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线上教研方案范文

小学线上教研方案精选(九篇)

小学线上教研方案

第1篇:小学线上教研方案范文

实验方案1:如图是苏科版物理教材介绍的实验方案教材中实验所用的器材是两个大小相同的带有量角器的光屏,其中一个光屏与一个小平而镜垂直,另一个光屏可以绕着ON的对称轴转动,并且与平面镜垂直,用一个激光笔作为光源如(图1)所示。将平面镜M水平放置,然后把一块标有刻度的白色硬纸板竖直放置在平面镜上,硬纸板由A、B两个部分组成,且可沿接缝ON折叠,使一束光线紧贴硬纸板射向镜面上的O点,从硬纸板上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测量对应的入射角与反射角,得出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以法线ON为轴,将硬纸板的B面向后旋转,这时在B面上还能观察到反射光线吗?从而得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三者在同平面内。

用这样的演示实验装置,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看,用激光笔沿光屏射到平而镜上,观察在光屏上留下的轨迹,实际上是用光屏上的反射点的集合以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简便易行,教学过程容易就地取材,进行实验探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使用激光笔时不稳定,想要观察一个稳定的反射现象需要调查整较长时间,另外科学的严谨性也值得商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经常发现我们只在后侧研究,就得出结论时是不科学的,但当转到前方,在一定的范围内,即使不在同一平面也可以看到B板上有光线存在。这在教学过程我们是不能回避的,我们要么和学生分析形成原因在光源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束光线,有一定的粗细,当然我们也可以改进们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2:如右(图2)所示,1是平面镜,2是编织毛衣用的竹针(表示法线,用铁架台固定竹针与镜面垂直),3是激光笔,4和5是缝衣用棉线。制作时,可用铅笔刀小心地在竹针的尖端横划一道刻痕,把棉线牢固地系在竹针刻痕处。学生通过前面已经认识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一一对应的,让学生用棉线、竹针、激光笔代替,并让棉线从激光笔中引出,用竹针将棉线固定,光沿着棉线射向平面镜,另一位同学在另一侧寻找,直到棉线将光路显示出来为止,记录此时棉线位置,我们研究棉线的位置关系即为光线的位置关系。

但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无法保持光线长时间存在,无法直接研究,我们需要记录光线所在的位置,我们只需要让光线与棉线重合时,本实验装置的巧妙之处是用棉线寻找反射光线,向学生在展示空间立体,经过比较长时间的寻找,学生会有找到光线的瞬间都有惊乎的表情,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师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使用身边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设计探究活动和各种物理实验。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

实验方案3:在圆形烧瓶缸中放入水和少量牛奶搅拌均匀如图3所示。水是透明物质,光在水中传播不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要掺入少量光反射效果较好的白色牛奶。牛奶不要过多,否则不易于观察光线固定激光笔于划槽之上,让激光射入缸底一点。引出法线,在划槽上用自行车车条代替法线,放置于入射点上方。在旋转过程中让各个方向的同学都可以看到在旋转过程中三条线之间位置的变化,其中在某一个角度三条线“重合”,这一现象证明了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在玻璃缸表而画上量角器,让入射光线的入射点射到原点,多次改变入射角度,观察反射角的大小变化和与入射角的关系,同样可以研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位置关系,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

本实验方案与方案件2相比较而言,学生理解过程更容易接受,采用方案1中方法将光线在一个空间中显示出来,给学生一个空间立体感,突破板面的缺陷,直接研究所看到的光线,此方法的确是一个创新的思想,但本实验只能作为演示的实验非常合适,并不能作为学生作为实验探究的设计,而且此方法实验结构相对较为复杂,有将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现象。

第2篇:小学线上教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远程网络 财经类 网络课程

《财务案例研究》课程是国家开放大学开放教育本科会计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本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将财务理论与管理能力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本课程是对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属全程案例教学,体现了财务理论、企业实务与政府政策的有机统一。本文以某省级开放大学《财务案例研究》课程为例,主要阐述了《财务案例研究》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及其解决方法;课程教学的策略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点。

一、《财务案例研究》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及其解决方法

(一)通过分享教学经验,解决了课程辅导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财务案例研究属应用型课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会有更多新的案例出现。很多辅导老师是现学现教,无法保证教学效果。在某省级开放大学系统内,通过在线教学平台或面授教研活动,精通这门课的教师与其他辅导老师分享其教学方法、电子教案和相关文档,使得辅导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保证教学质量的稳定性。

(二)通过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在线讨论功能,消除了学生在远程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孤独感。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其优势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但是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也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需要很大毅力才能使学习坚持下去。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通过网络课程的在线讨论功能,学生和辅导教师互相协作、互相帮助来建立对课程相关主题的理解。通过网络课程在线讨论建立的学习群也可以考察社交场感、认知存在和教学存在的效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和关心学生,形成温暖的网络社会环境,从而形成对现实世界的有效扩展。

(三)通过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解决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单一、协作能力不强的问题。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与交互环境,特别是结合案例教学的一些特点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并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来鼓励、保障交互的顺利进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和讨论的乐趣,提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基于网络的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素质。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检索、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小组讨论、课堂(在线)交流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查找信息、加工信息,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写作、沟通、协调、演讲等多方面能力。小组学习是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的方式之一,通过学习小组的组建并开展活动,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在线的讨论和交流,相互帮助、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可以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在小组学习活动中还能获得人际交往技能、创造性思维技能等。

二、《财务案例研究》课程教学策略设计

(一)建设了《财务案例研究》网络课程。如果没有好的教学资源,再完备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服务都是徒劳的。本课程教学中建设了《财务案例研究》网络课程。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优势是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计划、学习进度,进行自主学习。但是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也容易使人产生孤独感,所以我们将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人网与由资源构成的互连网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动态的“教与学”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主动地或被动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由责任教师、分校辅导教师和学生组成了一个网状结构,这样任何班级的任何学生都可以向与这门课相关的课程组成员沟通,也可以与别的工作站的学生交流,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多对多的联系,达成师资的分享。

图1.课程人网和资源网―“立体网络”教学资源示意图

(二)构建了“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机制

本课程教学中运用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通过运用“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建立了“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在《财务案例研究》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教学环境和多媒体教学资源的优势,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景”;借助网络课程中提供的各种文本、图片、视音频、学习内容、案例库、在线测试,进行结构化展示,并且通过协作学习、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等功能,促使学生同步参与、建构自主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完成“意义建构”。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意义建构”这个中心而展开,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三、《财务案例研究》课程教学的创新点

(一)建设“立体网络”教学资源。网络课程是立体网络教学资源的主要形式。网络课程教学平台表现形式包括文本、多媒体、视频、在线题库等。内容安排包括教材中的案例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方便的熟悉教材内容。另外,网上课程针对教材中的14个案例均有相应的视频授课,利用网上课程使学生享受到与责任教师面对面上课的感觉。在学习家园板块,根据每个案例均设有政策链接和财务热点,都是根据最新的法律法规和当前经济热点来丰富学习资源,使网络教材一直处于动态更新中。纸质教材与网络课程并行。可以适应当前经济法律不断更新和财务热点不断涌现的环境,使学生不至于因教材更新缓慢而与社会热点案例和当前经济法律法规脱节,同时符合当前学习者的阅读习惯。

(二)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网上讨论的主题根据学生的职业和阅历设计,通过网上互动讨论,学生们能够进一步明确任务,最后依靠财务管理理论和国家经济政策去解决任务。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远程自主学习技能,帮助学生适应远程和网络学习。网络教学平台已经成为了远程学习者的虚拟学习社区,这里处处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师生也在融洽的交流中增进了友谊和信任。目前该门课程的网络论坛不仅成为学生们学习的驿站,更成为他们求助的驿站。 同时通过网络化的师生互动,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充分体现了现代网络教学的趣味性、互动性、合作性、共享性和辐射性。

参考文献:

[1]陈洁、张春明,“三级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商业会计,2011(18)

[2]赖丹.面向本科层次的财务会计课程案例教学法研究, 会计之友,2013(1)

[3]王李,案例式互动教学在《内部控制》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会计之友,2012(16)

[4]梁飞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基础会计》教学方法改革实践,财会月刊,2011(5)

[5]刘玉廷.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人才战略.会计研究,2010;3

第3篇:小学线上教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教师在线专业发展;院校协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11-094-0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热点之__。在此背景下,明确教师职业的专业性,进行以“专业化”为核心理念和策略的改革,成为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与趋势。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优化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在我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也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投入,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轮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教师继续教育的高潮。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内容及实效一直没有大的突破与提高,亟待一种新型的、切实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来提升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

一、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变化趋势

1.关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增长

教师的专业素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而获得。二是依存于情境和经验的实践性知识。这部分知识源于教师个人教育教学经历的积累、感悟,源于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思考与反省,源于同行之间的教研交流与探讨。传统的教师教育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而没有触及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内容――实践性知识。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没有反思的教学,缺乏创造、研究的教育已经难以满足现实和未来的需要。

2.以多媒体与网络通信技术支持教师在线专业发展

教师在线专业发展(online teaclr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rit,简称OTPD),是以多媒体与网络通信技术为支撑建立的,由中小学教师、学科专家、教育学专家、心理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教育行政人员等构成的虚拟学习社区。教师在线专业发展以其平等、互动、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通过教师的教研、学习、反思等为其专业技能成长营造一个开放、宽松的学习、交流和成长的氛围,并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发展支持和持续学习机会。

3.探索院校合作开展教师教育的新模式

院校合作开展教师教育在我国长期存在,但是这种合作只是一种低层次的合作。中小学作为师范院校的实习基地,帮助师范院校完成实习生的指导工作;师范院校则为中小学临时性的教师培训提供支持,或承担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的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除此以外,双方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种状况不仅无助于提高师范院校学生培养的质量,同时也不利于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学和中小学基于共同的兴趣和利益,通过建立一种制度化、规范化、契约化的协作关系,共同实施教师教育和研究项目,以此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是大势所趋。

4.注重城乡教师的协同发展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2005]9号)指出,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平衡长期存在,在一些地方和方面,城乡教育差距甚至进一步拉大。“教育的城乡发展失衡又主要表现为城乡学校之间教育信息资源和优质教师资源的配置失衡”。如何利用城市优质教师资源帮助农村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实现城乡教师的协同发展,使农村学生享受城市学生同等的优质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趋势。

二、院校协作的城乡教师在线专业发展的内涵与优势

1.院校协作的城乡教师在线专业发展内涵

院校协作的城乡教师在线专业发展的目标是,为地区城乡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建构一个网络平台。网络平台具有远程性、共享性、交互性、灵活性、自组织性,可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有助于教师形成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可以促进城乡教师基于网络平台的交流协作,利用城市优质教师资源帮助农村教师提升专业化水平,同时在交流协作中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丰富;可以发挥地方师范院校在中小学教师在线专业发展中的引导和组织作用,并使教师的专业发展常态化。在教师在线专业发展网络通信技术支撑的虚拟的教师专业发展社区,中小学教师通过浏览相关网页、阅读在线刊物、观看专家视频讲座等方式实现专业自主发展;参与专业发展共同体,构建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与其他教师、学科专家等的探讨问题、交流经验、分享心得、集体备课、协同开展课题研究等,实现专业协同发展;通过撰写教育Blog,评论其他教师的教育Blog,观看其他教师的教学实录等方式,进行教学反思。

2.院校协作的城乡教师在线专业发展优势

(1)促进城乡教师自主性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专业发展过程,是实践性知识发展、积累的过程。教师是专业发展的主体,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诉诸教师个体内在、主动的专业发展策略。相对于以往那种短期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OPTD可以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持续性支持,能够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日程灵活地作出安排;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讨论话题,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教师通过OTPD提供的即时同步或延时异步交流平台,可以实现思想交流、情感碰撞。OTPD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帮助教师形成专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2)理论、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专业发展方式。OTPD可以为教师提供“菜单式”理论学习方式,教师可以点播自己感兴趣的学与教方面的理论课程,从而充实专业发展所需的理论基础。教师可以浏览平台上的优秀教师的教学案例,同大学研究者、其他中小学教师探讨在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协同备课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实现实践性知识的增长和丰富。借助于OTPD平台的支持,中小学教师可以和大学研究者共同开展校本研究,提升教师的课程教研能力,促进专业发展。

(3)促进城乡教师协同发展,保障教育公平。近年来,国家政策的倾斜、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校校通”工程的迅速开展,部分缓解了农村学校教育硬件资源匮乏的问题,但农村教师专业化水平整体不高仍是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为改变乡村学校优质教师资源匮乏的现状,国家和地方政府采取了教师轮岗制度、挂职锻炼和城镇支援农村等一系列举措,但这些措施均属于短期行为,治标不治本。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教师资源薄弱的现状,关键在于利用城市优质教师资

源帮助农村教师提升专业化水平,实现城乡教师一体化协同发展。OTPD可以突破时空限制,为城乡教师协同发展搭建一个长期的交流协作平台。农村教师可以借此平台更新教育观念,丰富理论知识,提升教育实践能力。

(4)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能力。信息化社会要求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常用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的操作技能;具备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我国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模式的实施,通常也需要计算机和网络的支持。然而,在传统的教师培训中,教师没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专业发展的机会,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进行信息化教学。OTPD可以使教师获得信息化教学的真实体验,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形成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5)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对话与协作,实现双赢。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师范生教育、职前教育、实践反思等三个阶段,是一项系统的、多方合作及参与的行为。师范生教育不仅是大学的责任,也是中小学的责任;教师在教学中的专业发展,不仅是中小学的事情,也是大学的事情。院校协作的OTPD可以使双方借助网络平台进行长期稳定的对话与协作。在协作的过程中,中小学可以获得大学的学术支持与理论指导;大学则可以获得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研究素材,可以发现在师范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改进。

三、院校协作的城乡教师在线专业发展模式

院校协作的城乡教师在线专业发展模式建构的基本思想是,以促进城乡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协同发展为目的,地方师范院校和当地城乡中小学校通过签订合作协议,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双方权责,商定长期合作计划,从而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在师范院校的专家、学者的引领下,依托在线专业发展平台,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并推动中小学教师养成一种自觉参与在线专业发展的日常行为习惯。院校协作的城乡教师在线专业发展模式由教师个体在线专业发展和教师群体在线专业发展两部分组成。

1.教师个体在线专业发展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应该避免强求一律,要尊重教师个体的专业意向和主体能动性,帮助教师形成“内发式”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模式。教师个体在线专业发展借助网络平台的支持,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体能动性。在OTPD平台的支撑下,教师个体可以开展以下活动。

(1)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推动教师专业化成长、提升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但是理论学习要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OTPD平台可以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资源,并且动态地充实和更新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需求、意愿选择学习内容。

(2)共享资源。随着教育信息化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教师可以从OTPD平台下载、上传资源,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3)互动问答。教师就教学、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在“互动问答”中提问,由专家、名师及同行互助解答。同时,平台系统采集典型问题及优秀回答,自动建立一个地区性教学问题库。

(4)案例观摩。教师浏览平台上收集的学科专家、教学名师的教学设计案例,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

(5)视频课堂。视频课堂是基于多媒体技术的视频点播(VOD)。教师登陆平台后,点播学科专家、教学名师以及普通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教师可以将其他教师实施教学的步聚和策略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促进专业发展。

(6)教育叙事。教学反思是促成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教师利用OTPD平台集成的Blog系统撰写博文,叙述教育教学中真实的现象和事件,以此展开对现象的思考和对问题的研究。

(7)聊天室讨论。教师登陆OTPD平台上的聊天室,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向学科专家、教学名师、同行求助,也可以就聊天室中正在讨论的现象或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解决办法。

(8)论坛交流。教师登陆OTPD平台上的论坛,通过发帖、跟帖的形式就某个问题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交流不仅能使自己的隐性知识外显化和精细化,同时也能丰富、深化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2.教师群体在线专业发展

教育活动以及教师职业具有社会属性,教师无法独立于他人或文化情境。教师有必要通过与教师群体成员的沟通、互动与合作,厘清和建构自己的教学观念,同时在他人的协助下,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在在线专业发展活动中,随着教师与其他人员之间的了解与交流的深入,讨论的话题也会趋于集中。这时,大学的教育研究者、学科专家、管理人员,要善于引导参与在线专业发展的城乡教师、在校师范生,形成按学科门类、兴趣爱好、学习专题、科研项目等分类的多个虚拟共同体。以共同体为依托,可以开展以下教师群体在线专业发展活动。

(1)主题研讨。教育研究者、学科专家在充分调查,并听取中小学教师代表的意见的基础上。确定研讨主题和计划。借助OTPD平台的支持.开展在线主题研讨。研讨的主题应该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持续性,能够激发教师讨论的兴趣和热情。

(2)教案点评。教师上传教学设计方案至OTPD平台,教育研究者、学科专家、同行对教案进行点评。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教学反思。反思教学首先是反思教案,教案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等多个要素。通过点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3)案例分析。教师的观念大致可以分为“倡导的理论”和“采用的理论”两类。单纯的理论学习只能改变教师“倡导的理论”,而不能触及他们“采用的理论”。通过对一些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案例的分析,可以让教师亲身经历一个自觉的感悟、反思、分析、评价、提升的过程,促进教师将“倡导的理论”转化为“采用的理论”。

(4)协同备课。通过0TPD平台为城乡教师营造一个协作、交流的开放式环境,城乡教师在专家引领下协同备课。这不仅能够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实现教学设计的最优化,也可以在专家引领、交流协作、自我反思中使教师获得专业成长。

(5)协同开发。教学资源在基础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教师实践新型的教学模式,培训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都离不开教学资源的支持。协同开发可以集合地区城乡中小学教师、大学教育研究者、学科专家等多方智慧与力量,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最终构建一个区域性网络教学资源库。

(6)微型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是“两位一体”的,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线专业发展平台为区域内城乡教师跨校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个支撑平台。中小学教师研究课题的选择要突破“高(目标)、大(课题)、全(方位)”的思维定式,以解决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具体问题为研究目的,选择针对性、时效性强的小课题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菊.构建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之探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8):89-93

[2]顾小清,祝智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5,(3):5―8

[3]周速.网络环境下教师学习共同体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J].电化教育研究,2007,(6):45-48

第4篇:小学线上教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自由落体运动;自主探究;物理规律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已经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共同体了。下面,我就从《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案例,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启示。

通过对很多物体的下落运动的观察,让学生指出物体的下落运动是匀速运动、匀变速运动还是更一般的变速问题的猜想。在学生观察、猜想后让学生回忆描述物体运动特征的物理量有哪些,着手制定探究物体运动规律的初步方案,由学生回答后归结出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角度大致有三种方案,制定探究物体运动规律的方案。然后我就从物体下落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入手,试着揭示物体运动规律。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展开。

现象探究:由于学生大多可能了解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的原因,于是我就提供给学生两张纸让学生设计实验,并分析自己的观点,此时课堂气氛热烈、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实验抽象出理想模型――自由落运动,这是教学中的现象探究环节。

规律探究:通过“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运动规律究竟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设问进行过渡,并进行频闪照相模拟实验,让学生再次提出研究方案。我原本设计的探究方案基本步骤是:①让学生观察小球每间隔1/30s的位置,读出小球在不同时刻的位移;②求出相邻的相等时间内位移值,并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明确位移的增量为恒量;③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Δs=at2推证出该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除了提出预定方案外,还提出了以下二种推证方案:①由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a=2s/t2对实验数据进行尝试代入处理,得出该运动的加速度a为恒量,由此确定它是匀变速直线运动。②由不同时刻t对应的物移s,建立s-t坐标系,对物理数据进行描点处理,发现s-t的变化关系。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这两种方案差一点被我否认掉。幸好,我是先把它们搁了一下,从学生回答出的预定方案先进行入手分析,推证物体的运动规律。待规律探究完成后,进行探究小结时,我忽然想到:其实学生的两种方案也不失为一种可行性方案,例如①方案显然犯有逻辑错误(因为推证的目标是为了研究这一运动是否为匀变速直线运动,而在推理过程中却又用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如果想用方案①解决问题要,应该转轨到假设思路或反证法上并进行尝试性解决,这也是物理学中处理问题的一种积极方法。科学史上伽利略就是用这种尝试分析的方法,证明了小球沿光滑斜面向下的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从而推导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其运用抽象思维、数学推导和科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创了研究自然科学规律的科学方法。课堂教学中经这样点评后,刚才提出这种方案的几位同学露出了会心的微笑。经过这样一个带有挫折性的教学后,我就大胆鼓励同学们用方案②进行问题的探究。在这里学生着实碰到了些困难,因为学生发现所描的图线是一条曲线,很难从图线中找出数学关系揭示物理规律,只能从中发现位移s随时间t的大致变化规律,我就在这里设疑点拨:其一,引发位移增量的比较,回归到方案①;其二,从图线是曲线的特点引发关于此函数方程的数学猜想,学生进行尝试后,若想进一步证实它是抛物线方程则作为本课教学的延伸;其三,从s-t图象上很难直接分析出物理规律,有同学建议尝试用v-t图象的方法,从而得出方案③:由不同时刻t对应的物体瞬时速度v,建立v-t图象推证物理规律。而在③中如用vt/2=(v0+vt)/2计算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v,又会犯跟①方案一样的逻辑错误,思想同样应该转轨到假设思路或反证法上并进行尝试性解决。

经过上述的一些教学探究活动,同学们的思路活跃、学习积极性也很高,由此我总结出在物理规律的探究教学活动中应重视以下几点:

1.构建探究过程的目标:我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首先应该是开放性的,重在引发出学生在推证过程中的各种争论、揭示疑难、提出新问题,而不是让物理规律掩盖住其自身的推理过程,更不是诱导学生得出教师预期中的那个答案或者似乎是唯一正确的推理途径,具体实施的办法是应该把这一环节作为中心问题,按学生的思维展开。

第5篇:小学线上教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 在线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Moodle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2-0032-02

1 前言

“没有参与就没有学习”,再好的学习条件,都离不开学习者的参与,学习的成败与学习者是否参与、参与多少、如何参与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参与度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本研究的调查发现,浙江省某高校教育技术学导论这门课采用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进一步观察发现,线下教学时,学生表现较为积极,但是在线上的表现普遍不积极,甚至出现一些消极用户。本研究采用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research),对该校这门课程的一名学生进行研究,从各个方面找出她在线学习参与情况的种种原因。

2 研究方法

抽样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择本科教育技术学导论这门课的原因如下。

首先,导论这门课是教育技术本科生的入门课程,起着引导和激发兴趣的作用,对以后的专业课学习至关重要。这门课采用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线上学习是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生的参与度普遍不高。

其次,通过协商,教师同意本研究的部分成员成为这门课的助教,而且在这门课的Moodle平台上具有教师权限,可以随时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可以采取适当的激励措施。

此个案的对象小A,通过对其每节课的观察,发现小A在上大学前就对教育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明显比较重视自己所学的专业。该生上课表现积极,在小组汇报中表现积极热情,具有表现力,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学习发现并提出问题,其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学生。但是在这学期前半段时间的观察中,该生线上学习表现不够积极,基本只是完成教师留下任务,有些资料没有看,而且很少主动与其他学生进行讨论与互动。基于以上特殊现象,选择对她进行个案研究。

收集资料 收集资料采用的是观察法、文件法和访谈法。观察法贯穿本研究的始终,2014年11―12月。观察的内容是小A在这门课Moodle平台上的活动报表,以周为单位进行统计。

访谈法是本个案研究的重要方法,因为访谈法获取的信息更加深入、详细和全面,而且研究者可以更加了解应答者的观点。访谈法基本是在2014年12月,每周分别在这门课的课间,对小A身边的学生进行非正式的访谈,询问他们对网络课程参与度的态度等相关问题,以及验证小A的一些说法。在2014年12月20日,对小A进行了一次深度访谈,时长为一小时。在访谈之前征得她的同意,进行了录音。访谈之后也第一时间对资料进行了整理。

3 研究结果

研究对象 小A,女,年龄18,家住浙江省,兴趣爱好广泛,喜欢看书,性格外向,家庭条件较好。对她的了解仅限于这些。

观察结果 根据小A在本门课Moodle平台上的活动报表,从中发现,2014年11月份,小A一共只有五天登录过Moodle平台,次数不多;12月份有11天登录过平台,次数较多。这里猜测12月份登录次数多可能与期末测试有关。进一步观察发现,虽然登录平台的次数不多,但会有某天参与的活动比较多。

进一步观察小A在Moodle平台上活动的参与情况,发现本门课程总共有8个主题,共60个活动,包括1项wiki、2项作业、13项讨论区、44项资源。小A的完成情况为0项wiki、2项作业、12项讨论区、18项资源。由此可见,小A在作业和讨论区的完成情况很好,但是占最大比例的资源区的参与度比较低,参与学习资源数不到总体的一半

访谈结果 在访谈前,研究者设计了十个问题,不过在访谈过程中并没有按顺序一一提问,由于她比较善于言谈,因此更多的是她本人的叙事。在此将访谈结果按照影响网络课程参与度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归纳整理,结果如下。

1)主观因素。

①她很喜欢Moodle平台,因为平台标题清楚,使用方便。她反复强调对于班里大多数同学而言,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交作业。Moodle平台与在FTP上交作业相比,它是按照章节来交作业,不用逐个文件夹查找,回顾之前的作业比较方便;而FTP上的作业就会被清掉,而且FTP容易出错。从中可知,学生对平台的利用很局限,更多的是利用下载课件和交作业的功能,忽视了其他功能。同样的问题在其他学生那里也得到了印证,可见学生没有充分利用好网络课程的资源。

②时间太紧。他们的课程太多,教育技术学导论是在每周三上课,而当天课程全满。平面设计课要求晚上12点前交作业,所以下午和晚上都在忙PS的作业,第二天又有很多课,直到下周二,有人突然想起来Moodle平台上还有作业,于是学生就连忙赶作业。

③学生更喜欢平面设计、办公软件、网络维护之类的实践课,不喜欢理论课。他们感觉理论课太难了,有时候小组汇报的内容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们普遍感觉理论太难。

④小A在论坛会看其他学生的作业,但是很少回复,只回复过两三次,都是表扬的话,原因有:不太好意思去回复;理论课难懂,不理解内容;在平台上休闲娱乐没有什么必要,因为已经有了贴吧、微博、QQ之类的应用了。

2)客观因素。

①这门课没有教材,是个很大的局限,讲的内容都不太懂。高中都有课本,大学没有课本,学生很不适应,而且是理论性的课没有课本。没有课本对听课以及作业有很大局限。

②Moodle平台的吸引力不是很高。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某天大家拼命地赶作业,最后终于做完了,对自己的作业很满意,有人说:“啊,要是能直接把作业分享到朋友圈或者空间就好了!”然后大家哈哈大笑,无奈只能照张照片再发到朋友圈。学生希望有这种分享功能。

③助教对活跃平台起到主要作用。是教师和助教的评论、回复把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串联起来,但是学生不是很愿意接着回复,要是助教的回复是个问题,最后有个问号,或者再给出一个命题,可能会有人接着回复。Moodle平台打开时能跳出显示回复就好了。

④教师态度强硬点儿比较好,说线上的表现会记入期末分数,学习者就会赶紧去上面回复帖子。希望教师严肃平台在考试中的作用。可见与成绩挂钩的确很管用,能提高大家的参与度。

4 结语

通过对教育技术导论这门课的一位学生在线参与度的个案研究,发现她参与平台的一些现状及原因。

首先,平台界面整洁,标题清楚,下载和上传作业方便,乐于使用平台交作业。

第二,对本门课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其他课程多,作业多,往往忽视了这门课。

第三,平台功能存在不足,缺少分享功能,这直接导致学习者的参与积极性下降。

第四,资源描述不清。在资源部分,有些没有标题,根本不知道内容是什么,就不愿点开。

第五,强调助教的作用,助教在活跃平台气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六,线上线下课程无法同步。本门课程缺少纸质教材,不利于学生理解讲课内容。

第七,教师多采取强硬措施,使用任务驱动或者问题驱动等方式,来增强参与效果。

本研究只是针对一个个案的研究,结果不能推广,只是希望这些结果能使见过类似现象的读者产生共鸣,希望对提高在线学习参与度能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彭敏军,陆新生,刘引红.基于数量和质量的在线学习参与度考量方法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103-106.

[2]张艳梅,章宁,涂艳,等.移动环境下学习者在线参与度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11):88-96.

[3]章元媛.在线学习优劣分析及设计选择建议[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S2):183-184.

第6篇:小学线上教研方案范文

第4期:评判体育教师教的质量――如何评教师

体育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国家教材实施教学,但具体教得怎么样,学生学会了吗?体育教学的质量如何对体育教师进行有效监测?有没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如果监测工作做得不好,将动摇体育学科的根本。

第5期: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能力――来自体育教师方面的重要影响因素

体育教师所运用的教法与手段取决于课的教学目标,目标不同,教法与手段各异。课堂教法与手段的运用能力是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师专业成长中规划“教学方法和手段”能力的提升?其方法与路径有哪些?

第6期:如何改变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障碍――体育教师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式

很多老师对现状不愿进行改变、不知怎么改变、不想突破现有问题、想变没有环境支持,多数老教师的习惯性思维带坏了一拨年轻人。教学质量除了聚焦教师、课堂和学生外,外环境、大环境、大教育观更重要。改变教师的现状需要在观念上、行为上提出有效且有吸引力的措施。

《实案选登》栏目

第4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多种形式的跳跃方法和游戏。水平二:基本的跳跃活动方法。水平三、水平四:蹲踞式跳远。水平五:挺身式跳远。

2.案例片段分析类:跳跃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段展示。片段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1)立定跳远;(2)蹲踞式跳远。

4.各水平段跳跃内容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5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多种形式的走、跑方法和游戏。水平二:基本的跑的活动方法。水平三、水平四:快速跑、障K跑。水平五:耐久跑、途中跑。

2.案例片段分析类:跑类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段展示。片段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1)快速跑;(2)弯道跑。

4.各水平段跑类内容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第6期:

1.教学设计主题类:小学,水平一:排球游戏活动方法。水平二:排球垫球方法。水平三:排球垫球(加组合技术)活动方法。水平四:排球(技术运用)。水平五:排球基本技战术配合。

2.案例片段分析类:排球教学内容准备部分片段展示。片段用设计标准格式,分析设计意图,教学组织重难点,主教材衔接的关键点分析。

3.水平三、水平四同课异构主题内容:排球垫球。

4.各水平段篮球运球单元计划设计范例,主要阐述各课时的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分析原始的单元课时数据,确定一个单元实际的课时量。

《教研园地》栏目

《教研园地》栏目是教师进行教研的主阵地,本栏目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增强教师课程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研究目标。其基本点在课堂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着眼点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切入点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生长点在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我提升。2017年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广大读者服务,稿件来源分为约稿和自然来稿,欢迎广大专家、学者、教研员、一线教师积极投稿。一线教师投稿的字数为2000~4000字。

第1-2期:何为教研,为何进行教研

针对区域、片、校、组谈上年度个人方案、计划、实施及参加培训的体验、感悟、成功与不足,要凸显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作为教研主力军的一线体育教师可以谈如何改变、适应、跟进教研,教研的优势、功能、价值何在,可以通过校本教研谈自我担当与发展的一些成功的典型案例,也可以结合年度计划、方案等提出探讨的问题、建议或向专家求助。

第3-4期:如何进行校本教研,校本教研的实施途径

学校是校本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校本教研的主体,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教研的目的。校本研究的实施途径丰富多彩,大家可以集思广益,例谈校本教研的途径有哪些,怎样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让校本教研保持高效、发展的态势。一线教师可以结合中考体育、高考体育从操作层面谈做了什么,做成了什么,尤其是从学生发展的视角,谈如何应对、反思、改进、提升中、高考体育策略的点滴体会等。

第7篇:小学线上教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教室;无线投屏;实践与研究

一、无线投屏应用的概述

近些年,随着无线移动技术的普及和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传统台式计算机的应用正在逐步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更加便捷的智能移动设备,如手机、PAD、笔记本等。此类设备为了保证便于携带及使用,其硬件更加集成化和小型化,显示屏幕及音频模块相对较小,而缺少了分享性,视听觉效果不佳,不利于展示。由此,出现了以无线投屏技术或多屏互动技术为核心的应用方案,以解决上述困境。无线投屏技术是指通过无线网络连接,基于DLNA、Miracast、AirPlay等协议,使智能移动设备(如手机、PAD、笔记本等)与大屏显示设备(如电视、投影等)实现屏幕共享和操作的一项技术。随着无线投屏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近两年,其适用性、兼容性及功能性大大加强,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商业、教育等行业的展示活动。

二、无线投屏应用方案的研究

无线投屏技术的应用对于以展示及示范为主的传统教学来说,无疑其的作用及效果更加突出。它的应用解决了传统多媒体教室移动设备无法展示以及计算机视频信号输出端口不统一、连接烦琐等问题,不仅使老师的教学更加便捷和丰富,更加促进了学生的参与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基于上述,作为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前沿的高等院校,也逐步将此应用投入于其智慧教室建设中,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环节,进行局部的试用和推广。目前其在高校的应用范围较为有限,缺乏大规模使用的案例。无线投屏技术发展至今,其应用趋势越来越普及化和多样化。纵观目前市场,不同无线投屏应用的产品定位各不相同,主要区分为“消费级无线投屏产品”和“专业级无线投屏产品”这两大类,两类产品无论从价格、功能和性能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别。针对于教育行业,此类应用主要是面对的用户是众多的教学人员和学生,因此,其应用方案都应当满足便捷、稳定、功能等的同时还需兼顾整体化、规模化的实施要求。经过市场和部分高校调研,用于教学的无线投屏应用的方案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以无线投屏器为核心的应用方案,即智能移动设备通过无线投屏设备与大屏幕显示设备共享屏幕,此种方案普及化程度较高,市场应用较多,技术成熟度较高;第二种是采用集控方式的应用方案,即智能移动设备利用无线网络通过集控服务器与大屏显示设备图像输入端相连的计算机联系的共享屏幕方案,此种方案应用较少,具有整体化和规模化的特点,适合大规模的集中管控;第三种是以教育类APP为核心的应用方案。即通过综合性教育APP中的无线投屏功能来实现投屏,此类方式都采用的是基于云端的架构,因此,它的使用需要通过展示计算机在连接互联网的状态下才能来实现。三种方案各有各自特点,比较如无线投屏应用方案比较表所示:

三、无线投屏的方案的设计与实践

随着智慧化教育概念的逐步深化,北京联合大学近些年将无线投屏技术首先应用到了5间智慧教室的建设中,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其带来的网络化教学的方便与支撑得到了使用人员的肯定。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在学校北四环校区2号楼37间多媒体教室实施了无线投屏应用的推广和功能实现。本次实践主要以使用广泛、成熟度较高的无线投屏器方案为核心,从网络改造、多媒体设施改造和无线投屏应用设计与实现三个方面使无线投屏应用与多媒体教室进行了融合。

(一)网络改造实践

无线投屏技术的应用都是以无线网络作为其两端设备(智能移动设备和大屏显示设备)的连接桥梁,因此其效果的呈现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网络作为支撑和保障。为此,我们网络改造的目标是使用者提供更便捷的网络接入方式的同时兼顾信号稳定性的保持,实现移动设备连接到校园统一的无线网络时(无须二次连接)即可准确搜索到所在教学区域无线投屏设备。实施区域原有无线网络设备均部署于教室外楼道位置,虽然信号可以覆盖整个教学区域,但无法保障教室内部各个角落的信号强度与均衡,随着大批量的无线设备的接入很容易造成信号的不稳定和网速延迟等显现,进而影响到无线投屏的使用效果。因此,本次网络改造主要对实施区域作出了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无线AP部署改造。本次改造将无线AP部署于每间教室内部前后两端,并对其覆盖强度进行局部调整,使教室内部无线网络强度更加均衡化,同时,关闭原楼道位置的无线AP,尽可能保证在移动设备连接到其所在教室的无线AP。通过对信号覆盖、PHY物理端口速率等测试,均显示网络条件良好。如图1无线SSID信号覆盖热图所示,此图为实施区域二层校园无线SSID信号覆盖热图信号覆盖情况,图上蓝色线条为行走测试路径。第二,对无线网络进行区域划分。由于无线投屏器的使用数量较大,对于使用者来说,设备列表将会很长,不利于很快找到所需使用的无线投屏设备,为此,本次网络改造根据教室物理分布情况将网络划分为两个区域,即实现在A区域连接到校园网络时只能搜索到此区域的无线投屏设备,同样,在B区域也如此。第三,经前期无线投屏器方案的使用发现,其在5.0GHz无线网络频段中使用效果明显高于2.4GHz频段,但2.4GHz频段使用范围更为广泛,适用设备更多。为此,为保障无线投屏应用效果的同时,兼顾更多移动应用的普遍情况,本次无线网络同时开启了无线网络5.0GHz频段和2.4GHz频段,并将5.0GHz频段的无线网络隐藏,只供无线投屏设备连接使用,从而既保障了更多的移动设备可接入校园无线网络,又提高无线投屏的使用效果。

(二)与多媒体设施的融合

传统多媒体教室系统早已趋于稳定,且使用者对其操作较为熟悉,无线投屏功能应在不改变原有系统和使用习惯的同时融入其中,这也是我们此次无线投屏应用建设的目标之一。为此,我们进行了以下设计,首先是对多媒体中控面板的改造,将中控面板上的一个按键作为无线投屏信号源的选择键,其次是音视频信号的整合,通过音视频矩阵的程序策略实现音视频信号同时跟随选择发生变化,既当在中控面板中选择无线投屏设备作为信号源时,大屏显示无线投屏设备画面,音箱发出同源的声音,同样,其他信号源也如此。由于前期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一般多采用的是VGA端口作为图像输入输出端口,因此需要将图像信号与音频信号独立接入音视频矩阵。

(三)无线投屏应用方案的设计

无线投屏设备一般默认情况下其应用的规则和方式并不能符合实际教学使用需求,在小规模的使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和灵活的调整,但对于批量性的建设和使用并不适用,需要提前进行统一化的设计和规范。根据前期使用经验总结及广泛的调研,本次建设做出以下设计。首先是登录界面的设计,它是进入无线投屏应用的必经之路,如同计算机的桌面,在这里我们采用了以最直观和简单方式将设备使用步骤、注意事项、动态密码等予以展现,方便使用者能够最快得到使用指导;其次是登录方式的设计,我们使用了通过动态密码的方式进行登录方式,将这个动态密码设置为40分钟进行更新一次,最大限度地保证只有在和无线设备处在同一教室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投屏应用。此外,为使在有设备处于投屏状态下仍可以看到动态密码,我们将此应用设计为当移动设备处于连接状态时,动态密码将显示于屏幕下方;最后是占用模式的设计,本次统一设定为独占模式,即只有处于投屏状态下的移动设备推出投屏状态时,其他的移动设备才能进行投屏应用。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此次实践实现了在原有多媒体教室中不大批量更换现有核心设备的前提下实现当下流行多系统、多种类型接口设备的演示投屏功能,既解决了原有多媒体教室布线接口单一、故障率高的问题,又丰富了教学资源的来源与操控、保障全员联入网络教学平台,实现师生的演示互动,有利于研讨型等新型课堂的探索。当然,在应用过程中也发现了其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于不同系统的设备由于采用的传输协议不同存在应用方式的不统一;第二,音频信号如果借助蓝牙的方式传输,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容易出现中断或连接异常的情况;第三,现有无线投屏的应用作为智慧教学系统的一部分,它们之间融合得不够紧密,并且缺乏完整、全面的管理功能。无线投屏技术的应用使智能移动设备与教育教学进行了融合,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不仅为教师提供更加便捷展示的分享方式,更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变革,成为重要的教学信息化技术之一。但该技术应用的方案存在着环境依赖、设备和系统兼容、功能等方面的问题。随着网络、信息和多媒体等无线投屏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其应用的深度挖掘,作为智慧教学环境下的重要环节之一,无线投屏技术的应用方案将更加全面和稳定,在更多领域、更多教学场景下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乙雨,李鑫,杨晨,钱文轩.基于有线网络的多屏互动融合新业态方案设计[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8(9):66-70.

[2]胡沛然,王宜之.智慧学习环境的设计、构建和管理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智慧教室”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7):286-290.

[3]李琨,耿新.实时投屏技术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9(10):48-51.

第8篇:小学线上教研方案范文

一、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困境

一些研究揭示了当前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时所面临的困境,包括:

1.客观障碍

(1)教师教学和科研在时间上的冲突。作为一线教师,要忙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怎么有时间再去做课题研究呢?这是很多老师所发出的疑问。

(2)教师的科研能力不足。一位中年教师对论文撰写、课题申报的自白比较具有代表性,他说:“因为自己是语文老师,因为自己对作文教学有些想法,自己的学生在作文比赛中得过一些奖,每年学校领导布置教学论文、课题申报时,总忘不了我。我也想做,我却不知怎么做。有人说,去阅览室借些教育杂志看看,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我也照着做。我自认为对一些问题的确有些想法,但当我看过别人的论文,却感觉没有必要再写,别人的阐述已经把我的想法剖析得明明白白。对于课题申报我更是无从下手,我不知道方案该如何写,各部分要写些什么。”[1]

(3)科研条件、经费欠缺,学校领导重视力度小等。

2.主观障碍

教师对“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具体有以下几种。

“神秘论”认为,教育科研是教育家、学者的工作,是“象牙塔”里的专业研究者的事情,深不可测、高不可攀。

“虚无论”认为,一线教师只要把学生的考试分数提高,就是教育质量高,而教育科研只是装点门面,搞不搞无所谓。

“浅化论”把教育科研仅仅理解为写论文和课题申报。

这些认识上的偏差阻碍着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使他们对教育科研目标不清、动力不足、被动应付。

3.实际效果不容乐观

有学者将当前教师科研存在的问题总结为八类,即“有行动无研究”、“有研究无成果”、“有成果无转化”、“有定性无定量”、“有叙事无提炼”、“有课题无问题”、“有师本无校本”、“有分析无元分析”。

二、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研究的价值

一线教师的工作为教师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每天面对大量的学生,每天都经历着教学的过程,这些都是教育研究的对象、教育研究的现场;教师们有自己的经验感受,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还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同行可以交流探讨,这些都是教育研究的有利条件。

许多新的教育理念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试行、完善、落实,教师实践活动亟待提升质量,这些都向广大一线教师提出了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要求。

有研究指出,对于某些课题,如教师的个人和职业生活以及教师在工作中遭遇的问题,教师开展的研究常常更为深入;并且,一线教师喜欢针对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这些研究往往比专家的研究更能够引发课堂上的变革[3]。

教师的工作带有重复性的特征,如果只是简单重复,会让教师迷茫、困惑、劳累,陷入职业倦怠。对此,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4]可见,教育研究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教师要不要搞教研,而是结合一线教师的实际情况,找到一条适合一线教师的教研方法。一个基本的思路就是:一线教师的教育研究活动应该紧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把理论探讨与提升教学质量结合起来,这样就不会另外增加教师们的负担,也会让教师们有成就感和积极性。而行动研究法就是这样一种教育研究方法,因此值得教师们认真体会和试行。

三、行动研究法的含义与实施方法

近年来,对于行动研究法的理论研究的文献很多,结合这些文献我们总结出行动研究法的含义、价值和实施的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说明如何撰写和呈现教育行动研究报告。

1.行动研究法的含义与价值

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情境中,通过与同事、专家、家长或学生等共同合作,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教育实践中实施、验证、修正而得到研究结果,并改进自身工作的一种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以解决教师实际工作问题为中心,能够提升教育质量;行动研究要求教师运用教育理论于自身的实践中,并形成更为具体的经验和见解,获得研究成果,丰富教育理论。

行动研究简便易行,较适合于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训练的中小学教师采用。行动研究围绕教师的实际工作开展,不需要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上另行增加研究任务,克服了“工、研”矛盾,具有可行性。

2.行动研究法的实施方法

从形式上说,教育行动研究有反思已经发生的教育行为和探讨教育行动的变革两种。

前者称为“教例研究”,其做法是,教师从对自身工作经验的回顾与反思中发现课题,进而把发现问题及处理问题的全过程写成教例,然后围绕此教例展开研讨和分析,并形成教例研究报告。

后者称为“问题研究”,它是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形式。其过程包括:问题——计划——行动——评价,并循环下去,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1)问题:问题是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起点。它可以是教师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的兴趣,也可以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教学困难、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种希望弄明白的“不明”状况;随后,教师需要收集资料来辨明这个教学情境的特点,最终形成一个待研究的问题。这里对现状进行的调查研究也可以作为“前测”,用于与改进后效果的比较。

(2)计划:教师要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通过阅读文献或向他人请教等方法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行动策略。

(3)行动:行动就是教师按照研究方案去进行教学实践,并在行动中逐渐发展完善研究方案。在行动中教师要记录行动的历程,如实施中遇到的具体困难、自己对于困难的解决之道。这是上一步“计划”的一部分,也是研究结果的一部分。

(4)评价:在行动过程中及行动之后,教师要注意测量教学效果,评估研究方案是否符合实际,评估问题是否得到了解决。如果问题得到了解决,本次行动研究就结束,如果没有得到解决就需要对教育情境进行进一步的审视,并发展出新的行动策略应用于实践,直到问题得到解决。

3.案例分析及研究报告的形式

课题:(台湾)国中自然与生活科技教师试行实作评量之行动研究[1]

一位教师认识到,实作评量符合世界教育改革关于评价方式多样化的要求,它关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而不仅是强调结果,教师如果能够妥善运用此方法,就能够评价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够协助学生活用知识,进而引导学生的学习。

因此,他决定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尝试应用此方法,并邀请了两位同事共同开展这一项研究。他们确定了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在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教师在设计真实性任务评价时,所面临的困难有哪些?解决的方法有哪些?

二是教师在实施真实性评价后,学生的学习效果怎么样?

他们把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设计了校园植物检索表、光的反射与平面镜、探索花的构造,共三次实作评价单元。

他们记录、总结了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1)小组组别数过多造成时间不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将小组报告改成以补充的方式进行,另外还将评分表部分的评定量表改成检核表。

(2)实作评价单元不易挑选。解决方法是:与合作教师协商讨论,等三位教师都认为可以在学生操作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形后,再做评量内容的设计。

(3)实作任务主题的设计不易。解决方法是:研究者和合作老师分别寻找资料,并在设计会议中进行讨论,以设计合适的真实性任务。

(4)实作任务不一定能确实评量出学生所学的概念。解决方法是:通过三个人的设计讨论并交换意见,同时向相关专业背景的同行请教,他们是否曾经做过或遇到过与这些概念相关的活动。初步活动规划完成后再进行讨论。

(5)设计者学科教学知识不足。解决方法是:研究者先了解国中理化课本中的有关知识,然后查阅相关书籍、上网、与合作教师或专业人员讨论来解决遇到的问题。

(6)标准与评分表制定不易。解决方法是:评分项目确定后,由研究者先在预试班级试行,根据预试的结果与合作教师讨论并修改,完成最后的评分表。

总体上来说解决困难的主要方法有:

(1)与合作教师讨论学生的能力,任务难易度等;

(2)针对实作评量的内容向专家请教;

(3)经过预试,针对评分项目、实施过程加以修改。

他们不断评价研究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并以此来调整或论证自己的研究设计。他们发现,实施后学生对相关科学概念的了解程度,应用所学知识到任务中,以及情谊的学习成效均有所成长。具体表现有:在知识能力方面,从学生完成的作品的评分表发现学生对于认知的理解情况相当良好,也具备基本的操作能力;在情感方面,学生彼此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在评量时讨论得很激烈,每位学生均能参与讨论,而且实作评量能促进小组讨论和团结合作,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提供学生了解别人意见的机会,学习他人的长处。

最后,他们形成了《国中自然与生活科技教师试行实作评量之行动研究》这篇研究论文,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其论文结构是:

一、绪论

1.研究背景与动机

2.研究目的与待答问题

二、文献探讨

1.实作评量的意涵

2.发展实作评量的步骤

三、研究方法

1.研究者的背景与理念

2.研究情境

3.研究设计与流程

4.研究工具与资料收集

5.资料分析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1.教师设计实施实作评量所遭遇之困难与解决方法

2.使用实作评量后学生之学习成效

五、结论与建议

本案例展示了一个完整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方法与价值。在研究报告中,研究者明确表述了行动研究要解决的问题,细致描述了研究的过程,记录和总结了研究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难和解决困难的方法,测量和展示了行动研究的效果,研究报告结构合理、说理清晰、论证有力。可以看出,这样的研究帮助教师学习领会了有关教育理论,他们的研究成果又丰富了原有的评价理论,他们的发现可以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实施实作评量的方法。当然,这一研究也帮助教师改进了自己的教学。因此,行动研究兼具理论研究与改进教育实践的功能。

当前,我国课程改革提出了很多新理念,需要教师们在工作中去尝试施行,一些学校提出了自己的改革思路,需要进行试验,对此,行动研究法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王永锋.小学一线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困惑与对策.浙江教育科学,2010(5).

[2] 郑金洲.学校教育科研中存在的问题.人民教育,2007(6).

[3] [美]C·M·Charles.教育研究导论.张莉莉,张学文,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4]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 王慧君.中学教师物理教学科研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西南大学,2009.

第9篇:小学线上教研方案范文

【关键词】数学 探究性教学 实践 体会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活动。高中数学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因此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广泛开展探究性教学,把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发现、探索、研究”等过程凸显出来,使教学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过程教学,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探讨在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环节中实施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一、公式、定理、概念的探究性教学

数学定理、公式和概念是数学推理的基础,也是学生构建数学思维的基础,因此要引导学生深入研究定理和公式以及数学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性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原理,掌握重要的数学概念。

案例1《直线的倾斜角》:笔者为让学生明确倾斜角的概念,理解直线与倾斜角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下探究性教学的方案:

1. 让学生思考对于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它的位置由哪些条件确定?学生通过简单的思考得出可以由两点确定,也可以由一点外加方向确定。于是笔者用几何画板演示了多条由一点P外加不同方向确定的直线,学生自主发现方向这一要素可以由角度来量化表达,由此笔者说明了引入倾斜角的必要性。

2. 笔者让学生自己讨论用哪些角来量化方向,学生得出了各种不同的方案,有和x轴相交的夹角,也有和y轴相交的夹角。有和x轴正方向取角的也有和负方向取角的。最后由学生自己比较得出最优选择,即以x轴为基准,当直线与x轴相交时,x轴正方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角叫做直线的倾斜角。

3. 笔者接着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倾斜角的范围,而并不直接给出。学生自主讨论得出了范围是(0,π),并且其中有特殊的直线,直线与x轴重合或平行时角度为0。最终得出倾斜角的具体概念:以x轴为基准,当直线与x轴相交时,x轴正方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角叫做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与x轴重合或平行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倾斜角的范围是(0,π) 。

笔者通过上述探究性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自然的,并不是强加上去的,对所学的知识也就能合理应用、融会贯通。

二、数学思想方法的探究性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中最本质的东西,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数学知识的高度概括。传统数学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记忆,缺乏思想方法的深入探索。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探究性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数学事实的发现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当中凝聚思想和方法。

案例2《函数的思想方法专题课》:在课中笔者给出如下问题:

例:已知不等式 的解集为R,求C的取值范围?在教学中笔者对学生进行提问,由学生提供思路,得到的大部分的思路都是分类讨论去绝对值,由学生板演后发现难以清晰明了地得出答案,讨论过程较复杂。于是笔者要求学生分小组对不等式进行研究、分析。学生由x联想到函数的自变量,再由猜想得到运用函数的思路,紧接着得出函数 ,学生发现可以通过求函数最小值解决问题。最终学生通过画函数图像求出函数最小值,快速明确地解答问题。

在上述案例2中笔者设计的探究性教学过程由学生亲自参与了探索,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所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其探索的过程就是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探究性教学不仅能使学生体验数学研究过程,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更能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探究性教学

传统高中数学教学往往采用大量的习题和练习,让学生牢记数学结论,学生在课堂上缺乏主动思考的机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一般按照现成或常规的套路去解决。在教学中通过探究性教学可以使学生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更新、更快、更好的处理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案例3《向量应用》在课中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1在平面中求证 。由学生自由讨论,给出证明思路,并叫学生上来板演。最终笔者将学生所证思路进行总结,得出完整的证明过程。

2例: 已知a,b,c,d都是实数,

求证

给出如上例题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要求各小组自由选择方案,给出详细证明过程。给予学生足够的证明时间后,各个小组给出了证明过程。大部分小组仍然采用两边平方化解的方法,于是笔者建议学生对问题进行多方位考虑,尝试寻求其他快速解题方案,学生发现上一证明结论 和本题之间具有某种联系,通过讨论分析后学生找到了将例题向量化后快速证明的方法。

3笔者继续追问:请同学们在向量法解决该题的基础上继续探究,能否找出其他类似的证明方案。学生通过讨论探索,发现可以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将上述问题转化为点与点间的距离问题。也能快速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