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式范文

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式

第1篇: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式范文

我们认为,首先,互联网医疗的最佳商业模式应该具备我们所说的“四句真经”特征:(1)人性刚需是盈利基础;(2)数据决定发展空间;(3)社群带来流量沉淀;(4)整合线下服务链是竞争壁垒。基于此,进一步,我们看好专业医疗移动互联硬件、医患互动软件,不看好当前绝大多数智能手环等穿戴设备、泛健康管理软件。

其次,互联网商业模式存在于就医全流程的各主体诉求之中,主要包括患者、医生、医院、药企、险企5大角色,越刚性的需求,越容易产生合理商业模式。

第三,在盈利空间方面,向药企收费的模式是目前中国空间最大的收费模式:2014年估计为37.1亿元,2020年预计将达到558.7亿元

第四,在切入点方案选择方面,我们认为以软件形式还是硬件形式切入互联网医疗并不重要。

互联网医疗的商业模式核心是服务3个主体:患者、医生、医院,并且通过形成产业链条闭环,向5个对象:药企、商业保险机构、医生、患者、 医院收费。当然,海外模式中还有一些在中国不很适用的收费主体,比如向企业雇主收费,因为雇主承担了一定员工医疗保健费用,因此有降低费用的诉求。

向患者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模式多样,创新点多

向患者收费的商业模式存在的基础是满足消费者刚需。我们已经多次提到,患者的刚需可以从整个就医流程环节拆解,收费的切入点非常多,医疗健康服务的 9大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痛点,都可以作为盈利的突破口。而无论哪种盈利模式,真正解决了患者就医痛点的服务都会获得盈利空间。患者的核心诉求无非是治好 病、省钱、省时、便捷、互动。此外顺人性机制也是我们反复强调的核心点。这两者可以判断向患者收费商业模式的可行性程度。另外,我们认为,在切入方式上, 对于原有就医环节的互联网化改善,胜过对消费者新习惯培养。

对消费者收费的具体收费方式大类上可分为:硬件销售模式和软件服务模式。(1)硬件销售模式已经众所周知,但硬件出售模式在长期发展中可能面临挑 战:渗透率提升后,更新需求非刚性。由于存在其他潜在衍生盈利模式,可以用来补贴硬件,因此可以判定硬件售价在长期应该会持续下降,因此硬件出售更多是体 现出获取用户入口功能,本身的盈利能力在长期会越来越难。但硬件销售本身的市场空间较大,例如血糖仪全球市场空间可达200亿美金,短期内依然可观。 (2)软件服务模式,例如春雨医生等,以基础服务免费(获取流量和粘性),增值服务收费(刚需)的模式进行。(3)社群模式,这部分的收费模式仍在探索之 中,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尚不明显,但一定是趋势所在,具体社群商业模式的威力,可以直接参考《罗辑思维》节目的几次重量级实验。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Zeo

1.公司简介:Zeo是面向消费者的健康移动应用,通过一个可佩带的硬件,监测心率、饮食、运动、睡眠等生理参数,Zeo提供移动睡眠监测和个性化睡眠指导。

2.主要产品形式和功能:ZEO是一个腕带和头贴,可以通过蓝牙和手机或一个床旁设备相连,记录晚上的睡眠周 期,并给出一个质量评分。用户可以通过监测得分变化或和同年龄组的平均值相比较,对自己的睡眠有一个量化的了解。另外,对于睡眠不好的人,ZEO也提供个 性化的睡眠指导,通过一些测试找到可能的问题。

3.盈利模式:主要是面向消费者的硬件销售和软件服务。Zeo在盈利模式上有两种选择。一是软件即服务(SAAS)――通过用户订阅以及持续性盈收,二是用户购买设备产生利润。但采用第二种模式非常困难,因为公司为其头戴设备开价99 美元,利润率并不特别理想。公司在八年内共融资超过3 千万美元。

4.汲取的经验和教训:

(1)服务是健康管理,非刚需,没有充分利用人性,技术优势无法体现。 Zeo在研发过程中审阅了大量科学研究资料。Zeo的分析数据精准度接近于睡眠实验室的权威数据,而腕部活动记录仪测量得出的数据相对不精准。但是消费者似乎并不关心这些研究结果。这样一来,像FitBit 这样的竞争设备就会做的更好。

(2)佩戴麻烦,逆人性。Zeo所强调的产品价值是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个人网上睡眠指导。但消费者需要登录它的网站,输入更多的关于自己睡眠以及其他变量的信息。每晚戴着特制头带睡觉也很不方便,用户反而会产生不适感。

(3)不能忽视艺术和用户体验的重要性。通过数据视觉化促进行为变革很好很强大,但它更多是一项艺术,而非科学。这类企业需要更多的艺术家,用户界面设计专家以及心理学家的帮助,而非仅仅是技术突破。

向医生收费:市场空间不大,且盈利模式单一,难以成为主要模式

向医生收费模式存在的基础是满足医生的核心诉求。包括(1)增加合法收入、(2)增加个人的品牌知名度、(3)发表更多论文并评上更高职称以及 (4)减少工作量。同时在整个诊疗环节,医生还存在需要病患准确病情信息、需要辅助决策信息、降低风险、持续跟踪病患(院外)病情并建立个人病历库等需 求。但从刚性程度上来看,仅有第1条需求可能产生盈利模式。

向医生收费的切入点主要包括辅助诊疗以及预约平台,辅助诊疗层面的需求是持续的,基于此的盈利模式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此外,预约平台类服务存在一定的需求,等中国医生多点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和放开后,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向医生收费的公司的具体收费方式主要是会员收费。在美国,医生独立执业,问诊相对自由,所以对医生的盈利模式非常多样,客源、诊断、诊后、用药、器械等都可以是盈利的切入点,而中国医疗体系对医生的限制非常多,所以针对医生的盈利模式还是限制在辅助诊断用 药以及医生间交流的层面,而在预约平台上收费的模式目前发展较好,但存在着会受到政府监管的风险,未来发展并不乐观。目前针对医生收费的企业,例如 Epocrates、丁香园、杏树林等,对医生收费都不是其主要的盈利来源,积极开发其他盈利模式是现存公司的普遍特征。总之,针对医生的盈利的创新点较 少,盈利空间也较小。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Zocdoc医患对接平台

1.公司简介:初创企业融资“新王”。Zocdoc创立于2007年,是一家线上医生预约平台,服务遍及美国的2000个城市,目前每月要向500万用户提供寻找医生和在线预约的服务。在2014年6月完成的D轮融资中,Zocdoc募集资金超过1.5亿美元,市 场估值超过15亿美元,成为纽约初创企业中名副其实的“新王”。

2.提供的主要服务:Zocdoc提供高效透明的对接平台。基于地理位置,Zocdoc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了一个高效的对接平台,通过Zocdoc网站或是移动客户端软件,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找到附近医生,并查看医生的资质认证,服务点评,空闲时间等信息,并在线与医生预约服务。

3.盈利模式:Zocdoc对患者用户免费,对注册医生则要收取250美元/月的费用,目前有超过530万名医疗从业者在Zocdoc上向患者提供服务。2013年,Zocdoc的在线预约量增长200%,移动端的预约量的增速则达到500%。

4.经验总结:目前还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等待多点执业政策进一步明确可有发展空间。除了受到联网技术和移动设备 的支撑,Zocdoc的兴起与美国医疗行业的环境以及供需状况有很大关系。首先,在美国,大多数医生是自由执业,而不是像中国一样从属于医院,医生与患者 是直接对接,而不必通过医院,Zocdoc正是大大提高了这一环节的透明度和效率;其次,比起中国,美国的医疗资源供给相对充足,医生需要Zocdoc这 样一个平台来接收患者资源。基于以上两点,Zocdoc可以以向医生收费的方式持续盈利,并且随着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对于平台的粘性也 进一步增强,闭环商业模式逐渐稳固。

向医院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空间大,但盈利模式只能满足中短期发展

向医院收费的切入点包括提高医院管理效率以及提高收入。在这两个层面,医院的需求较强,针对此产生的盈利模式都具有较大的盈利空间,但基本上与医疗信息化更相关,而非纯互联网模式。

目前向医院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三类:一是软件销售以及维护运营收费;二是硬件销售;三是远程监测服务收费。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Vocera医院移动通讯,向医院收费

1.主要产品功能:Vocera可帮助大型医院实现快速而有效的通讯。随着医院规模的扩大,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 问题是如何在医院内部实现快速而有效的通讯,以应对各种紧急突发事件。Vocera可以为医院提供移动的通讯解决方案,其主要产品是一个可以让医护人员戴 在脖子上或别在胸前的设备,可随时收发信息,随时通话并设置提醒,取代了医院过去使用的BP机。

2.Vocera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向医院收费实现盈利。2012年Vocera共拥有医院客户875家, 包括大型医院、中小型诊所、手术中心和养老中心等,其中775家在美国本土。公司2012年收入近1亿美金,主要来自向医院的Vocera硬件/软件销售 以及维修服务。公司2012年上市,现市值为3.3亿美金。

3.经验和教训总结:vocera近年收入情况并不乐观,总收入增速大幅下降,净利润亏损显着增加。我们认为这主要原因来自于医疗信息化技术的提 升,大量替代性、低成本解决方案不断产生,因此原有基于通讯技术的产品可能会大面积受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产品替代,因此医疗新系统企业更多可以向互联网方 向转型。

向药企收费:市场空间大,盈利模式多样

向药企收费的存在基础,是满足药企的营销、研发需求。药品的营销、产品的研发是药企发展的基本需求,而基于此产生的盈利模式市场空间大。向药企收费是目前软件类移动医疗公司最大的盈利来源,无论是针对医生、患者、医院哪个环节的服务,均可以依靠流量和数据采用向药企收费的盈利模式。

目前向药企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基于流量的广告收费;二是基于数据的精准化推送收费;三是研发数据收费。短期内,广告是向药企收费 的主要盈利模式,而基于数据的精准化营销将在未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我们认为,向药企收费的公司是目前盈利模式切入点最好的公司,无论在短期还是长期, 该盈利模式均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向药企收费是在产品获得流量以及数据基础上建立的盈利模式,存在一定的壁垒,一旦企业获得了足够的用户及数据,跨越了盈利模式的壁垒,就能在移动医疗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Epocrates基于软件的双向服务

1.公司简介:Epocrates于1998年由两个斯坦福学生创建,2011年上市,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健康公司,2013年1月被美国健康护理技术提供商Athenahealth以近3亿美元的现金收购。

2.主要产品功能:Epocrates拥有美国排名第一的移动药物字典,其的核心服务是通过手机软件向专业医疗从业者提供信息支持,包括药品相关信息,疾病相关信息,医疗实验室诊断信息等,从而帮助医生更准确和高效的为病人提供服务。目前有超过一百四十万的临床医生使用Epocrates的手机软件。

3.主要盈利模式:Epocrates的主要收入来源并不是手机软件销售。2012年,Epocrates收入 1.2亿美元,其中80%来自向药品企业提供市场解决方案(包括60%的广告和20%市场调研服务),剩下20%来自软件销售。基于掌握的医生客户资源和 软件平台的数据资源,Epocrates可以通过DocAlert信息服务向医生传递药品审批、临床试验数据、治疗指南、处方规定变化等简短的信息,并根 据药企的需求进行精准的医生再教育内容投放,已达到精准营销的目的。同时,为药企开展针对特定地区或对象的市场调研也是Epocrates的重要收入来 源。

4.经验教训和结论:Epocrates被主攻EHR的医疗信息化服务公司Athenahealth 收购后,收入下滑,总部裁人,短短几年间,一颗耀眼明星已成明日黄花。互联网医疗的App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委身下嫁给各种HIS,EHR,EMR 系统,将信息采集和数据分析服务更多地植入“移动化”元素,与传统的医疗信息系统进行深度融合,这很可能是一个未来的重要趋势。

向保险公司收费:市场空间较小,盈利模式单一,处于探索阶段

向保险公司收费的存在基础是能够帮助保险公司实现精准化定价和减少赔付支出。具体操作上的主要切入点来自于移动医疗在慢性病管理上的优势,移动医疗能够对慢性病进行长期监测,提供合理的健康指导,从长期上降低保险公司的赔率,所以衍生出了向保险公司收费的盈利模式。

目前向险企收费的公司盈利模式主要包括硬件销售以及远程监测服务。向保险公司收费的盈利模式来源于美国,美国商业保险发达,市场占比超过50%,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为移动医疗公司开辟了新的市场与盈利模式。而中国商业保险覆盖人群不到2%,市场空间较小,一些公司例如九安医疗、中卫莱康试图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新的盈利模式,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认为,与保险公司合作的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尤其是能否将移动医疗与社会医疗保险合作,如果能够打通社保市场,移动医疗行业将获得质的突变。

国外案例分析借鉴:WellDoc:向保险公司与企业雇主收费

1.公司简介:WellDoc是一家专注于糖尿病管理的移动医疗公司。WellDoc向用户提供手机APP,并在云端建立糖尿病管理平台,与保险公司合作为用户提供糖尿病管理。医生也可以通过电子病历查看患者的状态。WellDoc通过自身开发的平台和系统帮助用户监测血糖,利用收集到的用户数据和医生建立专门的合作,协助改变用户的生活习惯以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2.发展历程和现状: 2005年成立,在移动医疗时代到来之前,就已经积累了许多糖尿病管理的经验。2008年6月,在DiabetesTechnology&Therapeutics发表短期临 床试验报告,证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有显着降低。2010年10月,软件通过FDA认证。2011年9月在Diabetes Care发表临床试验报告,证明使用移动互联网平台控制血红蛋白水平的显着疗效。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下降差异达到1.2.如果一个糖尿病新药 上市能证明和对照组差异达到0.3,疗效就足够显着。糖尿病管家系统是第一款通过FDA对照试验的APP。2012年8月,和AlereHealth疾病 管理公司合作向300000糖尿病患者提供服务。2012年8月,列入保险公司的报销目录,和处方药物并列。2013年推出了App版本的糖尿病管理软件 BlueStar。这也是美国市场目前唯一一款通过 FDA认 证且需要医生处方使用的糖尿病管理App。这款产品为确诊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设计,类似于药物治疗。该方案由WellDoc拥 有专利的自动化专家分析系统提供支持,其中包括实时消息,行为指导和疾病教育,推送至患者的移动设备。2014年1月,WellDoc被福布斯评为“美国最有潜力的公司”之一,并获得新一轮来自默克公司全球健康创新基金(MerckGHI)和风险投资公司温德姆(WindhamVenture Partners)2000万美元的投资,至此WellDoc总计投资已经超过5000万美元。

3.主要产品形式和功能:Blue star是一款可以在移动设备上使用的糖尿病管理软件,专为确诊患有II型糖尿病并需要通过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设计,类似于药物治疗。患者将他们的药物和 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血糖等数据输入到安装有blue star软件的移动设备中,系统对现有药物剂量、血糖波动情况、每餐碳水化合物摄入情况等数据进行分析后,为患者提供自动实时的虚拟指导,包括提醒相关测试、药物、生活方式的调整及膳食建议。同时,患者的数据会被定期发送到患者的医生那里以帮助填补在复诊间歇中产生的信息差距,并促进疾病管理的讨论。

第2篇: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移动医疗;微医;案例分析

当前我国医疗体制面临卫生保障覆盖率低、医疗保险统筹层次低、初级医疗服务滞后、药费居高不下、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本质上是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也日益严峻和复杂化。全球性的医疗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提升了医疗水平,推动了医学模式由传统集约式单向问诊向数字化定制化转变,也带来了普遍性的医疗成本上升的问题,在医学新形势下,我国迫切需要深化医疗体制的全面改革,以满足群众日益增加的医疗服务需求。而这些问题在当前地理天然间隔、地区信息不及时、医疗成本增高、资源有限的大背景下着实是难以解决的。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便携智能电子设备的普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患者和医生需要的健康数据可以都保存在电子健康病例和患者的个人健康管理系统中,患者的健康数据依托可穿戴医疗设备随时更新,并提供给医生随时查看。患者看病完全可以足不出户,随时与医生保持联系沟通,这一方面帮助医院提高效率,降低管理成本负担,另一方面也使患者看病能方便及时地享受高质量的医疗问诊服务以及病后联系服务[1]。目前政府大力倡导的“互联网+”与医疗领域紧密结合,带动大量移动医疗服务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立并向各自方向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医疗健康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医生与病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从疾病问诊到康复咨询,构建一整套“互联网+医疗”健康体系,这为解决传统医疗体制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难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因此,我们立足当前国家相关医疗体制现状与问题,结合国家深化医疗改革政策方案,在医疗保障制度与分级诊疗框架下探索移动医疗的实用价值与可行性,综合互联网思维深入研究移动医疗企业的发展现状,得出移动医疗产业的前瞻性分析与建议。本文采用典型调查、实地访谈的研究方法,选取爱丁医生与微医集团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移动医疗服务企业作为移动医疗分析案例,并通过对这些广受欢迎、用户较多的移动医疗企业运作的深入分析,延伸出整个移动医疗产业的现状与问题,为移动医疗企业公司的未来发展以及我国未来的医疗改革提供一些具有参考性的可行性建议。

1移动医疗企业发展现状

1.1企业概述

爱丁医生是一家帮助育龄青年优质怀孕的“O+O”模式整合服务机构,主要产品是爱丁医生APP这一手机备孕工具,可以帮助育龄青年开展个体化全面的孕前准备。该应用着眼于用户备孕需求,运用独特的、模拟临床医生的算法,为用户提供以怀孕为目的的移动医疗服务,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为备孕期的年轻人做风险评估、疾病因素与状况评估、体检提醒以及生活习惯改进建议,逐步引导育龄用户将身心调整至最佳受孕状态[2]。微医集团是一家主要提供预约挂号、在线问诊复诊、远程会诊、电子处方、药品配送等互联网医疗和会员服务的移动医疗服务机构。微医的主要产品是两款手机APP,一款是针对医生的“微医生”,旨在获得相关患者健康数据,建立一种真实的医患关系;另一款是针对患者的“微医”,帮助患者完成在线查找医生、在线挂号、在线复诊等移动服务。微医的发展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挂号网、微医和互联网医院。2015年12月,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在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乌镇上线,截至2016年年底,乌镇互联网医院的接诊量已突破5万人次/日,近两年微医互联网医院已在全国18个省市落地[3]。

1.2运营模式

爱丁医生的运营模式主要是“O+O”。对于大多数服务项目用户无需再奔波于各个服务机构,可以直接使用手机APP在日常生活中在线接受备孕的相关指导和管理。而诸如B超、抽血等服务则在线下为用户提供更专业的技术支持。爱丁医生目前提供门诊服务,从诊前评估,到门诊预约,再到专人随访,采用本地远程相结合的方式提供个性化备孕服务,同时还包括个性化备孕方案、二胎咨询、妇科体检等服务。在盈利方面,爱丁医生相关负责人认为主要还是应以提供服务和解决方案为主,爱丁医生目前唯一的收费项目是远程咨询项目,即通过电话和视频为用户提供远程问诊服务微医已经在“医、药、险”全产业链布局,主要覆盖互联网医院、健康消费、健康金融、会员服务和家庭医生等领域。运营模式上,微医目前主推线上线下结合的互联网医院,线上提供在线医疗服务和远程会诊服务的在线诊疗平台,线下为群众提供实体医院,开放民众进入提供与医生面对面问诊咨询服务。微医盈利模式也主要分为医、药、险3个模块。就医方面,一般用户的挂号不收取任何费用,但如果需要挂指定的专家号则需要收取一定费用,该收入由医生与微医共同分配,医生提取70%,微医则提取30%,用于企业日常运营管理;药品方面,微医提供网上购药服务,与多家药品生产和流通企业深度合作,以互联网医院为新的药品终端,用户可以线上支付,微医会将药品送货上门;商业医疗保险方面,微医连接875家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和国内主要大型商业保险公司的理赔系统,微医还建立健康账户支持诊疗一站式结算、基础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理算赔付、理财产品购买等服务。

1.3特征优势

爱丁医生是针对特定用户群体即备孕青年的医疗服务,主打i-MLP的备孕理念,即从Medical(医学)、Life(生活)、Psychological(心理)这3个方面来帮助用户备孕,除了专业的医学指导,还会从用户生活习惯行为以及备孕时的心理因素等多方位对用户进行考量。爱丁医生会从生活习惯上对用户进行干预和指导,通过手机App向用户提出健康备孕的建议,如戒烟戒酒、早睡、补充叶酸等,也会向用户推荐适合的运动调理,特别对于女性群体而言,心理上的辅导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支持与陪伴,定制化全方位的服务是爱丁医生的最大优势。微医不同于爱丁医生专注于备孕领域,而是着眼于医疗服务的流程优化,前身是挂号网的微医的优势在于挂号医院资源非常广泛。截至2016年10月,微医已经覆盖29个省份,与2400多家重点医院的信息系统实现连接,拥有超过1.5亿实名注册用户和26万名重点医院的专家,累计服务人次超过8.5亿。微医在移动医疗服务与实体医院关系的处理引人注意,二者之间是合作共赢、互利互惠的关系,而不是人们常以为的竞争关系。具体而言,医院对于线上线下会按比例分配挂号数,只将一定比例的挂号数放在网上,这里是考虑到实体医院附近的居民,对于他们而言直接前往医院挂号显然更为便捷。互惠互利更体现在移动医疗可以帮助医院提高运作效率,减少管理成本[5],同时扩大医疗资源影响力,为实体医院医生带去患者,本身也是向全国宣传地方优秀医疗资源,同时移动医疗服务为医院及医生创造了新的盈利渠道,这也是对传统挂号量减少的补充。

2移动医疗企业面临问题

2.1公信力缺乏

当前群众患病仍是首选公立医院,面对纷杂的移动医疗服务企业以及大量充斥的医药广告,尤其是近年的魏则西事件,人们不免对这些非官方医疗服务机构的医生的权威性和专业性表示怀疑。相比之下,公立医院医生由于有着官方的培养审核机制,其可靠性、权威性与科学性早已深入人心。事实上,人们对医疗专业性的关注远高于及时性和便捷性[6],能否有专业权威的医生鉴定审查机制,成为移动医疗服务能否被大众接受和习惯的关键。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而我国当前很多互联网企业缺乏隐私保护,甚至时常爆出企业之间买卖个人隐私数据的事件,而且一些疾病对于人们来说其实属于难言之隐,人们并不希望自己的疾病、身体数据被买卖传播,这使得很多人对将医疗服务与互联网大数据相结合的移动医疗服务及其可能伴随的隐私泄露问题持质疑态度。

2.2企业盈利不足

对于服务特定领域的爱丁医生,专注于备孕领域,本身也意味着服务范围受限。从长期来看,用户的备孕期往往很短暂,孕后就不会再使用了。而且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会生育一到两个孩子,这可能会导致缺少长期可持续的用户群体。而且爱丁医生缺少宣传,线下的服务与活动也较少,目前服务项目也基本是免费提供,只有远程咨询这个唯一的收费项目。而对于服务范围广泛的微医集团,一般挂号不收费,本质上是采用免费提供服务吸引患者、医院和医生进入平台,在有了一定的流量基础后,再提供健康管理套餐、异地就诊全程服务等付费的高级增值服务的盈利方式。事实上,在移动医疗机构创业初期,许多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利润问题。移动医疗服务数量虽多,但成立时间往往不长,还没有足够时间吸引留住长期用户,而培养用户群是构建生态、保证长期盈利、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2.3地方观念保守

虽然目前国家已经鼓励放开医生多点执业,但很多地方政府及公立医院观念较为保守,并没有完全放开,害怕医生资源流失。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新兴的移动医疗与实体医院并不一定是竞争与抢夺资源的关系,完全可以达成相互的长期的合作,移动医疗可以帮助医院降低拥挤导致的管理负担,同时提升本地医疗资源覆盖范围与影响力,让本地优质医疗资源得到全国范围的广泛的宣传,同时移动医疗的附加服务也给医生提供了新的盈利渠道,二者可以实现互惠互利,本质上是行业的效率提高与制度的改革创新。

3移动医疗企业发展建议

3.1政府建全分级诊疗体系

《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以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为重点,形成科学合理就医秩序,基本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7]。”政府可以整合医疗服务资源,将移动医疗与分级诊疗相结合,使移动医疗与实体医院相互合作。具体可以设计为居民首诊在实体医院,复诊在线上移动医疗,先获得患者健康数据,建立电子病历系统,让患者与医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健康数据,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就医渠道,方便选择联系异地专家咨询就诊。而在病人的康复期,可以保证医生对患者的健康数据的随时长期监测,线上沟通指导,术后恢复还可以结合社区医院、家庭医生等进行服务。而这些都不再需要患者往返医院,有效降低医院负担,方便医院降低管理费用,方便患者不必来回奔波,同时还能获得异地更好的医疗资源,不失为解决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有效思路。

3.2政府宣传引导社会观念

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放开医生多点执业,这对于公立医院医生也是提供一种阳光变现的平台,可以进一步提升人才知识利用率,充分发挥医疗人才的社会价值,同时也能让医生凭借其专业能力知识合理合法收取与之相应高低的报酬。医生在定价上可以拥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注意由于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存在肆意拉高等问题,因此不能纯市场调节,需要受物价局监管。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医生可以不局限于体制内,拓宽自身的发展平台。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硬件资源建设、人才优惠政策等途径帮助移动医疗服务的成长。在移动医疗领域,浙江省走在全国前列,如杭州市萧山区的中国智慧健康谷、杭州湾信息港的微医集团,以及桐乡市政府支持下在乌镇建立的全国第一家互联网医院。

3.3企业拓宽服务盈利渠道

低价吸引用户与企业发展盈利是一个相互矛盾的难题,这就需要企业不断拓宽服务渠道。一方面保证突出服务特色的前提下,扩大服务渠道,诸如发展线下服务机构,增加与用户双向互动,吸引增加用户群体规模,保障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增加各类合作方,实现多方共赢。微医集团目前的第3模块就是商业医疗保险,移动医疗企业未来可以为患者提供基本医疗保险外的更有个性化的针对患者疾病的商业健康保险定制方案。在分级诊疗体系的复诊与康复阶段,需要对患者健康状况的持续监测,这就需要提供大量可穿戴医疗器械,对于移动医疗服务企业而言,这也是一个市场赢利点,企业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可定制化的价格便宜的便携式医疗设备提供长期健康数据监测[8]。笔者对移动医疗未来发展的建议是,移动医疗服务不应局限于提供挂号服务,更应充分合理地利用医疗大数据,建立针对患者疾病、位置等信息的科学引流、精准匹配系统机制,一方面对患者就诊提供最佳方案,另一方面促进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

3.4企业加强信任机制建设

第3篇: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式范文

而就远程医疗来说,其实在很早之前就已经提出,这么多年下来却没有多大成效。最近几年,一些互联网企业逐渐进入医疗行业,尝试用互联网的方式来改变医疗现状。目前来看,远程医疗似乎遇到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机遇。

天时·互联网浪潮

从现在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与我们息息相关已经很难离开它。过去互联网一直被认为是虚拟世界,不敢轻易触碰,而现在互联网已经照进现实,无所不入。目前,我国网民数有将近7亿,占总人口近50%,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和应用。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把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所以很多人想通过互联网来改造传统行业,当然也包括医疗行业。

而远程医疗,作为解决我国医疗问题的重要方式,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远程医疗的探索,医疗信息化建设发展起步于2003年非典之后,为远程医疗的发展奠定了经验基础。而现在互联网与医疗的结合,会使远程医疗得到更快发展。

地利·市场需求大

我国地理范围大,人口众多,还有地利条件的限制和贫富差距突出,医疗水平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别。再加上我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医疗需求逐步增加。据卫生部数据统计,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8.5万个,其中:医院2.6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2.2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4万个,其他机构0.3万个。而我国医院分为三级,每一级又分三等,其中三级医院只有1898所,明显供不应求。所以急需要用远程医疗的方式来解决医疗水平差的地区的看病需求。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远程医疗市场规模为22.1亿元,预计2017将达到100亿元的规模。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远程医疗从业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人和·互利协作

患者:有强烈的看病需求,同时又想节省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而有一定的互联网基础,就可以通过在线问诊平台,与医生交流,咨询病情。

医生:工作压力大,工资相对较低,需要在工作闲余时间增加收入。而通过在线医疗平台就可以为患者提供咨询或视频会诊服务,还可以收取一定费用。

医院:对于低级医院来说,通过远程医疗可以提供医疗服务能力,对于高级医院来说,可以扩大医疗服务范围,从而也可以增加收入。

第三方企业:对于提供医疗设备和医疗平台的企业来说,远程医疗可以帮他们增加用户,扩大业务,增加营收。

正是互联网技术把这几方联系在一起,通过互联网在线平台的搭建,让患者、医生、医院和第三方服务者协同合作,更快更有效的地解决医疗问题。

有了天时、地利、人和,似乎还需要一阵东风。而一项重要行业的变革,尤其是关乎生命安全的医疗行业,当然需要政府来主导,或者也是在互联网发展的倒逼下,政府的被动选择。

东风·悲喜交加

喜的是,政府也十分关注远程医疗的发展,今年一月发改委同意在宁夏云南等五地开展远程医疗试点,与部分三甲医院开展远程医疗工作。并且远程医疗也考虑纳入居民医疗保险报销之内。

而卫计委在去年8月底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中规定,“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可开展远程咨询服务”,并且“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

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但不能进行诊疗,必须要挂靠医疗机构。也就是远程医疗并没有完全放开,医生也不能自由执业。这样的规定对一些医疗平台是不小的打击,因为一些服务他们不能做了。

根据卫计委的定义,所谓远程医疗,是指一方医疗机构(邀请方)邀请其他医疗机构(受邀方),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本医疗机构诊疗患者提供技术支持的医疗活动,包括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诊断、远程监护、远程会诊、远程门诊、远程病例讨论及省级以上卫生部门规定的其他项目等等。

就目前来看,远程诊疗推动主体主要是国家指定的医院,也就是以B2B模式为主,挂靠大医院的医生为小医院患者服务,可能会是一种强制性措施,医生意愿得不到满足。而且大医院医生资源的配置也很有限,很难去为其它医院服务。

而远程系统主要是由东软集团(瞄准远程养老系统建设与运营,开发可穿戴设备)以及运盛实业(打造远程心血管系统诊断服务平台,推进可穿戴设备、健康监测APP软件)等系统和硬件开发商来提供。

远程问诊和部分远程诊疗由第三方医疗平台来推动,也就是以B2C模式为主。比如像春雨医生、杏树林等第三方平台,为患者和医生搭建交流平台,为患者提供问诊服务。第三方平台也可以积极寻求与医院的合作,互惠互利,以医院为主体开展部分诊疗以及诊后监测等服务。

从前端医院到平台建设运营,再到药店、消费者入口终端布局,整个链条中第三方可参与环节众多,能够挖掘的利润空间也更多。而作为远程医疗主体的医院,将会成为众多竞争者争夺的主要资源,可以说谁掌握了医院资源,谁就掌握了未来。

国外有哪些经验可参考?

美国作为远程医疗主要推动国和发展较快国家,由于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完善的医疗体制,远程医疗已经得到一定普及。包括前端的远程问诊和监测、中端的远程诊疗和后端的远程诊后服务都发展较快。而中美远程医疗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国的医生相对可以自由执业,而且有完善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作为保障。

第4篇: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式范文

作为国内首家医疗眼科上市公司,爱尔眼科医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爱尔眼科”)近日宣布将扩建长沙爱尔,提升接诊容量。同时,公司透露,将积极探索O2O线上线下服务体验营销模式。

建立“三级连锁”模式

爱尔眼科公司前身为2003年1月24日成立的长沙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2007年整体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

公司所属行业为医疗行业中的眼科医疗服务细分行业,主营业务为向患者提供各种眼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及医学验光配镜等眼科医疗服务。公司采取“三级连锁”的商业模式,通过下属各连锁眼科医院,向眼病患者提供眼科医疗服务。

何谓“三级连锁”的商业模式?通俗来说,即公司把临床及科研能力最强的上海爱尔作为一级医院,定位为公司的技术中心和疑难眼病患者的会诊中心,并对二级医院进行技术支持。把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临床能力、位于省会城市的连锁医院作为二级医院,定位为着力开展全眼科服务、代表省级水平的疑难眼病会诊中心,并对三级医院提供技术支持。把建立在地市级城市的医院作为三级医院,侧重于眼视光及常见眼科疾病的诊疗服务,疑难眼病患者可输送到上级医院就诊。

作为公司所推崇的商业模式,“三级连锁”不但能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还能适应国内目前眼科医疗服务行业“全国分散、地区集中”的市场格局。“通过下属各连锁医院的科学定位、相互促进和支撑,实现了患者在连锁医院间的相互转诊以及医疗技术资源在体系内的顺畅流动,不仅任何一家连锁医院都可以依托本公司的整体力量参与当地的市场竞争,取得‘多对一’的竞争优势,而且每一位患者在公司下属的各连锁医院都能享受到多层次的眼科医疗增值服务”,爱尔眼科内部人士表示,随着公司连锁网点的不断增多,公司资源整合的能力也将进一步提升,整体规模和经营业绩均保持快速扩大和提升。公开数据显示,2006-2008年,爱尔眼科营业收入复合年增长率为51.55%,营业利润复合年增长率为101.31%,门诊量复合年增长率为29.68%,手术量复合年增长率为42.38%。

201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我国首个健康服务业的指导文件),我国将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力争到2020年总规模达8万亿元以上。就在这一年,公司与中南大学联合建立了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就此打通了眼科的产、学、研三大领域。

截至目前,公司已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40余家专业眼科医院,主要开展近视眼治疗、白内障手术、角膜病、医学验光配镜、眼外伤等诊疗项目,设立有“近视眼手术专区”、“白内障诊疗专区”、“医学验光配镜中心”等专业技术专区。其中“近视眼手术专区”属全国最大规模,拥有全球最顶尖的多套飞秒激光手术系统,并全部配备最先进的波前相差检查系统及各种高端科研设备。

解决人才缺口难题

人才缺口一直都是各大医疗机构急需解决的软实力缺口问题。对于爱尔眼科,这也是难以规避的一大严峻问题。为此,今年4月9日,爱尔眼科宣布,在国内首次推出“合伙人计划”。

“合伙人计划”是指符合一定资格的核心技术人才与核心管理人才,作为合伙人股东与爱尔眼科公司共同投资设立新医院(含新设、并购及扩建)。在新医院达到一定盈利水平后,公司依照相关证券法律、法规,通过发行股份、支付现金或两者结合等方式,以公允价格收购合伙人持有的医院股权。

按照这一计划,爱尔眼科公司通过合伙人计划的制度性安排,对新医院的治理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改变核心医生执业的生态环境,实现院际间资源共享的聚合效应,形成共创共赢的合伙人文化,从而为公司的发展战略及业务倍增计划提供强有力的引擎。从公司层面来看,这一计划以股权为纽带,在长期激励之下,不仅能有效提高现有核心人才的积极性,还有助于引进大批发展所需的人才,从而占据更多行业核心资源,为公司加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战略制胜。

“此次推出的合伙人计划具有独创性,预计将能极大的激发核心人员的积极性,从而为公司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和业务倍增计划提供有力的保障”,招商证券分析师表示。按照爱尔眼科的创新发展战略和业务倍增计划,到2020年公司预计业务收入100亿元人民币,覆盖超60%地级以上城市。截至目前,爱尔眼科公司已经设立连锁医院近50家,覆盖近全国23个省,基本完成省会布局计划。预计2014年起,公司将加速在地级城市进行布点,到2020 年达到近200家医院。

招商证券分析师李珊珊分析认为,爱尔眼科的这一合伙人计划对公司未来发展不外乎有着两大意义。“第一,这一合伙人计划有助于引进并留住核心人才。第二,在医疗行业首创实施合伙人计划,利于缩短新医院的盈利周期。”在医疗行业首创实施合伙人计划,有利于缩短新医院的盈利周期。

业内人士认为,这一计划的实质是“公司搭台、骨干唱戏,资源共享、高效激励”,从根本上激发核心骨干的创造力和能动性。将参与合伙人计划的核心骨干的利益统一起来,一方面使大量新医院快速盈利,另一方面同步提高公司规模。

尝试O2O服务创新

作为国内最大规模的眼科医疗机构之一,爱尔眼科在上市之初便已在全国12个省(直辖市)设立了19家连锁眼科医院。据公司公开数据显示,2008年的门诊量累计达63.11万人次,手术量为6.64万例,门诊量和手术量均处于全国同行业首位。到2013年,公司门诊量达高达201.89万人次,手术量22.29万例。相比上市之初的数字,已然今非昔比。

就在今年3月,爱尔眼科正式公司2013年年报。公司董事长陈邦在其2013年业绩说明会上透露,公司已经在营销、服务等方面进行了一些O2O的服务创新和有益探索,逐步接轨移动互联网,如眼科知识官方微信、互联网营销、网上挂号、移动咨询等。

March this year, Aier Ophthalmology issued its 2013 annual report. CEO Chen Bang revealed that the company is exploring O2O innovation in sales and services. Now, it transforms in mobile internet through WeChat, Web and mobile consult.

第5篇: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式范文

2015年底的“双十一”、“双十二”,跟往年一样的“买买买”呼声中,医药电商的参与性显著提高。医药电商们似乎都看到了这一块蛋糕未来的强大市场,在红海里仍然大打价格战,可以说都“拼了”。

阿里健康2014年就有钱任性地试水,推出类似“滴滴打车”的社会化App购药模式,实行到2015年年中,《盈利警告》,显示亏损额较上一年增长200%。打开新市场的阶段性阵痛难以避免,长期盈利艰难的医药电商,在人社部公布2015年底前全面取消医保两定资格审查的消息到来时不由得精神一振,看到了在2016年大施拳脚的希望。

“买买买”和“难难难”

“买买买”也带了医药玩

“光棍节”俨然已经成为全民“买买买”的购物狂欢节。2014年“双十一”当天,天猫医药馆内网上药品获得2个多亿的销售额,医药类目销售额更是同比增长315%。2015年,更多医药行业的企业加入“双十一”电商促销大战。电商大战一触即发,医药电商们都拼了!

拼价格

数据显示,2015年9月,天猫医药馆销售额首破6亿元,环比增幅为13.53%。业内人士表示,这个迹象表明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网络购药。

天猫医药馆201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是年“双十一”当天,OTC(非处方)药品同比增长最快,超过343%。而电子血压计、体温计、计生用品、隐形眼镜等医疗器械同比增加340%。OTC药品、医疗器械等医药产品的热销,显示消费者购买药品、健康养生的习惯向电商迁徙。这也预示着从2015年开始,电商大战将会更加激烈。

2015年的医药电商大战,价格战愈加凶猛,多家医药企业拿出看家本领,务必求得“爆款”。

不少药房的旗舰店打出“抢免单”的招数。下单抽奖送苹果手机的也不在少数。

除了第三方平台上的竞争,不少企业也在自营官网上打出促销战。

拼新货

除了OTC药、保健品、医疗器械这些传统品种的积极参与,“双十一”促销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各大电商为了抢顾客可谓各出奇招:传统体检、齿科以及基因检测等医疗服务也现身其中。更有甚者,借“二胎”东风,推出“剖宫产后顺产套餐”等,可谓贴近时政热点。

此外,2015年“双十一”,天猫医药馆也携手老字号推出新玩法,双十一的活动8天内为北京、杭州、苏州三市居民一共提供80个稀缺老中医的诊号,消费者每天中午12点登录天猫医药馆平台,仅需1分钱就有可能抢到问诊当地著名中医的机会。

展望

截止到2015年7月,我国获得医药网上交易资格证书的企业为442家,网上药店329家。现阶段获得网上交易资格证书的企业和中国网上药店数量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加剧。

我国医药电商交易规模由2010年的1.5亿元增至2014年的68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74%,医药电商增长惊人。目前全国网售药物占全年医药销售的2%,相对西方40―50%的网售药物比率来看,中国市场的潜力远未被开发。

医药行业做电商平台的大方向是一种必然趋势,前景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每个医药企业想要走互联网的道路,必须面对观念和人才问题。要真正做大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服务,始终站在客户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经营。

观念方面,传统医药企业需要颠覆过去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这是最大的困难。医药行业做电商需要每个医药电商合法经营,既然在网上卖药,就必须具备相关的资格证书,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经营,都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按规矩办事,这是医药电商立足的最基本一点。其次,价格需要透明,现在线上经营成本较低,药价相应较低,虽然会引起一些传统医药商家的抵制,但这毕竟是一种优势,也是医药电商吸引顾客的手段之一。

此外,医药电商和医药企业思维的转换又必须倚靠相关的人才,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能够将传统经营模式与互联网运作规律结合起来的人才。但目前看来,这种人才比较短缺。

医药电商盈利的前景很好,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现阶段医药电商的首要任务是积累用户量,一方面用户多了,卖药的盈利也多;另一方面,有更多的用户量可以延伸盈利渠道,比如以后会有一些广告费、费,都可以给医药电商带来更多的收入。

市场繁荣,内有“难难难”

一位网店药品零售商的自述

药品非普通商品,药品也非完全市场经济,这里面门道很多水很深。

供应链问题:同一药品,在广州和上海的供应价格可能差别比较大(这个涉及到药品招标),假如药品从广州卖向全国,就必须考虑这个因素。

物流问题:政府法律规定医药运输必须是有资质的医药流通企业,也就说网上卖药找××快递发货那是不符合法律的(就这一点,中国现有的B2C药品零售商就歇菜了一大半)。

质量问题:每个销售出去的药品都要上报药监局,这个必须严格做到,万一质量导致严重后果,起码销售这个环节的责任减轻了。同时不建议销售液体、活体、不耐中高温(部分药品20℃就会化了)等易出问题的药品。

指导服务:客户在网店购药,网店客服没有指导用药的权力,告诉客户某种药应该增加更换减少更是不该,别为了销售额断送前途。建议购买保健品是可以的。

药品价格:药品价格并非流言说的那样虚高,大部分药品的毛利也就在30个点。当然处方药利润会更高,这个实在是“说不得”。

处方药:政府目前还是不允许普通网店零售商销售处方药的,只允许在页面上展示。所以有个空子,页面展示的处方药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线下销售,只要不是在线下单就行。

怎么活下去:除了遵守游戏规则,可以增加高毛利产品销售,服务好老客户;也可以兼售保健品、健康食品(大部分医药电商都靠这个赚钱,同样是保健品,在药店买到的保健品和在超市买到的给客户的心理感受不一样)。烧钱的另论。

其他现实问题:非处方药网上销售其实一点不美好,一个普通感冒的人愿意在网上买药然后等上几天收到货吗?而非处方药恰好大多都是这类。

处方药是高毛利的产品,非常高,且刚需,销售处方药才是出路。君不见乙肝、糖尿病都得服药很久很久很久,大部分处方药就是慢病药,客户都是长期的,赚的就是长线利润。

春天快来了,但是还没来

2014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八条指出,互联网药品经营者应当按照药品分类管理规定的要求,凭处方销售处方药;处方的标准、格式、有效期等,应当符合处方管理的有关规定。此条规定被业内看做是未来处方药可以在网上销售的依据。

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鼓励网售处方药的相关政策和意见也频频出台,但是处方药的网上销售依然未有突破性进展。然而,2015年12月10日首张电子处方的面世,成为互联网、医疗、药品三方面在改革中很大的突破。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出台网上处方药交易管理办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因为对于网售处方药的问题,相关部门已经讨论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调查研究的点很细,征求意见的面很广,能预见的问题基本都讨论到了。而接下来,则需要通过实践中再来发现需要完善的内容。

网售处方药开放是大势所趋,为什么呢?因为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降费增效。对于整个医药行业这是一个破冰之旅。而对医药电商来说,处方药销售开放与否将会是天壤之别。

此外,2015年底“取消双定”的消息一出,也给另一大难题带来了解决的希望。虽然具体实施情况难以预料,但是至少会给民营医院和小型药店带来新的发展。如果医保能用,电子处方能普及,二大难题得到解决,医药电商的春天就来了。

互联网医疗和医药电商的结盟

在过去的两年,各大医药电商先后获得数亿元融资;一度被认为是伪命题的医药O2O模式也开始获得资本认可;医药电商在每年度的双十一、双十二购物盛宴中销售额持续刷新。

与此同时,康爱多、金象网、药房网先后被不同的企业并购;医药B2C长时期依赖天猫、京东等第三方平台流量资源的局面有望打破,更多垂直类医药B2C凭借官网积累自身的流量资源;单纯线上卖药的时代结束,医药电商进入到比拼服务阶段,医药电商+医疗/医疗+医药电商模式不断涌现。

医药B2C:一边正规一边集中

根据易观智库对医药B2C市场调研的数据显示,2014年平台类医药B2C平台占据60%左右的市场份额。

目前,获得CFDA试点的B2C第三方药品交易牌照的公司一共有3家,分别是95095(阿里巴巴旗下,天猫医药馆间接使用)、八百方、1号店。这三大平台拥有巨大的流量资源,也是医药电商独立发展的必然条件。

目前,三大平台中,天猫医药馆是网上药店最为倚重的一大平台。几乎所有的网上药店首选练兵之地都在天猫,目前天猫医药馆的网上药店有201家,截止2015年12月24日,拿到网上药店牌照的企业数量为388家(这其中有一部分企业的网上店铺还未正式上线)。

天猫流量在每年双十一狂欢节中威力十足,多个商家在这一天的销售额堪比其他月份一个月的销售额。医药电商也不例外。尽管这一天基本上都是价格红海拼杀的状态,但没人愿意错过这场年度盛宴。

京东作为国内整个线上零售市场的第二大流量平台,亦少不了医药B2C企业的身影。

京东在医药电商起步并不晚,但其在运营上并不顺利。京东原本寄望与九州通旗下的好药师合作打造医药B2C第三方平台,无奈双方于2013年分手。2015年5月,京东健康到家上线,据京东方面的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京东健康到家已经覆盖北京、上海、武汉、天津、等11个城市,合作门店包括德生堂、国大药房、老百姓、益丰大药房、金象大药房、康复之家、同仁堂在内,总数已超过1000个。

八百方是唯一一个独立垂直第三方医药B2C平台,但其最大的短板在于没有流量,又受限于体制、资金缺乏等原因,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1号店官网上入驻的网上药店数量为49家,比起天猫医药馆、京东的入驻商家数量,1号店的流量优势稍弱。

由此可见,短时期内,大部分B2C医药电商仍旧重度依赖第三方平台资源。但移动互联网、O2O模式的兴起使得流量去中心化成为可能。

比如壹药网(现更名为1药网)。2013年12月,壹药网版块正式从1号店医药事业部分拆出来独立运营,更名“壹药网”。2015年初,壹药网融到4.5亿元。随后1号店原创始人于刚亲自坐镇,目前1药网与1号店没有股权关系。不久后,于刚宣布壹药网将获得10亿元新一轮融资。

据壹药网公开透露的数据显示,壹药网近六成销售额来自其自营渠道,移动端APP已为壹药网贡献了超过70%的销售量。依靠自有平台,壹药网已经逐步积累其在医药电商领域的流量资源。

除了壹药网外,德开网上药店、康爱多也表示,与第三方平台相比,其自身官网、APP所完成的销售额占比在逐步提升。

互联网医疗:左手保险,右手电商

BAT三大巨头(百度、阿里、腾讯)对于互联网医疗资源的争夺战、医生多点执业放开、热钱的涌入快速催生了互联网医疗这个行业。

医药电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互联网医疗变现的两种途径,一个是连接保险;另一个就是医药电商。

医药电商目前本身一直面临盈利难的困境。除了个别网上药店处于微利状态外,大部分网上药店都不盈利。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网上药店销售额最大的品类仍旧是计生用品、隐形眼镜、医疗器械等,OTC药品只占很少的份额。因为OTC多数是品牌药,毛利率低,必须通过其他非药品类的高毛利来摊薄成本。

另一方面,初期用户网上购药的习惯还处于培育期。

与互联网医疗结盟,这也许也是医药电商突破盈利困境一条可行的路径。

在线问诊/随诊―购药―药品配送,这个看似通过线上就可以快速构建的医疗服务闭环是很多平台级互联网医疗公司最理想的商业模式。最近从乌镇互联网医院开出的首个电子处方单更使不少创业者对这一模式充满无限期待。

不过,现阶段非常见疾病通过在线问诊的体验并不好,一方面政策层面对于远程问诊的责任风险界定并未清晰,医生给予患者的咨询建议也是尽可能趋于保守,甚至很多疾病都是通过大数据算法直接智能回答,最常见的在线问诊却是“建议您前往医院进一步确诊”。

而且,这一模式走通很大程度上依赖处方药政策的放开。OTC多数为常见疾病药品,消费者习惯的购买渠道仍在线下,客单价低,处方药才是B2C实现盈利的主力。而处方药网上销售做大规模的另一个必备条件则是医保必须能够支持线上报销。

需要长期用药的慢病患者尤其看中医保报销,而慢病用药也是医药电商最具市场潜力的品类。糖尿病管理APP糖医生通过与天津市政府合作打通医保的方式实现网上购买糖尿病产品,是一个可以值得借鉴的模式。此外,已有电商着手开发送药上门当面刷医保卡的系统,如果确能成功,也会给处方药的网购报销带来巨大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天猫医药馆等主要药品网购平台的品类销售排行榜单上,OTC等药品份额已经有所提升。这在今年双十一的销售中体现尤为明显。京东健康到家邵清认为,OTC占比提升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更多传统工业企业、连锁药店的参与,极大丰富了OTC产品数量。

二是消费者对网上购药习惯的接受度有一定提高,这也将促进整个医药电商的发展。

当然,假若未来远程医疗政策、网售处方药政策放开全面放开,医保也可以线上报销,互联网医疗+医药电商的黄金时代就到来了。

与人斗,与钱斗,不与政策斗

阿里的挫败和京东的抢滩

阿里健康采用“滴滴打车”模式的App并没有取得很好的预期效果,市场反响相当冷淡。有人曾经试用,并写出感受:

其一,在北京使用阿里健康App的实际感受打分,与当地药店的服务水平息息相关,选择的药店服务好,使用感受会更好;药店服务水平如果不高的话,阿里健康能起到的正向促进作用有限。

其二,阿里健康目前所能提供的更像是一个比价平台;而各大在阿里健康平台上的药店之间暂时还有隐形的价格攻守同盟,还没有药店打算当这个出头鸟。

其三,满30减免10的优惠幅度,基本上被城市各区之间的配送费冲抵掉,因此如试用者所体验到的,询价的多,实际成交的少;

其四,医保刷卡的门槛仍然较高(需要医院盖处方药外购章),尤其是对于最热衷使用APP的年轻人群体,为了买个药跑去医院盖章完全是不现实的。故而,处方药外流的情况目前仍只是零星出现。

此外,阿里健康最初为占据市场而采取的“补贴”大法,有不少药店钻空子骗补贴,也给阿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亏损。于是阿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天猫医药馆――网上药店。

在医药B2C电商惨淡收场、医药B2B电商尚未起步之际,京东把医药领域的宝押在了O2O上。从2015年5月开始,半年多的迅猛扩张让京东健康到家覆盖了北京、上海、武汉、天津等11个城市,同老百姓大药房、同仁堂、益丰药房等药店达成合作。同时,需要高昂投入的夜间配送业务也悄然上线,在上门方面暂胜对手一筹。

医药行业接连的政策利好使之成为电商巨头拼杀的又一热区。押宝送药O2O看似是无奈之举,适配度却极高。对于实体药店而言,配送始终是短板。药店工作人员较少,且店内需要固定人手维持,增加配送人员需要大幅增加成本。京东在物流端的优势是极好的补充。借助京东到家,也能为线下药店带来丰富的流量。某连锁药店区域总经理透露,与京东健康到家合作正是看中了流量,连锁药店的品牌效应和低价在平台上极具竞争力。此外,平台对部分单品还有高额补贴,近期火热的阿胶价格降了近一半。

目前送药O2O仅快方送药完成B轮融资,药去哪完成A轮融资,资本寒冬导致的资金短缺让送药O2O压力猛增。目前京东健康到家夜间送药暂只与瑞澄大药房开始试点,未来会在更多区域推广。

2015年底,阿里健康也通过发起“阿里健康未来药店合伙人计划”加强线下布局,目前仍在推进中。但从业内评价来看,京东健康到家暂胜一筹。目前,京东健康到家与药店的合作采取返点模式。京东健康到家负责人邵清表示,目前日常用药占销售产品的主要地位,部分应季的保健品和口罩等商品也较畅销。在业内看来,高昂的前期投入能否占领市场,返点利润和其他收入能否达成盈利还需时间检验。但从布局上看,京东已占据先机。

各界监管:只会更紧

取消审批不等于“零门槛”

近日,人社部医疗保险司负责人就“取消双定”相关问题进行解答时明确表示,根据新政,今后各地依法设立的各类医药机构,无论级别、类别和所有制性质,均可对照条件自愿向社保经办机构申请成为医保定点,社保行政部门不再进行前置审批。但该负责人补充表示,经办机构对于申请医保定点的机构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估机制,尤其是要探索通过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开展评估。

取消资格审批并不等于医保资格将能“零门槛”获取。此前,业内有担忧称,取消审批可能会成为一把“双刃剑”,因为实施后,医药机构获得医保资格将更容易,或将会令纳入医保的医药机构水平参差不齐。而人社部昨日的表态恰恰直面回应了他们的这种疑虑。那么,引入第三方评估是否又会让协议管理成为一种变相的“审批”呢?

实际上,取消了“两定”的资格审查,只是简化行政审批的手续,并不代表着所有的医药机构都可以成为医保定点,只有符合准入条件的医疗机构和药品零售店,自愿申请后,与社保部门签订协议,方可以成为医保定点。而且为了医保基金的安全,在取消医保定点资格审查后,社保部门会对医保定点医院和药店设立准入门槛,对其进行“协议管理”,绝不会因取消了“两定”资格审查而放松对医保定点医院和药店的监管。

至于引入第三方审批,业内表示,此前,医保定点资格审批专业性较强,行政部门闭门执行难免会带着偏心,公立医院以及大型品牌药店容易获得这一资格,但民营医院和小型药店,即使具备较好条件,获此资格也会很困难。而取消审批后,即使是评估,也是行政之手远离市场的技术性过程,每家医药机构都将获得更公平的竞争机会。

医药网店监管更须完善

此外还有一个比较长期的现象,医保药店饱受诟病的问题在于盗刷医保卡购买生活用品以及医保卡套现。

此前,各地都曾多次曝出有医保药店不仅出售具有增强抵抗力、降血脂、补钙等作用的保健品,还出售洗洁精、洗发水、洗面奶、防晒霜甚至净水器等商品。更严重的医保卡套现行为也屡禁不止。现今在网上查询,名为“医保卡兑现金”的QQ群有上百个,覆盖数十个省市。一位声称可以套现医保卡的人提出,通过医保卡购买药品后,可按6-8折的价格兑换现金,却拒绝透露药品流向。

第6篇: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医院;信息化

1 概述

1.1“互联网+医疗”概念的背景 中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有30多年的历程了。信息化建设问题,现在已郑重列入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文件和战略划,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主管部门大力推进,医院信息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1]。

“十三五”期间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构建统一规范的综合监督管理体系,包括: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位一体”的综合监督、管理和指导,强化医药卫生各个领域和上下环节的数据采集、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远程医疗的广泛深入应用和高效有序发展等等。

我国迅速进入老龄社会,约90%以上的老年人都是居家养老,迫切需要适合于他们实际情况的健康服务。卫生专业人员可以通过信息网络进行老年健康管理、老年慢病管理,国家在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之间推行的“医养结合”方针,也需要信息化的技g支撑[2]。

“互联网+医疗”是必然面对的第一个战略方向,它直接应对未来健康服务模式变革的需求。我国医疗健康服务正在经历着以医疗机构为中心,走向分散化、社区化、实现真正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的转变。充分、合理、高效地使用医疗资源,控制费用、提高质量,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互联网医疗正是支持这些变革和目标的利器[3]。

1.2“互联网+医疗”的定义 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使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物与物的连接方式发生改变,让连接无处不在。这种连接方式改变引发的各种关系的重组、优化,带来了大量创新机会[4]。

“互联网+医疗”是以互联网为依托,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与传统医疗业务交叉渗透、融合创新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便捷性和跨界性,应用得当可使医疗资源配置利用更大化,就医方式和途径多样化,就医流程和机制便捷化,就医需求和服务个性化。

当前,无论是区域医疗、远程会诊,还是预约挂号、健康咨询等等,无不冠以“互联网+医疗”;诸如掌上医院、网络医院、线上医院、云医院、虚拟医院等,倍受业界推崇和青睐;继而标以智慧医疗、智慧健康,进行角逐和较量这个群雄争霸的医疗市场。

2 “互联网+医疗”的建设模式

为了了解我国"互联网+医疗"建设和应用情况,我们最近在江苏、浙江及网络平台考察了几家网络医院、云医院、互联网医院,以及几家提供技术支持的IT公司,重点考察了相关医院互联网医疗的建设模式、应用模式和运维模式等。

2.1政府或公立医院依托企业平台开展的互联网医院 乌镇互联网医院和阿里健康是这种模式的典型案例。桐乡市政府+微医集团,是由微医集团在国家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乌镇创建的“网上医院”,2015 年 12 月 7 日正式成立。医院以互联网技术连接患者和医生,实现在线电子处方和延伸医嘱等功能,是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综合试验区的改革样板。

在公立医院占主体的情况下,这种纯互联网医疗的模式推广还有一定困难,微医集团也适时改变策略,转型跟大型公立医院合作。2016 年 4 月,微医集团与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合作成立甘肃省网络医院,以寻找更好的发展路径[4]。近年来微医宣布启动千家互联网医院的计划,上海儿童医院、湖南儿科医院、青岛眼科医院、福建、四川、江苏、云南、广西等多家医院都与微医集团开展了合作,各家医院根据自身情况开通不同病种的线上诊疗服务,通过图文、语音、视频等在线问诊,医生在线提供诊疗建议、开具医药,已形成公立医院+IT企业平台的模式。

阿里健康的云医院平台,是一个可以接入各种服务供应商的开放式平台,提出“打造以医生多点执业和医院、诊所等健康服务机构有效联动为代表的云医院建设,并在医疗支付服务、药品流通和监管、基础环境建设等方面整合资源”。武汉市中心医院+阿里健康,覆盖网络医院,远程诊断中心,远程会诊中心,本院检查检验,本院云药房,健康管理中心,家庭医生服务,双向转诊中心,外部云药房,第三方检查检验机构等。

浙大附一的互联网医院也是这种模式的案例,浙大附一+卓健科技,移动互联网优化医院诊前,诊中和诊后服务,强调的是移动互联网医疗。掌上医院软件分为大众版和医护版。适用于大众版的App深度接入医院HIS系统,患者可以手机挂号、取化验单、智能分诊、健康宣教等。医护版中,医生可直接为患者办理住院申请及住院常规检查,查看患者检查报告及病程录,用药记录,对出院患者制定出院随访方案,住院结账等。

2.2依托多家实体医院开展的云医院 宁波云医院和广东云医院是这种模式的典型案例。市卫计委+东软,宁波云医院是宁波市卫计委牵头,与东软熙康合作,于 2015 年 3 月推出,主要提供两种服务:一种是特定病种的签约患者直接通过“掌上云医院”App网上问诊,医生在线开处方,患者到合作药店取药或享受送药上门服务;另一种是患者在社区问诊,社区医生通过云医院平台与大医院专科医生互动,在其指导下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

2.3依托一家实体医院开展的网络医院 广东省网络医院是这种模式的典型案例。广东省网络医院+友德医平台,2014 年 10 月,作为首家经卫生计生部门批准的广东省网络医院正式上线运营,用户无需挂号,通过图文、语音、视频等在线问诊,医生在线提供诊疗建议、开具医药。在社区医疗中心、农村卫生室、大型连锁药店等地建立网络就诊点的运行模式,抢占互联网医疗市场先机。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智业互联也基于此模式合作构建了厦门市第一家互联网医院,优先开通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儿童哮喘四个病种的线上诊疗服务[4]。

2.4医院需求,委托承建 苏州中医院的互联网医疗,是苏州银行投资,委托杭州创业公司为苏州中医院量身定做的。该院的HIS系统是创业开发的,所以互联网医疗在深度结合医院信息系统方面,信息安全方面,很有势。

他们的智慧医院并不是简单的“掌上医院”或者APP应用,而是一个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真正以患者、医生、护士三者为中心,实现HIS业务拓展延伸,诊疗业务掌上支付,覆盖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的便捷移动医疗服务平台。

现在已经完成的:①便捷预约挂号,开展智能候诊服务。②开展移动(医保+自费)支付,实现脱卡支付。所有的过程只要有手机,且绑定,不用任何卡就能完成。③无纸化扫码就诊,开展智能核对识别。④建立了互联网医疗+金融银行级网络安全通道。引进安全机构权威检测认证,保障数据安全。⑤HIS业务拓展延伸,优化流程。

2.5其他 民营企业+民营医院 ,康美药业+康美医院;基金会+公立医院,徐汇云医院,吴建平医学基金会+徐汇区中心医院。学术团体+医院,广东云医院,广东医院协会+恒生芸泰。

3 “互联网+医疗”建设模式分析

3.1优势 上述无论哪种模式,都是利用互联网和云计算等一些信息技术在诊前(院前)、诊中(院中)和诊后(院后)三个环节全面渗透到医疗服务之中。诊前实现在线挂号、预约、咨询、付费等;诊中实现在线问诊、检查处理、确认诊断、电子处方、远程体征检测、在线购药;诊后在线随访、健康管理等服务,不仅创新了医疗服务模式,而且方便了患者就医,极大的改善了患者就医体验[1]。

一方面,实体医院拥抱移动互联网,建设互联网医院。另一方面,互联网医疗也开辟线下诊所,并跟医药企业全面展开合作。打通从健康管理、网络问诊、导诊、候诊、诊断、治疗、移动支付、电子处方、药品配送等全部环节,整个就诊完成了 O2O 闭环。

3.2医疗安全的隐患问题 医疗安全隐患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①线上线下协作中可能出现的误诊等现象,②电子处方、电子健康档案等在线下环节泄露的风险。由于涉及到了核心医疗服务,互联网医院是否具备有专业充足的医药管理人才和具备资质的专业医生,线上线下诊疗活动是否具备科学合理的流程规范、保障医疗安全,都是互联网医院将要面临的安全隐患。

3.3盈利问题 单纯依靠线上流量很难建立起完整的商业闭环,毕竟线上所能解决的医疗问题微乎其微。在现有的政策体系下,网上咨询、挂号、转诊等属于医疗周边行为,诊断、取药、检查和手术等实质诊疗行为仍需要回到线下医院。也就是说,想要深入诊疗环节、打通线上线下形成商业闭环,实体医院已经不可或缺。况且医药电商、保险、健康大数据等业务形态的延展都依赖诊疗环节的打通,互联网医院盈利的重点仍在线下已成为一种共识。

4 互联网医院发展

经历了2013年的暗流涌动,2014年的蜂拥而至,2015年的风生水起之后,2016年互联网医院所经历的仍然是一场破冰之旅。

2016年宣布成立的互联网医院多达32家,涉及的范围涵盖了线下医院、移动医疗平台、医疗投资者、地方卫计委等等。

乌镇互联网医院的上线,正式拉开互联网医院的序幕。一年后,随着宁夏互联网医院的启动,国内各省市的互联网医院数量达到30余家。

截止到目前,在互联网领域耕耘最深的微医已经入驻了24万名医生、7200组专家团队,并建立起8个远程会诊中心。从更深层次的原因来看,互联网医院的出现标志着移动医疗创业者开始回归医疗服务的本质,从最初的“流量”思维到医疗服务流程的再造。

当然,从更大的层次来说,当互联网医院落地宁夏、贵州等中西部城市,也为解决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平衡提供了契机。

5 互联网医疗展望

随着物联网与移动医疗的深入结合,基因检测和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人工智能的应用,医生多点执业真正实行,互联网医疗会有更大的发展[5]。

患者在互联网上,向所选医生陈述病情,且直接通过可穿戴检查设备上传检查数据,足不出户,就可以看病。疑难杂症可通过社区医生或是私人保健医生,协助网上远程会诊。

转变观念,从生病才去看病,转化为注重保健预防疾病病,人人拥有私人保健医生,真正实现分级诊疗。

参考文献:

[1]李华才.当前"互联网+医疗"建设模式与应用类型[C]//2016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暨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第20届年会.2016.

[2]傅征.医院信息化要进一步"通天接地"[C]//2016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暨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第20届年会.2016.

[3]李包罗.在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康庄大道奋勇前进[C]//2016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暨中美医院信息化论坛第20届年会.2016.

第7篇: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式范文

拼价格 

数据显示,2015年9月,天猫医药馆销售额首破6亿元,环比增幅为13.53%。业内人士表示,这个迹象表明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网络购药。 

天猫医药馆201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是年“双十一”当天,OTC(非处方)药品同比增长最快,超过343%。而电子血压计、体温计、计生用品、隐形眼镜等医疗器械同比增加340%。OTC药品、医疗器械等医药产品的热销,显示消费者购买药品、健康养生的习惯向电商迁徙。这也预示着从2015年开始,电商大战将会更加激烈。 

2015年的医药电商大战,价格战愈加凶猛,多家医药企业拿出看家本领,务必求得“爆款”。 

不少药房的旗舰店打出“抢免单”的招数。下单抽奖送苹果手机的也不在少数。 

除了第三方平台上的竞争,不少企业也在自营官网上打出促销战。 

拼新货 

除了OTC药、保健品、医疗器械这些传统品种的积极参与,“双十一”促销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各大电商为了抢顾客可谓各出奇招:传统体检、齿科以及基因检测等医疗服务也现身其中。更有甚者,借“二胎”东风,推出“剖宫产后顺产套餐”等,可谓贴近时政热点。 

此外,2015年“双十一”,天猫医药馆也携手老字号推出新玩法,双十一的活动8天内为北京、杭州、苏州三市居民一共提供80个稀缺老中医的诊号,消费者每天中午12点登录天猫医药馆平台,仅需1分钱就有可能抢到问诊当地著名中医的机会。 

展望 

截止到2015年7月,我国获得医药网上交易资格证书的企业为442家,网上药店329家。现阶段获得网上交易资格证书的企业和中国网上药店数量不断增加,市场竞争加剧。 

我国医药电商交易规模由2010年的1.5亿元增至2014年的68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74%,医药电商增长惊人。目前全国网售药物占全年医药销售的2%,相对西方40—50%的网售药物比率来看,中国市场的潜力远未被开发。 

医药行业做电商平台的大方向是一种必然趋势,前景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每个医药企业想要走互联网的道路,必须面对观念和人才问题。要真正做大最重要的还是做好服务,始终站在客户的角度来思考自己的经营。 

观念方面,传统医药企业需要颠覆过去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这是最大的困难。医药行业做电商需要每个医药电商合法经营,既然在网上卖药,就必须具备相关的资格证书,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经营,都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按规矩办事,这是医药电商立足的最基本一点。其次,价格需要透明,现在线上经营成本较低,药价相应较低,虽然会引起一些传统医药商家的抵制,但这毕竟是一种优势,也是医药电商吸引顾客的手段之一。 

此外,医药电商和医药企业思维的转换又必须倚靠相关的人才,需要具备互联网思维,能够将传统经营模式与互联网运作规律结合起来的人才。但目前看来,这种人才比较短缺。 

医药电商盈利的前景很好,但这需要一个过程。现阶段医药电商的首要任务是积累用户量,一方面用户多了,卖药的盈利也多;另一方面,有更多的用户量可以延伸盈利渠道,比如以后会有一些广告费、费,都可以给医药电商带来更多的收入。 

市场繁荣,内有“难难难” 

一位网店药品零售商的自述 

药品非普通商品,药品也非完全市场经济,这里面门道很多水很深。 

供应链问题:同一药品,在广州和上海的供应价格可能差别比较大(这个涉及到药品招标),假如药品从广州卖向全国,就必须考虑这个因素。 

物流问题:政府法律规定医药运输必须是有资质的医药流通企业,也就说网上卖药找××快递发货那是不符合法律的(就这一点,中国现有的B2C药品零售商就歇菜了一大半)。 

质量问题:每个销售出去的药品都要上报药监局,这个必须严格做到,万一质量导致严重后果,起码销售这个环节的责任减轻了。同时不建议销售液体、活体、不耐中高温(部分药品20℃就会化了)等易出问题的药品。 

指导服务:客户在网店购药,网店客服没有指导用药的权力,告诉客户某种药应该增加更换减少更是不该,别为了销售额断送前途。建议购买保健品是可以的。 

药品价格:药品价格并非流言说的那样虚高,大部分药品的毛利也就在30个点。当然处方药利润会更高,这个实在是“说不得”。 

处方药:政府目前还是不允许普通网店零售商销售处方药的,只允许在页面上展示。所以有个空子,页面展示的处方药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线下销售,只要不是在线下单就行。 

怎么活下去:除了遵守游戏规则,可以增加高毛利产品销售,服务好老客户;也可以兼售保健品、健康食品(大部分医药电商都靠这个赚钱,同样是保健品,在药店买到的保健品和在超市买到的给客户的心理感受不一样)。烧钱的另论。

其他现实问题:非处方药网上销售其实一点不美好,一个普通感冒的人愿意在网上买药然后等上几天收到货吗?而非处方药恰好大多都是这类。 

处方药是高毛利的产品,非常高,且刚需,销售处方药才是出路。君不见乙肝、糖尿病都得服药很久很久很久,大部分处方药就是慢病药,客户都是长期的,赚的就是长线利润。 

春天快来了,但是还没来 

2014年5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了《互联网食品药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第八条指出,互联网药品经营者应当按照药品分类管理规定的要求,凭处方销售处方药;处方的标准、格式、有效期等,应当符合处方管理的有关规定。此条规定被业内看做是未来处方药可以在网上销售的依据。 

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鼓励网售处方药的相关政策和意见也频频出台,但是处方药的网上销售依然未有突破性进展。然而,2015年12月10日首张电子处方的面世,成为互联网、医疗、药品三方面在改革中很大的突破。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出台网上处方药交易管理办法的时机已经成熟。因为对于网售处方药的问题,相关部门已经讨论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调查研究的点很细,征求意见的面很广,能预见的问题基本都讨论到了。而接下来,则需要通过实践中再来发现需要完善的内容。 

网售处方药开放是大势所趋,为什么呢?因为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降费增效。对于整个医药行业这是一个破冰之旅。而对医药电商来说,处方药销售开放与否将会是天壤之别。 

此外,2015年底“取消双定”的消息一出,也给另一大难题带来了解决的希望。虽然具体实施情况难以预料,但是至少会给民营医院和小型药店带来新的发展。如果医保能用,电子处方能普及,二大难题得到解决,医药电商的春天就来了。 

互联网医疗和医药电商的结盟 

在过去的两年,各大医药电商先后获得数亿元融资;一度被认为是伪命题的医药O2O模式也开始获得资本认可;医药电商在每年度的双十一、双十二购物盛宴中销售额持续刷新。 

与此同时,康爱多、金象网、药房网先后被不同的企业并购;医药B2C长时期依赖天猫、京东等第三方平台流量资源的局面有望打破,更多垂直类医药B2C凭借官网积累自身的流量资源;单纯线上卖药的时代结束,医药电商进入到比拼服务阶段,医药电商+医疗/医疗+医药电商模式不断涌现。 

医药B2C:一边正规一边集中 

根据易观智库对医药B2C市场调研的数据显示,2014年平台类医药B2C平台占据60%左右的市场份额。 

目前,获得CFDA试点的B2C第三方药品交易牌照的公司一共有3家,分别是95095(阿里巴巴旗下,天猫医药馆间接使用)、八百方、1号店。这三大平台拥有巨大的流量资源,也是医药电商独立发展的必然条件。 

目前,三大平台中,天猫医药馆是网上药店最为倚重的一大平台。几乎所有的网上药店首选练兵之地都在天猫,目前天猫医药馆的网上药店有201家,截止2015年12月24日,拿到网上药店牌照的企业数量为388家(这其中有一部分企业的网上店铺还未正式上线)。 

天猫流量在每年双十一狂欢节中威力十足,多个商家在这一天的销售额堪比其他月份一个月的销售额。医药电商也不例外。尽管这一天基本上都是价格红海拼杀的状态,但没人愿意错过这场年度盛宴。 

京东作为国内整个线上零售市场的第二大流量平台,亦少不了医药B2C企业的身影。 

京东在医药电商起步并不晚,但其在运营上并不顺利。京东原本寄望与九州通旗下的好药师合作打造医药B2C第三方平台,无奈双方于2013年分手。2015年5月,京东健康到家上线,据京东方面的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京东健康到家已经覆盖北京、上海、武汉、天津、等11个城市,合作门店包括德生堂、国大药房、老百姓、益丰大药房、金象大药房、康复之家、同仁堂在内,总数已超过1000个。 

八百方是唯一一个独立垂直第三方医药B2C平台,但其最大的短板在于没有流量,又受限于体制、资金缺乏等原因,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1号店官网上入驻的网上药店数量为49家,比起天猫医药馆、京东的入驻商家数量,1号店的流量优势稍弱。 

由此可见,短时期内,大部分B2C医药电商仍旧重度依赖第三方平台资源。但移动互联网、O2O模式的兴起使得流量去中心化成为可能。 

比如壹药网(现更名为1药网)。2013年12月,壹药网版块正式从1号店医药事业部分拆出来独立运营,更名“壹药网”。2015年初,壹药网融到4.5亿元。随后1号店原创始人于刚亲自坐镇,目前1药网与1号店没有股权关系。不久后,于刚宣布壹药网将获得10亿元新一轮融资。 

据壹药网公开透露的数据显示,壹药网近六成销售额来自其自营渠道,移动端APP已为壹药网贡献了超过70%的销售量。依靠自有平台,壹药网已经逐步积累其在医药电商领域的流量资源。 

除了壹药网外,德开网上药店、康爱多也表示,与第三方平台相比,其自身官网、APP所完成的销售额占比在逐步提升。 

互联网医疗:左手保险,右手电商 

BAT三大巨头(百度、阿里、腾讯)对于互联网医疗资源的争夺战、医生多点执业放开、热钱的涌入快速催生了互联网医疗这个行业。 

医药电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互联网医疗变现的两种途径,一个是连接保险;另一个就是医药电商。 

医药电商目前本身一直面临盈利难的困境。除了个别网上药店处于微利状态外,大部分网上药店都不盈利。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网上药店销售额最大的品类仍旧是计生用品、隐形眼镜、医疗器械等,OTC药品只占很少的份额。因为OTC多数是品牌药,毛利率低,必须通过其他非药品类的高毛利来摊薄成本。 

另一方面,初期用户网上购药的习惯还处于培育期。

与互联网医疗结盟,这也许也是医药电商突破盈利困境一条可行的路径。 

在线问诊/随诊—购药—药品配送,这个看似通过线上就可以快速构建的医疗服务闭环是很多平台级互联网医疗公司最理想的商业模式。最近从乌镇互联网医院开出的首个电子处方单更使不少创业者对这一模式充满无限期待。 

不过,现阶段非常见疾病通过在线问诊的体验并不好,一方面政策层面对于远程问诊的责任风险界定并未清晰,医生给予患者的咨询建议也是尽可能趋于保守,甚至很多疾病都是通过大数据算法直接智能回答,最常见的在线问诊却是“建议您前往医院进一步确诊”。 

而且,这一模式走通很大程度上依赖处方药政策的放开。OTC多数为常见疾病药品,消费者习惯的购买渠道仍在线下,客单价低,处方药才是B2C实现盈利的主力。而处方药网上销售做大规模的另一个必备条件则是医保必须能够支持线上报销。 

需要长期用药的慢病患者尤其看中医保报销,而慢病用药也是医药电商最具市场潜力的品类。糖尿病管理APP糖医生通过与天津市政府合作打通医保的方式实现网上购买糖尿病产品,是一个可以值得借鉴的模式。此外,已有电商着手开发送药上门当面刷医保卡的系统,如果确能成功,也会给处方药的网购报销带来巨大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天猫医药馆等主要药品网购平台的品类销售排行榜单上,OTC等药品份额已经有所提升。这在今年双十一的销售中体现尤为明显。京东健康到家邵清认为,OTC占比提升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更多传统工业企业、连锁药店的参与,极大丰富了OTC产品数量。 

二是消费者对网上购药习惯的接受度有一定提高,这也将促进整个医药电商的发展。 

当然,假若未来远程医疗政策、网售处方药政策放开全面放开,医保也可以线上报销,互联网医疗+医药电商的黄金时代就到来了。 

与人斗,与钱斗,不与政策斗 

阿里的挫败和京东的抢滩 

阿里健康采用“滴滴打车”模式的App并没有取得很好的预期效果,市场反响相当冷淡。有人曾经试用,并写出感受: 

其一,在北京使用阿里健康App的实际感受打分,与当地药店的服务水平息息相关,选择的药店服务好,使用感受会更好;药店服务水平如果不高的话,阿里健康能起到的正向促进作用有限。 

其二,阿里健康目前所能提供的更像是一个比价平台;而各大在阿里健康平台上的药店之间暂时还有隐形的价格攻守同盟,还没有药店打算当这个出头鸟。 

其三,满30减免10的优惠幅度,基本上被城市各区之间的配送费冲抵掉,因此如试用者所体验到的,询价的多,实际成交的少; 

其四,医保刷卡的门槛仍然较高(需要医院盖处方药外购章),尤其是对于最热衷使用APP的年轻人群体,为了买个药跑去医院盖章完全是不现实的。故而,处方药外流的情况目前仍只是零星出现。 

此外,阿里健康最初为占据市场而采取的“补贴”大法,有不少药店钻空子骗补贴,也给阿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亏损。于是阿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天猫医药馆——网上药店。 

在医药B2C电商惨淡收场、医药B2B电商尚未起步之际,京东把医药领域的宝押在了O2O上。从2015年5月开始,半年多的迅猛扩张让京东健康到家覆盖了北京、上海、武汉、天津等11个城市,同老百姓大药房、同仁堂、益丰药房等药店达成合作。同时,需要高昂投入的夜间配送业务也悄然上线,在上门方面暂胜对手一筹。 

医药行业接连的政策利好使之成为电商巨头拼杀的又一热区。押宝送药O2O看似是无奈之举,适配度却极高。对于实体药店而言,配送始终是短板。药店工作人员较少,且店内需要固定人手维持,增加配送人员需要大幅增加成本。京东在物流端的优势是极好的补充。借助京东到家,也能为线下药店带来丰富的流量。某连锁药店区域总经理透露,与京东健康到家合作正是看中了流量,连锁药店的品牌效应和低价在平台上极具竞争力。此外,平台对部分单品还有高额补贴,近期火热的阿胶价格降了近一半。 

目前送药O2O仅快方送药完成B轮融资,药去哪完成A轮融资,资本寒冬导致的资金短缺让送药O2O压力猛增。目前京东健康到家夜间送药暂只与瑞澄大药房开始试点,未来会在更多区域推广。 

2015年底,阿里健康也通过发起“阿里健康未来药店合伙人计划”加强线下布局,目前仍在推进中。但从业内评价来看,京东健康到家暂胜一筹。目前,京东健康到家与药店的合作采取返点模式。京东健康到家负责人邵清表示,目前日常用药占销售产品的主要地位,部分应季的保健品和口罩等商品也较畅销。在业内看来,高昂的前期投入能否占领市场,返点利润和其他收入能否达成盈利还需时间检验。但从布局上看,京东已占据先机。 

各界监管:只会更紧 

取消审批不等于“零门槛” 

近日,人社部医疗保险司负责人就“取消双定”相关问题进行解答时明确表示,根据新政,今后各地依法设立的各类医药机构,无论级别、类别和所有制性质,均可对照条件自愿向社保经办机构申请成为医保定点,社保行政部门不再进行前置审批。但该负责人补充表示,经办机构对于申请医保定点的机构要建立公开透明的评估机制,尤其是要探索通过第三方评价等方式开展评估。 

取消资格审批并不等于医保资格将能“零门槛”获取。此前,业内有担忧称,取消审批可能会成为一把“双刃剑”,因为实施后,医药机构获得医保资格将更容易,或将会令纳入医保的医药机构水平参差不齐。而人社部昨日的表态恰恰直面回应了他们的这种疑虑。那么,引入第三方评估是否又会让协议管理成为一种变相的“审批”呢? 

实际上,取消了“两定”的资格审查,只是简化行政审批的手续,并不代表着所有的医药机构都可以成为医保定点,只有符合准入条件的医疗机构和药品零售店,自愿申请后,与社保部门签订协议,方可以成为医保定点。而且为了医保基金的安全,在取消医保定点资格审查后,社保部门会对医保定点医院和药店设立准入门槛,对其进行“协议管理”,绝不会因取消了“两定”资格审查而放松对医保定点医院和药店的监管。 

至于引入第三方审批,业内表示,此前,医保定点资格审批专业性较强,行政部门闭门执行难免会带着偏心,公立医院以及大型品牌药店容易获得这一资格,但民营医院和小型药店,即使具备较好条件,获此资格也会很困难。而取消审批后,即使是评估,也是行政之手远离市场的技术性过程,每家医药机构都将获得更公平的竞争机会。 

医药网店监管更须完善 

此外还有一个比较长期的现象,医保药店饱受诟病的问题在于盗刷医保卡购买生活用品以及医保卡套现。 

第8篇: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式范文

在移动医疗领域已经有很多国内外公司做了先行实践,并对其商业模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和探索。在操作模式上有针对医生的医疗信息助手型、电子病历型等;有针对病人的疾病诊断型、家庭医生型、用药导购型等;有针对保险公司的成本节约型等。在商业模式上有对医生收费型、对患者收费型、对药厂收费型等。以下介绍几种国内外较主流的移动医疗产品。

国外移动医疗的实践模式

Epocrates是全球第一家上市的移动医疗公司。为医生提供手机上的临床信息参考,提供数以千计的处方药和数以百计的非处方药信息,其主打产品是药品和临床治疗数据库。同时也提供医疗计算器等功能。用户通过搜索可以看到图片,获得有关病因和相关状况的信息。它还提供就医指导。它主要为药厂提供精准的广告和问卷调查服务,2012年营收约为1.2亿美金,75% 来自药企。

Zocdoc采用向医生收费的模式,是医患对接的平台。它根据地理位置、保险状态及医生专业为患者推荐医生,并可在平台上直接完成预约。Zocdoc对患者免费。病人可以找到合适的医生,医生可以获得更多的就医,每个月医生需要支付250美元使用Zocdoc平台。

Vocera提供一款移动设备,供医生、护士挂在脖子上或别在胸前,该设备可随时随地发送接收信息、通话并设置提醒。设备符合HIPPA法案要求,安全且非常适合团队使用。其在美国有300多家医院客户,为医院提供移动通讯解决方案,年收入近1亿美元。

WellDoc致力于打造一个手机+云的糖尿病管理平台。患者可用手机方便地记录、存储和利用血糖数据,将数据传至云端,云端算法能基于血糖数据为患者提供个性化反馈,及时提醒医生和护士。它采用向保险公司收费的模式,由保险公司购买提供给投保的患者。

ZEO通过向用户销售硬件产品获利。其产品是腕带和头贴,可通过蓝牙与手机相连,记录睡眠周期,并给质量评分。用户可通过监测得分变化或和同年龄组的平均值相比,对自己睡眠有一个量化了解。另外,ZEO也提供个性化睡眠指导,通过测试找到可能问题。后续的收入还包括个性化推荐产品和药品的佣金。

国内移动医疗的实践模式

相比国外,由于国内独特的体制和国情,国内移动医疗还处于起步阶段,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还在布局时期,盈利模式尚未清晰,主要还是运作方式探索,离真正的盈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全科医生”是面向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应用,它跟普通用户建立契约关系,并由当地卫生局和政府付费。其服务主要有二:医疗全科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各类基于药剂的换算和评估工具。这款应用在“专业知识”的实时提供上给医生一定的支持,是医生的专业信息存储器,帮助医生更好地去决策。

“5U家庭医生”提供私人家庭医生服务,较前卫和高端。其针对重视个人和家庭成员健康管理的中高收入人群,为他们引入私人家庭医生,提供专业的健康医疗咨询、预约及治疗服务,从中收取费用。所有用户受邀实名入会签约1位家庭医生,并保持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目前其服务体系主要由北京协和医院的健康专家团队打造,主要面向母婴群体。

“春雨掌上医生”主要提供疾病的诊断服务。它为医患间构建了一条咨询交流的桥梁,用户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专业的医疗诊断咨询服务。此外用户只需在提问对话框中输入病症描述,春雨的智能系统就会自动实现分诊,并能基于病症相似性提供医生与其他病患的历史问答数据供用户参考。目前其付费用户不多,医生的费用由春雨支付,还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尚处于积累用户阶段。

“家庭用药助手”是由丁香园开发的App,主要专注于治疗阶段的“医药”领域,致力于为每个家庭提供专业的用药服务。它主要提供对药物的“真伪查询”、“对症找药”、针对孕妇的“孕妇用药”以及“保健食品”的查询等功能。同时还利用LBS提供后续买药阶段的“附近药店”查询功能,以帮助人们能就近买到需要的药物。

移动应用“快速问医生”提供医患问答平台,其特点是医生对问题的回答很快,用户可以通过它随时向医生进行免费咨询,通常数分钟内询问者即可获得答案。目前大约有6万名经资质认证的专业医生兼职为患者提供答疑服务,这些医生的级别主要在执业医师到副主任医师间,本身在各地医院就职。“快速问医生”的系统会将对应的提问推送给在线的医生,如果问题在临界时间内未得到答复,系统又会将其推送给在线的其他医生。应用通过激励机制鼓励医生快速回复这些问题,然后再根据回答情况向医生支付相应的报酬。关于盈利预期,开发商图胜公司执行副总陆德庆表示,该应用未来更可能以高级私人医生顾问的角色出现,因此可能会向患者提供付费的持续服务。不过支付费用的不一定是患者本人,也可能是其子女或医疗保险公司。

移动医疗的现实困境

移动医疗是大势,但鉴于当前国内的实际情况,移动医疗的春天还未到来,其发展面临着诸多的实际困难。移动医疗也是整个国家社会医疗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制于社会医疗体系的现状。医改尚未深化到位,医疗资源不足、配置不合理、看病难、贵等问题突出,医疗体制不改革到位,整个移动医疗发展起来将会困难重重。在国外,让政府、保险公司购买相应的医疗服务都已经相当普遍。但在国内让用户付费却困难重重。

用户的观念错位,用户数量少且活跃度有限,也是制约国内移动医疗发展的壁垒。根据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Center的消息,在美国只有10%的成年的手机用户下载过医疗应用,这些应用有时候一次也没被使用,或者只被使用了一次。美国是相对开放前卫的国家,那么国内民众的观念一时就更难接受移动医疗了。且大部分的移动医疗App的用户体验做得都不是十分地好,用户也很少使用。“在12000个App中,并非每个都质量过硬。”PWC全球医疗创新领袖Chris Wasden这样说道。

医生的不愿意使用也是移动医疗发展的一个瓶颈。PWC最近的研究指出,即便是患者乐于尝试移动医疗,医生和他们所在的医生体系对此类医疗创新也并不用心。医生们把移动医疗看做是对他们以往行事惯例的一个改变、一种颠覆,这种转变和颠覆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所以他们并不情愿拥抱移动医疗。守旧惧变是人的本性。

医疗一直是个敏感的领域,也是国家重点监管的行业。所以进入医疗尤其是新兴的移动医疗领域政策风险和监管风险较大。而很多移动医疗的应用是让患者自己诊断疾病,这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一旦误诊后果极为严重,就是这一点,国家也势必会加强对移动医疗的管理力度。许多做外贸医疗的企业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但由于忌惮监管政策一直未真正发力国内市场。严格加强对医药行业的监管是必要的,但如何在管理和发展活力、空间之间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需要智慧。

最后,医疗机构的信息系统需要稳定和安全,而移动互联网在这两点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卫生医疗机构对引入移动医疗系统还顾虑重重,仍处于观望状态。移动医疗要想大规模地应用于临床一线,还需要增强其安全性和稳定性。

移动医疗的趋向

移动医疗功能将成为手机的标配。健康是最基本的需求,随着传感器技术的成熟及成本的降低,手机上必将会集成医疗功能,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手机上的传感器可以时刻记录我们的运动、心跳、体温、睡眠甚至情绪的信息,基因技术可以检测出每个人的“初始设置”。在某种意义上,人体越来越被数字化了。目前一些手机已经具备了监测脉搏和心跳的功能,现在其实现与爆发只等国家政策的放开及监管机制的健全。

第9篇:互联网医疗的盈利模式范文

刘毅称,九安医疗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个人健康管理平台,为此把iHealth公司开到了美国硅谷,负责“硬件+应用程序(APP)+云”多维度的产品定义。8月9日,九安医疗还公告,将把云血压计与微信相连。对此,刘毅的看法是,让硬件具备社交能力或是未来移动医疗的发展方向之一。

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徐志鹏认为,移动医疗行业本身还未成熟,参与者普遍想掌控先机,九安医疗极力向移动医疗靠拢是一项战略性投资。九安医疗既有在未来成为领导者的可能,但也直面包括互联网巨头在内的众多竞争对手。

从代工走向自主开发

艾媒咨询的《2012~2013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医疗市场规模达18.6亿元,预计到2017年底,相应的,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元,增长近5倍;2012年中国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的市场规模为4.2亿元,预计到2017年这一数字将逼近50亿元,增长近10倍。

市场空间足够诱人,但切入移动医疗这一新兴领域的时机把握却并不容易。“做早了成为先烈;做晚了,你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刘毅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表示,“我们最初的时候想把健康管理引进血压计当中,把它跟PC连接。但这种方式市场推广不成功,1台也没有销售出去。”

遭遇挫折的刘毅随后便将眼光盯向了手机。2009年,九安医疗有了把硬件产品跟iPhone相连的想法,于是开始做样机。到了2010年4月第一次测试样机,很快就跟苹果取得了联系。与苹果方面商谈之后,九安医疗逐渐形成了“硬件+应用程序(APP)+云”的发展理念。

确定方向并有初步尝试之后,九安医疗的移动医疗转型更加快速。2010年末,九安医疗在美国硅谷成立iHealth全资子公司。2011年,其推出了首款iHealth产品,并在欧美等国家和地区注册了iHealth商标。

对于iHealth的战略定位,刘毅称,目前iHealth系列已经覆盖了血压、血糖、体重、血氧和运动五个维度,希望利用由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洗牌机会,帮助九安医疗从传统的ODM、OEM制造商转变成移动健康的全球探索者和领导者。整体逻辑在于,以卖硬件为切口,先得到足够量的用户。在此基础上,形成配套的健康和医疗服务体系,最终打造个人健康管理平台。

三维探索:硬件+APP+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九安医疗在美国设立全资子公司iHealth之后,又相继于2012年和2013年于中国香港、法国开设了iHealth的分支机构。

在刘毅眼中,三地的最佳分工模式是由美国iHealth子公司负责产品定义,包括硬件及APP的(应用)软件开发及相关配套服务等,然后在中国利用研发速度相对快、成本相对低以及离制造工厂近的优势,做后期技术落地实现。

刘毅称,美国硅谷的iHealth子公司在承担产品定义重任的同时,还负责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美洲国家和地区的经营。之所以想到在硅谷办公司,“意欲在当地的氛围熏陶之下,真正产生创造力。”目前iHealth美国团队约有20多人,其中只派去了1名中国人。法国公司负责整个欧洲市场的相关事宜,中国香港公司负责亚太市场。

刘毅认为,移动互联网所改造的每一个行业都需要有一个“乔布斯”的诞生。具体到移动医疗领域,目前以iHealth产品单点撬动市场的最大瓶颈在于:“怎么能够定义出符合消费者即用户需求的产品?”

“并不是说把你的产品与iPhone连上了,就能成功。连上之后,到底能给用户带来怎样的体验和价值?能让用户认可并持续使用?这是目前移动医疗行业内谁都没有做到的事情,还处在摸索过程中。”刘毅表示。

因此,对于“硬件+APP+云”的转型理念,刘毅坦言,目前尚处在积累用户的阶段,基本围绕血压和血糖两个方向为核心做APP,未来还希望硬件越来越“沉默”和后移,APP的用户体验不断提升和前置。

刘毅强调,打开移动医疗大门的第一步是把硬件和移动互联网相连,由此想到把传统产品智能化,添加数据存储、查询与分享等功能。但是,功能上的叠加变化无法真正开启市场。

为了探索硬件本身的附加值,6月25日,iHealth智能腕表成为首款与微信连接的可穿戴智能硬件。8月9日,九安医疗发公告称,iHealth云血压计BP5也将登上微信平台。

对于和微信合作的理由,刘毅称,是看中了微信强大的社交关系,让硬件具备社交能力或是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方向之一。以APP为发展核心与靠微信等社交平台连接硬件这两种方式都在尝试过程中,后期“哪个做得好,能让用户喜欢用,就以哪个为主。”

对于APP开发平台的选择,刘毅认为,iHealth在iOS和Android两大操作平台均有布局。随着Android系统用户占有量的扩大,下一步再推出新品时,两系统会同步提供服务。

和手机不同,医疗器械存在认证门槛和时间成本问题。刘毅介绍,九安医疗在传统医疗器械行业做了近20年,对相关的医疗器械认证标准都较熟悉,花费半年到一年左右的时间可获得一款产品的认证。如果是其他创业型公司,由于不了解相关程序,通过认证可能要耗时2~3年。

将推进“B2B2C”模式

目前,iHealth系列主要的销售市场是美国和欧洲,在中国还没有真正开始销售,因为发达市场成熟度相比中国市场要早3~4年的时间。对此,刘毅认为,尽管理想状态是在美国摸索出商业模式后向全球复制推广,现实情况却是实时变化的,今后或会考虑在世界各地尝试不同的推广方式。

对于中国市场,刘毅认定突破口将是线上渠道。理由是,现有的智能硬件产品并未面向大众普及,在线上可能更容易找到对“早期产品”感兴趣的群体。反观线下渠道,寻找目标用户的难度和成本都更大。

记者获悉,iHealth系列产品的销售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目前以B2C为主,通过苹果和百思买等商业零售渠道卖产品;第二种为B2B2C,也是未来九安医疗想大力推进的模式,即跟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和大企业等合作,通过这些渠道把产品卖向用户。

刘毅这样描绘B2B2C模式:首先以硬件做入口,在获得收入的同时获取用户,并给予帮助卖出硬件的第三方一定比例的分成;其次,在积累足量的用户之后,引入第三方扩充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参与服务费分成。他举例道,今年5月,iHealth公司宣布与Intel和GE的合资医疗公司CareInnovations展开合作,iHealth会帮助收集美国65岁以上老人的相关健康数据,并将之提供给保险公司用作商业用途。

对于如此重视B2B2C模式的原因,刘毅强调,该模式能够帮助上述第三方企业和机构更简单地获取连续数据,这些数据对于第三方而言,在某些场合下的应用是其必需品。这样也将打通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的“最后一公里”。

徐志鹏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伴随移动医疗产业的发展,与向用户收费相比,向机构和企业收费会是相对成熟的商业方向。因为积累用户量和培养用户的付费习惯之间本身就存在矛盾,一旦开始向用户收费,产品竞争力会下降得非常快。如果是面向保险公司和医疗机构等企业收费,本质上是帮其降低成本、多方互赢。

不过,徐志鹏也提醒道,B2B2C的模式可拓宽盈利渠道、整合业界资源,但大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看似是一条线”,实际上需要很多从业者参与。具体到九安医疗的转型案例,他认为,该公司做了多年的医疗器械生意,兼备硬件技术和医疗资源优势。因此,与纯做移动医疗的厂商相比,九安医疗凭借技术优势更能吸引到苹果等平台的巨头合作。但在大数据层面,作为医疗器械生厂商的九安医疗,与谷歌、苹果和百度等科技公司相比,处于弱势。

此外,徐志鹏认为,移动互联网强调营销和服务,在向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上,九安医疗或还需集成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优势服务商,未来有可能会在细分领域以并购或战略合作的方式提升综合实力。

直面互联网企业挑战

瞄准移动医疗这片“金矿”的上市公司并非九安医疗一家。《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宝莱特、三诺生物等公司均有意分一杯羹。

宝莱特是一家专注于医疗监护设备和血液透析设备的厂商。在2013年年报中,宝莱特表示,在移动医疗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有意加大研发和营销方面的投入,希望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并且“公司2014年将在立足于生命体征监测技术的基础上,将专业医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产品方向将围绕智慧家庭保健医疗和可穿戴医疗设备。”

今年3月24日,宝莱特公告称:拟使用自有资金500万元设立全资子公司微康科技,该公司将专注于智慧家庭保健医疗和可穿戴医疗产品。7月23日,微康科技其首款可穿戴硬件——“育儿宝”,该产品的主要功能是对婴幼儿的连续体温监测。

除此之外,2013年9月,主营血糖监测业务的三诺生物以120万元增资糖护科技,获得后者8%的股权。三诺生物表示,此举“有利于公司血糖监测产品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终端平台的开发和应用,实现公司基于移动物联网平台的糖尿病预防、监测、诊断等数字化管理服务领域及相关云端数据建设等领域业务的开拓。”

对整个移动医疗行业的竞争现状,在刘毅看来,现阶段国内移动医疗领域并没有诞生杀手级应用,入局者的胜负尚难预料。一旦出现了杀手级产品,会加速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把目光再放远一些,当形成个人健康大数据体系后,还有可能对医疗行业产生颠覆性变化,甚至由现在的“B2C”向“C2B”模式演变。

当谈及与医院的数据对接、合作中可能出现的壁垒时,刘毅的态度却比较乐观。他认为,移动医疗在初期肯定会有不被认可乃至被排斥的情况,也一定会有率先接受并尝试合作的医院。如果先行者能获得良好的效益并被复制,就有可能推动整个医疗行业的变革。

面对移动医疗这一超级蓝海,先进入的企业都在积极打造自己的生态圈。徐志鹏分析称,企业这样做,均是想提前“占位”,以便在未来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但这样的布局隐藏的风险也很多。最明显的是,IT巨头也在争抢先机,在此背景下,九安医疗这类医疗器械背景的厂商,其在移动医疗的高额投入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相应的高回报;另外,大力向移动医疗产业转型之下,九安医疗们放在传统医疗器械业务上的精力多少会被分散,也要警惕这部分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伺机侵占。

“要未来”还是“保当下”?

2011年,九安医疗开始向市场推出iHealth产品。和所有介入新业务的公司一样,九安医疗也承受着开支增加、但效益还未显现而带来的业绩压力。

2011年,九安医疗营业收入3.54亿元,同比增长18.56%,净利润2080万元,同比下降12.27%;2012年,公司营收同比增长0.55%,但净利润骤降66.44%;2013年营业收入继续增长14.45%,净利润则亏损834万元。增收不增利的不利境况愈发严峻。对此刘毅坦言,iHealth系列产品的研发和销售费用的逐年增加是导致上述情况的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