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预案范文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预案精选(九篇)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预案

第1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预案范文

根据省水利厅明传电报湘水明号“关于切实做好水利行业供水设施安全防范工作的紧急通知”的精神,结合我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设施点多面广、安全防护设施简陋、安全管理体系欠缺的实际情况,为了加强供水设施安全防范工作,预防和杜绝发生突发事件影响供水安全的问题,确保农村饮水安全。按照上级要求,现紧急通知如下:

一、迅速开展供水设施安全隐患排查与整治行动。各乡镇(场)、区直水利工程单位要对辖区内的农村饮水安全供水设施进行一次全面细致的检查。要对集中供水工程的水源、管网、水质净化消毒处理设施、厂区的安全保卫措施进行全面检查,暴露在外的水库、山塘水源,的输配水管网等重点部位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要有专人看守、巡查,没有围墙的必须建围墙,蓄水池必须封闭,预留的检修孔、透气孔必须增设防护栏,厂区大门必须落锁,厂内有人值班,保持通讯畅通。对分散水源工程,各乡镇(场)要做好农民安全用水的宣传和指导工作,检查工程设施的卫生、安全状况,并帮助农户进行整改。结合检查情况建立安全台账并核实登记,同时将检查情况报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站(机构设水利局)。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安全保卫措施。各乡镇(场)、区直水利工程单位要迅速成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水设施安全防范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一名领导主抓此项工作,层层落实安全保卫责任制,对每一处供水设施都要明确具体的安全责任人,设立安全责任标识牌。加强工程的运行管理和安全防范,迅速组建安全巡查队伍,对水源、供水管网、水质净化消毒处理设施等供水设施进行24小时巡查,尤其是对暴露在外的水库和山塘水源、蓄水池、要采取建围墙、防护栏等措施保护水源,并派专人蹲点守护,防止不法分子对水源水质的蓄意破坏污染。各乡镇(场)、区直水利工程单位将责任落实情况及安全巡查队伍组建、责任人员分布情况报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站。对因责任落实不到位而造成供水系统被破坏,危害饮水安全的要严肃查处并追究相关人员及分管领导的责任。

三、强化供水系统监测预警,完善供水设施的应急预案。各供水工程立即明确责任,安排专人对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水的水质严格按照《村镇供水技术规范》第11章第2节第2条水质检验项目及检验频率表中的指标进行监测,没有检测设备,不具备检测条件的,按规范取样后及时送至县级以上卫生防疫部门进行检测,检测结果需存档备查。发现水质异常,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报告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同时集中供水工程应采取紧急停水措施,分散供水工程应派专人现场控制已污染水源,设立水质已污染警示牌,利用广播、电视、电话等通讯工具在最短的时间内向群众通报水污染情况,防止已污染的水被饮用,确保群众的生命安全。坚决杜绝迟报、漏报甚至瞒报重大信息的情况发生,否则将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人员和主管领导的责任。各乡镇(场)、区直水利工程单位要按照水利部有关要求,抓紧制订和完善辖区内供水设施的应急预案,同时报区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站备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沟通与配合,互通信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同时要做好应急物质和水源的准备,确保发生水污染事件后群众的用水需求,维护正常的生活秩序。定期组织群众参加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演练,提高广大群众对突发事件的响应、处置能力,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以上通知,请各相关单位迅速组织落实,按时上报相关材料。

第2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预案范文

一、辛安泉水源地区域概况

辛安泉水源地位于潞城市东北方,是长治市、潞城市、武乡县、沁县、平顺县等周边县区的主要饮用水源,泉域内主要河流为浊漳河,属海河流域漳卫河水系。

辛安泉群以散泉和集中泉形式出露,分布在潞城市的西流、王曲、南流、湾里、辛安至北耽车,长约16km的浊漳河谷两岸的一、二级阶地和漫滩,呈带状出露。泉水出露标高自北而南643~600m。其中辛安村以上有林滩、西流、王曲、南流等泉组,统称王泉群组,标高643~615m(辛安村),泉群流量占总流量的86%。辛安村以下实会、安乐、东流、北耽车等泉组统称实会群组,标高615~600m,泉群流量占总流量的14%。

多年来辛安泉泉域内岩溶水源地位多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水位降幅随所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排泄区降幅最小,径流区较大,远离排泄区的泉域边缘补给区水位降幅最大,在排泄区平顺县王曲的观测孔水位十年前变化不大,只有在近十年水位才有明显下降。岩溶水源地水位多年来不断下降,分析原因有两个:一是受区域降水量减少的影响,从20 世纪80年代以来,降雨量减少造成泉水流量减少,泉域岩溶水位下降。二是受人工开采量的影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采量逐年增大,至2004年开采量己达到了6453.46 万m3/a,即2.05m3/s。特别是在城市及工矿区集中开釆地段尤为明显,甚至局部出现了降落漏斗。

二、水源地周围污染源

经调查,辛安泉域周围驻有不同数量的居民,他们的生产生活直接对水源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村庄将人畜粪便直接堆放于距水体不足百米的距离,水面漂浮物清晰可见,污染状况不容乐观。从环境监测站收集到的数据来看,水源水质总体上符合地标饮用水质量标准,但出现逐年恶化的趋势。

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居民生活污染及畜禽粪便污染

由于水源地周围分布有十几个村庄,村民的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未经任何处理直接堆放于水源地附近,在经过雨水冲刷,这些垃圾就会随地表径流直接汇入辛安泉。

2.农业面源污染

农业现代化及化肥农药的使用逐年增加,同时在雨水及地表径流的作用下,水源地周围农田中的化肥、农药被带入辛安泉中,导致水体中有机物浓度逐年提高。

三、污染防治措施

针对辛安泉水源地污染现状,研究制定水源地污染防治技术方案已刻不容缓,防治措施主要包括:

1.采取措施,对水源地进行隔离防护,并在保护区边界半径48m处设置警示牌和提示标志。

2.防治人畜垃圾地表径流所带来的污染,首先要在辛安泉周围的村庄内,远离辛安泉的位置设置防渗防漏的垃圾收集转运点,要求村民将人畜垃圾堆放于指定垃圾收集转运点,定期将垃圾送至潞城市垃圾填埋场处理。其次辛安泉两侧可以设置截洪沟和疏导渠,截留和疏导由于农业面源地表径流所带来的污染。

四、水源地监测方案

针对辛安泉水源地基础条件差、监控能力弱的现状,研究制定水质监控预警方案。主要包括:

1.监测频次

针对辛安泉水源地环境,综合考虑水文地质条件、水源地开发利用情况以及污染源的分布等,分别在上下游设置1~2个监测点,监测频次每年分别监测1~2次。

2.监测项目

主要包括:PH值、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锰、铁、溶解性总固体、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大肠菌群。

五、水源地环保宣传教育

针对辛安泉水源地环境保护情况,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手册等多种媒介,采用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促进区内公众了解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科学知识,推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转变成社会参与、人人有责的全民行动。

1.将饮用水水源地环保宣传教育纳入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之内,积极开展水源地环境保护的宣教工作。

2.将水源地保护宣教支出纳入其财政预算,在申请国家专项资金帮助前提下,积极筹措资金、责成专人负责组织实施。

3.以各类环境纪念日、节庆活动为契机,集中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张贴宣传挂图、发放科普读物、开展文艺演出、组织知识竞赛等多种方式,大力宣传保护饮用水水源地的重要意义,教育公众自觉养成保护水源地良好习惯,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水源地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保护水源地的行动和饮用水源环保工作的良好氛围。

4.深入农村开展面向大众的水源地环保知识培训。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载体,采用专访、系列报道、专题片、集中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知识,开展农村环境保护技能培训活动。

六、水源地环境管理

针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管理、水源地风险管理等方面能力薄弱的问题,提出以下管理建议:

1.明确水源地环境保护目标责任,水源的权属单位应为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对水源地的环境管理。

2.建立饮用水水源地评估考核长效机制,提出饮用水水源地风险管理对策。提出进一步完善水源地环境管理机制的建议,为饮用水水源地实施科学管理提供支撑。

七、水源地污染应急措施

水源地污染事故预警技术:通过建立水源地污染预警预报评价系统,构建水源地污染预警预报标准库。并建立水源地污染预报的信息系统,形成水源地污染综合信息社会化服务系统。从而实现水源地污染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对水源地污染严重的区域及时预报,为合理防治水源地污染,及时保护水源地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水源地污染事故应急技术:包括水源地污染预警与应急技术框架和应急预案的建设,制定水源地的污染防治应急技术措施与实施要点,应急条例,一旦发生水源地重大污染事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

根据辛安泉水源地保护区特点及周边环境,应采取以下应急方案:

1.针对水源地监控预警能力薄弱、缺乏水源保护应急措施的现状,建议各级饮用水源地管理机构尽快建立水质常规监测制度,在识别水源地风险源的基础上制定水源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为应对突发的水源安全事故,建议当地政府可将地下水作为备用应急供水水源。

2.建立水源地污染防治的预警评价与信息系统;

3.建立水源地突发污染应急监测体系,制定水源地污染应急技术措施与实施要点;

4.制定水源地污染突发事件应急条例;

5.建立应急实施的保障体系。

第3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预案范文

一、全县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基本情况

人多地少,山大沟深,干旱缺水,是我县的基本县情。长期以来,全县农村40多万群众普遍吃水困难,绝大多数干旱山区群众吃水要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昼夜等水,人担畜驮找水,农村人畜饮水困难成为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近年来,我们从这一基本县情出发,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把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作为全县农村基础建设的重中之重,提出了“村村通自来水”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精神,全民参与,苦干实干,全力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011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人饮工程建设投资801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775万元,借贷1035万元,群众自筹及以劳折资3208万元,先后建成了南部人饮、中部人饮、北部人饮、洛水北调、梁河北调等“五大人饮工程”,今年又新开建了总投资1320万元的店峡南调人饮工程,实现了送水上山、引水入户,从根本上解决了18个乡镇、243个村、3.77万户、20.2万人、4.57万头大家畜的饮水困难,加上2011年以前利用小人饮、水窖等形式解决的8万人,目前全县累计已有28.2万农村饮水困难人口吃上了自来水,占全县34万缺水人口的82.9%。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县累计可解决31.2万人的饮水困难,占全县34万缺水人口的92%。事实充分证明,实施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不仅让广大群众吃上了安全的、卫生的、干净的自来水,提高了农民特别是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还减轻了农民找水、取水负担,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使得广大群众通过外出务工,发展庭院经济和养殖业、种植业,增加了经济收入,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衷心拥护和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老百姓说是干了一件“祖祖辈辈想也没有想到的大实事”,省委书记苏荣赞扬“的人畜饮水工程是一件积德行善、造福百姓的事情”。

在人饮工程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建管并重、以建带管、以管促建、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支撑,以科技为保证,大力度推进工程建设,配套落实管理措施,有效促进了人饮建设与管理的协调发展。主要做法是:

1、顺应民意,超常规谋划农村人饮工程。我县群众饮水相当困难,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是广大群众最期盼、最迫切的事情。县委、县政府及时顺应群众的愿望,把人饮工程建设作为解决群众急需、事关长远发展的大事来对待,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立足县情、水情,果断决策,不失时机地把农业基本建设的重点从“坡改梯”转移到“旱改水”上来,抢抓国家实施人饮解困项目的历史机遇,大胆作出了利用3—5年时间实现全县“村村通自来水”的奋斗目标。一是在普查论证全县水资源及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立足长远发展,制定了《县农村人饮工程建设五年规划》,编制了年度实施方案,为彻底解决40.2万农村饮水困难人口的吃水问题绘制了蓝图。二是坚持从县情实际出发,依据地理状况,提出了因地制宜,有水源就近解决,无水源异地调水,大规模、跨乡镇、跨流域建设的基本思路,保证了人饮工程建设的正确方向。充分利用我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自然地势落差优势和关山林区丰富的涵养水资源优势,建成了中部山区人饮、洛水北调人饮和梁河北调人饮等三个自流式人饮工程;利用水洛河浅层地下水,建成了南部山区和北部山区两个高扬程电提式人饮工程。三是科学论证,大胆实践,采取“异地调水、自流引水、集中供水、远距离倒虹吸”等多种工程措施,分步实施了一批工程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受益范围广的大型人饮工程。特别是在洛水北调和梁河北调工程建设中,大胆采用倒虹吸技术,成功地解决了供水工程跨河跨沟、翻山越岭、进村入户的技术难题,降低了运行成本,走出了一条符合县情、水情的农村人饮工程建设新路子。

2、先干后要,靠项目支撑农村人饮工程。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财政穷县,没有国家、省、市的大力扶持,没有项目上的有力支撑,要想建设大规模人饮工程根本无从谈起。多年来,我们牢固树立“项目就是生产力”的思想,本着“有钱要干,没钱也要干,群众急需的事再困难更要干”的决心,敢想敢干,真抓实干,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的政策机遇,千方百计向上争投资、上项目。2011年以来,先后实施了六大人饮工程,完成国家投资3775万元。在项目实施中,始终坚持两点:一是发扬“三干”精神,就是有钱要干、没钱也要干的“敢干”精神,先干后要、干中争取项目扶持的“先干”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苦干”精神,在全力实施人饮解困项目的同时,对列入国家投资规划的项目,经过科学论证先干起来,然后在干中争取,既为项目立项争取了主动,又加快了发展步伐。去年实施的梁河北调人饮工程,就是在国家投资尚未落实的情况下,采取借、贷、垫等办法,超前建设的人饮工程。今年开建的店峡南调人饮工程,目前国家投资也尚未落实,我们已经全面开建。二是多方筹资。在解决配套资金方面,我们采取了财政挤一点、群众拿一点、投工投劳省一点和占地不征用、青苗不补产、树木不赔偿、入户自己筹等多种办法,有效弥补了资金缺口,保证了项目建设。五年来,仅群众自筹及以劳折资3208万元,占总投资的40%。

3、实干攻坚,大力度建设农村人饮工程。在人饮工程建设中,我们按照“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上下一心、同台唱戏”的思路,充分发动干部群众苦干实干,攻坚破难,超常规建设,强力度推进。一是每年都把人饮工程项目作为政府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在县人代会上明确向人民代表报告当年新建的项目、通水的乡村、解决的人数,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二是县上专门成立了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主抓领导、配合部门和乡镇,落实了工作责任,并制定考核办法,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年底严格兑现奖罚。设立了项目建设办公室,由水务部门选派30多名工程技术人员蹲点抓实施,跟班搞质检。在项目建设中,围绕“建一流工程、建精品工程”的目标,把质量作为人饮工程的根本来抓,自我加压,严格把关,强化监管,全面推行招标制、合同制、监理制和项目法人责任制的“四制”管理办法,坚持实行施工单位自检、建设单位复检、上级部门终检的“三检”制度。聘请水利专家现场监理,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这些措施,为工程建设优质高效奠定了基础,近年来工程的优良率达到了90%以上。三是发扬“用一分钱办十分事”的作风,采取宣传发动、典型带动、利益驱动的办法,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人饮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如在洛水北调、梁河北调等工程建设中,在项目投资有限,施工管道穿越森林、岩石等特殊地段,施工难度极大的情况下,沿途乡村社积极发动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开挖、填埋管道2183公里,移动土石方143万方,折合资金567万元。

4、创新机制,高标准管理人饮工程。为了保证农村人饮工程能够长期、持久地发挥效益,我们采取边建设边管理、建设与管理同步进行、整体推进的办法,狠抓了以专管机构建设、群管网络建设、制度建设和供水服务为重点的建后管护工作,有力地促进了人饮工程管理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迈进。一是及时建立了专管机构。按照“建管并重、以管为主”的原则,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就配备了管理人员,从而使工程管理从一开始就走上良性发展轨道。目前,全县共建立了8个人饮管理所,配备了近百名专业管理人员。今年我们又从加强统管的需要出发,成立了全县人饮工程管理总站,配备了7名管理人员,促使各个环节管理措施落实到位。二是健全群管网络。坚持“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让用水户直接参与工程管理。以受益乡村为单位,建立了县、乡、村、社、户“五位一体”的群管网络。选择群众代表参与工程管理,共建立群管小组258个,落实群管人员549人,积极探索出了一条群众参与式管理的新路子。三是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2012年县上制定了《县人畜饮水工程管理使用暂行办法》,去年县上又出台了《县人畜饮水工程水源保护与污染防治暂行办法》;今年水务部门制订了《县人畜饮水工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县农村人畜饮水工程群众参与式管理办法》,各人饮工程管理单位相应制定了《泵房、蓄水池安全管理制度》、《机电设备安全操作制度》等一整套规章制度,还与群管人员签订了《工程管理合同》,使人饮工程管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四是优化了供水服务。坚持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在一水多用上求突破。按照工程配套到位、用水计量管理到户的要求,对所有建成运行的人饮进户工程都采取一户一表、当月收费、现场开票、按户计帐的公开水费收缴方式,管理人员严格执行水费征收标准,定期上门开展服务,真正使群众吃上了明白水、放心水和满意水;对于富余水量,采取建立“用水示范户”的办法,引导、扶持受益户用自来水发展养殖业和庭院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达到了以水养水、良性循环的目的。五是狠抓水利队伍建设。多年来培养出了一支爱水利、懂技术、善管理,爱岗敬业,吃苦能干,以专业人才为主体的领导班子和技术队伍,一年接着一年干,年年都有新发展,为全县水利事业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内在动力。

二、市人大一届三次会议1号议案办理情况

今年在市人代会上,我县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大我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的议案”,被市人大一届三次会议列为1号议案。今年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涉及7县区7.88万人,其中分解给我县2.28万人。为了真正把市人大一届三次会议1号议案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干旱山区群众长期饮用高氟水、苦咸水、污染水和普遍缺水的问题,年初在县人代会上,县政府把“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作为“十件实事”之一;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县委、县政府关注民生,自我加压,明确提出要把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作为当前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来抓,决定续建梁河北调人畜饮水工程,新开建店峡南调人畜饮水工程,集中解决农村4万人的饮水困难。在上半年开展的第一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县水务部门把加快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作为“体现先进性、推动大发展”的具体行动,加大工作力度,超前完成了预定目标任务。为促进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顺利开展,除县上统一组织多次督查外,县人大在7月份集中两天时间进行了专题视察,市政府闫市长在5月31日就市人大1号议案办理情况专门来我县进行了检查督办,进一步加快了我县农村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县上下不懈努力,梁河北调人畜饮水工程已于6月底全面建成,今年解决了2.6万人的饮水困难,店峡南调人饮目前已经完成进户工程1500户,预计到年底可解决3万人的饮水困难,全年共可解决5.6万人的饮水困难,比市上下达任务超额3.32万人。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县农村人饮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老百姓生产生活上的一些具体问题,但是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较,与老百姓致富奔小康的迫切愿望相比较,还存在一定差距和问题。

一是工程建设任务重,国家投资缺口大。在工程建设方面,近几年我们虽然连续建成和开建了“六大人饮工程”,到今年年底,累计可解决31.2万人的饮水困难,但与40.2万饮水安全人口相比较,任务还很艰巨。在工程投资方面,由于我们工程建设超前,而国家的投资拨款滞后,造成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二是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的水平低。在工程管理方面,尽管我们采取了边建设、边管理和建管并重、以管为主的办法,但这种管理模式仅停留在简单、单一的人工管理水平上,与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管理要求差距很大。这种落后的管理方法,不仅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大工程运行成本,而且在水量调配、隐患排除、以及突发事件的应急抢险等方面造成被动。

三是“分工负责、分级管理”的管理办法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工程管理的任务主要依靠专业管理单位,群众参与式管理的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面对量大面广、点多线长的供水网络,只有十几个管理所和几十名管理人员,管理力量严重不足,影响着人饮工程的安全运行。

四、今后工作打算

今后,我们将重点围绕“人饮自供化”这个奋斗目标,紧紧抓住国家饮水安全项目的投资机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在一、二年内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的目标,使全县40.2万农村人口全部吃上干净、卫生、安全的自来水。

一是进一步加大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去年底,国家在全面完成三年人饮解困任务之后,整个工作重点已经由人饮解困进入到饮水安全的转折期。这个转折既符合我县农村人饮工作的发展要求,也符合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这个转变的重点是在水质、水量和取水方便程度三个方面上提出了新的标准。从去年12月份开始,我们按照国家饮水安全项目的规划标准,编制了农村饮水安全调查评估报告、“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和农村饮水安全总体规划,把全县剩余的25.2万农村安全饮水困难人口全部列入了规划本子,已上报省水利厅,争取进入全省安全饮水规划总盘子。围绕总体方案,我们将认真规划论证阳川人饮、河川人饮、水洛河川人饮和章麻河调水工程等一批骨干人饮工程,为实现“村村通自来水”目标提供项目支撑。同时,在今后的人饮工程建设中,切实抓好水污染的防治和水质的化验监测工作,确保水源水质完全符合国家农村饮水安全的标准要求。

第4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预案范文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加大了督导检查力度,注重组织疾控中心和各医疗机构做好日常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工作,制定了《*市*区社区预防保健服务项目管理办法》和《*市*区社区预防保健服务项目质量管理手册》,及时督促、指导局属各单位做好人禽流感、不明原因肺炎、麻疹、霍乱、红眼病、登革热等各类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有效控制了我区传染病的大规模暴发与流行。

高度重视麻疹防控工作,组织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及时、妥善处理疫情,做好应急接种工作,在全市麻疹防控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没有出现麻疹疫情暴发,全年共组织处理疫情64宗,应急接种18709人。加强狂犬病和霍乱的防控管理,组织制定了《*区狂犬病应急处理预案》,全年组织处理狂犬病疫情3宗,疑似霍乱疫情1宗,均没有出现暴发疫情。

积极推进区疾控大楼和开发区医院传染病区建设工程。目前区疾控大楼设计方案已定稿,并已经上报区规划局审批;开发区医院传染病区已完成图纸设计,并通过审批,设计图纸已上交区规划局。

二、计划免疫方面

健全了全区计划免疫接种点,完善了我区计划免疫分级管理网络。组织对全区预防接种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并组织新上岗人员参加*市*年预防接种培训,为我区计划免疫规范化工作打好基础。加强对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工作,及时开展“4?25”全国预防接种日活动,加强中小学、托幼机构的预防接种查验证工作,组织全区范围内的计划免疫查漏补种工作,共查漏2094人。加强麻疹监测与防控,查漏补种8个月-14岁接种率为97.95%,病例监测麻疹87例,调查处理麻疹疫情及应急接种64宗,应急接种人数18709人。按照市的要求组织开展脊髓灰质炎强化免疫接种活动,*-*年强化免疫第一轮接种率98.90%,第二轮接种率为99%。组织开展狂犬疫苗接种,暴露总人数2570人,接种针次达10953针,接种率100%。

三、慢性病防制与管理方面

依据《*市*区肺结核病诊疗管理规程》,加强对结核病人的督导与访,逐步构建结核病三级防治网络(疾控中心-医院-卫生站)。结合“3?24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组织区内5家医院开展了义诊活动,大力宣传结核病防治知识,共派出了43名医务人员参加义诊活动,接诊人数近1600人,发放宣传资料约3000份,免费胸透检查35人,拍片6人,测量血压近300人,通过有奖知识问答发放小礼品180份。举办结核病诊疗和痰检技术培训班,邀请市结控办专家授课,加强结控知识学习。

积极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努力推进康宁医院精神病区的改造建设,筹备成立了我区精神病防治康复技术指导组,负责全区精神病防治康复的技术管理和业务指导,建档立卡,指导基层开展摸底调查及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组织动员各医院参加了4期市卫生局组织的社区精神病防治技术培训班,为下一步全面做好我区精神病防治康复打下坚实基础。全面深入各社区开展精神病人基线调查工作,共发现精神病患者1034人,检出率>6‰,顺利完成基线调查任务。加强与区残联部门的沟通,配合制定了《*市*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方案》、《*市*区精神科免费门诊项目实施方案》及《*市*区贫困精神病人住院治疗补助和免费服药办法》,为我区下一步规范管理精神病患者提供了参考依据。

四、艾滋病防治管理方面

打开了我区艾滋病防治管理的新局面,为全面落实艾滋病治疗和救助措施,指定开发区医院为我区艾滋病人定点收治医院,积极筹备建立我区美沙酮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筹备组建了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和艾滋病高危人群工作队,初步形成了艾滋病防治管理的组织架构。完成我区暗娼、吸毒人员的分布、基数估计;全面开展艾滋病咨询和娱乐场所、企业等艾滋病高危人群干预工作,开展农村地区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区内企业医务室有关人员进行流动人口艾滋病知识培训,通过在安利、广川、广茂、三菱等企业进行讲座、互动活动、发放宣传资料,讲解安全套知识,开展覆盖至少2500名企业员工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推动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组织区内50名乡村医生参加市疾控中心举办的艾滋病知识培训。组织开展艾滋病HIV初筛检测,共检测4035人次。

五、健康教育方面

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为契机,组织做好相关健康教育迎检准备。与区教育局联合做好中小学校健康教育自查工作。围绕各时期卫生工作中心任务,组织开展相关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结合“世界防治结核病日”、“全国计划免疫接种日”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健教宣传活动。通过网络、有线电视等途径加强食物中毒、野生蘑菇中毒等专题健康宣传与教育。针对九佛地区野生蘑菇中毒事件,请专业公司制作了“请珍惜生命,不要采食野生蘑菇”的警示牌84块,分插在全区各座山的主要进出口以及人流相对集中的地方,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制定并组织学习了《*市*区卫生局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组织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工作,1-11月举行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15场,共张贴艾滋病宣传画688张,发放《艾滋病防治宣传画册》1050套(6本/套)、单本艾滋病防治知识画册900本,《艾滋病防治知识折页》3880份,发放安全套18000只。

六、农村公共卫生

针对我区农村面积广大,农村居民多且卫生意识薄弱,开创农村公共卫生新局面,加强对乡镇卫生院的技术指导,组织康宁医院和九佛医院相关人员到区疾控中心进修学习。规范对农村卫生站公共卫生方面的管理,制定了《*区农村卫生站考核管理标准》、《*区农村卫生站公共卫生工作规范》以及《*区农村卫生站传染病管理制度和对肺结核病人治疗的管理要求》等一系列管理制度,为农村卫生站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推进农村健康教育,增强农村居民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成立了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市*区领导小组。协助开展我区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对九龙镇两家医院防保科的卫生监督工作的指导,加大农村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有效提高了农村餐饮单位卫生管理水平,全年共核发九龙镇的卫生许可证434户,其中,核发食品卫生许可证386户,核发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48户。

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

积极配合区创卫办开展卫生系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各项工作。专门成立了卫生系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及督导小组。多次组织召开卫生系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会议,制定了《*市*区卫生系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职责分工表》,明确各相关单位的职责要求和具体操作措施,要求各单位领导高度重视创卫工作,针对具体问题作具体的部署。制定了《*市*区卫生系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以确保我区卫生系统各创卫单位履行职责,提高工作成效,按时按质完成各项任务。组织督促卫生系统各单位每周报送创卫资料,将动态情况整理并上报区创卫办;每两周编辑一份简报将创卫情况上报市卫生局。根据区创卫办的要求,派出督导小组暗访检查饮食店档,以《创卫交办通知》形式交区卫生监督所办理。依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指导手册》多次组织对开发区医院、红会医院和黄陂医院进行督导检查;负责收集、整理我局创卫综合档案,组织协调卫生系统创卫建档工作。组织力量对涉及卫生系统的迎检单位及周边单位进行督查,要求各单位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顺利完成了卫生系统的创卫任务。

八、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行动

对照国务院“8大任务”、“12个100%目标、20项量化目标”要求,积极做好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制定了《*市*区卫生系统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围绕《行动方案》稳步推进工作,共出动卫生监督执法人员900多人次,共计检查了861家餐饮单位,查处违法行为32起,罚款金额4.84万元,取缔无证餐饮单位33家,整治重点区域13个。推行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和肉品采购所证台帐制度,全区餐饮单位和集体食堂已发证的约861间,已建立原料采购索证制度的单位有861间,建立率100%;建立肉品采购索证台帐制度的单位861间,建立率100%。全面实施餐饮业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纳入量化评定的餐饮单位和集体食堂有831间,已完成量化分级评定工作有806间,量化分级管理实施率达97%,其中学校集体食堂占52间,全部实行量化分级管理,完成评定比例100%。加强餐饮行业禽类采购加工监督检查,开展活禽市场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监测,确保禽类食品安全。配合区综治办做好我区综治维稳工作,结合餐饮消费安全整治行动,加强对学校周边饮食店档的卫生监管。组织力量对我区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迎检路线及周边百米范围内的餐饮单位进行督导检查,确保各餐饮单位全力配合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圆满完成了该次餐饮消费安全专项整治任务。

九、应急管理管理方面

组织开展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鼠疫等传染病的应急处理培训。制定《*市*区卫生局食物中毒应急处理预案》,及时、有效地开展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与处理,全年共处理食物中毒事件3宗,其中1宗为毒蘑菇中毒事件。配合开展截鼠防病行动,严禁餐饮单位食用老鼠等野生动物,动态情况每天向区食安办汇报。针对9月份番禺发生的鸭禽流感疫情,严密部署我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工作,严格执行区重大动物疫情防制办公室的疫情日报制度,遏制了疫情的发生。积极参与区政府组织的重大外源性安全事故应急演练,借演练之机提高应急队伍的医疗卫生应急救援水平;参加区应急办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活动,通过派发相关资料、现场急救模拟等形式向群众大力宣传卫生应急知识,共向群众派发预防登革热、非典、红眼病等15个品种2000多份宣传资料。

第5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预案范文

【关键词】农村;饮水水质安全;重要性;措施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新农村发展的主要问题,而在环境问题中,饮用水污染问题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表现,所以为了确保农村饮水水质安全,我们必须对当前饮水水质安全问题引起高度重视,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水质安全,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1.重要性分析

当前,饮水水质安全是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饮水水质安全问题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加上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以及农村饮用水的水源较为复杂,所以必须加强管理,认真分析水质污染的原因,才能更好地确保水质安全。而水又是一种不可缺的资源,在注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才能提高饮水质量,从而为居民的身体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2.农村饮用水水质污染的根源分析

当前,我国很多农村的饮用水水质被污染的情况十分严重,而这就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因而为了更好地确保水质安全,就必须对污染的根源进行分析。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工业污染。随着现代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污染已经逐步从城市转向农村,尤其是大量工厂从城市迁移到农村,导致一些地区的水源被污染,所以一些突发性的恶性水污染事件在农村时有发生,而这就会给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安全带来威胁,进而对社会稳定发生带来影响。即便近年来这一问题得以重视,但是所取得的实质性成效较差。

二是水源复杂。农村饮用水的水源主要是雨水、水库、河流、溪水、坑塘以及地下水和窖藏水等。尤其是在干旱缺水的农村地区,往往需要窖存雨水和雪水,降水、季节等对水质的影响较大,从而导致饮水质量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

三是生产生活污水排放。近年来,在农村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多的采用农药化肥,导致大量的有害物质流入河流、水库和湖泊之中,使农村的地表水被污染。加上农村在日常生活中无节制的排放污水,忽视环境的保护,促使饮用水水源被污染。

四是基础设施缺乏。当前,农村的饮用水基础设施在很多农村较为缺乏,管理措施不到位,缺乏必要的水质预警和监测体系,甚至部分水源存在人畜共用的情况。很多农村的饮用水往往是没有经过消毒和处理之后就直接饮用,导致很多饮用水中的有害成分严重超标,且未能及时发现。

五是缺乏必要的安全用水常识。由于我国在安全用水方面的宣传力度不足,尤其是在安全用水方面的知识不足,导致很多时候难以判断自身所饮用的水是否符合饮用标准,加上农村在饮用水安全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使饮用水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3.有效措施

当前由于水质问题导致饮水安全事故在农村的频发不得不值得我们反思。所以在分析导致水源污染原因的基础上,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饮用水水质安全,以下笔者就此提出几点措施。

一是科学选用水源。农村饮用水水源是确保水质的根本性前提,有的水源即便是在没有任何污染的情况下也不适合饮用。所以在水源选择过程中,应以经济性、技术性为考虑原则,紧密结合所在区域的实际情况,尽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一般而言,水源只要没有受到外界污染,就能作为饮用水水源,所以地下水一般成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首选。但是由于部分水源的矿物质含量过高,所以一般需要对原水进行采样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选取水源。此外,地下水水源被污染之后往往口感不佳,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口感判断是否适合作为饮用水水源。

二是切实加强水源保护。水源确定后,要加强对其的保护,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水质安全,因而必须对农村的饮用水水源做好保护和规划。这就需要对所在区域的水域功能进行划分,同时在相同的流域或者相邻的区域内进行协调,尤其需要制定和完善水污染的防治方案和计划,并在饮用水水源周边设置卫生防护带,对水源保护区进行高效的划分。同时还要加强生产生活废水和污水的排放管理,严防因此而出现水源被污染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应以保护生态的角度,切实加强水源保护工作的开展,尤其是生态恢复工程,在地表水水源区域内加强封山育林工作的力度,确保植被得到高效的保护,预防水土流失。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农药化肥的施用管理,确保科学的施肥和用药,尽可能地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水源的保护,对现有的水源分布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调查,致力于生态防控技术的应用,为农村水源地设置一道生态屏障。此外,还应加强安全用水知识的宣传,及时引导广大农民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中,使其意识到饮水安全问题对健康带来的影响,不断强化其饮食卫生知识,注重引导其主动积极地支持农村水源地的建设,鼓励农民多提意见,尽可能地将自身的意愿表达出来,并在饮用水安全保护工作中予以考虑,进而实现全方位、多视角地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的保护。

三是加强饮用水工程建设的投入。作为地方政府必须在饮用水安全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加强饮用水工程的建设,紧密结合实际对工程的方案进行确定,尽可能地预防建设小而散的饮水工程。同时为了保证水源的水质符合饮用标准,必须在工程开工之前对水源的水质进行检测,尽可能地采取全封闭水的水源构筑物,以预防其受到直接污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饮用水工程必须在做好水质检验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消毒净化工作的开展,配备专业的消毒净化设备。对于以往饮水工程中缺乏净化消毒设施的现状,应在日常工作中加强排查力度,切实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其配备完善,以保证整个农村饮用水工程的建设符合农村饮水安全的需要。

四是强化水质监测工作开展,尽可能地实现水质监测的常态化。通过检测和监测水源水质,对水源水质的变化情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科学地评估和合理地开发利用水源,并对其污染进行有效防治。所以必须加强应急保障体系的建设,结合水源质量标准和水源的实际质量对监测的项目、时间频率、技术等进行选择,储备必要的供水材料和设备,强化工程抢修技术力量,落实重大事件的值班、报告、处理制度,形成有效的农村饮用水源污染事故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保障农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此外,为了更好地应对突发的各种饮用水安全事故,还应不断地对应急保障机制进行完善,明确安全事故等级及其处理预案,并在预案中对人员的职责进行有效的明确,从而更好地确保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

4.结语

综上所述,只有确保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所以在农村饮用水水质安全管理工作中,注重人防、技防的同时,还应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对水源质量的优化和完善,才能更好地为农村饮用水的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瑞.探究农村饮水水质安全的重要性与有效措施[J].福建农业,2015(03):14.

第6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预案范文

 

(一)当前旱情

据统计,截至9月9日,我市今年累计平均降雨量为281毫米,比去年同期少428毫米,比常年同期少236毫米。8月份以来共降雨61毫米,对旱情有所缓解,但是由于前期降水稀少、高温晴热天气持续时间长,农作物受灾严重。据统计,全市累计因旱受灾面积达17.83万亩,其中:因灾绝产面积为8万亩、减产面积为9.8万亩,绝大多数为东南部山区的“望天田”。全市库塘蓄水仅有2100万立方米,其中:4座中型水库蓄水1670万立方米;38座小型水库中,有26座干涸。因旱人饮困难情况涉及我市6个镇69个村16150户43693人。其中,先后有15个村出现从外部拉水送水的情况,其余54个村供水量严重不足。若旱情持续,下一步也面临需要外部拉水送水来解决饮水困难问题。

(二)主要工作措施

1、深入搞好调研。面对持续干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先后六次到南部山区调研指导抗旱工作。我局迅速成立抗旱工作组,对东南部山区的6个镇旱情比较重的村庄逐一进行实地勘查,与镇村干部共同研究制定解决饮水困难的具体措施。同时,加强旱情调度工作,指派专人每日进行旱情信息调度,以及时、准确掌握相关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认真制定抗旱预案。立足于“抗大旱、抗长旱”,根据各镇村水源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抗旱方案,明确抗旱应急措施和工作职责。对中北部粮食主产区,充分发挥各类农田水利工程和引黄灌区工程作用,保障农业灌溉和重点工矿企业用水;对东南部山区缺水村庄,分别确定打井、铺设管道、修建蓄水池窖和定期送水等不同措施,指定专职人员和专门车辆负责,确保人畜饮水安全。

3、多措并举,做好抗旱工作。一是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解决吃水困难。市政府安排市财政拨付抗旱专项资金20万元,专门用于解决吃水困难。5月份以来,我局先后拨付垛庄、文祖、曹范等六个镇单位抗旱资金,用于山区应急供水。同时,加强对各级抗旱服务队伍的组织指导工作,对水源较为匮乏的镇开展送水入村,及时解决群众吃水难问题。组织打井服务队提前维修钻机,搞好技术培训,帮助群众找水,通过打新井、维修旧井,保证机井能够正常使用。二是规划实施应急吃水工程。计划新打配套机井7眼,新建蓄水池9座,维修蓄水池5座,新建配电室1座,新建小水窖2座,新上蓄水罐4个,维修更换潜水泵5台套,铺设自来水管网15500米,预算总投资306.42万元。工程完成后,将有效解决21个村3930户、11305人的吃水困难问题。8月29日,市财政局已将该批抗旱吃水项目资金拨付至各镇。截止目前,15个村已经开工,其中官庄镇常三行、毕家柳2个村已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并开始发挥作用,工程共完成投资62万元;其余6个村庄因水源变化或工程方案调整等原因尚未开工。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扶持,保障困难村庄饮水安全。根据济南市对100个特困村实行政策扶持的要求,配合济南市水利局对我市21个村进行了实地考察,正在编报吃水工程实施方案,待批复后组织实施。四是加快胡家岸引黄闸前泵站电力设备建设进度,研究制定管理措施,力争工程早日投入运行。该工程有望于9月中旬投入使用。

(三)下步工作打算

第7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预案范文

2008年,华亭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以此为契机,华亭县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通过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入力度,健全完善农村供水社会化服务体系,探索建立“科学化布局、标准化建设、集中化供水、网络化监控、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基本解决了全县12.36万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行政村供水覆盖率达到100%,农村人口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97.7%,基本实现了“自来水化县”目标,全县城乡供水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

全民参与的一项德政工程

华亭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饮水安全项目的大好机遇,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政府主导,动员全民参与。为全面推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华亭县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乡村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同时,设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成立农村饮水安全服务中心,形成了上下对口、运转高效的工作网络。

为理顺水行政管理主体,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该县重新调整了供排水公司的隶属关系,明确供排水公司为水务局直接管理的二级单位,在平凉市率先实现了城乡水务一体化。同时,配合农饮工程出台了《华亭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与管理办法》《华亭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资金筹措、工程建设管理、建后运行机制、工业反哺农业等6个方面系统地作出了政策性的规定,指导饮水安全工程顺利建设。

因地制宜、科学高效实施规划

华亭县自西北向东南地势逐渐降低,为发挥西部沿关山片带涵养林丰富、水源充足、水质优良的资源优势以及关山支脉三乡、双凤、皇甫、朝那“四山”呈手指形横贯全境的地理特征,经过实地勘察测量以及对水系指标评价,编制了《华亭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确定了建设规模和建设模式。在关山支脉“四山”周边的丘陵和山区,按照“两大水厂四条主管线”的模式,采取筑坝拦水、自流引水、净化处理等工序,建成牛舌堡水厂和红崖山水厂,通过四条主管线以自流形式向相关乡镇、村社供水。在供水管线延伸不到的丘陵和山区,按照“改建+新建”的模式,改造马峡、策底、南川等6处人饮解困工程,与“西水东调”工程并网供水;新建东华镇塌陷区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塌陷区群众饮水安全问题。

建设质量责任明晰、严格监管

全县落实“三制”管理措施。一是工程质量目标责任制。设计方案必须由具备相应专业设计资质的单位编制,所有工程必须先组建项目法人,落实建后管理主体,才能开工建设。对总投资 50万元以上的水源、水厂和主管线工程,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对总投资50 万元以下的支管线、水管所等工程,实行主体单位负责制,组建业务能力强、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专业队伍,蹲点抓进度,跟班搞质检,严格审查施工单位资质,杜绝层层转包或违法分包。二是工程材料统一采购制。对工程建设所需管材、水表等工程材料和机电仪器设备等,由县饮水安全办公室公开招标、集中采购,按照工程进度分配,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成本,确保了质量。三是工程建设现场督查制。县上组建了由建设、质监、审计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的专门督查小组,经常深入工程现场,督查工程建设进度、工程质量、资金到位情况和管理、实施方案执行及施工安全情况。

资金筹措多元并举、管好用好

华亭县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了国家投入、县财政配套、群众适当自筹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盘活国家项目资金。坚持投入渠道、使用性质、资金数量“三不变”的原则,将饮水安全、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有机整合,进行资金捆绑、项目匹配建设。二是实行“先垫资、后归位”机制。把施工企业的资质和经济实力作为其参与竞标的重要依据,在工程结束后,从施工企业的工程款项中提留10%的资金,既作为工程质量的保证金,又作为企业垫支工程款,保障了工程质量,弥补了建设资金短缺。三是实行以工补农措施。县上每年以当年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的9%列支支农资金,并从支农资金中拿出300万~500万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四是发动群众投资投劳。广泛开展“一事一议”活动,鼓励和引导农村群众自觉投入饮水工程建设。同时,工程建设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款专用,设立 “明白墙”,公示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创新管理模式,探索长效机制

第8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预案范文

这次全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现场会议大家参观了岳阳、益阳农村饮水工程现场,应该说是感触颇深,几个市县介绍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各有特点,值得借鉴和推广。再群同志对去年我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了总结,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农村饮水安全工作作了具体安排部署,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回去以后认真研究,采取措施,抓好落实。

下面,我再强调三点:

一、增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紧迫感

前些年,我省饮水解困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我省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一是饮水不安全人口比例大。根据2005年的调查评估,在我省农村5451.98万饮水人口中,饮水不安全人口有1499.96万人,饮水不安全人数占到全省农业人口近三分之一。其中水质不达标有1056.22万人,占饮水不安全总人口的70.4%,主要是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水源污染、苦咸水;局部严重缺水人口443.74万人,占29.6%。二是饮水不安全人口分布范围广。全省14个市(州)123个县(市、区)都不同程度存在饮水不安全问题。据统计,全省44335个行政村中,仅饮水型氟超标就涉及4721个村160.31万人,占水质不达标人数的10.69%。三是饮水不安全危害严重。主要表现在:水污染严重,水性疾病发病率高,对农民群众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农村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

截止2007年底,全省已累计投入资金8.85亿元,其中争取中央投资3.41亿元,省级财政配套0.99亿元,共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18.*万人,占“十一五”规划解决人数的29%,占全省饮水不安全人数的15%。但全省还有1213.34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其中“十一五”期间还要解决531.94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饮水安全工作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省水利部门要继续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摆到突出位置,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要从富民强省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必要性,要从关注民生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紧迫性,切切实实的把这项工作当作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关系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大事来抓。

二、突出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重点

要建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使老百姓稳定长久喝上卫生安全的水,我看关键要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理清思路,把握发展方向。要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是富民强省、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要求,必须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走规模化发展之路,向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标迈进。

二是找准水源,搞好工程规划布局。饮水安全,水源是关键。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做好水源勘测调查与分析论证工作,不仅水量足,而且水质要好。各地要根据全省“十一五”规划的要求,进一步分解细化规划目标,认真编制年度实施方案,将解决问题的类型和人数落实到乡镇、村组。要结合当地实际,真正选好水源、选好工程型式、适度确定规模,合理布局工程。

三是科学设计,合理确定工程措施。各地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状况及饮水安全问题类型有很大差异,工程建设要充分考虑地域特点、人口聚居、水源水质等情况,选择适宜的工程建设形式。在城镇周边可以依托城镇现有自来水厂延伸管网,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在人口居住较为集中的平原地区,可以跨乡、镇或跨行政村建设集中供水工程;在人口相对集中的丘陵地区,可以以自然村或跨自然村建设相对集中供水工程;在人口居住分散的山区等地,可采用联户单户打井,或引山泉、建水池水窖的形式,兴建简易供水工程。尤其要注意利用现有的各类水库的水源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作。

四是强化措施,确保投入到位。这是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如期进行的基础。要进一步完善以公共财政为主渠道的农村饮水安全投资政策,各地水利部门要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增加对农村饮水安全的投入力度,要实行政府投入、社会融资、群众参与的多元化投资体制。政府投入主要是国家专项补助和地方政府配套,要保证落实到位。中央补助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资金,必须用于列入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内的项目,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使用。各级财政应按要求及时足额落实配套资金,今年没能列入预算计划的应从追加预算或其它渠道解决。为了加速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各地可采取多种办法,制订优惠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工程投资。同时,要通过村民委员会,用好“一事一议”的制度,认真组织和动员受益群众筹资投劳。在此,我要特别强调,要管好用好每一笔资金,确保专款专用,发挥投资的应有效益。

五是规范管理,确保有序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点多、面广、分散、建设和管理难度大。要严格工程建设程序,凡实施的建设项目,必须符合规划,必须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凡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水利厅审批的项目实施方案和实施计划,不得擅自调整、随意变更。要继续大力推广水利部六项管理制度,即“规划建卡、社会公示、资金报账、集中采购、工程监理和落实管理责任”。要让受益群众享有更多的知情、参与和决策等民利,要在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建设全过程中接受群众的监督;要在项目立项、资金使用、材料设备采购、工程建设招投标等关键环节加强监管,规范操作程序,增加透明度。让公权在阳光下运行,让公平在公开中实现。

六是加强管护,保障安全运行。这是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长久发挥效益的根本。各级水利部门是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行业主管部门,要明确自身职责,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工程建设以后的监管。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群众意愿,有利供水工程长久发挥效益的运营管理模式。要按照相关法规的要求,依法严格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制度,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饮水工程管护范围,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严禁各项开发活动和排污行为,对造成饮用水水源污染的企业应坚决搬迁或关闭,严禁新建、扩建影响饮水安全的建设项目。要切实做好供水设施的安全防范工作,为此我们按照水利部的有关要求专门下发了紧急通知,大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完善应急预案,做好预防监测,确保供水安全。

三、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十一五”期间,我省平均每年要解决15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并且列为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八件项目之一,任务非常艰巨。各级水利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要制订具体的跟踪问效、检查督查、奖罚激励以及责任追究等制度。认真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分工责任制,重点落实“四个责任人”,即县(市、区)政府主要领导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分管责任人,水利局长为直接责任人,业务科(股)长及分管工程师为技术责任人,切实做到责任到人。同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同合作,共同做好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扎实实行分级管理负责制,逐级落实领导责任与技术责任,将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决不能让各级签订的责任状成为一纸空文。

二是加强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关键是要建立多层次的质量监管保证体系。总结以往工程建设经验,我想有4项监管制度可积极推行:一是推行工程质量行政监督检查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巡视检查工程质量,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整改。二是项目法人负责制。严格执行全面监理制,质量终生责任制。三是专家评审制。凡是较大饮水工程都要认真做好水质、水量分析报告,由专家组进行评审论证,提交水利部门审批实施。避免出现水质、水量不合格。四是农民群众参与制。每处工程从规划、施工到验收,都有受益群众参与,自觉听取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三是加强资金管理,确保“三个安全”。要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严格实行财政专户储存制、专款专用制、项目报帐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资金控制;要加大资金监督检查力度,水利部门要积极配合审计等有关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工程竣工后,由审计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同时,要增加资金管理和使用的透明度,实行账务公开,严格实行公示制度,接受社会监督。确保项目资金安全、工程质量安全、干部队伍安全。

四是加强资源整合,提高供水保证率。一是各地在规划项目时,要结合国家对其它水利项目的投入渠道,整合资金,整合项目。如雨水集蓄项目、抗旱应急水源建设等,都可以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结合起来,以应对严重干旱或突发水污染事件时农民群众饮水困难问题。二是在水源短缺地区,可整合水资源,实行多村联供,井群联供,或者利用原有供水水源,扩大容量,延伸管网,增加调节供水能力,提高供水保证率。

第9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应急预案范文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监管网络建设

我区始终把食品安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把治理“餐桌污染”工作和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列为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调整充实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切实加强领导,完善食品安全协调机制。一是完善制度。制定了《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意见》、《区食品安全工作目标责任分解表》、《区重大食品安全应急预案》、《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有关文件;明确职责,加强信息沟通,建立健全区食品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强化各部门的协作配合。二是健全机构。在各镇(街道)建立了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各社区、村配置了食品安全协管员,进一步完善区、镇、村三级食品安全监测网络。三是经费保障。加强食品安全经费保障力度,2013年我区财政预算内投入食品安全专项工作经费60.27万元,为我区食品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了基础。

二、强化监督管理,落实食品安全监测机制

一是健全食品安全应急处置及风险监测体系。结合我区特点,制定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以及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按照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特点,分析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发展趋势,及时作出预警,并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此外,针对近年来各地出现的瘦肉精、染色馒头、豆芽菜、含邻苯二甲酸酯类物质问题产品(塑化剂)等食品安全热点问题,我区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制定全区主要食品抽检计划并落实监管部门抽检工作。同时,认真办理有关食品安全的人大建议和政协提案,今年来共办理区人大建议3件、政协提案1件。二是推进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全面深化食品安全系统追溯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农产品、肉类以及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通过在市区某肉制品企业开展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可追溯应急演练,从而提高我区食品监管人员、食品企业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处置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三是加强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辖区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摸排调查工作,加强对企业诚信信息的管理、记录,根据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每季度对大型商场、超市食品经营主体开展信用公开评价工作,及时向社会公布食品生产经营者信用情况,此外,邀请部分企业代表单位签订《商贸企业诚信承诺书》,营造良好商业氛围,有效的引导了辖区企业有序经营,规范了市场秩序。四是完善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我区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实施方案的通知》(明政办[2011]182号)文件精神,建立我区食品安全奖励机制,依托“12315”平台,积极拓宽社会监督有效渠道,强化社会监督,及时受理、处理申诉、举报,积极排除、解决消费纠纷,认真做好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预警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今年以来,“12315”共受理消费者申诉举报44件,立案查处2件,罚没0.9168万元。

三、层层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结合食品安全宣传月、宣传周以及食品安全道德领域突出思想教育和专项治理工作,扎实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四进”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公众食品安全法制意识、维权意识和健康意识,创造良好氛围。

1.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四进”宣传活动。

一是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围绕“食品安全,健康成长”的主题,开展中小学生“关注食品安全,抵制假冒伪劣”主题征文比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进学校等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安全、合理的饮食习惯,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强化学校食堂工作人员和周边餐馆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安全责任意识;二是开展食品安全进企业活动。围绕“持续推动企业食品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加快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工程”这一主线,农业部门开展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大型超市等现场咨询活动;质监部门开展企业观摩检查、“实验室开放日”、建设食品示范工程、“六好”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动员会等活动,强化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落实,突出示范带动作用,提升食品生产监管工作水平,保障食品安全。三是开展食品安全进农村活动。农业部门结合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六周年等活动,采取会议培训、设点咨询、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活动。在农业155网开辟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专栏,定期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知识、信息。四是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活动。各镇、街道发挥村(居)委会宣传栏和黑板报的作用,把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粮、油、肉、菜、蛋、奶、酒、饮料等食品做为宣传样例,对社区居民进行依法维权和科普知识宣传,提高居民食品安全科学消费水平和鉴别、抵制问题食品的能力。今年年来,共发放《食品安全法》相关资料、宣传单等4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1000余人次,出动宣传车20多台次。

2.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培训活动。

一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知识培训。组织开展全区食品安全监管知识培训班,重点对食品安全法的适用范围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及监督管理职能部门职责及违法者的法律责任以及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及食品安全事故处置进行讲解,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知识教育。二是加强食品安全经营者培训。区工商、质监、卫生等成员部门根据职责,定期或不定期举办行业内食品安全讲座和培训班。工商部门组织向生产经营者、消费者深入宣传《食品安全法》,共悬挂宣传横幅8条,印发宣传资料3000份;质监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培训班4次、悬挂标语横幅5条,组织市区组织市区232家次食品生产企业、五类前店后厂经营单位及各镇(街道)食品安全协管员共250余人次,宣贯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增强企业主体责任意识和法制意识,督促开展自查自纠、加强管理。卫生部门结合开展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和监管人员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制定和企业标准备案培训、餐饮食品安全监管和量化分级培训,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共发放宣传文件3000份,通过短信平台向辖区所有餐饮业主及各类公共场所业主发送短信6000条;各镇(街道)分别在各自辖区内组织从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以及食品安全基础知识等内容的培训,使科学规范生产、依法诚信经营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不断强化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

四、加强信息通报,构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管体系

一是加强信息通报和。加强各部门间的沟通联系以及对食品安全检测、预警信息的通报,不定期的向市食安办、报纸、新闻媒体报送食品安全信息,二是加强网络舆情监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舆情监管体系和舆情队伍作用,组织专人上网浏览小鱼网、今日网论坛等市内各大网上交流区,对食品安全舆情进行不间断监测,发现问题或隐患立即上报。如11月15日我区得知“闽牛乳业”网上有关投诉情况,立即形成网络舆情专报,并联系网站和消费者,对投诉情况开展调查分析。质监局直属分局立即介入调查,对闽牛乳业进行监督抽检,督促企业开展自查自纠,调查中发现是早晨未送完的牛奶未及时放回冷藏保鲜,下午继续配送,造成牛奶变质。我区对该投诉处理结果及时反馈,企业相关人员当面向其道歉,最后取得了消费者的原谅,并主动要求网站删除其的相关帖子,此外,督促企业吸取教训,强化责任意识,加强日常管理,采取有效整改防控措施,确保产品质量,杜绝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五、突出重点整顿,狠抓专项整治

今年以来,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与职能监管部门专项执法相结合,组织开展了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瘦肉精”专项整治、“地沟油”整治、禽类屠宰、农药兽药残留专项整治、农村食品市场、“查处无证无照经营八闽出击”等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加强节假日期间和重点时段的食品安全监管。抓好元旦、春节、中秋、国庆、世客会等重大节庆食品市场安全监管。组织工商、物价、质监、卫生、农业等执法部门,加强对各大市场和超市如综合市场、综合市场、列西农贸市场、高岩市场及列东百货、好多多超市、万福隆超市等食品销售网点的巡查力度,以禽肉、调味品、儿童食品、茶叶、水发产品、蜜饯、酱菜等食品为重点,重点查处无证照生产加工食品、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使用有毒有害物质浸泡水产品、掺杂使假、销售农药残留超标等违法行为。

2.开展禽类屠宰专项整治。我区针对市区人大再跟踪检查发现的问题,抓关键环节,突出重点,一是迅速召开会议,成立由农业、工商、卫生、质监、城管办、城监大队、宣传部、各镇(街道)等各职能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专项整治行动小组,研究部署,明确分工,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开展食品安全联合执法专项整治行动。先后多次组织农业、卫生、工商、三产、城监、街道等部门,深入列西新村3排的禽类宰杀点、牡丹路早市和北路临时占道市场等地进行突击检查,规范其脱鸭毛宰杀加工行为,对市场上禽畜产品等食品来源进行追索,保障上市禽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三是加强日常监管,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农业、卫生、工商、质监、城管办、城监大队等部门以联合执法专项整治行动为依托,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对4家禽类屠宰点,15个早市点和满园春夜市和列西五四路夜市2个夜市大排档开展每日巡查,形成常态化管理机制。截止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1443人次,巡查食品加工小作坊、流动摊点、临时早市、夜市大排档等1843家,发放宣传材料500余份。

3.开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一是深挖食用农产品种养殖和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中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各监管部门对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企业非法添加很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以及对食品添加剂生产、流通企业使用和销售含有不符合法规标准的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进行全面检查。二是规范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流通行为。督促生产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严格生产许可条件,规范食品添加剂标签和说明书,严厉打击无证生产食品添加剂的行为,共抽检产品、原料及所用食品添加剂8批次;三是提高防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加强对农产品种养殖环节农业投入品管理,加强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监管,督促餐饮企业落实食品添加剂采购索证索票制度和食品添加剂使用、保管制度。

4.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一是以生猪、肉牛、肉羊为重点,全面强化饲料、养殖等环节监管,依法从严惩治“瘦肉精”违法犯罪行为。二是加强宣传。发放、张贴《区农业局畜禽健康安全养殖致畜禽养殖业主的公开信》、新修订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宣传资料43份,召集规模畜禽饲养场业主、村级防疫员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102人次,与各畜禽规模养殖场签订《畜禽健康安全养殖承诺书》74份;三是加大对生猪养殖场的执法力度,加强档案管理,定期不定期检查药房和饲料仓库,对中、大猪实行生猪尿样快检,尿样快检呈阳性,立即抽样送检,做到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2013年出动执法人员78人次,检查养殖场26场(次),现场快检“瘦肉精”52头份,抽检兽药样品3个,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5.开展“地沟油”整治、餐厨废弃物管理和食用油综合治理。农业部门加强了以餐厨废弃物为原料加工的畜禽、水产饲料产品的监管,重点对养殖场、饲料生产企业进行了监督检查;质监部门加强对以畜禽肉为原料的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对疑似问题原料和产品进行抽检。今年我区2家企业与有资质废弃物处置机构签订处置协议,检查相关生产企业31家次,签订食用油质量安全承诺书7份。工商部门开展了流通环节经营食用油的监管,出动执法人员60余人次,检查超市、食杂店、农贸市场等300余家次;卫生部门监督餐饮服务单位建立并严格执行食品原料采购查验和索证索票制度,规范餐厨废弃物管理,对餐饮单位的食用油进行食品安全抽检,共抽检10家单位的食用煎炸油,对抽检不合格的2家单位进行了行政处罚,处罚金额共4000元。

六、强化措施,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管。

我区抓住关键环节,突出重点治理,加大监管力度。一是抓源头,重点加强标准化基地管理。农业部门以开展查处无证无照“大排查、大整治百日会战”专项行动、农资打假和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活动为抓手,加强对农药兽药残留监控,开展了蔬菜水果禁限用高毒农药专项整治、生鲜乳违禁物质专项整治、水产品禁用药物和有毒有害物质专项整治等活动;加大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畜禽疫病的预防和控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程和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从生产、流通、销售全方位监管。今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289人次,检测蔬菜样品240个,稻谷样品10个,水果样品10个,样品合格率达100%,从各大超市、农贸市场、蔬菜及生猪基地,抽检猪肉、牛肉、鸡肉等农产品149批次,检查鱼苗养殖场1个,鳗鱼养殖场2个,对1家养鳗场经营主体变更未备案情况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源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今年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区出口鳗鱼质量安全示范区通过部级出口鳗鱼质量安全示范区考核组验收。二是抓生产加工,重点加强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质监部门采取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全面检查、组织约谈相结合的方式,突出重点,强化乳制品监管,引导企业强化原料管理和处置,对生鲜乳、原料乳粉、成品、含乳食品开展风险监测267批次;深入开展瓶桶装饮用水专项整治,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对全面检查区3家饮用水企业,抽检饮用水32批次。此外,紧盯热点焦点,对“两超一非”、羊乳制品、食用明胶和其他胶类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变性淀粉、香肠肠衣、“地沟油”、食品用塑料包装制品、酒类打假、打击治理走私冻品、“土笋冻”明胶使用情况排查、超许可范围生产食品和违法标识标注行为等开展专项检查,今年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209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83家次,下发整改通知书8份,整改完成率100%,立案查处食品相关违法案件4起,处罚2.5万元,受理投诉举报3起,办结率100%,年审QS证14家。三是抓流通,重点加强索证索票制度。工商部门强化行政指导,运用信息化手段,实现食品“索证索票”、“跟踪溯源”、“巡查监管”三项功能有机结合。同时,做好批超对接和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示范点建设工作工作,现已有14家超市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全面执行进货查验制度,5家超市为今年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可追溯示范点创建单位;此外,整合资源,依托快速检测平台,加强食品流通监管,做到每周有巡查,月巡查达到10户100个品种批次。进一步规范农贸市场食品经营者经营行为,提升农贸市场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今年以来,我区已累计发放食品流通许可证1932本,立案查处各类食品案件45件。四是抓消费,重点加强餐饮业卫生管理。卫生部门开展日常巡查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开展了鲜肉和肉制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学校幼儿园食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一次性筷子专项整治,集中式消毒餐饮具监管专项整治,农村及旅游景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等各类专项整治行动,此外,结合开展文明餐桌创建、监厨、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以及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加强对创建等级工作,加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落实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提高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效能和水平。今年来,共出动监督员、协管员1329人次,检查餐饮单位4742户次,对辖区612家餐饮单位监测餐具消毒效果5439份,合格率为81%,下达监督意见书89份,限期整改45家,落实整改36家。张贴餐饮服务单位单位卫生监督公示牌70张。在餐饮单位中发放公共用品消毒记录本600本,对300家单位的生熟砧板进行贴标识区分;共受理餐饮服务许可340件,办理餐饮服务临时许可证39件,办理从业人员健康证及培训7000余人;对3家餐饮、食堂单位进行了行政处罚,共罚款金额9600元。

七、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表现在:监督治理工作开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和农村监管相对薄弱,工作量大面宽,监管力量不足,存在监管空白点,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部分食品生产者的主体责任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日常管理和风险防控不到位;生产加工小作坊、小餐饮店、食杂店点多面广,卫生条件差,仍有无证无照经营现象,彻底解决难度较大;农村个别小食杂店索证、索票、进出台账等制度的落实与规范还有较大差距;食品安全专项经费,特别是检查经费和专项协调经费仍投入不足,离省上要求检测经费50万元,专项协调经费10万元的差距还很大。

八、明年工作打算

根据省、市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部署和我区实际,下阶段我区的食品安全工作要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努力实现五个方面的新突破:

1.强化食品安全源头治理要实现新突破。一是要严把市场准入门槛,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稳步提升食品企业素质。二是要加强对无证无照的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的规范引导,加强整治、引导和服务,督促和帮助其改进生产经营条件。三是要全面建立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信用档案,推进食品行业诚信体系建设。四是要继续抓好以肉品质量安全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2.食品专项整治要实现新突破。继续开展食品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抓好肉、蔬菜、奶制品、水产品、饮料、酒等重点品种和城乡集贸市场,机关学校食堂,医院周边、学校周边和旅游景点周边等公共场所的食品摊点等重点部位,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商品的不法行为。加大对地下生产加工黑窝点和假劣食品的打击力度,保持食品安全监管的高压态势。完善有奖举报制度,增加打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制售假劣食品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惩处,增强对违法分子的震慑力。

3.食品安全监管要实现新突破。一是要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检测能力,加大经费投入,强化联合执法抽检,进一步提高排查隐患的能力,并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出厂检验制度。二是要不断完善风险监测网络,扩大监测范围和样本量,加强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完善风险监测评估体系。三是加强队伍建设。要继续加强基层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及监管部门建设,落实基层食品安全责任,推进基层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建设,延伸监管网络,完善区、街道(镇)、村(居)全覆盖立体式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