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论文中心 人才培养规划范文

人才培养规划全文(5篇)

人才培养规划

第1篇:人才培养规划范文

1.1学生的分层性研究

高等工程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手段、有计划、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在世界观、人文素养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行为方式发生预期的改变,但不是所有接受同样学习和训练的学生,都会达到相同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进入各层次高校的学生在综合素质、荣誉、团队协作、逻辑思维、空间想象、理解与演算、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情感、意愿和职业取向都会存在差异性,同时,各类不同层次学校在培养方案、教学质量和教学资源的投入等诸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基于人的个性发展需求,高等工程教育目标都应体现这一明显的差异性,开辟各种渠道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是高等工程教育真正的目的.因此,在充分研究学生来源、学生自身情况的基础上,构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的真正目的.目前通过高考,学生分层分流培养是绝大多数国家大学主要招生录取的方式[9].学生“能力”和意愿的差异性是目前高考学生分流和分层的主要参考指标.调查表明,齐齐哈尔大学土木工程专业40%的学生是因为能力和爱好选择该专业,还有40%是因为社会需求.这说明通过分流分层,使某一层次、某一类和某一群体的学生将能形成相同或相近的某一类别的职业取向.因此,该差异性应该成为构建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选择的主要参考依据.

1.2学生的职业理想常模

常模是一种供比较的标准量数.相同或相近的某一类别职业取向的学生,因分流分层形成了群体性相近或相同的职业发展定位,它反映了这一类学生的职业取向.如某一学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他的理想常模是未来自己能够成为某甲级城市规划设计院的工程师,能够获得国家注册规划工程师资格证,主持工程设计等.这种个人职业定位蓝图在某一层次学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学生中具有普遍现象,将其称之为学生职业理想常模,这种理想常模将形成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通过培育可以将它内化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但该理想常模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需教育者认真呵护,耐心引导,需要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帮助学生实现这种需求,发展这一需求.不同层次高校的学生,会因各自能力差异,个人职业意愿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和差异性.这反映了学生经过学习,其认知、情感、兴趣及学习策略转换的过程.齐齐哈尔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调查结果,反映了该专业职业理想常模形成的过程.

1.3社会需求理想常模

社会需求理想常模是社会不同岗位对人才需求的标准.该理想常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内,相同层次的单位都会有相近的人力资源规划.随着社会发展,它也会产生明显的变化.不同企事业单位的社会需求理想常模有着明显的层次性.如中铁大桥局人才需求理想常模为:

(1)具有上岗资格证者优先;

(2)良好的专业知识、计算机操作和CAD制图能力;

(3)能解决施工问题,对设计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管理设备材料、工序和工程验收工作;

(5)工作积极、主动、认真敬业,善于总结,勤于思考,有责任心,有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北京魁方时业新型建筑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的理想常模:

(1)土木工程专业等相关专业,专科及以上学历;

(2)熟悉AutoCAD,MicrosoftOffice等绘图及办公软件;

(3)具有吃苦耐劳、乐观向上的精神,服从公司安排;

(4)优秀应届毕业生亦可.对比中铁大桥局和北京魁方时业新型建筑材料技术有限公司的人才需求理想常模,它表现出不同层次单位对人才的社会需求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该差异性是他们服务于社会属性决定的.

1.4学科专家的理想常模

学科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更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前瞻性.专家根据社会工业技术发展、学科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系统规划各层次院校,各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学科专家的理想常模.如齐齐哈尔大学提出以培养“面向基层,踏实敬业,会学善用,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层次院校也会有相近人才培养目标或人才培养标准,它反映了学科专家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认知.

2齐齐哈尔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齐齐哈尔大学是我国高寒地区的边疆大学,如何选择符合本校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求和专业未来发展,成为该专业发展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2.1齐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理想常模

齐齐哈尔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为高考二批本科A段录取.目前通过学生基础课、专业课的学习,及参加省内外各种竞赛活动和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观察,学生表现出:在分析和判断问题、工程计算和阅读理解等方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以及东北林业大学等学校第一批A段录取的学生,有着明显的差距.但在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和混凝土制作等操作能力方面,学习考核和竞赛等方面都能取得较好的成绩.这些表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能力”方面具有差异性,这些差异性也表现在他们在职业理想常模方面的不同.由于这些差异的存在,齐齐哈尔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职业取向更趋向于未来从事工程施工和管理方面的职业(见表1).2014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取向和学生就业情况基本一致.读研和招聘到设计部门工作的学生不到15%,招聘到房地产、工程施工和工程咨询单位工作的学生占70%,从事其它工作的学生占15%.在企业人才需求方面,以中铁二十三局集团第二工程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是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签约最多的单位,其工程项目都在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省区域内.该公司2014年对招聘人员的招聘要求,即为企业需求理想常模:

(1)国家统招高校全日制大学第二批本科及以上学历;

(2)英语达到CET-4(425分以上)或俄语四级60分以上;

(3)身体健康,吃苦耐劳,能够适应施工企业工作;

(4)愿意在国内外各地从事工程施工工作.其它区域内大型工程公司和房地产企业,如齐翔建工集团、中国能建黑龙江火电工程公司都有同类的企业对招聘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该社会需求理想常模与学生理想常模基本一致,是学生签约成功的主要原因,为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2.2齐大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

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应以学科专家的指导和建议为基础,考虑学生的层次性,认真研究和协调学生职业理想常模和区域内企业需求理想常模,建立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目标为“立足黑龙江西北部,面向国内外工程施工一线的需求,适应国家宏观规划,培养有素养、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的土木工程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总之,构建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目标需要统筹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规划发展学生职业的理想常模,分析适应自己学校学生的社会需求理想常模,接受学科专家的建议,梳理和协调各理想常模之间的关系,才能科学构建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使高等工程技术教育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并适应工业转型条件下,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3结语

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决定学科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课程设置和学生就业等诸多高等工程教育要素的实施.

(1)基于学科专家的建议和指导意见,接受学科专家对专业发展完备性的要求,理清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应满足的基本条件.

(2)各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者和决策者应加强对本学校学生的系统研究,建立学生的职业理想常模,明确人才培养对象对职业需求.

(3)分析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社会基础,研究适应自己学校学生的社会需求理想常模,形成人才培养的社会内在驱动力.

第2篇:人才培养规划范文

作为国家、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我院在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中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更多进展,并逐步向“综合优势明显,专科特色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医院”的发展目标迈进。

(一)发挥综合优势,强化“品牌”意识,提高医院学科建设水平

2007年医院召开专题科研教学研讨会,提出了“找差距、鼓干劲、谋发展、上水平”的发展要求。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全院树立起“科教兴院”的意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2008年医院再次召开科研教学工作会,医院学科建设委员会对院内14个科室的重点学科进行了综合评价及专项讨论,遴选确定了我院的四个特色专科,包括:胃肠、肝胆、胰腺疾病诊治;泌尿系统疾病诊治及肾移植;热带病和寄生虫病诊治;中西医结合。特色专科的确定使医院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学科建设思路更加清晰。医院坚持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以重大研究项目为切入点,着眼于建设优势学科群,短时间内促使我院的优势学科占居显赫的位置,创造出更大的“名牌”。

(二)强化科教兴院,构筑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平台,为学科的长足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为进一步将学科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对全院各个学科、各类人才的前期调研,我院在2009年制定出台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实施方案》,并根据实施情况逐年完善。2010年讨论并出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发展五年规划(草案)》,进一步明确了我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为建立医院中长期学科发展规划及支撑体系,2012年制定出台了《友谊医院学科发展十年规划》、《学科支撑体系建设计划》和《学科建设重点项目推进计划》等。这些方案、规划的出台为医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带动和提高医院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加速和强化医院学科建设,医院投入近1700万元用于搭建科研平台,进一步整合全院科研平台资源、进行布局调整、人员配置,并不断争取到更多资金用于科研建设。通过建立高水平的临床样本库和资源库,搭建临床科学研究平台。采取分级动态管理,健全和完善科研分级管理机制,使科室科研方向和核心课题更加明确。加强重点学科专科平台建设,鼓励申报重点学科,完善学科建设体系,打造优势学科群,构筑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平台。

(三)树立“人才立院、科技兴院”的思想,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优化医院内部环境,形成人才培养良性循环局面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人才问题,倡导尊重人才,让他们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医院制定各种优惠和激励政策,创造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宽松环境,如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给予优先考虑;、科研成果获奖按级别给予奖励;引进大型医疗设备为人才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等。2009年医院对全院36个临床、医技科室进行了人才梯队的调研工作,明确了各类人才的定位:领军人物应该是全才,骨干应该是专才,特点突出,优势明显,各有侧重,分为医疗骨干、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和管理骨干。只有把4支专业队伍平衡好,合理结构,才能更好地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2.注重人才培养,适当引进,有限输出,加快人才成长医疗机构合理的人才结构应当呈现金字塔模式,即建立规模较大的人才队伍、重点培养队伍中的技术骨干和选拔精英人才。医院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培养人才,建立人才队伍后备库。积极倡导培养临床的专家、科研的尖子和临床科研两手都硬的复合型人才。2010年医院党委配合更好地实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实施方案》,制订了《中共北京友谊医院委员会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注重对人才的追踪考核工作,召开年度人才追踪考核汇报会、科技新星考核会,对入选“十百千卫生人才资助”和“留学择优资助”的人员进行追踪考核。为进一步积极吸引调入急需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医院在对36个科室人才情况调研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短缺人才、急需人才、创新人才上,把品德、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根据医院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和五年规划,重点加强对四个优势学科的人才支持,并以海聚人才工程为抓手,制订了海外引才专项计划。为充分发挥30岁~40岁医学人才的潜能,医院借助北京市李桓英医学基金会,自2005年起加大对这一年龄段人才的培养。通过实施人才战略来培养他们,经过院内个人报名、科室推荐、专家遴选等方式,选派骨干人才参与李桓英人才培养基金资助出国留学项目。注重临床医师培养的同时,我院也重视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分批选派护理骨干到国内外学习先进服务理念和护理经验,已先后选派4批30人赴英国、德国、香港、台湾等地学习。将护士的再学习、再培训与个人培养目标、能力提高和医院的激励机制有机结合,努力培养一支具有临床护理能力和专科护理特色的护理骨干队伍。

3.加强研究生培养点,扩大导师队伍规模,打造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近年来,医院为提高导师队伍质量,制定了导师队伍建设规划,对全院研究生培养点近5年的培养人选进行了全面摸底,教育处、科研办、人事处等多部门有目标的帮扶,把导师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自主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有一技之长,能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专家学者,形成一支学术思想活跃、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更加合理、勇于攻关和创新的年轻教学科研学术梯队。

(四)大力宣传优势学科品牌,提升医院和学科的知名度

近年来,我院还先后举办了多项有影响力的大型学术会议,如“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中欧肝病学院项目》、《首都普通外科论坛》、《超声介入学习班》等,组织完成专家做客广播电视节目百余期,进一步提升了医院和学科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此外,医院十分重视对外交流,把与国内外医疗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纳入学科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促进了学科建设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我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及工作展望

(一)重点学科得到进一步整合发展

通过近5年对学科的整合、提升,我院从之前仅拥有消化和影像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发展至目前拥有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包括:消化内科、临床护理、地方病(热带医学)、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病理科、老年医学等,并呈现逐年获批新增的趋势,优势学科群在我院初具规模。在建立学科群的基础上,2013年医院又成立了消化中心、心血管中心、医学影像中心,以及开展神内神外、肾内泌尿等相关优势学科的联合。2014年上半年,获批医院管理局“扬帆计划”,我院的胃肠肝胆内科获得重点医学专业,儿童活体肝移植和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诊断技术两项获得创新技术。经过消化内科、肝病中心和普外科的联合精心准备,并整合首都医科大学消化相关专业,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消化疾病临床医学中心。

(二)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大幅提高

近年来,通过实施科研匹配资金,加速了医院的学科发展,填补了我院在国家科技部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和教育部等高水平、高级别科研项目的空白。申报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的级别、质量和数量都有显著提高,投寄和的积极性有所增强,科室科研激励制度相继建立和出台。近五年发表SCI达205篇,统计源3550篇,在全国百家医疗机构中国科技论文产出排名中以每年超越20余名的速度,由百名以外跃居第52名。仅2013年全年发表了610篇统计源期刊论文,77篇SCI论文,平均影响因子1.95,较五年前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在短时间内实现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零的突破,获得国家“十一五”863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2013年受资助部级课题26项,市级课题21项,局级课题13项,其它课题2项,资助经费达到3000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方面,中标国家自然基金23项,为首都医科大学系统第二名,较5年前名次大幅提升。此外,2013年获批了“肝硬化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继“消化疾病癌前病变”实验室、“热带病防治研究”实验室后我院获批的第三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目前,按照国际认证的标准修改整理伦理审查的SOP,加强对伦理委员会委员及全体临床科研工作者的伦理培训,正式启动申报伦理委员会的国际认证。

(三)各类人才引进和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实施李桓英医学基金会人才培养基金资助出国留学项目,促进了医学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学科发展,提高了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截至目前,已选派八批共103人次前往发达国家医学院校进修访问,回国后的这些人才为医院、科室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个人职业也得到了肯定,成为了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有些走上了院级、科室领导岗位。医院共有三批入选215高层次人才34名,其中:领军人才1名,学科带头人6名,学科骨干人才27名,成功引进了2名海聚人才。2013年成功引进了肝移植7人团队,开展儿童肝移植手术,填补了我院儿童肝移植的空白。截至2014年6月,我院肝移植手术量已突破百例,并成功实施国际首例交叉辅助多米诺肝移植手术。研究生培养规模进一步壮大,为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2014年上半年,新增博士研究生导师15名,涵盖了11个学科专业;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14名,涵盖了12个学科专业。研究生导师队伍突破百人。

(四)展望

第3篇:人才培养规划范文

关键词:产教融合;现代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教育部于2010年颁布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及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明确指出:将改革创新视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倡地方院校进行大胆实践及探索。由此全面拉开了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序幕。与此同时,随着社会人力资源需求的变革,职业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人才保障使命,更应当契合时代需求。加强在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创新实践,引领人才发展方向与经济保障能力,实现与产教融合模式相匹配,真正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有效思路。

1产教融合下现代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作用

1.1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伴随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我国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必须依赖更有效的资源保障,才能抓住机遇并有效应对挑战。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产业发展,要夯实现代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基础,通过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契合,推动其与市场接轨的能力,保障社会应用型、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的供给,加快产业集群的建设步伐和能力。尤其是面对以人才竞争为导向的市场格局,职业院校更需要加强自身的教育职能发挥,切实培养出更具应用潜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借助全方位的培育能力,搭建出全新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以创新优势获得市场的认可,进一步推动产教融合机制的深化,真正意义上帮助实现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为供给侧改革注入强大动力。

1.2实现教育理念创新

实践证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自人类社会步入信息科技时代以来,社会发展方式产生了颠覆性变革,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经营结构快速转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行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传统的市场竞争逐步向人才竞争、科技竞争转变,尤其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均已经将创新作为发展的核心所在,而科技创新更成为其中的关键环节,通过科技创新寻求重塑市场竞争优势。因此,对于我国现代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而言,必须要以国家经济发展大局为导向,结合产教融合模式的优势,注重在教育理念上的创新,利用全新的教育视角培育人才,强化职业人才的专业性、科学性及综合性,适应市场变化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形成更具竞争力的现代职业人才培养体系。

1.3促成教育改革深化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职业教育思维的掣肘,在社会专业职业人才培养领域,始终存在着与社会发展不匹配的结构性问题,这种实践应用能力的欠缺,导致了我国人力资源发展的滞后。如今,面对全新的社会行业竞争,必须要改变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将人才培养与人才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传统教育实践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重新依据需求建立职业教育体系。在产教融合模式的推动下,现代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将从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培育入手,摆脱传统教育所形成的制约,推动教育分类与评价方式改革,丰富现代职业教育的层次与类型,并结合“工匠精神”等创新理念,切实帮助职业人才综合成长,为我国社会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2产教融合下现代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策略

2.1加强职业教育融合,推动教育产业对接

对于现代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而言,必须抓好三个融合目标。其一,加强园教融合。依据“十三五规划”“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要求,在现代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进程中,应当注重将职业教育与区域产业有机结合,通过整体性规划、建设和联络,打造全新的职业教育综合园区,与地方产业园区、大型企业及社会团体结合,打造具有职业针对性的联合培育路径,通过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采取“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产业园区能够在职业教育环节实施深耕,实现园区与职教的完美闭环。其二,加强教产链融合。产业链属于现代企业发展的新高地,依托完善的经营产业链保证经营与发展,而相对于职业教育而言,产业链同样是人才供给的重要保证。实践中应突出上下游人才的培育,发挥政府监督、企业引领、院校创新的功能,充分借助与集合各方资源建立职业教育集团,创新发展集团化办学路径,实现教育培养资料的共享与融合。其三,注重校企融合。在职业教育进入新阶段以来,校企融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式,其所展现的作用是产教融合的关键环节。一方面,职业教育院校应发挥教育主体责任,依托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价值与质量,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重视与企业之间的资源融合共享,积极与企业人才需求相契合,打造长期高效的合作机制,确保产教融合的可行性、针对性和持续性。

2.2改革人才培养体系,激发产教融合动力

在现代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职业院校承担着基础与主导作用,而产教融合更属于推动教育体系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首先,应积极融合优势资源。自产教融合模式提出以来,受到了职业教育领域的高度关注并积极实践,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产教融合下的职业教育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对自身资源的配备与社会资源的融合,使职业教育质量获得了本质上的提升,并为现代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了关键支撑。在技术资源融合领域,职业院校充分避开自身的教学资源短板,通过与现代化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并且与科研院所等教育机构深度合作,开发出具有典型性的教育策略与资源,推动了职业院校教育资源的全方位跃升。在管理协作资源融合领域,职业院校应强化与行业间的沟通,实现双向人事流动制度,通过管理资源与人才合作的方式,推动职业院校教育资源整合,加强专业型教师的培养进程,同时利用人才输送发挥促进行业人才保障功能。如利用企业技术骨干深入职业院校实施日常教学,补充院校职业教育专业力量,释放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另外,应注重发展产教融合的合作机制。针对产教融合的优质培养模式,现代职业院校教育体系建设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点,加强与企业之间长期、稳定、持续的合作关系,实现互惠共赢的最终目标。

2.3促进产教融合规划,确保人才培育同步

根据以往的现代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来看,由于职业教育领域始终未收到显著的成果,导致教育规划相对滞后,与社会实际的人才需求难以匹配,这也是造成社会人才与产业发展失衡的关键因素。为适应新时代下产教融合的发展需求,职业院校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通过对教育结构与合作模式的创新应用,积极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打造更为专业、全面的人才培养体系。对此,现代职业教育院校要充分吸取经验教训,强化在产业发展格局中的职业教育规划,保持与社会人才供求关系的同步,依靠优质的顶层设计对职业院校人才实现整合,避免以往结构性失衡问题的加剧。一方面,职业院校应提升服务及教学水平。在职业教育市场化背景下,把握产教融合的总体趋势,提升对于人才培养领域的服务及教学能力,坚持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产业规划与趋势为依存,切实挖掘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信息,探寻更为优质的教育培养模式,提升对市场反应的灵敏性,为职业院校的教育体系增加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完成与行业市场的对接。基于产教融合的既有成果与资源,提升对人才市场的服务定位,通过前沿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的应用,优化人才培养的发展结构,建立契合于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计划,形成具有显著特征的现代职业人才培养体系。

2.4抓住人才培养关键,提升企业参与力度

产教融合强调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融合,因此要想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势必要强化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意愿,认清未来人才发展的趋势与格局,切实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领域之中,借助针对性人才培养的方式,保证企业人才的专业性供给,为社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核心支撑。一方面,强化企业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性,将参与度作为重要的合作指标,依据我国《职业教育法》的相关要求,企业应积极履行参与职业教育的义务,并依托自身资源及多种渠道,将职业院校的办学、教学及决策纳入管理体系。尤其是“放管服”改革的深入推进,将为职业教育与企业间的合作提供更大的便利,通过多元主体的参与和保障,能够大幅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现代职业教育创新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加快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的实现。另一方面,丰富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参与渠道,在此过程中,职业院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培育的主导性,加强教学研究、教学设计及资源开发,并利用实习实训等教学方式,与企业保持积极的联动关系,强化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感,培养出适应企业战略规划的实用型人才,最终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达到双赢局面。

3结语

毋庸置疑,产教融合教育模式属于时代产物,它契合于教育与职业之间的需求变化,能够帮助职业教育向实践化延伸,提升职业人才培养方向的精准性,真正达到教育与产业融合的目的。总而言之,产教融合并非单指某一领域或者某层次的融合,而是一种具备全方位、多纬度、立体化的融合,更是完成教育与职业对接的基础和前提。在现代职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视角下,更要强调以体制改革为核心,依托对重要领域与关键环节的改革,搭建完善且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传统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打造现代职业教育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马树超,郭文富.高职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经验、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8(04):58-61.

[2]王鑫,王华新,于家臻.教育决策视角下的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施路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9):93-96.

[3]徐黎明.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制度的内涵、特点和建设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05)31-34.

[4]王钧铭,徐胤莉.基于技术链分析的高职校企协同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4)93-96.

第4篇:人才培养规划范文

1体育建筑与管理的现状分析

体育建筑与管理,主要是指体育场馆的建设与体育场馆的运行管理两大领域,包括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建筑施工以及建成后的设备管理、经营管理等。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加快了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的快速发展,然而由于专业的人才匮乏,致使该领域的问题愈加明显与突出。

1.1体育场馆快速增长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体育场馆增长迅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发展,使体育场馆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体育场馆的这一变化,从全国六次体育场地普查就可清晰地看出。

1.2全民健身提升为国家战略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的基础是体育场馆设施,因此国家要求到2025年实现人均2m2的体育运动面积。这一要求,对于公共体育设施的不断更新与扩建提出了更加明确和更高的要求,对体育场馆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将使体育场地面积会有一个明显的增加,体育场馆作为惠民工程定会与日俱增。

1.3体育建筑企业剧增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体育建筑的发展体育产业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尤其是进入21世纪,我国大型公共体育中心、全民建身中心及大、中、小学呈现出持续不断地体育场馆建设高潮。为体育建筑企业,尤其是体育场地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创建的环境与快速发展的机遇。

1.4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人才匮乏

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人才的严重不足和人才匮乏等问题,已由来已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4.1与先进国家相比,我国不仅体育场馆管理人员结构不尽合理,而且现有的专业管理人员极度缺乏且专业化管理水平也比较低,导致体育场馆经营管理效率不高是显而易见的。

1.4.2由于缺乏专业的体育建筑策划以及体育建筑规划设计人才,无论是大型体育中心的规划设计、还是学校体育场馆的规划设计、还是全民健身设施的规划设计,屡屡出现重大问题,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1.4.3在快速发展的体育建筑企业中,极度缺乏体育建筑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缺乏既懂建筑又懂体育工艺的体育建筑监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缺乏专业的体育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人才,造成了体育场馆建设的质量不高。

1.4.4多年来我国众多的大型体育场馆高标准的建造使得赛后经营十分艰难,主要表现在一旦大型赛事结束,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很低,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要投入巨额的维护费用,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与此同时,体育场馆的运营缺少专业的人才管理,使得大型场馆运营管理困难重重,从而直接影响到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代化的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不仅需要复合型的体育建筑管理人才,更重要的是体育建筑与管理人力资源的配置结构必须科学合理。这些因素无不要求我国必须要加快速度,培养体育建筑与管理的新型专业人才。

2体育建筑与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的体育人才是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培养的,主要培养体育竞技人才、体育教育人才、体育科技人才以及体育行政管理人才等。由于体育人才培养链的相对封闭性,造成体育工程与体育工程管理类的人才大量缺失,使体育场馆设施的增长与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人才的比例严重失调。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与专业的融合,才能符合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2.1体育建筑与管理人才

一个优秀的体育建筑管理人才,必须掌握体育学、建筑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要了解国内外的体育建筑与管理,还要熟知体育建筑领域的各类规范和技术指标。这就要求一个合格的体育建筑管理人才是既懂体育又知建筑还精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2.2体育建筑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

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具备体育建筑与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体育建筑管理相关学科的知识,了解体育建筑管理领域前沿学术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较高的体育建筑与管理能力,在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进行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2.3体育建筑与管理人才培养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特别是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体育建筑与管理的人才培养方向。体育建筑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向。

2.3.1体育建筑与管理研究方向这一方向主要培养具有体育建筑策划与研究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适应体育建筑与管理高层次研究的专业人才需求。

2.3.2体育建筑规划与设计方向这一方向主要培养具有体育建筑规划与设计、体育建筑工艺的专门人才,以满足、适应体育建筑规划与设计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

2.3.3体育建筑施工管理方向这一方向主要培养体育建筑施工企业在体育建筑施工领域的专业技术管理人才,以及体育建筑施工工艺的专业技术人才。

2.3.4体育场馆运行管理方向这一方向主要培养适应各级各类体育场馆经营与运行管理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2.4体育建筑与管理人才培养类型

2.4.1教育型人才的培养教育型人才,主要是指对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的师资人才的培养。师资队伍的人才培养,关系到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体育建筑与管理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我国目前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的师资非常短缺,因此,必须加强加快教育型人才的培养,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主要应以研究生培养为主。

2.4.2研究型人才培养主要培养的是体育建筑与管理的高层次的研究型人才。研究型人才主要是对体育建筑与管理的发展、规划与设计、建筑与施工、体育建筑工艺、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领域,进行的理论研究、技术研究、应用研究。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主要应以研究生培养为主。

2.4.3技术管理型人才培养主要培养的是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的规划与设计、建筑与施工、体育建筑工艺、体育场馆运营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与专业管理人才。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主要应以研究生、本科生培养为主。

2.4.4技能型人才培养主要培养的是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生产与管理一线的专业技术人才与专业管理人才,是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主要应以本科生、专科生培养为主。

2.4.5继续教育的培训是指对已进入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深造与培训,主要包括高层管理、专业技术以及普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培训,通过培训,更新知识、提高技能,适应工作岗位的发展需求。体育建筑与管理的人才培养不是朝夕可以实现的,培养的途径也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更快更好地培养出体育建筑与管理领域的各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3结论

第5篇:人才培养规划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应用型;能力本位;方案构建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转型期,同时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进度加快,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必须重新认定,找准自己在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位置,构建具有特色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模式,从不同的方位满足社会发展的多维需求,但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严重影响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多样化的需求,促使高等教育逐步产生类型的分化,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1].现阶段,由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多数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还是照搬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很难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制订符合区域发展现状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形成发展优势,是院校建设、适应和服务区域发展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广东白云学院作为一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一直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方面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

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解决理念、方案和实施三个层面问题,需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在此基础上优化和落实人才培养方案[2].

1.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扩大学生自选专业、自选课程的权利,实施“弹性学制”;推动从“教”到“学”的转变,以信息资源与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平台,以学分认证为手段,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推行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对接、自主学习与互动教学相融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学习成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能力.

1.2树立“特色意识、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路径,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为提升人才质量的重要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以国际合作为重要手段,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及管理模式等,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

1.3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

体现“重基础、强实践、擅应用、长技能”的人才培养指向,构建能力本位及四个对接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三个符合度,即目标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人才培养方案与培养目标的符合度、培养结果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度.

2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原则

2.1突出市场导向及能力本位,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要顺应地方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型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围绕产业升级转型、技术创新需要,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或岗位群能力,按照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按照科技发展水平和职业资格标准设计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按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的原则,整合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践课,形成“专业+专长”的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3];支持与行业企业等合作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程体系改革.

2.2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协调统一

在强调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具有终身学习的健康体魄和健全的心理素质;着力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构建起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和基本素质;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就业创业指导必修课程,鼓励课外实践与创新创业、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探索建立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有机融合,强化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3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与学习结合,突出工程实践能力

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确保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遵循教育基本规律,系统规划教学体系,总体实现“两体系三并递进”模式:将实验、实训、实习与理论教学并举、并重、并行,其中理论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的递进;实践教学的递进体现为“基本技能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设计能力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递进.实践教学学时占专业总学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紧密依托行业企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2.4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

将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目标贯彻、落实到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中,改学科导向型的课程设置为专业导向型,从知识逻辑体系向技术逻辑体系转变.通过删、减、并等措施降低课程内容重复率,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比例、压缩课内总学时,增大选修课选择范围和丰富选修课内容,均衡各学年学分,提高教学效率;统筹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推行完全学分制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规划课程结构及比例,构建“大平台+小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纵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4].同时,横向统筹和规划跨学科和跨专业课程,构建和完善学校各类各级平台课程,加强课程的标准化建设,多视角审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逐步实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的整体优化.

2.5强调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彰显“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特色

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时,各专业在学校统一指导思想和规定的框架下,在学科及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或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设置以及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安排等方面,可根据各专业的具体情况,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采用不同的做法,体现专业的不同特点,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形成专业的特色.

3基于能力本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基本要求

3.1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

各专业应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正确把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产业转型升级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细分职业面向及岗位(岗位群),进一步准确地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形成本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及职业面向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准确描述人才培养目标,即符合学校“培养一线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定位要求和符合本专业职业面向的定位及体现本专业特色,并明确主要的岗位(岗位群)或工作领域.

3.2分析岗位(岗位群)能力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的业务规格

针对典型的工作岗位,进行岗位描述、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分析,并对所有典型的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与能力要求进行归纳、综合,形成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能力要求,总结精炼后,具体描述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即业务规格).在注重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针对性的同时,强调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明确本专业职业资格证要求,所有专业原则上应达到三级或以上(可设1个主要证书和2-3个可选证书),强化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3.3构建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与职业标准对接为核心的课程内容体系

构建以职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5].打破按照学科内容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维定势,科学分析与界定岗位(岗位群)的基本能力,按能力培养要求设置课程模块,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构建基于岗位(岗位群)基本能力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互融合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基于“能力本位”原则,课程内容体系落实“两个对接”:一是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依据职业岗位、职业标准及相应的基本培养规格要求,将专业基本能力及综合应用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具体课程和实践环节中;二是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证对接,依据各专业所确定职业资格证要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实训环节,确保课程内容及训练与职业资格证挂钩.

3.4注重设计论证、规范编制,维护人才培养方案的严肃性

为了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系统、充分论证,所有专业原则上均应按照基于能力本位的指导思想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同时,为了便于教学安排,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形成人才培养方案编制要求,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用文字和表格表达,力求简明、清晰.此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经论证定稿,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具有高度指导性,在执行过程中原则上不得随意修改,以维护其严肃性.

参考文献:

〔1〕徐琳.新形势下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与实施———以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为例[J].商业文化,2014(29).

〔2〕肖瑶,吴灵均,曹丹.民办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J].智富时代,2014(8).

〔3〕樊继轩.基于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对民办高校“本科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1).

〔4〕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