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人才素质文化范文

人才素质文化全文(5篇)

人才素质文化

第1篇:人才素质文化范文

关键词:学科融合;艺术设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汉语言文学专业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从汉语言文学学科角度看,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域”,艺术设计是“域”中特殊的语言,我们可以把每一个艺术作品看做一个文体,这个文体可以是绘画、舞蹈、音乐、雕塑或其他艺术形式,当中承载了符号、精神、情感、价值等。我国高素质艺术设计人才必须对我国历史文化传统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具备深厚的汉语言文学功底。在当前学科融合育人大格局下,艺术设计类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其专业氛围影响校园文化,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孕育人文素养的同时也回归教育本质,这是艺术设计类高等教育今后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兴盛的必由之路。

一.艺术设计类高校人文素质问题

(一)欠缺人文底蕴我们要正确认识“人文教育”的概念。人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涵盖了: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历史等。而“人文教育”,则是选取人类文化中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对人们实践活动和意识活动进行规范指导,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人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涵养人文精神。在当前构建学科融合、思政育人的大格局下,愈来愈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健全学生人格的重要性。这种教育理念打破了“分数”掌握大局、技术左右职业的束缚,在盲目追求“育才”忽视“育人”的时代,重拾教育的“人文性”成为目前教育界亟需普及的重要任务。艺术设计类高校致力于培养从事艺术创作、文化创作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技术性、职业性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大多数艺术设计类高校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不够重视,主要问题集中在:一是没有文史哲等人文课程的引导熏陶;二是专业技能教育优先,人文教育简化、敷衍;三是负责人文教育的师资薄弱,缺少完善的教学系统。如此一来,艺术设计类高校最突出的实际问题就是人文底蕴的缺失。

(二)生源素质不高高校艺术生自身有着独特、鲜明的个性。大多数老师对艺术生的普遍印象为:文化基础薄弱、组织纪律不强、特立独行。受“艺术自由”理念的影响,艺术生思想活跃、富有创造力,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在思考问题的同时容易忽视客观实际。总而言之,艺术生思维虽然发散,但思考问题缺乏深度;热爱专业,却不关心时事政治;重视技能训练,却轻视文化素质、理论学习。他们是大学生群体中的敏感群体,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思辨能力较差,集体观念薄弱,缺乏人文精神,对专业狭隘的热情极易导致为了“艺术”而艺术。所以,这个群体较容易出现理想信念淡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离正轨的现象。面对生源素质问题,艺术类高校必须教育、管理“双管齐下”。不管是教育还是管理,都离不开人文思想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所以艺术类高校想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其中,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必然是人文教育的主干课程。

二.汉语言文学与艺术设计的融合

(一)学科融合是必要的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方方面面,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艺术设计,展现的是设计者自身综合素质,对设计者思想道德和实践能力要求更高。艺术设计类高校作为艺术设计教育的专业领域,必然成为培养艺术设计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所以,作为艺术设计类高校不仅要盯紧学生专业知识和技术实操能力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人文素质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最能体现人文教育的专业学科,是强化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途径。在艺术设计类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的人文教育课程体系,从“做人、做事”教起,可以帮助学生牢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熟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人本精神,是培养艺术界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从知识到智识目前,教育界多提倡“精英教育”,“精英教育”不是指单纯通过考试分数来培养“考试型”人才,而是以综合素质提高来衡量学生的培养目标。汉语言文学专业大部分课程传授给学生的不是专门的学科知识,而是人文常识。这些人文常识在“课程思政”育人格局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深刻影响学生的身心发育。对语言文字的理论学习,可以增强学生逻辑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文学历史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理智判断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一个倾重于人文熏陶,一个倾重于实践操作,学科间恰当的融合不仅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更有利于增强学生智识能力。依智不依识,惟以智慧为归依,才是真正要掌握的知识。这也说明了,在艺术设计类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要脱离“死记硬背”的育人模式。

(三)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中华民族了解中国历史、研究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国人素质、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大的人文价值和社会科学价值。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刚刚开始。现如今,你会发现当你面对生活中的每一样必需品时,已不仅仅只注重它的卓越技艺,更多注重的是它们被赋予的生命、内涵,及在设计中融入的巧思、灵魂。想象力和审美品位也成为了一种创造力。这都得益于文学和艺术的滋养和对生命更高层次的认知。于是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的人才理应具有更高的工艺审美素质。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的融合恰好打破专业壁垒,将人文和设计恰当融为一体,正符合当今中国对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在这种育人理念指导下培养出的设计人才,才能更好地秉承中华民族工匠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三.学科融合指导下人才培养方向的定位与特色发展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学科融合视域下,在艺术设计类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培养从事艺术设计、文化创作等方面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可行之路,艺术设计类高校应当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凸显学校发展特色。

(一)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应用型高校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要目标,“专业能力”主要融合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和专业素质能力。在学科融合理念指导下,艺术设计类高校首先要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的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经典的传统专业,向来重视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注重提高学生学术研究能力。但在艺术设计类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向社会输送的是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人才培养方向必须由传统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为满足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要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辩的能力入手,针对学生就业方向,如:教师、编辑、记者、文秘、政府职员等,乃至近几年出现的新兴职业,如:文案设计、新媒体策划、会展策划等,分模块、分方向明确培养方案。

(二)凸显文化育人功能何谓“人才”,德才兼备有某种特长的人。“德”与“才”被摆在首位。众所周知,无论是平面还是立体的设计,设计者首先要面对的是对所设计对象的解读,这包括对所设计对象背景文化、人文知识、地理、历史的了解。在学科融合视域下,艺术设计类高校首要任务是培养有较高人文理论基础的学生,进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艺术设计类高校培养出的人,不但要是一位艺术工作者,还要是一位有思想的人,更要是一位将人文知识融于艺术设计的行动者。立德树人,德艺双馨。首先要明确的就是“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多元融合课程设置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在艺术设计类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考虑到“多元化”课程设置的问题。在我国“术业有专攻”观念影响下,教师可以在入校时就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学生就业意愿,分方向、分模块设置课程,针对学生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开展专业领域的课程培养。其次,在“学科融合”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可以充分利用艺术设计类高校的专业优势,除了设置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之外,还可以将艺术类、设计类理论性、实操性课程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中,开设专业能力课和能力拓展课,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整理成科学合理的课程系统,做到“多元融合”,凸显艺术设计类高校发展特色。

四.小结

综上所述,语言文学和艺术本就是息息相关的两门专业学科,而艺术设计恰是将两门专业学科进行多元化融合的极好途径。艺术是生食,语言文学就是火。古有“钻木取火”,可以将生食变得更加美味。语言文学和艺术设计恰恰如此,艺术经过语言文学、人文底蕴的锤炼熏陶,可以使设计更加突显生命和内涵。如果缺少了文化底蕴,艺术设计者即便有着炉火纯青的设计技术也只能算是重复做工、没有灵魂的机器罢了。艺术设计类高校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一是能够提升学校的人文底蕴,塑造优秀的校园文化;二是能够提高艺术生的人文素养,打造高素质艺术人才;三是能够打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应用性不强的固有观念。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为国家输送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蒋虹.能力本位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14)

[2]彭翠萍.刍议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文学教育(中),2013(02)

[3]张智丰.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语言艺术与体育研究,2017(10)

第2篇:人才素质文化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思维;人才管理;管理思路;管理策略;管理现状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人,尤其是优秀人才更是不可或缺。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对人才可谓是求贤若渴,茶企也是如此。从茶企人才管理现状看,其中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为管理思维落后、缺乏文化内涵等。基于此,可以把茶文化思维引入茶企人力资源管理中,创新人才管理策略,优化人才管理现状。

1茶企人才管理现状和培育需求

1.1人才管理现状

在茶企经营管理中,人力资源是非常重要的元素,特别是当前人力成本日益增加,人才培养成本不断加大,而且人才的流动也比较频繁,无形中增加了茶企人才管理压力。茶企相当重视人才管理,以求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然而现实情况是茶企人才管理有诸多不足,尚未达到目标。茶企人才管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才管理一直采用传统理念,缺乏时代精神,没有从当前的时展实际和茶企自身情况出发,很难高效引领人才管理工作,无法达成良好的人才管理效果。第二,人才管理缺乏文化内涵,没有融入实质性的文化元素。文化元素的缺失让人才管理失去核心要义,空有其形没有其神。人才管理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主,既强调技能培训也注重素质培养,而当前茶企人才管理缺乏实质性的文化元素,显然不能满足人才管理中的素质培育要求。第三,部分茶企管理者缺乏人才管理经验,不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本身参与管理的热情也不高,这种情况下人才管理与企业管理体系之间的融合度不足,不能在企业在全面贯彻落实人才管理工作。而且,由于缺乏高能力的人才管理人员,现今茶企人才管理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1.2人才培养需求

茶企人才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培育人才、安排人才和留住人才,优化员工知识结构,建立优秀的员工队伍,为茶企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鉴于此,茶企人才培育需求主要是培养企业经营发展需要的优质人才,为茶企发展战略目标实现而服务。确定人才培养需求时,要兼顾企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绩效中的问题,确保人才管理的针对性,使培训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一致,以实现企业愿景。

2茶文化在茶企人才管理中的作用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记载了茶叶的形态、用途,可见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在几千年发展中,茶文化体系日益完善并衍生出了一套缜密严谨、极具内涵价值的茶思维,备受社会大众推崇。茶思维是一种基于茶文化理解认知的思维理念,秉承着茶文化的思想价值,可谓是茶文化体系的核心。若将茶文化思维融入茶企人才管理,势必能够丰富传统的人才管理理念核心内涵,弥补以往人才管理的不足,进而提高人才管理效果,起到优化、加强与完善作用。茶企人才管理引用茶文化思维情况下,可以借助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引领人才管理工作的正确方向,确保人才管理的目标与茶企发展战略目标一致,培育茶企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综合人才。茶文化思维为茶企人才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理念,它能促进茶企传统的人才管理理念革新,提高人才管理水平。总之,茶文化思维引入茶企人才管理可以革新传统的管理理念、弥补以往管理工作的不足、提升人才管理水平,为茶企人才管理效果提升提供重大帮助。

3基于茶文化思维的茶企人才管理策略

为提高人才管理效果,茶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当前最主要的工作是将茶文化思维理念有效融入人才管理活动,发挥茶文化及其思维的积极作用。茶企人才管理运用茶文化思维时不应直接引入,要结合茶文化内涵元素加以合理化改造,找到融入人才管理的契合点,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3.1转变传统思维,重构人才管理思维

在以往的人才管理工作中,茶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比较重视管理机制构建。随着现代人力管理机制的不断研究与发展,管理者愈加认识到文化元素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因此,茶企人才管理不仅要强调构建完善的管理机制,也要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鉴于此,应当结合茶企人才管理现状和培育需求融入丰富的茶文化元素,建立基于茶文化思维的人才管理理念。具体工作中,先分析茶文化思维及其表现的内涵、理念、精神等,从中挖掘可以引入人才管理工作的茶文化元素,以此丰富人才管理内涵,转变传统的“重机制、轻文化”人才管理理念,重构人才管理思维,增强人才管理理念的文化性和时代性,最大程度的优化人才管理效果。同时,借助引入的茶文化元素开展员工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的文化素养,以培育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3.2将茶文化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建立“人本型”企业文化

在市场经济下,茶企竞争经历了价格竞争、产量竞争,现已进入了品牌竞争与文化竞争的阶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茶企唯有具备核心竞争力才能屹立不倒,实现长久发展。对于茶企而言,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区别于竞争对手的市场号召力,而这种市场号召力可能源于技术、人才、文化、规模等。其中,人才是最根本的要素,是茶企市场号召力的最大来源。为此在日常工作中,针对关键岗位、核心岗位的员工定期组织岗位培训,注重岗位技能与职业素养培训,培育德才兼备的综合人才。同时,不定期组织企业文化活动,加强文化引领,提高员工的文化素质与职业素质。茶叶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茶企不能通过直接交易获得核心竞争力,只有依靠自身文化建设形成的品牌和顾客忠诚度来建立核心竞争力,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将茶文化的实质内涵融入茶企的企业文化中,构建“人本型”企业文化体系,使之成为凝聚员工共识和合力的平台。在“人本型的”文化的感召下,让员工树立与企业一致的目标、价值理念,并在这些指引下内化为具体的行动。这样的企业可以组织员工参加培训,主动学习以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成为茶企需要的人才,因而为企业贡献更高价值。总之,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重大作用。为了搞好人才管理工作,培育德才兼备人才,应将茶文化与茶企的企业文化结合起来构建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借助茶文化更高的引领人才管理工作实践。

3.3利用茶道茶德开展素质教育,增加员工职业素养

茶道茶德是茶文化内涵和思维的具体表现,将茶道茶德融入茶企人才管理中,借助这些精神元素对员工开展精神教化、道德素质教育,增强员工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进而培育具有高尚德操和职业素养的人才。对于茶企来而言,这样的人才忠诚度高、责任心强,兢兢业业的履行本责,为茶企经营发展做出更大贡献。首先,在企业内部宣传推广茶文化,提高员工对茶文化的认识。日常工作中,不定期组织茶艺表演、茶舞、制茶工艺等茶事体验活动,让员工直观的接触茶文化并真正的了解茶文文化,体味茶道茶德的精神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茶文化元素应用达成最佳效果。然后在此基础上,以茶道茶德为载体开展精神教化和道德教育,培育员工良好的品质与职业素养。茶道有自己的茶礼,每一道茶都有标准的工艺、秩序,这可以培养员工秩序精神。最后向员工讲述“茶人精神”,培育员工勤劳、敬业、忠诚、坚守、勇敢等品质,在岗位上做好本职工作,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由于这些年来,茶企人才流失严重,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责任心,使员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利于缓解人才流失,保持茶企拥有足够的人力资源。

4结论

综上所述,茶文化思维在茶企人才管理中的应用,可以革新茶企传统的人才管理理念、构建“人本型”企业文化、加强员工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教育,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十分显著。因此,茶企要充分利用茶文化思维开展人才管理,不仅注重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也兼顾员工的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培育,培育德才兼备的人才,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需要的综合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晓静,孙艳伟.心理契约违背视角下茶叶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J].福建茶叶,2017(1):26-27.

[2]蒋世军.新形势下茶企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思考[J].福建茶叶,2017(9):292-293.

[3]于一可.人力资源管理对茶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福建茶叶,2018(4):280-281.

第3篇:人才素质文化范文

关键词:融媒体;播音主持;专业素质

引言

播音主持是媒体行业的重要角色,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需要播音主持专业人员能够迎合时代的发展要求,以及岗位工作的现实需求,积极进行自我提升,以保证自身专业素质可以胜任融媒体的播音主持工作。播音主持工作需要从业人员能够具备良好的媒体敏锐度、独特的新闻视角、场面及流程控制能力等素质,融媒体的工作形态变化,对其专业素质要求也随之提升。针对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素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对于促进媒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基本素质

1.1保证自身思想意识的与时俱进

播音主持在各种媒体平台都能够产生较强的舆论导向作用,基于目前媒介平台的多样性,各种媒体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覆盖范围也更广,媒体信息内容对民众思想的影响程度也会增大。播音主持作为具有发言权的公众人物,需要重视保证自身思想意识的与时俱进,在自身的主持工作中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发表具有正确价值引导作用的言论,应用媒介平台产生对于公众思想的影响作用。国家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每天都会发生诸多重要的社会信息、时政信息,播音主持的岗位工作人员,通过自身思想认识的不断提高,可以使党的执政方针、社会治理政策深入人心,利用媒体工作带动民众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1]。

1.2不断强化发音、仪态等专业技能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以声音作为媒介信息的传送载体,在行业领域不断发展变革的背景下,专业人才要重视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以及综合素养,包括语言发音、站姿仪态等方面内容。任何节目都要求播音主持人员能够正确发音吐字,基于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将播音信息内容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观众,不同媒体节目对于播音主持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也存在一定差异。以新闻为例,对于播音主持人员的语音语调要求相对较高,一方面要进行准确进行新闻事件的陈述,另一方面也要产生播音主持对于普通公众的语音示范作用;而对于娱乐性相对较强的节目而言,虽然对于播音主持人员的语音语调要求没有新闻节目那么严格,但是对于其语言的应用方式也有较高要求,应用语言构建节目主要内容的同时,还要重视呈现多层次的语言内容,以保证节目的丰富性。仪态也是播音主持人员专业技能的重要内容,良好的站姿、坐姿、妆容、穿着,要能够给观众形成端庄、大气的视觉感受,在举手投足之间体现自身的人格魅力与专业素养[2]。由于播音主持人员需要通过镜头展现自身自我、呈现节目内容,其姿态也会被局限于镜头中被集中关注,优雅的仪态可以吸引观众的关注,构建靓丽的风景,而如果在节目中出现一点点瑕疵,都会被无限放大,优美的站姿、坐姿以及走姿,便成为播音主持人员的重要技能与素质。

2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需要具备的素质

2.1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对网络新闻的敏锐度

融媒体时代对于新闻信息的即时性要求更高,媒体信息的传播媒介和渠道也更加广泛,各种网络信息也可能成为新闻素材,为迎合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便需要具备极强的网络新闻敏锐度,能够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搜集具有核心价值的热点内容,赋予网络信息以新闻价值。融媒体时代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而基于网络信息技术应用范畴的不断拓展,社会公众也可能从网络信息的转载者转变为网络信息的制造者,这便导致网络信息内容及质量的参差不齐,各种虚假信息充斥在网络空间中,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便需要基于自身的职业素养,应用自身对网络新闻的敏锐度,在各种网络信息中捕捉到具有新闻报道价值的真实信息,从专业媒体人的思维和角度作为视角,进行专业的媒体思考,呈现新闻事件及信息的本质,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2.2从单向播音转变为互动融合的能力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

传统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仅需要进行单纯的播音报道,而融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节目、访谈节目等节目的播音、录制形式也在发生转变,播音主持不仅需要进行单纯的播音,还要重视与嘉宾、受众之间的互动,实现媒体信息的双向传输,播音主持人才的互动融合能力便显得尤为重要。“融媒体”以媒介的融合作为主要表现形式,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需要提升自身对于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自身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目前的媒体节目制作和播出都广泛应用新媒体技术,播音主持在进行主持的过程中,可能与节目嘉宾、观众进行实时互动,节目形式的多样性更加凸显,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要充分认识到媒体节目形式的变化,增强自身单向播音与其他媒介之间的融合能力,同时也提高对各种媒介的应用和把控能力,稳定新工作形态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持续培育受众基础[3]。

2.3提升自身应变能力及心理素质

由于观众对于媒体信息的即时性要求,很多新闻类节目、重大节日事件庆祝活动都采用直播形式,实现节目制作与观众观看的同步。虽然此种节目呈现方式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受众的观看需要,但是对于播音主持的专业要求极高,特别对于《新闻联播》等节目而言,播音主持的专业素养对于节目呈现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即使专业素质极强的主持人,在节目的制作和录制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失误或者突发事件,在面对这些失误或者突发事件时,只有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及心理素质,才能够灵活处置各种突发状况,以达到最理想的节目呈现效果。如在某一次《新闻联播》节目中,主持人出现抢词的情况,对于《新闻联播》这种节目而言,此种失误可算是重大失误,此种情况下便需要两位主持人能够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及心理素质[4]。对于出现失误的人来说,需要及时调整自身心态,避免前期的失误对后续的直播节目造成影响,而对于搭档来说,则需要其灵活应变面对搭档的失误,及时承接自身既定的播送内容,快速调整主持节奏。

2.4持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

融媒体时代受众逐渐形成“碎片化”的信息阅读方式,此种阅读和信息浏览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满足受众的信息获取需要,但是从长远角度而言,并不能够实现提升受众文化素质的媒介作用。此种情况下,部分受众对文化知识依然体现出强烈的精神追求,播音主持人员在节目中能够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也能够产生锦上添花的效果。如《中国诗词大会》这一节目中以向受众传递“文化之美”、“诗词之趣”为主要目的,而主持人董卿却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在不同环节能够恰到好处地引经据典,即体现了自身良好的文学修养,同时也传递了诗词应用于生活的宗旨与思想,强化了节目效果。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在各种节目中进行主持活动,都需要对相应行业领域的专业知识有足够了解,持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也是保证自身职业生命力的关键。

3融媒体时代提升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素质的有效途径

3.1拓展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学习路径

为满足岗位工作的现实需要,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需要在岗位工作中也进行持续性的学习活动,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由于各单位工作体制、市场竞争等方面的影响和限制,导致很多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都存在学习路径过于闭塞的问题,仅有部分单位能够定期组织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进行在岗培训,更多的专业人才想要提高自身业务素质,都会采用自我学习的方式,一面进行岗位工作,一面自行进修学历,甚至有些专业播音主持人会不得不选择辞职才能进行海外进修,也有部分播音主持为拓展自身的专业范畴,而不得不选择辞职再选择其他用人单位,学习路径的闭塞也成为很多专职播音主持人的瓶颈。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需要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能够持续学习、持续提升专业素质及综合能力,为破解这些问题,便需要各用人单位能够适当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拓展学习路径,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以不断促进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业务综合素质的提高。

3.2重视各媒体平台之间的专业人才培养协作

伴随社会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传媒行业领域也迎来重大发展契机,需要大量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推动行业实现持续发展。而从目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来看,普遍存在人才培养周期过长的问题,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其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同时需要其具备丰富的主持经验,且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在工作领域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此种情况更使得行业内部出现较多的人才需求。针对此种情况,各媒体平台要重视相互合作,通过不同的媒体平台、不同节目制作和呈现方式,让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在不同节目中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逐渐完善和优化专业人才的知识、经验储备结构,使其能够在多元实践经验中提升自我。如某些媒体平台在新闻领域具有绝对的人才培养优势,此类型媒体平台便要发挥自身在新闻领域的优势作用,积极开展针对地方媒体平台的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交流活动,使各地方媒体平台的新闻播音主持专业人才能够有机会到各水准平台中进行交流式学习,提升其进行新闻播音的专业度。

3.3重视塑造播音主持的个人品牌

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需要重视播音主持的个人品牌塑造,创建具有广受观众认可度和知名度的品牌节目,形成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在提升播音主持影响力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观众对于媒介平台的认知度,与此同时提升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对于各种新媒体工具的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其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专业素养。播音主持等岗位从业人员可以基于自身节目,建立微信或者微博公众号,利用社交公众平台积极与节目受众进行互动和沟通,在公众平台中及时有效的新闻信息,对公众的互动和沟通信息给予反馈、回复,提升公众对于节目、对于播音主持人的影响力,利用公众号的社交工具特征,提升节目及主持人的品牌效应。播音主持人可以根据公众在社交平台中的互动和沟通信息,了解自身在主持工作中、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进行优化和完善,不断促进自身专业水平以及节目制作水准的提高。

3.4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制订工作评价体制

有效的工作评价体制对专业人才产生工作内动力具有直观影响作用。基于融媒体时代背景下对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逐渐提升的现实情况,各用人单位应当针对融媒体时代的工作形态变化,对专业人才评价体制进行优化,应用工作评价与奖惩制度并用的方式,调动专业人才积极进行自我完善和自我提升的积极性[5]。就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而言,很多用人单位还在遵循事业单位的工作绩效评价方式,导致很多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经济收入过低,部分专业人员只能够通过业余时间“接私活”的方式弥补生活中存在的经济空缺。此种刻板的工作绩效评价方式已经难以迎合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潮流,很容易造成优秀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流失的情况出现,为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需要用人单位能够迎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形态,构建动态工作绩效评价体系,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工作成效开展动态考评,同时在考评体系中设定多元评价内容,以保证工作绩效评价方式能够客观体现和评定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观众满意度等内容。同时针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工作绩效评价体系还需要设定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应用奖励与惩罚并举的措施,充分调动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岗位工作的主观能动意识,以促进其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6]。此外,各媒体平台用人单位还需要关注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问题,根据自身的节目制作要求确定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需求,从而为高等教育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引导方向和指导意见。各媒体平台应当给予更多相关专业学生进入到融媒体行业领域进行专业实习的机会,使相关专业学生能够在实习工作中意识到自身在专业素质方面存在的不足,为其在校学习活动提供指导,媒体平台与高等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合作,可以有效提升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育工作的针对性,提升人才培养效率。

结论

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对网络新闻的敏锐度、从单向播音转变为互动融合的能力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升自身应变能力及心理素质、持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等专业素质,可以通过拓展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学习路径、重视各媒体平台之间的专业人才培养协作、重视塑造播音主持的个人品牌、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制订工作评价体制等渠道,不断提升专业人才的岗位工作能力与职业素养,从而推动各媒介平台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唐丹.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素质分析[J].记者观察,2019(17):141.

[2]张明辉.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素质分析[J].记者观察,2019(11):86.

[3]马晓霞.融媒体时代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素质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9(2):158.

[4]侯月,孟祥玉.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J].传媒,2018(13):81.

[5]钟倩.高能素质的培养是播音主持人才成长的内驱力——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8(11):136.

第4篇:人才素质文化范文

关键词:茶文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并且2017年的召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趋势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规格和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而在现如今的高等教育中,茶文化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文明成果的积淀。由此为了提升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利用茶文化构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了一种有益的尝试,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1茶文化的内涵及教育价值

我国是茶叶的发源地,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和饮用的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礼仪,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思想。茶文化内涵丰富,如: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精行俭德”的精神。首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茶文化内涵充分地反映出了我国社会对人文修养的渴望和重视,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与我国许多学科密切结合,如:传统科技、经济、旅游、医学等,是我国社会人文知识和精神最主要的外在形式,尤其是糅合了我国传统的儒道佛家等哲学思想。其次在茶叶技术发展过程中,我国茶文化将雕塑、绘画等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识内涵,充分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力及审美能力。茶文化具有融会贯通的功能,特别是茶俗、茶礼以及艺术的表现力,融合了歌曲、小说、诗歌等文学艺术。另外,饮茶目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生理满足,茶文化拥有人文道德内涵,将饮茶与处世哲学糅合在一起,追求“天人合一”,并将道德升华视作最终的追求,注重修身养性。自古以来,我国的茶事活动就已经超脱了物质享受的生理局限[1]。现代社会的专家、学者对茶的精神内涵不断深入挖掘和探索,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各种科技手段的涌现,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作用也日益突显,茶文化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国茶文化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在此基础上,茶的育人功能也在不断加强,并发扬光大。茶的育人功能主要体现在美育和德育两个方面:一以茶为媒介,通过茶所囊括的方方面面内容,可以使人感受到美、鉴赏到美、学会创造美,从而增强人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文化;二茶文化的内涵涉及中华礼仪及道德约束等多方面,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由此,对于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来说,合理利用茶文化也具有重要的价值,并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人文素质是人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极深的影响。21世纪,经济不断地深入发展,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工商管理专业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成了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而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传递的修身、养性、齐家、治国的道理,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可以促进大学生自身素养的全面提升。并且我国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释道等各派思想,能够使大学生获得道德上、心灵上的帮助,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2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的不足及重构

通常,工商管理专业对口就业是高、中、底层的管理岗位,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于:培养能够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高层次人才。并且这些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而管理者的人文思想决定着组织团队的人文氛围,这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和实践技能,但是这样导致学生缺乏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面临着很大不足,需要逐步形成传统的优秀价值理念,如:诸如家国天下、敬天爱人等。由此,为了教育和培养工商管理人才,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利用茶文化中的人文思想成了一个有益的尝试。目前,我国各专业课程体系通常分为三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而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上,我国工商管理专业略显不足,课程之间的有一定的重复,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只占了总学分的30%左右,内容安排流于形式,尤其是占据了相当比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而导致学生毕业后人文与科学素养出现严重的问题,一些必要的人文课程与自然科学课程却不见踪影。同时,各高校都是遵循教育标准进行排课,而与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相比,工商管理专业基础课学生知识面广,包括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等。基础课共性有余而个性不足,过多过泛,专业个性不足。另外,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工作,培养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力。但是事实上,很多工商管理专业新城了以抽象理论为中心的课程模式,专业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与培养应用型人才需求不符,课程体系不顾现实社会对毕业省的真正诉求以及市场的反馈信息,严重偏离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过分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和高深,教育目的依然是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2]。

3利用茶文化构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3.1重视茶文化、增加茶文化在通识类课程中的比重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90后的大学生普遍缺少人文与社会科学知识,与传统的报刊和浩如烟海的典籍接触甚少,社交、购物和休闲娱乐等方面,学生差不多都使用智能手机。为了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工商管理专业可以利用茶文化进行通识教育,有选择地开设关于茶文化课程,如:《中国茶文化》《茶道》等。并为了使学生具备今后作为一个管理者必备的素质,结合学生的日常品行,将所学的经典教义落实在学习生活上,引导学生充分了解茶文化,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培养学生仁、义、礼、智、信品行。目前,虽然有些高校也设置了《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茶文化、酒文化》等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学习很难做到将茶文化思想内化为学生的气质,大多流于形式,课时较少,极少得到真正的重视;或者不重视和德育结合,只当作知识来教学。由此,高校应该改进教学方法,重视茶文化、增加茶文化在通识类课程中的比重。

3.2增加有关茶叶传统经营管理思想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中的比重

德国史学家利希霍芬曾经说过,犹太人和中国人是世界上最会经商的民族。目前,在工商管理专业中经营管理的相关理论课程中,中国传统的经营管理思想只是一带而过,不管是一级学科还是二级学科,主要是以西方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为主。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教学目的的达成,不符合国情。中国茶叶经营管理思想留下很多精华的思想,如:《茶经》就记载了很多精辟和实用的经营管理思想,但却没有像西方学术那样形成体系。并且还有许多关于茶的管理思想散见于历代经典中。在课堂上,高校可以分门别类编著教材,汲取各家各派思想的精华,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3]。

3.3用茶文化强化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鉴赏力和创造能力

蔡元培曾经说过“并非人人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但是人人都有感情,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就要有待于陶养,才能由弱转为强,由薄转为厚。陶养的工具和作用是美的对象,被叫做美育。”利用茶文化进行美育能够让人超越个人狭隘的偏见和私欲,由此以茶文化为核心的美育课程可以作为大学生德育教育的良好补充。同时,管理也是一门艺术,一门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只有创新的思维才能使管理进行创新。而逻辑思维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灵活性和创造性则更加能够提升管理的艺术性。一个人的创造力与审美能力具有密切相关的联系,一个人的创造力水平是由审美能力高低决定的。黑格尔指出:“审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也就是说,审美是一个人进行非逻辑思维活动的前提,可以使人的心情愉悦、精神舒畅。在商业经济中,美育的价值更大地存在于他对学生创造里的培养上,由此,为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质量,加大和加强以茶文化为核心的美育教育是一种有益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倪文豪.茶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J].福建茶叶.2017(05).

[2]董志媛.工商管理人才培养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

第5篇:人才素质文化范文

关键词: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

一、我国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培养机制不健全,资源整合力度不足

我国校园足球人才培养很大程度上受到培养机制不健全以及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效率不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足球人才培养主要依赖于学校培养模式,而在学校培养方面,缺乏专业的足球体育学校,仅仅依靠传统学校体育课程进行人才的培养,不仅培养手段以及培养安排的科学性难以保证,导致培养效率以及质量较低,而且由于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足球运动训练的持续性与连贯性不足,增加了足球人才的流失概率。此外,在俱乐部培养等其他培养模式方面的发展较为欠缺。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相关部门缺乏资源的有效整合,没有形成完善的培养体系。

(二)社会支持程度不高

高校对于足球人才的培养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社会各界对于足球运动的关注度较低,导致人才培养参与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足球人才战略的发展。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方面,第一,由于受到教育体制的影响,目前高校的升学考核主要是针对文化课方面,而体育运动所占比例较少,导致家长更加重视学生文化课的学习。此外,对于足球运动专项的晋升与发展受到诸多的限制,难度较大,而且训练较为艰苦,因此家长并不愿意让孩子选择职业足球运动员之路。第二,我国足球运动事业发展滞后,在各大比赛中的成绩欠佳,导致社会各界对于足球运动的兴趣度及关注度降低,认为足球运动前途堪忧,也因此对于足球运动人才的培养积极性相对较低。综上所述,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广大民众对于足球运动的支持度较为低迷,导致高校足球人才的培养举步维艰。

(三)运动员素质较低

高校运动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影响着足球人才建设的发展。一方面高校足球运动员过于重视足球技能的提升,而忽视了对于文化课的学习,导致思维能力以及领悟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足球技能水平的提升,降低了运动员的综合素质水平。此外,重视技能忽视文化内涵的培养方式,对于运动员未来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局限性,这与我国人才培养的初衷相背离。另一方面高校足球运动员的专业技能呈现不均衡发展趋势,由于运动员自身素质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加上培养手段没有充分考虑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导致运动员的运动技能发展参差不齐。

(四)运动员选材面临巨大的压力

高校在足球运动人才选材方面科学性不足,限制了足球人才培养的发展。高校足球运动员选材渠道以及选材方式两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在选材渠道方面,人才主要来源于学校,选材渠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选材方式方面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选材体系,对于人才的筛选主要是通过足球运动教练员的推荐,个人主观色彩较为浓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导致选材的科学性及公平性较为欠缺,造成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的流失。此外,由于大众对于足球运动的热衷程度普遍偏低,造成足球运动的参与积极性不足,参与人数较少,可选择性受到限制,这给高校足球运动人才的选拔造成了巨大的阻碍。

二、我国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措施

(一)建立完善的培养机制

推动高校足球人才的建设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培养机制,首先,充分发挥学校培养的优势,完善学校培养模式。加大学校足球运动发展的资金以及政策扶持力度,建立高素质的教练员团队,提高训练质量,形成文体协同发展的培养形式,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此外,加快专业体校建设,创建足球运动专项培养特色学校,提高培养的科学性与专业性。其次,推动俱乐部培养等模式共同发展,推动培养模式多元化。俱乐部培养具有专业性及针对性更强等优势,高校应该拓展足球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俱乐部培养以及其他培养模式的发展,有效的整合资源,加快人才建设。

(二)充分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制定培养计划

提高社会各界的支持,营造良好的足球人才培养氛围,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推动高校足球人才培养的发展。首先,加大足球运动的宣传力度,促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足球运动的价值,转变认知,提高参与的积极性。高校相关部门联合社会各界组织或机构,创建足球人才培养训练基地,积极组织足球运动比赛,调动社会各界的关注度,参与到足球人才的建设之中。其次,制定明确的目标,完善培养计划。高校相关部门分居足球人才培养的需求,整合教育层面、体育层面以及社会层面的各方资源,制定详尽的人才培养计划,形成科学的培养机制,为高校足球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提高运动员综合素质

提高足球运动员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改善目前重技能轻文化的培养观念,加强运动员文化课程的学习,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可以建立足球运动员专项培训基地,进行文化课的学习,既能够保证运动员的训练质量,又能够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养,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职业足球事业做出贡献,同时为运动员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其次,加强运动技能的提升。建立一支专业的教练员团队,提高足球运动训练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能够根据不同运动员的自身差异,制定相匹配的培养计划,有效的提高训练效果及训练质量。此外,为运动员提供更多的竞赛机会,提高运动员的实战经验及能力,对于运动员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构建人才输送通道

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人才输送通道,提高选材的科学性及规范性,有效的减少专业人才的流失。首先,建立健全人才输送体系,加强各培养体系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人才衔接机制,可以依托教育体系实施人才的输送。并设置人才输送奖励制度,对于提供优秀人才的组织或个人予以相应的奖励,提高人才输送的积极性。其次,提高选材的科学性。充分运用科学的人才选拔方式,提高人才选择的规范性,减少主观意愿等外界因素对于人才选拔的影响。通过上述手段,为高校足球运动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有效的减少人才的流失。

三、结论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后备人才的培养成为推动我国足球运动的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对此我国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并充分分析我国足球运动后备人才发展的具体实情,通过不断完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来促进我国足球运动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辉.我国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10).

[2]王晶,王冬冬.校园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基本方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03).

[3]张明,李改.中日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分析及其启示[J].体育科学研究,2018,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