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旅游建设方案范文

乡村旅游建设方案精选(九篇)

乡村旅游建设方案

第1篇:乡村旅游建设方案范文

最早的乡村旅游源于19世纪的西欧国家,目前在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道路。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30多年的发展使大陆地区的乡村旅游形成了田园农业、民俗风情、农家乐、古村落等典型的旅游发展模式,近些年火爆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俗又称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以地方性或民族性的乡村民俗、风土人情为核心内容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因其独具特色的异域或异族文化吸引着大量的旅游者进行民俗文化消费,成为我国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民俗文化中藏有丰富的档案资源,历代的档案资料中也有不少有关民风民俗的记载,关注乡村民俗文化是档案部门作为国家文化事业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档案部门参与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重要举措。档案宣传是提高档案工作知名度,增强社会档案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档案宣传工作融入到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中去,是新时期档案部门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创新之举。

一、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

以纯净自然的生态环境、淳朴原生的民风民俗为依托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不仅对我国的旅游产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对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乡村记忆的唤醒与缅怀同样意义非凡。

(一)满足精神需求

旅游休闲,对现代人来说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消费内容,长期生活在钢筋丛林中的都市人面对着每况愈下的生活环境,不断攀升的生活压力,更是向往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休闲生活方式。清新的乡野环境,朴实的乡风民俗,闲适的乡村生活是乡村资源最大的吸引力,其中的文化资源,尤其是丰富多彩的乡村民俗文化更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和核心。

“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需求中最高和最深层的愿望,这种愿望集中表现在旅游者的文化动机和文化倾向上。”乡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承载着民族认同感,乡村民俗中充满情趣的乡土文化艺术,独具一格的乡村民居建筑,富有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等,不仅能够满足旅游者体验农家生活,享受自然风光的休闲度假需求,同时能够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求新,求异,求知”的精神文化需求。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将乡村旅游与乡村民俗紧密结合起来,使游客在欣赏美丽田园风光的同时感受到浓郁的风土人情,让游客亲身体验和寻觅古老的乡村文化与习俗,享受一席原生态的文化盛宴。

(二)发展农村经济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加速新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乡村旅游中那些具有可参与性、可体验性的民俗文化容易引发旅游者的兴趣和爱好,这也是开发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原始动因。

乡村中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历史的积淀,是文化的传承,开发利用这些民俗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是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例如,北京密云县大力发展民俗村旅游,从事民俗旅游的商户2300多户,综合收入1.4亿元,人均收入为开展旅游前的8-10倍;昌平区麻峪房子村在开发民俗旅游前,人均收入不足800元,通过发展民俗旅游,人均收入可达到6000元,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陕西关中地区的袁家村,利用物化民俗中的代表产品,如饮食、服饰、住宅、特产及生产交通工具,打造了一条青砖灰瓦的仿古街道,突出展示关中民间生活形态和传统特色作坊:油坊、布坊、醋坊、茶坊、面坊等,通过几年的发展,袁家村在关中乡村旅游的影响力开始逐渐体现,如今已成为陕西乡土旅游的主要名片之一,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使当地民众多了一条致富路。

(三)传承民俗文化

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和传承的民俗文化浩如烟海,如婚丧嫁娶、泥人、皮影、剪纸、祭祀、年节习俗、礼仪等,它们就像一颗颗明星,闪耀在东方文化的璀璨夜空里。由V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在各个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推动着中华文明不断取得辉煌。藏于民间丰富多彩的优秀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传承弘扬优秀民俗文化,是每个炎黄子孙应担负的责任。“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宝贵的民间民俗文化遗产逐渐被淡忘、被忽略、被毁坏,有的甚至已经灭绝了。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推倒碾碎、老工艺失传掺假,即便是幸存的年画、皮影、剪纸等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

以民俗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旅游,保持和突出了乡村民俗文化韵味,是一种将旅游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民俗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的旅游发展模式,让各地区各民族迥异又精深的民俗文化在每位游客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

(四)唤醒乡村记忆

梁漱溟先生曾说:“原来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和主体的,所有的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法制、礼俗、工商业莫不如是。”记忆中的乡村有欢天喜地的节庆表演,有热闹非凡的庙会集市,有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有不能打破的禁忌规矩,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这些曾经融于血脉的影像却越来越模糊。2014年,山东省正式启动“乡村记忆工程”,通过因地制宜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活态文化特色和群体记忆的文化遗产,彰显山东民俗文化魅力。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发乡村民俗文化旅游,是紧跟国家政策,顺应时展的必要之举。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中“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的民俗风情项目,整修或者仿建的原始民居建筑,富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等,无不唤起游客“回归乡里、落叶归根”的乡土情结。当过往的场景真实的在眼前重现,当遗忘的记忆被唤醒,那么旅游的意义已不仅仅止于休闲娱乐,更多了一份心灵的触动与慰藉。

二、档案部门参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性

2003年作家冯骥才在著作《紧急呼救》里呐喊“每一分钟,我们的田野里、山坳里、深邃的民间里,都有一些民间文化及其遗产死去,都有一些风情独异的古村落转眼不复存在。如果我们不动手去抢救,再过二十年,至少有一半民间文化会化为乌有”。面对着逐渐消亡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档案部门作为历史原始记录的保管者和开发者,有义务也有责任抢救乡村民俗中具有档案性质的部分,为国家保留优秀的传统文化。历代档案机构保存的资料中,也有很多有关民风民俗的记载,对开发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

(一)有利于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

古代档案是历史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是我国几千年文明传承积淀的硕果,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离不开原始的乡村历史资料,而古籍档案中多种多样有关各民族习惯风俗的记载,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民俗资料。如:宋朝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该书详细记载了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的风俗及各种典礼仪式;1920年出版《瑷辉县志》中有边瑾未定稿的《鄂伦春纪事三十韵》,全诗记载了鄂伦春族婚嫁、殡葬、育儿等民俗,是极其难得的了解鄂伦春族的史料;清末民初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沈兆裎为官北方时,创作了很多记叙吉林民俗的诗歌,其中一首描写了东北农村一种名叫“嘎拉哈”的游戏“投壶遗制戏罗丹,兽腕盈堆掷中难。偃仰侧横分胜负,一声帕格众人看”。这些珍贵的档案史料,记载了很多原始的风俗习惯,有一些经过不断的演化流传下来,有一些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挖掘并利用相关档案,不仅能重新找回流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民俗资源,而且提高了乡村旅游中民俗文化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种原生态且具有历史可考性的文化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因素。

(二)有利于开发保存珍贵的民俗档案

那些浩如星辰的民俗文化,若得不到完整的记录与保存,将很快在现实中消逝,保护珍贵的民俗档案,是每一个档案人应有的觉悟。“民俗档案是记录和反映民俗文化及民俗文化保护相关工作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类文献资料,主要内容包括:民俗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材料;民俗的留存状态材料;民俗的标志性物质载体和表现方式材料;民俗文化保护工作的全景式记录及各阶段成果材料等。”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选址一般都是较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民俗文化相对集中,开发者及村民对于民风民俗的挖掘比较完整,为档案部门宣传和保护乡村民俗文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云南红河州“箐口民俗村”,以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红河哈尼梯田为核心资源,实现对遗产的整体和动态保护,民俗村里的资料中心保留着大量哈尼族特色的民俗文化原始资料,而整个“民俗村”本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展馆,记录和展示着哈尼族自身的档案。

(三)有利于提高普通民众的档案意识

档案意识是档案客观现象在人脑中的反映,使人们对那些具有考察利用价值的资料加以保护和开发的意识,社会档案意识的高低影响着档案事业的发展。从古至今,我国政府官方保管利用档案的意识并不薄弱,但对于普通民众尤其是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乡村居民来说,档案是高高在上与自身无关的事物。乡村生活中有大量的档案资料被忽视,那些珍贵的民俗档案仅仅依靠档案人员来保护是远不够的,民俗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守护。乡村旅游因其大的拉动地区经济功能,使得民众具有较高的支持度和强烈的参与意识,因此,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背景下,档案部门进行民俗档案、村级档案等的宣传工作更易得到村民接受和认同。同时,系统、完善的档案工作也是促进乡村旅游的强大推力,譬如浙江省天台县九遮村开展的乡村记忆示范基地,结合九遮村的历史原貌和民俗特色,建设了亚父庙、古民生器具馆、乡贤先贤馆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展示厅,为九遮村的旅游增添了人文气息,游客通过参观,不仅对该地的风土人情有了全面了解,对档案及档案工作也产生了新的认识。

(四)有利于增强档案部门的社会影响

档案部门是社会生活的服务部门,档案工作要想真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更好的发挥服务群众价值,就必须要贴近老百姓的实际生活,融入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与建设,是档案部门增强自身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湖州市逐渐形成了“景区+农家”、“生态+文化”、“农庄+游购”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东衡村的赵孟\专馆和历史文化综合馆,荻港村的荻港名人馆、渔乡风俗馆和农产品展示区,高禹村的室内文化展示馆等,都已成为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的主打产品,呈现出良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双重效益。绍兴县的“越地记忆”档案文化建设工程,充分挖掘各村落的宗族历史、民俗风情,将记忆文化与乡村经济有效对接,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这些成效充分证明了档案部门参与甚至主导乡村文化旅游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不论对于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还是档案事业的推进,都将是有益的尝试。

三、借力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加强档案宣传

档案宣传工作是是公众获取档案信息、加深档案认知的重要方式,是增强全社会档案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档案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当今社会信息数量急剧增长,信息传播手段日益多样便捷,档案宣传应突破传统模式,拓展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增强宣传效果,将档案宣传工作融入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这样的经济项目中,是档案部门树立文化事业单位良好形象的亲民工程,也是档案部门响应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号召的必要举措。

(一)建设乡村记忆基地

乡村记忆是民族的记忆,建设乡村记忆基地是扩大档案宣传力度的重要工程,开展“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建设能够“展示古往今来,感受发展之美;拾掇历史碎片,留存人文之美;构建心灵家园,共享精神之美”。如浙江省平湖市龙萌村“乡村记忆馆”展出了许多从村民手中收集来的实物、照片和文字等具有档案性质的资料,展现了该村旅游节庆、民间技艺、地方民间戏曲等特色,大力弘扬当地优秀历史文化;临安市上田村借助创建乡村记忆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着力宣传特色记忆文化和村落民俗;德清县“和美乡风馆”依托行政村原有的村史、村落文化因素,充分挖掘特色民俗文化,传承民风民俗。

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为档案部门建设乡村记忆基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首先,开发地是该地区特色民俗文化的集中区域,为乡村记忆基地的建设提供了许多优秀资源。其次,乡村旅游会吸引大量游客,以真实的历史素材展现当地民风民俗、人文资源的乡村记忆基地是游客了解村落文化的必游之地。

(二)加强传统媒体建设

档案宣传工作的传统媒体阵地主要指广播、电视、报刊、出版文献等,新媒体的发展使宣传档案的方式有了更多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介的消失,我们在关注新媒体的同时还要加强传统媒体阵地的建设,在新时代给予传统宣传手段新的活力。

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宣传工作,档案部门可以借机联合开发商制作相关宣传片,以真实可靠的档案资源为核心,展现本地区本民族曾经遗忘和得到传承的特色的民俗文化、民间工艺、节庆活动等,既使旅游景区得到全方位展示,又能扩大档案的宣传范围。在旅游区内,可以向游客散发当地民俗资源指南、民俗档案知识手册等简易又有趣的小宣传品,使游客对该地区的风土人情及丰富的文化资源有更为直观的了解,同时加深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认识。还可以依据历史档案资料,编纂与该地区、民族特色有关的刊物,如浙江省磐安县档案局以口述档案的形式,编辑出版了以林宅村历代流传的“大话”为主的故事集――《状元故里的传说》,有效保护了濒临消亡的民间记忆。

(三)利用新型网络媒介

互联网、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的出现,突破了传统媒体宣传影响范围小、形式单一的局面,借助高速准确的网络传播,公众可以及时了解新的档案信息,新媒体的普及便于大众参与交流,增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拓展了档案宣传的途径,提升了档案宣传的效果。

档案网站是宣传档案及档案工作的有效工具,档案部门可以在门户网站上推送参与建设民俗文化旅游的内容,既可以让民众通过丰富的档案史料了解地方特色、民族文化,又可以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让更多人进入实体档案展厅如“乡村记忆基地”参观学习,对档案产生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具有形式简短、方式随意、随时共享的特c,充分利用社交网络是扩大档案宣传的重要途径,如陕西省渭南市档案局自开通“双微”平台以来,转发关注量数以万计,得到了市民群众的热烈反响。档案部门可以结合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开通专门的微博微信平台,及时旅游区民俗文化、人文资源的挖掘、整理情况,还可以设置如:依据档案描述快速找到某处原始遗迹、民俗档案知识小考等趣味性、参与性强的小游戏,使游客在娱乐过程中增加对档案的理解。

(四)微电影里的大世界

“微电影是高科技和互联网发展的产物,由‘碎片化’信息接收方式衍生而来,是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在移动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得到完善的策划和制作体系支持,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短片。”档案部门紧跟时代步伐,也尝试利用微电影的形式进行档案宣传,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寻找逝去的记忆》是全国档案系统中的首部微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揭示了档案在传承历史、维护记忆方面的特殊作用,得到了拍摄人员和观众的诸多好评。

乡村民俗文化中有许多富有趣味的档案素材,如具有地域特色的族谱家谱、少数民族服饰制作记录、乡贤名人的生平档案等。档案部门可以协同开发商、旅游局、文化局等相关部门,以真实档案信息为依托,制作以宣传当地文化特色、展现地区风土人情为核心的精品微电影,并及时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跟进拍摄过程,加强与媒体部门的合作,做到实时宣传。

第2篇:乡村旅游建设方案范文

1.完善旅游规划体系

2020年将继续完善我市旅游规划,引领全域旅游建设,弥补旅游规划缺失问题,首先继续建设相关配套规划、修规,明确我市旅游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布局、发展目标等,推动我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建设。其次是在总体规划引领下编制各景区修建性详规,强化落实。再次,是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编制《休闲度假旅游专项规划》、《旅游营销专项规划》、《文化旅游商品专项规划》《四条旅游景观带规划》等旅游专项规划。与蒙方沟通,早日争取《阿尔山中蒙边境跨境旅游合作区专项规划》获得蒙方批复。

2.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在新全域旅游评审细则整理的报告提交盟局的审核结果出炉后,根据审核结果进行具有针对性地改善措施。继续推进建立向上沟通汇报工作机制,及时了解上级部门关于创建工作的最新信息和动态,做到高标准、高效率创建,并将进展情况及时向上汇报;推进多规合一的全域旅游规划改革创新,编制旅游总体规划;建立创建档案,及时收集整理材料并定期进行自检打分,稳步推进创建工作;积极引进涉旅大企业大项目、寻求高端旅游产品支撑、引入高端旅游人才的智力支撑;加大旅游投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特别针对薄弱的旅游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积极争取各渠道资金支持。同时完善阿尔山冬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冬季旅游产品、游乐项目。加大冰雪旅游项目招商力度。

3.推动旅游项目建设

一是编制更多、更新的旅游项目简介、建议书、可研等,做好项目储备,充实旅游项目库。时时关注旅游项目政策,把握时机,通过积极争取自治区旅游发展资金推进各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启动金江沟、银江沟温泉景区开发项目、品牌酒店项目和中、大型旅游娱乐项目。做好自治区优先发展的旅游集聚区。

二是继续跟进向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帮扶的相关旅游扶贫项目、游客中心等项目,争取项目资金落到实处。

三是推动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如金哈达沿线旅游标识系统、旅游厕所建设及旅游小镇项目等。

四是进一步加强工程档案档案;完善项目工程手续;形成工程建设流程档案。

4.乡村旅游及旅游扶贫

一是为抓实旅游扶贫,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根据我市脱贫攻坚指挥部要求,编写阿尔山市旅游局2020年脱贫攻坚工作方案。

二是制定乡村旅游规划及旅游扶贫方案。在国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引领下,在全盟乡村旅游发展方案的引领下,开展乡村旅游工作,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旅游接待户推荐申报自治区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通过创建过程,完善建设、规范服务。并借助北京市东城区对口帮扶机会,将我市旅游扶贫项目上报政府,做好旅游富民工程。

三是继续跟进国家旅游局对“阿尔山村、伊尔施村、林俗村、五岔沟村、蛤蟆沟村、西口村”等贫困村建设六个一扶贫工程,即每个扶贫村建设一处停车场、一处游客服务中心、一处星级旅游厕所、一个旅游购物点、一套旅游标识系统和一处乡村医疗救助站,创造良好的乡村旅游环境,提升乡村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向上争取国家扶贫资金,确定扶贫项目,让扶贫资金能真正发挥富民作用。

5.景区质量提升

第3篇:乡村旅游建设方案范文

乡村是我国贫困人口聚集区,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部门联合了《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乡村以旅游为突破口,通过利用资源和文化特色打造精品乡村旅游品牌,势必能形成持久高效的精准扶贫产业模式。乡村旅游是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在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指导下,高校应积极适应产模式变化,为富民扶贫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培养专业、适用的旅游人才,助推扶贫攻坚工作的深入和稳定开展。

一、乡村旅游概念

乡村旅游是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发展成熟的旅游模式,目前人们对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尚没有统一认识。总结乡村旅游的共性特征,可以将乡村旅游界定为:以城市以外的乡村地区为旅游活动场所,以农业资源为核心形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并以此为旅游吸引物招揽游客的旅游活动。这里关于乡村旅游的定义包括广义概念上的农业资源,既涵盖农、林、牧、副、渔五大产业的相关内容,并不只局限于狭义上的种植农业,但排除在城市内的农业旅游活动项目,例如: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城市中打造的现代农业观光产业等。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应该在乡村旅游概念界定范围内,为农村富民扶贫工程做好人才保证,通过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农村地区旅游扶贫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旅游业处于发展变革时期,乡村旅游起步更晚,乡村旅游专业方向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尚不成熟。独立学院虽起步较晚,办学件条件与传统大学相比有客观的差距,但独立学院可以结合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地域优势,利用自身办学机制灵活、办学模式易于创新等特点,准确定位,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特色乡村旅游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我国高等院校及学术界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这一概念,1998年周远清教授将此概念界定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手段”。现笔者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几方面探索独立学院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一)乡村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对乡村旅游的认识不足,对自身资源特征、文化特色理解、研究、开发不够深入,所以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普遍趋同,没有突出地方个性化特点。再者经营者以乡村本土农户为主,缺乏旅游市场环境、地方文化特色,没有深入了解旅游消费者心理,也缺乏活动、产品设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也使乡村旅游呈现为“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等简单形式。独立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上一定要针对乡村旅游发展中急需的人才结构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目标应界定为:结合地方特色,培养拥有深入农村、服务基层的大局意识,具有互联网及生态环保思维,掌握旅游、民俗文化、农业(农林牧副渔)、经营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以及规划开发、经营管理、设计和创新等技能,并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富民扶贫乡村旅游产业中从事与旅游相关的开发、设计、创新及经营管理等活动的应用型人才。

(二)任务版块+学科版块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方法

首先,课程设置,独立学院要在学校总体发展定位的基础上,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系统地进行课程设置。我国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课程设置既要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渗透,更要注重应用型实践技能的培养训练,并需适当加大实践性课程课时比率,使学生扎实掌握乡村旅游实践活动中所需的应用性技能,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以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为依据进行课程设置。乡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在高等教育专业建设方面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十分有限,所以在课程设置中要探索以产业结构发展需求、岗位素质要求为依据,结合学科本身的逻辑结构特点,系统地建设课程项目。再次,要结合与乡村旅游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旅游管理是一门交叉学科,乡村旅游是旅游专业与更多元化的专业领域交叉发展的探索结果,所以在课程设置中不仅要考虑不同学科课程体系自身的完整性,而且还要充分研究独立学科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融合性。可以采用“任务版块+学科版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设置。即将乡村旅游项目从开发建设到开业运营的全过程解剖为不同任务版块,以解剖后任务板块对专业人才能力素养的要求和学科特点为依据细化课程设置。例如:将乡村旅游项目划分为资源开发建设、项目活动设计、和运营管理三大板块,每个版块对人才能力素养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旅游管理、农业、民俗文化等专业领域。(1)结合学科版块和任务版块的特点,课程可以被细化为乡村旅游规划开发、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游居环境设计(包括村落、景区、游览通道、住宿餐饮和建筑等)、体验游乐项目设计、旅游产品设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旅游互联网技术应用、旅游安全、服务技能与素养等课程板块;(2)独立学院可以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地域特点开设农业经济、农业生态、动植物学及种植养殖生产实践等课程版块;(3)为突出乡村旅游的地方文化特色,独立学院可以开设民俗礼仪、历史文化、民间艺术、地方风物和风味饮食等课程板块;(4)独立学院可结合各个知识板块开设相应的成功案例实地研究与考察课程,最大限度地实现应用型人才与产业发展的近距离对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适应性。独立学院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还要合理分配实用性技术能力能课程和理论知识课程的比率,同时还要注意各任务版块在保持各自专业知识体系相对完整性的同时不能相互独立,要以服务于乡村旅游实践为纽带,使各任务板块彼此衔接。

(三)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条件

独立学院应在实践性、创新性教学理念指导下,为培养应用型乡村旅游人才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1.构建实践性、创新性师资队伍。拥有教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教学团队的构成要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独立学院在建设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要打破常规高校教师招聘条件,不能仅以学历和学术背景作为选拔条件,还要把行业背景、从业经验作为重要聘依据,组成一支学术背景深厚、从业资历和技术能力精湛的实践性教学团队。另外,长时间的教学工作会让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专业能力落后于行业发展水平,因此要构建一支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的教学团队,还必须创新教师团队的管理方式。要求教师完成一定量的行业实践工作任务,并以量化的形式考核其实际工作业绩。例如:要求教师参与完成一定数量的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设计工作,也可以要求教师参与完成不少于规定量的经营、管理、服务工作任务,将教师在实践中完成的工作量和创造的行业经济效益作为考核的标准,以及评价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准。通过这种方式推动教师团队不断地在实践中深化、创新应用型教学模式,从而为培养应用型乡村旅游人才创造良好的师资条件。2.构建有利于培养实践型乡村旅游人才的教学环境。从物理环境看,由于独立学院建设发展以自筹自己方式为主,所以在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过程中,其仅靠校内模拟实训教学条件是无法实现实践性、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要跳出常规的校内教学模式,与乡村旅游相关的规划、开发、建设单位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运营单位结成人才培养共同体,将相应课程的课堂教学放在行业实践工作环境中进行,利用行业内部领先的信息、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长板,补自己的短板,为乡村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先进的教学环境,并打通校企相互输送专业人才的双向通道。从心理环境看,独立学院不仅要通过职业道德和职业心理疏导等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而且还要通过专业教师团队和行业专家良好的专业素质能力营造良好的专业风貌,通过成功的职业发展案例引导学生树立职业信心,通过成功的乡村旅游项目实例使学生获得职业成就感。独立学院要克服资金、制度等困难,灵活、主动地调动广泛的社会力量,集全社会优势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于自身,为富民扶贫的乡村旅游工程培养具有实践性、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

(四)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要想为富民扶贫工程培养乡村旅游应用型人才,就要为乡村旅游业发展各环节培养一线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独立院校除了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外,更要使学生具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行业资历。要想做到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打破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收听的传统讲授教学模式,要以调动学生自发思考、研究、参与实践为教学方针,以引导、评价、提出改进建议为己任,把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作为教学宗旨,全面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比如,独立学院可以利用广泛的行业合作教学环境和灵活机动的教学机制,采取以乡村旅游实地环境为课堂的参观调查教学法和现场教学法,以参与乡村旅游项目为核心的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典型乡村旅游案例为核心的头脑风暴式的讨论教学法等。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每学期留出一定的课时,安排学生参与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衔接的专业见习。在全部教学任务结束后,安排学生进入乡村旅游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轮岗实习,让学生在校外实践教学方法中丰富实战经验,提升职业素养。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虽然我国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更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但在实践教学中,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还是不能得到普遍、高效的应用。这与现有教材编写的结构思路、学生学习的态度兴趣、课堂教学的组织引导、教师教学评价考核标准以及实践教学条件的有限都有着一定的联系。因此,独立学院要实现教学方法的根本转变还要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考评体系和学生的评价、考核体系等方面着手,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理念。在传统教学方法的转变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比如,缺乏经典的乡村旅游案例教材,使得案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遇到案例不经典甚或不足的尴尬教学境地,在教学过程中对案例的剖析和解读也不够全面、深入,这客观上限制了该教学方法的有效开展。再比如,独立学院很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实行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但教学检查却以教师讲课内容的深度、广度,教师语言的运用,教态礼仪、板书,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等为主要考核指标;对学生的考核也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实践有效性的长效考核机制,这客观上约束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性、创新性教学方法的发展改革。独立学院必须从实践性、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理念出发,进行教学方法改革,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出有经验、有思想、懂技术、敢创新的实用型乡村旅游人才。

(五)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教学评价是检查人才培养效果的有效方式,对于应用型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相关人员需要在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过程中对其不断进行完善。1.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本身优劣的评价,要通过校内校外双向评价的方式进行。首先,检验应用型乡村旅游培养模式是否实用,最好的方式是看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是否能够适应行业人才发展的需要。独立学院要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的方式,对产业内部的企事业单位进行及时、系统、科学的调查研究工作,搜集他们对于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信息,分析目前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的优势和不足,并通过调查掌握行业前沿所需要的最新知识和能力素养,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总结,指导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调整和创新,保证人才培养模式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此外,教师还要对校内人才培养对象——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从学习角度评价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从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向毕业生调查所学知识技能对工作岗位的适应程度,从而对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提出改进性意见和建议。2.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采用学生职业能力双认证和教师综合评价的方法。可以从学生学习业绩和教师教学成效两方面进行评价。因为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也要通过学生的质量体现出来,所以,学生的培养效果是主要的评价方面。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效果的评价,可以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中的一项,但要突出“应用型”人才的特点,必须把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评价作为重要的标准。因此,教师应在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通过两个职业能力认证(即“1”个乡村旅游旅游从业资格认证和“1”个乡村旅游从业经验认证。),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素养。其中,乡村旅游从业经验认证要求独立学院与企事业开展管培生计划,学生进入合作单位,在规定的实习期间内,由校企双方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工作业绩考核,并组织专业职业能力考试,按成绩划分职业晋升等级,等级越高,培养效果越好。把学生所获取的具有实践含金量的专业资格证书和从业经验认证按数量和等级量化,作为学生培养效果的评价标准,有利于进一步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的落实。对于教师教学成效的评价要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综合评价。可以从学生取得业绩的高低、就业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于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职业实践能力和学术能力也要适当分配比率,将之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因子。

三、结语

第4篇:乡村旅游建设方案范文

一、发展状况

(一)优势分析

第一,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交通条件,沈阳作为东北地区的中心城市,地处东北经济区、东北亚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三大经济区域的交叉点,拥有“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民用航空港、铁路编组站。第二,良好的自然生态景观和优质的资源条件。沈阳属于温带季风性气候,阳光充足土壤肥沃适合农耕生产,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第三,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沈阳作为辽宁省的政治经济中心,各项指标都排在辽宁省的前列,数据显示2015年沈阳市GDP达7315.2亿元,同比增长10.1%,名列省会城市第7位。

(二)劣势分析

第一,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科学合理规划。沈阳乡村旅游大多是在当地自然山水田园风光的基础上进行简单开发;农村配套设施不完善,个别景点交通不便;农村的卫生环境较差;乡村旅游景点宣传推广以及产品营销薄弱,很难长久大量地吸引游客。第二,开发项目雷同,重复消费率低。沈阳乡村旅游产品单一,采摘类项目20余家,但是此项目缺乏特色档次不高,游客不会到同类型旅游地多次消费,因此对乡村旅游项目个性化开发是迫切该解决的问题。第三,营销宣传不到位,旅游地知名度低。旅游经营单位没有对全村制定明确的营销计划,缺乏科学包装策划方案;政府机关对沈阳市乡村旅游的营销宣传投入低,媒体宣传力度小。

(三)机遇分析

第一,政府加大支持力度。2016年政府为发展乡村旅游提出四种规划方案,对乡村环境的治理、基础设施的建设、聘请专家提供智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打造乡村旅游品牌等内容落实到实处,为沈阳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新契机。第二,新休假制度提出,居民闲暇时间增多。政府为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将带薪休假制度与2.5天小长假纳入各地政府议事日程上,带薪假期正式提出为居民提供了更多闲暇时间,乡村旅游会成为旅游者近郊游的首选。第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政府利用惠农资金,建设富民工程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和改善乡村基础设施起到促进作用,进而带动旅游业发展。

(四)挑战分析

第一,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沈阳乡村旅游发展会受到同类别的乡村旅游景区的“形象遮蔽”。近年来,辽宁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号召,同类型产品日益增多,因此如何避免与其他城市恶性竞争,与其他旅游景区互利共赢将成为沈阳发展乡村旅游的重大挑战。第二,游客对乡村旅游需求差异化。传统“农家乐”模式已不能满足游客对于个性化追求,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到了生命周期中的衰退阶段,如何提供全新全异的旅游产品是现阶段发展乡村旅游的挑战。

二、沈阳可持续发展对策

(一)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乡村旅游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利益关系复杂涉及村集体、外来投资者、本地村民、国家所有资源的管理代表――各级政府机关,项目的论证规划,开发的指导,协调管理,需要具有相当权威、资源、能力的人来完成。因此政府要按照“因地制宜”原则,重点指导并建设不同特色类型的乡村旅游村镇,并打造“乡村旅游示范村”;根据考核标准,设定星级旅游示范点或示范户。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对人才培养是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既需要吸引高水平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加入,也需要提高当地农民及从业人员的服务素质。第一,鼓励沈阳当地相关专业的大学生来到当地创业发展;第二,以沈阳各大高校为平台,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来此地走访调研,为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可行性方案;第三,提供培训机会,派出一批愿意学习提高自己的个体经营者,通过外出学习、参观访问等方式,提高自身以及整个队伍的管理服务水平。

(三)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拓宽营销渠道,提高旅游知名度。

为打造沈阳乡村旅游品牌,必须要挖掘当地区民族的优秀的民俗文化,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出高质量的乡村旅游产品,如: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求知实践型、认养果园菜园家畜专项型等。除此之外,乡村旅游企业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制定整体的营销计划,开发创新产品形式、制定合理的价格、拓宽销售渠道、适时进行促销,将当地的旅游产品推广出去。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电台,微信微博,旅游APP等成本较低的方式进行宣传推广,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行之有效的提高当地旅游的知名度。

三、结语

第5篇:乡村旅游建设方案范文

一、活动目标

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工负责、综合提升”的方针,坚持发展与规范、治标与治本、专项整改与综合提升相结合,通过行业标准的宣传贯彻、规范管理和人员培训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全面推进我区乡村旅游品质有效提升。

二、主要任务

㈠进一步完善旅游交通配套设施

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制定有效措施,重点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建设,特别加强新兴旅游点道路基础建设、路面管控和交通管理,科学调度、合理安排,确保交通舒畅。推进旅游村镇街道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乡村旅游点标牌、标识规范设置,完善、规范各主干线、支线公路路口醒目导向标志。

㈡进一步完善旅游接待功能设施

⒈经营手续:各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和农家乐经营户应办齐相关证照,禁止无证无照对外营业。

⒉住宿设施:客房内配套设施与用具配备齐全,住宿床位与接待游客数量相适应,装修良好,照明充足,床位数充足,配有相应的卫生设备,备齐备足客用品,客用品实行一客一换。

⒊餐饮设施:餐饮设施与整体环境相协调。餐饮服务设施规模与接待游客数量相适应,满足游客要求。餐饮场所符合GB16153的规定。设施设备完好,提供当地特色菜肴。

⒋卫生设施:公共厕所布局合理,数量能满足需要,标识醒目美观且有防滑设施,建筑造型生态化。所有厕所具备水冲、盥洗、通风设备,并保持完好,设备与卫生符合GB/T18973的要求。垃圾清扫及时,日产日清。有消除老鼠、蟑螂、苍蝇及其他有害昆虫和卫生消毒设施和制度。

⒌旅游购物:购物场所布局合理,建筑造型、色彩、材质有特色,与环境协调。购物摊点证照齐全,管理有序,无围追兜售、强买强卖现象。旅游商品有地方特色,且有数量充足的自产农副产品。

㈢进一步建立健全安全制度

健全安全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开展安全检查,建立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监督和及时汇报制度。消防、防盗、救护等各项安全设备安全可靠,按规定进行定期检查,严禁使用有安全隐患的安全设施、设备。危险地段警示标志醒目,防护设施齐备、有效。

㈣进一步强化乡村旅游培训制度

全面推广《旅游专业村标准》、《农家乐(乡村酒店)服务质量标准》和《市乡村旅游服务规范》,举办乡村旅游专业培训班,加强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系列服务标准规范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水平。

三、时间步骤

活动时间4月10日—9月10日,具体步骤安排如下:

㈠调查摸底(完成时限:4月30日前)

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各乡镇对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和农家乐经营户的基本情况及卫生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排污许可证、消防安全检查意见书、备案登记证等持证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㈡重点整治(完成时限:7月31日前)

对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和农家乐经营户开展联合大检查活动。对无证照经营但符合证照办理条件的经营户,主管部门应责令限期办理,拒不办理的应禁止营业;对不符合证照办理条件的无证照经营户,应禁止营业;对环境保护和食品卫生不达标、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等问题的经营户,要责令限期整改,拒不整改的要严肃处理。依据《安徽省农家乐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对星级农家乐开展复核评定工作,对不达标的星级农家乐,应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将实行降星或摘牌。(责任单位:区旅游、卫生、药监、工商、税务、环保、消防、公安等主管部门,各乡镇人民政府)

㈢完善提升(完成时限:8月31日前)

在第二阶段重点整治的基础上,各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档案资料,确定重点监督对象,加强跟踪督查和服务,确保星级农家乐、乡村酒店办齐相关证照,杜绝无证无照对外营业。同时,各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强相关行业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帮助经营户不断提高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责任单位:区旅游、卫生、药监、工商、税务、环保、消防、公安等主管部门)

四、工作要求

㈠各地、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活动,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并且要明确责任人,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第6篇:乡村旅游建设方案范文

关键词:黄山店村;乡村旅游;特色;新农村社区;乡村性

中图分类号:Tu98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086-05

1 研究背景

推动乡村地区的发展、促进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已成为近年来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06年北京市委市政府颁布了《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并在随后的5年中在市域范围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新农村建设,完成了涉及3800多个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1-3]在新农村建设工作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各界学者也对一些问题进行了剖析,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新农村建设必须与乡村地区传统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在确保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引进新产业,充分发掘自身资源潜力,走特色发展的道路。二是提高新型社区营造的质量,特别是在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尊重村民的意愿,体现本土特色,以创造富有特色的、适应当地居民居住习惯的人居环境。

从地理环境来看,北京西北部均为山脉,呈半圆形大山弯形状向东南方向展开,形成西北山地东南平原的格局。近年来,各郊县平原地区城市化进程迅速,较多村落已融入城市经济社会活动,而广大山区村落零星分布于山沟、河谷地带,社会经济水平发展大大滞后,成为新一阶段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关注对象。

针对这一现状,山区村落较多的门头沟区在总结借鉴其他区县发展经济成功模式的基础上,于2007年率先提出了发展“沟域经济”的思路与理念。2009年7月20日,市委书记刘淇肯定了这一模式的价值,明确指出“沟域经济”是在北京大都市经济圈发展推动下形成的外延式或需求拉动式的注重生态效应的特色经济模式,总体发展策略应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龙头,打造统一规划、形式多样、产业融合、集约经营、规模适度、特色鲜明的产业经济带,实现山区发展与农民致富的一种经济形态。[4]因此,推动“沟域经济”发展已成为新时期京郊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山店村属于京郊典型的浅山型村落,位于瓦井河河谷两岸的台地上,位于北京中心城区西南60km,距离房山新城中心25km左右(图1-2)。该地区现有村民565户,住宅大多为传统的独门独院形式,建造质量不佳,约有75%的房屋已出现了破损(图3-4)。由于耕地的严重不足,在过去十多年中该村的经济收入和劳动力就业主要依靠附近山体,例如石灰石开采、运输以及村办水泥厂的生产等,对生态环境破坏十分严重。近年来,随着对房山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定位的深化落实,原有乡村经济依托的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必须逐步退出生产。在《周口店镇域总体规划》中,黄山店村被列为“保留发展型”村庄,于2011年起利用原有村址用地,进行新型乡村旅游产业培育、居民点整合重建和社会配套设施完善等建设。这一任务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两大方面:一是,如何因地制宜,充分发掘自身特点,在京郊乡村旅游已充分发展的情况下占有一席之地?二是,如何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处理好乡村旅游发展与新社区建设的关系,合理化解二者可能产生的矛盾,实现相互促进和支持?本文的研究即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

2 京郊乡村旅游的现状与出路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背景,以乡村风光、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活为吸引物而进行的观光、休闲、体验性的旅游活动。包括乡村农业观光旅游,又包括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自然生态旅游等多方面,是一项区别于城市旅游,具有地域性、乡土性和综合性的新型旅游业。[7-8]

近年来,北京市郊的山区乡村旅游发展已成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领头羊。在相当多的成功案例中,由于旅游业与当地农业、民俗文化活动紧密结合,乡村旅游产业还发挥了乘数效应和拉动功能,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建立起了“旅-农-工-贸联动发展”的模式。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弊端。[9-15]

其一,乡村旅游的产品类型特色不鲜明,主要表现在形式单一,内容简单。从京郊乡村旅游现有的开况来看,绝大多数都采取了“农家乐”形式,即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景”为主题,旅游产品不外乎蔬菜水果采摘、野菜品尝、垂钓、烧烤、农家宴、游戏等常规项目,产品之间差异极小,个性不突出。这种简单的旅游开发模式,既不能体现各村落的地域环境特色,也不能满足现代城市游客的个性化需求,难以给游客形成深刻的印象,直接导致了游客在乡村逗留时间短,消费较低的现象,重游率也普遍较低。

其二,山区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有限,接待方式单一,普遍缺乏接待度假类游客的能力。从近年来北京的旅游市场来看,结合度假、康体、会议等活动展开的新兴旅游类型增长速度最快,且在较高端旅游市场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份额。而当前这部分旅游需求主要由统一规划建设的度假村接待,各山区村落开发的乡村旅游在配套设施和管理服务水平上均无法达标,容纳这部分客源。只有在开发经营水平较高的爨底下和遥桥峪这类古文化村落,以其独特的建筑环境风貌和本土文化遗存吸引了一部分以艺术采风和文化体验为目的的度假型游客。

其三,京郊乡村旅游季节性峰谷过于明显。由于旅游项目开发的不充分,现有乡村旅游活动对气候依赖极大,高度集中在春末、夏季和秋季,每年的淡季占一半左右的时间。在旺季,游客密度过大不仅降低了旅游接待的服务质量和自然景点的观赏质量,同时对环境破坏也较为严重。而旺季一过,游客寥寥,大量旅游接待设施闲置,乡村旅游不得不陷入停滞。

面对这些困境,京郊山区乡村旅游做出了一系列改变,试图告别“千城一面”的单调模式,转向特色化和规范化发展的道路。2009年以来,北京市推出了五种较为成功的特色沟域乡村旅游模式,分别是:1)密云汤河沟域的“紫海香堤”模式,以文化创意旅游为特色;2)怀柔雁栖镇神堂峪的“虹鳟鱼一条沟”模式,以垂钓等康体活动为特色;3)房山十渡的“山水文化休闲走廊”模式,以自然山水游赏为特色;4)延庆的“百里山水画廊”模式,以生态农业观光体验为特色;5)门头沟妙峰山沟域模式,以宗教寺庙和革命遗迹旅游为特色。2010年4月北京市旅游局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旅游八种新业态,包括“国际驿站、采摘篱园、乡村酒店、养生山吧、休闲农庄、生态渔村、山水人家、民族风苑”等,推动乡村旅游向总体规范化,个别差异化方向发展。[5-6]具体的操作原则包括如下三方面:

首先,充分挖掘本村特色旅游资源,注入文化内涵,设计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体验主题,吸引游客全身心体验乡村生活与文化风俗,从而获得身心满足并获得独特感知和记忆过程的旅游经历,以最大限度地延长游客的游览时间,增加重游意愿。

其次,准确把握市场定位,了解游客市场动机,满足不同年龄、阶层、知识水平和经历的游客团体的不同需求。

其三,努力实现旅游产品的多元化,降低旅游客源的季节性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一方面应开发受季节影响较少的核心稳定的旅游产品,另一方面合理利用“时间差”有侧重的安排各季节的特色体验项目,确保四季游客络绎不绝,增强区域持久的活力。

3 黄山店村旅游特色发掘与发展策略

旅游特色的发掘必须基于对本地旅游资源的充分利用。就一般乡村旅游来说,值得关注的资源范围很广,既包括农村土地、山林、房屋、果园、池塘、农产品等有形资源,也包括农村风土人情、农耕文化、农业生态环境等无形资源。旅游开发的过程,就是对这些有形和无形资源加以整合,赋予新的内涵,制订使其适应市场需求的营销策略。根据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PT2260),黄山店村域及周边范围内,各类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可概括为如表1。

根据表1反映的黄山店村的旅游资源的类型,黄山店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拥有两方面的先天优势。

一是具有无法复制的高水平特色资源。从周边环境来看,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是世界上最丰富、最系统、最有价值的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198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 (VI)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每年这里都吸引来自全世界各地的游客进行探索型和科考型的特色旅游,也接待大量中小学生进行考察学习。黄山店村距离其仅有25分钟车程,既可以利用该景点的吸引力,作为其接待基地;又可以发挥其辐射力,挖掘文化内涵,结合黄山店现状,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作为周口店猿人遗址的附属景点。从自身资源来看,黄山店村域范围内岩石种类丰富:包括了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的大面积石灰岩,石炭纪、二叠纪等砂面岩及少量灰绿岩。这些岩石一方面具有地质考察价值,另一方面极为适合艺术家和普通爱好者进行岩画制作。

二是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不仅覆盖了7个主类13个亚类,而且相互间差异性也较大。目前坡峰岭、红螺三险等自然景观已有一定程度的开发,虽然从单个景点资源来看与较多的京郊山区村落相比并不具显著优势,但由于资源类型众多,如果能恰当地予以整合,有利于形成体验式旅游产业链。

因此,在黄山店乡村旅游发展中,相关策略的制订应充分依托这两大先天优势。具体而言,首先是强化最有特色的原生态文化体验游。即将周口店区域的人类史前文化以岩画艺术的表达方式予以重现,并依托这一主题,逐步引导培育原生态文化创意产业,给游客带来绝无仅有的体验。可重点发展的项目包括岩画创作工坊、岩画博物馆、岩画艺术广场、石材建造陈列区、篝火舞会园、山顶洞人居住所等。该旅游产品以文化体验为核心,受自然资源和气候的影响较小,利于全年开展。

其次是充分利用黄山店的各类自然景观资源,因时而异,打造春夏秋冬四季(图5)各不相同的主题体验旅游产品链,即:“春季踏青氧疗体验游”、“夏季避暑露营体验游”、“秋季赏叶采摘体验游”、“冬季康体食补体验游”。通过这样的规划,黄山店的各类旅游产品可以在不同时段以不同的方式得到充分体验,可大大丰富游客的体验感受,提高游客的重游率。此外,还可针对特殊的游客人群设计个性化的体验旅游类型,例如针对身体带有某种疾病且收入高、福利保障好的中老年人士设计的疗养食补游;针对“白领”、公务员、医生等工作累的职业群体设计的康体游;针对公司团体、家庭团体、旅行组团等设计的拓展训练;针对假期设计的活动节事,主题体验等。

4 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社区建设

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互动影响是显而易见的。[16-18]近年来大量成功的案例已充分证明了乡村旅游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推动作用:在经济方面,引进了城市资金,创造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村民收入;在环境方面,保护了旅游资源,改善了自然环境;在社区文化方面,改善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传统文化被复兴和认同。与此同时,新社区建设也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政策扶植、资金注入以及拓展建设空间等多方面的支持。

然而与此同时,在一些不成功的案例中也出现了二者互相阻碍的情况。部分居民认为个人从乡村旅游发展中获得的利益很少,真正获益的只是少部分人,而旅游发展却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经济上,物价上涨导致乡村生活成本上升;在环境上,污染增加,生态环境受到威胁,交通拥挤,资源过度利用,乡村旅游资源特色丧失,破坏了当地村落原始风貌;另外,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受到商品化的极大冲击,乡村社会凝聚力和认同感下降。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质量,阻碍了新农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从不成功的案例来看,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单纯依靠市场推动、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致使旅游经营主体的“非本土化”是产生上述问题的核心原因。在许多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普遍采用了转让房基地,集体出让土地使用权(多数为50年),另建新村等方式,大部分村民被隔离在乡村旅游活动之外,村民难以从旅游活动中获得收益,乡村原生态自然和人文环境也遭到破坏。问题的根源除了在于村民自主参与意识不够以外,还常常与政府大力推动的新社区建设有关。这些新农村社区建设采用了大规模拆迁、快速建设、建造风貌城市化的方式,为村民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在资金、时间和空间上都制造了大量的困难。这些错误的倾向必须在今后的规划实施中进行坚决的扭转。

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共识,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保持“乡村性”,即小规模经营、本地人主导、社区参与、文化和环境可持续。[19-20]新农村社区建设使政府对乡村的各项发展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只要正确利用,将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极好的条件。在政府主导的新农村发展中,不仅应注意规范、调整和监督旅游市场,也应强调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励村民对乡村旅游的深度参与,形成市场、政府、社会三元一体的运营系统。具体的措施包括如下四方面:一是鼓励、帮助村民集资兴建乡村旅游企业并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二是提高村民经营意识,鼓励引导社区居民直接从事生产经营,通过自己的经济行为直接获益。三是加强对村民的培训,开阔其视野、发散其思维方式,提升旅游经营的水平。更重要的是,对农村进行统一的空间规划,为村民开展自主经营旅游项目提供空间引导和基础设施的支持。

5 黄山店新农村社区规划与特色旅游接待单元设计

黄山店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全部在原村址范围内展开,占地约25.2hm2,总体规划(图6)充分尊重地形地貌特征,总体布置上遵循“保山育水”的大原则,同时遵照道路体系“避山顺水”、景观组织“借山用水”、功能空间“依山亲水”的原则,力图表达对中国传统“山-水-聚落”形态的现代诠释,在总体风貌上最大程度的保持其本底特色。

在总体功能布局上,并没有将村民安置用地和旅游产业发展用地截然分开,而是采取了部分分离局部融合的方式,以加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与社区建设的联系。新的旅游产业用地主要集中于村庄西北方滨河两侧。岩画艺术博物馆、岩画艺术工坊等特色旅游设施靠近新的村中心,以充分彰显特色;在北方山村较为罕见的河道两侧,设置观景平台、钓鱼池、旱喷泉、康体服务、spa 养生等场所;在村落边缘山脚密林处,设置采摘园、拓展区、星光露营、史前人类生活体验区等,营造较为完整的旅游项目和服务设施。

此外,规划中选择了村落中原有建筑质量较好,形制较为完整的居住合院,对其中12个进行了保留,67个进行修缮和改建,使这些院落在今后既可以具备村民居住的功能,也能够成为村民进行自主经营的场所。这对于乡村旅游特色挖掘、本土风貌保持和村民的经营参与都极为重要。规划还提出了利用合院建筑进行自主旅游经营的两种主要模式。靠近街道等人气较高区域的院落主要采用“上住下商”的方式,上层改建满足经营者日常居住的要求,而下层结合院落可改建为商店、茶室、餐饮、会议室、台球室等场所,互不干扰(图7)。靠近河道景致优美处的院落主要采用“前店后宅”的方式,改建成农家旅馆,将前台接待厅、餐厅等设置在临街面,客房及自住区设置在院落空间内(图8)。

在村庄东南侧河流北岸的平坦地段上,充分利用其“负阴抱阳”的良好地势条件,统一建设有特色的居民安置区,原有居住条件较差、原院落不具备保留价值的村民将集中迁入这一新区居住。安置区的住宅设计沿用了原有的院落形式,院落组合秩序在尊重传统礼制的基础上注重与地形完美的结合,依山就势创造丰富的局部变化,使建筑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总体布局体现外疏内密、院落围合、扇形发散、网状格局。每6~8户为一个里坊,共享一片开放空间,有助于促进村民交流,加强邻里关系、增强村民互助和自治意识(图9)。

作为一个集中安置的区域,其设计重点在于遵循乡村性的原则,统一黄山店整体风格。在景观设计中,充分利用山林、竹木、水系等重要的中国乡村文化居住要素,在农房宅院四周栽种高大植物,以林为山而聚气,体现传统乡村聚落特有的风水格局(图10)。在建筑设计上,注重传统符号与现代空间营造相结合,保留原有村落院落围合的肌理形式,设计每四五户有一个共享的院落。外立面为简洁的新中式风格,建筑前后的宅地通过实体墙进行围合,用来存放自行车、拖拉机等日常交通工具。在材质选择上,广泛运用黄山店本土的石材,以较低廉的造价彰显本土特色。另外,设计中还有两个创新点。其一,结合安置区公共配套的区域,加入一个塔式标志物,加深往来游客对于黄山店的记忆;其二,在安置区西侧,设计岩画艺术和石文化展览区,利用一些特色矮墙和特有树种进行围合,既可以作为社区公园服务安置区居民,又可以供游客赏玩,以更好地将旅游发展与新社区建设相结合(图11)。

6 结语

周口店镇黄山店村改造项目是在深入研究京郊乡村旅游以及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基础上,从保持“乡村性”的原则出发所进行的实践。针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特色发掘以及协调旅游发展和社区建设的关系两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议。依托黄山店自然人文资源优势,策划以“原生态史前文化”为主体以四季观光体验为辅的体验式旅游产业链。依托旅游发展的契机以及黄山店传统的村落肌理与人文情怀,进行特色旅游接待单元设计,鼓励小规模经营、本地人主导、社区参与,以推动新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村庄体系规划.文本[R].北京:北京市规划委员会,2006.

[2]李强,张鲸.北京市新农村规划:回顾与反思[J].城市发展研究,2010(4):59-63,110.

[3]常志琦,李强.北京市新农村产业发展规划模式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1(2).

[4] 王有年.北京沟域经济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8).

[5]北京市新农办.关于开展山区沟域经济发展试点的意见[R].北京: 北京市新农办,2008.

[6] 本刊记者.北京沟域经济五种发展模式[N].都市农业,2010(7) .

[7] 朱紫雯.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对策研究[J].中国商贸,2011 (8).

[7] 苏勤.乡村旅游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7,(5):395-400.

[8] 石强,钟林生,向宝惠.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A].郭焕成等.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C].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310-313.

[9] 郭焕成,郑健雄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理论与实践[M] .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6.

[10]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1):15-19.

[11]刘德谦.关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的几点辨析[J].旅游学刊,2006,(3):12-19.

[12]张冉.京郊乡村旅游新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9) .

[13]王仰麟,祈黄雄.区域观光农业规划的理论与案例研究--以防城港市十万大山北麓(上思县)为例[J] .人文地理,1999,(3):17-21.

[14]吴佳,邓旭晖,邹洪涛.城郊型新农村建设规划探讨--以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刘各庄村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7):3755-3758.

[15]焦燕,王贺.从旅游开发的角度看村落景观建设--北京平谷区玻璃台村改造探析[J].城镇风貌与建筑设计,2006.

[16]叶银宁.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分析旅游管理研究[J].旅游管理研究,2011(3).

[17]罗永常.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4):108-111.

[18]余意峰.社区主导型乡村旅游发展的博弈论[J] .经济地理,2008,(3):519-522.

第7篇:乡村旅游建设方案范文

乡村文化具有面广、通俗、直接的特点,是我市建设国内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实施市委、市政府大力打造"一城两基地"发展战略,特别是建设国内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大力挖掘和推陈出新。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坚持引导和扶持乡村旅游的发展,不断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档次和水平,加快了乡村文化旅游项目建设,使*的旅游及配套设施从市区到县区全面发展,初步形成文化体验与休闲度假并举的特色。一是继续扶持乡村旅游发展。扶持争取绿太阳生态旅游度假区、*兰花文化博览园、中华名茶园为省级旅游扶贫点,获得200万元扶持资金,推动了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绿太阳生态旅游度假区一期项目已完成投资4000多万元,于今年国庆节开放试业,成为我市乡村旅游新亮点。*山庄闽粤(*)汽车旅游营地度假别墅于国庆前开业,占据我市乡村休闲旅游制高点,填补省内空白。二是注重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推动乡村旅游有序发展。今年我局与*师院免费为归湖镇编制的《归湖风景区规划》初稿已经完成,为下一步开发*中北片乡村旅游打下基础。为更好连接市区与*山、*山区旅游线路,我们着手在*镇原*镇政府址筹建*山旅游驿站,协助投资者开展规划并争取到部分补助资金,启动项目建设。三是积极开展"寻找*最美的乡村"活动,推荐*山庄、*生态旅游度假村、*兰花文化博览园、*温泉度假村、*寨、*楼等六个景区参加省"寻找*最美的乡村"评选活动,推荐*山庄、*生态旅游度假村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并通过国家旅游局评审,从多个方面提高景区的知名度。今年来,我市乡村旅游旅游发展迅猛,成为引客入潮主力,接待人数超过全市总接待人数的一半,有效带动了主要景区接待人数持续攀升。预计到明年,我市可形成以古城文化旅游区为中心,东起饶平中、东部(*山庄、*生态旅游度假村、*兰花文化博览园),西达潮安登塘镇(绿太阳生态旅游度假区),南至*山(*温泉度假村、*湖),北抵*山、*山区(*山生态农业旅游区、*楼)的乡村旅游线路。

二、开展以"三个走在前面"为主题的排头兵实践活动。根据潮办发[20*]7号《中共*市委办公室转发市直机关工委<关于在市直机关开展以"三个走在前面"为主题的排头兵实践活动的报告>的通知》精神,我局认真抓好排头兵实践活动。

一是成立了领导小组,认真组织动员,深入开展学习讨论。学习中,我们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八次全会以及市委十一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关于我省发挥排头兵作用的指示精神和省委的部署要求,主要组织好三个专题学习和一个讨论。三个专题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与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与当好排头兵。一个讨论是:围绕"三个走在前面",开展"旅游业系统如何当好排头兵"大讨论。通过学习教育,强化对"三个走在前面"的理解,增强当好排头兵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组织调研。局党组成员围绕"三个走在前面"的要求,结合分工,确定专题,带头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组织人员到基层单位和体制机制创新成效显著的地区、单位开展调研,写出《打造旅游特色品牌,建设粤东旅游强市》调研报告,并充分运用调研成果,形成新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三是把排头兵教育落实到具体行动。局党支部结合实际,不断丰富和深化"三个走在前面"为主题的排头兵实践活动的内容,找准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切入点,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时代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如组织党员到归湖镇开展旅游调研,为归湖镇编制旅游规划,为景区的经营发展出谋划策。局领导亲自带队对市旅游企业进行地毯式安全检查,分头到旅行社指导增加旅游线路、协调引客入潮、用车、用餐、住宿等工作,到星级酒店指导完善服务安全设施、增加餐饮、娱乐消费项目,到景区景点指导整治游览环境、增加游玩项目,提高节日接待游客的服务水平。节日期间,党员干部放弃休假,坚持值班,检查市场,维持秩序。

三、创新旅游宣传方式,区域品牌日益响亮

借助"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等区域品牌,不断加强旅游宣传推介,把富有特色的地域历史文化、陶瓷婚纱等现在工业文化与绿色生态的乡村文化融会贯通,组织起精品线路,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大力引客入潮。筹备参加*国际旅游文化节,围绕打造"一城两基地"发展战略,组织花船、花车巡游和旅游推介会。推荐中国瓷都陈列馆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向国家旅游局推荐了全市33个景区列入《中国旅游景区大辞典》,向省旅游局推荐19个景区入编《*新编百科全书》。为进一步发展*水上旅游,在代起草了《**市段水上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后,又着手编制*水上旅游线路规划,组织编写*水上旅游、*桥等导游词和宣传资料,做好宣传推介的准备工作。随着旅游宣传推介力度的不断加大,人民广场、滨江长廊、生态旅游区、文物景点知名度不断提升,古城文化游、乡村文化游、工业文化游齐头并进成为我市旅游发展的不竭动力。

四、转变职能,加强服务,切实为企业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旅游行业线长面广,为切实加强管理,我们坚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的宗旨,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不断发现问题并想方设法及时解决,切实为企业排忧解难。如*宾馆改扩建期间,我局针对投资者初次涉足酒店业,业务不熟悉的实际,专门成立*宾馆改扩建工程协调指导小组,从项目报建、规划设计到落成庆典、星级评定,采取超常规工作方式,全程给予协调指导,使*宾馆扩建工程顺利落成,并同时晋升四星级旅游饭店。*宾馆开业之后,我局又联系省旅游学校,帮助招聘一批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解决了用工问题,使*宾馆经营管理迅速上轨道。为帮助企业做活淡季旅游,我局协助旅行社联系市老干部局组织客源,借助抗战胜利61周年纪念活动,利用旅游淡季航空公司飞机票价格调整契机,将原来"夕阳红"旅游专列改为包机,帮助*国旅成功组织"夕阳红"成都旅游包机团,闯出淡季旅游新路子,并再次打响了"夕阳红"品牌。针对我市导游人员、景点讲解人员缺乏的实际,今年我局决定在历年未能通过全国导游资格考试的人员中,选拔一批通过强化培训,发给景点讲解员证,充实地方景点讲解员,同时也能满足黄金周期间旅行社对地接讲解员的需求。此举深受企业欢迎。今年我局还组织全市266名持全国导游证人员,分三期进行培训,发放继续教育记录卡,加强导游培训管理。组织管理人员参加省旅游局举办的高、中级管理人员培训班。组织今年第一次全国导游人员考试,全市有29人通过考试获得全国导游证。

五、加强行业管理,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一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在行业管理方面,我们始终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督促各旅游企业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火灾、重大交通事故、群体事物中毒、急性传染病、水上活动安全、公共突发事件等安全应急预案,确保旅游业"健康、安全、秩序、质量四统一"目标的实现。组织安全生产大检查,开展安全月活动,检查旅游经营单位40多个,勒令整改5个。加强旅游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组织企业上街举办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旅游安全小册子"上万份;开通旅游旅游安全知识咨询电话,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一个旅游安全知识咨询服务。全年全市实现旅游安全无事故,无旅游质量投诉案件。

二是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活动。根据商务部、国家旅游局等六部门《关于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活动的通知》,在全市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活动开展创建绿色饭店活动。邀请香港专业节能企业为全市饭店举办节能知识讲座,传授节能技术,装备节能设备,努力推动旅游饭店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旅游业。经省星级评定委员会评定,我市有8家饭店获得"绿色饭店"称号。

三是开展旅行社年检查和饭店星级复核工作。参加2005年度年检查旅行社19家,18家通过年检。星级酒店除白玉兰大酒店停业清理外,其余都通过复核。*宾馆、声乐大酒店晋升为四星级饭店。

第8篇:乡村旅游建设方案范文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200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的战略安排,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国家旅游局研究确定,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各地要贯彻上述精神,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措施,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和产品开发,力争在2006年取得新进展,推动乡村旅游更快更好发展。

特此通知。

近年来,随着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增多,国内旅游蓬勃兴起,以乡村生活、乡村民俗和田园风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一些城市周边形成了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带,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正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

为了推动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2006年伊始,国家旅游局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举行“2006中国乡村游”启动仪式,拉开今年“乡村游”主题年的序幕。

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说,为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国家旅游局确定今年全国旅游宣传的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

业内人士认为,乡村旅游以其参与形式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旅游效益的综合性,以及能够促进城乡文化交流和统筹城乡发展,而受到普遍欢迎。

另外,乡村旅游能够扩大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引进大量资金。同时,对改善地方基础服务设施,提高村民文明素质,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繁荣,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第9篇:乡村旅游建设方案范文

一、引言

在国家大力提倡三农政策的前提下,乡村旅游的研究已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外关于乡村旅游发展较早,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者及其市场细分、居民对乡村旅游的理解和态度、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营销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等。国内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 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国内学者研究主要从概念界定、发展动因研究、乡村旅游的经济性分析、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乡村旅游的属性特征分析、乡村旅游的规划与开发探讨等方面进行研究。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乡村旅游应与民俗文化相结合,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与品位。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对比可以看出,关于乡村旅游的研究的方面已非常之多,但是把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研究还是比较少。本文以民俗文化视角下研究乡村旅游,从现实意义上来说,能为专题民俗村以及乡村旅游寻找新模式,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位与内涵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相关概念界定

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乡村民俗主题旅游产品是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吸引物,突出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旅游产品,这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位的一个有力手段。

(二)研究区域概况

陕西关中平原的范围是介于陕北高原与秦岭山地之间,是陕西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此次我们选取了关中地区四个典型的乡村民俗旅游地,以臊子面为特色的宝鸡岐山北郭村,以农民画为特色的户县东韩村,以泥塑为特色的宝鸡凤翔六营村,以关中民俗体验为特色的咸阳袁家村。

(三)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考察与随机访谈的形式,对于案例地的游客进行调查,调查日期为2015年3月到4月间,历时20天。调研地点选择在礼泉县城及袁家村景区,岐山北郭村,凤翔六营村,户县东韩村选择游客比较集中的地方和游客进行随机交谈。

三、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综合模式

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大部分还属于低级阶段,以民俗文化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主题乡村民俗旅游村属于民俗旅游接待专业户时期,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传统生活习俗富的民俗旅游活动为特点。

案例地的民俗旅游发展模式基本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乡村民俗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以乡村民俗风情为载体,所开展的旅游活动,其内容包括地方特有的风俗。礼泉袁家村就是以关中民俗为载体发展乡村旅游。

(二)乡村组织型

通过政府有组织地引导农民经营户,按照统一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发展旅游接待设施和配套服务,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北郭村,六营村,东韩村,袁家村都是集体规划,统一建设。

(三)“领头羊”型

乡村民俗旅游指在离客源地比较远的乡村,农民更信任那些“示范户”。这种模式通常投入较少,接待量有限,但乡村文化保留最真实,游客花费少还能体验最真的本地习俗和文化。

(四)景区带动型

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是以比较有知名度的旅游景区为核心,借助附近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光发展为乡村旅游目的地。陕西关中地区以袁家村与北郭村为典型代表。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模式有三种发展方向: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模式有资源驱动模式向投资驱动模式变化发展;产品应品牌化 集群化,这是提升关中乡村民俗旅游的必经之路;开发主体应多元化,这是集聚乡村旅游开发资本,这是提升乡村民俗旅游品位,获取规模化效益的重要前提。

四、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及发展建议

(一)关中乡村民俗旅游模式创新

关中地区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创新模式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1、建立乡村民俗俱乐部:旅游者可以在不同地方不同乡村俱乐部享受到一体化服务,并通过订购乡村旅游线路,向自驾车群体旅游提供自助式全程服务。

2、主题农园:形成教育农园、市民农园、租赁农园等多种形态,承载农旅结合的农事参与、自然教育和DIY创意空间等功能。

3、童年到乡村:基于追寻儿时的记忆、寻找传说中的桃花源里避世文化的理想空间,旅游体验也成为现代最为时尚和有吸引力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形态。

(二)关中乡村民俗旅游发展建议

关中乡村民俗旅游亟待解决经营理念低俗化、品牌定位趋同化、产品层次粗浅化、乡土文化城市化。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关中地区大部分乡村旅游是以农家乐的形式,未来乡村旅游应鼓励企业进入,实行“企业+农户”形式,实行市场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