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缓解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缓解老龄化的措施精选(九篇)

缓解老龄化的措施

第1篇:缓解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全面放开二胎;可行性;经济增长;人口发展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0.06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增长,被称为“中国奇迹”,并且,中国也仅仅花费不到30年的光阴,就几乎实现了西欧、北美等地区百年时间的人口转变历程。此时,人口基本保持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从一方面来说,既保证了劳动数量的充足,另一方面却又承担着较少的儿童和老龄化负担,因此,促进了人均产出快速增长,促使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中国的综合实力也实现赶超式发展。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所带来的“人口红利”为经济的飞跃发展做了巨大贡献。而现阶段,中国人口开始逐渐呈现“三低”特点,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人口红利”面临消失,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面临挑战。人口发展与经济题成为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为进一步调整人口的数量与结构,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宣布正式开始实施“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这一政策对我国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文通过选取1978至2015年统计数据,对人口数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并进一步对“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进行利弊分析,探讨现行人口政策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1全面放开二胎的有利影响

1.1优化人口结构,缓解人口老龄化进程

在实现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问题逐渐突出,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同时也带来诸如男女比例失衡、子女赡养负担重等很多社会问题,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优化我国人口结构、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具有积极作用。现在中国有很多“4+2+1”结构的家庭比例,子女赡养老人的负担重,放开二胎政策,有利于人口出生率的增长,环境男女比例失衡问题,减少未来“4+2+1”这种家庭结构的比例,将赡养义务分摊到多个子女身上,减轻子女的赡养压力。另外,放开二胎,对提高出生率有很大的帮助,低龄人口数量的不断提高,对增加我国劳动力数量有很大帮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也在不断提升,年轻劳动力的成长会慢慢取代年老工作者,同时,提高劳动力生产效率,这对改变中国现阶段“倒三角”的人口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1.2提高劳动和经济增长率

伴随着老龄化现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频繁更替、科技飞跃进步、互联网行业也得到迅猛发展,老年人接受和创造的能力明显慢于年轻人,不能很好的适应当代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和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放开二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工作中来,对生产和创造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对居民的消费水平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无法刺激国内的消费需求。从长期看,伴随着生育政策,二胎时代即将到来,伴随着孩子出生到成长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也对不同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直接刺激了消费,扩大内需,市场活力开始逐渐增强,诸如婴幼儿用品产业、教育、医疗、建筑业等行业的都会得到发展,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在一定程度提升了经济增长率。

1.3缓解社会养老问题,完善国家养老体系

随着二胎时代的到来,家庭成员结构会不断改变,子女的增加能够分担养老义务,增强家庭养老功能,不仅从经济上分担,精神上也给予老人更多的满足,不断改善的家庭结构,能给够增强家庭的稳定性和抵抗风险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家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另外,改善“失独”老人问题。失独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数量多,面对养老负担和生活压力,许多子女不堪重负,从而产生了“失独”老人问题,失独家庭不仅需要经济上的补助,还需精神上的慰藉,精神上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放开二胎政策,能够减少“失独老人”家庭,促进社会稳定。二胎的开放也有助于完善国家养老体系,新增社会人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金压力,这缓解养老金制度危机有了很大帮助。

2全面放开二胎的不利影响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中国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第一,会加剧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矛盾。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人口基数大,资源对应人口来说,无论种类和数量再多,都相对短缺,资源也难以完全满足中国十几亿的人口需求,二胎的放开进一步加重了资源的消耗。另外,环境问题本就是中国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的一大问题,二胎时代伴随着人口的增多,会滋生出很多环境问题,将给当前不容乐观的环境带来新的负担,激化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第二,对社会公共服务等带来一定的影响。伴随着新生儿的增多,会给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带来一定的影响,也会给现有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共服务带来一定的影响,更会使竞争日益激烈的求职道路变得更加艰辛。第三,加重了生存压力。随着社会的进步,抚养小孩的成本越来越高,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这加重了新生儿父母的压力。当前,为了缓解就业压力,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学期间生子,这给其学习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另外,“二孩”时候基本都是父母事业的上升期,要大量花费时间、金钱照顾二个小孩,加重了整个家庭的工作、生活压力。

3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

3.1模型设定

基于经典的C-D生产函数,研究中国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即Yt=AKtαLtβμ;其中:Yt是第t年总产出、Kt是物质资本存量、Lt是就业人口数量;A为技术因素(假定为外生变量),μ为随机误差项。

3.2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为了真实反映国民经济收入水平,消除通货膨胀影响,以1978年基期,采用实际GDP反映产出。

据前人研究文献,采用戈德史密斯在1951年建立的永续盘存法测度物质资本存量。即Kt=Kt-1(1-δt)+GTt/PIFt;其中,对于初始物质资本存量值、物质资本折旧率以及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的确定,采用王会宗,张凤兵(2016)的研究,设定K0=11292亿元(1978年不变价),δt=5%,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采用前人研究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组合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3.3实证分析

为了消除异方差性,采用对数的形式,得到下式:lnYt=lnA+αlnKt+βlnLt+μ,利用Eviews8.0,得到如下回归结果:

lnYt=-11.0188+0.4688lnKt+1.0715lnLt

(R2=0.9961、R2=0.9959、F=4476.291)

上述方程的F、t统计量均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统计检验,且拟合优度达到99.61%,回归效果显著。由回归结果可知,自1978年后,中国就业人口数量的变动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就业数量每提高1%,经济增长水平大致提高1.0715%,这充分说明了人口数量的增长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不断增长的重要影响力。

4对策与建议

4.1缓解老龄化问题

从短期来看,放开二胎政策并不能改善当前的老龄化问题,而且有可能进一步加重的趋势。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增加,人口就会不断朝着老龄化趋势发展,但是从短期看,社会的生育水平并不会迅速增加。所以,会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是:生育率不变或者小幅增加,但老龄化问题则会不断加重。为解决短期内面临的老龄化问题,首先,要加强相关养老产业的建设,要做好养老产品、养老配套措施、养老基础设施的建O,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其次,适当的提高退休年龄,提高中老年人的自我养老意识,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即将退休的中年人继续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也弥补了一些岗位空缺的问题,也减轻了子女的负担。最后,鼓励个体经营、小企业的发展,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工作岗位,特别是适合中老年工作的岗位,为那些因退休但仍想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中老年人提供工作机会。

4.2做好防范措施

为应对“二胎政策”开放初期带来的新生儿期,政府应该提前做好防范促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公共服务功能。首先,要在教育和医疗方面加大投资,做好即将面临的教育事业和医疗压力。要加大幼儿教师的培养以及幼儿园的建设,缓解教育资源的压力。大量婴儿的出生需要更多的医疗资源,因此政府应该提前做好应对措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提高质量和效率。其次,要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结合二胎的相关实际情况,适当提高二胎生育的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也可以通过免费领取奶粉、减免学杂费等措施,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最后,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于一些较为落后的地区,政府要适当的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大补贴力度和优惠措施,减轻一些落后地区人们生育二胎、养育二胎的负担。

4.3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关系,坚持可持续发展观,要在人口发展的同时,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改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发展方式,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道路,建立人力资源绿色强国。

参考文献

[1]李佳黛.全面放开二胎政策对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利弊分析[J].知识经济,2016,(03).

[2]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J].人口研究,2014,(02).

[3]张璐.放开“二胎”政策的利弊比较研究[D].大连:吉林农业大学,2014.

第2篇:缓解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少子高龄化;劳动力供给;应对措施;启示

中图分类号:C9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6)03-0057-10

DOI:10.14156/ki.rbwtyj.2016.03.007

一、日本少子高龄化

(一)日本少子高龄化现状

少子高龄化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日本是进入少子高龄化社会较早的国家之一,少子高龄化问题已经成为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按照联合国老龄化标准,一个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就称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则称为老龄社会,超过21%则称为超老龄社会。按照此标准,日本昭和45年(197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平成6年(1994年)进入老龄社会,平成19年(2007年)进入超老龄社会,可见日本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十分严重[1]。对于少子化问题来说,国际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从日本少子化发展趋势来看,0~14岁人口数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少子化问题日趋严重。表1显示日本各年龄段人口数量及变化情况,图1反映日本少子高龄化现状及变化趋势,可以看出1950年日本各年龄段人口分配合理,并未出现少子高龄化问题,1970年,0~14岁人口由1950年的2 979万人减少至2 515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由416万人增加至740万人;1990年,0~14岁人口减少至2 249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至1 489万人,少子化程度由1970年的23.9%降至18.2%,老龄化程度由1970年的7.1%增长至12.1%,少年儿童抚养比由34.9%降至26.2%,老年人口抚养比由10.3%增至17.3%,说明少年儿童抚养负担减轻,但老年人抚养负担加重;2010年,0~14岁人口减少到1 680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到2 677万

人,老年人口数量比儿童人口超出近1 000万人,少子化程度为13.2%,老龄化程度为23%,少年儿童抚养比为20.7%,老年人口抚养比为33.0%,老年人抚养负担增长较快;截止2013年,0~14岁人口1 639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3 190万人,少子化程度为12.9%,老龄化程度为25.1%,少年儿童抚养比20.7%,老年人口抚养比为40.3%。由此可见,日本少子高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日本少子高龄化的变化

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和人口研究所的推测,如表1、图1所示:2020年,日本0~14岁人口数量将减少到1 457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增加至

3 612万人,少子化程度为11.7%,老龄化程度为29.1%,少年儿童抚养比为19.8%,老年人口抚养比为49.2%,老年人口抚养负担进一步加重;2040年,0~14岁人口数量为1 073万人,65岁人口数量为3 868万人,少子化程度降至10%,老龄化程度增至36.1%,届时日本人口中有1/3以上都是老年人,少年儿童抚养比为18.5%,老年人口抚养比为66.8%,1.5个劳动力需要抚养一个老年人;2060年,0~14岁人口数量为791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3 364万人,少子化程度为8.3%,老龄化程度为39.9%,少年儿童抚养比为17.6%,老年人口抚养比为76.1%,日本少子高龄化程度已经达到鼎峰。此后,少子高龄化问题会逐渐得到缓解。

二、少子高龄化对日本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一)劳动力供给数量减少,年龄结构老化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的劳动力数量和供给取决于这个国家总人口中处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多少,劳动力年龄结构和数量对劳动力的供给变化具有制约作用。日本是进入老龄化较早的国家,老龄化速度的加剧对劳动力供给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2]。根据表1可以看出,日本劳动适龄人口1950-2000年一直呈增加趋势,由5 017万人增加到8 622万人,年均增长率约为1.4%;从2000年开始,劳动适龄人口数量开始出现大幅下降,到2010年降至8 103万人。截止2013年,日本劳动适龄人口数量为7 907万人,13年间减少715万人,降幅为8.3%;预计2020年劳动适龄人口减少至7 341万人,2040年则跌至5 787万人,2060年降至4 418万人。由此可见,日本劳动适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并且减少的速度不断加快。日本劳动力人口的现状及变化情况见图2,1990年日本劳动力人口6 384万人,占劳动适龄人口的74.3%,65岁以上劳动力人数360万人,占劳动力人口的5.6%;2000年劳动力人口数增加至6 766万人,占劳动适龄人口的78.5%,65岁及以上劳动人口493万人,占劳动力人口的7.3%;2006年、2012年日本的劳动力人口数量开始下降,2006年为6 557万人,2012年则降至6 628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劳动力的比重达到8.8%。根据总务省统计局推算,日本劳动力人口继续呈下降趋势,2017年、2030年劳动力人口数量将降至6 556万人、6 180万人,65岁及以上老年劳动力的比重分别升至10.4%和11.1%。由此可见,受日本少子高龄化趋势的影响,日本劳动适龄人口及劳动力人口呈下降趋势,劳动力供给数量不断减少,而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及老年劳动力数量呈上升趋势,劳动力人口数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导致日本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

社会保障体系是日本社会的安全网,有力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安定,其作用不可替代。日本政府为解决少子高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危机,日本政府不断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主要对年金制度、医疗制度、介护保险制度等进行改革,以提高社会保险费收缴水平,降低社会保险支出,“开源节流”,多措并举,达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就业的目的。日本公共年金制度改革,主要有公共年金财政政策、建立大学生公共年金缴纳制度、实行公共年金减额发放制度、推迟领取老龄厚生养老金者实行奖励制度等[9],此外,政府不断强调加强和改善年金管理和运营、加强对年金机构的改革、组建年金基金经营会、提高年金基金运营人员专业化水平、设立监督机制和公开经营状况等措施,以加强国民对年金基金运营的信心。在推进医疗保险改革方面,主要采取提高国民加入健康保险的个人负担比例、改革老年人健康保险制度、将“老人医疗制度”年限推迟到 75 岁开始、选择“特别养老院”的老年人个人承担房费和水电费及针对7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高龄者医疗制度”等。在介护保险制度方面,主要针对体弱病残老人生活所需方面的护理和照料, 2000年正式实施护理保险制度,主要包括居家护理和设施护理。居家护理是以老人的家为中

心向老人提供护理; 设施护理是老人住在特定的设施内接受护理服务[10]。日本通过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措施,对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保障老年人福利等起到了一定作用,尤其是对于抚养负担不断加重的年轻人来说,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保,是他们选择就业的主要动力,日本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利于增加年轻人就业的信心,促进就业率的提高。

(三)发展老龄产业,支持老年人就业

人口少子高龄化引起日本年轻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为补充劳动力供给,日本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发展老龄产业,支持老年人就业[11]。日本老龄产业主要包括老年产品制造业、老年生活和护理服务、老年房地产、老年金融保险及老年休闲服务等五大领域。日本老龄产业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产生,80年代、90年代逐渐完善,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大公司和企业转变经营战略模式,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进军老龄产业相关领域,产业规模逐渐扩张,并以每年4%~5%的利率增长。目前,日本老龄产业已经开始步入了结构合理、分布平衡、竞争有序的相对成熟阶段,不仅能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基本物质消费需求,也能满足老年休闲、健康、文化、娱乐等精神方面的消费需求。日本政府为应对今后更加迅猛的“银色浪潮”,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进入老龄产业市场,促进老年产业发展,以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日本老龄产业已经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渐明显。在促进老年人就业方面,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支持措施,为鼓励60以上的老年人延长就业年限,或者重新选择新的职业,采取逐渐延长退休年龄政策,并且通过法律的形式保障老年人的权益,对企业设立高龄雇佣奖励政策,向雇佣 60~65岁老年人的企业雇主提供25%的高龄职工工资补助,对于临时雇佣老年人的企业也给予一定的补助[12]。此外,政府还划拨专款,成立“银色人才中心”,目的是为老年人提供就业帮助、寻找就业机会、延长老年人雇佣年限,增加劳动力供给,缓解老龄化对社会的冲击。实践证明,日本老龄产业不断发展,老年人就业增加,对少子高龄化的经济影响产生了一定的缓解作用,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四)放宽移民政策,吸引外国年轻劳动力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明治维新之前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状态,自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逐渐开放国门,加强与外界的经济往来,但由于岛国根性,日本在吸收外国劳动力和人才方面,与欧美国家相比政策还不够开放。随着20世纪90年代少子高龄化速度的加快,日本政府认识到单靠提高生育率难以弥补国内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逐渐放宽了移民政策,吸引更多的外国劳动力,缓解国内劳动力不足的压力[13]。根据日本相关研究机构推算,日本今后50年间,每年需要外国劳动者60万人,才能补足劳动力供给,维持国民经济发展。日本将移民对象的首选放在来自各个国家的留学生身上,主要通过奖励措施留住高学历留学生,对拥有一技之长的留学生,放宽其就业劳动许可,使其尽可能长期或者永久居住日本[14]。2013年日本《产经新闻》报道,日本政府将不断放宽移民政策,增加移民数量,补充国内劳动力不足。根据政府确定的方针,日本将大幅放宽接收外国劳动者进入日本国内的限制条件。除将放宽技能劳动者的入境条件以外,日本政府还计划将现行制度下未被允许的不具备特定专业、技术领域能力的单纯劳动力在限定条件下也允许其入境。2014年日本《读卖新闻》相关报道指出,日本政府已经就建设、护理等领域引入外国劳动者的政策进行论证。第一阶段为扩充建筑行业的外国劳动力数量。由于东京成功申办2020年奥运会,国家建筑设施需求会逐渐增加,未来建筑行业将面临劳动力严重不足问题,所以日本政府决定将延长外国人技能实习制度规定的在留期限,由原先的3年更改为6年。少子高龄化给日本劳动力市场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放宽移民的政策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增加了外国劳动者数量。

四、启 示

(一)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

中国是在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未富先老”,再加上经济实力水平相对较弱,应对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难度较大。因此,中国要解决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主要依靠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用强大经济实力做后盾,解决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各种问题。为实现经济发展,政府应该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解决好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应发挥作为劳动力资源大国优势,在积极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增加更多就业岗位的同时不断提高资本、技术投入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保持经济发展后劲。此外,劳动力素质提高有利于促进就业,平衡教育资源的分布,重视发展中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提升劳动力素质,增加其就业的机会。劳动者素质提高,尤其是受教育水平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劳动生产率增长,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从而增加更多就业岗位,更有利于增加高知识、高技能的老年人就业机会、改变其生活观念,缓解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11]小林真一郎.bI造と少子高h化――2015年にP力は本当に不足するのか[J]. 季刊政策・U友芯浚2009(1):95-111.

[12]森田子.少子化が企I行婴擞毪à胗绊[J].日本P研究jI, 2006(553):4-18.

[13]木江理子.日本の外国人P者受け入れ政策[M].|京:原房,2006.

[14]井口泰.国H的な人の移婴颏幛挨毳ジア槁[J].ファイナンシャル レビュ`, 2013(5):88-114.

[15]藤江泰郎.人口p少下でのP市觥―女性、高h者のP力率引上げにより2040 年にかけてのP力不足を\り切れ[R].|京:世界平和研究所IIPS Policy Paper ,2014:1-68.

第3篇:缓解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老年男性;尿潴留;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25-01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老年性前列腺肥大病人逐渐增多,并发急性尿潴留发生率也相对应地增加。护理老年男性尿潴留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应急性病症,我科自2008年5月至2010年2月共收治老年男性尿潴留患者35例,入院后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相应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年5月至2010年2月我科收治老年男性尿潴留患者35例,年龄最小58岁,最大92岁,平均68.3岁.合并高血压、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糖尿病者12例,痔疮切除术后2例。

1.2尿潴留原因: 有肿瘤、结石、前列腺肥大、疼痛、神经障碍或精神上的刺激、排泄环境的改变、憋尿时间过长、药物的副功能等。以机械性梗阻多见,共32例,其中良性前列腺增生29例,前列腺肿瘤3例,尿道损伤1例,动力性梗阻2例,均为痔疮术后。应观察其最后排尿的时间,是否下腹部胀满,是否经常有尿液流出、水摄入量的增减等。除治疗其病因外,鼓励患者当病情稍微缓解即应下功夫使其做到自然排尿,如帮助去厕所。用听流水声或下腹部热敷等方法解决不了时,应遵医嘱给予导尿

1.3诊断标准:患者年龄55岁以上,排尿困难,尿流变细甚至呈点滴状,腹部胀痛.检查时可在腹部触及胀大的膀胱,有触痛,无腹膜刺激症.患者表情痛苦,饮食、睡眠欠佳.

2 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老年病人发生尿潴留,大多存在羞涩、恐惧心理,就诊时间迟。本组病例35例患者都是在发病2d后就诊,痛苦难忍;加之入院后不了解检查治疗过程,对留置导尿或膀胱造瘘术心存恐惧,出现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由此导致心率加快,血压上升。给予患者解释安慰,可缓解其紧张恐惧心理,更好地配合治疗护理。

2.2 诱导排尿:因机械性梗阻致尿潴留的患者,首先采取腹部热敷、按摩措施,按摩时术者以手掌在患者腹部由浅入深、自上而下按压,用力均匀,避免过大过猛,以免造成膀胱破裂.痔疮术后患者首先采取局部热敷,用温水冲洗会等护理措施. 对尿潴留病人的护理如下:

⑴温水冲洗外阴或温水坐浴,或用热水袋热敷下腹部,刺激膀胱肌肉收缩。⑵帮助病人轻轻按摩下腹部,护理者手掌按其下腹部,轻轻向左右推揉膨胀的膀胱10-20次,促进腹肌松驰,然后以一掌自病人膀胱底部向下推移按压,另一手以全掌按压关元、中极穴位,以促进排尿,当尿液排出时不可松手,应等尿液排完再缓缓松手.此法对年老体弱及高血压患者应谨慎。⑶将室内水龙头稍稍开启形成滴水声,以诱发排尿反应。⑷因不习惯床上排尿者,在病情许可下,可以帮助病人坐起排尿,或下床排尿。

2.3 药物治疗: 对良性前列腺增生性尿潴留患者,可选择受体阻滞剂特拉唑嗪10mg和非那雄胺5mg口服,每日一次,两者合用促进逼尿肌收缩和膀胱括约肌松弛,解除尿道括约肌痉挛,促进排尿[1]。

2.4 导尿 :采取上述护理措施无效者,在严格无菌操作下进行导尿.选用粗细适中的硅胶导尿管,操作时动作缓慢、轻柔,初次不超过1000ml,以免腹压骤降引起虚脱和血尿.

2.5膀胱造瘘术护理 护士要做好术前心理护理,使病人认识到腹壁造瘘是暂时的,待尿道排尿后会拔出造瘘管,尿液仍然从尿道排出,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

3 结果

35例老年男性尿潴留患者在根据病因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后,患者心理负担减轻,对医护人员的依从性增加,除1例排尿困难外,其余都顺利引出了尿液,无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老年男性尿潴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病症,患者常常急诊入院,迫切要求排出尿液解除痛苦.要据病因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2],但在基层医院,急症处理这类患者无论是留置导尿或是膀胱造瘘术,都能及时解除患者尿潴留引起的痛苦, ,常常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治疗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第4篇:缓解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老年心血管病;预防;治疗;临床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2.096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 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的疾病, 主要包括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微血管), 以心脏病最为多见, 多发病于50岁以上人群[1-5]。心血管病是临床上老年患者患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主要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肺心病等[6], 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其病因主要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 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 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流变学异常, 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7-10]。心血管病主要临床表现有胸闷胸痛或胸部不适、心悸、呼吸困难、水肿、咳嗽、咯血、头痛、眩晕、失眠、疲劳、紫绀等。本次课题主要研究预防和治疗老年心血管病的临床有效措施,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8月~2016年9月诊治过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90例, 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 各45例。预防组男21例, 女24例, 年龄58~76岁, 平均年龄(59.81±11.72)岁;对照组男23例, 女22例, 年龄56~81岁, 平均年龄(61.27±8.93)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 仅在发病时进行治疗。预防组患者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包括包括药物预防、生活干预和心理干预三方面, 具体如下。①药物预防:对研究的患者进行密切关注, 每日监控血压、血脂、血糖水平, 及时进行微量药物调控;②生活干预:鼓励患者积极活动, 增加运动量, 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 低钠饮食, 多食清淡食物和水果蔬菜, 避免过多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按时服药, 多饮水, 需戒除不良饮食嗜好和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 避免劳累, 注意休息, 保持健康生活规律与方式, 增强体质;③心理干预:对患者讲解一定的心血管病知识和预防措施, 普及医学常识, 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 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 控制情绪, 配合治, 鼓励患者保持良好心态, 培养患者主动保持合理的膳食和生活作息习惯。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11] 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和发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疗效标准:显效:患者心血管病症表现消失或明显缓解, 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正常;有效:患者心血管病症表现出现好转, 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趋于正常值;无效:患者心血管病症表现未见好转或缓解, 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较正常值均有较大差距。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心血管病发病率比较 随访发现, 预防组患者中有7例发病, 发病率为15.56%;对照组患者有24例发病, 发病率为53.33%;预防组患者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发病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预防组7例发病患者经治疗后, 3例显效, 3例有效, 1例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24例发病患者经治疗后, 11例显效, 8例有效, 5例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为79.17%;预防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 老年患者因年龄增长、器官衰退、血管结构改变等生理患因素, 容易引起各种心血管病变, 危害身体健康[12]。另外年龄、吸烟、酗酒、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也是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应进行相应控制, 减少老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13]。老年患者一旦出现心血管病将严重影响生活, 情绪不稳定、失眠、胸闷、疲劳等问题接踵而至, 且因老年患者的免疫力差, 常导致病程长、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反复发作、合并多系统病理改变等问题[14]。

第5篇:缓解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影响措施

20世纪后半叶,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老龄化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已对经济产生了持续的,全面的,巨大的压力,严重制约了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是一个严峻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正确地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对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从总体来看,截止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1.4亿,占总人口的12%,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三分之一以上,超过4.3亿。同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还有以下特点:

1.人口基数大。我国总人口将近14亿,占世界总人口20%,基数非常大。

2.发展速度快。从1982年到1999年,我国仅仅用了17年的时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而西方国家一般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在2000年到2007年的7年中,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年均增长率更高达3.2%,约为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倍。

3.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同时发生。不同于他国的先老龄化,后高龄化,我国是“三化”同时发生,给我国应对老龄化问题增加了不小的难度。

4.老龄化先于现代化。老龄化一般发生在西方发达国家,而我国还是中低收入国家,尚未实现现代化。因此老龄化问题势必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往往会给一国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老龄化程度越高,发展速度越快,其给经济增长带来的阻力就越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挑战:

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根据人口学的规律,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我国的就业人口将不断下降。目前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依靠拥有富裕的劳动力这一优势进行劳动密集型生产而取得的。而老龄化减少了劳动力的供给,势必会削弱这个优势,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

2.人口老龄化对储蓄水平的影响。有调查显示,老年人口比重每增加1%,储蓄率会相应增加0.37%。我国一直是个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内需不足,过多地依赖出口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老龄化的发展会使这个问题恶化,是我国经济增长难以保持安全性和稳定性。

3.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老年人是特殊生活用品,医疗保健以及护理服务的主要消费者,但总体来说,他们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远远低于年轻人。因此,在一个老年人不断增加的国家中,消费会持续下降,并间接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人口老龄化对国家财政的影响。首先,国家难以负担巨额的养老金,虽然个人和企业也承担了部分,但目前我国的养老金缺口仍有1.3万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30年,政府支付的养老金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将超过10%,占工资总额的比重将超过30%,超过国际上划定的警戒线,意味着国家财政和经济发展将陷入困境。其次,医疗保障资金将急速增加。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料的主要消费者,是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对象。到2030年,老年人口医疗费用将占GDP的8%―9%,增速远远大于GDP。最后,我国农村人口养老问题形势严峻。我国60%以上的老年人居住在农村,但他们却缺乏养老保险制度的保障。我国正在积极建设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并准备逐步建立针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保障制度。这些都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

三、促进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世界上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接受的挑战,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更不可能幸免。当前,我国应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积极应对这个问题。

1.放宽计划生育政策。我国经济目前仍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个国情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就业人口的大幅减少,将使我国丧失劳动力这一最大优势,使经济受到重创,因此放开二胎乃至三胎的生育政策会增加年轻人口,有效缓减老龄化给经济带来的冲击。

2.大力投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一直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源泉,在劳动力数量无法增长的情况下,要想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就必须提高劳动力的质量。

3.充分利用老年人资源。老年人尽管在体力上已衰退,但他们拥有青年人无法比拟的丰富的经验。开发老年人资源,不仅可以实现他们的价值,增加他们的收入,更可以弥补劳动力供给不足,维持经济快速发展。

4.大力发展老龄产业。老年人是医疗保健,人寿保险等行业的主要消费人群。我国有1.4亿的老年人口,其中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据测算我国每年老龄消费者有100亿的购买力未能实现。如果可以充分开发这个前景广阔的市场,将大大刺激我国内需,缓解就业压力,带动经济增长。

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至今,为了发挥比较优势,我国一直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消除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资本密集型,特别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水平,使经济发展从高能耗、高投入、低收益向低能耗、低投入、高收益方向转变。

总之,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其给经济增长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我国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挑战更加巨大,因此必须正确认识人口老龄化现象,实施切实有效的措施,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参考文献:

[1]王艺婉.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J].当代经济,2009;7

[2]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第6篇:缓解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彝族聚居区;人口老龄化;因素分析;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3)05-0056-09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教育部规划项目(10YJA850044)、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学学科建设项目的资助。

作者简介:杨胜利,男,重庆奉节人,经济学博士,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张宇辉,男,贵州贵阳人,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双学位本科学生。四川 成都610041

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部,是西部的交通枢纽和经济发展高地,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汇聚得大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人口数的61%,其中,彝族和藏族人数最多。四川省拥有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全国第二大藏区。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显示,四川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551万人,占总人数939%;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908万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相比,四川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的比重由386%提高到431%,居全国第六位。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西南部的川滇交界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凉山州常住人口为45328万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10年共增加4511万人,增长1106 %,年平均增长101%。而凉山州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的5245%,彝族人口占比4913%,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71%。

按国际标准划分,当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于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于7%时,标志着老龄社会的到来(见表1)。我国从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社会,四川这一人口大省同时呈现出明显的老龄化特征。时至今日,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而凉山州少数民族人口基数大,少数民族种类多,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制约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将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因此,如何缓解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问题对经济的影响,寻找应对措施已迫在眉睫。

国内早有学者关注四川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研究,但并不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也没有结合数据和模型,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多因素及其关联度,本文在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及文献的基础上,先着重分析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特征,然后结合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采用灰色关联法得到各个因素对人口老龄化影响的关联度,再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影响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针对性地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及对策。

一、凉山州人口老龄化特征

我国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水平并不完全同步,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鼓励和支持政策,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在政策作用下会显示出某些特征。同时,民族地区的人口老龄化①与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②水平也不完全一致,同一个民族分布在不同地区,其老龄化趋势和水平是不同的;同理,同一个民族地区内部的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水平也是不同的。四川凉山州是我国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包括多个少数民族种类。其发展历史及民族结构形成了凉山州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独特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一)人口老龄化趋势起步晚

从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凉山州人口老龄化趋势较全国整体趋势晚,现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初期。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显示,凉山州老龄人口数为2089万,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12%,属成年型社会结构。10年后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凉山州老龄人口增长至3218万,占全州人口总数的71%,已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之列。从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凉山州从成年型社会发展到老龄化社会。

同四川省人口老龄化情况比较,凉山州人口老龄化延时10年。早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四川省老年人口系数为571%,到2000年止,此数据已经达到756%,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四川省老龄人口系数已经达到1095%,标志着四川省进入老龄化社会。同期相比,比当年全国老龄人口系数887%还高208个百分点,远超全国人口老龄化水平。因此,比较同期统计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凉山州人口老龄化的水平低于全国,也远低于四川省的整体水平,人口老龄化趋势起步晚,还处于人口老龄化社会初期。

(二)老龄人口系数增长缓慢,但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增长率较快

1.凉山州老龄人口系数低于全省水平

统计数据显示,凉山州从2000年至2010年,老龄人口系数由512%上升至71%,上升了约3867%,年均递增为352%;而四川省老龄人口系数在相同十年间,由756%升至1095,上升约4484%,年均递增408%;同凉山州人口相近的绵阳市,老龄人口系数十年间上升了约5533%,年均递增503%。数据表明凉山州老龄人口系数的增长在全省处于较低水平。

2.凉山州老少比③增长速度也远低于全省水平

凉山州的老少比增长速度落后于四川省整体水平。2000年,四川省老少比为335%,到2010年末,该数据已经达到6456%,上升了约31%;而凉山州同期老少比由169%上升至2598%,只上升了9个百分点。

3.凉山州老龄人口和少儿人口绝对数量增长率都高于全省水平

相关统计数据表明,凉山州老年人口绝对数从2000年的208923增至2010年的321815,十年净增长了112892人,增幅达5404%,年均递增491%;同期全省老龄人口总量只增加了4139%,作为四川五个人口最多的市(州)之一的凉山州,同其余四个城市(成都、南充、达州、绵阳)相比,其老龄人口绝对数增长速度最快。而凉山州少儿人口绝对数增长速度也很快,从2000年1236369上升到2010年的1238659,上升了2290人,且上升了约019%;同期相比,2000年至2010年,四川省少儿人口绝对数却在下降,从18600386降到13644450人,降幅达到2664%;成都、南充、达州、绵阳等个人口较多的四个城市,少儿人口绝对数也在不同程度地减少。

可见,同全省和人口规模相近的城市(州)相比,凉山州呈现出老龄人口系数增长缓慢,而老龄人口和少儿人口绝对数增长率较快的特点。这样,凉山州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就明显滞后于整个省的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

(三)高出生率延缓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中长期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因素。1956年,联合国研究成果表明,对于封闭人口而言,人口老龄化的决定性因素是生育率下降,而不是死亡率下降所导致的平均寿命的延长。若婴幼儿死亡率下降,则会促进人口年轻化,从而舒缓了人口老龄化趋势,但若是老龄人口的死亡率下降,相反会促进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80年代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力地控制了总体人口基数,也使得我国婴儿出生率快速下降,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迅猛。但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指标较为宽松,所以,作为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州与省内其他非民族区域的人口出生率有所差别。不过,凉山州从2000年到2007年出生率还是同大多数非民族地区一样保持平稳的下降趋势,主要是“少生优生”观念深入人心,加之户籍制度改革及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程度有所提高。2008年“5·12”大地震让国家对灾区的生育政策做了调整,凉山州婴儿出生率突增,这对凉山州人口年龄结构又是一次大调整:

1.凉山州人口出生率先减后增

从2000年至2009年,四川省人口出生率始终在下降,且下降趋势缓和,年均下降49%;而凉山州人口出生率则呈现出先减后增的现象,从2000年到2007年,婴儿出生率年均递减54%,但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年婴儿出生率飙升至185%。新出生的婴儿为凉山州人口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从而也缓和了原有的人口老龄化趋势。

2.凉山州人口死亡率始终呈缓慢下降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7年,凉山州的人口死亡率年均下降速度为39%,而同期四川省人口死亡率年均下降速度仅为13%;到2008年止,凉山州人口死亡率为91%,这一年人口死亡率同2007年比上升了41%,超出前7年平均水平12个百分比。

由于凉山州人口高出生率的影响,其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放缓,人口老龄化程度远低于全省整体水平。

(四)经济发展水平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

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前半叶,法国、美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随后日本及北美洲等国也陆续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他们的经验来看,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着正相关关系,即“先富后老”,这样给老龄人口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养老政策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据统计,发达国家当老龄人口比例超过总人口比例的7%以上时,该地区的人均GDP远高于1000美元。而我国,在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时,全国人均GDP仅为780美元,人口老龄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反差很大,将我国老龄人口推向了“未富先老”的尴尬境地。

不过,作为我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楷模,凉山州经济始终高速发展,其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一。早在2006年,人均GDP已经突破1000元美元。凉山州一直紧紧围绕“跳起摸高、跨越发展”工作基调,大力实施提速增量、提质增效“双提升”战略,着力增强投资拉动、产业支撑,使其在2011年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与成都、绵阳、德阳、宜宾、南充、达州等六个市州并肩跃入“千亿俱乐部”,是个名符其实的“少数民族经济特区”。

高速发展的经济现状,势必为凉山州养老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应对凉山州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方法是优化经济资源在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中的配置,改进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障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养老及相关的配套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制度完善和服务体系的健全,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减负,建立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凉山州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

就中长期来说,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因素,针对目前人口老龄化问题,应高度关注人口年龄结构即人口惯性的影响(人口惯性即人口再生产过程中,人口群体有着保持原有增长(或减少)趋势的特性,也就是过去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作用下对如今人口发展趋势的表现)。就整个人口发展过程来看,出生率和死亡率是人口老龄化的主导因素。研究者普遍认为,出生率的改变是人类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的必然结果。随着人类的生育环境发生改变,从而生育志愿也就降低了。日本学者大渊宽和森冈仁则将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细化到教育普及、公共健康、经济生活水平等指标。对于死亡率,医疗水平、社会养老保障、卫生环境等能够影响其大小,如:我国在1949年之前,因医疗环境恶劣,人口死亡率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才出现逐渐下降的趋势。

(一)老龄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考虑到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对人口结构变化的综合影响,本文在借鉴了相关文献后,筛选了20个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素。(如表 3)

本文综合选取影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共20个因素作为量化指标,构建数列,并应用灰色关联法求解各个指标的关联度,从而得到影响人口老龄化因素的关联度大小排序,再根据主成分分析法获得影响凉山州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综合因素。所有指标的数据来源于《凉山州统计年鉴》(2000-2010)、《四川省统计年鉴》(2000-2010)、《凉山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2000-2010)、《凉山州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00-2010)。

如表5所示,各个因素的单独作用对凉山州人口老龄趋势都有所影响,而且影响的大小也各有高低。但是,人口老龄化是各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的结果,因此,就需要考虑到各因素所提供的信息上的重叠以及综合作用,为了实现化繁为简,本文继续引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因素信息再次整理,力求能够科学地进行数据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减小由于信息重叠产生的误差,有的放矢地对凉山州人口老龄化趋势提出应对措施。本文采用SPSS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结果如表6、表7所示。

三、应对凉山州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对策

据前分析,凉山州的经济发展水平是适合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的,这势必会给养老保险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经过对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影响人口老龄化趋势中第一成分较多的种类中,影响最大的因素种类。基于此,我们在应对凉山州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方面有如下对策思考:

(一)加快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速度

由灰色关联分析结果知,若只考虑单个因素作用,城市化率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最大,这也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城市化发展的快慢直接影响到凉山州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由于凉山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六万平方公里的辖区内,几乎全是山地,这给城市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城市化发展,需要发展、完善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需要经济实力作后盾。目前凉山州的地形地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城市发展现状,使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受到制约。其次,居民消费支出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也很大。凉山州的人均GDP早在2006年就已经过了1000美元大关,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但是,凉山州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两极分化严重,西昌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其它县,而在部级贫困县名单,凉山州有11个县榜上有名,是四川省各市(州)中贫困县最多的地区,其中美姑县、昭觉县、布拖县、雷波县、普格县等的经济水平更是处于全省各县的末端。要应对凉山州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以发展产业为突破口,结合凉山州的特点,加大相应优势产业发展投入,通过产业和经济发展得好的地区带动经济发展落后的县(区),减少贫富两极分化,减缓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大脱贫致富的力度,促进城镇化、城市化的发展。

通过经济发展,来消除贫困和经济发展的失衡性,助推城市化发展,通过城市化发展带动教育、卫生、福利机构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的提升,是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统筹兼顾地发展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

由主成分分析结果来看,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82%,因此,在缓解老龄化趋势事业上,就应该将重心放在旋转成分矩阵第一主成分中的高载荷因素上,由前分析可归纳总结为加大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的投入。凉山州大多数县地处山区,教育条件相当恶劣,有些地区几乎没有正规的建筑充当教室,更别提现代化教育设备,有些村落里,师资配备仅为当地一两名初高中文化人员,一人承担大部分课程的讲授,老师授课和学生听课的效果很差。文化水平不高,师资不足以及教学设备的匮乏,也导致了学生失学和教育效果差的恶性循环,导致大批文盲和文化水平很低的年轻人进入社会。低素质的、无法满足产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又会严重制约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影响城镇化、城市化的发展。其次,这些山区缺乏医疗机构,卫生条件差,有些乡或村仅一个卫生防疫站,而且药物、卫生人员也不足,更无法应对突发重大病故。另外,其社会保障也严重缺失,缺少针对贫困户和鳏寡孤独老人的救助机构和救助措施,存在极端贫困的死角。所以,从旋转成分矩阵第一主成分中的高载荷因素变化情况分析,应该统筹兼顾,加大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的投入和发展,在发展教育,提高教育水平的同时,要加强医疗、卫生经费的投入,建立完善救助贫困的帮扶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所以应提高这些因素种类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影响力度。

很显然,增加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统筹发展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可能改变或影响一个地区或区域人口老龄化发展的趋势。所以,建议通过发展教育、卫生、社会保障来应对凉山州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大力发展养老产业

凉山州开始呈现人口老龄化趋势,势必会带来老龄人口数的增加,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的生活需要呢?防范未然,未雨绸缪是凉山州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必然的选择。

按照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表中分类:基本医疗保险人数、社会福利院个数、社会福利院床位数在社会养老保障中占主要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基本医疗保险、社会福利院是养老产业的组成部分,他们构成社会保障因素的主要成分,因此,养老产业的发展影响社会保障,也会影响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尽管凉山州目前人口老龄化水平低于四川省整体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但是,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率高,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使其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压力日益增大。针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结合凉山州的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特点和现状,主动作为,尽早规划和发展养老产业,是凉山州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适宜的选择。

养老产业是一个新型的综合性产业,其业务涉及老年人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还有娱乐、文化等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建议政府将社会保障制度、文化建设和发展养老产业结合起来,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引导养老产业发展,鼓励社会资金进入,支持企业开发养老产业的系列产品,发展养老产业。同时,还可以深挖孝道文化、彝族民族传统文化,通过精神文化层面来丰富养老产业的发展,让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注释:

①民族地区的人口老龄化: 我国所有民族地区整体达到老龄化水平,或者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达到老龄化水平,既包含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也包含该地区汉族人口。

②少数民族人口老龄化:我国55个少数民族整体达到老龄化水平,或者某部分少数民族人口达到老龄化水平。

③老年人口数与少年儿童人口数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是:老少比=(≥65周岁人口数/0~14周岁人口数)×100%。

参考文献:

[1]何建宁.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折与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4):93-97.

[2]邱丽玲.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8):86-87.

[3]朱霄雪,何建宁.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税务与财经,2010(6):29-3.

[4]刘向红,李红英.影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6):138-140.

[5]原新,刘士杰.1982~2007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因的人口学因素分解[J].学海,2009(4):140-145.

第7篇:缓解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延迟退休;养老保险;老龄化

中图分类号:D669.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2

引言

养老是自人类史以来必需解答的一道永恒课题。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改革,有利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但为退休人员提供稳定的基本生活保障,更有助于安定团结的和谐社会形成。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结构问题日益凸显,养老金缺口的持续增加养老保险的改革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而近期有关于“延迟退休年龄”或“延迟领取养老金”的议论,引发了全民的关注。“延迟退休年龄”或“延迟领取养老金”关系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它是否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行之路?因此,分析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及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如何有效完善多渠道实现全国养老金的增长盈利,维护所有人民的切身利益势在必行。

一、我国养老保险改革发展现状

中国养老金制度改革主要经历1983年―1993年解决国有企业养老金支付危机的传统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初步改革;1993年―2000年初步构建新型城镇养老保险制度和2000年以后确立多支柱养老体系的新型城镇养老保险制度三个阶段。逐步形成了今天以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为主的现代养老保险制度。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底,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32218万人,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9750万人,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57073万人。养老保险覆盖的人群正逐年不断扩大,中国养老保险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使养老保险制度的持续性发展遭遇瓶颈。

二、我国养老保险改革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养老体系的基础尚不牢固,养老金面临“入不敷出”

养老体系就像座金字塔,基础养老金是塔底,企业年金是塔身,个人养老储蓄是塔尖。当前我国养老金面临“入不敷出”的压力逐年增加,是因为我国养老体系的基础不牢固。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信息:我国2013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达3.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同期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2.8万亿元,同比增长19.9%。很显然,养老保险基金相对“入不敷出”。据统计,1980年退休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例是13∶1,而目前该比例约为19:100,随着人口老龄化高峰临近,年退休人员新增数量攀升,如现行政策不变,到2050年则会高达64:100,这意味着需要由100个在职劳动力供养64个退休人口。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引发养老保险金供需矛盾加剧

当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中国人口基数大,养老保险底子薄负担重,老龄化速度却非常快。查有关数据:1999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1.3亿人,占总人口10.2%,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民政部部长李立国预计,2050年前后,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将达到4.8亿左右,成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国家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分析室主任李军预计,到2050年,我国15岁到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下降到7.1亿人,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老年人口规模迅速膨胀,相对新出生人口的大幅度缩减,使抚养结构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造成养老金缴费者急剧减少与领取者急速增多之间的养老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

(三)双轨制的存在造成了不公平的现象

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质是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因此公平性问题是其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执行的“双轨制”,即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实行两套并行的养老金体系,对于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个人无须缴纳社保,退休后就可以享受到国家财政或地方财政列支的养老金的待遇;而对于社会企业单位和职工本人需要自己在退休前连续15年缴纳占工资收入一定比例的费用,退休后才能得到由社会保险资金列支的退休金。虽然最近几年,城镇职工月均基本养老金不断上调,但由于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与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金制度在设计与运行上大不相同,造成了在城镇企事业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参保义务及待遇水平的不平衡,引发了社会矛盾,成为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

三、延迟退休或领取养老金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一)国际上其他国家对延迟退休的惯例

法定退休年龄对于每一位劳动者都十分重要,关系到每一位劳动者缴费年限和受益年限,还关系到国家人口运行趋势和平均预期寿命及国家的公共财政等。随着世界范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许多国家纷纷采取延迟退休年龄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如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社会保障项目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将退休年龄从65岁延长到67岁。之后,又有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英国、西班牙、乌克兰等国家进行效仿借鉴该方法来减轻国家负担。但这一改革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遭到人民的抗议罢工。如2010年在法国各大城市为抗议雇主将雇员退休年龄推迟到60岁以后的计划爆发的近110万人参加的大规模罢工行动,2013年波兰首都华沙爆发10万人大游行抗议政府提高退休年龄。

(二)在我国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的可行性讨论

1.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的有利分析

从全世界来看,我国的退休年龄是比较低的。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作能力和身体素质同步提高,中国特殊人口政策导致的老龄化和日益紧张的养老基金支付压力客观上要求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首先,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有利于减轻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压力。随着老年人口的急剧增加,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不工作的老年人则会越来越多,他们的养老金支付的重担落在有工作的年轻人身上,使他们的缴费压力越来越重,政府养老金收入相对减少,养老设施投入支出日益增加,推迟退休年龄则有利于延长其缴费期间,缩短支付养老金时间,从而减轻我国社会压力;其次,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使正在工作并缴费的人增加,而退休并领取养老金的人减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度赡养率,同时也有利于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经过高学历培训的科技人才,知识层次增高,国家的培养成本变高,延迟退休则增加其工作时间促使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再次,实施型养老体制改革有利于老年人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满足。目前我国社会上退休后的老年人再就业主要缘于经济需求和精神寄托,退休人员通过再就业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仅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也能够给家庭较少的经济负担。

2.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的弊处分析

首先,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会从一定程度上加重就业压力,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导致全国失业率将增加。由于目前的全球经济都处于减缓发展,原本的就业岗位严重不足造成了就业形势的不乐观,如果再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无疑使得就业形势雪上加霜,更加严峻。不言而喻,退休是新老劳动力的更替过程,当年老的劳动力离开工作岗位,由新的年轻劳动力进行替代,把推迟退休年龄当做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必然会增加劳动年龄人口,使劳动力供给增加,而在劳动力需求一定下,导致失业的人数将增加,失业率必将呈上升趋势,政府则将承担更多的失业救济费用。其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累积提高,生产技术不断更新进步,年轻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应当普遍高于年老者,而推迟退休年龄会在一定程度上阻滞生产的进步,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最后,据相关数据显示,现在企业每个月给在职职工交纳的养老保险等各项费用,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在职职工年龄越高工资越高,相应的保险费也更高,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无形中增加企业的工资成本及养老保险支出成本,从而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四、我国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需谨慎

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关乎国运、泽及子孙,而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推迟退休年龄方式好似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我们要懂得权衡利弊来进行取舍,我们应该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谨慎的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使养老保险制度真的能够切实有效地为广大的老百姓带来福利,实现我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愿望。就我国现阶段状况,笔者认为可以试探着采取缓行延迟退休年龄的方案,缓解眼下养老金收支压力,应对人口老龄化冲击,同时实现对退休年龄的合理化改革制度完善。

(一)谨慎采取缓行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

目前,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现有劳动力与潜在劳动力资源供给过剩,如果盲目普遍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会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但如果从结构角度比较,退休人员的结构和新入职的结构并不完全在一个层面进行竞争。如果采取渐进式的、缓行的、局部试行的方式,在适当充足的时间内完成合理的退休年龄延迟来达到目标,同时随着就业供求关系的进一步变化,可以将对就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二)对现行退休制度进行管理与规范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公务人员、企业员工实施的退休制度不尽相同,如现行的“双轨制”;男女职工的退休制度差别也较大,即使同属国有企业职工,在企业实施减员增效的改制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诸如:停薪留职、买断、内退等多种变相的退休现象。使得即使在同一单位中同等条件下,不同的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退休待遇规定,这些都使得我国的退休制度千差万别。因此,从近期来看,我国应该对现行的各种退休制度进行管理与规范以杜绝不规范的退休现象出现。

(三)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有区别的试行弹性的退休制度

就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区域不平衡状态,我们的退休制度改革也不应该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由于当前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不尽相同,如上海等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快、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人口老龄化程度非常低;如教育、医疗服务、制造行业的工作人员的行业需求是丰富经验,而如电子行业、金融行业等新兴行业则需求具有最新技术或有海外经验。所以,建议政府制定退休年龄的指导性政策,在试行弹性的退休制度时,我们应当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需求而设计,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进行自主选择退休年龄政策,甚至不同的人群也可根据自己的偏好来灵活的选择退休年龄与时机。

(四)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从适当提高女性退休年龄试行

我国目前实施的退休制度规定为“男年满60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这使得女性并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有失男女平等的公平性,同时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女性职工寿命通常比男性职工长,退休后女性职工从制度中领取的养老金时间较长,因此,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体制改革可以从适当提高女性退休年龄试行开始,同时,适当的提高女职工的退休年龄,也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和提高了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适当推迟女性的退休年龄后不但可以减轻社会负担,促进女性的充分就业,使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升,同时也提高了女性地位,促进男女平等。但这一改革试行需要在较长的时期内完成,可以考虑先在8-10年左右的时间内,逐年递增式实现将女性退休年龄提高为60岁。

五、结束语

退休制度的改革涉及面广、影响力深,任重而道远。在当前我国就业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人口加速老龄化并存的状况下,是否延迟退休年龄、如何进行养老保险改革都要顺应广大人民意愿,维护广大人民利益。其实,在很多国家都有逐步实行推迟退休年龄的方案,这应该是顺应人口老龄化到来的未来发展趋势。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针对我国养老保险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适当的将改革速度放缓,充分考虑实施延迟退休型养老改革制度的灵活性,谨慎采取适度试行改革的方案,密切关注退休人员的生活状况并及时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樊明,等.退休行为与退休政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胡阳.关于推迟退休年龄问题的探析[J].商业文化,2010(4).

[3]张文勇.延迟退休怎样更合理[J].人力资源杂志,2012(7).

[4]刘植荣.养老金缺口真的存在吗?[J].人力资源杂志,2012(9).

第8篇:缓解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 象

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膝关节病患者100例,ASA I~II。其中男40例,女60例;年龄52~75岁。所有患者分别进行X线拍片或CT检查,均有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硬化、囊性变及关节边缘骨赘形成等膝关节病样改变。症状以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关节运动摩擦音等为多见,部分患者伴活动障碍。

1.2 方 法

1.2.1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常规治疗同时实施健康教育,10d为1个疗程。常规治疗包括:①药物治疗,对疼痛较重的患者适当应用非甾体镇痛抗炎药,缓解关节水肿和疼痛。氨基葡萄糖保护关节软骨,改善关节活动,缓解关节疼痛,延缓骨关节炎症病程。同时也可辅以补钙剂及舒筋活血的中药;②改善关节功能,可应用物理治疗、热疗、局部痛点封闭,还可行关节腔内注射透明质酸钠,保护关节软骨,促进关节软骨的愈合与再生,缓解疼痛,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健康教育内容:①因人施教,对于适应能力差的老人反复多次耐心讲解,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主动为患者提供各种信息,使患者对医院和医生产生依从感和安全感;②做好患者之间的介绍工作,充分利用典型病例的作用让患者之间互相沟通,成功病例现身说法带来积极影响,形成良性循环,让患者在心理上有治疗疾病的信心;③针对退行性膝骨关节病,治疗时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该病的防治知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增加保护关节的意识和方法。根据患者不同阶段或症状轻重,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教育,指导功能锻炼。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运动,如症状较轻时指导患者适度运动,症状较重时嘱以休息;急性发作期,应禁止锻炼。可选择对关节冲击力小的柔和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运动中要注意关节局部的保护,量力而行,避免膝关节外伤,减少登山和上下楼梯运动。必要时使用辅助措施,如助行器及拐杖等,还可以穿可以吸收冲击力的鞋子,使用内低外高的鞋垫和膝关节内侧支具等以减轻关节负重,可能的情况下,指导行直腿抬高和负重直腿抬高的功能锻练。可增加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④减轻体重,肥胖会增加关节特别是下肢关节的机械负荷,体重的增加于骨性关节病的进展有关,在体重减轻5.1kg的女性,膝关节患骨性关节病的风险可下降50%[3];⑤老年人骨质疏松常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近关节部位的骨折常加重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病,骨质疏松时的骨密度变化是骨性关节病公认的易感因素之一,应教育患者防止骨折的发生;⑥饮食方面,应摄入营养丰富、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有利于钙吸收的食物,补充钙剂可给予钙片或高钙食物。

1.2.2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关节局部疼痛消失,肿胀消退,功能活动基本恢复正常;有效:局部症状减轻或消失,功能活动有改善;无效:治疗1个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实验组一般治疗5~10d起效,多数治疗1~4个疗程,平均2个疗程。表1显示,实验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0,p<0.01)。

第9篇:缓解老龄化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疗养院;心理康复;老年人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354-02

随着我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加之人口基数大,据统计从2000年到2007年我国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到1.53亿,约占人口总比例的11.6%,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进步,我国老龄化人口比例越来越高,预计到2020年老龄化人口将达17.17%。由于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都有明显减退,使不少老年人觉得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对生活丧失信心,产生负性心理。本文对疗养院的老人开展心理康复治疗,并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2010年6月到2013年6月在我疗养院的老年人选取220例,在告知老年人及其家属,征得其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110例)和对照组(110例)。其中观察组有男56例,女54例,老年人年龄介于62~83岁之间,平均为(71.6±3.8)岁,其中有慢性高血压患者42例,骨质增生13例,心脏病患者25例;对照组有男58例,女52例,老年人年龄介于61~83岁之间,平均为(70.7±4.1)岁,其中有慢性高血压患者40例,骨质增生12例,心脏病患者23例。其余入选的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史,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性情绪,均无严重的急性重要脏器疾病,无手术史及药物过敏史,且充分考虑了均衡性,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老年人根据自身的健康状况定时服药,对于有慢性疾病的老年人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老年人在对照组老年人基础上给予心理康复措施如下:

1.2.1良好的服务态度 首先疗养员进入疗养院后,对其身体健康状况有充分的了解,对于老年人因为自身的健康及家庭状况的外界因素所导致的焦虑、抑郁等情绪给予鼓励、安慰,缓解其内心的压力,减轻对疾病以及老龄化的恐惧心理,重拾生活的信心。

1.2.2 开展心理讲座及座谈 每周定时开展心理讲座,给老年人讲解如何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态,如何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于自身的健康状况如何进行调节,如何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增强老年人对现况的适应能力[1]。

1.2.3 心理辅导 针对有孤僻、自卑等不良情绪的老年人进行单独的心理座谈,进行系统的治疗。心理疾患比较严重的患者可以辅助以药物治疗或者听舒缓音乐、脑电生物反馈等治疗措施,帮助其摆脱不良心理,消除恐惧、抑郁心理,达到心理康复[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半年后两组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均在SPSS17.0软件上统计,其中计量资料用( ±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2检验,检验标准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SAS和SDS评分比较 两组老年人均有一定的焦虑、抑郁,心理康复前观察组的SAS和SDS评分分别为(57.4±3.2)分和(57.2±4.3)分,与对照组的(56.8±3.1)分和(56.9±3.9)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行心理康复干预后,其焦虑、抑郁程度显著减轻,其SAS和SDS评分分别为(42.3±2.8)分和(40.5±2.2)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4.6±2.8)分和(55.7±3.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心理干预前两组老年人的情感指数、健康指数和生活满意度无差异,干预后观察组老年人情感指数、生活满意度和健康指数分别为(5.25±1.43)分、(5.98±1.03)分和85.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3.43±1.04)分、(3.14±1.13)分和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常见的导致老年人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丧偶、子女离家工作,老年人本身健康状况以及社会地位的下降等,导致许多老年人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3]。这种负性心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对身体健康状况造成很大的影响,若不及时进行治疗将酿成严重的后果。

本文研究疗养院开展心理康复的疗效,通过与老年人耐心交谈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定期开展讲座及座谈会,向老年人灌输积极乐观的生活心态,对于有严重心理疾患的老年人要积极进行治疗,单独与其进行心理交谈,应用音乐疗法来舒缓情绪,提高交感神经的兴奋性,消除紧张焦虑,还可以采用生物反馈疗法,根据患者的需要制定不同的治疗计划,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4]。

疗养院老年人通过心理康复治疗,其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得到很大的缓解,患者的情感指数和健康指数有很好的改善,对生活的满意度大大提高,说明在疗养院对老年人开展心理康复治疗能够缓解老年人的负性心理,减轻心理压力,提高生活满意度,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秀增,吴志斌,吴洪光. 某军队疗养院开展健康教育的做法[J].人民军医,2013,64(9):1024

[2]曾婧.军队疗养院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探讨[J].中国疗养医院,2012,21(2):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