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建设成果范文

城市建设成果精选(九篇)

城市建设成果

第1篇:城市建设成果范文

为进一步推动健康城市建设,总结宣传苏州市爱国卫生和健康城市建设成果,营造社会氛围,促进公众参与,2014年10月10日至14日,“苏州市爱国卫生和健康城市建设成果摄影展”,在苏州图书馆正式展出。

摄影展是“苏州市爱国卫生和健康城市建设成果摄影大赛”的成果展示。大赛吸引了众多的摄影家和摄影爱好者参与,共收集到作品4521幅,内容涵盖了健康服务、健康环境、健康社会、健康人群、健康文化等方方面面。既有专业摄影师们的倾心创作,又有卫生系统摄影爱好者的清新之作,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手法、表现出大家对健康与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世卫组织《201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

2014年10月世卫组织出版的《2014年全球结核病报告》显示,2013年有900万人染上结核病,150万人死亡,其中包括36万艾滋病毒阳性患者。报告强调,全球结核病死亡率仍在继续下降,自1990年以来已降低了45%,染病人数平均每年以1.5%的速度下降。估计,自2000年以来已有3700万人的生命因结核病有效诊断和治疗得以挽救。

报告强调,结核病依然是由单一感染病源引起的第二大杀手疾病,目前防治工作存在两大重要挑战。

一个是耐多药结核病危机继续存在。2009年以来,有更多实验室推行了快速检测法,从而使诊断的耐多药结核病病例数增至原来的三倍。但发现病人与使病人真正启动治疗之间的差距正在拉大,至少有三成被诊断为耐多药结核病病人尚没有得到有效治疗。

另一个就是结核病和艾滋病毒的合并流行。在2013年染上结核病的900万人中估计有110万人(13%)呈艾滋病毒阳性,其中4/5发生在非洲地区。虽然艾滋病毒携带者的结核病死亡数在过去10年间一直在下降,从2004年的54万降到2013年的36万,但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治疗、预防疗法和其它重要干预措施依然需要得到进一步强化。

盐城市创卫顺利通过国家技术评估9月17日至19日,全国爱卫办技术评估组依据((国家卫生城市标准》,通过查阅资料、访谈、现场检查等方式,分七个专业组对盐城市创卫工作进行了技术评估。10月20日,盐城市接到全国爱卫办的技术评估报告。技术评估组认为,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活动,盐城市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品位提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各项技术指标基本达到了《国家卫生城市标准》要求。同时,评估组也对盐城市创卫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提出了整改建议。

2014年度艾滋病学术大会在京举行

2014年度艾滋病学术交流大会10月20日在京开幕。来自国内外千余名多学科专家学者聚会一堂,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这是一次高水平的中外学术交流盛会,报告内容多代表着该学术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这也是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成立20余年来所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交流大会。

艾滋病病毒发现者,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弗朗索瓦丝·巴尔一西诺西教授,艾滋病抗病毒“鸡尾酒疗法”创始人何大一教授,以及法国巴斯德研究院院长克里斯汀·布雷赫教授等三位全球著名科学家受邀参会。他们为大会带来“通往艾滋病的治愈之路”、“预防HIV感染的长效中和抗体和抗病毒药物”、“乙肝和丙肝病毒感染及肝癌的最新研究进展”3个精彩报告。

大会同时邀请了国内外数十位精英学者到会报告,其中,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病毒特点及疾病进展关键因素、国内外艾滋病防治新政策、艾滋病疫苗与免疫反应相关问题研究、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研究、艾滋病防治中的伦理问题、新型合成毒品滥用与艾滋病、夫妻一方感染HIV的家庭提早抗病毒治疗对阻断家庭内部传播的研究、丙肝HIV合并感染等特殊人群的抗病毒治疗、新型抗丙型肝炎病毒药物的发展、中国丙肝标准化治疗,性传播的风险度,以及预防艾滋病梅毒乙型肝炎传播技术进展、妊娠梅毒与先天梅毒治疗进展、HIV感染妇女生殖健康现状等研究报告,均为当今公共卫生与传染病防控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对于大众公共卫生安全及重点人群健康防护意义重大。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将再次修订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自1989年以来,在指导我国居民优化饮食结构,减少与膳食失衡有关疾病的发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1997年和2007年曾进行过两次修订,目前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又有了不少变化。为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当前存在的营养健康问题,中国营养学会将组织专家在科学循证的基础上,基于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情况对《指南》进行再次修订,并公开征求意见,预计今年将新版的《指南》。

据介绍,近10年来我国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动物油脂和饱和脂肪酸的摄人量下降,蔬菜水果的摄入水平趋于稳定,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稳步提高,学龄前儿童营养不良率进一步降低。但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动物性食物结构不尽合理,猪肉比例过高,禽类和鱼虾类摄入不足,奶类和大豆类食物摄入仍显不足,食用油和食盐摄入虽有减少但仍过高,维生素A、钙、锌、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营养素摄入不足问题仍然存在。

全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

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营造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意见》明确,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人均体育消费支出明显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

《意见》提出,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鼓励日常健身活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等都应实行工间、课间健身制度等,倡导每天健身1小时;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积极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并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甲状腺癌发病 10年增长约4.6倍

2014年第六届全国肿瘤学术大会透露:我国甲状腺肿瘤发病率近10年增长了约4.6倍,已成我国癌症谱中女性恶性肿瘤上升速度最快的肿瘤。其中以乳头状癌发病最多,上升最为明显,尤其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女性和男性比例为3:1。

2000年以前,女性恶性肿瘤中前20位还没有甲状腺癌,但2010年,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已排在第8位。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排在第2至6位,沿海地区也成为甲状腺癌高发区。

甲状腺癌患者的增加实际上与检测手段的升级紧密相关。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隐匿性很强的微小甲状腺癌都能被发现,甚至包括还未出现临床症状的患者。只要经过科学规范的治疗,95%的甲状腺癌可以被治愈。

专家提示,射线辐射已明确为甲状腺癌致病因素,另外肥胖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甲状腺癌的发生与食盐加碘直接相关。如果发现颈部有包块、出现声音嘶哑或淋巴结长期肿大,要及时就医。

超90%大众未养成定期洁牙习惯

第2篇:城市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梧州市;国家园林城市;生态环境;绿化问题;城市发展

绿色、低碳、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园林城市建设是一个绿色、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过程。近20年来,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以提高城市绿化水平,改善人们的居环境,向绿色、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迈进一步。

梧州市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不仅具有较为悠久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历史,素有“百年商埠、绿城水都”之称,城市建设区的绿化覆盖面积在1300hm2以上,其中,绿地面积在1200 hm2以上,公园绿地面积在300hm2,城市绿化覆盖率以及绿地率也分别为36.18%和34.2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8.44m2,整个城区的绿化建设成果相对比较突出,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1 梧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实践分析

1.1 梧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建设发展,在城市化建设不断推进的同时,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也逐渐提升,生态化园林城市成为现代化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2009年,梧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梧州市在进行国家园林城市创建过程中,在加强对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重视程度同时,通过对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促进国家园林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取得较为突出的城市生态绿化建设成果。但是,综合该地区园林城市建设现状,仍然存在有以下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建设中进行改进与提升:

(1)在城市绿化面积以及人均绿地面积建设上,根据梧州市现有绿化建设情况,与梧州市的城区总面积以及城区人口数量比例相对比,还有很大的绿化建设与发展空间,需要在今后的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进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以充分推动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

(2) 梧州市充分利用地形特点,通过立体绿化和屋顶绿化建设,实现城市立体绿化景观的建设发展,但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中,除了进行攀援、藤蔓、小乔木等植物栽植外,还可以结合城市环境特征,通过增加栽种植物的多样性,来提升植物绿化作用和效果,实现较好的城市绿化建设。

(3)在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中,满足道路绿化建设覆盖要求基础上,还应注意加强城市道路绿化体系的建设,形成绿化体系,发挥城市道路绿化在园林城市绿化建设中的作用。

(4)城市居住区绿化建设作为城市绿化建设的一部分,在实际建设中也应注意加强建设力度,扩大居住区绿化建设面积,以促进城市绿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同时通过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管理,避免已经建设完成的绿化成果受到破坏,保护绿化建设的作用效果。

1.2 梧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实践分析

在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中,园林绿化建设的目的不仅是实现城市美化以及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升,同时需要借助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作用效果,实现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从而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质量的全面发展提升。

首先,梧州市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过程中,通过对各方力量的充分调动与利用,在制定园林城市创建目标基础上,提升人民生态环保与园林绿化意识。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通过各种途径的宣传以及园林城市创建活动的开展,实现人民生态环保与园林城市创建意识,促进梧州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的开展。

其次,在城市绿化建设上,梧州市充分结合自身地理环境条件,在考虑城市山多地少的情况后,通过立体绿化模式的推广和建设,最终实现城市绿化覆盖率36.18%和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100%的建设成果,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的生态绿化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提升。

再次,为了进一步扩大城市的生态绿化建设,实现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目标,梧州市开展了五大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活动,分别开展了公园绿地建设提升建设工程,以及社区公园建设工程、绿化亮点建设工程、城市生态林建设工程、绿色构架建设工程等工程项目,以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从而推动梧州建成生态、环保、低碳、宜居的现代化绿色发展城市,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提升。

最后,梧州市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过程中,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园林绿化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园林绿化管理制度建设,全面提升园林绿化管理和养护的档次与水平,从而更好地巩固园林绿化建设成果。

3结语

总之,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提升,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城市经济建设的全面提升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进行城市园林绿化建设问题与实践的分析,有利于促进城市绿化建设的改进提升,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 章昌炳,殷辉,杨海军.依托自然生态优势,打造山水园林城市――信

阳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综述[J].中州建设.2011(8)

2 李明胜,夏吉玲.山绕绿城城砌玉,城裹碧水水飞虹――信阳市创建

“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纪实[J].中州建设.2011(1)

第3篇:城市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城市设计 建筑设计 相异性 制约 促进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木建设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各种类型的建筑促进了城市的长足发展,全球城市、数字城市、信息城市及生态城市等各种类型的新城市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城市设计是以建筑的环境为对象,以创造和谐的秩序,提高环境的质量为目的,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等内容,强调人文认知和整体关系的一种设计方法,具有较强的具体性和图形化。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建筑设计通过设计建筑物的室内空间组合形式和外部形体,来满足建筑使用、经济和美观要求,具有一定时代特性风格。但建筑物的“新,奇,特”可能成为人们批判的焦点,如近年来网络上涌现的中国十大最丑建筑物,强烈的建筑个体表现欲忽视了人文诉求、历史文化传承性和城市环境的整体和谐性,易遭人病诟。

城市建设的发展正面临着由量向质的转变,如何处理好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对于城市形象的维护、和谐社会的建立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相异性

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委托主体、利益团体及设计出发点各有不同。城市设计以城市宏观背景为范畴,各个建筑做个城市设计的单体,强调与城市大环境相协调;建筑设计立足于小尺度空间,突出规划范围内建筑,对周边环境考虑甚少,二者对比见表1。

表1 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对比

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设计基本原理和方法相对独立,其设计层面、实施过程和设计成果都存在差异性。城市设计是安排城市发展规划、建筑设计与景观设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仅以一条外轮廓线抽象概括具体建筑物,致力于解决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利用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构造和详细尺寸、材料做法,来满足建筑实用功能要求,来解决城市的点和面问题。

3 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相互制约

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在现实中表现出相互制约性。因为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工作者的工作状态一般相互分离,缺乏有效沟通。虽然同属设计领域,但两种设计行业的分工细化和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摩擦也愈发频繁。

城市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宏观蓝图,其设计成果需要建筑设计的实践努力,城市设计的宏观控制还是要落实到微观空间具体布局。而建筑设计成果的评判标准,为满足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度要求,最终也要扩展到更广阔的外部空间范围。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城市化的扩张速度也不同。种种原因导致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步伐紊乱,如城市设计控制了城市的发展方向,但无法直接干涉建筑物的设计,往往阻碍了城市设计成果的实现。或者是建筑设计个性突出,但周边设备设施不配套,也会阻碍建筑设计成果功能的实现。

建筑设计要服从于城市设计,就要以城市设计的政策框架为前提。城市设计可对其设计范围内的用地进行必要的综合调整,要求建筑物的交通组织融入城市设计的交通体系等等,都限制了建筑设计空间大小和阻碍其开发运行,加大了建筑设计的复杂性。

4 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相互促进

从艺术设计层面来讲,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同属于艺术设计,遵循形似美法则,都是对空间形式和顺序的探索。从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来看,城市设计是从建筑学派生出来的一个分支,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之间呈现出一种嬗变关系,即由二者发展冲突产生的螺旋式或波浪式的推进状态。

城市设计没有直接设计建筑,但对建筑的位置、布局、功能和风格等提出合理的控制及引导要求。建筑设计在城市设计蓝图中,在有限的空间资源完成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对城市整体环境起到建设性的作用。城市设计为把握城市整体形象,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内容繁杂,涵盖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内部建筑物的尺度、比例、色彩、造型、空间布局等。但建筑物的具体设计和建设过程还需要建筑设计师来操作,从这一点来说,建筑设计是城市设计的组成部分,并且城市设计将不同建筑物进行联合、建筑物与环境进行结合,最终达成宏观控制和引导作用。

建筑设计包括单体建筑物设计和场地设计等内容,其设计内容都应服从城市设计的总体规划,设计素材也是基于城市视域。通过城市设计将建筑群体有机结合,整体轮廓和造型符合历史文化背景及地域风情,引导大众审美情趣。成功的建筑设计为城市设计锦上添花,失败的建筑设计也可能败坏城市形象。如近年来新兴的生态建筑(或称绿色建筑),将建筑和环境有机结合,具有节能环保和艺术价值高等特点。

5 结语

城市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城市规划师和建筑师都应掌握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内涵,理清二者之间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用科学的态度看待二者的互动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及开发商等相关人员也要统一思想,努力提高城市和建筑的和谐性和公众服务性,为市民创造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有机的生活秩序。

参考文献:

[1] 关丽阳,张静萍.浅谈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的关系[J].建筑设计管理,2011,28(8):58-59.

[2] 薛静,余翔.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关系[J].天然气与石油,2010,28(2):59-62.

[3] 袁怡.看不见的城市――解读辛克尔的城市设计及其建筑设计的城市性[D].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9.

[4] 张东.城市设计中弹性设计方法的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06.

[5] 夏广禹.论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之间的关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4).

[6] 张鼎松.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0).

[7] 朱道君.城市设计中主体要素间相互关系分析与角色评价[D].同济大学,2005.

第4篇:城市建设成果范文

一是城市化和城市建设应当协调发展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中,在工业化和市场化推动下出现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产业逐步集聚、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加强,同时城市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城市化是城乡经济发展的自然产物,是工业化的必然果,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因此,城市化不仅仅是一个城市本身的建设发展问题,而且涉及到体制的大转换、产业的大调整、社会的大进步、人类的大发展,是人口的城市化、农民的市民化和城市的现代化的统一。城市化的本质是整个社会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核心是把农民转化为市民,把农业生产方式转化为非农业生产方式;目的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的结果和载体是城市。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居民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分工、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明进步的标志,体现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程度。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经济发展为依托,完善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和各项服务业,为城市居民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基础设施。

城市化和城市建设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城市化的规模和速度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城市设施的承受力为条件,以不削弱农业的的基础地位为前提,以推动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为目标。城市建设以经济发展为基础,适应满足城市化水平的要求,为城市化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相应的承载能力。因此城市化和城市建设应当互相适应,协调发展。

二是城市化和城市建设的不协调及原因

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城市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城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中充分地发挥了动力和平台作用。但是,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中也出现了某些不协调的误区,有的是城市建设滞后于城市化进程,有的是城市化滞后于城市建设,特别是在推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不切实际、拔苗助长、盲目冒进的现象,给水、电、油、气供应增加巨大压力,导致交通拥堵、电荒、水荒、短气、看病贵、上学难、就业难等“城市病”的出现,引发了大规模毁地、环境污染、失业增加等一系列突出问题。

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中上述不协调问题的出现,是由一系列历史、现实的主客观原因造成的。一是以牺牲工业化和现代化以及农村经济发展为代价,脱离城乡经济的发展,搞农村居民大搬家,片面追求城市建设高标准、“与国际接轨”,结果城市建设与城市化发展水平脱节,城市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技术革新、技术改革资金不足,吸纳、辐射、生产、发展能力差,社保基金的巨额缺口无力弥补,大批农民拥进城市,很难实现农民进城有职业、生活有着落、就学就医有保证,城市居民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恶化,城市中贫富差距拉大,出现了大量的贫民和贫民窟。没能实现人口的城市化、农民的市民化和城市的现代化的统一。二是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经济的发展没能很好地协调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关系,第三产业的发展存在偏差,造成了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脱节。城市的建设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作为物质基础。经济是城市建设的支柱。城市市政设施的改善和城市环境的美化,必须依托经济发展的支撑。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在城市建设起步阶段,应当选择投资少、见效快、当地有资源优势、市场前景好的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起步,为城市发展积累资金。先有产业发展,然后才有市貌市容的改造,不应当把有限的资金都用来装点门面。第三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行业。但是第三产业发展必须以一次二次产业发展为基础和依托。我国工业化尚未实现,一、二次产业不仅不能削弱,还必须置于优先发展地位。离开一二次产业发展,单纯在三次产业在百分比上作文章,三次产业可能会引入歧途。第三产业门类众多,发展前景宽广。近年来城市第三产虽有很大发展,但大多限于餐饮业、旅店业、娱乐业,这是片面的,与城市化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三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出现偏差,造成城市功能、服务与人的需要不够和谐,使城市建设和城市化进程出现了不和谐,二者发展不协调。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要以人为本,尽最大能力满足人对城市的需要,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现在有些城市的规划存在盲目拔高城市定位、盲目扩大人口规模、盲目进行旧城的成片改造,盲目进行周边环境再造,破坏自然生态资源,有的地方出现了“一届政府一张规划”“权力审美”的现象,使规划的科学性、刚性、指导性大打折扣。在城市建设中有些地方没有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关系,没有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结果造成了交通堵塞、住宅拥挤、环境污染、文物破坏、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在城市管理中,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与强化管理的关系。有的把城市管理交给市场,让市场自发调节,结果是管理滞后。

三是协调发展城市化和城市建设,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城市的主体是人,城市化和城市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二者必须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城市化和城市建设的最终目标,增加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第5篇:城市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 评价体系 改进措施

构建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威廉·汤普森(凯文勋爵)说过:“只有当你能评价并用数字表达你所讲的内容,你才对它有所了解;如果你不能评价并用数字表达你所讲的内容,那么你对它只有模糊的认识。”现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鲁克也说过:“如果你不能评价,你就无法管理”。管理活动离不开评价,对管理的评价不仅能追踪效果,更有助于管理者明确改善的方向。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是对城市创新能力评价与测度的有效工具,通过对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一方面可以有效考核一个城市创新能力的高低,另一方面有助于各城市制定创新战略、调配创新资源和提高创新效率。另外,创新型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对其评价也需要将城市的各项创新要素以及社会经济水平、居民素质等内容进行综合反映。因此,一两个指标不能够全面衡量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情况,需要用若干个指标来衡量,也就是要建立全面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

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城市创新指数、城市创新活力、创新力指数等研究成果上:欧盟与联合研究中心于2005年提出了欧盟总体创新指数(SII),由创新投入和产出两个部分构成,其中创新投入包括创新驱动、知识创造和企业创新,创新产出包括技术应用与知识产权两个方面;查尔斯·兰德瑞从城市创新前提和创新型城市活力两个方面对创新型城市进行评价。对城市创新前提的评价指标包括:城市危机或挑战意识,城市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创新型城市的活力包括经济活力、社会活力、环境活力及文化活力;理查德·弗罗里达开发了包括有创造性劳动力、高科技、创新、多样化等排名构成的创新力指数。

我国对于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纵观不同学者的研究可以将我国关于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一是从技术投入产出的角度出发,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解为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等。二是从城市创新系统功能的角度出发,认为城市创新能力由知识创造能力、知识传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构成。三是从城市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出发,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为信息能力、技术能力、组织能力和制度能力。

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与惠及民生的目标相脱节

在创新型城市的评价过程中,发展科技,使科技成果产业化,增加GDP通常被认为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目标。政府常常打着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旗号,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建设高楼大厦、广场绿地上,而真正用于提高老百姓收入、生活水平和增加消费的并不多。基于这种城市发展思路,创新型城市的评级指标设计只注重反映创新所实现的繁荣,却忽视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惠及民生。笔者认为如果按此评价体系进行评估,即使符合指标也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城市,政府部门为了得到一个很好的评价结果,竭力满足评价要求,很可能与惠及民生的目标偏离得越来越远,如果一个城市的低工资人群还占相当大的比例,这种忽视民生目标的评级体系还会带来城市的两极分化,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二) 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指标同质化

现阶段,我国不少地方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口号。但这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方案却是大同小异,似乎在用一刀切的方式来建设创新型城市,而一刀切本身就是缺乏创新的表现。在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的设置过程中,也出现了指标同质化的现象,很少注意结合不同城市的特色和优势来建立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然而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特点,经济实力或强或弱、研发资源或丰富或匮乏,任何城市都不可能拥有一切最好的创新资源,因此不同城市的评价指标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一致。不考虑各城市特点的指标体系导致很多政府秉持了“评价什么就做什么”的思想,一味地去美化评价指标,将稀缺的创新资源投入到本城市并不擅长的领域,既不能体现本土优势,还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比例失衡

美国竞争力委员会2004年12月在《创新美国:在竞争与变化的世界中繁荣》的研究报告中提出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投入指标为主;第二阶段强调了产出指标并将其作为投入指标的补充;第三阶段将创新指标指数建立在创新调查和公共数据整合基础之上,更加突出国家和地区的创新能力;第四阶段以创新环境、创新条件、创新过程为创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还处于初级阶段:产出指标居多,投入指标较少涉及。在一个评价体系中,如果只有产出指标,不能由此看出其驱动因素;如果只有投入指标则不能看出一个城市创新的成果。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建设创新型城市,然而很多城市却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应将投入与产出指标相结合,这样既能够看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果,又能使政府部门明白从何入手去改善,从而明确建设的方向。

(四)缺乏对软件指标的考虑

现代创新理论的提出者熊彼特认为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制度创新。2005年,世界银行发表了关于“东亚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报告,提出了成为创新型城市的9大先决条件,其中不仅包括了优良的交通电信基础和场所设施这些硬件条件,还将政府治理有效、服务高效、社会多元等软件条件纳入进来。由此可见,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不仅要关注技术创新指标还要考虑制度创新指标,不仅要包括硬件指标还要囊括软件指标。目前我国缺乏软件指标设计,更多指标偏向于如发明专利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等硬件指标的测度上。

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的改进

(一)以惠及民生为核心目标构建评级体系

为防止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与民生目标相脱节,笔者认为在传统的基于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服务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等设置的评价体系之外,增设一级民生指标,包括收入分配、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构成要素,各要素下分设次级指标,如:人均 GDP 增长率、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基本保险各覆盖率、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指标设置前,要求设置者考虑一项创新能力指标是通过影响民生指标中的哪个要素以及如何影响来实现惠及民生目标的,如果某项创新评价指标与民生目标联系紧密则应将其纳入到评价体系中,相反如果某项创新评价指标与民生目标联系较小或基本无联系则可以考虑将其从评价体系中略去。从而使各项创新能力指标都围绕着民生目标(见图1),保证创新型城市的建设不违背惠及民生的目的。

(二)根据城市的资源禀赋设置差异化评价体系

要求指标制定者深入了解我国各城市的特点和优势,提炼出城市优势类别,如文化、工业、服务、科技等,将其定义为城市主导创新能力,然后以主导创新能力为重点分别设置不同的评价体系,做到强化主导创新能力,弱化非主导创新能力,凸显各城市特色。各个城市要对自身的资源禀赋有清晰的认识,明确本城市所处的城市类型,是资源型城市、科技型城市还是服务型城市,进而选取适合本城市的评价体系,保证评价体系在选取上的柔性,既能提高各个城市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积极性,使各城市谋划创新重点,发挥独特创新资源优势,选择发展战略,又能优化创新资源的分配。

(三)投入与产出指标相融合构建因果关系的指标体系

投入与产出指标对于评价体系来说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后者显示了构建创新型城市的效果,前者说明了达到某种效果所利用的手段和经历的途径。首先,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中每个创新能力都应该由投入与产出指标构成,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全面地评价某一项创新能力。其次,投入与产出指标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要求指标设置者在构造评价体系时,建立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之间的关系,形成以投入指标为因,产出指标为果,充满因果关系的指标体系。当某项产出指标较高时,通过投入产出的因果关系,就能很清晰地看到是哪些投入带来的高产出,从而鼓励政府部门加强对这方面的投入;当某项产出指标过低时,同样可以通过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是哪些投入指标所致,帮助政府部门找出改善的方向。图2以城市科技创新能力为例,说明了科技投入与产出指标之间的因果关系。

(四)兼顾硬件指标与软件指标

在一个评价体系中仅有投入与产出指标是不够的,不难看出投入指标反映的是为建设创新型城市而投入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产出指标是对创新型城市建设成果的量化,因此,投入与产出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硬件指标。硬件指标是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定量评价而软件指标则是定性评价,城市创新建设中存在着大量不能用具体数据体现的创新因素,而缺少这些创新因素又会导致评价指标缺乏全面性,这时就需要由软件指标作为补充。因此在设计了投入与产出指标后,每一项创新能力下都应增设软件指标,使硬指标与软指标相结合从而全面反映城市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文化创新能力下设置文化创新软件指标:文化包容度,与文化投入产出指标相并列,并将反映文化包容度的非户籍人口比重、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数量等作为三级指标纳入进来,如表1所示。

结论

综上所述,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要紧紧围绕民生目标,考虑各个城市不同的资源禀赋设置评价体系,保证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硬件指标与软件指标的均衡。这样不仅科学全面地对创新型城市建设效果进行了评价,而且对政府部门制定创新型城市战略目标和发展计划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潘忠敏,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研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2.钱维.创新型城市发展道路—美国典型城市转型经验和启示[J].改革与开放,2011(2)

3.戴超群.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在南京市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

4.王军,朱倩.城市的重要功能: 知识溢出[J].生产力研究,2006(4)

5.李兵,曹方.基于系统动力学城市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

第6篇:城市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城市;园林建设;管理新方法

一、前言

城市化进程伴随着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影响也越来越快,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问题比较突出,对提高环境质量的呼声不绝于耳,城市园林作为影响人们居住环境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是任何其他因素无法比拟的。城市园林建设是一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集中表现,是该城市居民展现道德建设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窗口,城市园林这些无法取代的作用正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因此,这些年来,园林工作者在城市园林的建设过程中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二、城市园林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植物种植的土壤条件恶劣和种植后保养未跟上

在城市扩建或新兴城市的建设中,地基的填充物多为城市的生活垃圾或者是旧城区改造中产生的废料,有的地段地势相差比较大,

这意味着需要填充更多的垃圾或废料,而这样就根本没有适合植物生长所需的土壤。虽然一些城市会在填充垃圾或废料的上部覆盖一层土壤,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植物生长的问题。此为还有一些人为的因素,一些绿化工人在栽培植物时,为了省力树坑穴位挖掘较小或较浅,植物的根系没有完全舒展开来,经常存在窝根现象,植物种植以后没有设置专业管理人员对其进行及时施肥浇水,这些都是导致植物成活率低下的因素。即使植物幼苗得以存活,也因没有及时的给予施肥料,也非常的瘦弱,抵抗能力差,极易发生病虫害,由此也可能造成植物之间发生交叉感染。总之,城市园林建设中栽培的植物是工人依据城市规划栽植的植物组的群体,如何提高植物赖以生存的土壤质量和提高植物栽培后的养护工作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植物苗培植质量参差不齐,不能达到同一规格效果

由于城市绿化施工单位在购进苗源的时候,大多不是从一个苗源基地选择苗种,因此会出现植物的苗培质量参差不齐。栽培的苗木的质量和规格参差不齐,绿化后的效果也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更无法植物栽培后绿化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现在的城市建设中,尤其是小区建设,居民对植物栽培后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要求时间短暂,但是建设施工单位为了提高栽培植物的成活率,在购进苗木时选择的规格较小,因此在栽植后绿化效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不能满足居民短时间内对绿化的要求。有的施工单位选购了规格较大的苗木,栽植后绿化效果立竿见影,但是大规格的植物,由于各种因素会导致在移植或栽培的过程中发生死亡,植株成活率不高,后期的养护困难,造成了苗木资源的和养护资金的浪费。近些年来虽然大规格树木的移植已经非常普遍,但是移植费用居高不下,被大多数施工单位所拒绝。总之,到了植物栽培的黄金时期,他们就到处抢购苗木,造成苗木来源相对复杂,尤其是苗木资源相对缺乏时期,有的苗木购买商为了能够采购到苗木,不顾其质量,只顾数量的抢购。这种情况下采购的苗木的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有时也没有充分考虑到苗木的适应性,导致与环境不符,更甚者是采购的苗木中有的感染虫害,使病虫害在苗木之间交叉感染。为此,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很有必要在本地建立苗木供应基地。

(三)植物生长与气候、环境、海拔等自然条件有关

北方天气干旱降水量小,适合城市园林建设所需的植物种类稀少。城市园林除了绿化环境和工人休息享受自然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其整体的表现效果。我国的北方地区,越是靠近高纬度的地区,降水量越少,适合该地区园林建设所需要的植物种类更加有限,城市园林建设因此容易造成绿化单一。即便是从其他区域移植其他物种,因不适应条件,成活率也比较低,还容易造成园林的整体效果不协调,不能达到居民要求的绿化效果。为此,园林建设中栽植的植物要多物种相互结合,城市的特有本色、历史底蕴等也要在城市的建设和雕塑中得以体现。

三、城市园林建设中需遵循的原则

我国许多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的实际需求,更多从政治因素考虑,受到政治决策影响较大,而一些城市管理者为了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自己的管理政绩,浮躁、盲目风气盛行,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计成本,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的极度浪费。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城市园林建设,合理结合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做好以人为本,打破原有的城市园林建设思维方式,树立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思想。具体可以做到从以下几点。

(一)从城市实际需求着手,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只不过是自然界众多物种的独特一个,人类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要尊重自然规律,因此,我们在规划和建设城市园林中,需强调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享受自然。人类的足迹已经踏遍了地球上的任何一个地方,地球到处都是人类建设的奇迹,大自然已被人类改造的面目全非,在城市生活的居民更是大自然的美,因此,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弥补城市建设中缺失的大自然的美,要选择一种理性的方式回归自然。所以,我们在对园林进行规划和建设中要坚持以人文本,遵循大自然的规律,科学建设城市园林。

(二)城市园林建设要处理好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随着人类积累的物质财富越来越多,其精神方面的要求也相应的提高,环境对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具有更直接的导向作用。因此,要从城市建设的整体出发,为人类创建一个整洁优美的生活、工作环境,这既是人们迫切需要实现的愿望,也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但是现在城市中的一些施工单位为了追逐眼前短暂的利益,不重视城市园林建设,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这导致了城市园林建设和城市的总体发展不相协调的情况,也阻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必须考虑到经济发展和城市园林之间的关系,需科学的布局,合理的规划,整个城市面积中园林绿化建设的面积要达到相应的比例,使城市园林建设和城市的整体规划相协调,实现城市园林和人的需求、园林和经济发展、园林和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相协调发展。

四、城市园林建设中采取的措施

(一)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园林建设和生态理论相结合,提高生态效益

1.科学地对园林布局的结构进行规化

很多城市的园林建设中,都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城市园林的无序规划、布局分散和过多的人工雕琢等等,城市的园林规划和建设应该履行生态优先及城市整体规划优先的原则,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坚持以生态平衡为先,着眼城市的整体生态环境,将大自然的环境引入到城市,形成一个“城中有林,林中有城”的美好景象,使城市和园林景象相互融合,科学合理的布局园林建设中的各种苗木,这样,优化了土地使用率,使城市中有限的土地得以最大化的利用,增加了城市绿化面积。此外,在城市园林规划中也要对个植物物种进行合理的配植,对不同植物种类的特征进行分析,综合配植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群,可以达到良好的生态景观,避免了栽培单一物种,使城市园林更具有大自然的天然和野生的特点。

2.按照不同物种的生活习性,合理的进行配植

现在城市园林建设中普遍使用的几个植物群体是藤本植物、灌木及乔木、草本植物等,在大自然中它们有各自本身的特点,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各有不能相互替代的优点。因此,在城市园林建设中要充分的考虑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该城市的功能及栽培植物的生活习性,不能盲目崇拜,大量购进。要依据城市所处地理位置的特点栽培适合该地区生活的物种,在这个条件下,在合理配植草本植物、灌木及乔木等搭配。总之,在城市的园林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到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在确定适宜该城市栽培的植物,决定是栽移一些外地物种,这样考虑仅仅节约了植物栽培后的养护费用开支,还更大程度的展现了林园的价值。

3.根据城市历史文化底蕴,选择具有特色的植物群落

每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的特色,城市园林建设也必须考虑到该城市的特色,城市特色因素也要充分融入到栽培植物的选择上,苗木选择上要选择那些具有乡土特色的植物,因为这些苗木能够更好的适应本地区的气候条件,成活率高、成长迅速等优点。此外,栽植具有乡土特色的植物还有其具有对本地病虫害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和环境等因素的干扰,城市园林建设中一般都是以乡土特色植物为主体,也可以适当的引进外来物种,这样可以增加整个城市园林的稳定性,外来树种的引进也向市民展现了乡土植物以外的生物群落外貌。

4.要保持园林物种的多样性

城市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城市地貌一般比较单一土质条件差等缺点,因此适合该城市的植物物种相对稀少,城市园林形成的生物群落结构比较脆弱,很容易导致树木死亡和草场退化,发生病虫害等情况,城市园林稳定的基础是园林建设中栽培植物的物种多样化,这是因为不同的物种有其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所以,为了防止以上情况的发生,必须要坚持各物种之间种植相互搭配,保持园林建设的物种多样化,这样城市园林的稳定性得以加强,使城市居民真正享受到大自然的风光,四季更替,鲜花绽放、绿色长存。

居民才是城市的主体,因此城市的园林建设必须要符合居民的心理要求。园林建设要以人为本,要以满足人的需求为前提。城市中的每一处的园林建设必须考虑到有利于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要考虑到人的视觉、行为和心理感受,建设具有独特景观的园林,让居民从身心感受到园林给其带来的快乐,充分体现园林建设的人性化。不管怎样奇思妙想的设计园林景观,都需要考虑到居民随时随地消遣,时时刻刻让居民留恋园林景观中的美景。让每一位居民身处园林有一种园在画中,人在画中的感觉。只有这样,园林建设从人文方面才可以说是成功的。总之,一座园林的建设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作为出发点,把人的满足作为园林建设每时每刻的追求。

五、结束语

如今的城市园林规划及其建设,应从人的需要出发,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为目的,实现城市与人的双重可持续发展。在城市的具体建设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统筹到城市园林建设中,并遵循自然环境的生态规律,对植被进行合理配置,发挥园林在城市的自身价值以及让人充分享受大自然的真、善、美,为我们创造一个完美的乐园。

参考文献:

[1]史素珍,李红星,郭风平.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2]韩晓莉,宋功明,王军.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规划方法初探[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02).

[3]王向荣.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1,(02)

第7篇:城市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重要性;关系

1 引言

建筑设计是一种空间地域上的一种规划,而其主要对象是对建筑单体室内外或建筑群落的空间特性。而城市规划设计是对在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以及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等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这也是对城市空间的分析和设计。规划设计也是对人活动的各个空间区域关系的协调,是用生态的以及可持续的观点来动态的解决各类建筑之间的联系。建筑作为最终城市景观的核心要素,而城市中建筑的整体形象如何,则就要看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之间的关系处理的如何了。

2 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

总体来说,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两条。其一,二者的相互独立性。城市规划设计作为一门逐步发展起来的综合性学科,而其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时,均有着自身相对独立的基本方法与原理。城市规划设计涉及到城市的外观形式以及分工产业发展以及城市各个部分的组成管理等。而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以及工程技术条件来解决室内空间的各方面要求,以及外部形体上的独特风格。其二,建筑设计要服从城市规划设计。在引言中已阐述城市规划是动态解决以及协调各类建筑间的联系以及建筑群间的整体形象。由此可以看出,城市规划设计对城市有序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建筑作为城市的基本元素,则就必须服从城市的内容,建筑不仅不能脱离城市环境而且还要与城市环境相融合。建筑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就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以及建筑红线等问题,这就必须服从整体的城市规划设计。

3 建筑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性

3.1 建筑设计制约场地设计

在引言中提到,建筑设计是对单个建筑物体的设计,然而事实上建筑设计还制约着场地设计的问题。场地设计就是为满足一个建设项目的要求,并且在基地实际情况条件以及相关的规范规定的基础上,对场地各组成要素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场地设计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各个建筑间的设计来使各个建筑要素能和谐以及形成有机的整体。从实际工作的内容上来看,场地设计就是除去建筑设计中对各个建筑单体中详细内容的设计之外几乎所有的设计活动。总体来说包括交通设施、绿化园地以及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

3.2 建筑设计影响城市规划设计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建筑行业相关技术的发展,建筑设计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却也带来了诸多的担忧,建筑师在进行建筑创作时候却一味的追求单个建筑的艺术效果,却很少考虑到他创作的作品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围的环境问题。这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建筑单体可以堪称奇特新颖,若从整体来看,却处处有着不和谐的气息,从而给城市的景观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这种情况不是说明建筑师的能力不够,其设计的建筑本身可以称得上绝对的佳作,只是单体建筑的艺术美不能显示出整体城市的和谐之美。像北京的长安街。只是一味的追求单体建筑的效果,过于强调个体建筑的表现形式,造成整体的不和谐。从而引来了业界人士的批判较多。然而,与之相反的是希腊爱琴海上的一小岛,岛中所有建筑没有超过三层的,同时所有外墙均采用白色涂料,这种体现与自然相融以及相互协调的设计理念得到众多人士的夸赞,由此建筑设计影响着城市规划的设计,建筑设计要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也是很有必要的。

3.3 建筑设计制约城市规划设计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建筑才是其主要元素,建筑是城市规划的基础,当然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也有着引导的作用。众多的建筑单体就是通过城市规划设计使其有机的组合为一个整体或者是建筑群体空间。在对建筑进行设计时要注意一下几点:其一,建筑设计时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的结合。这就要求设计出的建筑是依据城市规划,同时对于建筑的整体外在轮廓还要与周围其他建筑有种相互呼应的作用,在建筑立面效果上同时也要注重整体建筑的环境以及色彩上的相互协调。其二,对于单个建筑体来说,就要注重其造型。建筑师要有自己的风格,设计出的建筑要整体性强以及简单中体现复杂的特点。其三,城市规划设计要保持理性的态度。毕竟城市规划是整个城市将来能否有序的发展的依据。在规划时要注重居民们的感官效果。比如说对于高层建筑顶部以及多层不上人楼屋顶的处理,其视线不能看到的地方采用简洁的方式处理。从而体现一定的秩序,也能满足可能的俯瞰的效果。

4 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所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建筑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要素,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代表着城市的文化以及历史,同时也是一个城市的代表以及象征,建筑群的整体效果如何也体现着城市是否更加人性化。由此,建筑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不仅仅注重单体建筑的造型以及单体建筑的艺术美,而且还要考虑到单体建筑对整个建筑群空间的影响,是否做到了与相邻建筑的融合,当然,在进行建筑设计以及城市规划设计的同时,也要注重整体效果给居民的感官是否舒适。故此,注重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设计的关系,同时还要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指导下对城市单体建筑进行设计,保证城市建筑整体的和谐与协调,从而使城市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宋剑华.浅谈城市规划中城市设计的重要性[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

[2]王.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关系的探讨[J].湖南农机,2008

[3]王丽群.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山西建筑,2007

[4]张松.中国城市规划基础理论问题之我见[J].城市规划,2005

第8篇:城市建设成果范文

关键词:城市供水;体系建设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water supply system,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big city residents and enterprises, state and government in charge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project, therefore, countries from the policy level, funding levels have given strong support, therefore,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water supply system,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policy, the national policy to be implemented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ity, residents and businesses realize the state and the government for the city water supply concerns.

Key words: city water supply;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TV6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城市供水管理系统的设计原则

任何一种管理系统的设计都不可能没有原则的盲目进行,城市供水管理系统设计同样有其自己的原则,包括最重要的安全原则、易维护原则、可扩展原则等。

(1)安全原则:这也是在进行城市供水管理系统设计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供水管理系统中存有大量用户的信息,如果这些系统数据出现错误或者是丢失,势必会给城市供水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2)易维护原则:任何一种软件和系统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在开发和应用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对于一个在不久的将来会走进各个家庭的供水管理软件更是要认真谨慎。其设计应该将硬件平台的需要放在首位,采用比较容易进行维护的系统应用平台,尽最大的努力满足居民的需求,当出现事故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对系统进行维护。

(3)操作界面使用简单原则:对于城市供水管理系统,除了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外,最主要的使用者就是城市中的普通家庭。由于国民的素质不尽相同,所以有一些居民并不能熟练的使用电子计算机的自动化应用。因此,在设计供水管理系统时应该本着使操作系统界面简单化的原则,清晰易懂方便普通大众的理解和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城市居民的青睐,从而在民众之中得到推广。

(4)可扩展原则: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由于供需关系的改变可能导致市场在一定程度的波动,供水市场也不能够逃脱这一规律的束缚。所以,供水企业在设计供水管理系统时应该认真的秉承可扩展的原则,当城市的供水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动时,供水企业能够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调整,让广大居民安心。

二、城市供水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目前,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一部分,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了民生工程,因此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城市供水体系建设构筑了强有力的城市供水网络,实现了及时供水功能

城市供水体系建设,优化了城市供水结构,建成了遍布城区内的供水管网,很好的实现了供水功能,保证了及时为居民和企业供水。对于居民和企业而言,水的作用不言而喻,强有力的城市供水网络不但对城市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也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建设水平,所以,对于城市供水体系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

2.2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完善了现有的供水基础设施,保障了居民及生产用水

通过加快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对现有的供水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完善,不断提升供水系统的能力,为居民和企业提供可靠的供水保障,保证居民和企业都能够获得充足的水源,享受供水体系建设发展带来的成果。

2.3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对城市规划的新区推动作用明显

城市供水体系的建设,通常都是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同步的,城市在进行新区规划或者老城区改造的过程中,会对供水系统进行重点规划和建设,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加快了城市建设步伐,对城市的新区建设和老区改造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使城市供水系统发挥出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已经成为了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并且其作用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我国城市供水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1城市供水基础设施薄弱,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

虽然多数城市都认识到了城市供水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但是由于城市供水体系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对整个城市供水管网进行全面的更换和维护,需要的资金量非常大。考虑到这个原因,有些城市对供水基础设施都抱着勉强使用的态度,对于供水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除非遇到大的事故,否则仅仅是维持现状。

3.2城市供水管网普遍存在老化现象,遇到极端天气或者施工事故容易造成大面积停水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老城区内管网由于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普遍存在老化现象,这导致了在冬天严寒天气和工程施工事故中,城市供水管网会出现爆裂等情况,造成大面积停水,严重影响了城市供水系统作用的发挥。因此,城市供水管网老化问题,已经成为了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不得到及时解决,将对城市造成较大的影响。

3.3城市供水体系的建设,与城市建设脱节,影响和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目前受到资金限制和城市规划开发的影响,城市供水体系建设速度与城市建设速度脱节,没有形成有力的促进机制,导致城市供水体系建设没能对城市建设起到推动作用。因此,对于二者发展速度脱节的问题,如不得到彻底解决,将会影响和制约城市的发展,使城市发展局限于现有的规划之内。

四、改善城市供水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起来,必须想方设法改善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加快城市供水体系建设速度,提高城市供水体系建设水平,使城市供水体系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整个城市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改善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大城市供水基础设施的投入

城市要想取得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必须重视供水体系的建设,因此,各个城市要采取积极措施,多方面的筹集资金,保障城市供水体系建设有足够的资金,并且加大城市供水基础设施的投入,对薄弱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使其满足城市需要。由此可见,只有加强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保证城市供水系统高效运行。

4.2对城市供水管网进行优化,对老化的管网进行及时更换

多数城市的供水管网在使用的过程中,都存在老化现象,如果不对老化管网进行更换,将留下安全隐患,等到爆发的时候就会对城市供水系统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城市供水管网进行优化,对老化的管网进行及时的更换,彻底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城市供水安全。使城市供水系统能够发挥正面作用,促进城市整体发展。

4.3加快城市供水体系建设速度,使之与城市建设速度相一致

对于城市供水体系建设速度落后与城市建设速度的问题,我们必须对城市供水体系建设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到城市整体规划之中,使之与城市建设速度相匹配,并做到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申请专项资金用于供水体系的建设,并制定相关水务制度和政策,从资金层面和政策层面,保证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得以快速发展。

五、加强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果

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已经认识到了城市供水体系建设的重要性,都已经采取了具体措施,不断加强城市供水体系建设,使城市供水体系建设的作用全面发挥出来,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城市供水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1加强城市供水体系建设,推动了城市建设的整体发展

加强城市供水体系建设,不仅仅使供水系统本身得到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也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城市供水体系的建设已经取得了诸多成绩,实现了城市功能的同时,促进了城市建设的整体发展。

5.2加强城市供水体系建设,满了城市居民和企业的用水要求

城市供水体系建设的作用就是满足城市居民和企业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为居民和企业提供优质水源,从作用来讲,目前的城市供水体系已经充分实现了这种作用。所以,加强城市供水体系建设,要以城市居民和企业的需求为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第9篇:城市建设成果范文

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发展与经济的繁荣,大工业的兴起使人口集中到城市中来,造成城市用地紧张,地价上涨,城市不断向周边扩展,但城市空间仍然局促。为了在较小的用地范围内建造更多的使用面积,建筑物不得不向高空发展。也是高层建筑产生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说高层建筑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概括而言,高层建筑类型可以被认为是土地经济、金融、城市运输、投资机遇和技术进步、再加上其他原因造成的结果。简单地讲,高层建筑是在一个不大的底层上叠加许多层。从功能上,它能使可用的楼层空间向高出堆积。从商业上,它能使其所有者从土地上获利更多,并且可以放置更多货物、更多的人,和在一个地方收入更多租金。它在经济上的存在是土地高价的结果,土地高价与城市交通便利密切相关,也是配套基础设施和土地利用的必然结果。高层建筑实际上是一种商业建筑类型,它的开发将增加城市的就业及生产力,促进城市的有益发展。同时由于它的发展也推动了与之相关的建筑结构、技术、材料、交通等的发展,进而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门正逐步完善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在实践中安排城市发展规划与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相对关联的实用性学科,它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它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面和线问题。建筑设计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建设任务要求和工程技术条件进行全面设想,并根据其功能具体确定建筑物的空间组合形式和详细尺寸,构造及材料做法。它也具有相对独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解决的是城市的点和面问题。同时城市规划设计主要是通过建筑设计、景观设计来实现的。城市规划管理是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府行为来对城市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进行监督、管理,并对二者之间发生的矛盾加以协调解决。 

三、正确处理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一)科学对待城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设计是一种设计社会空间和物质空间健康发展进程的社会实践。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应该包括从策划到维护的所有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类型。城市规划设计内容日趋综合,方法包容性更强,从单纯注重形态的设计发展到综合设计。在城市规划设计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交通流线,而且还要注重建筑物的体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间等。必须强调“城市规划设计最基本的特征是将不同的物体(包括建筑物)进行联合,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设汁者不仅必须考虑物体本身的设计,而且还要考虑一个物体与其他物体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建设的好坏与城市规划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关系,因为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建筑设计的依据。 

(二)建筑设计服从城市规划设计 

美国有位城市规划曾经说过:“通常做设计是要把它置于一栋房子中;将一栋房子置于周围的环境中;将周围的环境置于一个城市规划中。建筑师在设计单体或群体建筑时,必须考虑建筑的大环境和开发地盘红线内的小环境问题。 

(三)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重要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形象影响也是很大的。应该尽快建立建筑设计方案评审制度,组织一些专家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一是看建筑设计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规划设计的要求;二是对建筑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审,看它的设计思想是否符合设计任务书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选出好的作品。 

四、高层建筑对城市产生的影响 

高层建筑对其所在的城市街区具有重要的影响。仅以它绝对的规模和人口总量,就对城市街区的集中化、对街上的行人以及街景本身都具有明显的重要性。我们可以将这些归于高层建筑的环境关系,它必须成为在一定位置上的有效的城市设计方面的主题。在这个层面上,高层建筑的发展可以由规划者通过地方规划来加以控制。一座高层建筑必须首先与城市达成的协议,就是那里的现状,例如:它如何决定体量的问题,以及新的塔楼以何种尺度才能为整体联系于城市的形象、城市的街区和周围的建筑,最重要,它必须决定如何适应于街道的边沿、周围的人行道尺度、现有的土地利用以及它所在街区的特点。 

由于其相对体量和高度,高层建筑对城市已有的周围环境及尺度影响甚大。不论是独立的或是混入在城市环境里,建筑物的体量越大,影响也就越大。不断增大尺度的高层建筑的空前激增已引起环境条件不断的恶化,因而变成城市生活质量的祸害。高层建筑插入到城市环境中,这些大都市里深谷剥夺了城市居民的光线、日照、和自然通风,对城市街区及其周围小气候环境的造成很大影响。诸如在阳光照到街面上的主要几个小时以内,高层建筑可能投下的阴影。建筑的底部必须与街区的城市结构联系,并与城市的水平尺度比例相当。其设计应该对周围建筑的场地范围予以密切注意。 

五、整体尺度(建筑本身及造型方面) 

整体尺度是指高层建筑各构成部分,如:裙房、主体和顶部等主要体块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给人的感觉。一个十分均衡匀称的建筑体,就是要通过理解和运用有数学关系的比例系统并征对实际被感受到的各种条件要求加以调节,营造出一种自然而然的愉悦、和谐的比例感受的效果。如果一座建筑的各部分比例合理且相协调,同时能够满足正常人的心里要求,那么它就很容易被人们接受,也可称之为成功的建筑。因此,建筑物的整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设计时要注意下面的两点: 

1)各部分尺度比例的协调 

不难看出一个美的高层建筑是裙房、主体和顶部三者相结合的产物。当其三者合理的处理比例尺度的问题,同时这种尺度比例关系应是统一的,这样建筑物才会给人舒服的感觉。然后在加入适当的装饰手法,使建筑造型生动化。总之这三部分的比例关系使高层建筑形象设计的重点。 

2)高层建筑中立面细部尺度应有层次性 

立面设计的结构构成必须明确划分为水平因素和垂直因素。一般都要使各要素的比例与整体的关系相配,以达成令人愉悦的观感效果。因此很自然的,较低矮而横向舒展的建筑物,其窗户开间之类,其比例必定以宽阔状为主导,而高层建筑则以修长的因素更有利于综合微型和巨型因素,使大中有小,小中有大。这一原则使高层建筑产生强烈的统一性和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