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范文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精选(九篇)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

第1篇: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范文

 

一、调研背景分析

 

行业背景分析:目前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发达经济体复苏缓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人民币币值不稳定,这些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外贸增长速度。海关总署的最新数据显示,到2016年8 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5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8%,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5.8%和1.6%。与全年7.5%的外贸增长目标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外贸行业的不景气势必影响行业就业数量与质量。最近,国家在扩大企业外贸自主权、通关便利化、放宽外资准入、完善金融服务等方面不断出台政策,在上海、广东、天津、福建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些措施为外贸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了动力,特别是跨境电商等互联网新业态贸易对整个贸易行业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新的工作岗位。

 

中高职衔接教育现状分析:随着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中高职衔接迫切性日益突出。在具体实践上,出现了多种衔接方式,有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中高职5年一贯制、中高职3+2分段培养等,中高职衔接已成为职业教育的热点问题。总体来讲,中高职衔接中高职衔接还存在以下问题:一职业院校毕业生总量不能满足行业企业需求。2016年3月南方人才市场应届毕业生外贸专场,进场企业412家,招聘岗位3000余,进场学生不足2000人;二是职业院校学生总体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求;三是部分中高职目标定位不清,培养缺乏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差异性大;四是中高职课程体系未能有效衔接,课程设置 与课程内容趋同;五是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低,不能满足培养高技能水平学生的要求。

 

二、调研的主要问题

 

(1)目前国贸实务专业相关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如何,能否为中高职衔接的专业学生提供较长的“职业生涯线”;行业与企业中新的工作岗位;

 

(2)目前外贸人才的需求与供给状况如何,学校培养的人才能力能否满足企业需要?

 

(3)国贸实务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分布如何,中高职学生在岗位层面是否存在梯级分布?

 

三、调研基本情况

 

(一)调研组织与方式

 

本次调研经课题组讨论,主要采用了以下四种方式:

 

(1)向目标企业发放调研问卷,包括现场纸质问卷、网络电子问卷。

 

(2)现场访谈,邀请行业专家、企业管理者、一线操作员工参加座谈。

 

(3)网络访谈,通过电子邮件、QQ等信息工具,向目标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发送访谈提纲。

 

(4)电话访谈,通过电话,针对提纲内容向目标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人员进行访谈,记录访谈结论。

 

(二)调研样本分布

 

本次调研涵盖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主要的就业岗位,包括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国际货代、跨境电商、报关报检。考虑到我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生源地、就业单位均分布在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我们联系了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等地的15家外贸行业领先企业与服务外贸企业的优秀的关联企业。

 

四、调研资料分析

 

感谢受访单位的密切合作,我们如期回收15家单位的调研问卷,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统计与分析。

 

(一)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参与调查的15家单位有10家提到传统贸易竞争激烈,市场份额难有突破,业务拓展举步维艰。这也印证了当前全球传统贸易萎靡不振的基本局面。行业中唯一的亮点是跨境电商等互联网新业态贸易的迅速崛起,市场份额不断上升,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缺口。

 

(二)外贸企业人才需求及供给情况

 

(1)人才需求规模(数量)分析

 

参与调查的15家企业有12家短期内有人才招聘计划。通过对12家企业人才招聘计划岗位与招聘人数进行统计(如图1),我们发现,目前外贸企业面向高职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有:外贸业务、跟单、单证、报关报检、货代。其中对外贸业务员、单证员需求最为强烈。

 

(2)企业人才需求规格(质量)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我们发现,外贸企业对高职学生学习工作态度、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期望。对高职学生最不满意的地方集中在动手能力差、专业知识不扎实这两个方面。

 

(3)广东省外贸人才供给情况分析

 

广东省共有67所高职院校,其中有23所开设了国际贸易类专业。中职学校包括部省属职业技术学校、市直属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局直属职业学校等100多所,其中开设了国际贸易类专业的40多所。中高职国际贸易类专业毕业的学生在3000人左右。根据2015年广东省商务厅的数据,广州市外贸类人才缺口在5万以上。国贸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三)国际贸易实务岗位群分布情况

 

根据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外贸企业具体工作实际,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岗位群分布如下图(图1)。

 

(四)企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调研结果

 

传统外贸业务及相关业务企业岗位群包括外贸业务、跟单、单证、货代、报关报检。考虑到最近兴起的跨境电商业务,我们这次调研增加了跨境电商岗位。调研针对国贸专业中高职学生毕业初期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调研的内容包括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具体内容的描述、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及该环节整个工作中的频度与重要性。(限于篇幅,仅以跨境电商为例)

 

五、调研形成的主要结论

 

(1)行业企业对中高职国贸专业毕业生的有强烈需求。

 

(2)行业企业对目前培养的职业学校(院)的学生不太满意,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知识、缺乏职业规划这三个方面。

 

(3)中高职学生就业领域与就业岗位存在竞争性,也存在差异性。

 

六、对策与建议

 

(一)明确培养目标

 

从调研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高职生毕业初期就业主要分布在外贸业务与业务操作(单证制作、业务开拓、跟单、货运、报关报检)工作。那么这就要求我们 在培养目标上应该结合外贸企业、行业和地域需要,把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也定位于能在外贸、内贸企事业单位从事业务开拓、单证制作、外贸跟单、报关报检、国际货运等岗位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践实训课的比重,多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注意把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企业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达到企业、学生和教学三者共赢局面。

 

(二)优化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设置是为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目标开设的,过去传统的“公共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 课”的“三段模式”,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需要。第一,我们应该从外贸企业工作岗位需求出发,基于外贸业务工作过程开设课程。第二,要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国际贸易认知、单项能力实训及综合能力实践的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我们要加强与中职学校的课程多方位衔接,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第四,要在调研中,企业对证书也有相当需求。我们应将外贸职业资格考证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考证内容、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相融合。

 

(三)加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在着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职业院校也要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职业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创新、责任感及自我学习等综合能力,它是支撑学生职业生涯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能力或才干的关键能力。国贸专业要创造核心竞争力,就要将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效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比如推广项目导向、行为导向的教学法,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要贯彻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更重是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重视学生心、脑、手的协调发展,在重视专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

第2篇: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范文

关键词 职业教育;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86-03

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在服务、生产、管理等方面具备综合素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国家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钢结构已在能源工程、海洋工程、基础设施、建筑工程等领域被广泛运用。随着钢结构行业的快速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发展。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开设了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而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开发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培养过程、内容和方式的总体规划,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因此,开发制订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为例,探讨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和开发步骤,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和实施提出合理的意见。

1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坚持服务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要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推进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将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加强学生道德和责任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身心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服务学生长远发展需要。

坚持就业导向,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 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人才培养方案在制订过程中必须广泛开展社会调查,了解本专业就业需求情况,关注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积极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企业发展和学生就业需要。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协同的原则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是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不断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主动争取行业、企业参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聘请区域内知名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共同研究,科学创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的课程体系。

坚持系统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应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兼顾基础知识培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教、学、做一体”。突出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根据专业发展需求和特点,系统构建课程体系,加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协调配合,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从而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职业技能训练。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情境体验教学、岗位角色模拟、现场实训教学、主题教学等活动,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要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人力资本素质;要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2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技术路线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与设计应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充分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三大原则。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

组建专业开发团队 建立一个有丰富的职业教育办学经验和企业丰富经历的校企联合专业开发团队是科学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前提。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需要,组建由分管领导、专业负责人、企业外聘专家、骨干教师、学校教学与学生管理部门人员等构成的专业开发团队。专业团队建立之后应该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专业开发团队成员应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团结协作,全程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

开展专业市场调研 专业市场调研是科学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性、全局性工作,主要包括行业组织协会调研、知名骨干企业调研、同类专业高职院校调研等。搞好专业市场调研对于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学生素质能力要求、专业办学条件等具有重要意义。专业市场调研的对象、目的及成果如表1所示。

根据专业调研情况,将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主要面向湖北省及沿海发达地区,服务于建筑、交通、能源与海洋工程装备等行业,培养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能够胜任钢结构设计、钢结构制造安装及现场施工组织与管理等工作任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业岗位及职业能力分析 通过对钢结构行业企业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是钢结构设计、钢结构构件制造与安装、施工组织与管理岗位,各主要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过程的总和[1]。根据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结合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初步确定了与建筑、交通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高度融合,以生产岗位技能要求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项目引领,学训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方案(草案)制订 通过前期的专业市场调研,在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后,即可开始着手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草案)。

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与修改 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与修改主要按照以下三个步骤实施。

第一步是组建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委员会,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主要包括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学者)、同类专业院校专业负责人、学校相关部门领导。

第二步是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重点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岗位与职业能力分析、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课程结构等方面进行论证。

第三步是专业开发团队根据专家论证委员会的意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形成正式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评估与修订 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后,必须注重方案实施过程的跟踪和效果评价,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纠偏措施,并对方案进行必要的修订。

3 钢结构建造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建议

为了充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该注意:

一是注重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一批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打造一支适应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

三是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推进工学结合提供良好条件;

四是推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资源学习平台;

五是完善体制机制,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

六是做好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后的跟踪评估,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晓军.本科技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2]张建超.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方法研究与实践[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2(4):39-42.

[3]顾京.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5):8-9.

[4]马树超.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48-149.

第3篇: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范文

关键词:高职;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3)09-0063-03

一、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原则

(一)校企深度融合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修订既要深入行业企业广泛调研,又要结合本学院专业办学条件设计制定。根据专业调研准确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接轨”,提升本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甚至引领区域产业行业发展。

(二)课程优化整合原则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课程整合,根据职业岗位群系统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设计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种课程类型,合理选择教学形式和培养模式,为学生职业生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三)强化实践教学原则

遵循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教学安排。建立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的职业能力培养、培训与考核体系,实施“课证结合”改革,实现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

(四)规范化原则

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由本专业建设的专家指导委员会集体讨论通过,经本系部审核批准、教务处审核、主管院长签字后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内容要全面、结构应完整、表述应准确、行文要规范。经审批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本专业开展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文件。

(五)持续改进原则

专业建设具有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结合行业、企业及专业教学等方面反馈的信息,将对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改进,最终构建出独具本专业特色的“2+1”人才培养模式。

二、人才培养方案调研与设计

(一)人才培养规格调研。

1.行业企业调研。专业教师通过现场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选取饮料制造、汽车制造、安全等典型行业开展企业调研。调研结果显示:近年大量环境安全事故凸显,引起国家和企业对环保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广大企业对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这一新兴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广东省内企业数量较多,尤其是外资、合资企业约占全国30%,外资、合资企业及重点污染行业均非常重视设置工业环保与安全管理部门,工业环保、安全与健康(EHS)人才备受该类企业青睐。企业中EHS岗位的高职学历人才比例约占20%,从学校招收应届生约占60%。

2.专业教学调研。专业教师对同类专业院校、教育专家进行了教学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工业环保与安全技术专业复合型人才在全国培养缺口较大,广东省高职院校开设该专业更是凤毛麟角,远未能满足企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行业教育专家还强调,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应体现环保、安全、特种设备、消防、卫生等岗位群;根据岗位知识能力需求,合理整合教学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增加实训课程,拓展职业资格证书领域,应重视职业能力培养。

(二)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1.人才培养规格。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主要面向企业环境安全和职业健康管理(EHS)部门、环境健康认证咨询机构、安全技术服务机构、基层环保管理部门、基层安监管理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从事企业环境保护、安全和职业健康管理、企业环境安全健康认证咨询、环境监察、安全监察等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管理人才。

2.就业岗位群。本专业招生对象为普高生或三校生,修业年限为三年(两年在校学习、一年企业顶岗实习),主要就业岗位(群)为: 企业环境安全健康(EHS)管理人员、环境安全健康认证咨询技术服务机构人员、基层环保部门环境监察人员、基层安监部门监察人员等。

3.构建环境、安全、健康“三方一体”课程体系。通过企业调研,分析EHS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结构需求,根据工作过程导向构建本专业环境、安全、健康“三方一体”专业课程体系,见表1:

4.学分制及职业资格证要求。本专业实行学分制,推行“双证制”,学生必须修满学分并获得职业资格证方可毕业。本专业必考职业资格证书为ISO14000&OHSAS18000内审员资格证,选考职业资格证书为特种作业管理(操作)证、初级急救员证、消防员证、污水处理工证、水环境监测工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可置换公选课学分。

5.实践教学要求。根据高职教育重视实践技能培养的特点,按“工学结合”的要求探索独具本专业特色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图1)。本专业实践教学按照分散实训与集中实训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原则,在校一、二学年结合专业课程安排企业参观、课程实训(实验)、集中实训,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第三学年重点培养综合技能,安排不少于16 周的顶岗实习,进一步学习企业管理运作模式,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技能。

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

(一) 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保障

本专业通过“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项目”初步建成环境/安全管理实训室、工业安全实训室、环境应急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及一批校外课程实训与顶岗实习基地。未来将进一步深化校内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包括“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室环境建设、实训室管理文件建设、实训教学文件建设;同时,根据工业环保与安全专业岗位具有专业性、复合型、广泛散布于企业等特点,还要开拓更多校外企业实习基地,确保一年校外顶岗实习与校内实训在内容上有机衔接、环境上互为补充,共同完成实训、实习等内容完整的实践教学要求。

(二) 专兼结合“双师型”师资保障

通过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专业教师培养计划,强化高职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教学能力与实践能力;积极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管理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参与课程标准制定、课程开发及专业授课,保证学生职业素质及能力的培养。

(三)校企深度融合保障

按照“政校联动、依托行业、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互惠共赢”的原则,本专业将通过与当地政府联动,依托环保行业优势,逐步与广东省内环保、安全行政管理部门及各类型企业、EHS咨询与认证部门广泛建立联系。以实质性项目为牵引,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提升本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本专业持续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肖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8,(11):39-40.

[2]罗先进,黄霞春,葛庆,周啸.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创新——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成教育研究,2011,(6):111-112.

第4篇: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范文

关键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本科培养方案是培养本科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高水平的培养方案应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体现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培养方案修订是总结反思原方案的经验和不足、系统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和手段。

河海大学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部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确立全面发展理念、多样化人才理念和研究性教学理念,以生为本,面向需求,科学构建2012版具有河海特色的“刚柔相济”的本科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深入学习,开展全面调研

学校自2011年6月起历时1年,经过学习研讨、调研分析、修订论证、审议答辩、修改完善、定稿印制6个阶段,至2012年7月完成了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从2012级本科生开始实施。

为更好地推进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学校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主要分为教务处牵头的整体调研和学院牵头的专业调研,两类调研同步进行。

一方面,教务处从方案整体设计出发,先后至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985工程”高校及与我校相似的行业性高校实地调研,同时展开国外知名大学先进教学经验的网络调研,基本情况见表1;并且召开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座谈会,了解学生需求和教师建议等。

另一方面,各学院积极开展专业调研活动,明确要求各专业调查分析国内外排名前十的相同专业,分析其人才培养现状,并对照自身进行本专业的优劣势分析;同时开展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了解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通过前期充分学习与调研,我校了解了当前“985工程”高校以及国外知名大学在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新举措,探索了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多样性、国际化人才的新趋势,明确了未来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指明了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改革的方向。

为切实加强对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学校还要求各专业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要求成员由相关政府部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机构的有关专家及本校教师组成,其中校外成员至少占1/3,且必须有1名外国专家。这样从组织上确保人才培养契合社会、行业的新需求,并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培养高水平本科人才。

二、更新观念,明确修订思路

学校坚持“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协调发展。

一要更新培养观念,明晰改革方向。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提供多样化培养途径;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加强校企合作、与科研院所合作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

二要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新方案要求各专业充分分析所面临的学生发展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国家发展需求以及国际发展趋势,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继承发扬本专业的好传统、好做法,形成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同时,梳理以往方案不适应新需求之处,理清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和重点。

三要优化课程结构,努力柔性多样。新方案运用弹性教育理念、个性教育理念、社会价值理念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减少必修学分,增设选修学分;扩大选修权限、实施全校性选修;注重学科交叉,推行跨学科/跨专业选修;注重文理交融,强化通识课程选修

四要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能力。新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运用真知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独立设置各类实践环节和项目训练型课程,增强学生科研训练,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列入培养方案;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完善企业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走进企业,提高培养实效。

五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习主动性。新方案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要增加国际元素,培养国际视野。新方案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致力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规则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开设全英文课程、增设专业国际规范课程、国际文化课程;支持与国外大学间的学分互认等。

三、科学构思,确立方案框架

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和落脚点是课程框架体系。本次修订工作中,我校以生为本,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培养模式,实施“精炼理论讲授,强化实践教学,倡导自主研学”的培养方式,科学构建2012版培养方案课程框架体系。

1. 方案总框架

总学分数由原来的180左右改为165左右。课程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组成,具体如表2。

2. 通识课程框架

通识课程由公共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构成,旨在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融合,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如表3。

(1)大学英语类课程。学分数由16改为9。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将英语课程分为基础英语课程和拓展英语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小班化教学。前3个学期每学期开设基础英语课程3学分,此后广泛开设外语类选修课和专业方面的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等。对于大一期间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可不再修读大学基础英语,但必须选修拓展英语课程,以保证修满分的英语课程。

(2)计算机信息类课程。学分数由5改为3。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各专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程序语言。此后,鼓励各专业开设结合本专业的软件类课程。

(3)军事类课程。学分数4不变。以增强国防意识和军事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课堂)+1(实践)+2(军训)。

(4)思政类课程。学分数16不变。以增强思想道德品质和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0(课堂)+6(实践),将学分分布到4年,其中6个实践学分要统筹安排、注重效果。

3. 实践课程框架

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或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是培养学生的工程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具体见表4。

四、整体优化,彰显方案特色

1. 研制个性化课程模块,提供个性化学习课程体系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新方案专门设置个性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修读一定学分的课程,理工类学生至少修读18学分、经管人文类学生至少修读23学分。个性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内选修课、专业外选修课。

专业内选修课是本专业推荐选修的课程,理工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工程技术型两类,经管人文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两类,且与相关专业方向结合设计,供本专业不同方向的不同发展类型学生修读。

专业外选修课是为培养交叉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而设,含跨学科/专业课程、国际交流学习、辅修专业。其中,跨学科/专业课程指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修读的课程;国际交流学习指学校认可学生在国外交流学习期间修读的相关课程,并按等额学分认同。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读跨学科/专业课程或参与国际交流学习3~6学分。

2. 构建首席教授负责制的核心课程体系,推进精品化专业教育

为切实提高我校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全力打造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体系是奠定学生专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课程。每门核心课程采取首席教授负责制,并 成立课程组或教学团队开展建设,团队成员由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

核心课程体系包括公共核心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公共核心课程指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键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指丰富学生通识知识结构的关键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指奠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关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指使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与技术能力所需的关键课程。

学校共建立核心课程237门,其中公共核心课程9门、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30门、学科基础核心课程54门、专业核心课程144门,构成了具有“河海”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

3.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新方案将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5%以上,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0%以上。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

学校给学生提供诸多机会,让其进入科研与工程实训项目中,真实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积极加强卓越工程师实效性培养,为试点专业单独设置培养方案;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搭建专利孵化平台,鼓励学生展开创新科研训练,并计入一定学分。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实践创新潜能,鼓励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新方案制订《素质拓展学分的实施及认定办法》,素质拓展学分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只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学术科技、道德修养、文艺体育等活动均能获取相应学分。

4. 开设新生研讨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新方案中推行了新生研讨课,现已开设37门课程,如“水问题论坛”、“走进水的世界”、“化学与生活”、“走进数学”等。新生研讨课旨在让新生入学后即与专业教授见面,尽快融入大学学术氛围,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发掘自身研究潜能。新生研讨课不仅使新生学到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本质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新生通过高水平教授的引导,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启发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 加强大学英语改革,开设全英语课程、专业,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为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学校制订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实行分级教学、分类培养,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体系及教学评估体系。具体要求如下:大学英语课程学分调整为9个学分,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学生按成绩分为三级,小班化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模块化,含“综合英语课程(读、写、听、说、译)”模块和“语言应用及语言文化类拓展课程”模块。

为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实施,2012版培养方案还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开设了2门全英语课程,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学校传统优势专业中还将开设全英语专业,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短期国际访学、交流、会议和比赛等活动。

6. 推进研究性教学,引导教学方式改革

第5篇: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范文

关键词:GIS;培养方案;优化

GIS既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应用工程技术,又是跨越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GIS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是对既有培养方案的修订和提升。

1GIS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背景

自1999年全国开始招收地理信息系统(GIS)本科专业以来,至今已有超过160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GIS专业设置基于三种背景:地理背景、测绘背景和计算机背景,不同背景GIS专业都汲取其各自学科的营养精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对山东交通学院2004、2005级GIS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发现,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去向:(1)按测绘专业就业,约占30%。(2)考研继续深造,约占25%。(3)从事GIS软硬件销售及技术支持,约占20%。(4)从事GIS开发工作,约占15%。(5)其他行业,约占10%。

就业去向表明,虽然毕业生大都从事与GIS专业相关的工作,但存在就业率不高,就业层次偏低等问题。因此,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优化。

2培养方案优化指导思想

2.1提高就业率,提升就业层次。解决此问题还应该依靠GIS的就业渠道,例如GIS软件开发、GIS应用系统设计与建立、GIS应用与维护等。

2.2平衡GIS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化过程中注重平衡GIS与地理专业、测绘工程专业和计算机技术专业之间的关系。

2.3体现交通院校特色。具有交通院校特色的GIS专业人才培养需和铁路建设、公路建设、城市建设等行业相结合,应考虑设置交通工程、道路工程等课程。

2.4紧密结合学科前沿领域。GIS技术发展较快且势头猛劲,教学课程应该融入超前的理念,紧跟技术最前沿,以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

3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方法

3.1课程设置优化。GIS学科的多学科性与交叉性决定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多样性,应该结合本校的特点和学生的服务行业,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优化后基础课中删除了“环境科学原理和国土规划”;“网页设计”更改成“计算机网络”,为开设WEBGIS打下基础;增加了“地理建模原理”,强调地理模型在GIS中的重要性;“地图数据库”更改成“空间数据库”,强调数据库在GIS中的重要性;嵌入式GIS是一个新的行业增长点,故“把嵌入式GIS”由选修课调整为基础课;“数字城市”也是当前的热点研究领域,故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调整为“数字城市”;专业选修课中增加了3D GIS和UML,强调了新技术与GIS的结合与应用。

3.2实践教学环节优化。优化后在实践教学环节上重视GIS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改革与建设,强调在人才培养上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优化后减少了实践环节的数量,由10个调整为7个,但总的时间还是16周;增加了2周嵌入式GIS实习,以配合新增加的专业基础课嵌入式GIS;增加了2周组件式GIS实习,以配合专业基础课组件式GIS;删除了测量实习,只保留数字测图实习;删除了1周综合地理学实习,只保留课堂讲授;将计算机应用基础(VC++)课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GPS实习和Web-GIS课程设计合并成了6周的GIS工程综合实习,突出其系统性、完整性。

4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成果

4.1学生学习热情高涨。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调整,更新优化了知识体系和结构,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大增。

4.2学生专业认同感增强。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调整,学生对GIS专业的定位更准确,理解更深刻,学生专业忠诚度大大提高,专业信心大增。

4.3学生素质、能力明显改观。2011届毕业生中只有10%按测绘专业到施工单位就业,20%的学生考研,70%的学生到GIS相关行业就业,其中30%的学生从事GIS开发工作;2012届毕业生中20%的学生考研,其余80%的学生全部到GIS行业就业,就业层次大幅提高。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结合市场需求,不断摸索前进。在明确GIS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加强适应性,突出应用性,坚持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不断地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强化实习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学生的开发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GIS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杏元,黄平.GIS内涵的发展[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08, 31(01):58-59.

第6篇: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范文

1、准确而深入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市场调研是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特别是要对本地区的人才需求状况有一个深入而准确地把握。对于数控专业来说,市场调研就是为了收集和分析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的社会、行业及企业人才需求状况信息,了解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对数控技术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素质要求的变化和趋势,为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信息,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教学的改革提供依据和帮助,提高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及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市场调研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专家座谈会,与各企业董事员工等进行座谈交流;参观访问,现场访谈;问卷调查,有针对性的收集数据;网上查阅,宏观把握。

2、通过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人才需求调研能获取以下重要信息:企业人才需求层次与需求计划;企业聘用—线技术人才的主要渠道与来源;招聘人才的主要工作岗位;企业聘用人才最看重的几个因素;毕业生目前单位的性质、规模及状况;目前以及2~3年后岗位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有了一手的信息,就必须分析确定高职高专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就业岗位培养规格。对于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来说,根据湖南省和娄底市现代装备制造业人才市场需求,确定数控技术专业主要职业面向自动生产线和数控设备的操作、数控产品工艺设计、数控设备安装与调试、数控设备维护维修与售后服务和技术管理等岗位。学生毕业后的初步就业岗位一般为普通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操作工、数控设备的装配和调试工;工作2-3年后,逐步转到产品工艺设计、设备的维护维修和售后技术服务等核心就业岗位;工作5-6年后,学生将从事自动生产线、数控设备的技术管理和技术改造等工作。并以此归纳出数控技术人员在企业中的岗位能力与知识、素质要求,就能确定培养规格了。

3、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是核心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教学内容来自生产过程,从中提炼出的典型工作任务。为方便教学组织和实施,将行动领域进行教学论加工和反思,充分考虑教学的可实施性,以行动为导向,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序化课程体系,同时考虑到教育部对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品德的要求,和学生职业能力的拓展,设计由公共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等构成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

4、融入职业标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建设要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数控专业必须按照装备制造企业工作过程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调整课程设置。应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把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在教学中适当浅化纯理论方面的内容,而将关键实用性能力的培养渗透到位,增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的学时。

5、规范人才培养论证的程序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在程序上一定要规范,要有一定严肃性。方案的制定应由学院职能部门如教务处统一安排,由教学系部负责组织,专业教研室具体承担调研和方案撰写任务,在这之前应该邀请由行业企业专家和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会,广泛听取用人单位企事业单位的意见、专家的分析,还包括毕业学生的反馈意见等等。然后根据论证意见修改,经系主任签署意见后提交数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再审核;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报送审稿到教务处,教务处再送专家评审,最后提请分管教学副院长审定并报院长批准后颁布执行。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1、深度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应该开放式办学,应该拓宽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构建和完善专业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和合作工作常态四个机制制度体系;以“理事会”校企合作方式,深化所产学研联盟,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2、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要持续推进。把职业岗位训练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即要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人才,专业教学内容选择成熟产品的技术和规范的生产过程管理,课程设置按适应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来确定;建设“教、学、做”为一体的立体化课程,增加“双证融通”课程比例,基础课按专业学习要求,以必需够用为度。可以借鉴新加坡“教学工厂”模式,在现代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基地内建设与数控生产企业生产现场环境一致的生产车间,将企业真实的数控产品引入生产车间内生产,生产工人即为实训学生,生产车间的运行管理均按企业化要求进行管理,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下进行生产实习。同时结合企业项目开发,在加强学校教学科研活动时,将企业项目纳入教学科研体系,通过课题立项的形式开展企业项目开发。依托实训基地建立名师工作室、创新中心等形式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根据院校实际情况吸纳学生参与。

3、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深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对人文工具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引入真实的工程问题和企业案例,开展“项目教学”或“案例教学”,结合讲座、竞赛、技能展示、职业生涯设计和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达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专业基础的目标。对专业课程,充分利用校内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环境,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教师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的产品进行教学化设计,作为项目任务,通过布置并分析任务、组织学生收集资讯、协调学生分组设计认证实施方案、学生仿真加工或实际加工对方案进行检验、学生分组评估与反馈等步骤,使学生始终有明确的任务目标,促使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讨论、操作、评估、升华,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反馈与修订

第7篇: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范文

关键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高新技术与新兴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都需要不断创新化工技术,而创新的基础就是人才。因此,21世纪需要大量德才兼备的、具备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具有较强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化工专业技术人才[1,2]。为适应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落实《东南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我院不断进行本科生培养方案的研究修订工作,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研究型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复合型与创新型高级人才,我院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研究型、复合型、多样化”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

2.1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等工作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2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

课程设置方面: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体现“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特色,形成理、工、文、管结合的、符合研究型大学办学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内容方面:优化知识结构,重整内容体系,减少重复交叉,注重传统课程与前沿知识的结合,拓展专业方向。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工程技术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人文、艺术修养和社会科学基础。

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打破原来各自独立的课程实验和实践体系,按照能力培养要求构造四年完整的实验和实践环节培养体系,做到英语、计算机、实践环节四年不断线。

学时安排方面:压缩理论教学课时,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创新意识培养的空间。

3 科学合理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

3.1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组成

为了进一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由通识教育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选修、集中实践等5个平台组成,且每个平台均包括多个具有特色的模块。

3.2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特色

通识教育基础平台由数理素质系列课程、外语、计算机系列课程、思想政治系列课程、人文社科类课程、环境和经济系列课程、体能素质课程6个模块组成,主要包括比较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体育和工具技能性课程(数学、外语、物理、计算机等),涵盖了本科教育中主要的公共课和基础课,体现“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突出“厚基础”特色。

学科基础平台主要包括大类学科基础课、大类学科实验系列课、电子与机械等相关学科课程等3个模块组成。它的设置体现了“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突出了“厚基础、重实践”特色。专业基础平台分为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实验系列课程2个模块。它的特点是“打通公共基础、拓宽学科平台、凝练专业主干课程”,充分体现了“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理念,突出了“宽口径、重实践”特色。

第8篇: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范文

(1.宜春学院高安校区 江西 高安 330800;2.宜春学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摘要:从岗位能力出发,采用倒推法制定高职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和工作流程:专业调查,培养模式,目标确定,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人才培养规格确定,课程体系构建,培养方案定稿。

关键词 :岗位能力;高职;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5-0036-03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方式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思路

在制定数控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要弄清以下几个问题:(1)本专业面向哪些企业和哪些行业?(2)岗位(岗位群)有哪些?岗位工作任务具体是什么?(3)工作任务要求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4)哪些职业能力是岗位群共需的能力?哪些是特定岗位独需的能力?(5)对应这些能力开设哪些课程?(6)这些课程的内容,具体的知识点是什么?具体的实训项目有什么?(7)传授这些知识,培养这些能力,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8)需要什么师资条件和实训条件?(9)专业建设(阶段)经费预算是多少?经费能否到位?(10)怎样评价论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思路:采用倒推法,即从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出发,演绎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直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工作流程

专业建设小组确定 (1)学习动员。召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专题会议,认识培养方案的重要性,明确工作任务,学习有关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文件精神,培训职教课程开发理论和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方法,强调培养方案制定应注意的问题。(2)组织分工。学校负责人担任组长,部署任务,协调工作,解决困难,领导培养方案制定工作;数控行业专家和系主任担任副组长,把握专业定位,指导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负责人担任秘书,负责培养方案制定和实施的具体工作;企业技术骨干和学校教学骨干作为组员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

专业调查 (1)调研目的。调查数控技术专业所对应产业的发展趋势、人才结构与需求状况以及高职院校该专业教学现状,找准专业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2)调研内容。根据数控技术专业特点设计专业调查表,通过走访数控企业、咨询数控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跟踪数控专业毕业生就业等调查方式,对江西等地区数控技术人才需求情况,岗位设置,具体的工作任务,岗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职业资格证书,性别要求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数控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分析见下页表1。(3)调查结果汇总分析。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提炼,形成专业人才需求与专业方案制定调研报告。

培养模式确定 紧密联系数控企业,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抓住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保证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

培养目标确定 培养目标即就业层次,从专业人才服务的地域范围、行业领域、工作岗位、岗位的性质等方面定位。目标定位要考虑以下几点:(1)根据学生的层次和素质定位。一方面,要与中职有区别,不能当中专生培养;另一方面,要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相区别,不能当成本科生培养,更不能搞成本科的压缩。(2)根据职业定位。高职学生姓“职”,是职业型的人才,不是研究型的人才,可以培养其从事发明创造、技术革新、设计,但不要培养他们从事研究工作。(3)根据学校的情况定位。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和将来能建设的条件,不要定得太高,注重“双基”(基本技能、基本理论),企业需要的是“双基”,看重的是学生的能力。(4)根据特色定位。确定专业特色,根据要突出的特色确定计划。专业定位时,全体专业教师需认真反复研讨,分析本专业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结合学校的师资、实训条件、专业发展规划等能培养什么职业能力,能不能达到培养目标。

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1)分析目的。掌握具体的岗位工作内容,以及完成该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知识。(2)分析要求。把本专业所涉及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任务领域,再对任务领域进行分析,获得每个任务领域的具体岗位工作任务,并对完成任务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组织企业、行业专家对数控技术专业所涉及的任务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详见表2。

人才培养规格确定 人才培养规格主要包含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知识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就是人才培养规格要确定的知识、能力、素质。根据专业调研和职业标准,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见下页表3。

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总体思路是以职业生涯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实践为起点,以教学内容整合为目标。(1)基本素质与能力课设置。基本素质与能力课是培养高职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的课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必修课以思想政治课、基本能力课(英语、计算机、应用文、体育等)、职业生涯指导等课程为主;选修课主要是为拓展学生知识面、发挥学生个性而开设的课程,可分为科技知识类、人文知识类、经济管理类、艺术修养类、国防知识类等。(2)职业素质与能力课设置遵循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有利于教学的原则。必修专业课程的主体部分按照工作任务分析结果进行设置。工作任务与专业课程并不要求一一对应,先将能单独成为一门课程的任务挑选出来,然后再将其他工作任务整合成若干课程。整合的要求是根据工作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相关性,并同时遵循相关性和同级性两个原则。专业必修课程应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强调“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专业选修课主要是为专业拓展、或专门化方向、或为企业订单而设置的课程,可以考虑设置模块课程,不是任选课,应是限选课,不应让学生随意盲目选择。通用技能课主要在第一学年第一、第二学期完成,专业技能课除毕业设计或毕业实习外主要在第二学年第一、第二学期完成,专业选修课和毕业设计主要设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每门课程不一定要开一学期,可集中一段时间上,以便集中安排实训教学,教师也可集中时间下企业实践和培训进修。

人才培养方案起草、修改、定稿 完成以上工作后,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起草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草稿完成后,组织数控行业专家和数控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进行论证和提出修改意见,并召开学校教学委员会会议进行专题研讨。根据意见和建议,对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经过若干次论证修改后再定稿。培养方案内容主要包含课程体系及教学进度表、课程结构说明表等。数控技术专业学年时间分配见表4,实践活动进程及时间分配见表5。

人才培养方案解读 培养方案定稿后专业负责人对专业教研室全体人员解读,重点讲解几个为什么:培养方案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要开这门课?开这门课有什么作用?培养学生什么能力?这门课为什么只开这么多课时?这门课讲些什么?怎么教?

参考文献:

[1]王中林.高职激光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0(20):5-8.

[2]刘仕昌,李智鹏.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J].装备制造技术,2011(8):235-237.

[3]谢广山.职业领域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路与方法[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36-38.

第9篇: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牧医专业;人才培养;制定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86-02

相比高校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强调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操作技能,为适合当今社会行业企业生产的需求,畜牧兽医职业教育进行了教育教学改革,教材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制定,人才培养教学方式的改革,取得了实效。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各职业院校有着独特的人才培养方式,地域的差异也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差异。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制定高职牧医人才培养方案,要必备如下条件。

一、深入行业企事业单位调研,获取重要信息

当代专业人才培养教育不同已往的传统教育,教育体制持续改革,使我国教育持续地、科学地良性发展。牧医专业的职业教育,要求牧医专业的毕业学生既有着系统的理论基础又有着实践操作能力,既能跟上行业的发展又能自我学习和创新。因此,要不断地完善牧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社会行业生产的需要。怎样定位牧医高职本科教育,掌握未来人才就业走向、企事业岗位情况和所需理论知识技能,这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

诸多现象表明,许多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缺乏足够的行业调研,不全面了解当今行业生产发展的实际,仅凭已有的陈旧观念,或参考其他学校的模式,只在办公室研讨,想当然式闭门造车,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与实际脱节,不适合本校教学或地区行业生产。因此,行业调研是制定高职牧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重要的开端。

掌握行业企业岗位设置和生产技能量,要以具有代表性的养猪场、养鸡场、养牛场、饲料厂、兽药生产厂、少数动检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为主,这些行业单位为职业院校牧医专业毕业生主流就业单位,因此,对这些单位进行了大量的走访和调查研究,同时对部分牧医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获取直接材料,进一步进行数据分析汇总,得出相关的结论,确定当今行业生产的主要工作岗位和主流技能,从而为制定高职牧医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二、真正提高双师能力

职业教育强调教师具有先进的理论知识体系,对行业生产有着充分的认识,并能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具备以上条件,才能在牧医职业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

1.真正的“双师”意义。真正的双师,并非单纯地获取相关的技术等级证件,严格地说要具有相关行业理论知识体系和真正的实践操作技能。

2.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水准,具备“双师”能力。不可否认的问题,高职教育是我国一种新兴的教育体制,招生对象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较差,因此,在教学中采用适宜的方法,将知识和技能有效地传授,在实践中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举一反三的应变能力,体现知识和能力的升华,适应未来就业岗位和社会生产的需要。牧医专业教师除具有专业职称外,还有具备有技师、畜牧师、兽医师等能力,各门专业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实践能力。

3.深入行业一线生产,更新完善实践技能。除课堂教学外,专业教师要不断深入行业一线生产,掌握本门课程最先进知识技能最新动向,紧密联系生产,更新知识体系,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职业教育人才,掌握知识的技能培养的要点。

4.提高自身科研能力。专业教师要具有科研能力,发现行业生产中的问题和教育教学中的不足,通过科研立项,深入研究和探索,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人才培养,打造学院教育品牌,同时,也与自身业务能力提高是密不可分的。

三、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1.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基础理论是实践总结的浓缩和精华,来源实践指导实践,通过理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地验证,达到系统完善的专业知识能力,在不断发展的行业生产中,使受教育者能够自我学习和更新,能够举一反三地解决新问题,因此,职业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不能为技能而技能,合理地安排实习和理论授课,特别有些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职业教育的真谛,以为职业教育是强调操作能力,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所以,一味地加大操作项目的学时而忽略了理论的学习,这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做法,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2.理论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方式。高等教育强调理论的研究和学习,高职教育强调操作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既有一定理论基础,也有一定的操作能力,并能够在实践中培训他人。因此,在制定高职牧医人才培养方案时,要理论实践并重,有机地将理论实践融合,合理安排理论实践的学时,制定理实一体的教学方针,结合校内外行业部门顶岗实习完成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行业调查结果,考虑区域性行业生产的实际情况,经过研讨,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参与相关内容的授课,选定开课门数和学时比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制定每门课程标准,每一项内容和技能的强化训练措施,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

3.适宜的校本教材。目前,高职教育相关的专业教材种类繁多,有些并不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要求,内容比例也有待商榷,普遍存在抄袭重复的弊端。高职牧医的人才培养,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班级,编写适宜的教材,如订单式培养,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进行编写相关内容的教材,体现主要理论和主流技能。北方地区的高职院校牧医专业,要考虑以本地区的畜牧养殖结构特点和实际生产情况,编写相符合的校本教材。

4.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创新能力。职业教育的目标体现为能力的培养,能力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也包括着沟通能力、团结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对事物的正确看法、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使学生充分了解本专业,热爱本专业。这在国内各高校通常都是经过短暂的、不定期的会议培训来完成,并没有设定具体课程,这是不够的。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长期潜移默化的结果,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仅安排相关的课程,也要每门专业课的教师在授课时进行培养,树立正确专业观,充分理解畜牧兽医专业的意义。情感能力与专业能力相辅相成,往往是学生就业的关键,是专业技术能力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条件。

设置培养情感能力的课程,加强毕业生的情感能力培养。在开设各专业课程同时,也要开设培养文化素质、思想品德、公关礼仪、心理健康、沟通推广、职业就业等方面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和积极向上的性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掌握灵活适宜的外交手段,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忠诚顽强的性格,从而提高职业就业的质量。

四、毕业就业追踪及反馈

学生毕业走入工作岗位,并不意味本次人才培养结束,要在毕业后不同时期进行追踪调查,包括毕业学生在行业企事业单位中的地位、从事的工种、对生产中问题的解决情况,未来发展预测,存在哪些不足等,取得准确的相关信息进行汇总。通过反馈信息,结合社会行业生产发展动向,结合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地完善和修正人才培养方案,肯定成绩,改正不足,要紧密联系社会行业生产,形成动态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循环。

职业教育不同于原有的高等教育,教育的内容和人才培养的方法有明显的不同,职业院校教师要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教育思想和十精神,并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理念,学习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制定适宜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品牌的毕业人才,使职业教育的未来充满活力和前景。

参考文献:

[1]叶平.响应时代要求 培养绿色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1,(Z1).

[2]陈华文,丁振国.高校绿色教育的现状与实施策略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03).

[3]胡国利,马三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基本理念[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4]刘元丰.关于修订高职专业培养计划的思考[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5]杨立新.高职人才培养通识教育理念渗透的意义与途径[J].辽宁高职学报,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