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新媒体的感想范文

对新媒体的感想精选(九篇)

对新媒体的感想

第1篇:对新媒体的感想范文

关键词:陌生化;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生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067-02

在当今媒体全面进入研究生生活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校园媒体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广泛重视。但如何将媒体有机地结合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将媒体的优势最大程度地转化成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仍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在对研究生校园媒体工作的探索中,文学领域的“陌生化”理论就是一种对媒体工作具有极大启发性的学科理论,尤其是在新媒体全面发展的今天,如何通过“陌生化”挖掘新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价值,如何将“陌生化”理论运用到研究生校园媒体工作上,这些思考为我们的工作开辟了新的思路。

一、将“陌生化”理论“思想移植”的可行性分析

“陌生化”创作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流派提出的文学理论,它对戏剧、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借鉴性。“陌生化”理论的提出者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对于熟悉的事物主体往往因为过于习惯而熟视无睹,从而机械地应付它们。今天的研究生校园媒体工作要解决的也是这样一个问题。所以,针对如何唤起研究生对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感受力,如何通过方式方法的改变打破研究生看待思想教育工作的定式,“陌生化”理论这块“他山之石”为我们提供了多个角度的参考。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曾从戏剧理论的角度对“陌生化”进行了论述,他认为“陌生化”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形式与结构层面,成为参与、介入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完成对社会的批判和改造,“陌生化”的理论成为了一种介入社会的手段,具有了相应的社会功用。布莱希特已然是一个将“陌生化”理论进行“思想移植”的范例。

二、从陌生化理论理解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价值

当前高校中的学生媒体按照媒体形式主要分为报纸、杂志和网站。其中,传统媒体报纸和杂志已经开始利用新媒体作为媒介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网站本身就是新媒体平台。要想通过这三种媒体形式的建设开展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它们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哪些重要价值。

1.从“使之陌生”到“使之回归”。“使之陌生”就是产生新鲜感从而调动研究生对于我们所宣传的思想的感知力。语言最初是在人类的原始冲动中产生的,但随着人们对语言反复的使用,语言失去了其本来具有的新鲜可感性,成为符号或代码。而“陌生化”的任务则是将语言的可感性复活。从这个意义上说,“陌生化”与其说是“使之陌生”倒不如说是“使之回归”:回归到语言最初的新鲜可感的状态,这才是深层的思维过程。新媒体的意义就在于从“使之陌生”到“使之回归”,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研究生的注意力,进而激发研究生对内容感知的兴趣,但传达的是核心的思想和价值观。把握住新媒体从“使之陌生”到“使之回归”,才能既寻找到理想的“陌生化”手段,又不偏离我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任务本身。

2.调动审美目光,完善情感机制建设。在“陌生化”理论下,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把审美主体的审美目光调动起来,以最大限度地产生共鸣。为了迎合当代人接收信息的习惯,我们应该思考将一部分的思想宣传以视频、音频和图像等生动的形式呈现,以调动研究生的审美目光、缩短接受信息的时间。对于文字宣传可以尝试建立一个“阶梯式”的宣传模式,比如利用新媒体将文章的精华部分通过音频、视频、图片等形式表达出来,注明文章出处;与此同时,出相应的原文,进而带动读者对整个报刊杂志的兴趣。这样便实现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有效链接。想要抢占研究生的思想阵地,还需要在内容上完善情感机制的建设。首先,使研究生形成和增强同所获得的思想认识相一致的情感,去改变那些与之相抵触的情感。其次,要善于分析研究生的情感状态,通过对研究生情感的理解寻找到引导研究生思想的渠道,让我们的宣传内容符合研究生的情感体验诉求,从而产生共鸣。

三、陌生化理论下对新媒体应用的启示

新媒体以其新颖性似乎已然成为思想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手段,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媒体的庞大资源,“陌生化”理论在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启示。

1.螺旋上升――坚持新思路的探索。“陌生化”表现为一种螺旋上升的辩证发展过程:我们通过对熟悉的事物进行陌生化处理,使其能够以鲜明的状态呈现在我们面前。但当这种手法被经常性地使用,就会重新成为人们熟悉的事物,难以再引起注意。于是,我们需要在更高一级的层面上再一次对其进行陌生化处理,使其能够成为调动我们审美积极性的新鲜符号。这要求我们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坚持探索新思路,挖掘出更多的创新点。①媒体的综合运用。在高校的媒体具有各自的立足点,我们可以通过电子杂志等方式进行网络宣传,或借助SNS社区与研究生进行互动,这样可以更多地既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态又能起到宣传的作用。除了因地制宜地寻找适合媒体本身的网络手段,还应探索各家媒体之间的综合运用。例如报纸、杂志和网站三种媒介形式,如何能够在各自的发展中通过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②选题的创新。对于商业媒体来说,优秀的选题是其盈利的关键。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来说,我们的“盈利”就在于让更多的研究生吸收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在选题上的创新不容忽视。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引领的是先进的正向的思想文化、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这些蕴含在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应借鉴成熟的商业媒体经验多思考如何对研究生感兴趣的领域和热点话题进行策划。③方式的多样性。新媒体为基于传统媒体的思想文化宣传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打破了传统媒体单向的接受形式,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征集活动等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与研究生互动的平台。网站也可以通过报纸、杂志上的精品文章开拓网站建设中的新版块,比如将某些优秀文章录制成音频在网络电台中进行播放等。

2.张力与度――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审美目光被调动起来之后,接受主体往往会形成一种“前在性”的预期,在这种情形下,如果一味地去迎合主体的习惯心里,结果只能是使接受主体心生厌倦、失去兴趣。所以“作品”必须要与主体的审美心理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形成一种“张力美”。由于在进行陌生化处理时,需要这种对张力的把握,这就在我们的宣传工作中对思想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①宣传队伍的理论修养。面对新媒体,求新求变的思路往往会让我们的宣传工作走得太远,顾此失彼。要在多样化的宣传方式下仍能保证宣传的准确性和充分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和认识,才能对多样化的手段使用得游刃有余,不会因为追求新颖、投合受众而迷失其中。②宣传队伍对新媒体的把握能力。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了及时捕捉研究生的思想动态、抢占研究生的思想阵地,思想政治宣传队伍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把握新媒体的发展,去不断探索新的可利用资源,让新媒体的发展成为我们宣传工作手段创新的重要推动力。③宣传队伍的策划能力和文字能力。宣传队伍在个人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对新媒体的把握能力的基础上,要在宣传内容的策划上以及文章的论证上做到陌生化与思想政治理论的统一。在宣传内容的策划上,可以通过学生关心的话题以及新颖的形式来挖掘其中值得思考的思想观念和文化内涵;在文章的论证上,充分考虑接受者的期待视野,通过文章的高度、深度以及独到的见解表达出所要宣传的思想,让研究生产生共鸣,有所感悟。

“陌生化”理论在我们探索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媒体建设结合的问题上有着恰到好处的指导作用。而“思想移植”的思维模式,也是我们在日后的思想教育工作中所要努力建立的。更长远的目标则是实现两个方面的升华:一是将研究者自发地与具体学科结合,上升到形成系统的理论高度,形成一种自觉的工作思路;二是从单纯对学科知识的使用上升到借鉴思想,实现“思想移植”,以各学科成熟的思想理论来激发思想政治工作新思路。总之,通过陌生化理论的探索,总结出具体学科理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向荣.陌生化[J].外国文学,2005,(1):61-66.

[2]易如.大众传媒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2008,(5):33-37.

[3]刘丁鑫.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机制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12):81-83.

[4]孙占国.怎样看待当前的大众文化[J].求是,2000,(13):873-876.

[5]李卫东.校园媒体在大众文化建设中的作为[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50-52.

第2篇:对新媒体的感想范文

关键词:情感因素;交互式新媒体广告设计;影响

一、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一)交互式新媒体

交互式新媒体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交互式媒体形态,如数字电视、桌面视窗、触摸媒体等。[1]它是在传统媒体基础上加入了交互功能,通过交互行为并以多种感官来呈现信息,给人们带来全新体验的一种崭新的媒介形式。

(二)交互式广告设计中的情感因素

当代著名广告设计大师豪尔•利内曾说过:“有效的广告就是使某些人领悟到某些东西……所有广告都有一些情感,一些广告则全部都是情感。”与传统广告不同,交互式新媒体广告更加注重选择何种形式调动受众的情趣并使之在互动中产生发自内心的情感共鸣,这关系到广告信息的表述与传播效果,也是交互式广告设计最需用心之处。

二、情感因素对交互式新媒体广告设计的主要影响

(一)情境感知的影响

情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人们的喜怒哀乐也是对日常生活中不同情境切身感知的反应。作为以互动传播为目的的新媒体广告,交互情境的设计是创作的基础。因此,设计者应在创作时通过调研、访问、揣摩、预判等手段率先拟定广告情境的策划方案,并在情境的统摄下结合高科技装备设计互动环节,使新媒体技术手段为情境服务,从而吸引受众走进广告情境,在互动和感知中产生相应情感。1.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所谓“身临其境”是指身体不在某个地方,却仿佛已置身于那个地方。交互式新媒体利用高科技手段为人们淋漓尽致地营造出真实感极强的虚拟环境和氛围,其逼真程度让人们对“身临其境”的概念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它使设计者和受众之间关系由单向传播变为了双向或多向互动。2.追求“感同身受”的效果所谓“感同身受”是用来比喻虽未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过一般。交互式新媒体广告最显著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变冰冷的高科技手段的堆砌为“以人为本”、“寓情于景”的互动式、体验式传播。因此,设计者在创作交互式新媒体广告时,换位思考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细节。通过沉心静气的换位思考,设计者先做到以受众的角度去审视广告的内容和互动手段,认真体验受众可能产生的各种反应,用心设计切合受众感知期待和心理需求的广告情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受众在广告中“感同身受”的目的,并引起人们对广告及其所宣传事物的认可和接受。

(二)情感体验的影响

情感体验是以人的情感为基础的、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情感体验强调情感内容和体验过程的统一,通过对情感体验的研究,广告设计者们可以观察从体验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受众情感的变化以及交互式新媒体广告对受众行为产生的影响。1.注重受众的好奇心体验好奇心是人处于对某事物全部或部分属性空白时,本能的想添加此事物属性的内在心里,是人的天性,它会促使人们对相关问题深入了解、一探究竟。所以,要想吸引受众在成千上万的广告中关注自己的作品,设计者需要想方设法地抓住受众的眼球、引起受众的注意,而实现这一目标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利用交互式的网络技术手段,激发受众的好奇心。2.注重受众的兴趣体验兴趣以精神需要为基础,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兴趣会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到推动作用,它可以使人们集中精力去认识事物、投身实践、获得知识。受自身兴趣和爱好的影响,人们在接触新鲜事物的时候,往往倾向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了解。从受众的兴趣点出发,增加交互式活动的趣味性,努力给人们带来快乐、愉悦的情感体验,也会促使受众更加主动、深入地参与广告互动、了解广告内容。

(三)认知特点的影响

认知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认知通常具有多维性、联想性、发展性、整合性等特点。每一个认知特点都是引起人们特定情感的依据。设计者在创作交互式新媒体广告的过程中,应当认真学习、综合把握人类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设计广告情境和互动项目展现出人类认知能力的长处和优势,吸引受众感受认知科学的魅力,激发正情感、传播正能量。

1.认知的联想性影响

所谓联想是指“受众在回忆时,由当时感觉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件事,或者由所想起的某件事物又记起了有关的其他事物的一种神经联系。”巧妙地运用联想手法在设计交互式新媒体广告时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联想,设计者可以把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在受众的心理上扩大和延伸,从而推动受众思维、引发受众情感,有利于受众对广告信息的提取和记忆。

2.认知的发展性和整合性影响

认知的发展性是指由于认知活动与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文化程度和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相关,即人的认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整合性是指个体最终表现出对某一事物的整体认知或认识,往往是综合了有关感知、记忆、思维、理解、判断等心理过程之后获得的。认知的发展性和整合性体现出人们动态认知、整体认知的特点,有助于纠正错误认识、调节不良情绪。在创作交互式新媒体广告的过程中,要想使受众更长时间地在广告中逗留,设计者需要迎合人类认知发展性的特点,在所宣传的事物方面,努力通过广告作品给人们以与众不同、耳目一新的认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交互式新媒体时代,广告要想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不但要发挥传统优势,更要融入情感设计理念。在创作过程中,设计者应当充分注重情感因素的影响,通过抓住、引导受众的情感获得他们的关注,吸引他们走进广告、参与互动、乐享其中、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3篇:对新媒体的感想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媒体;创新融合

一、校园媒体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1,因为它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在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现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随着高等教育体制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越发凸显出来。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校园媒体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衍生品,包含校报、校刊、校园网、广播电台等,在学校得到了长足的再发展。校园媒体和大众传媒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校园媒体理应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阵地和重要平台。努力将校园媒体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性地融合,研究生培养单位主动发挥好校园媒体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导向作用,引导广大研究生明辨是非、美丑、荣辱,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弘扬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素养,这对于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积极的意义。

笔者长期从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接下来将结合自身工作的探索与实践、思考和经验,探讨校园媒体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可行路径,阐释校园媒体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创新实践。

二、校园媒体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的可行路径

1、将校园媒体的功能作用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意义有机融合

教育在本质上是有目标和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它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后获得改变的明确表达。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研究生自尊、自信、自爱的个性品质以及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社会责任感与集体归属感,将研究生塑造为政治过硬、品格高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这对于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继往开来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化和提供娱乐”是传播学中经典的大众传播“四功能说”。校园媒体作为大众传媒在校园内的再发展,其在功能与作用的实现方面对四种功能进行了再演绎,主要扮演着校园信息的传递者、校园舆论的引导者、校园文化的建构者、校园氛围的营造者、校园形象的塑造者和校园历史的记录者等角色。

“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校园媒体功能作用的发挥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意义的实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需要通过校园媒体传递给广大研究生,以提高研究生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研究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主体意识等方面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复杂态势,这就需要通过校园媒体发出主流价值观的声音,引导研究生正确对待重大、重要而敏感的事件。

校园媒体作为校园文化组成的一部分,在报道校园讲座、学术标兵、文体赛事等过程中建构了研究生校园文化,既很好地发挥了文化育人的力量,又营造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与此同时,校园媒体也是校内外人士对校园认识最直接的信息来源,在塑造校园形象和记录校园历史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激发研究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树立报国荣校的昂扬斗志。

2、将校园媒体的议程设置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任务有机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具体体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为主要内容,以研究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未来发展为主要目的”2。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个目标的实现映射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即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教育、科学道德与学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

美国传播学者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Maxwell McCombs)和唐纳德·肖(Donald Shaw)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特异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就校园媒体而言,通过融合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任务,来进行校园传播相应议题的设置。这样不仅可以影响研究生怎么想,还可以影响研究生去想什么,从而达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例如:通过儒家经典的专题稿件,弘扬国学传统,传承中华文明,引导研究生从国学文化中汲取养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通过科技文化巡礼活动的深度报道,鼓励学科交叉,激励跨学科研究,深化研究生对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理解和认识;通过研究生学术标兵的人物通讯,鼓舞全校研究生求实创新,砥砺奋进,为实现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而不懈努力。

高校校园媒体的选题、组稿、编辑、发行等流程都是研究生亲自参与实践的。换言之,校园媒体的参与者拥有了议程设置的主动权。根据社会参与论可知,研究生参与传播的表达易于研究生客体的接受和二次传播。因此,将校园媒体的议程设置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任务有机融合,也就有了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3、将校园媒体的传播覆盖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有机结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和“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是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主要依赖于研究生党建、研究生团学组织和班级建设,通过丰富多彩的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党日活动和团日活动以及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为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开展和各种平台的搭建,通过校园媒体的报道和传播,影响力和覆盖面才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扩大,如此方能促进和推动广大研究生的成人、成长、成才。

现任第一书记陆昊曾提出,要大力创新新形势下引导青年的工作,构建影响全体青年的传媒体系。要提高先进校园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就势必要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紧密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及时编发社会实践简报;建设高雅清新的研究生校园文化过程中,适时报道涌现出来的学术标兵、自强青年、创业先锋等先进典型;在心里健康教育与解决研究生实际问题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记录和传播令人感动的人和事等,这些都可以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锦上添花。笔者认为,校园媒体的传播覆盖也只有浸润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的方方面面,才能真正做到代表研究生、赢得研究生和依靠研究生,从而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说到底,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教育人、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关爱人、服务人、提高人和发展人。因此,利用校园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以浓厚的人情味和亲和力影响人、打动人、感召人,从而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教育的感染力与吸引力。

三、校园媒体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实践

1、充分发挥校园媒体功能,全方位传播主流价值观念

高校校园媒体尽管没有正式的出版刊号,但仍应以高度自觉的态度和强烈的使命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自觉遵守党和国家的新闻纪律与工作要求,切实弘扬主旋律。

高校校园媒体是我国新闻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当代大学精神风貌、引领广大研究生思想潮流、进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也是服务研究生成长成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研究生校园媒体应充分发挥引导、培养、交流、服务、激励、审美等复合型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主流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根据传统媒介和新媒体的不同特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框架下,以贴近研究生、引领研究生和服务研究生为宗旨,将“感恩、责任、奉献”的理念润物细无声地传达给硕博学子,将爱党爱国的信念与个人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引领广大研究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在发挥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还要着力抓好校园网、手机短信、校园手机报等新型媒体的运用和管理,使之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新平台,从而抢占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

2、精心策划优秀栏目选题,多角度营造校园舆论氛围

由于校园媒体的定位、风格的差异,不同媒体有着不同的受众群,不同媒体也有着不同的栏目。可以说,一个媒体的栏目布局就是一家媒体的骨骼,它决定了其选题的性质和方向。校园媒体应努力打造属于每一类型媒体的特色品牌栏目。

例如,“国学讲坛”栏目,吸引研究生对国学的关注和热爱,引导研究生阅读经典、感悟成长,珍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弘扬仁义礼智信精神。再如“学术经纬”栏目,通过对学术科技前沿的关注和学术达人严谨治学的报道,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科学道德和优良学风的良好氛围,从而实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育人目标。

校园媒体担当着传播知识、塑造健康人格的重任。在大力宣传专家、教授、校友、研究生同学等身边的模范人物,营造校园的学术研究和学习氛围的宣传中,使研究生时刻感悟到先进模范人物的优秀品德和人格魅力;弄清楚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意义的人;认识到如何把个人理想同祖国命运联系起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有效整合校园传媒资源,分层次满足思政教育需求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充分调动和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多层次、立体化、全方位地发挥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传媒资源力量。当然,在节目、栏目的内容上要贴近研究生,要用青年学子喜闻乐见的方式编排内容,做到寓教于乐。

加大对校园媒体硬件设施的投入,为校园媒体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保障。充分认识校园媒体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以及在高校发展中的舆论导向作用,善于运用校园媒体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继续加强对传统校园媒体投入力度的同时,也要重视发挥校园网络、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作用,努力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校园媒体格局。

每个高校的各家校园媒体应形成一个整体,优化配置校刊、校报、校园网、广播电台等媒体的资源,是建设好校园媒体和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但目前许多高校的校园媒体之间相对独立,各有一套班子和队伍,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合力,因而教育力度和效果欠佳。优化校园媒体资源配置,由新闻中心建立一支统一管理的通讯员、记者编辑队伍,统筹汇总各种校园信息和新闻,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分别向各媒体提供和协调稿源,统一安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宣传,在校园媒体出版(播出)时间档期中,计算好时间差,弥补校园媒体时效性不足的劣势,从而满足广大研究生“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闷、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的主客观需求。

总而言之,校园媒体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着很高的契合度和粘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校园媒体自身的特点、优势紧密结合,根据客观实际制定合理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将研究生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人文素养培养与学术能力、科研技能培养并重,着力培育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新时代复合型研究生人才。

注释:

1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N].人民日报,2000-04-03.

2 李雪.培养机制改革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以中南大学为例[D].中南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2012-05-11.

[3] 张耀灿,陈万柏.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王传中.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第4篇:对新媒体的感想范文

摘要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迅速发展和普及,带来了人类传播方式的革命性飞跃。千岛湖传媒中心作为地方新闻单位,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率先发挥新媒体优势,占领新的宣传阵地,深化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引领舆论,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凝聚人心,促进新闻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 青年 思想工作

近年来,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不断发展,QQ、微博、微信、视频、语音等逐渐兴起,新媒体已经成为人们快速获取信息、分享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手段,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也影响和改变着一些传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同时也给新时代的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

目前,千岛湖传媒中心现有员工53名,青年职工的比例达到了60%左右,据调查,每一个青年职工在电脑和智能手机上,都可以同时使用QQ、微博、微信。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及快捷、与贴近年轻员工等特征,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载体、新平台和新阵地。这就要求千岛湖传媒中心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结合单位实际,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提高对青年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感染力和渗透力,进一步深化青年思想政治工作。

一、新媒体的特点及优势

何谓新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户外四大传统媒体介质和

形态,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新型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媒体、掌上媒体、触摸媒体、数字互动媒体等,具体的载体有手机短信、QQ、微博、微信、论坛等载体,主要以电脑和手机为主要输出终端。

从新媒体工具应用的普及情况来看,使用者一致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大特点及优势是民间化、大众化,即时、互动,简便、快捷,消融地域、行政之间,更加切合现代青年群众的工作、生活和心理需要。具体讲:

(一)信息及时。新媒体技术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地域上的限制。互联网络基本上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有无线网络,使用新媒体的应用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接收信息,还可随时可以将新信息转发。特别是智能手机这种新媒体,携带方便,纵然千岛湖传媒中心的记者在乡下采访,也可以瞬间接收到信息。因而,新媒体的信息的及时性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二)互动性强。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中,以其便捷、直观及良好的互动性,不仅为受众带来一个即时、全面的信息,还来可以满足应用者随时随地地互动性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互动交流。比如在微信群里,当传播者将信息后,群里每一个参与者可以根据个人的思想观点对信息进行讨论,发表见解。这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者来说,可以及时了解信息接受者的诉求表达。

(三)形式多样。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相对于传统媒体,以网络、手机新媒体的表现形式更趋多样化。在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可以在QQ、微信群里等各种网络交流平台上,以现代青年员工喜闻乐见的方式,发送表现为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不同类型的交流信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这也是不断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二、打造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千岛湖传媒中心40岁以下的青年人占多数,尤其是新闻部、淳安、专刊部等部门,青年采编人员比例更是高达80以上,尤其是新闻部的一线记者几乎每天在一线采访。因此,凝心聚力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年轻员工和谐的团队精神非常重要。打造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便是有效途径之一。

(一)分门别类建立QQ群、微信群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千岛湖传媒中心目前已有传媒中心共青团会客厅、传媒中心员工群、同一片天、传媒中心微信群及各科室自己建立的QQ群等多个党群工作交流平台,构成有机统一的党群工作网络体系,进一步推进党群工作信息化。在这个网络体系中,集中文件政策、理论学习、宣传教育、文化生活等党建工作信息,交流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学习体会。还可以及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有针对性的做思想政治工作。

(二)利用新闻单位的公众平台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千岛湖传媒中心是县内一家权威媒体,拥有良好的新媒体载体,如千岛湖论坛、淳安手机报、手机报快讯、淳安、千岛湖微报、掌上千岛湖。对每一个新媒体,千岛湖传媒中心都要求全体员工要参与其中,比如信息、发表及参与话题讨论等,在引导读者舆论的同时,也在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以手机短信的方式随时应急讯息。对于新闻媒体工作者来说,手机24小时开机是常态。凡遇紧急、突发的会议及精神,千岛湖传媒中心首先会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第一时间予以传达,这样无论何时何地是否休假,全体员工都能一致收到并回复。对于特别重要及时的通知,则会以手机电话的方式加以落实。在QQ群和微信也会同时发出信息。

三、发挥好新媒体优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QQ、微信等新兴媒体得到职工群众特别是青年职工的共鸣,深受大家的喜爱,而且采用新兴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传播快捷,使用方便,不受空间限制,节约思想政治工作成本,是新形势下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因而发挥好新媒体的优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至关重要。

(一)利用新媒体创新学习方式。新媒体的特点之一就是海量性和共享性,且又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因而利用新媒体这一特点,近年来下岛湖传媒中心创建了共青团会客厅、传媒中心员工群、同一片天、传媒中心微信群等公共平台,把中央、省、市、县及单位出台的各项相关政策、文件及时向员工进行宣传,对单位要举办的活动、各大重点信息等第一时间通过这些平台告知,这样员工只要打开了其中一个平台,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宣传,这对员工的宣传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利用新媒体牢同情感纽带。新媒体及时性、互动性强,在宣传思想整治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特点,在单位内部各公共平台交流发言中,全面听取员工的声音,收集意见,及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采取应对措施。如千岛湖传媒中心要举办党员及青年团员年活动前,会通过共青团会客厅等QQ群征求大家的意见、建议。一方面可以通过交流平台了解大家对活动的想法,另一方面也可改进自身工作,在征求大家意见的基础上,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实现良性互动,牢同情感纽带,促进内部和谐的党群关系。

第5篇:对新媒体的感想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宣传工作;创新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高科技迅猛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水平越来越高,互联网使用者与日俱增。因此,新媒体以崭新的传播方式逐步成为一种代替传统媒体进行传播的重要主体格局。它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无所不在,已经浸透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各个领域。同样,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各大专院校的宣传思想教育工作当不例外。不可否认,新媒体的影响对高校宣传思想教育工作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或者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更是一个好机遇。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增强高校宣传工作的生机和活力,这是我们每位宣传岗位上的管理者值得思考和探索新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给高校宣传工作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例如网络上的电子杂志、电子报纸、广播电台、短信信息推送、移动电视客户端、数字电视等等。新媒体成为了书刊杂志、报纸传单之外的新时代传播主体。新媒体的形式丰富多彩,它的覆盖面十分广泛,并且具有极强的互动性,由于其自身具有的新颖性、精准性、兴趣性、方便性等巨大优势而博得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丰富宣传思想工作的手段成为很多高校的选择。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体是相对于旧媒体而言的,它必然会对高校传统媒体产生很大冲击,必然会给高校宣传工作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以前的宣传模式在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宣传工作中显现出了极为严重的不适应性,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高校的宣传方式需要改进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二者相比较虽然各具特色,但传统媒体的单向性传播与传播滞后性使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传统媒体传播信息成本、信息量以及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互动性等方面都远不及新媒体。与时俱进地适应新媒体时代,是高校的宣传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的努力方向,高校网络思想教育方面的建设有待加强。众所周知,高校是人才荟萃之地,同时也是思想文化会集之地,但由于高校学生的多元化以及思维的不成熟,其价值观念以及文化思维方式容易受到新媒体传播的不同文化的影响,如果高校没有自己的新传媒宣传平台,就只以传统的思想宣传方式进行文化传播,是很难做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及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的。

因此,在当今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我们应当吸引新媒体方向的专业人才、优化思想宣传工作者的队伍结构,熟练地运用新媒体来升华高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宣传工作进行及时调整,使高校思想宣传工作更贴近学生、更展现事实、更走近时代,重新塑造思想宣传工作队伍新形象,充分认识并认真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宣传工作的新课题。

(二)增加了意识形态领域下的工作压力

新媒体的开放性使所有人都可以轻易接触并了解使用新媒体,但是,这同时也给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这样的信息大爆炸让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的高校大学生暴露在了复杂的信息交汇中。美国等西方国家便利用了这一特点,认为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较高,并且愿意主动去接触和了解新事物,这些国家的某些便借助新媒体向大学生群体灌输西方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以及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妄图达到其“和平演变”的政治目的。如“美国之音”等网络电台已入驻中国新媒体,这些都给高校的思想宣传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高校的思想宣传队伍必须面对这些挑战,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加快自身的发展,尽快适应新媒体时代。

(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被削弱,高校思想宣传工作权威性受到挑战

大学生从小接触的就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这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经常使用的是单方面传播,学生们接受相对被动。而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上的信息复杂多样,良莠不齐,并且每个人都可以作为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一方面这些真假难辨,良莠难分的网络信息给大学生尚不成熟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极大冲击,对其道德认知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在现阶段对新媒体的控制性还比较薄弱,难以对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进行过滤。因此,在新媒体传播中夹杂的大量不同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以及价值观念的信息迅速散发,这使得仍旧使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高校思想宣传工作者的思想教育难度不断提高,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同时,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大学生能够更快地接收到各种信息,这些信息具有着多样性的特点,而不是高校思想宣传工作者发出的单一的信息观念,这就使得高校思想宣传工作权威性受到了挑战。

二、如何在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宣传工作

(一)有全员宣传的理念

要使高校思想宣传工作者有全员宣传的意识。当下社会,新媒体已经深入到高校的各个角落,高校的思想宣传工作要克服传统的宣传思想,不能一味地强调宣传的主导地位,要在各大高校形成以上级单位为领导,带动下属单位以及所有师生进行全面宣传,提高全员的宣传工作的自主能动性,使大家都是宣传者,让大学生有参与性,更有归属感。

(二)提高宣传载体及方法的创新能力

要让宣传载体具有创新能力,需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增加各种方面的投入,要对新媒体进行智力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利用社会上的资源,建立多元化的新媒体宣传教育机制;第二,要密切关注网络发展的最新趋势,建设高校自己的有完全的控制权,能够删选其中信息的网络机制。通过这两方面的工作来引领在校大学生增强对政治话题的敏感度,并且使其具有一定的政治方面的鉴别能力。

(三)发挥新媒体在教育以及管理方面的功能

新媒体信息的传播使接受者有了更多的思考与认识,但思维模式及思想体系还不成熟的大学生在某些时候更需要的是一种正确的,主流的引领和权威的解读与启发。因此,必须发挥新媒体的教育功能。一方面要增强大学生对新媒体信息真伪的辨识能力,面对不良信息时能够具有较强的自我分辨及剔除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加新媒体传播过程中的正能量,加强对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引领,增强他们坚定正确政治方向的信心,树立坚定的社会责任感和自豪的国家荣誉感。

(四)建立并完善新媒体应有的机制

第一,构建全新的思想宣传工作者组成机制,要求其对新媒体有一定了解并能合理运用。第二,建造科学的新媒体管理以及运行机制,使新媒体能够较好地发挥作用。第三,创建网上对某些信息的拦截、过滤机制,确保能够有效控制和缩小负面传播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让高校学生在新媒体使用中的权益及信息安全有保障。

(五)提高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时效性

大学生之所以以极快的速度接受并开始使用新媒体的一大原因就是新媒体所具有的时效性。新媒体的信息者是使用新媒体的所有人,因此新媒体上面的消息更新速度极快,几乎能够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便得到消息。因此,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必须具有时效性,一旦大学生在高校的思想宣传工作者这里得到了需要的消息,那么他就不需要再去繁杂的新媒体消息中查找检索,从而可以避免一部分的假消息或者不法消息进入大学生的视野。

三、如何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宣传工作

高校应该高度重视新媒体的应用,在有选择、有效率地使用新媒体的前提条件下进行必要的思想宣传工作。

(一)高校官方微博

当代的大学生对微博的使用及关注日益增长。微博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获取消息、传播消息、宣泄个人情绪、发表个人^点、评论社会事件的主要平台。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开通官方微博,面对莘莘学子,既是对高校思想宣传工作者的一个挑战,同时也能在大学生面前树立起自己的形象,使高校同大学生的接触性变强,能对大学生做出具有引导性的思想宣传,也使大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无障碍接受高校的思想宣传。

(二)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校园微信公众平台日益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了快速传递校园信息的又一方便快捷的新方式。高校应该积极利用这一载体,开通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实时传播校园信息,推送关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最新消息,进一步增加高校在校学生及校友甚至是社会中的关注度,并且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及融入感,同时能够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自豪感,提高思想宣传工作的实际效果。

第6篇:对新媒体的感想范文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多媒体;成效;误区;对策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受到广大师生的普遍欢迎。与此同时,在思想品德课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误区。有的教师盲目追求、过分强调多媒体教学的功能,甚而把它作为一种时髦新潮的万金油,大有一哄而上的趋势,结果事倍功半。对此,笔者认为,今后中学思想品德课多媒体教学必须注意扬长避短,走出误区,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重要作用,并切实有效应用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1.优化与创新:应用多媒体技术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1.1 多媒体技术走进思想品德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技术走进思想品德课既可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也可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把图表、动画、立体声响融合起来欣赏,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生动、有趣、鲜活,真正做到“图文并茂”,而且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有身临其境之感。例如在讲授八年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时,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天亮了》Flas,同时配以讲述这个真实的生命故事,教室里鸦雀无声,很多同学的眼睛湿润了,看得出故事和歌曲深深打动了同学们的心灵。歌曲播放完后,同学们马上说出在感动的同时也感到气愤:因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未得到保护,甚至人身安全都未得到保护,这时教师有很自然地提出疑问: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那消费者遇到权利受侵害时应该怎么办?这样让学生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讨论、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的距离,引起学生思维上的共鸣,触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乐于去学习。

1.2 多媒体技术走进思想品德课可以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思想品德新课标提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重新的确认。多媒体技术走进思想品德课告别了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可视形象,富有感情的、逼真的展示所学内容,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恰当讲解,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愉快、满意、期盼等肯定态度的极大热情,不断探求真理,并通过学生这种最佳的学习状态,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或通过相互讨论、或通过网上查询资料,积极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能动性、扩散性、求异性和团结合作的精神,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由传统的被迫学习转变为轻松、独立的主动学习,从而把握教材重难点,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讲九年级《计划生育的其基本国策》时,利用多媒体播放黄宏和宋丹丹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让学生了解我国部分农民的“生育观”,讨论得出:我国农村人口增长过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接着学生上网查出并宣读了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12.9533亿人口,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计划生育的紧迫性并引发了讨论交流,这既活跃了课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使学生在娱乐中获得新感受、新知识。

1.3 多媒体技术走进思想品德课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古人云:学贵有“疑”,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多动脑动手,启发创新思维能力,主动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多媒体技术走进思想品德课不仅发挥了多媒体示范、指导、激趣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时事评论课”,通过多媒体多角度、多方位展示相关材料,开拓了学生视野、扩大了知识容量,为学生评论提供充足的素材;再如“今日说法”、“焦点评述”等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新闻补报”,弥补了因与上课时间冲突,学生无法准时收看的与思想品德课密切相关的时政新闻;又如“畅所欲言”、“你争我辩”的一些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视频等相关资料,不仅弥补了活动课的不足,丰富了活动课内容,最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多媒体技术走进思想品德课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挥和培养。

1.4 多媒体技术走进思想品德课可以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思想品德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捕捉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来充实和丰富课堂教学。同时借助形、色、声、情的配合,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优化了教学内容,使学生易于掌握和利于知识的获取,从而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拒绝不良诱惑》时,利用多媒体分别播放有关黄、赌、毒的纪实片段及、迷信使人家破人亡的真实案例,从而使学生认识吸毒、、迷信的危害。分析导致这些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原因是什么?我们青少年该怎么做?通过教师不断设问、学生不断讨论、思考、回答,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要远离、拒绝不良诱惑。这样就使教学重点、难点化繁为简,逐一突破。

2.误区与反思:当前思想品德课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思想品德课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误区。

2.1 主次颠倒。在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越来越流行于把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都在多媒体课件中体现,包括教材插图、录音、录像、练习、板书、作业布置等,从而使多媒体处于教学的核心位置,抢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规范性、示范性,忽略了常规教学的读、讲、辅、批等基本环节,使教师成为多媒体计算机的操作员,教师、教材和整个教学都为多媒体服务。

2.2 重形式轻实质。片面追求多媒体课件的“技术含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海陆空(录音、录像、投影)三军并用,民兵、预备役(实物、动画)呐喊助威”的课件,只一味追求表面上的新颖、花俏、动感等效果,课堂热热闹闹,学生看得兴趣盎然,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学生该巩固的基础知识不一定落到实处,该提高的能力不一定得到提高,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

2.3 多多益善与定向化。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增加了课堂容量,展示材料内容繁多,令人眼花缭乱,而且教学设计上划定了一个由起点到终点的严密轨迹,教师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沿着课件指示的轨迹走下去,这种多多益善与定向化的课件使用一味追求激发学生兴趣而忽视正确引导,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而单调划一的多媒体答案剥夺了学生思维启发的权利,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这与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相矛盾的,同时影响了学生对教材基本理论和观点的掌握,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对策与建议:今后思想品德课多媒体教学必须扬长避短

针对当前思想品德课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必须积极采取对策,注意扬长避短,实现多媒体技术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取得最佳效果。

3.1 注意适度。能否上好一堂课,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不是取决于精彩的课件,所以作为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不断学习,更新教学理念,这才是最重要的。课件要适量、适时、适度,宁缺勿滥。因为在目前条件下,一般一所学校还达不到所有教室都装备成多媒体教室;并且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者并不是所有的课题都适合于多媒体教学;同时多媒体教学虽然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但如果长时间的刺激,也容易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兴奋性降低或转入抑制状态,造成疲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要注意适度,坚持按需使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让多媒体与其他教学形式交替使用,以保证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完成教学目的。

3.2 争取实效。多媒体固然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其他媒体和教学手段的许多特色功能是多媒体无法完全取代的,这就要求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体和手段,合理地使用多媒体与常规媒体和手段,发挥其各自的长处。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实际,恰当地选用媒体形式,让课堂反朴归真,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多媒体材料内容符合新课标要求,达到最佳视听效果,准确把握教材;同时注重师生情感交流,教师通过多媒体控制教学活动,灵活处理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使多媒体优势在思想品德课中得到充分的发挥。

3.3 讲求互动。多媒体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构建知识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在多媒体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恰当的媒体手段和表现形式,做到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使其以饱满的情感、积极的思维、巧妙的组织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思维敏捷、踊跃参与,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这样既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人机互动,有充分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主动探索,主动实践。

第7篇:对新媒体的感想范文

1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局限性

1.1 多媒体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

学习语言,不用心去读,不潜心去体会是不会有收益的。诵读是一种学语文的好方法,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多媒体所替代不了的。多媒体其实就是把文本重新包装成新玩意,投学生感官愉悦之所好,正如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一样,它迎合了学生对当前大众文化消费的快餐化追求,刺激学生的感官,却削弱了学生对文本阅读的兴趣。这势必会导致学生语言感悟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退化,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语言文字虽然表象上稍显单调,但并非枯燥无味,而是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它所蕴含的魅力是无穷的,是多媒体等难以形容和传达的。学生只有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受领悟,才能真正吸取到艺术营养,仅通过多媒体并不能理解语言的深层内涵。

1.2 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不利于发挥学

生的想象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是程序化的、定型的,一旦制作完成,在执教过程中几乎无法随意更改。这就给在课堂上随机处理一些突发问题带来麻烦。比如凡是没有惟一答案的而又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解决的一些题目,学生的理解和回答只要与教师通过多媒体显示的内容不相符合,教师则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向自己预先设计的答案上靠拢,有时学生与教师没有“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悟和灵性,仍然是各抒己见,学生与教师形成“对峙”的僵局,使教师一时陷入尴尬的境地。教师很担心如此下去完不成教学任务,于是不得不把鼠标一点,亮出自己早已设计好的“标准”答案,这种做法显然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例如,一个关于《春》的课件,出于表现内容的需要,教师把春天的各种画面都呈现给大家,做得很细,却使得原本很优美的句子变得毫无生气,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魅力无穷,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遐想和广阔的想象空间,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只有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其对语言文字进行认真品味,从中体验各种情感,才能体会语言的精彩,并培养审美情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而如此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不利的,甚至可以说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3 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互动

语文教学要使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主要依赖教师成功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激活学生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碰撞。比如《绿》一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用心去体会作者那独特的比喻和美妙的感受,而用课件顶多能演示几幅优美的碧水图而已,那醉人的绿和美妙的质感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尽情展示出来的,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互动。

1.4 制作多媒体课件费时费力 影响正常的教学

工作 虽然运用多媒体课件是完全必要的,但没有必要大力提倡语文教师去做那些大而全的多媒体课件。一个学期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几次多媒体教学即可。

2 正确使用媒体进行教学

既然有上述局限性,那么在语文课中该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呢?

2.1 不应盲目运用多媒体

沟通交流的媒介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来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的。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描绘、论述来实现的,其特点是阅读、感悟、联想、贯通,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欣赏,来激发学生与作者及作品人物的情感共鸣和个性共扬,进而对文本信息进行概括、筛选、整理、迁移。这应该是语文学习的主要的方式,而用多媒体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正如观看电视剧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原著一样。如果一味地以图像直觉取代语言形象感悟,势必会淡化语言训练,弱化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这样也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再者,语文教育还有其鲜明的人文性特征。阅读主体的个性体验是千差万别的,学生的认知结构、文化积累和生活经验存在差异,决定了学生在解读课文时或解读文学作品时都会有明显的差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2.2 处理好多媒体使用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的

关系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因此多媒体的使用只是起辅助作用,只能根据教学流程的需要择而用之,不能成为教学的唯一手段,更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要善于分析具体的教学情景,选择最有利于学生掌握的学习内容或使训练效果达到最优化的时机使用多媒体,使多媒体成为整个教学流程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2.3 处理好学科知识与边缘知识的关系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内容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成长的联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沟通、渗透和整合,这也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所决定的。语文教材内容选材广泛,涉及知识很广,通过多媒体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把握教学内容,体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特点。但是如果通过多媒体补充的课文以外知识过多,就可能会喧宾夺主,导致语文学科知识弱化,淹没了教学重点。再者,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变语文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如果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构建,一味通过多媒体补充大量知识,实际上又回到了传统教学模式,是“穿新鞋走老路”。

第8篇:对新媒体的感想范文

关键词: 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0751(2017)06-0007-04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中强调,当今世界,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全面融入社会生产生活,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新媒体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的另一种信息传播形式,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快捷性等特点,迅速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造成了重要影响,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将新媒体的自身优势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相结合,不断创新,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显得极为重要。

一、新媒体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大学生将获取信息作为新媒体使用的主要目的,可见,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海量信息、实时沟通与方便快捷,满足了大学生思想活跃、自我意识强烈和求知欲旺盛的时代特点。显然,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就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和平等性、即时性和全域性等时代性特征,将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载体。

第一,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和快捷性扩充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途径。新媒体传播内容的海量性主要表现在信息的容量大和来源广上。从信息的容量来说,新媒体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人人可以通过自媒体编辑图片、影像、声音、文字等,成为信息的制造者、者和传播者,使信息传播的门槛变低。从信息的来源来说,在新媒体中,每时每刻都有大量信息被公之于众,经由微博、微信等媒介快速传播扩散,具有鲜明的大众性和草根性。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往沉闷、单一的理论讲授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排斥心理或学习倦怠。而贴近生活、贴近热点的案例或时事教育则能够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情绪,增强参与度;也能够清晰直观、生动形象地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容易理解的现实事例,有利于摆脱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模式,进而提升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例如,2016年的美国大选,新媒体中的多方报道与解读为学生撕下了“西方民主”的神话面纱,上了一堂直观的政治课。通过浏览微博、微信朋友圈、大学生关注度较高的订阅号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敏锐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舆论焦点,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将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减低到最小。

第二,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平等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性。在新媒体中,个人身份模糊,使交流更趋平等,不同年龄、阶层、教育背景或职业的人群可以自由发声、畅所欲言,不同的人群在新媒体中处在一个相对平等的位置上,彼此之间的距离因思想的一致或观点的共识而拉近。新媒体的这种高度开放性、交互性和平等性,大大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意识,满足了各自的需求。在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呈现出的是师生间自由平等的沟通交流状态和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教师权威主导者和真理判断者角色的淡化,带来的是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师生人格上的平等,进而使教师尊重学生的受教者地位,从而激发受教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在这种平等的交流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共同了解,彼此承认,遵守相互认可的行为准则,从而在倾听、理解的过程中敞开心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①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聊天、网络论坛、微信、微博等与老师、同学平等地交流感情,表达自我,建立信任。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和平等性,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性。

第三,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全域性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承载着意识形态引领、思想道德塑造等一系列预期和准则,是教育者的观念表达和价值引领。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受到课堂、时空等因素的限制,方式单调,内容浅显,受教者群体固定在小范围内。随着新媒体的兴起,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从现实课堂扩展到网络世界,其深度与广度都得到明显提升。在新媒体中,学生通过网络获取资讯来建立对于某一事物的认识,同时对于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思维判断也是一种重构的过程。新媒体的全域性使我们必须正视新兴话语对大学生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作用,这种作用辐射面更广,信息量更大,语言形式更加活泼,易于大学生主动接受。同时,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全域性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并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全程化。学生通过信息搜索,可以快速筛选出自己需要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平台。由此可见,新媒体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带来了更为宽泛开阔的新空间。

二、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新媒体在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挑战。互联网显现出来的海量碎片化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了较大影响,尤其是网络空间散播的关于真理、道德、审美等各不相同的价值观,多元化的思想意识,还有一些混淆是非的有害错误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一,新媒体“泛娱乐化”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引ё饔谩J谐【济环境下,各类媒体为逐利而掀起的泛娱乐化狂潮,过度挖掘一切信息中的娱乐元素,从传播到调侃再到戏谑,过度的娱乐化风尚使大学生徜徉在海量信息的狂潮中,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被削弱甚至被淹没。他们越来越依赖新媒体获得信息,消费主义和娱乐诉求冲击着原有的文化价值体系。越来越多毫无意义的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大脑,碎片化的阅读消耗着大学生的注意力,而带给大学生的却是思辨精神的缺失和浮躁焦虑的心灵。在信息过载的新媒体环境下,多元的价值取向和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潮,造成了大学生价值选择上的困惑。“神马都是浮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等近年来流行的网络语言,折射出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混乱多元和人格的自我矮化。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的普世价值,通过新媒体向大学生渗透。个别人通过丑化国家领导人、质疑革命英雄人物、美化侵略历史、拼接曲解历史事件等向大学生宣扬,动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价值观的迷乱极易导致大学生丧失一个青年学子应有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第二,新媒体“把关人”的缺失影响了大学生价值导向的形成。和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信息缺乏传统媒体“把关人”的媒介品格,一些信息的内容缺乏客观公正、缺乏真实性、缺乏理性和建设性,忽视人文关怀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其所的有些内容良莠不齐,真假莫辨,充斥着媚俗、封建迷信和网络暴力。由于信息来源鱼龙混杂,无从考证,在信息真实性上往往令人担忧,这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健康道德观的形成。一是网络暴力化倾向。新媒体的虚拟性助长了使用者的暴力倾向,从语言暴力、行为暴力到暴力游戏、人肉搜索、道德绑架等,网络暴力屡见不鲜。二是网络的色情化倾向。一些商业网站和个人为了赚钱、博眼球,有色情暗示的文字、图片、影音。一些网络红人把哗众取宠当作博取关注度的资本,以达到获利的目的。三是容易诱发不良情绪。一些媒体的信息缺乏客观公正,采用单一信源或虚假报道,以揭内幕、爆料的标题引发关注。为了制造轰动效果,大量使用煽情、媚俗、夸张的语言,进行情绪化的表述,对受众的判断和思考进行错误引导。大学生在接触这类信息时容易被标题所吸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情绪化。

第三,新媒体“交互性”传播方式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新媒体由于匿名性和虚拟性而填平了用户之间的身份鸿沟,实现了平等交流、自由讨论。新媒体赋予每个人的话语权和参与权契合了大学生的平等意识和个性意识,满足了大学生渴望被关注的需求。在这个平等的交互平台上,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其认知方式和接受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对传统的以说教为主的单向灌输式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采用师说生听、师主导生配合的方式进行,靠教育者的权威性强化教育效果。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权威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容易引发大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此外,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信息通道,改变了看待问题的单一视角,增强了质疑精神和理性思辨能力,而一些高校的新媒体平台建设却依然沿袭着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将新媒体仅仅看作是一个渠道,仍未与师生有效“联网”。也有一些高校的新媒体平台一味迎合学生的娱乐化需求,过度使用网络语言,追逐庸俗、肤浅的社会热点,充斥着同质化的文章和低智化的讯息,缺乏价值引领作用。这些都在无形中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性和权威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三、新媒体下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 ②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为导向,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工作机制等方面大胆创新,深入实践,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第一,做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壮大主流思想宣传。《意见》指出,要“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切实把网络舆论引导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重中之重”,“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 ③ 新媒体的开放格局带来了海量信息,在平等对话中进行舆论较量,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积极参与到构建新媒体舆论场中,传递主流思想,廓清是非观念,开展教育引导,才能赢得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④ 当前,高校新媒体平台在师生中逐渐发挥其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作用,在一些突发事件和网络舆情中,高校官方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能够及时、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舆情。同时,新媒体平台日常运营中的信息推送、校园活动报道、时政点评、政策解读等,也是高校凝聚感情、营造风气的有效途径,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网络氛围,发挥着网络文化育人的作用。但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宣传平台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是否被学生接受、关注、阅读,其主动权取决于学生。因此,高校网络舆论引导需要深刻洞察青年的网络社交习惯,运用“议程设置”等新媒体规律,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培养优秀学生和教师等意见领袖,这样才能真正找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打开方式,开辟与大学生对话的有效渠道,增强公信力和话语权,提升教育时效性和针对性。做好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工作,需要建立一支由学校各级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教师(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兼职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大学生意见领袖为主体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其中,培养大学生意见领袖的积极参与,不仅能借助其朋辈群体优势更好把握舆情方向,还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养成独立人格、自律精神与公德意识。

第二,善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讲话中提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这样的情形,在我国历史上,在当今世界上,都屡见不鲜”。 ⑤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人民网、新华网等专业新闻网站相比,有些新媒体平台在理论化、权威化方面有所欠缺,但其个性、活泼的表达更能够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要。因此,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善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以更具时代感的语言传递思想,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党的先进理论成果和治国理政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等问题。身处玉石杂糅的新媒体时代,唯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我们的思辨、学习和判断,才能够真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第三,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理性思辨能力。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新媒体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为了帮助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静谧自怡,克服浮躁之气,摆脱“集体无意识”的情绪化发声或避免陷入“沉默的螺旋”,自觉抵制的侵蚀和甄别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需要将新媒体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新媒体的技术特点和传播手段,加强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新媒体服务于个人生活、社会发展的能力,使大学生面对复杂的新媒体环境时始终保持冷静与克制,理性看待,合理利用。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它能够解决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能力。当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就可以优化传媒环境,成为有能力加入资讯生产、善用媒体并进行公共监督的公民。同时,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认识社会生活的主流和支流、现象和本质,在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中,要以唯物辩证法、历史辩证法奠定大学生科学的思想基础,通过政治素养、历史知识和思辨能力的提升,养成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习惯,充分发挥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注释

①祁鸣、倪颖、夏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第1期。

②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月20日。

第9篇:对新媒体的感想范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创新

新媒体时代从产生到发展已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成为社会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十分普遍,但同其他科技产物一样,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有利有弊。本文从新媒体着手,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媒体协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的内涵及特征

(一)新媒体的内涵

新媒体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在不同阶段,它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上世纪九十年代,新媒体在中国兴起并产生影响,新媒体开始成为网络媒体的代名词。新媒体的“新”,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对于广播、报纸等“旧”媒体而言。当今时代的新媒体主要是指以下两个方面: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现在的新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和互联网基础上的,具有传播功能的媒介。新媒体的种类很多,有网络、手机、户外、搜索引擎、播客、虚拟社区等。在这些繁多的新媒体中,有些是新媒体的形式,有些是新媒体的硬件,有些是新媒体的软件,有些是新的信息服务方式。如果站在传播学的角度上看,新媒体主要是指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新兴媒体是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电视媒体为代表,与传统的传播方式有所不同,可以更好的实现用户的互动和交流。另外,新型媒体还包括户外新媒体、车载移动电视等,是在传统的媒体上衍生而来的,信息质量更高,传播的范围更广。随着时间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概念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但是新媒体存在着共同点,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性概念、技术性概念,与网络媒体不能简单地混为一谈。

(二)新媒体的特征

新媒体具有无可比拟的开放性、及时性、交互性和便携性。新媒体具有个性化信息服务,如手机号、微信号、QQ号等,同时还具有虚拟信息传播,如修改文本、图片、声音等。新媒体受到学生的追捧,能满足人们差异化的诉求,借助于新媒体技术手段,随时随地了解你想了解的人、物、事。新媒体对高校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很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新媒体的特征进行创新。

二、新媒体对高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社会环境的变化

新媒体使人的感知范围和感知能力得到了提高,个体之间的传播和沟通也更为广泛。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单一,往往在多渠道中完成。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传播方式得到了改变,信息的传播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利用新媒体,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甚至产生强大的舆论导向,改变事物的发展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信息源垄断的问题,但是随着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多样化,这一问题逐渐得到改善,受众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的提升。面对海量的信息,学生一时之间难以分辨信息的真假、好坏,而且大学生还会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引导学生接受和分辨信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社会舆论同化的影响

在众多信息面前,如国际事物、国内时政热点,大学生的观念、价值取向往往是相似的,或是被舆论同化了,社会舆论同化迹象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与新媒体紧密结合在一起,时刻受到新媒体的舆论控制,二是发达国家拥有新媒体的资源和技术,将新媒体延伸到全球的各个角落,输出自己国家的观念、价值,并试图或引导舆论的发展方向。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空间已经遍布到全球,社会舆论被同化必然是不可避免的。

(三)社会负面信息膨胀

新媒体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接触到的信息更多。对于各种的海量信息,大学生难免产生信息辨知错误的情况。新媒体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很强的渗透性。西方发达国家新媒体发展的早,拥有资金和技术的优势,牢牢把控互联网信息的控制权,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新媒体中。我国社会在信息的监督和法律管理层面上存在的漏洞,令部分负面信息得不到有效的控制,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冲击。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新媒体技术已经在互联网、移动通讯上被广泛应用,能让信息的沟通变得更加便捷、及时。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也因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选择的空间更大了。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诸多问题,它必须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一,由于高校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年龄差异,因此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和运用能力不同,教育者对于新媒体的接受及运用能力较差,最终导致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的主流思想和主流文化。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文化是多元的,有更强的包容性,它对主流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并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对新媒体的重视不够,完全没有意识到新媒体对人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这必然会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二,网络存在的匿名性,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巨大的干扰。大学生是新媒体时代的主力军,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经常在现实的社会和虚拟的网络之间徘徊。作为极具个性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很强的自我表达欲望,也十分自我。在新媒体时代中,传统的主流文化和新媒体文化产生了博弈,争夺信息的主导权。除了大学生外,社会的其他群体也是博弈的一方,抗衡着主流文化价值。大学生的社会辨知能力低,喜欢追求新鲜的事物,性格叛逆,很容易导致自身的价值观产生偏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加强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主流文化思想。第三,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技术带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各种垃圾信息,这些垃圾信息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新媒体技术的负面影响,使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艰难。第四,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封闭单一,无法适应新媒体的发展。各高校一直都在不断的努力,希望为思想政治教育专题工作搭建信息量大而又全面的网站。借用网站的信息传输来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模式,形成生活的新规则和新状态,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新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主要有三种功能:一是弘扬主旋律;二是倾听学生心声;三是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这些网站积极推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是在新媒体技术的传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也有其局限性,比如网站内容不丰富、传播方式单一、更新速度慢、对社会问题敏感度低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努力借鉴新媒体技术,拓展教育平台,实现资源的共享。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

政治性原则是指要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新媒体时代十分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政治性的原则,提高对新媒体的鉴别和判断能力,应对网络的干扰,坚定不移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定自己的立场,否则会很容易陷入迷茫的状态,无法肩负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目的就是使大学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其自身的政治素养。

(二)主体性原则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体现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比较强,必须提高大学生的选择、判断和实践能力。

(三)人本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对学生既要教育和引导,又要尊重和理解。新媒体时代要坚持以人为本,采取平等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高校要把真实的情感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激发出学生的真情实感,实现双方互相沟通理解的目的。

(四)现实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能够应用于实践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从实际出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点,作为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和现实生活越贴近,学生才会越容易接受,才可以提高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辨别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五)与时俱进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出时代性,不断适应时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与时俱进,必须及时接受新理论、新科技,运用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落后时代的需要,体现其存在的必要性,充满生命力,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六)开放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立足国内,放眼世界,形成开放的思想。这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了解新媒体的变化和发展,接受其传播方式,并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拓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思维,及时接受新鲜事物,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七)价值性原则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时展的方向,价值导向要与时展的主流紧密结合在一起。对于即将接触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新媒体给予的大量信息,他们还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极容易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考虑到社会的主流价值,引导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使之符合时展的要求。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不断进步和创新。在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然面临着一些难题。

作者:郝晓丽 单位: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商姚.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对策———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4(10):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