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范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精选(九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

第1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认识模糊、观念落后、行动迟缓

农村中小学之所以游离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潮之外,主要缘于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多此一举”;“教师中心”的观念,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张扬;不能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雷声大、雨点小。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从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从教人员绝大多数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来源十分复杂,而且很不稳定。这些人的共同点是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没有持证上岗。以这样的师资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后果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3.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不是相互割裂和对立的,也不能相互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发展,其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适应环境,承受挫折和自我调控的能力,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自我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强调心理辅导、咨询和治疗等方面的策略、方法、技巧的运用,切忌机械灌输和空洞教化。因此,决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德育或德育化。但由于缺乏专业师资和专门培训,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德育化倾向却十分严重。

4.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育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途径和方法上讲究灵活多样和针对性,以心理辅导为例,根据心理问题的具体情况可以综合运用会谈、角色扮演、信心训练、行为矫正、心理沟通、自我体验、心理测量等等。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存在着学科化、知识传授化的偏向。片面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向学生机械灌输有关的名词、概念、原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搞成了心理学常识课,这种用学科知识教学的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必然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

二、在农村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000年初,教育部召开会议,要求各地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随后,教育部出台了许多“减负”的规定与措施。强调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同时,要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加强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就应抓住契机,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向农村中小学的学生、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求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使全社会共同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让农村中小学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摇篮。

2.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大力开展教研活动

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领导机构上,职责分工不明确、不具体,组织管理上的混乱,造成了工作中的无序与被动;在教研机构上,各中学、学区设置教研组的少之又少,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的更是难得一见,理论指导的缺乏,导致了实践工作中的盲目,影响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正常运转。

3.从实际出发,确定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在国家颁布统一的实施纲要前,各校要借鉴发达地区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体系,根据所在学校和学生的具体实际,确定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高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

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全体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智育至上”的教育观念,树立以提高心理素质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观。在人的种种素质中,心理素质是最基础的,它是其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内在条件,没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其他素质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5.积极开展师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展的瓶颈问题。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作基础,现在许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还十分有限。因此,在师范院校的支持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势在必行,它直接关系到这项工作的成效。从目前的情况下看,短时间内对众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不太现实,教师的培训可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可采用专家下校指导、短期培训、教师自我进修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尽早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并能灵活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独特的工作方法。

6.努力探索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采用专题讲座、团体辅导的形式外,还要大胆尝试下列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各种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活动;教师人格力量的感染与熏陶;强化团体心理辅导,应对“群发式症候;搭建新媒体平台,拓宽心理教育手段;聚焦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和谐教育范围等。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动与开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面对各方面工作都比较薄弱的现实,期望短期内大规模地、全面地铺开是不可能的。因此,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积极贯彻落实《意见》与《纲要》精神,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地区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实施“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工作策略,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有序、实效、稳定地开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教育研究,2002,(7).

[2]高飞,叶少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4.

[3]张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11.

[4]郑日昌.中学生心理辅导.小学生心理辅导,团结出版社.

[5]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1999,8.

第2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课程效果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2-0004-03

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帮助学生改变一些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树立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的形成,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1]。由此可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日趋成为共识,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以及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学科,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课程开设过程中面临着不少问题。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

1.课程目标不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是指一定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也是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编写教材、运用教学方法、选择学习活动和评价的重要依据[1]。有研究调查科任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是否明确,结果显示总人数的15.1%(15人)认为课程目标明确,总人数的66.6%(64人)认为课程目标非常不明确,总人数的20.2%(20人)认为一般[2]。可见,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并不明确。一方面,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没有具体可量化的一致标准,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不明确、不清晰。另一方面,众多学者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设置持不同看法,有些学者提出其目标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机能,预防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而有的学者则认为需按照学生所要经历的学习、生活等各个环节,加上正向的、良好含义的修饰词来描述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2]。尽管这些目标是积极有意义的,但都没有可操作化,使得教育者在实施过程中不能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施难度,也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

2.课程实施中的错误观念

很多人对心理健康教育课都存在认知偏差。一方面,有的教育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观念上的东西,不需要开设专门的课程,或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可有可无。很多学校仅是象征性地在学生课程表上加上心理健康教育,但大部分课程还是被其他科任教师或班主任占用,更大地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授课时间。另一方面,多数学校及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不重视也会传递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重要”这样的信息,误导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识。并且很多小城市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大部分是从中学开始,高中才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出现,导致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比较淡薄[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这种认识偏差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陷入形同虚设的局面,这种局面又会再次加大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知偏差。这种恶性循环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及其教学目标的实现增加了难度。

3.课程实施中缺乏专业教师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任课教师主要是班主任以及各学科教师,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本质、作用、特点、原则等方面的认识并不够清晰。他们往往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以及相对特殊的教学过程,因此大多数教师都凭自己的德育工作经验或学科教学经验进行教学,以传统的讲授方式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要教学途径,或者通过学科渗透的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就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内容只是一些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讲解,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吸引力,无法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所设定的目标。

4.课程实施中学生参与度不够

心理健康教育课注重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和学生的亲身感悟,因此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取得良好效果的保障。然而,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很多学生都不能真正参与。一方面,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知偏差及不正确态度自然会影响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兴趣和积极性,其参与程度也必将受到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仍然采取讲授为主的施教途径,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吸引力,进而逐渐磨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兴趣。有研究对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进行调查,发现只有1.4%的学生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角,98.6%的学生认为自己不是课堂的主角,这与学生没有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有着很大的关系[4]。

5.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呆板

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没有固定的教材,导致所采用的教材版本繁多,但仔细审阅后可发现,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所采用的教材基本上是围绕相同的几个主题展开,如认识自我、情绪调控、人际交往、学习等。尽管教师能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但总体上看,这些主题在不同年级间的侧重程度并无区分,每个主题需要的课时数也没有区分,即各个主题在不同年级、不同地区的教学中都被视为同等重要,这就不能反映出学生的年龄特点,更不能体现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特点,这种呆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仅能让学生在宏观上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所了解,但学生在用这些宏观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和困惑时,往往操作性不强。同时,这些宏观的心理健康知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学生难以从课堂中获得感悟,严重地降低了课程效果。

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方法

1.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只有在明确、清晰、可操作的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课程目标的描述要明确,不能含糊,更不能有歧义;其次,制定的课程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有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最后,将课程的一般目标与课程单元目标、课时目标分开。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是一般目标的细化分解,课时目标包含在单元目标之内,单元目标包含在一般目标之内。因此,制定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时要具体可行。

2.转变教育者、受教育者观念

要使心理健康教育课落到实处,必须纠正教育者、受教育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认知偏差。一方面,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更要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要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更要促进学生心理各要素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教育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课,可以通过讲座、宣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兴趣。只有改变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态度,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作用。

3.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队伍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关键。教育部门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在中小学心理教师队伍中补充心理学专业人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创造条件对培训后的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并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晋升的问题,以吸引更多的专业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学校应针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开展分层培训,多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利用诱导式教学模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活动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品质,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诱导式教学模式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要求和特点,该模式也叫感受—感知—感悟教学模式,指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创设一定的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或作出某种行为反应,使学生内心产生认知冲突。已有的研究表明,在讲授式、活动式、对话式和诱导式四种教学模式中,诱导式是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最理想的一种教学模式[5]。在该模式中,教师需要通过运用一系列的方法,将活动内容逐步呈现出来,在逐步呈现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体验现实生活,最终获得感悟。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来创设问题情境,积极采用案例教学法、心理游戏、心理剧、讲故事、播放音乐录像等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在课堂当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性,更好地将“知、情、行”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互动交流和课堂活动中不断弱化不良心理品质,强化优良心理品质。例如,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在引导学生感悟之后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通过示范、奖赏、惩罚等形式强化或消除学生某些不良行为,建立新的、良好的适应行为。

5.开发校本教材

虽然心理健康教材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一种辅助形式,但它能帮助学生在课前就对授课内容有所了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课后学生能通过教材对课上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加以巩固和反思。另外,在教学中采用专门的教材也能够体现出学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因此,有必要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针对心理健康教材内容呆板这一问题,教师应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评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特点、学校教师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学校材料和设备及资金等情况之后,拟定符合学生情况和学校情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进而编制校本教材,有针对性地进行校本课程的目标拟定、方案编制和课程评价。

6.建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可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设计的改善、课程教材编写的完善、课程计划和教学方案执行的调整、教学活动组织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6],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对课程本身质量的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以及学生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性质不同,其课堂评价的方法、体系也必将不同。一般学科课程的评价主要是以学生考试作为主要形式,对学生知识掌握状况作客观定量的评价,而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评价并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简单地以考试形式进行,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评价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前者主要包括心理测量法、问卷法、实验法等,后者主要包括档案袋评价法、行为观察法、情境性评价法、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法、协商对话式评价法等[10]。教师采用这些方法进行评价时可从课程运作的三个维度进行。三个维度是指客体维度,即课程目标、课程材料(包括课程大纲、课程计划、课程内容)、课程效果;主体维度,包括学生和教师;活动维度,即教学过程,包括教学的组织好教学方法的运用等。

参考文献:

[1] 朱桂兰. 浅谈心理健康活动课对中职生的影响作用[J]. 才智, 2011(32): 265.

[2] 黄俊霞,姚本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概念、问题及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2012(6).

[3] 岳艳,刘鹏飞. 小城市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困境与出路[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99-101.

[4] 黄俊霞,姚本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的困境与策略[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2(10).

[5] 王海英,成伟.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 当代教育科学,2010(20): 56-58.

第3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范文

(1)可以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2)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教学工作做铺垫,让学生在健康的心理的支撑下,全身心、高效率地投入到学习中,提升小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今后的成长、成才,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是学生今后发展进步的基石和保障。

二、在小学管理中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1.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

在小学管理过程中,定期举办一些有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讲座,对于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有效果的。在心理健康讲座中,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或者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人员到现场进行讲座,将通俗易懂的道理与一些能够吸引小学生、引导小学生的生动事例相结合,让小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一个简单的、正确的认识,并学会如何面对困难、挫折,如何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难题,如何与人交流相处等,让小学生通过心理健康讲座,能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简单的认知,了解到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不好的,什么样的心理状态是健康的,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会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讲座,一定要注意语言的通俗性、生动性,要多结合相关故事、事例,要注意通过适当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避免由于讲座的枯燥、难懂造成学生的反感。

2.观察学生的心理状况

在小学管理中,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因此,教师最可能了解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最可能发现心理不够健康的学生。教师对于班级内学生的心理状况的观察,对于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观察,教师应当做到这几点:

(1)及时发现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在必要的时候和学生家长交流,告知家长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办法;

(2)在平时的生活和授课过程中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采取特殊的、有针对性的方式进行相处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班集体和教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产生自信心,通过健康、积极的环境影响,让学生的心理逐渐回到正轨。

3.制订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目标

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因此,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前,首先应当制订一套详尽、科学的计划,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内容、流程、参与人员、意外情况处理等,并为心理健康教育制订阶段性的目标,如此,方能有效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空洞化的情况发生。另外,不同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相关的小学管理工作者应当根据学校自身的学生人数、经费、课程安排等,灵活制订心理健康教育的计划和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工作不冲突的前提下,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阶段性目标的制订和严格实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率。

三、结语

第4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230-02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和萌芽其实在数千年前就有了,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却较晚,1984年少数高校开始建立心理咨询室,1986年班华教授首次提出“心育”的概念,而直到1993年,我国才有第一个学校心理学的专业组织,之后慢慢扩散至中小学。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小学时期是个体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特殊发展阶段。[1]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处于过渡阶段,叛逆心理强烈,情绪管理能力较差,自我概念发展不成熟,是心理敏感易迷失的时期。从现实状况看,当今中小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突出,因此对此阶段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观念的灌输,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尽管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工作中仍存在很多问题。

二、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

相对于西方国家,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只有20余年的时间,然而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1994年国家正式提出要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级各类学校及广大教师也开展了大量的工作[2]。随着工作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显示出或正在形成一些消极的发展倾向。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形式化现象

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本世纪教育发展与改革运动的一大成果,在某种意义上,它已成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之一[3]。然而仍有一些中小学未领会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仅将其视为促进学生学习的辅助工具。梁芹生指出,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重要性认识不足或者不清的现象,导致各校发展状况极不均衡。有些学校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把一些不相干或不称职的教师安排当心理辅导教师,他们没有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对心理健康教育更是一无所知[4]。这种似有实无的形式化教育只是劳民伤财,起不到该起的作用。我们应该看到,中小学生不仅需要学习与创造的空间,也同样需要心理的支持和心灵的沟通,而后者往往是前者的前提。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健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应该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设计,不拘泥于形式,如角色扮演心理剧,教育游戏等等。王曦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小学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5]姚本先指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有很多,而目前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有明显的课程化倾向。梁芹生指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存在着成人化、课程化、知识化的模式。对于心理学概念的生搬硬套,强制要求背诵或者增设考试,这些做法不仅没有起到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非专业化

抓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是重中之重[6]。当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存在着明显的从业资格较低,专业水平不足的问题。在英美等国,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要求研究生以上,并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而在国内,这项要求是远远达不到的。丁园园在对中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比较时指出,在师资力量上,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员匮乏的问题;在师资水平上,我国在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方面质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7]。做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学习和掌握一定的相关理论,掌握必要的操作程序,并做到身体力行,化解隔阂,内外和谐,达到与学生的真正沟通和理解[6]。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的片面化

由于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准确,很多学校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少数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咨询上,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对这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少数学生开展的,忽视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整体,归根结底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把握不够准确。魏成菊指出对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理解的偏狭是造成这一偏差的主因[8]。赵芸指出,教师常常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心理发展中的弱点和缺陷当成工作的重点,以至于学生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的,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入了被动和片面[7]。

三、国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的解决措施

1.加强中小学领导对于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不需要经过考试鉴定,对升学考试也没有直接的决定作用,这就致使很多家长甚至老师都不了解在学校开设此类课程的重要性。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也就使得课程的开展流于形式。梁芹生认为,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是决定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成效的关键[4]。姚本先也认为,要扭转此局面,关键是转变教师特别是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观念,同时加大评估检查的力度,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3]。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俗化

为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灌输相关知识概念是必要的。但在教授这些心理学相关理论时,教师应该用通俗化、生活化的语言,使传授的知识通俗易懂,符合中小学生接受的水平,以免学生因为知识晦涩难懂而放弃。由于国内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较晚,很多技术和理论借鉴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相对完善的欧美等国,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

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是弥补当前从业人员资格偏低的有效途径。结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是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进行工作的基本要求。廖全明和刘宗法指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科班式的学校专业培养模式和半路出家式的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等两种典型师资培养模式,但存在着与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相脱节、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混为一谈等问题,他们提出通过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支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材教法体系等措施加以解决[9]。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对象的全体化

实践证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同时要重视个别差异[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调节情绪,面对各种情境中的生活压力,更有效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魏成菊指出,“预防问题的发生,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8]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都可以看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该是中小学生全体,而不只是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四、总结及发展新思路

1.总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在我国仅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20余年来,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到有,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扰[10]。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实施中的形式化,课程设置的不健全,从业人员的不专业,以及大众对其服务对象的认识偏差等。针对这些突出问题,很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出自己的解决措施,加强学校领导的重视度,加强课程设置的通俗性,提高从业人员的水平,以及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使大众对其服务对象为全体中小学生有更深刻的领悟。

2.发展新思路

积极心理学于2000年在《美国心理学家》上刊登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一文中正式提出来后,逐渐形成一股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11]。积极心理学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强调采取更科学的方法来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观念等[12]。在越来越强调成长和发展性健康教育的今天,将积极心理学的思想用于当下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将有着深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一舵.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教育学刊,1997,(2).

[2]周春淼.中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1,(3).

[3]姚本先.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倾向与发展趋向[J].中国教育学刊,2000,(4).

[4]梁芹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4,(5).

[5]王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研究综述[J].教育科学研究,2006,(2).

[6]韦磐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问题及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2011,(5).

[7]余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8]魏成菊.心理健康教育管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9]廖全明,刘宗发.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6,(11).

[10]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第5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考核指标;心理教师职业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2-0004-03

记者:姚教授,您好!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开展已有二十余年,今年是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十周年,经过十年的规范化发展,您认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总体上有何特点?

姚本先:我非常高兴能接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的采访。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有二十多年的历史,我觉得这二十年用6句话、18个字概括比较准确:起步晚、底子薄、水平低;发展快、成效大、势头好。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初期起步到今天非常好的发展趋势,证明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国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非常必须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从创刊以来至今有十年的历史,在推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全面开展的过程中功不可没,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比美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正好晚了一百年。上世纪初,美国著名职业指导之父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在美国开展心理咨询的时间距离今天是一百年,另外美国学校心理学之父赖特纳・韦特默(Lightner Witmer,1867-1956)也是那时在美国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儿童指导诊所,并且深入开展儿童心理辅导。中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起步是上世纪80年代。有意思的是,台湾的学校心理辅导运动开始于50年代,香港是60年代,澳门是70年代,中国大陆是80年代,正好构成了一个链条。十年来,党和政府以及行政部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高度重视,在政策层面和宏观指导领域给予大力的支持。从1999年至今,国家连续颁发了五个非常规范的文件,除幼儿园外几乎涵盖全部国民教育。所以,我认为党和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推进力度非常大,这也是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快速、高效发展以及具有良好未来趋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记者: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进行考核这一问题,您认为考核指标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如何保证落实?

姚本先: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作为学校考核的指标之一,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考核可以直接检验和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性开展,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学校进行考核时把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学校的办学指标,进行规范化的考核。

目前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负担重,能力有限,接受方方面面的考核评比比较多,我个人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不要作为一个独立的考核,而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是非常有必要的。考核要具有可操作性。考核指标可分为两大部分:硬性指标和软性指标。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应放在硬性指标上,即要考核能够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质量的指标。有四个指标要重点加强考核:人员、场所、经费和课程。人员指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不完全是专业人员,但相对是在学校专门从事这项工作的、相对稳定的人员。场所指要有相对固定的、符合要求的活动场所。经费指要有满足人员、场所、活动所需的经费,不一定是单项经费。课程指心理健康教育要进课堂。这个课程和我们平时所讲的学科课程有很大区别,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和教师的情况来定,灵活开展,避免纯粹的课堂化教学。其他方面,比如思想认识、态度、理念、领导重视、组织机构等也要进行考核。

关于怎样去保障落实,我认为这个指标应该和对学校的评估、检查结合在一起。比如学校的达标、示范学校的建设、特色学校的建立等等。无论是哪一类学校的考核都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整体工作的组成部分来贯彻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涉及到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特色的检查、评估,都应该包括这一指标。因此,特别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在对学校进行考核评估时,能够从素质教育整体推进的思想和理念出发,贯彻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扎实有效的开展。

记者: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王定华博士曾提到,希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一职业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职业,您认为什么样的机制能使这样一个职业成为大家愿意从事的职业?

姚本先: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优秀教师从事这个职业,二是优秀教师愿意从事这个职业。首先是这个职业需要优秀教师去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和学科教学的教师是不同的。学科教学的教师可能只是影响学生某一方面的知识,这样的影响是有限的。比如语文老师、数学老师,是对某一个年级某一个班在语文和数学的学习范围内有很大的影响。这样的老师只要保证有足够的水平,足够的教书育人的素质,往往就能够胜任岗位要求。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更为全面,他要满足所有学生在学习、生活、身心发展方面的需要,否则就很难胜任这份工作。同时,这个职业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要求并非是为了改善学生的知识状态,而是要改善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精神等整体状态。所以我非常赞成应该是优秀教师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目前,很难要求开展这项工作的学校去选拔优秀的教师,但从未来趋势来讲,从事这一职业的教师除了具有教师资格证书,还应该具有更高的职业准入资格,尤其是在个人的心理、精神、品德和专业素质等方面。

第二,优秀教师愿意从事这个职业。如何让优秀教师愿意长期从事,并且能够做好,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据了解,当前中小学有一部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他们工作的稳定性、长期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证,从而影响了这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我认为这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教师工作成熟度的问题,也有工作面临的挑战性问题,还有教师自身发展的专业水平问题。但从当下所遇到的问题来看,关键是教师的地位、待遇和专业发展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

首先是地位。在中小学日常的观念里面,最有地位、最有影响、最有前途的教师是学科教师,甚至是主干课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有的学校可能是学校的教辅人员、管理人员,甚至是边缘人员,这就很难保证他在学校和其他教师一样拥有平等的地位,从而挫伤他的自尊心,打击他的积极性。其次,因为地位的模糊、边缘化,奖金、福利等待遇就会受到影响。再次是未来的专业发展。从学校目前的机制来看,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未来发展的资源不够、条件不够、空间也不够。这就使得这部分教师很难安心于本职工作。比如进修问题、继续深造问题、校内的提升问题等,都涉及到一个人的前途和专业发展。因此,若使这个职业成为优秀教师愿意从事的职业,就必须要解决地位、待遇和未来发展的问题。

目前,最现实的办法是至少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放在“三同”的平台上,即同等地位、同等待遇、同等发展机会,这样就可以确保优秀教师愿意从事这个岗位,或者说更多的教师愿意从事这个岗位。这里面有一个问题,优秀教师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固然是好事情,这个岗位可能对于校内的教师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选择。但我们更愿意看到优秀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研究生来从事这个职业。我认为,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模式、主要路径、主要策略是吸引更多的优秀应届本科和硕士毕业生来从事这一岗位,而不是希望其他学科教师来转任。转任有一个专业的认同、角色的转换问题,而优秀的学科教师不一定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如果能够有所侧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性水准以及岗位基本要求。

记者:您刚才提到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入课堂,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制定一个试行标准,您认为它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什么?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姚本先: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在中国是非常有特色的一个教育活动,也是必然趋势。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标准和其他新课程标准应该是一致的。课程标准实际上是国家课程的基本性纲领文件,它反映了国家的意志和意图,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教育主管部门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基本要求。它也规定了各个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了教学评价的依据。在我国,只有基础教育才有课程标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目前还没有进入课程标准制定阶段。我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三句话,第一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主导,以学生为本。“健康第一”的“健康”是一个整体健康的概念。第二句话:立足教育,重在指导。心理健康教育重在指导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来维护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第三句话: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这三句话我认为是构成未来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的关键点。

参照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我认为这个标准由五个大部分组成。第一,前言部分。主要讲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性质。这部分很重要,一要使大家避免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教师在课堂上把一本教材的主要内容以灌输的方法进行讲解。二是阐述课程的基本理念,比如“健康第一”,可能90%的教师都不会把健康第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学校里发生着大量的以损害学生身心健康来换取升学率的问题,这表明教师和领导没有健康第一的观念。三是写明课程设计的思路。比如怎样体现立足教育,重在指导;比如有哪些重要的手段、媒介;怎样把课程的主要形式和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和学生的体验结合在一起。课程标准只是一般规定性的,不是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思路是一致的,具体的教学内容由各地根据自己对标准的理解进行设计。

第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应该包括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学作为一门课程的所有目标,或者是分为中学、小学的所有目标。分目标涉及到具体各个年级,以及身心发展所需要的各方面目标。比如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学校的系统教育,如何从幼儿园适应小学的系统化教育,如何适应小学的规范和要求,如何面临人际交往、伙伴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学习的独立性等是这一时期非常重要的目标。三年级的学生进入到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心理的相对独立期。自我意识发展、自我概念发展等这时要在分目标中体现。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标准的目标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即非常具体,具有适应性、针对性和灵活性。

第三,内容标准。内容标准是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也是课程教学内容编制的关键部分。课程到底要教什么,学生到底要学什么等具体规定性的内容在这部分体现。比如,小学一年级第一课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意识,应该列出这一课需要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第四,实施建议。这个实施建议主要是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管理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和案例教学的建议。主要是建议如何实施课程,如何评价,如何考核,如何开发课程,如何编写教材等。

第五,附录部分。主要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术语的解释和说明。使用和实施这个课程标准的人可能差异性比较大,所以有必要给予一些专业性、学术性的指导。

针对课程标准的问题,可能大家还会关心课程标准是独立的还是综合性标准的一部分。我认为课程标准应该是独立的标准。目前,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存在,但不是独立的,都是融合性的。比如思想品德、体育健康等课程大纲里面都有相关内容。我们理解的课程标准应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标准,同时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的一个特色,也是有利于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没有必要把它们分开。

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标准,我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在条件、机会比较合适的时候,可以启动一些前期的调研,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局部地区试行。我愿意和各位专家一起为此奉献绵薄之力。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创办近十年,您见证了它的产生和发展。您认为从哪些方面对杂志进行总结可以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相结合,同时具有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

姚本先:我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本杂志感觉非常亲切,也很有感情,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转眼十年之久,我是忠实的读者、作者和推荐者。我经常把它推荐给我们的老师、学生,特别是我的研究生。在此借这个机会,感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给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包括学生、家长提供了非常好的一个阵地、一个平台,我也希望这本杂志越办越好。

第6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对学生的身体发育都比较重视,相比之下,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无数学生厌学、出走、自残、自杀等事实都一再表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广大的中小学校和教师都要进一步消除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模糊认识,牢固树立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意识,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真开展学生身心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积极探索和寻找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学科教育之间的最佳切入点,切实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

二、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要在广大教师中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通过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卫生、心理健康技能等常识的普及学习,促使广大教师掌握心理卫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奠定基础。

二是要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更新教师教育观念,开阔教师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三是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摆在与教师业务培训同等重要的位置予以重视,聘请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辅导,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四是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校外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多方努力,使每所学校都能培养出一定数量的、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三、要认真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不仅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要善于挖掘新课程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到教学目标中有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教学设计中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积极推进“阳光课堂”工程,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师生在学习中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同时,结合新课程改革实验,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特别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研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和规律,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

四、要努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学校实际,形式和途径可以多种多样。学校可在校园之声广播中开辟“心海导航”栏目,播送励志美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集中辅导学生共性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各班可设立“心语信箱”,有针对性地开展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组织开展“生命教育”系列主题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个对未来有明确生活目标、有理想和事业追求的人,最终实现人生的生命价值。有条件的学校也可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开设“心灵驿站”、“健康知识”、“在线咨询”等栏目,搭建师生交流、学习、辅导的平台。

第7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范文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可行性;融合策略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小学德育教学融合可行性分析

德育是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针对小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所开展的教育工作总称。德育的目的是使小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对善恶美丑具有正确的评定标准。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激发学生心理潜能,使学生个性和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小学德育教学相辅相成、关系密切,两者融合具有可行性,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的最终归宿是为了达到育人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品质,都关注学生心理活动;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都大相径庭,如课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宣传、班主任工作,等等。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教学提供了保障,而良好道德品质又促进了学生心理活动健康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的融合策略

1.教学方法的融合

长期以来,大部分小学德育教学收效甚微,仍沿袭“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传统教育模式,小学生在“满堂灌”“说教式”的道德灌输下,参与性不容乐观。往往教师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学生就是不爱听,听不进去。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德育只满足了社会需要的功能,过于强调社会规范、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社会范畴,甚至某些德育教学所讲授的内容照本宣科,这种“上下一般粗”“缺乏层次”的德育教学,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能满足学生个体需要,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厌倦等情绪。因此,在德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了。如教师在实施德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以满足学生心理需要为目标,致力学生价值感和成就感的实现,关注学生个体心理平衡,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1]。

2.教育内容的融合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由于道德情感体验的空缺,“生硬说教”下的道德教学使学生很难理解道德情感的内涵,容易在人与人相处过程中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的融合,就需要对两门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如在思想品德教学为主的德育活动中,引入心理健康知识,向学生讲解人与人如何交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等知识内容。对于高年级学生,还可以融入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相关内容,向学生普及性生理卫生、性心理卫生知识。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于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心理活动,可以渗透德育知识,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又如对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学生,可以让其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以道德为切入点,让其端正自我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精神品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

3.践活动的融合

实践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实施和开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健康的心理行为和优秀的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的反复实践练习中形成和培养的,都必须经过“知”“情”“意”“行”四个环节,且都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在“情”“意”的引导下,不断尝试、练习和实践,才能达到内化认知目标、外显行为目标的成效[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如班主任活动、团队活动、名家讲坛,等等。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的融合可以以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如可以组建心理健康咨询社团,开展有关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在社团活动中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精神等。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学校应当为“两课”教师积极创建培训学习的契机和平台,使教育者的德育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一体化,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的融合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湘红.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

第8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中小学生教育;问题与对策

1.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有近30年的历史,回顾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引导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有所贡献。

然而,近些年来,在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因而应在正确认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前提下,采取相应措施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

2.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1)学校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清。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只是一味追求升学率,所以很多学校领导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学校仅仅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辅导的工作,而不能全面地掌握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摆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甚至有的学校或机构根本就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

(2)缺乏专业的教师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和教育。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部分由团干部、政治教师或班主任兼任,这些教师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在工作中,不能自觉运用系统的心理科学知识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沦为空泛的说教,缺乏科学性的指导。

(3)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偏重学校教育而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很多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方面的发展重视不足,有的家庭生活中,仅仅是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方面,在他们物质生活上给予支持与帮助,却极大地忽略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两大因素,即生理和心理。

(4)心理教学理论系统庞杂,没有自己特色的材。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材及教师用书层出不穷。但也存在着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不一致的现象。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心理学理论的时候,忽略了各国的实际情况不同,也没有考虑到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问题。因而不能做到因地制宜。

3.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对策

(1)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学校应该快速实现素质教育观念的转变,重视并努力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者转变教育观念,在源头上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政策和措施。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当前,解决师资匮乏的有效途径就是挑选一批素质好、责任心强、热心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保障。

(3)结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我们应该确立一种教育方式,就是在以学校教育为主体的基础上,引导家庭开展心理教育,通过与家庭之间建立长期的联系与沟通,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同时,社会也会大力配合与支持学校的工作,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让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形成一种合力,让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4)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撰写有特色的教材。学校必须建立一个以学校领导为首的心理教育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和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服务综合体系,实现多个部门相互合作,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策略,形成向心力和执行力,力争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能够茁壮成长的基础,因而正确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所以,要结合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参与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达到综合性、科学性与教育性为一体,使得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有序健康地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康井泉,刘 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几项策略[J].北京教育,2012(02).

[2]王维平,车军社,孙福兵,等.山西省中小学家校合作现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7(07).

[3]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11(07).

第9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

在小学阶段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心理教师以及相关设施的配备不全,加之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设置不完整,因此心理健康教学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仅依靠专职教师或者为数不多的几节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的,应当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

一、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深挖教学资源

从当前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内容来看,课程内容中可深挖和利用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准确把握各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源是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学的基础。小学阶段的各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语文、生活等社科类学科中,具有非常丰富的显性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仅从课程内容以及题材中即可挖掘很多的教学资源。比如,在北师版《镜子里的我》一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知自己,懂得如何悦纳自己,引导他们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教学过程为:(1)课程导入。教师向学生说:“大家都是好学生,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新朋友,但是它的心情并不好,大家一定要帮助它。”(2)学文明理。采用播放录音的方式,给学生将课本上的故事和内容,然后让学生对小黄莺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学生轮流发言,教师做好录音工作。(3)总结课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了如何正确找到个人的优点与不足,并将其贴在床头上,每天都要看看个人的长处以增加信心。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过程中,虽然内容上没有明显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却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心理品质。比如,在数学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同时还要通过演算等教学实践,来有效培养学生的细致严谨以及科学认真的态度。再如,音乐教师在引导学生倾听和领悟音乐过程中,既要调节学生的生理,又要改善学生的情绪,无形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且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倾听。这既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又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体现。实践中,我们应当深挖教材内容,为各学科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渗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心理健康专题教育。教师应充分运用心理辅导的原则,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尽可能多的尊重每个学生,千方百计维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运用积极的评价方法,让学生尽量体验成功的快乐。学校各科的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使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来真正提高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充分挖掘学校各科教学中蕴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

二、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内外渗透

挖掘出各学科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以后,若想在教学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内外渗透是关键。

(一)教学内部渗透

1.目标渗透。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小学教学目标可分为三级,即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价值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借鉴和根据各级目标要求,并将各学科知识技能与心理健康方面的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整合教学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情感态度与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与培养,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做快乐的人。上述三级目标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将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有效地渗透到小学阶段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之中。

2.方法渗透。各学科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渗透,属于“内部渗透”的重要方面。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有谈话法、讲授法以及演示实验法和讨论法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采用常规方式外,还应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方法,如角色扮演、移情以及做游戏等方法。在组织学生针对所学内容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应引导他们分享和感受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这有利于他们更好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并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

(二)教学外部渗透

1.合理的教学评价。在小学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特点,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又要全面把握学生的不足之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保持客观公正,多利用一些肯定的评语对学生进行鼓励。比如,在小学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课后会主动整理运动器材。对于这一环节,我们可以“做文章”,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

2.课堂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渗透。除教学评价方法外,在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中,也应当渗透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这是非常好的手段和途径。教师在教学课堂管理过程中,可采用民主管理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使他们获得安全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参与活动;尊重和理解学生,并倾听学生的内心,采用心理咨询方法和技巧,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体验愉悦的情绪,以此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值得一提的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意心理健康教育需自然渗透,切忌强硬渗透,而且,还要注意各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应当张弛有度。心理健康教育,切忌喧宾夺主,讲究循序渐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可行性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深挖各学科包含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点滴渗透心理辅导。

作者:张自泰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洪水镇八一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斌,胡刚.小学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16(7):88-89.