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跨学科优秀教案范文

小学语文跨学科优秀教案精选(九篇)

小学语文跨学科优秀教案

第1篇:小学语文跨学科优秀教案范文

为学习贯彻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国家、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高教三十条”),深入推进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国际化、有特色、高满意度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从2012年3月开始,开展了历时三个多月的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以下简称“大讨论”)。在“大讨论”过程中,学校发动、组织广大师生通过召开校、院两级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座谈会和征文比赛等多种方式进行认真学习、深入研讨,重新梳理、审视学校各方面工作尤其是人才培养工作的发展思路,并运用上述一系列文件精神指导正在进行的2012版本科生培养方案制定和教学规章制度修改等具体工作。通过“大讨论”的广泛发动、深入研讨和分享沟通,全校上下进一步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共识,一致认为必须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的内涵发展之路,在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努力凝练、打造和强化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靠特色立足,靠特色发展。

具体到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市场需求,结合自己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历史形成的优势特色,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学校人才培养的定位和规格: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突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国际交往能力、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应用性人才;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思路:围绕一个中心,贯彻四条主线,实施十项计划。一个中心,就是提高质量、强化特色。四条主线,是指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性。十项计划,是指学校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制定的十项具体计划和相关举措。

国际化,是指通过跨国度、跨文化的培养途径,使学生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和良好的国际交往能力、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高层次,是指要处理好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优秀的专业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复合型,是指要使学生具有跨专业学习的经历,具有两个及以上专业的知识、能力结构。应用性,是指要培养学生具有突出的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四条主线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国际化是首要特质,高层次是内涵要求,复合型是基本规格,应用性是根本定位。

学校围绕国际化、高层次、复合型和应用性这四条主线,制定了十项具体计划,这十项具体计划就是今后一个时期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抓手。

国际化

1.本科生国际联合培养计划

学校努力拓宽国际合作渠道,不断增加境外友好交流院校的数量,通过自主开发和积极申报市教委的相关专项,大力开展国内外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和暑期大学生海外交流项目等,积极建设国际化人才境外培养平台。到2015年,力争使60%以上的外语类专业学生、20%以上的非外语专业学生在4年学习中有一次海外学习、实践的经历。学校修订了《本科生出国(出境)留学学籍学业管理办法》,将可认定留学学分的高校范围扩大为教育部教育涉外监管信息网上公布的国外大学名单中的所有高校。在市教委相关经费的支持下,学校还设立了“优秀本科生出国(出境)留学奖学金项目”,每年资助近百名优秀本科生赴国外(境外)进行一学期及以上的学习。

2.本科生国际化社会实践计划

一方面,加强与国外跨国公司和涉外行业的合作,在国内建立一批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努力拓展学生国外(境外)实习渠道,支持基础较好的院(系)积极探索建立海外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国际化社会实践平台。对于在校生的出国(出境)学习以及与专业相关的国外(境外)进修、实践,既认可为相应的课堂学习学分,还同时认可为专业实习学分。

3.海外名师讲学计划

通过申请上级专项和设立专门经费,积极聘请海外学者、专家来学校开设课程或学术讲座,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引进国外优秀教学资源。“十二五”期间,学校每年聘请20名左右海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校授课访学。

4.留学二外计划

作为市属高校中最早开办留学生教育的高校之一,学校积极落实“留学北京行动计划”,大力拓展留学生教育。到2015年,使留学生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人,其中学历生的比例达到70%以上;建立以学历生教育为重点、以汉语专业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和国际经济贸易专业为特色的留学生教育体系;整合全校课程资源和师资力量,积极推进全英文授课课程和学历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北京市外国留学生奖学金的作用,把汉语言硕士研究生和酒店管理本科作为新的增长点,优化学校的留学生结构。

此外,学校制定的2012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也凸显了国际化的要求:外语类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更加注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非外语专业中,仍然保持了达到“准专业”标准的英语课时量(56学分,952学时),强化外语优势;鼓励非外语专业开设双语课程和全外语课程。

高层次

1.优势特色专业建设计划

学校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提升本科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在原有特色专业、重点专业的基础上,构建校级特色专业——校级示范专业——市级重点(优势)专业——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的专业建设新体系,开展新一轮的专业建设。同时,强化对专业建设的绩效评估,着重发挥现有各级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以专业建设为统领,继续开展优秀教学团队、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

“十二五”期间,学校计划建设校级特色专业10个、校级示范专业3个~5个、争取新增市级重点(优势)专业3个~5个、部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5个。学校根据专业结构现状和业界的需要,“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1个~2个新专业,改造1个~2个专业。同时,积极参与北京高校外语和旅游管理两大专业群建设。

2.教学改革计划

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学校需要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性、系统性改革。同时,根据学校本科生规模相对较小的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传统,本着“小而精”“小而特”的理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仍然保留和发扬一些历史悠久、行之有效的精英化教育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

(1)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并将这些因素列入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通过开设新生研讨课、学习方法课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理念。

(2)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重点开展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和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

(3)推进大学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以市教委着力推动大学生英语教学模式改革为契机,扎扎实实地推进市教委委托的重大教改项目“大学英语应用能力测试体系”的课题研究和试点工作,并以此为抓手探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4)改进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为了鼓励学生发扬创新精神、锻炼实践能力,学校修订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管理规定》,并首次规定,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学生在高年级独立或牵头完成的调研报告、翻译作品、新闻报道、音频、视频作品等其他创新实践成果认定为本科毕业论文。

(5)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倡导本科生导师制。学校通过试点,大力倡导和支持院(系)从大一开始为本科生配备导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特长和发展取向,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适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指导和帮助。

3.大学生创新行动计划

结合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优势和科研条件,广泛发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精神。进一步加强北京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宣传和组织申报工作,力争使50%左右甚至更多的本科生在校期间有机会参与该类项目的研究和实践,同时要着重加强对立项之后教师指导的组织和检查。作为保障措施之一,学校将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和获评优秀项目等工作表现,列入教师工作量考核指标,给予相应的工作量认可。

与此相应,学校修订完善创新学分认定办法,对参加各种学科(技能)竞赛和创新实践并取得优秀成绩或成果的学生给予创新学分的认定,并将学生历年取得的创新学分成绩汇总体现在学生成绩单上,而且允许以此折抵部分专业实习的学分。

4.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

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的部署,学校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中心以“服务教学工作、促进教师发展”为根本宗旨,通过有计划地开展教学咨询、教师培训、教学创新成果推广等活动,为广大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提升教学水平,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学校制定的2012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体现了“高层次”的要求。具体体现为:为了加强通识教育,培养人文底蕴,将2008版方案中“公共选修课”的课程类别名称,修改为“通识教育选修课”;同时,完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体系,科学设计九类课程模块,合理规划学生的选修梯次,提升通识教育的层次和水平;外语类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大多采取“博专结合”的思路,注重语言技能与文化底蕴的有机结合;通过在相近专业之间建设专业通开课等方法,加强专业基础教育。

复合型

1.制定《辅修专业管理办法》,规范管理、提高质量

学校制定的《辅修专业管理办法》统一规范了辅修专业的总学分、总学时和教学要求、教学管理、毕业要求,将辅修专业课程的成绩统一记入学生的成绩单,对于在规定期限内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颁发辅修证书,在经费方面对辅修专业进行扶持。

2.培养方案体现复合型要求

学校在制定2012版本科生培养方案过程中对复合型提出具体要求:各院(系)在设计主修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进行浓缩提炼,选取各专业最核心的主干课程形成相应的辅修专业课程体系,正式纳入2012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以便在条件成熟时开设辅修专业;对于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等专业学生的特定辅修需求,学校采取由相关专业为其对口开设订单式辅修专业的方法来解决。

应用性

1.按照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定位制定2012版本科生培养方案

在制定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中,学校明确提出,要强化“为学生提供更有用的教育”这个理念,强调“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这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和高度契合,提高业界的参与度。按此要求,各院(系)在新版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均聘请了业界优秀人士作为专家组成员,并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业界的新形势、新需求,合理设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方案的具体内容也贯彻了应用性的要求:外语类专业以翻译和跨文化交际这两类课程群为抓手,着重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非外语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和专业实习。学校要求各院(系)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充分利用专业实验室,抓好实验教学,确保实习实践取得实效。目前,全校已开设实验教学课程53门;通过设立教改项目和经费支持,鼓励和支持院(系)聘请优秀业界人士给学生授课;加大课外实践创新环节的学分比重, 由原来的7学分提高为16学分,打造灵活而富有实效的课外实践创新教育体系。

2.构建产学研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通过开拓渠道、整合资源,大力加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构建产学研联合人才培养系统。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设3个~5个校内实训基地,再增加2个~3个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点,并力争实现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零的突破。

第2篇:小学语文跨学科优秀教案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外籍员工;团队协作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51-0089-03

1背景

1.1跨文化与人力资本

在跨文化背景下,人力资本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知识员工在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其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工业、科技、司法、环保、金融等领域国际交流与日俱增,对跨文化人力资本的需求更加迫切。我国采取单纯技术引进的方式,为团队注入新的技术动力。

1.2跨文化团队背景

如今,更多引进外籍知识员工加入团队参与合作创新。如何促进跨文化团队更好地协同合作成为如今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对于企业,跨文化团队委派任务的初衷是员工之间通过合作能在团队内创造出协同效应,即一个团队所创造的效益应该大于团队个体成员创造效益的总合。由不同风格的成员按平衡的比例组成的团队所创造的价值也应大于由单一风格成员组成的团队所产生的价值。

然而,如果缺乏一种共同的语言作为沟通的基础,那么一个国际性组织的运作将举步维艰。其中,会议是组织中常用的沟通形式,也是促进组织成员建立联系和信任的重要手段。但是,在面对面的会议中,问题的争论是不可避免的,这种讨论往往是一个较长的非结构化的互动过程,不是虚拟远程会议或电子邮件所不能替代的。

同样,跨文化团队合作也是各大高校加深中外文化交流的首要途径。高校间的交流合作形式丰富多样,如引入优秀外籍教师教学、中外跨国合作办学、公派优秀学生互换交流、举办两国友谊赛等。其中,最为常见的即为优秀外籍教师的引入,俗称为“外教”。[1]外教,是外国文教专家的简称,指在国内从事教育工作的拥有外国国籍的人士。由于外教在中国生活的年限大多不超过两年,长期定居的很少,所以我们把他们划归到旅居者队伍。中国高校的外教主要来自欧美国家和亚洲国家。高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国家的文化精粹与外国文化融合在一起,不但提升了一定的教学质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传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发展。

在中外教育高校中,跨国文化必然也有需要磨合的一面。例如我国的教育体制与国外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导致了外籍教师与中国教师在学术交流、沟通、思想、行为等方面必然也存在着异常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因素。

2跨文化团队协作调查研究

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方面,只有以数据反馈为基础的调查做到位,理论探究才会有其真正的价值。本项目采用理论与实证结合,注重对实际数据、实际案例进行调查分析。进行的研究包括:访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

2.1调查对象选择

调查对象的选择依据调查目的和调查内容而定。调查南京外籍知识员工跨文化团队协作能力的课题,将调查对象锁定在三大主要人群:高校外籍教师、语言培训机构、知识产权下的大型企业。

近年来,我校为切实加强学校整改提升,全力开启软件大学创建的筹备大会,其中强调,要加强创建软件技术大学调研学习,要创新办学模式,重点打造软件类学科专业,改造提升学科专业的软件化程度及水平。南京作为一个走向国际化的都市,很多语言培训机构以及科研所也着力于外籍知识员工的吸纳。外语文化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重视外语教育,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国际意识,培养具有多元语言文化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有利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有利于经济社会持续稳健发展。外语文化教育不应仅仅要进行语言的基础教学,更要提升到交际能力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

随着高校跨文化教学的不断发展,外语学习者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促进了教育市场的发展,新型的跨文化教育机构不断涌现。例如,韦博英语教育机构,就引进大量外籍教师为学生们打造跨文化教育氛围。在多元文化的南京,外语教学教育机构也为团队积极注入跨国教育的新兴血液,不断满足求学者语言交流、出国深造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迅速发展,中国本土人才的缺乏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使得企业不得不将目光投向不断涌入中国的外籍人士,企业希望外籍员工的带动可以对现有人力技术资源进行互补整合,满足业务的需求,满足企业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发挥出最大的社会效益。

与此同时,中国很多企业想要走向国际市场,通过雇用外籍员工可以达到辅助企业走向国外市场的作用。例如韦博国际英语依靠外籍人才的力量顺利走向国际。成立至今,集团在国际社会影响广泛。2007年曾被教育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指定英语培训机构,同时被授予“全国英语人才指定培训基地”称号。其采取了灵活雇佣外籍员工的方式,雇佣了大量来自国际间的优秀员工,从而获得了很大的教学优秀荣誉。在外籍员工的帮助下,韦博国际英语近几年来在华深受广大学子喜爱。

据麦肯锡一份 《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指出,中国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中,极少有人具备从事服务业的必备技能,而且一些人只懂过时的理论。缺乏实践型知识产权人才也直接导致了中国企业雇佣外籍人才。因此,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的实践型、复合创新型的知识产权人才是南京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2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Byram 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交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其中的跨文化能力由态度、知识、解释和联系技能、发现和互动技能、文化审视意识五部分构成。Byram 认为在三个地方人们可以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一是教室,老师和学生可以有亲近的交流;第二是在国外,在目标语国家作或短或长的停留;第三是自主学习,这是学习者个人发展的一部分。[2]Dodd认为跨文化能力因素主要包括:认知风格、交际行为、环境变量、情景因素。

总的来说,跨文化适应能力受到性别性格、居住时间、社会支持、跨国经历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3跨文化团队协作现状调查

3.1调查报告内容

总问卷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调查受试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工作状况、国籍、出生地、工作时长等内容。试题采用填空和多项选择题的形式。

第二部分共12题,是关于跨文化能力的调查,要求被试根据个人理解,在“非常不同意”“一般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同意”“非常同意”六个选项中做出选择,目的是了解外籍知识员工对跨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状况。

第三部分共20 题,是关于跨文化团队合作现状的测试,考察外籍知识员工和自己的团队合作现状的观点与看法。

问卷编制完成后进行了小规模的预调查,根据预调查,对问卷个别内容进行了修改。

3.2高校及外语机构发放结果及数据分析

小组通过亲自发放问卷、网上设立“问卷星”调查问卷等各种方式进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调查结果如下: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30份,回收问卷14份,有效问卷共14份。有效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具有跨文化交际人士,包括:外籍教师4名,中外留学生4名,工程师1名,销售服务业外籍员工4名,银行家1名。14名调查对象中,具有跨文化工作经历小于三年的占了总比例的35.71%,而具有跨文化工作经验在3年至5年以及5年以上的分别有2名。跨文化工作涉及语种包括:英语、德语、海地语、印度语、缅甸语、葡萄牙语、乌尔都语和中国语。跨文化工作发生地包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埃及、新加坡、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缅甸、斯洛伐克、澳大利亚、泰国、韩国、瑞士、菲律宾等,共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对于高校及外语机构大多通过我们的实地考察和网上问卷的形式进行发放与回收问卷,我们发现外籍外语老师对于与他国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事关系认可度不一,这是由于性格、教学目标等多方因素构成的。他们在听取团队意见的态度上保持了相对的统一,外籍师生愿意在课内外相互交换意见,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大多数教师认为可以解决跨文化所带来的一些文化不确定因素,这些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文化背景影响了对于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大部分跨文化团队决策过程不取决于小组成员的国籍,但是仍有部分外籍教师和学生对此表示中立,对此,我们认为由于高校课堂教学中团队合作的机会较少,大部分决定权掌握在外籍教师手中。外籍教师在高校、机构及生活中,与他国师生能够发挥其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不存在较大的沟通理解障碍。跨文化团队中,存在不同的信仰会导致教学效果的下滑,然而大部分外籍师生认为他们在交流过程中愿意理解他人的文化背景及信仰,从而满足学生求知需求。

外籍教师都认可需要在高校教育中统一目标,团队成员要能够明确了解并且接受他们所担当的角色,履行自己相应职责。外籍教师认为在团队领导中,他们较为认可“无领导”状态,且他们热衷于开放式的谈话过程。在领导交替环节,多数外籍教师将会改变他们的教育风格来迎合新晋领导的要求。

3.3企业发放结果及企业数据分析

对于较多的实体企业,我们倾向于网上问卷调查,这种形式有利于我们对于信息的集合与整理,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不同行业领域的管理者逐渐重视跨文化员工的引进,来自不同行业的员工接受了我们的调查问卷,包括金融业、服务业、高科技技术业等。这些外籍员工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外籍教师的文化程度。同时,外籍员工对于与他国员工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认可度不一,这是性格、文化程度、工作任务等多方因素导致的。他们在听取团队意见的态度上保持了绝对的统一,企业经常通过会议、交谈、远程网络等形式讨论问题,相互交换意见,以达到企业任务指标,获得更大的利润。绝大多数外籍员工认为解决跨文化中文化不确定因素产生的问题是困难的。由于社会环境相对于高校而言是复杂多样的,外籍员工更难与他国同事接触并建立默契的合作关系。在不同企业机制结构等环境背景下,不同企业的外籍员工对于小组决策意见是否取决于成员国籍这一问题,想法不一。外籍知识员工乐于使用不同的工作方式来对待他国员工。在本调查中,我们发现调查对象尊敬他国成员的不同文化。大部分外籍员工欣然接受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事。在跨文化背景下,外籍员工难以接受信息的共享。跨文化企业中,存在不同的信仰会导致决策执行效率的下滑,然而大部分外籍员工认为他们在交流过程中愿意理解他人的文化背景及信仰,从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4总结现状

4.1高校现状

当今世界,随着学生价值观的逐渐开放,教师的多元化已经逐步渗透到各大高校中。而在这其中,跨文化教师文化适应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西方尤其是欧美国家教师教育研究和改革的一大热点。

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发现,事实表明,教师流动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文化适应性。然而,在我国,城乡教师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一旦流动,必然要求教师具备较好的文化适应能力。就现实情况来看,我国的教师教育并没有在这方面做好准备。大部分跨文化团队决策过程不取决于小组成员的国籍,但是仍有部分外籍教师和学生对此表示中立,对此,我们认为由于高校课堂教学中团队合作的机会较少,大部分决定权掌握在外籍教师手中。

随着高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的逐步开放,外籍教师的引入程度会越加开放,如何让外籍教师最大程度适应国内的生活以及提高团队协作能力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教师在国内跨文化适应程度的影响不仅在于教师本身,还决定着学生上课情况,包括学习吸收能力、知识沟通能力等。教师在文化差异的认知层面上若是只停留在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抑或是通过网络媒体等手段了解对方国家的传统习俗等是远远不够的。

4.2企业现状

在我们回收的问卷中,有来自各个行业的跨文化员工,例如英语培训机构的老师、外资企业的员工、来华创业的外籍人士等各个方面。我们的研究针对外籍员工在华的工作、生活中产生的跨文化引发的问题,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层面调查了解、深入剖析跨文化企业员工生活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问卷数据统计结果表明,不同行业领域的管理者逐渐重视跨文化员工的引进,来自不同行业的员工接受了我们的调查问卷,包括金融业、服务业、高科技技术业等。这些外籍员工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外籍教师的文化程度。同时,性格、文化程度、工作任务等多方因素导致员工之间相处融洽程度不一。一方面外资企业热衷于吸纳高水平、高质量的外籍员工来发展企业经济与文化。另一方面也促进本土企业对外资企业的学习,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发展。在我国为外资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下,我国外资企业创造出孕育顶尖外籍工作员工的环境。由此,大量的外籍人才不断涌进企业,积极寻求在华工作机会,为积累工作经验不断竞争,促进自身的职业发展。

随着跨文化团队在华的不断深入,我国吸收了来自各个国家的外企高层次外籍员工。然而,在华外籍知识员工在团队建设方面仍没有完善体制的支持,因此,外籍员工在是否属于一个团队问题上仍意见纷纭。员工偏向于自我发展而不是享受团队合作。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企业在这个方面也需辅以一定帮助,企业管理目前也喜欢采用“无领导”方式,外籍员工很难在华找到应有的归属感,只是凭借着在本国的经验获得相应的利润,团队合作可以说是名存实亡。

最后,企业与高校之间,通过项目合作的机制,形成暂时的跨文化团队。两者间,在技术、人员、物质等资源上相互配合,共同提高项目的研究效果,促进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段玲华.中国高校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的探索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1.

[2]赵芳.“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3]孟凡臣,刘南.中外跨文化团队合作的成功因素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1-25.

第3篇:小学语文跨学科优秀教案范文

曾庆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经教育部批准、由原北京经济学院和原北京财贸学院于1995年合并组建的北京市属重点大学,是一所已有50多年建校历史,经济学、管理学为重要特色和突出优势,兼有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六大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多科性财经类大学。

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两套马车并驾齐驱。一方面,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培养体系完善,“应用型+实验班+国际化+优秀学生转专业+主辅修双学位”多层次财经类人才培养模式效果突出;同时,实践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前景广泛。比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北京分行、中国光大银行总行营业部、中信银行、北京银行每年招收我校毕业生四百余人,普华永道中天(德勤华永、毕马威华振、安永华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每年招收我校毕业生一百人左右。

记者:现在正是填报志愿的关键时候,我想广大考生非常愿意更多的了解您提到的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

曾庆梅:我可以详细的介绍一下:

转专业:打破一考定终身。优秀新生转专业政策,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挥。根據学校学籍管理有关规定,新生入学第一学期在本专业(方向)排名优秀,可以在第二学期申请转专业。

比如2011年3月,在学校公布计划后共有125名学生申请转专业,经过院系推荐、转专业考试、院系审核等环节,最后,2010级共有69名同学成功转入自己喜欢的专业。通过对69名成功转专业学生跟踪调查发现,65.8%的学生因原专业不感兴趣而申请并成功转入自己喜欢的专业,转专业后20.8%的学生表示非常适应新专业,72.9%的学生表示比较适应新专业,89.6%的转专业学生表示对新专业的师资力量表示满意。

为学生提供转专业的机会,弥补了高考专业志愿填报中的盲目性、他主性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高考‘一考定终身’按专业招生模式的不足。学校实行优秀新生转专业政策可以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

按大类招生:培养宽口径人才。学生大一上的都是大类别的通识课,等到大二再进行专业细分,这样有利于减少报考的盲目性,也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按大类招生,就是在高校本科生招生中按照学科大类或者文理科大类,不分具体专业进行招生。进校后,对低年级的新生进行通识教育,升入高年级后,按照学生的意愿再具体选择专业、分流培养。

2012年,我校继续在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信息学院实施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即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原6个专业及方向按照公共管理类,工商管理学院原6个专业及方向按照工商管理类,信息学院原2个专业按照信息科学与工程类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

大类培养和招生遵循“厚基础,宽口径”的原则,是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的一次深刻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学校进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辅修双学位: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学校从2010年开始实施辅修双学位政策。学生在辅修专业学习结束后,院系和教务处将分别对其学习成绩进行审核。如辅修学分达到辅修专业要求,学校将颁发辅修专业证书。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将对获得主修专业学士学位、辅修学分达到了辅修专业学位要求的学生进行审议。审议通过者,学校将颁发辅修学位证书。

2011年,学校结合辅修专业报名情况,在头

年开设的金融学、法学、会计学等埔修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據了解,报名参加辅修的学生必须是二年级本科学生,其主修专业已开设的计划内课程全部合格(包括补考合格),已修课程的平均学分绩点不低于2.0。另外,学生必须跨类辅修,且每名学生只能报一个辅修专业。

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多元化的要求日益强烈。埔修双学位教育成为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培养跨学科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来说,辅修双学位教育改变了单一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了学生自主选择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机会,通过跨学科交叉学习,可以进步达到学科间知识融合的目的,开阔了学生视野,将在择业上受益。

国际化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初见端倪。学校选择经济学院、劳动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信息学院、统计学院、华侨学院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示范单位,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实验班、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8个国际化人才路养示范专业,当年惠及学生人数近650人,超过入学人数的四分之一;核心专业课程英文原版教材,全英文和双语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理论基础、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核心专业课程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进行全英文和双语教学,选派优秀学生到国外大学学习就读和交流考察机会多。通过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全英文和双语课程的门数累计超过150门,有效夯实了国际化课程基础;通过完善境外学分矮换制度、规定及流程,2011年度顺利完成近200人次的境外学分转换工作。

实验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效果显著。我校依托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劳动经济学部级重点学科、企业管理北京市重点学科,开设了“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实验班,探索高素质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人才为目标,采用全程导师制、小班授课、核心专业课程全英文和双语教学、重视研讨和探究等教学模式。强化基础课程教学,重视英语、数学基本功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考研、出国留学以及就业的竞争力。

记者:怎么才能顺利考上首都经贸大学?报考时应特别注意些什么?

曾庆梅:在京招生一、二批次均投放计划分两个批次录取,为考生提供两次选择机会;根據近几年的录取情况,由于我校生源充足,相同考分本科一批一志愿考生专业满足率更高;本科二批只录取到第一志愿考生。如果希望到首都经贸大学学习,建议一批一志愿、二批一志愿都填报我校,各专业分数跨度大,考生选择余地大。

按照北京高招录取方案,我校继续在批次预留计划招收平行志愿考生,更大范围地满足希望到首经贸学习的各类考生及家长的需求。

第4篇:小学语文跨学科优秀教案范文

关键词: 师范院校 英语专业 转型方案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既是学校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和突破自身发展瓶颈,实现跨越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又是抢抓历史机遇,主动适应和融入区域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进程,不断增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区域经济社会多元化需求相匹配的客观需要,因此,积极响应学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号召,自觉主动地做好学院专业的转型发展工作,不但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内涵发展目标任务要求,而且是学院增强办学活力、培育和打造办学特色、办人民满意大学的重要内容和内在驱动力量。

一、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高师院校的转型,农村教师的缺口日益加大,存在结构性的紧缺。为此,国家和各地政府采取了诸多举措,如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师范生实习支教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教师紧张的问题,提高了农村教师的素质,但是农村教师仍然存在着较大缺口。《纲要》提出要普及义务教育,农村教师的紧缺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一大瓶颈。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因为地缘关系,与农村的距离较近,应该有前瞻的办学视野和眼光,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自身在农村教师培养方面的主力军作用,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胜任”的优秀教师。这是地方师范院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身办学特色的根本所在。培训机构大量需要英语教师,所以“英语+师范”成为坚定不移的办学定位方向。

现代大学的学科发展呈现以综合化为主的发展趋势,地方师范大学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也向着多学科、综合化发展,以此有效解决师范专业学生单一性问题。坚持综合化发展道路,符合地方型办学定位。因为地方需求不仅是优质师资,而且有更多的经济社会方面的需求。所以职业课程开设商务英语板块,既考虑了社会需求,又兼顾了学生个人选择。

二、课程设置

在制订英语专业培养方案时,把培养新型的基础教育英语师资作为首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同时也可以兼顾非师范类人才的培养。一方面要避免为了扩大招生规模和拓宽学生就业渠道而盲目增设非教师教育性课程,另一方面可避免忽略教师教育技能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方面的能力、跨文化理解的能力、语言教学法方面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对学习策略及其指导方法的理解能力。此外,他们还要具备较好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理论素质、科研素质和合作精神等。

为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设置分为通识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职业课程、任选课程、实践课程五大类型。其中专业主干课程总学分为54分,主要为英语语言技能类课程,目的在于加强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扎实英语语言知识,熟练英语语言技能,有较强综合运用语言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同时辅之以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英语语言学等文学、文化类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人文和文化素养。

职业课程分为教师教育课程和商务英语课程两个板块。教师教育类课程包括教师教育基础课程、教师教育技能两个板块。教师教育职业岗位课程包括英语教师课堂用语、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西方语言教学流派介绍、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于案例分析、英语语言测试与评估、英语微格课程、英语自然拼读法、英语教师基本才艺、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9门课程,18个学分。职业教育课程突出了师范性和实用性,学生不单纯学习教学理论,而是形成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系统培训课程体系,如基本的英语教学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英语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情境教学和直观教学能力、英语教研能力等。

商务英语板块课程包括旅游英语、国际贸易、商务英语、英语外贸函电、电子商务、英语口译基础、办公自动化、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商务英语考试策略9门课程,18个学分。通过该板块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形成初步的商业能力。

实践课程包括实习课程、综合实践、实训课程三个板块。实训课程包括英语中级听力训练,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语音,英语阅读1、2、3,英语口语1、2,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能力,初中英语教师教育能力,高中英语教师教育能力,英语语言技能强化训练13门课程,21个学分。实践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语言使用能力,实现各种教学技能的融会贯通。

通识课程和任选课程主要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综合人文素质、批评思维和创新能力。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为17门课程,33个学分;任选课程分为专业任选课程和公共任选课程,需要选修16个学分。

综上所述,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总计177个学分,其中包括通识教育课程41个学分,专业教育课程74个学分,职业教育课程25个学分,实践教育课程37个学分。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考虑了学生作为英语教师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课程设置以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强化职业技能,注重综合发展,培养优秀的英语师资和商业人才。

三、教学内容、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的要求,应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夯实语言技能训练和教师技能训练基础。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以夯实英语语言技能,加大职业教育比重,增设实践课程樽谥迹课程可进行如下调整:

人才培养方案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了单独设置,强调了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但是人才培养方案对职业教育课程缺乏清晰的界定,教师教育类课程数量较少,形式单一。此次人才培养方案对职业教育课程进行了清晰的界定,课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职业课程教育分为教师教育课程和商务英语两类。

教育课程设置以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师为出发点,突出师范性、技能性、实用性。开设专门针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共计12门课程,其中英语自然拼读法、英语教师基本才艺、小学英语教师教育能力三门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技能的培训;英语教师课堂用语、英语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英语微格课程、初中英语教师教育能力、高中英语教师教育能力、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多媒体课件制作七门课程主要针对学生初高中英语教学技巧的提升,偏重教学技能的实践操作;中西方语言教学流派介绍、英语语言测试与评估两门课程则侧重教学理论的介绍,为学生教师发展扩宽道路。

综上所述,12门课程囊括了小学到中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理论、教学技巧、实践操作。课程设置既考虑了培养小学教师到中学教师的连贯性,又注重了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差异性,让学生掌握中小学英语教学技能、了解英语课程标准与中学英语教学现状、形成教学评价能力,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教师教育能力。

课程商务英语板块课程包括旅游英语、国际贸易、商务英语、英语外贸函电、电子商务、英语口译基础、办公自动化、国际贸易单证实务、商务英语考试策略9门课程,18个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未来就业意向及个人兴趣选择该板块课程。通过该板块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国际商务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形成初步的商业能力。

四、教学资源建设

“请进来”和“走出去”两结合,拓展内涵式发展之新思路。加强对中青年英语教师的培训和深造,是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盘活师资培训固有存量,打通教师教育国际合作的共赢之道。“请进来”意为聘请国内外知名英语专家和学者进行讲座和培训,开设英语学术讲堂进行学术文化交流。“走出去”则是为教师做好培训发展规划,定期选派中青年英语教师进行国内外研修访学或交流,帮助开阔视野,深化专业学习。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培养未来科研的领军人物,不断促进英语教师接受新的语言研究方法。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关键在专业教学,专业教学的关键在师资。但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多数由英语语言背景的教师担任,有语言学历又有商务背景的教师少之又少。英语语言类教师虽然可以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但他们缺少商务知识的培训,教学方法依然是传统的英语语言方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商务英语专业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因此可塑性极强,继续学习积极性高,只要学校政策倾斜,积极鼓励,未来就一定可以成为合格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可以选派青年教师到商务英语专业办学时间长、富有经验的院校,如对外经贸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学习进修或者攻读与商务有关的专业学位,也可以派遣教师到企业公司第一线进行实践工作,获得第一手经验和资料,以便更好地充实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

有效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现国内与国外的互补和对接。在稳固原有的传统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拓展思维,开发和寻求实践实习的新“视点”。根据外语学院专业设置特点,将传统的境内实习实训基地逐步向海外拓展,提供学生境外实习的职业导向要求,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外语人才,切实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

加强校企校地合作,可以遵循“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引进来”指的是引进企业资源,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工作人员,以讲座、报告或授课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报关、单证操作、外Q流程、商务交往等实务教学,并积极与地方合作,开展对外服务,以项目方式驱动教学。

教师教育是师范院校的第一本色和最大特色。英语专业应坚持有选择地追求卓越,将有限的资源投入最具有学校特色、学术优势、发展潜力特别是基础最厚实的英语教师教育领域进行重点建设。

第一,立足课堂教学,以英语学科教学论课程为主、其他专业课程为辅,开展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

第二,构建和优化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打造集“讲、研、训”于一体的第一课堂。

第三,开展优秀校友教学经验交流会、PPT及教学视频制作辅导讲座、师范生同课异构、粉笔字比赛、讲课比赛等活动,拓展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

第四,构建由英语师范生、英语教学论教师与中小学英语教师组成的“英语+教育”学习共同体,开辟校际联合和区域联动、服务社会的第三课堂,坚持服务地方和基础教育,实现合作共赢中良性递进发展。在学习共同体中,英语教学论教师到基础教育英语课堂听课、观课并进行课堂诊断评价,为成员教师提供智力支持和改进建议;英语师范生走进中小学英语课堂,听课、观摩、学习,当好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助手,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规律,熟练掌握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英语教学能力、班主任工作和教育管理能力;英语教学论教师成为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引领者,中小学英语教师成为师范生成长的促进者,双师型导师制使学生接地气、知实践、长真知、动真情,同时将课堂上所学的英语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行动研究,有效提高教学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加强对中青年英语教师的教师教育,选派中青年英语教师进行国内外研修访学或交流,或进入优质中小学进行听课、评课,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师。

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推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要高质量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推动与中学之间的互动,加强与中学教育的联系,探索服务中学教育的新领域、新内容、新方式,引领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庄智象.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M].上海:上海外语育出版社,2009.

[2]Mesoudi. A Cultural Evolution[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1.

[3]刘润清.大数据时代的外语教育科研[J].当代外语研,2014(7).

[4]冉永平.认知语用学探微[J].外语学刊,2002(4).

[5]杨若东.语篇衔接关系的建立与跨文化语篇理解[J].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97(6).

第5篇:小学语文跨学科优秀教案范文

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规程

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综合性的教学环节,是教学活动的继续、深化、补充和检验。为加强对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及答辩的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一、目的和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和答辩是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必须进行的综合实践教学环节,是对学生的学科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全面检验,培养和训练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2、加强本科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及答辩工作的管理,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学校各教学管理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指导。学校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全面负责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和答辩工作,教务处统一部署、组织与协调有关工作,各系系主任负责本系各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和答辩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各系要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成立毕业生论文(设计)写作和答辩指导组,由系主任担任组长,成员由指导教师、毕业班班主任等人员组成。

3、各系要按照各专业培养目标分专业制定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和答辩的安排意见包括系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和答辩指导组成员、指导教师名单、毕业论文写作及答辩工作安排、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目录及对学生选题、写作和答辩的基本要求、步骤等内容,在第七学期发给本科毕业生,并报教务处备案。

4、论文必须提出和解决在本专业内的某一问题,观点要正确,方法要得当,推理合乎逻辑。

5、对外语系学生的论文写作,要求学生使用本专业的语言文字规范进行表述。

二、指导教师

1、指导教师由各系确定。各系要选择工作认真、业务能力强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

2、讲师以上(含讲师)的教师都有义务参加论文指导工作。

3、为确保质量,每位指导教师一般指导5名学生左右。

4、如因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需要,或者本专业的指导力量不足,可以跨专业(系)聘请具有讲师以上(含讲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进行指导。在校内跨专业(系)聘请,须经有关系主任批准,并报教务处备案;校外聘请须经学校教务处同意后,由分管教院校长批准。

5、指导教师的职责:

(1)指导学生选题,对学生提出写作论文的明确要求;

(2)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题目,介绍参考书目,指导查阅资料的方法;

(3)指导学生拟出论文提纲,帮助制定论文撰写计划;

(4)检查学生论文(设计)进展情况;

(5)在学生撰写论文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帮助解决难题;

(6)审阅论文(设计)初稿,指出不足之处,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写好正稿;

(7)对论文写出评语,评定成绩。

(8)参加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6、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撰写时,不得包办代替,要指导学生独立进行完成;不得放任自流,要严格要求学生,具体指导,认真负责。

三、写作规程

(一)选题

1、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的内容应满足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能受到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各专业可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选择体现本专业特点、符合本专业发展动态、能促使学生受到全面训练的题目。

2、毕业论文的选题要由各系组织有关教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出,要尽可能覆盖专业主干课程。其范围大小和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认真讨论筛选后,予以公布。各系在公布题目时要求采取适当方式指定教师对学生进行选题指导。各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数量应不少于毕业学生人数的1/2。

3、选题应以本专业为主,对所学课程内容范围内的题目都可以选做,也可以选做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教材法、中学教育和教学研究等教育专业方面的题目。

4、全校各专业均不选用文艺创作的题目和翻译题目;理科系也不选一般性的习题解之类的题目。

5、学生选定题目后,一般不得随意更改,个别确有特殊原因需要改换选题者,须向指导教师说明理由,报系主任批准后,方可改变。学生原则上不得跨学科、跨专业自选题目。

6、一般不准两个或几个人合写一个题目。如有需要两人以上合写一个题目时,须由指导教师提出,经系领导批准,而且要分工合作,每人都得执笔。

7、根据学生的选题方向和指导教师的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可进行双向选择。若论文选题较集中,或某个方向的指导教师缺乏,可动员学生重新选题,最终由系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和答辩指导组统一协调安排指导教师。

8、学生拟定毕业论文题目后,要填写选题报告,指导教师审查签字、系主任审查后可进入开题阶段。

(二)开题

1、学生在根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广泛查阅资料或进行必要的调查、实验而取得所需材料和数据后;应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提炼和综合;对论文涉及的课题研究现状、课题研究意义作好充分的论证;提出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研究的方法和步骤以及预期结果;编制论文提纲;填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征求指导老师的意见。

2、指导教师在审核论文提纲及相关准备材料和《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后;应明确提出同意开题的意见或暂缓开题的意见;经系主任审核,由系办公室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上盖章;学生方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开始进入论文的撰写阶段。

(三)撰写

1、体例

(1)一般按科研论文体例撰写,即“篇名—作者姓名及系专业、级、班、学号—中文摘要(100—200字)—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的顺序写作。

(2)随文须附英文题、英文摘要(100—200字)。

(3)论文文辞力求精炼,文科5000字左右,理科因涉及实验及定理推导,以3000字为宜。为便于编排和存档,学校统一发毕业论文封面,以B5纸打印。要求使用规范的标点符号,标点符号的使用要遵守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数字使用应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简化字使用应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为准。

(4)注释(对论著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性说明)置于当页地脚或正文后。序号用①、②、③等形式标示。参考文献附于全篇正文后,序号用[1],[2]、[3]等形式标示,参考文献需注明具体出处的,应在序号后加圆括号或标注页码或章节篇名。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其著录格式如下: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b.期刊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c.论文集中的摘引文献:[序号]摘引文献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文献起止页码。

d.报纸文章:[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出版日期(版次)。

2、撰写、修改

根据各系评议小组通过的开题报告和论文提纲,学生可以进入撰写阶段。

(1)撰写、修改阶段要突出论文的创新性 、科学性和规范性,论点要正确,论据要有力,推导要符合逻辑。

(2)学生完成初稿后要虚心听取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反复修改,征得指导教师同意后定稿。

(3)初步定稿的论文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后,可以打印,学生进入毕业论文的结题答辩准备阶段。

(四)结题

1、各系要成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评议小组,对论文进行评议。

2、各系专业教研室负责本学科毕业论文的初评,并负责提出初评的意见。评议时,应先由撰写论文学生宣读论文,然后进行评议。

3、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论文质量,并参考其写作过程和小组评议情况,认真写出对论文的评语,向系评议小组汇报,由系评议小组最终评定成绩。也可采取以系为单位集中进行论文答辩的形式进行评定。除以上两种评定方法外,各系亦可根据本系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成绩评定方式。

4、由学生个人提出申请,并填写《毕业论文结题报告》,经指导教师签署意见,系评议小组审核同意后,报系办公室归档。

(五)答辩

1、对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要严格把关。各系要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成立系毕业论文(设计)答辩领导组,设主席1名,委员5—7人,秘书1名(负责答辩会议的记录工作):按专业成立若干个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小组,一般由3—5人组成,其中至少要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参加,并主持答辩小组的工作。各系须于每年答辩前将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各专业答辩小组的组成及工作安排情况报教务处。

2、所有本科毕业生均须参加答辩。答辩顺序采取抽签的办法随机排定。无故不参加答辩者,以旷考论,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以不及格计。

3、答辩主要考核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观点正确与否,内容的新颖程度及论述的严谨程序,同时也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和应变能力等。答辩时,所质询的内容应为论文中的关键问题和与论题密切相关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等。

4、每一学生的答辩时间一般为半小时。学生个人介绍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不超过十五分钟。对实验性论文(设计),若条件具备,可允许学生将实验过程和结果等进行演示。

5、毕业论文答辩小组可根据每个学生论文(设计)的质量和答辩情况,参考指导教师的初评意见,以无记名投票方式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级分制评定毕业论文成绩,并由答辩主持人将答辩意见及成绩填写在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本上(一式三份)。

6、答辩小组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成绩发生争议时,应充分讨论商定,必要时报请系答辩委员会裁决。

7、对于被评为优秀或不及格存在争议的毕业论文,系毕业论文(设计)答辩委员会要组织复议,并将复议结果填写在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本上,并将复议意见以纪要的形式报教务处。

8、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人数一般应控制在该专业毕业人数的20%以内。

9、答辩会议记录、论文答辩成绩评议表要妥善保管。

(六)其它

1、毕业论文(设计)的成绩单由系主任或教学副主任签字后,本系留存一份,报送教务处一份。

2、毕业论文(设计)作为一门主修课程列入教学执行计划。其中本科的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要与学士学位的授予直接挂钩,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达到中等以上者可获得学士学位。

3、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各系要统一以电子文本形式存档,并在教务处备案。学生要将毕业论文(设计)打印三份,一份装入本人档案,一份本系留存,一份报送教务处。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留存时间至少为五年。

4、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结束后,各系要召开专门会议,讨论和总结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并写出书面总结,以指导今后的工作。

5、每届毕业生的论文选题、答辩委员会组成、答辩小组分设、总结报告、《长治学院学士学位论文答辩考核评审表》和《学士学位论文答辩记录》等一系列教学资料,均由各系教学秘书整理完整并存档。

6、各系每年要从被评为优秀的毕业论文(设计)中向教务处推荐50%的优秀论文(设计)(包括指导教师评语、答辩小组意见),由学校遴选、编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集。

7、学士学位论文写作、答辩完成后,各系要将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选题报告》、《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结题报告》、优秀论文推荐排序名单、毕业论文质量分析报告等一并报教务处存档。

第6篇:小学语文跨学科优秀教案范文

【关键词】跨境电商 外语能力 外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11-01

引言

随着跨境电商的不断发展,跨境电商人才的外语能力凸显出来,学习和掌握电子商务外语知识,对那些正在从事或即将从事电子商务行业的人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外语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以我校电商学院的外语教学为例,针对跨境电商外语人才的需求,提出一些建设性建议,为我国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提供支持和人才保障。

一、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英语教学模块的课程设置

本院结合跨境电商人才应具备的各项能力素质,对外语教学模块进行了合理的课程设置,外语教学贯穿整个四年课程教学,采取“EGP+ESP”外语教学模式,具体设置如下:

(一)《大学英语》(EGP)

大学一年级学生开设 《大学英语》课程。EGP,即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也就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公共英语。旨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等能力,打好英语基础,为以后的行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简称ESP)的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商务英语》(ESP)

大学二年级学生开设了两个学期的《商务英语》课程。 学生每周上2节商务英语课,学习商务英语基础知识和国际贸易常识,拓展国际商务专业知识,以便提高电子商务操作能力。

(三)《外贸英语函电》(ESP)

大学三年级学生上学期开设《商务英语函电》。围绕进出口业务流程,学习就国际商务活动中建立业务关系、询价复盘、确认、订货、支付、包装、装运、保险、投诉和索赔等环节中的商务英语信函的撰写,为电子商务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四)《电子商务英语》(ESP)

大学三年级下学期开设《电子商务英语》。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电子商务知识和商务英语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电子商务英语,用英语介绍部分典型的B2B、B2C、C2C网站。学习电子商务专业英语词汇,加强英语对话训练,以提高学生与国外买家进行在线沟通的能力。

(五)《职场英语》(ESP)

大学四年级学生结合自身的职业、兴趣、英语程度以及销售产品,学习职场英语会话和职业英语词汇,提高工作场合使用英语的能力,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本阶段以网络教学与自学为主,教师及时加以指导。

(六)小语种选修课

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小语种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例如,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本院开设了小语种选修课,加强对掌握小语种的电商人才的培养。

二、应用型英语教学团队的组建

(一)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围绕企业岗位要求和能力需求进行教学内容优化和课程整合,创新教学方法,采取团队合作式授课,突出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倡导自主式、合作研讨式学习,形成具有推广示范价值的应用型课程教学文件。

(二)掌握行业知识,提高教师自身实践能力

要求英语教师学习跨学科知识。除了基础英语教学以外,能胜任行业英语的教学,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的整个流程,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熟悉电子商务的基础知识,了解典型电子商务英语网站的操作程序,学习电子商务英语网站的专有词汇,有的放矢,培养精通英语的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

(三)校企合作,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每年选派教师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这是英语教师快速、有效提高应用型教师素质的途径。

(四)通过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扩大团队外延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团队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为教学走向社会拓展空间。组建一个由学科背景与行业背景、专职与兼职、学术理论深厚与实践经验丰富等各类教学人员组成的团队,开展产学研合作对提高团队整体的教学创新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结语

随着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行业迎来的跨越式发展前景,我们只有组建应用型外语家教学团队,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制定出科学有效的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切实可行的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才能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优秀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从而促进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

第7篇:小学语文跨学科优秀教案范文

【关键词】专门用途英语 慕课 教学模式

教育部最新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指出,“高校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一方面是满足国家战略需求,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是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国际交流、继续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的需求……大学英语在注重发展学生通用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进一步增强其学术英语或职业英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等不同领域或语境中能够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因此,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三个部分……”由此可见,专门用途英语在整个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有了很大提升。随着慕课时代的到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

一、专门用途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与通用英语相比,专门用途英语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和职业性,但专门用途英语又区别于专业英语,在课程属性上仍属于语言课,以培养学生在某种特定行业领域使用英语的能力为目标,而专业英语则属于专业课的范畴,以讲授学科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英语只是知识传授的媒介。

专门用途英语教学以特定的英语使用领域为指向,包括学术英语和职业英语两大部分,旨在增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从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术和职业素养。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特定的学科内容与语言教学相结合,主要解决学生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语言问题,从而培养学生与专业相关的英语能力。

二、慕课的定义和特征

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指的是大规模开放性的网络在线课程,主要由各大知名高校借助慕课平台开发相关课程,供校内外学生在线学习。慕课主要包含讲课视频、习题作业、测试考试、论坛互动等要素。因此,慕课区别于以往的网络公开课,除了有视频讲解,还有一系列的任务和活动,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同时,慕课还注重师生、生生互动,从而有助于学生及时解决在线学习遇到的问题。另外,慕课的视频都是短小精悍的微视频,视频长度在10分钟左右,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每个视频都围绕一个主题,解决一个问题,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核心知识。

三、慕课时代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

1.专门用途英语的特点。专门用途英语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应用性。从语言层面上来讲,专门用途英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业术语量大。专门用途英语中有大量的专业词汇。有些词汇在词形上与通用英语重叠,但在意义上却与通用英语不同;有些~汇是某领域特有的词汇;另外,专门用途英语中还有大量的专有名词、缩略词、派生词以及固定搭配等。第二,句子多为复杂的长难句。由于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内容的特点,学生经常会接触到意在表达多层含义的复杂句,这就对学生的语法功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三,篇章的文体特征鲜明。专门用途英语的文体特征一般都比较正式,结构较为固定、规范,语境在篇章理解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慕课时代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针对专门用途英语的特点,利用慕课资源进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编写与教学相关的文件。根据地方、学校、专业和学生的特点,结合慕课的优势,拟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说明书等教学文件。这些文件对于课程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方面,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旨在帮助学生解决在专业学科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语言问题,因此,重点还是语言教学。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以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在考核方法方面,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增加形成性评价所占比例,促进知识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

(2)引进优秀的慕课资源。首先,学校要为师生提供强大的网络支持,满足师生随时随地进行线上学习、互动交流的需求。其次,学校要征集教师和学生的意愿,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慕课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自制教学视频,补充外来慕课资源水土不服的缺陷。

(3)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优秀的慕课资源是基础,但如何把这些资源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从而让它们发挥最大的作用才是关键。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尤为重要。在课前,教师可以将慕课微视频以及自制视频给学生,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并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反馈给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课前任务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一些专业术语、理解复杂的句子结构、了解文章的篇章结构。课上,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进行测试,检查学习效果;其次,根据学生课前提出的问题,教师再对重难点加以进一步阐释,巩固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最后,通过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等活动,拓展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认识。

专门用途英语对于学生的专业学习、工作就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应该受到极大的重视。慕课时代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以优秀的慕课资源为基础,结合专门用途英语的特点,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专门用途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语言技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都建颖.专门用途英语的批判性探索――中国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几个概念问题与争议[J].外国语文,2011(2).

[2]贾琳.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基于多模态视域下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8).

[3]李晓明.是“小慕课”,还是“大慕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4(10).

[4]刘法公.论专门用途英语的属性与对应教学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

[5]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2014(8).

*本文是2016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慕课时代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期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研究(课题编号GH161112)”的研究成果之一;本文由河北金融学院优秀基础学科项目“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资助。

作者简介:

侯贺英(1984-),女,河北沙河人,河北金融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第8篇:小学语文跨学科优秀教案范文

一.主动学习,提高决策管理水平。

1.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自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统领工作全局。注重调查研究,深刻反思问题,全面分析校情,把握发展趋势,研制发展规划,匡定办学理念,确定培养目标,明确办学方向,找准发展定位,拓展发展空间,制定发展战略,落实发展举措,推动学习主动科学发展。

2.落实20**年度市教育工作会议和市教育系统行风建设会议精神,签定年度工作目标和党风廉政建设及规范教育收费两个责任书,以目标责任考核为动力,建立目标管理和考核机制,落实管理规范明确工作主线,确立工作抓手,科学分解目标,考核目标达成,重过程讲绩效,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了决策和管理水平。

3.广泛涉猎现代教育报刊杂志,深度解读名校成功案例,主动学习现代学校管理理论,充分利用外出学习考察机会,走访名校,拜访名师,咨询专家;主动借鉴苏州十中、常州北郊、前黄、扬州邗江、南通石庄、东海高中等兄弟学校的管理经验,不断汲取管理营养,丰富管理知识,提高管理水平。

二.科学管理,精心打造海中品牌。

1.以改革为动力,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20**年上半年,调整了校内津贴分配方案,新定了文明班级及班主任考核方案,修订了绩效津贴考核办法。分配制度地完善,凸现了学校坚持以人为本,追求科学管理和谐发展,事业共建,成果共享的管理思想,使学有所教,劳有所得成为现实,进一步激发了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暑期开展了新一轮的全员聘任和中层竞聘上岗,竞争机制的引入,增强了教职工的责任意识;26位青年同志脱颖而出,走上了中层岗位,配强了管委会,配优了中层部门,优化了干部队伍,增强了工作效能;营造了昂扬向上,和谐发展,想干事、干成事、干好事、干大事的氛围,激发了内生活力,开创了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2.提升教学质量,力推跨越发展。

20**年,强化了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教学管理,扎实开展教学质量年和课堂效益年两大活动;实施“六大工程”,落实教学常规要求;开展教学视导,探索立体评教;明确教学策略,精细教学环节;深化课堂改革,探索效能模式;养成学习规范,激发学习内驱力。教学质量明显提升,跨越发展实现新突破:

(1)新高考首次学业水平测试:85人达4A,超过灌云、灌南县中,212人达3A,合格率96.55%,政史两科达A率在重点校中居前列,**高考实现新突破已初现端倪。

(2)**高考无论尖子生人数、本科群总量、实验班上线率还是艺体达线数、本二、艺术本科的提升率,均全面超越06年,创历史新高,为新百年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使跨越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

(3)**年学校先后获得:市“全面育人先进学校”、“教学管理进步奖”、“20**年度目标考核管理奖”、“国家地理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4)政治教研组被评为市“高考先进教研组”,英语教研组被授予市“青年文明号”,历史教研组高考均分全市第一。

(5)市教学管理工作先进个人1人(李兴远)

市先进教育工作者1人(周志)

市优秀园丁2人(刘希栋、宋平)

市优秀班主任2人(乔本师、吕永刚)

市教师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3人(姜在华、刘萍、彭静),二等奖2人(秦红梅、顾文波)三等奖1人(孙召华)

(6)学科奥赛成绩斐然:

全国一等奖1人(信息)

省一等奖3人(化学、信息)

省二等奖19人,省三等奖49人。

全国百名“地球小博士”1人

省创新作文大赛一等奖1人(零的突破)。

3.坚持德育为先,深化改革,力促特色发展。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做实三自德育(自我养成、自主实践、自觉心理),打造三张名片(爱心、诚信、责任),做优三节载体(科技、体育、艺术),扶贫助困,社团活动,法制时政报告,特长培养,体艺课程,课间跑操,艺术高考等,使整个校园充满了精气神,显现了勃勃生机;特色校园文化多姿多彩,体艺竞赛考试捷报频传:

(1)校足球队获市冠军,篮球队打进了市前三、省前六名,健美操队获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第三名、市中学生健美操比赛单项第二名2人、团体第三名、省中学生健美操比赛单项二等奖第一名。校田径队获得省第五届中学生田径锦标赛单项第四名1人、4人获二级运动员资格,12月上旬成功举办了省第八届中学生足球赛。

(2)全国中学生书法绘画比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指导教师一等奖1人。

高中生“三独”比赛一等奖4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11人,校获组织奖,李秀玉获优秀辅导奖。市中小学合唱获单曲二等奖。

(3)继**高考艺体本科达线61人,市体育状元1人后,在不久前结束的**年高考省艺术类专业统考又传捷报;美术类138分资格线上81人(在籍74,不在籍7),160分以上66人(在籍60,不在籍6),180分以上46人(在籍42,不在籍4),200分以上28人(在籍24人,不在籍4)。音乐类:270分以上9人(在籍8,不在籍1)。

美术前1万名以内29人(在籍25,不在籍4),最高排位55名(不在籍)。

音乐类700名以内8人,最高排位53名。

4.依靠课改推动和科研拉动,凸显内涵发展。

(1)**年校本教材出版2本,完成6本初稿,正在编写3本,具有“目标整体性、结构多元化、教学差异性、选择灵活性”四大特征,融“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研究课程”三位一体,集“分层教学、分类选修、分组研究”三大实施特点的课程体系建设取得新的进展。

(2)市局基础教育课改“三优”评比中,学校被评为“优秀学校”,政治组被评为“优秀教研组”,姜海波被评为“优秀教师”。

(3)具有过程性,多元性、发展性、激励性四大特点的师生评价体系初步构建。教师职业生涯专业发展规划,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成长记录袋正在引领师生素质的共同提升。(4)全年3项省级课题结题,5项省级以上课题立项,306篇,18篇核心期刊,市五四杯3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市优秀教案8个一等奖、13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11场专家报告,语、数教研组沙龙,定期的校本教研活动,浓厚了科研氛围,学校获得省师陶杯优秀组织奖,市教科研目标考核一等奖,顺利通过市合格教科室和市首批校本教研合格校验收。

5.精细管理,全面规划,促进科学发展。

(1)落实管理规范,丰富管理文化,提高管理水平,提升了管理品位。校产管理、清产核资、建立章制,提高效能。档案工作规范提升,创成省一级档案室。本年度:学校荣获市文明单位、依法治理先进校、综合治理先进校、管理规范示范校、市十佳校园网站、平安校园先进单位。

(2)落实教学常规要求,精细教学环节,严格教学流程,规范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学效益。(仅下半年全校教师听课6302节,教师人均37节,38位教师超过40节,高一10位青年教师听课超过60节,张丽婷最高95节。24新星杯汇报课,评出了十佳教学新星,3名教学新秀,推出了5节新星展示课;语、数、外、化四科4节青蓝工程教学研究课。)

(3)本学期60余位教师、42名学生、中层以上干部走进东海县中,师生带着敬佩之情,听课、跑操、走访、交流、察看、观摩,从晨读早宣到中午静校、小题训练,直到晚自修,全时空地解读思考。学习了东海县中师生的吃苦拼搏精神,严精细实的常规管理;竞争协作的氛围,昂扬向上的风貌;解密了东海县中的活力源、潜力源和快速提升的密码。找准了目标,找出了差距,找到了办法,形成了共识,营造了氛围,统一了行动,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能。

(4)在调研反思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全面规划,发展规划的第一稿已浮出水面,将于2月1日—3日举行首次校内专家组研讨,我们将遵循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征集校内外专家智慧,独立规划设计,开展专家论证、听证等规划操作的程序和原则,直至校教代会审通,以期今后的发展,实现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措施有力,规划推进,科学理性。

6.加强队伍建设,优化服务保障,推动可持续发展。

(1)牢记总书记对教师的殷切希望,全面落实师德三文明规范,倡导教师文明用语,严禁教师不文明忌语,提升了队伍的师德修养。

(2)开展新一轮中层竞聘上岗,26位同志走上新的管理岗位,强化了管委会,优化了干部队伍,提高了执行力。

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制,锤炼了一支学习、执行、合作、反思的教师队伍,打造了一支主动、快捷、高效的服务队伍,促进了生态校园、和谐校园建设。

(3)“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形成共识,采取校本研训、外出学习、专业进修等多种途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力支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0**年,7名教师出国培训,3人部级培训,省级培训102人,奥赛教练员培训15人,省级以上培训50余人,11人研究生在读,新聘16位教师(5名硕士)。

(4)行政教辅、后勤服务人员,大局奉献意识增强,主动服务能力提高,热情服务态度改善,拓展拓宽了为教学、教师、学生服务的功能,为师生提供了学习和安全保障。

7.务实年级管理,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助推和谐发展。

年级管理更加务实、人本、高效,管理目标明确,管理举措科学,育人氛围浓厚,管理特色鲜明。教学管理精细规范,教育管理人本务实,抓常规尽心尽职,抓成绩一着不让,年级内部学风浓厚,协作竞争、昂扬向上,人际和谐已蔚然成风。

本年度180台新电脑,教学楼、学生公寓铝合金门窗,15万元新图书,6万元实验器材,40余株香樟树,计算机、电视机进教室,校园广播系统改造,两年级课桌凳更新,使办学的硬件条件得以改善,校园的净化、美化、绿化、育人化又上了一个新水平。

校报、校刊、校园网、图书馆、实验室,散发着校园的书香。学生文明监督岗、爱心社、紫藤文学社、英语俱乐部、奥赛训练队、体育运动队、艺术兴趣小组等学生社团,使学生社团文化多姿多彩。

教研组沙龙、新星杯展示课、语数外化四科青蓝教师课堂教学研讨课、对外教学开放周等科研活动,激发了学科教学的内生活力,汇聚了教学智慧,切磋了教学技艺,和谐了人际关系。

本年度,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正在收集、修定、研制和实施,一部崭新的学校管理规条,即将面世,一座现代化、园林化、人文化、特色化的和谐书香校园已基本形成。

三.廉洁勤政,力促和谐发展。

1.认真学习中纪委七次全会以及省市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相关文件精神及要求,深刻领会总书记在中共第十七届中纪委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工作原则和主要任务。主动加强党性修养和道德修养,增强法规意识、程序意识;自觉接受警示教育,牢记社会主义荣辱观,淡泊名利,严于律己,在思想上构筑拒腐防变的防线,在生活和工作中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

2.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坚决落实市委《关于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约束的规定》,遵守财经管理制度,执行收支两条线,不错花乱花一分钱;执行党的干部人事制度,严格选拔提拔程序,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重视人品、特长、贡献,不唯上,不唯亲。培养干部扬长补短,使用干部扬长避短,保护干部扬长容短。反对跑官要官,杜绝买官卖官。坚持民主集中制,推行校务政务公开,聘任、招生、考评、晋级、晋升坚持公平公正,大事讲风格,小事讲原则,办事讲程序,做事讲规范。身体力行,堵塞漏洞,预防违规和犯罪。

3.牢记党的宗旨,加强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能,做到求真务实,勤政为民,不,不滥用权力。虚心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矛盾,立足岗位,尽心尽责。

四.正视问题,力求(矢志)持续发展。

1.学习不够系统,不能深入,政策水平和决策能力竭待提高。

2.三支队伍建设举措不力,执行力不强,工作作风不仆,工作效能低下。

第9篇:小学语文跨学科优秀教案范文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175-0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跨文化交际学是美国的Edward Hall 1959年出版《无声的语言》最早提出的,随后许多有关跨文化交际的著作应运而生。美国的一些大学开始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胡文仲,1999)。然而,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不是很长,大概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才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文化教学”逐步渗透到大学英语教材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教师认识到了语言和文化的密不可分的关系。2007年最新修订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外语教学中文化与语言教学的关系是学术界重点讨论的。近些年来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研究有了更好的发展,很多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也不断关注有关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过去几十年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已经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又扩展到“跨文化交际能力”(Hymes,1972)。国内许多学者纷纷著书或撰写文章探讨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以及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目前国内发表的主要著作有《外语教学与文化》(胡文仲、高一虹1997)、《以跨文化交往为目的的外语教学》(王振亚,2005)、《跨文化外语教学》(张红玲,2007)、《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毕继万,2009)。与著作相比,有关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实证性研究并不多,大多是有关外语教学中的文化、人文教育或大范围的西方文化课的研究,“外语教学中文化测试的理论探索”(张卫东,2007)、“从课程设置浅谈如何讲授西方文化课”(孙安欣,2008)、“大学英语阅读测试中文化因素的导入研究”(黄更新,2007)等。因此,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于改进我国大学英语的跨文化教学和提高学生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二、跨文化交际学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多学科渗透的学科,其中,人类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学、哲学、民族交际学等对其影响较大。跨文化交际学的产生与当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迫切需要在思想和文化等领域进行广泛交流等诸多因素有关。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核心是普通交际学的交际论,它主要研究交际和文化的关系,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理论概念,如社会、文化、跨文化交际、交际过程概念;哲学思想,如研究方向、交际过程及其制约因素,文化、知觉及交际行为之间的关系;影响跨文化交际过程及交际行为的诸因素;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的文化异同;探究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等方面。在外语教学中,词汇的文化内涵、有文化内涵的人名和地名、语篇结构、文体特点、文学典故、语用规则和非语言交际等具体的内容都是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内容。

Gudykunst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当与陌生人交际时,彼此都有不确定性和焦虑,尤其是当文化变数高时,如果能很好地处理彼此的焦虑,减少相互的不确定因素,那么有效的交际就成为可能。这个理论是在Berger等人提出的减少不确定理论,并融合了Stephan对焦虑感的研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Young Yun Kim提出了交际与跨文化适应整合理论,认为人都有与生俱来需要适应和发展的需求,人是通过交际来适应自己的社会环境,而适应是个复杂的动态过程。Burgoon提出的是预期违反理论,此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一个人所属的具体社会群体来预期其特征,如果出现与预期相违背的特征,人们会有与预期相反的评价。Gallois提出的交际调适理论,通过研究交际双方的语言、副语言及非语言行为,来确定交际者的言语策略。

三、大学英语的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法

文化内容包罗万象,讲解目的语文化的内容也不能仅限于课堂上。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文化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目前,跨文化交际法主要包括以下方法:教师讲授,小组讨论,个案研究及学生报告,外教专业演讲,电影视频,角色扮演,实地调查,录像,小组报告,其中每种方法又能相结合而用。课题研究者在实施课题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方法:

1.教师讲授与角色扮演相结合。最初的文化教学方法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开始发展运用至今的,包括文化包、文化丛、文化短剧等。当遇到交际实例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角色扮演进行表演,这可使大家对文化误解、冲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表演之后大家进行讨论这样对文化差异就有一个直观具体的了解。

2.个案研究及小组讨论相结合。教师首先提出文化差异的个案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在讨论后会发现文化差异。这样就非常有益于学生消除文化差异达到顺利交际的目的。

3.外教演讲及小组报告相结合。邀请以目的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参加到课堂,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学习目的语的良好机会,同时,也是目的语文化信息的来源。事先准备好一些涉及文化的问题。比如,西方人对待“老”、“孝”的态度,“朋友”的定义等。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加上广泛的讨论和思考,学生就可以更加全面理解许多的文化差异现象以及背后的历史原因。

四、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