,借助乡村旅游开发的的平台,提升旅游和农产品的品牌价值,注重游客的参与。其次,突出丰县两汉历史文化的优势,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包装具有特色的传统乡土工艺产品,提升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位,使游客获得高层次的精神体验。展示和再现本土特色的农村民俗文化,增强丰县乡村旅游的吸引力,让旅游者既能获得深度体验又能领略当地特色文化的经典品牌。

(四)宣传促销、拓展市场

在现代旅游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旅游市场需求决定了旅游供给。宣传促销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乡村旅游宣传不仅能扩大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开拓客源市场,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而且更能吸引投资者前来投资开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进而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应由政府牵头,形成统一的促销队伍,整体促销,联合促销,滚动促销;努力打造丰县乡村旅游整体旅游形象,提高其知名度,让“刘邦故里,中华果都”的旅游整体形象真正深入游客心中,产生出游行为。要针对性地采用多种促销方式,同时注重商务旅游、会议旅游、节庆假日旅游、博览盛会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度假休闲旅游等多种旅游形式的开发,加大宣传,扩大影响,稳定第一级客源,吸引第二、第三级客源。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促进乡村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

(五)拓展融资渠道、注重人才培养

资金是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条件之一,资金缺乏制约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从而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6]。丰县乡村旅游开发可通过以下三条渠道筹集资金:一是,政府积极发挥引导作用,由政府部门统筹、争取上级资金支持、批拨扶贫资金等措施来开发乡村旅游。二是,政府还应搭建平台,制定开发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积极兴办乡村旅游,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等多种经济成分广泛参与,给乡村旅游业的开发注入新鲜血液。三是,鼓励村民参与出资合股联营,这有助于增强村民的责任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乡村旅游开发工作中去 [7]。

人才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关键,需根据乡村旅游发展特点,遵循“培引”结合原则,以培养当地人才为主,引进人才为辅。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者、从业人员、村民等相关人员的旅游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从而提高服务接待水平[6]。一方面,实施人才教育培训计划,定期举办旅游技能训和教育,对旅游从业管理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岗前教育、岗上进修、离岗深造等培训提高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要组织相关经营人员到乡村旅游开发成功的景区实地参观取经,用来指导和帮助乡村旅游经营人员,提高旅游经营和服务接待能力。

参考文献:

[1]龚友国.试论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4):43-57.

[2]吴必虎等.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J].地理科学, 2004,24(6):757-762.

[3]陶卓民,南京市农业旅游市场需求分析与市场定位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03, 17(1):12-15.

[4]张松婷.基于SWOT分析的皖西北农业生态旅游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5):101-104.

[5]周玲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 经济地理, 2004,24(4):572-573

[6]龙茂兴,张河清.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析[J].旅游学刊,2006, 21 (9):75-79.

[7]张河清,方世敏.实施区域协作是湘西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105-107.

[8]黄炜炜.扬州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扬州大学

第8篇:乡村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河南乡村旅游 发展思路 对策分析

一、河南乡村旅游发展特点

1.乡村旅游发展热情高,发展速度快

河南乡村游虽然还处在起步的阶段,但发展热情高涨,势头迅猛。根据河南省假日办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五一黄金周,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529.3万人次,其中40%是近郊游和乡村游,达到1000万人次。

2.缺乏标准,管理粗放

由于乡村旅游产品仍处于起步阶段,经营管理中的随意性和混乱不容忽视。各级政府和部门一哄而上抢占双休休闲度假旅游市场,忽视游客的需求和满意度,导致整体接待水平低下,配套设施不协调,影响人们的旅游质量,使乡村旅游产品处于低质量、低收入的经营状态之中。2007年7月1日,《河南省农家宾馆星级的划分与评定》实施,农家休闲度假的标准、农家乐的标准仍正在制定中,尚待推出。

3.政府重视,亮点突出

河南以前旅游开发的重点是在郑州、洛阳、开封。近年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河南乡村旅游作出了重点研究,作出了重大决策,重点转移到农村、转移到山区,也就是河南的四个区旅游区,嵩山旅游区、南太行旅游区、大别山旅游区、伏牛山旅游区,重点突破是伏牛山旅游区。如,栾川虽是部级贫困县,他们瞅准旅游业这二十一世纪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把旅游业作为“一号工程”来抓,使栾川县一跃成为综合经济在河南省118个县排名前36位的小康县,创造了驰名中外的“栾川模式”。另外,焦作、新乡在推进乡村旅游,建设新农村方面都有很好的实践。目前,河南乡村旅游正在以点带面,全面快速发展。

4.产品单一,体验性文化性不够

乡村旅游属于专项旅游产品,能够进行综合性、多样化的项目设计,但目前仅仅局限在观光层次,它与传统的观光产品相比,只是观赏的对象不同而已,产品的特性没有充分体现,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游客的重游率。笔者在针对郑州乡村旅游调研发现,一般的旅游景点的活动项目是“吃饭”、“”、“垂钓”、“观光”,没有其他的一些赋予自身特色的项目,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不突出。针对游客问卷调研显示,有20.33%的人认为郑州市乡村旅游缺乏特色,雷同现象严重,24.34%的人认为项目不吸引人;35.85%的人认为产品种类太少,不能满足需求。

5.乡村旅游产业链作用有限,效益偏低

旅游项目单一,参与性不足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游客停留时间普遍较短,重游率低。郑州乡村旅游市场,一日游的游客占83.02%,其中半日游(不在乡村旅游点用餐)游客也不占少数。停留时间二日及以上比例极少。国际上发展比较成熟的乡村旅游产品大多是度假产品,当日往返的游客很少。由于游客停留时间短,因而也就难以增加游客对目的地其他旅游服务设施的使用量,造成旅游产业链作用有限,最终影响了乡村旅游对整个乡村经济的关联带动作用。

二、河南和谐乡村旅游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1.乡村旅游发展“城镇化”

所谓“城镇化”,是指乡村地区在旅游开发中对“城市文化”的刻意模仿,使农村原有的乡村意象大大减弱甚至完全丧失。如在进行村庄建设时刻意模仿城市的建筑等。更有一些城市的郊区,由于地价便宜以及当地给与的一些优惠政策,一些外来投资者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娱乐休闲设施,这些名为“农家乐”的设施,其实农家的味道越来越少,更是城市娱乐、健身中心的复制品或外迁,与市区的娱乐中心没有多大的差异,与乡村的氛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保持乡村性。乡村旅游开发应立足于自身的生态农业特色和文化特点, 重点体现“真味”、“原味”。保持农村原始风貌及当地传统社会风尚、淳朴厚道的自然秉性,才是成功的乡村旅游开发。

2.乡村旅游发展“飞地化”

所谓的“飞地化”,是指城里人占据了乡村旅游业中的经营者地位,在乡村旅游目的地形成了城里人的“飞地”。而“飞地化”是由于投资和经营乡村旅游的主体来自城市或非本乡村,他们仗恃其资金和技术的优势,采取圈地的方式,建设大规模的休闲旅游接待设施,例如农业生态园、垂钓园等,在经营时,雇佣更为便宜的外地劳动力。乡村旅游利益被少数人垄断,形成“抽血机制”。这种乡村旅游发展机制破坏了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致使乡村旅游承担的扶贫使命无法实现。同时,还容易引发一些社会问题,由于存在本地居民与投资者巨大利益冲突,居民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会充当破坏者的角色。如,路边截客、高价宰客、变相欺骗游客,甚至集体堵塞进入交通要道等行为,影响地区形象和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这在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已经屡见不鲜。因此,防止“飞地化”,注重旅游产业链本地化,合理分配旅游收益,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特别重要,也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3.乡村旅游发展“公地悲剧”

乡村旅游资源,从资源属性上看,带有公共产权性质。如果缺乏相应的约束,极易面临过度使用、退化和潜在毁灭等“公地悲剧”问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无度在各地屡见不鲜,繁不胜举。居民开办农家旅馆或从事相关旅游接待活动,无节制地向公共空间排放污水、废弃物与废气等;搭建违章建筑以扩大自己的经营面积;甚至有人在部分古建筑内对其进行改造、扩建,使文物遭到不可恢复的破坏,使当地人文资源、自然资源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公地悲剧”破坏乡村旅游区的“乡村性”,影响地区形象,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构成极大的威胁,阻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制定相应的约束与激励体制,预防“公地悲剧”的发生至关重要。

三、河南和谐乡村旅游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河南和谐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思路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和旅游产业发展的规律,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将乡村旅游发展全面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中。

(2)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着力优化乡村旅游环境,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丰富乡村旅游内涵,提高乡村旅游质量。

(3)发挥旅游开发的“造血式”扶贫功能,促进地区间的和谐发展。加强旅游发展过程中的社区参与和环境保护,增进旅游地的社会和谐和环境友好。

(4)以建设旅游强县、旅游小城镇、乡村旅游示范点和星级农家旅馆为重点,模范引导,分类指导,城乡互动,从而有力地促进和谐乡村旅游发展。

2.河南和谐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第9篇:乡村产业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唐山;旅游特色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6-0112-02

引言

国家《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刚刚颁布,明确将特色旅游村镇建设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如今,利用乡村地域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推动休闲需求与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唐山市北部青山绿水,中部富饶婉丽,南部遍布水乡渔村,其地貌、资源、人文等均适合发展乡村游。目前,全市乡村旅游村落30多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列入全省“百村示范乡村创建”的旅游示范点11个,乡村旅游发展已经起步。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建设旅游特色乡村,推动旅游特色乡村游发展成为现实需求。

一、唐山市旅游特色乡村游RMP(昂普)分析

昂普分析,即以旅游产品为中心,进行资源(R性)、市场(M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P性)分析,并最终进行以产品为中心的游览线路设计与开发的理论方法。

(一)R性分析

唐山市北部最大的特点是自然风光优美,连绵的燕山山脉西起玉田县螺山,东至迁安市大杨官营、滦县杨柳庄一线,这里群山叠嶂、水光山色,具备优质生态休闲旅游资源;中部平原地带紧邻市区,丰润区西杨家营、丰南南孙庄等均具有良好的生态、优美水域风光以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南部毗邻渤海,独特的水乡渔村、湿地风光,魅力无限。

唐山市乡村旅游资源类型丰富,除了山、河、海、湖、湿地兼备的自然风光之外,还具有类型各异的长城、丰富多样的特色农科产品与饮食,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红色革命遗迹、享誉中外的名人、极具特色的地域民俗等。

(二)M性分析

境内乡村旅游呈现以唐山市区及其周边各县城市场为主,周边北京、天津、秦皇岛等城市及其附属县城市场为辅;中低档市场为主,高档市场为辅的基于乡村旅游的特点。

(三)P性分析

目前,唐山市乡村旅游基本形成了以乐亭赵蔡庄村、丰润西杨家营村、迁安白羊峪村为代表的生态家园旅游模式;以乐亭大黑坨村、迁安徐流口村为代表的农业新村旅游模式;以迁西青口村、新集村和遵化东陵满族乡为代表的农村文化旅游模式;以乐亭捞渔尖村、黄湾村为代表的当代渔村旅游模式;以遵化沙石峪村、丰润潘家峪村为代表的农业景观旅游模式;以遵化兴旺寨何家峪尚禾源为代表的高科技农业旅游模式等。

二、唐山市旅游特色乡村游制约因素

(一)缺乏系统科学的乡村旅游规划

唐山市虽然很多地方开始着力进行统一的乡村旅游规划,但从总体上缺乏一个覆盖市、县、景区三级的乡村旅游规划体系,一些规划内容对发展策略和发展方向的把握可操作性较差。同时,乡村旅游景区详细规划仍是薄弱环节。

(二)忽视进行有效的旅游资源整合

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变化,乡村游的内涵也需要逐步向纵深方向发展,不断创新农业旅游主题,朝着特色化、规模化、精细化、时尚化的方向发展。唐山市境内旅游资源种类较多,但尚未形成特色整合,不能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

(三)旅游产品开发需要进一步深化

随着人们对乡村旅游要求的逐步提高,简单的“农家乐”、“瓜果采摘”已不能满足需求。目前,唐山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还相对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具有影响和竞争力的拳头产品。更为突出的是缺乏具有鲜明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

(四)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需加强

唐山市乡村旅游在交通、环境等方面还存在短板。第一,连接部分乡村景区的道路可进入性较差,停车场地容量有限。第二,环境设施需要进一步改善,公共厕所过于简陋,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和处理等都需要加强规划和建设。第三,住宿设施缺乏科学管理,急需星评定。

(五)旅游经营与服务需要规范和提升

唐山市乡村旅游在经营上还处于经营者或者农户单打独斗的初级阶段,需要在经营体制和运行模式上进行创新。从业人员业务知识不足,接待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唐山市旅游特色乡村游发展对策

(一)强化乡村旅游发展的顶层设计

第一,合理布点,科学构建覆盖市、县、景区三级规划体系,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第二,打造旅游特色村和旅游经营者样板。推进试点建设,创意体验、休闲、参与等特色项目,建立定点演出场所或设立旅游表演中心,提升度假功能。第三,政策引导乡村旅游由“点”向“面”的转变,建立旅游联合体,打造乡村旅游聚集区。第四,基于旅游涉及行业和部门多的特点,建立政府领导、相关部门参与的乡村旅游协管机构。

(二)强化乡村旅游资源的深度整合

随着人们休闲需求的增强,应着力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结构。首先,将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乡土文化为核心的内涵建设相结合。以生态为根本、文化为灵魂,推动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多维度结合的模式创新,实现旅游资源的横向整合。其次,推动食、住、行、游、购、娱配套体系建设,调动全旅游要素活力,形成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比如,在购物上要启动旅游商品开发,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的特有资源,参与设计、开发和销售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服饰、手工艺品、特色食品、旅游纪念品,如根雕、石刻、皮影、剪纸、栗花编织等;呈现石磨豆腐、红薯粉丝、家织粗布等制作过程,从而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纵向延伸。

(三)加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

首先,找准乡村游特色主题,强化产品创新,突出产品异质性,积极构建“一场一特色、一村一品味、一家一创意”的特色行业。在产品创新上,一是突出乡土特色和本地生活特点,注重挖掘文化内涵与特色,食、住、行、游、购、娱各个要素均体现乡土特色,强化文化吸引;二是强化休闲度假型产品的开发,打造集乡村休闲娱乐、民俗体验、节事活动、吃住农家、赏花采摘于一体的乡村文化体验游;三是因地制宜开发旅游景区依托型、城镇近郊依托型、新村典范依托型、特色资源依托型、创意农业依托型等异质性产品。

(四)合理定制与营销乡村旅游线路

首先,编排定制式线路。需整合现有乡村旅游资源,推出定制式主题游产品和精品线路游。比如,不需走出城郊家门,一样领略原野乡间的迁西自然风光游;丰润燕东生态园观花、采摘、垂钓、品尝,感受田园气息,体验农庄文化一日游;赶净觉寺庙会、观王氏宗祠,看济杨书画院的玉田乡村民俗休闲一日游;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体验别样渔乡风情的乐亭捞鱼二日游;住燕山脚下山野人家,零距离感受长城文化的白羊峪二日游;踏寻总理足迹,感受“青石板上的红色记忆”的沙石峪一日游等主题游线路。第二,完善乡村旅游营销体系。旅游部门帮助提升市场形象,推动分散旅游产品走向市场;各地设计系列节庆活动,设立乡村旅游信息营销网络,提供预订服务;旅行社和旅游集散中心对接旅游乡村,编排线路。第三,打造乡村游品牌。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特点,打造区域品牌。比如,迁西根据自然和人文特点,就可以突出“以绿野飘香”为特色的采摘篱园、以“秀水田园”为特色的滦河渔乐、以“栗林花海”为特色的民俗体验、以“长城人家为特色的边关寻梦等几个品牌。通过传统媒体,以及微博营销、事件营销等现代营销手段提升社会影响。

(五)创新乡村游的运营与管理机制

首先,创新乡村游的运营,搞活乡村旅游经营机制。推动农民用农民合作组织、股份合作等方式兴办乡村旅游,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享有薪金、股金、租金等收益回报。采取“村支两委+村民”、“政府+公司+旅行社”等形式,整合分散的乡村旅游资源。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引入先进的共享经营网络。加强旅游开发的信贷投入,增加面向旅游小微企业的小额贷款和联保贷款,完善相关利益群体参与分配机制。其次,强化乡村游的管理。主要是实施标准化建设,推行《河北省工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标准》和《河北省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设定服务规范、接待标准规范、操作程序规范和管理规范。比如实施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的服务规范和安全标准等。

(六)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与服务

第一,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体系。使环境、交通、农家旅舍等方面达到服务规范的要求。建设乡村游游客中心体系、散客自助服务体系、标识引导和解说体系、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特色服务商标体系等。第二,加强乡村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在旅游知识、经济知识、管理知识、服务规范、职业道德教育、食品卫生安全、接待礼仪、服务技能等方面加强培训,培养一批能自编自演的民间歌手、表演能手和农民导游。第三,规范管理服务。制定相应的《乡村旅游经营户星级标准和评定办法》、《旅游特色乡村评定办法》等文件,并组织实施。对重点发展的乡村旅游接待户园依照标准进行评定验收,经验收合格后,颁发标牌和证书。

参考文献:

[1] 郑文俊.乡村旅游目的地乡村性评价实证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7):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