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税收情况分析范文

企业税收情况分析精选(九篇)

企业税收情况分析

第1篇:企业税收情况分析范文

纳税评估是指主管税务机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纳税申报资料、财务资料和日常掌握的征管资料及其他有关资料,对纳税人一个纳税期限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审核分析,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及时发现、纠正和处理纳税人纳税行为中错误和异常申报问题,从而采取进一步征管措施,达到对纳税人整体性和实时性控管的目的。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国税发[2005]43号)中将纳税人申报数据与财务报表数据进行比较分析作为评估分析的方法之一,这也就充分说明了在纳税评估中运用企业财务报表分析数据的重要性。

税务部门作为财务报表主要使用人之一,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财务分析了解企业纳税情况、遵守税收法规的情况。财务报表分析是认识过程,通过分析通常只能发现问题而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现成答,只能作出评价而不能改善企业的状况,而纳税评估恰恰就是利用报表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运用约谈举证、实地核查等手段,以确定纳税人纳税申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企业财务报表分析的基本方法

企业通过编制财务报表,可以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以书面的形式提供给社会各有关方面。阅读会计报表如果不运用分析技巧,不借助分析工具,只是简单地浏览表面数字,就难以获取有用的信息,有时甚至还会被会计数据引入岐途,被表面假象所蒙蔽。做好财务报表分析,正确揭示各种数据之间的关系,主要就是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三张主要报表着手,收集完整资料,对企业各期的经济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有用的信息,主要包括对数据的横向分析、纵向分析,趋势百分率分析和财务比率分析。横向分析就是将企业连续两年或几年的会计数据进行绝对金额增减和百分率增减的分析,以揭示各会计项目在这段时期内所发生的绝对金额变化和百分率变化的情况;纵向分析是同一年度会计报表各项目之间的比率分析,即将会计报表中的某一重要项目的数据作为100%,然后将会计报表中的其余项目的余额都以这个重要项目的百分率的形式做纵向排列,从而揭示出各个会计项目的数据在企业财务中的相对意义;趋势百分率分析是将连续多年的会计报表中的某些重要项目的数据集中在一起,同基年的相应数据百分率比较,揭示企业在若干年内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的变化趋势;财务比率分析是指通过将两个有关的会计项目数据相除而得到各种财务比率来揭示同一张会计报表中不同项目之间或不同会计之间所存在的逻辑关系的一种分析技巧。

三、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在纳税评估中的具体应用

财务报表分析指标不是孤立的,要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计算出的指标应有的作用。

结合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中纳税评估通用分析指标、纳税评估分税种特定分析指标,财务指标分析在纳税评估中的具体应用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盈利结构分析的具体应用

根据企业的年度损益表,首先分析利润构成情况,弄清企业当年利润总额的形成来源,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四部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和营业外收支净额的具体组成及增减变化、结构变化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人员应结合会计制度及税法有关规定及两者存在差异,重点审核税法和会计的差异之处,企业在申报纳税时是否按规定进行调整。

1、分析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销售毛利率变动率

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基期主营业务收入×100%

主营业务成本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基期主营业务成本×100%

主营业务利润变动率=(本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基期主营业务利润

销售毛利率变动率=(本期销售毛利率-基期销售毛利率)÷基期销售毛利率

在企业内部管理及外部经营条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这四个指标的变动趋势、幅度应趋于一致,一旦那个指标变动较其他指标变动出现异常,评估人员应结合企业报表其他数据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如果主营业务收入的增幅小于主营业务成本的增幅(主营业务利润率及销售毛利率必定下降),评估人员一方面应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情况进行分析,结合资产负债表中往来款项科目的期初、期末数额进行分析,如果“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出现红字和“预收账款”期末大幅度增长情况,应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少计收入问题,通过分析存货中委托代销商品、发出商品、分期收款发出商品,结合企业有关购销合同及应收账款变化情况,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帐务上少计收入问题,根据企业增值税及所得税申报情况,审核企业有无按会计制度不应确认收入而按税法应确认收入企业未作纳税调整的情形;另一方面评估人员应对企业主营业务成本项的具体构成进行分析,了解企业成本的结转情况,分析企业是否存在对成本中“料”的部分改变成本结转方法、多计发出成本,少计存货(含产成品、在产品和材料)等问题,对成本中“工”的部分重点查看应付工资科目年末结余情况、工资计算表、企业员工花名册、工时产量统计表等辅助资料,分析企业工资是否存在多提多列支问题,对“费”的部分应重点结合固定资产变动及累计折旧变动,分析是否存在改变折旧计提方法,多计成本的问题。

2、分析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三项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之和×100)×100%

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营业(管理、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

具体分析:三项期间费用增减变动率应与主营业务收入变动率结合起来分析,本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应与基期营业(管理、财务)费用占基期主营业务收入比重结合起来分析,前后两个指标变动情况应基本保持一致,如果变动太大,需结合企业“应付账款”、“其他应付账款”、“预提费用”、“应付工资”等往来科目,看企业是否存在通过预提费用形式多列支费用,有没有将应列入长期待摊费用的项目一次性进入管理费用,有没有将应资本化的利息直接计入当期财务费用,对营业费用则应分析具体项目构成,如果其中运输费用变动较大,一方面应和企业当期销售的变动结合起来分析,看企业是否存在产品发出应确认销售而未确认的情况,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取得运输发票的审核协查,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使用虚假运输发票抵扣增值税、列支费用的情形;此外还应结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看企业超过税法允许列支部分的费用有没有作纳税调整,如工资及计提的“三费”、交际应酬费、开办费、广告费的扣除、业务宣传费的扣除、无形资产的摊销、递延资产的摊销等。

3、营业外收支增减变动分析

营业外支出变动率=(本期营业外支出数-基期营业外支出数)÷基期营业外支出数×100%

营业外收入变动率=(本期营业外收入数-基期营业外收入数)÷基期营业外收入数×100%

分析:营业外收支是指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及支出,一般情况下,发生数额不会太大,如变化较大或本期发生额较大,应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企业是否将收取的价外费用、包装物押金等计入营业外收入科目,是否按规定纳税。

(2)、企业处置的固定资产是否应当缴纳增值税。

(3)、结合企业所得税申报表及相关资料,判断企业处置资产的损失是否报税务机关审核批准或备案,企业提取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是否进行了纳税调整。

(4)、企业与生产经营无关的罚没支出、捐赠支出等是否按规定进行了纳税调整。

(二)、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的具体应用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指标包括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销售成本÷平均存货

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其中平均数=(年初数+年末数)÷2

分析:这几个指标应和基期数结合起来考虑,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加快,表明企业存货占用水平较低,流动性较强,销售能力增强,存货转变为现金、应收账款速度加快,而如果企业应纳税额减少,应考虑企业可能存在隐瞒销售收入,虚增成本的问题。此时应重点审核存货收、发、存记录的真实性及存货计价方法前后的一致性,核实企业是否存在人为调节发出存货的计价方法,从而虚增发出存货的成本减少库存存货成本。

(三)、税负指标与财务报表相关指标的综合分析

1、增值税税收负担率

增值税税收负担率=本期应纳税额÷本期应税收入×100%

将此指标与行业指标对比,如果与行业指标偏离较大,应结合财务报表具体项目和其他指标开展分析。

如果销售收入增幅较大,而税负指标下降,首先根据财务报表查看企业存货与期初比是增加还是减少,结合存货收发记录,查看有无隐瞒销售行为,有无发生视同销售行为不按规定计提销项税的行为;其次,分析存货的主要构成,将存货的销售价格、购进价格与上期相比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进项税金构成情况,查证有无扩大抵扣范围,对四小票抵扣比例较高的应重点开展核查;此外还需查看销售收入的主要构成,查证有无价外费用、混合销售行为等不提销项税金或错用税率问题。

2、所得税税收负担率

所得税税收负担率=应纳所得税额÷利润总额×100%

第2篇:企业税收情况分析范文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税收管理,夯实税收征管工作基础,明确管理职责,防止“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现象,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促进纳税人及时如实申报纳税,结合市本级实际,制定税收管理员制度。

第二条税收管理员是分片(类)管理税源的工作人员,基本职责是按片(类)负责对纳税户的税源管理工作。包括对纳税户的案头管理和实地了解纳税户情况、提供纳税服务和进行必要的核查。

第三条按照“贴近管理、贴近服务”的要求,依据现有的人员和机构配置,税收管理实行分片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总体上企业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小规模纳税人、其他纳税人以及各类纳税人的分属行业实行分类管理,个体户按相应的街道乡镇实行分片管理。每一纳税户的税收管理责任均有具体的税收管理员,做到责任到人,管理到户,谁管理谁负责。

第四条根据税务管理的工作职责和纳税户分片(类)管理原则,税收管理岗位分为企业(一般纳税人)管理员、企业(非一般纳税人)管理员、个体管理员。

第五条责任区管理范围大小或者户数多少要与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相匹配。

第二章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职责

第六条税收管理员的基本职责:

(一)税收政策宣传送达、纳税咨询辅导;

(二)掌握所辖税源户籍变动情况;

(三)调查核实管户生产经营、财务核算情况;

(四)核实管户申报纳税情况;

(五)进行税款催报催缴;

(六)开展纳税评估及其税务约谈;

(七)提出一般性涉税违章行为纠正处理意见;

(八)协助进行发票管理;

(九)其他相关日常管理工作。

第七条税收管理员税源管理的具体工作职责:

(一)税收管理员要严格按照税务登记管理制度,全面掌握所辖纳税人税务登记的各项登记事项,加强登记环节的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与户籍管理相关的各类动态情况,通过掌握的户籍管理信息对管户进行实地核查,核实登记事项的真实性。包括:纳税人生产经营及其财务核算情况;各税种的核定及其有关资格认定、各类征收方式核定、多元化申报和缴款方式的核准情况;各税种的申报纳税、税款滞纳及其补缴情况;税务检查及其处理、享受减免税政策及其执行情况;纳税人发票领购资格、品种、数量情况;纳税户关、停、并、转、歇业、失踪情况;纳税人委托税务情况以及纳税人的银行开户、关联企业等情况。

版权所有

(二)税收管理员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依法实施税源管理措施。及时掌握纳税人与纳税直接相关的情况,定期到纳税人生产经营场所实地了解其产品、原料、库存、能耗、物耗、销售、成本、价格、增加值利润以及企业人员组成及变动、资金往来、财务状况、企业前景等与纳税间接相关的企业生产经营和财务方面的基本情况。并与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情况进行核对及逻辑判断,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三)税收管理员要做好纳税户的税源分析监控和税源管理业务的具体实施,着重做好支柱产业、重点行业税收的关键指标及其增减变化的分析监控。对重点税源企业根据其申报纳税的情况,包括销售收入、当期申报税额与上年同期数的对比分析、与同行业的税负率对比分析,通过下户询问、实地查看、纳税评估等方式,分析税源变化情况,掌握税源变化动态,做好税源监控与预测。加强对块状经济、重点行业税收调研分析,对行业税收管理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管理建议,为分局做好税源分析工作,强化管理措施,堵塞管理漏洞提供依据和保障。

第三章税收管理员的工作要求

第一节纳税人分类管理

第八条税收管理员要对纳税人实行分类管理,合理安排工作重点和管理力量,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根据不同类别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具体分成以下几类:

(一)重点监控类。包括年纳税额超过10万元的重点税源企业;欠税企业;有使用农副产品收购发票或废旧物资收购发票抵扣税额及增值税即征即退企业;“两头在外”的商贸企业;月定额超过30000元的,或者月均发票使用量达到或超过其税收定额的个体户。

第3篇:企业税收情况分析范文

AB百货公司是某省一较大商业公司,经营品种繁多,经营范围广泛,在全省商业领域有较大影响。2005年该公司增值税税负连续3个月为零,税负异常,2006年4月15日被主管国税局列为纳税评估对象,随即该局成立了纳税评估项目组,由税源管理、征管、计统等部门相关人员对该户纳税人实施纳税评估。评估人员以毛利率和税负率入手,围绕企业往来账,运用总局制定的通用指标评析法,对企业2005年的增值税纳税申报情况进行了深入评析。于2006年5月24日纳税评估程序终结,发现了该公司将返利收入直接冲减了当期成本而未计入应税收入,造成少计提销项税金34,740元的事实。主管税务机关按照规定做出了抵顶期末留底税款的税务决定。此次评估活动的成功实施,对当地其他商贸企业造成重大影响,当地商业宏观增值税税负已由原来的0.3%提高到现在的0.44%,纳税评估收到预期效果。

二、案例介绍

(一)分析选案

1、选案背景

由于××铁路的成功开工建设,特别是国家将铁路建设总指挥部设在该市,众多参建单位常驻当地,加大了流动人口数量,使得商贸流通行业营业额大幅增加,商贸企业经营效益明显好转,经测算全市商贸企业增值税平均税负为0.2%。而该户企业在当地属于较大规模商贸企业,经营状况并未出现不利局面,而2005年税负却为零,这与当地商贸企业实际情况不相符,这引起了税源管理部门的注意。(数据采集情况如下图)

2、对象筛选

选取收入变动率、利润变动率、毛利率和税负率等4项常用指标,经过比较分析确定了评估对象。评估人员从综合征管软件系统中查询出了该企业2005年各月的纳税申报资料,参照市局建立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运用EXCEL分析软件逐月计算出了该企业2005年各指标值平均值,经与同期市局测算参照值比较(见下表所示),最终确定了该纳税评估对象:

经比较发现该户企业各项指标值均低于参照值,属于指标异常户,遂将企业列入纳税评估对象。

3、指标选择与分析

(1)进项税额核算分析

在对企业的收入变动率和税负率进行关联性分析后可发现,收入变动率为-0.09低于参照值,同时税负率也低于参照值,据总局《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可将企业进项税额列入疑点范围。需运用全国丢失、被盗增值税专用发票查询系统对纳税评估对象的抵扣联进行检查验证,比较进项税金控制额与申报进项税金。

本期进项税金控制额=(期末存货较期初增加额+本期销售成本+期末应付账款较期初减少额)×主要外购货物的增值税税率+本期运费支出数×7%=761,614.5元。

同期企业申报进项税额为1,473,650.88元,经比较前者明显小于后者,进一步判断企业可能存在虚抵进项税额问题。

(2)往来账户分析

将企业收入变动率与利润变动率配比作进一步分析,经计算二者比值为0.29<1,两者之间数值相差较大且均为负,此时应结合企业各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往来科目判断企业收入核算问题。

经整理各月《资产负债表》中“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等科目的期末数形成下表。在对表中数据进行分析后可看出,“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账款”等往来帐户余额均为正数,这表明企业存在多列成本费用问题。“预收账款”呈逐月增长态势,经计算该账户月平均余额为239,755元,并且在8月份到11月份之间,连续4个月超过该帐户平均余额,增幅较快,不合常理,可能存在少计收入问题。

(3)销售成本关联分析

因该企业会计核算方式为进价核算方式,为此评估人员针对商业企业特点,对“销售成本”与“库存商品”两帐户进行了关联性分析(见图表所示),经比较分析可看出企业每月发出商品金额均大于当期库存商品发生额,不符合会计核算逻辑,属于异常。进一步可判断该企业存在少记收入的问题。

4、发现疑点

(1)虚抵进项税额;(2)多列成本费用;(3)少记收入。

(二)约谈举证

评估人员在完成审核分析工作后,发现企业存在疑点较多,按规定向企业发出《纳税评估约谈通知书》,要求企业财务人员于2006年5月20日当面举证。在具体实施约谈举证时,纳税评估人员就企业存在的问题逐一展开:

疑点一:虚抵进项税额问题。企业解释为并不存在虚抵进项税额问题,之所以进项税额控制金额与实际抵扣税额不一致,是因为企业实行返场开票制。

疑点二:多列成本费用问题。企业解释为由于公司设立时间不长,在设立时期发生的许多费用数额较大,按规定在评估期进行了摊销,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成本费用金额。

疑点三:对于少记收入问题,企业拒不承认。

约谈人员对企业的举证情况进行分析,认为企业解释不尽合理,需要实地核查,遂建议税收管理员下户实地核查。

(三)实地核查

经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税收管理员按照规定下户开展实地核查工作,围绕上述疑点问题对企业的有关资料进行了查看和查验。管理员搜集了企业的有关购销合同、协议证明,翻阅了商品进出库记录单,验证了产品销售成本结转凭证等资料,经查验发现企业存在虚抵进项税金问题,一张证明显示:企业从甲公司购货,并向其付款,但却从乙公司取得专用发票,且甲乙公司之间并非总分公司(或母子公司)关系。据一产品销售成本结转凭证显示,企业有将返利收入冲销主营业务成本的嫌疑。管理员迅速将此问题整理汇总后,反馈给税源管理部门。此时,企业不得已向主管税务机关提出自查的请求,要求企业进行自查。

经过企业自查确认存在少计收入的问题,该商场将返利收入没有计入当期收入而是直接冲减了当期成本,造成少计提销项税金34740元,企业按规定对此项税款抵顶留抵税款。存在一笔虚抵进项税金业务,货款金额为69,604.65元,增值税税金为11,832.79元,企业已按规定做了进项税金转出处理。

三、评估建议

一是返利收入核算是关键。从该案例可看出企业一般不将供应商给商场的返利计入计税收入,这需要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管理中定期了解企业购货合同订立情况,掌握企业的进货渠道,核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规范商贸企业的税收管理活动。

二是多指标联动分析显威力。总局下发的《纳税评估管理办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特别是所附的指标分析方法对实际工作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在对该企业评估时运用该方法综合分析相关指标可以发现企业疑点问题。

三是三方联动见效果。该局已建立了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和税务稽查三方联动机制,在本案中,纳税评估指标预警值的设定比较科学,这与该局的三方联动机制密不可分。

第4篇:企业税收情况分析范文

在税收征管工作中,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针对以电力消耗作为主要能耗指标的工业性生产加工行业的经营特点,充分采集纳税人生产经营数据,以电力消耗数量为主要指标来评价和估算纳税人的实际纳税能力,从而实现对税源的有效监控,减少税款流失,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以电控税管理的主要内容

依托网络信息化优势,定期采集工业性生产加工企业(含个体工商户)的电费信息,经过整理分析,测算各相关行业单位产品耗电定额,利用能耗测算法推算纳税人实际产量,进而估算纳税人的销售数量和实际纳税能力,与纳税人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实现对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状况的有效监控。

以电控税管理主要分为信息采集、评估分析、实地核查三个环节,各环节相互联系、紧密衔接。

三、加强以电控税各环节的管理

(一)信息采集环节

根据纳税人电费缴纳的实际情况,电费信息的采集方式以防伪税控系统存储的供电企业电费发票信息为主。针对租赁场地、共用变压器等特殊情形,协调、规范供电企业发票开具行为,督促供电企业按规定开具发票。对通过防伪税控系统无法采集电费信息的,由税收管理员采用手工抄录的方式采集。

1、纳入以电控税管理的范围

凡以电力消耗作为主要能耗指标的工业性生产加工行业(含个体工商户)均应纳入以电控税管理范围。对确实不宜纳入以电控税管理范围的,县(市)区国家税务局应书面详细说明原因,报市局(征管处)备案。

2、加强供电企业发票开具管理

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对供电企业发票开具情况的跟踪管理,供电企业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列入以电控税管理的小规模纳税人(含个体工商户)收取电费时,必须逐笔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或增值税普通发票,不得开具自印电费发票及收据。

规范供电企业发票开具行为。供电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开具发票,做到填开内容齐全、真实,准确登录用电单位的税务登记号码。

主管税务机关要加强对供电企业开具发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发现应开具而未开具发票、发票填写项目不齐全或以其他单据代替发票开具等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进行处理。

3、加强实行以电控税管理的小规模纳税人的信息传递工作

各县(市)区国税局应将纳入以电控税管理的小规模纳税人(含个体工商户)清册,及时提供给供电企业。清册内容包括纳税人名称、纳税人识别号、经营地址等。对于新办登记或涉及名称、识别号发生变化的纳税人属于使用增值税普通发票结算电费范围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在月末提供给本地供电企业。

对于纳税人不在当地供电企业结算电费的,由纳税人主管税务机关通过市局内部办公网络传递给供电企业所属县区局,再由供电企业所属县区局传递给所辖供电企业。

(二)加强审核分析工作

以电控税管理审核分析主要分为两种:一般性分析和能耗法测算。

1、一般性分析

一般性分析,通过纳税人电费支出金额与其当期的销售收入或应纳税额进行比较,初步筛选出疑点明显的纳税人。

一是通过电费数据,判断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分析电费支出占申报销售收入或应纳税额的比重、同行业纳税人单位产品耗电定额离散程度。对停业注销纳税人、零申报纳税人存在电费支出情况进行重点分析。

二是对于个体双定户,通过对比电费支出与核定销售额、定额主要因素数量的关系,判断定额核定是否合理。

2、能耗法测算

能耗法测算,根据纳税人电力的耗用情况、单位产品能耗定额,测算出纳税人实际产量,结合期初、期末库存产品数量,测算其销售量、销售额和应纳税额,与纳税人申报信息进行对比分析。

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电费支出金额÷评估期单位产品耗电定额

评估期单位产品耗电定额指生产单位产品电费支出金额。

评估期产品销售数量=评估期期初库存产品数量+评估期产品产量-评估期期末库存数量

评估期销售收入测算数=评估期产品销售数量×评估期产品销售单价

问题值=(评估期测算应税销售收入-企业实际申报应税销售收入)×适用税率

3、单位产品耗电定额的测算

各单位应根据辖区内纳税人的生产经营特点,合理细化行业。对产业集中度较高的行业,组织人员深入实地调查核实,分行业测算单位产品耗电定额。测算时可先选择部分行业内具有代表性并且财务核算比较健全、内部管理比较规范的纳税人,其测算结果可作为行业单位产品耗电定额的参照值。在此基础上,抽样测算,确定行业预警值。测算过程中,应在纳税人正常生产经营情况下进行,合理确定测量周期,分多次记录,以减少测算差异。

4、加强审核分析

市局、县(市)区局要强化审核分析职能,税务分局(所)侧重于对市、县(市)区局审核分析疑点的调查核实。

各县(市)区局应主动利用市局下发的相关数据,对本地区有关行业不同纳税人的耗电数据进行比较,有针对性地进行审核分析,将耗电异常及利用能耗法测算收入与申报收入存在差异的纳税人,列为重点评估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纳税评估。

(三)强化核查处理工作

针对审核分析发现的疑点问题,实地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核实纳税人相关信息、审核财务会计账目凭证、调查税款缴纳情况、核实确认涉税疑点,并按规定进行相应处理。

1、核查工作步骤。

一是了解纳税人生产经营状况,掌握生产工艺流程、设计生产能力,生产能耗物耗指标、投入产出情况、购销方式、货款结算方式等情况。

二是核实相关数据,修订审核分析中发现的疑点,确定重点核查项目,明确列出主要疑点和可以采取的基本方法。对数据存在严重误差,对审核分析结果影响较大的,重新采集数据进行审核分析。

三是根据确定的重点核查项目,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核实方法,利用纳税人生产、经营等发生的实际业务数据及第三方信息,审核相关财务会计账目凭证,并与实际业务数据进行核对,查找出纳税人申报中存在的问题,并按规定进行相应的处理。

2、建立分级核查制度。

市局、县(市、区)局应建立分级核查制度。各单位根据审核分析中,发现的疑点问题严重程度,结合实际情况,可采取移交稽查、县区局专人核查和税务分局(所)税收管理员核查等方式组织实地核查。

3、及时反馈核查结果。

各县(市、区)局、税务分局(所)应根据审核分析发现的疑点逐项及时上报或反馈核查结果,重点户要逐户反馈核查结果。对于核查结果不能充分、全面解释疑点的,退回核查单位(人员)补充核查。

四、提高认识,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促进工作落实

第5篇:企业税收情况分析范文

关键词:税收负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直接税间接税

在诸多税种当中,所得税能够很好地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不同地区的人民收入发生变化,购买力就会发生变化,也就会影响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用收入效应来说明税收的这种作用。这里的税制结构是指税收制度中税种的构成及各税种在其中所占的地位。主要是指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比例关系。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进行划分,即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一般认为,所得税和财产税属于直接税,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以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由于采用累进税率,可以很好地贯彻税收公平的原则。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有利于组织财政收入,但不利于实现税收的公平原则。下文考察韩国宏观税负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并探讨其对我国的启示。

韩国税收负担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

(一)韩国直接税和间接税分析

首先是韩国的直接税和间接税所占的比例。从图1可以看出韩国的直接税所占比例大于间接税所占的比例,且呈增加的趋势。直接税具有不易转嫁的特点,具有良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

其次,分析韩国企业所得税情况。图2表明了分年度分地区的韩国企业所得税的纳税情况,从图2可以看出,首尔厅的税收收入优势明显,然后是中部厅、大丘厅和釜山厅,大田厅和光州厅最差。这与韩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是相适应的,首尔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厅的仁川和京畿道;大丘厅所在的大丘地区和庆北地区;釜山厅所在的釜山地区、蔚山和庆南地区。最差的就是大田厅所在的忠清道地区和光州厅所在的全罗到地区。企业所得税是直接税,且韩国的企业所得税是累进税率,具有很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再看韩国的个人所得税的情况。图3表明了分年度分地区的韩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情况,从图3可以看出,首尔厅的税收收入优势明显,然后是中部厅、大丘厅和釜山厅,大田厅和光州厅最差。这与韩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是相适应的,首尔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中部厅的仁川和京畿道;大丘厅所在的大丘地区和庆北地区;釜山厅所在的釜山地区、蔚山和庆南地区。最差的就是大田厅所在的忠清道地区和光州厅所在的全罗到地区。个人所得税是直接税,且韩国的企业所得税是累进税率,具有很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最后,分析韩国的增值税情况。图4表明了分年度分地区的增值税的纳税情况,从图4可以看出,除了首尔厅的收入相对明显外,其他地区的增值税收入基本都差不多。因为韩国的增值税是消费型的增值税,且增值税是间接税,调节收入的作用不明显。

图5表明了2004年韩国分道(省)和广域市(直辖市)的企业所得税纳税情况,也是和韩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相适应的,具有很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韩国的地方税主要是由财产税制组成的,属于直接税,也具有很好的调节收入的作用,如图6所示。

(二)韩国企业所得税分收入规模纳税情况分析

表1表明了韩国企业所得税分收入规模纳税情况,把韩国的企业按照收入分类,分析一下到底是高收入的企业群缴纳税收多,还是低收入的企业群缴纳税收多。

从图7可以看出收入高的企业群缴纳的税收明显高于收入低的企业群。

本文依照收入规模进行分类,以100亿韩元为标准,分为以上部分和以下部分,分析是高收入的企业群纳税多,还是低收入的企业群纳税多。结果发现,1000亿以上法人企业纳税总额占全部纳税额的79%,1000亿以下法人企业纳税总额占全部纳税额的21%。高收入的企业群多纳税,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1000亿以上法人纳税人数却只占总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数的1%,而1000亿以下法人纳税人数却占总的企业所得税纳税人数的99%,少数富裕的企业群缴纳了大部分的税收,说明韩国的企业所得税起到了很好的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进而也能起到调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优化税收制度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在增值税方面,目前我国所实行的是不分地区经济差异、统一税率的生产型“增值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税负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历来是我国的重要原材料基地,主要是资本有机构成高的大中型企业,实行生产型增值税严重制约了西部企业的资本积累和技术改造,导致粗放经营,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增长乏力。另外,以农产品初级加工和资源开发为主的西部地区,增值税税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我国目前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在西部地区客观上起到了逆向调节作用,如果把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西部地区能从中得到更多的税收抵扣,也符合国家的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

我国也应当考虑遵循国际趋势、再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的必要性。笔者认为,在拓宽税基的基础上,采用累进的所得税率,既能发挥企业所得税制度的财政功能作用,又可以使企业所得税真正成为重要的经济政策工具,在整体上降低我国的企业所得税负担,提高企业的竞争和发展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参考文献:

1.吴朝霞.我国宏观税收负担的优化及策略[J].经济师,2007(10)

2.王盛尹.我国的税收负担:现状与完善[J].科技经济市场,2006(12)

第6篇:企业税收情况分析范文

1.税收筹划能够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对于国家在节能环保上的发展概念,对于环境不友好的企业,在国家财政政策上,得到的支持会相对较少,所以铜冶炼企业的财务风险更多的是体现在自身资金链上。铜冶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企业会整合资源,会有项目需要积累和融资,此时资金的效率则显得非常重要,出现的企业外部融资,存在一定的财务违约风险。企业通过符合政策的税收筹划方案,除了能够节省一笔支出来说,还能通过延期纳税来调节当期的纳税额。对于调节的纳税额,虽然最终的所缴纳的税收额度不同,但是调节到日后付款,相当于得到一笔无息贷款,这使得企业的资金量更加的充裕,融资成本降低,同时提高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偿债能力的提高,更加能够提高公司信誉,降低融资成本,从而使得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得更加的稳健。

2.税收筹划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税收筹划是一种铜冶炼企业财务管理策略,目的是使得铜冶炼生产企业的税收情况更加合理。对于制定税收筹划的管理者而言,就需要对企业的发展的情况要有一个非常的好了解,同时要求企业管理者对于未来的发展要一个预期,以便管理者对税收做一个更好的筹划。因而税收筹划的实行,能够不断的锻炼管理人员的整体统筹能力和企业整体把握能力。另外,税收筹划在财务处理上对于企业财务人员要求比较高,对于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要求也比较高,这就会促使企业去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时健全企业的会计制度,而这些财务制度的建设和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提高,都能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3.税收筹划可以优化企业投资方向

企业在税收筹划过程中,往往利用的是税务上税基和税率上的不同,来获得一个自身最为有利的税收筹划方案。在我国,国家处于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原因,出台了一些产业结构的税收优惠政策。随着国家的政策变化以及市场上的变化,企业会注重自身企业与科技之间的联系,鼓励企业的个人创新和企业创新。对于现阶段,国家鼓励环境和谐型企业的发展,这就会导致铜冶炼企业在做出投资选择时,会比较税收筹划行业与自身企业之间的契合点,注重环境保护项目的建设,从而引导企业的投资方向。

二、铜冶炼企业税收筹划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

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在制定税收筹划决策时,要有企业整体概念,不能只能考虑暂时的税收成本问题。企业从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避免因为税收减少而引起的其他的费用增加,最终导致整体收益减少的情况,所以企业需要综合去衡量税收筹划方案,从而来考虑企业的最终绝对收益。另外,企业在考虑税收筹划节税的情况时,不能最终完全停留在节约税金的目的上,最终的目的是节约支出,增加收益,促使企业成长。因而,从整体性的原则上考虑,企业需要权衡税收筹划中的税收因素和非节税因素,统筹整体,局部牺牲,权衡各个环节的影响,注重整体税收的节约,是企业税收筹划的最终目的。

2.可行性原则

作为纳税人,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需要考虑制定和执行环境。对于没有执行环境的筹划方案,最终得不到实现,进行税收筹划实际意义不大。同时对于税收最终可执行情况也要进行评价,不能因为方案中税款有减少,增加了其他大量的成本,导致税收筹划的失效。从可行性原则上来说,一是:整体的收益大于支出,这就意味着,筹划节约的收益大于其他由于税收筹划执行所导致的成本,这才是真正税收筹划追求的结果;二是:不能纸上谈兵,在税收筹划制定的过程中,需要详细的考虑企业自身的因素和现有的税收政策,保证制定出的政策能够切实可行。

3.效益性原则

铜冶炼企业税收筹划在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需要对于税收筹划本身的成本以及执行成本进行考虑,因为执行税收筹划所产生的成本高于筹划最终的节税时,税收筹划则意义不大。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直接成本,还要考虑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因为税收筹划造成的隐形成本,然后再与获得节税税额进行比较。另外,由于税收筹划的专业性和制定成本原因,有可能会将其外包给外部专业机构,此时,仍然需要进行比较,做出税收筹划方案后,在考虑信誉的前提下,选择出收益成本最大化的方案。

三、铜冶炼企业税收筹划方法

1.合理设计资产折旧年限

铜冶炼企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资产在企业中占到很大比重,并且生产设备的资产比值都比较大。生产涉及到的折旧中,折旧会形成这些资产设备的部分成本,因而运用不同的折旧计算方法,会造成不同期限内分摊的成本的不同。在正确进行计算和折扣的情况下,能够为企业争取到一定的资金来源,还会涉及的企业的税赋问题,最终影响到企业的利润情况。作为铜冶炼企业,生产设备有时更新换代较快,还会有环境保护设备的更新换代等情况,这样一般建议选择最低的折旧年限,这样能够有利于生产设备等折旧费用前移,并且所得税尽可能后移,从中间的时间差中,可以得到一定的无息资金贷款,从而可以降低企业利息费用,增加企业利润。

2.筹划研发费用的投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对于企业新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时发生的研发费用,可以在应缴纳的所得税中进行扣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对于研究开发的费用问题也有规定,在研发中未形成无形资产的,在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发费用的50%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可以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进行内销。国家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创新,对于铜冶炼企业在投入研发费用中可以利用国家的相关税收政策,然后来合理的进行筹划。对于铜冶炼技术研发及改进的研发费用投入,都应该做好核对,对企业投入和国家技术项目补贴需要进行区分,做到账目清晰,管理好资金研发费用支出。

3.积极筹划销售收入税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中对于企业的销售收入税收筹划有一定的规定:对于分期结款的货物销售阶段时,需要安装事先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来确认收入。在确认收入后,企业就需要上缴当期的应交所得税,然后入账。在这种情况下,铜冶炼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在合同条件成熟和企业本身收入稳定,同时销售收入能够安全稳定的收回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合适的收入确认时期来确认收入,争取获得一个合理的税收缴纳节点,从而可以获得税收的减少或者推迟。

四、铜冶炼企业税收筹划的实施

1.积极掌握法律和财务税收规定

在进行税收筹划时,铜冶炼企业财务人员需要积极的去了解相关的财税政策和法律法规。对于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了解,可以积极的了解到国家税收政策的趋向,还可以避免因不了解税收政策造成违反国家税法的情况发生,给企业带来法律风险。同时通过对税收政策、法律法规的了解,然后可以去判断其与企业自身税收情况的契合点,从而去寻找到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这样能够更加的符合企业税收方案的制定。

2.准备企业税收筹划信息

铜冶炼企业在筹划税收方案时,需要了解到大量相关信息。财务人员更多会了解到相关财务信息,对于销售方案信息,企业科研发展状况信息,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信息等,都需要其他部门或者管理层配合给出。同时对于企业本身发展状况,财务状况,行业所处的状况以及所能够享受到的财税政策都需要一个深入的了解。另外对于企业面对的税务政策和法律法规情况,也需要去足够了解,这样最后制定出的税收筹划方案,才具有整体性和有效性,避免了因筹划过程中信息准备不全造成筹划失败的情况发生。

3.具体税收筹划目标

铜冶炼企业作为生产型企业,对于税收筹划的最终目标就是合理的减少税收,增加企业利润。但在税收筹划中需要将最终目标进行细化,然后寻找细化策略,例如降低税负点,递延纳税等,然后再具体化到操作步骤及流程上,这样才能够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也便于企业税收筹划的具体执行和税收筹划的具体制定。

4.税收筹划具体方案可行性分析

对于铜冶炼企业在熟悉了税务规定,完成了一些信息收集,然后对目标明确后,就需要回到具体的筹划制定上。对于制定好的方案,需要根据铜冶炼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最终目标去分析可行性。制定完成后,从法律合规,目标明确合理,操作准备完备等进行分析,在可行性分析中,遇到分析到不合理的情况,需要及时的进行反馈,然后寻找出原因,这样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避免最终筹划执行失败。

5.方案的实施与反馈修正

第7篇:企业税收情况分析范文

财务报表分析跟纳税评估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来讲主要由以下几点关系:

第一,两者之间的联系。财务报表分析跟纳税评估都是将会计核算作为基础来进行分析研究的,其研究前提和假设都是企业持续经营,在此基础上依靠比较分析法以及比率分析法等实现对企业现在以及过去时期内的生产经营状况的评估和分析。与此同时,对于财务报表的分析,围绕销售收入、销售成本、费用利润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时所涉及到的内容跟纳税评估之间具有较高的重合性,财务报表分析的各种指标都可以直接在审核营业税、增值税以及所得税时使用。不仅如此,财务分析还是进行纳税评估的重要基础,合理运用财务分析方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纳税评估的效率。

第二,两者之间的区别。财务报表分析的重点是为企业投资者、管理者以及债权人等科学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帮助他们分析和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并对企业未来的生产发展进行预测。而纳税评估则主要是依靠财务分析过程,准确判断企业的生产情况,在计算财务指标的基础上分析研究相关企业是否存在涉税疑点。依靠企业应纳税额跟企业实际纳税额之间的差异分析,实现对税源的有效监控。正是由于财务报表分析跟纳税评估之间具有不一致的目标也使得两者在指标理解以及运用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二、财务报表分析在纳税评估中的应用分析

在进行纳税评估中使用财务报表分析,主要是依靠比率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这两种方式。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出财务报表中的各种经济指标,并获得一系列的相对数值和财务指标,在此基础上衡量和分析企业日常经营成果。而比较分析法则是针对企业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空间的财务数据,通过判断财务指标的增减变动情况合理分析企业经营成果和经营业绩。

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是使用流动比率以及速动比率来进行的,通过这两个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出企业的偿付能力。速动比率相比较与流动比率而言,剔除了变现能力较差的存货等,因此在反映企业的流动性以及偿债能力上更为准确,进而更能合理反映出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运营能力,是进行纳税申报评估中的重要依据。这两个比率能够了解企业的可支配资金数额,为税务主管部门是否对企业执行破产清算,是否允许其延期缴纳税款等税收保全措施具有重要的信息支持。

获利能力分析。在分析企业获利能力上主要是采用销售毛利率等指标,依靠分析企业销售毛利率判断企业的销售收入跟成本费用之间是否匹配,成本费用是否存在多计,收入是否少计等。在计算分析企业的销售毛利率时,还应当将其跟企业的之前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判断是否存在企业销售毛利不正常的情况。一方面,企业可能存在着销售收入不实的问题,如金额记错、虚增销售收入、漏记重记销售收入等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也可能存在着多转成本、乱摊费用以及乱挤成本等问题。不过需要的是,企业销售毛利率的变化也可能是由于销售产品结构变化、进货提降价格以及产品结构变价引起的。同时,收入费用率分析也能够在纳税评估中进行应用,通过分析企业的收入费用率,判断企业的成本费用跟销售收入是否成比,在会计核算中是否存在着少计收入或者多计费用的问题。同时,也需要结合企业之前年度以及同行业的收入费用率进行比较。通过对企业利润表中所列示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等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跟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之间具有直接的计算关系,通过实地检查等方式进一步对企业的流转税金及附加情况进行核实确认。通过计算和比较其他相同规模以及相同生产能力的纳税人财务指标,在此基础上确定进行税务检查的方向。

同时,销售利润率也是进行获利能力分析的一项重要指标。将企业上期或者同期的本年利润率跟本年的销售利润率进行比较,假如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正常,在毛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下降很可能意味着企业的费用出现问题,此时应将检查的重点放在企业费用上;假如企业的期间费用率不变,则要重点关注企业的营业外收入,并将影响企业利润率程度最大的因素作为最主要的检查对象。

第8篇:企业税收情况分析范文

关键词:成品油批发企业 纳税风险

税收风险是指国家在组织税收收入过程中由于税收制度和征税手段本身的缺陷以及各种经济因素的不确定性造成税收损失和困难的可能性。

一、A公司情况介绍

目前A公司主要负责炼化企业、省(区、市)成品油销售企业,以及铁道、民航、兵团等专项用户的成品油产销计划衔接、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调运组织和质量计量监督工作。下设15个二级单位,分属于11个不同省、自治区。各二级单位均为独立具有纳税资格的纳税主体,负责税收计算、缴纳、沟通、协调等工作。

二、A公司税收管理现状分析

2013年A公司对所属分公司2009-2013年5年的税收进行了自查,通过统计分析,涉及到税收风险点30个,涉及税款1800余万元。结合自查情况,反映出A公司税收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一)税收管理基础薄弱,涉税风险点多,涉及面较广

以下为各税种涉及到的风险分布表

由图表可见,A企业所涉及的各个税种均存在不同涉税风险点,其中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涉税风险点最多,说明企业对税收风险管理还有待加强。

(二)个别税种纳税积极性不高,漏缴税款较大

按补缴税款的性质来分类,以是否为主观意愿所为标准分类:一种为主观上获悉税法规定,但未按税法进行纳税,比如个人所得税就存在此种情况;另一种为主观上应该获悉而实际并不知晓某种税收法律法规。通过“量化”分析,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映我们的纳税观念。

可见,在A企业主观意愿故意不缴税的所占比重还是较大,说明A企业个别税种纳税积极性不高(见右图)。

(三)内、外部因素共同导致税收风险的产生

按产生原因分类,主要从内部、外部因素两方面分析导致税收风险产生的风险点进行统计分析。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人员素质、内部管理、内部控制等因素;外部因素主要是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导致税务风险的产生,包括国家税收法律环境的变化,以及地方税收法规的出台等。通过对2009年-2013年5年的数据统计得出如下图表:

可见,内部因素是导致税务风险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三、原因探析

结合公司的税收现状,根据数据分析,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原因,探寻导致税收风险的原因。

(一)内部原因

1.企业纳税意识不正确。结合数据分析结果看,个人所得税应补缴税款所占比重较大,占比为34.89%,说明企业内部对涉及到个人利益的税种纳税意识不强,传统税收筹划中单纯的以降低税赋为最终目的片面性对纳税意识的影响还存在。

2.企业纳税风险观念不强。企业出现“漏税”的情况,很大的程度也是企业税收风险观念不强,各分公司特别是新成立的分公司由于经历的税务稽查少,对“漏税”甚至定性为“偷税”以后的后果,严重性估计不足,因而也放松了对税法的学习和掌握。

3.企业办税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目前企业税务专管员主要由财务人员兼职,未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和学习,缺乏过硬专业素质,更多时候是从财务角度来考虑税务问题,导致对业务理解的偏颇,同时税收法律法规的精神实质的掌握和业务办理缺乏应有的敏感性。

4.管理层对纳税的认识和重视。对A公司来说,各分公司管理层,特别是“一把手”的纳税意识、税收风险管理态度对税务风险控制也非常重要。

(二)外部原因

1.下属企业分散设立,致使企业外部经济环境复杂多变。A公司下设15家分公司,分设在11个不同省、自治区,各分公司面临的税收法律环境,税收征管环境以及外部经营经营环境各异,因而无形当中增加了税收风险。

2.我国现行税收法律制度不完善。我国税制复杂,税收规定多如牛毛,且经常变动,每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海关等部门不断出台新的规章,而且地方政府结合本地情况也会不断出台新的法规。

3.税务机关税收征管效率不高。在现阶段,税务机关的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对税收法律法规的知识掌握不牢固,甚至,对一些基本的税种的基本规定都理解不准确。

四、改进的措施及建议

(一)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企业涉税人员综合素质

如上述分析,税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由内部管理造成,为此加强内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如强化税务风险管理;定期开展纳税自查或聘请中介机构检查;及时收集税收政策变动,加大税务培训力度和政策宣贯、提高税务专员的技能水平;对外应继续加大与税务部门的协调力度,减少公司面临的外部风险,如继续发挥区域集团内部各企业之间统一与税务部门税收协调的作用,增强税收谈判刚性等。

(二)树业正确纳税意识,认清税务风险的严重性

财务人员尤其要树立正确的纳税观念,要有风险意识,要按照《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规定,办理税务登记,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核算系统,完整、真实和及时地对经济活动进行反映,准确计算税金,按时申报、足额缴纳税款,以纳税健康之身参与市场竞争。

(三)构建税务风险管理系统

企业应把税务风险纳入日常管理中,在机制方面构建一整套完善的系统,其中包括:税务风险甄别系统,主要是对经济活动建立税务风险模型,判断产生风险的可能性、程度性;税务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进行风险报告,传递风险信息并建立风险资料库;税务风险决策系统,就是确立和行使风险管理原则,制定风险指标以及避险策略等;税务风险规避系统,就是具体实施风险规避行为,对风险进行再分配或转移;税务风险监控系统,主要是对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全面监理和控制,并做出风险管理评估报告。总之,一个好的税务风险管理系统应能实现对企业税务风险有效管理。

(四)关注国家财税政策的变化

企业要时刻关注国家的财税政策变化,对国家的宏观经济走向、税收政策变动等要密切关注,对于与本企业相关的税收信息要进行整理,建立企业税务管理数据库,对涉及企业的相关税收法规进行加工、整理存档,建立税收风险预警机制和信息提示反馈机制,达到灵活掌握应用税收政策,有效防范企业因税收变动以及错用税收政策带来的税收风险。

参考文献:

[1]邱红.企业税务风险成因及管理探究[J].会计师,2008(11).

[2]张洁.油田企业纳税风险及管理[J].会计之友,2011(1).

[3]李福敏.企业纳税风险及防范[J].2009,(9):142-143.

[4]李俊.企业纳税风险及纳税风险控制的研究[J].复旦大学学报,2006(9).

[5]张平平.企业税务风险及其防范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

第9篇:企业税收情况分析范文

[关键词]企业;税收负担;计量;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005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02

0 引 言

企业税收负担的情况,能够反映出税收政策的公平程度,而要想切实了解企业实际税收负担的情况,则需要通过相应的税收负担计量方法进行计量,出于不同的计量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同时,企业税收负担的影响因素众多,相关人员在了解企业税收负担情况时,也需考虑其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从而采取有效措施,适当调节企业的税收负担,进而促进整体市场经济的发展。

1 企业税收负担概述

企业税收负担是政府通过相应的税收政策,减少纳税人可支配收入的数额,从而使其承担的相应的经济负担。税收负担主要是纳税人需要承担的税额与税基或者相关经济指标的比值。通过对企业税收负担情况进行了解,能够充分认识到国家与纳税人的实际资源分配关系。并不是所有的税收支出,都属于企业税负,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很多流转税实际上都是由消费者负担,因此,企业税收负担的情况,需要从企业所得税的负担方面予以分析。

企业所得税的负担,不能单纯地通过名义税率方面进行了解。因为名义税率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税基调整的影响,再加上企业所得税税收方面,能够应用到的盈亏互抵、优惠扣除、减税等优惠政策众多,无法从名义税率和企业利润总额上准确了解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情况。另外,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企业税负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想准确了解企业税收负担实际情况,还需要对企业所得税负担的实际税率进行考量,通过有效的计量方法予以计算,确保企业税负计量的准确性。

2 企业税收负担的计量方法

企业税收负担计量中,主要是对其实际税率的计量,而实际税率包含边际ETR和平均ETR两种。前者是纳税变化与收入变化的比值,后者是税收变量与收入变量的比值。其中,通过对后者的计算,能够反映出税收制度的公平性,因此,在企业税收负担计量中,主要是对后者进行计算,从而获得企业实际的税收负担情况。

平均ERT的计量方法主要包括五种。

第一种,运用企业当期所得税费与税前会计利润的比值计算出平均ERT。其中,企业的当期所得税费槠渥芩得税费与递延所得税费的差。现阶段,在企业税收负担计量中,这种计量方法的应用较为常见,其能够充分体现当前税收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差异。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工作人员还需注意,由于会计准则中,对一些特殊情况下的部分递延所得税费并不计入税费中,因而计算出的当期所得税费,极有可能与企业实际会计报表中的数据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这一计量方法的实际应用中,工作人员应采取人工获取信息的方式,根据企业实际的会计报表附注,获得所需的当期所得税费。

第二种,获取当期所得税费和所得税返还部分之和,并计算这一数值与税前会计利润的比值,从而获得平均ERT。通过这种计量方法的应用,工作人员能了解到企业在获得政府补贴前的税收负担情况。

第三种,工作人员需要先计算非经常性损益与执行税率的乘积,并获得当期所得税费与这一乘积的差。再计算这一数值与税前会计利润+不包括坏账损失的资产减值准备-投资收益±非经常性损益的比值。最终获得平均ERT。

第四种,先计算应交所得税与补贴收入之差,再计算利润总额与补贴收入之差,且两个差的比值,便是平均ERT。这一计量方法,主要是从政府与企业资源分配关系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了解企业实际的税收负担情况。其中,补贴收入主要包括政策性补贴、出口退税等。

第五种,工作人员需要从税前会计利润与不包括坏账损失的资产减值准备之和中,减去投资收益,而当前所得税费用与这一数值的比值,便是平均ERT。

通过以上五种方法,工作人员可以对平均ERT进行计算,实现对企业税收负担的准确计量。且通过对这五中计量方法的分析也可以看出,不同的计量方法,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工作人员还需充分结合自己的计量目的、当前的税收政策等,合理地选择计量方法,从而确保计量结果的科学、有效。

3 企业税收负担的影响因素

3.1 税收制度因素

税收制度因素,对企业的税收负担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通常来讲,税收制度的变化,主要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对法定税率进行调整。例如:2008年我国的税制改革,实现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税率的统一,很多企业法定税率都有所降低,从原本的33%下降为25%。第二种则是对企业应纳税所得额进行调整。由此可见,税收制度的变化,能够减轻或是增加企业的税收负担。

同时,对不同行业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例如:一些产业优惠政策,对某些产业企业的税收负担有明显的减轻作用。一些专家学者在研究中表明,发展中国家会为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提供更多的税收制度优惠,而经过对马来西亚税收制度与行业关系的实证分析,该国旅游业有效税率显著性较低,旅游企业与其他行业的企业相比,税收负担较轻,而该国税收制度中,为旅游行业提供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因而,税收制度因素的变动,对企业税收负担存在较大的影响。

3.2 企业规模因素

当前,很多专家学者也针对企业规模因素在企业税收负担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终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一些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得出政治影响理论,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则该企业开展政治游说的可利用资源越多,能够利用更多的人员进行税收筹划,因而更有利其税收负担的减轻。第二种,一些专家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政治成本理论,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会受到政府的关注,因而需要承担的税收负担也会越高。我国相关研究人员也通过实证研究,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证实,国内的大规模企业,多数都为国企,而这些企业的税收负担,明显要高于国内的中小型企业。

3.3 经济水平因素

经济水平因素,对企业税收负担的方面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通常来讲,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其人均收入水平也相对较高,国家会存在一定的税收剩余。而这一情况,则表明该国整体税基较大,企业本身的税收承担能力较强,其税收负担也相对较重。而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税基也相对较小,企业自身的税收承担能力较弱,因而,与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的企业相比,其税收负担更轻。因而,国家经济水平能够决定该国税收收入的总量,也能够反映该国企业实际税收负担的情况。

3.4 盈利能力因素

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也会影响企业的税收负担。税负公平理论认为,实际税率与企业盈利能力并没有关系。但是在企业实际的经营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经营目标、动机等方面的不同,会使其税收负担产生一定的变化。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具备较强盈利能力的企业,若是有意识地采取合理的避税手段,则会使其实际税收负担有所下降。同时,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若是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自身的盈利能力得以增强,但抵税金与当期所得无法实现等比增加,则该企业的税收负担会有所增加。

3.5 地域因素

企业所处的地域不同,也会使其承担的税收负担有所不同。就我国企业目前的情况来讲,我国为了促进一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实施了梯度开发、西部大开发等多项战略,而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地域的企业,也获得了不同的税收优惠,各个地域的企业存在明显的税收负担不均衡的情况。其中,中部地区企业税收负担最重。由此可见,地域因素也能影响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

3.6 股权结构因素

现阶段,我国很多上市公司都存在大股东控股的情况,这使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更多地遵循大股东的意志,而这一意志,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了ETR之中。一些大股东为了获得政府的支持,会有意识地增加本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为政府做出更多的财政贡献,进而使其能在当地处于较高的经济地位。因此,股权结构因素,也是企I税收负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4 结 语

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水平,不仅能用于衡量税收制度的公平与否,同时也对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应充分了解,并结合实际,合理运用税收负担的计量方法,提升企业税收负担计量的准确性;充分认识各项因素对企业税收负担的具体影响,使企业在其未来发展的过程中,采取更加有效的纳税筹划对策,从而实现自身持续、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吴祖光,万迪P,罗进辉.市场化程度、成本与企业税收负担――基于不同产权主体的研究[J].经济管理,2011(11).

[2]王新安,张力多.煤炭企业所得税税负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10).

[3]李永海,孙群力.税收负担、政府管制对地区隐性经济的影响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