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能源管控体系范文

能源管控体系精选(九篇)

能源管控体系

第1篇:能源管控体系范文

一、母子公司管控体系是集团化管理模式有效运作的支撑体系

投资控股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完成了向集团公司转变的进程,构建一个行之有效的集团管控体系是我公司的发展需要。从整个集团的业务特点、集团整合优势、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流程、信息系统等各方面进行系统思考,构建一个综合的管理体系。集团公司管控体系的设计是一各逐步演进的过程,是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分步骤分阶段实施的。

从理论上讲,完整的母子公司管控体系,首先需要明确集团基本战略及业务发展战略作为管控体系建立的基础;同时需要搭建一个与集团管控模式相比匹配的组织平台;作为母子公司管控体系的主要支撑,按照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最终体现为三个体系,即战略管控、财务管控和人力资源管控体系,母子公司在资产纽带关系下将管事、管资产、管人贯穿于完整的管控体系中;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精心设计集团内部风险管控,织就一道风险防范网,来全面减少集团的经营风险;为保证管控体系运行效能,重点抓住两个管理——绩效管理和预警管理。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控通过治理、控制、宏观管理,三条线贯穿下去。基于子公司所处的战略地位,即现阶段处于集团整体战略中的地位,是战略核心、战略重点还是战略从属地位体现管理的差异性;按照现阶段子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是处于起步阶段、成长阶段还是成熟阶段,管控重点有所侧重;按照资源相关度,即现阶段子公司与集团掌控的资金、人才、设备等各种资源的相关程度,确定体现母子公司管控效能的核心内容或核心指标。在母子公司管控体系的运行中,没有“最佳”,只有“最适合”,不存在一个“标准”或“万能”的模式,即使是“最适合自己”的模式也会随着一些外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因此,母子公司管控体系选择和调整,要在立足发展,追求整体效益,体现集团整体的价值大于各子公司价值的简单总和。这是集团存在的根本要求。

二、在实践中,构建和完善与集团发展匹配的母子公司管控体系

集团化管理模式的选择是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母子管控体系的构建必须遵从于集团整体发展战略需要,贯穿于集团经营管理运行的全程。因此,在构建母子公司管控体系的过程中,随着战略调整的需要,其所涵盖的各项子体系都会相应地进行修改调整,管控重点在集团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会有所侧重。集团公司作为母公司,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审视现有的管控模式的合理性,没有一劳永逸,简单地将一种管控模式进行到底。也就是说,管控模式的评估和选择始终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我公司成立时具有一定政府背景,因此占有了一定的关系资源,在资源上享有独一无二的优势。拥有大量的资本和资金资源,而这些资本许多具有一定升值潜质、可及时获取收益的项目;同时,部分监管企业占有的要素资源在规模、结构上相互差异,但有些要素资源又能相互补偿,通过资源整合可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在实际工作中,母子公司管控体系的构建和设计必须服务于集团发展的需要,与集团整体实力和资源配置相适应,与战略目标相匹配;在管控手段、途径和制度体系建设中,规范的公司化治理有助于实现科学管理,战略引导寓于决策管控,风险防范与财务管控必须紧密衔接,绩效考核体系应全面涵盖重要管理要素的评价。集团公司职能定位的价值增值是提高管控效果的关键。

三、在明确的战略规划的引导下构建科学规范的母子公司管控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母子公司管控体系,在既定的管控模式下,建立起战略管理控制、人力资源管理控制、财务资产管理控制等核心职能支持体系,这些体系相互影响、相互支持,促进管控模式真正有效地运作起来,并最终实现集团的战略目标。集团公司作为母公司必须运用科学管理的思想,灵活运用管控模式,使集团公司既能对所属公司进行全面的监督、控制和协调,使其经营活动围绕母公司的经营战略目标进行,又能充份调动子公司的经营积极性,发挥子公司的能动性和开拓精神,最终达到母子公司共同发展,发挥整体集团优势的目的。在管控体系构建和管控功能的落实中,进行更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集团公司内部管理机制

公司治理作为现代企业中最重要的制度架构,包括股东与董事会之间、董事会与经营层之间的授权平衡,监督约束与激励间的平衡。针对集团公司依然存在的行政管理色彩比较浓、人才管理干部化现象严重、流程管理粗放随性等现象,必须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集团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二)健全集团公司的功能定位,提升集团化管控的附加值,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确定的关键在于总部的功能定位。

母公司是集团公司的投资主体和决策中心,其功能定位是否准确,对能否发挥企业集团整体优势,确定母公司管理控制模式,提高企业集团核心竞争力有决定性作用。集团总部实现的职能主要是战略管理、决策管理、风险控制、运营协调、服务支持四个方面。针对集团公司目前以管控为主的功能定位,提升集团公司服务和协调水平,使下属公司更明确地感受到母公司存在的价值,增强凝聚力和所属公司的归属感。母公司的功能定位由以“管控”为主导的角色向以“提供附加值”和实现“母和优势”转变,提高集团公司在集团整体实力成长过程中的价值贡献

(三)搭建运用好母公司的管控平台以增强整体竞争优势

第2篇:能源管控体系范文

一、加强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是政府解决税源税收问题的现实选择

近年来,我市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但财政税收管理中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税源查实难、资源产品产量掌握难、计税价格计算难、税费政策理顺难、财税举措创新难等“五难”问题和税收征管中的漏统、漏登、漏征“三漏”现象。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政府相关经济工作部门协调互动不力,配合不到位,税源管理出现部分空档。二是税源监控措施不强,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失真、失控。三是税源管理制度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缺少科学有效的监控机制,无法建立全履盖的税源评估和分析体系。四是社会监督机制薄弱,还不能形成全社会协力抓税源管理的软环境。由于税源家底不清,监控管理不力,造成对税收局势的总体把握判断不准,在安排落实年度财政收入上处于被动地位。这些问题的存在都程度不同地制约着我市财税工作的健康发展,同时造成了国家税收大量流失,扰乱了正常的经济运行秩序,也损害了党和政府自身形象,必须狠下气力加强税源监控管理。

(二)加强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的新要求

税源是税收管理的核心和首要环节,是财税工作的基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信息网络化的飞速发展,税源的流动性、隐蔽性增强,税源监控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提高对税源监控管理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应当清醒地看到靠原有的税收管理措施和模式已不适应财政收入再上新台阶的要求,必须坚决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现跨越发展的总体布署,科学分析和把握经济税收形势,理清思路、开拓创新,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机制强化税源管理,向管理要效益、要收入。解决税源税收难题,关键是要建立税源监控管理体系,核心是各级政府要全面监控掌握区域经济税源数据,把税源监控的成果转化到税收上来,确保经济财政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二、加强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加强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中国经济强市、西部文化大市、塞上生态名市三大奋斗目标和“两基地一中心”建设的总体要求,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强税源建设,夯实税源基础,狠抓税源监控管理,确保国家税收依法应收尽收。

(二)基本原则

1、税源管理与税收管理并重的原则。经济税源是税收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必经摒弃单纯依靠税务部门管理税源的陈旧观念,把政府对税源的管理纳入到整个经济工作总体布局中,致力于发挥政府宏观管理优势,全方位发展财源,掌控税源,努力实现经济、税源、税收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

2、依法治税、依法行政的原则。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必须正确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政策,既要强化服务意识,为纳税人创造公平、便捷、高效的服务环境,又要适应税收发展变化的环境,狠抓管理,提高组织收入的水平。

3、服从服务于经济大跨越、财政收入上台阶的原则。政府各职能部门和全社会要大力支持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依法交换和共享相关税源信息,严厉打击税源税收管理中的各类违法违纪行为,维护和发展健康有序的税收环境。

(三)目标任务

1、调整完善税源监控管理方式和管理关系,推动涉税信息资源整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层次、全方位建立税源监控管理网络应用平台体系,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要实现经济发展、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社会增富的目标,提高税收效率。

3.努力建设政府宏观掌握税源,税务机关依法管理税源,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监督依法治税的新格局。

三、建立完善“四位一体”税源监控管理机制和体系

深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税源经济规律的认识,努力建立与现行财税体制相适应的科学的、现代的税源监控网络,形成“四位一体”的税源监控管理机制和体系,即:税源监控管理的技术管理机制、信息共享机制、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执法监督机制,着力构建政府税源监控管理的信息平台体系。

(一)税源监控技术管理机制

税源管理的核心工作在于经济数据的搜集掌握,其基础前提必须加强和完善技术管理体系,在会计核算、科技创新、信息传送、纳税评估和组织管理机制等层面建立有效的技术管理机制。

1、加强会计核算管理,全面控制会计基础信息。根据《会计法》的规定,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必须依法记账、算账、报账。为建立和完善税源监控网络体系,必须采取以下几项措施加强会计基础信息管理:一是对煤炭、焦炭、化工、电力等企业未建账核算的,必须全部推开建账核算;二是对未实行建账核算的小规模商业流通、服务企业也要加大宣传动员力度,设定期限,逐步推行建账核算。对不按规定建账核算的企业,在工商税收上同建账企业应有所区别,建账企业可以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照顾,非建账企业不得优惠减免;三是加强会计基础数据管理,煤炭生产企业要逐日、逐月登记坑口生产数量,按月编制生产数量报表,向财税部门报送,并作为会计原始凭证加以保存归档。四是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从2009年1月起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月度和年度会计报表。重点能源化工企业要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即期财会分析报告。

2、创新管理,依靠科技手段监控税源。全面建立煤矿坑口电子计量监控系统,原有煤矿要在整合中尽快完成电子监控设备的安装,新建煤矿在电子监控设备未安装前,相关部门不得批准进行生产。强化加油站等税控设施监管,在大中型商场全面推行税控机管理,逐步在商业零售、批发、物流和餐饮企业推开税控机管理。税务部门要制定全市税控电子管理发展规划,先行在一定规模、层次企业中试行税控管理。

3、建立经常性的税源税收调查、监控信息报送制度。一是实行税源调查制度,加强税源信息的收集、调查、整理、录入、归档,建立纳税人动态管理系统。二是对重点项目、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建立税源动态监管系统,加大投入,提升税源监管的科技含量。尤其是对煤炭生产、运销,石油、化工、电力等行业企业要进行月度、季度、年度基础经济数据普查汇总分析工作,及时提供政府掌握。三是加强对非重点税源范围内的小经济体的监控管理力度。要针对这些企业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经营灵活、偷漏税空间大、不易监控的特点,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分级、分类、分片负责,建立税源监控责任区,注意使监控对象涵盖实际税源的各个层面,特别要加大对市场税源和采用现金结算交易的监控调查管理。四是建立纳税人户籍管理制度,详细造册登记纳税户,采集税源基本信息。

4、全面开展纳税评估。建立纳税评估体系,分税种、分行业、分规模级次评估税源总体情况、平均税负率等指标,认真对比企业经济指标之间、企业申报纳税情况与经济增加值、实现利润等相关信息之间的差异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移交稽查部门查处。要提高纳税评估的科学性,运用实用的科学方法和评估模型,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全方位掌控税源信息,增强监控的效果。要扩大纳税评估面,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全面的纳税评估。要从财政、税务、审计、工商、银行等部门选拔一批懂经营管理、懂财会知识的专业人员组建纳税评估人才库,每年抽调一定数量人员组成评估组,集中开展纳税评估。

5、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向税源监控重点对象派驻财务监事或会计核算员。财政部门要选拔一批懂财务管理的中青年骨干派驻到国有大中型企业,履行财务监管职责,掌控税源变化动态,有效管理税源并及时反馈。试行政府向重点企业派驻会计核算员,每年从大中专毕业生中选拔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由政府委派到企业担任会计,实行定期轮换,职责是搞好会计管理,向财税部门提供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充分发挥会计中介组织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委托记账,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水平。

(二)税源监控信息共享机制

1、建立税源信息交换和共享制度。按照“政府领导、部门协作、分别监管”的原则,税源监控管理成员单位要相互配合,及时提供所掌握的税源信息,实现税源信息充分共享,形成全面、及时、动态的税源监控网络,实现对税源全方位的控管。加快财税库银网络建设,尽快实现财税库银之间的横向联网。

2、改进和加强财税银等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一方面通过建立和完善税源监控信息的传递、联席会议等制度,及时通报和反馈涉及税收征管的各种情况,保证信息资源使用合理化、最大化,争取区域内税源监控变化情况的主动权。另一方面,要将税源监控管理作为财税部门内部的共同责任加以落实,不断提高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切实做好税源事前、事中、事后的监控管理。

3、财税部门要与各有关部门商定提供涉税信息的详细内容、传递方式、时限要求及双方责任、义务等,实现涉税信息共享,并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涉税信息传递渠道,更好地掌控税源,加强征管,同时为政府宏观决策和财政收入的安排搞好基础性工作。

4、实现税源信息的横向、纵向共享。要打破区域、部门、条块界限,实现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区域的税源信息联络和快速传递,逐级汇总到政府终端平台,形成最终税源监控信息,提供政府决策。

(三)税源监控部门联动工作机制

财政、国税、地税部门之间要进行经常性的信息交流和沟通,通过经常性的数据交换,建立财政、国税、地税部门之间信息交流长效机制。财税部门要结合“金财工程”、“金税工程”、“秦税工程”建设,尽快实现联网,搭建网络平台,实现财税库银之间的横向联网和经常性的信息比对和数据共享;通过国税、地税部门与工商管理、国土资源、房管、统计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建立起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税收分析与经济分析相结合、近期分析与远期分析相结合的税源税收分析机制;通过国税、地税部门与工商管理、技术监督、银行等部门的数据交换,利用企业登记、银行资信备案资料比对信息,核查漏管户,摸清税源底数;通过国税、地税部门与公检法部门的联系,加大对倒买、倒卖发票等涉税案件的打击力度,整顿税收秩序。

(四)税源监控执法监督惩治机制

发挥公检法、财政、税务、监察、审计等执法部门的执法监督作用,建立经常性的专项执法互动机制,定期采取集中式的联合执法行动,开展涉税执法监督检查,打击偷逃漏税行为。公检法机关要发挥职能作用,建立打击税源税收管理中的失职渎职惩治机制,协助税务部门整顿规范税收执法环境。

(五)搭建政府税源监控信息汇总终端平台

各级政府必须提高税源监控管理信息的可利用程度,利用多渠道、多层次监控掌握的税源信息搭建政府终端税源监控信息平台,汇总整理并分析运用税源监控信息,服务于政府决策,综合平衡统筹安排财税收入任务。

1、建立政府税源监控管理终端平台,纳入“数字”管理。分级、分部门建立税源监控管理应用网络子平台,对来自不同渠道的涉税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形成总体税源情况判断,具体数据信息的集中汇总工作由财政、税务、工商和其它经济管理部门按各自职责分别收集汇总,统一报送同级财政部门归纳整理,提交各级政府决策。

2、财税部门要强化责任,建立税源监控管理的相关制度,指定专门机构、专职人员负责这项工作,按月、按季、按年分析税源、税收变化情况动态,及时沟通情况,做出相应工作安排。

3、政府税源监控信息终端平台数据,由政府委托财政部门税源监控机构具体管理,每年年终形成上年总体税源分布、构成、实际税收完成情况等主要经济指标执行结果报告,对下年度财税收入任务提出详细预案分析,提供各级政府作为安排财税工作的主要依据。

四、进一步加强对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的领导

要统一思想认识,将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对经济区域内税源监控管理的运行机制作为财税工作的重要任务,不断加强政府对税源监控管理建设的领导,深化对税源经济规律的认识,建立和完善与现行财税体系相适应的科学的、现代的税源监控网络体系,改进和提高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学会并善于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推进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不断改进政府对税源、税收总量的把握,努力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和驾驭财税工作的能力,正确处理税源税收与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为建立完善的税源监控体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思维方式,宏观把握财税工作全局。要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上来,形成千方百计引进税源、深化改革激活税源、搞好服务留住税源、创造环境培植税源、加强监管掌控税源的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环境。

(二)建立税源监控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监管机构,加强税源监控管理,研究制定相关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有针对性地提出和解决税源监控管理工作中的问题,负责税源监控信息的收集、汇总、整理、分析和总结汇报。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好本县区税源监控管理的组织协调工作。

(三)创新管理工作方式。税源监控管理要重心下移,实现对区域经济税源的全面监控。税源监控原则上对所有纳税人都要进行,但从目前税源管理的基础、税源监控的能力考虑,重点是对行业、面上的监控管理,应不断扩大监控范围,尽快实现由重点税源监控向全面税源监控的转变。市、县区两级税务机关要实施分级监控,关注本区域税源总量和税负变化情况,及时采集税源管理数据,有针对性地搞好宏观判断,对重要税源变化情况要随时报告政府。

(四)加大税收宣传和社会监控力度。要加强税法宣传,减少税源监管和税收征管中的矛盾和阻力,运用多种形式整顿税收秩序,扩大税法知晓面和渗透力。要充分运用社会监督,发挥舆论宣传作用,打击偷逃税活动,该公告的公告,该曝光的曝光,鼓励举报涉税行为。要加强部门配合,形成税源管理的社会监控网络,提高税源监控效率,降低税源监控成本。

(五)建立税源监控管理考核奖励机制,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税源监控管理作为财税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强化考核,确保税源监控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具体考核对象由各级税源监控管理机构公布。

考核对象:所有向税源监控管理体系信息平台提供涉税信息的部门、单位和县区。

考核的内容:税源监控体系建设的进展情况、部门信息互动、税源管理状况、网络化进程、应用分析程度、税源监管的社会环境等情况。

考核的程序:每年上半年对税源监控管理的情况进行一次评比考核,由市税源监控管理领导小组进行评比表彰。

奖惩:对税源监控管理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表彰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对领导不力,措施不当,没有落实专职负责,不向财税部门提供涉税信息资料,或内容失真、时间严重滞后,影响政府财税工作任务安排的,领导小组将予以通报批评。

(六)明确职责分工,强化责任落实,确保税源监控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全市税源监控管理体系建设由市财政局牵头组织实施,各相关部门按各自职责分别开展工作。

财政部门承担税源监控综合组织协调职责,具体负责组织税源监控信息网络的建立工作,负责筹集资金加快现代电子信息网络建设,制定相关措施办法,组织力量搭建政府税源监控“四位一体”的信息平台体系,搞好数据归纳汇总分析工作,为政府宏观把握财税工作全局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国税部门承担国税税源的监控管理职责,建立自下而上的国税税源监控系统,逐级汇总到“金税工程”终端平台,然后逐月汇入政府税源监控终端平台。具体负责增值税等国税税源的信息搜集汇总整理工作,宏观把握资源产品价格走势,提供制定合理的计税价格准确依据,并随经济走势即时调整核定。

地税部门承担地方税种的税源监控管理职责,建立地方税种税源监控管理系统,纳入“秦税工程”管理,并逐月将地方税源监控信息提交政府终端平台。具体掌握地方税种的监控、征缴状况,分析税源税收形势,确定符合客观实际的地方税收定额标准,并将相关情况及时报告政府。

煤炭、石化、工业等经济主管部门承担各自系统的税源信息搜集汇总职责,搞好本系统经济运行分析,并将相关数据情况提交财税部门。

各经济综合职能部门和综合执法部门要按各自职能要求,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搞好税源监控管理工作,研究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坚决打击税源税收管理中的违法违纪行为,确保全市税源监控管理工作的全面推开和顺利实施。

第3篇:能源管控体系范文

关键词:安全管理;安全风险;监控管理

引言

国家积极提倡煤矿安全工作,煤矿企业自身也要注重煤矿安全工作,并且切实地落实好安全工作。煤矿企业安全内部控制管理是一个过程,始终贯穿着煤矿的整个生产环节。本文对煤矿井下进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研究,从而实现减少煤矿企业安全隐患,并形成一个基于内控管理的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

1基于内控管理的煤矿风险预控理论框架

煤矿安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涉及煤矿内部安全环境、煤矿安全风险评估、煤矿安全风险控制、信息和沟通、监控管理等五个方面。1)煤矿内部安全环境。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内控环境,内控环境对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有决定性的作用。内控环境主要涉及的是矿井自然地质、基础建设和设备等的条件。2)煤矿安全风险评估。首先对煤矿内部安全环境进行认识和辨别,包括危险源的认识和辨别。在认识和辨别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且划分出危险的等级。3)煤矿安全风险控制。根据风险等级来制定安全隐患控制措施,提前把安全隐患清除。4)信息和沟通。对煤矿内部安全环境和安全风险评估以及安全风险控制等信息和数据进行采集。通过企业特有的信息传递方式进行传递,方便企业内部员工更好地履行其自身的职责,形成企业内更加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5)监控管理。使用监控管理系统,实现对煤矿危险源等信息采集、数据分析、信息及时传递等,实现各部门的信息沟通。使之更有效性地对该系统进行评估,最终实现该系统全过程的监控和管理。

2危险源辨识

煤矿企业危险源辨别和认识过程不仅仅要考虑人、机、环、管几个方面,还要考虑正常状态、异常状态、紧急状态等。除此以外,还要充分考虑危险源的潜在性。1)普通、常见危险源的辨识。煤矿企业选择成立专项安全管理组,专员做为领导者负责组织企业内职工通过危险源辨识建议卡、会议谈话、讨论等多种形式,指导汇总分析普通、常见的危险源;指导职工正确填写危险源辨识表以及正确填写危险源评价表等。2)煤矿现场特殊工作区域危险源的辨识。煤矿企业区队选择一名经验丰富的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危险源辨识工作。对煤矿工作过程中有可能遇到动静态危险进行正确辨识,安全管理人员按照正确的方式对此进行详细地记录,例如工种、工序、岗位等。

3煤矿危险源风险评估体系

煤矿企业隐患分为静态和动态两种风险评价,煤矿企业对辨识出的危险源定量分析就是静态风险评价。风险矩阵法是煤矿企业比较常用的静态风险评价方法。此评价法可以确定会发生风险的可能性;确定风险可能带来损失的范围和风险带来的损失程度。只有建立准确的采集煤矿危险源动态信息的煤矿危险源,动态风险评价才有效。动态风险评价方法和相应的评价对象密切相关,具体可以从人、机、环、管几个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动态风险评价[1]。

4信息沟通交流———动态风险预警体系

构建动态的煤矿风险预警体系,首先要采集煤矿存在的危险源的动态信息,并将采集到的信息通过企业的固有传递方式传递到企业的相关管理部门,把危险源动态信息录入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最后动态风险预警系统将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通过比较之后,确定风险预警等级。例如可以使用红、橙、黄、绿四级预警颜色对应[2]。

5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体系

为使得煤矿各项制度和各项措施都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实,例如诊断或者排除一些偶发、突发、重大的或未知规律的风险,还可以构建闭环式安全监控管理运行体系和闭环式监督激励机制,主要是为了对煤矿进行有效安全监控管理[3]。监督激励机制可以及时地发现和制止煤矿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岗位责任人失职的情况,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构建一个薪酬分配制度,即团队与个人考核相结合的制度。通过构建这样的分配制度,激发煤矿职工对安全风险内部控制的积极性。2)增强煤矿职工集体团队意识,构建职工危险源价格体系。对危险源治理实现闭环式管理[4]。煤矿企业可以通过安全危险源价格体系来不断激发职工对危险源排查治理的积极性。

6结语

通过构建危险源辨识体系、煤矿危险源风险评估体系、煤矿安全监控管理体系、风险预警体系对煤矿企业进行安全风险预控。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建立和实施,要做好风险预控体系的相关工作,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安全风险预控认识的良好心态,以及务实的工作作风。只有把思想和实践都结合运用并且与时俱进,才能不断地完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方法和措施。才能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各要素得到真正地落实,最终使得安全管理水平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郎拉弟.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应用[J].四川水泥,2015(1):60+84.

[2]闫海龙.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建设[J].山西煤炭,2015,35(2):67-69+81.

[3]杨春宁.基于内控管理的煤矿安全风险预控体系研究[J].中国煤炭,2015,41(7):120-123.

第4篇:能源管控体系范文

随着大电源、大电网不断发展,电源与电网的相互影响日益增强,调度机构对并网电厂的管理工作面临着新形势。为了提升源网协调能力和智能调度水平,确保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本文从构建源网协调沟通管控模型和安全管理体系、源网多场景的生产协作、源网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利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支撑智能集约化管控、构建和谐的源网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应用实践。

【关键词】源网协调 四川源网协调 源网安全 源网协调智能安全管理

1 概述

近些年,随着经济发展用电需求剧增,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厂的大量接入,使得电力供应、需求的两端发生了变化,为电网运行和调度管理提出了挑战,面临着能量管理和运行控制上要求更加协调、同步,网源间的信息交互上要求更加全面、及时,从电力生产到并网环节的安全体系要求更加统一、健全、安全、智能;因此大电源大电网和智能电网新能源背景下的“网源协调”面临着一系列的智能化技术需求和管理的挑战。本文介绍如何通过源网生产业务协作、安全智能管控要求以及安全体系的研究,构建有效地安全管理体系和机制,建设源网协调安全管理智能平台,实现调控中心对发电厂的集约化管理以及构建和谐的源网关系,确保电网安全经济有效的运行。

2 研究背景

四川统调统分电厂较多,由于电厂投资主体多、电厂的规模大小不一、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调度技术装备普遍落后、源网协调管理缺乏有效手段、调度执行力弱,如何加强管理和保障涉网安全,是对电力公司的严峻考验;此外随着生产规模与调控数据的不断增长,给源网协调管理带来一定新挑战;从电源侧来看,部分电厂存在调速器参数入库率低、参数整定不规范、验导则执行不到位、复核性试验未定期开展等问题,可能引发电网系统性安全风险,加强并网电厂管理工作迫在眉睫;因此通过研究构建全面、科学、合理、安全智能的管理体系,实现各种数据之间的及时沟通协作和规范管理,同时建立高效、便捷的管控平台,实现对电厂进行集约化管理,提高调控的管理水平。

3 源网安全智能管理研究成果

3.1 研究内容

分析源网调业务的组织范围、人员结构、人员之间的沟通协作流程,相关制度规范和调度管理机制,业务信息和数据范围,动态和静态的数据管理要求,对交换的业务进行统一的规范,完成构建源网之间交互的管理体系和业务模型,打通电网与电厂之间的沟通渠道,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制定相应数据分类、信息分类的标准规范。研究利用自定义平台实现电厂端与电网端各类文件的传输以及相互之间的通讯。并通过自定义平台满足随时定义报表、定义传输数据类型等业务需求;实现对并网发电厂的全面集约化管理。

3.2 研究成果

3.2.1 源网安全智能管理体系的应用

四川源网协调安全智能管理体系的应用不仅建立了有效的沟通管理机制、促进两者之间交流的多层次化、智能化,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安全智能管理的科学、规范、合理化。具体管理体系的管理模式如下:

(1)调控中心的端的管理方式。调控中心设立源网协调总体接口负责人,职责范畴为沟通、协调日常事务,和审核相关重要文件和通知以及工作要求,考核工作完成情况,同时建立和维护调控中心的基础数据资源。调控中心每个业务部门设置业务联络员,由每个业务部门资深业务专责承担,负责源网协调专业的业务管理工作。

(2)电厂端的管理方式。电厂端的人员有1-2名调度业务联络员,且必须是企业内部人员、工作相对稳定,其主要职责范畴负责对接所有源网协调业务快速响应。电厂端专人维护基础数据资源如通讯录、定制单、各项源网协调技术设备的相关参数,必须及时更新实时维护,以确保基础数据资源准确、全面。相关源网协调的工作完成情况均纳入发电厂运行管理考核中。

3.2.2 构建源网协调安全智能管理支撑平台

依托信息化技术手段完成构建安全智能管理平台,成为调控中心与电厂之间安全、智能化、双向交互的公共的通道和平台,实现上下之间顺畅的业务协作沟通交互,采集下达专业业务数据、生产信息等数据,在采集聚合专业业务数据后可以与现有的业务系统进行分享和融合。

3.3 源网协调创新点与突破

(1)对于电网和电厂集约化、智能化、立体化、安全化、一体化的管理平台,目前国内外均处于空白状态,该领域的管理模式探索和规范的建立属于突破性的创新。通过源网协调安全管理智能平台的建立,实现了源网之间一体化的管理,优化了源网之间的业务管理方式方法。

(2)通过自定义平台思路和柔性架构的体系,可以适应各种业务场景变化。自定义平台可以满足各种场景数据交互需求,业务人员通过定义采集数据和逻辑规则实现各种数据采集和报表要求,并可自动实现对数据统计汇总。

(3)数据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覆盖面和有效性均大幅提高。通过电厂实时修正相关基础数据动态数据等,电网可及时掌握电厂的相关变化,并确保准确性和实时性。

(4)突破传统的沟通方式,构建立体有效的沟通管理模式和体系。平台提供的实时沟通功能,较原有模式在效率上有极大提升。

4 结束语

通过构建安全智能管理体系和机制,提高了对并网发电厂的集约化的管控能力;动态建立并网发电厂和调控中心的基础数据和公共资源,为源网协调以及集约化管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资源的保障;通过自定义平台实现定期和不定期的生产业务数据的采集和自动分类统计分析,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协作管理的效率。通过构建调控中心与电厂之间安全、智能化、双向交互的集中管控平台,调控中心实现以运行管理、参数管理、技术管理三个方面对电厂进行集中管控。

参考文献

[1]辛耀中,石俊杰,周京阳,等.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现状与技术展望[J].电力系统自动化,2015,39(01).

作者简介

张弛(1974-),女,四川省人,工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庞晓艳(1968-),女,现为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高级工程师。

王彦沣(1981-),男,四川省绵阳市人,大学本科学历。主要从事电力系统自动化工作。

钟甜甜(1981-),女,湖南省人。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经济学。

第5篇:能源管控体系范文

一、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概况

集团管控是指母公司通过子公司董事会来影响子公司制度安排,从而对子公司运作产生规则和源头上影响的行为,其重点在于促进集团内部资源整合,加强规范治理,以达成母子公司的协同效应。人力资源管控作为集团三大战略管控体系之一,在规避子公司经营管理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实现人才的合理利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根据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用人的集、分权关系以及在实际运用中母子公司的人事管理控制,可以将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分为直管型、监管型和顾问型三种。为更透彻地理解人力资源管控的实际操作情况,文章将深入阐述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相应策略。

二、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现状

A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A能源集团”)是主营能源投资、开发与管理的中部某省省属最大的能源企业,2010年实现整体上市后成为我国能源业务品种最全的整体上市公司。集团着力打造水电、火电、核电、新能源、天然气、煤炭和金融等业务“6+1”板块,同时投资参股多家企业,其下属子公司包括17家全资及控股企业。

A能源集团对公司所属企业的人力资源管控采取监管型与直管型相结合的管控模式,积极构建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政策、服务、信息三大职能平台,在人力资源六大板块的基础上展开。主要现状如下。

1.人力资源规划的集中化管控

(1)A能源集团实行母公司自上而下和子公司自下而上的双向人力资源规划制定过程。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定期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五年)下发到各子公司,对公司所属企业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集中化控制。各子公司根据公司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管理情况规划人员需求,负责具体落实母公司的规划。

(2)公司在对比同行业标杆企业的基础上,根据相关定员标准已建立起自己的人力资源配置标准化模型。

2.人员招聘集中化管控

A能源集团已遵循“集中招聘、分组实施”的原则,建立规范化的员工招聘体系。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是员工招聘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编制集团公司员工招聘计划、组织年度校园招聘和其它社会招聘工作。子公司人事主管部门是实施部门,配合落实公司员工招聘办法,拟定本单位员工招聘需求计划,协助集团人力资源部做好本单位员工招聘的具体工作。

3.人才培养与开发集中化管控

(1)两级培训体系。A能源集团建立起集团公司级培训体系和子公司级培训体系的两级培训管理体系。集团公司级培训由集团人力资源部带头组织实施,总公司各职能部门提供所负责业务的培训项目需求并负责组织相关培训;子公司级培训由各子公司自主组织实施本单位培训。

(2)人才差别化培养。A能源集团的领导班子成员培训、领导班子后备人员培训、重要管理岗位培训由总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实施;重要管理岗位培训、重要业务岗位人员培训、其他员工培训根据具体情况由子公司自主组织,总公司指导完成。

(3)培训流程环节集中控制。每年年初,子公司将各自的年度培训需求和培训计划上报总公司人力资源部备案,总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各单位培训计划统一制定下发公司年度培训计划。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不定期对各单位培训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和考核评价;各子公司培训经费使用情况也由总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备案。

4.考核、薪酬集中化管控

(1)分别考核,加强监督。集团总公司员工(部门负责人及以下员工)及子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的考核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具体负责;所属企业员工(非领导班子成员)的考核工作则由子公司按照与集团公司总体目标相一致的原则独立完成。

(2)总体控制、监管检查。各子公司的工资总额、福利标准由集团公司集中控制,各子公司员工的工资、福利等货币化项目发放情况在总公司的控制范围内完成。总公司人力资源部会定期对各子公司执行年薪的工作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各种违规现象会纳入年终考核体系。

5.人力资源信息系统集中化管控

A能源集团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进行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板块的统一管理,加强人力资源管控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了人员进出流程化、薪资发放网络化、员工培训远程化和员工招聘筛选自动化的目标。

三、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现存的问题

目前,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具体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及组织结构不适应战略发展的需要。目前,公司业务种类逐渐增多,经营范围不断扩大,子公司数量日益增加,各子公司发展参差不齐。集团公司目前采取的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不再适应其“打造国内一流区域综合能源集团相匹配的人才品牌”的人力资源管理总体目标,如集团现有的“直管与监管”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选择混乱;在“直管”与“监管”之间界限不明确;对各子公司的管控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律。

2.子公司岗位管理呈现较大自主性,集团范围内“人岗匹配”尚未实现。因历史原因,集团内部“因人设岗”现象普遍存在,集团人力资源部缺少统一岗位说明书标准来指导各子公司的定岗定编和标准化岗位管理。部分子公司虽然有自己的工作分析制度,内容形式各不相同;一些子公司则完全没有岗位说明书,岗位设置和人员安排呈现较大的自主性。3、子公司后备人才选拔任用标准模糊,关键岗位后备人才队伍的集中化管控有待加强。集团范围的调查显示,在后备队伍建设问题上,60%的参与者认为所在公司除领导班子外的关键岗位后备人员不足。目前,集团仅制定了各子公司领导班子后备干部管理办法,而各子公司其他重要岗位后备队伍的建立和培养缺乏统一的管理机制,子公司独立操作的空间大,人才的选拔和任用打上各子公司自己的烙印。

四、A能源集团人力资源管控的完善

成为省属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标杆、打造与国内一流区域综合能源集团相匹配的人才品牌是A能源企 业未来五年的人力资源管理目标。以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为依据进行人力资源管控、选择适合公司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合理进行母子公司间的权责划分并形成协同效应将是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的有力保障和支撑。

根据企业目前人力资源管控的现状与问题,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管控、实现其战略目标,必须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合理调整企业组织结构,选择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管控模式

(1)根据企业能源业务板块建立事业部式的组织结构。目前企业已形成“6+1”业务板块,集团组织结构模式应由直线职能式向“产业板块式”的事业部式转变,对产权管理幅度和经营层次作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水电板块、火电板块、核电板块等,加强业务板块间的战略协同和资源共享。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以进一步加强集团化管控力度为方向,逐步向扁平化方向发展。

(2)以公司组织结构和子公司特点为依据,进行人力资源管控模式的权衡选择。人力资源管控模式应依据集团组织结构的变化作相应调整,同时根据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股程度以及子公司对母公司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源集团管控模式。在构建综合统筹的人力资源管理共享平台的同时,创建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管理模式。

2.以集团层面的能力素质模型为依据,通过定岗定编进行标准化岗位管理

(1)优化工作分析,实现集团范围内的“人岗匹配”。集团人力资源部通过业务流程分析和岗位优化设计制定整体定岗定编管理方案,为各子公司全面推进定岗、定编、定级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同时定期对方案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核,实现集团范围内的“人岗匹配”。不断推进岗位标准化、规范化,明晰岗位职责和评价标准及其价值。

(2)形成集团层面的能力素质模型。母公司根据工作族群的不同建立相应的领导力(中高层岗位)模型、管理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以及专业技术岗位能力素质模型等,为集团范围内的岗位设置提供依据,为员工的职业发展和正确的职位选择提供帮助,为人才素质的客观评价提供统一量化标准。

3.建立集团人才培养储备制度,加强关键岗位后备队伍的集中化管控

(1)拓展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三通道”发展路径。在集团总公司内部建立任职资格体系,设立不同职类、职种的职业发展通道,各子公司依此制定本公司的岗位序列对应表,激励员工按照本职种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同时,着重对后备人才跨职种的锻炼和培养,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后备人才队伍。技术、技能、管理三条通道的平行层级结构中,相同层级人员具有同样的地位。管理、技术和技能人员既可以在自己所在的系列发展,也可以在满足任职条件的前提下,转入其他系列发展。

(2)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完善人才继任计划。集团核心管理岗位和重要业务岗位按1:2的比例形成后备梯队。根据后备人员的专业特点、发展方向和成熟程度,打破单位限制,通过工作轮换或者“上挂”、“下挂”等实行集团统一调配、交流使用,使后备人员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找准位置。

(3)分层次全方位培养人才。鉴于后备人才发展工作的重要性,对后备人才的发展培养坚持“分工负责、共同培养”原则,公司级后备人才由集团人力资源部统一组织评价、制定培养计划、协调资源并对其培养计划的落实情况进行监控。子公司后备人才由各子公司组织评价,制定和落实培养计划,总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协调集团范围内的各种培训发展资源。

(4)调整考核方式,动态管理。结合业绩考核、培训考核和违规惩处等情况,对后备人员每两年进行一次考核调整,保持后备人员的竞争力。根据考核中后备人才的淘汰和晋升等情况,及时对后备人员队伍进行补充,保证后备供给比例。

总体来看,A能源集团目前的人力资源管控已经从招聘、培训、考核、薪酬等板块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能源事业和能源企业的发展吸引着所有人的眼光,2013集团“管控年”的背景之下,实现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目标对专业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力资源管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李 沫:《国有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以A国有企业集团为例》,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2年第7期.

[2]赵琛徽 胡 敏:《构建集团公司人力资源管控模式》,载《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年第11期.

[3]张 艳:《国有大型企业集团人力资源管控模式设计初探》,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年第6期.

第6篇:能源管控体系范文

关键词: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功能设计

中图分类号: X924.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沿海、沿江港口建设发展迅速,港口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运输需求持续上升,危险货物作业种类和数量不断增长,重大危险源及事故隐患也呈上升趋势,给港口安全生产带来严峻考验。为了有效抑制重大危险源的危害性,降低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率,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及管理,研究港口危险货物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体系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基础工作势在必行。

1. 港口重大危险源监控业务需求

1)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估

开展港口重大危险源辨识、普查及风险评估工作,依据法律法规规定,识别港口区域内重大危险源,明确港口区域内重大危险源的类型、数量、分布、周边环境、危险货物种类等基本信息,建立港口区域内重大危险源信息数据库。

2)危险化学品信息管理

危险货物基本信息数据库应具备危险货物知识库的功能,可为港口危险货物的正确装卸储运作业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为港口行政管理部门行使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职能和重大事故应急救援行动提供重要帮助。

3)港口重大危险源日常管理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研究建立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系统,强化港口危险货物作业企业的日常监管。系统主要内容包括:港口重大危险源基本信息,港口危险货物作业申报,港口危险货物作业企业的安全检查和现场监管等等。

4)港口重大危险源视频监控

利用港口区域内重大危险源或危险货物作业场所建立视频监控系统,用于加强港口区域内的危险货物作业现场监管。通过将视频监控系统与港口重大危险源信息系统的整合,可有效提高港口区域内重大危险源的日常监控和重大事故现场的监视能力。

5)港口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

建立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体系,除了加强重大危险源的日常监管,还应建立港口重大危险源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系统,以提高港口管理部门的重大事故应急救援能力。

6)港口重大危险源GIS模型演示

地理信息系统是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的基础平台,是实现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和事故应急决策支持的基石。

2.港口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的体系架构

按分级监控与管理的原则,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在结构上按省、市、县、企业四级架构进行设计(见图1)。建设一个统一的、规范的重大危险源监控信息系统,对于实现省、市、县、企业逐级进行重大危险源数据的申报登记、评价分级、分级监控管理以及应急救援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3.1系统的逻辑结构

从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可知,港口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是一个集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统计分析、空间管理及远程通讯等功能于一体的计算机综合管理网络系统。

该网络系统可按不同层次的功能分成四层网络,网络的逻辑结构、各层网络的功能、互联关系、信息传递的路径、传播方式、信息流的控制、信息表现形式的变换、各层网络的协议规约等都成为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设计中的核心问题。

3.2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

1)港口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估系统:在满足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前提下,以危险物质的临界量和能量的大小为基本参数,对企业上报的重大危险源进行自动辨识。采用重大危险源评价分级模型,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快速(初步)安全评价及分级,并依据特定标准进行分类统计。

2)港口重大危险源地理信息系统:该子系统中的危险源空间数据管理包括从综合图像识别、图形编辑、属性输入、制图输出等空间地理数据管理的全部流程。重大危险源信息通过重大危险源分析评估系统生成大量分析及风险分析数据后,可结合空间数据进行三维可视化的分析。使用GIS地理统计分析系统,用户可从多个视角检大危险源在发生事故时的模拟现场,同时将事故现场的三维空间数据提供给数据分析评估系统并将分析结果在现场模拟出来。

3)港口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系统:该子系统将所有的重大危险源信息动态采集并自动建库,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基于事故应急决策支持模块,针对港口重大危险源事故的应急处置,集成系统相关基础信息、视频监控、事故模拟、和应急资源调度、制定应急处置方案,以达到快速反应、科学应对的目的。

4)港口重大危险源远程实时监控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综合监控技术、传感器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对重大危险源监控单元进行升级改造,使得该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能具有实时监控其现场情况及设备状态的功能。

5)港口重大危险源日常管理系统:该子系统包括港口企业基本信息管理及查询、危险货物基本信息管理及查询、危险货物进出港相关流程管理、安全专家库管理和应急救援机构信息备案等功能。

6)辅助系统:该子系统将提供危险化学品知识库、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检索查询功能以及系统自身的管理功能。该子系统归类总结已发典型事故案例和典型的应急预案,为重大危险源监控工作提供参考。

3.3软件结构

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软件由基础工具软件(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平台、安全防护软件等)、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应用软件以及高级语言等3个层次的软件系统组成。

操作系统必须考虑其开放性,即在采用一种操作系统后,能否很方便地在其上挂接各种必需的应用软件。考虑到系统的通用性,在设计该系统时,兼容Windows和UNIX两种类型的操作系统。

重大危险源信息数据底层管理软件能在一个通用数据管理平台上,可采用高级语言结合DBMS(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数据库管理系统)底层函数(或调用);基于GIS的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系统则还可包括GIS数据平台,以达到图形和属性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徐连胜,段晓瑞,胡玉昌.区域性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系统[J].水运管理.2011.(5).

周剑锋,陈国华.基于GIS的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系统研究[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6.(2).

吴宗之,魏利军,于立见等.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1).

徐连胜,段晓瑞,胡玉昌.港口重大危险源安全监管的现状与体系构成[J].中国港口.2010.(3).

第7篇:能源管控体系范文

在煤矿安全管理中,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以PDCA闭环运行模式为基础,具体由以下七个环节构成:(1)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前提,通过辨识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职业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的根源,从而明确煤矿安全管理的重点对象,增强风险预控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在危险源辨识环节,应确保辨识范围拓展到煤矿整个生命周期和各个生产环节,覆盖到人、机、环、管各个方面,做到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辨识。(2)危险源风险评估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事故风险进行评估。一般可采用安全检查表法、事故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等方法,评估正常生产中的危害因素,对各危险源的风险概率及其造成的后果进行量化处理。在风险评估之后,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将系统风险控制在容许的范围内。(3)风险管理标准的制定风险管理标准是指实施各项风险管控措施的具体依据。在制定风险管理标准时,要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程,结合煤矿生产自身的特点和风险管理水平,制定具备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的风险管理标准,促进煤矿安全管理模式系统化、高效化、规范化运行,有效避免危险源转化为安全事故。(4)风险管理措施的制定根据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结果,按照风险管理标准确定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案和手段,制定具备可操作性的风险管理措施。由于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资源有限,不能对所有风险实施全面控制,所以可遵循危险源分级管理的原则,将风险分为若干个级别,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采取不同的管控措施。(5)日常监测监控在煤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中,应充分利用实时动态信息系统对危险源进行日常监测监控,及时掌握危险源的变化,确保其处于可控状态。对危险源实施日常监测监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已经辨识出来的危险源进行监测,若该类危险源超出了可控状态,则必须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二是实时监测已采取管控措施的危险源,掌握危险源的管控效果;三是监测煤矿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危险源,促使危险源管理体系不断完善。(6)风险预警当危险源达到导致事故发生的临界状态时,即危险源失控时,进行预警并采取相应管控措施,旨在降低风险危害程度,减小事故发生概率。在风险预警系统中,不仅要引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而且还要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以便在危险源失控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降低人、财、物损失。(7)风险控制措施评审风险控制措施评审是一个反馈的过程,通过评审考核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持续改进风险管理目标,不断完善原有风险控制措施和新的风险控制措施,促使风险预控管理体系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发展态势。

2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的运行机制

(1)强化风险预控管理的宣传与培训煤矿企业应通过多种渠道大力宣传风险预控管理的重要性,在企业内部营造出安全管理文化氛围,调动起全体员工参与风险预控管理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规范员工在生产现场中的工作行为。如,可在井下各巷道、工作面等处设置危险源辨识牌;在专项培训宣传栏上普及安全风险预控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利用井下广播宣传风险预控文化等。同时,煤矿企业还要将风险预控管理纳入到年度安全培训计划中,提高企业全员对风险预控管理的重视程度。(2)完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煤矿企业要根据国内相关法律、行业标准,结合本企业内部的作业规程、操作规程,制定符合本企业实际生产情况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确保风险预控管理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在风险预控管理工作中,要将井下管理作为重点,实行岗位危险源管理和人员不安全行为管理,从人、机、环、管四个层面出发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杜绝作业人员出现不安全作业行为,从而确保井下安全生产。(3)健全风险预控管理责任与考核机制为确保风险预控管理体系高效运行,应将目标责任逐级细化到各矿井、各区队、各班组和各岗位之间,要求作业人员将危险源识别和风险管控措施落实到作业过程中。同时,健全各级责任考核奖惩机制,对各岗位、各班组、各区队执行安全管理制度的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安全工资挂钩,实现薪酬与风险责任相匹配。(4)建设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平台煤矿企业应结合自身生产特点和风险管理需要,建设以风险预控管理为核心的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实时采集、加工、处理、传输、共享危险源信息,为煤矿管理者及时掌握安全隐患情况,制定相应控制措施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此外,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平台还应具备登记、查询、审核、考核等功能,推动煤矿安全管理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3结论

第8篇:能源管控体系范文

【关键词】智能建筑;能源;管理;控制

1.智能建筑中能源管理与控制的现状

一般而言,智能建筑能源管理与控制可以分为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上的管理,其中微观层面主要是通过对智能建筑日常运行维护和用户耗能行为实施有效的管理,还有就是通过节能改造和能效改善实现节能;宏观层面主要是指由政府主导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在建筑设计中贯彻节能标准来对智能建筑项目的节能进行审核、评估、监管和验收等。

毋庸置疑,目前智能建筑能源管理与控制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1)不少智能建筑节能的措施是运用建筑自控系统预先编排的时间程序对建筑电力等能源供应进行限时控制,这种方案无法对突况进行有效处理;(2)对建筑能耗的跟踪监测不完善,不利于节能方案的进一步完善;(3)能源管理公司建立合同能源管理的对象还多是集中在改造项目上,新建工程难以开展的原因可能是在节能效率的确认上;(4)在智能建筑节能方面虽然有一定的投入,但是关注度不够,并且部分智能建筑在能源管理与控制系统的运行维护方案没有跟进,使智能建筑能源管理与控制系统成为摆设。随着节能要求的日益提高,传统的BAS系统已经难以满足智能建筑节能降耗的要求,为此对智能建筑的能源管理与控制系统进行研究就迫在眉睫。

2. 智能建筑能源管理与控制系统的设计

2.1 智能建筑能源管理与控制系统的架构

智能建筑能源管理与控制系统的结构一般分为现场层、网络层和管理层(见图1),其中现场层包括各种现场设备(如执行器、传感器、电表等智能仪表),其通信采用现场总线标准,较为常用的有M-BUS、RS485等;网络层是现场层和管理层间相互通信的桥梁,负责将现场层采集到的数据信息上传给管理层,同时将管理层发出的动作指令发送给现场层,让现场层执行相应的操作指令;管理层负责对现场设备进行统一监视、控制和管理,同时将现场设备运行产生的数据存储到服务器中,用以记录设备的日常运行日志和打印故障设备的报警信息等。

2.2 智能建筑能源管理与控制系统的反馈控制

智能建筑能源管理与控制系统运行方式的核心为反馈控制:首先现场层的传感器和执行单元采集原始运行数据,通过总线和网络通讯层将采集到的数据传送给管理层;其次管理层对现场层传输来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构建系统运行数据库,并将数据库集成在管理层系统软件中;再次,当设备运行时,现场层对其运行数据进行再次采集并反馈给管理层,管理层通过系统软件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出系统运行的曲线,以判断系统是否处于节能运行状态,如果系统处于节能运行状态则正常运行,如果系统没有处于节能运行状态则对异常运行部位进行确定并发出告警。

2.3 智能建筑能源管理与控制系统的分项计量设备

分项计量设备位于现场层,负责采集智能建筑中各个能耗设备的用水、用气及用电等数据,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类别:

第一是远传水表。远传水表安装在各分项水管主干和支道上,采集各分项水量消耗并上传至本单位数据管理中心。远传水表的测量范围包括智能建筑内的公共区域用水、生活用自来水、楼宇总用水量等,其安装要考虑到管径、管路长度及弯曲等因素,避免造成读数的误差。

第二是远传电表。远传电表一般是通过在各分项电路回路安装网络直读电表来采集各分项电量能耗,并上传至数据管理控制中心。远传电表的测量范围包括智能建筑内的电梯用电、空调设备用电、照明用电、专业设备用电及其他用电等,用以对智能建筑内各主要设备的电能消耗量及消耗方式进行准确反映。

第三是远传气表。以智能建筑内天然气的使用为例,远程气表可以对特定区域(如厨房)的用气情况进行采集并上传至数据管理控制中心,方便能源管理者对某一段时间内的用气情况进行准确掌握。

第四是其他远传计量设备。除上述远传计量设备,智能建筑中还有远传热冷量表等其他远传计量设备,用于对智能内其他能源的消耗情况进行采集。

2.4 智能建筑能源管理与控制系统的应用实例

(1)照明设备的智能控制

能源管理与控制系统可对照明设备的运行方式进行如下改进:整个建筑的照明设备控制系统通过局域网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中央控制系统通过多级控制进行管理,结合调光/开关控制模块、智能探测器、液晶显示面板等自动化设备,实现中央监视控制、就地面板控制、光感探测控制、人感探测控制、场景功能控制和能源计算的智能化管理。例如人体活动探测,自动开关工作区域灯光;照度动态监测,与智能遮阳百叶窗系统相协调,通过光感探测器并根据不同日照情况、不同房间朝向来实现自然采光与灯光照明的自动调节。

(2)空调的智能控制

能源管理与控制系统可对空调的运行方式进行如下改进:①根据室内外实际问题来调节空调系统供水温度,设定合适的供水温度来减少系统主机的过度运行;②对楼内冷热源主机、泵机、风机设备进行等时间交替运行,延长空调的使用寿命;③运用温度-时间延续方法,依据智能建筑室内温度保持的延续时间,提前对空调进行停运,实现节能的目的;④运用定时方法,依据智能建筑工作与休息的时间,对空调进行启动与停止;⑤运用经济运营方法,如果智能建筑室外温度可以达到13℃,那么可以直接把室外的新风当成回风;如果智能建筑室外温度已经到达24℃,那么可以直接把室外新风送至室内。在这样的情形下,系统能够节约系统进行送风与回风处理的能源;⑥采用变风量系统,通过改变送风量的方法来控制不同房间的温度,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空调设备的容量,节省设备的投资,而且也可以满足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

3.结论

随着智慧城市的构建,智能建筑能源管理与控制已经不仅仅只是针对单个建筑而言,而是面向城市的综合智能建筑能源管理与控制。无论是城市用能单位,还是城市用能单位主管部门,都需要构建智能建筑能源管理与控制体系,促进智能建筑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能耗监测系统数据中心建设与维护技术导则[S].2008.

[2]王少伟,熊泽祝.智能建筑中能源管理实现方式简析[J].建筑电气,2014(1).

第9篇:能源管控体系范文

【关键词】危险源;体育场馆;控制方法

一、前言

危险源控制是利用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来减少人误, 从而起到消除或控制危险源, 防止危险源导致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的过程。危险源控制的对象是整个施工过程, 横向包括人、机械、材料、施工工艺技术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 纵向涉及施工项目系统的各个层次。危险源控制的一般原则: 一是立足消除和降低危险, 构建系统安全, 落实个人防护; 二是预防为主, 防控结合, 预案与应急措施联动机制; 三是动态跟踪, 重点控制, 应变策略, 对极不可承受的危险要禁止作业。

二、体育场馆危险源的控制方法分析

1、技术控制方法

控制体育场馆施工危险源, 可以通过技术措施来实现。技术控制方法, 是指采取技术措施对体育场馆施工的危险源进行控制。危险源控制技术包括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和减少或避免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前者在于约束、限制系统中的能量, 防止发生意外的能量释放; 后者在于避免或减轻意外释放的能量对人或物的作用。主要采用的技术控制方法有: 距离防护、时间防护、屏蔽危险源、坚固防护设施、消除薄弱环节、不接近或靠近危险源、闭锁危险触发、取代操作、警告警示、冗余技术、个人防护等。施工现场应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存在状态, 以及施工企业能够采用的技术、财力、人力、物力, 有选择地采用上述技术措施以达到消除、控制、防护、转移危险源的目的。危险源控制的技术措施有工艺过程中的危险源控制技术和安全设施两个方面。 一是工艺过程的危险源控制技术。工艺过程的危险源控制技术, 是指根据现有的工艺技术安全要求和标准, 一方面对施工过程中危险源,如机械设备、材料构建等的危险属性如温度、压力、强度等加以控制, 避免一旦约束失效导致失控产生事故。另一方面, 加强紧急情况下的控制装置执行能力, 如高空作业防坠落保护装置、紧急过电保护装置、机械突发事件紧急停车系统等。二是安全措施。安全措施是指一些预防危险源发生事故的手段,如工地消防设施(消防水、消防车、灭火器、其它灭火装置、消防通道等)、危险源监控系统、检测报警系统和防静电设施等。只有当我们切实采取技术措施来进行危险源控制, 才可能有效地规避管理失误导致的危险源能量意外释放, 避免事故产生。

2、管理控制方法。控制体育场馆施工危险源的另一重要方法是管理。体育场馆施工危险源控制的管理方法是控制事故发生的关键。管理的基本功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通过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危险源管理活动, 有效地控制系统中的人、材料、机械和环境等危险源。这其中包括安全制度的完善及落实; 工作人员的安全态度、技术水平; 安全组织机构、企业内部的事故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等。一是建立健全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在对工程项目危险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安全生产责任制、重大危险源控制实施细则、安全操作规程、培训制度、交接班制度、检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危险作业审批制度、异常情况紧急措施和安全考核奖惩制度等。与此同时, 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从工程的实际情况、施工企业的用工制度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周详考虑, 制定出一套切实有效的贯彻实施办法, 确保危险源管理的规章制度能够真正得到落实。二是明确安全责任, 定期安全检查。对施工中的各个子系统层面的危险源管理确定具体负责人, 并明确各自具体职责。特别要明确各级单位对归属区域的危险源定期检查的责任, 包括作业人员的每天自查、职能部门的定期检查、领导的不定期督查等。三是建立安全信息反馈制度。抓好信息反馈工作, 及时处理所发现的问题, 建立健全信息反馈系统, 制定信息反馈制度。对检查所发现的问题, 应根据其性质和严重程度, 按规定进行信息反馈和整改, 并作好整改记录; 发现重大危险隐患, 及时报告主管领导, 组织紧急处置。四是搞好危险源控制管理的考核评价和奖惩。对危险源控制管理的各方面工作应制定考核标准, 并力求量化。

3、人的行为控制方法。一是加强教育培训, 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对涉及危险源管理的相关领导和人员进行定期专门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 提高他们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培训内容应包括: 危险源管理的意义; 施工项目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 危险源触发条件及控制措施; 危险源管理的日常操作要求和应急事故处置等。目前, 建筑市场上工人的流动性很大, 导致大部分工人无法得到定期系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建筑企业在教育培训上也往往流于形式, 无法做到全面系统。另外, 当前建筑企业工人大多是农民工,素质和技能参差不齐, 无证上岗的情况时有发生, 酿成的事故屡见不鲜。所以, 加强教育培训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二是岗位操作标准化。体育场馆结构一般都比较复杂, 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比较多。在施工中要根据各个工种所涉及的危险源和工艺特征, 制定合理的安全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 通过专门的培训教育, 使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 真正落到实处。尤其是一些体育建筑施工中有大量的机械作业, 这就要求必须做到岗位操作标准化,严格按照合理可靠的操作规程施工作业, 才能在源头上保证人机混合作业情况下的施工安全。同时, 施工企业对岗位安全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 要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修正。三是制定施工和工艺操作步骤, 确定施工流程控制规程。体育场馆一般都是采用超高、大跨度的钢结构屋面, 这意味着施工过程中有大量的高空吊装作业和焊接作业, 施工过程人机混杂, 事故易发, 所以施工流程的规范化很重要。在整体上, 应采用安全性高的材料和构配件替代传统的现场拼装或浇筑式施工, 减少现场作业人员数量和作业强度、作业复杂程度; 采用工厂化生产, 化集中施工为分散生产, 变立体交叉混合作业为单位固定生产。

三、结语

建筑施工生产一直是安全意外事件和安全事故的高发段。保障广大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提高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水平, 是施工生产中首要而又紧迫的任务。尽管国家对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工作非常重视, 但由于建筑施工环境条件复杂、安全技术及安全管理在现阶段还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安全装备落后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致使项目施工中危险源层出不穷, 且特点多样, 不易控制。在诸多建筑项目中, 体育场馆建筑超高度、大跨度的结构特点决定了体育建筑在施工过程中存在非常复杂的人机混合作业的环境, 这使得体育场馆相对于普通建筑的施工更易于产生危险源, 对危险源的控制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本文以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观点。

参考文献

[1]建设部工程质量与行业发展司.建设工程事故专项分析报告[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