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培训感悟范文

传统文化培训感悟精选(九篇)

传统文化培训感悟

第1篇:传统文化培训感悟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219-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突破口。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清楚认识到语感教学的重要性,积极的采取有效策略,全方位的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培养谈谈几点看法。

一、语感的概述以及教学意义分析

所谓的语感,指的就是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感悟能力,它是评价学生语言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标准,是对文字进行理解、分析、体会以及吸收的高度浓缩的过程。语感的实践经验性很强,涉及了学习实践,生活实践,心理实践,情感实践等诸多经验,对言语对象的判断和感受具有一种直觉性,它的对象是言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直觉性、兼容性、联想性、整体性、情感性等特征,决定了语感教学既要重视古代传统的“诵读”、“涵泳”、“整体感悟”,又要重视现代语文教学的“理性分析”、“序列化训练”等,把两者结合起来,正是民族化和科学化相统一的结晶。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有利于体现语文课的特点,提高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力。其次,重视语感的培养,还可以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最后,重视语感的培养,还可以使语文的思想教育收到实效。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是通过育读、潜移默化,使学生在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切忌空洞的抽象的说教。如果语感能力较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敏捷、快速地抓住文本中的有效信息,而且还善于捕捉到文本的弦外之音,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语言的内涵和赋予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培养语感。

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策略分析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语言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早在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老夫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学生的语感培养也是如此,首先得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兴趣,这是因为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激发起了学生的语言文字兴趣,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积极主动,学得轻松且富有成效,语感自然而然得到培养。由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积极的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积极挖掘教学中存在的趣味因素,挖掘潜在因素,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在乐趣中学习,使他们处在最佳学习状态中。为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活化教材,灵活地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丰富语言感知, 使之接受直观视觉的影响,激感,强化感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由文字的表面看到文字背后隐藏的作者的情感,为进行语感训练创造最佳条件。这样,激发学生的语言文字兴趣使之乐于参与学习和感悟,在有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学生的感悟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2、注重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就说明了诵读对语感的作用。“阅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精粹,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是在语感习得过程中一个最有效的言语实践方式。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积极的去激发学生语言文字兴趣的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积极的开展各种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例如,①范读:范读体现了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其表情、语气、语调、体态都作为一种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会看得到,听得清,可以模仿、学习。②诵读:在诵读的训练中则首先要抓住语句的停顿、重音、语调的变化等技巧的培养。③分角色阅读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朗读中可运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从而使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感受。这样,通过各种各样的阅读训练,使学生从读中得到感悟,在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学生的语感也在无意识间得到了培养,教学落在了实处。

3、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感

语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长期性、多途径性的语言不断积累、不断内化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多途径的历练、内化。写作作为小学语言文字教学的一种,也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感悟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有效引导学生阅读训练的同时,我们还应积极的开展写作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语感。例如,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社会,仔细观察社会、自然、生活,写日记、作文等。这样,阅读和写作得到结合,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学生的感悟能力也得到提高。

总结:培养小学生语感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小学生进行语感培养并非一日之功,而是长时期反复的语言实践。教学中,我们教师应积极的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第2篇:传统文化培训感悟范文

关键词:“历奇”体验式训练;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11-02收稿日期:2016-08-18

课题项目:此论文系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共青团工作理论研究课题“‘历奇’体验式训练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GQT15023)。

一、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 党的“十”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是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高校思想品德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使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不尽如人意。

1学习内容死板,脱离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

当前的思想品德教育,存在学习内容死板,脱离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的问题,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局限在校园内、课堂上,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几乎是封闭的教育,与此同时还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以及情感体验,从而导致学生缺乏情感教育,课堂上睡觉、玩手机者比比皆是,甚至德育课堂及德育活动被学生们称之为“填场子”。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手段,将德育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通过创新德育手段满足学生在实践中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

2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

思想品德教育偏重理论学习,不自觉地将德育变成了一种知识的灌输,常常突出和强调教育者目标的达成,强调要将学生培育成自己期望的模样。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成为教育的客体。

受访者谈到课堂上老师的灌输,不能激发不起听课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产生厌烦情绪。现在还有很多的德育实践课都和学生的考勤、学分挂钩,太具有强制性,导致所谓的“填场子”经常出现,学生甚至会觉得这项教育对他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没有在德育过程中获得。

3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德育教学中,常常是老师从头讲到尾,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对行为规范的掌握停留在口头上、书面上,达不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受时代的变迁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的意识形态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一些非主流的文化观、价值观正在侵蚀着学生的头脑,而课堂学习内容死板,脱离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使德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历奇”体验式训练在大学生德育中的应用“历奇”教育通过经历体验而带出有意义的教育,包括知识的获取、新理念的建立,是在合作、互动、互助的氛围中,以自主参与、经历体验为基础,在分享中生成、在探究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教育新模式、教学新方法。

(1)“历奇”体验式训练在做中学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指导,重视基础性研究,加强应用性研究,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交流总结。

通过受训者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自信、顽强、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改进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运用“历奇”特有的理念引导学生、培养学生。

“历奇”体验式训练的所有项目以体能活动为导向,引发出认知活动、情绪活动、意志活动和交往活动,有明确的操作过程,要求学员全身心投入。“历奇”体验式训练的一大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以体验与提升为基础的培训,以各种方式模拟我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通过受训者亲身体验来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其自信、顽强、团结等优良品格的形成。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小组老师的引导、总结与分享,打破了传统的德育学习内容死板、脱离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的问题。在课后的调查中,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历奇”体验式的训练模式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2)“历奇”体验式训练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回归学生主体地位,努力构建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适用于进行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历奇”体验式训练注重以人为本,实行分组活动。特别注重学员的成长规律,在建立学习者内在动机的基础上,让他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谈到学生需要情感教学,“历奇”体验式的教学首先可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他们体验到不一样的课堂、不一样的教学方式,让他们体验到另外一种快乐。

老师不仅要教学生知识,而且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和资源,时刻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通过新鲜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历奇活动,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力图使每一名学生竭尽全力为团队争取荣誉,在课程设计过程当中,通过训练可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历奇”体验式训练可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实践意义 通过让学生参与项目,使其在参与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魅力、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爱和信任,这对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访谈中大多同学这样分享到,人活着就要做品行兼备的人;就要做勇于挑战超越的人,乐观向上,心有多远,生活就有多精彩。

在课程的设计中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改进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模式,运用“历奇”特有的理念在实践中去感受、去体验,使学生能够自觉参与,培养学生乐于奉献、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使人生价值得以升华,通过训练使受训者的内心拥有善良、稳定、坚强、清醒等行为系统。

“历奇”体验式训练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形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使教育人性化和个性化发展的思想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历奇”体验式训练的显著特点是体验和感悟,即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人生哲理,运用体验式的教育方法,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生的某种实践,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形成自己的人生观,把它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就是一堂思想教育的实践课,对受训的学生有很强的说服力。“历奇”体验式训练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有很强的趣味性,但其并非一种简单的游戏,而是体验下的感悟、震撼下的理念,这也是体验式教育模式区别于其他教育模式的最根本特征,符合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易于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发现道理。

总之,思想品德教育只有让学生真正参与进去了,他们才能有感受,才能在感受中升华道德情感,形成真正的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第3篇:传统文化培训感悟范文

 

进才实验小学位于上海市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联洋社区,是中西文化交汇的一个窗口。建校5年多来,我们在“办一所让学生最快乐、健康成长,让教师最愉快、幸福工作,让学校最和谐、快速发展的学校”的理念指导下,在大力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始终坚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通过环境创设、课程实施、社会实践、对外交流等,全面深化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在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中熏陶,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为祖国有如此众多的传统文化而骄傲的情感,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植入小学生的心中。

 

一、以国学为基调

 

在浓郁的传统文化校园氛围中浸濡

 

我校校舍原为台湾叶氏集团援建的进才中学国际部。建筑外墙呈古代学宫特有的褚红色,校园整体布局“外方内圆”,展现中华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

 

在校内还我们精心设置了“优秀传统文化走廊”。在2010年7月,进才实验小学单列办学之初,我们就思考如何装扮校园,经过多次论证,大家达成共识:越国际化的地方越需要民族的文化。学校地处联洋国际社区,约50%的家长有海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家庭经济丰实,以后出国旅游、学习的机会比较多。因此,我们把校园文化建设的基调定在国学,学生们在校园内行走,随处可见墙上、柱子上张贴的图文并茂的《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让学生耳濡目染,浸濡在中国经典的国学文化氛围中。

 

二、以课程为载体

 

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感悟

 

课程,是弘扬和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感悟其魅力。4年来,我校充分挖掘教育资源,在语文、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同时还开发了茶艺、葫芦丝、国学启蒙、经典诵读、中华成语小故事、上海童谣、弄堂游戏等二十多门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这些课程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道德、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内容,激活了学生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探究的兴趣。

 

我们还根据本校教师以及学生家长的专长,并聘请校外专家,在学校城市少年宫开设“茶艺”“剪纸”“国画”“书法”“葫芦丝”“民鼓”“抖空竹”等十多门民族传统技艺培训课程。城市少年宫开展的民族传统技艺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大家都爱参加培训学习。同学们通过培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一些学生在全国和上海市书法比赛中获奖;有的学生画作获得国家、上海市各类奖项。通过培训,目前全校学生都会吹奏葫芦丝,彩云之南特有的音乐情愫伴随着整个校园,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今年我校一位4年级学生,转学到英国一所很难进的名牌学校。校方对她进行考察时,她穿上民族服装,兴致勃勃地表演茶艺,征服了所有考官,顺利入学。

 

三、以实践为平台

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中体验

 

我校优秀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充实,贴近生活,深受学生以及家长的欢迎。

 

1.在传统节日中,体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每年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我校都举办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体验中华美食、中华服饰乃至中华精神的无穷魅力。

 

深入挖掘民族纪念日的内涵,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情怀。2014年9月30日,是中华民族首个烈士纪念日,学校组织学生来到高桥烈士陵园,缅怀先烈。

 

2.在走进场馆中,体验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学校每学期每个年级除了春秋游以外,还会组织一次以上的“走进厂矿企业、走进场馆”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一些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的场馆,如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纺织服饰博物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等。

 

通过走进场馆,让学生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古代文明,提升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感悟其特征与独特魅力,在欣赏、感悟、交流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中华民族的经典艺术与传承文化遗产的态度。

 

同时,场馆教育开放性与多样性的学习环境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意识。展品可引发学生对其造型、内容进行观察、想象和表现,馆内信息可以引导学生探究传统文化、包括对其功能、历史意义等的认知、解读、体验和感悟,进而依托科学知识与理论依据进行辨析,内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在真实情景中体验知识生成与应用的能力,从而达到创造潜能的开发,同样有助于学生养成利用课余时间去参观的习惯,拓宽审美视野,形成综合学力。

 

3.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展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我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中外文化交流活动,我们认为对外展示中华文化是孩子们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几年来,我们先后与俄罗斯、新加坡、德国、英国等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互相来往,观摩学习。

 

在与来访的俄罗斯、德国艺术代表团交流时,第一个上场的一定是我校的民鼓队,学生们娴熟的技艺,演绎了一曲曲富有民族特色的鼓乐,节奏欢快、鼓点整齐、声音宏亮,真是震撼人心,赢得满场喝彩。2014年暑假,我校带着民鼓、葫芦丝、民族舞、三字经诵读等节目到德国参加德国汉堡第2届国际青少年音乐节,并在德国汉堡音乐厅、阿尔斯特湖畔、威尔逊文理中学、斯图加特音乐小学交流演出,在当地引起了轰动,震撼了德国人,更震撼了在德国的中国人,一位来自北京的在斯图加特工作的女士感动地说:“我在这里第一次听到来自中国的学生演绎的民族音乐,太棒了!这是我们中国的骄傲!”

 

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让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文明历史,了解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因此,小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植入学生的心田。

第4篇:传统文化培训感悟范文

一、高职“三生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背景——工学结合

高职“三生教育”实践不能脱离“工学结合”的大环境。工学结合是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尝试,学生一边在企业实践,一边在课堂学习,把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生产性的实践锻炼合为一体,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统一。[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的“三生教育”实践提供了优势。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为“三生教育”提供了真实的情景,为学生提供了与社会、企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三生教育”跟进企业,以企业和实训基地作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使得高职院校的“三生教育”环境不同于以往校内环境,也不同于普通高校社会实践环境,而是过渡到了企业和社会,不但具有真实性而且内容丰富。实践的教育内容模块也具有了鲜明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岗位性。企业生动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实的教育平台、丰富的教育题材、生动的教育素材为拓展高职“三生教育”载体提供了强有力支撑。但同时也给工学结合背景下,如何搞好高职“三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三种基本形态。实训中和实训后正是学生思想观念波动大、心理困惑多、人生目标迷茫模糊、不良情绪集中、心理跨度大的阶段,也正是“三生教育”的重点阶段,而我们目前的实践情况恰恰是忽视和遗漏了实训中和实训后的“三生教育”,出现了“校内满堂灌、校外再不管、企业不过问”的局面,致使高职的“三生教育”脱节、断裂,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导致费了力却效果不佳,大打折扣。因此,高职的“三生教育”不能照搬普通院校的实践模式,而是应与专业教学同时跟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机制。笔者试图从工学结合的角度,构建高职“三生教育”的实践模式,以期从根本上解决“三生教育”实践的日常实效性、连续持久性和科学发展性,实现高职“三生教育”实践的常规化、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工学结合下“三生教育”实践模式——四个“复合”

(一)三位一体——“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的复合

1.三位一体的内涵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分为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三种基本形态。“三生教育”也可相配套的分三个阶段进行: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的三生教育。所谓“三位一体”即工学结合不同阶段“三生教育”实践的一体化。就是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目标的指导下,结合工学结合全过程中的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的具体要求,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实训前、实训中、实训后三个阶段“三生教育”的复合。所谓“复合”,不是简单的对接和链接的结合,而是有机的叠加和重合的融合。实现实训前、实训中和实训后三生教育的复合,可确保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三生教育”的连续持久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2.三位一体的内容

(1)“实训前”三生教育

顶岗实习意味着学生到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新角色的扮演、管理方式和人际关系环境能否适应是学生面临的第一挑战。因此,“实训前”的三生教育非常重要,应该围绕如何快速适应企业进行,如开展安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企业文化教育和实训中高职学生的自身定位教育。

(2)“实训中”三生教育

顶岗实习通过让学生在社会、企业的真实环境中,对社会、企业及“社会人”、“企业人”所要求的信息有较真实的体验,能自觉地按照社会和企业的要求进行自我发现、自我调整、自我磨炼和自我完善。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不免因为心理跨度大而出现心理困惑多、不良情绪集中等问题。此时,要加强对学生实训过程的跟踪指导,特别有针对性地进行实习心态教育、人际关系教育和挫折教育,及时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有效保障工学结合的顺利进行。

(3)“实训后”三生教育

就学生个人而言,经过几个月工作回到校园后,感触颇多。“三生教育”要趁热打铁,积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习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反思与总结。

(二)见识、感悟、体验三种实践方式的复合

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形成学生个体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素质的过程。学生的素质主要由认知、情感和行为等要素组成,认知是基础,情感是动力,行为是目的。通过见识实践以实践的方式实现认知上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感悟实践,实现情感上升华、理性上感悟,通过体验实践,实现行为上欲试,培养行为能力,建立正确的行为。从见识到感悟再到体验的实践方式遵循了学生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学生心理发展实际,符合其态度和观念形成、行为养成发展的特殊规律。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的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学生在与情景的交互过程中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的。建构主义在本质上真正恢复了教育视野中的学生主体性,体现了以学生的成长为本、发展为本的教育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见识、感悟和体验实践方式的复合,以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成为真正的体验者,关注体验者的体验过程,重视关系互动和情绪、情感的作用机制,强调“三生教育”的情景性、建构性、生产性和创造性。[2](P12)

1.见识实践

见识实践就是把大学生应知应会、必知必会的人生道理经过概括、提炼,用简洁的文字、明了的图片、典型的事例,制成可视、可听的课件与图片,让学生一看便懂。通过展厅布置,以实物、课件、图片等视听类资料的形式创建见识实践平台,让大学生在参观平台的过程中,通过平台设置的场面和画面感同身受,从而实现对三生教育实践的感性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德育实践观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实践不仅仅指做与行,更包括了主体的各种见识、体会、体验。见识实践的目的是解决学生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知问题,但又不同于传统的认知教育,而是以实践为主要手段和方式的认知教育。传统的德育认知教育是一种单向传输式教育,以灌输知识为中心,只注重认知、推理,重认知轻内化,重灌输轻体验,重理论轻实践。现代学习理论指出,通过学生实际的做与行,使认知实现内化,形成一定的品质和能力,进而外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见识实践扬弃了德育传统教育模式的片面性,突出了德育教育的实践性特征。见识实践的教育方式不仅赋予了“三生教育”以知性品质,更强调了见识实践是“三生教育”中一个特殊的实践形式。[2](P3)

2.感悟实践

感悟实践就是在见识实践的基础上,利用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进行活动训练,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实践训练、素质拓展等活动项目,使学生的认知、情感、领悟和行为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感悟道理,从而确立正确的观念和行为的一种实践训练活动。感悟实践项目是实施感悟实践教育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训练、心理素质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三个部分。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思想观念和外在行为方式的积极变化,而这种变化首先来源于学生对外界情景的感知。当这种感知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上逐步深入时,他们就会在心理上逐渐认同,并开始用理性去指导行为,进行自我教育。在感悟实践过程中,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和领悟做人处世的道理,增强他们良好的品质意识和行为能力。感悟实践所创设的特定场景能为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和余地,让学生充分地表达思考的结果和做人的感悟,既能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又重视行为训练,既进行了做人做事的教育,又训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把理论与实践,认识与行为统一起来。在此过程中,感悟实践实现了活动训练和人生感悟相结合;实现了理性认知和行为训练相结合;实现了情境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2](P110)3.体验实践体验实践是指建立在以实践训练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高尚情操、爱心、责任感、正义感、意志力和健全心智,树立积极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为目标的“三生教育”实践教育模式。体验实践包括校园体验实践和社会体验实践两大方面。校园体验实践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校内实践活动,如校内工厂实习实践、校内工作岗位实习实践等;企业体验实践主要指在企业的顶岗实习。作为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锻炼学生,通过精心设计的体验项目,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和经验,从而达到学生个人能力的有效扩张,真正体会到人生的目的与价值,从而形成使自己终生受益的人生观和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准则的教育目的。通过体验实践,把生命、生存和生活的理论付诸于人生实践,锻炼能力、砥砺品格、健全心智、提升素质,把人生的感性认识实现理性的升华。见识、感悟、体验三种实践方式的复合整合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可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目标。

(三)三师一友的复合

“三师一友”指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3]“三师一友”的复合指学校教师和企业实习指导师傅相复合,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三生教育”格局。在“三师一友”工作机制下,发挥企业的作用,创新教育主体,在实习单位建立“三生教育”实训基地,把“三生教育”延伸到工厂。在“工学结合”模式下,我们根据学生专业实践课多和实习时间长的特点,通过学校与实习单位的沟通,直接在实习单位建立“三生教育”实训基地,邀请实习单位领导、负责人和实习带队教师一起组成学生“三生教育”实训指导小组,共同指导学生“三生教育”实训。在实习开始之前,由德育理论课教师和实习带队教师共同制定周密的“三生教育”实训教学计划。实习期间,由实习单位领导、实习指导师傅和实习带队教师负责实施,德育理论课教师也要经常到企业进行跟踪指导,同时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同企业职工一样参加所在实习单位的政治理论学习、党团活动以及其他社会活动。“三师一友”工作机制使“三生教育”渗透到“工学结合”的全过程,在专业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企业实习的各个环节,形成宽泛而多层次的教育主体,构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四)三覆盖

第5篇:传统文化培训感悟范文

当然,对语文“四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不能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上,因为宏观模式虽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却往往缺乏具体的操作性,教师对此可望而不可及。如果我们把总课题组提出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看作是整个“四结合”模式系统中最宏观的上位模式的话,那么,基层试验学校的主要任务则应该是在统一的上位模式的指导和调控下,根据语文教学不同年级、不同板块、不同课型的实际,探索、开发、创造出更多、更好、更新的微观层面上的下位模式。

“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正是“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在小学中高年级“四结合”阅读教学中的一种创造性演绎的产物。

    一、概念界定  

1.“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是针对长期以来小

学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一味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提出的。它以多媒体教学网络为技术依托,强调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开放引导、多元调控,使学生的语文素质获得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2.“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是由学生的自读感

悟和教师的开放引导这两个核心变量交互生成的。我们把“自读感悟”这一变量放在模式的首要位置,意在强调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这也是“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在时间序列上的必然逻辑。

3.“自读感悟”这一变量着眼于学生的学,是“四结合”

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本质反映。自读感悟,意味着学生在阅读课上应该自由地读感悟、自主地读感悟、自信地读感悟。一个“自”字,集中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而“读感悟”则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阅读课上的独特表现。“读感悟”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圆融整合、三位一体的,即学生每一次对文章的阅读,都应该是边读边感、边读边悟、读中有感、读中有悟,而不应该是读感悟互为隔离,读归读、感归感、悟归悟,读后再感、读后再悟。“感”是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其中既是一个感性认知的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悟”是对文本的领会和觉悟,既是一个理性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直觉顿悟的过程。可以说,“读感悟”是一个感知、思维、灵性、直觉、情绪多因素同时参与对文本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具有整体性、生命性和独创性的阅读。

4.“开放引导”这一变量则着眼于老师的教,是“四结合”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开放引导,意味着教师对学生自读感悟的唤醒、启发、激励、调控应该是多元的、立体的、动态的。开放引导的起点,正好是学生自读感悟

的终点。由于每个学生的自读意识、自读能力和自读习惯各不相同,对同一文本的意义建构也各不相同,因此,在终点上表现出来的自读收获、自读困惑和自读兴味肯定各不相同。面对学生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千奇百怪的自读表现,教师除了选择多元、立体、动态的引导策略,别无它途。而开放引导的终点,正好又是学生新一轮自读感悟的起点。学生通过教师的开放引导获得的发展结果同样也表现出多元、立体、动态的特点,它一方面意味着学生的发展空间将变得更加广阔,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学生的发展可能将变得更加多样。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放引导不仅是一种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智慧、教学境界。

5.在“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中,两个变量存在着互为因果的逻辑关系。学生自读感悟的结果必然导致教师的开放引导,而教师开放引导的结果则是学生更好的自读感悟。如果以教师的开放引导为座标的话,其起点当然是学生的自读感悟,其终点同样也是学生的自读感悟。一句话,有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才有教师的开放引导;为了学生更好的自读感悟,教师必须更好的开放引导。

    二、本模式基于的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的产物,离开了某一特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模式的建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建模首先必须阐明其赖以生成的理论基础。“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主要基于以下几种教学理念。

    1、人本理念。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这是建立教学过程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点。从学生来说,人本理念意味着学生要自觉做学习的主人,切实变被动为主动,变强制为自觉,变接受为发现,变依赖为独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教师来说,人本理念意味着教师必须把学生做为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尊重学生人格,相信学生潜能,站在学生立场上为学生着想,努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自觉实践,决不生拉硬扯、强行灌输,也决不一厢情愿,包办代替。

     2、建构理念。阅读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要义。阅读能力的核心是语感能力,语感能力的形成从根本上说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自己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习得的。没有学生能动自主的对语言文字的大量感受、自觉内化、主动顺应,语感能力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最终难以落实。因此,基于建构理念的阅读教学必须十分强调学生的自读、自悟、自求、自得。

     3、开放理念。阅读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封闭、刚性、划一的僵化状态,努力形成一种多元、主体、弹性的开放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刚性化的教学目标为弹性化的教学目标,变封闭态的教学内容为开放态的教学内容,变线性式的教学程序为框架式的教学程序,变划一性的教学评价为多元性的教学评价。在开放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是学生语感建构的帮助者、促成者,也是学生自主发展的引导者、调控者。

4、创新理念。阅读教学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和优势,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阅读教学要在开放的条件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感悟能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经过独立思考的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见解、体会和看法。创新理念要求阅读教学一方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读感悟能力,这是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础;另一方面要重视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理解、表达要带有个人感受,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本模式的建构标准

    1、着眼发展。教师要以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教学理念重

新审视和制定阅读课的教学目标。课堂上不但要重视学生知识技能、智力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道德情操、审美素养、人文精神、创新意识的发展,充分挖掘学生潜能、完善学生人格。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对教学目标虽然也有明确、具体、相对集中的要求 ,但其内涵却十分狭窄。那些情感、审美、直觉、个性等潜在的、隐性的、长效的目标,在操作时大多被悬空。阅读课上,有时为了达成某一外显的知能目标,突出所谓的训练意识,往往不惜破坏教学内容的审美性、整体性,有的甚至以挫伤学生的人格尊严、扼杀学生的创造灵性为代价。在这种标准导向下的阅读教学又有多少促进学生发展的价值可言。所以,本模式把是否促进学生和谐充分的发展做为建构过程的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一条。

    2、依学定教。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路来设计

教学,根据课堂学情的变化灵活有效地调控预先安排的教学步骤和方法。课堂上既要敢于暴露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又要随机采取切实有效的引导和补救措施。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双边动态交互生成这一特质关注不够,其结果是误导教师把课堂教学演绎成一个不折不扣地执行教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关心什么时段完成什么教学任务、用什么方法让学生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这样做看似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实则完全架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模式力图扭转这种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局面,倡导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新型阅读教学过程,以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3、读书为本。教师要把学生的自主读书作为阅读教学最

主要、最经常的活动,课堂上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读书,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虽也强调学生读书,但这往往被当做一种方法、一种手段来审视,并未将其纳入教学目标的范畴,其结果是误导教师在阅读课上往往以师问生答的讲读法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课堂上,教师忙于精心设计并提出一连串问题,学生忙于思考并回答这一连串的问题。课上完后,大部分学生连书还读不通,更不必说读出情味、读出神韵、读得融会贯通、读得烂熟于心了。本模式针对这一时弊,提出阅读课要以学生读书为本的观点,这也是阅读课区别于其他语文课的重要特质。阅读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课文中规范、鲜活的语言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而学习课文语言的主要方法不是别的,正是熟读成诵。因此,看课堂上是否以读书为本乃是阅读课区别于其它语文课的重要的评价标准。

4、尊重差异。教师要尊重每位学生的个性,照顾每位学

生的个别差异,对不同基础、不同优势的学生做到分别要求、分类指导,尽最大努力满足不同类型学生对阅读学习的不同要求,从而促进不同程度学生的充分发展。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由于受“应试教育”的严重束缚,在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作业练习的评价上搞一刀切,较少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本模式则主张阅读课在目标设定上要有弹性,在练习设计上要分层次,并提倡学生自己与自己比,提倡用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学生,提倡多角度地评价同一位学生。

    5、发扬民主。教师要着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

氛围,用自己的爱心和热情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绪、表现自己的才干。

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只适用于那种教师主宰型的课堂教学。在那种类型的阅读课上,目标教师定、问题教师提、方法教师选、结果教师评,教师只关心自己教的思路,很少考虑学生学的需求,更不可能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商量后施教。这种情况不改变,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可能觉醒。本模式要求教师发扬教学民主,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使学生能在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6、引导质疑。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自己发现问

题、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还要随机点拨质疑解疑的方法,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在传统的阅读课上,学生总是按倾听老师提问、思考老师提问、回答老师提问的思路学习课文,课堂上一旦离开了老师的提问,学生就无法学习。这种状况反映到教学过程中,就有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一说,却无学生要主动质疑一说。本模式倡导老师应重视学生的主动质疑,鼓励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这就为学生的主动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7、允许选择。教师要为学生的自读感悟创设主动选择的

条件和机会。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兴趣,在一定程度上自己确立阅读目标、自己决定阅读内容、自己选择阅读方法、自己设计阅读练习。

    在传统的阅读课上,一切安排都是教师设定的,一切要求都是教师决定的,学生只能按教师的意志和思路行事,自主精神得不到体现。本模式主张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选择的学习 ,并学会有选择的学习 ,把学习的主动权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

    8、强化语感。教师要注意听说读写之间的联系,加强综合,突出重点,十分重视学生感悟、内化、积累和运用课文中的规范、鲜活的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在传统的阅读课上,教师虽也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却鲜有人将语感能力视为阅读能力的核心加以训练。本模式明确提出阅读课要加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并指出内化课文语言乃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基本途径和主要方法,从而为切实提高阅读课的质量和效率指明了方向。

    9、以情感人。教师要用自己的饱满热情去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通过语言描述、创设情境、示范朗读、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等手段,使学生激起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情感。

在传统的阅读课上,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知能的发展,而较少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事实上,没有学生情感上的发展,就不会有学生知能上的充分发展。本模式要求抓住学生主动发展的动因 --------情感,展开一系列教学活动,以教师的情感去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10、鼓励创新。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大胆发表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理解、体会、意见和看法,也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6篇:传统文化培训感悟范文

然而,在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还存在着重记忆轻感悟、重德育轻美育、重内容轻形式等一些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究其原因,是在浮躁的社会环境和应试教育的制约下,教育变得急功近利。不仅学生常常抱怨:为什么现代人还要学习古人的文章?教师的教学也往往只停留在工具性上,满足于字词的疏通和掌握以及语法现象、句式特点的辨析等方面,而不是文化的传递和弘扬。

要改变这种现状,语文教师应具有“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的思想。所谓“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不是说什么也不做,什么都不去追求,而是指教师要放眼长远,不为社会压力和个人欲望所累,准确把握教育的本质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发挥语文学科“人文化成”的教育功能,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自觉地、有机地进行文化熏陶,用传统的文化精神为他们打造一点“精神的底子”,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情操,提高文化素养,以致终身受益。

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效率之所以不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在考试制度的制约下,只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把文质兼美的文化精品,寻词摘段,用解剖刀肢解,将文化传承降格为语文训练。这样就难以实现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真正的现代语文素养教育。如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诗句,它们都是由极简单的平常词语构成,如果只分解其词性,把本身的词义解释相加,是无法欣赏其深厚的文化意蕴,感受其动人的美学韵味的。因此,学生的传统文化积累不能仅仅注重记忆和背诵,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感悟。而要有效地让学生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就要以现代视角,借助现代技术,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阐释。

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因而,传统文化教育往往被简化为传统美德教育。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作品对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实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要开发人本身所具有的美好的东西,这不是要外加一个什么东西,而是要把一个人内在美好的本质激发出来使它升华、丰富,跟这个世界建立一种更加广泛的联系。语文教育要实现学生的自我成长,激发学生的生命力,让学生获得向善的情感力量,就要使学生体悟到至真的美感,达到一种超功利的人格审美境界。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即进行审美教育,也应是语文学科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和任务之一。

一、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音韵美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语文的基本功。接受美学认为,作品能否实现其价值,一定要靠读者的阅读来衡量,白纸黑字只有在读者的接受中才能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勃勃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实质上直接参加了作品文学价值的创造。当然,这种阅读决不是表面上的浮光掠影、一目十行,读者应积极地表现出主观能动性――如运用知识、调动经验、发挥想象、投入感情、深沉体验等。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应从美学欣赏的角度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如在《阿房宫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结合语言教学,让学生领会汉语语音音节清晰、音调变化丰富、富于音乐感的特点,让学生体会汉语语音本身的美;另一方面要提供现代著名朗诵大家的朗诵光盘,使学生在跟读、朗读之中体会语言美,感受到学习传统文学作品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大大激发他们学习传统文学作品的兴趣。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语言艺术美的感受能力就能提高,阅读的兴趣也会变浓。

二、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情感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交流,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推动,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切忌进行空洞的说教,牵强地联系实际。教师在教学中要“披文以入情”,精心创设审美意境,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在这个过程中,审美情境不是强加给学生的,而是从学生审美心理自由出发而设定的,因而,较之单纯的说教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并引起审美情感的共鸣。

如在讲读《赤壁赋》时,着重让学生体会“清风徐来……水光接天”一段,描写的是一幅月夜江色图。“清风徐来”,见出秋气之爽;“白露横江”,写出秋意之浓;“水光接天”,状摹秋水之大。秋江浩阔,自然激发了作者浩阔的胸襟。作者对秋江秋夜的欣赏,举酒咏诗的举止,都分明传达了欢愉的畅游之情。通过对全文优美意境的感受,在学生的眼中,这篇文章呈现在自己眼前时不再是单纯的语言现象,而是活生生的绚丽图画,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认识和感悟。

三、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形式美

目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就是漠视言语的形式,而过分关注言语的内容。以对语言文字所附的思想、内容的理解代替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实际上语文学科一方面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要教给学生语言规则,使其能够熟练地使用语言这种工具,并能借助这种工具欣赏、理解别人的作品;另一方面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又要排除万难促使学生跨越语言规则的障碍做尽情尽意的表达,并超越作品的语言去挖掘作者语言变形之后所表达的情和意。这正是解决我们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面临的“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窘境的金钥匙。

四、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智慧

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既应注重引导学生欣赏美、认识美,又应注重启迪学生创造美的智慧,训练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使学生在审美实践中有美的创造、美的发现,从而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对接。如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启发学生的想象。诗歌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同样,诗歌欣赏也离不开想象,诗人以简约的语言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巧妙地启发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完成对文学作品的转换、补充、再创造,从而领会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第7篇:传统文化培训感悟范文

程鸿雁:我们就是学生的榜样

(遵义市赤水县赤水五中,第001期)

通过此次培训,让我对道德讲堂的概念,指导思想,目的意义,建设要求以及规范模式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各位主讲老师分别对道德讲堂的礼信、仁爱、忠孝、法治和行动篇的讲解,使我更深地了解了道德讲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位老师的讲座各具特色,从各个方面为我们作了剖析。《忠孝篇》这堂课,让我几度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灵的感悟,当时我就想好,回去后我也一定要给孩子们上这么一节课,我想孩子们也一定会和我一样有所触动的。《法制篇》的授课老师也曾多次被我们热烈的掌声所打断,真的很精彩,能激起我们心灵的共鸣。不仅如此,此次培训对我自身修养的提高也很有帮助,老师们说得很好,只有我们教师自身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我们的学生,因为我们就是学生的榜样。培训回去后,我一定向学校领导汇报,向我校老师们传达此次学习的精神和内容,学以致用,让学校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道德讲堂建立起来,并尽力办好,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冉友珍:防范比纠错更重要

(遵义市道真县道真中学,第001期)

此次培训,感触颇深。对于高中教学,“道德讲堂”其实还属一个相对陌生的词汇,只是在一些活动中硬性的、纲要式的去开展、去规定、去约束;更多的时候是学生犯事后让德育处来处理,来教导、来量罪、来处罚。所以在道德这一块,学校更多扮演的是纠错这一角色。在听了本次培训的诸位老师高屋建瓴,深入浅出的讲解后,我认为,对于学生道德的熏陶、感化,精神的引领很重要,防范比纠错更重要,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从校领导到一线教师,每一个学校的工作者都义不容辞担当道德的传播者、耕耘者、守护者。从学校整体构建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从德育工作的开展到每一堂课的渗透,从文化的传播到情感的熏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道德的引领。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教师素养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让教师的言行举止去引领、规范学生,这比一味的说教来得实际得多。所以,要提高学生,首先要让老师得到提高。而此次的培训,也是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

唐莹:教育是一种传承

(毕节市七星关区朱昌镇教育管理中心,第001期)

当我还沉浸在培训的激情里的时候,几天的培训就这样在这个温暖的季节里悄无声息地拉下了帷幕。

短暂的培训,短暂的交流,却碰撞出永恒的火花。培训教师们榜样示范的教学精神感染了我们每一位学员;培训课程的精心安排让我们不虚此行;带着一颗心来,捧回满怀信心与希望;我们的认真与努力让整个培训奏出一曲又一曲振兴教育的赞歌。

这次培训,让我们明白了教育是一种传承、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责任。通过这次培训,我们从专家们的身上学到了许多教育教学的经验,他们毫不吝啬地将他们的所有传授给了我们,其实就是给了我们一个力量,给了我们一个梦想,更是给了我们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们的教育将因有“道德讲堂”这样的培训而精彩,我们的教育将因有我们参加这样的培训而完美。激情燃烧了此次培训的岁月,也点燃了我教育生涯的岁月,我将激情教育的火炬传承给我们的老师们,让大家一起在激情的教育岁月里燃烧吧!

彭华敏:打开一扇窗

(黔南州独山县友芝中心小学,第002期)

虽然此次培训的时间非常短暂,但却为我的工作打开了一扇窗。

《礼仪篇》和《忠孝篇》让我明白了我们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亲其道,信其道”,从而“乐其道”。

《仁爱篇》让我明白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孩子。爱孩子是一名教师人品、学识、情感和亲和力的展现。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能和孩子贴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告诉我,作为教师,必须爱岗敬业。当我们将爱岗敬业作为人生追求的一种境界时,我们就会在工作中少一些计较,多一些奉献;少一些抱怨,多一些责任;少一些懒惰,多一些上进;有了这种境界,我们会倍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并抱着知足感恩的态度把工作做到尽善尽美,为我们赢得学生的尊重,社会的认可。

杨槐:爱如涓流 润物无声

(毕节市特殊教育学校,第002期)

短短3天的时间,聆听了省内知名专家对道德的诠释,他们洋洋洒洒诗话般的语言让我们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一个个动人的情感故事如涓涓细流,润物于无声,净化了我们的心灵。三天的培训犹如一剂心灵鸡汤,为我们洗去了心上的尘埃。

如何让学生明礼知耻,崇德向善?放之于教育,我想,最能概括的一个字就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教育应充满人性,用宽容、爱让教育更富有生命的尊严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有良好道德规范的学生,让学生沐浴在爱的春风里,在潜移默化中,滋润学生的心灵。

我是一名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失聪的孩子,身教更重于言传,我们的教育更需要爱心、耐心。过去我们虽然也对教育对象付出真挚的爱心,但尊重学生做得不够好,这次的培训让我更深深体会到要让学生做一个有智慧的学生,我们就应该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把爱和尊重填满学生的心灵,才能让特殊教育焕发生命的光彩!

唐磊:不平凡的“心灵之旅”

(毕节市赫章县妈姑中学,第002期)

培训结束已是晚上9:40,“顶风冒雨”回到宿舍,心绪仍是此起彼伏、思绪万千……

感慨――教书24载,自以为颇有一些“为师之道”。可听了老师们的课,不觉有些面红耳赤,有“醍醐灌顶”之感:育人先育己,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操守。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教师职业操守的水准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感怀――聆听了导师们的教诲,不由回想自己的过去。作为一个教师、一个班主任,自己的课堂不就是一个个“道德讲堂”吗?我们关注了教学,关注育人了吗?每天都说在教书育人,真的关注“育人”了吗?是怎么做的?效果怎么样?一念至此,不由一阵心跳。

感悟――此次培训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循循善诱”,什么是“润物无声”。在导师们的培训中,我总能从他们的故事、讲述、诗歌、箴言中有所感悟、有所触动。

感谢――培训犹如暴风骤雨般,催人奋进,给人以激励,也让人从世俗的喧嚣中静下心来。真诚感谢省团校给我们提供了这次的培训机会,感谢你们给了我这一次不平凡的“心灵之旅”。

宋亚陵:“知道”还要“做到”

(安顺市平坝县城关镇教师进修学校,第003期)

通过培训,我知道了人生幸福的标准是“五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善终、好德;了解了“法”的精神是公平、正义、精神、厚德、明法、致公、权力、义务、责任;明白了孔子的仁爱观,讲道德就是与人为善;明白了诚信是中华民族长期提倡和颂扬的传统美德……

这些,都是得力于授课教师们从高度、宽度、深度、广度等多维度去面对我们进行讲解,仿佛“一语点醒梦中人”,我觉得豁然开朗,犹如醍醐灌顶。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面对学生时,是用爱传播爱,用美德培养美德; 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重于泰山,“雪崩时,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遥远的罪恶与你我有关”; 作为教师,要宽容和尊重每一个学生、与学生为善。

有时,我会觉得迷茫,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的心里、大脑里清明起来,我将努力践行贵州教育精神,我认为这是精神道德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智慧。我意识到:“知道”固然是必须的、重要的,要“做到”刻不容缓、义不容辞!

李时全:我们都是德育教师

(黔东南州麻江县贤昌乡贤昌中学,第003期)

感谢这次的“道德讲堂”培训学习,完全颠覆了我蒂固的旧念。我可以在陌生人面前阳光荣耀地介绍自己:我是一名中学教师。

因为,谢教授说影响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10个人其中就有6个是老师。足以看出老师对学生影响之巨大,影响之深远。我为自己是一名教师而感到骄傲。

同时也感到了责任的重大。雨果说过,多建一所学校,就可以少建一所监狱。所以,牛专家叮嘱我们:无论你是校长,是语文老师,历史老师,地理老师,还是数学老师,物理老师,化学老师,你还要且必须是以为法制老师,你可以不给学生讲具体的法律法规,但一定要通过你的教育,言传身教的教育,让法的精神植入学生的大脑,融入她的血脉当中,让学生从小就认为遵纪守法是天经地义的事。而所有的老师都是德育教师,因为如果没有德,法律往往会变得苍白无力,只有牢牢守住道德底线,才能真正远离违法犯罪。这就是教师的责任,这也是教师工作的伟大!

余招:道德是一种力量

(黔西南州晴隆县大田乡中心学校,第003期)

走进“道德讲堂”聆听专家讲座,学习了忠孝、法治、仁爱、礼仪、行动等道德篇章,我认为:高尚的道德并不非得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而往往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我们播下一个动作,便收获一个习惯;播下一个习惯,便收获一个品格。道德已被人们放在心里的一个重要位置,时时刻刻在与文明交谈,千万不要把行为习惯看作小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仁爱是师者之魂,道德是立身之本。作为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我将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做道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大爱无疆,德行天下。道德是一种可以相互感染、相互支撑、相互温暖、相互传递的力量。“道德讲堂”培训虽然结束了,但学习和践行道德模范精神才刚刚开始。让我们在震撼中播撒爱的种子,领悟爱的力量!让爱的力量根深叶茂,让爱的种子飞向蓝天,飞向大江南北,飞向五湖四海去编织中国梦,我的梦。

吴霞:满心满载,不枉此行

(黔东南州镇远县舞阳镇第二初级中学,第004期)

“道”:我要向省团校及团校老师道谢,是您们给我提供了一个净化心灵的平台,我也要向每一位为我们授课的老师们道谢,是您们教会了我对当老师的新解!

“德”:讲师们的言传身教让我彻悟良好的师德是教育工作的根基。

“讲”:专家对我们宣讲了一系列关于如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我回到工作岗位也要向我的同事及学生们宣讲并继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堂”:团校的老师们为我们打造了一个优良的学习课堂,我们也会为我们的学生们打造一片属于他们的美好天地!

简言而之,满心满载,不枉此行!本次学习让我深刻领悟到了道德讲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发誓:我会在今后的道德讲堂宣讲活动中尽心尽力!

陆继宏:不停止追寻理想的脚步

(黔南州罗甸县第三小学,第005期)

想不到在这爽爽的六月对传统文化竟有如此丰硕的收获;想不到在这短短的三天对教育会有万千的感慨;想不到在每一节精彩的讲座中都不禁拍手叫好;想不到在每一位教师精彩的传道中都会不禁潸然泪下……是的,教育不止是我们为师的责任,学习不止是我们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主要途径。只要心存良知,我们就不会停止追寻理想的脚步;只要心怀大爱,我们就会在人类文明的夜空中找到中华璀璨的那颗文明之星!

辜凤红:心灵的洗礼

(遵义市绥阳县金承中学,第005期)

参加了省团校“道德讲堂”教师培训的第五期培训,真的很幸运。让我得到了心灵的洗礼,更让我从生活行动上践行了我的行为,我自认为达到了“知行合一”的高度。此次培训的教师团队不仅组织有序,规范,而且十分优秀。高效,严格的管理中不乏优质的服务精神,这本身就是“道德讲堂”中的行动篇。培训的老师讲解的内容实实在在,生动,能进入人的内心,乃至人的灵魂。准时开讲,深入浅出,励志明理,这本身就是“道德讲堂”中的诚信篇。钟中老师的爱人,爱家,无不催人汗颜;张仕荣博士,吴祖平专家,牛贵军副会长的爱国,无不催人奋进、自信。这本身就是“道德讲堂”中的法制篇。感谢省团校的培训,真、善、美、仁已在我心中扎根,它一定会有发芽并枝叶茂盛的一天。贵州有你,福也!中华有你,幸也!

郑颖:再次点燃责任意识

(安顺市普定县第二中学,第004期)

2012年10月,我参加了第76期“千校万师”的培训,在那次培训中,我意识到教师不应只是单纯的教课本知识,更多的应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从此,我从一个学科教师转化为一位德育工作者。

今天的 “道德讲堂”培训,又看到了热情服务的“团校人”,又看到了一度点燃我工作激情的授课专家们。当看到,黄校长每天都陪着我们听完最后一节课并亲自送走授课专家们;当看到,已经连续工作四十多个小时没合眼的牛老师,仍然坚持为我们分析道德讲堂――法治篇;当看到,每一节课,教学组的老师们都早早来到教室,为我们做好教学服务;当看到,每一位参训学员认真笔记,记不下的笔记就用相机,手机拍照,录像......这样的事情太多了,短短三天层出不穷,比比皆是。

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每一位参训老师的激情被唤醒,责任意识被再次点燃。正如李涛书记分析的贵州教育精神里讲的,虽然贵州教育的差距客观存在,但只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坚守“乐于奉献,勇于争先,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贵州教育精神,就一定能后发赶超,实现我们的贵州梦。

杨明道:教导・教育・启发

第8篇:传统文化培训感悟范文

舞蹈是追求、诠释美的艺术门类。古典舞蹈之美的本质特色, 就在于: 中国古典舞之身韵产生于悠久、精深、博大的传统文化, 是中国形态美学、韵律美学的结晶, 它的独特形式、独特的韵味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完美体现。它科学地吸收各类传统文化的精华, 不照搬某种形式, 而是从审美上找民族特性, 又按照舞蹈的特殊规律去发展。这也正是中国古典舞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之美的特质所在。

正是基于中国古典舞蹈的这一美学特点, 就要求我们的舞蹈教育工作者, 尤其是高校舞蹈教育作者, 在实施舞蹈教学的过程中, 除了要对学生进行各类舞蹈基本技术、技巧训练之外, 还应当在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艺术鉴赏能力上下功夫。[ 2 ]使他们除了具备形体之美, 还具有气质和精神之美—对美的感悟、理解、联想和阐释能力。有些舞蹈只追求华丽的服装效果, 或者单一的表现舞蹈演员形体和外观上的可视性, 在舞台上只是换换队形, 就那么几个动作晃来晃去, 就连舞蹈演员的表情也不自然, 美又何在呢? 舞蹈美作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应当是“形神兼备”的有机统一之美。

对于中国古典舞蹈教育工作, 笔者认为首先应当从培养学生对“美”的领悟和鉴赏入手, 使学生首先明白“何者为美”、美的价值何在的问题, 从而确立他们对舞蹈美的追求方向, 从根本上夯实舞者“悟美”之才的艺术根基。很难设想, 一个缺乏美的鉴赏能力、感悟能力的舞者, 能够最大限度、最恰如其分地运用自身的肢体语言来诠释和呈现舞蹈的意境和襟怀。只有通过对中外舞蹈经典作品的欣赏与品析, 才能使学生们在享受美伦美奂的艺术精品的同时, 又能细细品味、消化其艺术魅力与美学价值, 在研讨与观赏中, 逐步接受和感悟舞蹈美的特有韵味。这种赏析过程本身, 就是一个不断深入发现美、了解美、诠释美的审美意识的升华过程, 对于培养学生的“悟美”能力和艺术修养是十分必要的。通过这一系列教学环节的浸润习染, 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舞蹈美学价值的理性认识, 从而提升了他们对舞蹈肢体语言作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提高了学生对舞蹈基训课程和形体训练的自觉性、能动性。

第9篇:传统文化培训感悟范文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 is the key part to train qualified vocational talents. Teachers may take it into practice by classroom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and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ir ethics. They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developing the ideas of modern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in humanities and reforming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so on.

关键词: 高职高专;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

Key words: vocational and specialized colleges;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humanistic education;integ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7-0191-02

0引言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探索科学教育方法,实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通相融、互相渗透,促进学生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协调发展、同步提高,对于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高专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现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就高职高专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及其实施策略作粗浅的探讨。

1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高职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因此,立足专业实际,根据岗位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扎实的文化素质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良好的专业技能等,是高职高专学校的根本任务。

所谓专业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习,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人才的教育,其目的在于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专业教育是是成才教育,它体现了科学取向,其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人文教育,则是指通过文学、历史、哲学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感悟和环境熏陶等,培养和实现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其目是促进学生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等。人文教育是成人教育,它体现了人文取向,其核心功能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是现代高职教育共同目标的两个方面。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人文教育需要专业教育的工具理性、实证方法和技术手段承载;专业教育需要人文教育的人文精神、人文环境和文化底蕴促进[1]。两者的完美结合,有助于促进学生朝着和谐、全面的方向发展,从而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二者融合、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践证明,在高职教育中,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2.1 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必要性

2.1.1 高职高专学校的学制较短。学生在2年左右的在校时间内,需要接受大量的专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技能训练,不可能过多地专门设立人文教育课程。因此,将人文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之中,让学生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接受人文教育,再借助相应的人文教育课程和第二课堂教育等,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必由之路。

2.1.2 高职高专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浓厚。绝大部分学生专业思想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对专业知识学习具有强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罗杰斯语)。在专业教学中,教师通过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把学会做事(专业教育)与学会做人(人文教育)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提高学习质量,而且能够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过程更有意义。

2.2 将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可行性

2.2.1 专业教育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一切先进文化均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自然科学是由人发明创造并由人实践探索的,它必然带有人的主观因素,渗透着人的精神,其内容是专业与人文的结合体,蕴含着丰富人文内涵。因此,专业教学中,教师善于发掘并讲析蕴含其中的人文内涵,比纯粹的人文知识教育更具体深刻,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2.2.2 专业教育方式蕴含着深刻的人文教育方法。比如,专业教育必须通过科学的训练方式,在反复研讨,求真求实中完成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这一积极探索、去伪存真的过程本身就是很好的人文教育;再比如,专业教育的基本方式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在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接触现实生活,了解社会实际,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等等。

3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施策略

实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专业教师结合专业课教学进行人文教育是其中重要的方面:

3.1 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课堂教学是专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渗透和融入人文教育,我们主要通过以下二个方面进行探索:

①借助专业知识的延伸和启迪。即对专业内容进行人文意义上的“提炼”,借助教学内容中对价值观、社会规范、专业伦理等内容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此,一是拓展知识,即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从历史、社会和伦理的角度,延伸介绍其中蕴涵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比如,我们在讲授中医专业知识时,根据中医专业的特点和发展,结合时事讲解中医学发展的追溯及前景的展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二是启迪精神。即在专业教学中,挖掘讲析专业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所展示的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艰辛和奋斗历程,给学生以良好的影响和启迪。比如,我们在讲授《伤寒论》和《本草纲目》等医学经典时,介绍张仲景、李时珍等医学家献身医学、救死扶伤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形成献身医学、服务人民的价值观等。②通过教学方式的培养和训练。即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对此,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从严要求学生。比如,在批改实验报告中,我们把存在问题的作业返回去,要求学生认真检查,自己发现问题并认真改正,借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合理训练学生。比如,我们布置团队型作业,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既要求小组内的分工协作,又强调小组间的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借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三是科学引导学生。比如,我们在学生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践训练后,组织学生开展阶段性的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在自我分析和检查中,实现自我提高和完善

3.2 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实现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实验、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重视在实践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对此,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实践:

①重视实验时的严谨、磨练。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得到观察和操作实践方面的训练。其间,我们注重每一个试验一丝不苟的反复调试,确保精益求精,丝毫无误。特别是引导学生在经受失败后寻找原因及时改进,在遭受挫折后积累经验走向成功,从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②强化实训时的仿真、创新。实训教学是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术,在真实或仿真环境中进行反复训练的教学活动。其间,我们一方面不仅做到技术仿真,而且做到职业环境仿真,科学地将人文教育的理念内化成实训教学内容,使实训教学成为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严谨作风的平台。另一方面增加创新性内容,鼓励学生把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实训中深入思考、研索、探讨,从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③倡导实习时的体验、领悟。工学结合业已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切入点。我们抓住学生见习、实习的契机,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充分利用不同医院、药厂等的企业文化,通过开展深入社区、农村开展义诊服务等活动,给学生带来强烈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大医精诚、敬岗爱业等职业素质的养成。

3.3 以教师的师德促进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融合。良好的师德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科学真理的追求、人生的感悟等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此,我们主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努力:

①以良好的行为作风影响学生。即以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教育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做到对专业知识投入极大的热情,敢于对相关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借以培养学生崇尚真理的作风;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做到以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求实作风等,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②以科学的人文关怀影响学生。即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相信和理解学生。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教师的指导作用变为引导作用;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切实做到因材施教等,借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动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以恰当的借悟导悟引导学生。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既要靠传授、学习,更要靠体验、感悟。教学过程中,我们结合教学实践及时地将自己的思考、体会、感悟等传达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分享体会和感悟,通过师生之间灵魂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引导学生将教师的感悟、体验进一步升华,在体验、感悟中提升其人文素养。

4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要注意的问题

著名科学家拉比说过,“只有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融为一体,我们才能期望达到与我们的时代和我们这一代人相称的智慧的顶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实施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探索,并注意做到:

4.1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前提。因此,教师要树立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导意识。在具体工作中,要切实改变分数第一的应试教育观、专业至上的功利主义观等错误观念,深入理解并准确把握现代高职的教育目标,真正形成高职高专学生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共识,切实在教学实践中把专业教学和人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4.2 提高人文素质。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是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关键。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准确把握教师岗位和教育职业的时代特征,塑造高尚师德,优化知识结构,在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的同时,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等方式,提高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实践,积极探索提高推行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水平和能力,把人文理念溶解到专业知识的教学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随时随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3 改革评价方法。改革教学评价方法,是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保证。教师在开展教学评价时,首先要在教学目标评价上实现由“分数”到“人格”的转变,对专业素质和人文素质“两手”都要抓,都要硬;其次要在教学方法评价上实现由传播“知识”到发展“人性”的转变,把发展“人性”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第三要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实现由“明道”到“体道”的转变,不仅评价“明道”,即学生对知识接受的程度,而且评价“体道”,即学生在知识指导下实践水平的优劣和人文素质养育的高低。通过教学评价促进实现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