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

低碳技术的应用精选(九篇)

低碳技术的应用

第1篇: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字:建筑业;低碳建筑;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随着全世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都在进行着大量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践。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新建筑数量最多,建材耗用量最大的国家,与此同时,能耗问题就显得尤为突出。目前,在建筑行业中,高能耗及高污染的现象十分严重,所以发展低碳节能环保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纵观建筑的键能减排历史,我们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直观强调建筑节能阶段;强调能量在建筑中的保存阶段;建筑能源高效利用阶段。现在社会上普遍提倡的是“提高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率”,这是理念是在保证建筑的舒适性的前提下,利用科学手段进行能源合理规划,从而达到能源的使用效率的目的。

2.低碳建筑技术的应用

2.1低碳建筑技术应用的重要性

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庞大的建筑市场,全国的建筑总面积已经远远超出400亿平方米。但是,我国单位面积建筑能耗较高,在未来的几年内,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为16-20亿平方米,到2020年为止,总新增量约为200亿平方米。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能耗还在持续增加,并且将会成为未来20年能源消费的一个主要增长点。

未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低碳建筑技术势在必行。因此,我们继续要构建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建筑碳排放量化体系,并将碳排放量公之于众。研究和应用低碳建设技术,对于构建建筑物低碳集成技术,得到有效的低碳评价体系,实现低碳建设信息的可视化、智能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推进低碳建筑技术,不仅仅对于我国在2020年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对未来全球气候的改善和提高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2.2低碳技术在建筑中的构想

当前社会技术不断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数不穷,针对低碳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当前有如下几种构想模式:

(1)太阳光和遮阳板的使用。太阳能集热器能够吸收太阳辐射出的能量,利用这个功能,我们可以将冷水加热,并且储存在配有保温结构的水箱之中,通过控制温差循环达到24小时热水供应的目的。在庭院中设置太阳能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小部分地进行存储,当夜晚来临时可以应用其进行小区和街道的照明。

(2)建筑物朝向选择与通风。对于楼宇的设计可以采用空间对流方法,例如南北对流,窗户对流。利用自然条件下,建筑湿热过程中的双线传递,从而达到空气流通的效果。东南朝向最好,能够同时达到南北对流则为最优方案。楼宇朝向选择的基本原则是:冬季避开主导风向并尽可能多的获得日照,夏季防止太阳辐射并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

(3)可循环材料的使用。对于建筑材料来说,尽量选择那些高性能、低耗材的材料,例如轻钢结构,其空间形体灵活,重量仅为传统材料的1/4,并且能够压缩建筑周期。不同的地区,气候环境的不同会影响建筑材料的选用,应该因地制宜地选取本地的低耗能建材。

3.低碳建筑技术推广的相关因素分析

3.1低碳建筑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1)推广机制尚不够完善。在2007年,政府相继颁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正式提出能源多元化发展战略,并且将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列为重要战略地位。近些年,一些大城市或大的项目中,也进行了低碳建筑技术试点研究,例如上海沪上生态家项目、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构建。这些应用了低碳建筑技术的成功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同时也证明了低碳建筑技术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和公民都开始关注低碳建筑,注重生活中的节能减排。

但是由于我国在低碳建筑技术研究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低碳建筑的政策和机制热闹过就处在构想和策划之中,没有全面落实,这一点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尽管在上海等城市进行了低碳建筑技术的应用,但本质上来讲我们仍旧处于探索阶段,我国的节能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还远远超标,也没有成熟的运行体制和技术图,也没有非常严格清晰的低碳建筑评价对照标准,这使得我国在低碳建筑技术推广方面阻力重重。

(2)对于推广技术存在认识误区。何为低碳,是很多建筑商至今没有明确的一个问题。有些地方盲目追求低碳或者零碳,大量地从国外引进不适宜本国地区建筑环境的高档材料,造成了造价高、资源浪费的严重错误。比如北京有些地区为了推广“低碳住宅”,在建筑的过程中取消了阳台,而后每户送一台烘干机,同时在建筑外层安装太阳能电池,这些的造价成本远远高于一般性住宅,是严重的能源浪费。

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低碳建筑的目标是低排放、节能,并不是要应用很多高科技,也不仅仅是绿化环境那么简单,更不等同于造价高、资源浪费。

3.2低碳建筑技术推广方法的建议

为了推广低碳建筑技术,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获得启示,我们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政府主导、公众参与

政府应从宏观的角度惊醒制度的规划和政策的引导,确定合理的减排目标,并围绕该目标制定合理的减排措施。为了保证措施的全面实施,政府也应该同时建立可靠的监督体系。分析发达国家的低碳建筑技术的推广措施,无论是何种经济体制,政府在低碳建筑技术的推广过程中都扮演者主导的角色,对于节能减排进行有效地干预。

充分调动公众热情,让市民深刻了解低碳建筑的含义和重要性,加大宣传示范力度,让节能减排技术深入人心,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低碳技术带来的良好生活品质,进而认可低碳建筑技术。

(2)加强法律保障,制定合理优惠政策。分析国外先进的经验可以得出,他们在推广初期就着手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并且与时俱进地修订和完善,做到低碳建筑技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通过明确低碳建筑技术过程中的具体程序,明确各个阶段的节能减排目标,从而达到整体节能的目的。

同时,政府应该出台系一列鼓励低碳建筑住宅发展的税收补贴政策,包括必要的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等,调动开发商、建材商、消费者三方的积极性,为全过程的低碳节能目标做出充分的努力。

(3)重点研发新技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着重研究低碳产业发展技术,着重以节约能源为首要目标进行低碳技术的发展,从而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开辟新能源,例如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风能等。

(4)积极开展试点工作。纵观国外的低碳技术发展,我们可以得出,在其全面推广以前,都进行试点工作。通过某一项目的成功实施或者某一城市的节能效果,带动其地区或全国的节能水平,试点工作对节能减排的低碳建筑技术的推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总结

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温总理曾向世界作出承诺,中国2020年的GDP能源消耗减排量将要比2005年减少40%~50%。在这个总目标的引领下,全国各行各业都进行了低碳减排措施,建筑业作为最具有节能减排潜力之一行业也将开始其漫漫的减排之路。

通过本文的论述不难看出,低碳建筑的发展在国内外都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为了追赶国外发达国家的脚步,我们必须尽快构建相关的机制体制,完善管理模式,从低碳目标规划、低碳技术保障、低碳组织保障等各个方面进行低碳体系建设。在建筑过程中必须从建筑的外部条件、建筑主体和技术设备三个方面共同努力,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中国已经迈开了节能减排的脚步,逐步发展低碳建筑技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的低碳建筑技术一定可以赶超发达国家,给人们生活质量带来真正的改善。

5.参考文献

第2篇: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低碳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应用

前言:低碳技术,是指通过对现有的资源使用方案进行改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来达到减少资源消耗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的。园林工程的成本较高,但通过对现有工程技术的改进可以使得其对资源的消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大降低,从而达到预期的节约目标。低碳技术在园林工程有众多应用,本文只粗略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方案,希望相关研究人员能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积极学习成功的案例,在实际施工中努力创新,为实现园林工程的低碳节约目标而奋斗。

1、低碳技术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方案

1.1根据园林工程地形特点节约开支

园林工程不同于其它工程,该工程中人为的建设不一定占据主导地位。相反,园林工程强调的是生态美、自然美,因此,人为施工对园林工程的建设不一定起到正面的作用。对于园林工程来说,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场地原有的地形是十分重要的。地形是园林的基底,也是园林其他元素的载体。在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地形塑造占园林建设投入的比重较大,因此,减少地形塑造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园林工程,充分利用设计场地的原有地形能有效节省资源。而且还能减少对于现有地形、地势的破坏,最大程度减少了对园林地区现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就是要依山就势、挖池堆山,通过对园林区现有资源的利用,大大降低了施工中人工或机械挖方、填方的投入,这样不仅节省了财力、人力、物力,减少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也保护了原有的生态环境,一举两得。

1.2合理利用水生植物

园林池塘的建设是园林工程中重要的一环,池塘的建设成本较高、资源需求较高,对池塘工程进行低碳化的施工就尤为重要。在池塘建设中,净水设备的购入往往会消耗高额的资金,而实际上,如果能够在池塘内部建立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凭借水塘内众多水生植物的自我净化能力,是可以大大减少净水设备的使用的。

水生植物包括挺水植物 、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将它们搭配种植,可使水体成为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保持水质良好。水生植物有净水的作用,如芦苇、菖蒲、石菖蒲和美人蕉等,芦苇能够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对保持水质有重要作用。使用水生植物可以减少园林工程建设资金的投入,还可以增加园林工程的自然美感。水生植物还可以吸收园林内产生的二氧化碳,保持园林内良好的空气质量。

1.3合理利用园林内的水资源

节约水资源一直是众多低碳工程的重点,园林工程也不例外。在园林工程的设计阶段,设计人员需要仔细规划好工程内水资源的节约方案,尽最大可能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在施工过程中,应该积极使用绿色环保的节水材料,如在园林广场和道路铺砖使用透水性良好的铺砖,使屋面排水和地面排水尽量渗入地下通过自然讲述来缓解地下水的压力。水在没有经过处理就流入到河流之中也会给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因此在设计时要进行合理布局,可以充分利用道理两边的绿化地带,这样雨水就可以在绿化地带进行充分过滤后再流入河中,绿化地带对雨水的吸收也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并且储备一定的地下水。如果园林工程内无法对集中的地表水处理,可以采用人工湿地新技术来达到预期目标,人工湿地可以使无法渗透的自然降水流向具有集水功能的人工湿地,在湿地中自然降水可以下渗补充地下水,能够有效减少抗旱排涝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同时,人工湿地可以调整现有园林工程的格局,为一些物种提供栖息地,使园林工程更加具有生态感;除此之外,人工湿地还可以调整园林内部的温度及湿度,从而使园林工程拥有较好生态环境。

2、采用新型的技术实现园林工程的低碳化

2.1巧用LED光源和太阳能发电减少园林内照明耗电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越来越快,各行各业对于电力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如何对电力资源进行节约也逐渐成为人们需要重视的问题。在园林工程中,可以通过利用LED光源和太阳能或风能发电,来达到较好的节能效果,从而使得工程更加低碳。LED照明灯可以有效地节省电能,其光线也十分缓和,在夜间照明可以带人带来温馨的感觉,适合营造园林内部良好的氛围,因此是很好的选择。而在园林工程中,有着较多的空地,适合太阳能或风能发电。同时,太阳能或风能发电能够给园林工程内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能够提高园林工程的整体感。因此,在园林工程中积极使用LED光源和太阳能发电是不错的选择。

2.2新型的喷灌技术节约园林内水资源

园林工程中,对植物进行喷灌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传统的喷灌技术不能针对不同植物调整喷水量,不仅会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而且容易造成园林内湿度过高,不利于营造较好的园林环境。因此,使用新型的喷灌技术就实为重要。在对园林进行维护时,维护人员需要采用科学的灌溉技术,如覆膜地面灌溉、波涌灌水技术、多孔软管灌溉等,这些喷灌技术与过去的大面积灌溉相比,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水,而且根据不同植物的不同需求喷灌以不同量的水,最大程度满足园林内植物的需求。因此,应在园林内大力推广喷灌、微喷灌、地下埋管滴灌、自动控制喷灌、渗灌等新型节水灌溉技术。根据不同类型的植物采取不同的灌溉方法,以大量降低后期养护管理用水。

2.3积极研究新型的低碳节约技术

在园林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除了上文所提及的几种低碳节约方案,其实还有着众多的方案可供选择。希望广大的园林设计人员能够在园林工程中注重可再生、新能源的开发与应用。在工程中积极应用可持续能源新技术,例如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的发电来实现低碳节约的目标。对于园林工程内部的照明设计,一方面采用太阳能光伏发电的路灯来减少电力的消耗,也可以使用新型的LED灯光来达到低碳的目标。园林工程中有许许多多的地方可以应用节能减排技术,希望人们可以积极利用新型的技术,来实现园林维护、园林建筑及日常活动的节能减排目标。园林工程的低碳节约减少是一项重大的项目,希望广大研究人员能够积极重视对于新型低碳技术的研究,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3、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使得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对于园林工程来说,可以通过对其工程技术的改进而使工程的成本大大降低。例如:通过利用园林工程现有地形,减少再建造的成本;通过合理配置水生植物,达到良好的净水效果,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资金投入,也可以增加园林工程的生命力。本文通过对低碳技术在园林工程内部的应用方案进行分析入手,讨论了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的方法,希望能够个相关从业人员以帮助。

参考文献

[1] 聂磊.关于建设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研究[J].广东园林 ,2011(4):64-68.

第3篇: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低碳友好技术 低碳经济 博弈

中图分类号:X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092-03

一、引言

据IPCC第四报告,随着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持续改善,人类高碳消费也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和气候灾害频发等。在现有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已经无法继续维持这种消费模式的延续,发展低碳经济,提倡低碳消费和低碳生活成为我们的主要选择。目前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镇化建设阶段,随着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势必带来能源消耗逐渐增加。据测算,我国的碳排放将会在2020年达到顶峰,高达84亿吨。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再次提出了“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并且提出要“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可见,“十二五”期间我国对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的要求更加严格。低碳技术,能有效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已经成为很多国家迈向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和必经之路。“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建设各领域各环节,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于2010下半年启动了低碳省和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刚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突出强调了要“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但由于我国低碳发展起步较晚,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推进我国低碳发展,须重视并借鉴国际有效经验,建立健全低碳法律法规体系,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加强低碳科研的支持力度,强化低碳政策的执行效力,创新低碳理念、制度和标准。研究表明只要措施得当,低碳环境友好技术的国际转移也是可以实现的。低碳技术主要包括预防污染的少废或无废的工艺技术和产品技术,例如:太阳能、风能、核能、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等。在采用低碳技术过程中涉及到的利益主体有政府、企业和个人。博弈分别在企业和政府、个人和政府、个人和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企业和不采用低碳技术的企业之间进行,其关系模型见图1。

发展低碳经济,个人、企业和政府的影响最重要。笔者以低碳技术或产品在个人与企业之间采用过程中的行为决策为例进行博弈分析,并针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策略提供建议。

二、博弈模型的建立

1.博弈各方的目标。政府的目标是为了在发展过程中减少碳排放,减轻环境压力。因此政府制定措施或政策来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低碳技术或者低碳产品显得尤为重要。将所有企业看做一个整体,作为博弈的一个参与者。企业作为盈利单位,很容易受到新技术或设备的“锁定效应”、成本和风险的影响,因此在引进新技术过程中企业会做出慎重的考虑。假设把所有的个人看做一个整体来参与博弈。作为消费者,个人对低碳产品主要考虑其价格,耐用程度,便于使用和维护,以及与后续节能产品和设备的通用性。

2.模型假设:(1)博弈模型中的假设条件如下:①所有参与人都是理性的,以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为目标;②参与者都知道博弈规则,并且拥有共同知识;③博弈在个人与企业、个人与政府、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2)企业之间博弈额外的两个假设条件:①企业在决定是否使用技术过程中受到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大小和企业投资收益情况的影响;②采用低碳技术与不采用低碳技术的企业之间在抢占市场份额方面存在直接博弈。

3.参与人的策略选择:(1)个人的选择:假设个人采用的是普通产品(包括普通的煤炉、家用电器、取暖设施等),其效用为u1(指节能收益与节省的时间边际收益的和),成本为c1,如果选择“采用”新产品,其效用和成本分别增加ui、ci(其中ui>ci),政府的补贴为I1(I1>ci)。(2)企业的选择:假设企业的正常利润为r1,成本为c2,税金为R1。如果企业采用了新技术组织生产,成本、利润和税款分别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cj、rj(rj>Rj)和Rj,企业将会得到国家的政策、税收和资金的支持,总额为I2(I2>cj+T)。企业技术引进的相关费用共计T(rj>T)。(3)政府的选择:假设政府效用为u2(包括消费者剩余,国内环境效益和个人、企业对政府的信任),从企业得到的税收为R1,监管等各项费用之和为g1。如果政府分别给个人和企业提供了补贴I1、I2,政府效用增加uk(uk>Rj),增加税收Rj(Rj>I1-I2+gk),同时监管费用增加gk。

三、博弈模型分析

四、可行性建议

从上述四个主体博弈收益矩阵分析可以看出,只要政府、企业和个人三者互相合作,对低碳技术的采用起着重要作用,且实现参与主体效益最大化。影响低碳技术和产品在个人、企业和政府之间采用的主要因素有:(1)公民的消费方式、理念;(2)企业投资的机会成本与收益;(3)节能产品技术的创新与推广;(4)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支持及财政补贴力度;(5)企业对低碳技术和环保意识的认知程度和责任。根据上述博弈结论与社会现实,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如下建议:

1.政府角度。(1)逐步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及监管制度。近年来,我国先后制定了《电力法》、《煤炭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以及《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能源效率标识管理办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低碳经济立法,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措施大多靠政策引导,法律层面依旧是空白。更何况法律法规促进了节能减排,为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扫除政策障碍,因而,推进低碳经济立法刻不容缓,如此方能促进低碳社会和两型社会的建设。在此同时逐步建立完善行政监督考核制度为主,社会舆论和人民监督制度为辅的有效约束监管机制。(2)把采用低碳技术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采用低碳技术并推广势必要影响到政府及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政策的执行等过程中都会打折扣,因此,把低碳友好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提升到国家层面的高度,政策执行才会取得显著效果。(3)制定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计划。现行的财政分税体制不适应低碳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因为中央与地方财权事权不同步,不相适应,对该技术的推广实用产生了强大阻力。因此必须实行财政体制的改革,增加对采用新技术的企业和生产低碳产品的企业进行财税补贴,同时提高高耗能、高碳排的行业和企业的税收水平,加快落后产能的淘汰和新技术的推广。(4)加快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于2009年启动了新兴产业创投计划,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规范管理,支持创新”的原则,与地方政府合作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要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1.4%,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要加快我国的产业优化升级;加速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落后产业;加大对清洁和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的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核电产业,优化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和能源服务业,尤其是要加快节能环保型服务业发展。(5)完善碳交易市场及相关制度建设。目前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尚不充分,功能不完善,必须加快完善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监管制度,以行政考核为主,舆论监督为辅。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这是增强企业创新动力的重要措施。引进碳排放量化机制和环境税,通过不断加强环保宣传,采取有效措施量化个人和家庭的碳排放量,分配排放指标,设置差别征税制度,对超出生存需求的排放量,根据所超额度予以征收相应的税款来强制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环保意识。

2.企业角度。(1)增强企业对低碳技术的认知程度,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也即企业要切实履行自身的环保责任,参与到低碳社会的建设中来。企业积极的参与新技术推广应用,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对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贡献。(2)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提高企业节能产品的技术含量。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大型企业要根据我国国情,开发出适销对路的新能源设备,加快对节能产品核心技术的消化吸收,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产品体系,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这对降低节能产品价格、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利润率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加大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发展支持力度,充分激发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活力。(3)树立品牌形象。也即所有采用低碳技术的企业生产的任何一种产品都应该追求其市场的最大效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的最大化。通过培养自己的品牌,给消费者和客户留下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并在此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品牌效应。

3.个人角度。(1)树立低碳生活理念,提高自身环保意识。我国目前环保呼声较高的,多是城市居民和一些深受环境污染所害的农村居民,但对于占中国大多数的农村和乡镇居民,环保意识淡薄,污染仍然较为严重。根据节能手册,采用先进的节能设备和节能型家用电器,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回收,都是低碳生活的具体表现。缺乏共同的努力,个人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力量是很弱小的。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基于区域、行业、共同的兴趣和智慧成立一些低碳社团,携手共建低碳家园。同时建立相应的废弃物回收和堆放措施,可以有效的减少碳排放,也提供了就业岗位、教育和改善环境等一些积极的社会效益。(2)改变消费高碳消费方式,形成低碳消费观念。由于目前我国在低碳方面的宣传和各方面的制度的不完善,致使我们的低碳意识淡薄,在广大农村地区,知道低碳一词的人很少,更不用说有低碳消费观念和低碳消费方式的存在。必须通过宣传,加强对低碳知识的学习,逐渐使低碳消费意识深入广大消费者的心中。

五、结论

通过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对个人、企业和政府三个低碳友好技术应用主体、四个博弈模型的分析表明:在低碳友好技术的应用中,且三个参与主体努力与合作是低碳技术在我国推广与应用的重要力量。在“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保持经济一定的增长速度,低碳友好技术的采用,对积极促进经济方式的转变,形成新的产业,带动新的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Word Energy Outlook 2009》.世界能源展望2009版,2009.11.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欧训民,张希良,王若水.低碳环境友好技术国际转移博弈论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4.田晨.低碳生活是一种更好的生活方式[J].世界环境, 2008(2)

5.聂资鲁,李跃勇.推进低碳经济立法刻不容缓

7.史丹.转变能源发展方式的五条主线省略/st/xhjj/201103/t20110307_71165.htm

8.史东明.中国低碳技术经济的现实问题与运行机制[J],经济学家,2011(1)

9.国家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Z],2009

10.Heiskanen E., Johnson M., Robinson S. et al., Low-carbon communities as a context for individual behavioral change[J]. Energy Policy, 2010, 38(12): 7586-7595.

11.刘同应.加大乡镇环保宣传力度[N].中国建设报,2002.5.9

12.Couth, R., Trois, C. Carbon emissions reduction strategies in Africa from improved waste management: A review [J]. Waste Management, 2010, 30(11): 2336-2346.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2;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山东淄博 255049)

第4篇: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建筑施工 节能减排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1 低碳经济的概念及与建筑的关系

所谓“低碳经济”,即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以下简称“三低”)最终实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有资料表明,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储量

将分别在4O、6O和i00年左右消耗殆尽!然而地球上人口在不断增长,经济在不断发展,资源枯竭、大气污染和气候变暖等资源和环境问题摆在人类面前。旧有经济模式,即利润最大化、产量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的经济模式势必消亡,必须在充分考虑资源、能耗和环境等自然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发展以三个最大化为标志的经济,否则人类的活动将危及自身生存的基础,于是低碳经济这个新的经济模式就应运而生了。

这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波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新趋势。

低碳经济的概念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和石化等国民经济诸多部门以及再生能源、新能源开发和煤气油开采技术改进等多项新技术。建筑行业是消耗资源、能源以及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的大户,如目前我国的建筑物,主要为钢筋混凝土的结构形式。有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建筑业耗钢1.43,fL~g、耗混凝土15亿m。,且逐年在增加,它直接或间接消耗大量的能源以及造成大面积的环境污染,排放大有毒有害气体。又如建筑物的隔热保温,也是一个量大面广的耗能问题。

因此说建筑行业是低碳经济最大的障碍并不为过,建筑行业要对人类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就必须尽早在“三低”方面狠下功夫,以适应低碳经济的需求。

2 在建筑施工中推广应用新技术

为加强对全国推广应用建设新技术的指导,积极培育和引导建设技术市场的发展,加快建设事业科技进步。国家建设部于2004年了“建设部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的218号公告(以下简称公告),公告详细列举了208个推广或限制或禁止的技术项目,并写明其性能和适用范围等,技术项目包括推广157项、限制31项和禁止2O项。这些新技术,有的能节省资源,有的能节省能源、减少污染、减少有毒有害气体排放(以下简称节能减排),有的能提高质量。

有的能节约资金等等,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以低能耗、低污梁、低排放为基础,符合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适应低碳经济的需求,可见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

具有十分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针对具体的建设项目,对照公告中的新技术项目,推广应用了部分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上海市东方城市花园住宅小区中,推广应用了HRB400级钢筋和现浇空心楼板等新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3 推广应用实例分析

(1)上海市东方城市花园二期工程,占地27 hm ,总建筑面积56.80万m ,共有38幢高层、小高层住宅和地下车库以及公建等,筹建开初就围绕技术节约课题收集资料,走访钢厂、钢贸公司以及设计、施工和科研等单位,了解高强钢筋的技术、质量、供应、应用和价格等情况,酝酿工程应用HRB400级高强钢筋。当时遇到不少困难,也冒了不小的风险,如当得知此类钢筋96年规范不允许电渣压力焊,而新规范又没出来时,即聘请国家有关规范组专家作指导,调整了焊接参数,做了一大批此类钢筋书14~32 mm的电渣压力焊试验,取得了成功,并通过了上海市科技鉴定,允许在新规范没有出来之前在试点工程上应用。又如新钢材的供应问题,一旦工地开工,有数千工人施工,每月的钢筋供货量将达数千吨,万一供货缺档,工人窝工,工地停工,影响施工进度,谁来负责?又如价格问题,钢筋价格月月在变,万一此类钢筋价格高过传统的HRB335级钢筋,且超过~定限度,会给业主造成损失。针对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事先作了详细的调研和确切的分析,都一一予以化解,得到了业主方领导的理解和支持,最后统一了思想,决定采用,即在该工程螺纹钢筋选材上,除 16 mm的钢筋仍用HRB335级钢筋外,其他直径的全部(约4万t)采用HRB400级高强钢筋。两年多的施工实践表明,采用此类高强钢筋质量保证、供应畅通、施工顺利、效益显著。为作出确切的技术经济分析,业主方会同设计和施工单位一起做了新旧配筋方案的详细对比,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得出该工程应用HRB400级钢筋与以往常规HRB335级钢筋相比,可节省钢材4619 t、节约资金1567万元,该分析已作为科研成果通过了上海市级科技鉴定(评审)。

据有关资料:每节省1 t钢材,可节省电能300 kw・h、标煤0.7 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O.63 m ,那么该项新技术仅在这一个工程上应用,就可节省电能138万kw・h、节省标煤3 233 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 910 m 。如果就这一项新技术在全国每年兴建的建筑上推广应用,一年的节省资源、节能减排以及节约资金的效果就十分可观了,这是一项适应低碳经济的有力措施,可见新技术的威力之大。

我们在这个工程上还推广应用了“公告”中列举的其他新技术,如有机垃圾生化处理、垃圾压缩处理、箱式变压器、外墙外保温、中空玻璃铝合金窗、节水型坐便器、部分中水回用、试点现浇空心楼板、土钉墙支护、给排水钢塑管和塑料管、钢筋机械连接、竖向钢筋电渣压力焊、预拌混凝土、新型防水材料和小区智能化系统等二十余项,在节省资源、节能减排等方面同样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江苏省宜兴市海德名园工程,占地14 hm2,总建筑面积2O.40万m ,是一个高层、多层住宅、别墅和地下车库以及公建等的住宅小区,在工程中为适应低碳经济需要,重点推广应用了“公告”中的HRB400级钢筋和现浇空心楼板两项新技术。工程上有两个大型独立式地下车库,地下~层,总建筑面积18 982 mz,其顶板采用现浇无梁空心楼板结构,楼板设计遵照国家“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结构技术规程”(CECS:2004)执行。楼板跨度6;

6 m x(5.8+7.3+5.8)m,活荷载30 kN/m 。空心楼板厚度为350 mm,有1 500 mm×1 500用m×600 mm的柱帽,空心板做法是采用预埋薄壁封头水泥纤维短管,由专业厂家生产,短管外径250 mm,中距300 mm,端头间隔100 mm,长度1 500 mm及以下不等。施工时必须正确定位且牢固固定之,以防浇筑混凝土时短管上浮,造成质量问题。空心楼板节省资源,即节省钢材和混凝土(水泥、砂、石、__水等),进而节能减排。按该地下车库1万m 计,可节省电能9万Kw・h、节省标煤196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75 m,(这里仅计算节省钢材和水泥的结果。每节省1 t水泥,可节省电能I10 kw・h、节省标煤O.2 t、减少二氧化碳排放O-18 m )。若按我国已推广应用的数千万mz空心楼板来测算,那它的节省资源、节能减排、节约资金的效果就相当可观了。

现浇空心楼板还是一种节约型结构,与实心楼板相比,它降低了结构自重,减轻了地震效应,同时还改善了隔热保温和阻声性能以及减少温度收缩裂缝,还能节省资源、节能减排和节约资金。与一般梁式楼板相比,能降低层高、节省天花吊顶等,还能节省资源、节能减排和节约资金。当楼板的跨度或荷载较大时,现浇空心楼板可加入预应力技术予以适应,其跨度有做到24.6m以及20.16×30.6 m的。因为其结构合理、经济。有学者把现浇空心楼板加预应力称之为完美结构形式。

现浇空心楼板,由于性能优异,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适应低碳经济的需求,十多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已在二十多个省、市 自治区的数千万m 建筑中得到应用,相信今后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4 推广应用新技术与低碳经济

通过上述推广应用建设新技术的工程实例,可以说明新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有着它的先进之处,有的能节省资源、有的能节能减排、有的能更加环保、有的能节约资金等等,总之,它能适应“三低”的低碳经济的需求,符合当今经济的发展。另外为建筑行业生产的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又会耗费大量的煤、电、水、矿石等能源和资源,因此从广义的角度

讲,推广应用建设新技术就是低碳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宏观调控,重视在“三低”基础上发展经济,开展了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执行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使有限资源提高利用率,取得很大成效。一大批成熟的低碳技术在电力、冶金、建筑、建材、制造、石化等行业等等推广应用,就建筑节能而言,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问世,要求节能50%,各地生态节能建筑不断涌现,如地源热泵、围护结构隔热保温、屋顶绿化等,还有北京奥运会项目利用太阳能等等。

第5篇: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环境;低碳生态技术;雨水收集利用

绿色理念深入人心,对于景观设计师来说,如何在园林景观工程中运用低碳生态技术是责无旁贷的事情。本文研讨的案例项目位于南方一处高档国际商务休闲区,地块本身天然的沿江景观。

一、总体设计方案

1.1 建筑设计概念

采用自然、生态的流线形体,向江面层层递进,尽量打开商业入口形成吸引人们进入的广场,并连接东北侧沿江绿带形成主要视轴,建筑在形体上呼应沿江美景。沿江加入小尺度的独立形体建筑,在连续的沿江景观面上形成别致商业空间。

1.2 景观设计概念

由于拥有绝好的观江视线,因此建议散落的独立单体建筑设计降低建筑一层高度,并充分利用屋顶及建筑外形配合生态水景景观,使观江景面最大化,形成水江一体的景观效果。

利用建筑天然弧面结合景观溪流水景设计,将屋面排水功能自然地融入到整个景观设计中,并巧妙的与各种景观功能相结合,创造低碳、生态、环保且有趣的滨水商业氛围。

二、低碳生态技术应用

2.1 大雨收集过滤池

下大雨时,雨水通过道路事先设计好的坡度,流到两侧雨水口,再迅速排到市政雨水管网中,未经过滤和处理直接流入河流。因此利用道路的绿化带作为收集池,使雨水先汇集其中,给土壤更多的下渗空间和时间,减弱道路雨水的流速以缓冲对江河的污染。应建设一些生态洼地和池塘,在解除洪水威胁之前储存雨水,也可用于补充地下水[1]。

由于建筑沿江面至滨江驳岸地形自然形成坡度,视为可改造设计部分。将绿化带分为大雨收集池和普通种植池两种,大雨收集池设计种植水生植物和砾石,并在道路和人行道两侧设有开口。

绿地比周围路面或广场下凹5~10cm,路面和广场多余雨水可经过绿地入渗或外排。增加设施采用PP排水片材、排水型材、排水管材以及渗滤框、渗槽、渗坑等多种形式。

使用雨水花园与植被的设计成本并不会很高,只是利用土方设计调整高程,种植一些植物,以便雨水经过滤后渗入地下形成的自然景观区。这种设计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可以增加动物的栖息地,创造目的生物多样性 [2] 。

3.3 屋顶花园

采用绿化覆盖建筑屋顶,可以大大增加建筑的保温性能,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手段。由于建筑屋顶上的风力和荷载,种植大型乔木技术上有一定的难度。植物根系很发达,会穿越钢筋混凝土的屋面,破坏防水层,补救和修复工程浩大费时费钱等原因,设计师在设计绿色屋面时必须对各种因素全面考虑。

3.3.1 屋面风力减弱策略

建筑设计高出屋面120cm的女儿墙,阻挡部分风力。靠近两侧女儿墙设计中层小乔木和灌木篱,以形成绝佳的围合感,大乔木尽可能种植在中间区域。大风季节,树枝的剧烈摇晃造成根系松动而使大树成片死去。因此需要在混凝土板上增加隐形支架固定大乔木。

3.3.2 屋面减重设计策略

屋面覆土不能太厚,所以种植设计主要以中层小乔木为主,局部点缀大乔木。而普通绿色屋顶大多种植草坪和景天科植物,只需满足20cm左右覆土。如需种植大乔木至少满足120cm左右的覆土需求,结合本项目中屋面阶梯状特点,并在建筑设计的扩初阶段参与进来,同建筑、结构工程师沟通,将大乔木和小乔木的种植位置在景观设计前期就确定下来,创造出最经济节约的空中花园。屋面种植设计引入禾本科植物,其特点为有较高的观赏性,低维护,减少除草剂、农药等的使用,可水生可旱生的浅根系植物。轻质土壤与轻质填充物混合使用,轻质土壤配比:腐植土50%~70%,蛭石10%~40%,砂土10%~20%。

3.3.3 阻根层的运用

关于阻根层是在建筑的防水工程时铺设,还是在绿化施工时铺设,甚至是否有必要铺设,意见有所分歧。特别是对浅土壤的屋顶绿化,植物根部的延伸程度并不是很长,有人认为可以不铺设阻根层。

但是,对有些现有建筑物的防水层是否有损伤或老化,情况并不清楚。阻根层所应该起的作用是不让植物根部直接接触防水层。作者认为如果要在这些建筑物上进行绿化,应该在进行绿化施工时铺设阻根层,而且根层的接缝处也不要让植物的根部进入防水层。

3.3.4 排水层

排水层的主要作用是能够在降雨和浇灌时让土壤多余的水分流走,即使在每小时降雨量为100mm时,也不会产生屋面积水。此外,如果是开放式而有人进出的话,还要考虑人的载重,必须要保证排水层不丧失排水功能的强度。有的排水层材料具有保水功能,对薄层土壤的绿化有更好的效果。

3.3.5 保护层

保护层的主要作用是抑制水分蒸发和抑制杂草发芽。如果选用的种植土比较轻,保护层的材料还要有在刮风时防止土壤飞溅,不易燃烧的特性。考虑到景观效果,保护层的外观在质感和色彩上要符合景观要求。

3.4 LED绿色光源运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力能源紧缺的威胁在全球日益蔓延,而“绿色照明”为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整个项目尽可能多的采用可持续的太阳能或LED光源照明,光源的主体颜色为暖黄色调,给人们带来温馨和安全感。

3.5 强化生态感知意识

巧妙的景观设计能加强人们对自然的感知、认识能力,能进一步地让人们体会到环境中的不同问题。运用设计传达自然世界的状态,也是一种放宽人们视野的办法(例如:使用同种形态但不同材料的景观小品让人感知不同材料的质感、温度;或者在渗水材料的路面上印上飘落树叶的形态让人感知季节变化的印记等),让人们认识到那些难以觉察到但很有意义的多元功能的元素。此次设计在观赏和实用功能的小品雕塑上添加了一些与环保相关的数据,以达到教育及生态知识普及的作用。

结语

如何将一个项目设计成为既美观又生态景观项目,需要景观设计师掌握更多的生态技术和精心设计。比如绿色屋面,在建筑设计初期与建筑设计师沟通,并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可以设计成参与性或纯观赏性的空中花园;接着是增加更多的可透水地面:场地设计中,将雨水合理管理,不是让它迅速排往市政管道,而是将雨水引导到绿化中;如果场地允许,可以尽量使用一些新能源,氢能、风力、潮汐、太阳能、甚至包括拾能等;灯光设计中在满足设计照度要求的情况下,在重点位置点缀光源,避免光污染;总之,设计能使人们对生态技术更为关注,以至强化人们的生态感知意识,让人们发现身边的所有事物都在一个新的生态变革中,也是景观设计师不断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6篇: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

(一)龙头企业实施安全低碳技术与管理的成本收益

对于龙头企业,实施安全低碳技术需要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标准化程度,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在产品的包装、运输中,需要采用合理的技术、安全卫生的包装材料,以保证流通环节的产品质量安全。对于产品定价,还需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能接受的价格水平,以合理定价。技术上的规范与质量管理均需要投入成本,而产品竞争力与良好的社会声誉则会给企业带来收益。

(二)政府加强安全低碳监管的成本收益

目前这种污染环境的“化学农业”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改善,“低碳化”的整体规模也很难迅速扩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户与龙头企业面对“安全低碳农业”缺乏积极性,低碳技术需要的大量投入阻碍了其产业化发展。保证投资和融资,确定农产品的“低碳”标准立法,建立有效的预警、监督与惩罚机制,这些都需要政府的大量投入。但是,“低碳农业”有效运行之后,政府的整体成本会显著下降,运行效率会更高。

(三)消费者选用安全低碳产品的成本收益

显而易见,安全低碳农产品的投入成本高,其定价相应也高。消费者会在“安全低碳”与价格之间进行权衡。高价格的安全低碳产品会让消费者更放心,但会损失消费者的一部分经济利益。但大多数时候,消费者不得不选择生活中的某些必需品,即便知道存在劣质危害,这使得一些生产者去冒险违法生产劣质不合格的产品,这一问题成为当前关注的热点。

二、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利益相关者行动策略博弈分析

(一)政府与农户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在目前我国农价稳定的政策环境下,农户采用高碳技术得到的收益很高,例如化肥等的施用,少量的投入即可以带来大量的产出。而采用低碳技术,虽然一方面农产品最终收获的价格较高,这个价格高于采用高碳技术农产品的价格,另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的投入成本也可能较低,但是采用低碳技术所对应的农产品产量也很低,例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综合分析考虑,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相应是较低的。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基地农户不愿意采用低碳技术,这形成了一种均衡。打破这一均衡的方法是引入政府对农户采用低碳技术的财政补贴。一方面,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农户、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农户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给予补贴,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农产品的收益;另一方面,对采用高碳技术的农产品予以处罚性的政策和法律,例如征收碳税、环境治理费用等等。在政府财政补贴的参与下,农户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导致的结果是农户会选择采用低碳技术,这就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了新的均衡。

(二)政府与龙头企业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对于龙头企业来说,在目前农产品价格较稳定的背景下,龙头企业采用技术化的生产方式、“化学农业”等得到的收益很高,其付出的相应成本则很低。目前发生的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加工者的生产成本低,其收益远大于成本。生产加工者通过使用农药、添加剂等改善了产品的外观和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结果却得到了更高的效用,于是很多生产加工者甘冒风险。若龙头企业提供低劣产品,这种行为会对消费者产生负外部性,这种负外部性会影响社会稳定、增加政府监管成本。龙头企业若没有采取安全低碳技术及管理,最终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就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及政府的利益都会有损害。虽然采用低碳技术得到的价格可能高,但是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出很低,另一方面采用低碳技术本身需要成本,例如循环经济中的人工成本、农家肥等等。综合分析,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很低,因此龙头企业不愿意采用低碳技术。为打破这种均衡,需要政府一方面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者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补贴,以便降低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因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另一方面,需要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是指法院判决侵权行为人应承担的赔偿额高于其侵权行为引发的实际损害额的一种民事赔偿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则会使这些生产加工者在其原有成本的基础上,考虑惩罚性赔偿所带来的额外成本风险,因此,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这种行为。质量监管制度也是如此,质量监管制度的推行会促使龙头企业严格按标准进行生产、检验、包装、运输和贮存,进而产品质量得到保证,也给龙头企业带来了额外的成本。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的推行,都使得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使龙头企业充分考虑成本收益,放弃使用高碳技术,选择采用低碳技术,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新的均衡。

(三)龙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低碳博弈分析

在农业产业化利益相关者之间:一方面,若龙头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低劣产品,使消费者的相关权益受到损害,即这种行为会对消费者产生负外部性。若龙头企业没有采取安全低碳技术及管理,最终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对消费者的利益会有损害。另一方面,如果龙头企业采用安全低碳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价格高、产量少。结果导致龙头企业不愿意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即使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因为低碳产品成本价格高,虽然低碳产品质量可靠,但是考虑到价格因素,消费者对高价格安全低碳产品的购买量也很少,这形成了一种均衡。打破这种不利均衡,需要政府的参与,需要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予以补贴,才可能使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品降价、消费者愿意购买;或者对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予以财政补贴,给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财政支持,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或者对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产品的消费者予以补贴,降低因购买低碳技术产品的成本。另一方面,政府官员问责制度、社会责任监管制度的建立等,都有利于打破原有的不利均衡。政府官员问责制度有助于减少和抑制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的行为,减少带来的相应损失,也有利于明确相应的责任主体;严格按标准进行生产、检验、包装、运输和贮存,产品质量就可以得到保证,这有利于提高竞争力,保护人身安全、生态环境以及合理利用资源,也有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社会责任监管制度的推行,意味着除政府外,社会公众的参与对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成本收益的影响。因采用低碳技术对龙头企业社会声誉信誉、媒体社会形象、以及企业品牌价格等都会带来影响。总体上,会使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社会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社会成本减少。在此基础上,龙头企业进行选择时会充分考虑社会责任带来的成本收益。综上,在政府财政补贴和社会监管的参与下,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的成本减少。这会使得龙头企业愿意选择采用低碳技术,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技术产品,因此打破了原有均衡,形成了新的均衡。

三、政策建议

1.政府应对农户采用低碳技术进行财政补贴。

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农户、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农户给予财政补贴,或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给予补贴,以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农产品的收益;对采用高碳技术的农产品予以处罚性的政策和法律,例如征收碳税、环境治理费用等。使农户在政府财政补贴的参与下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让农户选择采用安全低碳技术。

2.应建立一个能够促使龙头企业选用安全低碳技术的激励约束机制、风险机制、合同机制、责任机制和声誉机制等机制的制度安排

促使龙头企业在充分考虑其成本收益的基础上,选择实施安全低碳技术。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给予财政补贴,或对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补贴,以便降低龙头企业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因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推行惩罚性赔偿制度、质量监管制度等政策制度,让龙头企业通过惩罚性赔偿等制度充分考虑法律成本,使其不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和管理的成本上升、收益下降、风险提高,采用安全低碳技术和管理的成本下降、收益提高。使龙头企业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让其放弃使用高碳技术,选择采用低碳技术。

3.对采用低碳技术和生产方式的龙头企业予以补贴

使采用低碳技术的产品降价、消费者愿意购买;或对采用低碳生产资料的龙头企业予以财政补贴,给提供低碳技术的科技服务企业予以财政支持,以便降低采用低碳技术的成本,提高采用低碳技术的收益;或对购买和使用低碳农产品的消费者予以补贴,降低因购买低碳技术产品的成本。使龙头企业在政府财政补贴和社会监管的参与下采用高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增加,采用低碳技术的相应成本减少;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的成本减少。最终让龙头企业愿意选择采用低碳技术,消费者愿意购买低碳技术产品。

4.政府应给予充分的支持。

第7篇: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家用低碳技术;发展困境;路径选择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党和政府已将每个家庭纳入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之中,因此,建立低碳生活方式就成为4亿多中国家庭的必然选择。但低碳家庭生活方式本质上不是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而是要在资源节约中不断改善和提高生活品质,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这就要依靠大力发展家用低碳技术,提高低碳家庭生活方式的科技支撑能力。但目前我国家用低碳技术发展却面临很多困境,如何走出困境,加快家用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就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资金缺乏制约着家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低碳技术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但我国家用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却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乏问题,主要受制于以下因素。

1.政府资金支持有限严重影响了家用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的速度

一项技术要从开始走到被市场接受和认可是很困难的,从研发到推广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西方发达国家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包括家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欧盟于2009年10月8日表示,为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欧盟到2020年必须再投资低碳技术500亿欧元。号召欧盟成员国将绿色技术研发基金从30亿欧元/年增加到80亿欧元/年。[1]日本政府专门设计研究制度来为产业界和学术界参与研发以及对他们研究成果的商业化提供资金支持。日本经产省针对大学和企业的联合低碳技术研究开放项目进行公开招标,每一项获选的项目获得日本政府5000万美元的资助资金,并不惜重金来促进这些技术研发成果的商业化。[2]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尽管科技投入总量绝对值每年都在增加,“十一五”期间投入科研经费超过100亿元,但始终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只略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水平已经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对于生产领域,对涉及家庭生活的家用低碳技术投入尤其不足。

2.缺少稳定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

我国低碳技术项目特别是大规模的示范项目的投资主要依靠政府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国内大多数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对低碳金融的认知程度较低,发展碳金融交易业务缺乏内在驱动力,对低碳技术项目支持不够,多数银行不愿意对低碳技术项目融资,即使部分银行实施融资,其信贷放款数量也非常有限,不能满足低碳技术发展的资金需求。民营资本投入低碳技术的积极性也偏低,民间社会资本缺少进入渠道,支持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的基金数量也有限。缺乏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机制,资金缺乏成为家用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的严重制约。

3.在国际协作中发达国家的资金支持太少

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每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一巨额投入显然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一个沉重的经济负担。《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但迄今为止,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资金支持太少。他们拿出来的钱不仅大大少于所需资金,也不到它们应该支付的10%。[3]哥本哈根会议通过的协议明确要求,2010年至2012年,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提供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之后到2020年,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000亿美元资金。然而,时至今日,300亿美元的快速启动资金到位不足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还是原先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的更换“包装”而已。[4]中国作为一个还有1.5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发展中国家有权利获得国际资金支持,但面对这笔很少的快速启动资金,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却表示,在资金分配的问题上,不与小岛国家、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和一些特殊困难国家争这笔资金,主张优先考虑这些国家。如果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足够的资金支持,中国能够获得足够的国际支持,我国的家用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一定会做得更好。

二、我国总体科技水平落后是家用低碳技术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

家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需要配套的技术支持,但目前我国总体科技水平落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比较薄弱,家用低碳技术创新缺乏全面有效的技术支撑。

1.缺少家用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图

低碳技术是一个内含广泛且随着科技进步而变化的概念,它主要包括清洁能源技术、节能技术和碳排放降低技术。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低碳技术发展的成功,离不开清晰的低碳技术路线图的引领。欧盟走清洁能源技术优先发展的低碳技术路线,日本走节能技术重点发展的低碳技术路线,美国走全面发展的低碳技术发展路线。而“对于诸多低碳技术,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的技术序列。”“战略构思不合理,技术路线不明确”。[5]家用低碳技术更缺乏系统、科学的评估和规划,缺少清晰路线图指导家用低碳技术没有明确发展方向,研发创新效率低下。

2.核心低碳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科技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在核心低碳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中国人民大学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组的研究表明,支持中国达到温室气体控制的国家目标,需要60多种骨干支撑技术,其中有42种是中国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的技术类别[6]。比如,作为低碳技术之一的节能LED(发光二极管)技术就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企业主要是做LED封装和应用,占行业利润的70%的外延片与大部分芯片依赖进口,而国内生产的芯片品质与国外相比至少有5年以上的技术差距。风机生产方面,虽然已拥有1.5MW以下风机的整机生产能力,但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轴承、变流器、控制系统、齿轮箱等生产技术难关却迟迟未能攻克。薄膜太阳能电池技术也非常落后,只能采购国外设备供应商的整线设备。[7]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大短板也一直是核心零部件发展的欠缺。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成为我国家用低碳技术发展的最大困境。

3.缺乏成熟的低碳技术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

由于对低碳技术的产品及生命周期的分析、评价工作不够深入,我国还缺乏详细的低碳技术标准,碳计量、碳监测、碳核证标准还没有建立起来。例如,中国作为全球电动自行车的制造大国和消费大国,年产销量超过2000万辆,整个产业链的经济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但新国标却迟迟没有出台。[8]被列入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能源汽车,国家也没有明确的关于新能源汽车整车及相关部件的统一标准,如对电池规格要求不清晰、充电站的标准不统一、整车的安全标准不健全等。由于缺乏成熟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家用低碳技术的研发不可避免出现盲目、无序的问题。一些“伪低碳”产品也浑水摸鱼,为自己披上“低碳”外衣,趁机抬高售价,迷惑消费者,影响真正低碳产品的普及推广。

4.低碳技术研发检测平台不完备

目前我国在技术标准、技术信息、技术数据、设备仪器、计算软件、技术咨询、产品认证、技术培训等低碳技术能力建设方面相对薄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包括相关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各自为战,缺乏低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碳监测平台和低碳技术数据库,严重影响家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三、保障机制缺失影响家用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

我国家用低碳技术发展困境既有资金、技术问题,更有保障机制缺失的问题。

1.没有形成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

低碳技术作为新技术大多面临较高的技术风险和高昂的成本支出,政策支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政府虽然已经将节能降耗工作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根据家用低碳技术研发、试点、推广等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特征,提供相应的财政、税收、价格和金融等完整的政策支持机制还没有形成。目前我国已经实施的相关补贴政策主要有给予新能源汽车和高效节能房间空调器资金补贴。《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规定纯电动车每辆最高补贴6万元,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每辆最高补贴5万元,1.6升及以下节能车补贴3000元。家庭普遍使的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等产品则没有低碳节能补贴。而高效节能的家用低碳技术产品价格一般高出普通产品,例如,一个能充分节水,并解决废水利用问题的水盆马桶连体产品,价格超过3万元,这对于尚处于基本实现小康社会阶段,富裕程度并不高的普通民众来说,往往消费不起这样的高价低碳技术产品。如果家用低碳技术激励补偿政策不到位,很容易使家用低碳技术陷入无利可图的境地,潜在的低碳技术投资者和使用者的积极性也都会相应降低,直接影响家用低碳技术的可持续研发与推广。

2.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在家用低碳技术发展过程中,技术的研发、资金的获得、技术的认证和保密、知识产权的保护和交易、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等方面完善的法律制度是低碳技术研发和使用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写进法律的国家,2007年6月出台的《气候变化法案(草案)》就注重削减家庭的碳排放。日本政府于1979年颁布实施的节能法经多次修订,目前已从原来的生产领域延伸到运输部门和生活领域。近年来,我国在低碳制度和法律上面正在逐步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促进法》的颁布实施都带来了很好的效果,但目前关于节能减排的法律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直接规范居民消费行为的比较少,主要有《“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节能房间空调器推广实施细则》、《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等。《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至今还未完成修订,与低碳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碳排放权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更是空白。不完善的法律机制,既无法对居民生活消费行为进行有效调控和引导,也无法从法律上保障和规范家用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主体的创新与发展。

3.中介服务组织缺失,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体系不成熟

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转化率的差距甚远。[9]究其原因,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不成熟是重要原因。家用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是一个整体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在技术成果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需要成熟的技术成果转化体系和技术转让服务平台。近年来,我国科技中介服务从无到有,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起步较晚,无论规模和数量都很有限,低碳技术的测试、验证认证许可体系建设、低碳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建设都不够完善,缺少高水平专业队伍来的有效服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不成熟,无法满足技术转移和扩散的需求,导致我国低碳技术成果转化率低,技术进步缓慢。

四、我国家用低碳技术发展路径选择

我国家用低碳技术的发展刚刚起步,面临的困境较多,但对于4亿多家庭这一巨大市场来说,家用低碳技术发展的潜力是巨大的,应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家用低碳技术的发展。

1.构建稳定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

家用低碳技术特别是比较效益高、占据技术制高点的前沿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单一的投资渠道是无法保证资金需求的,必须建设起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及民间资本等多元的资金投入机制。鼓励金融机构、风险投资机构、专项基金进入家用低碳技术领域,建立起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碳金融服务体系,搭建更为广阔的融资服务平台,吸引社会各界资金投入到家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中来。要建立家用低碳技术专项发展基金,用于保障财政补贴、价格补贴、贴息贷款、研发投入等低碳政策的落实。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家用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的资金投入机制,为家用低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供持续资金保障。

2.制定清晰家用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图,提高家用低碳技术的研发能力

“十二五”期间,科技部把低碳技术作为重点内容纳入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与相关技术产业发展规划。但我国目前有关低碳技术发展的路线图宏观的战略选择上研究较多。但细致的可操作的家用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图仍是空白。国家应结合国情尽快制定针对家用低碳技术的发展路线图,编制家用低碳技术清单及涉及的技术领域和技术分类,提供对各类技术发展方向、中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以及技术发展思路等信息,为研发主体把握创新方向、提高创新效率提供帮助。根据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从“衣、食”逐步向“住、行”方向升级国情,在家庭节能灯、节能电器和节水技术基础上,加强民用住宅、家用汽车相关领域低碳技术的研发,尽快提高潜力大、应用面广的关键、共性家用低碳技术的研发能力。

3.尽快制定成熟的低碳技术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

加强对低碳技术的产品及生命周期的分析、评价研究工作,尽快建立起详细的低碳技术标准,碳计量、碳监测、碳核证标准。整合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包括相关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部门,建立起权威的低碳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碳监测平台和低碳技术数据库。完善家用低碳技术标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尽快建立和完善家用低碳技术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增强监管力度,为家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完善家用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的保障机制

政府要通过构建完善保障机制,化解家用低碳技术成果研究、开发和推广过程中的风险,推动家用低碳技术的发展。这一保障机制应包括完整的政策支持体系、中介服务组织及法律保障体系。从政策上构建激励与约束机制、利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机制。实施家庭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和鼓励消费者使用低碳产品的补贴政策,引导居民采用低碳技术和产品,构建低碳生活方式。构建家用低碳技术中介服务体系,通过高水平的科技中介专业队伍开展低碳信息咨询、低碳技术成果转化推广、低碳宣传培训、居民生活节能改造技术、能效提高技术、能源转换与替代技术的研发、应用与监测服务,提高家用低碳技术的研发水平与成果的转化率。要以国家法律为指导,加快制定一系列促进低碳技术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加强对家庭消费领域的节能减排等法律法规建设,为家用低碳技术提供较为完备的法制体系,推动家用低碳技术发展。

5.政府加强低碳消费的宣传引导,构建起对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的有驱动力的生态消费体系

生产与消费是一种辨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同时消费又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低碳技术的发展不仅需要通过在生产领域内的新能源技术来实现,更需要在消费领域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8年6月的公告称,在二氧化碳的减排过程中,普通民众拥有改变未来的力量,并对个人低碳生活方式提出了建议。政府要宣传普及低碳发展知识,让公众全面了解低碳发展的概念、内容及责任,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生活各个环节里分别排放了多少温室气体,而且如果要减少这些排放需要花费多少费用,用具体详尽的数据唤起民众低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抑制奢侈的高碳消费,以公众的低碳消费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家用技术和产品,构建起对家用低碳技术发展有驱动力的生态消费体系。

6.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积极争取发达国家对我国家用低碳技术的资金与技术支持

按照《哥本哈根协议》和《坎昆协议》的要求,发达国家要在2010年至2012年间出资300亿美元作为快速启动资金,在2013年至2020年间每年提供1000亿美元的长期资金,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2011年12月11日德班气候大会通过决议启动了绿色气候基金。此前,德国和丹麦曾分别宣布向绿色气候基金注资4000万和1500万欧元,成为首批用实际行动支持该基金的发达国家。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积极参与国际谈判,推动建立资金、技术转让国际合作平台和管理制度,利用外国政府、国际组织等双边和多边基金,积极争取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支持,在家用低碳技术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推动我国家用低碳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钱伯章.欧盟将再投资低碳技术500亿欧元[N].中国化工报,2009年10月12日第6版.

[2]周馨怡.日本:“最尖端低碳社会”的转型之路――日本模式:企业主研发,政府主启蒙[OL].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7月12日第14版.

[3]林汐主编.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党政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第136-137,193页.

[4]任丽颖,王建华.一些发达国家或以财况不佳为借口不履行援助承诺[OL].新华网:news.省略/world/2011-11/28/c_111200982.htm.

[5]陈磊.低碳发展尚缺清晰技术路线图[N].科技日报,2010年3月5日第7版.

[6]陈沛楠.邹骥.描绘低碳技术路线图[J].中国投资,2011(9).

[7]林汐主编.低碳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党政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第132页.

[8]郭锦辉.电动自行车企业呼唤新国标[N].中国经济时报,2011年08月04日第9版

[9]“数字”两会[J].南风窗,2011年第7期第37页.

第8篇: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

关键词:低碳技术创新 体系设计

现有技术的支撑系统阻碍了低碳技术创新,即便存在可供选择的更优的替代技术,政府、金融机构、供应商和现有的基础设施之间的正反馈系统仍支持和维护现有技术。低碳技术创新和使用通常会产生外部经济,而化石燃料等技术的使用者却不必为其造成的外部成本买单。低碳技术创新会伴随大量成本支出,如先期开发和能力建设成本,并且新技术的运转和维护也会产生高额费用,这使得低碳技术在成本上缺乏竞争力。

一、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实质上是政府、科研单位、企业等不同行为者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制度与技术推广使用所形成的网络结构。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是将低碳技术与可能的市场机会相匹配的过程,该过程还涉及多种类型的交互作用和学习类型。低碳技术知识创新系统是由与低碳技术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与组织构成的子网络,核心机构是国立科研部门与高等院校,主要功能是低碳技术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技术创新系统主要是由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或组织构成的子网络,核心机构是企业,是组织科技攻关力量创新技术。低碳技术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是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职业培训部门等组成的子网络,主要功能是培养具有高素质、高技能、新知识、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低碳技术知识应用系统是由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机构组成的子网络,主要功能是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提高决策能力,提高社会生产率、促进新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制度创新系统主要是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与大学等组成的子网络,核心机构是政府,是通过政府对现行体制的改革、创新,为其它子网络的良好运行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低碳技术知识创新系统是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基础和源泉,低碳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通过低碳技术知识传播系统来培养高素质人才,低碳技术知识应用系统促使科学知识和低碳技术知识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而政府通过制度创新系统来进行制度安排,以调控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良好运行。

二、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的有关建议

(一)建立整体的低碳技术创新系统

低碳技术创新系统对低碳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创造和传播新知识;指引低碳技术探索的方向;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促进知识与信息的交流,创造外部经济;推动低碳技术及产品市场的形成。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制度因素对创新速度和方向的影响,包括法规与合约等正式约束、社会传统等非正式约束。一个低碳技术创新系统主要分成三个方面:供应方的低碳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需求方的市场吸收能力、制度框架。促进向低碳经济转变的低碳技术创新也需要这几方面的共同作用:一是供应方面,低碳技术发展和创新提升了向低碳经济转变的潜能,如实行低碳技术升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技术,以提供必需的低碳排放或无碳排放的能源服务;二是需求方面,扩大市场对新兴低碳技术的需求,提高新兴的低碳技术研发的动机和投资;三是制度框架方面,建立整体的低碳创新政策体制,提高政策工具组合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关注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长远发展;四是设计向低碳经济转变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制度手段将低碳经济转变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效益内部化,采用学习机制,提供制度的适应性。

(二)积极发展清洁煤技术

碳收集和储存技术(简称CCS)可以在现有技术—制度框架约束下运作,也有利于促使当前主导企业和政府机构的利益与低碳经济的目标相一致,通过捕捉、储存和管理使用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来缓解气候变化危机。碳捕获主要是从火力发电厂等较为集中的碳源捕捉二氧化碳,碳储存可将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或者变成碳酸矿物。碳捕获和储存技术保留了现有大部分能源基础设施,如电网、生产和传输设备以及终端技术,其在碳锁定的情况下是基本可行的。“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以煤为主,电力供应主要来源于煤炭发电,短期内从化石燃料转变为替代能源是不现实的。CCS技术兼顾了现实条件和各方需求,有利于形成广泛利益联盟,对于碳锁定条件下的低碳技术创新有推动作用。

(三)完善税收政策,支持低碳技术创新体系

政府行为限定在为低碳技术创新创造适宜的环境而不直接干预企业低碳技术创新,即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诱导企业自愿地进行低碳技术创新而不是迫使企业进行低碳技术创新,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不会受到影响。要完善税收优惠政策,用好省级政府的税收优惠权限,扩大支持范围,调整税收减免标准。一是完善支持低碳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制定鼓励企业碳收集、碳存储技术研发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低税率、减征、免征等办法。二是修订消费税制度,把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的低碳产品纳入税收优惠范围。三是继续完善增值税制度,对符合低碳技术要求的机器设备与产品实行减免优惠和税收返还政策。对企业的节能减排、低碳技术创新给予税收返还、豁免的同时,还要对企业污染环境的行为给予税收惩罚,以保持社会税负平衡。结合我国当前所处的发展环境,应采取渐进式的税制改革方式,逐步兑现行税制进行调整,通过开征新的环境税种予以辅助,以逐步增强税收的环境保护功能。

(四)完善政府绿色采购,扩大采购低碳产品

政府采购是财政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重要手段,具有较强的社会引导功能和间接激励功能。政府应建立优先采购节能产品和具有环保标志的低碳产品的制度,在推进节能环保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是财政要将发展低碳技术产业作为政府采购的特定目标,建立低碳认证标准,增加符合低碳认证标准的产品的采购数量和范围。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采购标准、清单和指南,并增加对低碳产品的强制性购买规定,逐年提高低碳产品采购的法定强制购买比例,实行及时调整的动态管理模式,以此指导具体的低碳采购活动。三是考虑完善政府采购的绩效考评和监督机制,确保政府采购制度的落实。

(五)协调市场机制等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在支持低碳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关键作用,但是仍需要其他方面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包括行政手段、市场机制等等。行政手段具有加强的强制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谨慎使用。市场机制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与要求,其作用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挥。如制定能效标准及审计制度、绿色认证制度、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等。我国目前的能效衡量标准及其评价体系还很不完善,无论是对能耗行为进行调控,还是对节能行为进行激励,相关的财政政策都会面临科学依据不足的困境。因此,要尽快加强能效标准及审计制度建设;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通过与市场机制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政策效率。

三、小结

第9篇:低碳技术的应用范文

一、江苏低碳技术发展的瓶颈

“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低碳发展领域的促进作用,围绕低碳建设总体目标,以项目为抓手,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集成、推广和应用步伐,实施了一大批节能降碳技改工程,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与世界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缺乏核心技术、研发力量不足以及技术转让障碍是江苏低碳技术的发展瓶颈。

产业发展缺乏核心技术支撑。江苏是光伏产业大省,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生产规模已成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目前,拥有10家上市企业,6家海外上市,其中无锡尚德、常州天合、南京中电、苏州阿特斯等企业在全国乃至世界有重要影响。然而在新一轮的国际低碳产业大发展中,我们依然存在重产能扩张、轻核心技术的倾向。

在太阳能光伏电池领域,我国产量世界第一,江苏占全国产量比重在50%以上,但是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硅材料制备生产技术落后,与美、日、欧盟存在较大差距。江苏自产的高纯度多晶硅,仅能满足需求量的一半,关键技术与设备多数依赖国外引进,系统集成技术是产业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急需优化系统设计与配置技术、跟踪系统技术(单轴系统、双轴系统)、发电系统平衡技术、伺服系统技术及光伏电站并网安装技术等。由于不注重内涵式发展而过于粗放式扩张,加之对市场预期的不理性,造成了2012年以来严重的光伏行业危机,产能过剩、价格滑坡和债台高筑等问题集中凸显。

在风力发电领域,风力设备整机制造业是风电产业的核心,目前江苏省通过多种渠道引进了风电机组整机制造,由于一些核心零部件,如轴承、变流器、控制系统、齿轮箱等的生产技术依旧掌握在外国企业的手中,自身缺乏研发能力,对引进的技术消化吸收不够,尚未形成批量生产的能力,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在节能LED(发光二极管)领域,发光材料的外延生长技术和芯片技术是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关键,占行业利润的70%。外延片方面,国际上只有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的少数企业能够进行商业化生产,行业内最领先的日本企业对技术严格封锁;芯片方面,核心技术同样也只掌握在美国、德国的几个大企业手中。由于没有很好地掌握LED核心技术,企业主要是做下游的封装和应用。国产芯片大多只能应用在中低端的产品中,大功率、高亮度LED芯片80%以上依靠进口。

企业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从科技投入强度看,2011年江苏的研发支出占GDP达到2.2%,与发达国家3%左右还有较大差距。在企业创新能力来看,江苏乃至全国的企业在技术研发方面能力不足,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生产,轻研发”的倾向,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较少,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事着产品的简单加工和组装活动,还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低端环节。在加快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大背景下,面对产业发展对核心技术和装备的迫切需求,企业仍以技术引进为主,创新还是以技术和外观设计为主,核心技术的创新数量较少,特别是在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国外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数倍于国内,如在半导体、光学和发动机领域,国外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依次为国内的2.2倍、2.9倍和3.1倍。虽然先进技术的引入推动了我国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但也压缩了我国自主技术创新空间,从长远来看,这种局面不利于我国在国际低碳产业链中占据领先位置,如果没有核心技术的支撑,低碳产业将会成为新的低端产业,可能和此前的制造业一样,沦为世界低碳业的“制造工厂”,成为发达国家污染和能耗的转移地。可见,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低碳经济的软肋。

低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不足。由于科技体制长期与市场脱钩,导致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普遍偏低。按全国平均水平来说,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率不到20%,最终形成产业的只有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江苏太阳能电池生产全国领先、全球知名,太阳能电池的出厂转化率一般仅在14%~15%,实际运用只有11%左右,生产过程的高能耗和效能的低利用并存。根据1996~2004年的《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资金问题、市场不成熟、技术成果本身质量不高等因素是制约我国应用技术成果转化推广的主要障碍。另外,由于我国基础科学发展失衡,在材料、控制、系统集成等基础技术方面差距显著,导致在某些领域中即便出现了高端技术创新,但是由于缺乏共生技术支持,仍然不能形成系统技术,高科技成果转化困难。最后,国内低碳技术的研发成果比较零碎,缺乏系统化和工程化,这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水平较低。在核心技术或相关配套技术不到位的情况下,低碳产业的发展必然受制于他国,不仅压缩了企业利润空间,也削弱了我国低碳技术自主创新的动力。

低碳技术成本和信息障碍,国际转让受制约。低碳技术的研发和示范需要高额的投资;同时,由于技术尚不成熟,生产成本较高,即便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实现商业化应用。根据IEA预测,要实现蓝图情景下的减排目标,到2050年我国在风电技术上的投资总额高达1.1万亿美元。2008年,欧洲陆上风电项目风力发电投资费用(包括风机、并网、基座、基础设施等)在145万~260万美元/兆瓦之间。在北美,投资费用的范围在140万~190万美元/兆瓦之间;中国在100万美元/兆瓦左右(全球风能理事会,2009)。风电、太阳能、CCS和LED技术的商业推广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成本障碍。在低碳技术应用方面,以CCS技术为例,目前国内CO2捕集成本最低的IGCC电厂即使能够通过强化采油(EOR)和清洁发展机制(CDM)取得收益,也不能获得净利润,常规煤粉电厂(PC)和NGCC更是入不敷出。在发达国家向中国转让先进低碳技术的问题上,技术转让方和技术接收方均存在阻碍技术转让的障碍。技术转让方即发达国家方面,基于国家战略利益的考虑,发达国家缺乏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低碳技术的政治意愿;掌握先进低碳技术的企业缺乏转让技术的经济动力。技术接受方,人才缺乏、技术转让费高昂、产业结构分散、政策和法律不完善等都是国际技术转让的障碍。

二、推进江苏低碳技术发展的政策路径

当前,江苏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推动经济低碳化增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战略选择,大力发展低碳生产技术对加快江苏转型升级步伐,构筑低碳产业体系,提升低碳环境下的产业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应综合考虑全国及江苏目前自主创新和技术转让面临的有利与不利因素,提出有利于低碳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

保障低碳技术的研发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是促进发展低碳技术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加大政府在这方面的投资,才能有效鼓励企业节能减排,促进清洁能源和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政府要引导企业、个人在低碳行业的投资,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信贷支持,形成稳定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为低碳技术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要加大对已设立的低碳技术研究、开发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确保专项资金的合理增长;要建立财政资金支持低碳技术发展的长效机制,形成完善、稳定的低碳技术研发资金供应体系,从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将发展低碳经济相关内容纳入国民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发展低碳经济研究及实践后备队伍;建立和完善发展低碳经济人才培养引进的优惠政策、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利用各类人才计划,引进和培养发展低碳经济的科研领军人才,建设发展低碳经济的科研示范基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积极引进和大力培养碳金融、碳交易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并建立省级发展低碳经济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库,组建专家咨询队伍,为江苏省实施低碳产业路径计划奠定人才队伍基础。在培养与引进人才的同时,更要充分发挥江苏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咨询机构的优势,整合资源、联合协作,切实加强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研究和科技研发,积极搭建高端科研平台、组建专门性机构,加快开展相关的跨学科交叉与集成研究,开展低碳发展宏观战略和政策研究,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以扎实的人才基础推动江苏省低碳经济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更快的发展。

加强低碳技术自主创新。政府应组织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科技创新企业加强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注重低碳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技术、传统产业节能减排改造升级技术与低碳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重点突破太阳能、生物质能、风电设备、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化工冶金纺织等传统产业节能提效控制系统等领域关键技术,通过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抢占低碳产业发展制高点,奠定低碳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基础。

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尽快建立碳排放交易制度,进行税制改革,促进企业减排。在具体实施中对从事低碳技术研发的企业给予一定额度的减免税收;在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措施上,鼓励支持企业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采用节能环保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完善针对低碳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围绕低碳技术专利申请与授权的快速通道、低碳技术专利发展基金制度、低碳技术专利信息分享机制、低碳技术专利的保护期及低碳技术专利质量监控制度等制度的创新,更好地激励和保障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广泛应用,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