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乡村发展的建议范文

乡村发展的建议精选(九篇)

乡村发展的建议

第1篇:乡村发展的建议范文

“十一五”期间,我市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若干意见》,编制了 《***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实施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工程,加强与法国中法安徽省徽州(***市)乡村旅游合作黟县示范区项目的合作,这些将大大推进了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我市将乡村旅游发展与徽文化元素相结合,依托深厚的徽州文化、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一流的生态环境,以旅游专业村、“星级”农家乐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发起并成立了跨省区域(含绩溪、婺源)的古徽州乡村旅游联盟,举办了首届中国乡村旅游节,全力打造“中国乡村旅游第一品牌”。目前,***市已经形成了环***乡村旅游圈、沿新安江乡村旅游带、古徽州乡村旅游片3个功能板块的乡村旅游区和景观依托型、农事参与型、文化体验型、休闲度假型4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乡村旅游已从最初农户自发兴起的农家乐发展为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业,正成为***旅游的新品牌、新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全市乡村旅游累计接待5391.63万人次,总收入231.42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1倍、3.25倍。但是在我市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商品发展不快、商品收入所占比例不大、地方特色不明显、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研发人员缺乏等因素依然存在,制约了乡村旅游商品的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乡村旅游商品发展战略,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增加旅游商品收入,提高旅游商品收入份额,培养一批旅游商品研发人员,建立乡村旅游商品销售体系,树立更多的旅游商品品牌。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乡村旅游商品收入占整个乡村旅游收入的30%以上。

一、   基本情况:

我市山川秀美、物产丰富、文化深厚、人杰地灵,对我市发展乡村旅游商品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1、按种类分

一是水果类:三潭枇杷、徽州雪梨、桔子、阳干板栗、上丰柿子、樵山香榧、三阳核桃、富岱杨梅、宋村葡萄、罗田草莓、西溪南蜂蜜等;二是茶叶类:***毛峰、太平猴魁、祁红、屯绿、花茶、菊花茶等;三是食品类:太平湖小干鱼、干笋、干蕨菜、香菇、木耳、五成豆干、豆腐乳、徽州火腿等;四是工艺品类:徽墨、歙砚、徽州四雕、万安罗盘、***玉、铜制品、瓷器、漆器工艺等;五是其他类:书籍、画册、字画等。

2、按区县分

歙县:三潭枇杷、徽州雪梨、上丰柿子、三阳核桃、富岱杨梅、宋村葡萄、徽墨、歙砚、花茶、菊花茶、徽派盆景等

徽州区:竹雕、木雕、西溪南蜂蜜、罗田草莓、灵山竹编工艺、谢裕大***毛峰等。

***区:***毛峰、太平猴魁、太平湖小干鱼、豆腐乳、***玉、铜制品等

休宁县:五成豆干、松萝茶、有机茶、万安罗盘、阳干板栗等。

黟县:小石徽雕、竹制品、五溪毛峰、五里桃子、宏潭豆腐乳、笔筒等。

祁门:祁红、瓷器、木根雕等。

屯溪区:徽墨、漆器、屯绿、徽墨酥、砚雕等。

二、主要企业和品牌

目前、我市生产的旅游商品企业共有300多家,形成了以黟县金星工艺厂、徽州区竹艺轩竹雕工艺厂、徽派雕刻研究所、歙县老胡开文墨厂、休宁万安罗盘工艺厂、祁门红茶厂、屯溪漆器工艺厂、***知铭工艺品厂、***六百里猴魁茶业有限公司等为主要骨干的旅游商品龙头企业,形成了以歙砚、徽墨、徽州四雕、***毛峰、太平猴魁、万安罗盘、三潭枇杷等一批有影响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品牌,培养了王祖伟、朱伟、洪建华、曹篁生、蒋雨金、胡小石、陈国建、蒋劲华、汪培坤、周美洪等一批工艺美术大师和非遗传承人。

三、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开发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

的旅游商品,主要是以歙砚、徽墨、徽州四雕、***毛峰、太平猴魁、万安罗盘等为主的旅游工艺品,而三潭枇杷、徽州雪梨、桔子、阳干板栗、上丰柿子、樵山香榧、三阳核桃、富岱杨梅、宋村葡萄、罗田草莓、干笋、干蕨菜、香菇、木耳、豆腐乳、徽州火腿等旅游商品还处于初水平开发阶段。从现实情况看,我市旅游商品开发滞后于旅游景点开发,还远远不能满足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

    一是缺乏规划引导。我市旅游商品开发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地方特色商品开发深度不够,产品更新不快、与旅游业结合不紧密,大多数企业是小、散、弱、差,缺乏创新和开发研制新品的能力。二是初级品比重大,深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我市旅游商品尤其是土特产品种类繁多、像三潭枇杷、徽州雪梨、樵山香榧、干笋、干蕨菜等,季节性短、产量低,再加上储藏、加工、包装工艺跟不上,这些土特产品只是经过简单粗加工,就在市场进行销售,大大降低了这些旅游商品的附加值。三是商品特色不够明显。目前,我市的旅游商品大多一些传统的工艺品,往往是游客买的起、拿得走的商品不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纪念品更是缺乏,地方文化韵味不浓,没有主打品牌。四是销售渠道单一,流通环节多。旅游商品销售主要集中在景区和周边的农家乐,一般是面对游客直接销售,网络销售还未形成;有的商品流通环节多、增加了运行成本,商品价格高,造成游客难以承受。五是旅游商品研发人员缺乏,很难适应旅游商品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领军人物少、文化素质低、年龄偏高、创作激情弱、保守思想严重。六是旅游商品扶持力度不够,我市目前还没有设立旅游商品专项资金,出台加快发展旅游商品的意见,没有给企业以实在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四、对策和建议

1、实施政府主导型战略,大力扶持、引导乡村旅游商品的发展。各级政府加大对全市乡村旅游商品扶持力度,设立乡村旅游发展资金,重点扶持乡村旅游商品研发,培养一批“***市旅游商品示范企业”;成立旅游商品发展协调领导组;编制旅游商品发展规划;组织旅游商品企业参加全国、全省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加强旅游商品基础信息建设,编印《***市旅游商品示范企业名录》和《***市旅游商品精品图册》;建设旅游商品网;搭建“产销研”对接平台。

2、积极推进旅游商品的生产、销售和研发,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在生产方面:引导企业在旅游商品开发中加强文化艺术性、纪念性、实用性、便携性、真实性,注重商品包装设计,做好产品的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增加旅游商品的附加值。销售方面:积极帮助旅游商品企业生产的旅游商品进饭店、进景区、进农家乐。研发方面:发挥我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带头作用,鼓励我市院校开设旅游商品研发人才培训、支持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加强旅游商品研发、支持民间工艺的传承和发扬。

3、发掘本地特色的旅游商品,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重点扶持徽州竹雕、徽州木雕、徽州砖雕、徽州砚雕、根雕、撕纸、徽墨、镇纸、五城茶干、***徽菇、祁门红茶、新安源有机茶、***毛峰、太平猴魁等一批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旅游商品基地,形成以旅游食品、传统工艺品和地方特色为主的旅游商品体系。鼓励支持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向规模化、品牌化、集团化方向发展。

4、增强旅游购物活动的参与性,发展前店后坊的乡村旅游购物模式。

建议政府加强乡村旅游商品市场和旅游购物网点建设,做到小而精、小而特。通过游客现场参与活动,从而达到游客购买欲望。同时,充分发挥我市土特产和旅游工艺品丰富的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乡村主要景区或农家乐建设一批前店后坊的旅游购物专业市场。

5、加大对旅游商品的宣传力度,树立旅游商品的品牌形象。

建议我市要利用各种形式的促销会和组织参加全国旅游商品博览会、设计大赛等活动等契机,要广泛宣传我市旅游商品,对在全国、全省旅游商品大赛上获奖的旅游商品,要予以重奖,要列入全市拳头产品或知名品牌,并进行商标注册,以此来保护旅游商品的知识产权。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假冒低质伪劣的旅游商品的打击力度,真正维护我市旅游商品形象。

 

第2篇:乡村发展的建议范文

考察徐州采煤塌陷地整治工作时,强调塌陷区要坚持走符合国情的转型发展之路,打造绿水青山,并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6月26日,省委娄勤俭书记在徐州调研时提出把XX县作为全省“采煤沉陷区搬迁扶贫带脱贫”试点,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为推进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助推乡村振兴,县政协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加快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推进地矿融合发展相关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联合调研组实地考察了我县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情况,召开了县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涉矿各镇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并到唐山、永城、麟游、铜陵、辉县等地进行了学习调研,通过调研,联合调研组一致认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不仅是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善,还应包括促进经济社会的共同繁荣,只有地矿充分融合发展,才能更有力的助推我县乡村振兴。为此,提出如下研究报告。

一、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唐山:变劣势为优势,以采煤塌陷区治理推动城市建设

(一)基本情况

唐山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改造前是开滦煤矿130多年开采形成的采煤沉降区,垃圾成山,污水横流,杂草丛生,如城市疮疤一样,严重影响了城市的环境和整体形象,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二)主要做法

1996年底唐山市委、市政府本着“变劣势为优势、化腐朽为神奇”的方针,开始了大面积生态绿化,重点实施了整治脏乱差环境、大面积绿化、水体还清、美化、市政道路建设等5项工程。2008年,又把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的建设作为唐山城市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以生态建设促城市建设,开始了大规模的植树工程、垃圾山的封场绿化工程、景观道路的建设工程、公园的景观亮化工程以及为保证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扩湖、引水工程。

(三)取得成效

2009年5月1日,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正式对游人开放,经过14个月的建设,建成了一座水域面积11.5平方公里,绿地面积16平方公里的南湖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建成桃花潭、龙泉湾等九湖,云凤岛、香茗岛等五岛以及樱花大道、凤凰台、音乐喷泉等120多个景点。同时,带动了周边开发建设,解决土地和资金瓶颈,有力的推动了城市建设。

永城:创新治理与保护机制,以采煤塌陷区治理推动城市生态旅游发展

(一)基本情况

永城矿区目前共有8座在产煤矿,原煤年产量近2000万吨。因采煤共形成沉陷面积9万余亩,其中积水面积1万亩。

(二)主要做法

永城市积极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新模式,初步建立了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与治理新机制,累计完成采煤塌陷区治理面积63280亩,新增建设用地5600亩,境内采煤塌陷稳沉治理率达95%以上。

(三)取得成效

日月湖项目区原为永煤集团城郊煤矿塌陷区,2012年申报了部级采煤塌陷区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工程,规划面积24平方公里,相继建成了生态游园、艺术运动公园、水上娱乐、婚纱摄影基地等,累计完成投资9.5亿元,其中中央示范项目资金3.86亿元。该项目相继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省级湿地公园、省级矿山公园等称号。

麟游:提高科技含量,以绿色矿山建设推动采煤区生态环境保护

 (一)基本情况

郭家河煤矿由徐矿集团、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宝鸡市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出资,2008年正式破土动工。在矿井建设初期和建设过程中,徐矿集团按照大型化、现代化、生态化和装备技术一流、综合利用一流、环境保护一流的要求,将郭家河煤矿建设成为“产煤不见煤、是矿不像矿”的中国煤炭工业的品牌矿井。

(二) 主要做法

郭家河煤矿强化“在治理中开采,在开采中治理”的生态环保建设理念,矿井和职工生活用水全部由水源热泵供热系统提供,煤仓、车间厂房等地表工业建筑应用太阳能光伏与建筑一体化技术进行设计和施工,使建筑既美观环保,又实现了节能减排。同时,选煤厂分选出来的低热值煤和煤矸石用于资源综合利用电厂,排出的粉煤灰和煤矸石作再作为原料生产新型建材,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降低环境污染。

(三)取得成效

煤矿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突出“绿色矿井、科技矿井、人文矿井”主题,以园林式和工业旅游矿井为环境目标,将矿井开发建设与生态人文景观设计理念融为一体,开辟矿井井上井下旅游线路,使人们既可领略到现代化采煤的先进技术,又能体验到工业生产同自然环境的有机和谐。

铜陵:积极申报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以项目实施带动生态治理全面落实

(一)基本情况

铜陵矿产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古铜都”,随着长期大规模、粗放型的开采利用,铜陵矿区资源逐渐趋于枯竭,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二)主要做法

2009年铜陵市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型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2010年,铜陵申报了资源枯竭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项目——大铜官山森林地质环境治理。利用三年时间对铜官山矿区地质环境进行治理,总治理面积588公顷,目前已经治理470公顷。三年共争取国家财政治理资金2.7亿元。

(三)取得成效

大铜官山森林公园地质环境治理项目,通过治理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同时推动了大铜官山公园的建设,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恢复治理增加建设用地1205亩,使环境与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

辉县: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治理模式,以政府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废弃矿山环境治理

(一)基本情况

辉县市常村镇属浅山丘陵区,原为辉县市建材资源重镇。2009年以前,采石业是常村镇的支柱产业,长期的无序开采使当地生态环境满目疮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二)主要做法

2010年,辉县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确定了“金山银山服从于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抓住南水北条移民安置需配建蓄水池项目机遇,积极引导、强力推进企业转型,将位于项目区内的全部小采石场企业关停并转,实行政策优惠扶持和坚持堵疏相结合,以财政资金为撬动杠杆,运用市场化机制,引进河南春之谷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参股融资,通过对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区灌溉调蓄工程的综合利用,投资1亿元改造响水河,启动了3700余亩的百间寺尾废弃矿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2012年建成6座小型灌溉水库。受到国土资源部门高度重视,全国地质环境管理工作会议在辉县召开。

(三)取得成效

开发建设后的常村镇五龙山响水河乡村旅游区,占地3700亩,总投资10亿元,集水上乐园、欢乐世界、野生动物园、滑雪场、植物园、实景演艺、民俗表演、科普拓展于一体,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项目最全、最具价值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二、我县采煤塌陷基本情况及引发的社会问题

我县涉矿地区主要集中在XX县北部,包括XX、XXX、XXX、XXX、XXX等9个镇、街道,总面积806.9平方公里。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先后建设了8对矿井,。经过各煤矿近50年的开采,采煤塌陷区范围不断扩大,东起XX湖湖西大堤,西到XX边界,南到XX路,北至XX省交界,已塌陷面积约262.5平方公里,其中重点塌陷区面积54.5平方公里,待8对矿井闭坑时,将形成约24多万亩也就是160平方公里采煤塌陷区。

目前,8对矿井中,XX煤矿已于2015年年底关停,XX煤矿处于停产改造。涉矿区域在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随着采煤塌陷面积的不断扩大,矿区经济在失去煤炭产业的支撑和依托的同时,也给涉塌陷区域居民生产生活带来巨大影响。

(一)塌陷区居民居住环境的恶化。地面塌陷、地表的移动变形导致地面构筑物发生变形、破坏,威胁着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采煤塌陷使地下管线破坏,使城市积水无法排出,甚至出现逆行、倒灌现象,使饮用水、污水与塌陷造成的地表积水混在一起,严重污染和破坏水体环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塌陷区居民失去生活保障。随着塌陷地的不断增加,涉矿地区居民土地也逐年减少,失地农民不断增加,没有了农业生产收入,又无其他劳动力转移渠道,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难以保障。

(三)非塌陷区居民因塌陷区连锁反应被迫搬迁。随着采煤塌陷区域的不断扩大,涉及人口不断增多,个别区域虽然不是塌陷区,但随着周边区域的不断塌陷,周边居民的不断减少,这些区域逐渐失去了基本的社会服务保障设施,不具备基本生活条件也将被迫搬迁。

(四)矿区职工生产生活受到影响。随着矿井的逐渐停产关闭,矿方职工的工资待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煤矿企业转型发展不快,其他产业可提供的再就业岗位不多。矿区职工受年龄、技术的限制,通过再就业增加收入也很困难。

(五)地方政府社会负担不断增加。随着矿方学校、“三供一业”等社会事业的移交,各种社会问题逐渐转移到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社会负担愈来愈重。

(六)地矿矛盾日益突出。个别煤矿企业仍存在牺牲环境利益换取经济增长的情况,生态保护意识有待增强。又由于塌陷区土地征收和房屋搬迁补偿标准低,搬迁安置难以实施,地方政府涉矿维稳压力加大。

三、我县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2014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XX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支持XX(该区域基本和采煤塌陷区域相吻合)建成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鼓励XX在城乡统筹上先行先试,并初步编制完成了《XX一体化规划》和《矿地融合示范区发展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县国土部门和各镇(街道)进一步加大了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力度,近年来XX地区已复垦各类整治项目2.57万亩,新增耕地2.21万亩。XX湖生态修复被省国土资源厅列为2013年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中央补助资金项目;XX镇XX湖湿地生态修复工程被国家发改委列为采煤沉降区生态修复示范区;XX镇已完成了《XX镇XX湿地景区修建性详细规划》;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已成功纳入全国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江苏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全县已有5家煤矿企业获批部级绿色矿山。

虽然我县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我县作为全省最大涉矿区域和苏北省际边界地区,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和采煤塌陷地大量增加,在治理资金来源、耕地保护、发展空间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断凸显。

一是治理资金缺口巨大。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面广量大,塌陷地的修复、城乡建设、产业布局的调整、社会保障的落实、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靠目前耕地开垦费和土地出让收入的部分资金,难以开展大面积的综合治理,资金缺口巨大。

二是征收搬迁补偿标准低。现执行的《关于调整采煤塌陷地征迁补偿标准的意见》(苏国土资规〔2009〕2号)压煤村庄搬迁补偿标准,与周边山东、安徽等地塌陷地征迁标准相比明显偏低。同时,省定采煤塌陷地征收补偿标准和复垦补偿标准也均低于我县目前实际支付标准。

三是耕地保护压力持续加大。早期形成的采煤塌陷地未办理农转用审批手续,仍被认定为农用地,甚至是耕地,相当一部分土地由于塌陷积水较深无法恢复为耕地。同时,每年又有新增塌陷土地,给耕地保护带来巨大压力。

四是发展规划空间严重不足。地矿融合发展涉及五镇四街道,为我县经济发达地区,涉及区内有XX县经济开发区、四个工业集中区、主城区、XXX新镇区、XXX新镇区,下步实施地矿融合发展规划,需要大量的用地空间。

四、我县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建议

(一)以高标准规划,引领地矿融合发展。组织专门力量研究制定地矿融合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完成区域总体规划和各镇区规划修编工作。把城镇规划、村庄规划一体化纳入总体规划,对塌陷地治理、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实行“一张图”多规融合。突出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加强铁路、公路、水路的衔接沟通,完善联运体系,提高交通转换畅达能力;构建省际间路网体系,加强区域内道路的联网贯通,打造功能配套、安全高效、联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区域共建共享项目的规划管理,对区域内供水、供电、供气进行一体规划。突出对住宅小区、公共交通、商业、宾馆、医疗、学校、文化体育、休闲娱乐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提高城镇化的承载能力和区域性公共服务水平。坚持集聚集约原则,对采煤塌陷区工业园区按照一二三产实施分类规划,充分整合技术、资金、信息、基础设施等要素,建立健全产业协调发展新机制,促进产业合理布局、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城乡经济要素有序流动和城乡产业有效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二)树立“生态修复+”发展理念,因地制宜推动修复治理与综合利用融合发展。采煤塌陷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需要不断创新理念,应按照宜绿则绿、宜耕则耕、宜景则景、宜建则建的原则,走生态恢复、景观再造、综合开发、循环利用的生态恢复治理与综合利用之路,实现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一是发展“生态修复+观光农业”。通过对塌陷区现状及其区位条件的分析,综合考虑生态、经济效益,按照“生态农业与观光休闲相结合的复垦模式”,进行综合治理。要利用塌陷区特有的自然优势和特色农业优势,结合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与旅游景点、旅游方式的开发,建设具有生产、观光、休闲、度假、娱乐等综合功能的农业观光园,农游互补,让农业发展成为旅游的一部分,打造既有经济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观光农业。二是发展“生态修复+光伏产业”。在这方面我县XX镇光伏产业园就有非常成功经验,值得推广。针对塌陷区特点,探索灵活的土地利用方式,发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产业发展模式,将项目开发与农业、渔业发展相结合,因地制宜,变荒为宝,实现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打造湿地生态旅游、工业光伏参观、农业采摘垂钓于一体的休闲娱乐观光区。三是发展“生态修复+旅游业”。 在外出学习调研的几个点中,基本均是将塌陷区或废弃矿山打造成了“生态修复+旅游”的典范,借鉴永城、辉县等地生态修复治理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县现有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湿地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塌陷区资源打造国家5A级滨湖湿地公园;突出生态湿地开发,建设部级湿地景区,加快XX湿地开发建设,加快XX、XX湿地开发项目建设。同时,深度挖掘XX县汉文化、大运河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宜居与宜业深度融合。

(三)突出煤炭企业主体责任,构建煤炭资源开发的动态生态补偿机制。按照“谁开采、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进一步明确煤炭企业的主体责任,由开采企业负担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费,将生态补偿费用标准和额度明确化,建议县政府向省政府积极争取建立健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参照山西省的做法(2011年调整为:分煤种16—23元/吨煤),征收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专项用于煤炭城市环境修复和生态补偿,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和解决采煤引起的社会问题。在开采前、开采中、开采后各阶段分别落实生态保护措施,着力构建煤炭资源开发的动态生态补偿机制。一是在开采前,将煤炭开采外部性不经济性成本内部化,算好生态环境账。煤炭企业应该把采煤引起的生态修复和污染恢复费用核算进吨煤开采成本,通过计算开采的外部不经济性成本,倒逼企业采用先进的开采技术和工艺减少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的外部成本。二是在开采中,煤炭企业要做到“边开采、边治理”,及时对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恢复治理。对于企业有具有修复能力的,采用企业自行组织恢复治理模式;对于企业不具有修复能力的,采用企业出资、县政府组织复垦模式和国家政策激励引导下县政府、企业、居民合作治理模式。三是在开采后,煤炭企业要针对闭坑后的矿山进行生态重建、产业转型或异地补偿。完成后,县政府生态环境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要进行评估、验收和后续管理。

(四)争取上级政策扶持,以项目落实带动采煤塌陷区周边生态环境改善。借鉴铜陵市“积极申报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以项目实施带动生态治理全面落实”的经验,结合我县煤炭资源开采逐渐趋向枯竭的实际,认真研究国家资源枯竭城市申报条件,积极主动衔接国家有关部门,争取尽早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城市;争取省建立采煤塌陷地及村庄搬迁补偿增长调整机制,提高采煤塌陷地相关补偿标准。在积极争取各级政策扶持的同时,借助我县XXX湖特大型地质灾害防治中央补助资金项目、XXXX镇湿地国家采煤沉降区生态修复示范区等项目的实施,以生态修复治理推动周边生态环境的改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五)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采煤塌陷区治理,推动塌陷区生态良性循环。借鉴永城、辉县等地的经验,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保护与治理新机制”,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治理,破解资金瓶颈。健全完善XX县兴田公司、XX县城市投资开发有限公司、XX县开发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XX县国资公司、XX县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融资载体,搭建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融资平台,综合运用土地、信贷、资金、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充分调动开发企业和其它社会资金的积极性,通过“生态修复+农业”、“生态修复+光伏产业”、“生态修复+旅游”等形式,利用社会资金的可持续性来保障生态环境改善的可持续性。

(六)借鉴“开采”即“治理”经验,推动采煤区生态持续改善。借鉴麟游郭家河煤矿“产煤不见煤、是矿不像矿”绿色煤矿发展理念和 “在治理中开采,在开采中治理”的采煤塌陷区治理新模式,结合我县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强化对企业开采计划的沟通与监督,将矿井煤炭开采与生态人文景观改造融为一体,探索煤矿废弃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开采过程中的景观改造,生态修复,打造独特旅游产品,推动生态持续改善。同时,进一步加快采煤沉陷区维持农田质量与功能的动态预复垦技术研究,提出一套保持农地功能的采煤沉陷动态预复垦技术流程,揭示采煤沉陷动态预复垦过程中农地功能变化规律,降低土地稳沉后复垦成本,最大限度的保护耕作层,保持土地的生产功能,在全县待采煤区推广,减少因采煤塌陷带来的危害及各类社会问题。

第3篇:乡村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乡村建设;参议员;参议会;政治参与;陕甘宁边区

中图分类号:K26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4)05?0248?06

中共所在的陕甘宁边区时期,可谓是革命与乡村社会的结合达到最佳状态的历史时期,也是乡村建设的延安方针与中共革命的延安道路实现了并行不悖、难分轩轾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中共通过重构基层社会的权力结构体系而产生的基层参议员,成为中共在陕甘宁边区乡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尽管也有些著述对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建设进行过考察,但是很少将基层参议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翔实而细致的梳理。实际上,在陕甘宁边区的基层社会中,通过选举产生的参议员至少在数万名以上。如此庞大的参议员群体,他们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要议题。而且从实际历史事实观之,也的确有相当一部分基层参议员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做出了富有成效的业绩。有鉴于此,笔者拟就基层参议员与延安时期的乡村建设作一粗浅的探讨,以就教于学界方家。

一、陕甘宁边区基层参议员的基本状况

中共自其成立以来的历史,就是摧毁旧的制度、建构新制度的历史。抗战以来,中共通过民权主义作为旗帜推行地方自治,实行基层民主选举,以重塑基层社会的权力主体。在此过程中,通过广泛的社会动员,以直接民权的形式整合基层社会,最终在“自由选举,选举好人”的方针下,完成了对基层社会的控制与整合,代之而起的是具有乡土社会认同感的“好人”――参议员。参议员作为基层民众的代表,成为新的制度格局下的新型权力结构主体。

陕甘宁边区的基层参议员,是按照边区所属各县、乡的自然村数或居民小组以及人口规模来选举的。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每届参议会所选举的基层参议员至少都在3~4万名左右。基层参议员之所以占据着绝大多数比例,因为基层社会是民主政治的堡垒,广泛选举基层参议员,通过他们代表民众行使权利、检查政府工作,是边区政府践行民主政治的最基本的原则。与此同时,边区政府根据广大农村极其分散、社会关系异常复杂的客观形势,在乡一级又实行“固定代表制”。即按照代表与居民住所接近,将全体居民适当地分配于各个代表的领导之下,使各个代表对于其领导之下的居民发生固定的关系。由此也就决定了基层参议员需要更大数量的规模,才能实现这种“固定代表制”的模式。另外,通过选举大量的基层参议员,也有利于边区政府所倡行的乡村自治。

从基层参议员的社会阶层及其出身来看,根据相关资料统计表明,贫农和中农是基层参议员的主体构成。但是随着普选运动的渐次展开,其社会构成也有了很大的扩展,不仅有少数民族和工人、妇女被选为参议员,而且相当一部分地主士绅也被选为基层参议员。特别是“三三制”模式施行以后,参议员的社会构成与阶级成分有了显著变化,不仅有员,也有不少哥老会成员。在这些参议员群体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妇女和士绅群体。因为将他们选为基层议员,不仅体现了基层民主的广泛性,同时也是中共为适应战时局面和基层民主政权建设的现实需要而采取的政策措施。当然,由于陕甘宁边区既有老解放区,也有刚接管过来的新区,所以在不同的地区情况也并不完全相同。而这又恰恰反映了中共在重塑基层社会权力结构主体过程中的一些鲜明特点。

毫无疑问,陕甘宁边区的参议会制度既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代议制民主,也有别于的制度。它是在战时条件下,通过重塑基层社会权力结构的主体,并依据战时特殊的社会生态环境而建构的政治与社会管理体制。由此而形成的基层参议会制度和参议员群体,不仅是乡村民众认识民主的一个重要信息源,而且也是陕甘宁边区乡村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这里,人们不仅行使着当时条件下最为民主的权利,而且通过他们的政治参与和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使得这片曾经最为落后的地区,最终成为20世纪中国乡村社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二、参议员的乡村建设议政

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建设,是在基层自治的制度模式下展开的。故而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建设运动,从根本上也体现为一种民主建设运动。因此基层参议员的乡村建设,首先就体现为议事管事的政治参与实践。

在战时的陕甘宁边区,基层参议员以参议会、乡“一揽子会”、“党外人士座谈会”和“群英会”等形式,开展广泛的政治参与实践。无论何种参与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如何促进生产。因此所谓的政治参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如何更好地调动民众的积极性而进行生产建设。一如任弼时所说:边区的中心任务是建设,尤其是经济建设。在经济建设的事业中,“发动人民大众的积极性,使每户每人都积极地劳动,参加生产,以改善人民生活,解决战争需要,造成行动的民主,这便是边区民主政治中的中心任务”[1](265)。因此在基层参议员的政治参与中,提案议案是参议员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作为基层参议员,他们所关注的主要还是与基层社会联系最紧密的事务。因此,举凡社会生产建设、灾荒救济、妇女地位与婚姻、政府公务人员的工作作风等方面的提案议案,占据着绝大多数的比例。这些关涉基层社会的提案议案对于促进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建设起了重要作用。

互助合作是陕甘宁边区乡村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实际上,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前,这种组织形式就在西北农村地区有着广泛的运用。因此在中共大规模推动互助合作运动之前,通过劳动互助促进生产建设的提案议案就成为参议员关注的重要议题。就在1937年9月召开的延安县参议会上,一些参议员就提案倡行互助合作。这一提案议案一经提出就得到延安县政府的采纳,在延安县政方针和延安县民主政府纲领中,都明确将互助合作作为乡村建设的基本方针,并在救济延安境内灾民的实际行动中,以“责成互济会切实救济难民”的方针予以贯彻落实[2](493)。靖边县参议员田宝霖,同样在参议会上提案建议设立运输合作社,在促进运输业发展的同时,改变乡民的日常生活。这个提案不仅在靖边得到了响应,在定边县也产生了积极影响。经过宣传动员,定边县不到两个月,就组织了262头牲畜,集股482.5万元,通过运盐实现了发家致富[3](259)。由于互助合作的提案议案以及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边区西北局高干会议上强调指出:“各县应以大力组织劳动互助,大大地发展农民的集体劳动。”[4](214)

在基层参议员的提案议案中,防灾备荒也是他们至为关注的内容。陕甘宁边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具大陆性、高原性的干燥寒冷气候,是灾害频发之地。针对这种情况,一些参议员纷纷提案建议设置“互救会”组织。如庆阳县副议长任绍亭、合水县副议长杨正甲以及定边县白文焕、高崇珊等人分别提出议案指出,创办义仓可“防患未然,以备荒年救灾之用”。这些提案旋即得到回应,陕甘宁边区政府据此命令要求“积极劝导人民普遍创立义仓,加紧备 荒”[5](356)。除此之外,一些参议员还专门提案指出要实行灾荒报告制度。如镇原县的陈致中、杜云程、刘平海等参议员,针对镇原灾情严重的情况,专门提案要求政府对灾情存案备查。另外,一些参议员还提出了兴修水利、植树造林以应对灾荒的提案。在绥德县,一些参议员提案指出:“植树造林是边府之重要号召,近年来木材之支用日甚一日,而保护树木成绩异常不够。植树既能发展农村经济,又能减少水旱灾荒风沙侵袭。种柠条可解决部分缺乏炭烧及铺瓦屋顶。”针对参议员的提案,绥德县政府提出具体解决办法。[6]

在基层参议员的众多议案提案中,妇女地位和婚姻问题同样是他们关注的重点领域。特别是一些基层女议员,更是在维护妇女地位和权益方面不遗余力地提出议案。诸如提高妇女地位、保护妇女切身利益、改善妇女生活、提高妇女社会地位、严禁缠足和买卖婚姻的提案,在各级参议会上被频繁提及。如米脂县女议员在参议会上就提议指出:① 政府应在保障人权的原则下,限定结婚年龄,女子不过16岁,不得出嫁。② 政府应多设法教育这些人,叫他不要专为利,而妨碍子孙后代。③ 如果由父母包办订婚于两家者,应由女子选择,父母依法处办,如有聘礼,根据双方情况酌量办理。④ 寡妇改嫁时,娘夫两家不得干涉及从中卖钱,他人更不能收受贿赂,违者依法处办。[7](40)

基层参议员除了关注如何促进边区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一些不良的社会陋习和行为如、抽大烟和农村“二流子”也极为重视,故而在他们的提案议案中不乏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如在绥德县二届参议会上,就有不少参议员指出:“政府提出改造二流子后,收效不小,但是还有些二流子没有完全改造过来,有碍生产建设,所以继续改造旧有二流子,以防止新二流子的产生和发展。”针对这一情况,绥德政府提出了具体办法:① 由政府负责找职业;② 由大家注意抓紧督促,并帮助建立家务;③ 各级政府应严格禁赌,抓紧教育二流子,自卫军应经常检查。[6]在延安县,首先通过乡参议会当场规定若干公约,例如生产、禁赌、禁嫖、禁窃、保禾、治安等等,共同遵守,违者除须罚出羊畜或猪资外,另外接受公约的处罚――这是一种耻辱的处罚。按此约精神,“乃政府当局利用民间惯例,督促二流子参加生产的一个办法”[8](80)。

实际上,参议员的政治参与,不仅体现为对政府决策的影响,而且还体现为对政府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从而达到影响或改变政府的决策。所以参议员在参政议政的同时,还根据群众所提意见和本地区实际,研究制定适合本地区的一些制度法规。还有些参议员特别是有一定知识背景的参议员通过不同形式开展调查,在获得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议案。如延川县参议会副议长高敦泉及县议员梁涵川,不辞辛苦深入民间,搜集民意然后列为八项,提供政府采择施行。由于这项调查提案资料非常详实,延川县政府亦立即加以讨论,并付诸实行,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参议员政治参与的效率和热情。[9](813?814)

对基层政府人员的监督与批评,始终都是参议员政治参与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召开参议会期间,这种监督与批评就更为集中。如在绥德县第二届第一次参议会上展开讨论时,议员们“讨论情绪很高”,针对县长的工作报告,议员们更是发言踊跃,有10人登台讲话。[6]延川县在召开参议会期间,议员们共向政府及军队提出了1 475条意见,内有民事方面的问题482件,刑事问题111件,民众负担方面有179件,对各级政府的有661条意见,对军队的有40条意见。[9](808)实际上,参议员在讨论批评的过程,也是在检查政府工作的过程。通过参议员对基层政府的监督与批评,他们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和建议绝大多数都得到了解决。根据1945年选举中的相关统计,在延安、~县、延川、志丹、曲子、合水、镇原、新正、新宁、赤水、吴旗等县提出的21 385件问题,除一些较为复杂需要仔细研究的之外,已经被解决的达17 507件,占总数的81. 8%,未解决的3 875件,占18.2%。[10]特别是一些较难处理的问题如土地租佃、债务关系或家庭纠纷等,有的甚至是存在多年的,都认真研究予以解决。

二、参议员的乡村建设实绩

如果说基层参议员的政治参与是为乡村建设建言献策,是一种“议”的活动,那么依据“议”的结果具体执行相应的任务,即所谓的“行”,就是要带领民众积极抓建设促生产,走在群众的前面,要在各个方面都要做“学习、生产、武装工作的模范”。[11]综观基层参议员的乡村建设实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一) 经济建设

为促进乡村经济建设,参议员们积极行动起来,通过组织变工、兴修水利、创办工厂等各种途径全力促进乡村经济建设的发展。耙梳相关资料,有关参议员着力于乡村经济建设的事例俯拾即是。

延安县裴庄乡参议员田二鸿,为促进本乡的农业发展,亲自组织变工和开荒除草运动。与此同时,为了将裴庄乡建成模范乡,王二鸿还与村民制定了裴庄乡村规民约,要求“家家户户都要劳动生产,真正做到早起晚归,家家变成勤劳家庭”。同时要“真正实行储蓄,节约,保证不浪费一粒一粟粮食,做到家家‘耕二余一’”。并且能够“改良牲畜饲养,做到经常垫圈,按时喂饮,确实减少牲畜死亡率”[12](59)。通过王二鸿的积极努力,不仅实现了大生产运动的既定目标,使得裴庄乡成为边区的模范乡村。

在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方面,参议员们同样不遗余力。定边县参议员马海旺曾从一位四川人那里学到了修水利的技术,随即开始修水地。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本村及定边渠两个村子16户人家修水地试种稻谷,5年共修水地60亩,其中他一家就修18亩,产稻谷1600余斤。不仅有效地抵御了干旱灾害,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13](796)靖边县参议员田宝霖,积极开展水利建设,试办水漫地,不仅实现了粮食的增产,而且也保护了水土的流失,受到了的高度赞赏。在植树造林方面,安塞县马家沟陈德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发展农村副业。在陈德发的带领下,全村原计划植树500株,实际植树1 500株。“全村出产的梨果,就够有水果树的9家人买布交公盐代金而有余。”[12](15)

三、参议员乡村建设的特点

纵观20世纪前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如果说以梁漱溟等为代表的乡村建设运动,大都集中在地势平坦、信息相对畅通的东部和中部地区,是由一些有相当文化素养和水准的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的声势较大的社会改革运动,那么陕甘宁边区的乡村建设,则是在经济文化都相当落后的西北地区而展开的。如果将二者进行比较分析,从中不难看出陕甘宁边区乡村建设的一些历史特点。

第一,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由于其领导人的教育背景以及他们对中国乡村社会认识的差异,他们所开展的乡村建设只是注重教育和技术的一些局部的改良,而并非是一种全方位的乡村建设。正是乡村建设运动的这种局部的改良性质,导致乡村建设运动的彻底失败。梁漱溟在1935年1月的一次讲演中也承认,乡村建设“从根本上说是要完成社会大改造,而非枝枝节节的做好事”[24](573)。而陕甘宁边区基层参议员的乡村建设实践,所呈现的却是一种全方位的乡村建设。也就是一切从人民的生活和实际利益出发,只要不符合民众的生活和实际利益的都要进行改造和建设。特别是要对乡村社会旧有的政治和经济体制进行改造和建设,以实行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政策。因此,以全方位的建设为指导开展乡村建设,是陕甘宁边区基层参议员必须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第二,参议员所开展的乡村建设是以乡村自治为基础的。平心而论,民国时期的乡建团体也在倡行乡村自治。但问题的关键是,乡村自治必须是以基层政权建设为前提的。这是因为基层政权建设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其主要目标就是要造就一个有明确边界、社会控制严密、国家行政力量对社会进行全面渗透的社会, 它的形成基础是国家对社区的全面监控。[25](147)但是这一点恰恰是乡建知识分子不具备的。而中共所领导的革命,在与农民的革命动员紧密结合的同时,也与基层政权的建设紧密结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之后起,一方面通过基层政权建设重新塑造乡村社会的权力主体,另一方面,中共又以基层参议会作为载体,将民主自治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基础。由此形成的乡村建设路径,构成了陕甘宁边区乡村建设的特点和优点。

第三,参议员的乡村建设实践,尤其注重乡村社会的互助合作。应该说民国时期乡建派也重视对互助合作的提倡与实施,但是乡建派所倡导的互助合作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信用合作社上。而生产合作社所占比例却很小,更重要的是,乡建派的互助合作成员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农民,绝大多数农民则被关在了合作社大门之外。陕甘宁边区则将众多的农民组织起来开展互助合作,大大突破了旧有的只在本族范围内开展互助合作的习惯,互助合作已不仅体现在开荒、锄草、耕种、运粪、收获等农业生产中进行劳动互助,而且在生产渡灾、开渠、修滩、筑坝、纺织、运输、家务劳动、副业生产等方面也广泛实行了互助合作。有的劳动互助组又发展成了劳动合作社。此时的互助合作运动实际上业已成为边区乡村社会生活的枢纽,具有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尤其是一些较大的综合性合作社,由于承担起包括教育、医疗在内的各种公益事业,更是成为“当地农村的核心”[5](369)。可以说此时的合作社,突破了原本作为经济组织的局限,通过其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成为乡村建设的积极推动 力量。

参考文献:

[1] 任弼时选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

[2] 延安市志[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4.

[3] 马骥. 陕甘宁边区三边分区史料选编(上)[M]. 定边: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定边县委员会, 2007.

[4] 史敬棠, 等. 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史料(上)[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7.

[5]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7编[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

[6] 绥德县第二届第一次参议会会议记录[Z]. 绥德县档案馆藏.档案号: 15?2.

[7] 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 第10辑[M]. 北京: 档案出版社, 1987.

[8] 王丕年. 延水东流――王丕年同志革命回忆录[M].哈尔滨: 黑龙江《晚霞》编辑部, 1997.

[9] 延川县志[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

[10] 一九四五年乡选工作总结[Z]. 陕西省档案馆藏. 档案号: 2-1-808.

[11] 谢觉哉. 县参议会怎样开会[N]. 解放日报, 1942-3-6, (3).

[12] 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M]. 大众书店印行, 1946.

[13] 志丹县志[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6.

[14]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3编 [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

[15] 刘漠冰. 靳参议员兴办实业与地方公益[N]. 解放日报, 1944-12-6, (2)

[16] 高文, 巩世锋, 高寒. 陇东革命歌谣[M].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2.

[17] 甘肃革命文化史料选集[M]. 兰州: 甘肃文化出版社, 2000: 291.

[18] 周扬, 等. 民间艺人和艺术[M]. 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 1946.

[19] 合水文史资料: 第1辑[M].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合水县委员会, 1997.

[20] 姚勤镇.三边情愫[M]. 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6.

[21] 医药卫生的模范[M]. 延安: 陕甘宁边区政府办公厅编印, 1944.

[22] 清涧文史资料:第2辑[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清涧县委员会, 1990.

[23]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史料摘编: 第8编[M].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1.

第4篇:乡村发展的建议范文

今天,全省乡村旅游发展与创建旅游强县(区)工作现场会开幕了。这次会议是在“十七大”和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胜利召开的大背景下召开的,是一次全面贯彻十七大及中省有关会议精神,服务大局,坚持以旅促农,推动我省旅游业全面发展的会议。因此,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两大主题,总结交流我省乡村旅游发展经验,进一步加强全省乡村旅游管理和“创建”工作,加快培育和壮大县域旅游经济,促进全省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一会,景省长还要就我省的乡村旅游工作做重要讲话。下面,我先根据今年全省旅游工作的安排部署,就全省乡村旅游及创建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乡村旅游工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省乡村旅游在国家旅游局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倡导与高度重视下,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积极推动和大力扶持下,各级旅游、农业及相关部门努力加强管理,农村基层组织积极响应,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和丰富的乡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民生活及农业生态等资源,以城镇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大力开展旅游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壮大县域旅游经济,调整旅游产品结构,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需求,做强做大全省旅游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

截至目前,全省有22个县(区)开展了创建旅游强县(区)活动,其中,宝鸡市扶风县于20__年11月通过了国家旅游局“创强”达标验收并被命名为“中国旅游强县”,跻身于全国首批17个“中国旅游强县”行列。西安市临潼区、长安区、户县,宝鸡市眉县、咸阳市乾县、淳化县,铜川市耀州区,汉中市汉台区、南郑县、勉县、留坝县,延安市黄陵县,安康市汉滨区、岚皋县,商洛市柞水县、商南县等16个县(区)通过了省级旅游强县(区)达标验收,并于今年1月被命名为“陕西省旅游强县(区)”。

自20__年以来,全省一大批乡村旅游点和工矿企业踊跃参与了“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创建活动,其中,有52个单位通过了国家旅游局达标验收并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有11个单位通过国家旅游局达标验收并被命名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户县农民画庄、金台西府天地、枣园村文化旅游演艺厅、城固桔园、柞水东甘沟、礼泉县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汉滨毛坝田园等一大批重点乡村旅游建设项目,在省、市、县各级政府及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招商引资、科学规划、精心施工,相继建成投入运营,为我省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良好的引导示范作用。

全省广大农民群众因地制宜,自主创新,积极创办“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形成了一支乡村旅游的生力军,不仅为发展乡村旅游做出了积极贡献,而且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加快农民致富增收奔小康发挥了良好地促进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家乐旅游经营点已发展至10000多个,年旅游经营收入达到3万元的农户超过4000家。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全面奔小康步伐的高度认识乡村旅游,定政策、出措施、促发展;各相关部门也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积极配合,极大地推动了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

二、发展乡村旅游任重道远

近10年,我省乡村旅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指引下,旅游行业增强服务大局意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全省乡村旅游获得了飞速发展。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省的乡村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重点是大力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素质。要通过量的积累提升乡村旅游的地位;通过改善和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增强乡村旅游的竞争力;通过市场宣传促销扩大乡村旅游的影响力。

一是要上规模。我省是农业在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的省份,发展乡村旅游有非常广阔的市场。我省又是一个多山的省份,陕北的黄土高原、陕南的秦巴山地、关中的渭河平原地貌特征各异,有山有水,自然风光秀美,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理想的旅游资源。我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发展史上,我省长时间处于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灿烂的历史文化有许多以民俗文化的形式传承至今,形成了我省特有的民间风俗,它们是我省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石。我省发展乡村旅游是大有可为的。但我省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的规模还是比较小的,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规模与我省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不匹配,与全国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还不能达到我省建设旅游强省对乡村旅游发展的要求。因此,下一步要加快扩大我省乡村旅游产业规模,从扩大规模入手,进一步加快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步伐。

二是要创精品。什么是旅游精品?旅游精品的基本条件有四

条:第一是要有一定的规模,法门寺文件的价值非常高,但旅游价值要远弱于兵马俑,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法门寺文物的规模太小;第二是要有品位,它是打造旅游精品的核心。旅游产品品位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它的发展潜力和市场影响力。只有高品位的旅游产品才能具有广泛的吸引力;第三是要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标准推动发展。一个旅游精品应该是有标准的,是注重细节的,是经过精心打造的;第四是有市场。打造旅游精品要以市场为导向,只有为市场接受了的旅游产品才能成为旅游精品,而只有旅游精品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旅游精品是客源的保证,旅游精品是产业发展的发酵剂,旅游精品代表了一个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形象,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对进一步推动我省乡村旅游有重要的意义。我省目前的乡村旅游产品中很薄弱的一点是缺乏旅游精品,特别是缺乏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精品,直接影响了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因此,下大气力打造几个具有全国影响的乡村旅游精品是我们下一步做好乡村旅游工作的重点。

三是要打基础。总体而言,我省还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省份,这个大环境决定了我省农村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一些县、乡、村还部分存在着通电、通路、通水、通讯、通邮等问题,直接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资源丰富,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要进行政策倾斜,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乡村旅游,引导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积极改善落后农村的基础设施,为加快乡村旅游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四是提高认识。现在全社会都在关注“三农”问题,以旅促农,旅游业服务大局,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旅游工作者的共识。我在这里要谈的是如何认识乡村旅游发展经营模式问题。旅游的本质是追求文化差异,人们旅游的目的就是追求异质文化。作为旅游经营者,要有意识地保留异质文化,通俗地讲,就是旅游经营要有特色。你的特色就是旅游者追寻的目标,就是你的吸引力,无论是食、住、行、游、购、娱,都要保持特色,你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在我省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农家乐旅游,我们发现一些经营户有城市化倾向,住宿设施、饭菜口味、一些基础设施都向城市靠拢,迎合城里人的日常习惯,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集团化经营模式,失去了乡村旅游的质朴和天然,失去了特色,也就逐渐失去了吸引力,最后失去了客源。因此,对乡村旅游经营户进行教育引导是非常必要的。从经营的项目都要有乡村气息,特别是用餐上体现当地风味,要有自己经营的特色,要教育乡村旅游经营者牢固树立没有特色就没有客人的意识;要积极引导乡村旅游经营者在提供乡村旅游产品时,一定要突出特色,保持特色,以特色取胜。同时,各级乡村旅游管理部门在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标准时,一定要考虑乡村旅游的特色问题,标准要为特色服务,切忌一个标准管到底,有了标准,丢了特色。

三、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乡村旅游是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点多面广,个体为主,这既是乡村旅游经营的特点,又是行业管理的难点。在大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时,要充分考虑乡村旅游的特点,制定出切实有效的发展措施。

1、完善发展规划,坚持科学发展

重点要抓好县级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旅游业较发达并已经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县,可通过重新修编总体规划,将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纳入总体规划。目前尚未编制旅游规划的县,应加快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将已经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工作尽快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加以引导和规范。

各市,要在本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规划,要把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纳入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统一考虑。有条件的市,也可以另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但必须与《旅游总体规划》相互衔接。

全省各市、县(区)乡村旅游发展工作,要认真贯彻《陕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精神,与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和相关法律法规要相吻合。做到依法规划,按规划指导与管理各地乡村旅游发展工作。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发展条件

要进一步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对偏远山区、农村要进行政策倾斜,大力扶持,做到通路、通电、通水、通讯、通邮,为这些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创造基本条件。

要努力解决发展乡村旅游的资金问题,广开渠道,筹措资金,用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各地要在小额信贷上制定政策,向乡村旅游倾斜,优先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

3、实施精品战略,打造乡村旅游龙头

要大力实施乡村旅游精品战略,各地在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规模的同时,都要把乡村旅游精品建设做为今年乡村旅游工作的重点,力争每市都打造出一、二个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影响力的旅游精品。县、乡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要把打造乡村旅游精品作为做大做强乡村旅游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给予有潜力成为乡村旅游精品的乡村旅游产品重点扶持,帮助他们解决资金、管理、人才培训等方面的问题,使他们尽快地成长起来。

4、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省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全省各旅游强县(区)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旅游经营点要全面加强行业管理,乡村旅游的重点就是围绕提高服务质量,围绕旅游经营单位增收提效、围绕乡村旅游做大做强做工作,送服务下乡,进而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是要加强标准化建设,用行业标准规范乡村旅游经营与服务行为。在交通、住宿、餐饮、卫生、安全等方面,各市(区)要建立统一的标准,统一贯彻执行。在各市(区)基本完善乡村旅游服务标准的基础上,省旅游局再总结提高,统一出台全省乡村旅游管理工作标准。目前要重点抓好市、县(区)两级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标准的制定与贯彻落实工作。二是要加强乡村旅游人才培训工作。特别是对餐饮和服务管理人要切实采取措施,搞好教育培训。三是要全面提高安全、卫生管理水平。针对乡村旅游环境、安全存在的薄弱环节,县(区)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的意识,加强安全管理工作,确保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特别是晚上住宿的客人及保证人身安全,不受侵犯,物品不被盗窃,食物不中毒等。相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强化管理,切实维护好乡村旅游发展环境,维护好乡村旅游的整体形象。

5、加强市场营销,提高经营效益

当前我省乡村旅游经营普遍存在着等客上门,被动经营的情况。一些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基础较好的乡村旅游经营点,目前仍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地,没有在市场中充分发挥应有的效能。要树立市场经济的观念,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促销工作。要通过举办乡村旅游节、油菜花节、桃花节、采摘节等有特色的民间节庆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大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各级旅游、农业、文化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结合各地开展的大型文化旅游宣传活动,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各乡村旅游点要积极主动联系省内外旅行社和其他旅行商,通过邀请考察、体验乡风、品尝饮食文化等形式,加大组团力度,培育客源市场,搞好乡村旅游产品营销工作,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四、关于“创建”工作

在全省广泛开展的创“中国旅游强县”、创“陕西旅游强县(区)”、创“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通过各种“创建”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我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今后要继续大力抓好各项“创建”工作。

一是要继续实施政府主导的各类“创建”工作。实践证明,“创建”活动是推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有力抓手,抓“创建”就是抓县域旅游经济的大发展,县、乡两级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抓“创建”工作,把“创建”作为一个重要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制定方案,调配人员,落实责任,严格奖惩,抓紧抓好,抓出实效。

第5篇:乡村发展的建议范文

为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省委提出的“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和市、县委有关转变作风的要求,切实改进干部工作作风,实现工作重心下移,根据丽委办[**]69号文件精神,经研究,决定在全县进一步完善深化乡镇“住村联心”工作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思路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干部为民服务水平,切实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目的,以乡镇干部“岗位在村、责任到村,服务农民、联系民心”为主要内容,积极探索新时期做好群众工作、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乡镇干部良好形象的新路子,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增强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形成“干部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近年来,我县各乡镇围绕转变政府职能和转变干部作风,积极实施“两单一会”、“365”便民办事窗口、“两服务中心”等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扩展和延伸服务范围,实现了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从联系向联心的转变,乡镇干部也从中提高服务意识,增强服务本领,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小县大城”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实行乡镇“住村联心”制度,就是要在完善深化原有各项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工作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制度整合和工作整合,突出工作重点,形成工作合力,使乡镇“住村联心”制度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职责任务

乡镇住村干部要履行好政策法规宣传、村情民意调研、富民强村服务、矛盾纠纷化解、民主制度规范、组织建设督导的职责。具体任务有:

1、通过各种形式向群众宣传党在农村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及时传达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会议精神,根据乡镇党委、政府阶段性工作重点,督促指导村抓好具体落实工作,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2、经常入户走访群众,每年走访每个农户两遍以上,“三老”人员、党员、村民代表等要多走访,摸清村里的基本情况和本村经济发展的优势、潜力、困难,听取群众意见,做到户户清楚、人人熟悉;挂钩联系示范户、困难户、重点户,每月进行1次以上的走访,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3、积极出谋划策,协助村两委理清发展思路,指导村两委制定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配合村里落实好为民办实事的项目;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联系村引进投资项目、农村适用技术项目和新产品项目,提供市场、技术、信息服务。

4、经常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查找安全隐患工作,会同村干部每月进行一次村情民意分析,及时化解群众矛盾、处理突发事件、消除安全隐患;开展“平安村”建设活动,维护社会的安定、稳定。

5、参加村党员会、两委会、村民代表会,共同研究工作;开展经常性的谈心活动,每月与村主要干部谈心一次,每半年与村两委其他干部谈心一次,沟通协调村干部之间的思想,增强团结;按照创“五好”要求,着力加强村级组织建设。

6、指导村两委会完善村级基本制度,监督村干部按照制度要求开展工作,推进在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工作,做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三、派住方法

1、派住要求。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干部都要参加住村工作,履行住村责任。原则上每1名乡镇干部住1个村,每个行政村要有1名以上住村干部。住村干部派住与农村工作指导员的选派结合起来。

2、确定方式。干部住村采取“双向选择”的方式确定。首先由乡镇提供乡镇干部名单。其次由村两委会召集党员、村民代表,民主推荐住村干部建议人选;干部根据各村工作任务,结合自身能力,选择住村意向。最后由乡镇党委、政府根据“双向选择”情况,结合村级班子、经济发展特点,合理确定各村住村干部。乡镇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必须住村,要带头到问题多、困难多的村和中心村住村。

3、落实责任。乡镇党委根据住村干部的职责任务,结合各村年度工作计划,确定住村干部工作目标,签订住村责任书。

4、住村公告。对住村干部基本情况、职责任务、联系号码、住村接待日时间等内容,通过村务公开栏、有线广播、村民代表会议、党员会议、发放便民联系卡等渠道广泛公告,真正做到家喻户晓。

四、日常管理

1、干部住村时间要求。住村干部要认真履行职责,每周住村三天两夜,每个月住村不少于8夜。村里召开两委会、党员、村民代表会必须到会;村里发生突发事件必须到场;生活困难户必须走访;村里有上访事件必须到户协助解决;村里重要建设项目必须到场了解、指导和帮助。

2、全面推行“两单一会”制度(指民情反馈单、政务建议单和政务恳谈会)。驻村干部要在记《民情日记》的基础上,全面掌握了解农民群众想什么、困难是什么、解决办法是什么,倾听群众呼声,做群众知心朋友,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一是勤于记事报建议,驻村干部把农民群众的要求、愿望、困难和影响发展稳定的问题及时记到《民情反馈单》上,把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记到《政务建议单》上进行反馈;二是定期分析解难题,乡镇党委、政府对民情反馈和政务建议进行定期分析研究,做到一周一报单,二周一调研,三周一综合,四周一督查。

3、采取“三访”办法。通过“接访、走访、回访”的方式,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反映的情况,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在所住村确定固定地点,每周确定一个群众接待日,接待来访群众,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接收群众委托事务;根据群众的来访情况及相关意见、建议,深入农户,走访相关群众,进一步掌握情况或解决群众之间的一些矛盾纠纷;及时召开村两委扩大会,共同商议、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要做好接访记录,对来访人员、反映情况、处理结果及群众的反馈意见等进行认真记录,并及时了解处理落实情况。

4、实行服务。住村干部要积极受理解决群众提出的要求和委托的事项。对群众提出的事实清楚、符合政策、易于操作且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必须马上办理解决;能代办的要主动帮助代办,3天内要有明确答复,一般事项限期在一个工作周内办结,复杂事项一个月内办结,逾期必须向群众做出解释。

5、加强经常督查。乡镇每季度对住村干部工作情况采取明查暗访等形式,直接听取群众意见;主要领导要经常深入农村、农户听取村民意见,抽查干部住村情况;乡镇设立干部住村监督电话,接受村党员干部群众的监督。

6、严格工作纪律。要处理好与村两委之间的关系,做到指导不越位、协助不包办,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能动作用;住村期间不增加所住村和群众的负担,及时向住户交纳伙食费,不接受干部群众的礼品和土特产,不参与有损自身形象的各类活动,树立良好形象。

五、考核评议

1、突出住村工作考核内容。根据责权利相一致的原则,乡镇党委对住村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情况进行考核。考核分业务工作考核和住村工作考核,按照“以点(住村)为主,以线(分管工作)为辅”的原则,住村工作考核分要占年度干部工作总考核分的50%以上。

2、采取实绩考核与群众评议相结合。住村干部实绩考核分与群众评议分一般按6∶4构成。实绩考核由乡镇考核组与村两委会一起按工作实绩计分。群众评议由村两委会在乡镇统一部署下开展,参评人员一般为村两委干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先由住村干部就一年来履行住村职责情况进行述职,然后由与会者提出评议意见,填写满意度测评表,评议结果按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3个等次计分。

3、确定考核等次。按考核分数确定优秀、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4个等次,作为住村干部年度工作目标绩效考核和新年度住村干部选择的主要依据。对住村工作实绩突出、表现出色、考核优秀的,给予奖励。对群众反映较差、作风拖沓、住村工作任务由于主观原因经常完不成的;经常不下去、不了解民情,不能向乡镇党委、政府反馈真实情况,群众的困难和问题解决不了或是解决得不及时的;年终述职评议群众满意度不高的干部,列为不称职等次,除与年度考核挂钩外,还要做出诫勉、降免职、待岗等组织处理。

六、组织领导

1、建立强有力的工作协调机制。乡镇党委、政府要把“住村联心”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乡镇党委书记亲自抓,党群副书记具体抓,班子成员要带头住村起模范作用,所属干部要积极主动参与,切实负起责任。要把“住村联心”工作与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落实当前农村各项工作结合起来,真正使乡镇干部“住村联心”工作成为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基层受欢迎的民心工程。

2、加大干部技能培训力度。住村干部要结合各自专业特长和住村工作需要,每年选学1—2门技能,制订学习计划,主动抓好自学。乡镇党委根据干部的技能选择,通过组建学习小组、聘请专家辅导、确定学习基地实践锻炼、典型事例交流等方式组织干部学习技能。县有关部门要发挥专业人才聚集优势,按照当前农村发展需要,组建专业技能讲师团深入乡镇辅导。要充分运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科技网络、农村党员电化教育等载体开展技能学习,切实提高干部服务能力。

3、实行联动服务。建立起“干部住村、掌握民情、综合反馈、统筹协调、分解承办、联动服务”的工作机制,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对村、住村干部难以解决的问题,逐件梳理上报。属于乡镇能够解决的问题,由乡镇党委召开乡村干部协调会,及时解决;属于需要县有关部门解决的问题,县有关部门要把联动服务作为一项重要职责,全程参与,部门主要领导必须亲自负责,适时参加或派出得力骨干开展联动服务工作,帮助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并将部门服务群众情况纳入部门绩效考评内容。

4、调整乡镇内设机构。适应乡镇职能转变要求,从提供有效技能服务的原则出发,结合各地实际合理设置乡镇内设机构,重点设立健全经济发展中心、综合治理中心、社会服务中心,明确中心职责和人员,并实行公开挂牌服务,以此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和乡镇干部作风,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构建平安和谐社会。各乡镇党委、政府要整合干部资源,协调好干部业务工作与住村工作的关系,使干部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住村工作中。

第6篇:乡村发展的建议范文

一、认清发展形势,为城乡统筹发展扫清思想障碍

城乡统筹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万州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同时也积淀了一些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相对突出,特别是农村不少地方还存在群众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基层政权运转难等问题,由于历史的、传统的、环境的多方面的原因,使城乡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的趋势。通过改革发展方式和管理体制,努力缩小城乡差别,将乡村发展统一纳入国家发展的战略框架已势在必行。万州是重庆市“大城市带大农村”的一个缩影,172万总人口中农村人口占70%以上,3457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农村占了98%以上。直辖建区以来,万州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综合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城乡面貌总体上发生了改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社会事业长足进步。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综合经济实力、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特别是农村整体形势不容乐观,交通条件差、水利设施陈旧,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社会保障政策、保障制度缺失,城乡间、工农间、市民农民间差别明显,从2006年万州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3.5:1,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达3.6万人这些情况可以看出我区农业弱质、农村落后、农民弱势的城乡二元结构并未根本上改变,也决定了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首先在农村。不解决这些基本问题,城乡统筹发展就难以顺利推进,统筹兼顾就难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成为一句空话。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谋求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处理城乡矛盾的最好决策。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是构建和谐万州、和谐库区的必然要求,是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庆第二大城市、率先在渝东北片区实现小康社会的坚实基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发挥全区人民的聪明才智,万州区各级人大理当责无旁贷,全区各级人大和人大工作者应牢固树立中心意识、大局意识和改革意识,充分认识到城乡统筹发展这一历史任务的艰巨性,坚持与区委一个调,与全区工作一盘棋,与“一府两院”一台戏的工作思路,当城乡统筹发展的参与者,献策者,谋划者,克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城乡统筹发展这条主线上来,树立必胜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勇气。

二、创新监督理念,为城乡统筹发展营造宽松环境

城乡统筹发展,是组织者、实施者大胆改革、探索试验的过程,制定的政策、作出的决定、建立的措施等必然要发生制度碰撞,甚至是法律层面的碰撞,需要人大及其常委会解放思想,树立全新监督理念,处理好监督与支持的关系。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并存的特殊区情,决定了万州区城乡统筹发展、改变二元结构的难点是解决好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而土地流转、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卫生等制度障碍,是造成我区城乡人为分隔、发展脱节的重要制约因素,只有通过改革,破除这些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做法和政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才有根本保证。但这必然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传统体制的影响,涉及各阶层的利益调整,问题非常复杂,这就需要区人大主动为区委、区政府分忧解难,进一步解放思想,以创新举措用好决定权,大胆决定、谨慎决策,让人大作出的决定决议既有利于我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的制定和施行,又确保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制度体系不越法律的“红线”。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是“试着干”、“摸着干”的探索完善过程,难免会出现失误甚至是犯点错误,区人大作为监督机关,就要积极想办法、出主意,把监督工作的着眼点放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上来,用支持的理念考虑监督、部署监督、开展监督,帮助减少失误。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出台的城乡统筹发展政策、措施和区人大作出的决议决定,围绕我区城乡统筹发展的奋斗目标、主要任务,特别是农民工问题、土地经营权流转、产业发展、转变政府职能、户籍等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组织开好常委会议,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搞好执法检查、专题视察等,确保各项改革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区人大要在区委的领导下,围绕城乡统筹发展这条主线,正确处理监督与支持的关系,使人大履行职责的过程成为攻坚克难,推进改革的过程,要充分理解,真心支持,高度关注,鼓励和支持区政府在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范围内大胆探索、敢闯敢试,积极探索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区人大要主动参与和支持改革试验,多出主意,少出难题,发现问题,及时交流,主动沟通,多提建设性建议和意见,在履职中做到支持不干预,既不失职,又不越权,努力找准人大工作与城乡统筹发展的结合点,共同推动改革试验工作取得成效。

三、搞好调查研究,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庆第二大城市,围绕城乡统筹发展献计献策,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化解各种矛盾和利益冲突,人大应发挥自身优势,搞好调查研究。城乡统筹发展是一场事关万州长远和全局的重大战役,区委、区政府是城乡统筹发展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人大机关应当好推动者,发挥人大在城乡统筹发展中的优势作用,切实搞好调查研究。首先是要围绕全区工作大局开展调查研究。万州区人大机关要利用机关干部工作经历和阅历相对丰富,工作相对超脱的客观现实,发挥人大干部对法律法规比较熟悉的优势,及早安排好调研的相关课题,组织常委会委员和部分人大代表参与调研,认真分析影响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找准我区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中应该改革什么,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实施改革等问题,努力探索实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最佳途径,并及时对照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为区委、区政府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其次是要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开展调查研究,尤其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困难群众,更好地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万州大量的富余劳力外出导致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土地抛荒等一系列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义务教育、就业再就业以及社会保障等问题是我区城乡统筹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人大开展的调查研究就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所急、所想、所盼的问题入手,抓住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带有普遍性、全局性、事关稳定和发展的突出问题展开调查研究,通过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的深入部门、企业、镇乡、街道和村社,对基层和群众普遍关注、群众反映集中的、敏感的、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研,了解群众的真实愿望,倾听群众的诉求,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化解矛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各项工作。再就是要围绕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难点开展调查研究。万州的区情决定了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农民工转变为城镇居民,仍受制于土地产权、户籍、就业、社会保障和教育、卫生等制度障碍,解决不好农民工这个难点问题,解决不了土地经营权流转这个瓶颈制约,制度创新和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就是“纸上谈兵”,就不可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人大要通过对这些专项问题的调查,为区委、区政府的决策提供详实参考依据,促进我区尽快制定符合实际的科学的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有利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支持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有利于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让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措施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促使农民工真正从农村走向城市。

第7篇:乡村发展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成效;做法;成功经验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123-01

200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云南、河北和黑龙江三个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由此,乐秋乡就是在探索中实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形成政府奖补、部门扶持、社会捐赠、乡村自筹、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的新机制。

一、基本概况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是适应农村税费改革新形势,为激活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而推行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是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关系民生的一件大事。乐秋乡是一个高寒贫困之乡,开展农村公益事业的重点在惠及民生,难点在资金劳力筹措上,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深入调查研究,按照先易后难,先小后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层层推进的办法,逐年加大实施力度。自2008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实行以来,乐秋乡共实施完成项目30个,总投资473.1971万元,其中获得财政奖补资金184.8369万元。涉及到水利、道路、环卫、农民活动场所等,覆盖全乡7村委会、66个自然村、参与面达到57%。其中水利项目7个,村内道路项目10个,新建、修建农村道路11公里;村内道路硬化及建设农民活动场所2个。极大的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取得了上级满意、干部乐意、群众愿意的绩效。乐秋乡位于南涧县城西南部,国土面积163.26平方公里,有7个村民委员会,116个自然村,136个村民小组,农户4517户,总人口17666人,劳动力10704人,全乡居住着汉、彝、苗、白等12个民族。耕地面积2.12万亩,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83元,人均占有粮483.7公斤。特殊的乡情决定了我们要走“一事一议、筹劳筹资”之路,并一直坚持着,不松懈、不动摇、不走样。

二、取得的成效

淳朴的群众还记得,雨季的山区总是泥滑路烂,在建盖房屋或建设公共设施时,拉运建筑材料的汽车往往是受阻而不能到达目的地,乡亲们为了建设好自己的家室,人背马驮,硬是把一砖一瓦背到建筑地。用水告急时,随时会呈现出“男女老少齐上阵,家家户户来帮忙”的劳动场景,实施各项建设困难重重。实行“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四年来,乐秋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以农民自愿出资为基础,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以社会投入为补充,以充分发挥基层民主作用为动力,逐步建立筹资奖补相结合、多方投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长效机制。通过四年的实践,我乡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三、主要做法

(一)强化领导,建立健全责任体系。

为搞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乐秋乡特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组,并在农科站设立了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我乡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要求各项目村也把此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明确工作职责,组织好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民主议事工作,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开展好一事一议项目建设。

(二)深入宣传,发动群众积极参与。

乐秋乡高度重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项目任务明确后,及时组织开展各种宣传活动,充分利用一切可宣传的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耐心细致的讲解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政策意义等,进一步提高群众对此项工作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带动群众踊跃参与。

(三)规范操作,确保“一事一议”工作落到实处

1、合理编制规划。根据上级相关文件,制定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实施方案,从奖补的范围、项目的申报、资金的管理到项目的实施等都作了细致的规定。并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确保把群众需求最迫切、利益最直接的项目有计划的安排实施。

2、规范申报程序。每年年初,根据各村实际、群众意愿和村民的承受能力,确定当年的项目实施点。安排相应的工作人员做好议事会议协调工作,村民代表大会议事内容包括一事一议项目计划、工程预算、筹劳筹资计划等,会议最后形成决议,根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认真填写当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申报表,拍摄施工前照片,连同项目工程预算、群众签字的筹劳筹资计划清册、村两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会议记录等报乡人民政府审核签字,再上报南涧县人民政府审批。

3、规范项目实施。乐秋乡在收到南涧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实施的批复后,要求各项目实施村将自筹资金存入财政开设的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专户,实行大项目公开招标、小项目议标等方式。在项目开工前,与施工方签订施工合同,组织实施。

4、加强资金管理。在资金管理上,我乡专门设立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专户,明确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对完工验收合格项目,根据施工方提供的合格票据和资金申请表、验收表、施工合同等及时拨付资金,办理资金结算。

四、成功经验

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实施工程中,乐秋乡取得了一些经验:(一)坚持民主,筹补结合。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的建设项目尊重民意,政府投入和村民筹资相结合,共同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二)普惠为主,兼顾重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要充分体现公共财政的普惠性。(三)直接受益,项目化管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主要奖补与村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议事、建设、奖补全程实施项目化管理。(四)一事一议项目,不重复奖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确保奖补工作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同一建设项目不重复奖补。(五)项目后期管护。政府要引导各村与相关受益组签订管护合同,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才能保证公共设施长期不被破坏。

第8篇:乡村发展的建议范文

按照大会安排,我就**街道关于开展乡规民约道德评议活动情况作如下发言。

乡规民约道德评议活动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载体、探索建立以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为主要内容的一项重要举措,08年以来,按照市、区文明办的安排部署,我们**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在**村和**、**两个社区分别建立乡规民约道德评议会试点,并在全街道进行推广,通过狠抓乡规民约道德评议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并有机地将道德评议与和谐使者结合,有力促进了乡规民约道德评议各项工作在我办扎实有序的开展。我们的主要学做习法网是:

一、成立机构,广泛宣传教育,营造浓厚氛围

首先,我们把乡规民约道德评议工作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为组长的乡规民约道德评议活动领导小组,落实业务精、能力强的干部具体负责,做到了党工委主要领导积极支持亲自抓,分管领导认真负责具体抓,各项工作任务明确,责任落实到位。

其次,组织召开**村两委会及群众代表动员会,大力宣传建立“道德评议会”、完善“乡规民约”道德评议制度的意义。利用广播、板报、标语、传单等形式,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刷写墙体固定标语8条,悬挂横幅13条,出板报5期,发放传单5000余份,组织村民观看情感教育专题片5次,开办有关情感交流的知识专栏10余次,使这项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第三,加强对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央一号文件、科学发展观和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进行宣传。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纲要》为基本教材,对全街办干部群众进行学习宣传教育,使党的政策家喻户晓。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乡规民约”道德评议制度

一是在全区开展“乡规民约”道德评议活动通知下发之后,针对此项工作,我们及时召开了党工委会议、机关干部会议和22个村、3个社区党支部书记等三个层面会议,专题安排部署了我街道如何开展“乡规民约”道德评议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开展道德评议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了领导和干部的思想,有效地把大家的思想集中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上来,力争通过扎实有序工作,有力地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文明素质,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形成良好风尚。

二是及时组织**村党员干部群众针对村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积极开展讨论,进言献策,由村两委会召集群众代表统一意见,达成共识,形成大家普遍赞同的“乡规民约”道德评议制度。

三是认真开展评议,务求取得实效。我们在工作中注重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要求具体化,根据村民道德行为的现状,农村阶段性的工作任务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来确定评议内容。今年以来,重点围绕新农村建设及村务公开、计划生育、村民矛盾纠纷等问题开展评议活动。

如我们在**村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针对4方面不道德行为进行评议和整治。在了解分析被评议的人和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对象、不同事件,因事制宜,因人而异,采取登门谈心评,就地现场评,开会集中评以及广播评、板报评等多种形式开展评议活动,共开展评议21次。做到了共性的、普遍的倾向问题和影响较广的热点问题,进行公开集中评议;个别问题,道德评议员上门进行评议;好人好事进行广播评、板报评;突发事件采取就地现场评;老大难问题采取跟踪评;顽固问题采取反复评。

通过乡规民约道德评议工作的有效开展,全街道特别是**村出现了许多喜人的景象。一是打架斗殴、违法乱纪的少了,孝敬公婆、助人为乐的多了。遵守公德、修桥铺路、保护公共设施逐步成了村民们的自觉行动;二是打架骂街,邻里纠纷的少了,和睦相处、互助互爱的多了。昔日那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吵大闹的现象很少看到,一家有难大家帮的美德开始盛行。

第9篇:乡村发展的建议范文

经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今天召开全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会议,安排部署我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刚才,同志传达了《县年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全县开展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奖补范围及操作程序。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各负其责,认真组织实施。下面我讲三点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农村税费改革前,乡镇收取的“三提五统”是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村提留、乡统筹和“两工”(义务工、劳动积累工),规定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所需资金、劳务实行村民“一事一议”,有效地减轻了农民负担。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关于加强农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教育、卫生、通讯等条件大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显著变化,农村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村民自治原则得到落实,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一事一议”筹劳工作开展很不平衡,整体覆盖面较小,不能满足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的需求,部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不足,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城乡公益服务均等化发展仍然滞后,有的地方农民行路难、吃水难、居住环境差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的村“一事一议”制度落实难度大,成效不明显,筹劳工作流于形式,“事难议、议难决、决难办”的现象依然存在,导致很多公益事业建设效益不高,甚至有的成为“半拉子”工程,群众意见很大,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年,国家启动实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通过近两年的试点,为推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实践证明,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有利于形成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多渠道投入的新机制,让农民切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是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有效手段,有利于发挥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激发村民参与“一事一议”筹劳的热情,引导和鼓励村民出劳,调动农民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主动性,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载体,有利于调动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民主议事积极性,运用民主方式解决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并不断完善民主议事机制,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改善和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利推动农村基础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要以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为契机,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积极探索破解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难题,努力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工作效果。

二、准确把握政策,规范管理操作,扎实做好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是为广大农民造福的民生工程。总体要求是:以村民“一事一议”筹劳为基础,以政府奖补资金为引导,坚持民主决策、筹补结合,坚持村民受益、注重实效,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坚持规范管理、阳光操作,逐步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准确把握政策,积极引导农民开展“一事一议”,把好事办好,使更多农民享受更多实惠。

(一)严格审核,规范操作

一是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把握政策,加强“一事一议”筹劳适用范围、筹劳对象的审查。要切实尊重农民意愿和农民主体地位,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对超出议事适用范围、违反民主议事程序的议事项目,坚决不得审批。在审核项目时要注意量力而行,妥善处理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减轻农民负担的关系,切忌不能加重农民负担,不能新增村级债务。二是要严格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先易后难”的原则,认真调查筛选、组织申报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要优先支持群众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三是要规范操作,建立健全各项制度,确保议事和审批过程、奖补项目的申报、资金和劳务的使用管理透明、规范。

(二)加强管理,确保公平公正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开展的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广大群众是否满意上。因此,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筹劳、奖补资金和项目实施的管理,要对村级“一事一议”项目资金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做到帐目清楚,支出有据,并及时对筹劳情况、奖补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张榜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三)精心组织,扎实做好项目实施

一是要本着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的原则,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认真按照我县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项目五年规划,有计划地分步组织实施。防止出现一哄而上、乱批乱干和只要数量不求质量等行为。二是要在兼顾公平、保证农民普遍受益的前提下,做到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对偏远农村给予适当照顾和倾斜,促进农村公益事业全面健康发展。三是在实施财政奖补项目过程中,各乡镇要精心组织,加大项目实施力度,优化整合各类涉农建设项目,充分发挥项目效益。

三、加强领导,密切配合,确保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面理解,把握政策,把这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确保试点工作取得实效。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是“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的具体实施和组织者,乡镇党委书记是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第一责任人,乡镇长是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直接责任人。要成立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一事一议”筹劳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专人负责抓好“一事一议”工作。

二要搞好协调配合。奖补工作重心在县级,基础在乡镇。各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切实做好村级公益事业的组织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工作。财政部门要健全和完善资金监管制度,做好资金的筹集、监管和项目的审批、奖补资金的兑付工作;农业部门要加强农民负担的监督检查,健全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指导乡村开展筹劳工作;监察、审计部门要加强对资金和项目的监督审计;交通、水利等部门要加强对实施项目的技术指导;各乡镇要引导农民积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组织做好财政奖补项目的申报、实施和组织管理工作。

三要严明工作纪律。“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是推动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各乡镇、各相关部门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好相关政策。要严格按照《省村民“一事一议”筹劳管理办法》的规定,遵循村民自愿、直接受益、量力而行的原则,规范议事程序,明确议事范围,细化管理措施,正确引导农民自愿出劳。议事内容要符合大多数农民的需要,议事过程要坚持民主程序,实施过程和结果要接受群众监督。不得超出规定范围向农民发放筹劳,不得以行政命令方式下达筹劳任务,不得强行以资代劳,防止将“一事一议”筹劳变成加重农民负担的口子,引发群体上访事件发生。严防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变成上级立项、农民配套的“钓鱼”工程,严防将“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变成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确保农民群众直接受益,确保奖补资金发挥最大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