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语文古诗教案范文

初中语文古诗教案精选(九篇)

初中语文古诗教案

第1篇:初中语文古诗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常见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189-01

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偏重于知识化,重视背诵而轻视朗读。古诗词的授课时间也比较少,师生没有开展良好的知识互动。学生对古诗词学习不感兴趣,无法理解古诗词蕴含着的内容。这些常见的教学问题都会对学生的文学素养产生不必要的影响。故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改变传统教学应试理念,注重学生长远发展。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专业水平和文学素养,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品读古诗词,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常见问题

1、应试教育使教学偏重知识化

新课改要求初中语文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思想、方式依旧影响着主导老师的思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了高考,教师教学方案均以考试内容而定。这样的大环境中,古诗词的背、悟、品成为了填鸭式教学。古诗词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解释古诗词内容上,很少有教师解释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状况等。古诗词不等同于文言文,高考考点多在背诵方面。但是学生若无法感悟古诗词创作意境,即便了解诗词的全部内容,也会渐渐丧失想象力和创造力。被动学习缺乏独立思考,感受不到古诗词的优美。

2、授课时间过于强迫

正是因为初中教学具有特殊性,教师授课时间、进度上都比较紧凑,有赶进度现象。应试教育模式难以转变,教师古诗词授课的时间很短。教师常常将自己理解的古诗词内容或者教案讲给学生听,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抄写和记笔记,并按要求背诵。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只能感觉到古诗词押韵,无法理解古诗词深层蕴涵和魅力。学习过程索然无味,没有质疑品味、探索发现。等到古诗词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流利的背诵出来,却并不知道这些古诗词的含义又是什么。

3、重视背诵、轻视朗读

很多学生更喜欢教师逐句讲解、疏通文意后,再要求学生背诵默写。这样系统连贯的教学方式,更利于学生心理接受。教师讲授古诗词也可以避免重视背诵、轻视朗读的教学误区。实际教学时,一些语文教师先要求学生背诵诗词,再开始讲解和疏通。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性不够。古诗词采取声情并茂的朗读,才能品味其中的意境。教师应当让学生通读古诗词两三遍,涵义更容易被学生理解。深情的古诗词朗读,会让学生身临其境,和诗歌描述的场景融为一体。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去品味古诗词,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古诗词教学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教师队伍专业素质

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综合素质、丰富教学经验和良好教学观念。但是,许多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认为古诗词教学应当顺从应试教育内容,实施解答教学。教师素质跟不上,教学过程常常脱节。校方应当重视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定期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要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开展共同教学和互动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不断阅读与学习新知识,丰富自身人文内涵。学生学习古诗词不应只为应试教育,而是要促进学生未来的成长和进步。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和理念,采取更具效果的教学模式,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

2、改进古诗词教学方式

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可运用一些妙语把学生引入学习氛围内。课堂教学之前采取良好导入语,能够迅速唤醒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情境式教学或者趣味故事教学。例如在讲述《天净沙 秋思》时,教师可让学生想象,在苍茫暮色中,一个漂泊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行走在古道上,产生了强烈的孤寂、飘零之感。学生便会更加理解该诗词的内容和蕴含的意境。同时,一些古诗词具有生动表现力的字眼,教师要教会学生去寻找和理解。比如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的“直”字表现了大漠豪壮氛围。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兴致会有所提高,也更利于学习和理解好古诗词。

综上所述,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教师不应从应试教育出发,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不能缩短古诗词教学的时间,重视背诵、轻视朗读,应当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学识,采用创新式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对古诗词蕴含情感的理解,达到古诗词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蓝小琼.如何有效提高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J].教育界,2013(14).

第2篇:初中语文古诗教案范文

一、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占据较为重要的份量,这充分体现了教育部门对古诗词的重视,但实际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反思我们的古诗词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我们已走进了不少误区。

1.对古诗词的背诵重视不足

不少语文老师都只是学生对古诗词简单地理解和掌握,而对古诗词的学习方法却鲜有指导。教材的编写者们经过精心甄别、千选万挑才选出部分经典古诗词进入课本,教材编写者们都希望学生能够认真诵读及至背诵出这些经典的古诗词,并且期望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但是,由于高考的导向作用,不少教师就忽视了古诗词的诵读与背诵,而是非常具有功利性地让学生只背诵那些高考中容易出现的古典名句,对全文的背诵不作要求,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全文整体理解,更无法体会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境。学习苏轼、辛弃疾的诗词时,不少老师只知道从苏轼、辛弃疾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灌输作者的写作情感,也只是简简单单地要求学习背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名句,学生对这些诗句缺乏理解,自然没有办法体会作者的豪迈之情,也就无从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与教材编写者们的本意及古诗词教学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2.教学视角的严重单一化

新课标强调:“教学中要注意诗词内涵的多元性与意境的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探究诗词的内涵,体验古诗词的优美意境,提倡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创造性地构建诗词意义,教师要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鉴赏的独立性,倡导学生对古诗词个体心灵感应的解读。”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的具体做法与新课标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很多语文老师都喜欢以教学参考书为教学依据,对学生根本不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对学生传授的只是机械化的标准答案,不能容忍学生的见解与标准答案不符,哪怕是有一丁点的出入,教师也会毫不留情地予以否定,强调自己的真经——万能模版。这样的古诗词教学,学生毫无学习主动权。这样的课堂,只是教师自导、自演,自问、自答。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被严重扼杀。最终,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学习激情也会退化。

3.古诗词课堂氛围沉闷

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古诗词的学习非常难,教师为古诗词教学而苦恼,由于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而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不能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吸引学生去学习古诗词,这样的状况直接体现在学习古诗词时,师生状态都不好,教学进展的也更加艰难。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1.重视对古诗词的诵读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诵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词。教会学生把握住诵读的节奏,注意感情色彩的表达,强调重点词句,让学生深刻体会诗词的优美意境。教师要把握住初读、细读、精读、熟读各阶段,初读阶段要求学生读懂,读准;细读阶段要求学生通过细读,理解诗词内容;精读阶段要求学生抓住重点,有所感悟;熟读阶段要求学生理解内涵,力争会背。教师要督促学生背诵古诗词,背诵古诗词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非常的作用。语文教师可以定期地举办背诵竞赛,让学生在深厚的氛围中,扩展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

2.多角度切入教学

在学习古诗词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对诗词进行审度,学生要对古诗词精心研读,深刻体会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学生要立足于文体,力争突破语言的限制,精心推敲,充分体验诗词的美感。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古诗词词汇的积累和迁移,通过与现代语言的对照,深入理解古诗词,并形成语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品读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领略古诗词中语言运用的文化艺术。

3.改善教学方法

语文教师要在古诗词教学模式上下工夫,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语文老师首先要充分把握好古诗词的背景知识,从写作背景认真分析文章;语文教师还要熟练使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打破古诗词的时空限制,让学生学习古诗词不再乏味,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语文教师要积极推进学生对古诗词的自主探究学习,要求学生努力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让他们提前了解古诗词写作的背景,查阅工具书掌握一些词语和知识的解释。

第3篇:初中语文古诗教案范文

1.对古诗词的背诵重视不足

由于高考的导向作用,不少教师就忽视了古诗词的诵读与背诵,而是非常具有功利性地让学生只背诵那些高考中容易出现的古典名句,对全文的背诵不作要求,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全文整体理解,更无法体会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境。学习苏轼、辛弃疾的诗词时,不少老师只知道从苏轼、辛弃疾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灌输作者的写作情感,也只是简简单单地要求学习背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名句,学生对这些诗句缺乏理解,自然没有办法体会作者的豪迈之情,也就无从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与教材编写者们的本意及古诗词教学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2.教学视角的严重单一化

新课标强调:“教学中要注意诗词内涵的多元性与意境的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探究诗词的内涵,体验古诗词的优美意境,提倡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创造性地构建诗词意义,教师要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鉴赏的独立性,倡导学生对古诗词个体心灵感应的解读。”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的具体做法与新课标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很多语文老师都喜欢以教学参考书为教学依据,对学生根本不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对学生传授的只是机械化的标准答案,不能容忍学生的见解与标准答案不符,哪怕是有一丁点的出入,教师也会毫不留情地予以否定,强调自己的真经———万能模版。这样的古诗词教学,学生毫无学习主动权。这样的课堂,只是教师自导、自演,自问、自答。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被严重扼杀。最终,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学习激情也会退化。3.古诗词课堂氛围沉闷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古诗词的学习非常难,教师为古诗词教学而苦恼,由于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而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不能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吸引学生去学习古诗词,这样的状况直接体现在学习古诗词时,师生状态都不好,教学进展的也更加艰难。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1.重视对古诗词的诵读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诵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词。教会学生把握住诵读的节奏,注意感彩的表达,强调重点词句,让学生深刻体会诗词的优美意境。教师要把握住初读、细读、精读、熟读各阶段,初读阶段要求学生读懂,读准;细读阶段要求学生通过细读,理解诗词内容;精读阶段要求学生抓住重点,有所感悟;熟读阶段要求学生理解内涵,力争会背。教师要督促学生背诵古诗词,背诵古诗词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非常的作用。语文教师可以定期地举办背诵竞赛,让学生在深厚的氛围中,扩展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

2.多角度切入教学

在学习古诗词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对诗词进行审度,学生要对古诗词精心研读,深刻体会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学生要立足于文体,力争突破语言的限制,精心推敲,充分体验诗词的美感。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古诗词词汇的积累和迁移,通过与现代语言的对照,深入理解古诗词,并形成语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品读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领略古诗词中语言运用的文化艺术。

3.改善教学方法

第4篇:初中语文古诗教案范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四读法;素养

古诗词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既积累古诗词基础知识,又能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激发兴趣,品味诗词的丰富内蕴,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采用“四读法”指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九年级・上语文教材李清照的《武陵春》的教学为例说说古诗词“四读法”教学。

《武陵春》这首词是李清照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后所作,此时她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抓住人物的典型细节抒情,想象奇特,表达的感情情真意切,抒情方式委婉含蓄,清晰自然。简介了写作背景出示了学习目标后,我这样设计教学:

一读“准”诗歌,积累语感

它包括读准字音读对节奏读好语气读出情感。学法导引:(一)先独立试读,读准字音,再同桌朗读互评。(二)独立试读,读对节奏读好语气读出情感。(三)教师检查,全班展示。1给加横线的字注音:舴艋,载不动许多愁2全班展示:个人朗读小组朗读听录音比较,师生评点。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掌握生字,初步感受了诗歌哀伤动人的情感,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初步感受能力。

二读“懂”诗歌,明确大意

它的主要任务是正确理解词语和句子大意,进一步走进诗歌抒发的情感。学法导引:(一)独立看注释查工具书理解下列画横线的词语:也拟泛轻舟,舴艋舟(二)同桌说说诗歌大意,相互纠正补充。(三)展示学习成果:1.检查画横线词语的意思: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2.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分上下片说说诗歌大意。本步骤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逐渐走入诗人悲苦的内心世界,产生情感共鸣。

三读“透”诗歌,品味词句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品味词句意蕴,体会诗人遣词造句之妙,发挥想象走入诗歌优美的意境。合作探究:(一)四人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本诗中诗人却“日晚倦梳头”,你能体会出诗人不同的心态吗?2.“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反映出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变化?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句诗妙在哪里?你还知道哪些形象写“愁”的诗句?(二)小组代表展示上述问题答案,其他小组评价补充,教师点拨指导。

四读“活”诗歌,迁移运用

这个环节主要是小结本诗写作特点,学习诗歌主要表现手法;对诗歌质疑问难;学会融会贯通地将诗歌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活动步骤:(一)小组讨论:你认为本诗主要的写作方法或技巧是什么?(二)小组之间质疑问难:你对诗歌的词句理解或写作手法还有什么疑问吗?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其他小组解答,教师评价。(三)独立练笔:学习诗歌通过典型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间接抒情的方法写一片段,表现你在某一特定情景下的“愁”或“乐”。(四)全班展示写作片段,师生评析。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采用读“准”诗歌读“懂”诗歌读“透”诗歌读“活”诗歌(迁移运用)的“四读法”指导古诗词教学,适时运用朗读涵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读写结合等形式指导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实化学习内容,使他们逐渐习得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走进了古诗词创造的优美隽永的意蕴,提升语文素养,初步实现了古诗词教学的轻负高效。

参 考 文 献

第5篇:初中语文古诗教案范文

不识不懂文言文,就等于不能读古典书籍,又如何能受传统文化的薰习。这必然导致民族的文学、文化传承的断层,甚至消亡。而丧失其传统文化教养的人,也很容易丧失理性、反省力与创造力。对古典的学习正是使中国人一面提升语文能力,一面启发理性、开拓胸怀的最直截有效的教育。中国语文一直重视古诗文的教学,注重对学生的古典教育。虽颇多曲折,却是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中国古典教育历史:在20世纪以前的中国教育中,古典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哪个历史时期,人们都十分注重对前代文化的学习和继承。《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一直是古代儿童学习的不变读本,以便在教儿童在学习识字的同时,渗透古典教育。这是中国语文古典教育中值得重视的经验。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西方教育制度开始传入中国。清政府1902年颁布《钦定中学堂章程》,1904年颁布《奏定中学堂章程》。

这两个标志着中国语文学科的正式成立的章程,都把“读经”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辛亥革命之后,教育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12年1月,蔡元培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教育部公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宣布“师范中小(学)一律废止读经”,代之以修身、国文和历史等。而高校里有关儒家经典的内容,也只是作为中国文学和中国历史学的文献,是众多课程中的一门。从此,中国语文中的古典教育冲出了“读经”的藩篱,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后,1915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期间曾提出《教育纲要》,仍强调读经教育,遭到陈独秀等人的猛烈抨击。1934年2月,发表《新生活运动要义》的演讲,提倡“尊孔读经”。1937年,何键还在三中全会上提出过一个明令读经议案,希望中小学十二年之间,让儿童读《孝经》《孟子》《论语》《大学》《中庸》,也遭到以胡适、傅斯年等为代表的自由知识分子的强烈批评。

“读经”运动最终不了了之,代之而起的,是中华文化广阔视野下的古典教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语文中的古典教育受到严重冲击,有时甚至到了形同虚设的地步。其中,1956年,由于受苏联的影响,中学语文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叶圣陶先生的主持下,由游国恩、周祖谟、隋树森、吴伯箫、张毕来等组成编写组,编写了全套中学文学教科书。在这套文学教科书中,古典教育仍占有很重要的地位。60年代初,语文教育逐渐受到政治的影响,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突出政治”,语文教学大纲提出“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古代作品被视为“封、资、修”的内容,古典教育逐渐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十年“”期间,整个文化教育遭到严重破坏,古典教育更是少人问津。直到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教育的“春风吹又生”,古典教育才又成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1990年代末,中国文化教育界对过去几十年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开展了一场大讨论。经过这几年的总结、反思与重新审视,中国语文教育正在拨乱反正,回归传统,古典教育又重新受到重视。

第6篇:初中语文古诗教案范文

一、熟读成诵,培养学生钻研语言文字能力

所谓“熟读成诵”,也就是使学生读熟、读懂古诗,并达到脱口而出、倒背如流的程度。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古诗四首》的时候,要扎扎实实抓好了如下三个环节:

一是预习环节会动手。学生在预习的时候,要求他们能够认真研读诗句后面的注释,动手查字典、词典,从而对诗的意思有初步的了解。对于古诗中的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要求学生用笔在书上标出来。

二是上课环节会动口。在上课的时候,要求学生结合预习,向大家介绍诗人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讲解古诗的意思。

三是释疑解惑环节会动脑。古诗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难点,也是进一步理解古诗的关键,要和学生一起进行突破,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的情感在体验中得到升华。

杜甫《春望》一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为: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为感时恨别,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是: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哪一种对呢?学生不是很清楚。在教学中,不是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在广泛的讨论中,大家认为两种解释都非常美,都能讲得通,都能够表达诗人触景伤情、感时伤事的心情。

二、熟能生悟,培养学生感悟欣赏祖国语言文字能力

所谓“熟能生悟”,就是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结合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训练,有机地渗透情感、道德、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有所感悟,获得更多启迪,懂得更多做人的道理。在教学这四首古诗的过程中,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让学生感受领悟诗人的爱国之情。

1.把爱国之情读出来。在理解古诗、朗读古诗的过程中,时刻要求学生能够读出诗歌中诗人的感情。

朗读中使学生体会到真挚灼烈的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杜甫的《春望》、杜牧的《泊秦淮》、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文天祥的《过零丁洋》都是流传千载的经典爱国诗篇,正是因为他们对国家兴亡、人民悲苦感受至深,所以才把这一腔报国之志、哀怨之情汇聚为一句句诗行。

2.欣赏著名的爱国诗词。把爱国诗句找出来大家一起赏析,学生热情很高。通过查找和深入学习,学生学会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等名句。

3.就《古诗四首》写作。让学生就其中的某一首诗歌写读后感,可以通过对诗歌中字句的考证写对诗歌的理解。因为这些都是在阅读教学中尝试过的内容,学生兴致很高。情动于中,自然也就笔下如飞,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熟练技能,培养学生创新发展能力

所谓“熟练技能”,就是通过这四首古诗的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今后学好其他古诗和文学作品,做一个很好的铺垫和准备。通过《古诗四首》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1.提高了学生动手查找资料的能力。通过教学,培养了学生对古诗词等工具书的了解和运用。学生把《新华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唐诗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等工具书都带到了课堂。笔者还向学生介绍了《辞海》、《辞源》这两部中国著名工具书的作用和运用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工具书解决学习古诗中遇到的问题。

2.提高了学生的诵读能力。首先是让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课堂上的朗读使学生在无意识中读通、读懂、读熟这四首古诗。在学生初步读熟之后,教会学生查找古诗的韵脚,知道在古诗中,“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押韵规律,这样在朗读和背诵的时候,就能够加深对诗句的印象。

第7篇:初中语文古诗教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教学;古典诗词

一、在学习中领略古典诗词的美

1.以读促学,体悟古典诗词的意蕴美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平时的教学中学习古典诗词最常用的方法是诵读。诵读有着多方面不同的效果,首先是让学生直接感知诗词的音调美,还可以感受到诗词中独特的人文气氛。随着诵读越来越多,还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联想、体验和感受,潜心品味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教师可以在节奏、速度、轻重音、表情等上作具体指导,并给学生示范,或指定学生诵读表演。例如教学 《春夜洛城闻笛》,可做这样的指导:首联、颔联写笛声暗送,似乎专意传送给在外做客的人听,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要读得深沉,语速要相对慢一些;颈联、尾联写了听到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勾起了思乡之情,“闻”“起”二字要重读,要把哀怨的愁绪读出来,“折柳”“故园情”节奏要缓慢,以加重悲苦情绪。这样,学生在诵读中就能感受到了诗中沉重离别之情的感情基调。通过这样的诵读训练,学生将会体味到古典诗词中的意蕴美,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2.个性化的诵读,感受古典诗词的语言美

古典诗歌鉴赏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前提,而朗读则是体现诗歌内蕴的瑰宝。诗歌是强烈情感的录音,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具有美的旋律,和谐的节奏。朗读正是理解诗歌的前奏。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将诗歌最原始的魅力展现出来。学生才能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个性化的朗读能有效地将自我的感情,融入诗歌里。或许你被某一点所触发,或许他被某一点所感动。只有自己真情的演绎,才能更好的诠释作品,才能更好地将学生带入到作者的作品中。例如我在教授陶渊明《饮酒》时,第一次设计的教案时并没有把读作为重点,而是对作者的背景介绍和整首的诗歌意境、内涵的把握。让学生通过品味本文朴素的语言来理解作者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沉闷,我发现同学们整节课都是在关注到一个一个问题,而缺少了学习诗歌的意境和氛围。接下来,我开始调整教案,重新备课。这一次我重点在营造一种气氛,通过这种无形的东西将学生的融入进来。于是,我选择了一首适合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加入我的个性化朗读,学生深深的吸引进来。看到这种情景,我并没有急于讲课,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放声朗读。可爱的孩子们沉浸在自己构建的图画中,想象着诗歌里蕴含的内容。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与我们分享。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也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想象,融入了诗歌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文中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之情。因而,学生也就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兴趣,希望进一步学习了解诗歌更深的内容。这时,教师再作朗读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讨论出这首诗歌朗读时语调应清新朴素,寄情深长,以读出这首诗歌的意境,通过这两个步骤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给调动起来了,融入到课堂的笔练和口诵之中。学生通过这些富于变化的诵读,再加上听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和多媒体课件中的名家朗诵,初步从整体上感受到了诗中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获得了一种审美体验。

这样的课堂,我发现不仅学生很容易把握诗歌的内容,关键是让他们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下,同学们对我说,老师现在我才发现诗歌短小精悍,每一个字都饱含着作者的深情,上诗歌鉴赏课得到了美的享受和熏陶。同学们意犹未尽,课后也把自己的心情写成小诗。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仄交错组合,抑扬顿挫,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品味理解古诗的重要方法。

二、在创作中感受古典诗词的美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我们除了教会学生如何鉴赏和感受古典诗词之美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那就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古典诗词创作。这种创作首先从模仿开始。

(1)仿写。学写古典诗词要从仿写开始。如“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要先分析结构,分析用词,分析意境,分析情感,然后才开始仿写。开始仿写,要从简单的五言绝句和耳熟能详的名句开始,然后逐步加大难度。万事开头难。在学生眼里,仿写古典诗词对于他们而言面临极大的挑战,只要我们一字一句的教他们,慢慢的他们便会爱上学写古典诗词的。

第8篇:初中语文古诗教案范文

【摘要】古代诗词这种文学样式,意境深邃,感情丰富,语言精炼含蓄,如果教法得当,能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吸取优秀文学精华,感受语言文学的优美与博大,所以加强诗歌教育既是新课程的要求,也是传承文化的需求。可是,现实中的古代诗词教育的现状仍存在许多问题,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分析采用“巧借作者生平´话´诗词”的方法进行教学,提出古代诗词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 巧借;作者生平;对比;教学

古代诗词,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声韵和谐,便于记诵,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但因其受篇幅所限,思想内容极具概括性,要把它教活、教好,实非易事。所以,诗词教学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结果,教学过程往往是这样:教师仅扣所谓的诗词要点,轻描淡写,只要学生记住名句、作者、某一、二个词的特殊作用就行;学生即使把诗词倒背如流,也无法理解诗词的意蕴,欣赏诗词的美。有感于此,笔者尝试着采用“巧借作者生平´话´诗词”的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里所说的“生平”,不仅仅限于人物的人生经历,还包括其思想、趣闻及诗词的写作背景等等。换言之,所谓的“巧借作者生平´话´诗词”,就是结合诗词主旨,略引作者的生平、思想或该诗词的写作背景等,以通俗的语言受课,提起学生学习该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该诗词的热情。这样,避免了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的“灌”,学生一味的记、背而边的变得枯燥乏味的尴尬局面,从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准确、牢固地把握了诗词的思想内容,同时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知识,激发其课外继续探究学习诗词的兴趣。

此教学方法如下:

一、运用对比手法。初中语文教材里的诗词,往往一课里有四五首,且作者不是同一人。可把这几个作者的某些方面进行对比,揭示其共性与个性,设悬念,“吊胃口”,再结合诗词的讲解释悬。如《初中语文第五册》(2001年人教版)第三十课--《诗词五首》,作者作品有:陶渊明《饮酒》(其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行路难》,白居易《观刈麦》和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这五位作者中,有两位做了高官(白居易和范仲淹);有一位当过官的却不愿当官(陶渊明);有两位没当过官(孟浩然和李白)。其中,孟浩然想当官却当不了官。如果把陶渊明和孟浩然对比,就能吊起学生的“胃口”:陶渊明不愿当官,那他喜欢什么?为什么说孟浩然想当官?然后,教师再结合陶渊明的“自然”哲学思想及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讲解《饮酒》--释悬,必能使学生更好的把握该诗意蕴。结合孟浩然自命清高的个性和不无盛世沉沦之感释悬,会使学生对《望洞庭湖见张丞相》写景句如何反映出作者自负不平的心态理解得更加透彻,对“欲济”“羡鱼”的寓意记忆会更加深刻。同样,结合李白的性格、白居易年少的清贫、范仲淹的志向,再讲解其诗词,必能使教师讲得不累,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

二、注意教学重点,避免节外生枝。诗词作者的生平、思想、志向、趣闻等等是多方面的,讲解诗词时,应紧扣该诗词主旨对上述材料进行筛选(即“巧借”),且要适可而止,不能离开诗词教学,变成纯粹的讲故事。

三、教师所引材料必须准确无误。无案可稽的趣闻也可用用,以增强趣味性,但应向学生说明这不是史实。否则不仅达不到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的目的,反而误导了学生。

四、语言要通俗易懂。笔者称其为“´话´诗词”,意义即在于此。整个教学过程应尽力避免生搬硬套,要讲得浅显易懂,活泼生动。

“巧借作者生平´话´诗词”,笔者认为很适合初中的诗词教学,理由有三:

一、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灌”,学生背,应试教育使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里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让每位学生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段话中有几个

关键词 语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体验”、“领悟”、“评价”,这几个词主要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让所有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笔者认为,要理解古诗,必须做到了解诗人的生平与经历。因每个诗人所处的时代与人生的经历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如《观沧海》一诗中,如果了解作者曹操的生平与经历,我们自然就会理解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作者想统一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在诗词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经典名句,而且要让学生具有初步的鉴赏诗词的能力,能欣赏诗词的美。如果不让学生对与该诗词有关的文学知识有所了解,要达到上述目的,无异于纸上谈兵。

二、有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相当一部分的教师认为,在古代诗词教学中只要“扫清字词障碍”,会翻译诗句大意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因而将教学目标归位于识记的等级上。事实上,这是对古代诗词教学功能认识的片面化,简单化,它只是着眼于某种狭窄的语言因素和知识因素,而忽视了思维因素与情感因素,影响了古典诗歌鉴赏教学整体意义的挖掘,他必然造成古典诗歌鉴赏教学中学生枯燥化和低效化。要提高初中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不在课本外、课堂外获取知识,那是无法想象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养成课外探究学习诗词的习惯,就得先让他们对文学感兴趣,而教师“巧借作者生平´话´诗词”就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三、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在引用材料时,想要做到准确无误,语言通俗易懂,不下一番苦功是难以如愿的。教师要钻研,要思考,无形中知识就得以巩固,也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当然,诗词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笔者在此仅提一法,旨在抛砖引玉。而且,拙见中不足、不当之处,尚需大方之家指正。

参考文献

[1]陈国仁.为诗歌教学插上读写双翅--初中古典诗歌教学初探[J].魅力中国,2009,(29).

[2]周晓燕.关注诗词教学呵护学生性灵--关于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思考[J].教育艺术,2007,(11).

第9篇:初中语文古诗教案范文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其产生的各个时代,始终具有可操作的实践性、实用性的原初态特质,本来就是活性地存在于各自的朝代的。相当部分的文学体裁和作品原本是活性地存在于生活中、舞台上的,与现实生活舞台,以及歌、舞、戏剧等艺术舞台表演密不可分,很多体裁本身就存在于生活舞台中,强烈地体现着它实践性、实用性的原初态特质。中国古代文学诗性系统的文体始终与音乐、舞蹈、日常运用等密不可分,体现着可操作的实践性、实用性的原初态特质。诗、乐、舞三位一体,本来也是世界各民族早期广泛存在的文艺现象。《诗经》的三大类作品《风》《雅》《颂》既是作品的产生地域、作者群体和内容题材、使用功能的分类,也是音乐体裁、风格、使用功能的分类,其中的国风和大部分小雅来源于民间,大多数是用于歌唱、演奏,或者作为舞蹈的配曲。大雅作为朝堂之乐,也多与音乐、舞蹈、政治功能有关;三颂作为庙堂之音,更是离不开音乐,离不开宗庙祭祀的实用功能,而以活性特点实时传播于世间,就像今天的流行歌曲,而且各有其实用价值。《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1]而《墨子•公孟第四十八》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2]意谓《诗》三百余篇,均可诵咏、用乐器演奏、歌唱、伴舞。《史记•孔子世家》又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3]而楚辞起源于民间,与楚地流行民谣息息相关。也有其实践性的活性特点和实用功能。《离骚》《九章》还带有音乐的痕迹。而《九歌》根据王逸在《楚辞章句》里说:“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舞鼓,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苦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王逸:《楚辞章句》)[4]孔子教育儿子孔鲤的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以及孔子说的:“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又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5]这些足见《诗经》的实践性、应用性的特质。先秦政治、外交场合流行的“赋诗”言志的习惯,还有《雅》《颂》在朝堂和庙堂的实用特点,以及统治者采集或者创作《风》《雅》《颂》,以探查民情民意,都说明《诗经》可操作性的实践性、实用性。可见楚辞和诗经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点是一致的。这是中国古典诗性文体的两大源头,此后的中国诗体文学始终与乐舞关系密切,始终具有实践性、应用性的特质。汉乐府与南北朝乐府,以及魏晋诗人的拟乐府,干脆在体裁的名称上就标明与音乐的关系。既然离不开音乐,那就要歌唱,所以曹操的《观沧海》和《龟虽寿》诗都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从《汉书•艺文志》对乐府采集目的的记载“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6]可知实践性、应用性、可操作性的特质。

唐诗相当部分是可以唱和作为舞蹈的伴奏音乐的。“旗亭赌胜”(也叫“旗亭画壁”)[7]故事中,梨园弟子歌唱王之涣、王昌龄、高适的诗作,就是唐诗与艺术结合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最好例证。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作为唱本习惯叫《阳关曲》或《渭城曲》,或者《阳关三叠》,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流行金曲。词在唐代产生于民间时,就是用于歌唱的,当然也可以用于伴舞、演奏。“曲子词”的名称明确地标识着它的原初态的音乐性特质。词是伴随着隋唐以来燕乐的流行而产生的,没有燕乐也就没有词。词的创作,叫做“填词”,或者“倚声填词”,就是依据各词牌所固有的乐曲去填写唱词。所以,词家也叫“倚声家”。直至发展到宋词,仍然多是用于演唱、演奏、伴舞的。所以,姜夔身列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和大词家的双重身份,也就不奇怪了。而他和其他词家不同的是,他能够“自度曲”,即作曲。可见词的音乐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极强。往后的元散曲、明清民歌等等,原本就是可以用于歌唱、演奏的。唐代的“俗讲”和“变文”本是用于宣传佛经教义的,又说又唱,音乐性和实用性、实践性极强。传统戏曲剧目大都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国古代没有话剧,都是类似于西方歌剧的戏曲,都是必须演唱着表演的,音乐的成分比重很大。可见古代戏曲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极强。中国古典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代被看做生活的实录,哪怕是志怪小说,像《搜神记》的作者干宝在序里都说,要以他记录的所谓事实,来“发明神道之不诬”:“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讥谤。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陷也”[8]。可见魏晋南北朝时代小说的实用性。中国古典小说在话本时代,以及以后相当长时间里,那是直接面对听众的表演,实践性极强。中国古典散文中的书信、奏疏、序跋、赠序、游说辩论之文、日记、哀诔之作等等也是具备浓重的实践性、实用性色彩的。李斯的《谏逐客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诸葛亮的《出师表》、晁错《论贵粟疏》、贾谊《论积贮疏》和《陈政事疏》、辛弃疾的《美芹十论》等等作品就是典型代表。至于诗词的用于纪实、托请、唱和、赠答,甚至代替书信的功能,则其实用性、实践性的色彩是始终一致的。

二、古代文学类课程基于实践性、实用性的原初态特质的教改

可操作的实践性、实用性是中国古代文学始终如一的特质,而今天的古代文学类课程,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赏析、大学语文的古代文学作品部分等课程,往往忽略中国古代文学原初态的活性特质,仅仅把作品当作静态的文献来讲析,使得古代文学的原初态特征越来越远去,青年学子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这主要是因为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存在一定的问题。目前,通行的古代文学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定位于古代文学知识的习得,一定的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而其中的知识的习得的定位排在首位,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由此,带来的教学方式,主要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几乎是单向度的满堂灌式的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参与动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很少。这很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可操作性的实践性、实用性特质的理解。而且,仅仅把中国古代文学当作静态的文献来讲析,有悖于古代文学活性的特质,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古代文学教学目标、尤其是培养学生实践性能力的目标的实现。因此把中国古代文学经典诵、唱、演引入课程实训环节,体现其原初态的可操作的实践性、实用性,是回归古代文学原初态、激发兴趣促进学习的有效途径。课题组在中国古代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活动中,坚持实践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的“诵、唱、演”的立体化实训的新教学模式。根据文献检索,国内各高校在古代文学教学研究和实践方面,尚少有学校自觉地把刚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规定: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加强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基地建设……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国家语委等六部委于2008年3月27日,特别颁布了《关于以传统节日为主题开展经典诵读和诗词歌赋创作活动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于2008年7月24日也颁布了《关于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和中华赞•诗词歌赋创作征集等活动的通知》(教语用厅〔2008〕1号)。此后,包括广西在内的多个省市区也颁发了相应的文件。《纲要》出台后的数年,多部委联合举办了系列的“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包括广西在内的多个省市区、高校也举办了年度化的类似活动。因此,古代文学教学也应与时俱进,根据《纲要》和相关部委精神,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这样的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做法,也符合2012年2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最新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规定的,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