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研究生学习范文

研究生学习精选(九篇)

研究生学习

第1篇:研究生学习范文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并将“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作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首要任务,要求各地中等职业学校“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然而长期以来,教育界内部和社会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一直很低,甚至觉得中职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一无是处,简直是无可救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杨大伟教授认为,这样的评价影响了教师和家长对中职学生的态度,也影响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对中职学生学习能力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对于提高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他专门以中职学生学习能力为对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杨大伟,1964年生,现任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职业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获教育学博士学位,在中外教育交流、职业技术教育基本理论等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著有《凯洛夫〈教育学〉在中国和苏联的命运之研究》等学术专著,并在《全球教育展望》《职教论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育探索》等核心期刊十余篇。他先后主持教育部、天津市等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其中主持完成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中职学生学习能力实证研究”获得学界的好评。本期专栏我们简要介绍这项研究的过程及结果,希望能为广大中职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本项研究设定了十项指标测定学生的学习能力,即提问和质疑、知识梳理及整合、逻辑思维、操作技能、操作策略、自我调控、团结协作、安全规章、质量意识、职业认同。本项研究在全国六省市11所中职学校取样,它们分别是天津市第一轻工业学校、天津红星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天津电子计算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附属技师学院、天津市电子信息高级技校、天津工程高级技工学校、浙江省海宁市高级技工学校、福建省集美职业技术学校、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山东省淄博信息工程学院、广东省广州机电技工学院。我们进行了大量问卷调查,所选专业涉及电气、计算机应用、数控、机械、烹饪、机电、汽车维修与运用、电子应用技术等,问卷调查主要针对中职学校的高年级(二、三年级)学生。本次研究共发放1100份调查问卷,回收问卷1002份,回收率91.1%。其中有效问卷923份,有效率为92.1%。

一、样本学生的总体学习能力水平平均分数为7.44,属中等水平,并不低下

在访谈中,有很多教师认为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低,但我们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能印证这一观点。教师的认识来自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表现及成绩,而对书本知识的学习是职校学生相对薄弱的地方,但这并不是职校学生学习能力表现的全部。学生虽然书本知识学习能力较弱,但其他方面则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因此,中职学生学习能力总体水平并不弱,学习能力较好等级以上的学生占了54.6%。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只要改变教学方式,使之适应学生的特点就可以解决中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问题。

二、专业知识学习能力水平不高,得分最低

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能力水平总体表现欠佳。在十项评价指标中,专业知识方面的三个指标都处于较低水平,提问质疑为2.90分,知识梳理为2.70分,逻辑思维为2.76分。知识学习能力不佳的具体表现为:①问题意识差。在关键事件“课堂上,我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和“我能经常和老师、同学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选择中,肯定学生数占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71.9%和62.2%。这表明在知识学习上,职校生提问、讨论能力和习惯相对较差。但是在技能学习过程中提问人数明显多起来,占到总数的86.6%,这与中职学生对技能感兴趣有直接关系。②知识梳理方面表现最差。在十项评价指标中,此项得分最低。学生上完课后,基本不再复习,不再去梳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而梳理知识的过程是复习再“消化”的过程,是把新知识纳入自己知识体系的前提,解决不好这一问题必然导致学习成绩低下。

上述情况的背后是学生缺乏对书本知识学习的兴趣。究其原因,这和中职生生源有直接关系,中职学生多数是那些在升学中被淘汰下来的学生,是书本知识学习竞争中的失败者。这种备受“打击”的学生到中职学校后,自然表现出厌学、不主动学习的情况。

三、技能方面的学习能力较强,但独立操作、解决操作中遇到的困难方面表现欠佳

学生操作技能方面得分较高,分数达到3.14分,远超知识学习能力的分值,说明中职学生技能的学习能力要强于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这与大多数中职学生的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往往书本知识学习成绩低下,升学无望,转而到以学习技能为主的职业院校,当然也有成绩好的学生为谋求职业而来到中职学校学习,虽是少数,但无论哪种,都是目标明确,为学一技之长而来,技能的学习成为他们的主攻目标。同时必须看到,技能学习与书本知识的学习方式方法有很大不同,对于不愿学习书本知识的学生来讲,以动手为主的技能学习更能激起其兴趣。故此,在技能方面的学习能力快速发展起来。

但这并不是说,中职学生的技能学习能力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实际上,他们的技能学习能力还是处于较低层次上。在对技能操作关键事件“根据教师的指导,我能完成操作任务”选择中,肯定学生占总数的91.2%,独立熟练完成操作任务占总数的72.8%,下降了18.4%。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还只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操作任务,而独立操作能力比较欠缺。不仅如此,评测中操作策略方面分数急剧下降到2.86分。关键事件“在面临新的学习或生产任务时,我能选择最佳的解决方案”和“在操作中遇到难题时,我能利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思考解决问题办法”的选择所占比例与其他各项相比较低,相差了10余个百分点。

四、自我调控方面处于低水平

这一部分重点评价学生元认知的水平,即学生自我调整学习状态,积极主动调节计划未来,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水平。评测显示,中职生自我调控方面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只得了2.78分。学生根据课业学习的情况做出合理规划,及时调整自己学习状态的能力相对较低,尤其是在学习遇到困难,能够激励自己克服困难的学生比例更低。从以往的研究中看到,自我控制方面水平低下,是导致中职学生学习成绩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五、沟通能力水平相比较而言最高,但组织化的合作能力水平较差

在十项评价指标中,团结协作方面的能力得分最高,达到3.34分。在关键事件“我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和“我能够和同学进行沟通,交流想法”选择中,肯定学生数达到了85%以上。这说明中职学生的沟通能力水平较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很好地协作配合,学生协作能力的评测比沟通能力低了近10个百分点。这说明学生之间能够很好地沟通,但如何在工作中进行协调配合的水平明显低了许多。

六、安全意识表现出较高水平,但执行水平较低

安全意识方面得分为3.31分,在十项评价指标中排在第二位。在安全规章方面,选择关键事件“在实习、实训、实验时,我能遵守纪律”“我熟悉操作中的各项安全条例”“在进入工作环境时,我能够立刻想到要注意安全”的学生数超过80%。这说明学生安全方面的教育得到了重视,而使其具有了较高的安全意识。但是从实测结果看,这还仅仅是思想认识层面上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对安全条例的贯彻执行水平并不尽如人意。在“我能按照安全条例进行操作”的选项中,得分低于其他三项将近10个百分点。

七、质量意识呈中等水平

质量意识方面整体得分为2.99分,得分水平为中等。从对关键事件的选择看,学生更多的是将质量意识理解为只要按照工作流程做好就可以了,“在实训中,我能按照工作流程专心致志做好每项工作”选择人数占总数的85%,但是质量意识的内涵远不仅此。从数据上看,造成学生质量意识淡薄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质量要求了解不够,仅占67.7%,这说明中职学校关于质量意识方面的教育还很缺乏;二是学生对待产品质量态度不够端正,缺少精益求精的精神,没有将产品质量作为一种职业追求。

八、职业认同水平不高,近一半学生由亲朋帮助选择职业

职业认同方面的得分为2.85,呈较低的水平。其中,42.5%的中职学生的专业是由父母等亲人所定,这些学生没有自主选择专业,缺乏专业认知,对即将从事的职业缺少认同。虽经过一两年的学习,有71.9%的学生觉得所学专业适合自己,75.7%的学生将来会按照所学专业去找工作,对职业的认同有所提升,但对将来从事所选职业而感到高兴的学生比例又有所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们的职业认同还不稳定,对职业选择处于矛盾之中。当然,学生最终是否认同所选职业,最终还是取决于他们工作之后的状况。但是,作为职前教育的中职学校能否在学生入职之前使他们最大限度地认同所学专业,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学期间的学习状态,更影响他们入职后能否快速适应企业的工作要求,成为合格员工。

九、研究得出的结论与相关思考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低下,而是别具特色,造成人们学习能力低下印象的原因更多在于对评价指标的选取。通常情况下,考查学生的学习好坏多以考试成绩为准,而我国现行的考试多数考查学生知识的学习,考查学生的逻辑数理能力。本研究表明,中职学生的知识学习、逻辑数理能力得分恰恰是最低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仅以知识学习、逻辑数理能力水平给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下定论,造成对中职学生学习能力总体评价低下是不准确的。

了解中职学生学习能力的真实水平及特征是进行高效率教育教学的前提。教育教学活动只有切合了学生的特点,引起学生的共鸣和配合,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培养出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丹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特点研究[R].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报告,2006.

[2]毕华林.学习能力的实质及其结构构建[J].教育研究,2000(7):78-80.

[3]甘晟光.中职学生学习困难成因及教育对策[J].宜春学院学报,2009(4):179-180.

[4]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李洪玉,何一粟.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6]尹鸿藻,毕华林.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索[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

第2篇:研究生学习范文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小学数学 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数学教学以培养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为目标。而情感与态度表现在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探究教学中,低年级学生敢于质疑、插嘴,这种质疑是智慧的火花,是创新的源泉。要根据小学生探究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爱学、会学”。展开“游戏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小学数学探究教学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习惯:

一、创设情境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敢于说出自己心里的疑问和想法。首先要创设有趣味性的情境,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产生问题。如在讲《年、月、日》时,可为学生创设一个猜谜语的问题情境:“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年底剩下一张皮。”学生兴致勃勃地猜出谜底并满怀激情地投入了新知识的学习当中。其次,数学内容虽然是抽象的,而创设生活情境,能让学生在熟悉的画面中产生问题。最后,教师要善于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矛盾的冲突中产生问题。实践证明,适当选用游戏等一类学生感兴趣的娱乐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心理特点。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新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摆在突出的位置,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等新理念。在低年级数学实验教材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势在必行。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和具体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懂得观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其次,要培养学生形成观察的观念。要充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观念。例如教学小学数学实验教材中对称图形的内容时,可指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初步认识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的观察意识。从学生身边的图形着手,有利于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第三,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小学学生观察问题一般凭兴趣和爱好,解决数学问题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要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重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第四要教学生重点观察法、对比观察法和归纳观察法等科学的观察方法。最后,应要求学生观察问题要实事求是、细致、深入。

总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善于观察问题的良好习惯。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

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要从“小”处入手,培养合作意识。合作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年龄较小,积极性易于调动。其次要学会尊重他人,确立合作准则。师生、生生之间互相尊重,有利于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最后要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优化合作过程。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实践证明,从小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在探究教学中培养注重听、说的习惯

在探究教学中,低年级学生敢于质疑、插嘴,所以要注重口头训练,在口述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发展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比如,在应用题基础教学阶段,让学生口述条件与问题、口述算式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口述算理,让学生语言具备条理性,让学生了解应用题结构,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在应用题提高阶段,在给应用题补条件、提问题和编应用题中,让学生分析题中已知条件和问题,通过自己的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得到了训练,分析综合和推理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五、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

首先要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情境创设得恰到好处,可以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寓教于乐的效果。其次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自编题的操作,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教学课堂练习:“树上有17只小鸟,飞走了8只,还剩几只?”笔者先用幻灯演示两个已知条件的图片,同时让学生看图说图意。然后提问:谁能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提个问题?再提问:有两个已知条件和一个问题的题是一道什么题?这样很自然地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转化为了数学问题——应用题。最后要利用教学工具操作,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在活动中发生,并随着活动的深入而得到发展。小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才能促进他们从操作中去思维、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小学生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重要理念之一,它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种学习方式,而且适用于所有学科的教学和学习。要想让学生做有意义的探究,那么就要从低年级学生做起,展开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习惯。

参考文献

[1]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研究生学习范文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对策

学习困难问题是世界上每一个实施义务教育制度的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然而关于学习困难生的界说,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教育界对学困生的普遍认识是:智力属于正常范围,但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不能适应普通学校教育条件下的学习生活,最终导致学业不良。因为,在学校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学习困难状态主要表现为学业上的困难,学困生的大量存在,一直成为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但由于具有巨大的潜力,因此是一种人力资源,研究其开发的方法和途径,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所以研究学困生的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一、基于学困生问题成因

1.自身原因

学困生对滋生学习困难这一现象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更不用说依据问题去寻找原因了。即他们存在普遍的认识不足问题。学困生的成因,有与其智力程度相关联的素质因素。学习困难者有些是天生具有不可取方面的差异的人。这一类学生的成因属于不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中,除智力差异的存在之外,还有身体异常因素。最常见的就是营养不良,这类儿童原本就少食偏食倾向严重,身材瘦小,经不住较长时间的学习。在自身原因中,占绝大部分的还是兴趣、动机、习惯等非智力因素。

2.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①溺爱。当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还有些学生在祖父母身边长大,都是家中的宝贝。孩子的一切需求,家长都竭力予以满足,一切以孩子为中心,长此以往,使孩子形成一系列的性格问题:孤傲、自私、怯懦、害怕困难、容易发怒。这些性格一旦形成,带入学校中,便成了学习的绊脚石。到了学校,不可能会有像在家里那样随意放纵的环境,各种规章制度会给原先在家娇纵贯了的孩子重重的打击,在校的生活让他们无从适应。

②暴力。具有暴力倾向的父母,其自身素质往往是比较低的,导致教育方法简单,只要孩子一有过错,就是非打即骂。这种棍棒教育使得家长和学生之间形成了很深的隔阂,学生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爱心,从而产生逆反情绪。

(2)学校教育因素

①学校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失误导致学困生错误的教育观念从而形成学困生。由于绝大多数学校灌输的是应试教育思想,学习成绩当然被视为评价学生“能否出息”的首要标准。整个教育气氛、教育观念就停留在这么一个“唯学至尊”的水平阶段,很多认为“升学无望”的学生当然要自暴自弃,越学越后进。

②教师教学的不足,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教师在使用实验教材时,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其一,对新增加的内容把握不准;其二,对变化了的内容把握不准。尤其是一些新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难以把握实验教材的教学要求。未能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二、转化学困生对策

1.耐心是前提

因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是受诸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同时也需要诸多环节的协调一致。有这样一位学生,父母管教过分严厉,动辄打骂,但祖父却过分溺爱放纵,甚至教孙子与父母对着干,两代人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也就使该生逐渐偏离了正常的教育与心理成长轨道。他经常在校打骂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完成各科作业,几乎每天都有老师反映他的问题,有家长和学生在班主任老师面前告他的状。对这样的学生,要针对情况经常家访,与其家长商讨教育方式,让家长懂得教育孩子要用心、用情、得法。要重在思想上关心、帮助,使他懂得协调与同学的关系,学会谅解。遇到事情要冷静、动脑,而不是动手。最终要家长接受老师的建议,改变教育方式,配合学校教育。

2.爱心是基础

教师的爱,必须是无私的爱,无歧视的爱。对优等生不知不觉的爱,对学困生则要特意去爱。关注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学习,关注他们的成长,给他们展示的机会。在教师的爱中,他们会闪耀出意想不到的光芒,成就他们的一生。教师要以爱为出发点,给予他们更多的爱,不能嫌弃他们,要经常同他们谈心,了解其内心世界,耐心开导他们,引导他们不断提高认识。教师还要经常与其家长取得联系、沟通信息、达成共识,发现优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并加以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细”是关键。细节决定成败,教育就是服务,也体现在一个细节中“细”就是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要细。因此,教师必须时刻注意学生的一举一动,善于抓学生的心理,对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分析、制定方案、因材施教,不断探索出更加适应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艺术,以便更加完美地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3.信心是源泉

在对“学困生”的转化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并针对某些“学困生”的特殊技能,有意识地交给他们任务,再加以悉心指导的前提下,放手让他们去做,努力地宣传他们,支持他们,让他们自己和其他同学都看到他们的长处,对其有重新正确的评价,树立他们的尊严与威性,培养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并以此促使他们转化。学困生往往容易把自己与学优生比较,从而觉得自己样样不如别人,越比自信心越低。如果将其改变为用自己的现在同自己的过去比,就能使之从自己的进步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因此,在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中,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制订个人的目标与计划,并制订出落实这些计划的具体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使学生发现自己的进步,其目的就是使学生通过实现自我参照目标来体验成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改变对学为力的心理状态。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学困生常常过分夸大学习中的困难,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教师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成功地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困难来体验和重新认识自己的能力。

总之,对小学“学困生”的转化,必须以研究成因为前提,一定要对症下药,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医,“学困生”的转化就需要一个“心”字,就是要求教师具有爱心、耐心、恒心、细心、信心,要对“学困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并言传身教。只有这样,才会使他们转化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建设人才,不至于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需要我们去精心培育。明天,是他们的!我们寻找并使用这把特殊的金钥匙,目的就是为了花开得更艳,明天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第4篇:研究生学习范文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学习行为;就业动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224-02

一、引言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具有年龄大、起点高和专业性强等特征。研究生在专业知识深度和技能熟练程度等方面优势明显,很多专业知识在专业领域中适用性较强。随着研究生教育制度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关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其改革的研究始终没有停止过,已成为研究生教育研究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这主要在于研究生培养模式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密切联系。我国“十三五”期间,如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新形势,调整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稳定的生源基地、提升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是当务之急。

二、在校硕士研究生学习行为分析

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焦虑、考试焦虑、学习自卑和疲劳综合症等问题。具体表现在课题科研兴趣低下、专业知识结构薄弱、就业前景迷茫等。

1.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动机现状。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通过深入分析在校研究生学习动机方面,大部分学生存在“加强专业知识写学习”的需要,而一部分学生自我意识薄弱,存在为“父母的期望”、“缓解就业压力”、“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的想法而进入硕士阶段学习。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倾向于有一个稳定的工作,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的意识。

2.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投入现状。学习投入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具体体现在兴趣爱好与学习、感情投入与学习、意志与学习、性格发展与学习等方面,要养成我要学、我快乐、我不怕、我爱学的学习意识,行成良好的学习投入态度。目前,在校硕士生存在不爱学习、片面认为读书无用、存在成功无望的消极心理。而有的学生虽然认为读书有用,可他们的学习方法不当而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现状。心理学家德西曾经做过一个测试,最终得出实验结论发现:有些人看中的是“内在的成功”而不是“外在附加奖励”,当这种人从事有内在兴趣的工作而取得成绩时,会体验到由衷的满足感和成功感。人们将这一现象称为“德西效应”。可以肯定,硕士研究生以前总是受到“外在附加奖励”,所以没有引起他的兴趣,现在的“内在的成功”才使他有所改变。“德西效应”对广大教育者的启示是:鼓励学生进步的方法很多,而提供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和体现自身价值远比一味表扬更有效果。

3.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参与导师科研投入现状。生物学科的校硕士生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在普遍存在一定的学习投入的情感因素。大部分硕士生表示和导师课题沟通良好,能够承担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科研任务,并相信自己具有相应的科研能力,认为只要自己好好表现,所获得的科研成果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而有的学生科研积极性不高,畏惧具有一定难度的科研项目,认为科研成果的好坏和自己关系不大,只要按部就班完成老师交给自己的科研认为就可以了。有的学生平时不努力,和导师沟通时间比较少,科研实验不努力去做,大部分时间消耗在玩乐中,只要混着能毕业就可以了。在学习期望方面,大部分学生认为深入学习专业知识结构,完善自己专业理论,得到老师和社会认可,积极去争取研究生奖学金。有的学生表示对奖学金没奢望过,只要拿到硕士文凭就可以了。

三、在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动机分析

目前社会总体情况看,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劳动力的有效增长大于社会有效需求。此外,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导致研究生就业供需比逐年下降,研究生就业形势也由易转难。在校硕士研究生应该清醒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既不盲目乐观,又不消极悲观。有少部分学生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听从社会人员只言片语,而盲目改行去参加一些非本专业技术类的考试。目前,大部分研究生已经认识到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性。所以,树立正确就业观,规划自己职业生涯是在校硕士研究生的根本任务。

四、提高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建议

1.学科布局设置合理,加强导师梯队建设。硕士研究生的录取结构主要包括学科分布、学缘结构等,它受制于学校学科点分布情况、导师分布情况、生源分布情况、科研实力等多种因素。近几年来,普遍存在农业院校第一志愿填报人数少,录取基本靠调剂。而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专业招生困难。学校各院系之间存在科研实力、导师人数的差异,导致学生报考志愿比较盲目的情况。对于学校新引进的年轻教师,科研能力相对较强,但由于报考学生对这些老师的科研方向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缺乏详细了解而导致硕士研究生名额空缺等问题。所以,优化学科布局设置,加强导师招生宣传力度,优化录取结构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之前提。学校也应该加强人才引进力度,着重于引进一批年轻化、专业知识强和科研业务能力强的高层次精干人才,补充学校已有的科研梯队建设。

2.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近年来,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经在创新人才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国家在研究生教育领域,实施了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这个计划是为了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实施的重要举措,包括了全国博士生学位论坛、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博士生学术会议、研究生创新中心、研究生培养改革等一系列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建立研究生创新基地,推进“双导师”培养体系。研究生培养方面,调整培养方案,安排实践课程,增加实践学分,加强对研究生实践环节指导。实行校外联合,针对北京农学院来说,学院在研究生培养体系上实行与国内一流科研院所比如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及综合性大学合作,实行双导师培养体系,全面提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质量。

3.实行英语教学改革。为提高研究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促进学术研究和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的需要,对非外语专业研究生教学进行改革。具体内容为:实行分层教学模式,新生入学后,参加统一的分级考试,根据成绩将学生分为两个层次:即A级班(高水平班)和B级班(普通水平班),B级学生的英语教学以语言基础为主,A级学生的英语教学除进一步提高语言技能外,将着重其语言应用和学术英语能力的培养。

4.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塑造“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奖学金评定办法,奖励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学科竞赛获奖者,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最近几年,北京农学院学生在全国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实践创新成果以及“挑战杯”等大赛获得佳绩。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团学活动,争取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权,最大限度地留住我校优秀的本科生生源,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

5.加强学生有效自我调控意识,严格论文审核制度。有效自我调控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设置学习目标、选择适当的策略,并能时时自我激励,自我监视学习进度,周围评估学习效果,不断反馈和调整,保证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现在普遍学校的学位论文审核严格采取预答辩―盲审―答辩―重合比检测,不通过者直接推迟毕业。目前普遍存在受限于招生规模、科研水平等,高水平学术论文少,无法选出优秀的硕士学位论文。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也普遍认识到发高质量科研论文能够巩固自身知识结构的巩固,提升科研能力。所以他们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积极性大大增强。

6.加强自我认识,树立正确就业观。研究生做好自身生涯规划,提升就业竞争力。第一学年,是自身职业定位期,巩固自己专业知识结构,加强科研训练。第二学年是职业准备期,实现科研项目成果产出,为后续的职业生涯打好坚实基础。第三学年,职业实践期,通过本科阶段和硕士阶段的学习过程,清楚自己职业定位,定位正确的合适就业目标,树立竞争性的择业观,找准时机把握机会,做好就业决策。目前研究生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就需要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在自我认知的基础上,找准自己的定位,挖掘自己的潜力,明白学习不仅是就业的一个砝码,而且是对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正确对待就业和失业,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做到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卢敏.浅谈农学专业教育改革[J].才智,2015,(3).

[2]张丽娟,张静.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活现状调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

[4]金燕.复合型韩语人才培养机制浅探[J].高教高职研究,2011,(67).

[5]何佳.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现状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

[6]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05).

[7]龚惠香,陈杭渝,周坚.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性别差异的现状及演变[J].高等农业教育,2002,(06).

第5篇:研究生学习范文

关键词学习环境;学习者;交互;学习生态系统

一、学习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

1.学习生态系统提出背景

教育学家Brian Alger提出促进学科真正发展的一些重要观点一般来自于这个学科的外部。早在1979年,美国教育学家劳伦斯・克雷明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的概念。之后,国内外关于“教育生态”研究不断增多。“教育生态学”主要运用生态学原理去研究教育的物质和精神环境中的发展规律。而学习生态系统的提出要比教育生态学晚的多,它的提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观念的变化,当代教育观念已将“以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习者为中心”上来,因此教学环境主要就是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已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关键词;第二,互联网对学习产生了革命性影响,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人际交流手段,帮助人们培植和维护一种新型的学习生态环境;第三,建构主义理论的提出并广泛被大多数人接受。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它强调学习的有效发生需要相应环境的支持。第四,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生存理念,持续不断的学习成为每个人适应竞争和挑战的利器,学习方式的多样性、阶段性为终身学习提供了保证。

2.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了解学习生态系统概念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生态”和“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就是“生态”。而生态系统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上来的,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它把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看成是互相影响、彼此依存的统一整体。因此,学习生态主要研究人们怎样通过其他生物和他们周围的环境而获得有效的学习。而学习生态系统是指由学习者及其现实和虚拟的学习环境构成的一个学习功能整体,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学习者与其他学习个体和学习群体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知识吸纳、内化、创新、外化、反馈等过程实现有效学习的发生。学习生态和学习生态系统的区别在于:学习生态主要研究学习者与学习环境的相互关系,而学习生态系统是包含学习共同体和学习环境在内的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可以实现一定的学习和知识转化功能。

二、大学英语学习生态系统提出的必要性

1.语言学习的特点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它的社会交际功能,语言即人们在社会中进行交际的工具。不论持什么目的,选什么教材,取什么途径,外语课都是通过语言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创造性地、有目的地学会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Krashen的“可理解的输入”观点是二语习得中最有影响的观点之一,所谓“可理解的输入”是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语言材料,其内容除了他们没有学过的知识外还必须包含他们的已有知识,即输入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已达到的语言知识水平。但是他忽视了学习者是活生生的主体,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也忽视了语言习得中的必要条件是学习者的参与。因此Allwright指出,“可理解的输入”必须与“交互活动”相结合,学习者才能获得习得。由此可见,仅有可理解的输入还不足以产生语言习得,语言学习者必须将语言输入与输出在有意义的环境中结合,语言习得才能真正实现。

2.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语言知识为重点,以讲授分析为主要教学方式,以阅读为主要学习途径,以卷面答题准确率为主要检测手段,形成了一种有知识缺能力、懂道理而不会用的外语教学结果。以大学英语为例,这种结果和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严重背离,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这种结果的产生是和我国现有的教学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如图1,中国的外语教学文化是输入为主的文化,输入为主的语言学习效果必然是不完整的,因为输入的东西往往只是知识和信息。没有足够的输出条件、机会和量,知识不会自动转化为技能,信息也只能停留在记忆阶段,而且心理学证明,记忆并不是被动存储,而是需要调用。和国内外语教学文化相比,西方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更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其表现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途径,以语言功能和技能为目标如图2,这种教学文化的特征是重视语言输出的过程。

三、外语学习生态系统

从生态系统和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中我们可以这样界定外语学习生态系统,外语学习生态主要研究外语学习者怎样通过教师、其他学习者以及他们周围的环境而获得有效的学习。而外语学习生态系统是由外语学习者及其学习环境构成的一个学习功能整体,学习者与学习环境、学习者与教师及其他学习个体、群体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语言知识输入、吸纳、输出、反馈等过程实现有效学习的发生,如图3。

1.外语学习生态系统中的生态因子

知识和能力的生长如同植物的生长需要土壤、阳光、水分、空气和营养一样,外语学习者听说读写译各方面能力的获取和习得过程,必须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之中,这一生态环境为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提供了有意义的场所,同时也决定了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形式、学习时间、学习材料等学习的重要方面。从外语学习生态系统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外语学习者语言体系和语言技能生长的生态因子主要包括环境因子和人为因子。

(1)人为因子

首先是教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者与教师关系是双向交互关系。对于缺乏自然环境的外语教学来说,教师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课堂语言输入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语言通常只是教师用作讲解知识、传达信息、传授技能的工具,但外语教师所使用的教学语言不但是一种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工具,也是教师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本身,因此课堂上外语教师要确保语言的规范性和可理解性以及言语输入要有足够的信息量,只有这样,才能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语言输入环境,让学生沉浸在外语氛围中。当然,当教师这一人为生态因子对学习者不适合时,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的质量和数量就会改变。

其次是其他学习者。外语教与学的特点要求给学习者之间更多的合作学习机会,学习者之间通过交流协商共同完成小组学习任务。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和意见综合首先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学习环境,而且可以相互激励,在学习者之间形成良性竞争;第二有助于建构新的、对知识和能力更深层次的理解;第三,交流过程中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变得更加清晰和明显,这样有利于在互动中形成更优化和更高层次的思维,学习者必须针对问题达成共识和妥协,建立更加完整的知识表征。

(2)环境因子

“学习环境”是现代教学理念下形成的新型教学隐喻,无论是建构主义还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都提倡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丰富的学习环境,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者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这里,我们认为学习环境是一种支持学习者进行建构性学习的各种学习资源(不仅仅是信息资源)组合。其中学习资源不仅包括信息资源、认知工具等物理资源,还包括任务情境、人际心理支持等软资源。

首先是学习者与任务情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外语学习者受任务情境驱动,在任务情境中通过言语交际使用目的语,从而达到听说能力的提高。Nunan认为,任务情境是“一项课堂活动,这种活动必须解决某个交际问题,要求学习者理解、操纵、产出目的语或用目的语进行交互活动,活动中他们的注意聚焦于调动语法知识来表达意义,他们的目的是表达意义而不是操练形式”。在这里我们认为,外语教学中的任务情境包括一切有利于学生用目的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的各种语言活动。因此,任务情境为学习者参与课堂,进行言语输出提供了有意义的环境。其中教师对任务的定义,决定了学习者参与课堂的程度与质量,从而决定了学习者言语输出的质量[9]。

其次是学习者与信息资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外语学习者受惠于信息资源,获得知识增长,从而形成自身的外语语言体系和语言技能等。信息资源指有关学习主题的外在的信息输入,也是学习环境中主要的学习资源,主要提供学习领域的知识和教学资料,包括课本、教师、词典、百科全书和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包括电子书刊、网上图书馆、外语主题网站、个人博客、虚拟软件库等,以帮助学习者理解和解决问题。

第三是学习者与认知工具以及平等共享开放的人际心理支持的关系。在学习者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交互过程中,需要有工具以及平等共享开放的人际心理支持。技术作为中介可以全面支持学习者同学习资源以及教师、其他学习者的互动,特别是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认知工具,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虚拟的学习和交流环境。

2.外语学习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

(1)整体功能

外语学习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系统,首先他实现的就是整体功能。其根本特征在于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把分析与综合、分解与协调、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精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辨证关系,科学把握系统,达到整体优化。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者处在这个生态系统模型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我们把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态因子又分解成两个小系统,即人为因子子系统和环境因子子系统,而各个子系统又分解为具体的人为因子和环境因子。通过分析各因子与学习者这一生态主体的辨证关系,从而使学习者的高绩效的语言学习达到整体优化。

(2)语言体系和语言能力转化功能

学习者通过教师和其他学习资源获得足够多的语言输入,通过课堂和自主学习,学习者吸纳教师的语言输入,形成自己对语言的理解,这个过程是语言体系形成的重要过程。在缺乏自然语言环境的外语学习者来说,这是他们言语输出的基础。而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形成必须通过任务情境这一重要环节来实现,也就是语言的输出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主要表现为,通过教师制定有意义的任务情境,通过合作或角色扮演学生参与其中,这时教师的角色依然很重要,主要引导、帮助、组织、协调学习者进行言语输出。教师及时的反馈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出质量至关重要,这样可以调整学习者参与语言输出的广度和深度。为此,Long发明了语言交际的调整策略,明确性核实即交际一方要求对方明确自己所表达的意义,理解性核实(comprehension check)即核实交际对方是否明白自己对表达的意义等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外语学习者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以及学习环境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语言知识输入、吸纳、输出、反馈等过程,实现学习者的语言体系和语言技能的转化,最终实现外语学习者综合应用能力的形成。

第6篇:研究生学习范文

第一,党校的特殊政治地位为我们进行党性锻炼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记得在开学第一周的入学教育中黄宪起院长就要我们明确一个概念:我们党校研究生院的办学原则就是“坚持国家标准,检出党校特色”,而党校的特色就是“党校姓党”。党校姓党,在进行党性培养的时候它具有先天的优势,学校和院领导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每个新学年初都要进行入学党性教育,党性教育还作为一门课记入学分。再者,我们可以经常聆听国家重要领导人作的形势与政策大报告,直接参与到一些中央重要会议内容的传达中来,这些是学校为我们提供的良好的外部条件,也可以说党校为我们指明了一个方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了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三年里,一方面,由于专业的缘故,我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深入学习了党史、党建方面的课程,提高了专业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的理论修养。另一方面,我还利用党校特有的良好氛围,认真学习历次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和政策。学习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领会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涵义。学习了十七大以及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研读了xx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相关文件,对党的方针政策有了详尽的了解,加深了对党的认知。通过对党的理论的学习,武装了自己的头脑,进一步提高了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经常深入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列宁有句名言:“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来指导实践,来改造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共产党员提升党性修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过程,这个过程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实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出经验,实践出真知。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获得真才实学。所以,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和业务能力的提高,有赖于社会实践。党校和研究生院为我们的党性学习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加深对党的认识。三年中我们参观了长城、首都电影博物馆、建军八十周年展览等,这些活动多方面展示了我们党的辉煌历史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坚定了我们的爱国主义信念,感受到创业过程中的艰辛,也坚定了对党的信仰。特别是2010年7月,我到陕西延安调研,我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政策的指引下,在近几年党的富民惠民政策的支持下,我们的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我还撰写了题为《对陕西省定边县的农民工娱乐活动的调研》的调查报告。

第四,党性修养贵在自觉、贵在坚持、贵在实践,党员要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在生活的点滴中加强党性学习,提高党性修养。党性的培养需要自身的思考、体会,党性是一个观念性的东西,你如何认同去理解必须由自身的观念来起作用。在党校马上就要度过两年半的时间了,现在回首犹在耳边的两年半时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瞬间就跃然纸上。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党性已经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鲜活的,有很多次我就能够感觉到党性就在我们身边。在开学典礼上,当国歌奏响的时候,我们发自内心的用心歌唱,用心灵去感受我们这个伟大国家;在周五大报告中,感触到部长们的睿智和和蔼,我愈加坚信我们党是有力量和能力来治理好这个伟大的国家;在我们党每次重要会议后,同学们进行的热烈的探讨,以演讲、征文等各种形式学习党的精神的时候,我们都能够感觉到党性就在我们的身边,它已渗入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虽然在这将近三年的时间里,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确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且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但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这也正是我仍需努力的原因,进步的动力源泉。一方面,自己的理论基础还不是特别扎实,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强,这些都是我以后需要学习改进的地方。还有一点就是,对同志的不足提出批评时,一直很保守,怕得罪人,而这恰恰不利于通知的进步。:

第7篇:研究生学习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全体学生;心理特征;学习兴趣;教学原则

初中学生的年龄段,感情支配多于理智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占主导地位。十三四岁的年龄,毕竟对某些事物的理解不是特别的到位和准确。作为英语教师,就应在教学环节中去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去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如何在英语教学中了解学生的心理,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这是我们每一位英语教学工作者长期研究的课题。通过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上好第一堂英语课

初中生,正处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中,这是一个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充满矛盾的时期。兴趣常常建立在猎奇、求异的基础上,初一新生对英语学习都有一定的好奇心,怀有学好英语的愿望。能否上好第一堂外语课,对保护和激发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对他们以后能否学好英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上第一节课时,我用启发式问学生:“你们是否接触过英语?”学生回答:“没有。”我又问:“Bye-bye是什么意思?”学生高声回答:“再见。”此时我表扬他们说得对,并解释说,其实英语早就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了。比如,每天看电视时,荧屏上出现的CCTV,电话、电视中常听到的“Thank you.”“Yes,sir.”等等。这样一启发,学生觉得英语就在身边,很自然地与英语缩短了距离,减少了陌生感、忧虑感。接着,我给他们讲英语的广泛应用以及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的。

二、切实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在课堂上教师是指挥或导演,学生是演唱的主角。初一学生由于年龄小、对周围环境不熟悉,需要互相帮助关怀,但他们记忆力、好奇心、求知欲强。如,课本中的问答部分,可让学生进行抢答比赛;教单词时,可让学生根据语音规则争先拼读,然后由教师纠正发音并领读;学习课文前可先来个“英译汉”比赛,看谁译得快,译得准确。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热情高昂、跃跃欲试的气氛之中进行学习。又如,教名词复数形式时,教师可以说出几组名词,每组的第一个词是单数形式,第二个词是复数形式。教师边说边出示图片,让学生辨别每组词的不同之处,学生会立即说出答案。然后,教师再问,学生会自己总结出,教师再作解答,这样,效果会更好。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三、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抓两头,带中间,面向全体”。叛逆期的学生贪玩、好动,不满现状。也有些学生表现出消沉、多疑的现象。教师要利用积极心理学进行课堂教学。也就是说,每节课应该使班上最差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也应该使尖子生能发挥学习潜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因材施教,有意识、有计划地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听、说、读、写、唱、演、画、做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英语、运用英语并不是高不可攀的,经过自我努力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

四、重视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音、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因此,在训练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做语言形式的练习,要使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相联系,要使语言形式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使语言技能发展成为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可见,课堂教学应精讲多练,给学生更多的实践进行语言操练。每节课都要确保一定量的集体训练和学生个人操练。如,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或前后桌四人为一组,扮演不同角色,进行相互问答,做模拟表演或语言游戏,进行会话比赛等,这样做无疑对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而且,教师应尽可能地用英语组织教学,并充分运用幻灯片、录像、电影等教学手段,创造语言环境,尽量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学英语。对一些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要坚持,如,值日生汇报、看图说话、复数课文、听写等。另外,教师在课堂上可适当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活动,如,唱英语歌曲、讲小故事、介绍国外一些风土人情等。

总之,英语学习,兴趣为先。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无私敬业的进取精神,大胆创新改革,勇于探索实践,去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英语课堂变成英语操练的场所,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德元.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

第8篇:研究生学习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物;探究性学习;学习情境

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初中生在生物学习中科学合理地进行探究性学习能够不断提高其整体素质,提升综合能力,增强竞争力。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根据学习情况,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需要让学生产生兴趣,这样才会不断提升学习效果。所以,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学习情况,为其创设合理的探究情境,激发其探究兴趣。教师应该从内容和形式上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创设学习情境,让其产生探究的欲望。如在教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真实的生物圈,另外也可展示课前制作的虚拟生物圈,让学生大概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在为学生创设生物圈这一探究情境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探究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又存在哪些关系,以及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每组学生根据创设的情境,进行问题探究,并且各自将小组内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最后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展示各小组的探究成果[1]。相互合作、分工的探究性学习,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的自信。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情境中,分组开展探究性活动,充分表现出了对生物探究的热情。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性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发散思维进行探究性实验活动。

二、引导学生参与,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

探索性学习最重要的就是问题,但是很多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就使得探究性学习的参与度变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参与探究性学习,因此怎样为学生设置问题,怎样让学生主动提问,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可用题目进行设问,如在进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绿色植物进行怎样的呼吸作用?呼吸时放出的是否为二氧化碳?吸收的是否是氧气?而要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需要根据过程进行设问,如进行“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和消耗氧气”探究性活动中,教师就会引导学生根据活动进展情况提出问题,第一个实验是“种子呼吸时放出二氧化碳”的实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什么气体让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通过探究性实验发现是二氧化碳使石灰水变浑浊,最终得出“种子呼吸时放出的是二氧化碳”的结论。同时,教师也会以这样的方式来进行“种子呼吸时消耗氧气”的探究性实验。以设问的方式,引导初中生参与生物课堂,让其找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切入点,自己通过探究性实验去探究、解决自己所发现的问题,有利于促进探究性学习效果的提升。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提自己的问题、提切题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效率要远高于紧跟教师的步伐进行探究性学习。当然,教师不仅要在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中起到引导作用,还要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第9篇:研究生学习范文

随着全区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江苏洋思和栟茶的成功经验在我市教育领域如火如荼地推广开来,平凉九中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我校目前的现状和洋思发展的初期非常相似,综合校情分析,我们发现英语是制约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主要学科。为落实“洋思经验”在我校的全面推广,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在2011年年初,就“平凉九中中学生英语学科学习习惯”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

二、结果与分析

(一)对象: 平凉九中七、八年级的学生,人数600人,其中八年级280 人 ,七年级320人,发放问卷 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00份,占总问卷的83 .8%。

(二)方法:采用问卷法,根据学习习惯相关内容自行设计,由25个问题单元组成。分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和阅读六个方面学习习惯展开问卷分析。

1.预习习惯。参与问卷调查学生中通常没有预习习惯的有360名,占72%。七年级课前预习45名,占14%,八年级课前预习50名,占18%;不经常预习的分别为39%和35%,多数学生只把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课堂上老师的灌输。

2.上课习惯。中学生每天在校学习的时间约为8—10小时,其中上课的时间占5—6小时。可见,上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能否有效利用课堂45分钟是掌握教材内容的关键。下面的数据反映出了我校七、八年级学生英语课上整体的习惯现状:注意力。非常集中的占30%;偶尔开小差的占46%;经常走神的占21% ;睡觉或玩手机的占5%。做笔记。常做笔记42%,且有整理;18%有做笔记,但很少整理,40%的人没有做笔记的习惯。答问情况。积极举手答问的占50%;老师点名才回答的占36%;很少回答的占38%,从不回答问题的占2%。提问情况。很多次的占30%;不多的占52%;从没问过的占18% 。小组合作对话练习积极主动的占40%,较喜欢参与的占30%,不大喜欢参与的占20%, 从不参与的占10%。

3.作业与练习习惯。书写:字迹潦草、无法辨认,七年级占20%, 八年级占22%;句首字母不大写、标点符号与汉语混淆等,七年级占15%,八年级占10%;对待学案作业的态度, 85%学生能按时上交,65%的学生重视并能及时矫正错题;独立完成作业情况,13%的学生有时不能独立完成 ,18%的学生在练习中遇到困难选择放弃,20%的学生选择抄袭他人的。

家庭作业:据调查有46%的人专心学习,32%的人边看电视边学习,20%的人学习心不在焉,2%的人根本不学习,第二天早读前匆匆抄袭他人作业应付老师检查。

4.复习与考试习惯。复习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据调查统计表明,能自觉复习的人占总人数的40%,八年级学生复习情况略好,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这个习惯,考前不会复习或不知所措的七、八年级均占到20%,考前遇到疑难问题放弃的七年级占15%,八年级占20%。考试测验时,80%的学生能独立思考,认真答卷。成绩不理想时,60%的学生能分析原因,改进学习方法,不断努力。成绩不够理想时,有40%的学生不敢告诉家长,这样会失去家长的有效监督。

5.阅读的习惯。多数学生在英语阅读中遇生词时能采取积极的态度,以合理的策略处理,使阅读处于良好状态中继续进行,部分学生在阅读时过分地依赖工具书。因而学生中自觉阅读课外书的情况并不令人满意。七年级积累的词汇量阅读量偏少,能自觉阅读的学生仅为31%,尤其是英语类的刊物杂志就更少,八年级能自觉阅读占33%,英语类的刊物杂志仅为15%。课外阅读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但由于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对课外阅读未能引起足够重视。

三、原因分析

1.平凉九中位于崆峒区东郊城乡结合部,地理位置独特 ,学校生源复杂:本地生源、外来务工子女和留守儿童各占1/3。部分学生家庭学习环境较差,缺少父母关爱。

2.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疏于管教,致使部分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对策建议

1.充分认识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营造积极的氛围,增强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技能,在全校掀起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