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际与交流范文

人际与交流精选(九篇)

人际与交流

第1篇:人际与交流范文

11月28日上午。开幕典礼在嘉义大学兰潭校区图书馆演讲厅举行,嘉义大学校长邱义源首先致欢迎辞。他说:“家庭是重要的以人组成的单元,影响着孩子的教育、人际关系的维护,以及每一个人的发展。我们每一个人都扮演着家庭中的一个角色,有很多的知识、技能、认知需要去学习,有赖大家把专业研究的心得通过这样的研讨会来分享和普及。”他简单介绍了嘉义大学的情况,热情欢迎嘉宾参观访问,提供指导,并祝贺大会顺利成功。

开幕式上,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刚向台湾代表赠送了刻有“两岸家教会议。嘉大功高志伟”的陶器工艺品和甲骨文图案的纪念品:甘肃省家校合作教育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定西市教育学会会长崔振邦赠送了精湛的书法作品和六米长的剪纸作品《富春山居图》;江苏省淮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赵云将画有淮安名胜古迹的绘画作品赠送给大会:中国妇女外文期刊社的责任编辑解琳赠送了布糊画《美艳》;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梁东标赠送了具有广东特色的工艺品:嘉义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暨研究所副主任兼系主任曾迎新回赠了“情义永驻”的手工艺品和具有台湾特色的纪念品。

赵刚秘书长在致辞中说:“1998年开启以来。海峡两岸家庭教育研讨会已经举办了十六届,经历了几任校长,足见两岸人士的恒心、信心和对事业的执着。我们的事业有生命力,在于学科服务的对象明确,有市场需求。我们正处在社会高速发展时期,曾经为事业全力打拼的人开始反思,一个人的幸福其实取决于自己的家庭。家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幸福指标,从事家庭领域的研究具有广泛的前景,我们的工作是造福于家庭的。两岸的交流为学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几年来,大陆代表团从台湾同行中学习了很多。祝愿两岸的研讨会越办越好,造福两岸的家庭,造福于社会。”

研讨会期间。来自美国的两位学者做了专题演讲。目前担任伊利诺州立大学成瘾研究学系助理教授的Dr.Mark T.Blagen长期从事药物成瘾的研究与实务,他的演讲很有见地。伊利诺州立大学咨商与心理学系教授杨瑞珠是台湾华人十六种性格测验工具的开发者,她所做《阿德勒心理学在华人社会的应用》的专题,带来了强烈的互动。

研讨会的主题论坛分别是:新北市政府家庭教育中心主任林玉婷、新北市立清水高中校长钟云英所做《“家庭教育规划与推广”之研究与实务相关议题——新北市家庭教育政策与发展》;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咨商学系副教授赵文滔所做《“家庭与小区预防与咨商”之研究与实务相关议题——学生辅导工作中之跨领域系统合作:挑战与建议》;彰化师范大学辅导与咨商学系教授郭丽安所做《“家庭与婚姻咨商”之研究与实务相关议题——家庭中的多元性别教育与咨商》;杨瑞珠教授所做《“学校辅导与咨商”之研究与实务相关议题——亲师咨询:二十一世纪的省思》。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多元的观点。

此外。台南大学咨商与辅导学系副教授蔡丽芳的《“家庭与小区预防与咨商”之研究与实务相关议题——丧亲儿童悲伤治疗》、亚洲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兼副校长柯慧贞《“人际创伤与修复”之研究与实务相关议题—婚姻适应,个人与他人取向及妇女的产后忧郁》等论文都很有见地、有创新。

在环节。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戴育红以《广州市中小学生学业习得性无助感及学习焦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为主题,通过对1564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广州市中小学生学业习得无助感及学习焦虑方面的总体状况,着力研究消除学业习得性无助感。缓解学习焦虑的有效对策:上海小矮人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志敏的《生态群组与家庭创伤修复一专业机构介入小区之实务解析》,通过案例简述力图表明:在社区中进行广泛的专业性“生态群组”是“家庭创伤”修复的有效手段: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彭建兰对704位中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亲子沟通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孩子的成长,提出“良好沟通。助子成功”: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蒋亚辉所做的《大学生视野中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提出要加大力度,关注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并引导他们掌握志愿者服务技巧,创新志愿者服务的新形势。吉林省松原市教育学院教授毕凤祥在《家庭教育中“亲邻关系”的缺失与应对》中提出“亲邻”关系问题,希望共同研究,让“亲邻关系”在孩子的成长中进一步发挥正面作用。

来自大陆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咨商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在研究与实务的整合方面给人以深刻启迪。如赵刚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李向晔等的《留守儿童与祖辈关系的问题、特殊及对成长的影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秘书长曹萍的《构建和谐亲子关系》,崔振邦会长等的《农二代家校合作教育功能弱化问题及改进策略——基于西部地区的调查研究》,赵云副主任的《隔代教育社区分类指导之我见》,北京红黄蓝儿童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曹赤民、父母课程部总监王晶等的《缓解2-4岁幼儿入院分离焦虑的实践研究》,解琳的《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对家长委员会职能的探讨》等。

11月29日下午的闭幕典礼气氛轻松。与会者进行了热烈的发言。嘉义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兼师范学院院长丁志权说,近年来,辅导与咨商在台湾受到重视,中小学需要配备专职的咨商辅导员,报名辅导与咨商系的同学非常踊跃,这是社会的进步。他说。自己多次到大陆,感觉到大陆经济发展很快。在教育方面也很重视,学校以外的相关机构也在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家庭、学校、社区也是教育工作重要的补充。这其实也是本次研讨会探讨的话题。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姚鸿昌说:“人生的起点是家,从事家庭教育工作是帮助人走上幸福人生的大智慧。”梁东标副所长很感谢海峡两岸家庭教育研讨会这样一个平台,让他自身也获得了成长。他希望两岸携手,就一些项目进行更深入的研讨和研究,造福两岸的家庭。赵云副主任介绍了下一届研讨会的举办地淮安。热情邀请大家去淮安参会。香港岭南大学博士、《教育曙光》杂志前主编贺国强就研讨会期间Dr.Mark T.Blagen研究的“药物成瘾”问题的相关数据很感兴趣,希望进一步进行交流,共享研究成果。曾迎新主任回顾了研讨会的历程。他说。针对研究领域的各种问题。仅仅一次研讨会是不够的。这次研讨会的结束,其实也是另一次的开始。他祝愿下一次研讨会的交流更加丰富。

第2篇:人际与交流范文

[关键词\]国际交流;国际化;学生;小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5-0034-0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的教育实践,而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的角色愈加重要也使得国际化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虽然很多国家的高校都致力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但是对于“国际化”却没有统一的定义。根据Yang\[1\]的调查,大多数人都以活动的类别或形态来定义国际化。但是也有学者把国际化视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教育的教学、研究与服务等功能逐渐具备国际性、跨文化性。在我国,学术动因主导国际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质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及促进高等教育机构建设。\[2\]

一、学生国际交流是国际化的重要实践方式

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经验丰富\[3\],其主要策略包括师生的国际流动、课程设置的国际化、伙伴合作与以科技为基础的合作、设置海外分支机构等。日本是较早开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国家,主要实践有:签订大量国际交流协定,增加留学生及外派学生,广泛开设国际化课程,完善学分互换制度,创办一批国际性大学,并设立欧美分校,加强国际信息交流,充实外国语教育等。\[4\]在日本,近80%的国立大学、70%的私立大学、36%的公立大学与海外大学建立学分互换制度。澳大利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加速教育国际化,并通过正式校际交流与合作协议、参加国际组织、举办海外活动、交换学生、共同研究合作、扩大留学生数量等推进国际化。中国台湾为了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增强大学国际化表现,其教育主管部门推出了“提升大学国际竞争力计划”,重点包括:强化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各校规划英语授课,鼓励大学参加国际评鉴,鼓励大学与国外大学建立认可两校课程与学位的机制,强化各校网络环境建设并善用因特网工具进行学术交流,提升学生外语能力等。从以上实践中可以看出,学生国际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实践形式。

学生国际交流涉及文化意识的相互渗透,它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国际经验,并通过和他种文化比较提升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识。美、日、欧盟诸国都非常注重学生国际交流,鼓励本国学生参加国外交流。据统计,1995年全美有近25%的学生去欧洲以外的国家学习,同时,美国大力吸引外国留学生,1995―1996学年,外国留学生占全美高校学生总数的3.1%。\[5\]

二、学生国际交流的实践与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据世界留学生组织调查统计,英国有22万海外留学生,位列全球第二。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之所以能走在世界前面,主要受益于政策、语言及前瞻的战略措施。\[6\]欧盟联合学习项目、可米特项目(Comett)和提姆普斯项目(Tempus)等一系列项目和计划的颁布,促进了高等教育领域更为密切的合作;英国政府把教育当作产业推广,对各国留英学生实行了奖学金、医疗、工作、陪读等诸多优惠政策;积极开展境外办学项目;设立高校国际交流办公室,负责多种渠道招收留学生;英语的国际地位也方便了英国高校的国际化进程。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下简称“伯克利”)因其雄厚的实力和骄人的成绩名扬国际高等教育界,国际交流活动是其发展的一大特点。加利福尼亚州多民族聚居的特色使“多元化”的校园主体(学生和教员)成为伯克利进行国际交流的主导力量。自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建立的“国际与地区研究”机构有效地协调和推进了伯克利的国际交流,成为伯克利国际化的助推器。国际交流活动将处于教学、科研前沿的院、所、中心推入国际交流领域,这些二级单位凭借对合作领域的熟悉及对合作潜力的洞察,成为国际交流的“生力军”。在合作交流中,跨学科研究成为发展趋势,凝聚了各个院系的力量,为国际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合作领域,而各层次教授对国际交流的矢志不移无疑成为推动国际交流繁荣的内在动力。\[7\]

三、对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交流工作的探索及发展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环境学院”)建于1999年,拥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专任教师52人,在读学生约500人,环境学院的国际化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机遇

上海交通大学(以下简称“上海交大”)正处于国际化战略向纵深推进、加速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多年积累的国际化和国际交流的经验、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吸引力、已经形成的国际交流合作的平台,以及正在不断拓展的国际交流网络等为环境学院带来巨大的机遇。学校频繁开展高层次国际交流,竭力树立国际品牌,积极推进参与国际大学联盟工作:与密歇根大学合作成立的交大密西根联合学院,与法国巴黎高科集团强强联手打造的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合作举办的八年制医学教育都已成为国际合作办学的成功典范;与海外一流高校开展的形式灵活的合作项目(如双学位、长短期交流交换等)大大提升了学生国际化水平,截至2012年,本科生海外游学比例已经超过30%;同时,校方在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提供支持,鼓励二级学院走出独具特色的国际化道路,如建立国际化环境建设试点学院,开展国际化建设工作汇报和评比,划拨专项资金支持学院国际化文化氛围及网站的建设,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加强对在职人员国际化能力的培养。

环境学院近年自身的快速发展也使之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2011年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入围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世界学科排名前1%,在以环境科学学科为依据的QS(Quacquarelli Symonds)排名中保持世界百强,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高校环境科学学科的前10%。环境学院的教师在Science和PNAS上发表多篇论文,研究结果被多家权威机构正面报道和评述;多位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团体中任职,受聘国际顶级期刊编委,为国际著名期刊编写综述,并担任国际重大研究计划负责人,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等;学科研究人员有着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国际影响力,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青年”入选者等。此外,学院已开展了持续、多样的学生交流、交换项目,为学生国际交流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积累了一定经验。

(二)面临挑战

由于成立时间短、发展规模小、学院积淀有限,环境学院在国际上缺乏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由于学校总体用于国际化发展和国际交流的资源有限,已经形成的优势学科会挤占有限的资源空间,以及来自国内其他兄弟院校的发展压力,使得环境学院这样的小学院在国际化道路上屡遇坎坷。

综合以上案例并总结经验,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小学院的学生国际交流工作:

1.充分利用外部资源

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拓宽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渠道,为学生创造更多海外交流学习的机会,拓展国际化视野。在小学院现有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国家、学校提供的国际交流项目,如国家公派留学项目、上海交大海外游学计划,以及其他国际联合培养和交流项目机会;利用学院承担的国家及地方研究课题提供的机会,允许、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活动;在已有国际合作项目框架内,动员学生参与交流、交换,在新拓展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尽量争取类似的学生交流活动。

2.多渠道拓展国际项目合作的机会

通常情况下国际合作项目是学生国际交流的载体和平台,国际合作项目的增多意味着学生国际交流机会的增加。加强联络校友资源,引进社会资源,与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学术团体和基金会等相关机构合作,多渠道拓展国际项目合作的机会。

3.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组织

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组织集中了最新的学术成果,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学术组织有利于师生提高学术水平、拓展视野、了解学科前沿、进入国际学术圈,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有利于学校发现优质的国际合作伙伴,提升国际交流层次和效果。

4.创新国际交流形式

开展灵活多样的特色项目,举办各类短期交流、暑期交换项目;积极挖掘非传统合作模式,探索多边合作;创新合作内容,如互派学生修读学分、聘请海外导师、鼓励学生联合做课题、推荐学生海外实习等。

5.注重自身建设的国际化

最大程度地按国际通行标准进行课程设置、科学研究和硬件建设。学生国际交流中,其学分、学术成果、证书和时间互认是非常重要的,学校自身建设的国际化,有利于促成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有利于吸引留学生的到来。

6.转变学生国际交流工作的思路

改变以往依靠专业外事人员开展学生国际交流工作的传统做法,树立全员国际化的意识,推动全员共同参与学生国际交流工作。小学院由于规模小,外事人员配备相对较少,单纯依靠外事人员不利于工作的推进。学生国际交流工作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内容,处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师生和科研人员最了解国际化的需求,也最容易捕捉到学生国际交流的机会,因此要推动全员共同参与学生国际交流工作。

参考文献:

\[1\] Yang R.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Its Meanings,Rationales and Implications\[J\].Intercultural Education,2002(1):81-95.

\[2\] 金帷,温剑波.如何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寻求一个本土化的概念框架\[J\].现代大学教育,2013(3):5-9.

\[3\] 曾满超,王美欣,蔺乐.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2):75-103.

\[4\] 吴结,刘光华. 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探析\[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1(5):66-68.

\[5\] 王海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与实践――论美日欧盟诸国及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学报,2001(S):254-260.

第3篇:人际与交流范文

【关键词】高校 交流与合作 教育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15-02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于是,人们对于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要求都在逐渐提高。这也是近些年来教育问题一直被各界人士所关注的原因之一。要想使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我们当今社会的实际需要,实现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由此可见,构建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对高校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显得极其重要。

一、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现状探讨

在一些发达国家,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教育形式的运用是比较广泛的,这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竞争力强的原因之一。分析这些在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受益较多的国家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这些国家大多数都对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一事情非常重视,因而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物力。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向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其在教育方面的一些经验,以此来完善我国高校的教学制度。

就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情况来看,多数高校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虽然非常高,但是,教育的形式、机制以及制度都比较落后。许多高校没有意识到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对于其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

二、高校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属于一个人口大国,这是我国的优势也是劣势,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我们必须要注重培养高素质、高品质、具有国际发展潜力的人才。可见,人才走向国际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也就对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应该不再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知识教育上,而是将一些精力放于国际高校之间的交流中来。从更深层次上来说,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一个重要前提。

三、建立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体系的相关策略探讨

(一)提高各高校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视度

现阶段,多数高校还没有与国际上其他高校之间密切的、长期的合作交流制度,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相关的高校领导对这一事情还不够重视,对其投入的精力也比较少。但是,随着各行各业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教育也逐步实现了国际化,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实际发展的需要了。因此,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各高校需要提高对于国际交流合作工作的重视度,将一部分工作重心转移到这一工作中来。

(二)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的政策

高校要想做好其教育工作,缺少了政府的扶持是万万不能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在国际领域处于较低地位的高校来说,凭借其自身力量要想与国际上的其他高校进行交流与合作,是很难做到的。而这就很有可能导致人才浪费的现象发生,不利于我国的人才培养。

(三)建立完善的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切实可行的制度是一切集体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同样,各高校在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时,如果缺少了切实可行的制度可以遵从,高校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真正目的就很难达到了。因此,各高校需要建立相关的制度,为其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具体可以参考国际上一些成功的案例,并结合其实际情况来进行制定。

(四)建立专业的队伍

良好的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对于高校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当今这个知识、技术都在不断更新的时代下,专业队伍的建设工作更是必不可少了。具体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人员应该具有专业的素质,充分重视教育交流合作这一工作。因此,各高校应该建立相关的专业队伍,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提高其整体素质,以此来更好的为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服务。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的竞争压力。特别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变得更加多元化、多极化。这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其逐步适应国际竞争环境,跟上国际教育的脚步。这便需要各高校在其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作出改进,开始于国际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本文主要就高校国际合作与交流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希望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有所启发。以上均为本人的个人观点,希望同行能够给予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第4篇:人际与交流范文

摘 要:研究型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其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借鉴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经验,针对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存在的问题,本章将提出若干对策,以期促进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开展,达成世界知名大学的建设目标。

关键词:国际交流;合作;对策;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023-01

科学的发展思路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的先导。学校要根据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国际交流与合作作为关系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来抓,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重点建设与统筹发展相结合,构建有重点、有层次、全方位推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格局\[1\]。

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必须要下移

科学发展观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逐步将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心下移,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体系。学院是高校教学科研的前沿阵地,学科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点,教师、专家、学生是学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体.没有学院、学科以及教授、专家和学生的参与,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两层皮”的问题就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就无法实现\[2\]。因此,高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应该形成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基础、教师、专家、学生为主角的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立体格局。

二、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改革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要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队伍。1、外事工作要从基层单位着眼,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研究所,平台、基地等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设立专职外事工作岗位,具体负责本学科、学院、平台的对外交流合作事务;2、要切实加强海外合作与交流管理队伍的建设,通过实施各类海外培训项目,增强各学院、部门管理干部的国际交流能力\[3\];3、要整合包括海外校友在内的各种交流与合作的资源,聘任海外顾问,担任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桥头堡”,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海外合作与交流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二)要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对国际交流与合作所涉及的各方面内容,从政策法规到具体实施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都要有明确的规定或制度,使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的轨道。

(三)要明确职责。外事工作需要各部门及有关院系在学校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协调作战,有效处理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三、国际交流合作需要一定的留学生规模和层次

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是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学校的国际声誉、增强学校整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4\]。高质量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关键是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提高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和在学校优势学科攻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比例。为此,要遵循科学发展思路,依托学院这一基层组织,加强宣传。

四、国际交流合作需要广泛的学生国际交流

与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样,学生国际交流的开展同样需要充分发挥学院、学科的积极性,依靠处于教学、研究第一线、同时又有海外交流人脉的教师落实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国际交流项目。在学生国际交流中,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政策和措施应有所区别。在本科生层面上,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出国出境交流项目的支持力度,争取出国出境交流的学生比例有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要营造本校国际化教学氛围,引进国际化教育理念,建立国际化教育的制度环境。在研究生层面上,一方面,要实现研究生国际化,继续做好国家公派研究生项目。另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生教学国际化,增强研究生的国际学术竞争力。并且要争取高水平访问学者、优质外国学生资源,以增强学科国际竞争力、扩大外国留学生教育规模、提高外国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外国留学生办学层次。

五、结论

研究型大学位于高等教育系统的顶层,是国家创新系统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为社会提供各类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历史使命,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教进步和文化繁荣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与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联。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研究型大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科技高速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高等教育向国际开放,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世界性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使得研究型大学始终拥有新生力量的加入、新思想的冲击,对促进学校的教学、科研、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现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目标,必须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走国际化道路。

参考文献:

\[1\]杨庚宇,贾树江,邹小青.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03,(3):1-3.

\[2\]王培强,杜桂萍.关于完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5,(2):12-14.

第5篇:人际与交流范文

【关键词】国际学术交流英语 交流情境 习得方法

一、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的产生背景与定义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由词汇和语法构成的,能表达人类思想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符号,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等产生影响。学术交流,是指针对规定的课题,由相关专业的研究者参加的,为了交流知识、经验和成果、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进行的探讨、论证和研究活动。学术交流即信息交流,其最终目的是使科学信息、思想和观点等得到沟通和交流。随着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各国的学术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不同国家的研究者进行的学术交流活动被称为国际学术交流。为了便于交流,这些研究者通常选择同一种语言。当今世界,使用得最广泛的语言是英语,因此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往往使用英语。在这种情况下使用的英语被称为国际学术交流英语(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二、需使用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的情境

不同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形成了使用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的不同情境。最常见的是国际会议。按照流程,组织国际会议首先要发出会议通知,并附上会议日程。对于特邀嘉宾,一般还应发出邀请函。接到通知或邀请函的人士应给予回复。在会议正式开始以后,往往有致欢迎辞、介绍参会人和发言人、会议提问与作答、会议发言、致闭幕词等环节。

国际学术交流英语还常用语征集和撰写国际性活动的征文。作为征集者,应向征集对象详细清楚地说明论文的撰写和提交要求。作为征文的撰写者,应按照要求撰写。在收到征文后,征集者还应回复撰写者,说明文章是否可用及其他相关事宜。在各国研究者共同完成某个研究项目时,需要用英语撰写项目建议书、实验报告、项目报告和结题报告等。

此外,到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求职和求学,也需要提供英文版个人简历、个人陈述,并参加面试。在申请贷款、参加招标等工作中,国际学术交流英语也是必要的语言工具。

可见,国际学术交流英语在国际交流活动中使用得非常广泛,它既在口语中使用,也在书面语中使用。

三、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的习得方法

多年来,学者们对英语习得方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而研究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的习得方法,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正确使用英语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和学生:1.以任务为基础,学会完成国际学术交流任务;2.以模拟活动为主线,学会套用交流中的常用表达方式;3.以表达技能为主导,即语言训练围绕表达技能展开;4.以互联网为支撑,拓展训练范围。

参照21世纪美国国家外语学习标准(“5C”外语学习标准),即交流(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s)、关联(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和社团(Communities),不难看出,国际学术交流英语更注重交流和社团。即要求学习者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达到参与对话、提供和获得信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水平。能读懂、听懂和翻译一定学术领域的书面语和口语。能与听众和读者用英语展开学术交流。

四、结语

对于国际学术交流英语,除了研究其使用情境和习得方法以外,还可研究在不同国际学术交流情境中,如何规范有效地使用英语。

参考文献:

[1]语言.http:///link?url=iH5CV89cVP_ZCtPzn6eSnHT07F1VPBtgLF2D3anFVh5NImWo8kOTFdicOMYRUoFvN1nRew_SMGDE8mJU-VeGs_gWyxlKqljDE45CZeUgNYG.

[2]学士交流.http:///link?url=aL4rVM3JtO 1MiL60u1_cpW3XDSIIx9KLRqTTUWl6Ep5Y5xFGOfC4O_dvrXFujlkPbLV3X8-nj8DGk_BLBdZZTa.

[3]王慧莉.贾卫国.国际学术交流英语[M].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第6篇:人际与交流范文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让学生大胆交流

课堂发言是学生进行口语交流的基本形式,也是进行口语训练的良好载体。从课堂发言中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口语发展水平,还能分析学生存在的口语障碍,从而实施积极的训练策略。但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却“金口难开”:有的因为准备不足而无话可说;有的怕回答不好,受到老师批评或同学嘲笑;有的因为性格内向而“甘于寂寞”……这些消极因素的存在阻碍了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久而久之,便会成为学生的交际障碍。因此,在开展交际活动之前,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做好交流前的充分准备,教师耐心等待;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思维与语言的表达方式,要正视学生交际表达的不足,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肯定和鼓励;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以放松的表情、自信的心态与他人交流,逐步养成平等交际的习惯;还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认真倾听,不挖苦、嘲笑他人。从而在课堂上建立起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帮助学生树立了口语交际的自信心。

二、重视口语交际的互动,使学生全员参与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听方与说方的简单相加。有效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不仅要注意说方,更要兼顾听方,使双方始终处于互动的状态,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在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使全体学生参与。教学形式应打破常规,大胆采用分组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课桌可以分组摆设,学生可以根据交际的话题自由分组,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讨论,交流。如:我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作文教学前,安排了这样的活动:说说你喜欢吃的一种蔬菜。学生听到交际话题后,教室里立刻就沸腾了,有的说喜欢吃萝卜,有的说喜欢吃黄瓜,有的说喜欢吃茄子,有的说喜欢吃菠菜,还有的说喜欢吃土豆……众说纷纭之下,我顺势引导:“喜欢吃同一种蔬菜的同学坐到一块儿,说说你观察到的蔬菜的特点、功用,以及食用的注意事项等。”学生很快分好组,激烈地讨论着,交流着,有的还介绍了这种蔬菜的多种吃法,旁边的同学不时地提问,补充新鲜的知识,学生个个参与其中。等到全班交流时,组内就会派出最善于表达的同学,一口气摆出了蔬菜的外形特点、吃法、美容功效,甚至还有烹饪的注意事项,具体、生动、有趣。待到写作文时,学生的习作自然就不会枯燥无味了。口语交际的目标轻松完成,学生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交际活动的主人,口语交际的能力也在个体的实践中得到锻炼。

三、关注口语交际训练过程中的多元评价

在口语交际训练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交际能力、表达情况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评价的语言是一门特殊的艺术,不能简单地用“好”或“不好”来形容,更不能用“优良中差”来等级化。为了便于操作,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可采用模糊式的评价。如:在演《陶罐和铁罐》的课本剧中,一些孩子表演了之后,教师可以请所有的小观众充当评委,并教给他们评价的方法:“如果你觉得他们演出了故事的内容就举起左手,觉得还演出了故事中角色的对话就举起右手,如果他们不仅演出了对话,还有丰富的表情和动作,就举起双手为他们喝彩!”这种全员参与、身心结合的评价方式,既便于操作,又能调动听方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去关注别人的活动,说方的自尊心也得到了保护,他们在同学们的评价中收获了自信,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在交际过程中的表现,适时地提出建议和期待、鼓励性的评价。如:你说话时语速再慢一点,我们就听得更清楚了;声音洪亮些,会更有气势;仪态再自然些,就更大方了……诸如此类灵活性、指导性、发展性的评价,不仅关注了学生交际过程中的资源生成,而且促进了学生交际能力的逐步提高。

四、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活动,除了安排大量的课堂练习外,还必须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利用平时经常遇到的交际活动,展开学习和锻炼。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组织有意义的活动,给学生创造交际实践的机会。如:采访爸爸、妈妈、老师、同学;在家与家长交谈,与售货员对话;当小主持人,组织小剧团演出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其主体交流作用。通过大量的口语交际实践,学生已逐步形成良好的交际习惯和交际态度,从而逐步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此外,教师还应该重视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角色表演、综合性学习等与口语交际相关的活动,对口语交际进行多途径、多层次的训练。如: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鼓励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进行情感沟通,心灵的碰撞;综合性学结交流,既展示了实践活动的成果,又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真是一举多得。习作讲评时,尽量展现学生的品评能力,发现习作中的问题,发掘习作中的亮点,提出修改意见,这些活动其实都是口语交际的形式和优质载体,得到发展的也不仅仅是口语交际的能力。

第7篇:人际与交流范文

关键词: 国际化 学生交流项目 发展策略

高等教育领域的学生交流是全球化发展、科技文化不断进步的必然产物,是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高校国际化的重要标识和衡量其国际化程度和规模的重要尺度,对推动国家人文外交、民间外交,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其国际知名度等均有毋庸置疑的积极意义。

浙江大学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为办学目标之一,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在各个层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交流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拟对浙大国际化进程中的学生交流项目作了梳理,并对如何优化学生交流项目的形式、扩大其规模、提高其质量和影响力进行了探讨。

一、学生交流项目的形式和规模

近年来,浙大与国外合作院校举办的学生交流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各异,包括校级和学部(院、系)层面开展的学位和非学位的、单向和双向的各种学生联合培养项目。

从交流的不同层面来说,校级的交流项目一般对全校多个或所有专业的学生开放,专业要求比较宽泛,学生可根据网上公布的具体要求自由报名,经过所在院系审核推荐和相关职能部门统一选拔,被录取后参与该项目。学部(院、系)的学生交流项目则主要面向本学部(院、系)的学生设置,相对而言有更专业的学科背景要求,校内的删选工作也主要由学部(院、系)自主完成。

无论校级还是学部(院、系)层面的学生交流均分为学位和非学位项目。其中的学位项目顾名思义,学生将通过相应时间的专业学习和科学研究在交流院校获得更高学位或双学位,如学校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开展“3+2”联合培养项目,被录取的学生先在浙大学习3年本科课程,然后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学习两年硕士课程;成绩合格者在第四学年末即可获得浙大授予的本科学位,最后一学年末则可获得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授予的非论文硕士学位。

非学位项目的持续时间比较短,一般从几周至一学年不等。如我校与瑞典乌特勒支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芬兰奥拓大学、捷克布拉格技术大学、匈牙利布达佩斯技术及经济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等众多校际合作院校开展了为期半年至一学年的交流项目,参与交流的学生可在国外期间选修所在院校的相关专业课程或进入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在此期间获得的学分可在回校后转换为必修或选修学分。学校还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加拿大阿德莱德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开展为期半月至一个月的暑期班或寒假班文化项目,学生可在暑假或寒假期间前往国外院校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和水平,了解所在国的社会生活,体验不同的文化习俗。另外,学校还有一系列短期科研实习项目,如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合作组织的暑期研究学术交流活动,学生赴美期间均加入到各自导师(赴美之前双向选择确定)的课题组中参与科研工作。

上述学生交流项目既有单向的交流,即浙大单方面向合作院校派出学生或只接受合作院校的学生前来交流学习,如大部分寒暑假文化班、部分学位项目等;又有双向的合作交流,如大部分的专业课程学习交流项目等。

从交流的规模而言,浙大近年来的学生交流数目呈直线上升的趋势。2007-2008年浙大参加国际交流活动的人数,接近当年招生人数的20%,近几年每年划拨400万元经费用于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在十一五期末参加国际活动的学生人数提高到当年招生数的50%[1];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学生出国出境交流人数分别达到了1530人/次、1569人/次和2025人/次。

学生交流规模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校日益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致力于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从各个层面大力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另一方面是由于受经济和科技文化全球化的影响,学生的国际意识也明显增强,希望用国外优秀的科技文化和教育理念提升自己,广泛活跃参与各个交流项目。

二、学生交流项目的积极作用及面临的问题

人员自由流动和科学知识共享被看成是国际合作的重要原则。[2]而大学生在国际范围内的流动是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中最活跃的因素之一。[3]学生交流项目的蓬勃开展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相对封闭的教育环境带来持久的冲击及不容忽视的正面影响,其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出国交流的学生得以直接接触优秀的学者和导师,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时能提高外语交际能力,了解不同的社会文化,丰富人生阅历,为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和适应国际化的工作学习环境提供保障和机遇。

其次,学校通过不同的交流项目有更多机会借鉴和引进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和管理体制,通过与本土资源的有机结合和嫁接,因地制宜地探索高校自身的科学发展之道,从而建立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最后,留学生的加入对营造校园的国际化氛围、提高本土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教师的外语教学水平和行政人员的管理水平等均有积极的影响。

此外,从狭义上而言,学生交流项目的开展对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和提高国际声誉,促进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从广义上讲,对提高本地区的国际知名度,促进国家的人文外交和民间外交也有不可小觑的积极作用。

但是,受科学文化和经济发展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学生交流项目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困难:

一是学校开设的非英语专业的全英文授课科目太少,双语课程则大多数是采用英文教材、中文课堂授课,导致没有中文基础的国外交流生选课和听课都比较困难,有时不能选到派出学校要求的学分,从而制约了接收交流生的数量;由于交流项目多数要求在项目执行期间达到双方交流人数的平衡,长远而言也影响了学校派出交流生的规模。

二是学校的国际化软环境尚有待改善,包括留学生的住宿条件、校园的各类指示牌英文标识、各部门的英文网站建设程度和行政人员的英语交流能力等都有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的空间。

三是学生参加交流项目虽然能得到学校和政府的经费支持,但是主要的经费来源仍然是学生自己及其家庭;而出国交流的学费和生活费相对国内而言都比较昂贵,使一部分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的学生无法参与各类交流项目。

四是需要提高交流院校的水平和层次,实现交流项目形式的多样化和内容的丰富性,使学生更有兴趣参与,在交流项目中更有收获。

三、学生交流项目发展策略

针对上述情况分析,浙大采取了相应的举措,以发展学生交流项目,推动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包括:

一是实施国际开放课程建设计划,突破英语授课课程缺乏的瓶颈。设立专项经费,支持各学部(院系)建设英语授课专业课程体系,对承担英语授课教学任务的教师,在教学津贴、岗位聘任、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根据计划到2013年各学部需要至少完成1个本科、1个硕士专业英语授课专业建设;到2020年,完成学校基础大类课程国际开放课程建设,半数以上研究生专业英语授课专业建设。

二是建设国际开放课程的师资队伍,保障英语课程建设和高水平科研任务的完成。大力引进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并有双语教学经验的人才,着力培养具有承担国际开放课程能力的师资队伍,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给予高水平的国际化教师特别评价和特殊津贴。预计至2013年建立一支500人左右的国际开放课程教师队伍。

三是通过提高留学生住宿条件、加快英文选课系统及各部门的英文网站建设、加强对行政人员的英语能力培训、推广校园指示牌的英语标识等,优化校园的国际化环境,营造国际化氛围。

四是强化对学生出国交流的支持力度,继续利用“985”平台、政府奖学金、企业赞助、校友捐赠等多种途径加大对学生交流项目的经费支持力度,尤其是对优秀贫困生的经费资助力度,以扩大学生交流项目的受益面,提高和扩大学生参与交流项目的积极性和规模。

五是致力发展和世界高水平大学的联系与合作,包括综合排名世界前列的高校和专业排名世界前列的院校;创新学生交流项目模式,实现项目转型和突破,重点以学科对接为目标,加强“n+n”联授及互授学位等联合培养和合作办学的模式,突破扁平的短期学生交流项目。

参考文献:

[1]王建军,张永华.推动大学生国际交流的困境与对策.科技通报,2009,25,(4):530~533.

第8篇:人际与交流范文

关键词:农村;口语交际;训练;提高能力

使用口语进行人际交流,是人类生存、发展、并能顺利融入未来社会首要条件。未来社会是合作的社会,合作就离不开思想、情感的交流,而口语交际是所有交际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口语交际能力已成为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因此,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但是长期以来,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僻的农村中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普遍不高,刚上初中的农村学生相对于在家里接触的人和事多了,口语交际的能力应该强一些,但现实是在公众场合发言、与人交流时,态度拘谨,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的现象屡见不鲜。农村中小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语文综合素质低,见识少,词汇贫乏,胆量也小,加上平时总是使用方言与别人交流,要想达到新课标中提出的口语交际的要求,需要师生双方为此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展开循序渐进的训练,在坚持不懈的训练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提倡学生讲普通话

口语交际训练中要求学生能熟练地使用普通话与别人进行交流。农村的孩子大多是用本地方言与别人交流,要求他们在口语交际训练时用普通话与同学交流既不熟悉,也不流畅,还常常夹带方言语音和语法。教师应鼓励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坚持讲普通话,要求学生在学校和家里都能使用普通话与别人交流。长期锻炼,努力使普通话变成自己的“母语”。老师也要注意纠正他们在使用普通话时语音和语法上的错误,使学生在各种场合都敢说、喜欢说、会说。

二、激趣壮胆开“金口”

从怕说到敢说,再到说好,是口语交际训练的基本步骤。口语交际的起步教学,要坚持低起点、重兴趣的原则。刚开始训练,可以只要求说一两句话,但意思要完整;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内容、感兴趣的话题,比如讲童话故事、谈动画片等,引起学生共鸣,让他们在交谈中感受到自己能说,可以说,说得好。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亲切、诚恳,儿童化,富有激励性。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与孩子一起想,一起说,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与他们拉家常、聊天、编故事等。只要学生敢开口,都要及时予以肯定,不要吝啬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即使学生说错了,说得不好,也不要责怪,千方百计让学生尽快消除“怕”字,大胆与人交流、沟通。

口语交际要让学生有话可说,并且能说得出来,就需要我们教师时刻留心学生生活中所发生的、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事,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选择的话题要有趣味性、启发性,有一定的训练价值,不仅有益于交际,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话题,做生活的有心人(家乡的春天、家乡的秋天,我家脐橙丰收了);关注孩子们学习、生活中的困惑,解决问题(轻松写作文,应用题与生活,我是这样学习的,我厌学该怎么办);树立远大理解,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我长大了干什么,二十年后的我,未来的农村)……这些话题就在学生的生活中,就在学生已有经验之中,贴近学生生活,会让学生倍感亲切而没有距离感,很容易激发交际的兴趣和欲望,也易于表达,只要有精心的组织,就能取得较好的训练效果。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际工具,丰富多彩的生活给口语交际提供了源头活水。我们教师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善于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口语交际的鲜活素材。

三、进行语文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

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应该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接受有目的有计划的口语交际训练。因此我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每节语文课的前三分钟进行说话训练。每次训练都提前告诉学生要说的范围或题目及有什么要求,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与准备,鼓励学生依据话题大胆地说,愉快地与同学交流。要想真正做好这一训练,必须做到:首先要激发学生思考及与人交流的强烈欲望;其次是学生交流的形式要灵活多样,同桌互听互说,固定学生小组交流,找好朋友说,指名上台表演等都可选择运用;再次要顾及全体学生,特别要鼓励能力差、性格内向的学生站出来说,哪怕他只能说简单的一两句话;还要重视引导学生互相评议,找出别人表现得好的地方,从中得到启发。老师要及时评价学生的表现,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通过与别人合作学习,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四、在语文教材的各种课型(字词、阅读、作文等)教学中融入口语交际训练

第9篇:人际与交流范文

随着网络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迅速扩张和渗透,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社交工具,对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等多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通过微信构建的整个复杂的社交网络,人们得以开拓基于互联网的人际关系传播空间,这将使得传统的人际关系构建模式发生转变。尽管这一转变可能包含积极或消极的方面,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微信传播对构建人际关系确实产生了诸多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微信的功能及传播特点,从关系空间的视角来解读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构建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

微信传播;人际关系;媒介丰富性理论

一、微信功能及传播特点

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了在智能手机上使用的即时通讯服务应用程序,此款应用程序一方面能够跨操作系统和通信运营商发送图片和文字等消息,另一方面也能满足多人手机群聊的消费需求,因此在运营初期就受到了人们的极大欢迎,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最为普遍的社交软件。微信的功能包括基础功能和插件功能,基础功能给人们提供了聊天和实时对讲等服务,插件功能涵盖了邮箱提醒、私信助手以及摇一摇等多样化的内容,以满足不同年龄段或不同沟通方式的应用需求。此外,微信在5.0版加入了银行卡支付以及表情收藏等特殊功能。微信传播具有如下特点:一是传播主体间强调真实性和平等互动;二是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三是交流内容私密性提高。

二、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一)微信对网络人际关系的影响

人际交往中的传播既可以是实际生活中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也可以是基于虚拟空间的以社交类软件作为交流媒介的间接流。微信就属于以社交软件作为建立网络人际关系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之一。微信对网络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是给人际关系范围、人际交往频率以及人际交往方式带来改变。一方面,微信与传统的社交软件QQ打通后,很多QQ好友发展成为了微信好友,QQ好友和手机通讯录内的联系人共同成为了微信好友的两大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微信的“摇一摇”“附近的人”乃至“扫一扫”等功能都给微信用户创造了良好的拓展交际圈的平台。尽管大多数人更愿意在微信上与认识的人交流更多,而与通过上述“摇一摇”等功能添加的好友联系较少,但不可否认的是,微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帮人们扩大了交际范围。微信人际传播频率是指微信使用者与微信好友通过微信交流沟通的频率。微信人际传播频率增大主要是由于微信交流的传输准确性,当一方向另一方发送微信消息时,无论接收者是否在线都能将消息传递给对方微信终端,当用户在线时即可及时回复和反馈消息。此外,微信还具有同步传播以及异步传播的性质,也就是说,用户既可以同时在线交流,又可差时浏览信息调查表明微信使用者通过微信沟通的好友主要是现实中认识的好友,通过微信交流,这些现实中好友的交流互动频率明显增加。而陌生人间的微信交流则逐渐减少,特别是相对QQ软件使用者,微信使用者似乎更加注重交流的真实性和私密性。在微信传播中,基于一对一交流模式的用户仅能通过各自的移动终端看到交流内容,而无法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交流内容。当微信使用者发表文字及图片消息时,使用者仅能看到自己朋友的评论,而看不到非通讯录内的人的评论。微信传播对于人际交往方式的改变主要是使人际交往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在微信中,人们可以将实时动态到朋友圈,这些动态消息仅有微信使用者添加的好友可以看到,这使得人们既能将动态消息扩散出去,又能保障回复时的私密性。微信中还可以添加多人同时在线交流的群,这使得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微信一对一交流,还可多对多交流。此外,人们在微信中可以尽情使用丰富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以满足人们在交流过程中的不同表达需要。一般语言符号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而非语言符号包括图像、颜色和音乐等多样化的内容。微信中加入十分丰富的文字、图像以及音频等内容,这极大地丰富了人们交流沟通的内容和便于情感的准确表达,让人们逐渐意识到网络交流方式在交流沟通上的便捷性。

(二)微信对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

调查研究表明,有近80%以上的微信使用者表示很难与网络结识的陌生人建立起亲密友好的关系,与这些陌生好友的联系仅停留在网络交流阶段。同时,这些人中超过60%的人表示微信对于与现实中关系已经较为密切的好友间联系的影响不大,关系密切的好友很难再通过社交软件加强进一步的沟通,现实中的直接沟通方式反而更加有效和自然。而通过微信加强联系的现实中的好友主要是那些平常较少见面或交流的人群,这一特点符合了人际交往的不确定性减少理论,该理论认为人际关系交往中往往存在着不确定性,现实中交流较少的个体间会通过微信交流来减少这一不确定性。由于大部分的微信用户其交流对象多为手机通讯录里的联系人或好友,且微信带有明显的社交属性,因此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希望获得平等交流的权力。微信在这一方面作出了较多细节上的设计以满足人们对于交流平等的期待,如发送语音消息时没有像打电话一样需要即时回复,可以使用户在交流间更加平等自然。此外,研究也表明仅有不到10%的微信使用者将微信上以“摇一摇”等功能添加的好友发展成了现实中的好友。因此,可以说微信对于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相对微信对于网络人际关系的影响并没有那么显著,微信对于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主要是加强了与现实中联系较少的好友的交流沟通。

三、结语

微信作为一种新的网络社交媒介,以其人形化的设计、更加注重真实性和私密性以及注重现实交流基础等特点受到了人们的极大欢迎,但不可否认的是,微信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也可能包含负面效应,如快餐式的社交极易引发像是传播诈骗信息或性骚扰等社会问题,还可能会引发虚拟社交依赖症。为避免上述人际交往问题的出现,微信还需加强功能设计,使微信成为真正为人们提供交流沟通便利的优良平台。

参考文献:

[1]贾佳.微信使用对信息环境的重塑[J].东南传播,2016(05):110-112.

[2]邓魁.手机网络社交软件的应用心理[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1):56-58.

[3]陈琦,刘磊.社会化媒体环境对受众角色的重构和信息传播影响——从微信红包引爆羊年春节谈起[J].当代传播,2015(03):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