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缓解开会发言紧张技巧范文

缓解开会发言紧张技巧精选(九篇)

缓解开会发言紧张技巧

第1篇:缓解开会发言紧张技巧范文

关键词:歌唱;缓解;紧张情绪;途径

歌唱是高级心理活动之一。歌唱艺术是一门复杂的学科,由生理学、物理学以及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相结合而成。歌唱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舞台表演艺术,要求表演者不但有娴熟的发声技巧,更要有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质。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在歌唱中滋生的问题非常复杂和广泛,紧张情绪就是许多歌唱者经常出现的一种不良心理现象。作为一个歌唱者,要想获得好的舞台艺术表演效果,除了自身要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平和精湛的演唱技巧之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歌唱者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但会在歌唱中使其歌唱表演得到最大程度的展现,而且会使其歌唱技能得以充分的发挥。然而,歌唱者在歌唱中经常会有不能进行自我控制的神经过度紧张,严重影响歌唱者歌唱者的表现和发挥。最佳的歌唱状态取决于歌唱者是否具有最好的身体状态、技术状态和心理状态等。良好的身体可以从平时的健康饮食和体育锻炼中获得,歌唱技术可以从每天的勤学苦练中不断得以提高,而心理状态却会因各种自身的因素和外界的干扰而有所不同。心理因素直接关系到演唱技巧的发挥以及表演效果的体现。因此,寻求缓解歌唱中紧张情绪的诸多途径,对于歌唱者自身艺术才华的展现,作品思想感情的表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歌唱艺术与心理素质的关系及表现

歌唱艺术是同听众见面的艺术,歌唱者的最后一位老师就是舞台。伊・卡・那查连柯曾经说过,歌唱是高级心理活动之一。歌唱的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歌唱者随时协调各个器官和各个部位的动作,从而达到最佳的歌唱效果。因此,歌唱者除了自身应具备较高的艺术水平和精湛的演唱技巧之外,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许多的歌唱实践证明: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歌唱者在歌唱中他的歌唱技艺和歌曲思想感情可以达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和表现;相反,不良的心理素质不但会阻碍歌唱者技巧的发挥,而且最终可能导致歌唱者歌唱表演失败。

歌唱者不良的心理现象有临场紧张、怯场、恐惧等,其中紧张情绪是歌唱表演的最大的敌人。歌唱中的紧张情绪即人体在精神及肉体两方面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加强。紧张心理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是由多种原因所引起的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歌唱者在歌唱中出现的心跳加速、呼吸快而浅、肌肉或者声带对声音的控制力减弱,甚至有的歌唱者出现头脑空白,忘词忘谱,注意力难以集中等。

二、歌唱中产生紧张情绪的原因

1.缺乏足够的自信心

有些人在歌唱前就会出现担心焦虑等心理现象,这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人认为表现自己是一种炫耀自己才能的行为,觉得谦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才能使人进步,然而却不知道自信也是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美好品德。据笔者观察:许多的孩子从小就没有受到适当的鼓励和赞许,因为大多数的家长担心在长期的鼓励下,孩子会在与人交往中出现自傲的心理。加之,现在学生的学业负担很重,学习压力大,课外活动的时间比较少,表现和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很少,致使许多歌唱者缺乏胆量,在面对观众时情绪显得非常紧张,甚至可能手足无措。因此,表演者不能受到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反而要注重自信心的树立,避免紧张情绪。

2.歌唱技巧掌握不成熟,歌唱时想的技巧方法太多

歌唱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特别是对于初学者而言,常常因为技巧掌握的还不够成熟,给自身带来许多心理负担,而歌唱者的歌唱信心和勇气,大都依赖于技巧掌握的熟练程度。美妙而有艺术修养的歌声是必须经过严格合理的训练过程才能获得的。

许多歌唱者特别酷爱音乐,所以他们会非常认真的学习歌唱的方法,结果每当他们一开口,就会想起许多的方法,最终却是什么都没有用上,反而由于心理极度紧张而导致气息不流畅,声音听起来非常僵硬。同时,这种心理会严重阻碍歌唱者对歌曲的艺术表现和情感表达,甚至会把歌唱前设计的一系列动作和表情等都忘记。

3.把歌唱的结果看的太重

由于许多歌唱者个人得失荣辱感太重,自尊心比较强,演唱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杂念,比如说,自己经常会想能不能获得的冠军,如果输了会不会遭到其他人的嘲笑等,时刻担心自己的歌唱结果是否能令人满意,从而导致心理负担过重,造成过度的紧张情绪。

4.缺乏舞台实践经验

舞台实践经验与歌唱表演有着密切的联系,歌唱者需要使自己从心理上适应并喜爱表演的环境。例如,许多初学者在最初登台时,心理上都非常紧张,随着以后舞台实践的增多,这种紧张的心理就会逐渐缓解。帕尔曼说:“我要建议你尽可能地演出,去为任何人演出,举行音乐会或学生音乐会。演出的越多,得益越多,在精神状态不正常的状况下演出得越多,情况就越好”。

歌唱者在歌唱中出现的心理紧张乃至怯场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甚至有一些成熟的歌唱家也经常不可避免地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作为歌唱者,我们永远不要控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因为当你越想控制这种紧张情绪时,反而会更加紧张。其实歌唱者在歌唱中如果能保持适当的紧张或激动情绪会有利于歌唱者表演水平的发挥。因为歌唱需要激情,更需要投入。假如在唱歌时没有适当的紧张或激动,而是非常平静的演唱,那么,这样的声音很难感染听众,也不会达到较高的艺术效果。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只有在适度紧张的情况下才能充分调动自身最大的潜力,发挥出自身的歌唱水平。所以歌唱者应该适当地缓解歌唱中的紧张情绪。一个心理成熟的歌唱者,不是没有消极情绪,而是善于调节和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

三、缓解歌唱中紧张情绪的途径

1.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注意保健,平时要做到心情愉快

歌唱是一种全身心协调运动,身体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歌唱技能技巧的发挥和心理的稳定。特别是当歌唱器官出现问题时,如扁桃体发炎、声带疲劳,上火感冒等,这些都会对演唱者的技巧和表现产生直接的影响。歌唱者身体状态良好,精神饱满,自信心也容易增强。反之,在歌唱表演时身体状况不佳,自信心也会随之减弱。所以,保持健康的体魄对于演唱者发挥正常的演唱水平,保持良好的情绪都有重大意义。例如:在歌唱前可以吃一个梨,梨味甘微酸,性寒,具有生津、清热、止咳、化痰、润燥等功效。常吃梨能防治口舌干疮和咽喉肿痛,喝梨汁或煮梨汤,清热又去火,因此,歌唱演员应该多吃梨。在200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合唱比赛的金奖得主――艺术学院合唱团,在接受电视台和报纸记者的采访时,队员们透露,比赛前吃个梨是他们的“秘密武器”。吃梨能够起到清音润嗓的效果,同时也能为他们补充能量。歌唱者必须加强体育锻炼,保证足够的睡眠,饮食规律,根据天气变化来调节衣着,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为演唱者提供良好的生理基础。

在平时练习歌唱时就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情,良好的心情对歌唱有积极的影响,精神饱满的演唱更能够完美的表现音乐,从而感染听众。歌唱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我们应把歌唱当作享受,使自身投入音乐中去,从而完美的诠释音乐。

2.加强歌唱者的声乐技巧的训练

歌唱者的勇气绝大部分依赖于歌唱技巧掌握的熟练程度。作为一名歌唱者必须勤学苦练,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基本功的练习。歌唱者要在平日修养功夫,平时处处留心,潜心苦学,使自己的歌唱水平得到提高,演唱时才会更有把握。歌唱者只有不断练习再加上科学的练习方法,才能提高自己的歌唱技巧,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对歌唱充满信心,从而很好地避免演唱时的紧张情绪。正像大提琴家皮亚蒂戈尔斯说:“可能存在着必须克服的严重的心理问题,但是大部分时间里,一个人演出失败,不是因为准备不充分,就是由于训练不适当。”中国戏曲界流行的一句话“艺高人胆大”自有其深刻的道理。只有在艺术上具有充分的实力,才能在表演时更加从容,因此,必须加强歌唱技巧的训练,建立起对音乐表演的充分信心。

3.在歌唱前作好充分的准备

(1)选歌

选择演唱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作品。因为歌唱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歌唱者应根据自己的演唱能力和自己的音域和音色来选择曲目,最好唱自己力所能及、得心应手的曲目。

(2)熟悉作品

音乐技术的完美表现需要一个长期的练习过程。在演唱新作品时,应该保证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充分的熟悉作品。例如:面对一个新作品,首先要了解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时代、以及作者的生平,创作风格等,其次还要分析其作品的曲式结构,作品风格、创作背景、调性、速度、力度等。比如:有许多的歌曲是由民歌改编而成,这就需要歌唱者对这种民歌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有些歌曲篇幅较长每一个部分所要表现的感情都不同,所以在演唱前必须做好案头工作。当然记歌词这是作为一位歌唱者必须要做的事,要想在演唱中记住歌词,歌唱者就必须利用足够的时间来把歌词背得滚瓜烂熟,最终达到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3)着重解决歌曲演唱的重点和难点。面对一个作品,最基本的要做到对节奏、音高把握的准确,尽力按照作品的速度、风格和作品中的表情符号去演唱。无论歌唱者选择什么样的曲目,都会出现一些令歌唱者难以做到或者做好的地方,即歌曲中的难点。它可能是某个字、某个音、某个音准或者某个节奏,歌唱者应该把它们挑出来,进行针对性练习,以达到脱口而出,准确无误的目的。

(4)作为一位歌唱者应该多合伴奏。歌唱者应与伴奏达到在呼吸上、强弱对比、声音力度、气口、速度以及一些个人处理方面达到默契和统一,并且在每次合伴奏时熟记乐谱和歌词,像现场在舞台上表演一样,让自己更加沉着冷静并且充满自信。

4.经常参加演出,在演出中得到锻炼

歌唱者平时要尽量多参加各种不同形式、不同规格的演出和比赛,体会舞台感和驾驭自己的能力,从中感受和积累演唱表演的经验。尽力做到为不同的观众演唱,更多了解熟悉舞台环境和适应演出的气氛,提高自信心,并且要认真的对待每一次演唱,从中去感受和积累歌唱表演的经验。

5.声乐教师的积极指导

每位歌唱者都在努力学习老师教授的方法和内容,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们的心理活动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和蔼可亲的声乐教师让学生感到亲切、愉快,在歌唱时学生就会不自觉地把这种愉悦的心态融入到歌声之中,从而有利于更好地诠释音乐。另外,每个声乐学习者因性格的差异致使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失败的能力不同,这给声乐教师提出了一个挑战――那就是必须懂得心理学。具体来讲声乐教师应该做到:

(1)倾注爱心,感染学生。因为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期待,可以让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并且影响着学生的智力、情感、个性的发展。声乐教师应对学生充满爱心,多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做到无微不至的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2)调整心态,欣赏学生。对学生的态度和蔼、亲切、语言生动幽默,善于缓解学生的不良心理情绪,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歌唱者的学习质量。

6.加强心理训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由于大多数歌唱者对歌唱心理及其规律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容易忽视对歌唱心理的训练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为歌唱艺术需要心理和生理同时协调合作的活动。所以心理状态的训练尤为重要。心理训练狭义讲上是指培养歌唱者控制和协调自己心理状态的能力,以便在演唱时达到最佳的歌唱效果。简而言之,演唱心理训练的方法主要有两种:第一是无意识心理训练。第二是有意识心理训练,在歌唱中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有意识的心理训练。

(1)良好的心理品质,要从培养意志开始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意志薄弱的人面对困难时,往往会束手无策,更有甚者会有一种天塌下来的感觉,无法克服,而意志坚强的人则会从容不迫地面对困难。对于歌唱中很多的歌唱者紧张的情绪,究其原因,还与其心理品质有关。心理品质的优劣对歌唱者的歌唱表现有很大关联。所以在声乐学习中应该把培养歌唱者的意志品质放在重要位置,应用有效可行的方法对意志品质进行训练和培养。

首先,歌唱者应提高对意志品质的认识,不仅从理论上认识理解意志品质的重要性,而且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自身上台表演、考试、比赛等演唱中出现紧张情绪的状况,适当地加强自己的意志品质。

其次,培养歌唱者坚强的意志品质,加强自我锻炼。例如,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歌唱者对自身的意志品质进行严格要求和监督,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提高歌唱者自我锻炼的能力,做到灵活实用,使歌唱者自觉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2)运用正确的心理训练方法

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心理训练方法,对于歌唱者的心理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采取以下方法:

暗示法。歌唱者进行自我调节,控制心理状态的方法。如歌唱者在参加演唱表演、比赛、考试等,在上台之前可以进行自我心理暗示,默念:“我一定能唱好,我很镇静”“我今天的精神状态特别好,演出一定能成功!”通过这种心理暗示,往往能起到提高歌唱者的应急能力,稳定歌唱者演唱中的情绪的作用。歌唱者进行自我激励,把演唱看作是一种征求大家意见的机会,从而全神贯注的把注意力放到歌唱表演中去,尽力尽情的歌唱,把听众当成朋友或亲人,感觉自己是通过歌声向他们倾诉,倾诉自己内心的情感,传达一种艺术境界。

放松训练法。在暗示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种心理训练方法。通过放松训练,使人进入充分的放松状态,这时人的兴奋程度大为降低,从而可能对支配内脏器官的植物性神经系统进行意志影响。通过放松训练自己的注意力,使它集中到歌曲演唱方面来。这种练习也要通过学习和不断的实践,才能发挥作用。歌唱者演唱时尽量放松,忘掉自己,只记得自己的角色,这样自己的心理就会平和、自如、放松、饱含激情,演唱时就会从容不迫,达到歌唱艺术表现的最佳效果。

后果比较法。即将某一种行为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比较,选择其中一种有利结果,而排除了一种不利结果,最终消除不良心理状态。例如:当歌唱者歌唱前就镇静下来,排除害怕、紧张的心理,正常发挥实际的演唱的水平,那么,就一定能保证演唱的成功,取得良好的演唱效果。这就是对可能出现的两种歌唱后果的比较和对正确结果的选择,这样能自然的排除紧张心理,从而缓解歌唱中的紧张情绪。

对歌唱者而言,拥有良好的歌唱心理,是其歌唱成败的重要因素和关键。歌唱者应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不断地实践与锻炼,逐渐缓解紧张情绪,从恐惧走向自信,超越自我,发挥出最佳的歌唱水平。

参考文献:

[1]冯雁凌.《歌唱艺术要注重心理调控能力的技巧训练》

2002.8

[2]张前.《音乐表演艺术论稿》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4

[3]赵梅伯.《唱歌的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4

[4]赵震民.《声乐理论教与学》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2.3

[5]莫震东.《培养学生健康的歌唱心理状态》2003.9

[6]徐行放.《声乐心理学》 科学出版社2003.6

[7]成莉.《克服声乐演唱心理紧张方法初探》 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2009.2

[8]邹长海.《声乐心理学》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

[9]威尔逊【英】.《表演艺术心理学》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第2篇:缓解开会发言紧张技巧范文

1. 紧张

这是较常见的情况。面试对于求职成败,进而对一个人的事业前途可能影响较大,又是在陌生地方被陌生人提问,诚惶诚恐、患得患失是正常的。一点点紧张可以帮助集中注意力,令“演出”水平提高,但应试者若过分紧张慌乱,不但会给主考官留下坏印象,还会无法集中注意力回答问题,因此必须学会控制。下面提出几点建议:

(1)防止紧张的最佳办法,主要是充分准备,且不要把一次应试的结果看得太重要,同时明白自己的竞争对手也一样会紧张,一样会因出错而尴尬。

(2)进入面试场所前,若体察到了自己的紧张情绪,可做几次深呼吸,这是缓解紧张情绪的有效办法。

(3)应试者的坐姿很重要,要尽量让自己四平八稳,舒服地坐在椅子上,挺直腰,身体稍微向前倾,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

(4)不要抢着回答问题,主考官问完之后,不妨稍等三十秒钟再开口,这样可以先想清楚一点。要不时留心自己说话的速度,看是不是因为紧张而讲得太快。

(5)如果真的紧张得厉害,难以控制,最明智的办法就是告诉主考官,例如说:“对不起,我确实有点紧张!”通常主考官都会同情你,并因你的诚实和真诚留下好印象。而你也因为讲了出来,会觉得舒服些,紧张程度也大大减轻。

2. 说错话

人在紧张的场合最容易冲口而出讲错话。一次,主考官问应试者:“阁下认为……”,紧张的应试者竟如此

作答:“我阁下认为……”

经验不足的应试者碰到这种情况,往往懊悔万分、心慌意乱,越发紧张,接下去的表现会更加糟糕。有些考生发觉自己说错话后会停下来默不做声,或伸舌头,这些都是不成熟、不庄重的表现。

明智的应对办法是保持镇静,假如说错的话无碍大局,也没有得罪人,可以若无其事,专心继续答题,切不可耿耿于怀。因为一个单位不会因为一次小错误而放过合适的人才,而且主考官也会谅解你因心情紧张而出的错。假如说错的话比较重要,或会得罪别人,就应该在合适的时间更正并道歉,例如说:“对不起,刚才我紧张了一点,好像讲错了话,我的意思是……不是……请原谅”。勇于承认错误,并弥补自己的过失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技巧,主考官通常会欣赏应试者的坦白态度。

3. 面试中遇到熟人

面试中遇到熟人,他可能会与你稍稍寒暄或鼓励你“不要紧张、尽量发挥”,但也可能怕引起别的主考官误解,而不作任何表示。因此,面试遇到熟人时,只要以点头、微笑等方式与之打个招呼即可,其他方面应维持对别的考官一样的礼貌,不可有过分之举。这样做既避免了别人胡乱猜忌而影响面试的进行,又可使自己的水平得到充分、真实的发挥。

4. 面试中触及到自己的弱点

任何人都有其长处,也存在某些弱点。考生的弱点在面试中也时常被触及。一般考生在主考官提问触及自己弱点时,都会觉得有些难堪,表情很不自然,进而影响整个面试中的情绪。

第3篇:缓解开会发言紧张技巧范文

关键词:医患沟通;社会心理学;医患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216-03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的发展[1],中国目前的医患关系变得日益复杂。在当前医务人员紧张的工作压力形式下,与患者及家属相处时间越来越久的逐渐成为医学生群体。目前见习、实习医学生已遍布医院的各大主要临床科室,经临床培训后,在临床医疗的第一线逐渐承担了大量的诊治任务。然而,由于临床医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不足,法律意识及风险意识不强,使得近年来医患纠纷中医学生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进一步了解医学生医患沟通的现状及其所存在的有关问题,本课题组成员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某高校附属医院的住院患者或家属共200名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以随机抽样方法对某高校附属医院的住院病人或家属共200名进行调查,其中抽取该院10个临床科室。所选取的患者及家属分布各个年龄段,其文化层次、医疗保险等基本资料均各有代表,配合调查的患者及家属意识清醒,无语言障碍。

(二)调查方法

查阅有关医患沟通的相关文献资料,根据调查所需设计《医学生医患沟通情况问卷调查表(患者及家属篇)》。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及家属的基本情况、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认识、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生医患沟通的满意程度、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生提高医患沟通技巧的建议。

(三)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合格的问卷数据采用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患者及家属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总共设计并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在1周内完成调查并收回195份,其中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达97.50%。男女比例大约为1.4:1。患者及家属中青少年12人(6.15%),青年37人(18.98%),中年60人(30.77%),老年86人(44.10%)。文化水平为本科及以上36人(18.46%),专科34人(17.44%),高中75人(38.46%),初中及以下50人(25.64%)。被调查的患者及家属中职工医保27人(13.85%),居民医保71人(36.41%),农合84人(43.07%),无医保13人(6.67%)。

(二)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不足的认识及满意度调查

1.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生医患沟通的认识调查。

2.患者及家属对医学生医患沟通的满意程度调查。

(三)从患者及家属角度分析造成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不足的原因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热潮,医患关系的愈演愈烈逐渐受到各界媒体的关注,从调查结果来看,患者认为导致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最主要因素是:(1)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不够,不能更好解释患者病情,其中67人(34.36%)。(2)医学生的沟通技巧把握不到位,其中95人(48.72%)。(3)大量媒体的负面报道使得医学生对医患沟通产生畏惧心理,其中33人(16.92%)。

(四)患者及家属对提高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建议

三、讨论

(一)患者及家属对医患沟通的满意度分析

在求医过程中,医患沟通成为了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桥梁,作为一名医学生,这是步入合格医师殿堂的必要条件[3]。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医学生对医患沟通技巧的学习刻不容缓,是缓解目前紧张医患关系的有力动力。从患者及家属的角度分析,其对医学生的医患沟通满意度基于三点:其一,医学生对患者病情的知情度。当患者对医学生进行其病情的询问时,如果医学生的回答模棱两可,则会令患者对医学生造成不信任感,使得医患关系变得紧张。其二,医学生的言行举止。刚步入临床的见习、实习医生常因临床经验不足,医患沟通技巧欠缺而不被患者及家属信任[4]。其三,医学生对患者心理的不理解,患者对医学生的服务同样存在其期望及实际感知的对比,患者在就医中会产生焦躁和恐惧心理,而医学生往往对于他们的心理反应持不理解态度,于是加重医患紧张关系。

(二)沟通不足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分析

1.医学生对患者及家属心理的不理解。研究者表明,对某事物的认识必先建立于其心理角度下的客观观点,而非主观性的认识。在医患关系中,最常见的就是焦躁和恐惧心理。当患者开始进入医院的陌生环境,在应激情绪的强烈影响下,患者会选择性地注意与疾病相关的信息,而这些信息都是负面的[5]。医学生对于患者心理的不理解,再加上病人的自我意识较强,性格刚烈,情绪易冲动,那么医患关系就更加难以融洽。

2.医学生专业知识不足及沟通能力技巧的欠缺。长期以来,“前苏联医学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主要方式,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只注重医学生的专业知识灌输,从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包括医患沟通能力与医学服务理念的培养[6]。缺乏社会经验的医学生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无所适从,在临床见习、实习中的医患沟通技巧上缺乏相应对策,再加上与患者沟通时自信不足,且不能准确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常产生医患紧张关系。

3.社会媒体舆论的负面报道对医学生的心理压力。近年来,无论是网络媒体、报刊杂志或是电视报道,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都是有关的医患纠纷与冲突的报道,有多数患者及家属所看到了解的都是一些负面相关消息,甚至对一些已经歪曲事实的报道深信不疑,以至于产生对医务人员浓厚的怀疑之意甚至憎恶之情。由社会舆论所制造的不良社会心理氛围使得医学生对高尚人文医学产生沉重的压力感,在如履薄冰的医学之路上害怕自身受到患者及家属的意外攻击,处于对自我的保护意识,使得其无法与患者及家属自如沟通,严峻的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

(三)改进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措施分析

1.加强了解患方心理。医患和谐关系的体现基于双方之间的信任,而心理建设是必不可缺的关键。医学生应该主动从患者的立场出发,设想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需求及医疗解决方案,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生理体验,从而消除患者的恐惧、担忧和排斥心理[7]。高校及医院可以开设相关医学生心理培训及心理平台,指导医学生如何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和心理,从而提高临床医患沟通能力。

2.提高医患沟通人文技巧。随着生理―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融入现代医学领域,越来越多受到关注的成为了医学生的沟通能力问题,在欧美发达国家尤为明显[8]。美国的医学院校十分重视临床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并把它列为21世纪医学生教育课程重点加强的九项内容之一[9]。根据目前国内外的实际教学体会,加强医学生沟通能力技巧的培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实施:(1)开设相关人文科学知识课程,有效引导医学生对医患沟通由“知”转为“行”,对医学生进行规范化培训,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课程教育,例如PBL教学、SP教学、兴趣小组、知识竞赛等方式。(2)注重临床带教老师医患沟通技能的传授,将模拟课堂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教学。(3)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技巧的学习。包括非语言沟通和语言沟通,而主要方式是语言沟通,交谈是其主要办法。(4)强化医学法制学知识,提高医学生的法律意识,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5)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列为考评的重要内容。在提高沟通技巧的同时,站在患者立场设身处地思考,重视患者的心理感受、心理需求、情绪及个性心理特点,具备一颗仁爱之心。

3.加强媒体的积极正面宣传。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把握信息传播的方式,充分利用新媒体,使宣传工作事半功倍,从而纠正患者及家属对于医院的负面认识。通过积极地宣传,尽量多地占领传媒信息渠道,从而强化医院品牌,让受众在了解医院先进的医疗技术的同时,传播医院的价值观、服务理念,并使患者获得及时、准确、有用的医疗信息,合理就医、提升就医体验,从而提升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四、展望

通过本次调查显示,患者及家属对目前的医学生沟通能力总体不太满意,同时对于医患沟通有很强烈的需求。加强了解患方心理,提高医患沟通人文技巧是改善医患沟通现状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医学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可以提高其临床技能的能力,并能积极促进患者病情的缓解及消除,给予他们精神安慰等,这既符合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要求,同时也是医学生素质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我们应该从医学生出发,提高医患沟通能力,想患者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加强医学生的专业知识及医患沟通技巧的学习,从人文态度上,正确把握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沟通平衡,建设和谐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刘江华,贺军.医学生医患沟通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王经纬,马超,张琼,等.尊重和扭曲―从自医疗父权及其关系的角度谈和谐医患关系[J].医学与哲学,2012,33(12A):42-44.

[3]林杰才,田冬霞,沙秋云.比利时大学校际课程对我国医患沟通教育的启示[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114-116.

[4]丁建,张少佼,陈玺华,等.实习医师医患沟通现状的多中心调查与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6):58-59.

[5]黄玉莲,尚鹤睿.影响医患沟通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24(4):79-81.

[6]杜舟,黄萍.关于加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58-59.

[7]徐源,杨福寿,胡昕,等.医学生医患沟通与换位思考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073-1075.

第4篇:缓解开会发言紧张技巧范文

【关键词】 沟通技巧;失语;神经外科

语言是感情交流的工具,是沟通心灵的纽带,是护患交往的桥梁[13]。非语言交流是以人体语言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眼神、表情、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往,以此取得彼此间的了解、信任[4]。在神经外科的护理工作中,经常碰到因脑外伤、脑肿瘤、脑出血、脑动脉瘤破裂等所致的失语病人。恰当运用语言及非语言交流,能稳定病人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改善护患关系,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为此,笔者重点探讨与意识清楚的失语病人的沟通技巧,以满足失语病人的需要,促进病人康复。

1 临床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失语病人36例。入选标准:发病前无明显的智力或理解障碍、无明显的视听缺损、意识清楚、检查合作的失语病人。其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17岁~65岁,平均37岁;大学8例,中学12例,小学10例,文盲6例;颅内肿瘤致失语5例,高血压脑出血致失语14例,脑外伤致失语12例,高颈段损伤致失语5例;运动性失语8例,感觉性失语12例,命名性失语3例,混合性失语6例,气管切开引起的语言障碍7例。

2 方法

针对不同的病人及不同的失语类型,分别采用语言交流、自制图片、提供写字板、自编手语暗号等方式与病人沟通[5]。在出院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检查病人是否能表示基本所需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士在与病人进行沟通时,应始终面带微笑,态度诚恳,做到理解、尊重病人。

2.1 语言交流 在与失语病人进行语言交流时,不要以为他们存在交流困难而不予理睬,理解、尊重他们。在交谈时说话速度要慢,最好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词语,一次尽量只问一个问题,多给他们考虑的时间,并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此法适用于运动性失语和命名性失语病人。

2.2 自制图片 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卡片,如洗脸、刷牙、、喝水、吃饭、大便、小便、吃药、查房、输液、疼痛等,病人可根据需要指出想要做什么。同样,护士需要病人配合时,也可指向相应的图片[6]。此法适用于运动性失语、命名性失语、感觉性失语、混合性失语病人(存在四肢瘫痪的病人除外)。

2.3 提供写字板 针对一些文化素质较高的病人,能够对自己的疾病有一定的认识,并且愿意通过文字书写的形式与人交流,可以使护理人员较好的与他们沟通,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疾病介绍、康复护理,增强病人自信心[7]。此法适用于运动性失语、命名性失语、气管切开引起的语言障碍病人。

2.4 自编手语暗号 针对失语病人的言语沟通障碍,自编成一套简便易行的手语暗号,如伸大拇指表示大便,伸小指表示小便,手拍头表示头痛,手指嘴唇表示口渴,张口表示吃饭,手掌上下翻动表示想翻身,手掌在胸部来回移动表示胸闷,手掌在腹部来回移动表示腹胀等,反复向病人讲解这些动作,直至病人能记清,使病人能生动表达所需,让护士及家属及时领会,使病人在日常生活上能与家属和护士顺利沟通,从而满足身心需要。

2.5 面部表情的运用 护士与病人家属共同讨论面部表情表达的内容,并教会病人,使其基本掌握。如舌头舔唇表示口渴,口唇微开似吹口哨状表示小便,口唇紧闭后拉似“嗯”状表示大便,半张口表示饥饿,皱眉表示头痛,闭眼表示睡觉等。护士及病人家属通过观察病人的面部表情,能掌握病人的基本所需。此法最适用于四肢瘫痪的失语病人。

3 结果

病人出院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36例失语病人中有31例病人能基本表达所需,34例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有5例病人表示沟通仍存在困难,仅能通过眨眼或摇头来表示是或否,5例均为高颈段损伤致四肢瘫痪病人。

4 体会

神经外科病人失语发生较突然,病人往往不能接受失语的现实,而失语的恢复较缓慢。病人住院过程中与护士有效的沟通是其迫切的需要,良好的沟通是护士了解病人需要的前提。护士在与失语病人进行沟通时,要根据不同的病人不同的失语类型,采取不同的沟通技术,了解并满足病人的身心需要,不仅能减轻病人的紧张情绪,而且能促进病人的病情康复。通过出院病人调查表,重点了解了失语病人在住院期间与护士的沟通情况,结果31例病人表示能基本表达所需,34例病人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在与失语病人沟通时,护理人员经过必要的培训,并且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保持安静的环境,避免外界的干扰;②始终面带微笑,给病人亲切的感觉;③保持耐心,尽量使用简单的词句;④给病人一定的思考时间;⑤引导病人保持谈话的主题等。护士要做到言语得体,同病人家属交谈时慎重,不要在病人面前议论病情。对紧张、焦虑病人要向其适当介绍病情、诱发因素、治疗成功的例子,使病人消除焦虑情绪。对于消极的病人应有计划地安排病人到户外活动,接触大自然享受阳光,呼吸新鲜空气,转移其注意力,舒畅其胸怀,使病人对生活充满信心。针对依赖性强的病人,护士要多接近他们,多做健康宣教,同时强调其主观能动性作用,使病人认识到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难,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在与病人的沟通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病人不同的失语类型,选择不同的沟通技术。提高沟通技巧,使病人掌握一些基本的沟通技术,能够表达自己的身心需要,方便与护士或家属沟通,也有利于病人的身心康复。

【参考文献】

[1] 吴秀珠.护患沟通技巧[j].全科护理,2009,7(12a):31673168.

[2] 刘付玉荣.浅谈护患沟通技巧[j].全科护理,2009,7(11b):29832984.

[3] 王肖红.浅谈护患沟通[j].全科护理,2009,7(7c):19541955.

[4] 孙凤琴.护士与病人沟通的技巧[j].全科护理,2009,7(4b):1005.

第5篇:缓解开会发言紧张技巧范文

唱前紧张状态表现有很多形式。如总感到嗓子不适,总觉得有分泌物、咳嗽或喉咙发干等;由于演唱动机引起的心理不平衡反应;与演唱无关的杂念干扰而分散了注意力;唱前不安和痉挛、失眠、感冒,情绪烦躁、心神不定等。对于上述种种,通过心理智力训练,对于控制紧张心理是很有作用的。

一、要进行防止紧张的训练

1.学会第一口气、第一个字的放松技巧。如当前奏结束时,要从容不迫地张开嘴,打开喉咙,放松两肩,放松小腹深吸气,然后再把第一个字像说话那样地唱出来。这就是第一口气、第一个字的放松技巧。

2.对歌曲容易出现过度紧张处,要有意识地运用集中注意力放松。例如当唱高音前,一定要运用放松训练技巧,即深吸气放松休息,两肩不是耸起而是放下,脖子不是紧张而是放松,然后从容不迫地去“放置”高音,“说出”高音的字。

3.养成检查自己身体出现的“紧张信号”的习惯,随时注意检查是否自己双手握拳,是否开始耸起双肩,是否信心发生动摇等等。并随时随地预防紧张信号的出现,要使自己大脑时刻处于放松状态。

二、控制紧张的训练

一旦发现“紧张”出现,要立即采取放松措施,控制紧张的加剧。通常可采取下列措施:

1.缓和身体状态。如通过漫步走,或做缓慢的腹式呼吸运动,或缓慢做伸展运动、扩胸运动,或做哼鸣发声等,说话要缓慢,避免激动。

2.独自集中思想和注意力,少与别人接触交谈,排除干扰。在候场时,可以做一样微小的事情来转移自己的紧张,如让双手放松,双肩自然下垂,尚可做轻微的甩手运动。意识到身体逐渐平静下来,呼吸已开始变得深沉而轻松,肌肉由紧张已变得轻松了,一切准备就绪。

三、积极思维

另一个控制紧张的方法,就是运用积极思维取代消极思维。人的思维对行为的影响往往超过人们的想象。如当你想着发怒的情景,那么你将发现你已经发怒。演唱的紧张情绪就是因为消极思想的影响,因而产生消极的思维。控制消极思维的有效方法是以积极的思维方式取而代之。

1.把消极思维变成积极思维活动。当消极思维出现时,不要回避,可以利用它引起一个积极而正确的思维活动。

2.采用必要手段来克制消极思维。如果采用什么方法都不能克制消极思维,在这种情况下,就要使用强制手段,命令自己勇敢、坚强、“豁出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命令自己立即“停止”紧张,甚至为自己发出一个强大的阻止信号,如掌击墙壁,大声哈!哈!这种自我命令是克制消极思维的有力手段。

四、心理疏导法

心理疏导法是中医心理治疗的方法。这种治疗法的理论基础是根据我国医学古籍《灵枢师篇》关于“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首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的观点。这种治疗法主要特点在于使人把认识与运动结合起来,调动自己的能动性,积极地防治心理障碍与身心疾病,应用这一原理,进行心理及行为障碍的疏导。具体应注意以下四点:

1.“告之以其败”,指出人的心理障碍是演唱的危害,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对此有正确的认识和抱正确的态度。

2.“语之以其善”,指出有紧张心理障碍的人,应及时消除、克制。并增强战胜心理障碍的信心。

3.“导之以其所便”,指出消除心理障碍的具体措施,引导调整的方法。

4.“开之以其所苦”,指出有心理障碍的人的消极心理状态,帮助他们从心理障碍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心理疏导法的基本功是“语词”。根据演唱者不同心理障碍,主要以亲切、灵活、适当的言语,激励自我领悟,增强克服心理障碍的心信,促进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的转化,培养主动积极的应激能力。

锻炼身体,增强体力。演唱者往往因为睡眠不足,而感到体力不足,还有的演唱者睡眠和饮食都没有多大问题,同样心理上也处理“感觉体力下降”。

作为一个职业歌手要特别注意锻炼身份,增强体力。如打网球、乒乓球、仰卧起坐、俯卧撑、游泳等体育活动,这些体育锻炼对增强体力是有很大好处的,但活动不要激烈。通过体育锻炼一方面能增强体力,另一方面增强心理功能,使歌手处于身心俱佳状态。

第6篇:缓解开会发言紧张技巧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教学;缓解;恐惧心理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2-011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激烈的社会竞争,就业机会减少,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对自己子女的期望不断提高。这对在校的学生压力日益加大,难免使他们产生许多心理困惑,如在校学生有考试紧张,交往恐惧等不良表现。据调查显示有20.1%的青少年曾由于考试恐惧,升学考试失常,影响自己的前途。心理困惑在自我调节或他人帮助下调适能够得到解决,但是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和调适就容易成为心理障碍的萌芽,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社会的竞争机制越来越激烈,再加上现在的在校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意志品质薄弱、抗挫折能力较差。因此在加强对青年学生预防心理疾病的同时,开展对他们的心理困惑的调节和改善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本文就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来缓解和调节学生考试恐惧和交往恐惧心理现象作一些尝试。

一、恐惧心理产生的原因

恐惧是中学生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由于遇到一些情况,如家庭遭受不辛,自己身体不好,导致学习任务不能完成,目标不能实现,困难不能克服,就会引起紧张、烦躁和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从而导致恐惧心理发生。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最常见的是考试恐惧、交往恐惧。

1. 考试恐惧

学生在考试前产生紧张的情绪,学生担心考试不能取得好成绩或者担心考试失败而引起内心紧张、忧虑等情绪。考试的重要程度越高,表现越明显,例如高三学生临近高考会引起考试恐惧心理。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1)把考试看的过重,认为考试一旦失败将影响自己的前途和命运。(2)考试准备不充分,考试适应性差,也容易引起考试紧张。(3)学生家长期望值过高,学校的评价以单一的考试分数为依据,也是造成考试恐惧的原因。考试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是不可避免的。

2. 交往恐惧

交往恐惧也是青少年中发生率较高的心理现象,特别是性格内向,自信认知水平低,语言表达能力差,在形象上有些欠缺,如男孩个子偏矮,女孩过份肥胖,或者五官上有些缺陷等。在交往中,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担心被人拒绝,造成交往失败而引起的恐惧、自卑心态。引起交往恐惧的原因很多,随着青少年生理上的快速成长,他们渴望走向独立,想摆脱家长和教师的控制,但这是一个矛盾的过程,没有处理好就会发生焦虑、担心。中学生随着青春期的发育,有渴望交往异性朋友,但学生的交往经验不足,遇到异性同学会脸红,感到不知所措,平时能说会道的,紧张的连话都说不出来。这样会引起交往失败,因此导致紧张和压力。

二、通过体育教学缓解学生恐惧心理的具体措施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暂时的恐惧、紧张情绪是不必要进行干预的。只有少数学生的恐惧水平超过正常水平的学生才需要进行适当的干预。在体育教学中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预防和控制学生恐惧心理的发生,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体育活动中的开放性、表现性等是体育学科独有的特征。

1. 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提供合理宣泄的途径

在体育课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放松心情,发泄情绪。可以安排一些激烈的,对抗性的竞赛,使学生在大运动负荷的练习中,随着身体能量的消耗,不利的心理能量也得到释放,降低紧张程度。在体育活动中,可运用富有激情的音乐或歌曲,让学生随着音乐优美的旋律放松自己,忘记焦虑和恐惧。

2. 安排趣味性强的体育活动,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在学生文化课考试期间,体育课堂或课外活动中安排丰富多彩的比赛,如有趣的球类竞赛或游戏,使学生很容易投入到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出汗和笑声中转移对考试过分的担忧,避免考试紧张,影响考试成绩。

3. 在体育课中组织团队项目,提供学生交往机会

体育教师可以在组织由学生相互合作和相互帮助情况下才能完成的项目,可以安排男女同学一起活动,使得男女学生在有目的活动中忽视对交往本身的关注,而将注意力集中到活动的目标实现上,在相互合作和帮助中体验交流的过程,缓解交往紧张和恐惧,如拔河比赛、以组为单位的运球接力、校园集体舞等。

4. 教会学生自我减压和增加交往的技巧

体育课堂上可以结合练习,教会学生一些身体放松减压的方法:如呼吸调节法(做深呼吸)、暗示练习法、念动训练法等。交往技能也可以在体育课堂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如:如何倾听、如何自我暴露、如何有效传递信息、如何运用肢体语言等,教师要在学生自然交往的过程中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克服交往恐惧。

5. 创设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自信力

学生的过度紧张、恐惧来源于学生对以往失败的体验和对将来发生的后果的过度担心,关键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设计和组织不同的学习内容和任务,使学生在活动中经过努力达到目标,体验完成任务的喜悦,从而提高自信心。

6. 培养耐挫能力,提高适应能力

人的一生中遇到失败是难免的,承受生活中的压力也是经常的,要引导学生调节好心态,正确面对失败,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安排一些具一定惊险性的项目,如障碍跑、跨栏跑、体操中的跳马等,让学生在练习中克服胆怯心理,遇到练习失败时客观分析产生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努力方向。在练习过程中学会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不怕困难,不畏艰险的顽强意志。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克服自己的弱点,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增强.当代青少年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2] 徐向鸣.体育课堂中的挫折教育[J].体育教学,2008(1).

第7篇:缓解开会发言紧张技巧范文

关键词:快速提高; 讲故事; 技能;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一个好的故事,不仅以其生动的情节、优美的语言、活泼可爱的形象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使幼小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也以其充满想象和幻想的色彩,让孩子们在童话世界里尽情地翱翔,促进其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教师的职责之一是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讲故事”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好方法,也幼儿园最常见的教育活动形式之一。是幼教工作者所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幼师生,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提高自己讲故事的能力,做好从事幼教工作的职前准备,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了解讲故事的对象与要求

幼儿教师讲故事,面对的听众是幼儿,是语言与认知都还处于发展阶段的3-6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主要是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因为年龄小,社会生活经验贫乏,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还比较差。由于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能力还很弱,随机注意占优势且不稳定,所以,他们很容易受其它事物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行动方向。

儿童故事是指为儿童编写、适合儿童阅读欣赏的故事。它们一般内容单纯、篇幅短小,具有完整连贯、生动有趣、语言口语化和生活化等特征。儿童故事取材广泛,充分运用合理的艺术夸张和虚构成分增强其故事性,语言通俗易懂,节奏感强,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和欢迎。

讲儿童故事,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是用有声语言生动形象地向幼儿传达故事内容,影响教育幼儿,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讲故事的基本要求,一是紧扣“讲”,二是善于“演”要。讲故事不是照本宣科地读,也不是脱离文稿纯粹的背诵,讲故事要求使用口语,无论是叙述、描述、议论或者抒情,都要使用听者能听得懂的通俗话来讲述。讲述时,对故事中出现的比较难理解的词还可以稍作解释或必要的重复,以适应听者的需求;讲故事,要充分运用语气语调来表现人物的生动和情节的曲折,要使用眼神、表情、身姿等态势语辅助表达,要采用拟声手段模仿自然界的风声、雨声、动物叫声等来渲染气氛,以引起孩子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受到感染和教育。

要掌握讲故事的基本技巧

讲故事其实也是一门学问。要想自己讲的故事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同时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掌握讲好故事的方法和技巧。

1.熟悉故事内容

讲故事,首先要认真阅读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内容。不仅要具体分析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情节结构,把握主要内容,抓住故事高潮,还要记住有哪几个人物,分析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倾注在其身上的感情,并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分析准确把握故事的主题思想。只有透彻地、正确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产生共鸣,才能在讲故事时以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去感染孩子,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另外,分析角色时还要区别角色之间的细微差别。仔细揣摩各个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征以及在动作、表情、心理活动、语言等方面的不同表现。

2.进行合理加工

讲故事不能照着现成的材料念或背,需要对文稿材料进行合理加工。因为故事的文稿是用文字写给人看的,而讲故事是用嘴说给人听的。要想说得悦耳、讲得动听,就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对故事文稿进行加工整理,变文稿为讲稿。这包括:

(1)对故事的改编与加工。就是在讲给孩子听之前,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或教育目标等对故事的人物、情节内容等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加工,以便适合幼儿或更切主题更适合“讲”。

(2)将书面语改为口语。讲故事是一种口头文学活动,应该口语化和大众化。

(3)适当删掉或调整人物对话提示语。文稿上的人物对话,如果不交代是谁说的,很容易产生混乱。可是讲故事时,要是不断的用“某某说”“某某说”这样的对话提示语,不仅嗦、累赘影响讲的人的情感渲染和表达,还常常会引起听故事的人的厌倦和反感。

(4)有针对性地加楔子或结语。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增加“楔子”,可以造成悬念,使孩子们参与到听讲活动中来,保持听讲的兴趣。在故事的结尾添加“楔子” ,则可以起到提示点题的作用,帮助孩子理解,激发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

3.做到话表兼顾

“话”和“表”是讲故事的主要手段。“话”就是讲述,是讲故事的人直接叙述故事的情节和内容;“表” 就是指表演,是讲故事的人运用自己富有感彩的语言、动作、表情,把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思想感情形象地表达出来,把故事发生、发展的环境气氛渲染出来。

(1)“话”的技巧。

讲故事时,要把叙述语言和故事讲述中的人物对话区分开来。叙述语言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介绍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在叙述时,还应把作者对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褒贬态度表达出来。

(2)“表”的技巧。

“表”主要通过声音形象的塑造、拟声词的运用和态势语言的辅助等来表现。讲故事时,既要善于根据人物的性别、年龄、性格、身份等特征,运用不同的声音把人物区分开来;也要善于运用拟声手段对自然界的声响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以渲染环境气氛,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和形象性:还要善于运用态势语,通过动作、姿态、眼神、表情等辅助“讲”, 做到话表兼顾,讲演结合,绘声绘色,活灵活现,达到生动有趣、精彩感人的效果。

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快速提高讲故事技能

俗话讲“说来容易做来难”。了解掌握了讲故事的基本技巧,并不等于就能在实践中把故事讲好,因为,讲故事,首先是看你敢不敢讲、能不能讲,其次才是看你会不会讲,讲得精彩不精彩。所以,要能讲好故事,还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就薄弱方面多多加以针对性的训练。

1.多讲多练,增大胆量,提高心理素质

讲故事是一个人独白的语言实践活动,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多时候,讲不好故事的直接原因在于讲的人胆子不够大,心理素质不好,不善于在公众场合说话。心理素质不太好的人,一定要加强自我训练。越是容易紧张害怕,越是要给自己多创造在众人面前开口说话的机会,让自己多讲多练,慢慢儿增大胆量,逐步提高心理素质。

2.加强普通话训练,提高语音标准度

能够说比较标准的普通话,是幼儿教师的从业要求。讲故事同样也要求用规范标准的普通话。幼师生一定要随时注意普通话的学习,持之以恒地纠正方音方言,努力念准每个声韵母,掌握语流音变规律,加强普通话语音训练,并努力在讲故事的实践训练过程中逐步提高普通话的标准度。因为准确清晰的语音技巧的掌握,是讲好故事的基础。

3.加强语言技巧训练,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讲故事要做到“声情并茂”,要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根据人物性格特点和情节的发展把握语言的节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抑扬顿挫的语调、富有表现力的音色、眉目传神的体态动作等地加以表现,让听者“闻其声如见其人”,这就需要加强语言技巧训练,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1)练习运用不同的语气来表达情感。 一般应遵循的语气规律是: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气则气满急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

(2)练习以不同的语速来渲染氛围 。通常的方法是:语速较快,节奏轻快,轻多重少,用以描绘欢快的气氛、欢悦的心情;语速较慢,节奏沉稳而有力度,音节加长,可创造悲壮的气氛;语速舒缓,语气柔和,用来表现舒展的心情,抒发感情或描绘幽静的情境;紧张情节的叙述,语速可急迫一些,音强而有力;较快的语速,可以表达当时的紧急情况和紧张心情;富有哲理性的话,则用慢条斯理的语速以增强语言的清晰度。

(3)练习用不同的语调来塑造不同的角色。就是要学会变声,让不同的人物用符合其年龄、身份和性格特点的声音来说话。

4.注意观察模仿,练习提高态势语的运用能力

第8篇:缓解开会发言紧张技巧范文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高校;体育教学;价值;应用策略

就当下而言,提升大学生的综合健康素质迫在眉睫,同时也是摆在高校体育教育前的棘手任务。众所周知,大学生良好、健康的素质不仅包括较好的体能素质,也包括稳定健康的心理素质,这两种素质是衡量青少年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少年心理素质与体育锻炼具有一衣带水,密不可分的关系,故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运动心理学是提升大学生整体体育素养的绝佳途径,且势在必行。

1.运动心理学相关概况

运动心理学,顾名思义,属于心理学的一部分,是分支学科。它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心理特点、行为规律等。运动心理学涉及到的内容较宽泛,主要有竞技体育、锻炼体育以及体育教育等内容。从研究任务以及最终的研究目标来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运动心理学致力于心理因素对人运动表现的心理影响的研究。另一方面,运动心理学将人的体育活动与心理状况进行了巧妙融合,并对体育活动如何影响心理活动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有针对性地研究。随着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研究内容从以往研究“运动员心理状况”“运动技能”等研究领域逐渐拓展到“学生如何运用良好心理提升运动技能”、“学校开设体育课程培养学生健康品质”、“学生伦理道德”、“认知效应研究”、“社会心理学”等研究领域,研究内容之广、形式之多元、意义之深刻令人叹为观止。毋庸置疑,随着运动心理学研究日益广泛,研究者也纷至沓来,研究成果蔚为可观。很多研究者在汲取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与看法,这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重要价值。诚然,高校体育承担着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培养后续优秀人才的职责,教师一定要充分意识到运动心理学价值与意义,并巧借策略提高其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效率,继而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2.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1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在高校体育教育与训练中,往往会有一些学生由于个人性格、心理素质等原因制约着体育训练的正常进行,这不仅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更不利于贯彻高校体育改革所倡导的体育教学理念,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起到阻碍作用。而渗透运动心理学后,教师通过一些可行性的锻炼方式,以及教会学生灵活使用心理调节策略等循序渐进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状况,帮助其逐渐克服恐惧紧张、自卑胆怯等不良心理习惯。很显然,运动心理学的渗透立足于对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这符合学生的体育学习心理,也符合现阶段体育改革的基本要求,有利于缓解学生疲劳压力,重燃学生体育学习激情,推动高校体育教学进程,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2.2有利于全面提升高校体育教学效率

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参与。渗透运动心理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动机,并能启迪学生智慧,激励学生创新发展,而这必然会提升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推动了师生互动参与,提高了教学效率。再者,高校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可能掌握较多的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而这对学生本身的体育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试想,没有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如何能胜任各类体育专项训练以及体育竞赛,从而提升体育学习效率?诚然,运动心理学极大克服了这一难题,它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心理机能,使学生运用足球的智力、心理以及体力实现高效学习。

2.3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运动心理

体育运动本身就是青春洋溢、昂扬向上的,渗透运动心理学之后,体育教学便能充分挖掘体育运动的本质特征,使其感染与熏陶学生,培养其坚毅勇敢、开拓创新、力争上游、分秒必争、愈挫愈勇、积极向上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品质品格,这对学生以后的体育学习以及人生发展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素质的提升不仅取决于良好的体能、运动技能,还取决于其意志、态度、兴趣、情感、动机等心理因素,而拥有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无疑对学生体育锻炼起到良好的引导与促进作用。鉴于此,高校体育教师要十分重视运动心理学渗透之于体育教学的重要价值,并基于学生的心理运动规律开展体育教学,推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从而提高学生体育学习效率。

3.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巧用运动心理学原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运动心理学对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其增强运动机能等具有重要价值。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渗透运动心理学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学习氛围,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十分必要和重要。鉴于此,教师要善用运动心理学以及心理学相关原理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与竞争感。例如,长跑训练是对大学生毅力以及勇气要求破严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很多学生在进行该项训练的前期,确实能兴致勃勃,雄纠纠气昂昂,但到中途便会有很多学生产生厌烦、恐惧或者想直接放弃的心理。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心理学原理之一“犬獒效应”激励学生重塑自信。“犬獒效应”给人的启示是面对竞争不退缩、主动迎接;竞争前、中要始终保持必胜信念;要相信自己能克服困难,战胜对手。在学生即将放弃时,教师可巧用“犬獒效应”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或者语言鼓励,使学生继续自己的长跑训练,以坚韧的意志以及必胜的信念跑完全程。可见,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运动巧渗运动心理学原理十分必要。

3.2要运用多种途径加强体育运动心理训练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强化体育运动心理训练是渗透运动心理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对学生体育运动心理训练:第一,强化团队精神训练。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教师要通过多元途径轻松实现体育知识与心理学生知识有机结合,而强化团队精神训练是有效策略之一。教师可以将某些体育教学内容演变为具有竞争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集体竞争过程中强化团队合作,增强团队意识。第二,强化意志力训练,增强意志力。在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有很多体育训练内容不仅繁琐复杂而且难度系数高,学生在锻炼时很容易产生倦怠与放弃心理,这就需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对学生进行激励性的意志力训练,提高学生体育训练效率。第三,对学生进行自信心提升训练。对于任何一项体育训练,强烈的求知欲与自信心都十分必要,这就需要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与机会,让学生通过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他人认可等当时提升自信心。第四,抗挫折训练。教师可通过模拟体育竞赛训练、开展直面批评的体育教学等提高抗挫能力。

3.3教师要提升素质以优化教学方法、策略

学生良好的运动心理一方面取决于学生自身,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感染与促进。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素养,增强人格魅力,不断优化体育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爱上体育教师、爱上体育。唯有如此,教师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活跃、和谐友爱的体育学习氛围,为学生形成良好的运行心理奠定坚实基础。首先,强化运动心理学相关内容学习。教师要想很好地应用运动心理学,为学生营造和谐体育学习环境,就必须强化运动心理学学习,夯实基础知识,提升教学技能。其次,巧用多元体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兴趣。科学的体育教学方式有小组合作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竞赛法、多媒体教学法等等。科学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探索与求知欲,使其始终保持自信、坚毅、持之以恒的训练态度,以全面提升体育训练效率。

3.4授之以渔,教会学生科学的心理练习方法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体育运动心理学营造活跃体育训练氛围之外,还需要授之以渔,教会给学生科学的运动心理练习方法,鼓励学生在必要时进行自我心理练习。简单来说,主要有以下心理练习方法:第一,放松训练法。在紧张的体育训练或者竞赛中,放松训练能极大缓解学生的紧张和焦虑情绪,提高训练及竞赛效率。放松训练法包括三步,第一步为肌肉放松,时间稍长;第二步为短时肌肉放松,紧张感消失;第三步是巧用呼吸技术缓解压力。第二,控制思维法。在紧张训练中,很多学生容易胡思乱想,这极大扰乱了学生的训练计划,故可鼓励学生运用控制思维法来改善。首先,学生要对消极的心理进行控制。尽可能地控制消极思想,不使其迅速蔓延。其次,学生要善于在体育训练中培养积极的心理思维。积极心理思想能迅速压倒消极思想,学生要通过回忆以往的成功案例来树立自信,重塑积极思维。第三,自我调节法。学生可通过分散注意力、听缓慢优美音乐、自我激励等方式来愉悦身心,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第四,演练法。该方法是让学生将激烈的正式训练当做完全放松的模拟演练,以此来缓解心理紧张状态,从而促进自身正常水平的发挥。综上可知,随着体育运动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教尝试着运用多种方法和策略将运动心理学渗透于体育教学,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渗透运动心理学不仅能优化体育教学,更能活跃学生身心,使其形成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与体育精神,这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当然,作为高校体育课堂的组织和引导者,教师必须重视运动心理学,并不断学习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实践教学技能,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唯有如此,教师才能更好地将运用心理学应用于体育教学与体育训练中,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体育综合素养。

作者:陈建军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游蕴琦.运动心理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洪伟,佘宏靓.运动心理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发展,2009,01.

[3]孙辉.论运动心理学在高校足球选项课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8,02.

第9篇:缓解开会发言紧张技巧范文

演讲是一门语言艺术,它的主要形式是“讲”,即运用有声语言并追求言辞的表现力和声音的感染力;同时还要辅之以“演”,即运用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乃至一切可以理解的态势语言,使讲话“艺术化”起来,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演讲表达的主要特点是“讲”,对演讲者来说,写好了演讲词,不一定就讲得好,正如作曲家不一定是演唱家一样。有文才,善于写出好的演讲词的人,不一定有口才,不一定能讲得娓娓动听。真正的演讲家,既要善写,还要会讲,即既要有文才又要有口才。从某种意义上说,口才比文才更为重要。如果演讲者讲话哼哼哈哈,拖泥带水,“这个”“那个”的一大串,那么,即令有超凡脱俗的智慧,有深刻广博的思想内容,也无济于事。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想要成就一次精彩的演讲,一方面要注重平日里的锻炼和学习,另一方面也要掌握一定的演讲技巧,下面我就从以下八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分享学习一下演讲的技巧和方法。

1.演讲时的姿势

演说时的姿势(posture)也会带给听众某种印象,例如堂堂正正的印象或者畏畏缩缩的印象。虽然个人的性格与平日的习惯对此影响颇巨,不过一般而言仍有方便演讲的姿势,即所谓“轻松的姿势”。要让身体放松,反过来说就是不要过度紧张。过度的紧张不但会表现出笨拙僵硬的姿势,而且对于舌头的动作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决窍之一是张开双脚与肩同宽,挺稳整个身躯。另一个决窍是想办法扩散并减轻施加在身体上的紧张情绪。例如将一只手稍微插入口袋中,或者手触桌边、或者手握麦克风等等。

2.演讲时的视线

在大众面前说话,亦即表示必须忍受众目睽睽的注视。当然,并非每位听众都会对你报以善意的眼光。尽管如此,你还是不可以漠视听众的眼光,避开听众的视线来说话。尤其当你走到麦克风旁边站立在大众面前的那一瞬间,来自听众的视线有时甚至会让你觉得刺痛。

克服这股视线压力的秘决,就是一面进行演讲;一面从听众当中找寻对于自己投以善意而温柔眼光的人。并且无视于那些冷淡的眼光。此外,把自己的视线投向强烈“点头”以示首肯的人,对巩固信心来进行演说也具有效果。

3.演讲时的脸部表情

演讲时的脸部表情无论好坏都会带给听众极其深刻的印象。紧张、疲劳、喜悦、焦虑、等情绪无不清楚地表露在脸上,这是很难藉由本人的意志来加以控制的。演讲的内容即使再精彩,如果表情总觉缺乏自信,老是畏畏缩缩,演讲就很容易变得欠缺说服力。

控制脸部的方法,首先“不可垂头”。人一旦“垂头”就会予人“丧气”之感,而且若视线不能与听众接触,就难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另一个方法是“缓慢说话”。说话速度一旦缓慢,情绪即可稳定,脸部表情也得以放松,再者,全身上下也能够为之泰然自若起来。

4.演讲时的服饰和发型

服装也会带给观众各种印象。尤其是东方男性总是喜欢穿着灰色或者蓝色系列的服装,难免给人过于刻板无趣印象。轻松的场合不妨穿着稍微花俏一点的服装来参加。不过如果是正式的场合,一般来说仍以深色西服、男士无尾晚宴服(tuxedo)、以及燕尾服为宜。其次,发型也可塑造出各种形象来。长发和光头各自蕴含其强烈的形象,而鬓角的长短也被认为是个人喜好的表征。站出来演讲之际,你的服装、究竟带给对方何种印象?希望各位好好地思量一番。

5.演讲的声音和腔调

演讲的语言从口语表述角度看,必须做到发音正确、清晰、优美,词句流利、准确、易懂,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一)发音正确、清晰、优美

以声音为主要物质手段的,语音的要求很高,既要能准确地表达出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又要悦耳爽心,清这优美。为此,演讲者必须认真对语音进行研究,努力使自己的声音达到最佳状态。

一般来说,最佳语言是:

(1)准确清晰,即吐字正确清楚,语气得当,节奏自然;

(2)清亮圆润,即声音宏亮清越,铿锵有力,悦耳动听;

(3)富于变化,即区分轻重缓急,随感情变化而变化;

(4)有传达力和浸彻力,即声音有一定的响度的力度,使在场听众都能听真切,听明白。?

演讲语言常见的毛病有声音痉挛颤抖,飘忽不定;大声喊叫,音量过高;音节含糊,夹杂明显的气息声;声音忽高忽低,音响失度;朗诵腔调,生硬呆板等。所有这些,都会影响听众对演讲内容的理解。

(二)词句流利、准确、易懂

听众通过演讲活动接受信息主要诉诸听觉作用。演讲者借助口语发出的信息,听众要立即能理解。口语与书面语之间有较明显的差距。有人说,书面语是最后被理解,而口语则需立即被听懂。与书面语相比,口语具有以下特点:

1、句式短小。演讲不宜使用过长的句子。

2、通俗易懂。要使用常用词语和一些较流行的口头词语,使语言富有生气和活力;

3、不过多的做某些精确的列举,特别是过大的数字,常用约数。

4、较多地使用那些表明个人倾向的词语,诸如“显而易见”“依我看来”等等,并且常常运用“但是”、“除了”等连接词,使讲话显得活泼、生动、有气势。当然,讲究表意朴实的口语化,绝不能像平常随便讲话那样任意增减音节,拖泥带水,吭吭巴巴,这样便损害了口语的健康美,破坏了语言的完整性。

(三)语调贴切、自然、动情

语调是口语表达的重要手段,它能很好地辅助语言表情达意。同样一句话,由于语调轻重、高低长短、急缓等的不同变化,在不同的语境里可以表达出种种不同的思想感情, 一般来讲,表达坚定、果敢、豪迈、愤怒的思想感情,语气急骤,声音较重;表达幸福、温暖、体贴、欣慰的思想感情,语气舒缓,声音较轻;表示优雅、庄重、满足,语调前后尽弱中间强。只有这样,才能绘声绘色,传情达意。?

语调的选择和运用,必须切合思想内容,符合语言环境,考虑现场效果。语调贴切、自然正是演讲者思想感情在语言上的自然流露。所以,演讲者恰当地运用语调,事先必须准确地掌握演讲内容和感情。

6.说话的速度

说话的速度也是演讲的要素。为了营造沉着的气氛,说话稍微慢点是很重要。标准大致为5分钟三张左右的a4原稿,不过,此地要注意的是,倘若从头至尾一直以相同的速度来进行,听众会睡觉的。

科学的发音取决于科学的运气,有些演讲者时间稍长点就底气不足,出现口干舌燥、声音嘶哑的现象,此时,只得把气量集中到喉头,使声带受压,变成喉音。

“气乃音之帅。”气息是声音的原动力,科学地运用运气发音方法可以便声音更加甜美、清亮、持久、有力。要达到这个目的,平时要加强训练,掌握胸腹联合呼吸法。其要领是:又目平视,全身放松,喉松鼻通,无论是站姿还是坐式,胸部稍向前倾,小腹自然内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