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商评估与管理范文

供应商评估与管理精选(九篇)

供应商评估与管理

第1篇:供应商评估与管理范文

1评估采购绩效结果分析

采购绩效管理体系架构中综合评价表是衡量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仪器设备采购绩效指标综合评价表,其采用平衡记分卡方法,从4个维度进行分析,组织由财务、采购、仪器使用以及审计部门,专家、供应商及采购主管等人员参加的定期采购绩效评估活动,选择并评估采购与供应关系管理中KPI在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仪器设备的采购管理中的实操情况,详实记录并写出总体评价与改进建议[10]。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仪器设备采购绩效指标综合评价表中涵盖下列诸方面内容:采购计划完成率、成套采购完成率、采购质量合格率、采购价格差异率、采购数量相符率、采购数量入库率、降低采购成本率、预算费用控制率、故障停概率、维修返修率、及时供应率、采购方式合规率、采购合同与招投标文件符合率、实际供货与合同内容不符率、实际付款金额与合同签订符合性、新供应商开发数、用户抱怨投诉率、性能验证不合格率、“4Q”认证不正常率、单一来源采购成本合理性、固定资产与采购帐目符合率、信息化管理效果、档案内容详实率、组织结构合理性、售后服务到位率、人员培训完成率、合同与资金使用审计、采购客户满意率以及廉政建设满意率等评估或考核指标[11]。

2仪器设备运行管理督查

采购绩效管理体系构件中运行检查表是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仪器设备运行管理监督检查表。依据校准和检测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CNAS-CL01:2006)中5.5.1~5.6.3条款和世界卫生组织药品质量控制实验室管理规范(WHOGPCL)中12.1~13.2条款的设备和量值溯源有关技术要求,应建立仪器设备运行管理监督检查工作方案,形成长效检查制度。该方案经过在部分药检机构近3年的推广使用实践证明,方案设计先进、科学、实用及有效,但在检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现场提出改进建议,完善了管理程序,弥补管理中的疏漏,为通过国际认证和CNAS认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目前经过定期的检查,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仪器设备运行管理监督检查表中所列检查内容主要包括:①内务,仪器设备的清洁和摆放的合理性;②标识,仪器设备是否有资产标识、状态标识,标识内容是否填写完整和规范、粘贴位置是否符合要求、状态标识是否在有效期内等;③档案,仪器设备档案目录登记是否规范,卷内目录与盒内资料是否相符,仪器设备购置资料是否齐全,仪器设备安装验收资料是否齐全,仪器设备使用运行资料是否齐全,档案资料是否按规定时间归档,有档案借阅记录、使用记录、维修记录、专业保养记录、日常保养记录、性能验证资料及计量结果确认等资料;④计量,是否按年度计量计划按时实施仪器设备外检和自检,是否有仪器自检规程和有统一格式的自检记录,自检工作使用的计量标准器是否溯源,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是否按年度计划实施,是否填写全院统一格式的核查记录,是否有期间核查SOP,期间核查所用标准物质是否为有证标准物质,无证标准物质的量值能否溯源,使用的标准物质是否在效期内,使用的标准器是否经过法定资质机构检定和(或)校准,是否在有效期内;⑤记录,是否按要求摆放两本一夹,使用记录是否按要求填写,是否有维修维护记录、计量记录等。检查监督的宗旨是检查中发现问题,如发现经计量后的仪器软件未依据校准结果及时修正,温、湿度超限对检测结果影响大的放置仪器房间无温、湿度监测记录,使用过期版本期间核查记录,使用年限长,使用频繁且出具重要的检测报告的仪器期间核查间隔时间过长,带来不准确检测数据的高风险等问题,现场提出改进建议,弥补了管理中的疏漏,完善了程序,提高了管理水平[12]。

3供应商选择与评估

采购绩效管理体系架构中供应商评估表是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仪器设备采购绩效KPI单项指标供应商选择与评估工作量化表。依据国际、国内相关要求,选择符合合适的价格(RP)、合适的质量(RQ)、合适的数量(RQ)、合适的地点(RP)及合适的时间(RT)“5R”的供应商使用。有效测量供应商绩效至少包括:供应商的能力和绩效测量、明确的标准或指标(如测量供应商质量是否达到ISO9000、ISO14000等标准要求)、建立较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长时间的考核和量化指标来展示其未来发展优势以及考核的结果与过去的绩效进行比对等内容。同时,制定供应商选择与评估工作方案也应依据供应商绩效测量的7CS标准,即资格、能力、承诺、控制、现金、成本及一致性等。依据相关评估要求与标准,针对工作实际制订供应商量化评估表[13]。供应商评估表(初审)中包括评审的内容、标准,应得分、得分等项目。评审内容涉及下述内容。(1)企业综合实力。包括注册资金、开户行提供的资信证明、同类设备或服务相关业绩、投诉、诉讼及法律纠纷情况等。(2)经营管理方面。包括公司经营管理理念、发展规划及改进计划、用户定单管理及信息安全性、技术服务保证体系及管理措施等。(3)品质管理方面。具备公司质量保证体系,组织机构管理明确、建立质量控制管理保障体系、严格把关供应产品质量,应有品质验证实施方式及系统,做到品质控制及追溯,竭力确保用户零投诉等。(4)技术服务能力及管理。包括应建立销售管理系统、仓储管理及安全管理,建立售后服务管理体系等。(5)业绩管理。包括制度状况、组织程序和经营状况,创新及用户满意度等。供应商跟踪评价表(复审)中涉及供货和安装周期、设备或服务运营状况、备件充足率及响应、提供的服务质量、投诉和诉讼情况等内容。依据仪器设备硬件保障质量和水平在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检验中的重要性,针对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仪器设备采购和管理现状,建议应加强新供应商的筛选,包括与国际厂商、一级供应商直接交流合作,减少中间环节,必将获得更好质量的产品和节约大量的资金。

4采购合同签订与实施情况评估

采购绩效管理体系架构中合同评审表是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仪器设备采购绩效KPI单项指标采购合同管理评估指标表。为了提高政府采购资金的使用效益,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政府采购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廉政建设,采购主管或合同审核人应依据相关政策法规、合同缔约和相关技术标准要求,认真审查招标采购合同。合同评审表的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考核指标和评估内容包括下述内容。(1)招标阶段。①供应商、生产厂商或招标公司是否有在仪器设备招标采购中为了追求利润,采取制造主体合法、真实的假相,在投标时虚假应标的行为;②供应商、生产厂商或招标公司招标的仪器设备是否有满足不了客户技术指标要求,有圈标串标行为;③供应商、生产厂商或招标公司是否有擅自删除和更改某些性能指标、降低技术参数以次充好;④减少仪器配置和附件数量;⑤减少质量保证时间或降低售后服务质量等行为。(2)签订阶段。①专业人员审核技术规格偏离表,是否出现与招标文件要求不符合的条款、性能指标、技术参数、配件备件和售后服务等是否与投标文件一致;②合同是否按程序签订等。(3)执行阶段。①验收中生产厂商或供应商是否按合同条款仪器品名、规格型号、技术参数、性能指标、备件和配件等条款提供全新的仪器设备或配件;②生产厂商或供应商是否按合同时间和地点条款要求送达;③安装过程是否按合同条款和安装技术程序操作;④生产厂商是否按合同条款进行运行测试,运行结果是否达标;⑤生产厂商是否按合同条款要求测试项目完成性能验证;⑥结果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等。(4)售后服务。①生产厂商或经销商是否按合同签订时间按时培训;②生产厂商或经销商是否按合同签订地点包括境外和人员数量进行培训;③生产厂商或经销商把产品或服务销售给消费者之后,按合同条款为消费者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包括在质量保证期内的免费维护和保养等;④生产厂商或经销商是否按合同要求对仪器进行包装和运输等。(5)维护维修。①在质量保证期后签订的维护维修合同的执行率;②审核维护维修项目;③记录统计仪器的返修率等。(6)付款阶段。①生产厂商或经销商是否按合同条款金额准时交付履约保证金;②使用单位财务是否按合同金额准时付款及返履约保证金;③使用单位财务账目与实物是否相符合等。考评人员写出总体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

5仪器设备验证效果评价

采购绩效管理体系架构中“4Q”结果表是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仪器设备采购绩效KPI单项指标“4Q”效果考核表。根据国际通行规定,要对仪器设备进行“4Q”认证。“4Q”结果表中主要指标和考核内容包括下述内容。(1)采购前期。在采购目标产品时尤其单一来源采购,应对图纸设计、仪器设备功能进行核实、确认以满足客户的技术需求。(2)合同阶段。①核查“4Q”相关技术指标和要求是否在合同中体现;②验收和安装阶段,安装场地、温湿度要求、排风、排水及电源等是否符合试验要求,安装过程是否按合同条款和安装技术程序操作;③生产厂商是否按合同条款或确认的操作规范进行运行测试,运行记录结果是否达标并满足相关药典的实验要求;④生产厂商是否按合同条款要求测试项目完成性能验证,结果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等。(3)运行阶段。①运行全过程是否满足图纸设计标准和要求,出现状况进行维修后应满足要求;②移机再次安装时应完全按照首次安装程序和要求进行;③设备运行全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仪器操作SOP进行;④须周期进行性能测试。仪器设备移机再次安装或主要部件维修后至少要完成主要项目的测试,性能测试结果应满足相关要求等,考评人员写出总体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14]。

6仪器设备采购绩效管理体系结果评价

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仪器设备采购绩效评估体系的构件,不仅能够优化核心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还能够促进创新,使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及管理实践达到新的高度,全面提升仪器设备采购水平,推动采购管理工作尽早达到国际化水准。构建仪器设备采购绩效评估方式和先进的评估方法,要将单项评估和整体评估结合起来,把日常监测和定期评估结合起来;将采购前、采购中及采购后评估结合起来;采购部门、使用部门和有关专家的评估结合起来;将定性和定量的评估结合起来;评估指标及评估主体明确,评估方法科学实用,评估人员全面有代表性,评估程序严谨公正,评估结果有效。同时,仪器设备采购绩效评估体系经过实践对其完整性、可行性及创造的效益进行评估,针对仪器设备采购绩效评估体系,包括绩效指标体系、绩效评估过程、绩效评估结果应用以及制定战略参考价值等进行全过程、全视角审视。

7结语

第2篇:供应商评估与管理范文

1 JIT采购模式下供应商选择与评估的概况

1.1 传统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

1.1.1 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的概念

供应商是指可以为企业提供原材料、设备、工具及其他资源的企业,供应商可以是生产企业,也可以是流通企业。供应商对企业的生产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供应商选择是指搜寻供应源,即对市场上供应商提供的产品进行选择。

供应商选择与评估应本着客观、全面具体的原则,建立一个综合性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对供应商进行科学评价;综合考虑供应商经营业绩、人力资源、质量控制、成本管理等影响到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各项因素。

1.1.2 传统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的特点

传统供应链中成员之间的关系处于对立竞争的局面,传统的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特点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①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供应商的备选数量很多,只是合作一次的供应商也可能出现在可以选择的供应商的范围当中;公司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只是短期合作,是简单的买卖关系;②在采购的价格方面只是追求尽可能低的价格,大部分情况下以价格为主要导向;③选择供应商产品时主要是供应商已有的成熟产品,重点关注供应商现有产品的质量控制能力,不关注供应商的协同开发能力;④企业与供应商的沟通仅仅局限于采购与供应商销售之间,信息交流也只是在于订货与收货信息等方面的沟通,对供应商的信息沟通能力要求很低。

1.1.3 传统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的缺陷

传统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的手段过于简单化,和供应商的信息沟通不强,协调性比较差,对供应商的选择标准不够全面,无法突出企业选择的重点,可能漏失供应商的一些潜在风险,在正常情况下,传统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方式有它一定的可取性,企业在通常的情况下可以维持生产经营,但随着发展,企业所存在的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需要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来改进业务流程,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提高企业竞争优势,在这种情形下企业对供应商在交货准时性、产品质量、信息沟通、库存水平和产品设计等诸多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传统采购下选择和评估的供应商可能会暴露出种种潜在问题,从而对企业的成长,追求经济利益,实现自身价值形成阻力,因此企业应重新制定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估的策略,以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1.2 JIT采购模式下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

1.2.1 JIT采购的概念

JIT采购又称为准时化采购,它是由准时化生产管理思想演变而来的。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合适数量质量的物品在合适的时间供应到合适的地点。

JIT采购是一种直接面对需求的采购模式。

①恰当的时间:企业什么时候需要,供应商就什么时候送货,准时和及时;②恰当的地点:企业需要送到哪里,供应商就送到哪里;③恰当的数量:企业需要多少数量,供应商就送多少数量;④恰当的质量:企业要求产品什么质量,供应商就需要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⑤恰当的物品:企业需要什么物品,供应商就提供符合的物品。

1.2.2 JIT采购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的标准

比较JIT采购与传统采购之间的区别,在JIT采购模式下的供应商选择可以参考以下标准,见表1。

①质量保证能力。JIT采购模式下库存要求无限趋向于零,供应商选择单源或少量且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对供应商的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很高,需要供应商能从设计时,即参与产品的开发过程的能力,非常清楚的了解产品的特性及质量要求,确保生产的物料能够满足产品要求,提供高质量的物料给制造商。

②准时交付能力。JIT采购模式的重要特点就是准时,这需要供应商能及时响应制造商的生产需求,保证准时交付的能力,这取决于供应商的产能大小能否满足制造商需求;供应商的位置及运输能力也是重要的因素。

③价格因素。虽然JIT采购模式下选择供应商不像传统模式下以产品价格作为主要选择标准,但是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商业环境下,价格始终是影响采购成本的主要因素,价格因素也是供应商选择的重要指标。

④信息处理能力。JIT采购模式下为保证供需双方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必须实现制造商和供应商信息的高度共享,作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制造商和供应商应在产品需求、产品质量、生产计划、库存等信息方面进行及时的沟通与交流,制造商和供应商需要保证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及问题的应变能力。

⑤供应商的信用度。供应商的信用度是对以往合作情况的评价,包括交货情况、违约情况、服务情况、问题处理情况,也是对供应商后续供应的评估,只有信用高的供应商,才具备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的能力。

1.2.3 JIT采购模式下的供应商评估的方法

供应商评估的方法主要分为:进入评估、维持评估和淘汰评估三个阶段。

第一,进入评估。基于JIT采购的特点:①JIT模式库存要求无限趋向于零,供应商选择单源或少量且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质量保证能力要求很高,需要充分评估供应商的设计能力能否在产品开发时一起参与开发过程,从源头保证物料的质量;②需要从供应商的地理位置、运输能力、产能方面充分评估供应商的准时交付能力;③综合评估供应商的价格因素能否满足公司的战略目标;④充分评估供应商的信息处理能力,是否有能力在产品需求、产品质量、生产计划、库存等信息方面和公司高度共享,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第二,维持评估。JIT采购模式下,供应商选择单源或少量且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商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影响公司的生产交货,需要时时了解供应商的运行状况,信息共享数据的正确性,对于问题的预知能力,及问题发生以后的紧急处理能力,质量体系的保证能力,财务能力的衡量等等,都是需要持续评估的要点

第三,淘汰评估。①首先需要通过信用评估来衡量:衡量因素包括产品品质的连续下降趋势交货时间的不准时、数量的不准确、价格因素、问题处理的缓慢服务态度的积极性等等;②还要通过潜力评估来衡量:衡量因素包括机器、技术支持方面的更新落后、管理的不完善、产品发展的滞后等等,公司持续发展能力是否能跟上公司的发展。

2 JIT采购模式下铁路企业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估现状

2.1 合作供应商的评价分类情况

目前,铁路企业通常按专业及重要、非重要专用物资和通用物资对供应商进行划分。分类方法主要从安全和价值角度将物资设备分为重要专用物资设备、专用物资设备及通用物资设备;或从专业将铁路物资设备分为机车、车辆、工务、电务、供电、通用类。

依照常用的专业分类方式对供应商进行分类,使用相同的数据或指标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供应商进行打分评价。

2.2 合作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情况

合作供应商评价主要是通过路局组织技术业务主管部门、用料单位和法律、监察部门,组成供应商评价小组,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打分或有关不良记录评价合作供应商。定期的主要指标为技术能力、质量水平、交货能力、价格水平、服务与响应、合作状况等几大方面。定性指标较多,量化指标较少,或指标区分度很小,结果过于宽泛。

3 JIT采购模式下铁路企业供应商选择与评估的对

策分析

3.1 让供应商参与产品的研发与生产过程

制造商与供货商共同设计产品时,可体现资源整合、成本降低增加生产弹性等优势供应商的参与是制造商与供应商建立垂直合作的关系,若公司与供货商关系密切,还能稳定供需

可以利于供应商在他们领域内的优势提供专业的技术知识,双方资源互补,同时供应商可以了解后续所提供产品的主要作用、用途及相关标准,便于更好的管理和控制生产过程,降低不良率,减少浪费,让供应商参与生产过程,可以让供应商了解生产需求,改进工艺及包装方式,提出合理友善的建议,提高双方生产效率。

3.2 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JIT采购模式的特点之一是供应商的少量单源,与供应商长期合作及共同发展,公司可以对物料合理分类,根据各类物料的特性在合格供应商中选取一家作为战略合作关系。

对于选定合作关系的供应商,需要在研发生产过程中互相紧密合作,加强信息共享,相互进行技术支持,进行质量控制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保持信息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促进供应商的交货准时性及正确性,从源头保证产品质量。

3.3 加强采购人员的专业知识

①定期的培训,让采购人员觉得学习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加强自身的责任心,对于自己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尽心尽责的去做,不管做哪个环节,都要把企业的利益放在首位。

②鼓励采购员利用业余时间去充实自己,主动了解最新的市场动态,研究采购产品的制造工艺,不断地创新思维,不断地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

③定期采取采购人员专业知识考核,给予专业知识强的采购人员一定的奖励,特别优秀的予以升职机会。

3.4 供应商合理分类

企业应区分供应商的风险性及价值性,参考关键因数,供应定位模型把供应商重新合理分类如图1所示。

①战略关键:高价值高风险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追求长期共同发展。

②战略安全:低价值高风险以保障供应为最高要求,尽可能的多开发替代关系,消减此类供应商。

③战术利润:高价值低风险可增加供应商的竞争性降低价格,以获取最大的利润。

④战术获取:低价值低风险可简单采购方式,降低管理成本。

3.5 防止重要类物料供应商的垄断

企业要避免重要类物料供应商的垄断,虽然JIT采购模式的特点是供应商少量和单源供应,但单源供应不等于垄断供应,单源供应是在公司有替换能力的情况下寻求和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关系,寻求共同发展;而在垄断的情况下,完全是供方市场,企业对供应商的制约能力弱,无法控制成本和准时性。

对重要类供应商寻找备用供应商,让供应商有竞争的压力。而技术开发部门在产品开发立项时,首先风险评估关键配件供应商,为了防止一些供应商因为订货增加而进行价格谈判,需制定备用方案。许多关键、重要类物料多为垄断性经营,供应商主导买方市场。因此,需充分了解其原厂的组织架构,与供应商相关部门要保持融洽的合作关系,以寻求在交货、价格、技术上获得更好的支持,并且制定中长期物料需求计划,以减少因交货周期较长而带来的交货问题。要始终以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出发点,即使对方工艺、技术等出现异常,也应加以扶持,千万不要冒然选择放弃。

3.6 小批量多规格物料的集中采购

小批量多规格的物料由于金额小、规格多,供应商往往不愿意接单或者价格、交期准时性方面无法满足要求,小批量、多规格的物料集中采购就登上舞台,有些物料对采购方来说是小量,但对分销商来说未必,可考虑集中包给分销商。例如一个分销商可以专营各类规格的五金件,在各地有分支机构,在标准零部件方面就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可能具备集中供货的优势,有规模效益,可以降低成本及供货准时性。

3.7 实行合理的供应商奖惩制度

建立合理的供应商奖励制度有利于提高供应商的积极性,并提供更好的服务。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积极参与对企业的开发和生产过程并做出重大贡献的可以给予一定经济奖励;②品质交期十分稳定的供应商可以在供应商评比时给予质量奖并提高第二年的采购份额;③平时对企业做出有效建议的可以发一些感谢信

建立合理的惩罚制度可以约束供应商主动犯错及减少人为犯错,提高物料质量,如供应商在已经发现物料存在隐患,但不易被检测发现,如果有严厉的惩罚制度可以避免供应商冒险送货;在合理的惩罚制度下,供应商会自我排查生产风险,避免不必要的错误被严厉惩罚甚至取消供货资格,可以更加有效的保证物料质量。

3.8 建立合理系统的供应商评估体系

供应商评估体系的建立有利于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以推动JIT物料采购模式顺利推行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目的性原则。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在于衡量供应商的竞争力状况,选出适合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供应商,以此增强企业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②科学性原则。供应商评价指标应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评价指标能公正、客观、全面地评价供应商。

③全面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全面反映供应商企业目前的综合水平,并包括企业发展前景等各个指标。另外,指标体系不仅包括反映供应商实力的“硬”指标,还要包括反映供应商其他竞争优势的“软”指标。

④实效性原则。即效益性原则,考虑以最少的投人创造最大经济效益,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处于重要的位置,尽量简化,重点突出,从而增强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⑤灵活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使企业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项指标。

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在综合评价供应商的竞争力时,应综合考虑影响供应商竞争能力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对定性指标要明确其含义,并按照某种标准赋值,使其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定性和定量指标都必须具有清晰的概念和确切的计算方法。

⑦通用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即设立的指标能反映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企业供应链的共性和特性;此外,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具有发展性,即可根据具体供应链的特征及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从而灵活应用。

通过对供应商的综合评价考核,按照市场优胜劣汰的原则,留住优秀供应商,淘汰较差的供应商。

第3篇:供应商评估与管理范文

胜全球餐饮集团(Yum! Brands Ine)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餐饮集团,一直把食品安全作为头等重要的大事。百胜的目标是依靠先进的危险性评估理论以及供应链环环相扣的管理体系。打造一个世界水平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以确保从“农田到餐桌”的整条食品供应链的安全。即从蔬菜、水果的种植,家畜、家禽和水产品的养殖开始,经过屠宰、粗加工、生产制造、检验、运输、储藏、销售、烹调,直到送上餐桌。

百胜餐饮集团还专门在中国成立了百胜在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物流和配送系统,分别在全国各地建立了16个设备先进的物流配送中心,其中上海、北京和广州的配送中心,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设施一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配销中心严格控制物料运输、储藏过程中的温度(分别保持常温、冷藏、冷冻三种温度),注意产品保质期,先进先出,过期不用,并按规定处理。建立产品可追溯系统等管理制度。仓储部和运输部每天连续24小时营运。可以向遍布全国各地的2300多家肯德基、必胜客、必胜宅急送和东方既白餐饮门店供应卫生、安全、质量合格、品质一致的原料和产品,确保向消费者提供优质食品。

百胜自2004年1月开始《中国肯德基食品健康政策白皮书》,确保原料供应、贮藏、运输、制作、销售等众多环节的食品安全。事实上,任何餐饮企业都无法由企业自身来完成食品供应链的每一阶段的任务。因此,所有餐饮企业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食品生产相关企业建立合同、契约关系。百胜集团采取一套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措施――“星级评估体系”(Supplier Trackinq Assessment and Reeognition,简称STAR)管理供应商(图1),加强对供应商的选择、监督、管理和追踪、评估和认可,以满足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需求。

百胜的“星级评估体系”已经成功地在全球运行了20多年,对于确保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标

“星级评估体系”是百胜开发和管理供应商的标准要求,可以对供应商进行全方位的考核。“星级评估体系”的目的是,选择、培养可靠的供应商,建立一个坚实的供应系统,以便向百胜餐厅提供稳定的具有竞争力的优质产品。星级评估体系的目标可以归结如下:

提供稳定的高质量、安全的食品;对产品和工艺流程进行优化;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提高供应系统的可靠性和可持续性;建立一个具有可追溯性的供应系统和资料库。

星级评估的特点是根据供应产品的风险类别,选择相应的评估等级进行管理。百胜对所采购的产品依据其对品牌的重要性和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分类,然后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与考核,例如,对于具有高食品安全及对品牌有重要影响的原料供应商,百胜进行“食品安全”,“质量体系”和“上游供应商”的考核,对于食品安全系数较低而且对于品牌影响不大的供应商则只进行食品安全考核。

评估对象

对所有提品给百胜的供应商,涉及范围包括以下四类:

第一,食品类,原材料或成品供应商;

第二,包装材料与制品供应商;

第三,设备/设施,器材供应商;

第四,仓储、运输供应商。

星级评估体系的评估内容

“星级评估体系”不仅涉及供应商的资质能力评估(工厂审核),而且包含对供应商与百胜合作能力、日常业绩的评估。在“星级评估体系”中,总共设计了18个评估项目,分别由百胜餐饮集团品质管理部、研究开发部和采购部负责对供应商的资质能力和日常表现业绩实施评估。包含以下各个方面:

品质管理部:年度审核(食品安全、质量体系、上游供应商管理):日常业绩(生产工艺现场质量抽查、产品市场抽样评估、产品质量月报、产品缺陷投诉、产品召回)。

研究开发部:年度审核(技术开发能力资质);日常业绩(新产品创新业绩)。

采购部:年度审核(财务实力、相对成本、生产可靠性及能力、业务关系能力);日常业绩(成本、供货可靠性)。

成效

“星级评估体系”的具体成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根据百胜全球质量标准考核供应商――确保新供应商的引进与现有供应商的改善均能与世界先进做法一致。

其次,根据评估结果,系统化、持续性提高供应商能力――供应商审核报告/整改行动纳入数据库管理,由专人辅导与追踪,持续提高供应商能力。

然后,促进供应商提升日常表现业绩――建立供应商日常表现数据库,由专职人员对其进行分析与跟踪。

最后,认可和奖励表现良好的供应商,淘汰表现不佳的供应商。

通过严格实施“星级评估体系”以及供应商的自我提升与持续改善,百胜中国就能够在食品安全及产品质量方面,为消费者提供强大的保障。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百胜在中国尽力打造了一整套相当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和质量监督体系。很不幸的是,在2005年3月,百胜遭遇到突如其来的“苏丹红”事件,蒙受了不白之冤。由于供应链最初端厂商的不法行为,导致工业染料苏丹红在经过四道加工转手程序后,进入了肯德基的专用调料。百胜中国本着“为消费者负责”的精神,主动诚实公开地立即停售了有关产品,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关。但是,这一事件仍然使百胜的信誉和销售业务蒙受了重大损失。

百胜充分吸取了苏丹红事件中的经验和教训,深刻地警觉到,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尚缺少可靠的食品和原料供应链,存在相当多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隐患。为确保食品安全,必须要多做一些考虑,多加几道防线。应该多采取一些百胜在全球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措施,比所有国内的同行做出更多的努力,来做好食品安全工作。食品供应链安全保障措施

实施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管理,建立产品追溯系统,充实从公司总部到餐饮门店的品质管理团队,强化对供应商及其上游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修订并实施不合格产品召回制度:加大对供应商的培训和指导。

HACCP的意思是“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是利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原理和方法对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害,加以识别、评估,进而加以控制的一种预防性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危险性评估理论包括危险性评估、危险性管理和危险流三部分(图2)。

HACCP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美国太空总署(NASA)、陆军Natick实验室和美国Pillsbury公司共同开发的确保太空食品安全的预防性体系。现已经为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我国卫生部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展HACCP的宣传、培训。90年代初,开始了乳制品和餐饮业HACCP应用的试点。

国家质检总局从90年代起,在水产品、禽肉、畜肉、果汁等行业的出口企业实施HACCP,取得初步成效。2002年3月20日,国家认证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HACCP认证管理规定。

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食品安全追溯系统(trace-ability system)的本质是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服务等过程进行全程监管,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的对食品信息和经营责任的追溯。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原产地(属地)信息追溯系统,主要指食品供应的源头,如白菜、大豆的原产地的基本信息。

食品加工过程信息追溯系统,主要指食品加工的生产流程、加工环境、加工方法与步骤等信息。

储藏与运输信息追溯系统,主要指食品的储运过程中,产品的保质期、储藏与运输的环境条件(如湿度、湿度等)等信息。

第4篇:供应商评估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国企;标准化;采购工作;应用

中图分类号:F87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3-0038-02

从市场分析角度来看,采购是公司的一个重要的价值来源,是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资源。目前,全球市场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经济在持续发展,采购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发展。

一、企业采购体系

企业采购体系分为八个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分析体系构成对于建立合理标准的采购模式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采购战略。建立并提高采购方对供应方的影响力,创造新价值或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驱动供应方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提升供需双方甚至多方总体的效能,决定并维护与供应商的关系层级和合作路线。(二)组织结构。建立一个核心部门,制订采购政策、协调采购活动;使采购的组织结构适应于公司的组织结构;通过项目小组将采购专家安排到的关键部门;提高采购的地位,参与公司的整体决策。(三)采购资源。制订采购资源战略;在寻找资源过程中广泛听取最终使用者的意见和观点;寻找能达到成本最小化的解决方案;规范产品规格和使用模式; 识别、筛选并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先进供应商,而非暂时成本最低的供应商。例如:一公司,由50个最终用户组成商品评审委员会,从事外部采购工作,在企业贡献知识和技能,协助企业做采购决策。(四)供应商管理和发展。①管理供应商关系:为了确保公司的持续改进,建立双向的学习过程,应该加强与供应商联合,节约不必要的成本,从相互合作的关系中获取收益。对于公司需要而现有供应市场难以满足的能力,应积极开发新供应商。一汽车公司,所有关联部门都介入到保持和发展与供应商保持良好合作的工作中,有近900人为供应商提供支持,所有有关的层面都设计了积极改进和提高的方案。此活动提高了50%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提高了66%。②与供应商整合:某食品公司,要求其瓶子供应商(检验合格率99.9%)在市场线运转前送货,由于市场部门抱怨瓶子的破损中断了流水线,管理层决定收购瓶子供应商,改变现有的市场模式,使总成本降低20%,包括瓶子的成本、废品和机器维修等。(五)日常采购。消除日常采购或将其自动化,或将它们委托给用户或供应商; 消除常规性采购中的浪费现象。尽量减少不增值的采购活动;由供应商控制库存。(六)绩效管理。企业可考虑设置改进采购业绩的高层管理委员会,与供应商共同贯彻执行正式的改进方案;在内部实施正式的改进方案。许多公司与供应商共同建立改进绩效方案,以谋求成功,实施正式的考核体系、激励系统、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以及双向反馈机制。某计算机公司,每月与供应商碰头,并收到一份公司的总体绩效以及关注的其他方面的绩效报告,包括:市场信息、公司需求、供应商信息等。欧洲一家公司实施一套激励和共担风险的方案;要求所有供应商满足三个基本要求;“失败评估法”—识别为防止产品失败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失败率奖惩”—退货率低于规定供应商得到奖励,高于规定受到惩罚,同时制订提高计划;“赔偿协议”—退货率高的供应商负责为公司提供维修费用。结果—提高产品质量 5-10% 。[1](七)信息管理。无论在公司内部,还是与供应商之间都要广泛地共享信息;利用可用于绩效管理的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跟踪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一家零售业通过财务系统从所有部门和事业部获取采购信息的流程,公司建立了一个采购数据库来收集并储存数据,用于分析供应商及组成部分,这些信息有助于公司加强和供应商的联系,规范采购的规格型号,并获得数量的折扣。一家化工企业,采用信息系统,确保运行跟踪器处于恰当的位置,并被正确理解,最终用户通过这些仪器评估日常的采购活动。[2](八)采购人力资源管理。企业通过多渠道(内部/外部)为采购部门广泛地招聘、吸收优秀人才;通过培训,提高采购的能力和技巧。同时,要积极做好采购人力资源的配置工作,合理安排人力资源。

二、建立现代标准化采购采购模式的依据

(一)主要依据:ISO9001标准 、QS9000标准、企业的管理水平及采购产品的重要程度等。(二)主要内容:供应商的选择、供应商的评估和批准、采购活动的实施、采购产品的监控、年度的采购活动总分析、供应商的更新、供应商的选择、采购要求的确定—根据产品的技术要求分解采购要求(QFD)、原材料、零件、工序 、人员/服务、选择候选的供应商;从网上、同行业、顾客等了解潜在供应商信息; 每一个产品选择3-5家供应商;顾客指定的供应商;使用顾客批准的供应商(如卡特彼勒的油漆、钢材供应商);顾客通知使用的供应商;顾客推荐的供应商。 (三)供应商分类:1、以产品的重要度分:一类供应商:生产重要特性、关键特性产品的供应商,对顾客的产品有重要影响;如:CPU、显示器、主板等。二类供应商:生产一般特性的产品,对顾客的产品有一定的影响;如:鼠标等。三类供应商:生产辅助产品,对顾客的产品影响较轻。如:机壳等。2、其他的分类方法:根据价格:价格适宜的;厂家的表现:有实力的厂家;如德尔福电池。可根据以上的方法综合考虑。(四)供应商评估。1、建立评估组织。企业建立评估组,可由跨部门小组(多方小组)共同组成,或由生产、技术、质量、采购人员组成。参加人员必须有一定现场经验,了解评估的标准、依据和基本的评估方法,具备评估/审核的知识,了解产品的技术要求。2、确定评估标准和依据。供应商评估依据主要由评估标准和依据两部分组成。产品标准一般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比如ISO9000系列标准、QS9000标准等。对于企业的要求有:价格、地理位置、知名度等等。3、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一般是按照企业认可的标准进行审核,做成检查表。当然还有其他参考:比如卡特彼勒的MQ1005提问表、QCLDM检查表、QSA(QS9000)提问表、VDA审核指南、西门子检查表等等。4、正确运用评估方法。这里有现场评估、文件评估、委托检验等等。文件评估主要是查看质量体系文件的符合性、质量认证的证书、产品的检验报告(型式试验)、过程控制的作业文件、工艺规程、操作规程、检验规程、控制计划、设施的维护文件等。5、委托检验。委托国家认可部门和当地的技术监督部门等权威的检验机构检验,双方都不能检验或试验的项目要进行破坏性的检验和试验项目。6、委托审核:委托有专业经验的机构代替企业进行供应商的审核。7、委托管理等。(五)供应商确定。企业要确定准则,根据评分标准评估供应商,列出合格供应商名单,提交董事会等机构批准,随后将供应商纳入管理。供应商管理内容涉及采购信息的传递、图纸的登记、更新、回收;工程规范及适用的标准等诸多方面。

三、如何建立现代标准化采购采购模式

(一)建立采购要求的批准制度。要明确责任,确定批准的责任人,分工管理,合理安排。(二)加强采购资料发放的管理。(三)制定一般件的进货检验规则,内容要包括:批次、抽检数量、检验内容记录、判定的准则、材质的检验。(四)制定关键件的进货检验规则。(五)制定关键特性的验收准则。

涵盖验收办法:检验验 证外检。

接收条件:合格、降级、让步规定。做好规范记录。

一般特性的验收依据是根据检验和验证的方法来判定准则。检验人员要符合文件要求,必须为为产品检验的判定人员、不合格品的处理人员、产品放行人员 、质量评审人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六)每年要进行年度评价,根据以上的收集数据对本年度的采购进行整体的评价和总结。

1、年度评价准则(评分准则)和质量绩效评估的几种方法:被拒绝的商品批次/接收的商品批次X 100% 被拒绝的商品总价/运输总价X100% 接收的部件数量/被拒绝的部件数量X100% 未准时运输的次数/接收的运输次数X100%

查看供应商QS-9000质量体系建立。通过QS-9000的企业的供应商必需按QS-9000标准建立质量体系;达到同步的市场水平;在同一水平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当在ISO/TS 16949中的变化时,供应商必须以ISO9001:2000标准建立体系为第一要素。 交付能力的监控,对顾客100%交付能力的监控。是否建立监控体系,是否有超额运费的记录。对供应商100%交付能力的监控,100%交付能力的体系建立; 附加运费记录(双方)。

2、评价结果和对应的处理程序。

四、结论

基于标准化建设的采购模式和机制建设,有效做好前期采购工作。我们必须明白采购的最大增值环节不是在后端,是在业务前端。采购对成本降低的贡献绝大多数体现在设计、选型等环节而不是后端的订单处理和讨价还价上。必须在产品设计或销售环节起到应有的作用,当然前提条件是企业应建立期标准化现代企业采购模式和流程。世界已经入新经济时代和信息化时代,无国界化采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整个市场采购基于标准化的现代采购模式,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和一体化才是最终目的。

作者单位: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人劳部(综合管理部)

参考文献:

[1]中国管理资源网:.2011年9月19日.省略gp.省略/2011年9月8日

第5篇:供应商评估与管理范文

运用评估手段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由于各国高等教育理念、发展路径和政治体制与环境的差异,各国开展高等教育评估的方式各具特色。教育认证是美国保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教育认证(Accred-itation)是用以审查大学、学院以及专业项目,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外部质量评估过程。区域认证和专业认证并重是美国高等教育认证体系的本质特征,是高等教育认证的两种主要类型。[1]区域认证的对象是大学,美国有六大区域性认证机构(如,北方中心协会和南方协会),这些机构对大学课程、大学治理和教师任职资格等制定了基本认证标准。大多数美国大学皆已通过相应所属区域的认证。区域认证为美国高等教育活动制定了广泛而基础的标准。专业认证主要针对具体的学位项目和学院开展。目前就有三个专业认证机构对美国大学商学院及工商管理专业开展专业认证。他们分别是AACSB、ACBSP和IACBE。深入研究美国商学院或工商管理专业认证,对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美国工商管理专业认证的产生与发展

美国大学层次的工商管理教育发轫于19世纪末期。其时美国已基本完成了工业化,工业化使得劳动分工细化,管理职能逐步与资本所有权相分离,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率作用显现,使得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急迫。于是,1881年,在费城企业家约瑟夫•沃顿(JosephWhar-ton)的倡议捐助下建立了美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商学院———沃顿商学院,目的是为美国培养新的商界领袖。[2]此后,又有一批大学层次的商学院先后诞生,比较典型的有芝加哥大学(1898)、加州伯克利大学(1898)、纽约大学(1900)和哈佛大学(1908)的商学院。[3]因此,美国大学层次的工商管理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社会工业化、劳动专业化和经济市场化发展是工商管理教育产生的根源。由于工商管理教育发展迅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很多衍生性问题,诸如课程设置标准不一、教学经验不足、师资水平不够高、培养目标含糊不清及学术性不高等。为了解决以上问题,1916年,美国全国性的商学院组织、美国商学院第一个主要的专业认证评估机构———美国商学院联合会(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iateSchoolsofBusiness,AACSB)成立。为提高工商管理教育培养质量,AACSB于1916年制定了全国性的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规范。但是,由于美国工商管理教育尚处于起步探索发展阶段,该组织在1916年以前对商学院影响不大。20世纪50年代后期,美国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步入了低潮期,被授予学位的人数及其比重均有所下降。这时,由福特基金会和卡内基公司赞助,对商学院的工商管理教育进行了研究,并于1959年发表了两份研究报告,即戈登与豪厄尔的《高等工商管理教育》和皮尔逊的《美国的管理人才教育》。这两份报告均指出了美国工商管理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过于职业化倾向和低质量弊端,并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使人们意识到工商管理教育存在的严重不足,从而推动了美国工商管理高等教育的改革。[4]该报告对20世纪60、70年代的工商管理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一时期,AACSB也开始提高学士学位项目的标准,完善获取学位的程序。从这时起,大学才逐步接受该组织确立的工商管理高等教育标准。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又开始了新的稳步上升进程。该阶段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新态势加上企业经营环境的高速变化以及全球化竞争的日趋激烈,促使商学院对工商管理教育进行重大变革。商学院对工商管理教育的本质和它们的课程设置进行了重新思考,并希望提高工商管理教育的普及程度。美国高等工商管理教育从而进入了课程改革的新阶段,许多著名商学院在它们的课程设置和提供整个工商管理教学项目的方式上进行了很大的改革。l992年,作为美国商学院的一个主要评估机构,AACSB从根本上修改了评估标准,为教师实现课程安排、教学和科研的平衡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5]2003年,AACSB根据工商管理教育环境的变化,再一次对认证标准进行了修改,使得认证标准能更准确地反映社会对高质量工商管理人才的诉求,这一标准沿用至今。由此可见,美国的工商管理教育专业认证机构是伴随着美国工商管理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其发展而不断完善认证标准,体现出了动态、持续的质量保证的作用。

三、美国大学商学院主动申请认证的动力要素

专业认证方式是通过商学院自愿申请参加认证审查,经过专业认证机构规定的认证程序进行认证。例如AACSB的商学认证程序包括成员资格审查、预审、初审和保持认证资格四个审核阶段,认证过程一般历时5年。美国大学商学院主动申请专业认证是美国大学专业教育质量评估的一大特点。那么,美国大学为何能主动接受专业认证机构定期开展的专业认证呢?作者认为存在两大动力要素:一是社会问责。美国大学商学院对教学评估的逐步重视源于公众问责的呼声日益高涨。国家立法人员、家长、纳税人及投资人要求大学能够提供学生学习成就的证据,以表明他们的投资是值得的。联邦政府也要求当地认证机构提供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要求的直接凭证。认为评估应该成为一个比商业周刊排名更有效的评比商学院的方式。正如费尔南德斯(Fernandes)所指出的“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比较商学院的方式是看其学生取得的成就以及帮助学生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的学位项目的优劣。”[6]二是竞争优势。近几年来,由于能够提供工商管理教育的大学繁多,使得美国工商管理教育的竞争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在美国,能够提供工商管理教育的大学有公立州立大学(PublicStateUniversities)、独立私立大学(UnaffiliatedPrivateUniversities)、大型附属私立大学(LargeAffiliatedPrivateUniversities)、小型附属私立大学(SmallAffiliatedPrivateUniversities)、赢利学校与在线学校(For-ProfitInstitutionsandOn-linePrograms)。而且越来越多的赢利与在线学校正在获得区域认证与专业认证,从而也具备了提供工商管理教育的资格。大学数目的增多和生源的递减,导致大学竞争日益激烈。据美国教育部网站数据显示,美国商学院本科学位的学生数量在1992年达到了顶峰,从那以后逐年减少。除了面临生源的减少外,许多大学商学院发现自己正在和日益萎缩的大学资源和有限且日益昂贵的高素质教师资源作抗争。如何获取竞争优势是每所大学商学院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据了解,存在四个主要因素影响美国商学院的竞争优势,它们分别是认证、课程、教师和资源。竞争发展趋势表明认证这一因素正逐渐成为美国商学院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动力要素。商学院对认证的重视程度决定了其在竞争中获胜的程度。[7]因此,认证正成为一种使商学院获得竞争力的战略手段。

四、美国工商管理专业认证机构比较

美国现有三个专业认证机构为商业学院及其学位项目提供认证。他们分别是AACSB、ACB-SP和IACBE。第一个认证机构是AACSBInternational(TheAssociationtoAdvanceCollegiateSchoolsofBusiness),即国际商学院促进协会,是世界性的商学院联盟。前身是美国商学院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ofCollegiateSchoolsofBusi-ness),由哈佛、芝加哥、西北等著名大学管理学院发起,于l916年正式成立的一个由商学院、社团和其他机构组成的非官方、非营利性的民间团体。多年以来,AACSB认证标准被公认为只有一流研究型大学商学院才能通过的标准。由于认证标准要求较高,这种认证对许多大学来说遥不可及。到20世纪90年代早期,当时将近有900所学校未通过AACSB认证。[8]这种情况到l991年发生了改变,因为AACSB调整了认证标准,用新的“使命导向”认证替代了以往“高端导向”式认证。2003年,AACSB进一步改进了其认证标准,让评估认证重点转向学生的学习成果,[9]即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获取。AACSB不断完善其认证标准,使认证产品品牌化,致力打造成适合商学院本科和硕士学位认证的黄金标准,成为用人单位和优秀学生心目中公认的认证名牌。第二个认证机构是ACBSP(AssociationofCollegiateBusinessSchoolsandPrograms),即商学院及学位协会。ACBSP成立于1988年,为900多所商学院开展专业认证,认证重点是教学。[10]ACBSP奉行使命驱使,其认证目标市场为地区级和小型私立的学校,为他们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更为开放可行的认证途径。到2008年ACBSP已拥有585个成员学校,其中有413所已被认证。[11]在成立初期,将近一半接受ACBSP认证的商学院是两年制的,成立3年后,它颁布了新的认证标准,将认证范围扩大到四年制,并强化了其在四年制学校质量认证机构的地位。第三个认证机构是IACBE(InternationalAssemblyforCollegiateBusinessEducation),即大学商业教育国际联合会。它是由ACBSP的创始人于1997年建立的,IACBE声称它与AACSB有着同样的认证目标市场,即认证学校层次是一致的。它注重对教育成果的评估并希望成为ACBSP的竞争对手、AACSB的替代机构。[12]其成员已经超过200个。[13]比较而言,AACSB发展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工商管理专业认证经验,具有全球性、国际性、权威性、社会认同度高等特点。截至2009年12月,AACSB在全球共有1156个成员单位,已通过认证的学院有579家。其中美国共有670个成员单位,464所通过认证;中国有25所大学商学院成为其会员单位,其中仅6所通过了AACSB的认证。其中4所在香港,2所在中国大陆,它们是清华大学和中欧国际商学院。[14]因此,本文以下主要介绍AACSB。

五、AACSB专业认证标准及发展趋势

目前,AACSB使用的评估标准是2003年修订后的认证标准,它适用于世界各国的商学院。该标准强调学院使命、目标、特色,重视师生权益、教育责任和参与程度。通过认证的学院每五年将定期接受AACSB的重新评估。AACSB认证标准要求学院必须保持课程体系与时俱进,适应商业变化产生的新需求。最新的AACSB认证标准包括战略管理、参与者和学习保证三大类别共21条标准。在以上三大类评估标准中,与教学相关,对学生学习评估影响最大的当属与教学评估直接相关的第三大类,或称为学习保证标准。这条标准强化了教学评估,以学习成果为导向,加强对学习过程的质量保证,这与以往的认证标准显著不同。AACSB认证在2003年之前就要求进行教学评估,但评估认证标准中与教学评估相关的指标不到10%,现在三分之一的标准与教学评估有关。[15]AACSB专业认证中有关教学评估标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评估重点从专业方向转向学位项目,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评估不再仅仅只是停留在学生学了什么,而是关注获取学位的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以前的认证标准主要针对学生学习完成一套特定的课程后开展评估,考查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程度,这种视角太狭窄了。[16]学习目标应该扩展到整个学位计划,而不是具体的课程。其重点在于学位毕业生所实际拥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17]这种变化趋势也体现出当今美国大学工商管理教育课程整合与创新的理念。过去每个专业方向,如金融、市场营销、管理、经济等具体专业方向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专业项目加以评估,而现有的认证标准要求针对学位而非专业方向开展评估,要求学位项目必须要有清晰的学习目标,有利于整合课程,让学生享有更大的课程选择权,有利于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形成学院的个性特色。2.直接评估逐步取代了间接评估。间接评估通常采用调查、座谈等方式从利益相关者(如学生、校友、教职工等)对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情况和在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中的表现做出评价。现在,直接评估要求学生应该直接证明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据2004年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继续使用间接评估方式(如81%的学校仍然使用学生调查,75%校友调查,58%的是用人单位调查)。最流行的直接评估方式是由教育测试服务机构提供的工商管理职业能力测试,但还没有报道表明有多大比例的学校采用了该方式。[18]3.教师更加广泛、主动地参与评估。[19]评估如果不能得到教师们的全力支持,或者不能够充分证明自身的价值,要想达到评估的目标显然不容乐观。只有教师们能够了解评估对教学带来有益的改进,他们才会积极地拥护。在新的认证要求下,教师们开发出了更好的学习目标、完善了课程、采用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整合了课程。难道有哪位教师不希望得出这样的结果吗?[20]显然,对学习保证标准的强化得到了美国大学商学院广大教师的肯定和积极参与。4.倡导嵌入式课程评价方式,保证实现课程目标。AACSB的认证标准中大力推荐使用嵌入式评价方式,认为嵌入式方式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嵌入式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演讲,书面写作(如案例分析、论文、作文测试等)及对学生的行为描述(如学生竞争力、角色扮演练习和计算机模拟)开展对学习目标实现预期开展评价。鼓励教师在评价方式上进行创新,教师可自由选择与目标匹配的课程实施方式。5.倡导以教师团队方式商讨学习期望。由于AACSB主要针对学位项目开展评估,而且高度重视对学生获得的知识,尤其是能力的评价,因此,一旦学习目标及课程实施方式确立,那些将要帮助学生提高技能和能力的相关教师有必要一起讨论学位目标,并利用学位目标整合、完善学生的学习。这一点成为评估过程的关键部分,并且将在学校认证中占重要地位。学习目标的确立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AACSB指南中建议应该花上两年的时间来明确学位目标,将其分解为更具体的学习目标,根据目标安排课程。教师可在第三年开发实施方式,整个过程,包括最后的反馈,应该在第五年执行。由于AACSB是一个非官方、非营利性的民间团体机构,认证具有围绕使命、重视过程和重视证据等特点,再加之历史悠久,一直致力于提高和促进工商管理学和会计学领域的教育水平,故已发展成为商业教育专业认证领域的领头羊,受到了教育家和专家们的广泛认同。获得认证的商学院也被视为教学质量一流的商学院。学者及用人单位也都把AACSB认证看作是商学院的质量保证。目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AACSB认证被公认为是获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AACSB认证代表着全世界商学院的最高成就,学院通过严格和全面的评估取得认证资格意味着对其质量和发展前景的肯定。取得AACSB认证资格是优秀的管理教育的重要标志。较高的公信度在某种程度上也给AACSB提出了挑战,促进它不断完善认证标准,让认证成为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总之,美国工商管理专业认证强调学院的使命、目标、特色,也重视师生的权益、教育责任和参与程度。它同时还关注学院未来长期的改进与发展,给商学院提供了一个保持高质量的机制。

六、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分析美国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认证方式开展的教学评估,不难发现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在工商管理本科教学评估上存在较大差异。实际上,我国到目前为止,还只是开始了针对大学本科教育的校级整体、总结性的评估,还未出现与工商管理本科教育相关的专业评估。通过分析美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专业认证质量评估,可以给我们以很好的启迪,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整体评估与专业评估相结合。美国大学的评估采取由针对学校整体性的区域认证与针对专业的专业认证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式。这对我国有很好的借鉴。我们可以按照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分类专业评估,体现多样化导向,突出评估工作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既然不同类型的院校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服务面向,那么,不同类型的本科院校就理应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秉持契合自己学校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的质量观,不同层次的院校也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类别的“名牌”。高等教育评估就应该以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认同并促成这一特色的达成。开展整体与专业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可以让高校自主设定质量目标,进而开展质量管理和评估,以尊重高校的个性化选择和定位。2.评估理念从科学走向人本。美国工商管理专业认证的评估理念从科学逐步转向了人本的价值取向,更加关注课程知识的实际价值,强调内容、活动与教师学生的相互作用。专业认证体现出的不仅仅是衡量预期的教育(课程)目标,还是研究和判断课程价值的过程。因此,认证更为关注学校的发展战略、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认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更为倾向于定性方式,从间接评估发展到直接评估,从终结性评估发展到过程评估,认证成为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手段。我国目前的教育评估更多体现出科学主义的价值观,关注数据、结论,更多采用间接评估的方式,关注学校指标完成情况,忽视了课程实际价值、师生的互动、高校的积极主动性和社会的认可程度。3.评估结果成为教育质量优质的象征。美国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认证凸显了评估目标的多元性,评估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社会各界知情权及相关者利益的有效方式。[25]认证被视为优质的象征,通过认证的商学院被视为具有质量保证的学院,毕业生也会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认可;认证被视为商学院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成为学校战略发展的必然选择,成为赢得办学声誉、获取资源的重要方式。在我国,评估要想获得社会,尤其是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还需从评估理念、评估方式、评估定位、评估队伍和评估内容等诸多方面加以完善。

第6篇:供应商评估与管理范文

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具有两大特性:应用性、无行业背景性。其中应用性是工商管理专业最根本的专业特性[5],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方法,具有企业综合管理的基本素养和技能,能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企业管理的实际问题。应用性问题也是现在高校在培养工商管理专业人才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培养出的管理人才往往是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缺乏,无法适应实际工作岗位。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工商管理专业应用性的学科特性,把工商管理专业教育方式与其它学科教育方式等同起来,不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无行业背景性是指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并没有特定的行业背景,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各行各业的管理工作,这给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在教学中,必须创造更多样化的情景供学生来进行学习、了解各行各业的运行模式,把握各行各业的行业动态,锻炼学生各种行业所需的行业素质与技能,使学生在工作中具有更强的行业适应性。建构主义特别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这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是十分契合的。建构主义的社会性与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相适应,建构主义的情境性与工商管理专业的无行业背景性相适应,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都应该是积极主动的,是知识的主动接纳者,这与建构主义强调的学习主动性也是契合的。所以,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能够很好的把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特性充分发挥出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最终目的。

2建构主义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运用的保障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需要有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做后盾。保障体系由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2.1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新的培养模式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一般教师支配学生思维的习惯,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运用时虽然不放弃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要起着引导者的作用。即不拘泥于课本,不把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对知识的理解强加于学生,也要在情境教学中给学生正确的指导与帮助,不至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偏差。其次,教师需要提高情境设计的能力。新的教学模式是围绕建构主义情境教学为核心展开的,情景教学需要教师去创造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具体化情境为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服务。再次,教师需要较强沟通协调能力。这是因为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变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需要交流协作,一方面,要求教师与学生中提供指引与帮助,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学生之间提供协调。同时,对于教师介入的时机也是非常重要的。最后,教师需要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评估方式。教师应该在传统单一以卷面考试评估形式的基础上丰富教学评估,创建一种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个体评估和集体评估、学生批判性评估和教师批判性评估、校内评估和校外评估等多种评估手段相结合的评估方式。从全方位去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使得教学监督更加的客观,学生更好地认清自己的学习阶段与学习的方向[6]。

2.2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

教学资源对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是非常重要的。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除了需要过去的教材、课件、教具、基础设施等资源外,还需要信息资源和外部资源等。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和要求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需拥有顺畅的信息渠道,及时把握外部的信息,才能在教学中做出及时的更新与调整。情景教学方法,如企业家进课堂、企业实践等都需要学校和企业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才能够实现。校企结合是学校充分利用和挖掘外部资源的重要途径。只有充分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才能够让教学顺利运行,从而实现培养目标。3.3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运用的根本思想主要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为了体现这一点,我们需要注重对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注重教学过程的有效管理,需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处理好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保证课堂教学的同时,要保证适时的一定量的实践教学环节。二是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的关系,教学过程中,要把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作为重点,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积淀[7]。三是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学生自学的关系,既要保证理论教学内容完成,又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自我学习。

2.4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建构主义理论在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还有赖于一系列保障措施,这样才能够规范教学秩序和监督教学质量。在建立和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方面,需建立以下相关制度:如教学大纲制定与修改制度;教师培训制度;学生职业发展培训制度;教师教学质量总结和评优制度;学生学习评估制度;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模拟教学管理制度等等。这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教学质量提供一个稳健良性的保证体系。

3结论

第7篇:供应商评估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战略绩效 指标体系

伴随着全新的企业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供应链管理型企业应当重新设计其基于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绩效考核体系,进一步探索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在总体上应该遵循“内外结合,兼顾各方”的平衡基本原则。在实际操作中,评价体系的构建可遵循如下原则:

财务指标与战略指标相结合原则。其中,财务指标是企业传统的衡量企业绩效的标准,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企业,财务指标都占据着业绩考核之举足轻重的位置。而战略指标又是企业施行战略管理所必须关注的,因此应将二者兼而顾之。

内部战略指标与外部供应链指标相结合原则。在战略指标考核的基础上,应该划分出内部战略指标和外部战略指标,而外部战略指标是从供应链角度出发,从供应商和销售商这样一个整体的角度来评价。

定性衡量和定量衡量相结合原则。指标应分出评价层次,在每一层次的指标选取中应突出重点,要对关键的绩效指标进行重点分析。

对某个特定绩效指标的维持和改进不应以牺牲其他任何指标标准为代价,否则,任何绩效都是无法接受的。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对企业财务指标的评价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经济效益评价可依然采用传统关键性的财务评价指标,按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来分类评析。需要说明的是,各企业应根据本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据实从企业的远景目标和发展战略出发选取关键性的财务评价指标,并注意与其他层次评价指标间的相容性,避免相互间的冗余、冲突。

对企业内部战略指标的评价

对供应链管理型企业的内部战略指标的评估应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过程评估(内部经营过程方面)、研发评估和员工评估。内部经营过程是企业进行业绩管理的重点,可以从产品达标率,产品合格率等指标来进行内部经营质量方面的评价;从生产周期效率(MCE)等方面来进行内部经营效率方面的评价。

研发评估是很多高技术供应链管理型企业业绩考核所必须关注的一块。可以设置研究开发费用率、新产品投资收益率、新产品开发费用率、新产品开发速度等指标。

员工评估则是基于企业长远战略角度来考核的,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都十分重视其对员工学习和成长的投资,提高员工素质以促进企业不断发展。在这一方面应设置员工满意度、人力资本收入指数(HCRV)、人力经济增值指数(HEVA)等指标,其中员工满意度也可以用员工流动率来代替。

对企业外部战略指标的评价

对供应链管理型企业外部战略指标的评价是从供应链角度来来考虑的。假定一条简单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来组成的(其实任何一个供应链型企业都可以在供应链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里基于盟主型供应链角度来述的),作为核心企业,应从供应链上、下游角度来综合考虑其外部绩效。

从供应商的资金角度来看,其与核心企业的应收帐款周转的快慢,对供应商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进而对整个供应关系也有着很大影响;另外,采购占用资金比率也是一个影响供应关系的重要比率。

销售商则是供应链中直接面对顾客的子系统,其与核心企业的合作更直接关系着整条供应链绩效的优劣。从销售商的角度来看,其一般关注核心企业的两个方面——产品交货情况和产品竞争力。可以设置订单完成率、准时交货率、市场占有率、市场覆盖率等指标。

供应链管理型企业战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

第8篇:供应商评估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电子商务系统评估

一、电子商务和电子商务系统

1.电子商务。电子商务(EC)是英文“ElectronicCommerce”的中译文。电子商务指的是通过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信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的各种商务活动。由于电子商务拥有巨大的商机,从传统产业到专业网站都对开展电子商务有着十分浓厚的兴趣,电子商务热潮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电子商务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电子方式;二是商务活动。

2.电子商务系统。电子商务系统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电子商务基础平台。包括负荷均衡、连接/传输管理、网站管理、数据管理、事务管理和安全管理等部分。(2)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包括企业内部MIS、EDP和DDS等子系统。(3)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包括支付网关接口、客户关系管理、内容管理、认证中心接口、搜索引擎和商务智能工具等。(4)电子商务应用系统。电子商务应用系统以实现企业的商务目的为目标,使用各种与Internet有关的技术手段,在Web上建立起自己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是电子商务系统的核心。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是应用开发人员根据企业的特定应用背景和需要而开发出来的,对企业的电子商务活动提供具体的支持。(5)电子商务应用平台。电子商务应用平台直接面对电子商务系统的最终用户,建立在电子商务系统的顶层。电子商务系统平台以Web服务器为核心。作用一是作为与用户的接口,接受用户的各种请求,并将用户的请求传递给应用系统;二是将应用系统的结果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将其提供给不同的用户形象终端(个人电脑、个人数字助理、掌上电脑、无线移动通讯设备等)。(6)安全保障环境。主要包括安全体系、安全策略和安全措施等。安全策略负责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提高,是企业保障电子商务系统安全的指导原则;安全体系利用各种安全手段设置安全防线、防范各种非法访问和攻击,安全体系需要各种必需的设备和关键技术。

二、电子商务系统评估关注的主要因素

1.市场关注程度:是分析企业目前乃至将来经营情况的基础性数据。

2.经营情况分析:分析成本、盈利水平和投资回报是否达到规划的目标。

3.市场份额和推广能力:市场份额的大小和推广能力的强弱是企业经营发展的重要数据。

4.系统的安全性评估:系统的安全性是电子商务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系统安全的高低是客户选择企业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电子商务系统评估的原则

1.科学性:根据系统评估的目标,科学地制定系统评估方案和适用方式,以使系统评估结果科学合理。

2.客观性:要以详实的数据为依据进行系统评估,预测、推理和逻辑判断应当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

3.独立性:系统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必须始终坚持独立的第三方原则,不能与被评估的电子商务系统有任何利益关系,要不受外界任何影响和干扰。

四、电子商务系统的评估指标

1.技术性评估指标。电子商务系统评估的技术性指标主要有以下几项:(1)电子商务系统的设计评估:对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创意进行评估。(2)电子商务系统的技术应用评估:主要评估其新技术应用的多少,以及技术应用是否合理。(3)电子商务系统的安全性评估:主要评估其能否保证电子商务的安全。(4)电子商务系统的可操作性评估:主要评估其操作是否简单、方便和快速。

2.经济性评估指标。电子商务系统评估的经济性指标主要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销售净利率和资产净利率等指标。经济评估最能直接反映电子商务系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3.社会性评估指标。电子商务社会性评估指标主要包括注册量、点击率、访问量、客户的忠诚度、实际访问量、日均访问客流量、服务质量统计分析、日人均浏览时间等。

五、电子商务系统评估的主要方式

电子商务系统的评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专业知识和技术作为支持,目前电子商务系统评估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1.委托国内外权威专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国内外的一些权威专业评估机构不但具有比较先进的评估方法和设备、而且拥有一支具有丰富评估经验的专业评估人员队伍,他们能够站在比较公正的立场来进行电子商务系统的评估,得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估结果,但是评估费用往往比较高。

2.权威机构网站评比活动。国内外诸如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一些权威网站管理机构,会定期不定期地进行网站经营状况的统计和评比。

3.客户评估。客户评估是针对客户对企业电子商务系统的满意情况的定性评估,客户评估采取向客户发送包括所需评价项目的网上调查表,以有奖的形式收集客户的意见。然后由管理人员自己对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客户的评价一般是比较真实可信并且也是很全面的。

4.自我评估。自我评估是指企业自己组织进行自我评估或者利用专业评估机构提供的评估系统进行的自我评估。自我评估与委托权威专业机构进行评估相比,自我评估有保密性好、成本较低和使用方便等优点;但是使用评估系统进行评估也存在适应性差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赵乃真:电子商务万事通.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4

[2]钟强章建新:电子商务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7

第9篇:供应商评估与管理范文

关键词:数学模型 商业银行管理 应用范围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仅带动了实体经济的迅速崛起,也使得我国的金融行业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上市公司,我国的金融行业和金融衍生行业在过去的近十年之中从规模、种类以及涉及经济生活的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对内对外的金融业务,而在现代金融产业中,粗放型的经验管理模式早已经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通过数学模型对于不同类型的金融活动进行准确的数学建模,对金融活动中的资产定价、风险投资以及资金重组等等复杂的金融业务,通过数学分析手段,发现金融活动中潜在的经济规律,对金融操作予以指导,不仅能够较好的规避金融操作中的风险,更加能够大幅度的优化商业银行的投资活动。在商业银行中,数学模型主要的应用领域为商业银行金融管理决策以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其主要作用在于为商业银行的精细化管理提供专业有效的数据参考资料。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管理业务之一,通常是由多种分析工具和分析模型组成,以便于真实的反应风险模型的原貌。在商业银行的运行机制中,全方位的数据库资料详尽的记录了商业银行的交易记录,为商业银行的业务决策提供了珍贵的数据支撑,在实际决策中,可以依托于这些现有的数据资料,通过专业的数据模型和大规模的数据计算处理,可以在数据索引中找出目标信息和信息规律,决策者可以参考这些资料,为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和客户提供绩效评估、信号识别、客户营销、产品设计与投放、资金运用等等决策信息,同样基于成熟的数学模型,可以快速有效的建立产品风险评估模型,通过定义不同的风险评估级别,计算出相应的风险收益,为实际的投资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商业银行能够实现对冲风险,使得运营效益最大化。

在实际的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中,数学模型主要是应用于两个管理领域,即:信用风险评估和市场风险评估。

一、信用风险评估

商业银行要对自身的运营情况以及其他业务对象的金融运营情况做出评估,以便于对于评估对象的信用等级进行详细的划分,国际上先进的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中一般采用的双重内部评级体系来量化信用风险,具体表现为通过客户信用评级体系计算违约概率,通过债项评级体系计算估计风险敞口和违约损失率。数学模型在信用风险评估中的主要作用是对信息的时间序列进行专业的数据分析,因此,他获得的是一个大致的评估结果,并不能直接活动精确的数学模型,还需要参照大量的实际数据来对已经得到的模型进行不断的回归测试和完善。

数学模型在信用风险评估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为银行的信用政策提供参考,通过数学模型获得的一致性评价结果,可以验证银行在既定业务中的评价准确度,判断信用评价是否有效合理;划分信用评级,信用评级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规避手段,利用数学模型可以对不同风险系数下的评级模型进行准确的还原,为商业银行的信用授级提供依据;提供贷款业务,通过数学模型建立的风险评估模型,可以快速的获得贷款目标的信用差额和风险系数,决策是否贷款;风险量化,通过数学模型计算风险加权资产实现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资本充足率、预期以及非预期损失、资本占用等指标的计算,为满足外部监管部门要求以及实现内部决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市场风险评估

商业银行的市场风险评估主要是在交易清算期间进行,由于市场的波动所带来的投资市场的价值波动有可能使得商业银行遭受意外损失,这种市场价值的波动就是市场风险,可以看到,市场中的不定因素是构成市场风险的主要原因,因此,商业银行将通过合适的数学模型,去构造以这些不确定市场影响因素为变量的模型,分析市场运行机制的可靠性以及波动和失效的表现形式,分析和总结市场风险的诱发规律,最大限度的使得商业银行规避市场风险,保障所得利益。

市场风险主要是缘于资产的当前以及未来的价值走向偏差范围,运用概率理论,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些偏差就是随机资产的实际收益,风险的实际影响因素可能包括货币汇率的波动范围、股票市场的指数变化以及货币利率的变化,由于这些参数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极易造成风险出现,有些市场参数具有一定的历史规律,这是在长期的市场观察中得出的规律,建立这样的分析模型,有利于对市场风险进行一定的预判,在商业银行管理规范中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定期进行内部计量模型的回归测试,将内部模型计算出的风险测量值与每天实际发生的利润或损失进行比较,并记录比较结果。在测试结果出来以后,依照自身的评价标准,对评价模型进行相应的调整,扩大市场风险评估模型的覆盖面和包含性。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分析数学模型在金融市场的应用现状,详细说明了数学模型在金融领域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流程,针对与商业银行这一实际的金融行业,着重分析了数学模型在商业银行管理领域内的应用现状,总结了几点实际情况,为数学模型在金融领域的进一步拓展提供了几点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