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精选(九篇)

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1篇: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互联网+”

我国特色农产品在销售、运输、储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改革其营销模式至关重要。2015年3月,总理提出“互联网+”的计划。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逐渐进入互联网时代,开始将特色农产品投入到各大电商平台进行销售,以提高农户收入,促进农业发展。本文以我国湖北赤壁的绿购网为例,找出互联网时代下我国农产品营销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1赤壁市农产品营销现状——以绿购网为例

绿购网是由赤壁市政府和赤壁热线共同组建,结合了各项品牌服务、企业运营、人才培养、电商学院、公共服务与一体的电商平台。(1)为特色农产品定制包装盒。由于将特色农产品如绿壳土鸡蛋等置于普通鸡蛋盒运输时会破损不少,因此绿购网对土鸡蛋、猕猴桃、香蕉等农产品都专门定制包装盒。(2)建立多渠道销售。绿购网搭建从贸易到服务的线上流通渠道,通过绿购网、京东、淘宝、苏宁易购、1号店等渠道销售特色农产品,并形成“云产品库”,实现全国地方门户网站和电子销售渠道同步展示,充分利用互联网多方位推广,并开立线下实体店,为及时体验产品和服务提供方便。(3)直接从合作社进货。绿购网挑选了18个优良种植环境的直供基地,直接与合作社联系,按订单数量采摘水果,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即做到“先订单后生产”,以保证产品新鲜程度。(4)多种物流渠道结合。绿购网拥有自己的物流系统,以便于尽快运送到赤壁市顾客手中。为了实现“卖全国”,绿购网与第三方物流公司进行合作,使外地人也能买到家乡的特色农产品。(5)凸显地方特色,创造品牌价值。绿购网为特色农产品拍摄视频讲述产品故事,通过网络宣传、限时抢购等措施来销售。2014年9月推出黄金猕猴桃,销售量近20吨,全网销售额近30万元。同年11月,其精心挑选的“绿壳土鸡蛋”“花果山脐橙”等特色农产品,当日销售额突破100万。

2赤壁市农产品营销模式分析

2.1绿购网农产品营销模式分析

(1)结合其他网站走天下。绿购网依靠其他地方网站的力量,如淘宝湖北馆,一号店咸宁特产馆等,收集其他各地的绿色特色农产品来进行销售,并组织建立了云产品库,以完成“卖全国”的计划。(2)专注于绿色产品市场。在网购盛行的时代,绿购网无疑是开辟了一个新大陆。绿购网选择投入到绿色产品市场,将原本不太适合在互联网销售的特色农产品放在网络销售,并且将生产、销售和消费三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共同发展的平台。

2.2赤壁市其他农产品营销模式分析

(1)致力于龙头企业的发展。赤壁市当地企业大多是中小型,为了带动整个赤壁市的经济发展,必须建立龙头企业。目前赤壁市政府已对拥有良好发展潜力的企业给予了政策支持。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拥有蓝田啤酒、晨鸣纸业等六家属于龙头企业,他们的发展极力促进了赤壁市农业发展。如赤壁晨鸣纸业2004年创产值23000万元,拉动农民增收40万元以上。(2)致力于中介组织的建立。为使赤壁市农业得到良好发展,政府极力支持农户从生产走向销售,到目前为止,整个赤壁市已拥有许多综合市场,其中市级三个,镇级十七个,其他各类专业市场八个,年收入近20亿元。(3)致力于外来投资的增加。从2014年到2016年,赤壁市持续拥有外来招商投资和国家投资,高达上亿。赤壁市企业致力于外来投资,使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有了可能,也有利于建造产业基地和加工企业。目前赤壁市已有较多集团在此建立企业,如中国蓝田集团等。

3赤壁市农产品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3.1适合互联网营销的农产品范围太窄

无论是利用传统营销模式还是“互联网+”,我国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在运输方面仍然存在问题,导致农产品的销售受到了很大的阻碍。要选取绿色农产品并推广本身就是难题,适合放在网上销售的农产品就更加稀少,例如赤壁的猕猴桃等水果想销往外地就面临保鲜问题。

3.2产品供应不足,规模小、产量少

绿购网销售特色农产品存在赤壁市特色农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为坚持高品质绿色产品,在全国各地收购特色农产品产生一定的费用和成本,减少了利润。规模小、产量少使农产品营销存在阻碍。

3.3品牌化不完善

赤壁市正在关注树立地理标志,打造品牌化,但仍不够完善,这也基于全国农产品没有很好的打造品牌化,还处于售卖原材料阶段,没有独立品牌,而品牌化恰恰可以带来更大的销量和利润。

3.4农产品做不到标准化生产

赤壁市农户以自由种养为主,投入少,规模小,缺乏有组织生产经营,很难形成产业优势。由于当地农产品缺乏标准化生产,导致产品颜色、甜度、大小有差异,在网络销售存在问题。

4解决我国特色农产品营销问题相关对策

(1)拓展产品功能。对于无法在线上销售的产品,可以采用线上预定自助采摘,发展农家乐产业链,实现旅游和农产品一体化,增加客户的体验。(2)实现规模化加工。赤壁市当地农户大多没有能力扩大自己的生产基地,企业的产品来源也是这些农户。因此赤壁市政府应推行政策,扶持当地农户,增加其种植面积,并且给予一定的专业人才的辅导帮助,解决特色农产品供应难题。(3)打造品牌化。加大宣传力度,做好产品建设,确保产品质量的同时要做出自己的特色,例如砖茶雕刻,请专业人员设计,做到深入人心。通过建立品牌带动产业发展,进而推动经济。(4)促进多产业革新。当地无标准化生产,导致收到的农产品品质不一,赤壁市政府应对农户生产种植过程进行规划,培养专业人才,尽力达到标准化生产,促进多产业一起革新,创建更好的生产环境。

5结语

5.1研究结论

赤壁市以独特的地理环境种植特色农产品并销往全国,但仍存在生产规模小、优质产品来源少以及专业人才稀缺等问题,例如打造一些知名品牌,但产品供应可能存在不足,导致赤壁市特色农产品销售受到阻碍,所以想要促进赤壁市产业化发展的绝对优势必须解决相关问题。

5.2发展前景展望

赤壁市绿购网通过互联网销售特色农产品逐渐形成气候并开始向外发展,建立一个好的核心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正确结合多个销售渠道,将会实现多方共赢的发展格局,促进地方经济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艳蓉.我国现阶段特色农产品营销现状及策略应对——以山东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5,43(12).

[2]冯巧慧.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营销模式创新研究[D].北京,北京印刷学院,2017.

[3]窦鹏.互联网+视阈下的绿色农产品营销模式探究[D].安徽,安徽科技学院,2017.

[4]杨宇庭,李富忠.“互联网+”时代山西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6(2).

第2篇: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1县域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

1.1布局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目前,县域特色农业产业结构雷同现象突出,生产与经营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的格局尚未形成,各地比较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低,优良品种和良种良法配套生产技术推广慢,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环境认证、产品认证步伐缓慢,检验检测及相关管理工作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特色农业生产水平仍然较低,尚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

1.2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化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少,缺少品牌影响力和标准制定的话语权,在市场份额、整体运行等方面亟需提高。二是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合作模式尚不完善,仍旧存在合同不规范、合作不牢固、风险难控制等诸多问题,合理有效的经营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三是特色农产品加工能力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很多企业技术及装备水平还停留在农产品初加工水平,缺乏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新产品系列开发能力。

1.3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由于自身财力不足,县域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十分有限。县域特色农业支持力度和补贴资金额度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匹配。多种因素导致优势产业区域内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节水、抗旱措施仍存在问题,中低产田仍占一定比例,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抵御各种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尚需加强。

1.4耕地面积相对减少,土地产出率不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提高农业产出、提高产品产值已成为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突破点。由于受科技水平和自然因素限制,县域土地产出率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多,耕地的利用率降低,农产品的更新换代进程减慢,种植者老龄化使新品种的接受过程增长,以上种种问题制约着当地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

2县域特色农业发展主要措施和政策建议

2.1加快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特色基地建设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整个产业链有序运行的第一步。县域特色农业发展要立足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以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布局与基地建设,积极引进新的品种、技术和管理,着力推进特色农产品优质化、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进程,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2.2培育扶持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和最适生态原则,着力调整产品结构,优化区域布局,按照“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通过土地有序流转,形成一批规模经营的种植大户,促进优势特色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按照“配强做大”“扶强扶优”的原则,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有能力、有特色,能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有一定辐射面和带动力及具有较强市场开拓力的骨干龙头企业。

2.3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通过合理运用和依靠科学技术,可快速实现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附加效益、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对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第一,引进和推广优良新品种。第二,加强新技术、新应用的推广和使用范围,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第三,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奖励和扶持力度。

2.4拓展产业链条,增加产值县域生产的特色农产品多以初级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严重制约着产品附加值和农民收入的提升。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逐步从传统高密度、低产值的产业模式中脱离出来,把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的生产、加工产业模式作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模式,把产品从粗加工逐步向特色加工、精细加工和高附加值加工转变。其次,要扶持发展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发展一批拥有市场占有率、把握市场话语权及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形成生产、运输、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公司,提高特色产品的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第3篇: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现代化农业;类型;现状;存在问题;对策;五大连池市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011-1

五大连池市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县级市,农村人口众多。但是由于农业产业结构非常的单一、农业生产上的基础应用设施不够完善、科学技术还落后等原因,使我市广大农民经济收入较低。因此,针对我市现阶段的农业生产状况的研究,本人认为解决我市农业当前问题的主要途径是:1.大力调整优化现有的农业产业结构;2.改善现有的农业生产条件;3.加大力度对广大农民的技术培训;4.重点发展我市的现代化农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广大农民就地创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因此,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和大力调整我市农业结构是五大连池市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举。

1 现代化农业的类型

1.1 特色农业

特色农业就是将所在地区内的,具有独特农业生产资源研究开发成为该地区内独特拥有的名优产品,转化成为具有当地特点优点的商品的现代化农业。特色农业的“特色”就是在于生产是产品能够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欢,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1.2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利用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景观资源,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的一种新型的具有农业生产特色的经营形态。

1.3 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属于高产出高投入,技术、劳动力、资金密集型的产业。是完全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是走向环境安全型农业的生产、工厂化农业、无毒害农业的必经之路,是实现农产品的反季上市销售,进一步满足多层次、多元化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1.4 绿色农业

绿色农业分为两类,即有机农业、低投入农业。是通过将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联系协调,促进可持续发展,保证农副产品安全性,并不破坏原有的环境的农业。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一种整体性的概念。

1.5 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是以农村和农业为载体的新型的生态旅游支柱性产业。农民利用当地自有的自然条件,吸引游客前往,并且提供适当的设施,更能增加收益。旅游活动内容除了浏览地方文化、当地风景,展示当地风土人情外,还有泛舟垂钓、自助采摘瓜果等活动。

2 五大连池市现代化农业发展现状

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市的农业生产仍然是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其中大豆种植面积最大,但是利润很低;水稻玉米近年来市场价格走高,但是由于我市常年种植大豆,农药残留严重,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和玉米。目前我市只有在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方面成果喜人,在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方面涉足很少。为此在市委、市政府、市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在城南兴建了集休闲和观光的科技示范园区,经过一年来的时间,示范园区成果喜人。为我市生态农业的发展做出了榜样。

3 存在的问题

3.1 从事农业生产企业科技技术含量较低、规模较小

我市现有的农业企业,开发面积和投资规模都相对较小,生产的商品品种单一。再加上科技人员不达标,现代化的农业科技实施起来难度很大,致使我市农业企业因为条件落后、生产技术差,而农产品品质不高。

3.2 发展速度缓慢,未突出矿泉名城特色

与其他发达的地区相比,五大连池市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水平相对比较低下,虽然我市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有优势,但并未显示出农业现代化的特色,广大农民的意识也很淡薄。

3.3 市场竞争力不足,资金投入较少

政府对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投入资金不足,此外投资企业大都觉得融资很困难,再加上投资农业化生产要承担市场跟自然的双重风险。由于我市市场现代化农产品的购买力不强,造成缺乏市场竞争力。

4 对策

4.1 完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我市的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才刚刚起步,在相当的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步伐,特别是交通运输设施、灌溉喷施设施等有待加强,各级政府及各相关单位应大力协调解决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2 加强农技推广站的建设,重点培养农业技术人才

在五大连池市职教中心设置栽培、耕作、植保技术等科目,为我市培养更多的专业农业科技人才。积极鼓励动员资深农技人员和聘请知名农业专家投身我市现代化农业中。

第4篇: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资源县政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政府行为

本文以资源县为例,以其在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不足为对象进行研究,指出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资源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所具有的优势

(一)地理条件优越与区位优势明显

资源县位于广西东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适宜发展特色农业。该县处在珠三角的边缘区,华南四省(区)的中心位置,因此有利于开辟东南亚各国市场,为特色农产品的出口创汇创造有利条件。

(二)种植的品种新、效益高

经过几年的引种、试验示范,已筛选出适宜该流域发展的红地球、维多利亚、美人指、红玫瑰等欧亚种红提品种。红提种植从建园到收益,每667?投入0.7万元左右,第一年建园,第二年有收益,并能收回或基本收回建园成本,第三年进入丰产期,受益时间长达20年以上。而百合、西红柿的发展也走上正轨。

(三)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该县属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农业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人工费用较大,劳动力便宜,相对减少了生产成本,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二、资源县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生产规模较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该县红提、西红柿、百合等特色产业在生产上基本上是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缺乏统一管理。

(二)品牌培育不够,缺乏品牌战略意识

随着特色农业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品牌、没有特色就难以立足市场。

(三)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力量薄弱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该县在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

(四)营销网络系统不健全

由于缺乏健全的营销网络系统,农户了解市场信息的渠道闭塞、销售渠道狭窄。因此该地区农业产品的销售都是以自主销售为主,导致销售价格不统一,农户之间的无序竞争,自主定价能力下降,销售效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三、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

(一)县级政府发展经济的功能定位不足

该县政府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缺乏对特色产业的规划,招商引资渠道狭窄,这就导致了该县特色产业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同时在树立品牌战略的过程中,政府也没有很好的履行发展经济的功能。

(二)市场监管不力,农户权益得不到很好保障

该县市场监管力度不够,未建立良好的市场准入制度。因为未做好市场监管工作,导致劣质苗木充斥市场,给农户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三)科技投入不足

该县之所以出现技术人才短缺现象主要是资金受限,政府在科技方面投入不足造成的。由于资金有限,该县农业部门的农技骨干无法获得先进的农产品种植技术,知识老化严重,无法适应新产品的种植与培育要求;同时该农业部门也没法吸纳和引进新生力量。

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县政府行为的建议

(一)制定完善的产业发展规划政策及有关招商引资等政府政策

资源县政府应根据当地所具有的优势条件,特色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统一的发展规划政策,农业产业的整体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规模标准化,招商引资政策。

(二)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体系

县级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本县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要加强对于苗木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苗木的市场准入制度,对苗木要进行检测,严禁劣质苗木进入苗木交易市场,保证农户得到优质合格的苗木,使农户的权益得到良好保障。

(四)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要加大科技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建立和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加强对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和农户们种植特色农产品的技术培训以及农产品营销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培训,在做好引进高产、优质特色农产品新品种的基础上,对不同时节的品种进行合理搭配。

(五)树立品牌培育意识,做好特色产品宣传工作

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宣传是政府一项重要职能,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对该县的特色农业产品进行宣传,提升其品牌知名度,为该县的农产品获得更多销售渠道、更大的销售市场,促进该县的特色农业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5篇: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1.1绿色生态农业追求节约、倡导循环

绿色生态农业不是完全摒弃化学物质,而是提倡适度使用化学物质,及循环利用生产和生活上的废弃物,实现农产品的清洁生产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绿色农业不仅倡导农产品的绿色天然,还倡导在生产农产品过程中对资源的保护,对生产废弃物的科学绿色处理。

1.2绿色生态农业倡导以人为本

绿色生态农业新模式的目标是提供营养合理、卫生安全和数量充足的食物。绿色生态农业的终端产品是安全、营养的绿色食品,根据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居民的营养水平良好,营养均衡性也有所改善,但是我国居民所面临的食物安全问题仍然存在,绿色生态农业倡导在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的基础上,能够解决食品的安全问题。

2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2.1改变农业发展现状

国家自实行“三农”政策以来,三农工作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仍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挑战。我国耕地面积广,但农业资源紧张,配套的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不完善;农田耕地中的中低产田占据耕地总面积的大部分,土地因“三废”排放无序、农化物质滥用,造成重金属污染严重;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导致农产品产量低等问题。以上存在的种种问题表明农业现状急需改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迫在眉睫。绿色生态农业的推行,合理保护了资源,改善了生态环境,为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天时地利的条件。现代科学技术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绿色生态农业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实行试点示范,在试点区,不仅终端产品有绿色的商标,而且一切农业生产、组织与管理都带有“绿色”的内涵,绿色已经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绿色生态农业新模式的目标就是让农业实现“绿色”化转向,促进新农村建设与发展。

2.2确保农产品安全、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

全国的粮食发展速度惊人,但是因为农药、化肥和各种添加剂的广泛应用,使农产品虽然提高了产量,但质量却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农药、抗生素和添加剂残留等不仅让农产品存在安全性,也直接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构成了潜在的威胁。所以,当前农业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农产品安全问题,农产品安全问题也是研究绿色生态农业的主要课题之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绿色农业在保证农产品的数量供应的同时,也考虑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有步骤地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将种植结构调整,采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水平来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在粮食稳步生产的同时,确保粮食安全。

2.3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绿色生态农业不仅要保障农产品的质量问题,还要增加农民收入,绿色生态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之一就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让农民生产初级产品转向重点生产加工品,拉长产业链,形成生产和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2.4发展绿色农业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绿色生态农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绿色GDP的比率代表农产品的绿色程度,绿色GDP占据GDP的比率越高,就代表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绿色农业作为第一产业对绿色GDP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利用第一产业拉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通过产业链延伸,一、二、三产业均能促进国民经济中绿色GDP的增长。

3结语

第6篇: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经济转型 经济发展 体系 构造方法

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体系构造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产业构造存在不足

产业构造存在不足,是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体系构造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我国依然处于经济转型的初级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虽然比较快,但是总量比较小,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依然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工业经济总量依然比较小,而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比较迅速。一般情况下,第一产业的回报率比不上工业,而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对外界的依赖性则比较强。因此,仅仅依靠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而缺乏工业的支撑,不可能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必然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及制约。在经济转型条件下,通货膨胀等现象尤为严重,人们比较容易降低对生活资料的消费,比如旅游需求等。这样,势必就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同样会对其他产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进而使得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峻的挑战。

(二)集约发展有待完善

集约发展有待完善,是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体系构造存在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探索出了一些颇具中国特色的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道路,并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些农业基地以及产业带。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转型的时间比较短,农业产业的技术化、标准化、集约化等依然还不够。具体表现为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不高,产业化经营还不够完善,农业生产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有关技术人才比较缺乏等。

(三)经济体系有待优化

经济体系有待优化,是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体系构造存在的关键问题。在我国文化传承问题方面,存在着民族文化的歧视性和选择性,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以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在文化构造过程中,一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民族文化被赋予了表达权,而缺乏经济价值的民族文化则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抛弃。另外,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那些具有经济价值的民族文化元素经常接受改造、创新以及发展,不断失去其原生的特色。根据有关调查统计资料显示,除了一些民族特色景区以外,当地很多年轻的少数民族成员已经不会说本民族语言,更别说那些民族山歌、民族舞蹈、民族服饰等了。在我国,很多被保留的民族文化主要集中在节日、喜庆、婚丧、表演等能提供更高经济价值的民族文艺方面。

在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方面,虽然我国很多地方在旅游业、餐饮业等发展过程中,都着重打出了品牌和服务,的确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但是,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一些地区的文化开发研究依然处在比较低水平,同时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

(四)经济发展速度较慢

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是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体系构造存在的根本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但很多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始出现比经济发展速度落后的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随着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车辆逐渐增多,道路交通建设没有及时跟上,使得各地巨大的交通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引发了交通主干道上容易出现交通拥挤等问题,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消费、投资环境。二是随着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必然要求各地环境承载量大大增加。而在很多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势必成为制约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我国各地的交通网络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我国的交通事业取得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目前各地的交通方式基本上只有公共汽车,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和便利的交通网络,不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也成为了制约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五)经济贸易结构单一

经济贸易结构单一,是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体系构造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我国贸易商品的种类过于单一,并且大多数商品为可代替品,高科技技术含量严重缺乏,知名品牌比较少,缺乏大规模的商品出口,一些具有特色、优势的产品开发后劲不足等。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所出口商品基本为单一的农副产品,且销售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近年来,虽然一些绿色食品已经被西方人所接受,但从总体上来看,其销售范围仍然有局限。

未来经济发展体系的构造方法探讨

(一)兼顾工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

虽然我国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工业产业为主导,但是为了优化各地的产业结构,保证当地地区生产总值持续强劲发展。因此兼顾三产协调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我们必须兼顾工业发展,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致力于特色工业建设,避免工业发展中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甚至依靠污染环境为代价来实现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发展道路。积极引导建立开发区、工业区、特色工业园区,逐渐吸引企业集聚,尽量减少污染源,促进工业产业全面快速发展。具体而言,我们应当抓好水、电、路、绿色农产品、加工、医药、制造等产业。要把水、电、路以及基础设施开发同环境保护、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切实抓好大中型电站建设,进一步优化电力结构,逐步健全各地旅游发展项目。重点利用我国地大物博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有机食品、特色食品和绿色食品。利用中药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做大做强品牌。同时,充分利用民族工艺品、服饰的特色优势,重点抓好民族手工艺品研究、开发与延伸工作。

(二)加强农业基础,推动产业经营

为了实现农业的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坚持利用工业反哺农业,全面推动农业基地建设,实现农业机械设备的技术化、高效化,逐步优化农业机械化装备结构,着力提高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努力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操作。要在提高农作物品质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开发农副产品加工业,逐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种类,积极引导工业建设与农业产业发展同步协调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从品牌营销环节着手,逐步建立“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形成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或产业集群,打出农业产业名牌,利用品牌的附加价值,逐步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经济效益。逐步完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本着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目标,进一步扩大覆盖面,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的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以及质量水平。通过以上措施,着力为我国农业产业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开发文化资源,完善文化体系

在文化资源和产业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具有经济价值的文化资源,又要兼顾保护被边缘化了的民族文化,逐步完善文化体系。一个方面,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又要尽量避免更多的民族文化在现代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消失。特别是在民族文化以及旅游项目中,应当做好相关民族文化的保护,将传承民族文化纳入法律法规保护范围,实现经常化、制度化和管理化,使民族文化实现其本身的价值。此外,在民族服装设计、歌舞编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要在使其实现经济收益的同时,逐步发展壮大旅游产业,要注重其民族文化著作权、专利权的保护。另一个方面,面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逐渐被边缘化的不良现象,应当按照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要求,扎实开展创建名优品牌民族文化工程建设,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民族文化体系,保护不具表达权的民族文化。

因此,我们可以加大对民族历史文化和民族语言的保护力度,并且为少数民族学生开设民族语言课,鼓励其学习本民族语言,也可以组织开展一些民族民间歌曲比赛等活动,激励人们积极主动地去关注民族文化。

(四)优化商贸结构,拓宽营销渠道

在我国,贸易结构依然不够优化。对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产业特色以及自身优势,努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发挥优势品牌产业的吸引力,逐渐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进而不断推动我国经济体系的全面健康发展。除了单一的农副产品,在商品贸易结构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宽营销渠道,适当加大对各地特色产业的研究开发力度,逐步形成特色产业链,利用特色产业发展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此外,在销售渠道方面,我们可以引进一些具有高新技术、经济雄厚、投资大、规模大、实力强、开发潜力大的企业或项目,逐步实现从低层次招商到高水平招商的转变,充分利用外资来不断拓宽营销渠道。

(五)加强人才建设,培养开发并重

为了改善我国人才匮乏的现状,笔者认为:首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加快引进金融、信息、财会、外贸、法律以及现代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带头人才。一个方面,要多渠道、多形式选聘、引进高、中专业人才。另一个方面,要积极选送本地有发展前途的人才进行深造,实现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以及合理配置。其次,要全面落实和完善人才政策,逐步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同时,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用好用活现有各类专业人才,加快培养紧缺型实用人才。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更新用人观念,广开选人渠道,为年轻优秀管理人才的发展、成长和使用积极创造条件,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队伍。

结论

总之,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来,经济转型一直成为国内很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在经济转型条件下,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不论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免不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调整自身的经济发展体系和模式,以寻求经济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在我国经历了经济体制改革进入经济转型的阶段以后,探讨我国经济发展体系的构造方法已经显得尤为重要,逐渐成为了人们研究课题之一。

可见,研究经济转型条件下我国经济发展体系的构造方法,对于构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必须对经济转型条件我国经济发展体系的构造方法进行研究,认真分析其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与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英.中国经济转型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J].甘肃理论学刊,2007(4)

2.吴桂华.边贸视角下民族经济发展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9(3)

3.钱宁.对新农村建设中少数民族社区发展的思考[J].河北学刊,2009(1)

4.梅童,甘沙林.促进经济发展共建新农村[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12)

5.雷伟红.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5)

6.雷伟红.构建和谐社会及经济发展体系的原则与方法[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7(2)

第7篇: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县农业科技示范园于____年经县委、县政府批准立项建设。园区建设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政府引导,科技支撑,农民受益。通过园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依靠科技,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我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一、基本情况版权所有

按照规划,园区建设突出农业、生态、科技、特色四个主题,核心区××县农业科技生态示范园布局在××县赵屯乡和曹庄镇交界处,规划了果业、养殖业、苗木花卉、大棚果蔬等项目板块,建设用地为___亩,总投资___万元,重点发展高效集约化种养业,无公害绿色食品优质水果苗木培育等,逐步推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扶持发展具有地方生态资源和产业基础的龙头企业,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科技人才的创新基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基地,试验示范区分布在全县各乡镇、农业场所,由名特优水果示范园、优质畜禽养殖场、农产品精加工基地组成,重点是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壮大特色农业。通过试验示范,辐射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核心区××县农业生态科技示范园入驻民企_家,充分利用示范园区内设施设备在种植区域引种__个优质黄桃品种,其中从大连果树研究所引种的三个晚熟品种可以延长××黄桃加工期半个月,西洋梨种植区域引种巴梨种红巴梨两个品种,杏种植区域为金太阳、串技红两品种,适宜罐头加工的日本白桃、枣、葡萄、苹果、樱桃、草莓都有种植。大棚栽培的最新美国蓝莓品种,可填补××水果加工的空白。以示范园作亮点从而带动基地建设,试验、示范区分布在各乡镇(场),主要有葛集镇白腊园油桃生产示范园、葛套村红提葡萄生产园、县棉花原种场种养示范区、良梨镇万亩酥梨精品园等。通过试验、示范,从而使我县的农业产业结构进入良好调整发展阶段,辐射带动了赵屯____亩黄桃,良梨镇、玄庙镇____亩的西洋梨基地;权集乡____亩油桃基地;西南门____亩黄白桃生产基地等的建设,从而带动了我县水果精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如××县倍佳福果品加工有限公司、丰原梨品加工有限公司、××科技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发展。从而整体推进了我县农村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园区建设,把园区建设纳入县科技发展计划,成立了专门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书记为组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委办、县政府办、科技、农口部门、财政、有关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园区建设工作,下设园区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管理等日常工作,及时解决园区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强化园区管理。实行责任制,并严格奖惩办法,使责任单位各项工作普遍较好完成。

(三)出台优惠政策。为营造园区建设良好的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出台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从园区建设管理、土地流转、租赁费、基础设施、经营方式、服务业主、保护业主合法权益等方面,为业主提供了较为优惠的政策。

(四)建立运行机制。园区实行业主负责制,业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逐步形成了“市场导向、科技支撑、利益诱惑、目标规范、政策保证”的运行机制。在建设产业化经营机制上,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协会)+农户等模式。

三、存在问题

主要问题:××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已初见成效,但与省上的要求和省内其它园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有待解决。一是招商引资难度大。由于××属农业大县,经济不发达,园区土地价格偏高,招商引资较为困难。五年来,我们虽然做了很多工作,招商结果仍不理想,园区生产与销售不协调,产品仍存“卖难”的问题,“订单农业”发展较慢。二是投入不足。由于县、乡财政困难,投资建设公共设施的压力较大,加之入园业主普遍实力不强,缺乏龙头企业的骨架,且融资体系建设滞后,入园业主要获得金融部门的支持也相当困难,导致项目建设后续投入不到位。三是企业主体弱。入园业主实力弱小,影响了园区项目建设投入,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和融资等成为制约园区建设的瓶颈,这此些困难和问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四、发展思路

(一)现状和发展趋势。经过五年建设,园区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极大的改善,产业基地建设已成型,趋于符合市场需要,机制建设步入正轨,运行成效逐步显示,服务主导农业的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配套组装推广应用体系基本建立,依据园区建设农业现代化示范的定位和目标。园区建设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园区建设主体弱小,较难发挥产业龙头作用,园区项目建设的规模壮大和质量提高受到制约;二是已经发展起来的农业特色产业产品精加工开发严重滞后,急需龙头企业带动,“十一五”期间,园区建设应着力解决两大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发展特色产业,以科技为支撑,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发挥龙头企业为重点,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产品精加工开发为突破口,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带动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特续发展。

基本原则: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升特色产业科技水平;有利于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有利于特色产业产品的精深加工开发,提高综合效益,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版权所有

(三)总体目标:具体目标是:建成果菜、畜牧、农业等项目板块,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果菜、畜禽、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强化核心区,扩大试验示范区,扶持特色农产品精深企业,增加农民收入。

(四)“十一五”期间的重点任务。继续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突出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强化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加速特色农产品加工开发;完善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大力提升特色产业经营水平;加速优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

(五)支撑条件与保障措施。

支撑条件: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有良好的基础,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推广、应用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研发合作已取得初步成效,园区建设具备了相应的科技开发能力;建立及健全了管理,体系和土地、资金我、人才等规章与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基本步入正轨。

保障措施:园区建设纳入了地方科技发展计划,并作为农业基本建设的主要内容,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财政优先支持园区建设项目;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技术培训运行机制,培育了一批园区建设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民技术员,以及懂管理、善经营的人才,产、学、研体系基本形成。

五、建议

_、望各级领导、部门加大园区项目资金的投入,保证园区建设稳步、健康、有序的发展。

_、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真正体现“公司+示范园区+基地+农户”模式的优越性。

第8篇: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旅游观光农业 发展思路 项目模式 对策建议

旅游观光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它不仅具有生产性的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被誉为21世纪的新兴产业。以北京为例,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收入已达到农业总收入的30%以上。黑龙江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最佳结合,既符合本省农业结构战略调整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世界生态旅游发展的大趋势。

国内外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现状

20世纪70年代,旅游观光农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步发展并形成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规模较大的5种模式:观光农园,即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供游客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模式;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合为一体;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的农业经营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等;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阶段及问题

发展阶段

根据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舒伯阳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萌芽阶段,属自发式,旅游主题不明确,仅作为休闲调剂,投资与经营主体是个人或小群体,市场供求关系模糊,以个人需求为导向;初级经营阶段,仍属自发式,有一定的旅游主题和活动安排,中小旅行社也主动参与经营,市场以短期赢利为目的,并以产品为导向;成熟的经营阶段,属开发式,有明确的主题和系列活动策划,投资与经营主体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市场以长期投资收益为目的,以项目投资为导向。据此判断,目前我国旅游观光农业已发展到成熟的经营阶段。

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起步较晚。近几年,在哈尔滨等大中型中心城市郊区出现了“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绿色农业实践基地”、“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形式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此外,还有部分个人或集体参与投资经营的“风情园”、“农家乐”等项目,但是从其投资与经营主体、开发规模、功能等方面分析,并以舒伯阳的旅游观光农业三阶段论来判断,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正处于从初级经营向成熟经营过渡的阶段。

目前,黑龙江很多地区投入运营、在建或者拟建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较多,按其内容不同,可分为5种类型:综合农科知识类:如黑龙江北方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哈尔滨的“绿山川”生态园、二龙山现代高效农业科技成果展览园等;瓜果品尝类:如密山市绿色观光农业走廊等;民俗生态类:如大庆胜利民族风情园等;花卉养植类:如鸡西润丰绿色园区等;种养殖产业类:如大庆部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牡丹江大湾农业科技园区等。其中,60%以上的旅游观光农业项目都是属于综合类型,即集农业、科普、观光、餐饮、经贸等于一体,进行农、林、果、牧、渔等立体综合开发。

存在问题

从目前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现状来看,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但是并没有摆脱目前旅游观光农业普遍存在的规模小、品牌不突出、配套设施不齐全、管理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尤其以下列三大问题较为突出:

规模较小,而且地域分布不平衡。根据国外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当旅游观光农业区半径大于29.5公里的区域(面积)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而黑龙江的项目绝大多数小于这个数字,因此项目主要集中于经济较繁荣、城镇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附近,尤其以哈尔滨和大庆一线较多,而资源相对丰富的中部、北部地区较少。随着其它地区经济的崛起和山区脱贫,其发展潜力不容忽视。

目前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景点大部分是由地方政府或非旅游企业投资兴建和管理。政府缺乏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很多项目又缺少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使一些地方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题开发重复、雷同或近似,景区缺少总体布局规划,往往同一景区中各个旅游景点不相协调。这给今后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埋下了隐患,同时,造成后期农业旅游经营和管理的困难,更难以进行深度开发。

项目的市场定位、建设主题定位不够准确,缺少鲜明的北方农业特色和传统的文化基础。许多项目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评估审查,投资者按照自己的理解或单纯模仿别人的模式,并没有将种、养品种的新、奇、特和传统文化底蕴做实、做强、做大,是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的直接原因。此外,有的地方没把旅游观光农业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机结合,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园区的发展,而客源的组织又以当地散客和学生为主,与旅游组织联系不紧密,许多参观学习都是免费接待,因此,很多的旅游项目入不敷出、举步维艰。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

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发展的基本思路

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应以超前的眼光,改革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来进行整体规划和宏观调控;应从发展大旅游的角度来实现黑龙江特色鲜明、种类丰富的旅游资源的整合,实现旅游观光农业产业链的拉伸;应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原则,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提高综合效益;应以农业为核心,以生产为本,走特色品牌、精品项目之路;应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人力资源建设为保障,稳健地发展黑龙江的旅游观光农业,既为把旅游业发展成为黑龙江的支柱产业做出贡献,也为黑龙江省的农业现代化起到长足的推进、示范作用。

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项目模式

根据黑龙江省农业结构的特点和区域优势资源,并借鉴国内外观光农业的发展经验,其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发展主要可采用以下几种模式:

农业主题公园 农业主题公园是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以大农业或农业的某一领域为题材,把农业生产场所、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建设项目。在功能上,可建立粮油、果品、花卉等专业性农业公园;在利用方式上,可将作物的观赏、采摘、制品及其有关的文艺活动、节庆活动等融为一体,提高其经营效益,丰富游览乐趣。

农业生产基地 有先进生产水平的、有较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本身隐含着较高的观光游览价值,广阔的田野、大群的牲畜、食品的生产流程等,都是看点。例如密山的绿色观光农业走廊就是属于这种类型,50万亩的“走廊”上,建有白瓜生产基地、西红柿示范区、绿色水稻示范区、果园示范区等。这种项目的旅游服从于生产、服务于生活,利用现有的生产项目开展旅游,并利用旅游客流对企业的形象、产品、理念等进行宣传推广,相得益彰。

农业科技示范区 农业科技示范区是一个集科研、开发、创新、示范四个方面主体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综合大学科。在示范区自身的科研、生产设施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观光农业项目,并把农业科技普及工作溶汇到游览中去,是现阶段旅游观光农业项目的主要模式之一。例如哈尔滨农业高新技术园区,不仅担负着“设施绿色蔬菜生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研任务,还被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和市教委联合确定为“哈尔滨市青少年绿色农业实践基地”。

农家游或农家乐 这类项目的形式主要表现为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园等形式,主要是私人或者集体投资兴建的。它是一种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园区。最经典的农家游是城市人到农村去与农民“三同”——同吃农家饭、同住农民屋、同干农业活。这种就简、就古的旅游项目对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游客具有特殊的吸引力,特别是深受那些在“文革”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五·七”干校的“老学员”的欢迎。

特色农业基地 黑龙江特色农业的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地方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等。发展这类项目的核心在于凸显产业的渊源、产业的发展、产业的知识等,或者是特色黑土地人文、特色的景观地貌、特色的农业环境等。例如大庆龙凤的大农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有我国东北三省最大的43型温室生产基地,专业生产反季水果、蔬菜等。

项目发展的政策及措施建议

在大力推进黑龙江旅游观光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实行政府扶持、企业经营、专家指导、农民参加的运行机制,四者有机结合,形成合力,增强项目生存与发展的活力,要重点解决当前发展中的实际存在的问题。关于具体政策和措施,笔者有如下几点建议: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做好项目的空间布局和时间布局;预测趋势、立足特色,做好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规划,按照省、市、县三级建设一批代表地区特色的精品项目,克服旅游成长发育期的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推行旅游产业标准化和规范化等措施培育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的旅游观光农业企业。

项目的投资和经营主体应该加强旅游观光农业园区的统一规划,正确实行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和时间定位,注重都市农业与农业现代化、城市化规划相结合,国际先进理念与本地实际相结合,农产品的季节性生产与全年观光经营相结合。

项目应该突出产业化,立足特色,增强内涵,打造强势的产业品牌和精品项目。旅游观光农业要突出观光农业特色和农村生活风貌,丰富农业文化内涵;切忌建造过多的人文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切忌盲目追求大投资、大规模、高档次和高消费,要集中使用人力、物力、财力,力求实效。

通过人才培养、培训和科技进步,发挥黑龙江省旅游业后发优势,推动旅游观光农业向成熟阶段发展。通过与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高校和培训机构等进行产、学、研或其他合作方式,全面加强旅游科教、培养多层次人才,对项目进行科学的论证、规划、建设和管理,同时,学习和探索国内外旅游产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并应用现代it技术实现行业、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

2.郑业鲁等.广东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思路和项目规划原则探讨[j].软科学,2002

第9篇: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范文

㈠潍坊市寒亭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寒亭区充分利用境内的文化资源和农业优势,围绕“土、特、奇、鲜”作文章,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一是夯实农业基础,发展田园体验游。一方面为满足城市居民对绿色、无公害、名优农产品的需求,寒亭区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同时还在“精品瓜果、有机蔬菜、特色畜禽水产、优质花卉苗木”四个方面扩大品牌农产品的种养规模。另一方面,依托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农业示范园区,做好结合文章,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创新运营模式,突出“田园生态、参与体验”特色,精心打造了市民农园和消费群体认可的“我的菜地”“、我的花圃”等特色体验田园。二是发展节会休闲游。发展节会休闲游是寒亭区的一大优势,寒亭区不断创新改进举办节会方式和内容,把杨家埠风筝年画艺术节、潍县萝卜文化节、禹王台庙会等民俗文化节会打造成了贸易盛会和文化盛会。三是发展生态观光游。寒亭区依托特有的自然资源优势,深入挖掘各类旅游资源,形成了以瀑沙河都市农业示范区、沿北外环路“天然氧吧”、北海路沿途农家乐休闲带为主的“城郊圈”,以禹王生态湿地、柳毅山生态文化旅游景区为主的“远郊圈”。从2011年上半年开始到现在,各街道、杨家埠旅游开发区至少发展了2个以上能够接待游客的生态旅游专业村。

㈡潍坊市寒亭区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

寒亭区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仍存在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1.主管部门不明确,市场监管不完善

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它是在寒亭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快速发展起来的,管理体制不健全是最大的障碍和问题。休闲农业作为一个横跨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产业、多行业管理的新兴产业,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工商、质检、环保以及公安等多个政府部门。从休闲农业的注册登记、农业生产、旅游管理、总体规划、监督检查以及环境保护和治安管理等等,迫切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发挥政府的经济调控职能,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无论旅游部门还是农业部门,都没有将休闲农业作为本部门发展的重点领域和投资重点,客观上存在的“谁都管,谁都不管”的局面,处于“放牧式”的发展状态,职能不清,分工不明是最大的问题。

2.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残缺

目前,寒亭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比较单一,现阶段的休闲农业发展主要停留在餐饮、观光、采摘、垂钓等传统项目上,而对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依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大开发力度。目前,许多生态观光旅游项目处于浅层次开发利用,没有结合当地农业优势产业进行开发,在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上仍然徘徊观望,即使有些项目开工建设,投资主体也多是单一农户,投资规模小,产业链条短,未将相关产业的产品和服务进行整合和优化,普遍采取景点观光和农家乐的形式进行产品开发,导致产品体系不全,餐饮型和观光型较多,度假休闲型相对较少,缺少现代农业展示、教育、示范性旅游活动;自然生态类多,农事体验类、民俗文化类少;休闲农业产品档次不高,特色不鲜明,品牌形象不突出,产品的文化内涵不够丰富,地方文化挖掘不够深入;粗放式、盲目性和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和多元化需求。

3.规划不科学,管理不规范

尽管寒亭区已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并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发展无序、建设重复、市场混乱的问题。一些经营者和农户急于增加收入,凭着一股热情,没有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就利用现有农田、果园、牧场、养殖场一哄而上,致使项目设计趋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缺乏个性化和文化内涵;并且由于缺乏行业标准和规范,大家只是简单仿效,粗放经营,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互相竞争,效益低下。同时还存在经营管理欠规范,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匮乏,相应的规章制度还不完善等问题,实际上休闲农业在前期规划、中期实施、后期完善中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

4.人员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

休闲农业包涵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涵盖农业、生态环境、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因此其发展壮大既需要具有农业基础知识,也需要现代管理经验和经营头脑,对从业人员层次要求比较高,寒亭区休闲农业产业经营的人才储备明显不足。目前,寒亭区休闲农业项目既有公司投资,又有个人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当地的村民,普遍存在素质不高,缺乏规范的技能培训,服务能力不高,并且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和管理能力等问题,管理和服务难以满足消费者对休闲农业体验的需求。同时由于缺乏必要培训,游览讲解比较生硬、肤浅,接待服务不够到位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休闲农业的服务质量和发展水平。5.资金投入小,政策扶持不到位。休闲农业,往往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在整个经营过程中,资金的投入必不可少。然而,休闲农业属于前期投入较大但回报相对较慢的产业,由于政府对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和政策不到位,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发展可谓举步维艰;况且,目前大多数休闲农业都以个体经营存在,规模小、较分散,在休闲农业的资源整合和水平提升上缺乏有效的资金支持,在休闲农业的整体发展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使得休闲农业发展档次低、品牌单一,一直在低水平阶段徘徊,难以实现高水平发展。这就迫切需要政府加强招商引资工作,加大资金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策扶持,在税费、金融信贷、土地、行业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和支持。

二、潍坊市寒亭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行业要发展,认识是先导。休闲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具有经济功能、教育功能、文化传承及生态保护等多种功能。因此发展休闲农业首先要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对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的认识,切实把发展休闲农业放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确保休闲旅游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各职能部门,尤其是与休闲农业相关的农业、旅游、林业、水利等各级各类主管部门都应该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寒亭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和抓手,积极主动地把休闲农业发展列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广播、印发旅游宣传册等多种渠道和形式大力宣传寒亭区休闲农业,促使更多的社会力量来关心、支持、发展休闲农业;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寒亭区休闲农业的良好发展环境,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来开发建设。

㈡健全公共服务体系

尽管寒亭区农业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休闲农业发展势头良好,但休闲农业的发展才刚刚起步,休闲农业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很低,因此休闲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一是编制休闲农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二是理顺管理体制。休闲农业涉及的产业和部门多,需要各部门共同协作配合,所以应从“大旅游、大农业”的角度来改革和完善管理体制,严格行业管理。三是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和健全公共财政投入体制是完善休闲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支撑点。四是强化政策扶持。制定优惠政策,在资金、规划、土地、税收、道路、通讯、水电、门票收费等方面对休闲农业发展实行优惠扶持政策,以促进和壮大休闲农业的发展。

㈢突出发展特色,塑造知名品牌

休闲农业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特色,产品的差异性越小,替代性越强。当一定区域内农业旅游产业“普遍”发展起来时,农业旅游产品的地方特色和个性化就成了产品“不可替代”的生命源泉。因此开发休闲农业要在特色农业上做文章。在寒亭区,着力创建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与旅游示范村(镇);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扶持做大做强一批农家乐项目;通过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及设施农业,推动全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转化增值水平,将潍县萝卜、固堤西瓜、开元苹果、双杨芦笋等特色品牌做大做强。要严格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尤其对于上餐桌的食品,管理部门和企业自身一定要强化监督管理,确保休闲旅游农业企业的产品和餐桌上不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努力把寒亭区休闲旅游农业的精品意识、品牌观念注入到游客心中。

㈣建立行业协会,规范行业管理

政府部门应在加强休闲农业组织机构建设方面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探索新的管理模式,成立必要的协调机构和行业协会,为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行业协会应该发挥统筹协调、监督管理、等级评定等功能,在突出不同地域、文化、人文理念和特色的前提下,由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行业标准,包括观光农业示范园评定标准、农家乐旅游经营单位等级评定标准等等。行业标准要包含定义、评定原则、评定步骤和评定条件,要公平、公正、公开,以积极引导并规范休闲农业科学、系统、可持续的发展。

㈤培育新型的市场主体

休闲农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需要培育新型的市场主体作为支撑,政府要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工程纳入财政支持范畴,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应提供激励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校相关专业毕业生转移到休闲农业领域就业,对有意经营休闲农业的人员进行免费的创业辅导和培训。

㈥完善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