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课培训心得范文

微课培训心得精选(九篇)

微课培训心得

第1篇:微课培训心得范文

微课如何做?如何运用到教学当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刚一接触,的确头大。但是钟绍春教授的报告,逐渐的让我理出了头绪。从国际大环境看,信息化的普及已经掀起人类历史上第四次的工业革命,任何事物脱离信息,都变得滞后。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已迫在眉睫。教育信息化如何做,如何去迎接信息化时代的各种挑战,如何改造我们的教育、改造我们的课堂?“智慧教育”应运而生了,他为我们在一线上懵懂、困惑、不知所措的教师们,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标准,在“智慧课堂”的教育模型下,学生将认同学习内容,主动、个性化、尽可能以探究方式学习,最终培养智慧的人。

为期四天的培训,无论是从理念上还是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有专家现场讲解,边学边做边指导,少走了弯路,直奔主题。在这点上,真心感谢东北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团队给我们提供的帮助!通过这几天的学习,个人认为微课制作的思路大抵如下:

一、课堂知识还原生活

课本上的知识本就来源于生活,我们学习的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什么会出现学生不愿意学,不想学的状况呢?归根结底,孩子们没有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把知识还原到生活中,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使孩子们产生共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愿意学,真心的想要学会。以这种饱满的热情去接受新知,必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任务驱使,引领学生,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让课堂上的每个孩子都要有相应程度的提升,但是学生兴趣、认知水平、知识水平分类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的每个环节,都布置相应的任务。任务驱动,目标明确,让孩子们自主的学习。

三、知识的获取的多样性

知识的获取,无非三种方式:一是教师讲授,二是学生看书学会,三是小组合作探究。有的孩子听一遍就会,有的孩子看一遍书就会,有的孩子自己探索就能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但是无论哪种情况的孩子,都尽可能通过探究方式获得新知,做不了的尝试读懂,实在不行就听讲。并让其在各个环节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微课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每个环节布置完任务,给孩子们提供三种可供选择的微视频,一个是引导孩子看书自学的,一个是讲授式的,一个是提示孩子小组探究的。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微视频,而且可以随意的暂停或是重复看。教师真正实现主导作用,完全发挥孩子们自主探究的主体作用。孩子们自主探索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才是困扰自己的最关键的问题,教师再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辅导,孩子们带着问题去听课,效果会特别的棒!先学后教,翻转课堂;以学定教,事半功倍,效率格外的高。

四、知识的评测、提升与拓展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各不相同,但是目的是一样的:不单单是知识的获取,而是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学科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要设置进行有针对性的测试,根据测试结果,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和相应的学习内容进行个性化提升。

第2篇:微课培训心得范文

摘 要:文章基于多年实践,首先简要分析了教师微课培训的内涵,认为教师微课培训是一种以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和评价为主要内容,面向全体教师的全员、一体化、能力提升型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总结了校外集中培训、校内集中培训、自主分散培训和混合型培训四种微课培训模式;描述了教师微课培训的五大内容体系,并分析教师微课培训的三大误区,最后提出教师微课培训的四点对策。

关键词:微课;微课培训;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6-0072-03

微课以其短小精悍、聚焦知识点、支持翻转课堂、形式多样化、制作技术门槛低等优势迎合了网络时代、微时代的发展需求,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混合学习和移动学习等。这对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微课培训成为学校、教师、主管部门、继续教育与培训机构的必然选择,“教师微课培训热”兴起。那么,教师微课培训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模式?各有什么优缺点?应该包括哪些内容?避免哪些误区?如何走出教师微课培训的误区?

一、教师微课培训的内涵

近年来,微课、慕课等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移动学习、混合式学习形态快速发展,一线教师面临新形势、新变革、新机遇和新问题。微课以其自身特点契合一线教师的信息化教学需求,迅速成为新时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宠儿”。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看,可以把微课比作信息化教学系统的“细胞”。[1]微课将成为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2]在加快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新形势下,微课还能够推进各类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那么,教师如何以微课“武装”信息化课堂?如何将微课有效融入常态化教学?如何以微课为载体、途径和契机成为教育3.0时代的教学名师?笔者认为,教师微课培训是一种以微课的设计、开发、应用和评价为主要内容,面向全体教师的全员、一体化、能力提升型培训,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教师微课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教师微课培训不仅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能促进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为慕课、云课堂等新一代网络课程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师微课培训模式

目前,微课培训多是以教育主管部门、学科专业委员会和教育培训机构发起,学校负责组织和引导教师参与培训,主要包括校外集中培训、校内集中培训、自主分散培训和混合型培训等四种培训模式。

1.校外集中培训

校外集中培训一般由教育职能部门或校外培训机构组织开班,国内影响力比较大、培训效果比较好的有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教育部各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学会、协会等组织的教师微课培训。为避免培训与参训教师的教学工作发生冲突,这一类培训班一般选在周末或寒暑假,各学校积极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回校后作为种子教师对本校教师进行校本培训。但因为要占用教师正常的休息时间,成本(包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较高,所以培训方和选送学校需采取必要激励措施,调动教师参训积极性。

2.校内集中培训

校内集中培训多是以院、系或者教研室为单位,聘请校外培训专家团队或者使用本校教师开展培训,校内培训使教师省去异地乘车、办理住宿等环节,方便教师参与培训,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培训时间。根据培训目的,在培训之前,学校会相关比赛通知,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达到“以赛促训”的目的。另外,由于是同院或同系教师,彼此相互熟悉,便于分工合作、协同学习,培训效果较为显著。

3.自主分散培训

教师根据学校下达的培训任务,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培训机构相关课程或者参加网络课程学习,按照学习周期提交微课学习成果,由学校按照系、学院或者教研室为单位,组织教师互评或者请专家评价教师培训情况,给出改进意见,并将评价结果计入教师考核档案。

4.混合型培训

混合型培训是以上三种培训模式的叠加或者组合。由于一线教师教学任务较重,时间不充裕,而且培训班名额有限,再加上学校用于培训的开支有限,所以有些学校先在校内选拔种子选手,推荐其参加校外培训,然后再由这些教师开展校内培训,扩大培训面。与此同时,他们还借助微信群、QQ群、微信公众平台等交流、研讨培训内容。

三、教师微课培训内容

1.微课基础知识

微课的基础知识包括微课的概念内涵、特征属性、发展历程、时代背景、教育价值、发展趋势、微课教学实践和应用评价,多媒体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联通主义学习理论等,这部分内容培训的目的是使教师掌握微课基础知识,使微课与相关学科建立联系,为后续具体的微课设计和创作部分做铺垫。

2.微课选题、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制作

微课选题是微课设计与创作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微课教学设计包含教学任务与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五部分。微课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同时注重数字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运用。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没有限定的格式,除了PPT式课件,严格说屏幕上能展现教学内容的媒体都是课件。微课课件应充分利用认知学习和教学设计理论,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求合理安排信息量,注重课件的构图与色彩等美工方面。

3.多媒体知识及加工技术

媒体作榇递信息的载体,包括文本、图形、静态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剪辑等基本要素。微课可同时呈现文本、图形、声音、动画,所以掌握多媒体素材的收集、编辑和加工技术十分必要。如截图软件Fscapture和Snag It等,图像编辑软件美图秀秀和PhotoShop,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Prezi、VideoScribe等,思维导图制作软件Novamind、MindManager、亿图图示专家等,网页视频下载软件硕鼠、稞麦等,视频抠像软件会声会影和Adobe Premiere等,视频转换软件QQ影音、FormatFactory,音频处理软件GoldWave、Adobe Audition,动画制作软件Flash,录屏软件屏幕录像专家、Camtasia Studio,片头制作软件AfterEffect,HTML5制作软件易启秀、微页等,交互式课件制作软件Adobe Captivate、Articulate Storyline等等。

4.视频非编软件操作技术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微课视频的编辑、加工和导出需要在视频非编软件中完成,目前常用的视频编辑软件有会声会影、Camtasia Studio、Adobe Premiere、EDIUS、AfterEffect等。从功能、易用角度和笔者微课制作实践来看,Camtasia Studio比较适合一线教师微课制作的需要,一是有基本的视频编辑功能,二是软件自带丰富的音频和视频片头模板文件,三是有录音、录屏、抠像等功能,四是操作简单、学习周期短。培训目的是使教师学会视频和音频素材的加工、编辑和合成。

5.微课教学艺术

微课教学艺术源自课堂教学艺术,但又有其独特性。微课的本质是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教师在微课上的教学艺术可充分体现其教学基本功,也是微课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包括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教学媒体、调控等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展现的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能力等。[3]

四、教师微课培训常见误区

误区一:纯理论或纯技术两个极端

微课培训应贴合一线教师教研需求,切勿走向理论或者技术两个极端,理论内容应简练而不乏深度,通俗易懂。有些微课培训项目,讲者花大量时间和篇幅讲述微课的概念内涵、发展历程、现状趋势、时代背景等,讲者累,听者也累,至于效果如何,不得而知,更有甚者会误导教师对微课的认识;有些培训者为了追求视觉冲击力,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一味追求“高大上”的微课制作技术。但随着技术学习的深入,由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对于信息技术能力水平低的教师,学习负担加重,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想法,导致很多教师成为微课培训课堂的“观众”或者“旁观者”。微课并不是“Show 技术”和“Show 美貌”的“花瓶”,微课的价值和贡献一方面在于它能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传递出精华内容,另一方面在于它能引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4]微课培训不宜走向纯理论或纯技术两个极端,而应设计“制作技术+教学设计+教学应用+项目研究”四位一体的培训项目,将微课理论与技术的结合落到实处。应加强微课研究,建立微课研究方法论和基本框架,构建指导微课设计、创作、应用、评价、培训和研究的一体化理论体系[1]。

误区二:忽略教师水平,有拔苗助长倾向

由于现行微课培训模式相对单一,不够细化,大班授课、集体参训是目前微课培训的主要形式。这种模式很难达到教师参训个性化的需求,开展微课培训应循序渐进,根据参训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水平的高低不同和个性化需求,应分班开展微课初级、中级和高级的培训内容。任何不遵循教师需求,一味追求短时、快速、快成的微课培训项目,都是在“拔苗助长”。

误区三:培训内容固定,缺少针对性

微课培训对象来自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线教师和教学主管部门人员,虽然现行微课培训会根据不同教育群体分级开展,但培训内容少有变化,缺乏针对性。面对不同的群体,微课培训应以参训对象为主导,根据参训对象的不同,定制化开展适合其本身需求的培训课程,根据专业要求和学科特性,分学科、分专业开展微课教学设计、微课制作技术、微课应用价值的培训内容。针对性的开发微课培训资源,使微课培训切实解决他们教研与管理的问题,实现微课培训落地生根,直至生长为教育生态圈里的参天大树,不应再是理论与技术的打包式、统一化的培训模式。

五、教师微课培训对策

微课已成为新时期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教师微课培训成功与否取决于对微课的科学认识,应体现微课的本质内涵,遵循微课发展的趋势。

1.培训重心调整为微课选题与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平民化趋势已是不争事实。微课制作技术不应该成为制约微课发展的瓶颈,微课培训应注重平民化技术的使用,技术够用即可,适用最佳,应将更多精力放在微课选题和教学设计上,指导参训教师从一门课程某个学习单元/模块/主题缜密的知识体系出发,选取其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疑点、考点、易错点、易混淆点、热点和扩展点,设计和制作一系列既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相互联系的微课,加上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教学活动组织(包括思考、讨论、练习、测试、实验、实习、展示、交流等),构成单元/模块/主题微课程。若干个单元/模块/主题微课程按照缜密的知识体系和科学合理的课表计划进行组织,构成一门完整课程[1],到云课堂或MOOC(慕课)平台,就成为一门MOOC。

2.自上而下、内容固定转为自下而上、按需施教

目前,自上而下、内容固定的教师微课培训模式已显被动、低效,应根据教师实际需求,自下而上的组织开展微课培训。另外,集中培训时间有限,如果没有后续跟踪、评价和反馈,很难达到培训效果,并产生长远影响,应将培训内容(特别是微课制作技术内容)放在网络平台上,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培训内容,查缺补漏,进一步夯实微课制作技术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加强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

3.训赛一体化

教育主管部门、培训机构和校方应针对培训内容及时开展教师微课比赛,使培训课内容演变为教师实实在在的微课成果,并组织专家点评、筛选出优秀作品,实行奖励机制。教师在微课比赛过程中,组建微课设计与创作团队,分工合作、取长补短、共同成长。

4.混合式培训

随着“微课热”的快速蔓延,一线教师对微课的认识逐渐加深,因此,微课培训的个性化需求更加多样,为了满足教师对微课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应将培训内容分模块、分层次、分级别,通过线下进行微课概念、内涵及应用评价的集中培训,以便于现场交流、讨论和答疑,将微课制作设计和开发的实用技术通过微课程或者慕课视频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全方位、多层次的培训目标,教师根据自身需求,查缺补漏,进行有效性、针对性的学习。笔者认为这种培训模式方便快捷、节省时间、针对性强,更适合当前教师微课培训的实际需求,应大力推进。

随着微课培训的全面开展和不断深入,开发适应需求、具有针对性的微课培训资源迫在眉睫。微课培训将加速新时代教学信息化发展的进程,改善区域信息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

参考文献:

[1]郑小军.微课发展误区再审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6(2):61-66.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61-65.

第3篇:微课培训心得范文

关键词:微课 现代烟草农业 现代职业烟农 教育培训

现代职业烟农是指随着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在适度规模种植农户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以烟叶种植、生产服务或经营管理为职业,以劳动收入作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守诚信的新型烟叶生产经营主体。

随着传统烟草农业小农生产加快向现代烟草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转变,烟农不仅是烟叶生产的主力军,而且也是现代烟草农业科学技术、物质装备的使用者。因此,现代烟草农业需要现代科学知识的现代职业烟农。培育现代职业烟农的教育培训工作者,如何利用现代教育培训方式,使烟农更有效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满足现代烟草农业生产的需求,是当前培育现代职业烟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烟农集中培训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烟叶产区对烟农的培训多采用集中课堂培训,这种传统的培训方式很难满足培育现代职业烟农的需求。笔者通过多年的课堂教学观察和深入基层调研发现,在传统烟农课堂培训中,存在一些不足,影响了培训效果。

1.烟农学习注意力不集中

教师围绕一个专题,一般讲授2~3个小时,其授课时间是有限的,加之烟农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理解记忆能力较差,烟农课堂纪律涣散,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2.集中培训学习容易受农忙的影响

烟农以烟叶为生,经常忙碌于烟叶生产,听课时还想着大棚、大田、烘烤工场、农场里还有哪些农活没干完或没干好,培训效果不理想。

3.烟农不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和问题出现的关联性

教师围绕一个专题全面系统讲解,而烟农则关心的是如何解决当前烟叶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学习内容针对性不强,听起来乏味。

4.居住地域分散,集中授课困难

烟农居住地域分散,特别是居住在山区偏僻村庄的烟农,交通不便,不利于集中参加培训。

二、现代职业烟农培训引入微课教学的优势

从事现代职业烟农教育培训工作者,应该充分了解烟农自身的特点,不断创新培训教学方式。烟农培训引入微课教学,是现代职业烟农教育培训方式的一种创新,对有效解决传统烟农培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

1.有利于烟农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烟农培训引入微课使培训方式适应烟农,而烟农不再被动地适应传统培训方式,烟农既可以根据农闲时间灵活安排学习,又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学习。

2.有利于增强烟农学习的针对-[生

烟农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是烟农教育培训的难题,在传统培训教学模式下,很难实现分层级教学,满足个性化需求。现代职业烟农教育培训引入微课教学,烟农可以根据自己在烟叶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择学习内容,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既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又实现了分层级培训的目的。

3.有利于现代职业烟农的培育

培育现代职业烟农需要现代化的教育培训手段。微课以其独特的优势和现代化的教育培训手段有效解决了传统烟农培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较好地处理了培训教学与烟农学习的各种矛盾,充分调动了烟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烟农培训学习的效果作用。

三、烟农微课设计的基本思路

微课以微视频为核心,因此微视频的制作尤为重要。为烟农设计制作微课,不仅要考虑微课的类型,还要科学设计微课的内容、表现形式、微视频拍摄、文字脚本用语和配音解说等内容。

1.微课类型

根据李秉德教授对我国教学方法的分类总结,按照教学方法划分为讲授类、问答类、启发类、讨论类、演示类、练习类、实验类、表演类、自主学习类、合作学习类和探究学习类,共11大类型微课。其中,讲授型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以讲授法为主,是最常见、最主要的一种微课类型;演示与实验型是针对教学的知识点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以真人操作影像为主,把实物展示给学生看,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知识。结合烟农自身特点和实际需求,烟农微课应以讲授、演示与实验型优点相融合的案例式类型。

2.微课设计要求

微课内容设计以微视频作为表现形式,以操作演示为主,并通过融合配音、字幕和注释文字的方式对相关知识点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促进其消化吸收,便于其学习记忆。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烟农微课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针对性强。教学内容是当前和今后烟叶生产中烟农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以某一知识点或技能点为单位,内容精炼,主题明确,目标单一,易于被烟农接受和理解,能解决实际问题。

(2)目的明确。教学目的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紧密结合,以最有效的方式和最短的时间达到教学效果。

(3)生动有趣。微课设计应具有灵活性、艺术性和趣味性,寓教于乐,不枯燥乏味,吸引力强。一个微课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烟农学习花费时间和精力不多,不会感觉倦怠。

(4)多途径观看学习。微课文件格式要有通用性,基于网络流媒体播放,利用电脑在线或下载观看学习,利用智能手机微信和QQ平台观看学习。

3.微视频拍摄场地

为增强微课的现场感和生动感,根微课授课的内容不同,演示场景应设置在育苗大棚、烟田、分级工场、烘烤工场等实际劳作的环境下进行微视频拍摄,使烟农产生熟悉感,有利于提升学习兴趣。

4.微课配音与解说

微课配音脚本语言要自然朴实,有时可以使用一些俗语,增强烟农的亲切感,促进理解记忆。视频字幕用词简洁,语义通俗易懂,减少或避免使用专业术语,降低学习和理解的难度。

四、培训指导烟农观看微课的方法

目前,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给烟农学习实用技术、拓展烟农视野提供了平台,烟农可以通过固定或移动网络获取学习资源。微信和QQ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信息交流工具,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为微课的传输和观看学习提供了平台。通过智能手机,可以将微课传输在微信或QQ平台上,具有灵活、快捷、方便、不受时空制约的特点。从事烟农教育培训工作者要深入烟区农村,指导烟农安装微信或QQ,建立微课群组,指导他们通过微信或QQ平台观看视频学习的操作使用方法。

五、小结

第4篇:微课培训心得范文

关键词:微课件;开发探索

中图分类号: F27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0-115-2

1 微课件开发分析

1.1 微课件特性分析

①教学时间短。微课件的时常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5分钟,这个时间从心理学和教育学角度来说符合学员认知结构,时间太长学员容易注意力分散学习效果低下。

②教学内容少。每个微课件只讲解一个知识点、一个重难点或是一个易错点,主题突出,内容短小精悍,学员更容易掌握。

③实用性强。微课件以知识点为核心,课件可以使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是最有利于学员学习的一种资源形式。

基于以上特点,学员可以利用零散时间对不同学科知识点进行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 是传统课件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

1.2 微课件开发内容分析

①必须具有科学性。须确保知识科学,内容符合相关规程规定,措辞准确,行文流畅,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②必须具有针对性。须有明确的适用人群,能够充分满足公司领导干部、专业管理人员、生产技能人员的学习需要。

③必须具有交互性。须做到界面美观、操作简单、提示恰当,体现人机交互,及时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做出相应反馈,做到进度可控、导航清晰。

2 “1+1+1”微课开发模式基本原理

无论是E-learning 形式还是面授形式,课程都是培训的主要依托,企业培训中的课程开发常遵循一定的过程模式,比如ADDIE(Analysis Assessment、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Evaluation)模式,以及纳德勒提出的应用于短期培训课程开发的重要事件模式。这些课程开发的过程模式为培训课程开发提供了合理的实践操作模式,然而在实践中这些模式未能保证课程的质量,因为它们只是描述课程开发流程的整体性框架。夯实每个课程开发环节并在它们之间建立基于数据的逻辑联系,才是保证培训课程质量的关键。

2.1 企业一线专家――分析学习需求,甄选学习内容

培训的主要目标是能力发展,能力是头脑中知识的累积并形成了适于知识应用的内在结构,因此课程开发不能脱离知识而空谈能力目标,知识应成为课程目标制定、内容选择、策略选择的坚实基础,而需求分析的实质也即获得工作、社会、自身发展对个体的知识要求。学习需求分析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①确定培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②确定目标状况和学习者当前状态的差距,理想状态和员工当前现状的分析是需求分析的核心内容。

以往的培训组织者,不能说不重视员工的培训需求,比如也进行受训者的培训需求调查,但只是停留在泛泛地填写一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诸如希望得到哪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等等。企业一线专家因为贴近实践、了解生产,岗位知识理解透彻,他们可以根据工作场所绩效需求找出相应的学习需求。并且因为公司中普遍存在的传帮带的师徒制模式,使得一线业务老师分析得出的工作场所的绩效需求与相关的需求最为一致。

2.2 培训业务专家――制定培训目标,设计教学策略

培训目标指向的是课程开发项目的需求,它只是课程目标的约束条件,而课程目标是对学员在能力与价值观领域表现的预期。课程目标在本质上表现为能力体系和所需的态度、价值观。因此,课程目标的制定和教学策略的设计需要明确的培训目标和实事求是的需求评估,需要培训业务专家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专业知识作为基础。

2.3 媒体专家――设计表现形式,完成技术制作

课程是知识内容、资源组织以及学习方式的内在统一体。多媒体微课件是基于手机、IPAD、PC电脑等多媒体设备,整合美术、动画、创意及系统构架,实现视频、图片和文字高度整合的互动体验手段,产品极具有科技感,强调学员的参与,更真实地展现技术特点和使用场景,提高受众学习满意度,它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可以有效辅助面授培训。

3 “1+1+1”课程开发模式在生产技能专业微课开发中的应用

公司根据生产技能人员培训履职考核标准,对涉及高级工及以上等级的技能模块进行了开发。

3.1 业务分组

通过认真讨论,项目开发组编制了课件开发工作方案,确定了课件开发计划。课件开发项目从管理模式上采用“迭代式开发模式”,并结合实际需求将项目开发划分为七个阶段,如表1所示。

为了保证课程内容严谨准确,公司协调各级单位,抽调相关技术骨干组建了内容专家组,包括企业一线专家与培训业务专家,进行课程内容编写与把关工作。在开发期间,项目组逐渐形成“内容--制作”双条线的业务模式,针对内容专家在业务上的优势与技术组在呈现表达上的特长,两队“人马”各司其职,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3.2 开发标准

在开发标准上此次微课件开发项目以“1+1+1”模式为基础,参考目前被普遍应用的ADDIE模型(如图1所示)。

3.3 开发分工协作

培训业务专家从学习者、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课件结构等五方面进行分析,最终形成教学设计方案。

4 实施效果

4.1 统筹专家资源,实现“需求、内容、呈现”各个环节的有效联结

“1+1+1”课程开发模式,以知识网络为基础,有机结合企业一线专家、培训业务专家、课程制作专家的经验技术,把需求分析、目标制定、内容和策略选择、课程实施、课程评估联系起来,在保证课程开发理性的同时,还为课程开发者提供了创造的空间。

4.2 做好教学设计,保证课程产品的高质量和优良效果

需求分析阶段对学习者在实际生产中所需的操作技能进行分析和判断,课程开发技术框架为其提供了实操性技术,而教学策略设计则表现为在约束条件下(已定的工作情景与岗位类型)的创造。“1+1+1”课程开发模式的使用使得此次开发课程具备以下几项特点:

①以模块化知识点为体系要素,采取短而精的“微课”形式,一个课程解决一个具体问题,不做“大而全”式课程。

②学习过程循序渐进、内容划分难易结合、知识讲解贴近实践,课程符合成人学习者的认知规律与学习特点。

③课程开发环节大量使用“三维图像或动画形式”,

第5篇:微课培训心得范文

网络学院,实现员工个性化培训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公司员工对网络教育培训的应用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对公司人才培养无疑是更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培评中心历时一年建成公司网络学院并实现上线。其办学目标是建设成为一个集中管理、分层应用的省级网络学院,为不同地市人员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同时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不同程度、不同维度的管理服务。

职业规划更清晰

“登录公司的网络学院,我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选学的课程,灵活自由的学习方式和丰富的课程资源让我的培训任务和目标更加明确,个性化选学很给力!”,刚刚参加了个性化网上自学的康波说道。康波是肇庆供电局一名80后普通员工,和许多同事一样,在工作中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变得越来越模糊,找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广东电网公司网络学院的正式应用,解决了他的难题。“当我登录到学员平台后,系统通过岗位判定,自动推荐当前岗位和待晋升岗位需要学习的课程。”

网络学院是围绕岗位胜任力、评价驱动培训的核心理念而开展建设的,真正实现了员工在线学习。它先通过个人能力检测驱动培训,达到能力提升;再通过人才评价鉴定,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评价与培训形成闭环,推动员工及整个企业的能力达到螺旋式的提升。网络学院还可以在课程学习后,通过考试、面试、评审等环节,进行评价工作,最终实现岗位晋升。

受众覆盖更广

之前的网络教育系统只是针对公司本部及中心机构的员工,应用面较小,用户权限及数据权限方面相对简单,在全省同时上线使用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新建立的网络学院实现了“省级集中管理,地市分级应用”的理念,全面支撑起省级、地市局的多层应用需求。

系统的稳定运行更离不开硬件可靠性的支撑。目前培评中心通过开展通道扩容、配置高性能服务器、负载均衡器、存储阵列等工作,网络学院出口带宽由155M升级到1000M,支持在线考试人数由300人提高到3000人,在线同时访问人数理论值由原来不足3000人到目前可支持20000人。无纸化网络考试为各类竞赛、专业普考提供便利。

培训资源实现共享

网络学院的应用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员工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参加培训学习,减少传统培训产生的差旅费、住宿费等开支,大幅降低培训成本。“传统的集中授课培训,真正能享受到最优秀师资的只能是少数人,而网络学院的开发使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于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多听几遍,直到听懂”,学员小康这样说。

网络学院对每门课程都设计了讨论专区。学员可以进行社区化学习,并对学过的每门课程进行评价、提问。同时,系统还搭建了包括公告信息、即时聊天工具、贴吧论坛、电力百科、短信发送、OA邮件在内的多种信息交流平台,让学员和老师之间能够随时互动交流。

个性化选学的网上培训需求调查也借由这个平台实现。系统通过数据汇总自动分析每位员工的选学课程,原先的问卷是通过人工的方式收集汇总,而现在可以通过此系统汇总,大大节约了工作量和时间成本。

首次引入“在线直播”

原来的网络教育培训系统设有600余门课程,升级后的网络学院在保留原来精彩内容的基础上新增了在线直播系统,是一种集实时交互与录制、点播相结合的新型线上培训方式。它打破了传统培训受时间、场地限制,教学受众面窄的局限,集直播和点播于一体,具有摄像控制,视频节目自动播放、录制,网络直播,视频点播等功能,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自助学习。

通用管理系列大讲堂

对于网络学院未来的发展方向,培评中心主任柏吉宽表示,目前网络学院技能岗位胜任力模型已基本建立,技术及管理人员岗位胜任力模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下一步,将根据需求对配套的学习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

掌上学院,搭建移动学习平台

为帮助员工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短、平、快”的学习,培评中心于2013年底开始搭建广东电网公司掌上学院。掌上学院定位与打造多功能一体化平台,促进企业培训学习“体系化”和“自主化”的平衡,使员工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有效解决企业培训中的供需矛盾和工学矛盾。

掌上学院平台于2013年12月在培评中心内网服务器完成软件部署,2014年1月在问鼎公司云服务器上完成外网服务器的部署,并且同时提供安卓和Iphone两个版本的手机客户端共学员下载安装在手机上。

广东电网公司掌上学院全方位思考了当前企业培训与学习的需求,有效融合了在线、移动学习与传统面授,提供学习、资讯、问答、测验、调研、通讯录和个人中心等功能,满足企业各种业务场景,主要有如下功能亮点:

一是与传统面授想融合,培训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学员之间能够通过掌上学院沟通交流,有效提升面授培训附加值,优化培训效果。

二是把各种结构化、整体化的知识,打散碎片化,再重新组织为微课件,学员碎片化时间,碎片化学习,谛造员工:三分钟的改变;而多个微课件联系起来,再次形成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

三是提供PC、手机、PAD多终端版本,解除人员、时间、空间、设备客观因素的影响,学员可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有效缓解工学矛盾,提升学习趣味性,形成愉悦学习体验。

四是有效地开展互动式学习,促进知识挖掘与应用,企业信息快速检索,提升培训效率、加强员工之间工作与学习交流,增强企业内部互动。

培评中心在已有远程教育系统“网络学院”、移动学习平台“掌上学院”基础上,又建立了微信公共学习平台“广东电网网络教育”。微信作为“掌上学院”的用户切入口,“掌上学院”作为微信平台的功能支撑,创新了企业网络培训模式,丰富了教学手段,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员工“短、平、快”的学习需求。

统一规划建设,助力企业培训

广东电网微信学习平台“广东电网网络教育”(以下简称“广东电网网络教育”)以M-Learning及U-Learning学习理念和学习行为为基础,在理念、内容、访问终端三个层面对员工学习进行全面的扩展。微信平台在功能与业务上和“广东电网网络学院”“广东电网掌上学院”实现无缝对接。

“广东电网网络教育”微信平台继续沿用网络学院“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实现分层分级管理”总体指导思想,按照“统一建设规划、分级管理维护、专业协助运营、平台高度共享”的原则,由省培评中心统一规划建设,各级单位共享应用和功能,结合实际培训开展日常内容管理。

构筑平台,创先培训模式

“广东电网网络教育”微信平台,基于网络学院及掌上学院提供了丰富的移动学习资源,并提供了灵活的管理平台。多元化培训内容:本帐号密切关注公司网络教育培训工作,全方位、多角度传播先进的教育培训理念及技术。员工只需关注微信号,并通过帐号绑定进行身份验证,即可进入“广东电网网络教育”微信平台,接收来自培评中心及本单位推送的消息,随时关注公司在线培训动态,进行随时随地学习。

平台从“资讯”“学习”“服务”三方面为学员提供公司在线培训咨询、公告、行业快报等精彩内容;学员可基于平台实现推送的精品微课程观看、面授培训报名、考试与练习等功能,同时还可下载掌上学院实现更多在线学习功能。

便捷高效培训管理:本帐号依托网络学院进行员工岗位、手机号码等用户信息管理,在后台采用分层分级管理方式,由培评中心统一控制权限,各地市具有二级管理权限,根据权限面向范围,进行培训管理。微信平台与掌上学院采用统一的管理平台,减少了培训管理者的工作量,同时,通过对微信平台二次开发可支持公司员工自主课件制作,对于优秀的员工作品,可有机会被纳入公司培训资源库,丰富了广东电网公司培训资源。

“广东电网网络教育”为公司员工培训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移动学习及管理解决方案,结合丰富的培评资源及便捷的培训管理平台,培训管理者可设计基于微信的全闭环企业培训,让企业培训更加高效,让培训管理更加得心应手。

丰富培训形式,打造精品培训

在微信公共平台基础上,培训管理者可实现全闭环的培训安排与管理,同时还可组织开展精品企业培训。

帮助员工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为落实员工培训中“快速学习、有效应用”的目标,“广东电网网络教育”微信平台推出了碎片化学习承载平台,在对系统知识的解构及颗粒化知识梳理基础上,开发了大量微学习资源,结合移动平台,实现员工利用零散时间按需学习,为广东电网网络培训带来了新的变革,在内容、功能、学习方面都体现了创新优势。

在内容方面,微信学习平台包括了面授学习的知识点,通过微课件、知识问答、案例解析、群组交流等元素,引导员工自主学习。在功能方面,通过微信平台,可以在移动互联环境下快速进行信息传递、知识检索、课程学习、互动分享等。微信平台上,可以高效支撑图文、视频、动漫等多种媒体表现形式的知识订阅与分发学习。

高效组织和管理培训;在企业日常培训阶段,培训管理者可在平台上进行培训调研,查看培训通知、培训行程安排,进行培训报名、课件观看,培训完成后学员可进行练习并完成相应考试。同时微信平台上自带的趣味性学习功能(如点赞,投票,抽奖等),可提高学员培训积极性。

系统应用

“广东电网网络教育”与移动互联网结合是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在网络教育培训上的新突破,丰富了网络培训形式,同时也激发了学员培训新活力。

第一,微信平台上引入开放问答概念、增加了知识互动功能;形成资讯中心,提供行业快报、培训动态、培训公告等固定栏目,并可根据实际业务开展,灵活新增专题及资讯模块;打造学习中心,可进行课件学习、练习与测试、调研与问答等,使全省员工都能在平台上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分享知识与工作经验,实现学习资源与学习需求的无缝对接。

第二,系统组织架构及业务规划上,继续沿用网络学习分层分级管理模式,由培评中心统一控制权限,各地市具有二级管理权限,根据权限范围,进行培训管理。同时平台还可根据员工岗位、单位进行课程,培训安排等培训资源推送。

目前掌上以“广东电网网络教育”为入口,可跳转登录到掌上学院观看的微课件共计450门,其中电力专业内课件200门,通用管理类课件250门,基于微信平台可实现“培训调研、课程宣传、培训通知、课件观看、课堂互动、培训评估”等移动应用功能,将移动学习应用到培训班每个环节。

随着云计算和4G网络时代的到来,移动学习将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学习途径。广东电网公司教育培训评价中心也也将借助这一发展契机,将企业的网络教育培训推向新的高峰。

承建网公司培评系统,已通过功能验证测试

第6篇:微课培训心得范文

一、微信的基本信息

微信,即WeChat,是腾讯公司(Tencent)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快速发送文字和照片、支持多人语音对讲的手机聊天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及时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流。它集短信、微博、QQ等多种聊天软件的优点于一身,比传统的沟通方式更迅捷、灵活、智能,并且节省资费。所以一经推出,其就依靠QQ的好友功能获取了四五百万的用户。2011年5月,微信对讲功能的加入进一步积累了客户;2011年8月,微信添加了“查看附近的人”的陌生人交友功能,用户达到1500万人。据称到了2012年3月,微信用户破亿。2012年4月,腾讯公司开始做出将微信推向国际市场的尝试,为了微信的欧美化,将其4.0英文版更名为“WeChat”,之后推出多种语言支持。2013年,微信5.0 进一步添加了表情商店和游戏中心,扫一扫、摇一摇功能全新升级,可以扫街景、扫条码、扫二维码、扫单词翻译、扫封面。同年8月9日,微信5.0 Android上线,微信海外版(WeChat)注册用户突破1亿。至今,腾讯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6亿人,每日活跃用户约1亿人。

现在,每10个人中至少有6个人在使用微信,无论男女老少,走在路上、坐在车上甚至吃饭时、睡觉前,都在刷着微信,随时关注着朋友圈。中国的微信时代正式到来了。由于微信公众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很多商家、网站都在微信上申请了公众账号,该账号可以与QQ账号互通,通过公众号,可在微信平台上实现与特定群体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和互动。

二、微信在辅助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中的特点

我国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和制度创新的特殊时期,各种改革需进一步推进。在教育改革中,教师的职后培训关系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其中的农村教师职后培训是一个重要内容。根据2011年吉林省的一项调查显示,虽然国家政策一再强调落实农村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但其实际现状却不容乐观。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存在着培训资源短缺、培训机会较少、个人负担培训费用较高、培训实效不明显、培训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轨等问题。那么,超越现有的培训模式、有效提升农村教师培训实效成为了改善农村教育质量的必经之路。

微信作为新媒体能为大家所接受,是它有方便快捷、简单实用的特点。而且微信既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能够让所有人交流互动,又很注重自身的私密性,如用户之间的个人对话是隐秘的,所以微信用户的亲密程度更高。用微信来辅助、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自身的特点与当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相契合的。

(一)技术性

微信作为一款简单易用的手机开发软件,从下载到使用都很方便、迅捷。任何持有智能手机的人,只要接通无线网络,都可以自由使用。在6亿用户的支持下,微信的技术问题也一直在创新。现在通过一条网线,无论身在何处、有多少人,都可以同时在线进行互动交流。微信技术所支持的这种便捷方式,使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局域限制被彻底打破了。

(二)即时性

通过微信可同步传导语音、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当前许多农村教师不是不想提高自身素质,而是苦于无从下手。有些农村教师科研不懂,脱产学习又没时间。如果我们通过微信的即时,让农村教师与教研员,甚至大学教育专业导师之间建立联系,农村教师有问题随时请教,并将其第一手的调研结果反馈给教研员或导师,导师或教研员随时进行解答,这样就能有效解决只有在教师培训的时候才能答疑解惑的局限性。农村教师既可以在教中学,也能在学中教,教学相长,从而实现其自我的发展。

(三)大众性

微信支持iPhone、Windows Phone、Blackberry、Android等平台的手机之间相互收发消息,这些平台囊括了目前市面上所有智能手机的软件系统。随着PC页面的,几乎人人都可以参与到这微信上来。这种人人参与的大众性,正和教育部管培司所提出的“把教师群体建立成为全国最大的职业性学习型组织,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尝试满足不同农村教师需求”的理念相一致。每位教师都可以通过微信的方式参与到主题教研中来。目前,微信群的上限已经扩大到了150人,受益人群庞大。

(四)私密性

当前,对农村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往往会忽视教师的差异性,忽视教师的发展阶段。常常是新手教师听不懂,骨干教师又觉得培训浅显、吃不饱。尤其是培训后的迁移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培训后,一部分教师会做出某种改变,但过一段时间就又恢复原状了。这与农村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有关,农村教师无法时时接触到新课改的信息,培训迁移也是难免的。微信辅助就能让农村教师在培训后的真实生活中,时时接触到新课改最前沿的信息。而且对话双方又在一定的群体内,或是新教师群,或是骨干教师群,这样的区分可以使不同层面的农村教师之间维系着一定的私密性。他们可以经常看到新的理念,可以随时与其他教师探讨教学问题,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多思考的习惯,提高其的研究意识。

(五)交互性

微信是一个可以多人参与交流沟通的平台。其中的1人了信息,其他关注者都可以发表言论,人也可以根据其他人的评论再作出回应。这正是培训互动所需要的结果。利用微信进行有效的教师培训,尤其是针对基础薄弱的农村教师的培训,个人(导师、受训者)、小组(受训小组)、公众(所有人)之间,1对1(导师对受训者、受训者对受训者)、1对多(导师对受训者们)、多对多(受训者对受训者)等方式的互动,都可以同时进行。从这一点上看,体现了微信对农村教师专业培训发展的意义。

(六)费用低廉

虽然我国增大了对农村教师培训的经费投入,但城乡教育之间的区别仍然是大的。我们不能保证每所农村学校的教室都是网络教室,实地培训也会给农村教师带来经济和精神上的负担。因为农村教师工资低,存在公办、村小等多种体制,让他们承担培训的食宿费用是难以接受的;农村教师负担重,往往除了授课任务,还要承担很多的家务劳动。即便接受了网络培训或实地培训,也难以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而微信的资费低廉,无论打字、语音甚至视频,都仅仅只要支付网络流量的费用。而且随时随地,只要学校存在无线网络信号的房间,大家拿着手机就可以开视频会议。这大大减轻了农村学校、教师甚至培训者本身的负担。

三、微信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培训的实践探索

为了使微信更好地为广大农村教师服务,导师先要开通微信,然后帮助受训的农村教师开通微信,教会他们如何使用,同时提醒受训者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是推行新课标必不可少的能力,让农村教师从心理上接受微信,并积极运用,使微信在教师培训中发挥辅助作用。

(一)朋友圈信息

农村教师可以随时随地将自己一天内的所见、所闻、所感到朋友圈内。这种最真实的感受,一方面不会将呈现的问题忽视掉,另一方面也容易让导师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状态,在进行培训时容易做到有的放矢。导师可以对教师面临的实际问题做出适当的解答,也可以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同时,微信朋友圈所具备的的转发、评论、收藏等功能,可以让大家在不同的居住地、不同的时间段共同分享一本好书、一部好的电影,也可以共同探讨某类问题。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的地域差别也会因微信而变得更小。

(二)导师主题教研

所谓的主题教研,就是农村教师在有目的地解决自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或弥补自身素质欠缺的探索过程中,促进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主题教研在校内发生,以教师自我发展为主。由导师某一研究课题,指导基层教研,教师们根据主题进行阅读、反思。主题教研有“找出问题”“解决学习”“课前预设”“课内求证”“总结反思”五个周而复始的过程。这些都可以通过微信的群活动或者朋友圈进行适时沟通。如导师通过微信,在朋友圈或培训群内提出教研主题,然后罗列出相关的阅读书籍,并在培训中或指导前,接受培训的教师可以根据能力有目的地阅读,培训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三)组织“多对多”的讨论

每一个微信号都有资格成立不同的群,每一个微信号也可以申请加入不同的群。这样,群与群之间既保持了一定的公众性,群内又维系了一定的私密性。群主可以是导师,也可以是普通培训教师,成立的群可以是新手教师群,也可以是骨干教师群,甚至是分学科的英语教师群、地理教师群,等等。群的成立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永久的。微信群之间“多对多”的讨论,可以在培训前就主题,激发受训教师的求知欲望。也可以是培训中甚至是培训后讨论的延伸。

(四)构建公共资源共享平台

教师在培训过程中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但时刻期待由导师来解决问题也是不现实的。微信在这个时候无疑充当了导师聚集地的角色。利用微信上传视频、图片是一种便利的途径,这里既可以上传优秀课程视频,又可以上传出色的备课教案。

农村学校本身要去掉“等、靠、要”的思想,可以几所比较近的学校组成联合体自己培训。通过微信共享备课资源,甚至分别上传同一节课的课堂视频,通过彼此的示范课,让培训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提高他们的素质。

(五)搭建教学评估平台

农村教师培训在教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旦对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缺乏有效的评估,评估观念落后、评估方法简单、针对性差、缺乏可操作性、目标不明确等,都会直接影响着农村教师培训的时效性。而在实际操作中,做实地调查又费时费力。培训者只能通过主观臆测,即使当面访谈,也会出于多种原因而使培训者无法掌握培训状况。

借助微信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在培训前和培训中,培训者可以借助微信平台了解受训者的想法,培训后通过微信搜集上级评价、参训教师评价、培训教师评价、参训教师领导的评价、参训教师的同事和学生的评价,甚至可以通过家长和社会参与评价,发现农村教师参与培训前后的专业成长。

(六)关注名校、名师

第7篇:微课培训心得范文

论文摘要:根据微格教学的特点,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将传统的教学技能培训方法与用微格教学培训教学技能进行比较分析,探索教学技能培训的优化模式。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训(即:讲解示范能力、组织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解决突发事件能力的培训)主要是通过在校期间日常的教学理论、技术、技能的灌输及实验、作业,最后经过教育实习进行集中的培训与检验等一系列环节完成的,这种传统的培训方法其过程长、零散、工作量大、反馈效果差、效率低的弊端十分明显。而微格教学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爱论和他的同事发明,专门用于培训教学技能的方法模式,由于它可以任意设置教学技能培训环境、并且是借助于现代化的摄录设备从不同角度完整地记录执教者的授课过程,故其操作的可控性、反馈的准确性、培训的针对性都极为突出,大大减轻了指导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据此,笔者尝试将其运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技能培训,通过对比实验与传统教学技能培训方法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全新的提高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方法模式。

一、“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微格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一)实验方案的指导思想

根据微格教学应用广泛、兼容性强的特点将其引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的培训,充分发挥其作为“教学技能综合训练模拟器”的独特作用,深入探讨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养效益的方法途径。

(二)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案的设计

2002年至2004年连续三年从2002届、2003届、2004届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中分别随机抽取部分学生作为实验组,与其他学生(对照组)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组学生采用微格教学法培训体育教学技能,而对照组学生仍沿用原来传统的培训方法培训教学技能,最后观察记录两组学生在教育实习阶段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微格教学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培训中的作用与效果,深入研究提高体育教学技能培训效果的方法途径。

(三)实验步骤

1.2002年、2003年、2004年连续三年每年的3月份(教育实习开始前)随机抽取。部分学生组成实验组,对其进行微格教学理论培训。

2.实验组学生分析讨论要培训的体育教学技能。

3.每个实验组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及自己的具体情况,写出培训本人体育教学技能的微格教案。

4.实验组进行微格教学录象,每个实验组学生轮流担任教师进行10分钟左右的微格教学,授课对象由其他实验组学生扮演,用两台摄像机从不同角度同时开始将整个微格教学过程拍摄记录下来。

5.实验组学生进行微格教学录象的观摩评议。并可进行再循环。

6.再用随机取样法抽取与实验组学生人数相等的学生作为对照组,仍用传统方法培训对照组学生的体育教学技能。

7.制定出观察记录教育实习阶段两组学生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的评定项目及方法细则。

8.由指导教师完成观察评定两组学生教育实习阶段首次授课时的心理状况及教学技能掌握运用情况,并保存有关数据。

9.将保存三年的观察评定数据统计汇总,列出对照表。

1O.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学生授课时其心理状况虽然不属于教学技能,但它与教学技能的运用有着密切的联系,良好的心理状态对教学技能的运用与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比较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心理状况不仅必要而且有较大的价值。

从对照表1中可以看出: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其心理状况差异明显: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在教育实习首次授课时非常紧张、焦虑、不安的人数为21人,较为紧张、不安的有33人,只有9人较为放松,分别占33.3%、52.4%,6和l4.3%而微格教学法培训较为紧张、不安的有18人,占28.6%较为放松的有45人,占71.4%无非常紧张、焦虑、不安者。说明:经过微格教学法培训后的学生通过反复观摩自己及其他同学的教学过程录象,再经过分析、讨论、评价和相互借鉴,对各种教学环境下教学技能的运用都有直观、全面的认识,进而能较准确、熟练地运用,故实际授课时心理比较放松、自然。而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由于仅靠指导教师一对一人工描述指导,直观性差、局限性大、反馈欠准确,更无法反复观摩借鉴,学生对教学技能的运用仍较模糊,不能较快地掌握,故在首次实际授课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其心理仍较紧张、不安甚至焦虑。

从对照表2中可以看出:各项教学技能的掌握运用方面,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均有较大差别。

1.讲解技能,传统方法培训有6人(9.5%)讲解目的性不强、不生动、不简练并有2次以上停顿(不连贯),另有27人(42.9%)讲解目的性较强、较生动、简练但也有停顿不连贯的现象,其余3O人(47.6%)讲解目的性强、生动、简练无停顿且比较顺畅。而微格教学法培训无讲解目的性不强、不生动、不简练并停顿2次以上者,只有15人(23.8%)讲解目的性较强、较生动、简练并有停顿不连贯,其余48人(76.2%)均为讲解目的性强、生动、简练无停顿且比较顺畅。这主要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学生能多次反复观摩、分析、评议并借鉴他人的讲解语言风格、技巧,对语言的提炼更加生动、形象,加之心理上较为自信、放松,故讲解语言的运用比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更加纯熟。而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仅靠指导教师一人教学生说话(讲解),缺乏借鉴他人的讲解语言及反复提炼语言的机会,再加上心理紧张等原因,故在讲解技能的掌握运用方面与微格教学法培训相比尚存在不小的差距。

2.作为主要的教学技能,动作示范的运用是体育教师应熟练掌握的基本功,此方面微格教学法与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也有较大差别,尤其是在动作示范位置的选择及示范的目的性方面,微格教学法培训的优势更加明显,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动作示范的目的明确、位置选择恰当的只有24人,占38.1%目的较明确、位置选择较恰当的有33人,占52.4%,目的不明确、位置选择不恰当的有6人,占9.5%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动作示范的目的明确、位置选择恰当的有45人,占71.4%目的较明确、位置选择较恰当的有18人,占28.6%,无目的不明确、位置选择不恰当者。造成此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微格教学法是从不同角度全方位摄录各种环境条件、动作内容、执教者及学生的位置,尤其对示范的细微之处显示的非常清晰、准确,学生反复观摩后不仅对示范位置的空间感强,而且对示范的目的也有清晰的认识。而传统方法培训只靠指导教师一人讲解、示范,不仅无法涵盖多种情况下的示范而且学生只有平面的感觉,缺乏整个示范的立体感,因而对示范的位置、目的认识仍较模糊,其效果也就相差很多。

3.在组织措施运用方面,两种培训方法仍有差别。调动队型合理、快捷,练习有序,交换练习场地顺畅的人数,传统 方法培训的学生有33人占52.4%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有48人占76.2%调动队型不合理、较慢,练习较为混乱,交换练习场地不顺畅的人数,传统方法培训的学生有3O人占47.6%而微格教学法培训的学生只有15人占23.8%这主要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教学场景(如交换作业场地、变换队型等)并且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借鉴这些组织措施的运用方法,进行集中的学习与掌握,学习效率高、效果较好。而传统方法培训只靠书本知识和指导教师一人的讲解,局限性大,短时间内学生难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种组织措施,培训效果较差。

4.在观察、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方面,两种培训方法差别也较明显。能及时观察、准确分析判断学生的错误动作并且纠正方法得当、针对性强的学生,传统方法有27人,占42.9%,6,而微格教学法培训有54人,占85.7%,比传统方法培训高出一倍。不能及时观察、准确分析判断学生的错误动作并且纠正方法不得当、针对性不强的学生,传统方法有36人,占57.1%而微格教学法培训只有9人,占14.3%明显低于传统方法培训。主要的原因也是由于微格教学法培训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教学场景(如展示各种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并且学生可以反复观摩、借鉴大量实例,直观、清晰地了解各种错误动作产生的原因及纠正方法,从而尽快地掌握此教学技能,而传统方法培训则无此优势,它只能靠指导教师一人的讲解,直观条件差且实例教少,学习中制约因素大,培训效果较差。

第8篇:微课培训心得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微课程 微培训 校企合作 社会服务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倡导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模式,由学校和企业以多种合作形式共同进行人才的培养。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其教育资源优势开展社会化服务,实现其服务职能。研究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总结近些年的实践经验,解决当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增大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受益度。

1 面向社会服务“学工相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目前,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模式有很多,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工学交替、引企入校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都在不断地深入与成熟。但是,根据多方调研,当前还没有针对高职社会服务职能而设计的人才培养模式。

纵观高职院校的对外服务情况,虽然近些年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校企合作互惠互助的融合深度还远远不够、面向社会服务的能力仍明显不足。“学工相融”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实现职业人才培养同时实现服务社会职能而提出的。

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共同取得,是职业教育不同于其他高等教育的一个特点。在高职院校无论是学生还是专业教师,都要求具有与专业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教师考取的级别要高于学生考取的级别)。

随着知识的更新、技术的发展或岗位人员的变动,企业也需要为员工提供再培训的机会。而企业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能力与素质,与职业资格证书是相对应的。

面向社会服务“学工相融”模式的人才培养就是以对岗位职业资格的培训为目标,将学生与企业员工结合、将专业课程与企业培训内容融合、将学校教学与社会服务统一,整合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与企业工作的培训需求,开展面向在校学生与社会的培训服务。

2 面向社会服务“学工相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学工相融”的人才培养是以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为依托,借鉴当前广受学习者欢迎的“微课程”和企业追捧的“微培训”形式,采用信息化手段建设“数字微课程”资源库和企业项目“数字微培训”资源库,实现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它采用线上线下教学优势互补的模式(OnLine to OffLine)结合传统教学课堂和网络课堂教学,以课程中企业培训项目的开展为核心、以微课程的辅导为支撑、以教学过程系统化的管理为纽带,将微课程的“教”、学生自主的“学”、实训项目的“做”、教师在线的“管”进行有机融合,实现课堂内外的教学促进、真实与虚拟课堂的相互补充。

2.1 “数字微课程”资源库的建设

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通常是与职业技能鉴定相融合的,课程体系中引入相关专业工种的鉴定知识点、技能点,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参加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将专业课程和职业技能鉴定内容整合,设计制作成数字微课程,供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学习、自我培训,以达到助学、培训的目的。

2.2 企业项目“数字微培训”资源库的建设

在设计培训课程资源时,考虑课程设计的系统化、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课程教学的微型化,要保证移动、在线学习的流畅性,同时还要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感,做到系统化、模块化、微型化相结合,可用性、技术性和教学性相统一。

2.3 面向社会服务“学工相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

微课程资源建设依据企业微培训项目的需求,针对实训中所涉及的重要知识点、技能点制作成若干微课程,作为实训项目的技术支撑网络课堂、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空中课堂,构建新型的学习方式。数字微培训资源建设以企业项目需求为依据,按照真实的企业工作流程、员工考核管理与评价形式,设计实训的教学指导书、教学资源与考核办法,促进高职实训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吻合。

3 探索面向社会服务“学工相融”人才培养模式的价值

3.1 实现了真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的相互补充、教学促进

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在线上的虚拟课堂学习微课程,以解决实训任务中的问题,教师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与实训指导,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和合理性,避免了真实课堂与虚拟课堂相互脱节的现象,促进了高职实训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的吻合。

3.2 解决了教学资源相对独立、系统性差的问题

微课程具有碎片性和无序性的特点,实训项目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复杂性、无理论性的特点。学生项目任务导引下进行实践,有针对性地利用微课程进行学习,形成链锁式的学生自主学习与岗位综合实践训练的过程,从而弥补了微课程和实训项目各自的不足。

3.3 增强了高等职业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的能力

高职院校共享雄厚的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设备设施、优秀的教学师资、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参与企业培训,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参与社会服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既实现了其社会服务职能,又提高了其社会认可度与知名度,实现了校企之间的互惠共赢。

4 结语

面向社会服务“学工相融”模式的人才培养,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校企合作、参与社会服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实现了高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在校学生是企业未来的员工,员工是不在校的学生,高校教学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完全融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企业新的生产力;同时,微培训过程也能把企业需求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馈到教学实践中,为充实完善高职的教学实践提供鲜活的经验和案例,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更切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需求,从而实现教学和培训的双突破,达到了校企双方的互惠共赢目标。

参考文献:

[1]丁立新,黄莉,郭凯.高职院校产学合作模式的研究[J].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112.

[2]刘勤.“三微”理念实现逆市增长――访福建金苑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毛金华[J].纺织服装周刊,2013(10):78.

[3]蒋佳龙.基于微课程的在线教育应用模式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3.7、8:30-31.

[4]马艳红.高职为企业提供在线培训学习平台服务的研究[J].软件,2013,34(1):75-76.

[5]徐国锋,张俊.培训一个辐射一片促进一批-萧山供电局创新“微培训”实现员工素质“大提升”EB/OL]http:.cn/article/1204/art1204390.asp2012-07-26.电子参考文献.

[6]陈辉,芦茂季.广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策略探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67-69、72.

第9篇:微课培训心得范文

关键词 微格教学 教师专业发展 手段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推行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新课程要求的新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具备在教学过程中做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行为。目前,在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具备新课程理念但在实际课堂中表现出旧课程的行为。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在新课程培训过程中,教师只有机会接触新课程观念和一些新课程示范课,缺乏系统的新课程从观念到教学行为的训练。而这种培训缺陷严重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早在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爱伦提出了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20世纪80年代,我国引进了微格教学。微格教学则强调从理论学习准备到技能训练整个系统的训练职前或职后教师。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与公开课、观摩课和研究课相比较,克服了教学反思过程中他人的间接性的缺点。与拍摄教学实况片相比较,克服了在普通教室拍摄教学实况片存在教学环境失真干扰等因素。与微格教学训练相比较,克服了任意减少学生人数、随意缩短课程时间、随意中断教学过程、随意简化教学内容等因素。从比较中不难发现,数字化微格教学系统在当今信息化社会的背景下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微格教学的基本含义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于1963年产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其创始人爱伦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有可能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或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学习。”①我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微格教学,又被译为“微型教学”、“小型教学”、“微观教学”等,之所以最后用“格”来区别“型”和“小”等字,因为微格教学中的“格”不仅具有规格、定格的意思,更重要的是具有分析、探究的意思,其涵义源于《大学》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是探究事物道理的意思。②

微格教学是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学评价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教学媒体技术为手段,采用可以控制的教学环境,系统地培养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方法。微格教学可以用于教师的职前培训,如师范院校可以利用微格教学来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还可以用于教师的职后培训,各级教育学院可以运用微格教学来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③

2 微格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比起传统教育培训,微格教学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具备的特点:(1)理论联系实际。微格教学是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的理论基础上。在备课、写教案、角色扮演、反馈和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中,相关的理论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比单纯的理论培训更有效。(2)目的明确,可操作性强。每次的微格教学训练都针对学习者个人集中训练一两个教学技能,训练目的明确,在整个微格教学过程中,学习者是中心,发展是建立在学习者个人现有基础上的,学习者个人的个性化特征是被充分考虑的。(3)反思性强。微格教学的反馈和评价,就是一个教学反思和促进自我发展的过程。其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④因此,微格教学对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4)信息反馈直观、可信和及时。在多媒体计算机、视听摄影机等先进设备的辅助下,学习者可以及时地进行自我分析。反馈信息形象、直观和及时,有利于反复分析和比较,具备充分的说服力,从而帮助学习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训练效果。

3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微格教学模式

最早的微格教学模式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艾伦(Allen)和他的助手同时提出来的。要确定微格教学的模式很大程度上要分析微格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承担的任务和达到的目的。任务和目的不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也会有所差异,并且对微格教学训练方法会提出不同的要求,从而产生不同的微格教学模式。⑤

目前,微格教学在借鉴斯坦福微格教学模式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教师的职前和职后微格教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微格教学基本理论学习。微格教学是在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因此,在开始微格教学训练前应了解微格教学的相关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视听理论等理论,并且明确微格教学的结构和每个步骤在训练中的作用。避免出现不写微格教案,忽视技能示范,或不反思评价、不重新修正训练等盲目的微格教学。

(2)确定训练技能,进行技能理论学习。微格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训练学习者的教学技能。一般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提问技能、讲解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和结束技能等。这些不同的技能分别基于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在进行技能训练前指导学习者对相关的理论进行学习是保证微格教学训练效果和科学性的前提。

(3)技能示范,组织讨论。在正式训练前,为了使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和要求,通常使用录像或角色扮演的方法对学习者进行技能示范。示范以正面为主。在观摩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指导,需要强调的内容可以用暂停、重放等进一步说明。示范完后,组织一定的讨论,进一步明确技能训练的目标。

(4)编写微格教案。确定学习者训练技能的内容和目标后,学习者要编写出较详细的微格教案。由于微格教案的编写和完整课教案的编写时有区别的,指导教师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训练。

(5)微格实践。微格实践是整个微格教学的核心,它主要包括组成微型课堂、角色扮演和音像记录三个内容。由于教学技能的行为与教学的认知因素是紧密联系的,这些认知因素包括教学设计方法、学科教学内容自身的特点、教学对象的分析和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认知因素有所不同。因此,基于各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微格教学实践有必要按学科进行开展。

(6)反馈评价。微格教学的反馈评价包括重放录像、自我分析和讨论评价三个部分。为了使被培训者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评价人员和指导教师应一起观看反馈录像,讨论分析,进一步了解被培训者达到培训目标的程度。根据反馈的结果及时修改微格教案或确定训练技能。然后依次进行下一阶段的训练和准备。

(7)综合教学技能训练。在进行了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和结束技能等技能的训练后,要进行综合教学技能训练。实际的课堂是这些技能的综合和整体表现,这些分步技能的训练的简单累加是不能替代综合课堂的训练的,因此综合技能的训练是很必要的。

(8)实际教学技能训练。综合教学技能的训练完成后,微格教学的训练效果还要放到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去检验和训练。毕竟微格教学的训练环境是一个模拟的微型课堂,其中的学生角色也是扮演的,离实际的教学情景还有一定距离。实际教学技能的训练既可以使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也可以是在职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活动。

4 实施微格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在微格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会暴露出很多问题,除了课时不足、设备有限等客观问题外,笔者认为以下问题应引起重视:

4.1 微格教学的系统性

微格教学是一个系统,它包括微格教学设备系统,微格教学理论、模式、训练内容、评价手段等组成了微格教学的操作系统和微格教学的目标系统。微格教学不仅要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发展,在微格教学中也要注意学习者教学行为、认知结构和情感因素的同步发展。

4.2 处理好单独技能训练与整体教学的关系

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把教学技能分割成若干个部分进行训练,随着微格教学的深入,人们发现这种技能的分解大大降低了教学本身的功能,⑥这种技能的分解使教学各技能之间的连贯性被人为肢解,技能训练和认知结构、情感因素的发展缺乏同步,但宏观的综合教学活动又不便于微格理论的直接运用和在训练中进行控制。因此,在微格技能训练后要重视综合技能的训练。当然,既能实现分解和控制,又能保证教学活动中的各因素不被分离是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4.3 注重微格教学效率的提升

为保证学习者微格教学训练的顺利进行,指导教师应重视指导学习者微格备课和相关的技能训练理论学习,以提高微格教学的效率;另外,微格教学训练一般集中在微格教室里进行,主要包括角色扮演和反馈评价两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为缓解用机紧张,可将角色扮演和反馈评价两个环节分开进行,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注释

① “Microteaching” W·Allen and W·, Theory Into Practice, Vol. VII, No.5 December,1968.

② J·Calderhead and P·Gates: Conceptualizing Reflection in Teacher Development, The Falmer Press, 1993:123.

③ 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