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范文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精选(九篇)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

第1篇: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范文

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内涵、原因及影响

1.内涵:一般而言,所谓“极”即力量中心,是一个综合国力的概念,它包括:(1)经济上在世界中占有一定比重,且具有较重大影响。(2)政治和外交上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和号召力。(3)军事上有较强实力(包括核力量)并在关键时候能使用。(4)有较大的国土面积,较丰富的自然资源,一定数量的人口和较强的科技力量。(5)有较为独特的文化感召力,较高的国民文化素质。

2.原因:经济决定政治,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3.影响:(1)有利于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多极化是一个趋势,即世界是由多种力量、多种社会制度、多种发展模式和多种价值观构成的,它承认了世界的多样性。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与制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维护了世界和平。(2)它促进了大国关系的缓和。为了对付共同的威胁――恐怖主义,大国之间开始尝试进行新的对话,并加强合作,从而使大国之间的联系加强,关系趋于缓和。(3)使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两个主要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4)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二、世界多极化发展进程的标志

1.力量对比格局的变化

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看,冷战后,世界经济有三个重要变化,且它们都和世界力量对比的变动有关系。

一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年均和人均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崛起引起世界的瞩目;二是欧洲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经济货币联盟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不过近期面临欧债危机的困扰);三是美国一反20世纪80年代国际竞争能力和经济地位下降趋势,经济得到强劲发展。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看,这三种变化所起的作用是矛盾的:前两种变化有利于世界多极格局的形成,在相当程度上,它们是世界多极化发展的经济基础,后一种变化则加强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但这三种变化自从1999年以来都没有发生根本性和逆转性的变化。

从发达国家之间力量对比的情况来看,目前以及今后几年,美国的经济力量非欧、日所能比,但美、欧、日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将缩小,欧洲经济一体化进展给欧洲带来的整合力将逐渐发挥出来(虽然现在碰到些困难)。这些决定了美、欧、日之间经济力量的不平衡性并不像它们之间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势头之间的差距那么大。

世纪之交世界多极化的―个重要特点:多极化的发展并不仅仅限于在发达国家之间。甚至并不仅仅限于大国之间。冷战后世界总体形势趋于缓和,在一个长时期内世界大战打不起来,这使世界多数发展中国家能够致力于国内经济建设,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目前,国际范围内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虽有新的表现,但它未能改变和平与发展这两大主题。二次大战后,世界局部战争和地区战争以及伴之而来的政局长期动荡不定,主要都发生在发展中国家,都是以发展中国家为战场的,这是战后发展中国家经济未能得到应有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世界虽然仍不太平,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但总体局势趋于缓和。这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将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从发展趋势看,中国经济总量的规模已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对中国发展的评价或者过于夸张,或者失之贬抑,都不符合实际情况。除中国外,东亚经济目前正处于金融危机后的复苏时期。东欧和拉美则处于经济振兴前的准备阶段。现在的情况是,美国经济总体在发展(近几年持续低迷),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也在发展。世界经济的增长点出现了多元化倾向。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经济即使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也难以维持一枝独秀的局面。21世纪世界经济是全球化、多元化、多样化趋势将同时发展,无论亚洲、欧洲还是美洲,发展都还不平衡,但都不可能保持一枝独秀的局面。21世纪既不是亚洲的世纪,也不是美国的世纪,而是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共处、合作与竞争的多极化世纪。

2.反对单极世界的呼声日趋高涨

除了客观力量对比变化这一层面的原因外,世界多极化涉及的另一方面原因则和世界各国政府、人民和社会团体为反对单极世界和霸权主义以及强权政治进行的斗争,同它们为争取多极世界所进行的努力,有着紧密的联系。美国利用世界力量失衡到处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科索沃战争以来,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表现得更为露骨,引起了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警觉。一个由美国独霸的世界,不可能是和平与繁荣的世界。美国独霸世界的战略是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相违背的,从而遭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反对。例如俄罗斯在科索沃战争后表示,决不能允许美国人独断专行,必须要建立一个多极化世界。德国前总理科尔则在科索沃战争结束后表示,世界将继续朝多极化方向发展,这是时代的潮流,是不可逆转的,他认为,亚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说明了这―点,并且,―个国家发号施令,另一些国家服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目前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往往既有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也有对抗美国霸权主义扩张的意图。比如中美洲经济合作委员会、里约集团、南方共同市场都把美国排除在外。南方共同市场更有针对美国的因素。1999年8月,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领导人提出:中亚五国合作已成为地区合作的一种新形式,为了建立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我们必须共同致力于多极化。世界各国致力于建设―个多极世界的努力,对于美国实现单极世界的图谋无疑起了阻碍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的世界将是怎么样的一个世界,在相当程度上将取决于上述两种战略、两种图谋的斗争与较量。

三、未来世界格局是不可抗拒的多极化

多极化趋势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未来世界格局不可抗拒的多极化是21世纪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因为:

1.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中,和平与发展仍将是世界的两大主题

在不发生世界战争和世界形势趋缓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集中力量于本国的经济建设。20世纪90年代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为今后本国经济的起飞创造了充足的条件。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均收人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目前的新兴工业经济国家和地区将步入发达国家行列;那时将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被称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将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赶超发达国家的世纪。

2.美国构筑的单极世界并未超越多极化的主导趋势

美国因缺乏公认的合法性而成不了世界警察,因缺乏偿债能力而成不了世界银行家,因自身不清白而成不了全球道德家。全球政治注定会变得与一国独掌霸权的状况越来越不相协调。以美国为例,从经济发展的趋势看,美国与西方大国及其他重要力量的差距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继续缩小。军事上,美国面临严峻挑战,难以唯我独尊。俄罗斯战略核力量及其他先进武器足以构成对美国的致命威胁。而且,美国即使控制北约,也不可能高居其他国际和地区组织之上。如在欧洲事务上,美国长期进行多方干预,但迄今尚不能排斥欧盟和其他泛欧性组织,欧盟同美国经济上的激烈竞争长期存在,政治上也显示摆脱美国控制的决心。在全球事务上,联合国及其安理会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之,尽管美国在一意孤行地谋求建立以其为霸主的单极世界,但事实是世界格局的单极化不能超越多极化的主导趋势。

3.大国关系调整,促进多极化发展趋势

中国、俄国与美国等大国关系进入相对稳定和良性互动为主的新阶段。俄美元首间的会晤和互访,确立了俄美新型战略关系,翻开了俄美关系的新一页。俄罗斯同北约的关系也得到提升,正式将19+1机制提升为20机制,这就意味着双方进入了新型合作关系的新阶段。中美之间也定期进行元首互访,双方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上加强了磋商与合作,对维护亚太地区和整个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两国在国际反恐斗争中也进行了实质性和卓有成效的合作,美国第一次将东突定为恐怖组织,并采取措施切断其在美国的财源,推动中美建设关系向前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进入成熟、稳定的新阶段。同时,中国与欧盟、日本的关系也取得显著进展。

欧美关系逆向演变,裂痕也时有显现。2002年欧美矛盾全面爆发和激化,欧盟反对美国退出反导条例,并认为这将严重冲击世界安全体系,打乱世界战略力量平衡,从根本上损害欧洲的安全利益。欧盟还致力于发展自己的独立防务能力,加速组建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为最终实现欧洲安全创造条件。在世界政治格局问题上,欧盟主张世界走向多极化并认为这是实现世界力量结构平衡与稳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础,反对美国推行单极独霸战略。在对待一些第三世界问题上,欧盟不认同美国对其所谓的无赖国家、邪恶轴心进行制裁、封锁、打击以至动武的霸道做法,甚至反美国之道而行之,同其中的大多数国家发展关系、开展合作。这些表明,欧盟已成为世界上抵制与牵制美国单边主义的主要力量之一。总之,大国关系的进展从根本上说是反映和适应了大国利益交汇增多和相互依存加深的客观现实与需要,其结果之一必将是促进多极化发展趋势。

4.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将加速政治多极化进程

第2篇: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范文

[论文摘要]“和平与发展”是新时期时代的主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备民族帝】定内部方针、政策和外部交往战略的基本依据,是影响世界总体格局及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所以,研究“和平与发展”论断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对时代主题的理论研究都非常关注,并不断地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因为时代主题理论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的最深刻、最宏观、最本质的揭示。时代主题理论的阐释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学技术的格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无论是否认可,都将客观地产生决定性的巨大影响。时代主题的理论核心论断,~般来看都是由驾驭全局的历史伟人揭示的。邓小平依据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格局演变的新形势,各个国家和民族思维的转变和心理企盼,非常鲜明和深刻地指出,当今世界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改变了列宁战争和革命的时代观点。这一论断揭示了新时代的主题,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各个国家和民族制定内外政策和策略,编制发展蓝图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无论哪个国家和民族,不管现在的发展程度如何,只要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走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国家就会繁荣昌盛,社会就快速向现代化和信息化推进,民族就会兴旺文明。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互利互惠,共同发展、进步、文明。如果谁背离这个时代主题,那就必然会走向曲折或者是失败。

一、“和平与发展”论断的提出及其涵义

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什么?世界格局如何变化?如何对国际局势做出科学的估计和分析?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关系重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做出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的论断,并且在1985年高瞻远瞩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

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同中央几位领导同志谈话时指出:“国际形势的变化怎么看?旧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完结了,新的格局是不是已经定了,国际上议论纷纷,国内也有各种意见。看起来,我们过去对国际问题的很多提法,还是站得住的。现在旧的格局在改变中,但实际上并没有结束,新的格局还没有形成。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邓小平把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并不是说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了,而是说这两个问题是目前国际范围内的重大的带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是关系到各国人民根本利益的问题,是关系到全世界人民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和各国政府都需要重点加以解决的问题和共同的历史任务。

我们把当今的时代称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是以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的状态为主要标志来划分历史时代的角度来讲的。和平是一种政治状态,它是和战争状态相对应的。发展是一种经济状态,它是与经济的停滞、倒退状态相对应的。“和平与发展”和“战争与革命”是两对对应的范畴,人类社会时而处于“战争与革命”状态,时而处于“和平与发展”的状态,二者互相交替,此消彼长。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意味着当今时代的主题不是“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既是世界历史自身发展与转变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也是人们对当代世界历史的认识发生转变的主观过程。邓小平敏锐而及时准确地阐释了时代主题的转变。

新时期,同志一方面重申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同时又全面深化了对这一主题的认识。他根据新的世界形势全面展开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谋划,鲜明地提出了“如何使21世纪成为一个和平、稳定、发展、繁荣的世纪”这样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世界要和平,国家要稳定,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这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一主旋律的揭示紧紧地抓住了当今人类世界主题,其理论意义极为深远。

二、“和平与发展论断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寻求发展指明了方向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它有两大突出的表现,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这两大问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互相渗透,不可分割,和平是为了发展,发展有利于和平。要深刻理解和平与发展,就必须思考具有有序良好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新秩序的构建。

二战后的国际秩序,是由几个大国瓜分世界与反瓜分反宰割,意识形态领域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相对立,是充满激烈的矛盾和斗争的冷战格局。政治上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竭力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经济上西方大国控制着世界市场。然而,国际秩序总是受一定的世界主题的制约和影响并与之相适应,随着世界主题的变化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便成了当今世界必然解决的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理论,是邓小平经过深思熟虑而提出来的,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是国际形势发展和世界格局变化的必然产物,是和平与发展思想的全面展开。

邓小平指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与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邓小平主张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构建国际新秩序,主要目的就是要消除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进而实现世界的普遍和平和共同的繁荣。也指出:“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建立国际新秩序,就是要根除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并把和平与发展作为自己的最终日标。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用和平方式、政治对话、协调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用国际关系法则和国际力量来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坚决打击恐怖主义,制止战争爆发,捍卫世界的和平。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确立经济交往中的平等互利关系,促进各国家和民族共同发展。

新时期,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的时候,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应更好地认清世界格局变化,把握时代的脉搏,确定前进的方向,更好地融入到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中去,在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理论的指导下,更深刻地认识到时代的特点。

其一,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不可阻抑的历史潮流。冷战结束后,世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尽管这一时期里,美国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在对外关系中推行单边主义,政治干涉主义。力图建立以美国为领导的世界秩序。但是,以强国主宰的世界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政治多极化方向发展。进入21世纪后,虽然国际局势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化,国际社会中仍存在着不稳定因素。但是,指出,从总体上看“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没有改变”。

世界多极化既是世界各大力量为在冷战结束后“占据优势地位,争夺21世纪国际社会中的战略主动权”进行重新分化组合的客观反映,同时也体现着世界各种谋求和平与发展的力量,反霸权主义的价值取向和国际反对霸权主义力量不断增强的历史演进。冷战后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多个力量中心的形成,发展中国家整体力量的增强和国际地位提升,不仅表明多极化趋势正在加速发展,而且预示着“极少数大国和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世界多极化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霸权主义危害,但它在一定条件下对霸权主义构成制约。因此,我们提倡促进世界多极化的目的,就是联合世界各种力量,反对美国企图独霸世界的霸权战略,实现和平与发展这一世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这一主张顺应了“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

世界多极化是当前世界力量对比的客观反映,是当今大多数国家所追求的世界发展趋势,也是不可阻抑的发展潮流。因此,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应尊重世界多样性并倡导世界发展多样化模式。

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俱荣”和“俱损”效应愈加明显,因而需要世界各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通力合作。实现这种合作需要各国之间的尊重,尊重各国和各国人民的意愿和利益。这是当前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此,各国之间能够实现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开展平等互利合作的前提是要在思想观念上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就应该尊重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意愿,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及权力,任何国家都不得干涉别国的内政,将自己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当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参与国际事务;国家之间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友好合作;国与国之间的分歧和争端,应当遵照联合国和国际法准则,通过和平协商方式解决,不得诉诸武力或以武力威胁。这一主张同肆意干涉别国内政,企图建立一统天下的单极世界和强权政治是根本对立的。

21世纪既是一个多样性的世界,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正是由于世界的多样性才带来了世界各国合作的可能性,只有承认并正确对待这种多样性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我们承认,并维护世界的多样性,在国际关系中就是必须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倡导发展模式多样化。针对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企图建立以他们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为目标的霸权主义行径,明确地指出:“不顾当代世界丰富多彩的客观实际,企图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动辄以孤立、制裁相威胁,这种霸道行为只能以损人开始,以害己告终,凭借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他国贫困落后的基础上是不得人心的。企图包揽世界事务,主宰别国人民命运的做法越来越不行了。”[]因此,世界各国有权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其他国家无权干涉。世界多样性与发展模式多样化有利于阻抑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其二,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必须积极面对和推进经济全球化。20世纪9o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日益加深,国际合作与竞争空前广泛和激烈,世界各国越来越感受到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而带来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中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怎样面对全球化并做出选择已成为各国领导人当前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由于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它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并将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当今开放的世界中,任何国家都不能回避这一趋势而脱离世界经济孤立地生存和发展。实现现代化和信息化必须面对并融入全球化。

当今世界,“经济因素的作用不断加强,以科技和经济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国际地位的主导因素。” “经济优先已成为世界潮流……当前对每个国家来说,悠悠万事,唯经济发展为大。”这些论述是对当前世界各国发展方向的一个准确概括。两极格局瓦解后,各国为了在多极化趋势中占据一席或在国际竞争中赢利主动,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发展本国的科技和经济上。发展科技和经济已成为各国增强综合国力的主要手段和途径。经济全球化能使参与其中的国家,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这里,我们在承认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和肯定它对各国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的同时。还要认识到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会给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一系列条件和机遇,但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风险。如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要受到主要是按发达国家意志制订的国际规则的约束;开放本国市场,会致使外国商品涌入,冲击民族工业;外资比例过大可能会使国家经济命脉被跨国公司或国际经济组织所控制等。尽管如此,由于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家、各民族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必须面对的现实和发展趋势,所以,只有积极地面对和参与并努力有所作为是各国明智的选择,“闭关锁国”是没有出路的。

其三,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应积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对国际关系本质的一种认识,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有着不同的本质。自从形成近代民族国家后,产生了今天意义上的国际关系。然而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列强争霸,并不具有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本质特征。二战后,随着殖民体系的崩溃,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国际争霸斗争的兴起,国际关系民主化开始显现。尤其是冷战结柬以后,“各国人民都渴望世界持久和平,渴望过上稳定安宁的生活,渴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渴望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渴望促进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而且国际关系民主化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针锋相对的。国际关系民主化。就是各国的事情要由各国人民作主,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各国平等协商,在事关世界和地区和平的重大问题上,应该按照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通过协商谈判和平解决,全球性的挑战,如恐怖主义要由各国合作应对。而霸权主义则是恃强凌弱,干涉和侵略他国,垄断国际事务。因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面对这一趋势和愿望。世界各国应努力适应这一历史潮流,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因为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现,将更加有助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和平与发展”论断为世界各国制定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任何一个国家在制定大政方针和发展战略时,不仅要以自己的国情出发,而且都应从世界总体发展状况和时代主题为导向。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当今时代的潮流。它代表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意志和愿望,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成果和标志,它也是世界各国制定大政方针与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在谈到和平与发展这两大课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明确提出,“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要发展必须创造和平环境;只有共同发展才能促进和平的实现。当今的世界实践已充分表明:

第3篇: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范文

1世界经济格局中中国的地位

1.1中国经济的增长趋势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经济经历了飞速增长的时期,近年来中国的外贸依存度稳定的保持在50%左右,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由一个毫无分量的国家一跃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跻身世界大国之列。

1.2中国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世界经济格局归根到底是由各个国家或集团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规模大小以及经济发展潜力决定的。由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是不断变动的,所以世界经济格局也将会是复杂多变的。现在中国经济已融入到了世界经济中,世界经济格局的好坏必然会影响到中国的发展。世界经济格局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密切联系,二者相互缠绕、相互促进和掣肘的关系使得中国和别国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

2世界经济格局给中国带来的压力和危机

2.1经济危机传导的压力

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中国的GDP位居全世界第二。但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当然,要想成为发达国家单单靠GDP远远不够。不过,在经济发展和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中,中国是不输给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但因为全球经济捆绑在一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问题,那么中国必将受到牵连。正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袭卷了整个美国,导致美国经济迅速衰退15%,而身为美国最大债权国的中国,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也很难独善其身。从另一方面来讲,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演变格局也将给中国带来货币危机。最近,中国人民币遭遇贬值,同时国内出现通货膨胀。这种情况说明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人民币国内价值的持续下降。

2.2资源性商品交易的危机

经济离不开商品交易,而国家之间的交易更多的却是能源、矿石等不可再生的资源交易。交易过程中损失不可避免,比如给本国环境造成污染。面对这样的问题,谁去承担后果呢?答案当然是开采者自己。于是国际贸易当中就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发达国家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用资金去购买自己发展所需要的不可再生资源或稀有资源。而发展中国家开采资源后卖给发达国家以换取资金。长此以往,最终结果是发展中国家不可再生资源匮乏而不得不以高价在发展中国家买回并且承担着环境污染的后果,最后得不偿失。经济全球化下的贸易局固然会变,但目前来说发展中国家还是面临许多不公平待遇。为了保证中国能在这个危机时代中发展并壮大起来,国家必须制定一些长远的发展政策,这是保证中国适应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根本保证。

3中国的发展路径战略规划

3.1整合国内宏观、微观政策

一直以来,中国一直奉行改革开放的原则,努力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好的建设方针并应用于我国的建设中。后危机时代之所以称之为后危机时代,是因为现在经济格局在遭受了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后,对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危机已过,但根本原因依旧存在。面对如此情况,政府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应对就显得极为重要。郎咸平在《整合》一书中曾提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更离不开企业的微观调控。国家与企业之间的配合,合作,共进退是关键之一。在经济这片巨大海洋中,中国就像一艘承载着巨大财富的商船,国家承担着船长一职,在客观的高度进行着宏观调控,制定战略方针,在收放自如中适度掌握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避免一些危机,并针对某些不可抗拒力而适时采取有效措施将损失缩减到最低。企业则承担着副手的职责,在船长的大方针下针对一些突发小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及时应对及时调控,和船长相互配合。

3.2充分利用经济一体化中外资对中国发展的推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使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取得了万众瞩目的辉煌成绩。虽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却是世界经济组成的重要部分。当今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自然会对中国产生影响,反之中国也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着外资源源不断的投入中国市场,因为中国人口众多,不但劳动力充足,而且消费基数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发达国家纷纷瞄准了中国市场并在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外资引入中国市场的同时,很多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也随之一同进入中国市场,这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好外部资源可为中国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4结语

第4篇: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范文

需要掌握的知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变化;世界人民面临的重大任务。通过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的分析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和历史的观点看待问题。通过分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学生认识社会主义的根本优越性在于发展生产力,不搞好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就没有生命力。使学生认识我们正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跨世纪时刻,我们周围的世界正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经济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重点: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格局的新变化。难点:世界格局新变化及其原因。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请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几课概括出二战之后世界形势有哪些新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二战后人民民主力量壮大,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局面;随着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第三世界的兴起,世界已出现了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进入90年代,世界形势又有哪些新变化?影响这些变化的因素又有哪些?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一、东欧的剧变和苏联解体(板书)1.东欧剧变(1989年~1991年)(板书)(介绍东欧剧变具体情况)东欧政局变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发生变化。多数共产党已更名或改组为社会和社会党;各党都主动或被迫放弃了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和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丧失政权沦为在野党。第二,国家政权性质发生变化,各国均取消了国名中的“人民”和“社会主义”字样,标榜他们所要建立的是所谓“人道的,民主的法制国家”或干脆恢复资产阶级共和国,引进西方议会两院制、多党制。第三,明确提出并积极实行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制定私有化方案,宣布实行或全面私有化,公有制解体。第四,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一年之内,执政40多年的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原因何在呢?(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分析归纳,并适当补充材料)首先是经济建设的失误。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的模式和管理体制,实行高积累、高投资,追求高速度,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国家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外债负担沉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由此引发政治和社会矛盾并不断加深。有的国家虽进行了改革,但于事无补。其次是东欧执政共产党人中的一部分推崇“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进一步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并给了西方以可乘之机。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在上述背景下对东欧加紧和平演变攻势,是东欧剧变的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以事例说明)东欧剧变,直接影响到苏联,使本已十分动荡的苏联政局处于风雨飘摇之中。2.苏联解体(1991年底)(板书)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确定了“根本改革”的方针,实行“新思维”、“民主化”、“公开性”的政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与过去的传统体制彻底决裂,全盘否定斯大林时期建立起来的所谓“极权官僚体制”和“行政命令体制”以及“社会主义原来那种理论和实践模式”;就是要在苏联建立一个“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改革并没有给苏联人民带来实惠,而改革中出现的阻力和问题却使苏联陷入了全面危机之中。危机从大的方面说有政治危机、经济危机、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细分起来还有联盟危机、宪法危机、制度危机、党的危机等。在危机形势下、苏联的事态发展如江河日下,最终的结果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大厦土崩瓦解。苏联解体的过程请学生阅读课本内容,注意明确时间是1991年底。提问:大家认为应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吸取什么教训?(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苏联解体使“冷战”自然结束,给世界格局带来了诸多新的变化。二、“冷战”的结束和世界格局的新变化(板书)1.旧的国际关系格局终结当前世界政治领域最引人注目的问题是世界格局发生了战后以来最深刻的,转折性的变化,旧的格局基本上被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转换时期。旧的格局指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为首的两极对抗格局。长期以来两国处于“冷战”状态,“北约”、“华约”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峙,两国在第三世界激烈争夺势力范围。这样的格局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而宣告终结。当今世界多极化在加速发展,也就是说未来世界不再是美苏两大国主宰的世界,日本、西欧、德国、中国都将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2.世界格局的变化(板书)由于旧的世界格局被打破,世界力量对比失衡,导致原来为美苏争霸所掩盖的种种矛盾争端突出起来,乃至形成对抗冲突。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民族对立、南北对立、贫富矛盾、宗教对立,正反映了这些情况。海湾战争是明显的地区冲突,南斯拉夫内战典型地反映了民族冲突。3.海湾战争和南斯拉夫内战(板书)1990年8月2日,萨达姆的10万精锐之师仅仅用了不到10个小时就一举侵占了石油富国科威特。萨达姆的利令智昏震惊了世界,海湾危机全面爆发。危机爆发后,美国作出了强硬的姿态,为反对伊拉克建立起一条相当广泛的国际阵线和一支来自29个国家的多国部队,可谓“威风凛凛”。可是,美国总统布什作为世界上财政赤字最大的政府的首脑,又不得不派他的国务卿和财政部长到处要钱,以资助美国的军事开支。连美国《时代周刊》都说,美国成了“超级大国和乞丐之间的奇怪结合体。”反映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捉襟见时,在战争中,德国和日本都打算为发展成政治大国而做出努力,分别投入了100亿美元和130亿美元。海湾战争最终是以伊拉克的一败涂地而告终。这场战争表明在对付重大国际危机时,没有盟国的全面配合大国难以挑起领导的重任。这是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1990年以来,南斯拉失政治经济危机加剧。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共和国宣布“独立”后,南斯拉夫国内多次发生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使南陷于严重动荡之中。南斯拉夫内战最根本的原因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尖锐的民族矛盾。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不断的冲突与矛盾,我们将担负怎样的责任呢?三、世界各国人民争取和平与发展的斗争(板书)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从总体说,当今国际形势已进入一个新的缓和时期,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但另一方面也需要看到,缓和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仍然存在诸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天下并不太平。这些因素中有一些国家在东欧局势剧变“鼓舞”下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打起“自由民主和促进人权”的旗号,强行对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推销西方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企图实现“全球民主化”以西方模式一统天下。也有国际市场存在的严重的工业品、农产品不等价买卖,存在非正当竞争。(举一两个实例说明)所以发展中国家维护本国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的任务更加艰巨,所面临的重大任务就是建立国际新秩序。2.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斗争对于应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新秩序,目前各国都提出不同的看法和主张,中国提出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平等互利、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这是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和人民的愿望的。(复习提问并小结)概括世界格局新变化体现在何处?造成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回答:

第5篇: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范文

在2017年,英国脱欧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将渐次显现。如何理解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理解英国和欧盟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当今的世界格局仍然没有颠覆二战和冷战后的政治遗产,二战和冷战则是全球化完全展开的时代大幕下国家之间权力关系的洗牌与重组,从中诞生了美俄主导的两大阵营以及从属于美方阵营的欧洲共同体,同时以两极对立的方式划分了超国家的战略空间和利益归属,独立而平等的国家间地缘政治竞争与经济贸易合作被涵盖于这个大框架之下,虽然后者与前者之间张力常在。

从本质上说,欧盟是二战和冷战的造物。毫无疑问,英国也与这个当时叫做欧共体的联合体一样,从属于这个历史进程。当前英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基本位置不是二战前“日不落帝国”的地位决定的,它的坐标与基点也同样是二战后美国主导下西方阵营中的一个成员国家,凭此来发挥自己的作用,并考虑自己的发展。也就是说,不管今日欧盟与英国是什么关系,它们有着基本一致的v史处境。而且,虽然二战和冷战都早已远去,世界上各角落的变化也千头万绪,但东西方的差异甚至鸿沟仍然存在,美国在重要方面仍然占据主导权,各国也仍然必须在面对世界的同时考虑自己作为国家和作为某个区域或大空间中成员的双重身份――这些都难以避免地带上了上个世纪大战之后的历史烙印。因此,欧盟和英国具有一致的历史处境的状况并没有完全被时间抹去,对于选择在世界舞台中可以扮演的角色而言,这一点仍然具有决定性。

在历史的延续性之外,还须重视变化。1989年之后冷战逐渐结束,两大阵营的直接对抗不再,英国和欧盟实际上都于此时迎来了相当大的历史机遇与挑战。与更倾向于保守的英国相比,欧盟有着寻找“第三条道路”的更大野心。欧盟愿意设想:是否能够走出一条不再从属于美国或者西方阵营,而是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思想认同上都具有独特性的道路?这将使其既能够回应全球化的要求(它是个国家联盟);又能够不屈从于全面美国化的全球化趋势,赢回欧洲在世界格局上的独立地位与不可替代性(这相当于提升地位)。不可否认,欧盟为此做出了大量的努力,以抓住这个时代契机,包括塑造一个不完全的政治联合,打造审议性而非代表性的民主制度,通过有权威和执行效力但不具有完全强制性的宪法,建立不同于自由市场经济也不同于社会主义的福利国家制度,以及强调世界性和包容性的价值观。而英国则总是用怀疑的眼光和讨价还价的姿态审视或参与这一蓝图,在已有的世界格局内赢得最大的收益而不是挑战或改变整个世界格局。从这个角度看,似乎更能恰当地理解英国对欧盟的态度,以及在冷战结束后对自己于世界格局中的定位。

因此,英国并不真正与欧盟共同面对试图改变世界格局的棘手问题,无论脱欧多么偶然,它都表现了英国对欧盟尝试效果的否定。在这个意义上,脱欧并不能视为一个完全激进和脱轨的选择,反而可以视为某种朝向“西方阵营”的保守回归,这一回归有助于英国更清晰地为自己定位。相反,欧盟的诸多内伤实际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外部表现:一个特殊的欧洲到底在哪儿,它包括什么地方?没有了当时那种在两极格局下以直接划分势力范围的方式为欧共体设定界限的情况,欧洲能不能找到自己的界限,实际上成为检验欧洲是否能够真正建成自身独特性的实质标准,也衡量着欧盟的政治成熟度。可以说,这个挑战在冷战结束而欧盟继续存在时就已经向它提了出来,所谓的某些2016年国际热点问题也只是这个挑战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的表现:由于受美俄阵营划分的影响最深,欧盟东部和南部边界是其最大的麻烦,在今天表现为乌克兰问题与土耳其动荡;而欧盟的西部边界则更多地涉及它与西方世界尤其是与美国的关系,英国有些出人意料的脱欧则大大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只不过,2016年欧洲边界问题爆发得集中了一些,使欧盟是否具有模式上的独立性和持续性遭到了更多的质疑。

回到英国层面,首先必须明确,英国脱欧没有改变世界格局,并不意味着世界格局没有在我们眼皮底下发生变化。美国在大选后试图更突出自己作为一个国家而不是一个世界性力量,欧盟控制力的下降,中东困境溢出区域范围流向世界,都是更可能在将来改变英国以及当今世界格局的现象。但是就英国脱欧来说,其产生的作用更容易体现在英国国内政治层面,也可能改变欧盟内部国家间的权力关系,但后者还蕴含在未来的时间维度之中。从眼下能够看到的事实出发,英国脱欧不会改变世界的基本格局,也没有改变英国和欧洲这两个主角在世界舞台上的基本角色。英国和欧洲仍然必须非常切实地从非霸权国家和地区这一身份出发,面对地缘政治上的共存和经济贸易上的互利问题。

第6篇: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范文

关键字: 当代 国际关系 国际体系转型 特点

当代国际关系的范畴,主要囊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今,已发生的和正在发生的各国之间和国际社会主要行为者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交往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面貌。从世界格局结构的演变及国际关系体系的发展来看,当代国际关系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一、当代国际关系演变规律的探析

(一)“冷战”爆发及两极格局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在冷战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的美苏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1947年作为冷战标记的杜鲁门主义明确提出遏制战略,意图阻止苏联扩张,施加强压,力图最终搞垮对手。[ 肖月,朱立群,简明国际关系史.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2 P13]美国以遏制苏联为借口,进行全球扩张。通过复兴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建立北约和亚洲同盟体系,建立前沿基地,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美国建立以其自己为领导的西方联盟充当自由世界的领导。同在1947年苏联与东欧一些国家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1950年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还成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经互会和华沙条约组织,组成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两大阵营的形成、对峙和斗争构成了这一时期的两极格局,其主要特点包括:(1)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拥有超强的军事实力、经济资源及政治控制力,对全球事务起着支配作用;(2)以美苏为盟主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对立的两大阵营组成对立的军事集团在各自势力范围和分界线对峙,在中立地区保持默契;(3)互视对方为主要敌手和威胁,保持高度紧张与敌意。(4)系统的平衡机制在两极自身。双方的相互核威胁是战略平衡的基础,地区的常规威慑构成均势的子系统。两极竞争的零和性质决定双方对威胁的反应迅速、及时、适度,在战争边缘上保持克制。

(二)从量变到质变:两极格局终结的原因和过程

剧变使得苏联迅速解体,独联体取而代之,其速度之快,令世界惊愕。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来看,剧变是质变。这种质变的发生是以从冷战初期开始的国际形势不断发生量变的积累为前提基础的。具体地讲,两极格局终结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世界政治舞台上新兴力量的崛起。二战后,一大批民族独立国家登上国际舞台,面对美苏激烈对抗的冷战环境,他们积极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政策,与超级大国的干涉、控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展开了坚决斗争。作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力量,“第三世界”的崛起有力地遏制了美苏对世界霸权的争夺,促使两极格局不断发展、变化,推动了国际政治的多极化进程。

(2)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所致。早在60年代,美国的经济开始走向衰落,对外贸易出现逆差,美元危机日趋严重。与此相反,日本和西欧的经济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六十年代末期,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形成了美、日、西欧三大中心三足鼎立的局面。

进入七十年代之后,美国已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1970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8年的54%下降为37.8%,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也由32%下降为15.2%, 1950年美国拥有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49%年下降为15.5%,[ 袁明,国际关系史.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P290]1974-1975年的经济危机更使美国元气大伤。

而在进入80年代后,西欧的联合也不断加强,1979年欧共体九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第一次超过美国对外贸易3倍于美国,成为世界上头号贸易集团;黄金外汇储备大大超过了美、苏、日三国黄金外汇储备之和;同时欧共体强调“用一个声音讲话”,对内加强协调, 对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成为一支颇有影响的力量。,此时的日本迅速崛起,其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了万亿美元,占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1%。同时日本采取“多边自主外交”,以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而对美国来说,长期的争霸导致美国国力相对衰落,加之1979年战后第七次经济危机的影响,其经济为“滞胀”所困扰。与此同时,第三世界、日本、西欧、中国等力量继续向前发展,有力地推动着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演变。

(3)社会主义阵营的解散。随着实力的增强,苏联开始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由于苏联共产党在处理同兄弟党关系上搞大党主义,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上先是奉行民族利己主义、大国沙文主义,后来则发展成为霸权主义。以中苏关系恶化、直至宣告中苏关系破裂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解散的标志,以致社会主义阵营的不复存在。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乘美国内外交困之机,加强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美苏力量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苏联由大国主义发展为霸权主义,美苏争霸首次出现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进入8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更加明显。此时苏联的经济出现停滞的趋势,1987年苏联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被日本取代,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连连受阻,政治上也矛盾重重,苏联作为两极中的一极,已难以为继。到90年代初,病入膏肓的苏联终支持不住而解体了。

最终,美苏争霸,削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拖垮了苏联,造成两个超级大国“一死一伤”。两极格局的发展从发展成为了质变,两极格局终结,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迅速发展。纵观两极格局发展的全过程,可以看出,正是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作用下,世界各种力量不断发生变化,从而推动两极格局从渐进的量变发展到90年代初的质变,直至最后终结了两极格局。

二、当前国际体系转型的主要特点

国际体系,实质上就是国际政治体系,也就是国际关系体系,具体的讲,它是由民族国家组成的,由国际法和国际制度规范的抽象的实体,是国际领域内各种行为体(主要是国家)相互作用形成的固定关系组合。[ 刘鸣,国际体系历史演进与理论的解读.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目前这次转型是本世纪国际关系的第三次转型。{在此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凡尔赛体系取代了延续百年之久的维也纳体系,二战的剧烈变动又造就了美苏抗衡的冷战格局。}与本世纪前两次的国际体系转型相比,两业已展开的第三次转型在主体、主题、转型的主要方式和理念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参与主体的角色多元化和类型多样化

主体,即为转型的主要参与力量。第三次转型主体得特点包括,数量多、类型多、实力增强。首先是参与角色的多元化,是本次转型的主要发展趋势。从当今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主要国家的实力对比来看,虽然美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国际事务的参与者出现若干新的力量中心,如欧盟、俄罗斯、日本和中国是国际公认的主要力量。它们拥有比较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的影响力,成为国际关系中基本矛盾的主要参与方,在今后的发展中可能上升到具有支配意义的极的地位。

另外参与角色的多类型化趋势主要表现在:非国家行为体的大规模涌现,为国际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中以具有代表性的有:超国家的国际组织-联合国,紧密型的共同体-欧洲和松散型的国家群体-第三世界。不同类型的行为主体在同一个国际舞台上展开活动,发挥各自的作用。尤为重要的是,由于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极大提高了生产力,人类正由工业社会步入信息社会,各参与角色的实力显现出普遍增强的趋势。

由此可见,本次国际体系转型参与主体在数量上的多元化、类型上的多样化和实力上的增强等种种变化,使得第三次转型的复杂性、竞争性和综合平衡难度显著增加。

(二)主题内容复杂化和范围扩大化

主题指的是转型期所期待解决的主要任务。二战以来,人和国际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本次转型逐渐把重点从具体事务的解决转向共处规则的确立和全球文明的维持。因为目前世界事务的广度、难度和深度为以前所不可比拟,结合目前局势,转型的内容在范围和内容上都有所突破。

首先,本次转型除了竭力解决面临的种种问题,如利益对立、民族对立、贫富对立、区域对立等之外,还试图确立对危机的干预机制,对越轨行为的管理机制,区域间的协调机制,大国间沟通机制,重大问题的协商机制,全球事务的管理机制。

其次,作为国际事务的主题不再局限于通常的军事问题和武器问题,而增添了经济科技的新内容,增添了事关全球文明发展的内容。现阶段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竞赛的广泛展开,经济科技问题在国际关系中的份量大为增加,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对个参与者来说,都是十分紧迫和至关重要的事情。与此同时,今天围绕人类的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诸如生态平衡、环境污染、资源保护、能源危机、人口控制、经济债务、政治难民、大规模饥饿、国际恐怖主义、跨国贩毒等难题均成为转型中亟待解决的任务,与诸如大国均衡、军备控制、局部战争、边界纷争等传统主题具有几乎同等重要的地位。以上这些问题的恶化将危及整个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这就迫使国际大家庭和主要大国正视这类超国界问题的解决,将其作为转型期乃至今后新格局和新体系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三)和平转型的主要方式

追溯历史,国际体系的转换都是以流血战争的方式完成的。而此次转型至今总体上保持和平转型的势头。和平方式使得某些传统的军事手段作用下降,各国由此积极调整国家战略和策略,更加注重外交斡旋、政治谈判、政策应对、合作策略等和平运作手段。由此不难看出,流血战争样式的转型其实是较为低级的国际政治,非流血的和平转型则预示着一种更为高级的国际政治实践的出现。[ 冯绍雷等,国际关系新论.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P368

]这样反映出国际关系在进步,国际体系的转换方式也在进步。但这次和平转型终究不完全是世界各国自觉、理智、成熟基础上的选择,所以不能排除战争因素在某个发展环节上局部的发生作用。冷战后的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和当今的利比亚战争就是此类现象的反映。

(四)指导理念新颖

指导理念是支配体系转型的上层建筑。之前两次体系转型的主要参与者信奉的是强权政治论和地缘政治论,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追求权力、崇尚军事暴力、奉行秘密外交和零和博弈等观念。相比较之,第三次转型涉及更多领域、更多课题,需要有更加系统和全面的指导思想与之相对应。目前兴起的相互依存论、世界秩序论、区域一体化论、全球主义、依附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都针对转型期的现实的各个侧面具有一定的理论解释力。随着局势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将不断修正、补充和改进现有的认识和观念,使之符合于变化中的现实状况。

三、结语

国际体系是建立国际秩序的客观基础,国际秩序如何建立则从主观上反映了国际体系格局。国际体系的变动,必然引起国际秩序的转变,而国际秩序则是国际体系的表现,并且一些新秩序思想也总是在格局形成之前就产生的。国际秩序始终处于变动之中,但在一定时期内,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国际秩序一旦确立,就会发挥维护国际体系稳定性的作用。各国关于国际格局的主张决定和制约着各自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国际体系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保证世界和平的需要,受历史时代的制约;适应国际关系发展需要的国际体系就存在,反之则消亡,故而国际体系处于不断的转换中。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对于当代国际关系与国际体系特点与规律的探究,对现在和未来国际体系发展与变化具有重大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俞正粱.21世纪全球政治范式[H].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H].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

[3]刘廷忠.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H].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冯绍雷.潘世伟.国际关系新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5]林利民.张浩.现代国际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10.

[6]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7]刘鸣.国际体系历史演进与理论的解读[M]. 北京: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8]塞缪尔・亨廷顿,李盛平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第7篇: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范文

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滚滚潮流。我们身处在中国“达沃斯——新领军者年会”中,放眼全球,辩证思維,观察中国、思考未来。

一 20xx“夏季达沃斯”走入中国

(一) 论坛成为连接东西方经济发展的桥梁

温总理在20xx年9月6日论坛指出:把“变化中的力量平衡”作为主题,既反映了世界对成长型企业的关注,也表达了国际对建立世界经济新格局的要求。达沃斯年会选择了**和天津是对中国的肯定。30年的快速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行。可谓小论坛大世界,两届达沃斯年会反映出世界经济格局巨大变迁。

(二)论坛成为国际影响力最广的非官方盛会

首届年会汇集了来自全球90余个国家的代表,其中不乏世界经济500强企业领导人。专门举行了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议题,涉及资本市场、软实力、超越制造业的新经济、能源和环保政策环境等八个领域。我们自豪地说,它意味着世界东、西方结合。选择了中国,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平等对话。

(三) 论坛给全世界创造了对话的权利

互联网络为全球成长型企业打造了三个平台。即区域整合、经验交流和知识平台。说到底,为成长型公司赢得了话语权。懂得吸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相对容易些。然而实施自主创新,成为全体人民的思维与行动方式,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我国在许多领域尚缺少自主创新技术。因此,我们要向全球先进国家,学习创新精神、创新机制、创新技术。

二 两届“夏季达沃斯”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从新世界格局中,寻找到自身的定位,从众多的中国议题里找到切入点。

(一)按照量变到质变原则,适应全球化“力量平衡”格局

“夏季达沃斯”在**、天津举办。它是举行的最高规格的国际盛会。世界经济论坛掌门人施瓦布说,“最近30年,中国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增长,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天津和中国,伴随“夏季达沃斯”走向它们,这既是两届年会的呼声,又说明世界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

(二)按照改革创新原则, 感悟机遇赋予中国社会责任

当前人类面对着金融危机威胁;世界经济失衡;生态处于恶性循环状态。我国企业按照改革创新原则,认清形势,迎难而上。在不同层次、不同范围,推动全球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实际上,我国改革开放,就是适应发展变化,创新理论、丰富实践、完善制度的过程。

(三)按照循序渐进原则,坚持应对挑战

站在新历史起点,从务虚出发,碰撞中探寻未来世界的前进方向。对中国企业家而言,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寻找自身的定位,选择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的目标。从务实出发,应对包括金融危机等严峻挑战,将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因此,应对当前金融挑战既是一种面对,更是一种坚持。

三 迎接20xx“夏季达沃斯”的战略思考

要使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力。“20xx夏季达沃斯”的议题,给世人带来深度思考。

(一)企业要激发在经济危机下的生命力

温总理在20xx年9月7日说,科技是竞争力,创新是竞争力。我们坦言:既要对世界各国国情、法律、商业运作与网络渠道等深入地认识。又要看到应对经济危机挑战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中国成长型企业,要选择差异化,将是实施全球化的路径,使科技含量低的经济结构向高水准转变。

(二)企业要增强在互联网大背景下的竞争力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20xx年说:其一在互联网上传递的信息比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人还多。第二,20xx年有150万千千亿亿兆字节的信息被生成。其三,新技术亮点每两年就翻一番。为此,我们要加深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要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发挥电子商务作用,实施在全球的高效率、低成本的互联。

(三)企业要提高勇于创新的行动力

温总理20xx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说:一要目光远大。二要善于捕捉机遇。三要有改革的精神。四要敢于负责。我国企业要遵循温总理这一明确标准前行。它将是面向变动的世界经济格局的明智选择,也是与世界巨人同行的战略举措。作为全球优秀企业,要培养的素质。即全球视野的战略眼光;高效率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配置资源的运作模式。

(四)企业要提升应对环境变化的内在力

20xx年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贝瑞特说,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正发生三大变化:业务收入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和客户国际化。由此促进我国成长型企业加强与各国交流,开拓国际与国内市场,提升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内在力。

(五)企业要挖掘新的潜在力

第8篇: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范文

[论文摘要]冷战的结束终结了存在多年的两极格局,从此世界格局加速走向多极化。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之间的联系不断加深,二者已然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深层关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对于经济全球化进程,人们通过追溯世界经济的历史,直接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经历亚洲金融危机,对其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的认识不断深化。而对于世界多极化,人们的认识还停留在某个表面,往往把世界多极化趋势与世界多极格局混为一谈,其实现阶段所说的世界多极化并不是指世界多极格局已经形成,而是指世界格局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虽然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但是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冷战结束之后,美国凭借其唯一超级大国的超强实力四面出击、到处干预,企图建立起一超独霸的单极世界。世人摄于美国的超强实力和胡作非为,许多人悲观地认为当今世界就是美国霸权领导下的单极格局。事实上,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并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多极化进程加速进行。这从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到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可以清楚看到,科战、伊战时期世界各大国对于美国的单边主义无可奈何,近年的朝核、伊核问题却迫使美国不得不寻求大国合作,回归多边主义。那么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多极化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如果有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一、全球化与多极化的内涵

经济全球化是指由于某些基本力量的推动,世界各国经济活动突破地缘政治的某些范畴,跨越国界,使相互间的经济联系日渐加强,相互融合的一种历史趋势和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发展进一步加深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的国际关系与之相统一的新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在全球市场范围内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带动新的国际分工,资本在投资国之间大规模流动,各国政府降低人为壁垒进一步开放本国市场,世界贸易组织主导贸易自由化趋势,国际金融市场把各国金融活动一体化和自由化。这是全球资源从相对集中走向分散化的历史过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这些要素中居于绝对优势地位。世界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均衡化将更为突出。因此,国家要获取的经济权力再也不是由少数强国可以起决定性作用的权力,而是一种多元化的权力和相互制约日益加深的权力。多极化则是对两极格局或单极格局的否定,是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客观要求。多极化是一种客观现象,是任何国际势力也阻挡不了的。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求,其必然导致联合国作用的增强。应该看到多极化趋势是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客观反映,矛盾发展不平衡规律要求当代大国综合实力对比必然由不平衡走向新的相对平衡。

二、全球化与多极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当今时代,全球化方兴未艾,多极化也在加速发展,两者之间不是不相干的过程。笔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联系。在这种关系中,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主要的方面,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则是次要的方面。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多极化的发展反过来又推进了全球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全球化中出现的问题又会影响到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1.美国想要借全球化为其单极霸权服务,结果世界各国却借全球化发展壮大进而抵制美国霸权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美国在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直处于主导和支配的地位,它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拥有绝对优势。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前身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主要国际经济机构也是被它操纵的,国际经济方面的“游戏规则”是由它们制定的。毫无疑问,美国要利用这些优势为自己利益服务,要谋求通过经济全球化来加强和扩大经济霸权,推动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单极世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建立的旧国际经济秩序是劫贫济富的秩序,往往把只适合某一群甚至某一个发达国家利益的做法视为普遍规律而强加于全世界。例如,现行的国际规则片面强调商品和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打破国家壁垒,而对同为生产要素的技术和劳动力的跨国界自由流动则听任发达国家设置各种障碍,显然这是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其结果是在相当大的范围里造成了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马太现象”。但是物极必反,事物常常走向自己的反面。发展中国家卷入经济全球化的程度越深,就越发感觉到保障自身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的必要性。冷战以后的发展中国家就已普遍认识到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目标,并且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为这一目标服务。东亚国家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迅速发展,脱颖而出,形成了所谓的“新兴工业经济体”。由于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它们不断坚持自己的利益,不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再加上欧美之间和美国内部的分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活动中的发言权增加了。这一趋势是有利于多极化而不利于单极化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趋势只会加强不会减弱,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主要大国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在力量对比上进一步缩短了与美国的差距。

2.世界各国通过区域经济联合或经济区域化方式壮大了自身实力,促进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发展。据有关资料,目前全世界各种区域性、次区域性集团化组织已达110个,其中1/ 3是90年代之后成立的。西欧区域内的贸易已占欧盟各国对外贸易的七成。北美地区、亚洲地区、中东地区及前苏联地区的区内贸易在其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亦有上升之势。据估算,近年全球区域内部的贸易额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已达一半左右。可以认为,区域经济联合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者环节。在经济全球化大潮冲击之下,许多国家和地区感到难以独力支撑,难于依靠单干应付新的挑战,因而希望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作为依托提高自己的生产力和竞争力,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建立起自己的比较优势,以便更好地趋利避害。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会不断上升。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以地区为联盟的国家集团在区域协调合作中、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作用正日益得到发挥。如今没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世界上许多问题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东南亚联盟所发挥的作用就很说明问题。东盟各国过去几乎全面依附美国。现在形势大变,东盟由原来一个松散的政治合作组织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唯一在政治、经济和安全三方面全面合作的强大联盟,其独立自主性显著加强,国际地位迅速提高。各大国更加重视它的作用。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推动了区域内各国经济的发展与联合;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同性,也就是说,削弱了占有优势地位的国家在经济领域强制推行单极秩序的能力。近来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东亚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成型,可以预见,建立在中日韩三国加快联合的基础上东亚一体化必然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

3.全球化的发展缩小了各国间的经济、科技差距,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发展和平衡综合国力的对比,推进多极化的形成。与经济全球化相伴而来的高科技的发展,有助于缩小各国间的经济差距,有利于落后国家的加速发展。据世贸组织相关统计,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用了58年才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一倍,美国则用了47年,德国用了43年,日本用了34年。但1966年后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各个新兴工业体为达成这一目标所用的时间皆大为缩短,韩国用了11年,智利用了10年,中国仅用了6年。并且这些时间间隔还在随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而在继续缩小。占世界人口1/3的10个发展中国家在1980-1995年间人均收入翻了一番。另据世行一份收集了80个国家过去40年的数据的研究报告,显示开放促进了经济增长,穷人的收入随着经济的总体发展而同步增长。在全球生产总值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已从1960年占13.4%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23%。发展中国家通过自身的发展成为多极化世界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虽然目前美国在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但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美国经济“一枝独秀”的局面正在迅速改变。最近一些权威经济机构纷纷预测美国的gdp占世界经济gdp的比重已经达到顶点,下一步将盛极而衰,预计10年后,即2015年,美国经济占世界gdp的比重将由28.5 %降至24.8 %,有的预计甚至更低。目前亚、欧、美在gdp上三分天下。现在的欧盟所以还没有成为世界真正的一极,原因主要已不在经济而在政治与军事。日本经济已经走出低谷,俄罗斯经济也恢复了增长并初步建立起了以能源和军事工业为核心的新工业体系。全球化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主要力量的分散化和均衡化。基辛格、布热津斯基、亨廷顿等美国著名战略家均已预测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只能持续15至25年时间。随着美国超级大国实力的相对衰落和影响力相对下降,美、欧、日、中、俄“五大力量中心”的综合国力对比大致趋于相对均衡化,形成一系列相互影响、相互牵制的力量结构、从而构成未来世界多极格局的基础。

4.由于世界主要国家的利益诉求,多极化的发展又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展开。一般而言,能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的国家除了本身实力强大之外,也都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较大程度的受益者。即使是发展程度比较滞后的国家也会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随着国家利益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拓展而要求不仅“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这又会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和印度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新世纪以前两国都偏重引进外资,待到经济实力加强之后又都不约而同的强化了在世界各地的投资,在能源及原材料领域尤其如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全球化和多极化是互相促进的。很难想象一个置身于全球化过程之外的闭关自守的国家能够成为多极化中的一极。因此,多极化的主体国家往往也是国际经济贸易大国,它们互为贸易伙伴。例如,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了“世界工厂”,其进出口贸易总额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也由1990年的第九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三位。全球化愈发展,它们之间经济上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程度就会愈加深,因而在保持地区和全球安全和稳定上的共同利益也会扩大。

[参 考 文 献]

〔1〕孙建设.多极化、全球化多样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3).

〔2〕马小军.当代世界多极化与国际社会新秩序〔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2).

〔3〕吴嘉蓉.世界多极化是21世纪国际关系发展的大趋势〔j〕.社会科学研究,2002,(1).

第9篇:当今世界经济格局范文

2007年1月,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约翰•齐普曼,提出了世界走向“无极化”的论说。他指出:“事实上我们生活在一个无极(non-polar)世界之中。美国的权力既强大到能设定国际行动日程,但又无力有效地在全球执行这样的议程。其他强权无论是国家还是次国家都有力量足以对抗美国的日程,但是却又无力塑造有吸引力的替代品或推行不受外界影响而又能持久的地区日程。”

一年多过去了,国内的国际关系学界始终没有对齐普曼的“无极化”论有所反应。不过,日本学者和舆论却对之比较重视,不仅有人对此论说持赞成态度,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无极世界”将比“单极世界”更加危险的论点,他们认为:在21世纪如果没有美国单极的权威,国际体系就有可能如同20世纪前半叶那样,产生剧烈的动荡。

有意思的是,笔者早在十年前就提出了后冷战时期世界“无极化”发展的理念。不过人微言轻,不仅国内响应者寥寥,而且也没见到东瀛朋友做任何反应。当然,日本学者或舆论当年不注意“无极化”论说,主要应该缘于那时他们还是“单极世界”论的最大支持者。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与齐普曼不同,笔者是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通过分析当代全球化对国际格局的影响,而提出在两极格局终结之后世界将走向“无极化”的。

齐普曼并非为第一位提出世界“无极化”的西方学者。早在世纪之交,小约瑟夫•奈就在其《美国霸权的困惑》一书中指出:今天权力在国家间的分配,类似一盘复杂的三度空间的国际象棋。其中第一维度即军事力量这一维度是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但是第二维度也就是经济力量这一维度则是多极的,而第三维度作为国际格局大棋盘的底部更是无法用“单极”、“多极”或“霸权”加以描述。如果将三度空间统合在一起观察,眼前的世界就很难用“极”的概念来做界定了。虽然奈并没有用“无极”这样的字眼来定义后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但其论说中世界走向“无极化”的含义却应该是明确的。2003年,法国国际关系与战略问题研究所所长波尼法斯同样也曾明确指出:“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既非多极亦非单极。”波尼法斯也没有使用“无极”一词,不过他话语中的“无极化”意涵更为明显。

实际上,进入21世纪之后,欧美乃至日本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提出世界走向“无极化”,是因为国际格局在后冷战及后9.11时期的客观发展确实在超越传统的“极”。今天,不仅在奈所说的国际格局的底部无法用“极”来描述,而且在第一维度的军事层面也很难用“极”来描述。正如齐普曼所分析的那样,今天全球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虽然拥有超强的军事力量,但是却因为根本无法在全球执行自己拟定的国际行动日程而不能建构“单极”的世界;同时,美国之外的其他列强虽然有足够的军事力量来对抗美国设定的日程,但是却又因为根本无法独自设定不受美国影响的国际行动日程而不能形成“多极”的世界。至于在国际格局第二维度的经济层面,由于全球化的巨大影响,不论在生产还是在货币、金融乃至贸易领域,都在不断地形成一个无疆界的全球性结构,或开放的“网”状性世界经济结构,因此,对世界经济结构而言,也非常难以再用“极”的概念来加以解释。

总之,在相当程度上,“无极化”的论说应该是对今天国际体系发展演变的比较适当的分析,尽管很难说是完全准确的定论。然而,问题的关键似乎却在于走向“无极化”的世界是否将更危险。从现实主义霸权稳定论的视角来看,“无极的世界”当然是极其危险的。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从全球治理或从建设和谐世界的视角来看世界的“无极化”,“无极的世界”完全有可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安全而不是更大的危险,因为“无极的世界”将是一个霸权主义遭到限制的世界,而在霸权缺失的世界上,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似能更易于实现。不过即便如此,由于“无极的世界”是一种崭新的国际现象,因此世界走向“无极化”究竟会给人类带来什么,依然还是一个很不确定的问题。由此可见,世界的“无极化”应该是一个有待于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栏目主持 沈丁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