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范文

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精选(九篇)

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

第1篇: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范文

本来我是准备年前就要到*来的,定了几次时间要来,但都由于省里有事来不了。后来我说过了年一定要来一次,如果再不来后面又难说了,所以现在我把省里安排的走访任务都放在后面,后天去走访,今天先到*来。我想我们一定要共同努力,借鉴大家的经验,把这项工作搞好。对于下一步工作怎么来做,王志同志是很有经验的。我就先谈几点意见:

第一,要进一步加深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感情。刚才听到村里的书记谈到“法、德、情、理”四个字,我就想到了做好这件事情关键是一个感情问题。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是做表面文章,给人家看的,是为了改善农民的生活。从村庄整治来说,喝干净水,住整洁房,走平坦路,用清洁能源,都是为了改变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是农民群众生活问题。我们讲要抓经济发展的问题,是为了农民能增收,为了农民的日子能过得更好。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方针,省里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思路、措施,我们市、县、乡(镇)的一些做法,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农民群众好。刚才听了汇报,看了情况,我就感受到了这种情意,这种真情深意。我想,我们还要进一步加深对新农村建设的感情,这个感情是对农民群众的感情,是为了农民群众能过上更好日子的感情,这样就会使得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使得我们各级干部能更加自觉自愿的,想方设法把它做好。

第二,要进一步发扬不怕苦的革命精神。*是革命根据地,《减字木兰花·*路上》就反映了我们老一辈革命家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刚才我们看了录像,看到下湖村的变化,听了县、镇、村的汇报,谈了成绩,实际上成绩的背后是克服了大量困难的。你把下湖村前后作对比,原先是什么样面貌,现是是什么样面貌,这样的变化,在这样一个贫困地区能做到这个样子,我们的基层干部,我们的各级领导是下了很大力气的,吃了不少苦的,这个吃苦的精神难能可贵,我们要继续发扬这样的精神,这样的革命精神,就是不怕苦。像村庄整治,实际上哪里那么容易?拆牛栏、猪圈,甚至改个厕所,拆空心房,动员群众投入,都是要做很多工作的。农民是非常可爱的,同时农民很多地方是需要引导的,在这里面我们是要下很大的力气的,要做很多工作的。我们基层干部不怕苦,这样非常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已经建好的要继续巩固。今天我们看到的第三个点,那是前年搞的,那个老书记也说了,这是前面搞的,后面搞的就比前面搞的要好了。另外,通过我们看的情况,感觉在保持方面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产业发展方面,我们还没有作进一步的了解,到底还有哪些要进一步加强的,进一步需要扶持的。我们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不是短时期的,需要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做好,对已经做好的,我们要进一步巩固好,完善好;对准备要做的,各方面要把它考虑周到,在原来基础上怎样把它做得更好。这里面都需要一种吃苦的精神,不仅是要舍得花时间,关键是心里要想得到,能思考到这些问题,能把工作做到点子上,特别对于一些难做的工作,要不怕苦、不怕困难,扎扎实实把好事办好。有些地方,如新农村建设刚起步时,并不是很顺利,有的时候举措实施过急,有的时候农民思想还没有搞通,就会出现有告状的,也有反映的,还有各种各样议论的。但随着工作逐步完善了,逐步考虑得周到了,群众自觉自愿了,那么工作就好做下去了。要不怕苦就是要认真琢磨事情,认真把工作做好,抓好落实,把省、市、县的关于新农村建设思路贯彻落实好,这点很重要。

第三,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思路。对于新农村建设,应该说我们已有一定的经验了,但毕竟对于我们国家,包括对于我们省、市、县来说,它还是一个新东西。因为农村存在了几千年了,几千年才来建设新农村,这还不是新事情吗?虽然说在这上面国家有投入,但毕竟是有限的,村民自己也要投入一部分。现在很多村民在外面打工,留在家里的多是老人、小孩,这种情况下,怎么来使得大家能够自觉自愿,能有热情,使得在外面打工的农民兄弟能够很愿意支持家乡的建设,这些方面我们的工作思路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村庄整治,怎么来整治,农村有农村的特点,但是农村又要搞得比较干净,比较卫生,农村要花点钱,大家又要考虑到村民承受的情况,不能让农民花得太多,这样的情况下怎么样把村庄整治好。其次是产业发展问题。产业发展是基础,产业发展不搞好,村庄治理,村庄管理问题就失去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只有农民富起来了,他才有积极性来保持这个卫生、保持整洁;如果日子都过得不好,他就不可能把这个弄好,这是一个双面的问题。目前,*有白莲、蜜桔、茶树菇,还有其他的产业都有一定规模了,而且有养殖大户。怎么更好地发挥养殖大户的作用,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这方面县里、乡里、村里都有很多很好的做法,要把这些思路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抓好落实。

第四,要进一步落实好各项措施。思路大家都有了,关键是措施。要针对实际,不同的村有不同的情况,越往后面来搞的村,有前面可以借鉴的,但是也有他们的困难。我们有些村庄是比较零散的,空心房比较多,这样怎么来弄,怎么把它搞得比较好。像产业发展方面来说,也有一定的规模了,怎么来把它做大。比如上曾村小组,有45户人家,205人,255亩土地,1850亩山地,都和5字有关系。我就想,两三年以后,他们的人均收入能不能达到5000元,刚才村书记说整个下湖村是这个想法,上曾村小组能不能达到,如果真的两三年后他们的人均收入能达到5000元,那确实我们县里、镇里、村里帮农民做了一件大好事。这里关键就是措施能够落实。*这几年发展变化大,很重要一个特点就是操作力强,苏荣书记在几个会上反复地表扬*,就是说善于操作,市委、市政府领导操作得很好。吴新雄省长也经常强调操作力的问题。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思路已经很明确了,也有了这几年经验了,怎么把这些措施操作好,落到实处来,能够有点子,而且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就像刚才村书记讲的,他到上海去,村民刚开始还有一点意见,然后一看到你来了以后就感到很高兴,夸奖你做了好事,我想当时我们村书记心里一定十分高兴,虽然钱少赚了一些,但心里感受很好,毕竟是为大家做好事。这也说明措施就要落到实处来。我们有些单位,有些干部,说起来话来讲得非常好,但最后几年下来面貌改变不大,为什么呢?他措施没有落到实处,不善于操作。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优势,好的传统,好的氛围,抓落实,善操作的氛围。我想我们新农村建设也要发扬这样好的传统,把这样的氛围搞得更浓,操作得更强,把新农村建设得更好。

第五,要进一步健全机制。目前新农村建设各项机制运行得比较好。我们省新村办推出了一系列的机制,都运行得很好。据我们了解,像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经验,有了一定规模。刚才村里也讲,下湖村正在考虑成立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协会问题,因为这样确实能把养殖大户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都是比较好的机制,这些作用发挥出来确实能起带动作用、影响作用。怎么进一步来把它完善,像村庄整治,整治了以后,怎么完善健全,保护好,这里有一个机制问题;像走平坦路,我到过一些村庄,路是修好了,但是路上很脏,怎么保护好路,这也是一个机制问题;像喝干净水,怎么来保护水源的问题,*是抚河之源,环境保护的任务很重要,也要让村民喝上干净水,这个机制如何健全;像上卫生厕,这里牵涉到一个水的问题,从山上引下来的水,水压怎么样,水压不够,冲的效果不好,你想洗个热水澡,热水器也用不了,这都有一个管理的机制问题;像用清洁能源,用沼气,我们这里听说用得还比较少一点。沼气确实非常好,是一种可以综合利用的东西,不管对于村里的环境也好,种菜也好,炒菜也方便,沼液也是一种非常好的肥料。但是要把沼气池弄好,也需要一个管理机制问题。这么多好的机制怎么样把它进一步健全,使得我们新农村建设能长效地发展,可持续的发展。

第六,要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是关键。刚才村书记谈到了,他准备搞支部加专业合作社,支部加社区,我觉得很好。他目前村民理事会为什么能搞得很好,党支部发挥了很大作用,所以党支部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党支部的作用如果能发挥好的话,确确实实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保障。基层党组织建设要按照省里、市里、县里的布置,进一步搞好,切实把党员的作用发挥出来,使得有人带头,有组织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新农村就能搞得更好。

第2篇: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范文

[关键词]黑龙江新农村建设,通知,微观透视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5 — 0097 — 04

自2006年党的十六届五中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战略部署,全国各地不断进行着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探索。黑龙江省制定了《黑龙江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年)(黑发[2006]3号),不断推进黑龙江新农村建设。黑龙江新农村建设进展如何?怎么样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取得哪些成绩,有哪些经验值得研究?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

一、研究中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黑龙江新农村建设已经有5年多的时间,取得了很大的实效。但如何去分析,如何去研究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面对全省各地的不同情况,我们很难一一进行实地考察。我们尝试从微观的角度去剖析黑龙江近年新农村建设。虽然微小,却可以达到管中窥豹的目的。笔者在研究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资料时,感觉可以从政策出发——即各种通知通告的角度,作一个微观的探求。

为什么如此选择?这样的微观能分析出问题吗?笔者基于这样几个理由:

第一,所选择的通知通告的时间范围主要是2010-2011年度,而这个阶段正是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的收尾期,各种建设的成果完全展现出来。同时,2011年又是新的一轮新农村建设的开局时期,通知通告比较多,反映了新的一轮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安排情况。这样我们即可以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前一阶段的成果情况,又可以了解下一步的建设状况。而且,一般的建设主要是按年度进行的。通知通知的发出,按年度研究还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所以,通过2010和2011年度的分析,是可以了解整个黑龙江新农村建设情况的。

第二,通知通告的发出者,主要是黑龙江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黑新农办。为了进行新农村建设,黑龙江专门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黑龙江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是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负责机构。全省的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决策大部分出自这里,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政策是如何提出的,通过这里基本可以了解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等方面的问题。接收通知通告的单位是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市(地)、县(市、区)新农村办及农垦、森工、监狱。接收通知通告的单位正是政策的具体执行机构。这样,我们又可以了解是哪些部门具体执执行新农村建设。从通知通告的发出者到接收者正好反映了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两个关键点。这样,我们就可以了解整个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

第三,从通知通知的内定来看,有政策的出台,有会议通知,有文件传达,有总结,有成果汇报,等等。这些通知通告的内容相当丰富、全面,每一年度的通知通告基本涵盖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内容。这样,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这些通知通告了解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内容,可以说通知通告是一个反映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窗口。

基于以上理由,笔者认为,通过这些通知通告是可以研究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可以把这种方法称为微观透视法。当然,笔者这样选择研究的视角,也有些不足,一是研究的时间跨度有限,接触的资源有限。由于只侧重研究2010、2011年度,难免忽略其他年度的有些重要材料。二是单独从这些通知通告能否分析出问题,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来说,毕竟是一个全方面的事情,仅通过此有限角度,是很难全部概说的。但是,笔者认为,由于我们采取微观透视法,即使不能全部囊括所有的材料,也是可以进行研究的。关于研究的时间范围小,我们可以通过反推法,推测以前几个年度的政策。因为,政策按年度来说,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通知通告虽然是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微小部分,却是相当关键的一部分,从这里完全可以窥视整个黑龙江新农村建设。这正好反映了微观透视法的作用。所以,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可以我们从通知通告这样的微观视角,透视黑龙江新农村建设。

二、对通知通告的分析

为了便于理解和分析问题,笔者在文章后面列出一个附表,此附表包含所要分析的通知通告的标题,发出时间,发出部门。通知通告的具体内容没有列出,只是在具体分析问题时会引出需要的通知通告内容。由于黑龙江新农村建设始于2006年,本文所列通知通告主要是2010-2011年度,根据行文的需要会运用反推法,追溯2010年以前的关于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内容。由于通知通知的多样性,根据需要以一种大致趋同的归类法来处理,通过这种大致分类还是可以了解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具体情况的。

第一,试点、场县共建、中省直帮建等多元并进的实践模式。黑龙江新农村建设如何推进的?主要是通过分批试点,场县共建、中省直帮建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从列表9、17、18、19号几个通知可知,到2010年黑龙江已经进行了第二批新农村建设试点。2006年初,黑龙江确定了“百乡千村”为首批试点,建设时间为3年。2009年到2010年集中第二批新农村建设试点。到2010年底,黑龙江有100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场)完成建设任务,19个乡镇实现集群式发展,5条示范带基本成型,35个省级重点示范村初具规模。千村试点,是近年黑龙江新农村建设主要的实践模式。

由于黑龙江有黑龙江垦区,为了发挥垦区优势,黑龙江在新农村建设中,根据实际情况,推行场县共建模式。从通知第6、15、54号,可以了解黑龙江场县共建模式。据6号通知《关于上报场县共建推进情况的紧急通知》,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对推进场县共建工作高度重视。根据15号通知《关于召开全省场县共建“三代”作业对接会议的预通知》,进一步推动 “三代”(代收、代耕、代种)工作深入开展。根据54号通知《关于做好场县共建2011年工作总结和2012年工作安排的通知》可知,场县共建工作会继续进行下去。场县共建是黑龙江新农村建设中独具特色的地方。

在黑龙江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据4、19、25、39、41、45、51、55号通知通告可知,黑龙江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还形成以省领导联系点模式和中省直帮建模式。到2011年底,省领导联系点模式已经进行了三批。一般这种模式是与中省直帮建模式相配合的。这里的中省直是指省级的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及中央在省的分支事业单位部门。中省直帮建是与省新农村建设试点相配套的一种新农村建设模式,通过中省直单位与地方的村直接对接,帮助制定规划、发展生产、建设基础设施、发展社会事业、培训及技术指导、完善民主管理制度等。根据41号通知可知,到2011年已经进行了三批中省直帮建,每批参与帮建的单位都在200以上。省领导联系点模式和中省直帮建模式是与新农村试点相配套进行的,同时又从新农村建设试点中强化了一些试点村的建设。

通过对通知通告的分析,我们发现分批试点、场县共建、中省直帮建分批试点等多元并进的模式,是黑龙江新农村建设主要实行的实践模式。

第二,座谈会与总结会、现场会与成果展等多样并促的督查模式。黑龙江新农村建设中如何进行督促和检查是其进行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问题。根据通知通告分析,基本上形成了,座谈会与总结、现场会与成果展等多样并促的督查模式。从7、8、10、12、40、60号通知可知,黑龙江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经常召开座谈会,讨论农村的增收(通知7),新中心村规划和新民居建设(12号通知)、讨论十二五规划(60号通知)等各方面的问题。同时在各个阶段召开要求进行总结,有时召开总结会。年度总结和事情总结是经常性的,比如根据收集到的通知可知,2010年度、2011年度、第一个五年规划、各批次的试点完成等都需要总结。座谈会与总结,可以说是进行新农村督查的主要形成。从通知13、14、20、21、27、28、29、48号可知为了督促和检查,乃至起到示范效应,黑龙江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有时也以现场会和成果展示的形式来达到效果。现场会既起到现在示范的作用,同时又督促其他参会村学习和警示的作用。成果展是与总结和评审配合的,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示范效应。黑龙江新农村建设进行督查的形式比较丰富,省级领导和中直各部门领导经济视查、调研、甚至直接进系点来督查黑龙江新农村建设。

第三,人财双重关注的管理模式和其他多样辅助形式。人和财一直是新农村建设的两个重要问题,这里单独提出,也是为了强调这个问题。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人的问题,主题是指专门人员负责新农村建设,自2006年开始,黑龙江省各地就纷纷成立新农村建设的专门机构。从通知1、2、3号可知,新农村建设是专门有负责的机构和人员。从所有通知可知,信息发出者是黑龙江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接收者都是各地市农村办、农垦、森工等的专门新农村建设机构。另外,为了增强新农村建设人员的素质,根据通知56、57、58可知,省新农办专门组织人员进行省内外培训。

关于财的方面,在通知16、25、42、43、49、53号文件可以了解到,一是资金使用的通知。根据通知16号《关于做好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2010年度“以奖”项目建设及资金情况统计工作的通知》和43号《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省级专项资金以奖办法(试行)〉通知》,为了更好激励新农村建设,黑龙江新农村建设根据《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资金使用方向及投放管理机制》结合“以奖”方式来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创新投入方式,靠激励机制推进新农村建设。2009年和2010年省级财政投入3亿元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撬动地方投资11亿多元。同时,各地主动申报以奖的备案村数量也达到490个。①这种财政管理的方式,有助于资金集中,并且建设效果好的收到的投入就多,给后发展的以激励。二是关于资金审计的通知。通知49、53号涉及新农村建设省级专项资金审计调查,在49号通知《关于新农村建设省级专项资金审计情况的通报》中,省审计厅派出审计组在省新农村办有关人员陪同下,深入大庆、伊春和黑河市及所属部分乡(镇)村,对2008至2010年新农村建设省级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审计调查结果表明,大庆、伊春、黑河市及所属县区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总体上较好,但专项资金在管理、拨付和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不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和财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一是专项资金拨付滞后。二是改变资金原定支出计划。三是项目建后管理不到位。四是财务管理不规范。针对问题在通知53号《关于报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审计问题整改情况的通知》中要求整改。

人和财的两个重要部分的关注,是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在黑龙江进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通知,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其他一些辅助方式。如进行星级等多方面评定,以评促建,通知30、37、38、50号反映了这些方面的事情;在31、33、44号通知中还反映了利用市场机制多元投入建设新农村;在24号通知《关于做好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赠送〈农民日报〉活动的通知》,这些方面都可以说是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辅助手段。综合分析以上的通知通告,我们基本上可以是从一个较为详细的微观角度透视黑龙江新农村建设。

三、对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微观透视

根据2010、2011年度的通知通告,我们发现黑龙江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第一个五年规划《黑龙江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基本完成,就2010年来看,35个重点示范村示范作用凸显,1008个试点村全部达标,282个弱势村发生显著变化,855个非试点村自发建设,5条示范带基本成型,全省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呈现出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积极态势,城乡一体化格局正在形成。①我们结合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可以发现,黑龙江新农村建设也有以下问题需要思考。

其一,从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角色看,新农村领导小组是主角,基层农村处于被动的计划地位。新农村建设如何进行,怎样进行,采取什么方式进行?从对通知的分析中可以发现,行政还是占据主导位置。全省的新农村建设是按照《黑龙江新农村建设规划(2006-2010)》等进行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是各种政策文件的出台的主要部门,各地的新农村办是政策的主要推行和执行者,而基层农村则是政策的被动执行者。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基层一点自治权都没有。只是说,在新农村建设中,主导力量还是政府部门,发挥作用的还是政府。

其二,从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看,侧重基础建设,关注可见成效。在黑龙江新农村的实践中,以分批试点为基础。对农村进行改造,侧重基础设施的发展。每批试点的检查也是重点考察这些基础设施是否达到标准。当然,这也是我们进行新农村建设最初采取的措施,因为我们的农村基础太薄弱。但从未来的发展来看,除了关注基础设施以外,我们还要注意农村发展的其他方面,比如,精神文化方面。

其三,从黑龙江新农村建设的行为方式看,目前的新农村建设还是处于管理阶段,还很难说进入治理模式。管理模式的主导方是政府,治理模式是需要各方面的参与,只有达到治理模式,新农村建设才会完成自我发展,农村、农民才不仅仅是依靠政府,他们也将真正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关注与投入,而不仅是一两个五年规划就可以建设成的。农村真正的发展需要农民自己去自治,自我发展。在建设的初期,由于农村完全自治是不现实的,但政府当保姆的角色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展总是要逐步退出的,因为“孩子”是要长大的,是要自己去吃饭的。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硬的基础设施,从长远来看,还需要新型的农村,新的农村文化,而这些是需要时时关注与培养的。新农村建设更需要治理模式,需要各方面力量都参与进来,尤其是农民自己。政府这个大家长,总得有放手的时候,如果没有各方的参与,我们还是处于管理的时代。

第3篇: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按照中央“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虽然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1-2]。因此,正确地对待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不断完善各项政策,以利于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向前推进。笔者就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以供参考。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置,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一是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二是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1.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

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1.3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简单化”。重硬件、轻软件,重规划、轻执行,重建设、轻管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二是“片面化”。以偏概全,只注重形式,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建设,少数基层干部过度热衷于新村庄建设,乐于村庄建设的外观,过分强调村容村貌的整洁,甚至把建了几栋楼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型,以村庄楼房多寡来衡量新农村建设的成效,严重忽视了全面发展,忽视了在公共服务、精神风貌、科技教育建设等方面开展工作。三是“短浅化”。在基层,哪里简单就抓哪里的现象还比较突出,把新农村建设仅仅定位于硬化几条路、改几户厕、装几户自来水、粉刷几栋房子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忽略了生产发展、乡风文明建设对事关农村长远发展,如对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足够重视,措施乏力。

1.4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

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一是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二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三是土地制约明显。1998年土地二轮承包时不少村没有预留中心村用地,即使预留了,有的也已被置换为工业用地,或被重新发包,有的与现在的中心村规划不相符合,导致能建新村庄的地方不在规划内,规划的地方不能建新村庄。加之新农村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等涉及转换用地的政策不明确,使土地调整、置换、募集比较困难,造成不少村新农村建设用地迟迟不能到位。

2对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世纪工程,是贯彻党的“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3-4]。

第4篇: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范文

[关键词] 新农村规划建设、经济落后地区、建设重点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旨在通过新农村建设让全国9亿农民分享国家发展的成果,从而解决“三农”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近几年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新农村规划建设也普遍开展起来。城乡建设规划先行,在新农村建设开展过程中,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新农村规划工作,而广西作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还比较落后,如何在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大潮中找对适合本地区的模式,是作为规划工作者需要思考和研究的。

一、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任务、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一是要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二是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三是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农民民利。四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造就新型农民。五是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六是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一是农业、农村经济有一个更大的发展,二是农民的生活有一个更多的改善。三是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得到发展,五是基层的民主政治建设向前推进。

从新农村建设的内容上看,它既有生产上的、也有生活上的;既包含了物质的,也包含了文化上的 ;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管理方面的。因此新农村建设它包含的是农村各个方面的内容。而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目标也分别对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的内容做了进一步的规划和要求。

二、新农村规划的主要内容

1、根据村庄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经济发展、区位交通等综合条件确定村庄的发展策略,

2、预测村庄人口规模,对村庄用地、房屋、道路等做出科学合理的布局。

3、规划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等。

4、规划村庄的基础设施,包括给水、排水管网,电力、电讯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等方面。

5、提出村庄产业发展策略,确定村庄三产用地位置、规模。

6、提出防灾减灾措施。

从新农村规划的内容上看,基本上涵盖了一般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各个方面,而对于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村庄规划会有所不同,但是在规划基本内容上是一致的,总的方向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改善农村的村容村貌,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明生活。

三、目前新农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农村规划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因此所有的规划必须立足于建设这个主线,还要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自身这个大前提,脱离了这个主线和前提的规划不能成为科学规划。但是在目前很多的新农村规划存在脱离建设的情况。总结一下主要有一下几点:

1、规划方法偏离,照搬城市规划的模式,用城市人的生活模式来套用到农村规划中。乡村规划开展时间短,很多规划设计人员没有相应的经验,另外很多设计人员都生活在城市,缺乏对农村生产、生活、建设的足够了解,因此在规划中继续沿用城市中的规划模式,规划中很多与农村内容,而村民生产、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却没有着重解决。

2、规划脱离实际,没有充分考虑村庄的实际情况,存在村村都做三产,村村都做旅游、农家乐情况。村庄规划中提到要考虑农村经济发展,因此部分村庄依托村庄的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开展三产建设,增加农民收入,这是一个值得提倡的内容,但是规划中存在照搬套用的情况,没有考虑到大部分部分村庄并没有足够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不适合做类似的产业,因此规划中存在照搬硬套的情况。

3、规划标准过高,要求过于死板,不能适应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导致建设成本过高,远远超过村庄、村民经济能承受的范围。

农村中的建设多数都没有经过规划,因此建设的随意性比较大,所以村庄建设比较杂乱,很多地方村庄的房屋周边间距较小,不满足规范要求的防火、日照要求。如果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规划,很多房屋将要更新重建,对村民来说这种建设成本是很高的,在没有项目支撑或者政府补助的情况下显然是不现实的。

另外,不同村庄所处的地形、区位、土地情况不同,规划中采用同样的标准显然不合适。比如山区村庄和平原村庄中道路建设问题就有所不同,平原地区道路建设相对容易,村屯主要道路可以采用4.5米至6米宽度;但是山区村庄由于地形、用地条件限制,道路建设难度大,再者,山区村庄人、车都较少,因此在道路建设标准上应该适当降低,能满足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就可以。

4、新农村规划研究重点偏离,目前关注多的是重点村、试点村、旅游村、特色村等等,而真正急需外界关注的自然资源、交通区位条件不好的村庄却没有被关注。此类村庄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等因素导致村庄经济落后,村民生活状况基本还只是处于温饱状态,而村庄建设也是很落后,更是需要完善,如道路疏通硬化、危旧房改造、公共设施配备等等。

5、规划对建设主体是农民自身认识不足,规划方案中存在大拆大建的情况。在普通农村中如果没有项目支撑或者政府资金扶持的情况下,大拆大建是根本不现实的,因此这种大拆大建的规划方案也只能是墙上挂挂,在实际建设中没有任何指导作用,甚至会导致农民产生对新农村规划建设的抵触情绪。

四、广西落后山区新农村规划建设的特点

广西地处我国西南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个多山的地区,耕地资源相对较少,很多村庄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自然资源条件恶劣,经济发展落后。

本人在实际规划工作中接触到大量此类村庄,总结来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地处山区,对外道路建设滞后,对外交通不便。

村屯内好的地都为水田、农保地,村屯建设用地多选在山脚缓坡处,村屯建设用地比较紧张,村屯内房屋建设比较集中,相互间距很小,通风采光比较差,不满足消防要求。

由于建设用地紧张,村屯内房屋建设比较集中,相互间距很小,房前屋后很难建设车辆通行道路。

由于地形坡度较大,加上房屋间距小,村屯内部道路建设困难,多为步行道,很难通行汽车,部分道路只能通行摩托车。

由于外运建材困难,所以村屯内建房多就地取材,多为木构房屋或者土木房屋,特别是土坯房,居住环境不太理想。

除中心村有村委活动室外,其他村屯多数都缺乏公共活动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部分村屯有篮球场(多数兼晒谷场功能)。

村屯经济主要是种植业和林木业,年轻人多外出务工,经济落后,农民收入普遍比较低。

多数村屯缺乏特色资源,无法开展三产、农家旅游等项目,农民收入方式单一,增收困难。

村屯人口增长缓慢、部分甚至减少,村屯面临逐渐衰败的趋势。

综合上述特点可以看出,这类村庄有一个大的共同点,就是经济落后,而经济落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村屯的自然资源条件恶略,交通不便等原因。因此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广西整体的经济发展情况及各个地区村庄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来选择合适的新农村规划建设策略。

五、规划实例分析

广西柳州市融安县浮石镇东江村西村坡屯

东江村西村坡屯地处山区,对外交通为一条3米左右的土石路,村庄内房屋90%都为土房,而且主房多为2层土房,只有几栋近几年建设的砖混房屋,房屋建设比较集中,前后左右间距很小,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很小。村内道路建设严重滞后,除一条对外道路能通车外,村内部道路多为1至2米宽的田间小路或者人行巷道,村庄用地比较紧张,地形条件好的土地都留做基本农田,村屯周边可利用的建设用地不多。经济方面,从村委了解到,村屯主要的经济收入是农业种植和林木业,另外还有外出打工等,整体收入水平偏低,而且近几年人口外迁比较多,本村屯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基本处于停滞状况,很多人常年在外,有经济能力的大多都搬迁往镇区、县城或城市中。

根据东江村西村坡屯这种情况,规划中我们分析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村屯经济落后,规划中的建设标准可适当降低,避免大拆大建。

村屯建设用地紧张,规划应紧凑布局,节约用地。

现状房屋之间间距太小,不足以满足车行道路改造要求,如强制在村庄内部建设车行道路将会有大量的拆迁房屋,在农村拆迁大量房屋不现实,因此在村屯建设车行道路,内部以人行交通为主。

村庄内房屋大部分都为两层土房,但基本满足村民使用要求,规划全部更新难度大,村民经济也难以负担,因此规划中大部分予以保留,村民根据自家经济情况原址更新。

村屯人口增长非常缓慢,因此预留少量新增住宅,

6)在合适位置预留公共设施用地,规划活动室和篮球场,其中篮球场可以兼具晒谷场的功能。

六、总结

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一个让农民受益的好事情、大事情,因此在落实新农村规划建设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建设,而在经济落后地区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更应该考虑区域特点,尊重现状、尊重村民意愿、适度改造,要充分考虑村庄经济能力有限的前提,重点改善交通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对村民生产、生活影响较大的方面。

个人思考——落后地区的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引导、扶持、以及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按目标进行,而这些村庄中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农村,没有太多可用来开发的资源,这些村庄要解决的就是普通的生产、生活上的问题,笔者认为最普通的问题正是根本的问题,也是最大的问题,把这个最根本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我们现在进行的新农村规划才是落实到了实处。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我们能少一点华而不实、不切实际的内容,多一点因地制宜,多一点合理适度,那么我们所做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才是科学的,才是可持续的。

参考文献:

1、《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协调处理的几个关系》,作者:姜长云 张化萍(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第5篇: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范文

全中国有九亿多农民,这个基础的稳固,离不开先进文化的引导,农民需要文化,但农村文化工作的现状有喜有忧。我们基层的几名文化干部对此深有感触,现在就目前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共同提几点意见和看法。

一、目前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几个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农村的一些新问题令人担忧。同志在分析农村出现的新情况时曾特别指出,影响农民切身利益的有三个问题:一是农民负担过重,二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堪忧,三是农村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农村文化工作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1.思想认识不到位,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建设

俗话说的好: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许多地方经济建设搞的相当红火,文化建设却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基层领导重农村经济建设而轻农村文化建设,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时期,理论上虽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许多干部为突出政绩或理解上的偏差使文化建设近乎服从于经济建设,从而间接导致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始终跟不上物质文明建设步伐。在这种特殊的时代氛围之中,文化工作失去原有滋味。

2.文化队伍人数多了,但素质参差不齐

农村文化队伍人数增多了,但真正懂文化、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却很少。造成农村文化人才少的原因很多,一是“门槛不高”,“先天不足”。二是体制不顺,压力不足,专干不专。三是培训不够,后天不足。

3.农村群众文化工作偏离群众的文化需求

许多地方开展的文化活动覆盖面窄,群众参与不普遍。文化工作者使文化活动过度倾向城市化,致使城乡群众文化衔接困难,许多文化活动仅仅满足城市群众,根本不能面向广大农村。连送戏下乡,也只送到镇乡,农村中缺少一个行之有效的文化网络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文化站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无法正常开展活动。有些文化部门和单位不善于运用新手段和新方法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其行为方式过于简单和陈旧,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许多地方“为文化而文化”,只是在年节期间象征性的开展一些活动,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这些活动内容和形式雷同的多,群众参与率低,效果不佳。不能真正满足群众对文化的渴望。

4.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日益增强但后劲不足

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从目前来看,效果是显著的,成绩是喜人的;但从长远来看,后继乏力,后劲不足。有的文化设施有“假、大、空”之嫌,外面看起来很像是那么一回事,颇为雄伟壮观,进去仔细一观察,内部设备陈旧或严重缺乏。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图书馆,由于购书经费得不到保证,致使藏书中过时和陈旧的书超过了警戒线,达到了6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80%。再者,由于图书馆缺少计算机等设备,难以实现图书检索和流通环节的自动化,制约了工作的开展,也远远落后于现在的网络时代,更无法传播先进的文化。

二、发展新时期农村文化的几点建议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和新的变化,如何改变农村文化局面,不断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我们就这一问题提几点看法和建议:

1.思想重视,切实提高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的地位

提高农民生活应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在物质生活总体水平达到小康以后,政府要把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研究群众的文化需要,更加重视农村的群众文化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与支持,毫无疑问是搞好农村文化工作的决定性因素,故此,我们各级的“父母官”,应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先进文化的高度来认识和重视农村文化工作。文化部门应积极主动地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视与支持,认真探索管理农村文化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注意运用各种工作机制和管理手段,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2.贴近群众,让群众想要的文化生根开花结果

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紧扣这一目的,有的放矢地进行;应知道农民朋友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要从他们最关心的地方人手开展文化活动。既要送文艺、影视和图书,又要送时事政策、法律知识、科技信息、实用技术、文明生活、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此外,还要把文化送到最基层的农村,让更多的农民朋友有机会享受文化大餐。让群众想要的文化生根开花结果。

3.理顺管理体制,管好文化队伍,提高现有文化队伍的素质

针对目前乡镇文化站人员编制等存在的具体问题,我们必须及时有效的加以解决。对乡镇文化站要改革用人体制,择优汰劣,持证上岗,量化指标,考核业绩,动态管理。要在政治上关心他们的成长,解决工作编制的问题,并做到专人专用。对民间艺人和“土专家”要制定等级考核办法,定期考核,颁发从业人员证书,对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淘汰。定期对乡镇文化站的专职干部进行业务培训,组织考察参观,取他人之长,切实提高文化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第6篇: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范文

农村新民居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在新民居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各地的推进力度不一样,发展水平也不平衡。从总体上看,村庄治理、民居建设明显滞后于当前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普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经济基础条件的制约。一方面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由于国家新的土地政策和税费政策的实施以及村办企业改制等原因,原来主要依靠土地承包收入、三提五统及企业经营收入为来源的集体收入,现已成了无源之水。集体经济的薄弱严重影响了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很多村成了村级集体经济十分薄弱的“空壳村”,根本没有能力搞村庄整治;另一方面是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近几年,“三农”问题已成为国家发展中的重中之重,国家各级政府也都在想方设法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但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2009年河北省农民人均收入达5150元,但大多数农民仍以农业收入为主,收入渠道单一,家庭纯收入少。当前农村建一所新式住房造价大概十万元,需要耗费一个农民家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积蓄,从农民自身角度看农村建房成本还比较高。因此,在没有政府补贴、贷款等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完全靠农民自己投入,必然会降低建房标准,尤其在一些房屋的附属设施上,能减则减,能省则省,这是造成农村房屋整体标准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从财政投入体制看,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历来不是财政投入的重点。首先是城乡二元结构难以在短期内迅速改变,层层上缴的财政体制使财政投入难以回头向下流向农村;其次是我国的财政收入总额规模一直比较小,财政紧张导致投入主要投向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重大建设项目和重点企业,即使有少量资金流向农村,也主要投入到大中型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目的在于保社会安全,而对让农民直接受益的小型基础设施投入比较少。据调查,河北省有46.3%的村庄村外路面硬化由村民集资修建,而非政府出资。政府财政投入的不足,是造成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人居环境差的直接原因之一。

三、落后思想观念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安于现状的思想。一些年龄较大的农民,由于受到知识结构和传统意识的影响,在思想上对建设新民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目前农民居住的房屋,其设计、结构、质量比以前有了大的改善,所以,满足于现状的思想严重,对搬入新区、住上新房的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二是封建迷信思想。一些农民建房先看风水,选址在哪里、建成什么样都由风水先生决定,这往往与乡村的整体规划相抵触,是造成建房无序混乱的原因之一。三是传统的宅基地私有观念浓厚。许多农民认为,宅基地是私有的,占着了就是自己的,所以千方百计批地建新房,新房建成后不拆旧房,直接造成了“一户多宅”问题;有的农民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有几个儿子便划几处宅基地,许多农户在儿子尚未成家之前,便申请到一处宅基地,而又长期不住,形成空宅空院。另外,许多外迁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把原籍老房视做祖业,长期不肯出售,造成了部分宅基地长期闲置,使得“空心村”问题日益严重,阻碍了村庄拆旧建新规划的实施。

四、新民居工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基础设施落后,人居环境差。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稳定的财政保障和完善的投入机制,大部分村内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不完善,道路、给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性、共享性差。二是结构功能不完善。房屋结构设计不合理。房屋设计没有节约集约的观念,很多空间面积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有的采光、通风等方面存在缺陷;有的过分追求房间高大,给冬季取暖带来困难。三是建造质量差,样式单一。由于种种原因,所建房屋安全保障系数低,防漏、防潮能力较差,质量安全隐患较多,房屋使用寿命较短。有些房屋建造时钢筋水泥配比不达标,新房建成了危房;有些新建住宅的层高过高,开窗过大,普遍采用黏土砖、普通钢木窗等传统建筑材料,房屋保温效果差,造成了能源的极大浪费。另外,绝大多数农村在建筑的外观设计上没有统一要求,建设时不考虑景观风貌、建筑风格、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情,所有建筑单一雷同,造成了 “千村一面”的现象。

对策和建议

一、保持经济高速增长,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放开对农村的束缚,废除歧视政策,完善农村的各项体制。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民退休制度。充分利用农村地理特色和当地特产,建设加工生产产业链,为当地农村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工作岗位和工资收入。在建设农村产业上,结合各地实际,广泛征集人才,收集好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拉动内需,推动经济的增长,从根本上促进新民居建设。

二、加大新民居建设政策方面的宣传。对于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大力宣传,努力实现新民居建设政策内容的全覆盖。让农民认识新民居建设的益处,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和传统意识的影响,提高对建设新民居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搬入新区、住上新房的信心和积极性。

三、熟悉和掌握新民居建设用地政策。详细解读有关新民居建设用地政策的适用范围、新民居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置换的批准权限和程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旧村址复垦、新民居建设市场化运作模式等内容,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用足用好周转用地和资金奖补等政策,推动新民居建设向纵深发展。

四、因地制宜地做好特色民居建设规划。抓好规划设计,坚持规划先行,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好县域村镇空间布局和村庄建设规划,搞好新民居建设方案设计,坚持方便群众生产生活、兼顾眼前和长远的原则,精心选址,科学集中规划,促进地方长远发展。

五、谋划好长远的新民居建设项目。要做到谋划一批、规划一批、储备一批、启动一批、建设一批,使新民居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持续推进。

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发展的一个症结,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道路、给排水、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性,促进新民居工程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优化农村生活环境。

七、尊重民意,因势利导,不搞一刀切。政府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自己做主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建设新民居,群众是主体,必须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在建设模式、建设方式和户型选择上,必须让群众满意,把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抓点带面,循序渐进,利用样板村、样板户、样板房的典型示范作用,让群众看到新民居建设的好处,使新民居建设真正成为群众的迫切要求和自觉行动。

八、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体系。农村居住分散化、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针对当前各地农村普遍存在规划意识淡薄的情况,应建立乡村规划建设管理体系。新民居建设必须控制老村建房,杜绝出现乱占宅基、乱建住房现象。加快新民居建设中心村(社区)建设进度,吸引周边村群众向规划的中心村(社区)聚集。

九、加强质量监督检查。要加强施工监管和项目整合,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搞好技术服务,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有关职能部门应将质量监督检查作为一项应尽义务,加强建筑材料质量监督和其他监督,把特色民居打造成安全、实用、美观的最佳居住环境。

第7篇: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范文

“五一”放假之前,省委举办了全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组织全省各地市、厅局和区县主要领导进行了三天时间的集中学习。钱运录书记、张左己省长、申立国副省长对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分别作了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周同战在会上要求各地市也要举办培训班,将培训范围扩大到乡村干部。这次全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训班,就是按照省委要求举办的,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总理和钱运录书记、张左己省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理解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任务,抓好落实,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下面,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训班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按照市委常委会讨论意见,就如何扎实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我讲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和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发展和升华,集中代表了亿万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一定要正确理解和深刻领会。

第一,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战略决策的一项政治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把农业作为安天下的大事和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对做好“三农”工作发表过许多重要和深刻的论述,并亲自调查研究,亲自主持制定方针政策,促进了农业的稳步发展,解决了几亿直到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曾先后下发了8个旨在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证了国家粮食安全。尽管如此,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三农”问题连续多年都是“两会”代表反映最集中的热点。为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之所以说是时代命题,是因为这次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全新的内涵。我们很多同志都知道,单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句话来讲,并不是新话题。我国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曾提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开放以来,1984年中央1号文件、1987年中央5号文件和1991年中央21号文件都出现过这一提法。但同一提法在内涵上却有着质的区别。过去几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措施,基本上都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松绑和减负,而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农村难以得到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辐射带动,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因而城乡差距、工农差别仍在逐步拉大。这次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时代背景上看,是在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总体上已经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这样的新形势下提出的,发展起点更高;从发展思路上看,更注重于科学发展、统筹发展,跳出了“就三农抓三农”的传统定势,指导方针更明确;从国家政策上来看,提出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更注重加大国家投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扶持力度更大;从工作目标上看,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涵盖面更全。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全面把握,自觉地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上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切实增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关于发展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人类发展理论的认识和深化,是指导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总纲。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发展的目的。农民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不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解决好农民问题,丢掉了人口中的大多数,既使全国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力再高,也不能算是以人为本。我市目前有33万农村人口,接近全市人口的40%,但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经济总量的10%左右,农业经济严重落后,这不能算是全面发展。近几年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历史欠账逐年得到解决,城市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农村吃水、行路、住房、就学、就医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民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仍然存在,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远远没有达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协调发展。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频发,水土保持工程严重不足,土壤地力逐年减弱,这样的状况不尽快改变,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涵盖了“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能够有针对性地解决农业和农村存在的上述问题。所以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的具体举措。

第三,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在“十一五”期间建设龙江强市,也必须以构建和谐为重要保证。目前从全国和全省来看,工农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巨大差别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这在总书记和省委书记钱运录的讲话中已经做了很好的阐述,我们这里仅从我市来做一下比较分析。一是从居民收入方面来看:2005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34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354.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绝对额接近4000元钱,收入比为2.1:1。如果再把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城乡收入差距还将进一步扩大。目前统计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没有涵盖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种实物补贴,比如城镇居民很多享受公费医疗,而农村居民刚刚开始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城镇居民享受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而农村社会保障还没有全面启动。二是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多年以来农业综合投入少,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水平较低,基本还是靠天吃饭,与二、三产业比较,农业效益偏低,依然是弱势产业。三是从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方面来看:农村基础设施投入过少,有的村多年基础设施投入为零,公共财政和公益服务很少覆盖到乡镇,几乎没有延伸到村。同时,农村在征地、环境污染、土地承包等方面存在的矛盾也比较多。推进新农村建设,能够尽快缩小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存在的这些差别,有效解决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各种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第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关键。按照我市“十一五”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个规划纲要,到2010年和202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要分别达到4950元和10000元,而目前只有3354.5元。要实现这个目标,从2006年到2010年,需要保持年均8.1%的增长速度,从2010年到2020年,需要保持年均7.3%的增长速度,实现这个增长速度压力相当大,加上目前全市仍有1.5万农村贫困人口,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没有特殊的政策扶持,没有可靠的产业支撑,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难度很大。所以说,我市与全国、全省一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包括了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又包括加强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更重要的是国家实行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这必将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为我市整体提前迈进小康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第五,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前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十一五”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期,可以说是千年一遇。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含金量极高的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不仅取消了几千年不变的“皇粮国税”,还对农民种粮、购买良种和农机具实行补贴;不仅要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还要为困难家庭子女提供免费教科书和提供寄宿生生活补助;不仅要加大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投入,还要提高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补贴标准;不仅今年财政资金要做到“三个高于”和“三个增加”(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而且今后还要做到“三个主要用于农村”(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的支农资金达到3397亿元,增长14.2%,占全部支出增量的五分之一,如果加上用于农村合作医疗、职业教育等方面的配套支出,中央财政支农资金将突破4000亿元。二是省里也将相应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2006年,全省安排农业方面资金达44.9亿元,比上年增加12.5亿元,增长幅度为38.6%,而且今后财政专项支出还将重点向“三农”方面倾斜。三是我市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一定的独特优势。近几年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在全省经济综合实力位次快速前移,加上我市与其他农业大市比,工业比重大,农业人口少,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相对较强。面对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必须全力抓好新农村建设,否则就是对的发展不负责,就是对全市33万农民不负责。

二、准确把握和牢牢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既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也不能只说不做、年复一年,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按照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既要注重抓好当前工作,突出解决好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难问题,又要积极谋划好新农村建设的中长期工作,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按照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我市新农村建设的近期目标(今年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完成全市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工作;试点工作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河、大四站两个试点镇和25个试点村经济发展要有新起色,农民收入增幅要有新提高,试点村基本完成通村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一批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项目,村容村貌有明显改观;全市“五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村党支部分别达到85%和70%以上,20%以上的村进入省级或市级文明村行列。

中长期目标是:农村生产力有较大发展,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6.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8%;农业结构趋于合理,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2.8%以上,在全省率先实现“主辅换位”,50%的乡镇实现一乡一业、30%的村实现一村一品的格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形成规模和优势品牌;农业产业化经营达到新水平;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全市所有乡镇和55%以上的行政村通四级水泥路面,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饮水安全,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80%以上,村村通电,广播电视和通讯网络全覆盖;基本消除畜禽粪便、生活垃圾及污水对农村环境造成的污染,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由7年提高到8.5年,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明显提高;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网络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5%以上,农民就医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基本健全;农村基层民主和精神文明建设达到新水平,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展农村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二十字”总要求的首要任务。各地都要结合自身实际,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把致富产业和项目落实到每个乡镇、村屯和农户,保证每户农民都有一项致富产业和项目。一是要提高种植业标准化水平。由于我们的耕地有限,要想在种植业上增加收入,必须提高种植水平和单产效益。现在我市的种植业离标准化还很远,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搞过农业的人都知道,秋整地是农业标准化基础的基础,其中的好处大家也都清楚,可现在很多农户秋天连秸秆都不割,更谈不上秋整地了。种植业标准化上不来,在土地上的收益就上不来,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几户农民地挨地、垄挨垄,种植相同的品种,但产量相差的却很大。就拿烤烟来说,种的好的一垧地能产4500斤,种的不好的只能产3000斤,按照去年的价格效益相差6000元。这就是种植水平的差异。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标准化种植,推广优质专用新品种,严格农时标准,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通过发展农机合作社,尽快扩大深松、深翻整地面积,不断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要继续扩大绿色无公害棚室蔬菜和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棚室蔬菜是土地产出效益最高也最稳定的一个产业,特别是新兴和桃山两个区,耕地面积小,又有近郊优势,要尽快退出大田作物生产,把仅有的土地全部发展棚室蔬菜和经济作物。当前,要集中抓好春耕生产,抓住晴好天气,加快播种进度,力争一次播种保全苗,为今年农业丰产、农民增收打好基础。二是要加快主辅换位步伐。目前我市大部分乡村都没有工业企业,要想再搞工业企业也很难,发展畜牧业是当前农民增收最稳定的增长点。区县和部门要用好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猪、鸡、肉牛等主导品种,扶持母畜群、龙头企业基地和养殖示范场、专业小区建设,扩大我市养殖群体和生产规模。当前要认真研究解决生猪价格下跌造成的负面影响,利用好省政府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重点保护好大型种猪场和养殖大户,努力把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要加快畜牧服务体系建设,市和区县财政要安排一定资金,对乡村畜牧兽医人员进行有计划的培训,提高监测、诊断和防治水平。加强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密切关注候鸟回归,坚决防控禽流感等重大疫病的发生,确保我市畜牧业安全健康发展。三是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只有龙头企业发展起来了,农产品才有稳定的销路和可靠的效益,所以说,支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民增收,就是支持新农村建设。我市目前除龙湘烟叶等几户企业外,龙头企业总的来说规模不大,对全市农业经济特别是农民增收拉动力还不强。要加大龙头企业的引进和扶持力度,对新引进投资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市和区县财政要在项目用地、税收和建设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力争今年新引进1—2户投资规模在亿元以上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要加大对龙湘烟叶、大森林肉鸡、勃利兰裕生猪等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搞好基地建设和产销衔接,尽快发挥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四是要加快劳务经济发展。劳务经济是农民收入最重要的新增长点,要作为一个产业来抓,突出抓好技能培训、用工对接和权益保障三项工作。农民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非农产业就业技能,才能成功转移,顺利就业,稳定增收。要整合市、区县和乡镇的教育资源,对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有计划、有重点地搞好培训,使农村45岁以下青壮年农民都具有一项非农产业技能。区县政府和各级劳动部门要与劳务输入地有关部门搞好对接,组织好成批次的输出,并搞好农民工维权工作。五是要大力发展非农经济。要依托各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降低农业经济比重,减少纯农业人口。农畜产品丰富的乡镇,要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加工业;生态环境好的地区,要加快发展旅游业;靠近城区的乡镇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小城镇,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走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第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所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投资要以争取国家和省投资金为主,市和区县财政按比例匹配,各帮建部门适度支持,受益农户按规定出资出劳。一要高标准做好乡村建设规划。目前我市的乡镇和村庄建设多为自然形成,公共设施、道路、住房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私接乱建现象比较严重。建设、规划部门作为新农村规划的牵头部门,要参照外地经验,结合各地实际,抓紧做出我市小城镇和农村建设规划,细化农村道路、供水、住房等建设标准和实施计划,并设计出一批样板镇、样板村、样板房供农民选择。市和区县财政要列出一定资金支持规划设计。规划设计要体现经济实用的原则,方案要广泛征求农民群众意见,使规划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可操作性。二要加快农村道路建设。“十一五”期间国家将要实施“五年千亿元建设工程”,全国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95%的乡镇和80%的建制村通沥青路或水泥路。目前我市17个乡镇中还有4个不通沥青或水泥路,220个行政村中还有51个不通沙石路,农村道路建设的任务还很重,必须抓住国家加大农村道路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资金,多立一些项目。今年全市要建设通村公路47条、234公里,总投资8260万元。目前,大部分已经开工建设,交通部门和区县要严把工程质量关,保证资金及时到位,确保入冬前投入使用。做好已建成公路的管护工作,保证道路完好。三要加快农村饮水工程建设。水务部门要深入全市缺水乡村调研,拿出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的方案和时间表,积极到省水利厅做工作,争取两到三年全部解决村屯饮水安全问题。要加强水源环境治理,禁止在村庄饮用水源地建厕所、畜禽圈、排放污水及堆放垃圾和其他废弃物,保证农村饮用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四要加快农村住房建设。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住房建设是衡量小康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农民解决温饱后对提高生活质量最重要的要求。要抓紧启动“康居工程”,认真落实“两免一贷一补”政策(即免费提供住宅设计图纸、免收各种规费,发放住房贷款,有条件的地方给予适当补助),在试点乡镇和村开展住宅建设试点,引导农民建设新型住宅。区县和乡镇政府要支持新型住宅建设,给予建房户减免相关费用,有条件的村可像茄子河前山村那样,尽可能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选址、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并提供一定的补贴。五要加强村容村貌和环境整治。要在全市农村开展“三清三改”活动,即清垃圾、清污泥、清粪便,改灶、改厕、改圈,做到垃圾、粪便集中存放,污水通过明渠、暗沟排放,厕所符合卫生要求。大力实施村屯四旁绿化和庭院美化,在有条件的村屯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太阳能等农村自备的清洁能源。要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管理村庄的积极性,倡导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村民委员会应当作为环境卫生管理的主体,明确环境卫生责任区,明确责任人,使管理和建设村屯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六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通过对上争取、市和区县分级投入、组织农民出工出劳、引进社会资本等办法,逐步改变我市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要全力争取桃山水库二期工程开工,加快勃利九龙水库建设速度,积极争取四新、互助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资金。加快实施互助、吉兴河、岚棒河等小流域治理,积极改造中低产田,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七要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积极争取退耕还林和两荒造林指标,区县政府也要安排一定资金补贴树苗款,对宏伟等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地区实施综合生态环境治理,逐步减少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加强草原和湿地保护,推行草食动物舍饲,大幅度削减畜禽粪便污染源,保护好农村的生态环境。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少、基础差、欠账多是城乡差别的一个重要方面。今后市和区(县)财政要调整公共财政投入方向,严格执行将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社会事业的投入主要向农村倾斜,对上争取的项目主要向农村摆放。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明年起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免除杂费,特困生免除书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加大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镇学校“新三室”建设,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争取在三年内消灭农村中小学危房。大力开展“城镇支援农村、强校支援弱校”工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农村教师到城市挂职,优化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要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近几年国家对农村卫生事业投入逐年增多,包括乡镇卫生院、农村改厕和村级公立卫生所建设等。卫生部门要抓住这个机会,积极争取资金,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区县、乡镇、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现在市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已经全部改造完毕,今年要进一步完善医疗常规设备配置,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勃利县要抓紧对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进行改造,争取今年全部完成。抓好村级公立卫生所建设工作,今年所有村必须建立一所公立卫生所。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支持乡村医生到市、县医院进修和培训,财政要给予补助学费和旅差费。鼓励城镇医疗机构和人员对口支援农村,优秀医生轮流到农村坐班,缓解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扩大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范围,争取尽快全部纳入试点,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继续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三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有条件的乡镇和村要建设一些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但建设和经营要尽可能走市场化运作之路,不要成为村集体和农民的包袱。要继续搞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作,争取在2008年前消灭死角。四要逐年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引导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提高参险率。在搞好茄子河区试点的基础上,扩大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尽快实现农村特困户救助向低保制度转轨。高度重视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抓紧筹建市县社会福利救助服务中心和鳏寡孤独、无劳动能力人员集中供养场所,争取尽快实现集中供养。

第四,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农村体制和机制创新,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和体制保障。一要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改变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政府无所作为的局面,充分调动乡镇干部的积极性,增强乡镇干部抓发展的能力,切实把乡镇工作重点转移到对农户和各类经济主体进行示范引导、提供政策服务、维护合法权益和优化发展环境上来,组织和带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继续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严格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决不允许截留、挪用。二要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改革。没有土地的规模经营,就没有效益的最大化。区县和乡镇政府要积极探索和推动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制定促进土地流转的支持政策,保护好承包人和被承包人的合法权益,支持产粮大村和外出打工集中的乡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势的规模经营,使土地向种田大户集中,让多数农民离开土地,实现“双赢”。三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大力清收不良贷款,改善资产运行质量,加快组建统一法人社和农村合作银行,保证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资金需要。抓住邮政储蓄制度改革的机遇,用市场化手段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

第五,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这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无论全国、全省还是我市的实践都证明,凡是搞得好的村屯,一定有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和一个好的带头人;反之,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无所作为的,无论自然条件多么好,农村经济也发展不起来。所以,我们要结合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重点培养一批像华西村吴仁宝、兴十四村付华廷和我市前山村刘东良这样的好带头人,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心骨。要深入实施“双培”工程,组织农村基层干部到发达地区考察学习,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二要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发挥村民委员会在村级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主体作用。认真落实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全面实施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让广大农民群众选择自己信得过的领头人,把那些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群众信得过、致富有本事的人选进村委会班子。三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八荣八耻”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农村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开展和谐乡村、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塑造农村新风貌。全面开展农村普法活动,增强农民法制观念,依法表达诉求和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全面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加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农民。

三、引导农村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几个关键性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主要任务,准确把握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才能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目前,我市农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普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如不及时纠正,就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思想障碍。

第一,要摆正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和农民主体的关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也需要社会各届的帮助,更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政府是主导,社会各界要参与。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是依据乡村实际,搞好科学规划;组织有效财力,加大投入力度;突出工作重点,搞好分类指导。社会各界参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辅助力量。要鼓励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广泛开展帮扶帮建,加大人才、智力资源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农村发展的合力。广大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和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仅有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是远远不够的,农民群众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正像左己省长讲的那样,单靠送送不成新农村,光靠等也等不来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动员和组织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

要引导农民正确认识自身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最近通过深入农村调研和对接我们发现,部分农村干部和农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差。有的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是政府部门的事;甚至简单地把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政府给农民建设一个新的村庄,农民搬进去新农村就建成了;还有的单纯地在等上级和帮扶部门给钱给物,向帮扶部门提出了不切实际的要钱要物数目。这些认识上的偏差说明我们的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农村干部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解还不全面、不准确。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只把宣传教育停留在干部层面上,而应把广大农民作为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使农民知道为什么要建设新农村,新农村都要建什么,怎么建设新农村,以谁为主建设新农村,知道新农村建设政府做什么,帮建部门帮什么,农民自己干什么,从而引导农民主动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调动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二,要妥善处理好积极推动与尊重农民意愿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组织推动,但在推进过程中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包办代替,不能搞行政命令,这是中央和省委重点强调的原则和基本要求。我们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为农民谋福址,所以一定要以农民满意为出发点,充分考虑到广大农民的承受能力,防止急于求成。改变农村落后面貌决不是朝夕之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要考虑到农村的发展现状,正确处理好阶段性任务和长远目标的关系,不能下不切合实际的指标,房屋建设不能大拆大建搞一刀切,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更要防止因新农村建设变相增加乡村债务和农民负担。要根据各乡村基础条件和经济实力,制定符合实际和农民意愿的发展目标,绝不能互相攀比,强求一律。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广泛参与的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机制,新农村建设项目要经农民民主讨论,特别是资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都要有群众参与,吸收农民代表参与建设项目的质量监督和工程验收,并按要求公开村财务开支、征用土地审批、计划生育指标、救灾救济款物发放、宅基地审批等重大村务事项,不断扩大民主监督范围,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建设新农村、管理新农村的主人。

第三,要统筹兼顾先行试点和全面推进的关系。今年是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之年,我市被列为试点的有两个乡镇和25个村,抓好这些乡村的试点工作十分重要。因为只有抓好试点才能让广大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农民才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才能让非试点乡村看到希望,调动起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也只有抓好试点才能为全面搞好新农村建设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但试点毕竟是一小部分,我市共有220个村,试点不到12%,所以不能只把精力都放在试点上而放松整体推进。省委书记钱运录同志和副省长申立国同志都要求,“不能把国家和省市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源都集中到试点乡村”。我们要在搞好试点的同时,兼顾到全面,切忌出现重试点轻全局的倾向。如果那样,大多数群众不能受益,反而会增加农民的不满情绪,群众就会认为我们的新农村建设是在搞“样板工程”和“政绩工程”,认为我们在“做秀”,在搞形式主义,就会影响农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信心和积极性。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资金投入、项目安排、精力投放等各个方面,都做到统筹兼顾,点面结合,确保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第四,要正确把握好新农村硬件建设和提高农民素质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固然要突出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这是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受益快的东西,应该高度重视。但新农村建设绝不仅仅是这些,培育新型农民也是其中一项关系长远的重要任务,没有新型农民就不会有真正的新农村。这就要求我们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努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不断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注重培训的适用性和针对性,突出农业适用技术、外出打工技能和创业培训,提高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要教育和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逐步形成健康文明的农村新风貌。

四、全力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新形势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刚刚起步,没有现成的做法可以遵循。为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中央和省都要求先行试点、逐步推开。根据省里要求,我市确定了两个试点乡镇,按照好、中、差三个类型选择了25个村作为试点。新农村建设能否尽快收到明显成效,让广大农民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今年关键看试点工作。所以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切实抓好试点工作。

第一,全面落实各层面的试点方案和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尽快见到实效。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市、区(县)、乡、村都根据各自实际制定了工作方案和各种规划,各帮建部门积极深入试点乡村对接,各尽所能地帮助研究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为试点村谋划了一些项目,工作起步态势很好。现在最重要的是要全面行动起来,按照方案分工,明确各级包保领导干什么,帮建单位干什么,乡村和农民群众干什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地开展工作,尽快组织实施试点方案,抓紧落实试点乡村今年的建设项目。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定期召开新农村建设联席会,掌握试点工作进展情况,解决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经常深入试点乡村了解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保证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各区县党委、政府要把试点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主要领导亲自抓,并明确具体领导抓包保,保证有县级领导经常驻乡、驻村抓试点推进。各帮建部门要明确主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尽快把对接的任务落实下来,能出钱的出钱,能出物的出物,能帮助做项目的抓紧做前期,能帮助争取资金的带领乡村跑省争取,力求尽快见到实效。帮建部门要克服困难,说到做到,防止出现“对接容易、落实难”问题,不能一涉及到实际问题就推拖,迟迟看不到实质动作。试点乡村要把组织农民投资投劳作为工作重点,组织动员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试点项目建设。

第二,加强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资金管理,集中财力办大事。新农村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和省支农专项资金、市和区县支农专项资金、帮建部门资助、受益群众出资五个渠道。要注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是捆绑使用支农资金。申立国副省长在全省建设新农村培训班上指出:“各地要加大有关专项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必要资金用于试点,办好大事”。我们也要对各类涉农资金和项目统筹安排、集约投放,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把农业、水利、交通、能源等专项资金整合起来,在不改变项目资金使用基本用途和管理渠道的前提下,相对集中捆绑使用,集中财力做成一些项目。二是严格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各级财政要制定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分级设立专户,实行专户存储,单独建帐,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合理规范使用。各级财政、发改委、监察、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对项目建设资金使用和管理情况的监督检查,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国家、省、市专项补助资金中提取咨询、审查、管理、监督等费用,不得截留、挤占和挪用建设资金,发现问题要坚决依法查处。三是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的民主监督。试点村要发挥村民理财小组作用,全程参与项目建设,按照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的要求,把项目建设所花的每一笔钱、办的每一件事定期向群众公示,保证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第三,及时总结试点经验,为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路子。搞试点就是要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变化和实惠,让其他乡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并探索出行之有效的经验,以便在全市推广。因此,我们在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工作中,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善于发现并推广来自农民的创意和经验。各级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和有关部门要经常深入到试点村,准确掌握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就如何在基础不同的村搞好新农村建设;如何搞好宣传发动,调动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如何建立有效的组织推进机制;如何发挥帮建部门作用;如何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事难议、议难成、成难行”问题;如何提高农民基本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如何发展农村经济等开展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问题,总结探索出不同类型新农村建设典型经验,为我市全面建设新农村提供示范。

五、切实加强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

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保证”。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不断加强组织领导。

第一,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组织和有效的推进机制。我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建立了市、区县和乡镇三级领导推进体系。要按照方案分工,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努力形成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主管部门牵头负责、各涉农部门专项推进、各单位齐抓共建、全社会大力支持的新农村建设组织领导格局。有包保任务的市级领导要经常深入区县和乡村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及时帮助协调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各区县党委政府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中心工作摆上日程,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并明确一名副职主要抓新农村建设工作,保证用三分之一以上时间坐在乡镇和村屯,把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各项工作任务细化为具体项目,逐项落实到位。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新农村建设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的职责,用主要精力抓新农村建设,保证方案的推进落实。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督查考核,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通报进展情况,组织、人事部门要将新农村建设列为各级各部门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年底实行严格考核,并将考评结果作为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对在新农村建设中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进展缓慢、没有完成任务的给予通报批评。

第二,要强化宣传教育和干部培训,营造浓厚的氛围。今天会上印发了中央和省领导有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讲话材料,并以市委、市政府文件下发了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施方案、工作要点和领导机构,目的就是要大家全面准确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尽快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上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今年各级各类干部培训和宣传工作的重点。新闻媒体要开辟专栏和专题讲座,不间断地搞好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让新农村建设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要突出加大各种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重点宣传搞得好的村、帮扶工作做得好的帮建单位、组织领导作用发挥好的区县和乡镇,发挥典型引路作用。

第8篇: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范文

一、基本情况

村位于石花镇西部,紧邻石花镇,全村有3个村民小组,372户,1280人。现有土地8534亩,其中旱地面积1071亩,水田面积506亩,山地面积5434亩,水面面积40亩,其它土地面积229亩(菜园、宅基地等)。村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和劳务输出,年度村民人均收入4100余元,比上年度增加300元。村集体经济相当薄弱,仅有一个砖窑厂和一个养殖场,每年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砖窑厂和养殖场承包款,约2.5万余元。为了改变这一落后状况,副局长周杰同志带领工作队人员坚持每月到驻点村住一周进行调研,书写调研报告2篇,与村两委干部共同研究新农村建设规划,具体参与项目建设,一年来走访农户372户,为群众排忧解难26件,培养发展新党员1人,提供有效工作信息7条,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17人次,办高效农业示范园面积200亩,帮助改善基础设施2项,修建农田水利设施3处,修建石子路面3公里,建文化活动场所1个,修水井20口,建沼气池4个,解决饮水困难179户,筹集资金8万余元,对村委会办公楼进行了改造。促进了驻点村新农村建设上新台阶。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领导,发挥工作队主导作用。年初,市司法局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局长黄秀强同志担任组长,明确副局长周杰同志担任工作队队长主抓该项工作,在局里挑选了两名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工作队成员,为我局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保障。工作队和村里4名村干部分包到村民小组,对主要工作明确到人。黄秀强局长先后6次深入村进行调研和指导,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召开新农村建设专题会议,现场办公。并召开村组干部座谈会,局、村共同出谋划策,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帮村干部解除后顾之忧,树立信心。同时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在外墙粉刷、地面硬化、环境整治、村办公楼改造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使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迅速扎实推进。

二是加大宣传,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新农村建设需要举全体村民的力量,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要号召村民自己动手,建设家园,如果没有村民的积极性,那么各项工作将难以开展。因此,我们坚持把宣传发动、调动村民参与建设的积极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组织工作队员和村干部深入各村民小组,利用村民大会、村干部会议等有利时机,灵活采取召开动员会议,发放宣传单,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不断营造人人动手,户户整治,组组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从而统一全村干部群众的思想,形成工作合力。

三是典型引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农民群众的思想通了,但在“怎样建”的问题上,其态度往往还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为了让村民有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照着学的榜样,我局工作队考虑到户与户之间的情况不同,指导村两委先发展一批示范户,通过示范引路顺利推进整个工作,以筛选出来的农户为突破点,进行了重点建设,比如我们协调市水利局、林业局等有关单位对村里的水产、畜牧、苗圃示范户进行技术指导,组织他们观看外地的成功经验录像片,发展成示范户,以此来带动全村农户参与学习乃至主动落实各项建设任务。同时,我们还积极组织农民代表、村干部到镇内和县内的示范村参观学习,一方面让其切身感受示范村的巨大变化,一方面把示范户建设的经验做法一五一十地教给农民。

四是加大帮扶,推动新农村建设早出成效。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市司法局党组主动念好“服务经”。一方面,结合我们工作的职能,积极开展了“送法进村”及走进农家、走下田坝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一年来共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展出宣传图片20幅,张贴宣传标语25条,悬挂宣传横幅3条,向村文化活动中心赠送法律书籍100余册,为村农民上法制课1次,全村受教育人数达1200余人次。另一方面从资金上予以支持,我们在局金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2万元对村办公楼进行了改造,拿出1.5万元为村委会购置了办公桌椅。此外,还积极与市有关部门协调,争取资金1万元用于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动了村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步伐。

三、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

经过一年的努力,村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我们感到,该村目前的现状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突出的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村集体经济薄弱。建设新农村,村集体经济是基础。村基本上属于农业村,由于受土地资源(山多耕地少)、土质结构(严重碱性土壤)的制约,村集体经济较薄弱。据调查,该村每年的集体经济收入仅为2.5万余元。除一个砖窑厂和一个养殖场承包给个人外,几乎谈不上有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村级经济,建设新农村就失去了一个重要支撑。

(二)基础设施落后。由于集体经济差、底子薄,村内公益事业几乎没有,尽管这几年时有一些投入,但村内主干道至今仍有5公里没有硬化,村委会办公楼改造后,上级要求的党员、治安、计划生育、民兵等阵地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第9篇:对新农村建设的几点看法范文

这次对全县新任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培训,是在全县上下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际,进一步深入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执政能力的一次重要培训,也是在党支部换届之后,帮助支部书记尽快进入角色的一次动员鼓劲会。今天是首期培训班开学的第一天,我代表县委向新当选的农村党支部书记们表示热烈祝贺!同时也向为这次培训准备工作做出辛勤努力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本次培训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必须正确认识这次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对新任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培训,是全县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农村党支部换届选举工作之后对党支部书记的一个必修课。对此,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认识这次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做出了重大部署,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纲领,而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团结带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斗堡垒,其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关系着党在农村执政地位的巩固。所以我们必须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提高农村干部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决定》的第九部分第四点专门就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就是要通过培训,使大家思想和认识集中到贯彻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上来,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

其次是面对新形势建设一支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内在需要。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高要求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要靠素质高、作风实的干部队伍去完成。农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干部的领头雁,直接面对群众,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基层的具体组织者、宣传者和直接实施者。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组织保证。参加这期培训班的干部都是经过“两推一选”或“两推直选”的民主程序,光荣的走上支部书记岗位的,可以肯定地说,你们既肩负着群众的信任和重托,又担当着组织赋予你们的重任,肩上的担子也很重。你们身处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不能否认,农村情况复杂、工作难度大,大家的工作很辛苦,应该充分肯定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状况是好的,如果没有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辛勤工作,就没有*的发展和稳定。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我们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农村干部的素质同先进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如果不加强学习,停留于现在的水平,与建设小康目标的差距就越来越大。就整体情况说,有一部分农村干部的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陈旧、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不强,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匮乏,尤其是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不高,能力不强。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情况更加复杂,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领导能力要求更高,更需要通过教育培训的形式,提高素质,增长才干,缩小差距,迎头而上。同志们一定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务必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看待学习;务必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有所作为,让组织和人民群众满意的农村党支部书记。

第三,是推进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需要。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大举措,从已开展的第一批和正在开展的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看,成效是显著的。确实达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明年春季第三批教育活动将要在村级党员中开展,而农村党员人数占全县党员总数的80%左右,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能否扎实有效地开展,决定着全县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败,因此,通过培训,使我们的支部书记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加强班子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强化党员的教育管理,努力做好先进性教育活动前期准备工作,同时要以身作则,切实以自己的言行,当好领头雁,给群众做表率,让党员群众从你们身上看到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用行动带动党员干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第三批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群众基础。

第四,是实现农村小康目标的需要和保证。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一项既伟大又艰巨的任务,也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全面小康的重点和难点是农村、农民,没有农村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也就没有全国的小康,也就不是全面的小康。同时,农村、农民的富裕程度、小康水平,对城市、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很大,从一定意义上说,起着决定的作用。从我们*的实际来讲,农村的经济发展的产业化程度不高,广大党员干部自己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是很强,农村还存在许多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和谐因素,这些状况直接影响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建设小康步伐,加强对农村党支部书记的教育培训,造就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村干部队伍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

二、突出重点,树立四个意识

这次学习培训时间紧,不可能面面俱到,希望我们的支部书记要以这次培训为契机,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把深入学习、提高领导艺术贯穿于今后工作的始终。

一是市场经济意识。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党支部书记作为党组织最基层的领导干部,必须顺应时展的要求,尽快走出小农经济、计划经济等传统思想的束缚,克服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落后意识,加强市场经济知识学习,牢固树立市场经济意识,用市场经济的眼光谋化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指导上,都要适应市场需求,遵循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在发展经济中要学会跑市场、看行情、讲效益。要十分重视对村两委会干部及广大群众进行市场经济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引导其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当地的资源优势,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用市场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实现小康。

二是科技意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越来越被我们所认识,被我们所接受,随着农业科技在农村的广泛应用,其作用也越来越明显,科学种田、科学生产、科学管理,一切都离不开科学,就是在家庭中也无处不存在科技知识的影响。近几年来,我们在农村党建工作中开展的“双示范”活动,就是用科技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鲜活例子,广大党员干部在这项活动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现在农村确实还很缺科技人才,农村乡土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还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农民的科技意识还不是很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农业科技的应用已成为制约我县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这也是摆在我们基层组织面前的一个新的问题。这需要我们的支部书记,在开展组织生活中,用丰富多样的形式来宣传、教育党员干部养成学科技、用科技的良好习惯,要通过加强对村干部进行科技知识的教育培训和对以往成功的做法进行认真总结,积极探索,进一步拓宽农业科技知识培训的渠道,确实达到树立村干部加强科技知识学习的意识,从而带动全村群众学科技、用科技的热潮。

三是法律意识。十六大提出要依法办事,依法执政,首先要求我们的村干部要有法律意识,知法、懂法、守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依法办事,依法执政。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以及新闻、舆论、网络媒体传播信息渠道的畅通,农民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学会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果用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方法来处理问题,是绝对不管用的,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做知法、懂法、守法的模范。以前也出现过我们的村干部违了法、当了被告还不知道。依法执政对村干部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村干部直接面对群众、面对矛盾,如果没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工作就会十分被动。这就要求党支部书记不仅自己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增强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要教育两委会干部和广大党员,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法律意识,把学法、用法、守法贯穿于农村工作的全过程,这也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内在要求和具体实践。

四是党要“管党”意识。党要管党,在农村尤为重要。“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农民看党的形象,就是看所在村的党支部,尤其是党支部书记及其领导下的村干部,党的形象体现在党支部的工作上,体现在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上。我们通过学习必须强化农村党员干部的“管党”意识,自觉加强支部建设,加强村党支部书记“班长”意识,加强班子建设,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要注重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使农村党员干部的先进性让农民群众看得到、感觉得到。同时要重视发展党员和对村级后备干部的培养工作,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优化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的结构,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明确目标,确保在五个方面取得实效

这次学习培训的目标是:让新任党支部书记受到教育,素质得到提高,工作干劲得到增强,使农村经济得到更好更快地发展。人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你们要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以扎实务实的工作作风干好各项工作,永远取得信赖,赢得支持,必须努力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实效:

1、强班子,理顺“两委”关系,在改进村干部作风和提高村级组织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上收到实效。通过学习培训,要解决好部分村“两委”班子存在的关系不协调,凝聚力不强的问题。通过明确职责,完善制度,规范决策程序,形成工作上的合力。大力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提高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改进作风建设,解决“一言堂”、“家长制”、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强迫命令、办事不公、作风不实等问题,不断增强民主意识、法制意识和宗旨意识。教育干部学会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的方法开展工作,用政策的、经济的、法律的手段正确处理和解决矛盾。尊重群众的意愿和首创精神,真正使村级班子成为党员拥护、群众信任、作风过硬、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堡垒。

2、带队伍,抓教育管理,在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上收到实效。通过学习,要在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党员学习培训计划上下功夫,强化对党员的政治理论和科技知识教育,动员和组织有能力的党员积极指导和帮助农民发展生产,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努力树立和培养一批观念新、作风正、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党员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要坚持以党建带团建的原则,切实加强党的后备力量的培养和教育,不断加大青年农民、特别是30岁以下农民党员的发展力度,改善党员队伍结构、增强生机和活力。

3、理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上收到实效。在学习后,要在查找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深入研究各村经济结构的突出矛盾和农民增收缓慢的深层次原因上取得提高,总结问题,深刻反思,找准症结,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选准突破口,明确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地研究确定一条符合村情、民情的经济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4、树正气,维护社会稳定,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上收到实效。学习培训后,要在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新村活动,破除封建迷信,移风易俗,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开展进步、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上取得实效。对村务公开的时间、内容、程序、方式等进行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重点解决好财务不清,管理混乱,乱收费,乱摊派,增加农民负担等一些群众关注的难点、热点问题,充分发挥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作用,实现民主管理,增强工作透明度,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依法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坚决取缔各种。坚决制止宗族、宗教势力干扰或操纵村务。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严厉打击危害社会治安的刑事犯罪和危害一方、扰乱乡邻的地痞、村霸等各种流氓恶势力,弘扬正气,预防犯罪,消除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5、建制度,规范工作机制,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上收到实效。通过学习,要认真总结近几年以来的工作经验,按照“争星升级创五好”活动和“创建综合示范先进村党组织”活动的要求,总结工作,查遗补漏,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努力做到“两委会”班子一体化,重大决策民主化,村级工作程序化,各项措施制度化。通过建立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使村级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

是否真正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各项工作中去,是衡量学习成效的重要标志。只有真正学懂,才能真心实践;也只有真心实践了,才表明确实真正学懂了。

我们这次办班,还有几个特点:一是意义大。前面我已经说过,举办这个班是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实际行动;是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素质的有效途径,意义非常深远。二是时间紧。村党支部换届刚结束,第六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又要安排部署,同志们要在总结过去的经验的基础上,在做好村民委员换届选举准备工作的同时,安排好村上的其他工作,努力做到村级班子“换而不乱、换而不散”,希望同志们珍惜这次难得的培训机会,力求能较多地了解一些基本理论和实用知识。三是内容丰富。我们安排大家在课堂学习理论知识,重点从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如何当好农村支部书记;做好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党员工作,党风廉政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讲授,同时还要进行交流和总结,让大家对各方面知识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四是责任重大。通过举办这次培训班,不但要抓好党支部书记自身的学习,还要把这次培训会的精神和内容传达到广大村级干部和党员队伍,抓好班成员和村组干部的理论武装。

最后,为了共同把我们的培训班办好,使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较为丰富的内容,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以致用,我就这次培训对大家提几点具体要求:

第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希望同志们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勤于思考,联系各自的工作实际,坐下来读点书、听点课、交流点经验;静下来回顾一下工作,思考一些问题,理清今后的工作思路。

第二,要严格遵守纪律。同志们既来之,则安之。来参加培训,就是学员,要尽快进入学员角色。不要旷课、落课,要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要严以律己,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要认真思考,结合村情,积极谋划好新一年的工作重点。学习期间要记好要点,做好心得体会,完成好学习任务,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新时期农村干部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