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

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精选(九篇)

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

第1篇: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情智教育;环境创设;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7-020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7.130

情智指情感和智力,情智教育即:情爱智慧共生、融合协调发展的教育;滋养情爱、启迪智慧的教育,意在通过教育,促进其情智的发展。实施情智教育的途径有很多,室内环境的创设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室内是幼儿活动的比较多、活动时间比较长的地方,室内环境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情智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应该怎样进行室内的环境创设呢?

一、幼儿园室内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幼儿园的室内环境作为一门隐形课程,幼儿教师非常关注。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实践,对幼儿园室内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梳理如下。

(一)布置过于繁杂

表现为各种主题、各种作品没有合理的设计,为布置而布置,没有留出相应的空间,并且色彩过多,让人感觉花哨,这样的环境布置给幼儿压抑的感觉,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长期处于繁杂的环境中,幼儿容易情绪烦操,对幼儿情绪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二)幼儿参与得少

表现为布置的环境以教师的制作为主,幼儿参与的程度低,幼儿的作品展现得较少,整个环境展现的是教师的美术功底和设计理念,没有体现出幼儿的主体地位。

(三)教育意义渗透得少

环境的设置应该注重美观,但有些幼儿园却远离幼儿实际生活,没有渗透教育意义,只一味讲究美观。这样,就违背了室内环境创设的初衷,环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受到启发,受到美的熏陶,潜移默化教育、感染幼儿,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

二、对室内环境创设的建议

针对以上常见的问题,我提出以下几点室内环境创设的建议,供同行参考评议。

(一)室内环境的创设以安全为前提

安全是幼儿园的头等大事,在室内环境的设计中安全,安全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幼儿能力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安全健康成长的前提。幼儿的身体发育还不完全,他们的行为控制力比较差,运动还比较笨拙,还没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师的保护和提醒就显得非常必要。在选择装饰物时,要避免有毒、棱角尖锐、气味难闻等有安全隐患的材料。这也是教师向幼儿传输安全教育的知识的机会,会让幼儿了解更多的安全知识,懂得选择材料的重要性,起到启蒙教育的作用。

(二)室内环境创设要有教育功能

室内环境创设要充分体现教育意义,并要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例如,在中秋节的时候,让中班幼儿通过布置的图片,知道中秋节的风俗,受到爱家人、感受生活美好的情感熏陶。大量的教育机遇隐含在室内环境的布置中,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创设室内环境时,让有利于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渗透在环境的每一部分,既可以有知识技能的渗透,又可以有情感教育目的的渗透。例如,秋季的时候,组织幼儿出游,把捡到的树叶收集起来,让幼儿通过想象,粘贴漂亮的树叶画,然后把幼儿的树叶画展示在主体墙上,幼儿既学习了制作树叶画的方法,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室内环境创设要适合幼儿不同年龄的要求

适合幼儿不同年龄的要求即:室内环境的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幼儿有3―4岁小班,4―5岁中班,5―6岁大班,不同年龄的幼儿的能力、认知、兴趣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创设环境时必须要考虑,以每个幼儿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为最终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十分透彻地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既要了解共性,又要了解个性。年龄阶段不同,对环境的要求也不同。例如,娃娃家游戏特别适合小班幼儿,在角色扮演中,小班幼儿能体验到其中无穷的乐趣;如果是大班的孩子,则显得单调、枯燥。草编活动则最适合大班的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的手指的灵活性得到了提升,草编活动有利于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如果放到中班或小班进行,则显得太难,达不到活动的目的。

(四)室内环境创设要有趣味

室内环境的设计中的趣味,即墙面布置、挂饰物等要符合幼儿的审美情趣,其造型要有童心童趣。幼儿园的环境的布置不同于其他场所的布置,要从幼儿的已有的经验出发,但也不能超越幼儿所能接受的范围。例如,墙饰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实际,要能很好地促进幼儿理解、想象、认知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墙饰的材料内容可以源于幼儿喜欢、熟悉的童话故事和著名历史故事等等,尽量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让幼儿感到喜爱、亲切。

(五)室内环境创设要有艺术美感

室内环境创设的艺术美感是指在形式跟色彩上要富有美感,能很好地陶冶幼儿情操,激发幼儿的情趣。视觉上的色彩美和形式美对幼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形式美让幼儿体验到整洁、和谐、对称之美。色彩鲜艳明亮、自然纯净给幼儿带来的是视觉上的美的冲击和心理上的美的享受。

(六)室内环境创设要让幼儿积极参与

室内环境的创设中要让幼儿积极参与,参与制作,参与设计,做环境创设的主人,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幼儿与教师合作完成的创设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积极的参与者。例如,让全班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在指定的范围内粘贴自己的作品,幼儿往往表现得很高兴,能做出出人意料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体验了成功,增强了自信,发展了想象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及创作热情。

(七)室内环境创设要体现班级特色

第2篇: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空间组合;中小学校建筑;建筑设计;应用

前言

空间组合从广义角度理解,可理解成为若干独立空间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连接,使各分散的空间形成有序的序列空间,成为一个完整的单元体,狭义角度分析空间组合就是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之间的整体结合方式,通过空间的调整,更加突出建筑设计自身的风格特色。

1、现代教育理念下中

小学校建筑设计中的空间理念在素质教育时展形势之下,教育工作者在不断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环境的科学化构建,为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重要的教育环境。素质教育的发展促使现代教育向人本化方向转移,中小学校作为现代教育的前沿阵地,现代教育的有效开展除了认清楚教育者教育引导外,还需关注校园的内外环境建设作用[1]。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要秉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多维度的空间理念落实并贯彻于实际的校园建筑设计之中,通过极具个性、创新的设计手法,实现学校建筑设计效果的最大化。现代教育的特殊性对于中小学建筑设计提出了众多要求,中小学建筑设计应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并重点关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以期为学生学习成长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学生良性发展。中小学校是学生成长与发育的重要基地,因此,在进行建筑空间设计时要符合中小学生阶段的年龄特点,以保证中小学校建筑空间环境设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生理与心理需求。此外,在建设设计过程中,还应注重空间组合的重要影响作用,以整体思想探索学校校园整体空间,以建筑为主,配合周边环境设计,促使两者成为一整体,在设计中突显创新性,学校教育环境除了应充满书香气意外,还应结合现代教育特征,大胆改造,更好营造学生学习成长发育良好环境,突破传统学校空间组合传统方式,在建筑外形上进行创新,尽量突显当地学校自身教育特色。

2、中小学校建筑空间组合及应用

中小学校的建筑空间组成主要包括教学用房,行政用房,生活用房和活动操场等,在中小学校建筑设计中,教学楼的空间组合以及教学用房、活动操场与其他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无疑是学校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核心。(1)教室空间组合及应用教室是教学用房的主要空间,也是文教建筑的核心空间,同时还是现代教育的第一场所。教室分为普通教室和功能教室,普通教室的形状多为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有少数功能教室是梯形和多边形,由于学生处于教室时间多于室外时间,因此,在进行教室空间组合设计时,可结合学生的班级人数设定,班级教学模式以及年级差别,结合不同要素进行考量,以此促使教室设计更加符合现代教育要求[2]。结合不同教室教学功能,在进行空间组合时,应尽量将同种功能性教室进行选择与安排,例如实验室与实践器材教室之间应尽量临近。多媒体教室建筑设计时,首先要满足教室空间的充足,而后考量到相关电器设备的装置,在进行教室空间组合时,尽量以实用性原则为出发点,而后满足现代教室的各个空间划分。以教学楼为例,所有的功能空间,包括教室的功能以及班级的分布等,分区要明确,在教室安排上,普通教室尽可能相对集中,功能教室、实验教室等也要相对集中,所有教学用房应与辅助空间有方便的联系。同时相近年级的宜邻近布置,不同年级的宜分开布置,或分层布置,这是因为对于不同年级学生,年龄以及社会认知不同,其教室如果安排在一起或同层,极有可能造成高年级和低年级之间的流线干扰,容易引发矛盾。因此,在设计组合应用中尽量从多种角度进行分析与考量。(2)半室外空间半室外空间是教室的延伸,更是学生转化学习与娱乐的场所,例如教学楼的露台、过廊等。通常这些地方与教室之间相互联系,半室外空间组合是现代教育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进行该空间地区设计时,可适当布置绿植,学生手工作品等,将半室外空间组合与班级文化建设之间相互关联,还可利用过廊、连廊等半室外空间,将学生作品展示在其中,一方面有助于美化校园整体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营造良好文化艺术氛围,开创班级文化建设新方式。(3)教室中的家具布置家具布置是教室空间组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室空间设计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在进行空间组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教室中的各种家具布置,常见如学生课桌、座椅、教师讲台、黑板以及教室后面的板报栏、储物柜等,课桌布置,要充分考虑到课桌与课桌之间的间距,课桌宽度等应尽量满足实际需求[3]。例如小学生课桌长宽可设定为长为60厘米,款为40厘米要求,而中学生应适当增加,可设定课桌长为70厘米,宽为50厘米,这些小空间的设定与布置都将影响整体空间效果,故此应满足实际需求,保证课桌应用尺度。此外家具布置还包括班级中板报空间预留,班级饮水机,班级卫生用品摆放位置等。(4)教室环境空间组合教室环境空间组合设计主要是针对教室的物理空间环境的实际应用性布置,如窗户的位置,尺寸大小以及遮阳措施的设置等,因为光线过强、过暗和不良的采光方向都将影响到学生的视觉效果。教室中通风也是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空间要素,通风设计对于教室整体空间设计来讲具有重要意义,在建筑设计时,应注重教室门窗的相对位置,选择合理的门窗尺寸和适宜窗台高度,确保教室的空气流通。(5)图书馆与教师办公区域划分图书馆空间应尽量处于校园的中心位置,方便学生进行书本借阅,以期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同时图书馆还应尽量远离操场等嘈杂空间,以保证图书馆的优质的学习环境。但图书馆空间设计与教室空间设计的不同之处则在于玻璃大小与玻璃清晰度,图书馆尽量运用大玻璃设计方式,以便于学生可以观察到图书馆内部环境气氛,以此不仅可吸引学生进入图书馆学习,还可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4]。教师办公空间设计时,应注重尽量将教室与教师办公空间之间相互组合,防止教室过远而影响教师对班级的管理。教师办公空间不仅应具备基本办公功能,还应设置档案资料放置区域。在教师办公空间组合中,经常出现办公区域无法满足教师实际需求的现象,这就要求在进行空间组合前设定好其各空间的功能。(6)校园建筑环境营造校园环境营造不仅可起到衬托其他空间组合的作用,还有助于打造优质教学环境的作用。建筑环境营造可应用园林建筑和绿色空间,尽量保持学校自然绿植环境。在进行绿色空间布置时,可借助凉亭、花架、连廊等建筑的衬托,适当布置小游园、竹园、果园等,突显校园书香庭院气息,借助绿植环境的衬托,起到增加校园景观的效果。另外操场空间是校园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操场空间应用可借助草坪,让学生在绿意浓浓的环境中,进行运动活动,通过对校园建筑环境的营造,以此为学生打造最自然、愉悦的文化氛围。

3、结论

综述,中小学校建设设计空间组合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在设计过程要坚持整体性的设计原则,注重空间组合的科学合理规划,充分考虑教室空间组合、半室外空间组合、教室中的家具布置、校园和教室环境空间等相关空间之间的关系,将不同空间进行合理布置,并由此共同构成校园建筑统一体,提升建筑空间组合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彰显校园环境的人文性特征,为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和内涵建设进一步提升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嵘,张会明.探究建筑空间组织方式——论单元空间的重复与组合[J].建筑学报,2014,06:35-37.

[2]吴爱文.校园建筑的空间组合及环境景观设计[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4:76-78.

[3]王兵.浅析大学公共教学建筑空间组合设计及其组织布局[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8:210+212.

第3篇: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农村小学 班级环境 管理

我们这里所说的班级物质环境,实际上指以物质为载体的环境。在人生活的环境中,并没有纯粹的物质环境,人生活的物质环境总会打下了人的烙印。正因为如此,反映了人的状态的物质环境对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教室环境布置

教室是班级组织存在的物质条件,是班级生活的场所,是班级文化的组成部分。教室应该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让学生感觉舒适。布置教室是为了给师生创设一个具有教育功能的优雅舒适的文化环境,它是加强班集体建设及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一个适合于小学生学习生活的教室环境,对小学生的发展尤为重要。创设教室环境是从布置教室开始的,教师可通过在教室内贴上学生的照片、展览学生的作品、养植花卉等,使教室布置符合儿童的特点;也可以发挥学生的参与意识,师生共同把教室创设成学习的乐园。在教室的布置上,教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教室的布置应与小学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特点协调一致,既要体现教室环境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受教育,又要符合学生的活动特点。第二,教室的布置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室是学生在校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自己的天地,教室环境应让学生自己动脑筋参与设计、参与布置,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班级的主人,把布置教室的过程变为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增强班集体凝聚力的过程。第三,教室的布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布置教室要从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特点出发,既要考虑到趣味性,突出“童心”,又要以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为前提。一般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室的前面布置班风、校训等内容;在教室后面、侧面建“学习专栏”、“比一比”、“智慧角”等。第四,整体设计教室的环境,注重时效性。教室是一个整体性的:教育环境,要整体设计,做到整体结构优美、合理利用空间、形式丰富多样、色彩搭配自然。同时,教室布置也应“与时俱进”。考试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通过考试,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解,学生也可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考试既有助教师反思自己教学的成败,及时调整教育对策,完成教学任务;又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评价。考试不仅是学习的问题,更是做人的问题,因为考试也存在诚信问题,反映出人品的考察,对日常教学活动也会产生重要影响。班主任要做好考试的规范管理。要重视思想教育,强调考试的目的意义,形成良好的考风。人生中正规学校学习时间是非常短暂的,学生要把学习看作是自己的责任,为终身学习做准备,从思想上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其次,教师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科学的处理,指导学生通过考试成绩来评估自己的学习水平,及时与教师、同学交流,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效地开发自己的潜力。

二、座位编排

座位编排是指学生日常座位次序的排列方式。座位的编排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社会交往、人际关系以及整个教育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在编排座位和管理上,既!要科学又要注意方式方法。班主任在编排座位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第一,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方面加以考虑。这就是要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学习状况等方面考虑学生座位的编排。从生理因素方面:小学生的性别意识不强,男女生可同桌,身材高大的可后排,身材矮小的可前排。视力、听力也要考虑进去。从心理因素方面:性格、气质不同的学生结合为同桌,遵守纪律好的与自我约束差的同桌,这样可形成优势互补、互相制约,有利于学生的共同发展。从学习状况方面:学习好、善于思考与学习差、方法掌握不好的!同学排在一起;注意力好的与注意力不好、兴趣爱好相同与不同的合理安排,这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第二,从不同类型课上课需要的角度考虑座位的编排方式。教师要适应课程改革的目标,从改变学习方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角度,恰当地选用座位编排的方式。当然,这一点不完全取决于班主任,需要得到任课教师的支持。其中,秧田式排列法是最常见的方式。所有的学生面向教师排列,教师容易控制学生,教学效率高,因而传授知识的效果比较理想。但这种座位模式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

小组式排列法是将桌椅排列成若干小方阵,每一个方阵由4—6桌构成。小组式排列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往,对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非常有利。圆形排列和U型排列法,即把课桌椅排成圆型或排成U型。这样的编排有利于小班化上课,增加了学生交流的机会,给了学生展示自己才华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赵越. 给孩子一些空间 他会做的更好[J]. 魅力中国. 2010(12).

[2] 李娟. 小学班主任工作应注重四个原则[J]. 企业家天地. 2010(07).

第4篇: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

一、从可操作性出发,充分使教室环境创设融合幼儿参与的层次性

幼儿园的教室环境都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然而,教室环境的可操作性,却往往是教师自己的设计和布置,常常忽略环境的最大受益者――幼儿。每个幼儿能力水平发展进度不一,发展的能力倾向不一,教师可能会挑选一些能力强的幼儿共同参与布置。但是,教育的宗旨是让每一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适宜的发展。

环境的可操作性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方面,环境应该适应幼儿的发展水平,从幼儿的知识经验及理解水平出发进行相关设计。例如大班幼儿在进行“春天的秘密”这一主题活动中,孩子们学习了《小蝌蚪找妈妈》这有趣的故事,对于“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这个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谈话活动中知道了有的幼儿周末会去乡下玩,在小河里经常能看到一簇簇的小蝌蚪,有的还和妈妈一起捞起来养过;有的幼儿家里有小蝌蚪成长的VCD和书籍;有的幼儿则没亲眼见过小蝌蚪。

了解到每个孩子关于小蝌蚪的知识经验各不相同,如何在教室环境的作用下,让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呢?机会均等的理念是让每一个幼儿共同参与,利用幼儿不同的能力层次,用适宜的方式共同参与,达到幼儿与教师的双赢。

我们请每个幼儿都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参与到环境布置中来,像那些有去乡下机会的幼儿可以和家长一起去河边捞一些小蝌蚪带过来;家里有VCD和书籍的幼儿也带到幼儿园,放置在探索区,也可以自己动手布置到展板中,用现成的丰富的资源拓展环境的熏陶作用,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有的幼儿则可以和家长一起寻找并打印关于小蝌蚪的材料,如:小蝌蚪成长不同阶段的图片,文字介绍等。给予幼儿不同层次的参与方式,利用每个幼儿的家庭优势,选择自己适合的方式共同参与,做到让每一个幼儿都能真正地成为环境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幼儿的学习的主动性。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幼儿的学习探索以直觉行动为主,利用这个原理,教师可以用简单的引导,激发每个幼儿的内在参与性,转化为实际的参与,调动幼儿的活动热情。

二、从整体性出发,充分使教室环境创设渗透幼儿参与的自主选择性

有的时候,教师在进行环境创设的时候比较片面,只注意到教室中几块面积相对比较大的墙面,当我们走进一个教室,常常被琳琅满目的墙面吸引,教师具备一定“将环境与幼儿结合”的意识,能够将幼儿创作的作品,和请家长配合完成的与主题相关的搜集、调查等材料展示出来,以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但幼儿园的环境并不是只有墙面,当我们的目光从墙面转移开来,便不难发现,其他的环境,如自然角、个别教室的立柱转角、天花板悬挂物以及幼儿的游戏环境等布置,多以教师的制作为主,以幼儿为主体几乎成了一句口号。

如果说教室的墙面是“面”,那么教室里的其他环境就是“点”、“线”,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大多数教师能够注意到将“面”的内容进行调整,但对于那些“点”、“线”却忽视了,有些教室的自然角布置,天花板悬挂物是好几个月甚至一个学期都不变的,教室里游戏环境的创设更全是老师自己加班创作的结果。怎么样让幼儿更好地参与环境创设呢?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参与的方式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最好的途径。

根据每个幼儿不同的能力倾向和兴趣倾向,我们充分发挥每一个幼儿的积极主动性,鼓励他们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大胆地参与到环境布置中来。有的幼儿绘画能力强,构图和画面布局好,就鼓励他们大胆地用绘画的形式参与,比如,在语言活动《七色花》中,让幼儿自主选择一个故事场景,用自己的方法把场景绘画下来,涂上好看的颜色,然后陈列在“精品展示”中,把多个幼儿的绘画作品连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既丰富了环境内容,又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有的幼儿对颜色敏感,对颜料的融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美术活动《向日葵》中让他们协助老师调颜料,用他调制的颜料给幼儿作画,这也是一种隐形的参与过程。在结合幼儿自主选择参与形式的基础上,应该显性和隐形相结合,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幼儿的参与性。

三、从可探索性出发,充分使教室环境创设蕴含幼儿参与的自助组合性

第5篇: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

一、以教育目标为中心———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1.环境的布置和材料的投放要动静有序,环境的设计要美观、和谐,充满童趣,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环境的布置和材料的投放要动静有序,“动”是指幼儿可以在其中进行活动的环境和借以开展活动的材料。“静”主要是指供幼儿观赏的环境和材料(如壁画、观赏性的树木和花草、精美瓷器等)。动静有序,要求我们既重视环境的布置和投放,又重视环境的美化和对幼儿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其次,环境的设计要美观、和谐。环境布置中的图案造型、色彩形象等要力求符合幼儿的审美观,给幼儿以充分的美的体验和感受。如可以结合幼儿心理特点,布置一些幼儿喜欢的卡通人物、动物、植物图画等。环境和材料还要充满童趣。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吸引幼儿主动地去感受、探究。环境和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使幼儿在感知和动手操作等活动中受到正面的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2.环境设置要与教育目标任务、内容相结合。

幼儿的语言、思维、情感是在感知、内部整合、表达这三类基本心理活动的有机结合中不断得到发展的。因此,幼儿园教育要想取得更好的成效,除了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应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外,还应当使环境的设置和活动材料的投放与教育的任务、内容相结合,使幼儿在环境和活动材料的感知或动手操作过程中,形成丰富、深刻的事物表象,从而促进幼儿语言、思维、情感和动作的发展。

二、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着力点创设健康和谐的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价值

1.充分掌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优美、亲切的环境。

在幼儿园环境的创设中,应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及目标的变化而变化,尽量幼儿提供优美的、亲切的、于幼儿情感相通的,情趣相符的环境。教师可充分利用幼儿园室内外环境条件,和幼儿一起进行简单的室内外环境创设。例如:在平坦的草地上,把颜色鲜艳的饮料瓶摆成“蛇”形,孩子们可以在此学习“蛇形跑”。把呼拉圈固定在草坪上,孩子们可以钻山洞,练习爬的动作……我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使孩子体验到上幼儿园的快乐,也得到了美的熏陶。同时,也拉近了教师与幼儿的距离。我和孩子们商量庆“元旦”活动室环境布置时,大部分幼儿认为用挂网式锁链来布置,而我却认为这种布置陈旧,但孩子们却很感兴趣。特别是往上面挂一些较轻的物体(如气球、拉花等),然后欣赏那一高一低的弹性动作。所以尊重幼儿意愿他们会觉得更亲切、更喜欢、更能发挥教育价值。

2.注重幼儿的主动参与,创设有助于幼儿探索的环境。

目前,人们对幼儿学习方式的认识发生了一个深刻的变化,由关注幼儿的接受学习变成了强调幼儿主动学习。环境的作用是要促使幼儿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因此,幼儿的活动室就应该更像工作室,让孩子们在里面可以自由的探索、研究与发现。一个有助于幼儿个人探索的环境应该有丰富多样的材料。材料的丰富性是从量的角度来说的,即量要满足幼儿操作的需要;材料的多样性是从质的角度来说的,材料本身要有一定的结构性,包括材料的种类、同种材料的难易程度等等。当然,教师还要注意为孩子投放材料的时机等问题,在孩子与物质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教师既要为他们留出足够的时间,允许他们独自的探索,又要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有效的支持和引导。

3.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创设便于幼儿合作的环境。

幼儿的学习活动及获得的经验会引发幼儿间的模仿及探究活动,从而促进了幼儿间的互动合作,使教育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凝聚力。幼儿园的环境应有助于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从而提高幼儿的学习品质。因此,幼儿园的活动室除了为幼儿提供个别活动的安静的区域外,还应该有适合人数不等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区域,以及能够容纳全班孩子进行交流的场所。为幼儿提供的操作材料除了便于幼儿个别探索外,还应该适当满足幼儿合作的需要。

4.尊重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精神环境。

我园近年来提出一个新的思想———“我和幼儿一样高”,这不是单一的说教师在与幼儿说话交流时要蹲下来和幼儿交流,使身高与幼儿“一样高”,而是在教师的内心世界里,教师和幼儿的关系应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关系,不是“教者”与“被教者”关系,教师要细心的倾听幼儿的心声,给幼儿营造一个充实、快乐的精神环境。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是幼儿的需要,是他们最关心的事。在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积极动脑思考,了解和分析幼儿的心理,尊重幼儿,积极地挖掘各种教育资源,力求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环境,营造出健康和谐的环境氛围,吸引孩子主动参与,让孩子在宽松、和谐、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真正实现幼儿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促进幼儿的快乐成长。

第6篇: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

“以学习为中心”是针对以授课为主要教学形式的传统教育模式提出的教育理念。作为一种主动性教育模式,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对学生主动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从学生自身的学习愿望出发,以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其它任何可能与之发生学习联系的人之间的互动交流为途径,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培养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才能的创造性人才。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不再是坐在教室里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不再是不加批判地接受灌输给他们的知识,而是积极独立的学习者和发现者———在任何想学的时候和地方自由地、主动地学习他们需要的知识。可以说,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中,老师的作用、学生的状态、学习的方法等因素都与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大相径庭,笔者通过下面的表格详细对比了两种教育模式的差别。从表1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和“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之间在各个方面的巨大差异。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中,教与学的关系被彻底改写,更加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方式更加灵活自由,学习方法更具多样性,学习内容也更具探索性。事实上,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开始致力于探索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投入程度。1987年美国学生事务教育研究专家亚瑟•W•克林在《优秀本科教育实践的七项原则》中提出“本科教育应鼓励学生和教师的接触、培养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鼓励主动学习、及时给出反馈、寄予厚望、尊重不同的才能和学习方式”,其中心思想正是围绕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展开,不仅对各种形式的交流在学习中具有的作用给予了明确的肯定,也对不同学习方式给予了明确的支持,认为它们具有殊途同归的效果,都是取得学术成功的有效途径。始于2000年的美国NSSE(NationalSurveyofStudentEngagement)是一个致力于围绕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的调研。调研关注的不再仅仅是教育机构的资源和声望,而是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例如针对图书馆的调研不再只关注图书馆有多少藏书和资料,而是关注学生一年之中实际阅读了多少书籍。调研关注学生在课堂之外与同学和老师的交流情况,有没有同老师一起进行研究,有没有海外学习经验,有没有参加学习社区,甚至有没有参加实习等,并以此作为评估大学有没有为学生取得学术成功提供足够支持的重要依据。NESS的调研成果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大学教育研究的各个方面,参加NESS调研的美国本科院校的数量和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已经从2000年的276所院校63000名学生增加到2014年的622所院校355000名学生。目前,NSSE调研已经获得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其调研范围正在向全球扩展。

二、非常规学习方式和广义的学习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在《社会学习理论》中以“观察性学习”概念阐明,人生而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客观环境刺激个人内在学习动机产生的主动学习行为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是将学习视为这样一个社会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来自环境的邀请、引导和推动是触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具有持续学习能力的关键因素。当环境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向学生伸出邀请之手时,自由舒适的体验能帮助学生增加对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放松情绪,感觉自己更有活力、更加灵活、更有包容性,与其他师生能够更自然开放地沟通和交流。因此,相对于在教室里直接向教师学习的常规学习方式而言,其它在教室外进行的各种非常规学习方式,如社交性学习、协作性学习、观察性学习、参与性学习等显得更为重要,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地、投入地、有效地学习。对学生来说,通过非常规学习方式培养的思辨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建立持续终身的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在未来面对各种困难的时候具备思考的能力、沟通的能力、行动的能力等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这些正是高等教育的价值所在。从这个意义出发,大学校园需要向学生提供更为广义的学习环境。倡导博雅教育的英国教育家约翰•亨利•纽曼在《大学的理念》中谈到“当一大群青年人———敏锐、开放、富有同情心、善于观察(青年人就是这样)———来到一起,并且自由地相互交流,他们肯定就会彼此学习,即使没有一个人来教育他们。所有的交谈都是讲座,日复一日的积累使他们从自己那里得到了各种新的观念、新的思想材料、独特的判断准则和行动原则。”纽曼的观点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交流所带来的思想碰撞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完善自身的重要途径,校园应该能够充分支持学生的各种社交活动,并从中着意引导和培育非常规学习行为。环境对行为的引导通过编织在环境中的非言语信息来实现。在人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接收到的信息中,由听觉接受的语言信息对人的行为具有比较强的限定性和约束性,倾向于直接告诉信息接收方应该怎样做。而由视觉、触觉、嗅觉等其它感官接受的非言语信息对人的行为的限定和约束是非强制性的,往往由信息接收方在理解信息的基础上自行决定需要怎样做。大学生作为具有复杂知觉系统和联想能力的成年人,在潜移默化中主动认可和接受的思想和行为更容易被自觉地在实际行动中贯彻执行。可以认为,如果环境中编织有与学习相关的非言语信息,这个环境就具有了将各种交流活动导向学习行为的潜力,环境也就成为广义上的学习环境。有理由相信,当环境能够为学习提供更多的灵活条件时,学生就能找到更多能够帮助他们走向优秀的道路,未来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高。下文结合笔者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麻省理工学院、匹兹堡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普瑞特艺术学院、哈佛大学等十几所不同类型的高校考察的情况加以分析说明。

三、邀请性大学学习环境设计初探

营造广义的学习环境需要将传统校园环境中界线分明的学习、生活和休闲等各种功能分置的空间打散重构,在空间轴上为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在时间轴上将交流向纵深推进,让环境具有能够接纳和包容学生的各种社交活动,并将这些活动导向非常规学习行为的能力。

(一)以社区理念营造学习环境,主动邀请学生参与其中,为各种形式的交流创造机会

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来自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带来的思想碰撞,这是学生获得知识和完善自身的重要途径,也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因此,以社区观念来营造学习环境,邀请学生以社区居民的姿态自由参与其中,将学习环境的范畴从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实验室和图书馆扩大至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充分支持各种形式的社交活动并将其导向非常规学习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校园里的食堂、咖啡厅和快餐厅,各种运动娱乐活动场所,以及布置于室外和室内的各种休息空间都具有成为学习环境的潜质。增加这些交流空间的数量,对其布局进行规划,都将能够有效支持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各种社交活动和学习活动。事实上,美国高校普遍重视这方面的建设,各种交流空间如同繁星一样遍布校园的角角落落。在新建校园景观和建筑物时,各院校普遍重视对社区理念的挖掘,努力使其不仅成为学生的学习社区,而且作为社区活动中心真正地向其所在区域辐射。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的探索中心(DiscoverCenter),不仅致力于在方程式和试管之间建立生动对话,促成跨学科合作,而且作为社区活动中心慷慨地服务其所在地区。对研究人员来说这是一个“恢复性”环境,可以与同事一起在这里充分休息放松,补充进一步前进的能量,擦亮不同学科间交叉合作的火花;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开放舒适、既可独处又可分享,能够充分激发创造力的“社交性”学习环境;对普通民众来说,这是一个假日公园,是具有“参与性”的科普乐园,科学以虚怀若谷的气度向民众介绍和普及自己。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史塔特中心(StataCenter)也是这样,从设计之初就希望除了成为学校地标式的科技中心外还要成为该地区的社区中心。这些被冠之以“社区”概念的场所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热情邀请各种迥然不同的人们参与其中,顺势串联起各种不同的思想和文化,创新也由此起步。

(二)打破传统教学环境单向度的空间组织形式,以积极灵活的环境邀请和确保学习行为超越教室

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室里学习、在实验室里做研究、在办公室里和老师会面,学习行为被分门别类地封装在一个个独立的空间里,彼此之间鲜有交集。而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课堂之外的各种非常规学习活动,重视学生与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因此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从教室中有效引导出去是学习环境设计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环境邀请和引导学生走出教室需要关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重新规划学生和老师在建筑中的活动轨迹,让教师与学生在建筑中的行动线路不再单纯地以最简捷路径呈现,而是像网一样复杂交织在一起,通过增加相互之间碰面的机会增加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从而创造各种非常规学习的机会。二是压缩教室等功能性空间所占的比例,扩大间质空间的比例并模糊其功能,让教室之外有更广阔、丰富、自由、灵活的空间容纳学生的活动,让环境的每一个部分都能够为学生潜在的学习行为服务。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的微生物学院,教室、实验室和办公室等功能性空间围绕两个在形态上类似购物中心中庭的共享空间布置,高达八、九层的挑空、纵横交错的楼梯、沿走廊布置的各式各样的子空间使这里如同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微型城市,让人们能够在这里惬意地学习、交流和休息。长期来看,间质空间模糊的功能性还使建筑具有自我进化的能力,其灵活多变的形式能够从容应对不断发展的教育理念对学习环境提出的各种需求。三是尽可能多地在环境中植入支持学习的设施设备,例如白板、黑板、软木展示板、显示屏、投影仪等。通过在环境中编织与学习行为相关的非言语信息,能够以暗示的方式有效地将学生在教室之外自发进行的各种社交活动导向非常规学习行为。如麻省理工学院史塔特中心(StataCenter)的公共空间中布置了大量黑白和软木板,供人们自由地书写和张贴各种资料;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的探索中心(DiscoverCenter)中科技转化区的墙壁通体由白板装饰,将办公室中的学习研究工作延伸至办公室外;麻省理工学院教学大楼、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人文生态学院、匹兹堡大学学习教堂(CathedralofLearning)等许多教学建筑都在走廊的拐角处布置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的空间,提供各种可自由使用的设施设备。“在学习者聚集的地方,当学习空间和资源总是可以常规性自由使用的时候,主动性学习就可以获得更有效的鼓励。”

(三)削弱学习环境中围绕教师形成的空间中心,营造平等、自由、舒适的氛围,邀请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活动

路易•康在他的著名演讲《形式与设计》中提到“学校起源于一个人坐在树下与一群人讨论他的理解,他并不明白他是个教师,他们也不明白自己是学生。他们在思想交流中做出反应,明白这个人有多好,然后愿意让他们的儿子们也来听这个人讲话,这就是最初的学校。”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下,当学习不再仅仅是静静地听课和记笔记,思考、提问、讨论等各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成为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思维和身体都需要变得更为积极主动。正如同路易•康所揭示的那样,平等、自由、舒适的环境氛围是保证基于交流的学习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取得最佳成效必不可少的条件。首先是平等,从视觉上弱化甚至彻底取消学习环境中明确的空间中心,淡化教师的中心地位将传递出平等的潜台词,是对这里没有统领一切的权威人物,让我们一起学的最好说明。目前,这已经成为美国大学学习环境设计的一个趋势,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的微生物学院和人文生态学院教室、匹兹堡大学学习教堂(CathedralofLearning)中以世界各国建筑文化风格装饰的教室,以及笔者考察过的这十几所大学中众多新建的大型阶梯教室、多功能报告厅等都已经取消了讲台,明确地传递出去权威化的信息,在潜意识中拉近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引导老师走到学生中间,鼓励学生与老师平等交流。其次是自由,学习环境应能灵活支持讲座、小组讨论、个人研究等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应允许老师和学生根据学习需要随时改变空间格局。如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人文生态学院的多功能教室,所有课桌椅都配有万向脚轮,四周墙壁皆用白板装饰并且在中间间隔布置显示屏,令这个教室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可以随时根据需要重新布置,满足各种不同形式的学习要求。授予教师和学生一起创造和支配学习空间的主动权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对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对学习活动产生更强烈的参与愿望。最后是舒适,温馨、生动、有趣、充满活力的环境氛围有助于放松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快乐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具体表现手法相当多样:自然作为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元素是比较常见的主题,通过自然隐喻原发的创造力,借助植物、水和光为人们其补充精神上和意念上的能量;家是另一个常见主题,色彩、材料、家具等元素营造的家一般的温馨氛围最容易让人感到舒适安心从而放松地学习;解构主义风格将空间解体后重塑所带来的混乱的和谐所传递出的非同寻常的动感和活力也常被用来激起人们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激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四、结语

第7篇: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

一、构建和谐的物理环境

“物理环境主要指教室内的硬性空间环境,包括光线与照明、隔音效果、教室布置与座位编排等。教室中的光线和照明一般有自然光和人工照明两种光源,适当的光线与照明与教学效率息息相关。光线太弱,学生易因视觉疲劳进而产生心理疲倦,光线太强,学生的视觉受到过度刺激,会危害大脑发育,并使学生心情烦躁,不能集中注意力,反应迟钝,影响学习效果。”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保证教室的光线和照明适当,教室各个角落的明亮度均衡,还要注意减少噪音。再者,课堂教学对于教室的布置也颇有讲究。教室作为课堂活动的空间场所,其形状、大小都会对语文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干净、整齐、明亮、充满文化氛围的教室会让师生双方都如沐春风,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教室布置和座位编排与教师在教室中的位置是紧密相连的。座位编排影响学生的生态位,进而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发展。半圆型和马蹄型的课堂利于有效地展示信息,同时更便于交流和讨论,师生之间的距离感缩小了,互动机会增多了。座位编排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并最终影响教学效率。当然,课堂本身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而学生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为了实施有效教学,教室布置要兼顾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学生身心健康的自由发展,让学生能在安全、舒畅的心理环境中认真学习,努力生活,健康成长。

二、构建和谐的文化环境

语文课堂要创设和谐的文化环境,必须从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两方面入手。课堂中的物质文化环境包括整个教室空间环境的布置,比如励志名言、校风班风等宣言口号、名人介绍与座右铭及文化墙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些表层的文化环境就是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来影响师生行为的,“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创办班报、手抄报、黑板报、书法比赛、优秀作文展览等语文活动,将教室布置得充满文化氛围和书香气息。

精神文化包括一个班级所有成员形成的班级凝聚力、向心力、正义感等。课堂中的精神文化环境包括学生个体的个性气质、兴趣爱好、知识底蕴和理想追求、学生群体的共同目标和精神风貌以及师生、生生间的和谐融洽度等,这是一种深层的心理文化环境。创设生态课堂中的精神文化环境就是要凝聚课堂中的各种力量,创建多元文化空间,使学生在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中和谐共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应该是一个‘文化相对论者’,以一个对话者和参与者的姿态,积极地与不同的文化进行沟通、合作,在合作中,认识他人,认识自身。”

三、构建和谐的行为环境

行为环境是指由人类自身皮肤之外的种种行为或活动所组合而成的影响传播的情况和条件,它可分为宏观行为环境和微观行为环境两种。课堂中的行为环境指微观的行为环境。所谓微观行为环境,是指在相互接近的一群人之间共同形成的有一定约束力和规范性的行为准则、纪律制度以及相互信赖、和睦共处的气氛等综合情况。初中语文课堂就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形态。课堂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行为,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行为系统。传统语文课堂矛盾不断:生生间由于人际交往、争宠夺爱、学业竞争等产生的行为冲突,师生间为了追求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而产生的行为冲突,往往使课堂气氛剑拔弩张,师生长期承受巨大的教与学的压力,稍有不慎则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师意识到课堂是自己生命的舞台,课堂教学就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学生,是自己的人生使命,身为教师既要教会学生学习双基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处世。如此,教师不只是为升学而教,学生也不只为升学而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统一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师生和谐相处,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和谐的行为环境就这样构建起来了。

四、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指由人类自身皮肤之内的种种心理活动所构成的情感状态,即对人的心理事件发生实际影响的环境。对个体发生实际影响的有时可能是准物理事实,而不是客观的物理事实。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生个体为了追求优秀学业并升上理想的高一级学府,往往承受着来自于个体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重压力。而班级成员彼此多样性的心理之间又形成了一个由引力和斥力共同作用的心理场域,在一定的界限内,这种心理环境能促进个体间你追我赶,可是一旦超过某种限度就会影响到个体的心理健康,使很多学生甚至教师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如不能及时解决,就很有可能导致心理疾病,酿成悲剧。各个发展阶段的学生均有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个体,他们的成因和表现各不相同。小学生主要是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和冲动倾向,初中生则受外界及青春期心理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要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消除学生的心理危机,教师就得明确: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做到以知教人、以德化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不要为了所谓的教学绩效而抹杀了学生的生命力。

总之,生态的课堂、和谐的课堂必须以适合人的健康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为目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打造语文教学的文化氛围,时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合理调整教学行为,真正实现课程目标要求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蔡汀等主编.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4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第8篇: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

(一)对环境创设的内容分析在进行环境创设时,要根据园内的内外环境的具体情况,结合环境创设的目标,合理考虑环境布置的内容。主要包括:领域内容、内容的简单化、内容的固定化、参考内容、内容单一性。1.内容选择不均衡调查发现环境创设中,教师选用健康领域为布置内容的占19.5%,选用语言领域的占10.3%,选用社会领域的占12%,选用科学领域的占16.3%,选用艺术领域的占41.8%。总体上各园环境创设的内容较全面,但偏重于健康和科学领域,侧重于艺术内容的选择,而忽视其它教育内容。反映出大家只重视环境的美化作用,忽略内容选择的均衡性。2.内容制作简单化通过调查发现很多老师都说:“环境创设不要过于复杂,要简单方便、易制作为好。”有的教师认为,既然环境创设既要求孩子参与又要简单赋予童趣,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孩子的画、孩子的手工作品贴到创设空间里,这样既省时省力,孩子也一定会喜欢。这样做就把环境创设看成作品展示。实践证明,“作品展示”类的环境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教育意义很小。另一方面,幼儿在这样的环境中根本就不能更好的去发现、探索新的事物,不能满足孩子的实际需要。3.内容创设固定化从教师对班级整个学期开展环境布置的次数来看,一学期布置次数为2-3次和1次的占83%以上,布置次数为4-5次的占9.2%,布置次数为5次以上的占7.6%。相比而言,大多数幼儿园环境布置的频率相对低。其原因在于幼儿园工作琐碎繁杂,很多教师都会把环境创设当成是一种任务来对待,环境创设就成了一种担负。不能将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利用,一年到头对环境不调整,很多布置的主题环境无人问津,[2]造成资源浪费。这种现象在市区幼儿园中也存在着,但在乡村幼儿园比较多见。4.内容设计创新少从教师进行环境设计的参考资料来看,其中对教材的参照占17.4%,对专业书籍的参照占14.1%,网络搜索占51.1%,自行设计的占16.8%。教师在进行环境创设设计是主要参考网络资源,缺少专业书籍和相关刊物。由于网络资源的零散性的特点,直接影响了教师环境创设的目标性不明确,教师不易把握所处环境的地域特点,环境创设创新不足。从家长是否愿意参与环境创设的参与度来看,有33.1%的家长认为没必要,有41%的家长认为有必要,还有25.9%的家长不确定,可见家长对于环境创设的兴趣和要求不是很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设计取向和积极性。环境创设的内容设计缺乏创新,这也与教师理论知识薄弱、专业技能欠缺、专业资料欠缺以及家园合作联系不够有关。5.环境创设内容的单一性对环境创设内容布置的调查发现,教师对班级墙面环境创设占39.7%,对活动室环境创设占27.8%,室外场地环境创设占26.6%,其他占6%。由于部分领导和老师对环境创设的理解狭隘或片面,只注重室内环境的创设,内容的选择比较单一,缺乏整体性和全面性。往往不注重教育过程对环境创设和利用的需求,而以丰裕的物质条件为满足。大多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空间使用率低,只有室内外和墙壁的布置,忽略了其他空间的有效利用,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使整个校园的育人场所不能全部发挥作用。[3]

(二)对环境创设的目标及形式分析目标是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确定内容的依据,笔者从四个方面来考虑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目标:主题分析、功能分析、设计分析、色彩效果分析。1.环境创设的主题分析通过调查发现,环境创设的主题选择中,不同主题所占的比重各不一样。老师最偏爱和学习相关知识的主题占37.5%,其次是四季主题占25.5%,节日主题占17%以上,常识内容主题占10%以上,童话故事、其它的主题比例略低,占5%以下。对于环境的主题选择中,并没有全面性的来选择主题。2.环境创设的功能分析通过教师对环境创设效果的调查中分布情况分别是,培养幼儿认知占80.2%,美化环境占66.7%,培养幼儿适应活动的需要占62.9%,培养幼儿行为习惯占61%,促进幼儿社会化占49.4%,其他占1.9%。通过对家长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占69.2%,而美化环境占47.5%。表明绝大多数幼儿教师认为环境的功能主要是培养幼儿认知和美化环境的功能,对环境的教育功能和实用功能认识不够,教师的这种认知,可能影响环境创设内容的选择和方式。多数家长认为幼儿园环境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对幼儿行为习惯的教育,对环境的美化不太看重。尤其在农村幼儿园的家长对环境创设,希望看到的创设效果是环境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得到孩子的喜欢,更注重环境本身,缺乏对环境教育功能的认识。3.环境创设的设计分析通过调查,可以看出老师对室内外的环境创设的设计更注重于无安全隐患的环境占36.4%,其次是有创意的游戏设施占29.3%,游戏空间的丰富变换占22.8%,而完善的功能配套占11.4%。通过对家长的调查中,家长和教师最为重视无安全隐患的环境,对其它方面关注少,空间设置多为封闭性,环境创设不具开放性。4.环境创设的色彩效果分析在对于分析教师是否会用丰富的色彩来装饰整个校园的问题中,有84.2%的老师会,有15.8%的老师不会,可以看出:多数教师能从理论上知道色彩装饰功能对环境创设的意义,但城乡幼儿园都存在着在创设环境时较多地从材料本身的色彩、质量、结构、布局等方面去考虑,忽略了教育功能。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幼儿园的环境更多的是提供给幼儿“看”为主,往往缺乏可动员幼儿多种感官参与的、可让幼儿操作的、可让幼儿触摸的、活动变化的内容和形式。

(三)对环境创设的幼儿参与性分析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环境创设中,幼儿参与的作品有50%以上的占48.3%,说明幼儿作品参与还不到一半;图2中,对于幼儿参与材料准备里,76.6%的材料准备都是师幼合作完成的,对于幼儿自己完成的材料准备都不超过5%,可想而知,在材料的准备过程中幼儿基本就没有参与;表3中可以看出,在环境创设中,幼儿参与最多的是材料的收集和制作两部分,都在60%以上,环境主题的确立以及布局的设置中很少有幼儿的参与。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幼儿参与较少,教师应该设置幼儿展示专区。其中超过64%的教师都会主动引导幼儿进行观察,但据笔者在幼儿园中的观察发现,很多幼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并不主动引导幼儿对所创设的环境进行观察,环境一直是处于无声状态,和孩子之间互动性不强。

二、环境创设的对策建议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位“无声的老师”,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影响,如何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它的作用,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其实我们的环境是会说话的,也有记录的作用,利用空间暂时和永久地展示幼儿和成人的生活,环境可以记录幼儿、教师、家长开展课程、开展教学、给予意见的整个过程,为他们提供了相互交流、学习、反思的平台,环境创设不仅美化了环境,还让幼儿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不仅要学好还要玩好。做好幼儿园环境创设工作,笔者建议:

(一)正确认识环境的教育功能和环境与课程的关系倡导良好环境的创设和利用,避免片面追求环境创设的新颖、外部表现方式和领导的认可,肯定环境对幼儿的教育功能,环境是幼儿学习生活、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主阵地。重视环境的教育作用,进行幼儿园环境设计不能停留在技术层面上去思考,应关注和挖掘设计者和教育者背后深厚地教育理念和思想。环境创设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教师应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针对幼儿身心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环境创设,把办园的教育意图渗透在环境之中,[4]让幼儿园的每一处环境都发挥教育功能。在环境创设中,要把每一个环境的细节与课程目标结合起来,明确材料设施增减和改变的教育意义。开创环境创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的课改之路。

(二)注重环境创设主题、内容的全面性要把环境创设同主题、教育目标、内容相融合,同语言、社会、科学、健康和艺术教育、空间等各领域的教育活动有机的融合,更注重幼儿的发展。同时应该对当地的文化传统起到继承和发扬作用。环境创设与教育内容、主题、目标的有机结合,使幼儿置身于一个井然有序、丰富刺激的环境中。把握静态环境和动态环境的比重,采用灵活多变的地点,让幼儿感觉到自己置身在具有温馨家庭氛围的环境当中。

(三)建立良好的家园合作关系家长是幼儿的第一教师。让家长来参与环境创设,既让他们了解到幼儿园的课程特色、认识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也帮助教师对环境创设提供建议、家长与孩子合作寻找环境创设的材料,也增进了家园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理解、支持和帮助,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可以使课程更多元和广泛。鼓励家长在家庭中实施家庭环境创设,引发家长对创设良好家庭环境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对园里的环境创设提出合理的建议,家园联手共同为幼儿打造一片愉快、舒适又赋予教育意义的环境。

(四)创设中要有合理的空间设置和可控性为幼儿提供一个空间,不局限幼儿于安全空间,创设一种氛围,将最有利于幼儿生活的、成长的需要放在首位,能最大限度释放幼儿的天性。让幼儿去探索发现新事物,促进健康成长。在设计中要有合理的空间设置和可控性,在室内要注意室内的因素,而在户外则要求无视觉盲区,没有隐藏的边角区域。无论在室内还是户外,都要考虑到环境中各个要素,动态平衡各方面。环境设计要处于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例如幼儿活动空间是否有盲区、场地内外的通畅性和安全性怎么样,环境是不是能在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掌控范围之内,[5]这样不仅具有安全性,又具有可亲近性。

(五)对于色彩的选择与运用在环境中色彩的合理运用,科学搭配能够使其发挥艺术的美育功能,并可以起到很好地烘托氛围的作用。环境创设中色彩的搭配,起着重要作用。既要注意主次之分,又要注重色彩搭配,还要考虑变化与统一。色彩的确定可根据主题来确定;也可根据年龄特点来确定;不同的年龄阶段,对环境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也可根据幼儿园周围环境来确定。同时可运用颜色的特质来创设互动性环境,色彩的合理运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园所文化和品质。

(六)注重创设技巧,选择适当形式教师在进行环境创设时,应熟悉本园环境的特征选择适当形式,遵循环境创设的各要素搭配的规律和原则,合理有序的对材料进行组合与安排,对资源和地域的合理利用,使环境的创设丰富、真实又自然。要加强专业培训和自我学习能力,提高教师环境创设能力。熟悉每一个活动,每一种材料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要用审美的眼光来设计环境,充分发挥它的价值,促进幼儿的发展。要因地制宜,注重本土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把握好契机,形成地域特色。

(七)尊重幼儿主体地位,强调幼儿参与性瑞吉欧教育认为幼儿表达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师是儿童的伙伴,并且儿童有交往的权力。教师在环境创设时,应为幼儿创造表达自己的条件,和幼儿共同完成,让幼儿感受到环境布置是大家共同的事情,这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意识、自我意识以及自信心。[6]建立亲切、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互助、友爱的伙伴关系,在注重物质环境创设的同时也要重视心理环境的创设。在幼儿和老师相互配合共同参与过程中,可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听取幼儿的意见,引发幼儿品质的发展。环境创设的过程也在无形中告诉幼儿创造的过程是美好的,在民主、和谐、开放的环境中成长是快乐的。总之,幼儿园环境作为幼儿园物质环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发展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方面我们要坚持将全面性、可控性、一致性、适宜性、参与性的原则贯穿到环境创设实践中。环境和教育是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环境创设同样要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幼儿的全面发展相接轨。同时也要考虑到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环境所处的优势和劣势,城乡之间的差异,所以在环境的创设上也就有所不同,不能将城市的复制到乡村来,也不能将乡村复制到城市来,应体现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色。

三、结语

第9篇:教室环境布置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班级 互动 环境 创设

幼儿园班级室内墙面环境作为课程实施的一个有机部分,十分重要。与此同时,“让环境成为幼儿的第三任老师”“让环境成为课程搭建平台”的口号,也使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及群体――班级的环境创设的意义更加显而易见。为了使墙面更具教育价值,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我们应创设不断与幼儿互动式的墙面,让幼儿真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让墙面环境与幼儿“对话”。

一、让幼儿成为墙面环境创设的主人

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幼儿,观察幼儿的兴趣点,观察幼儿的需求,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其中,把墙面环境创设的主动权交给幼儿。教师只给幼儿提供适当的引导和支持即可。如在《爱家乡》主题活动中,我问自己:大班的幼儿会喜欢什么呢?高邮哪些地方最吸引幼儿的眼球呢?为了弄明白这一点,我和幼儿借助网路来寻找家乡高邮的秘密,帮幼儿重温父母之前带他们走过的地方。我让他们自由发表意见,说出自己最喜欢高邮的哪个地方。最终通过问卷调查,我找到了答案,幼儿更喜欢改建一新的净土寺塔,那里有古时的塔、有现代的建筑设施,交通便利,环境宜人,周围还有一些特色店铺。于是,我们商量如何在班里为幼儿营造一个生活化的游戏场景。最后,按照幼儿的意愿,我在教室里选用了灰色的KT板做墙,黑卡纸卷起做瓦,另还外还将主题墙也换成了古典民居的样式,将各区域的屏风墙换成了相配套的背景图。教室一天天地变样,等到最后一天,家长和小朋友都惊呆了:这还是我们的教室吗?走进教室,一面面屏风静静地立在那里,好像在说:“快来看看我这里有什么好玩的!”小朋友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我忍不住笑了:“好,去看看吧!一会可别忘了把你的发现跟好朋友交流一下噢!”因为整个环境创设的过程,幼儿全程参与,真正做回了环境的主人,所以他们兴奋不已,这里看看,那里摸摸,家长也是东看看西瞧瞧,赞叹不已。

二、让幼儿与墙面环境互动对话

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和幼儿的身心发展一样,会随幼儿的心智变化而改变。它能生动、直观、真实再现师幼之间近距离的“对话”。在生活中,除了可以用言语来提醒幼儿,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态度以外,还可以利用环境来给幼儿一些暗示。比如,教室内的“今天你吃了吗?”就是提醒幼儿别忘记用点心, 确保每个幼儿用点心;“小心别碰我”是让幼儿注意插座上有电,注意安全;“今天谁值日”是萌发幼儿做值日生的愿望,记录班级轮流做值日生的情况;盥洗室内,针对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用一些暗示性、提示性的图片让他们养成良好的盥洗习惯。如小班根据幼儿程序记忆能力较弱、形象思维发展好的特点,我们用卡通的形象将洗手“五步曲“张贴在镜子上方,这样幼儿洗手时可以根据图片提示完成洗手步骤。在幼儿与生活化的环境相互动时,他们不但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提高了自己的各种能力。

三、让墙面成为幼儿动手操作展示的平台

过去我们常常把幼儿操作材料放在桌上、地上,却忽视了墙面的利用价值,其实,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墙面,把平面和立体布置充分结合起来,不但能打造一定的空间层次感,还能为幼儿创设出更多的操作空间,更好地激发幼儿主动、积极地动脑、动手,使其在亲自感知、操作中获取有益的直接经验。在小班的环境创设中,我们将主题“三只熊”呈现在墙面上,在每只熊前粘上一个纸盒子,让幼儿通过给熊分礼物去感知大小、多少的概念。通过给小熊“喂食”,让幼儿懂得关爱别人,而且在“喂食”的投掷过程中,锻炼了幼儿的身体,又培养了幼儿的专注力。在中班数学游戏“几何图形拼搭”活动中,过去我们是让幼儿将各种图形按底型纸的要求拼搭成房子等事物,虽然幼儿十分喜爱该游戏,却不利于游戏成果的存放和讲评。所以,现在我们做了小小的改革:先将图案画在墙壁的瓷砖上,再把五彩的吹塑纸剪成大小不一的各种形状,这样幼儿在操作时只需在吹塑纸上蘸些水就能把它吸附在瓷砖上,而教师也只要用湿布一擦,便可更换瓷砖的底图。像这种墙壁操作法既省时、省料,又方便操作和讲评,可谓一举多得。

四、让墙面环境与幼儿的主题区域有机结合

墙面创设的内容不是一呈不变的,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随时变化、增减。如随着幼儿兴趣需要布置墙饰,随着季节的变化或是主题的变化进行布置。可以是重新布置,也可以是逐步的深入与丰富。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要强制性地限制什么时候改变,应尽量让幼儿自己去交流、协商,最终达到环境与主题区域的有机结合。比如在创设“美丽的高邮湖”这一主题环境时,我先让幼儿借助网络去发现、了解美丽的高邮湖,再带领他们到湖边的堤岸上去实地领略高邮湖的美,这样,幼儿游览的过程中会发现,湖边的桃花开了,柳树发芽了,在高邮湖还可以看到日落……这样幼儿通过各种感官的运用,就可以充分感受到了高邮湖的美不胜收。当他们带着柳条、桃花、照片、图画等材料回到教室后,我在一旁引导幼儿可以用这些材料来布置“美丽的高邮湖”这一环境。在布置过程中,我让幼儿自己去讨论构思和布局。就这样,在让墙面环境与主题区域有机结合的同时,幼儿通过观察、构思、动手,不但获得了新知识,其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实践证明,环境创设作为教育的“隐形课程”,应该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而班级墙面环境的创设只是其中的一个篇章。为了使幼儿在这本书里能够主动去观察、探索、创造,寻找快乐,并得到情感的体验、智慧的启迪,我们必须和幼儿一起创设互动式的班级墙面环境,让环境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金梅.《谈谈环境的教育价值一从瑞吉欧环境创设获得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1(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